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篇1

导读工作的存在是为了帮助读者们在图书馆丰富的书籍知识中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并通过了解与分析当前图书馆所面向的大众群体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要求及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制定查阅方法并进行引导,帮助读者们在图书选择与阅读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能力,继而带动读者们的阅读效率。导读岗位工作虽然在图书馆中并不起眼,但却是举足轻重的工作,其重要性在于祈祷读者与书籍之间的联系与纽带,使读者们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也是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为读者们提供综合性的帮助。

在目前网络信息化不断进步的今天,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也日渐完善,对传统的阅览室等设施都带来了变革与改进。学生们通过信息化技术设备了解图书馆的阅读范围,在丰富的藏书资源中找到自己想看的书籍,但许多读者来到图书馆查阅书籍大多是抱有对一个方向的知识进行了解,但具体那些书籍的只是更为合适,阅读内容是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确实目前许多读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丰富的藏书知识的可选择性带来的茫然,恰恰正是导读工作存在的重要性所在。虽然网络技术使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服务变得愈加困难与复杂,但也正是因为有导读工作者的出现与服务,才能使来往的读者们免受复杂多样化的书籍资源难以选择,了解读者们的需求与问题吗,帮助找到合适的阅读书籍并引导他们明晰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并非已经可以为信息技术所代替,反而更为重要。对于读者而言,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虽然在保持传统的导读引导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导航功能,但如何有效选择自身需求的知识,依旧是很大的难题。但对于图书馆导读工作者来说,导读工作从原来简单的查阅引导的工作内容外,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导读工作。现行时期的图书馆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使得导读工作内容更为中,不仅是图书馆职能的延伸,也是对读者需求的高效匹配与书籍资源与信息资源的高效应用。

二、图书馆导读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许多图书馆缺乏统一且从整体进行工作性质进行制定,对工作内容进行管理的组织。图书馆平时举办的一项活动的组织都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相关的约束与统一的管理,对规定、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图书馆有大有小,大的图书馆有相关的组织或部分进行内务的统一安排管理,但一些公共社区类的图书馆由于自身局限性更多仅仅作为只是阅读点而已,导读工作者的内容只存在表面,对很多读者的阅读体验大受影响。

其次,导读工作这的素质需要进行培养和提高。目前许多导读工作者的素质或高或低,对自身工作内容都不明晰和执行,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形象与读者的阅读效率。在导读方式上,许多工作人员并没有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的导读方式使图书馆的运行能够高效运转。不重视与保守往往是导读工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导读工作的创新发展改进路径

首先,导读工作的创新发展是需要图书馆对导读工作的重视来决定的。图书馆应当对导读工作的内容与工作方式综合图书馆面对的群体进行统一组织和规划,建立相关部门或小组来负责图书馆的导读工作,这样导读工作的效率与适用性才会大大提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导读工作的工作方式上,应当加强重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了解目前图书馆所面向与来阅读的读者们对书籍的需求与习惯进行收集,通过展开读者探究讨论会分析读者们的情况了解到,运用问卷调查与网上信箱等方式掌握读者们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其中的情况及时改善或应用到日常的导读工作中。这样才能有效的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引导功能,并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其次,加强导读工作的主动性和网络文献导读方面准备。图书馆在过去一直作为人们学习了解知识的平台,对自身的定位大多作为知识聚集地。但随着国家逐渐兴盛起来,对知识与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图书馆的行知也逐渐更新,建立主动参与教学与引导学习的思想理念,主动帮助读者们寻找合适的书籍与相关知识内容,导读相关知识的思维,逐渐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进一步的融入到日常阅读中来。在在相关课题与科研项目的需要上,导读工作者??当与科研人员配合,积极主动的提供相关资料并持续跟踪进展,帮助科研人员与读者全面提供帮助,尽到图书馆的一份努力。这样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协助,从静态工作到灵活工作,不断推动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新定义与发展方向。

信息化社会上许多资料不再以文字纸张的形式保存下来,更多的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储存,形成一个个网络上的图书馆。图书馆应当从自身电子阅览室的情况出发,培养导读工作者根据网络文献与互联网信息搜索的特性,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应用,这样读者不仅能够在书籍中查阅资料,在网络上也能快速直接的找到所需的资料信息。

篇2

关键词: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1 战略创新

(1)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提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和尚越来越多,反倒是没有水喝了呢?

(2) 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需要坐在一起好好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理顺一下关系:

①三个和尚为什么要来到这座破庙?回答:和尚嘛,无非是念经修行,图个山里清净,力争在佛道上有所发展有所悟;当然还得吃上饭,喝上水,要生存,这是最起码的要求。②寺庙里现在有啥资源可以利用呢?回答:除了泥菩萨,应该还有和尚生存的几样必需品:几分薄地,以饱肚皮;几本经书,修行念佛;山下一口井,山上一个大水桶等等。③要完成生存与修行的最终目的,需要做些什么呢?回答:念经,种地,做饭,挑水。

(3) 解决和创新:和尚究竟是和尚,六根清净,他们的要求和目标很同质,应该可以很好地整合,应该可以更好地利用寺庙里有限的资源。

①三个和尚要将自己的目标做分析、分层、整合。最高的目标的自然是修行发展;最低的目标自然是生存活命。要修行好,就得吃饱,如何吃饱呢?种好菜,做好饭,这两个工作无疑都需要水的参与。挑水的工作很重要。②目标分析完了,就需要分配工作。三个和尚初步决定:三个人轮流做饭,挑水,一起种菜,一起念经。

(4) 理论拓展:上面的故事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得喝,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各行其是,没有想到合作对他们生存和修行的重要性,也没有好好想想他们三个所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寺庙、怎么样的环境。

在企业管理中,经营者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论是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还是致力于拓展自己经营领域的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新的有效的发展思路指导企业的前进,而这些工作都得仰仗战略创新。

战略创新就是一种能力,就如管理大师哈默尔所说,战略创新是一种分析和重构企业和行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也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会决定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也会决定企业对关键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所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经营目标。

2 组织创新

(1)寓言故事:三个和尚初步分了工,开始几天还能相安无事,可是没过多久,又回到了没有水喝的日子,直接原因是,胖和尚把水挑上来后,就一个人占着水桶,小和尚要喝水,他不让,说这是他挑的水,凭什么让别人喝,小和尚说:你打的水你自己喝,可那桶得给我啊,我自己挑水。胖和尚不给,因为他的水还没有喝完。三个和尚开始抢水桶,菜也没得种了,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日子过得比较烦。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对目标都统一了认识,初步划分了各自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组合效果很有限。问题在于:三者认识上的统一不等于行动上会统一。和尚有三个,井只有一个,水桶就一个,资源很有限,和尚又要经常喝水,这决定了三个和尚只有合作才有出路,可是他们谁也不服谁。论修行,三者都是入道尚浅;论年龄,虽说有大有小,可也都是佛门弟子;连脑袋都是一样“聪明绝顶”。而且原本的分工就不合理,小和尚体质弱却要承担和另两个和尚一样的挑水活;大和尚种菜还行,可是颠勺的功夫有点让人郁闷;胖和尚干得多,吃得更多。资源分配,劳动强度,劳动所得都不太合理。这样的寺庙怎么能撑下去呢?

(3)解决和创新:针对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的问题,三个和尚决定“空降”一名领导,请老方丈出山,一个寺庙没有方丈,也确实说不过去。老方丈德高望重,知识广博,三个和尚都心悦诚服,愿意在老方丈的领导下,共同为了寺庙的存续和发展,为了自己能修成正果,也为了共同的如来佛祖,决定不计前嫌,再次合作。方丈掌管和分配寺庙所有东西,包括寺门钥匙。分工如下:小和尚力气小,可是做菜很好,让他专门负责做菜;胖和尚力气大,专门挑水,饭量可以加倍;大和尚贫农出身,让他负责种地;四个和尚轮流负责日常打扫事务,晚上由老方丈给三个和尚讲佛论禅。

(4)理论拓展:三个和尚无组织也无纪律,寺庙的问题惊人。起初商量好的分工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呢?先不用说分工是否是合理,领导的缺位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领导是组织结构中的一员,在协调统一,指挥监督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组织创新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但三个和尚的矛盾也不是仅仅靠一个老方丈坐镇就可以解决,还需要和尚们在分工和具体的职责上明确各自的角色。

在企业中,也是同样,战略已经改变的组织需要创新,以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组织创新也是组织所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变革过程。

3 制度创新

(1)寓言故事:目标明确了,领导到位了,工作也分了,新的寺庙算是运转起来了,可是问题又出现了,老方丈发现最近的菜越来越蔫了,饭也有时不太熟,喝的水有时也不够了,后勤搞砸了,晚上念经都没神气了。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都指责对方有过错。种地,挑水,烧饭,一环接着一环,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任务的完成,最终还影响到寺庙的核心工作和战略中心:念经。小和尚说:胖和尚打的水不够烧饭。胖和尚说:饭都吃不饱,怎么挑水啊,再说你也没告诉我挑多少啊。大和尚则埋怨:菜蔫了不怪我哦,本来水就不多,烧饭就用去大半,我怎么浇菜啊。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改革与发展;创新战略;创新对策

技术创新是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各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逐渐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技术方面的改进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保证国有企业适应经济市场发展。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讲究的是战略与对策,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战略手段以及有效的创新对策,才能更好的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一、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

1.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实际上是指利用现代高科技发展优势,不断研发出新产品、新工艺,以取得市场产品、工艺等方面改革的领先者。而能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首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并且拥有主导技术能力,主导技术为企业独有的技术。自主创新一来可以使国有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但这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而对于资金力量薄弱的企业,要意识到自主创新也才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要有规避风险的措施以及承受失败的能力。

2.模仿创新战略

所谓模仿就是参照某种成功的产品或者工艺进行功能、性能、质量等方面再创新的升级,但该产品或者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优势。针对需要创新的产品或者工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进行了解,揣摩核心技术,在原有的技术上加以改进与创新,性能、质量等方面都要有再提升的特点。模仿创新相对于自主创新来说,其风险性稍小一些,首先,模仿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其次,创新技术也有一定的主导技术基础,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与更新要相对于自己研发主导技术容易很多。但是,模仿创新的实施,需要考虑法律问题,保证其合法性,做到创新的产品或者工艺,与原有的性能、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完善缺点、发挥优点、提高性能、创新功能,为产品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3.合作创新战略

能够具备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还是相对少量的,这主要因为这两种创新在物质基础条件以及技术能力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要想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实现技术创新恐怕会很难,因此,技术创新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合作创新是满足各企业物质基础条件以及技术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合作,壮大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创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纵向合作,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将生产、学习、研发连接在一起,迅速提升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种是横向合作,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双方或者多方企业之间要具有相似产品生产特点以及规模相近的特点,并以实现同一目标而参与到合作中,并且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收获利益,这样资金力量会大大提高,各企业风险也有明显降低。

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是保证技术创新具有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才能够使技术创新有效的贯穿在企业发展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需要从各方面入手:一是要对技术创新加以重视,充分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断以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为前提,能够抓住每一次的创新机遇,并针对性的做出产品创新理念和技术创新规划,加强对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应用,并不断引进国外更加先进的技术,坚持以懂得利用科学技术、主动消化与吸收经验、大胆尝试再创新的观念,为技术创新开辟更多的道路。二是要积极完善研究和开发机构,建立具有专项研究与开发的基地,可以根据国有企业自身的能力进行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设立,条件允许的企业可以独自实现,条件相对薄弱的企业可以选择合作实现,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技术创新具有管理模式特点,实现管、干系统化,把技术创新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实行起来。三是要奠定好技术创新必备的基础条件,包括: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制定激励机制、建立与科研和高等院校的关系、舒畅信息渠道、确保相应投入、树立良好的技术创新原则等。

2.广辟渠道、建立配套连动的工作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相通之处,按照市场法则,采取经济手段,对人才和技术作为重要生产和资本要素引进,说到底也是一种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的竞争内容。技术创新有3种模式:一是市场拉动型;二是政府推动型;三是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模式。特别是政府部门,必须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势利导,从体制、法律、金融、服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重点倾斜、支持。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发挥宏观指导功能,把科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上;加强产业共性、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基于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 要]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转贴于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群众路线知行合一创新发展建议

当前,我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初见成效,党员干部自觉遵循“知行合一”的民主管理基本逻辑,不仅从思想源头上入手强化认识,找准方向;而且在行动实践中真正做到“问计于民”,不断探索联系群众、促创新、谋发展的具体路径。对企业的民主管理而言,“知行合一”群众路线实践的落脚点就在于以依靠工人阶级为宗旨,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引导并促进企业全员立足发展现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提出企业创新发展建议。基于此,企业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的开展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知行合一”的必然途径,是依靠群众推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是重新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益的助力器。对企业而言,只有将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打造成企业民主管理与践行群众路线的“新常态”活动,才能在未来发展中不断汲取创新的动力源,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智慧源泉

实践证明,在“创新当道”的市场经济时代,有效的创新不仅能转化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为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发展内涵与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企业而言,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就是来源于群众实践运动的创新,是集合群众智慧的有益举措与活动。事实上,企业全体职工提出的创新发展建议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根植于企业职工在日复一日工作中的实践积累与深刻体会,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对企业职工而言,职工积极参与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作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同时,职工在感受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职工的奉献精神,从而形成了企业内部良性循环的工作进取精神与积极向上的企业工作环境,自主型职工队伍因此而得以构建。企业的发展依靠优秀的人才,具有极强自主性与主人翁意识的优秀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并保持竞争力的根本性决定因素。参与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大胆进谏的企业职工因此成为企业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

对企业自身而言,发动全体职工为企业发展提出各种建议与意见,探索企业群众性创新之路,是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益水平的根本形式。来自于全体职工的合理建议是企业的创新基础,只有不断开拓企业发展视角,在深挖全体职工主人翁品质内涵的基础上,听取职工有关企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合理建议,以此加强企业对员工管理及员工培养。由此可见,离开全员创新这一基础,促使企业产生更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成果就是镜花水月,无从谈起了。全体职工所提的创新发展建议经过认真思考、研发、推进后,必将为企业的技术革新与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是企业生存的必由之路,更是当之无愧的企业创新发展的智慧源泉。

二、全員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

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甘当学生问计于民,使群众中蕴藏的无穷创造力竞相迸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就应深入企业职工中间,坚持倾听企业职工的心声,听取职工对企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在企业的发展与决策中体现职工的意愿。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开展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无疑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佳载体。密切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两个积极性,凝心聚力实现党的执政使命。通过开展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真正做到决策有职工参与、过程有职工监督、结果由职工评价。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企业能够见微知著,体会到全体职工对企业发展的意愿,促使企业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集纳民智、统一共识、凝聚民心,从而形成企业共同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企业只有深入到全体职工中去,加强与职工的深刻联系,才能真正了解职工的需求,企业要想获得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的良好效果,必须问需于职工,问计于职工,重视职工中蕴藏的创新潜力与创新需求,在激发职工工作活力的同时,将职工塑造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给职工提供能够发声的空间与平台,将职工是否满意、职工的真正需求作为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根本标准,才能切实将企业发展与企业管理向更高的方向与目标逐步推进。

三、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是职工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保障职工民主权利是企业提升现代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职工全身心投入参与到企业发展之中,也是企业着力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对企业职工而言,其所享有的企业治理等民主权利一直缺乏有效的实践途径,绝大多数职工都只能被动的完成本职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做一个旁观者。在“知行合一”群众路线的践行过程中,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为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新的途径与重要保障。一方面,企业的每位职工都享有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与义务,这既是企业职工享有言论自由的表现,更是职工参与企业或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从当前企业发展现实来看,职工针对企业发展提出建议与意见,如果这些建议与意见被企业采纳并转化为管理效益,那么职工依法形式自身民主权利、参与影响企业发展及利益决策就得到了现实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的开展,在广开言路的企业文化氛围下,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企业管理者与企业职工在意见与建议的提出过程中开展了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一职工民主权利行使的平台上,利益协商机制的建立保障了职工的权利与利益,推进了企业与职工之间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四、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是企业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人才流动、流失比例较大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并能够留住人才已成为关乎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是激发企业人才储备、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策划的有效途径,在企业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在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里,企业在收获大量有益建议的同时,也能够发现更多富有创造力与干劲的职工人才。事实上,企业职工全员参加的创新发展建议活动不仅为企业的智慧发展奠定基础,更是解决企业人才危机,激励企业职工知识创造与分享、促使企业人才踊跃出现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而言,创新的根源在于企业职工,创新坚决不是高学历科研工作者的专有权利,普通职工的创新作用也不容小觑。如果在企业工作的职工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不仅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储备不足、实现人才超前培養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因此,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对企业人才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激发普通职工的创造性,促使普通职工也能够在活动中闪耀出惊人的光芒,在全员创新局面的带动下,达到发现人才、发掘人才潜力的作用。但是,企业还应注意对提出创新发展建议的职工进行合理的激励,设置专门的可兑现的奖励基金,使得普通职工中源源不断的出现创新型人才。这说明,只有建立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基础上的提建议活动才能演化为可循环发展的企业文化新内涵,而不是变成时断时续的运动式活动。

五、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是形成企业发展合力的重要抓手

加强践行民主管理中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最终目标就是在“知行合一”思想指导下促使企业形成发展合力,而企业的发展正是由全体职工的建议凝结而成。以激发企业职工潜力为核心的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在凝聚人心、形成企业发展合力方面意义非凡。首先,企业围绕自身发展实际,开展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发动全体职工建言献策,引导职工在具体工作中深入思考、积极探索,鼓励职工在自身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上立足实际进行创造性工作,因为实践证明,来自职工本职岗位的创新发展建议是最切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建议,更是促使职工成为企业发展合力构建的最坚固基础;其次,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必将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解决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瓶颈问题,促使不起眼的小建议变成具有创新创造力的大效益,这无疑是企业形成发展合力的重要途径。最后,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体现了企业对每一位职工的尊重与认可,是企业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全员经营和开放式管理的重要途径,鼓励职工全方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合理化建议,从而给企业职工提供一个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建设,与企业融为一体的渠道,不仅满足了职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企业凝聚力,又可以达到推动创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来自工作一线的创新发展建议最终将成为企业发展合力构建的重要抓手。

综上所述,在企业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作为实现“知行合一”这一群众路线重要途径的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必须得到长期的坚持开展。国外某些知名企业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开展员工合理化建议的征集与采纳工作。全员提创新发展建议活动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落实,只有坚持不懈的将这项活动作为群众路线践行的重点内容,克服诸多困难,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满意度,激发职工创新与创造精神,促其规范化、制度化,走全员决策的发展之路,才能最终推动企业自身的全面提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洪生.知行合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实现逻辑[N]文汇报2014年2月20日第012版. 

[2]古瑞霞.浅谈合理化建议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赤子.2013(10). 

篇6

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决定了企业文化必须要创新。面对市场经济和企业体制改革的形势与要求,企业文化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企业文化在当时可谓是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一度响遍大江南北,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因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渐渐失去了其影响力和渗透力。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企业界渐渐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资源”,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企业文化建设又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有长期准备,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知识经济时代逐步到来的客观要求出发,从利益增长的需求出发,不断地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发展、适应科技进步。培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就会长久发展经久不衰。

企业文化不是一次性产品,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成不变。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项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并具有广泛性、持久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做出及时调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例如联想集团刚起步时对企业文化的概括是“要把5%的可能变成100%的现实”,表现出在生存压力面前的创业决心。在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将一切“围着目标转”转变为“围着规则转”,企业文化变为向规则要“精准和效率”。当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大时,又转变为“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的理念,强调团队意识营造亲情文化。在空前激烈的业内竞争面前,正是联想集团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进使其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优势,企业也在不断地壮大。

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是根本。只有用创新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的精神源泉,我们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那么我们应如何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呢?

认识先行,解放思想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创新,首先要认识到位,然后才能措施到位。只有解放思想,深刻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使我们的企业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作为企业人员我们首先应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地认识到创新的本质和重要性,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创新发展我们的企业文化。

合理评估,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对于现有的企业文化,不要全盘接受,更不要全部否定,我们应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客观评估。明确哪些是优秀的文化,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哪些是过时的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起阻碍作用。对于企业文化优秀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并发展;对于过时的文化,我们要敢于说不,然后在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注入新的元素,让我们的企业文化迸发新的活力和风采。

扼住时代咽喉,坚持与时俱进

何为优秀文化?何为先进文化?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现今社会需求的企业文化就是优秀先进的文化。因此,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时代之所需,一定要明白时代之所求,根据时代的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用先进优秀的文化指导我们的企业走向巅峰。

篇7

在当代艺术国际语境中,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率先展开了教学改革。主要方式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为核心,让学生学习国学、培养中国哲学精神和审美风格、审美趣味,建立传统国画评价体系,进行高校中国画的系统性教育。首先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传统艺术和国学内容的融入,保障了传统艺术的技法和形式传承。国学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母子的关系。国学包括传统文学、传统艺学等类别,诗书画印的统一性是在元代就形成的成熟绘画思想,历代中国画家尤为强调“书画同源”。而更早的“气韵说”更是强调了虚无缥缈的“气韵”高于骨骼、色彩的准确性,而“气韵”从何而来,就是传统文艺带给画者的深厚的品格底蕴。所以重视国学、研习国学是进行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大一设置了“国学基础”和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一起强调了传统艺术中文学的重要性,更设置了“先秦文学”、“唐宋散文家”等选修课。此外在大二、大三的课程中,亦设置了与传统艺术相关的选修课,如“古画艺术鉴赏”、“传统绘画装裱艺术”等课程,通过学分的掌控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传统艺术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而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有“陕西剪纸”、“陕西风情国画创作”等课程,很好的将地域性的传统艺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具体教学体系中,亦设置了讲座课程,聘请陕西传统艺术大师、工艺大师进入高校校园,开办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课程的设置,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主要成分为国学教学、地域传统艺术教学、传统中国绘画教学三部分,这些都具有传统艺术极为活态的、持续的传承力度。如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专修课学习主要从学习经典画谱如《梅花喜神谱》、《高松画谱》等入手,不再单纯沿用西方素描色彩训练作为绘画基础,而是以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经典作品为主步入中国画的学习程序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纯粹的中国画作品的精髓,更好地以传统哲学思维看待国画创作,进行笔墨的传承和形式的传承,更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精神。其次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实践基地的教学在绘画专业中是主要的一种教学形式,通常在教学实践基地以自然风景写生为主,如河南的太行山历来是河南高校国画山水科目的主要教学实践基地。但在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则常以石窟寺、博物馆、民俗馆等人文资源集中区域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前往这些地方,临摹前人精美的石窟壁画,体会经典的传统艺术雕塑形象,摹写经典的传统画作。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更在高校国画教学中传承了传统艺术,使学生通过临摹和体验将传统艺术的形象和语言融入到自己的国画创作中。最后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传承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如前文所述,传统艺术是有着与西方迥异的哲学思维作为背景的,单纯以写实性来评价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是有局限的,片面的。陕西高校的国画教学在整体教学理念中转变了这一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转而以传统艺术中的笔墨趣味、情感抒发为主建立的评价体系,如中国传统南宗画派认为好的画作需要“气韵为上”,不以形似为主,但讲究整体画面的协调和独特的笔墨意趣,讲求水墨恰当的比例和墨分五色的精妙,更重视留白、全景式构图和散点式的透视效果等。这些评价准则都是与西方古典写实原则迥异的。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品评标准,更进一步地传承了传统艺术内在的哲学精神和艺术形式语言。在教师普遍建立的传统艺术评价思维的大背景中,学生更对传统艺术所需的技法、意趣和文艺功底感兴趣,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了传统艺术的现当展。

二、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

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对某一艺术的完全传承复制,更多的是为了其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以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向。传承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艺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扮演的是手段和方式的角色。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研习国学、学习经典传统绘画作品、体验品味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如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建立完善的传统艺术评价体系很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但其目的并非是复制传统艺术,而是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发展传统艺术。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促进传统艺术的原态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形式融入了传统艺术,对其进行了有益有效的传承发展。如陕西传统的剪纸艺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研究的体系中得到了保存,使一度濒于失传的剪纸艺术以及刺绣艺术等民间其他小众艺术种类得到了保存式的发展。再如陕西的窑洞建筑艺术审美风格在高校国画教学中融入了教学创作内容中,对窑洞建筑的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我们还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传统经典艺术作品展开主动研习临摹,是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赖以原态保存发展的外在条件,这些形式都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原态保存和发展。第二是促成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临摹经典作品为手段展开创新式的创作型教学,在学习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形式基础上,融合时代主题进行创新发展:如以陕西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色调为色彩创新水墨类别创作;以陕特建筑艺术为创作主题运用传统皴法、线描技法进行新型国画形式创作;以传统界画艺术为形式进行新城市题材国画创作等。这些都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式创新发展。正如传统国画画论中所言:“可从者从之,宗也,不可从者违之,亦宗也”,它从原态传承和创新式发展两方面论述了两者都属于传承发展的途径。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艺术表现语言,扩充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母题,促进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第三促进传统艺术的材料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地域民俗元素,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纸砚的物质材料融入剪纸、刺绣、泥沙等新型材料,创新发展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形式材料语言,以实验性国画创作为手段进行了国画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型的材料发展不仅表现在用具种类的丰富上,更表现为画面材料和形式的发展上,是陕西高校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发展。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 电子通信 关键技术 创新 发展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通信技术的出现也将我国科学发展的水平提高,将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作为通信产业的重要组成,电子通信系统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科学发展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1)天线技术解析。电子通信在天线技术的作用下,也逐渐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波束算法,天线技术将波束聚集成为阵列,确保天线信号能够发射,并且达到最佳的状态,进而形成高效率的陈列,将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干扰消除掉,这样也可以将通信信号的强度提升。比如:在移动通信当中应用天线技术,也有利于信号通常重要性的体现,致力于信号扰的防治之上,还可以确保通信系统本身的容量空间,将信号信息的获取速度加快,将通信移动加以实现。

(2)OFDM技术解析。OFDM的技术对象为多载波,能够满足信息调制的效果。OFDM主要是基于传统技术,将信道划分,将划分依据定格在正交子之上,对传输速度加以抑制。比如:将速率较高的信号分割成为信号相对偏低的数据,然后融入到信道之中,这样就可以将信号流传的速度提升。这一技术就可以将信号传输高效率提升,也可以避免信号内部出现相互的干扰,这样不仅可以将信号传递衰弱所造成的通信干预消除,也可以将传输的速度提升,这样就可以满足系统的需求。

(3)MIMO技术解析。MIMO技术主要是信息输入输出的兼容,一般出现在移动3G通信之中,并且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在移动4G通信建设中也在使用MIMO技术,并且取得的成绩也非常明显。MIMO技术主要是在多个工作天线作用,实现了无线通信。比如:在输入端口,MIMO能够保持多项独立信息的发送,可以避免多信息出现相互的干扰。在输出端,也可以确保多项信息能够独立的进行接收。MIMO技术将电子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充分地展示了出来,MIMO技术主要是提升通信系统通道强度,这样才可以避免传输过程当中电子通信出现衰弱,同时也可以将通信系统本身的运行空间提升,将系统容量拓宽。

(4)无线技术解析。基于通信软件作用,就可以将无线技术构成,这样才可以将有序的电子通信加以实现,在软件协议达成之后,就可以确保流畅的通信。比如:设计编程上就应该符合无线技术的运行,将原本的通信系统软件替代,尽可能地将系统中的硬件取缔,通过编程与软件的利用,建立出相应的电子通信平台,配合上相关运行协议的运用,就可以满足系统通信。目前,电子通信系统中已经充分运用无线技术,也可以将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加以满足,使得不同类型的信息在相同传递空间当中,可以保持较高的时效性。另外,无线技术也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快速定位电子通信基站,实现定位。

二、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

(1)创新电子通信基础技术与核心技术。在电子通信技术中,基础技术与关键技术的创新具备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基础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是通信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因此,只有提升科研人员以及科研资金方面的支持,才能够将电子通信整体的创新发展步伐推动。

(2)注重产业内部以及国际合作。通信产业应该注重内部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够不断地探索技术创新,将产业链加以完善,促进各个方面与环节相互的合作与交流,才可以将电子通信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升,同时,做好与国际相关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引进外资,才可以确保通信行业拥有源源不断地创新活力,学习先进的国际技术,开展创新,才能够让国内的电子通信技术变成为可行性较高的技术。

(3)培养电子通信技术人才。对于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发展前景而言,培养电子通信技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做好人才的培养,挖掘人才潜能,将电子通信人才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地探索新的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突破技术上的瓶颈,实现自主创新。加强电子通信人才的基础知识学习以及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出完整的培训体系,确保技术发展与创新发展相互均衡才是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所需。

三、结语

总之,本文对目前电子通信系统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且分析了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对于国内电子通信技术完善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并且也能够将已有的电子通信系统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 法律制度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29-01

我国在产学研结合创新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保障。统一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方式没有系统化的建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较为分散,操作困难。产学研结合发展无法进行风险分配,并且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法律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权力真空下的产学研结合创新面临着诸多的发展问题。法律保障体系在产学研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法律制度进行框架性建设,实现产学研结合创新下知识产权制度的提升是目前发展创新的重点。

1 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发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化系统形成的重点。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利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特殊性,强化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实现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共同努力下知识与技术转化为市场需求的创新内容。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能够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作用,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保障创新实践的充分运行。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共同组建成为产学研结合创新实践活动。产学研结合创新主要技术能力与经济资源整合优化的过程,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先决条件。知识创新要将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互结合,实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共同发展。技术创新能够将知识与技术结合供应创新主体实践。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发展,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对应研究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集合发展的共同表现。要实现技术创新体系与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就要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中实现服务体系与制度保障的横向发展。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是由4个子体系构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学校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重点内容,创新服务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主要支柱,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则是基础。

2 我国产学研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构建

2.1 产学研法律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必要性

产学研集合创新要在法律制度下提供必要的保障,这是国家立法改革完善法律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对产学研结合创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未来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重点,这也是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可定,明确了产学研结合创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影响地位。因此,要实现我国科技政策法律环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应该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发展指导,完善科技政策法律体系实现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法律影响。根据法律强制性特点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进行法律规范,对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保证各方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对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发现不足的情况及时的改正,法律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需求。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要以法律法规为引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通过法律的引导规范能够解决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产学研结合创新在管理运行机制上要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合理性分配,产学研结合创新中不合理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约,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产学研结合创新法律问题主要是为了避免产学研集合下法律风险的发生,实现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是创新结合发展的重要体现。

2.2 产学研法律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可行性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构成的重要方面,要给予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实现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且在立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出台的政策在客观环境下都保证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发展。法律法规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对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推动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在客观环境上反映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要特点,针对产学研结合创新领域进行立法。我国的法律法规已经对产学研结合创新制定了较为清晰的发展方向。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立法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法律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够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并且在一些方面上的立法还存在漏洞。我国产学研结合创新法律体系应该在发展基础上对法律政策进行整合,评估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前景,制定《产学研结合促进法》。针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及时发现法律存在的漏洞,调整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要内容,对融资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完善。制定具有地方性特点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保障体系,调整不合理的地方。地方性保障体系与国家制定的结合创新保障体系共同组建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重点。

3 结语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合作竞争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创新效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内容,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技术的提升要与国家法律制度的促进相联系,产学研创新经验是在国家实际情况发展下推动的法律制度保障。产学研结合创新以及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维桢,王锦生.我国产学研法律制度现状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12(1):27-29.

篇10

一、工作目的

通过开展“工业创新发展十大系列活动”,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发展方式转变,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突出“合力兴工、创新强工”主题,根据《*市工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围绕工业创新发展五大行动,设计十大系列活动,三十项具体活动载体,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创业激情,形成政府推动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社会参与创新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工作内容及职责分工

(一)着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

1.组织工业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论坛、座谈、征文等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营造“合力兴工、创新强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展思路,广泛征求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意见。(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经贸委)

2.开展向先进地区和企业学习活动。组织有关部门、重点企业赴全国先进地区和企业学习考察,借鉴各地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坚定信心、创新创业。(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贸委、市委宣传部)

3.举办长三角十六城市工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邀请长三角十六城市政府有关领导、经济学家、企业家来绍聚会,举办工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推进区域合作,进行思路对接,共谋创新发展。(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二)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培育5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新增3家以上省级绿色企业;继续抓好5个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13家试点企业建设。(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配合部门:市经贸委、市环保局)

5.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根据《*市节能减排行动纲要》,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双十”、“双百”计划,全面推行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管理红、黄、绿牌制度,深入开展“三高一低”企业专项整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责任部门: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安监局)

6.切实提高经济质量。盘活存量,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和厂房进行“零土地、零排放”技改,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专业化协作,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标准厂房利用率。提高质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进一步提高新增投入产出率、新增资金利税率。增加总量,实施技改投入“1234”计划,力争投资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10只,1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0只,在建项目总数达到3000只,启动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只;确保全市完成工业性投入570亿元,其中设备、技术等技改型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等部门)

(三)着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7.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根据《*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形成国家、省、市级科技型企业体系,力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开发省级以上首(台)套产品10只,新产品产值率提高1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8.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产业升级。(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9.实施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立足*工业发展实际,摸排和筛选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10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扶持、重点攻关。(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四)着力推进发展体系创新

10.推进产业集群化。实施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程,着力提升纺织、机械装备、食品饮料、汽配、家电、家具、包装、医药成品药、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电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创意、网络等新兴产业及与产业集群相关联的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风险投资、检验检测、人才开发、会展服务、物流配送、会计审计等生产业。(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11.推进产品高端化。实施“品牌强市”战略,鼓励企业创建各类名品名牌,创牌数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引导企业加强品牌经营,品牌经济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执行有力、协调有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制度建设。实施专利战略,争取专利申请突破1万件、专利授权6000件、发明专利100件。实施标准化战略,争取新增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企业5家。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三高”产品,形成一批产品产业单打冠军。(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外经贸局)

12.推进企业规模化。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扶持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200家,形成梯队型企业群体。重点培育10家左右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影响力、行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部门)

13.推进创业全民化。按照《*市现代家庭工业发展规划》,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积极开展“创业*”系列活动,加强对现代家庭工业的培育扶持,力争新增现代家庭工业企业5000家,解决就业5万人左右。(责任部门:市农办、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工商局、*电力局、*电信分公司、市邮政局、各金融机构)

(五)着力推进发展平台创新

14.加快推进杭州湾产业带建设。结合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调剂土地,加快推进市区工业北移战略,建设杭州湾南翼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合力调整镜湖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布局,全面实施市区二环线内企业转型提升拆迁工作。(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越城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

15.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重点提升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功能区,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为原则,通过产品结构的替代、质量提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的提高,推进“退二优二”、“二次创业”,力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市经贸委)

16.加强经济强镇村集聚平台建设。依托开发区和中心镇建设,重点整合和提升2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扶持和规范100个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成为工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责任部门:市经贸委)

(六)着力推进发展空间拓展

17.健全企业外拓机制。鼓励企业赴境外、市外建立工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加强对外拓企业的统计管理和税源管理。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培育出口优势企业和出口品牌,争取企业自营出口增长20%,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外经贸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经贸委)

18.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境外、市外优质资源,加强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管理的引进,围绕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引进大、高、新、优的项目,努力实现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的转变。开展对重点区域及上海等地的专题招商活动,召开“回乡经济”大会,开展“爱乡模范”评比活动,依托“越商创新促进会”,进一步完善内、外资招商网络。(责任部门: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配合部门:市招商局)

(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9.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引导家族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做强做大,争取全市新增上市公司8家,新增融资40亿元。(责任部门:市上市金融办,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0.推进工业管理体制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营造有利于工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国资监管体系,推动国有资本整合提升,做优做强。(责任部门:市农办、市国资委,配合部门:市国土局、市经贸委)

(八)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创新

21.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市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基地,组织企业家创新创业培训和经验交流。筹建工业经济特约研究员组织和经济顾问制度,建立起企业与政府之间稳定长效的互动渠道。重视培养新生代企业家,通过组织赴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大集团学习培训等方式,努力实现我市新老企业家平稳交接。(责任部门:市人事局、市经贸委)

22.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重点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属于技术创新关键领域的高端人才,千方百计吸引归国留学人员回绍创业,鼓励企业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奖励在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责任部门:市人事局,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经贸委)

23.培育一支高素质技工队伍。鼓励开设与我市传统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校或专业课程,开办软件职业技术培训班,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产业型蓝领工人。(责任部门:市教育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九)着力推进要素配置创新

24.缓解企业“用地难”。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业用地指标,探索盘活土地存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切实保障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责任部门:市国土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5.缓解企业“融资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推进乡村银行试点工作,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积极引进外地金融机构来绍设立分支机构。(责任部门:人行*市中心支行,配合部门:*银监分局、市经贸委)

26.缓解企业“用工荒”。进一步创新劳动用工方式,积极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劳务对口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向学校“订单式”招工。(责任部门:市劳动保障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十)着力推进发展环境创新

27.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舆论环境。多形式、多载体、全方位宣传报道近年来*工业创新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果,大力宣传推广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8.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围绕“合力兴工、创新强工”主题,重点推进“产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创业全民化”战略,制订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措施。整合现有的工业扶持资金,集中财力推进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竞争力增强。(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经贸委)

29.开展工业创新发展竞赛。开展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创新竞赛活动,并制订考核评价细则及相关激励措施。开展以“比实力、比活力、比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创新竞赛活动,并开展创新型企业评选活动。(责任部门:市经贸委)

30.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开展“三合一”企业和高危行业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实现同步下降。完善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健全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责任部门:市安监局,配合部门: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市质监局、市经贸委)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工业创新工作,把工业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工业创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业创新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和推广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