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日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受到美国的影响迅速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美国教育考察团的建议(1946),日本展开了新教育运动。作为新教育的一环,强调将学生指导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1]。

近年来,日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各种问题,例如生活压力过大、 过劳死、交通问题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些问题,社会上对身心 健康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的教育界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来帮助人们 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人格的全方位发展,是学校教 育的严峻课题,也是日本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日本从文部省到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普遍设有心 理咨询室。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咨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日 本应用心理学会于1953年向国会提出了将“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予以制度化的建议,自此 心理咨询开始引起政府的关注。

二、日本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日本教育基本法的规定,教育的目的是:“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 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 康的国民”。根据这个教育目的,日本教育界认为,教育者应当让孩子从小就获得健康的心 理状态,学会处理各种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以达到促进终身健康与安全生活的目的。

在日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生 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地方自治体,近年来都倾注 全力来培养教育心理咨询人员。现在,全国的都、道、府、县各中学都设置了“教育咨询室”。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懂得人的心理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 的丰富而发展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和对异性的关心等都是属于正常的 心理发展;初中、高中心理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小学心理教育内容的具体深化。心理健康 教育主要通过教育咨询室(也称作学校保健教育咨询室、学校健康教育咨询室、学校教育咨 询室、心理咨询室等),解决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不适应、与人交往有困难和家庭内部不和 谐等问题,以及常出现的与精神有关的病症和心理问题,如头痛、失眠等心因性疾病等,维 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改善其人际关系;促进个性的开 发与成长,使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等。

三、日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1952年到1953年,相继在京都大学、九州大学、东京大学各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学 生福利保健指导研究集会,邀请美国著名咨询心理学家进行咨询指导的交流活动,提高了 人们对大学心理咨询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以此为契机,1953年,日本第一个学生咨询室在东 京大学诞生。其后,京都大学、山口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国立大学,及早稻田大学、 庆应大学、学习院大学等私立大学也先后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目前,日本大学生心理 咨询机构普及,心理咨询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当前日本青年心理研究的主要领域有18个:自我和自己、身心状况、性别角色作用、人 际关系、依存和独立、生活情感和情绪、态度、认知发展、价值、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需求和 动机、学习和指导、职业升学选择、成人特点、非行(即适应与否)、地域研究、测定和评价、其 他(分为临床问题和留生适应两大类)。针对这些问题的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内容可以分为 以下4类:(1)学习发展方面,包括学习方法、升学、择业、考研等;(2)学生生活方面,包括海 外活动安排、勤工俭学、家庭、恋爱等;(3)心理问题方面,包括性格、情绪、人际关系、异 往、人生、宗教等;(4)精神健康方面,指对患有精神疾患的学生开展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四、日本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

在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心理咨询 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调整人际关系 的方法,促进个性的开发与成长,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

学会生存、学会共事、学会做人是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要求,也是学会处理目前 社会存在的基本关系――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条件。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是指 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的思 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与人合作。除此之外,日本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还包括培 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接受挑战的勇气,而不是养成安逸、享乐的生活态度。这 一点是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借鉴的地方,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培养学生的生存 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接受挑战的勇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 地处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

日本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及其监护人在教育方面进 行咨询;为学生建立个别指导档案,设计具体的指导计划;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 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向学校提供问题分析以及指导和 咨询对策;定期召开教师、家长联谊会,及时回馈指导结果,不断修改指导计划,巩固指导成 果;提高学生对自己身心发展的理解。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构成

日本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主要有三种: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学校心理工作者和学 校教育心理咨询促进委员会成员。

在日本,对专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培养是非常严格的,现行的培养和训练途径主要有 三种:在大学中培养、在职培训和民间团体的培养。以在大学中培养途径为例,根据财团法 人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资格审查规定》,具有以下条件之一才可以申 请资格审查:(1)在大学院研究科修完心理学专业博士课程前期课程或修士课程,具有一年 以上心理临床经验者;(2)在大学院研究科修完心理学边缘诸科学博士课程前期课程或修 士课程,具有两年以上心理临床经验者;(3)在外国与上述第一条或第二条具同等以上学历 及两年以上心理临床经验者;(4)医师免许(执照)取得者,取得后有两年以上心理临床经验 者;(5)在四年制大学本科学完心理学或心理学边缘诸科学课程,毕业后有五年心理临床经 验者。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在中小学做专职心理咨询的教师,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对学校心理工作者和委员会成员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因为他们的角色与专职心 理咨询教师不同。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具体角色有:理解者和帮助者;班主任;学校教育咨询 促进者;一个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及学生之间的协调者。而学校教育咨询促进委员会从 属于教育处或学生处,通过专职的教育咨询者负责联络协调,共同商讨教育咨询工作。

篇2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颇具攻击性,会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心理卫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会造成学生心情忧郁、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

三、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

篇3

【摘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以下探讨,并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关健康教育

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他们的饮食 、身体 、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很少去关注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那么何谓心理健康教育呢?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人身体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 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 ,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 、发展、 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 成才;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种教育也属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心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 。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计划 、有目的、 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心育教学,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辅导与教学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 ,气质态度与性格 ,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 如果发现学生在理解能力、创造力、学习兴趣、合作精神、 自尊、责任感、挫折容忍力 、环境适应 、性心理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应以此为根据,同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原则,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来进行的,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真正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 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 ,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1)学生心理协会。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2)院系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工作人员甚至课任老师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心理咨询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3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 平和稳定、 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 ,父母的教育观念 、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因为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在现阶段我国教师群体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种相对能改变、能抵抗压力的能力──即使面临社会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的能力。导致了教师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前需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分析社会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问题,并努力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这其中探索的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环节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时时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教师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直接导致了教师群体的种种心理危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关注教师的心理危机及他们在社会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不仅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 造成青少年心里健康的原因;

其一,家庭结构 ,由于父母的离异或缺失而导致的家庭结构不完善或破坏,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其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师生观、特别是有些教师道德修养较差,态度粗暴,心理不健康,动辄训斥变相体罚学生。

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 、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 ,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5 结束语

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当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大致可分为学习类、 人际关系类、 情绪类、 人格障碍类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 .第 1 版.济南:山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3.

篇4

关键词:电影 电影疗法 心理咨询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一、电影疗法的背景简介

从出现至今,心理咨询始终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职业。从关系甚密的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到音乐、园艺、手工艺等艺术形式,心理咨询不断地与多种学科领域结合,演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特别职业。纵观心理咨询史,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便有了最早期从事心理健康职业的人士,他们在患者头部钻洞,以便让恶魔离开。随后,哲学家、医生、牧师等人士,又相继扮演了心理咨询的治疗工作。然而,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如今的心理咨询则更为偏重治疗的性质。科特勒总结认为,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心理咨询是预防工作,不是补救工作;心理咨询遵循评估与治疗的发展性模式,而非心理病理模式;心理咨询偏向较短期的干预,而非长时间的治疗方案;心理咨询是帮助人们对正常生活做出调整,而非处理人们的严重机能不良。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如上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咨询工作者时常与其他活动相联系。如我们熟知的壁画、拼贴画、曼荼罗等艺术治疗形式,便是与美术、手工艺结合产生的。同样,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心理治疗工作者们就开始尝试将电影应用于心理治疗中。英国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发现,患者通过观看电影能改善心理状态。2003年,这种电影疗法因得到了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而在欧美广泛推广,成为一种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

电影之所以能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作用,其最主要的心理机制便是榜样学习。这就是说,来访者通过替代经验或模仿影片中的一些做法,来学习某些自己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些研究揭示到,采用录像的榜样可以帮助怀孕的妇女戒烟,还能帮助父母和老师增强其预防儿童虐待的技能。比如,人们可以通过电影《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来学习写日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更好地反省与他人的关系;可以通过观看《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来了解老年心理健康,让人生充满意义;还可以通过电影《真情快递》(The Shipping News)来学习如何处理创伤后的压力……在这些不同的观影中,观众都能得到不同主题的榜样,进而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咨询中使用的电影疗法,与普通的观看电影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张爱宁将两者的区别总结为三个方面:1.目的性不同。电影疗法的选片、观看和讨论都有严格计划,而普通观影则只是为了娱乐等目的。2.引导关系不同。电影疗法建立在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引导之上,而普通观影不存在这种引导关系。3.引导人不同。电影疗法是由具备一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所引导,能在心理上给患者/来访者以专业辅导。可见,电影疗法并不同于普通的观影行为,而是一种科学系统的心理治疗手段。

电影疗法因有着非言语性、非指导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故能较好地与各心理咨询流派灵活结合应用。虽然电影疗法的效果在国内研究中尚为数不多,但在一项对我国未成年犯进行电影治疗的实证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电影疗法对促进未成年犯团体成员心理健康有一定作用,被试着在抑郁、自我接纳、自尊三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

二、电影疗法对青少年的意义

在对电影疗法的背景有所了解后,我们知道它是一种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观看电影的人在治疗师或咨询师的指导下,能从片中学习到一些处理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聂春子在分析电影疗法起到的心理治疗作用时,提到了三点,即宣泄情绪、情感投射和观察学习。其中,观察学习又是最重要的一点,表现为促进社会化完成、促进人际关系、培养责任感和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这四个方面。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疗法的这些作用,正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满足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个体发育到青春期(即11、12岁至17、18岁),思维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中,青少年显然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通过电影,青少年不仅可以看到各地域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还能更为栩栩如生地了解某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就连穿越时空、魔幻世界也可以领略到。这些丰富的影像材料,无疑给青少年的思维探索提供了大量素材。再者,大量具有深度、引人思考的哲理性电影,还能让青少年从中学会怀疑和批评,渐渐发展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比如,电影《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中,青少年观众会被有趣的故事情节卷入,和片中的小学生一起思考关于生命的悖论。这样的生命哲学教育,远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好得多,更容易让人引发主动思考。

第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从初中生开始,思维上出现了自我中心,常常设想出假想的观众或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同时,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少年,也往往会表现出偏执和敏感。他们往往听不见他人的意见,常常自以为是。所以,常规意义上的说教显得毫无意义,而观看电影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青少年投入地观影时,片中的人物很容易让他们反省自己,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比如,从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Up)的主角卡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顽固的他是如何改变自己的。他为了挽救朋友的性命,终究选择放手,看着心爱的小屋飘然远去。这对于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少年无疑是很好的一课,因为他们可以借此明白:即便是自己很在意的东西,也可以为了更高的价值而放手;自己关注的那些东西可能很重要,但我们仍然需要朋友,需要关心他人。对于个性上有着主观偏执表现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有时觉得周遭的人都在批评自己,进而感到难过、孤独。虽然表面上很自以为是,心里却常感到自卑、不足。通过电影《玛丽与马科斯》(Mary And Max),青少年同样能得到正向的能量,学着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以更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周遭的一切。

第三,学习如何处理反抗心理。由于自我意识高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强,独立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往往表现出反抗心理。常见的行为表现有:鲁莽、漠然、迁移反抗。然而,很多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电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反抗心理的表现。如电影《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中,企图把月亮给盗走的主角格鲁,就像很多叛逆的青少年一样,喜欢搞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以引人关注自己。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咨询师或治疗师可以引导青少年反思自己的行为,观察格鲁之所以变成“好人”是做了哪些行为。

第四,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矛盾的情绪。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时常在情绪上表现出矛盾的特点,不如成人那样情绪稳定。因此,掌握适当的情绪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电影的世界中,青少年可以看到那些情绪激动的人士,因情绪管理失控而自食其果的案例;还可以学习如何调整情绪的方法,比如电影《茶水男孩》(The Waterboy)中,主角波比便是用心像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调整压力的效果。

第五,学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的最主要表现是朋友的作用日益明显,而父母的榜样作用渐渐削弱。同时,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时还会产生懵懂的恋爱关系。在处理一系列有挑战的人际问题时,青少年常常感到疲惫不堪。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交经验和技巧,而通过观影同样可以让青少年具备不少人际能力。比如,在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中,青少年观众可以学到关于友谊、爱情的很多智慧,更会懂得应该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情,将爱升华为完善自己的动力。

第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心理学家发现,对价值观的质疑和兴趣始于小学阶段,萌芽于初中阶段,而真正开始形成却是在高中阶段。然而,高中生的价值观常常显露出不稳定的特点,易受外界和社会流俗看法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当“宅男”“宅女”文化盛行,“拼爹”“富二代”广为流传的时候,很多青少年的心态显出消极被动的特点,对生活缺少动力,更没有积极阳光的心态。而通过观看励志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少年,使之对生活做出改变。例如,在影片《转山》中,毫无骑行经验的大学生张书豪,只身骑车到拉萨。观众通过张书豪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可以反身自问,自己的意志够不够坚定,目标够不够明确。

三、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电影疗法确实可以辅助人们改善心理状态,而且,由于电影具有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也很适宜于青少年。青少年从发展心理学来看,有许多需要心理辅助的方面,而电影疗法以其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内涵,足以胜任这些需求。虽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电影疗法仍存在许多值得心理工作者注意的问题。比如对其治疗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仍然缺乏,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引导也缺乏一致的专业标准。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对这一有趣而大众的疗法进行探索,尽早发展为一项具有更高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辅助疗法。

参考文献:

[1] 科特勒. 治疗型心理咨询入门:来自行业的声音(第5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布查尔特. 艺术治疗实践方案[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3] 余青云, 张高波. 电影疗法对16例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4] 陈璐, 何青青, 魏梦晓, 王铭禹, 姜峰. 团体式电影疗法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运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2).

[5] 布拉默, 麦克唐纳. 助人关系:过程与技能(第8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韩德彦. 心理治疗DIY[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7] 张爱宁. 观影疗心[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8] 聂春子. 电影心理疗法的理论研究[D].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 2009.

[9]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10] 赵翔. 放走“飞屋”,真爱犹存[J], 心理与健康, 2010 (5).

[11] 赵翔. 玛丽与马科斯[J]. 心理与健康, 2010 (8).

[12] 赵翔. 每个人都能做一枚“好蛋”[J]. 中学生百科·成长, 2012 (6).

[13] 赵翔. 初恋这件小事[J]. 中学生百科·成长, 2011 (12).

作者简介:

万向兴,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的被剖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基地。探究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同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尽管很多家长已经从许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离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还有一段距离。导致这种局面,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以下着重分析家庭教育的三个心理误区。

误区一:家庭教育目的功利性较强

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活动的出发点和行为指导,引导着整个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功利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的实际发展,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以孩子为出发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功利心,这个和孩子本身的发展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点只集中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考上大学成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一切家庭教育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资料显示:对于“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不算成功”这一看法,有12.5%的家长“非常同意”,有28.4%家长“比较同意”;对于“培养孩子的关键是设法提高他们的分数”,有11.7%的家长“非常同意”,由35.9%的家长“比较同意。”

误区二:家庭教育的盲目攀比心理

很多家长较为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一个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定位不当,忽视孩子的内在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进行错位比较。其结果是使孩子的独特的个性消失殆尽,盲目跟风学习,强制孩子学习各种课程。造成孩子的个性扭曲和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误区三:家庭教育方式中“爱”的度没把握好

家庭教育的“爱”没有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家庭教育的“爱”过度则容易转变为溺爱,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高在上,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遇;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家庭教育的“爱”过少则容易造成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现象。具体的表现:漠不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方面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轻易动怒:对孩子的关心缺乏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做出错误的行为便容易得到父母的打骂。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调查,以上述三个误区为出发点为进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何使家长和青少年更好地和睦相处并且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

家长作为一个面向孩子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较高,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也会积极正面。

李彦章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水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趋势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给予子女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进行双向沟通。

(二)社会各方面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有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早期的亲子交往有关,如Moreira等发现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恋模式的副产品,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对自己的社会支持状况更为满意。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成长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合作教育是青少年快乐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家长不应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1。发挥学校的宣传教育功能,面向家长和孩子同时进行家庭和睦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2。发挥学校的调节功能,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学校可以积极充当和平调节矛盾的第三人。3.联合构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钱铭怡、肖广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营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敬和坦诚沟通的关系,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亲子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平等相处。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进行共同的努力。2.加强亲子沟通,增进家庭理解。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然后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定期进行一定的沟通来保障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家庭和睦。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海莲.走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误区[J].新学术.2008(06)

[2]孟育群.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1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篇6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中形成的。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力度。青少年正处于叛逆、心理变化较大的阶段。因此,父母应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力度,不断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了解青少年的生长心理需求,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1.现阶段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1 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呈下降方式

在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社会,由于焦虑、不安、溺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合格,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1.2 父亲与母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现阶段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在严格、期待、不安、溺爱上,父亲的教育方式优于母亲,而在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上,母亲的教育方式优于父亲。父亲与母亲教育教育的差异性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1.3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

在如今的校园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但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水平较差,大多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较女生而言,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

1.4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父母的良好教育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出现胆怯、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较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在不良的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加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父母的教育中,父母所呈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较为温和,心情保持愉悦以及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2 良好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研究中发现,在教育中,若父母对于青少年持温暖、理解以及认同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相反,若在教育中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态度为冷漠与忽视等态度,则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自卑、退缩、胆怯、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的心理。若父母对于孩子过度的溺爱以及体罚等都会造成青少年的过度自卑,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对于高年级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父母对于低年学生的关注程度。而父亲与母亲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多以接纳为主,而母亲的教育方式则以中间型为主。对于青少年的性别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存在不同,对于女孩,父亲的涉及程度较大,而对于男孩,母亲的教育涉及程度较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3.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在现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大体上看较为一般,只有较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优秀。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的为孤独倾向与恐怖倾向,而焦虑问题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女生的焦虑程度比例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焦虑与恐怖倾向上都高于男生。总得来说,女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比男生要多。究其原因在与,在青春期女孩的发育速度较快。由于身体的突增,性开始成熟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女孩对生理变化会比较害羞,以此,就给女孩带来了较多的成长困惑。在学业方面,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智力迅猛发展,女孩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致使女孩在较为严重的落差面前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在社会问题方面,社会对于性别的特殊定位,也给女孩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女孩对许多事情容易在意以及态度较为敏感。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男孩与女孩存在的差异性,并因人而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4.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看待的越来越为重要。但对于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这一问题还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家庭的教育中,不良的教养方式较为普遍。譬如,有较大多数的父母盲目的服从于孩子,让孩子持有一切权力,以孩子为中心,不管父母做出多大的努力与牺牲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此外,也有较多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以及主张无条件的接受。少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较为理性,对于孩子做的错事及时提出批评,对于孩子的积极性及时提出鼓励。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上,母亲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要优于母亲,父亲较多的以理性的方式教育,而母亲则较多的采用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之间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减少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不断的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5.总结

就中国当前的父母教育方式而言,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从大体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而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以及青少年之间的心别差异性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减少父母之间的教育差异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多用温暖、柔和的教育态度,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晶,郭菲,黄峥等.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敌意与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56-258.

篇7

关键词:家庭; 青少年; 心理健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愈来愈多, 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视, 正如《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国立则国独立”。青年一代为新时代的骄子, 不仅要承担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期盼, 而且还对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处于第二关键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还不是太高, 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与挫折, 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在他们身上引起许多行为问题, 由此可知, 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们关注。家庭作为孩童最先接触而且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 也是孩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与社会文明的主要途径, 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基础[1]。在当今社会里, 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到了不容被忽视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养模式、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对其心理产生的作用最明显。

1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养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这均是在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形成的。在20世纪末期,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张文新提出以下观点:教养模式就是通过父母个人的教养方式方法与之对孩子的感情表达等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较稳定, 并且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 这体现出了亲子互动的本质属性[3]。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为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在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时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也是由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的教养模式、教养情绪、教养行为举止等各式各样因素互相作用, 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差异

基于要求与反应性两个水平, 戴安娜·鲍姆林德 (美国心理学家) 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1.1 权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树立父母的威严, 同时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进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内心思维做到有所掌握, 经常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 通过这些日常情感的互动, 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在这种严格且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专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长做主。在这种环境下, 青少年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抵触家长, 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出回避。

1.1.3 溺爱型

这种类型与专制型相对, 指凡事都遵从孩子的意愿,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这种成长环境下, 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团队精神, 长此以往, 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 忽视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给子女所需要的与重视, 而仅仅是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教养方式下养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况下, 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 在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

2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诞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 这就是说家庭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环境将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孩子生活技能的获得、个人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待问题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 孩子的个性与品质是在家庭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与家人平时相处的时候所形成的行为举止与心理行为习惯。假如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会得以健康发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们会形成闷闷不乐、忧郁等负面情绪, 导致其心理健康状态非常差, 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充满了矛盾、争执与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环境就是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互动里形成的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氛围。建设好家庭环境可以使得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够得以培养, 换而言之, 假如家庭环境比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存在诸多问题。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

2.1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其感受不到快乐和爱

家庭不和谐, 一般是因为家人之间经常发生争执, 引发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为举止。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在父母之间出现争执或者他们均是冲动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该环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惧, 长期如此在认知上会导致其产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风范的家长行为将影响其思维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认知活动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并且在其自身发展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婴幼儿、孩童、少年等时期。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为规范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础单元, 是大众社会化的最直接渠道, 这不单单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出现,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稳定的个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 家庭教养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持续上涨, 这一问题愈来愈严重, 然而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呼吁社会、学校、幼儿园的同时,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所受到的影响。

3.1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丧失上进的勇气

绝大多数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德、智、体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够尽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应的回报。来自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期待可以加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所以, 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家长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导致其过于偏僻和孤独

因为国内教育是应试教育, 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还是非常看重学习成绩的, 并且觉得子女是个人的所有物, 对孩子学习的过分重视导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让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习惯,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视身边的事物, 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资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难需要解决时, 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惊慌失措, 面对挫折就只会怨天尤人, 更谈不上正确面对挫折, 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实现生命的价值。

3.3 家长对子女的过多束缚容易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

知名的教育学专家陈鹤琴提出, 喜欢玩乐、活泼好动等行为是儿童的本能表现, 是值得父母鼓励与引导的。但是, 绝大多数的大人却在遏制儿童这一天性, 具体行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儿童喜欢模仿并且喜欢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动的时候, 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的观念, 从而可以很好地参与团队工作, 做到共享资源, 公平公正竞争, 并且能够做到谦逊地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3.3.2 扼制孩子创造

在家庭教育的时候, 父母往往会对这些行为表现不闻不问, 譬如:儿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为举止, 可能会惹得大人的不高兴, 所以其父母发现后, 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 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这常常是其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与引导, 那么会使得孩子受到伤害而遏制这方面天性的发展, 这就是变相地埋没子女的创造力与求知心。

综上所述, 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众多要素中, 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是最突出的3个要素。只有在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环境、情感好的亲子关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从而在学业上学有所成, 在个人品质上表现出色, 然后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田峰溶, 李冬, 张静, 李敏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11) :3-6.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6) :95-103.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篇9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篇10

摘要: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可塑性很强,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就其内容来看,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2)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3)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4)客观性与科学性: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5)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6)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参考文献:

[1]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0

[2]刘益民等 《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