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资源整合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资源整合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堂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53―01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使学校教育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列车,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资源,也为我们观摩和学习搭建了崭新平台。下面,笔者就谈谈远程教育资源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远程教育资源中开设了众多栏目,包括《教育动态》《课程改革》《课堂实录》《教案示例》《教师发展》等,教师经常浏览,不但能掌握教育动态,了解同类教材的不同教学形式,了解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评价、课程结构方面的内容,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先进教育思想,还能形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谋求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另外,远程教育资源还能使教师通过不断借鉴,更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等,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教学六年级课文《匆匆》时,笔者先在《同步学堂》观看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课堂实录,支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采用了“课前引进,课堂汇报,总结交流”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读中悟,悟中学”的教学理念。再查阅《教案示例》博采众家之长,最后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设计了教学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远程示范课资源,能使教师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博采众家之长,教师可以从教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各个角度去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潜移默化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相互交流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远程教育资源穿越时空,化虚为实,它以强大的交互性,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文为图,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用它能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化的教学情境,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首先结合远程教育中的课件,引导学生分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园林艺术的瑰宝;二是建筑艺术的精华;三是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然后进一步利用资源中的课件赏析圆明园的建筑美、文物的珍奇等,激发学生热爱圆明园的情感;再播放《》中侵略者入侵圆明园纵火焚烧、肆意掠夺的电影片段,结合书上的描述,配上激情朗读,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最后让学生对“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一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一步一步沉浸到特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远程教育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强有力地推动着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探讨“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促进新课改实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力图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以下魅力和优势。
一、借助远程教育资源营造氛围,优化教学导入
将远程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以语文内容为本,创设模拟情境,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这样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导入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成功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在教学中,我常常依据教学内容,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迷人的图画、动听的乐曲、形象的造型等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我边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解,边播放五彩池奇异景色的录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奇妙的五彩池中,使学生对五彩池奇异的景色产生兴趣,并产生主动探求五彩池神奇景象产生原因的欲望。
二、巧用远程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情景画面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远程教育资源中有丰富的识字课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出发,进行识字教学。例如,在学“羊”字时,多媒体屏幕上就出示一幅山羊图画,让学生观察山羊那一对弯曲的长角和长长的胡子的画面。然后切换成“羊”字的画面,观察羊的两只角怎样变成两点,胡子怎样变成一竖,书写时不要把一竖竖出头。这样寓教于乐,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如何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如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我便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一些材料,让学生尽情翻阅,领略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祖国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的声像结合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人生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获得语文知识,展示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理解语言文本,训练学生说话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知壮美的自然景观,体会作者的内心体验。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深,经验积累也非常有限,如果把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变换适当的方式进行再现,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像、声音的展示,加强了事物的外部刺激,拉近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然后结合语言的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得到清晰、正确的认识。这恰恰能满足农村小学生的求知需要,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由于学生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很难体会一个孩子失去父亲后所承受的巨大悲痛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可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补充一些真实可信的音像材料――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等,体会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感受,抒情怀,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五、挖掘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
篇3
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探究背景
小学是思想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平时的课堂教学,阅读几乎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同时现代文阅读及写作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新课改的目标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到教师教学方法、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时间与空间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所以在增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需知识的同时,有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空间,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实践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而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参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代,阅读是他们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情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把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的获取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独坐敬亭山》等古诗时,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以及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识、历史文化等,这样既让学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自主学习,又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读书少,文学素养不够的实际情况,笔者还带领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召开了开题会,确定有关真善美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寻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然后写出读后感。学生兴致很高,自主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其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出入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人负责到图书馆读两部作品,找出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并写出感悟,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交流,再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反映,在交流中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学生还进行了相关社会采访和问卷调查,从中学会了与人交流。两个月后的阅读成果展示课上,一场以“走进人间真善美”为主题的演讲、辩论会令人赞叹不已,活动内容充实,事例感人,充分展现了当代小学生的风采。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探究收获
学生的演讲涉及《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红楼梦》《三字经》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而且还有经过交流思考的心得体会。他们这样评价活动的收获:从图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了东西方文化,体会了真善美的真谛。这次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海”里的快乐。
篇4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2―0055―01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头戏,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阅读与习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双翼双轮,并驾齐驱,相互发力,相互推动,缺一不可。下面,笔者联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两者关系分析为切入点,就两者整合教学的可行性和主要途径进行简要论述。
一、准确认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
1. 阅读是做好习作的基础。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词句段篇章等语言素材。让学生学习领会所阅读文章的谋篇布局、写作方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这些都是学生习作时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积累。如果不注重阅读积累,会导致学生词汇贫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能力欠缺,加上阅读体验不够,最终就会严重影响习作,导致学生无话可写、无法表达和无情可抒等,由此可见,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没有好的阅读,就不可能有好的习作。
2. 习作是阅读成果的转化。习作是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用语言文字写出来,述著成文,表达成章,实际是学生进行信息输出的过程。在习作过程中,包括如何审定题目、拟好标题、明确内容、安排结构、筛选素材、运用语言、习作手法等,都离不开学生在阅读中的积累。通过习作,可以检验阅读效果,从而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促进学生更加重视阅读,更加注重读写结合。
由此可见,阅读与习作正如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两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是阅读成果的转化。
二、加强阅读与习作整合的有效途径
1. 坚持整合资源。一是整合文本资源。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阅读与习作的共同资源。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既可以将此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体验,也可以将此美文作为学生习作的重要范文,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学习此文的谋篇布局,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等等。通过读写资源的共同整合与应用,能够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更加有效地提升阅读与习作能力。二是整合生活资源。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应用到阅读与习作教学中。
2. 坚持以读促写。一是在阅读中积累习作所需的好词好句。小学生在习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阅读太少,语言积累不够,导致词汇贫乏,不知如何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发挥阅读的积累功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好词好句好段积累下来,这样既能够巩固和强化阅读效果,又能够为习作提供丰富的语言宝库。二是在阅读中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与特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所选课文都是千里挑一、万里选一的经典中的精品,也是学生进行习作学习的最好范文。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发挥课文的范文引领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特色,从标题拟定、文章结构、表达顺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学习借鉴,从而为习作提供很好的引领示范资源。
3. 坚持读写双促。一是在精读与练笔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对于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或是重点语句段落,教师可以将此作为精读与练笔的重点对象,让学生在精读与练笔中提升阅读与习作能力。二是在习作训练中促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习作检验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从习作情况来指导督促学生切实搞好阅读,不断加强阅读积累,实现阅读与习作的双促进、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