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树立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

篇1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过程,其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培养创新的需求,可以说创新的空间和想象力非常广阔。《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上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认真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深刻领悟新课标的精神,调整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配角。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而不能只是一句创新的空话,要大胆允许学生就问题去讨论、去质疑,鼓励他们思维创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勇于自主探索发现,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会思考、会创造的学习的小主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无条件地服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就是心里有疑惑也不敢随便挑战老师的权威,思维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大胆质疑,有所创新,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巧设疑难,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的“疑”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断迸发思维创新的火花。例如笔者在教学“速算两位数乘11”时,先让学生随便出几道两位数乘11的算式,然后快速地说出计算的结果,再让学生用竖式验证结果的对与错。这时,学生就感到很好奇,纷纷议论,为什么老师会计算得这么快?迫切地想知道解题的思路。这样,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巧妙设置悬念,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根8米长的竹竿下端有一只蜗牛,它白天向上爬3米,到夜里要退下去2米,第几天蜗牛才能爬到竹竿的顶端?出示题目后,笔者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索答案。有的学生很好奇,蜗牛每天到底爬几米?但是有的学生很聪明,马上就解答了这个问题:“它白天向上爬3米,到夜里要退下去2米,蜗牛实际上每天只爬了1米。”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接着有的学生说:“既然蜗牛每天爬1米,8天就爬上来了。”一番思考后就有学生反驳:“不对不对,蜗牛前5天爬5米,第6天就爬完了,是6天。”这样,学生在不断质疑与解疑中获得了答案,对解决类似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开放练习,促进学生创新

练习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识,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开放练习,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1. 多种解法,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尝试多种解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60米,宽45米,因为实际需要,操场的长和宽都要增加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题目出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想出了多种解答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画图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现在的面积减去原来的面积,还有的学生发现长和宽的变化后,直接求增加的面积。学生的聪明智慧不容小觑,只要给他们展示的空间,就会释放出无穷的力量。

2. 趣问解答,诱发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趣味性较强的趣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爸爸一天钓鱼回到家,儿子问他:“今天钓了多少鱼?”爸爸高兴地说:“6条没有头,9条没有尾巴,8条只有半个身子。”儿子说:“我知道您今天钓了多少条鱼了。”你知道爸爸今天钓了多少条鱼吗?题目出示以后,班里立即沸腾了,太有意思了!可该怎么解答呢?笔者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很多有创造性的想法。

五、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思维

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比如笔者在教学“找规律”时,利用多媒体出示题目:有一列数字8、5、2、6、7、9、8、5、2、6、7、9、8……第26个数字是几?前56个数字的和是多少?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目的特点,再故作神秘提出问题:“你先猜一猜第26个数字是几?”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积极踊跃地猜想,答案各异……接下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计算。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协作动手解决,最终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了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探究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72-01

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为了满足社会的强烈需求,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学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1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传授学生知识,学生就没办法做到“举一反三”,他们只知道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决,却不懂得如何解决某类问题,长期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削弱,他们也对学习信息技术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能更加自主地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依赖于老师的指导,老务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具体来说,老师在教新的知识内容时,不用全部都讲明,而是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进行探索,找到学习的最佳路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无形中得到培养,而学生的自我探索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2 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学习环境

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学生想更好地学习也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从学生的具体出发,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创新氛围中去探索、去创新。举个例子,老师在讲word这部分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如何在word中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背景图片呢?”。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会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答案。有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还是继续进行不断的尝试,最后有的同学发现可以使用“插入”――“图片”这条路径,而另外有的同学找到了直接复制粘贴的路径。通过这种有趣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创造性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 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老师如果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知识里,那么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和禁锢,他们的思维没办法得到发散,他们只会在一个框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办法想到新的解决途径,这样的话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为了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老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索和研究,从生活中找寻答案,获得更多的思考灵感。例如,老师在讲新课之前,可以问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有哪些?生活中你们是怎么获取信息的?”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出答案。通过这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他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会不断搜索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找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意培养。

4 打破传统的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我们知道,在过去信息技术的教学路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为学生解答课本中的问题,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他们的思路只会跟着老师走,完全失去自己的学习方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社的素质发展。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应当敢于打破过去的教学路径,在进行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自主地预习,将问题记录下来,老师在课上并不是先讲知识,而是询问学生关于在自主预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并为他们进行解答。不过老师在解答之前,可以让学生猜想可能的答案,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教学路径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从而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5 任务分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老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任务分配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只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太撑”,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科学地运用“任务分层法”。所谓任务分层就是老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对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分类分层。老师可以将任务按难度进行分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任务让其完成;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这种分层学习,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完成任务,在获得成就感后,学生便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合适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学习,他们完成任务之后会有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可以作为动力推动他们完成更高一级的任务。

6 结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老师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学生营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毛俊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1165+1171.

篇3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40-0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学自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第一,克服对创新意识的错误认识。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实际上,每一个新的发现,独特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否有创新性意识,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在于这一问题对于他来说是否新颖。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创新,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更应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运用教材,把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带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本领。

第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激发出求知欲,必须避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的局面,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师生间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地促使学生总结。学会总结是一种综合素质好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也就是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联系紧密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 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了失误不要忙于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找准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 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启发方式,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溶于启发教学之中。在进行新授课的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新奇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给出特例,启发学生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或注意变换题目条件,引申出另外的定理或推论。这都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的好机会。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一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式引入,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材料,解决相关问题,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四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参与

篇4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分析

从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培养是为了以后能够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普遍化、科学化。从人的思想发展上来讲,创新意识是其他一切意识养成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也是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体育教学,并创新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提炼自己的体育潜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变革、思想变革的导火索,学生才能够点燃创新与变革的火箭。

二、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

创新意识培养需要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验证。高中体育教学属于户外教学活动,实践机会也更多,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相应的条件,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

1.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核心

传统的高中教学理论主要针对体育发展史和体育技能进行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档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文化学习课程的压力,一切活动的开展也都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课程要求开展的,对体育教学还不够重视,教学核心的制定更是偏离了教学本质,因此,必须树立以创新意识体育教学核心,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围绕创新意识培养而开展。高中学习生涯中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在体育课中放松身心是一方面,但是,更应该抓紧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推动作用。

2.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开展体育创新课堂的基础,也给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起到了标榜作用。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意识,然后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课程安排进行培训和优化,以创新教学为主要参考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注意是规范,而与约束无关,积极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标新立异,创新教学方法。

3.教学准备工作

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同样具备层次性、递进性。在向创新意识培养的体育教学课程过渡之前,要给予学生一个缓冲期、适应期,之前学生的体育课一直都比较自由涣散,如果突然将学生召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一定要事先进行规划,例如,第一次的课程可以给学生预留25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第二次预留20分钟,第三次预留15分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适应慢慢被统一管理的体育教学课。在学过程中,要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实施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更有创新的体育活动,注意增加竞争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对学生提问,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提问的类型要有创新性,例如:羽毛球还可以有哪些发球和对打方式,然后邀请回答者进行演示。

4.方式创新与实践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思想向创新的方向上引导,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某些问题的答案评价方面、学生练习方式上面不能过于刻板。在竞技技能学习与运用中,可以提出要求与规范,但是,并不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达到标准效果即可。可以较多地利用现在的网络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生动的多媒体画面演示、精彩赛事播放与讲解等,都是非常优秀先进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将举出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1)制订任务与角色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是学者角色,也可以是教师角色,可以让学生进行教学讲解,以角色转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学者的时候,学生的想法是学生要如何躲避老师的监督,当他成为老师以后很清楚地知道学生会做些什么,也就能够意识到制止曾经自己有过的、不恰当的行为。

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教学 中职学生

在计算机学科的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中,蕴藏着大量的可用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创新意识

计算机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科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以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产生、发展和应用中的创造性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背后所凝结的创新性的观念和方法,特别是其中的不断探索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计算机发展概况”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的故事;在讲到“微机”时,可介绍IBM推出PC机的故事;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的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国产防病毒软件是如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

(二)在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发现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等,创设一种“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引入DOC的目录结构时,向学生提出:在硬盘中有成千上万个文件,为了便于存储和查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方法来“放置”它们呢?由于学生有“放置”实物的经验,因而会迅速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得到肯定时,其成功感会油然而生,他的创新意识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进取、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思想开放,敢想敢说,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实践性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计算机教学实践表明,职校学生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特别感兴趣,在这类活动中他们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它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FoxPro程序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分组完成“班级成绩管理系统”程序设计时,会引发一系列学生必须解决的新问题,如系统应具备哪些功能才能满足实际需要?如何才能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等等。他们需为此进行调查、讨论、查阅资料、编写和调试程序,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激发。

(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以激发其恒久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趋势及应用前景,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及稳定持久的创新意识。学生在明确计算机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远大理想,继而产生持久的创新意识。

二、发展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映像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以其新颖性、生动性来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在W0rd2010的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让学生进行“迎春”板报设计之类的练习,因其内容涉及文字编辑、表格制作、图形和艺术处理及美学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的创造想象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培养创造人格

创造力研究专家指出,创造的人格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由于职校学生很快就要走向工作岗位,服务于社会,如果届时不具备良好的创造人格,即使有再好的创造性设想,也难以实现,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一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有利时机,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人格。创设一种民主、进取、开放的创造氛围,引导学生克服随从性、刻板性、狭隘性、定势性、嫉妒性等创造性思维的心理障碍。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人格倾向。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敢冒风险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情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计算机学科具有现代性、实践性、工具性、应用性的特点,使得它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种学科优势,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通过程序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挥这种优势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主要是因为:

(一)程序设计过程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按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的观点,创造性思维过程要经历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时期,而程序设计通常要经历如下过程:分析构思框图程序调试修改完成。其中,从“分析”到“框图”是准备和酝酿时期,对于应用程序的设计,在这一阶段还需要对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除了简单的或模仿性的程序外,从“程序”到“调试”阶段一般都要经历“豁朗”和“验证”期。因此,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训练,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二)程序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当程序设计、调试成功时,特别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程序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三)程序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程序常常需要进行反复地调试修改才能成功,这需要学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刻的思维、顽强的毅力、敢于面对失败并相信自己能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勇气;另外,当几人合编一个程序或共用一台机器时,还需要学生有团队协作精神,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四)程序设计中的非常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设计中常使用非常规思维,比如赋值语句N=N+1、分治策略、最优策略和穷举策略都突破了学生思想中的“数学常规”,这些“突破”性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学科优势,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学生 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27-01

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新的愿望和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帮助每一位学生正确发掘自己的潜能,赏识他们、鼓励他们保持“我能行”的自信心,努力为他们提供独立探索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观点。

1.宽容对待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奇怪回答,不应急着生硬地否定,而是采取宽容的态度,提示“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自悟、自我完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意识。

2.多表扬鼓励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教师不能以同一标准来要求他们,平时多表扬、鼓励、肯定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到自己被认可,自己也有创新的潜能,从而燃起求知、创造的欲望。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其次,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也非常重要,教师要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最后,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学生就会大胆地去想、认真地思考。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量使用来源于生活的学习素材,这样学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进而激发创新兴趣。例如,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我设计了一项“摸球”的游戏:任选一位学生和我一起,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摸球。游戏规则:盒子里有黄球和白球(黄5白2),我和学生依次摸球,摸到球后再放回去,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老师就赢,相反学生赢。你们同意吗?这时学生认为他们不知道盒子里黄球和白球的数量,游戏不公平。接着我就让他们自己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不仅要求学生能分析、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还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纷纷举手发言,设计出了多种公平的游戏规则。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质疑机会。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的想法。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应如何计算;有的说它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我抓住这一时机,围绕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投入讨论研究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它不但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还增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解题方法甚至是不成功的想法都要加以肯定,只有在充满生机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编辑;创新意识;本质;特点;途径

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者和传播者,参与整个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精神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编辑创新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编辑在参与编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研究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对于深化编辑学理论、加强编辑人员素养、提高期刊编辑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本质、特点和培养途径。

一、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本质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的核心含义就是在生产中“引入新要素”,“实现新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基础上获得新的发明,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运用。创新落实到期刊编辑活动中,一是对期刊既存文化氛围的突破和对新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二是对编辑活动中固有模式的突破与重组。这种创新,编辑主体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期刊编辑过程的创意中体现出来,称之为创新意识,表现为编辑行为的独特性。创新意识是编辑主体的一种内在属性。它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编辑主体发动和维持期刊编辑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助推剂,它能推动和促使编辑主体积极寻求有价值的、新奇的、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物;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新活动的心理因素,有了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促使创新成功;创造意志是期刊编辑主体创新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不屈精神,它是创新活动成功的保证。

编辑创新意识是编辑工作者正确运用和发挥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熟练的、创造性的编辑心理现象,是人们不断揭示和认识编辑规律、正确驾驭编辑工作的对象和自身的一种编辑创造能力。

编辑创新意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编辑心理活动,它是以编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为科学思维方法,以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项学科专业为知识基础,以作者、读者为社会对象的感知反映、思维、判断、谋划、决策的心理整合和能力的体现。期刊创新意识的实质是期刊编辑在策划选题、组织选题、编发选题上要有主导性和原创性。主导性就是编辑发挥自身的主导意识和创造性,不在家坐等稿件,不是作者写什么编辑就发什么,而是在读者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去组织、编发给读者以心理动力的稿子。原创性要求与时俱进。它是在综观总结历史上的相关选题和审视现实问题过程中捕捉适合自家刊物选题的能力。要求编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反省性和自觉性。

现代编辑意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从封闭保守向现代开放意识的转换。编辑的现代开放意识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破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保守的编辑观念和编辑模式;二是吸收和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书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稿源、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发行、广告、人员配备、条件配备等因素都可以成为这个系统的创新元素,应寻找最佳的创新结合点。第二是从自在向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的转换。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是指在编辑全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它不仅包括能力的策划意识,还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及自觉的市场意识。第三是从文化传播向文化建构意识的转换。在当前的社会转轨和文化转型中,编辑不仅要完成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的任务,更需要肩负起文化创新和文化建构的重任。编辑活动中的策划,体现了现代编辑参与高层文化建构的特点。编辑主体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于择优劣汰,而是进行初始化控制以引导作者的选题方向。因此,现代编辑必须树立起明确的先进文化建构意识。第四是由知识仓库型向知识创新型转换。意识创新并不是凭空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必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在现有的以创新知识产品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更应不断吸收、处理外界各种信息,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第五是从保守型思维向创新型思维的转换。创新型思维意味着对现有事物的超越。一方面缩短与先进的差距,这是跨越时空的,这一跨越就意味着对时间无限量的节约,具有可投入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是与原有事物拉开档次,必须树立出版物的精品意识、名牌意识。编辑主体具有了这种创新型思维,就善于在事前作出创新决断,要能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内外环境,发现和抓住时机,对编辑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以新制胜,以奇制胜。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已成为编辑主体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二、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特点

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信息的敏感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编辑必须主动把握社会信息,特别是文化信息。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

2.认知鉴赏的敏锐性。对于编辑的认知鉴赏作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小赫伯特·史密斯·贝利这样形容:编辑好像电子装置中发送端与接受端之间的滤波器。这个比喻形象揭示了编辑工作者沙里淘金、璞石琢玉的认知鉴赏本质。因此,编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鉴赏能力,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使自己不仅能用最基本的是非标准判断哪些稿件可以选用,哪些稿件必须淘汰,更要准确把握图书时展的脉搏,增强认识优秀作品的敏锐性。

3.思维进程的超前性。即在思维进程上,不断用未来的模式来调整和规范现在的思维方法,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事物的认知对象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编辑活动中,既尊重客观事物(原稿),又能创造出高于或优于原稿的价值,其成果别开生面、见解独到,体现着人类科技文化的无限上升性,满足读者求新求异的需求。

转贴于

4.批判怀疑的挑战性。在出版界,大多数书稿的作者都是专家和学者。作为期刊编辑,为了出好刊,出精品,就要敢于以批判怀疑的态度对专家学者提出挑战,有时甚至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批判怀疑主要体现在对文稿的严格审查上,既要衡量稿件的学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也要衡量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其考辨的重心是稿件的新与旧的关系。稿件要有新的思想体系或新的论证方式,或提出了补充性的观点,或提供了新的论述思路,或拓展了对原有问题的论述,或析出了原有问题的弊端,用新材料予以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性的识别,既要求编辑具有批评怀疑的精神,又要求编辑多了解出版物的信息,对学术研究动态能了然于心,同时还要了解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代表作的情况。

5.优化提升的创造性。期刊编辑的优化功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优化选题结构,优化提升文稿内容,优化作者队伍等,这里重点谈对文稿内容的优化提升。编辑活动是一个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过程。原型作品具有原始文化价值,编辑必须对它进行优化、提升。因此,对于编辑人员来讲,优化是一种职责,是编辑活动本质属性的表现。编辑的优化提升能增加原型作品的价值。开发、优化原型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收集处理信息选题到生成原型作品,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原型作品,优化主要表现为优选。二是将原型作品转化为传播稿,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传播稿,优化主要表现为稿件的加工和完善。

三、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期刊编辑创新意识,是创造性编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份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编辑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优秀的期刊编辑应牢固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1.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习成了人们的终身需要。期刊编辑更是如此。因为创新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意识的形成必然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培养的过程。尤其是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期刊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因此作为期刊编辑首先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一个知识面狭窄的编辑是不会有创新意识的,历史上一切成果卓著的创新者无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是要协调好智力结构。人的智力包括人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观察力是创新思维获取材料的手段,记忆力是创新思维提取知识储备的重要保证,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必须努力开发各种智力,使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其三是要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原理和方法。创新有其独特的规律,培养创新意识也要有独特的原理和方法。

2.牢固树立现代信息意识。知识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将分析、接受、传播和创造信息等功能融为一体,已成为时代对期刊的要求。获得及时、准确、可靠、丰富而又有用的信息,掌握高科技信息处理的应用技术,是期刊编辑的基本功。期刊编辑工作者如果不搜集、存储、占有大量的信息,就无法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更谈不上创新。那么如何提高期刊编辑获取信息的能力呢?首先要求编辑必须有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的能力,不断更新、充实个人的“数据库”,使自己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性。其次,要求编辑要有“新闻鼻”,即对各种信息的敏感性,不放过摄取信息的每一个渠道,在博览群书中获取,在学术会议上获取,从与作者的接触中获取,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从读者反馈中获取,从其他刊物中获取,从不经意的种种渠道中获取,使自己成为期刊的“耳目”和“触角”。再次是要求期刊编辑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现代社会电子收稿、网上组稿、在机编辑和网上出版变成了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信息处理节奏明显加快,手工加工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量与越来越快的节奏。信息只有通过现代化工具的传输才能得到共享。因此,对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要求,上了一个高的层次。

3.牢固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创新意识不同于因循守旧,它要求人们居安思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有成就,敢于和善于寻求各种新机会,赢得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树立不懈追求的创新品格,一要勇于否定自我,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去开拓别人未曾涉足的“处女地”,从而创出自己的新优势。二要勇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敢于打破常规,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离奇的、不可思议的方式或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创新的萌芽。而勇于尝试,多思路地回答和解决问题,正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教育

创造就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普通高中生更是如此。高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此,笔者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利用化学的发展、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地、深刻地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利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第二、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第三、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阅读的能力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法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沿用“应试教育”的做法,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体,是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只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的参与。而且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主动的去观察、比较、思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为此,在刚开始的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坚持低起点、激发兴趣、结合实例、附例题的方式展开化学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大大提高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甲烷的过程中,穿插烷烃甲烷沼气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普通化学纤维简单区分等知识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扩展,并注重广泛收集化学学科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然后郑重推出。

三、设置课堂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高中化学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掌握化学知识以备战高考无可厚非,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引入,教师主动营造一种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在这种环境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迎合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气氛下,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让他们不断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进行“钠和钠的化合物”教学中,通过引用典型例题的方式对比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结合试验验证彼此的观点,在实践中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比如,学习原电池时。教师可以把常见的金属锈蚀防护作为问题切入点:①钢轨、金属徽章、刀片、脚手架、钢架如何进行防锈。②学校的硬件设施防腐情况怎么样?如何对这些设施进行有效保护?这些问题贴近实际,靠近日常生活,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可以藉此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理论而没有实际的事实作为保障是不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伴随着很多的实验。因为化学反应一般都伴随着颜色、气味、质量等现象和变化,所以更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因此,要充分利用这点优势,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来验证学到的自然规律,对探索化学知识有更深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边做边讲解,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然后设置一些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操作,体会其中神奇的变化和乐趣,并且能将原理牢牢记在脑中。

五、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灵活的思维方式,化学作为实验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介绍结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掌握科学的方法。另外,教师应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适当调整教材体系结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六、总结

正如上文所述,创新意味着进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有许多方面。只有教师本身在教学上有创新意识,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型优秀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这需要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案,将生活融人到学习中,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创新思维之花能开得更绚烂。

参考文献

[1]丘传敏.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42

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思想、创设教学环境与条件、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新愿望、提高美术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内容。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愿望与动力等因素,这涉及到的不但是心理问题,还涉及到外界环境问题的研究。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与创新意识相对应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综合性培养则成为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的创造力一旦被有效激发,会反过来加强创新愿望的实现,并成为创新意识培养中的一个动力因素。所以,对小学美术学科在创造力表现方面有必要进行一些探索。首先,对美术不是人人感兴趣。有兴趣的孩子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人不等于与美术学科绝缘,他们只是在学习的自觉与不自觉中,由于相对自我实现的能力受到某些制约而暂时得不到培养和发挥,从而降低了学习愿望。因此,对学生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与重视,成为了培养学生兴趣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其次,美术教育中要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作用,必须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美术教育中形象语言的多样性、具体性,其有益于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去思考问题。又由于这种教育应用于大多数人,对于创新意识的普遍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努力提高美术教育中这方面的功能,并结合现阶段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素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加完善而有效的作用。

明确了培养的概念与方向,必须研究的是目标实施的具体落实。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W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方法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保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墨守成规。而在当今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是每位教师必须跨越的一步。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理念,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把美术教育的功能重新定位,并作为一种全新价值去追求。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新观念的冲击而得到开启。另外,美术教师除了有创新的理念,还必须有创新的方法,并注意教学的立足点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成为创新氛围的制造者,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创新实践的促成者。”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创设美术教育中的新课题、新模式和新方法

创设新课题、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近年来美术教育实践已涌现出不少有创新价值的课题设计。比如,形状的发散思维造型,手工设计中根据废弃材料借形造象,中国画中的借迹造形,以及有些一反常规的思维设计等课题,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但这类课题还不够,还必须继续开发。同时,还要从深度和广度中与之配套更多有特色的教学新方法,如让学生不依赖条件,自由发挥想象和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对此,笔者曾经借鉴德国创新教育先驱格罗佩期的创新教育观念,做过一次教学尝试:在一节手工课中,只提供一些泥沙、蛋壳、花生、黄豆、碎布、树叶和棉线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做一件完整美观且互不相同的手工作品。此外不做任何讲解,由学生自由思考制作。结果学生完成的手工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还富有新意。虽然有些还欠缺完整,但我们能看到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而这种潜在意识就在于敢打破常规,不加强束缚的教学得到激发和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撕纸艺术、指头画等,发挥了材质与工具的特性,并让学生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它的缺陷,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要注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并有意识地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心理与探索精神,培养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参与实践的动力

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在使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不断使其它素质走向完善。重视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中不可避免也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的动力来自于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这种心态的无形动力就是学生在痴迷执着的探索和标新立异的表现中获得满足的成功感和鼓励。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对于那些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思维偏离常规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兴趣,强化他们的独创性。对于那些敢于猜测、提出设想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灵感与直觉的作用,让他们得到更新的灵感、更新的启示和顿悟。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观因素,如加强创新动机、信念、意志与情感的培养,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信、自重、好独立思考和勇于进取的心理特质等。

四、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开展各类美术活动,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

美术活动是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地开展各类美术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使创新意识成为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要想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就必须拓展美术活动的广度。比如,在美术作品比赛、展览一类活动中进行扩充,加入如一分钟绘画表演、即席挥毫、新观念造型展示等。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探讨的方法很多,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创新主体心理的研究以及新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激活思维,使美术教育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篇10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学生的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没有强烈创新意识,便没有应用发展性和跳跃性思维去获得猜想,创新便无从谈起。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兔妈妈叫小白兔算一块多边形地能种多少颗白菜的动画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悠扬的曲子,优美的田园风光,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方法要创新

3.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创新。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发明与创造的基础。一个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分析与研究。

3.2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通过讨论与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促进共同提高。现代教育形势下的人才合作意识也是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素质。一个创新型人才除了要靠自身的积极努力与刻苦钻研,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来共同完成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进行有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有所创新。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如何求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再求解。

4.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作业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练习。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4)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5)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种形式,采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重视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精神源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树立主人翁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创新首先是思想的突破,如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对数的实践和认识后,由于实践需要的促进,使人类的思想一次又一次突破原有的认识体系,从而使数由正整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到最后引入虚数单位而逐步建立复数体系。同样,新的思想会带来新的创造。如有限集可由元素个数的多少分出大小来。康托研究无限集时,以一一对应为基本的思想原则拓广上述思想,认为一一对应的集合有相同"个数"的元素。根据这一思想,确认了有理数和代数数与自然数"一样多",都有"k0"个元素;实数比自然数多,承认越来越"大"的集合的存在,促进了越限数理论和集合论的创立。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牢牢抓住教材体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以数学思想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同时教学时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加以提升,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这样在教学时既突出了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又强调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体会到思想是什么,经历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参与数学模型结构的建造,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