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网络诈骗的后果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参与网络诈骗的后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近年来,利用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持续高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等上下游关联犯罪不断蔓延。此类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严重干扰电信网络秩序,严重破坏社会诚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危害性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的特点,坚持全链条全方位打击,坚持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坚持最大力度最大限度追赃挽损,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坚决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二、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二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未经处理,诈骗数额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酌情从重处罚:
1.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
2.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
3.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
4.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
5.曾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行政处罚的;
6.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或者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的;
7.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的;
8.以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
9.利用电话追呼系统等技术手段严重干扰公安机关等部门工作的;
10.利用“钓鱼网站”链接、“木马”程序链接、网络渗透等隐蔽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
(三)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诈骗数额接近“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具有前述第(二)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上述规定的“接近”,一般应掌握在相应数额标准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四)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骗得财物的,以诈骗罪(既遂)定罪处罚。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1.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或者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2.在互联网上诈骗信息,页面浏览量累计五千次以上的。
具有上述情形,数量达到相应标准十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上述“拨打诈骗电话”,包括拨出诈骗电话和接听被害人回拨电话。反复拨打、接听同一电话号码,以及反复向同一被害人发送诈骗信息的,拨打、接听电话次数、发送信息条数累计计算。
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故意隐匿、毁灭证据等原因,致拨打电话次数、发送信息条数的证据难以收集的,可以根据经查证属实的日拨打人次数、日发送信息条数,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等相关证据,综合予以认定。
(五)电信网络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
(六)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裁量刑罚,在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时,一般应就高选择。确定宣告刑时,应当综合全案事实情节,准确把握从重、从轻量刑情节的调节幅度,保证罪责刑相适应。
(七)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应当严格控制适用缓刑的范围,严格掌握适用缓刑的条件。
(八)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应当更加注重依法适用财产刑,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力度,最大限度剥夺被告人再犯的能力。
三、全面惩处关联犯罪
(一)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中,非法使用“伪基站”“黑广播”,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的,以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
使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构成数罪的,应当依法予以并罚。
(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四)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没有证据证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符合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追究刑事责任。
(五)明知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以下列方式之一予以转账、套现、取现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1.通过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刷卡套现等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2.帮助他人将巨额现金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频繁划转的;
3.多次使用或者使用多个非本人身份证明开设的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或者多次采用遮蔽摄像头、伪装等异常手段,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的;
4.为他人提供非本人身份证明开设的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后,又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的;
5.以明显异于市场的价格,通过手机充值、交易游戏点卡等方式套现的。
实施上述行为,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实施上述行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尚未到案或案件尚未依法裁判,但现有证据足以证明该犯罪行为确实存在的,不影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认定。
实施上述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诈骗信息大量传播,或者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七)实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之行为,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八)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业务经营者等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被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准确认定共同犯罪与主观故意
(一)三人以上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应依法认定为诈骗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犯罪集团中组织、指挥、策划者和骨干分子依法从严惩处。
对犯罪集团中起次要、辅助作用的从犯,特别是在规定期限内投案自首、积极协助抓获主犯、积极协助追赃的,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全部犯罪包括能够查明具体诈骗数额的事实和能够查明发送诈骗信息条数、拨打诈骗电话人次数、诈骗信息网页浏览次数的事实。
(二)多人共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对其参与期间该诈骗团伙实施的全部诈骗行为承担责任。在其所参与的犯罪环节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认定为主犯;起次要作用的,可以认定为从犯。
上述规定的“参与期间”,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着手实施诈骗行为开始起算。
(三)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共同犯罪论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1.提供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手机卡、通讯工具的;
2.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3.制作、销售、提供“木马”程序和“钓鱼软件”等恶意程序的;
4.提供“伪基站”设备或相关服务的;
5.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的;
6.在提供改号软件、通话线路等技术服务时,发现主叫号码被修改为国内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号码,或者境外用户改为境内号码,仍提供服务的;
7.提供资金、场所、交通、生活保障等帮助的;
8.帮助转移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套现、取现的。
上述规定的“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既往经历,行为次数和手段,与他人关系,获利情况,是否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处罚,是否故意规避调查等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定。
(四)负责招募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或者制作、提供诈骗方案、术语清单、语音包、信息等的,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
(五)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但不影响对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认定的,可以依法先行追究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五、依法确定案件管辖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
“犯罪行为发生地”包括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其管理者所在地,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诈骗电话、短信息、电子邮件等的拨打地、发送地、到达地、接受地,以及诈骗行为持续发生的实施地、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
“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被害人被骗时所在地,以及诈骗所得财物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等。
(二)电信网络诈骗最初发现地公安机关侦办的案件,诈骗数额当时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后续累计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可由最初发现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公安机关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侦查:
1.一人犯数罪的;
2.共同犯罪的;
3.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还实施其他犯罪的;
4.多个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存在直接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
(四)对因网络交易、技术支持、资金支付结算等关系形成多层级链条、跨区域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可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五)多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立案侦查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或者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争议的,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协商解决。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的,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六)在境外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可由公安部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七)公安机关立案、并案侦查,或因有争议,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立案侦查的案件,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
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境外案件,公安机关应在指定立案侦查前,向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报。
(八)已确定管辖的电信诈骗共同犯罪案件,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后,一般由原管辖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
六、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一)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确因被害人人数众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逐一收集被害人陈述的,可以结合已收集的被害人陈述,以及经查证属实的银行账户交易记录、第三方支付结算账户交易记录、通话记录、电子数据等证据,综合认定被害人人数及诈骗资金数额等犯罪事实。
(二)公安机关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案件证明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应当随案移送批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文书和所收集的证据材料,并对其来源等作出书面说明。
(三)依照国际条约、刑事司法协助、互助协议或平等互助原则,请求证据材料所在地司法机关收集,或通过国际警务合作机制、国际刑警组织启动合作取证程序收集的境外证据材料,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公安机关应对其来源、提取人、提取时间或者提供人、提供时间以及保管移交的过程等作出说明。
对其他来自境外的证据材料,应当对其来源、提供人、提供时间以及提取人、提取时间进行审查。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且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七、涉案财物的处理
(一)公安机关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应当随案移送涉案赃款赃物,并附清单。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应一并移交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同时就涉案赃款赃物的处理提出意见。
(二)涉案银行账户或者涉案第三方支付账户内的款项,对权属明确的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查实全部被害人,但有证据证明该账户系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且被告人无法说明款项合法来源的,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应认定为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三)被告人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
1.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的;
2.对方无偿取得诈骗财物的;
3.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
篇2
关键词:产业化 国际化 预防措施
一、经济诈骗的特征
1.法人诈骗,危害巨大
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诈骗的犯罪主体以自然人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诈骗的犯罪主体出现了向以法人为主体的转变,法人诈骗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经济诈骗的一个重要特征。法人从事经济诈骗活动,使其披上了一层企业的外衣,具有更强的诱惑力和迷惑性,使人们更难以识别真假,从而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在集资诈骗中,尽管有高利息的回报,但由于个人从事集资诈骗的信用程度比较低,所以上当受骗的人比较少;而公司法人的集资诈骗则蒙骗了成千上万的人,诈骗金额达到几亿元。
2.诈骗方法推陈出新,高科技化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诈骗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演化后,经济诈骗方法也实现了高科技化,经济诈骗的传统方法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过度。在网络诈骗中利用高科技的网络作为诈骗工具,使经济诈骗具有了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杀伤力。现代化的网络媒体,使经济诈骗,由手工作坊过渡到流水线作业。为诈骗分子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被骗者,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滚滚财源。
经济诈骗方法的高科技化,促成了经济诈骗时间周期的短期化。在传统经济诈骗方法下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经济诈骗,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完成了。这对防范经济诈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信用卡诈骗中,诈骗分子利用国外先进的信用卡解密技术,使许多安全设置完全失灵,使资金丧失了保障,使持卡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已经侦破的网络诈骗案件分析看,有的骗术设计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3.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
经济诈骗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征,这是经济诈骗区别于其他诈骗的重要标志。由于会计具有特殊的核算方法和程序,因而会计诈骗专业性的特征也比较强。如借贷记账法和会计科目,都是会计专用方法。计算机诈骗体现出较强的技术性特征。计算机是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经济诈骗,客观上要求诈骗分子必须具有高超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否则这种诈骗是难以实现的。在这里技术水平高低决定了诈骗活动的成败。
4.经济诈骗国际化
在信用卡诈骗犯罪中,国际信用卡犯罪集团的犯罪分子,潜入我国境内从事信用卡诈骗活动。他们在中国培植同伙,拉拢别人下水,发展成员,实现诈骗犯罪主体的本土化。他们提供国外最先进的信用卡诈骗技术,对国内同伙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掌握从事信用卡诈骗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规程,以实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
5.内外勾结,共同作案
大量经济诈骗案的分析表明,许多经济诈骗犯罪都是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与诈骗分子相互勾结下共同作案,这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经济诈骗犯罪一个突出的特征。许多经济诈骗活动,如果没有内部人员的配合,是很难成功的。在货款诈骗和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中,往往是由于诈骗分子与银行工作人员的相互勾结,或者是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接受贿赂才得逞的。内外勾结,使诈骗活动的成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使诈骗金额扩大化。内部人员的庇护,使经济诈骗的风险降低了。
6.经济诈骗产业化
在假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诈骗分子已经从个体单独作案过渡到团伙犯罪,有时团伙犯罪的成员从十几人到几百人。他们采取细致严密的分工协作,有的人专门从事假冒产品的运输,有的人则专门从事销售活动,形成了成龙配套的诈骗活动网络,实施一条龙式的诈骗流程。从已经查处的假冒产品大案中,发现假冒产品从制造到采购,从假冒商标的制作到运输,到开发销售市场,都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几十个人的窝案串案的发生就是证明。
二、防范经济诈骗的措施
1.加快立法,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加快立法,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是防范经济诈骗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是从源头上治理经济诈骗犯罪的有效方法。如果通过立法和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堵塞了漏洞,铲除了经济诈骗犯罪产生的土壤和条件,那么在无懈可击的制度保障下,诈骗活动就难以实现。要完善合同法的配套细则,加强对合同的管理,防止利用合同从事经济诈骗犯罪活动。银行要严把信贷关,不能发放“人情贷款”,防止诈骗分子骗取巨额贷款。要监督贷款人对款项的使用去向,防患于未然。
2.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诈骗分子
目前我国经济诈骗的发案率比较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所以,对经济诈骗的犯罪分子,必须实行严厉的制裁,把经济诈骗犯罪的增长势头打下去。要改变过去以罚代刑的做法,要坚持刑罚并用的原则。对那些严重的经济诈骗犯罪分子,应当从重判决,决不姑息。对诈骗分子判处刑罚的同时,还要从经济上制裁,应当附加没收财产。不能只判徒刑,不判附加刑,使诈骗分子在经济上捞到好处。
3.治理腐败,铲除经济诈骗的土壤
有的领导干部经不起诈骗分子的金钱收买,在收受贿赂之后,满足诈骗分子的各种要求,甚至积极为诈骗分子出谋划策,提供各种帮助,变成经济诈骗犯罪分子的共同作案人。腐败对经济诈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难以实现的经济诈骗犯罪活动,由于腐败的影响变成了现实。治理腐败,就是铲除经济诈骗的土壤。应当建立领导干部私人财产公开制度,让领导干部定期依法公开自己的工资以及其他收入。
4.通过国际合作,打击国际经济诈骗活动
只有建立与国际社会的情报信息交流制度,才能及时了解国际经济诈骗犯罪活动的新动向,掌握打击犯罪的主动权,提高打击犯罪的准确性。当国际经济诈骗分子潜入我国后,不论是以招商引资的名义,还是以签订进口合同为幌子,从事诈骗活动。我们都能够通过国际合作,了解诈骗分子的真实面目,识破诈骗分子的骗局,防止上当受骗。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打击国际经济诈骗犯罪活动的交流会,掌握犯罪活动的新特征和新方法,借鉴国际社会打击国际经济诈骗犯罪活动的措施和途径。
5.筑起自我保护的防线
经济诈骗犯罪越演越烈,与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我保能力的薄弱,助长了经济诈骗的发生。强化人们对经济诈骗的自我保护,对于防范经济诈骗活动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经济诈骗犯罪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诈骗分子必须通过某种骗术,使被骗人陷入错误认识,“自愿”将自己的财物交给诈骗分子。经济诈骗犯罪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诈骗分子与被骗人之间必须存在互动作用。经过这种互动作用才能完成诈骗过程,才能引起经济诈骗犯罪的危害后果。如果诈骗分子的骗术,不能通过被骗人的错误认识发生作用,那么即使诈骗分子的骗术有多高明,也没有任何意义。与其他犯罪的被害人相比,经济诈骗犯罪的被害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那些喜欢贪图小便宜的人,是诈骗分子捕捉的首选目标。由于“贪小利,受大骗”,已经成为经济诈骗犯罪的经典模式,不断被重复上演。这种人钱迷心窍,见利忘法,成为诈骗分子最理想的诈骗对象。诈骗分子十分了解怎样才能引发这些被害人的贪财欲,通过引发他们的贪财欲,诈骗分子就能够操纵他们为自己的诈骗活动服务。
参考资料:
[1]刘爽.法治进步的晴雨表.法律与生活,2012年3下
篇3
2001至2006年,厦门市两级法院共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999件判处未成年罪犯1311人,占同期刑事案件总数的7.8%,占判处罪犯总数的9.9%。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24%。2006年未成年刑事案件升至276件,与2003年比增长206.7%,未成年罪犯人数升至386人,与2003年比增长28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迅猛上升,令人堪忧。
二、从犯罪类型看,种类呈现多元
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刑法5大类近40个罪名,仍以抢劫、盗窃、抢夺、故意伤害、等侵财及暴力型犯罪居多,近年来出现票据诈骗、招摇撞骗、猥亵儿童、介绍、容留、出售假币等类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005年以来,厦门中院先后审理多起有多名未成年人参与的利用网络虚假产品信息诈骗案和利用手机短信虚假信息诈骗案。
三、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较多
未成年人犯罪共同作案、团伙犯罪较多,占未成年刑事案件的69.3%。未成年人共同犯罪分为两类:一类是偶合性共同犯罪。受“人多势众”的心理影响,未成年人往往以哥们义气为纽带,以邻居、同学、亲朋关系为桥梁,拉帮结派、交叉影响,相互纠合在一起实行犯罪,此类具有偶发性、突发性的特点。另一类是傍依成年人结伙共同犯罪。不少未成年人在成年人的不良带教下,傍倚成年人共同犯罪,往往连续作案、流窜作案,犯罪目的明确,暴力倾向明显,有的甚至模仿黑社会组织,有“老大”和“马仔”之分。据对在福建省少管所服刑的未成年犯调查,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占未成年共同犯罪案件近75%。
四、从犯罪手段看,日渐成人化
有的未成年人有意识地模仿电视、电影上的犯罪方法,作案前精心策划、严密分工,作案后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有的未成年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策划和犯罪过程中组织实施均显得成熟老练,没有心虚、胆怯的表现,采取蒙面、持刀、电击、麻醉等成人化手段作案,且手段残忍,不计后果;有的未成年人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电子设备以及枪支、化学医药材料作案,伪造证件、信用卡或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有的未成年人利用网络传播物品牟利;有的甚至采用非法拘禁等手段胁迫未成年女子等。
五、从身份性别看,闲散男性居多
未成年罪犯中,无业、闲散人员较多,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45%,在校学生、辍学生占总数的32%,且职高、中专、技校等学校的在校生、逃学、失学生犯罪人数上升。从性别构成看,绝大部分为男性,2001至2006年间,未成年男性罪犯总数为1244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94.9%,而未成年女性罪犯所占比例较小,所触犯的多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罪名,且多系共同犯罪中的从犯。
六、从犯罪年龄看,年龄日趋低龄
统计数据表明,2001至2006年间,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罪犯为187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14.3%。尽管该年龄段的犯罪所占比例小,且呈波浪起伏,但总体呈上升之势。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平均年龄已经降到16.3岁,有的参与犯罪时不满14岁,甚至有的小学生也参与犯罪。
七、从犯罪动机看,多为侵财逞强
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多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犯罪动机多系经济拮据迫于生计压力,或为满足自己上网、购物等欲望,或技能缺乏遭遇歧视、不公正待遇后产生逆反、报复心理,为了获取财物临时起意或一时冲动逞强。据统计,未成年人侵财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1%,触犯的罪名主要是抢劫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等,尤以抢劫案件发生最多,盗窃案件次之,犯罪数额不大,手段相对简单。侵犯人身权利型犯罪多为故意伤害罪,犯罪带有突发性、随意性或偶然性,有的仅为讲哥们儿义气或逞一时之勇而走上犯罪道路。
八、从文化程度看,文化普遍偏低
2001至2006年判处的1311名未成年罪犯中,初中文化957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73%,小学文化256人,占总数的19.5%,高中、中专文化81人,占总数的6.2%。未成年罪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未成年罪犯凤毛麟角。文化素质低,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
篇4
社交网络搭建起犯罪数据库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4日报道,每隔40分钟,英国警方就会收到一次与Facebook有关的犯罪报警电话,仅在2011年,英国警方便记录了12300起与Facebook社交网络有关的犯罪,包括谋杀、、儿童、绑架、死亡威胁和诈骗等。据美国一家著名理财机构去年年底针对盗窃前科犯进行的一项调查,78%的小偷会使用社交网络进行前期踩点,借助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公开的信息与“状态”实施入室盗窃。日益流行的社交网络平台俨然为犯罪分子搭建起强大的犯罪数据库,他们将作案前的“踩点”挪步至网络之上,只要手指头勤劳一点,就能找到可成功实施犯罪的目标。这根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巧,连续一段时间跟踪用户晒出的碎片化信息,散落的珠子就能串成线,复原出一个人、一段生活。
出卖你的就是你所晒的信息
不少网友每去一个地方都会晒旅行照片,每下一个馆子都会餐饮美食图,每买一件衣服都会上传新衣靓照,就算在地铁站等人也不忘在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吼上一声“我在陆家嘴地铁站”。据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新近的估计,全球约有480万人用Facebook告诉大家某天要去哪里(对小偷来说是种暗示),还有470万人“赞”Facebook某个有关健康状况或者治疗的页面(可能被那些卖保险的人利用)。正是这种“唯恐天下人不知”的心理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明摆着告诉N个电脑屏幕后的隐形“大灰狼”学校或家庭地点、生活习惯甚至个人身份等,喊着“家里没人,来闯空门吧!”
低调发言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互联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放性本是微博等社交网络的特征,用户应当意识到在这个平台上发出的言论没有隐私可言,亲朋好友看得到,人贩子也看得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并非只针对你在微博上所关注的,或所认识的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浏览你微博言论的有心之人。用户唯有自己多留个心眼,尽量不要透露家庭隐私信息。”网友“Elizabeth-cat”也说:“微博是自媒体,它的出现给了老百姓说话的机会,同时它也是把双刃剑,稍不注意就给坏人滋生可怕的行为提供了机会,导致了意料不到的后果!通过这个网络交流平台,人们能够迅速地参与公共事件,发表看法,煞有‘一呼万应、一唱众和’之势。在微博上低调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隐藏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三种遗憾/李碧华
生有三种遗憾,即完成心愿、不能完成心愿、没有心愿。
完成心愿,一下子失重,没有力气把自己提起来。多番挣扎、努力、痛苦、不眠不休、头悬梁锥刺股、双目因紧盯目标而发出光彩,一旦到达,前面已无路。欢欣过后,万般冷寂。要一直抖擞下去,除非心愿未了。
篇5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
1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概述
1.1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内涵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个人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获取,涉及了邮件、账号、IP地址、域名、身份、地址等等信息,也包括个人的姓名、电话、身份、社交信息、标志、指纹、基因、身份证等,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受到了窃取,本质上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所谓的隐私权主要是个人的秘密、姓名以及肖像、私生活以及真实的社会形象。很多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对个人信息进行窃取,为了一已私利,不但影响到个人的安全,也是触犯法律的行为。[1]
1.2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犯的种类
1)IP地址IP地址属于目前最容易被侵犯的个人信息途径之一,通过计算机服务器记录,犯罪分子便可以据此攻击个人的计算机,进而控制他人的计算机,以便获取所想要的信息,或者植入病毒,损害个人计算机。2)账号密码现在计算机网络用户想要使用互联网提供的服务,一般都需要注册账号,比如求职网站、人人网、微信、QQ等社交媒介、或者会员等账号,这尽管对于规范网络秩序有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法分子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可以窃取个人的账号密码,导致了个人大量的社交信息被泄露。[2]3)个人的姓名、电话、照片、身份证等泄露这些与个人比较贴近的信息如果被泄露,就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比如推销电话、电信诈骗、广告等信息接连不断,这些信息一部分是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办理各种业务也无意间被泄露的,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注册或者填写一些资料而泄露的,这是目前个人信息泄露比较普遍的方式之一。4)社会关系以及职业信息泄露当前很多的诈骗都是通过冒充受骗人的亲戚朋友或者同学同事进行钱财诈骗,现在人们相互之间联系主要是微信、微博、QQ以及一些主流的贴吧等等,很多时候由于疏忽大意,就会被犯罪分子获取到了个人的社交信息以及相关职业信息,以此对受骗人进行诈骗、敲诈、勒索等等,使得受害人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对受害人的个人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精神健康都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个人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
2.1不正当手段收集个人信息
很多人在进行浏览网页、查询、下载、购物、参与论坛以及竞拍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特别是很多的软件和网站,需要验证身份方可进入,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相关技术软件窃取了个人的信息。同时,也有利用不同的追踪软件进行手机的,这类软件存在着非法检测用户的行为,在访问、浏览、社交聊天等网络环境下,对个人的信息进行记录和追踪,因此造成了人们的个人信息泄露,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个人权益。
2.2不合理利用个人信息资料
对于获取到的个人信息,很多的不法分子对其进行储存,建立数据库,比如今夜,可以用来调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者分析市场,或者房地产企业、银行等对消费者进行电话营销,甚至很多的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获取来的信息进行敲诈、勒索、诈骗等等,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人都会接到莫名的陌生电话,比如办理信用卡、小额贷款、找工作等等,人们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自己的电话、姓名、身份被泄露,因此这类问题如果不加以处理,或产生很严重的后果。[3]
2.3非法交易获取的个人信息
现在由于很多的商业需要,在个人信息方面,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链,很多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浏览安全性较低的网站并在这类网站上注册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窃取或转卖。很多的不法分子在获取个人信息之后,找到买主对其进行转卖,而且价格很高,尤其是一些利用电话来进行营销的企业,比如教育机构、培训学校、咨询公司等等,都会利用买卖得来的个人信息进行交易,在行业内称之为“名单”,这样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如果个人信息在未经过允许的情况被转卖,属于违法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这类的行为控制,保证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社会良好的只需。
2.4未经允许非法传播个人信息
在社交聊天软件盛行的今天,很多的个人照片、姓名、电话、甚至视频都会在网上被搜索到,比如很多明星的“艳照”、视频等,这类信息不但损害了当今社会的文明,同时也对当事人的个人心理、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比如“人肉搜索”这是典型的可以利用网络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不当而进行传播,进而能够使得通过互联网即可搜索到当事人的具体住址、电话、工作单位等等,因此,非法的个人信息传播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有必要加大对其的惩治力度,建设健康、绿色、和谐的网络秩序。[4]
3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3.1信息资料用户对个人信息泄露
人们过分的相信网络运营商,相信各大网站以及软件开发者、经营者会坚守协议中所遵循的条例,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少数的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因为个人利益或者信息保护不当,很容易将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的使用或者被盗取,这主要是软件开发商以及网络运营商缺乏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也不重视管理用户个人信息,比如购物网站、医院、银行、房地产企业,屡屡出现这类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运营商以及软件开发者的管理和约束,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必须给予严重的惩罚。
3.2计算机相关保护技术运用不足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但是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却还是做的不到位,很多的木马、病毒、黑客肆意而为,可以窃取个人的信息、盗用软件,为一已私利进行犯罪,很多的网络环境都是窃取个人信息的地方,因此这为网民使用网络进行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甚至诚惶诚恐,影响了互联网环境和正常的网络秩序,通过网络下载、浏览、局域网、邮件、社交媒体很多的木马、病毒、黑客就会攻击进来,因此给个人的财产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5]
3.3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欠缺
相对于发达的国家来说,我们的网络起步比较晚,尽管是世界使用互联网最多的国家,但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却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针对于一些个人信息窃取以及传播的行为还没有细化,很多的行为只是进行民事、行政处罚,缺乏有力度的刑事处罚,因此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同时在处罚过程中,很多是以罚金、拘留、协商为主,极少数的犯罪是通过量刑进行处罚的,因此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行为得不到制止的主要原因。
3.4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
对于目前新接触网络的人们来说,由于在认识上缺乏很多,所以很少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随意在网站平台上注册账号留下个人信息,主要是相信网络运营商,这是主要原因,其次是对于很多的网民来说,为了能够急切达到自己的需求,也很少顾及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比如注册游戏账号、购物网站、社交聊天软件及网站,在这个时候很多的网民缺乏这种保护的意识,同时,很大部分也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渠道进行验证或者了解关于个人信息安全或者注册风险等途径,因此导致了很多人在无意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4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个人信息安全的解决对策
4.1完善网络安全协议、约束管理人员
针对网络运营商以及软件开发者,必须对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对计算机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进行宣传,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担负起这些责任,确保数据信息管理人员能够对用户的信息负责,不要因为个人的利益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对用户协议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制定相关的泄密惩罚措施,使得有法可依,也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以后,能够依据相关协议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Internet中各网站所采取的安全防卫方式,网络安全防卫方式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不同主机的网络通道和所提供的服务上,网络安全防卫包括建立防火墙来保护内部系统和网络、运用各种可靠的认证手段(如:一次性密码等),对敏感数据在网络上传输时,采用密码保护的方式进行。
4.2使用先进的网络保护技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用户应选取健壮完善的操作系统,这样的工作平台可以有效地避免黑客的入侵,应选取软件工具齐全、丰富、缩放性强,如果有多种的操作系统应选取使用人群最少的一种,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入侵者攻击计算机的可能性。政府应该加大对计算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技术投入,加强在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予帮助,鼓励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计算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研发出有效的技术,来制止黑客、病毒、木马等程序和软件的攻击,保护人们的财产和个人信息不受到非法的侵害,为人们的生活和正常地使用网络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
4.3加强对侵犯个人信息侵犯的违法犯罪的打击
国家应该在法律上进行严惩个人那些泄露的不法分子,加大打击的力度,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给予坚定的回击,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法律制度,结合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环境的具体状况,在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方面,不缺法律的空白,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制止类似事情的发生,这对于保障社会的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4扩大宣传,培养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国家应该在教育方面入手,比如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课本或者课程中,假如关于网络犯罪或者个人信息相关的知识宣传和学习;对于社会人员,在小区内进行相关的宣传,同时在网络上也要给予一定的警示,保证人们了解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犯罪分子的犯罪方式和行为特征,将这类事情扼杀在发生之前,数据显示目前有60%的网民受到网络安全威胁的直接攻击,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所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很重要。
5结论
通过文中对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个人信息保护的确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不但要从法律上对其进行管理,也要从道德上对其进行约束,同时加强在技术上的研发和投入,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违法犯罪的行为给予极大的打击,为建设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而努力,保障人们的人身、财产的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让人们知道泄露和不合理的利用、交易、传播个人信息是属于不道德且违法的事情,我们要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作者:朝鲁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叶丽莎.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购物个人信息安全现状[J].电子世界,2014(14).
[2]戚爽.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 风险控制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电子商务的日益繁荣,基于网络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步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概念还没有非常准确的定义, 但普遍认为, 第三方支付就是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 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在交易中, 买方选购商品后, 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 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 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 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面对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服务所获得的优厚利润,国内和国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出现,如目前易趣的“安付通”、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一拍网的“e拍通”、慧聪网的“买卖通”等等。然而,第三方支付作为目前主要的网络交易手段和信用中介, 在网上商家和银行的连接、监管和技术保障的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问题将阻碍第三方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如何防范、降低并控制这些风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
2.1网络安全风险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业务及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 故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是第三方网上支付面临的重要风险。虽然目前网上银行和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都设计有多层安全系统, 并不断开发和应用具有更高安全性的技术及方案, 以保护支付平台的平稳运行, 但是从总体来说,其安全系统仍然是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种风险可来自计算机内部,比如系统停机、磁盘损坏等不确定因素, 也会来自网络外部的黑客攻击, 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传输过程中遭到攻击,威胁用户资金安全;二是网上支付应用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设计上的缺陷可能被黑客利用,危害整个系统的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计算机病毒可能突破网络防范,入侵网上支付的主机系统,造成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
2.2金融风险
资金滥用。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中,除支付宝等少数几个并不直接经手和管理来往资金,而是将其存在专用账户外,其它公司大多代行银行职能,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这就可能出现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而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
诈骗犯罪。由于网上交易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第三方支付可能成为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来实现诈骗的手段,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购买者对第三方支付流程以及后果的不熟悉,利用安全漏洞来骗取钱财,比如说,支付平台的网上操作中有取消支付的选项,在取消支付后,如果直接撤销刚才的取消操作来再次确认支付,顾客的钱就在未收到购买物品之前就打到了销售者的账户中,造成诈骗。
盗卡恶意支付。虽然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不再默认银行卡可直接上网,而是用户通过申请并认证的方式,才可开通网上银行,但多数情况下,用户只需要使用自己的银行卡卡号和密码,在网上提交一个申请,即可开通网上银行。如何防范盗卡者在网上恶意支付,对于第三方支付厂商来说,在缺少必要信息支持的环境下,建立这样的风险控制系统就更为艰难。
资金沉淀。 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通过对交易资金的暂时保管,在交易过程中监督和约束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当买方把资金转到第三方的账户,此时第三方起到了一个对资金的保管作用,买方仍然是资金的所有权人。当买方收到商品,确认付款时,所有权转到卖家。所以,第三方作为资金的保管人,始终不具备对资金的所有权,只是保管的义务。根据目前的交易规则,支付金额可以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上停留3至7天,这样,支付平台中随时都有数以千万计的资金沉淀。随着将来用户数量的增长,这个资金沉淀量将非常巨大。而对于这笔资金,第三方将可取得一笔定期存款或短期存款的利息,且利息的分配会引发新的问题。如缺乏有效资金管理,就有可能引发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
2.3法律风险
对于第三方的法律地位问题,及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在法律上还未做出明确的规定。虽然从业务上来看,这些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是提供支付服务,但是它同时又聚集了大量的资金,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具备了银行的性质,但是却不受银行相关法律的控制,尽管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都以中介人的名义对外宣传,但实际上,其业务明显存在“吸纳储蓄”的嫌疑,用户资金的时间价值(利息)可能成为其主要的利润来源,这显然涉及到金融的范畴。所以,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需要进一步以明确的立法加以规范。
在法律责任方面,国家并无专门法律调整网上支付法律关系,实践中往往依据合同法和侵权法。但如果将第三方网上支付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完全交由合同法和侵权法调整,消费者因其弱势地位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因为在网上支付的合同中,消费者根本没有决定合同内容的权利,只能选择接受与否。第三方网上支付较之于传统支付方式其技术性更强,同时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如果客户在交易后财产被盗取或系统故障,使得客户遭受损失,应如何界定各方责任,也缺乏规范,这些最终将制约着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发展。
3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控制
3.1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约束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其业务范围。通过尽快出台一些办法进一步明确第三方网上支付清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客户的利益和隐私权,明确客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对洗钱、信用卡套现、欺诈等网络犯罪法律对交易进行法律约束。
3.2改进网上交易税收监控手段
网上交易所具备的交易隐蔽性、快速性以及交易主体的跨地域、全球性等特点, 使网上交易税收问题对传统方式税收提出了挑战。在我国现有的税收体制中, 税收都是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来进行的, 而网络交易的跨地域性将加大确定税收主体的难度。因此对新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网上交易, 要研究用新的监控手段进行征税。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网上交易现金流的出入口, 是买家和卖家进行交易的一个凭证, 因此可考虑将第三方支付作为网上交易征税的突破口。另外还需制定第三方支付中的税收监管法律, 严惩逃税行为。
3.3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首先明确市场准入门槛。由于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 从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商注册资金规模、资质参差不齐,容易引发风险。其次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监管。应规定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自有账户与用户沉淀资金的账户相分离。禁止将用户沉淀资金进行放贷、投资或挪作他用, 由银行对用户资金账户进行托管。目前工商银行便为“支付宝”托管账户, 并且每月出具账户资金的使用报告。最后建立第三方支付保证金制度。要求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在其开户银行存有一定金额或交易比例的保证金, 一旦第三方出现问题, 银行可以立即冻结这部分资金用以抵御风险, 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广大用户的资金安全, 不致因第三方机构的风险而蒙受过大的损失。
3.4 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一些不成规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急于赢利或“抢地盘”,放松了对公司内部的制约与管理,容易造成员工道德风险,如延迟信息传递或泄密等类似现象的出现,使清算组织的信誉受损。而且,除了内部少数人之外,外界很难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披露非常不充分。因此,要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和政企业分开的要求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并规范内部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建立内部责任分工制度、权利制约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独立的财务制度等来提高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4结束语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 尽管在法律、资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但第三方交易的便利性、低成本性、高效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因此, 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问题应受到政府部分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为这种新型支付模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法律和政策环境, 促进整个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满,陶牡丹,吴波.电子商务参与下的交易信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3-35.
[2]陈力行.关于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08):94-95.
[3]吴剑东.基于第三方的网上支付风险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6).
[4]李二亮,刘云强.浅议第三方支付平台[J].电子商务,2005,(9):92-94.
篇7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网络交易安全
0引言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即线上交易)总规模达到了7255亿元。许多人实现了足不出户便能完成购物、交费等行为。但是,电子支付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如何保障电子支付中的安全问题,成为商家、用户、政府乃至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1]。
1电子支付概述
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2010年6月,为了规范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稳定金融秩序,央行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未经央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这意味着从此第三方支付平台将纳入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之中。2010年4月,在央行报备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有130多家,根据央行最新公告信息,最终进入央行首批名单的只有17家。
2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
2.1电子支付的高效性与安全性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因此被许多企业和个人接纳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发展。有关研究显示,银行卡支付的成本只有纸基支付的1/3到1/2,如果一个国家从纸基支付全面转向卡基支付,节约的总成本至少相当于GDP的1%,并且支付周期将大大缩短。但是,电子支付对安全性的要求比传统支付方式更高。这是因为信息网络的发展给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危险性。首先,资金在公网中流转,存在着权益人无法控制的时间差,还有众多的病毒、木马等程序窃取用户的银行帐号和密码。
其次,在电子支付中,双方无法互相了解对方的支付能力,这也带来一定风险。同时,电子支付平台也成为犯罪分子套现或洗钱的“帮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必须计算到交易成本中。如果片面追求快捷而忽视安全,电子支付发展之路必定不会长远。在社会生活中,资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公众对支付的安全性尤为关心。
2.2法律层面上的电子支付安全风险从广义上看,电子支付安全包括两个层面:技术安全与法律安全。技术安全是指从技术角度能够保证指令人对资金的划拨安全地到达收款人的账户。这种安全仅指电子支付的瞬间动态安全。法律安全,则是指指令人能够完全控制和支配账户内的资金,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安全是一种稳定的权益保障的状态。电子支付发展到今天,包括银行系统提供的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内,在技术上并没有出现安全问题。
当前电子支付中存在的法律安全危险主要有如下3种。
2.2.1外来攻击
外来的种种攻击行为,使指令人失去了对账户的控制,主要有钓鱼式欺诈、计算机病毒及电脑黑客三种。
1)钓鱼式欺诈。这在我国已经发生多起,通常表现为利用仿冒的电子邮件和网站——例如仿造一个网上银行的网站——欺骗用户登陆并留下银行卡帐号和密码,然后通过真正的网上银行划拨用户资金。
2)计算机病毒。2005年以来,全球已经发现了多种专门针对网上银行服务的计算机病毒。该类病毒常驻用户电脑,当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等业务的时候,能够自动记录账号、密码等信息并发送出去,造成用户的网上银行资料被盗。
3)电脑黑客。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物理网络系统,电脑黑客可能攻陷网上银行的数据库,直接将用户的资金划走。
这种行为一旦发生,将给网上银行和用户造成巨额损失[3]。
2.2.2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破产与其他经济危机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遭遇破产或者其他严重危机时,用户的资金账户可能脱离用户的控制,安全面临极大威胁。相比之下,我国网上银行几乎都由传统金融机构开设,此种风险较小。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却如雨后春笋般一拥而上,现在已达到一百多家,在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下,公司规模大小参差不齐,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企业面临破产危险,用户存放在其账户内的资金安全问题便尤为突出。可喜的是,央行于2010年6月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经营第三方支付平台业务须申领许可证,并设定了相应的准入门槛,如注册资本最低要求为3000万元人民币、连续两年盈利等,2011年我国境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重新洗牌。
2.2.3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传统的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已将用户的电子货币作为新的目标。不少犯罪分子利用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将盗窃与诈骗等行为的目标瞄准到用户网络银行账户内的资金。近几年频繁发生盗取网上银行帐号后转移用户账号资金的案件;利用短信诈骗,利用银行提供的ATM自动柜员机转账的便利,诱导用户使用转账,使得不少用户上当受骗。
3电子支付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应对措施3.1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事上的合同关系。亦即,用户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达成协议,使用该平台来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用户指令完成相关行为。因此,根据契约自由这一合同法上的基本理念,同时为了促进电子支付的发展,应当允许银行之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从事电子支付业务。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会涉及用户资金的大量往来和一定时期的代管,这些都类似于金融业务,如果不加以监管,资金的安全将会大受威胁。据此,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子支付业务应当进行严格规范,其要求在某些方面应当比银行更加严苛。
首先,应当提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准入不能以普通公司注册,而是应当设立一个较高的注册资本门槛,保证其信用度;同时履行特定的审批程序,由专门的机构来主管,可以由人民银行以类似于金融机构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避免第三方支付平台因注册资本太低、抵抗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太小而出现的破产或其他经济危机,造成用户资金的不安全。
其次,应当提高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规范要求。从事电子支付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相似,均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如果行为不当,可能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允许第三方支付平台从事电子支付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强业务规范。
为配合2010年6月21日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2月1日制定并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办法》和细则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即第三方支付服务)主体资格的申请和批准、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作了详细的规定:1)准入制度《办法》实施前对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应该在2011年9月1日前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没有取得许可证的,将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支付机构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
2)严格准入门槛
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1)商业存在。申请人必须是在我国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为非金融机构法人。(2)资本实力。申请人申请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1亿元;申请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3千万元人民币,且均须为实缴货币资本。(3)主要出资人要求。申请人的主要出资人(包括拥有其实际控制权和10%以上股权的出资人)均应符合关于公司制企业法人性质、相关领域从业经验、一定盈利能力等相关资质的要求(。4)反洗钱措施。申请人应具备国家反洗钱法律法规规定的反洗钱措施,并于申请时提交相应的验收材料。(5)支付业务设施。
申请人应在申请时提交必要支付业务设施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6)资信要求。申请人及其高管人员和主要出资人应具备良好的资信状况,并出具相应的无犯罪证明材料。
3)限定服务范围
根据《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央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网络支付业务是指非金融机构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4)严格货币资金管理
支付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支付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应当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不得通过支付机构相互存放货币资金或委托其他支付机构等形式办理。支付机构不得办理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
对于备付金,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
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
5)退出机制
支付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有权责令其停止办理部分或全部支付业务:(一)累计亏损超过其实缴货币资本的50%;(二)有重大经营风险;(三)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3.2明确、协调电子支付各参与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参与电子支付过程的各方主体,包括指令人(即用户)、收款人、网上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即各自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来明确。
从法理角度分析,电子支付各参与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并没有用专门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电子支付的法律关系,而是用侵权法和合同法来规制。有些国家即使出台了专项立法,也未形成一个新型的法律关系。就我国而言,可以在现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指令人(即用户)与银行之间的合同关系的确认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并对其他参与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作出明确规范。
首先,应当对指令人(即用户)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加全面的规范。在传统观点中,要求银行对未经用户授权的电子支付承担责任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在认领银行卡或者账号的协议中有明确约定,由客户对其所拥有的银行卡交易负责。但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些国家逐渐倾向于由银行对未经用户授权的支付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美国《电子资金划拨法》及其实施细则E条例规定,用户对未经授权的电子资金划拨承担有限制的责任。按此规定,如果信用卡是经过消费者授权而使用的,消费者应当承担卡划拨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但是,如果该卡的使用是未经授权的,则条例将持卡人的责任限制在50美元以内,如果持卡人通知发卡人时未授权划拨造成的损失少于50美元,那么持卡人的责任以承担该损失为限。如果发卡人未能告知持卡人的权利,信用卡不能识别使用者,或者发卡人没有提供给持卡人一个将其损失通知给发卡人的方法,则持卡人对未经授权的划拨所造成的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其次,应当对收款人、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其他参与方在电子支付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收款人与指令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普通的民事关系,在电子支付过程中并不具备特殊性,用合同法、侵权法等已有法律即可规范。但是收款人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当指令人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约定向收款人进行支付而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未支付时,收款人有无权利直接向他们(而非向指令人)提出支付请求?严格来说,这个问题在传统社会中也存在,亦应在法律中作出规定。但是,电子支付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即为使支付更为便捷,如果在电子支付中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势必妨碍便捷目标的实现。
因此,本文认为,鉴于电子支付的特殊性,我们不妨在此种情形下赋予收款人以直接的支付请求权。当然,该项权利的行使应当具有严格条件,例如必须存在指令人的事先明确认可等等,以防止收款人假借名义侵害指令人的合法权益。
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电子支付中的法律地位,可以类推适用网上银行的规定,使其在与指令人、收款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明晰的权利,承担确定的义务。
3.3加强打击网络领域金融犯罪的力度网上盗窃、诈骗犯罪行为猖獗,使广大消费者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整个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使电子支付手段成为既便捷又安全的支付手段,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应从立法和执法多个层面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最大限度保障网络交易安全。(责编杨晨)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research.cnnic.cn/html/index_81.html,2010-07-05/2011-03-11.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淘宝网;经营策略
淘宝网的成功己经可以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一个典范。相比其他C2C网站而言,淘宝以人为本,立足于国民特色,以服务的创新推动自身的发展,其成功的经营策略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淘宝”消费文化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与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和消费先行的消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具有传统的集体主义特征和储蓄先行的消费倾向。中国的消费者通常在搜索商品信息时更注重朋友、亲人、同事的意见。同时,中国的消费者也会因为家庭的需求压制自身的购买需求,在购买商品时倾向于通过议价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在立足中国国情基础上,淘宝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消费文化。
(一)大力发展网络社区的建设。淘宝网给网络社区的活跃者发放一定的虚拟货币,而这些虚拟货币可以用于社区广告版面的购买,带有明显利益性的奖励措施极大的促进了淘宝社区的繁荣,提高了用户的积极性,增加了买卖双方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潜在消费者。淘宝社区作为一个网上的虚拟社区可以给成员一定的归属感和身份的象征,同时在交易中产生的许多问题也被鼓励在社区中解决,从而减轻了网站客服的压力。
(二)在交易过程中突出人性化的服务。在线的自愿者服务、店小二的小贴士提醒、人性化的店铺管理界面、完善的客户服务中心、淘宝线上大学和定时的网下培训课堂等,处处体现了淘宝网的人文关怀。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最重要的是培育这个市场,培育市场并不意味盲目地扩大市场,更要倾向于培养成熟的用户。对于买家来说,需要做到的是消除他们网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不信任感。对于卖家来说,需要将他们创业的热情真正转化为平台的有价值的资源。试想,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网购的普通网民来说,从注册认证到支付物流甚至于开始网络店铺,何个环节都是一项新的体验,而每个环节所遇到的困难也会成为他们最终放弃的理由。淘宝网这些人性化贴心的服务,对用户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
(三)注重社会影响力,树立正直形象。淘宝网在发展的初期,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更谈不上盈利的时候,就开始鼓励卖家将利润的一小部分用作慈善捐助,并给予这部分卖家一些特殊的标志加以区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重情重义,这部分卖家乃至整个淘宝平台都会给消费者正面的影响力。此外,淘宝网还依靠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起了魔豆宝宝工程,旨在资助贫困妈妈实现网上创业。通过媒体的宣传,淘宝网树立了一个贴近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并获得社会大众的好感。
二、信用积分与举报投诉相结合的“淘宝”信用体系
C2C交易过程中容易产生交易者的欺诈行为,由网络购物而引起的纠纷也屡见不鲜。目前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就是构建网上交易的信用系统,通过交易双方的互相反馈来监督交易者行为。但是,在中国的C2C市场,由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不完善和法律法规不健全,上述信用系统已经产生了许多弊病。例如,网店运营者意识到信用等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了迎合该种需要,网上出现了一批专业代刷信用的,他们利用C2C买家认证不需要实名认证的特点,以不同的虚假个人信息注册数个账户帮助网店运营者快速赚取信用等级来牟取利益。还有一些网店运营者利用商品的特殊性,例如虚拟商品价格低廉,发货便捷的特点来迅速积攒信用,因此网上出现了许多高信用等级的网络诈骗者。同时,由于对买方认证信息管理的不严格,出现了一些恶意打击报复或者打击竞争对手的恶意评价,来降低网店运营者的信用等级,损害他们的利益。这些情况都不能单纯的依靠信用体系来辨别和修正,仍然需要人为的干预。针对这一弊病,淘宝网采用的是买卖家信用积分和用户监督举报制度相结合的信用体系。
(一)淘宝网的信用积分制度。淘宝会员在淘宝网每使用支付宝成功交易一次,就可以对交易对象作一次信用评价,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差评”三类。交易成功后的每种评价对应一个信用积分,具体为“好评”加一分,“中评”不加分,“差评”扣一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通过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的成功交易的评价才能获得累加。在针对恶意炒卖信用度的行为,淘宝也作了一定的措施,例如同一用户每月只能为其同一交易方提供6个的交易评价。淘宝网对交易金额也有一定的限制,极小金额的交易(1元以下)也不被纳入评价范围。如果违反淘宝信用积分制度或者信用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用户将会遭受删除商品、限制账户权限、冻结账户乃至取消卖家身份的处罚。由于淘宝的卖家准入资格较于买家严格,因此,该评价体系对于卖家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对于信用度较低的买家,所给予的交易权限也会较低,例如在同一时间只能对一种商品进行出价等。
(二)举报投诉制度。举报制度是淘宝网为了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打造诚信交易环境,针对网络交易产生的违规行为或者信用积分制度无法制止的不法行为采取的一种措施。淘宝网的举报投诉体系由举报投诉、申述、结果处理三部分组成,处理时间为一周。举报投诉的内容包括炒作信用度、哄抬价格、广告信息、知识产权侵权、商品违规等。一旦举报被证实,该用户将会被标示永久的不良纪录。因此起到一定的警戒作用,进而防止交易环境的恶化。
三、针对信息不对称的保障措施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交易所需的信息量不同,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出于信息优势,掌握信息少的一方出于信息劣势。网络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不利选择。在C2C平台上,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繁杂的商品信息会使买家产生迷惑,使买家买到不合意的商品。类似现象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卖正品的卖家会因为失去价格优势而被迫退出市场;购买到劣等商品的买家会因为对商品难以辨别而放弃购买。②网络诈骗。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易双方无法确认对方真实信息,网络诈骗时常发生。虽然每个C2C网站都有一定的身份认证手段,如手机认证、固定电话认证和身份证认证,但是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其中的漏洞──骗子是不会拿自己的身份证去认证的,现实生活中拿到别人身份证的复印件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这样的身份认证是不具备法律效益的。交易双方身份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会成为网络交易的一大隐患。淘宝网针对以上问题作了一些尝试和创新,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三重实名认证制及商品管制。在用户的实名认证上,淘宝网不仅要求卖方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身份证信息,还需要提供该身份证对应的银行卡信息,通过三重认证确保卖方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为了提高商品信息的真实性,在商品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网站上公布关于禁售和限售的商品类别,结合他人举报和个人信用制度来牵制。此外,还利用分类来进一步规范商品的种类,并对每一个分类作了严格的限制和说明,例如对于手机类型的商品,卖家需要描述的商品信息多达十余条目。对具有异议的条目信息也作了详细的规范,例如下图中的成色、售后服务等。网站对于归纳有误的商品有权屏蔽其代售信息,并通知卖家整改。
(二)增强网民对网购信任度的措施。淘宝网先后推出了:①消费者保障制度:对虚假商品和不合格商品采用先行赔付的方法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并对此类卖家给以特殊的标记加以区分;②商家认证制度:对拥有营业执照的注册商家运营者,允许其提供证件,并通过淘宝对其进行认证,肯定其注册商家运营者的身份,并对此类卖家给以特殊的标记加以区分。此类商家运营者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信誉,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③假一罚三和七天无条件退货: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于网购得信任度,将消费者的网购风险降至最低。
(三)倡导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来促进买卖双方的交易。根据iResearch2007年7月的调查显示,淘宝用户中有89%的用户使用阿里旺旺进行网络交易的相关话题。同时,阿里旺旺支持的功能也日益强大,除了包括传统IM所具有的即时窗口聊天,音频视频支持,群功能等,还包括用户自定义功能、安全服务、在线保存聊天记录、断点续传文件、聊天窗口搜索等创新功能。根据该次调查显示,在阿里旺旺常用用户中,其实名注册用户占比最高,达83.4%.在商务交流领域,阿里旺旺无疑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好的即时通讯工具。
四、相关配套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C2C电子商务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与交换。一个成功的C2C网站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展示场所,同时也需要参与交易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规范条例来保障交易的顺利开展。淘宝目前已经构建了交易、支付、物流等多种模块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淘宝网除了主体C2C平台之外,还有相应的支付平台──支付宝,并于2006年10月开始限制淘宝网商品必须选择支付宝交易。淘宝于2007年初购建了物流平台,卖家通过该平台,可以向物流商发送电子指令,通知其收货,并对已发货商品进行实时跟踪。
在经营策略上,淘宝网不断吸取C2C国际同行成熟的商业模式,并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本土化”运营,通过不断的创新与用户的培育,解决了制约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激烈的C2C市场竞争中,淘宝网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为国内网上个人交易市场的领头羊,创造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奇迹。
参考文献
[1]《浅议C2C行业网站在不同市场地位下的营销策略》来源:西部数码
[2]《探析淘宝网的经营策略》来源:力扬网
[3]《解读淘宝网的C2C电子商务模式》欧阳凌翔著《电子商务》2008年1月
篇9
(一)空间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虚拟社会最主要的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由以前的现实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空间即虚拟社会,从而打破了以往的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现实社会的束缚。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跨地域、跨空间的随意互动和交流,从而大大的扩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这里的数字化空间,并不是真实的现实空间,而是存在于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只要参与主体拥有一台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有网络服务,就可以在网络中任意遨游,随意的进行交流沟通、求职购物、娱乐等。
(二)身份的隐蔽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互联网中聚集着世界各国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随时更新并可供人类查看使用。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只要拥有相关网络设备,会使用网络,就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的在互联网上查看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世界各地的人们尽管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及生活习惯,但通过互联网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虚拟社会的参与主体也变得多样化。在参与虚拟社会的过程中,一般参与主体自己不会透露自动的个人信息,相对于网络其他主体而言,他们的身份是隐蔽的。在互联网中,人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个人信息,只要是自己乐于交往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互动。与现实社会中面对面交流不同,在虚拟社会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即可实现人际交往。由此可知,与现实社会相比,虚拟社会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三)交往的互动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想要进行互动,就必须满足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见面才能进行。而有时碍于多方面影响,互动双方因不能满足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而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但在虚拟社会中,这种局限性被打破,时间和空间已不在是局限互动双方进行互动的障碍,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这是现实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在虚拟社会中,一个人可以同时和多个人进行交流沟通,而且不仅仅是文字沟通,还可以进行语言和视频交流。这就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对沟通和互动的需求。
(四)服务个性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以手机、笔记本等电子产品为载体,将移动通信和网络紧密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也将报纸、电视、通信设施、网络等整合在一起,移动互联网已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互联网虚拟社会里,可以不受现实社会中诸多因素的制约,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在网上进行各种活动。这也就要求虚拟社会应具有很强的空间环境适应性和高度的动态组织性。而要实现这些功能,虚拟社会就必须突出其个性化服务,应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信息需求。
二、虚拟社会管理法制建设现状
(一)虚拟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看,虽然关于网络管理立法已为数不少,且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改进和增加,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大多数是由各部委级机构所制定的行政规章,而由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却很少。从法的效力上而言,因立法层次较低,其法律效力也就相对要低一些。以我国《刑法》为例,只有第285、286和287条这三条是涉及到计算机犯罪的,而且第287条指的是将计算机作为犯罪的手段和工具,不是针对计算机犯罪而新增添的罪名,是针对传统的包括盗窃罪和金融诈骗罪等在内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兜底。
(二)虚拟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笼统
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是由各部委级机构所制定的,立法主体多,各部门及各部法律法规之间就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现有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各部法律法规对网络违法犯罪的认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网络犯罪的罪名认定、犯罪证据的调查和获取力度不够、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网上知识产权和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足;犯罪后果和实际损失缺乏评估标准、网络犯罪案件的管辖权划分问题更是无法可依。
(三)存在法律空白和盲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由此引发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说我们的传统部门法已相对完善,但是面临新问题时比如“人肉搜索”、“艳照门”、“黑客袭击”等,传统部门法就显得力所不及了。而我国对虚拟社会中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管理和处理,主要是以一种规则规范或实际监管“不在场”的模式运行的。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虚拟社会的社会准则和法律规范,甚至于一些领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比如对犯罪后果和实际损失的评估缺乏标准,在涉及管辖权划分时缺乏依据等,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做出界定。
三、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法制建设
虚拟社会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虚拟社会的特征决定着虚拟社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用户信息的隐蔽性。这就使得一方面通过网络更容易进行违法犯罪,犯罪成本比在现实社会中进行违法犯罪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因相应法制建设较为落后,使得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变得更加困难,且打击成本高昂。网络安全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更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因此对虚拟社会必须依法管理,必须加强互联网安全立法以确保虚拟社会合法有序运行。
(一)专门制定网络安全基本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制定网络基本法律,不管是部委还是地方在互联网立法时都缺乏相应的立法基础。因此互联网立法应首先制定基本法律以对网络的基本问题做出统一规定,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安全。制定基本法之后,各部委和地方在进行互联网立法时才能减少相互之间的冲突,实现“全国一盘棋”。在这部基本法中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网络信息的定义、网络治理的基本原则等基本问题;二是明确网络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明确相应法律责任。在制定基本法的基础上,各部委和地方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规章,以使基本法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实施。
(二)完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已有一些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存在着立法层次低、规定过于笼统等问题。而当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网络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因此没有必要每当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时都要制定新的专门法律法规来约束。可以通过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或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约束、解决相关问题。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网络技术的更新对现有法律法规造成的冲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立法成本。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时应注意结合网络技术的特点,使法律法规与网络技术进行有效衔接。
(三)所制定法律法规应具有可操作性
篇10
关键词网上交易信用缺失诚信机制
1信用缺失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许多企业都开设了网上商城为用户提供网上购物服务,由于这一交易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参与网上购物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网上购物引起的信用问题也引起了包括政府、网站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由于网上购物不是面对面地进行,导致交易虚拟性强,而一些网站由于缺乏诚信,给消费者购物带来很大的不安全感。有的夸大其辞,虚假宣传,提供假商情;有的利用巨额奖金、奖品或低价诱惑消费者;有的不履行售后服务的承诺,说一套做一套。如此种种,导致消费者上当受骗事件不断发生。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2003年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十大热点,网上购物赫然在列。如何规范网上交易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已经成为制约网上购物发展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
2网上交易中的诚信缺失及表现
2.1通过网络诈骗,以销售之名,行诈骗之实
有的网站以虚假不实的公司名称、地址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却在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上汇入款项后便没了下文。如深圳就多次发现行骗网站冠以“深圳某某公司”,使用“沙头角中英街”等地址,甚至将一些香港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和网址都用上,打着免税、批发甚至走私的幌子,使外地消费者误以为深圳的电器商品都比内地便宜,从而达到骗取消费者钱财的目的。
2.2商品质量低劣
有的网站虚假宣传,夸大其辞,在网上将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以此来误导消费者,但实际销售的商品质量低劣,与网上宣传的并不一致。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去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
2.3不及时送货
有些网站承诺在顾客购买后在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货,影响到顾客的消费信心。特别是食品、饮料等即时消费性的商品,这一问题就尤为突出。
2.4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
说一套做一套,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一些网站在网上销售打印机、电脑等商品,但是当消费者购买的这些商品在出现质量问题后,网站却让消费者直接去找厂家。
2.5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
有些网站需要顾客在购物前登记个人资料,却出于商业目的或恶意被传播或公开,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2.6违法开展经营活动
有些网站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大打“球”,如违法提供有奖销售服务,以巨额奖金、奖品吸引消费者浏览其网站,以提高网站浏览量,有一家网站推出的“10分钟做主页”大奖活动,头等奖竟然是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甚至还有的网站置国家禁令于不顾,违法在网络上开展非法传销活动。
3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网上交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欺诈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诚信。
3.1没有一套健全的经营法规对网上交易行为进行制约,使得不法经营者有漏洞可钻
在我国,目前市场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的情况下,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这样一来,相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滞后就会给企业和消费者在从事网上交易活动时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涉及网络消费管理的内容,出了问题,有关部门很难监管,消费者的诸多投诉,由于无法可依,解决的难度较大。再加上受传统贸易制度的影响,国内企业的交易多限于面对面地进行,电子商务意识还比较淡薄,导致网上信用意识较差。
3.2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的心态导致了网上交易缺乏诚信之风,致使各种欺诈行为愈演愈烈
应该说,互联网为网站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由于网上交易虚拟性强,买卖双方通常互不见面,这一点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经营者所利用。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方面很难让人满意。以上种种,导致网上交易诚信之风日下,给消费者购物带来很大的不安全感。
3.3部分企业网上交易的条件不够完备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网上交易的整个流程来看,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个方面。对许多企业而言,并不具备全面开展网上购物的条件,甚至有的企业仅限于在网上和收集信息,也要仓促上马搞网上销售。而其物流配送体系则不具备向购物者及时送货的要求,结果发生无法送货和送货延迟等后果。对这些企业而言,夯实电子商务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健全物流配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4信用缺失的对策研究
4.1切实推进电子商务活动的立法
我国要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解决网上交易中的信用缺失问题,最迫切的是要尽快健全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参与电子商务各方的法律责任,遏制交易商和服务商的不良行为和不法行为,使得网上交易有法可依。此前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为规范电子商务发展,已经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努力,加快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对各地的地方法规进行综合考虑,统一立法,以解决各地法规不统一易造成法律冲突的矛盾。最近,《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就迈出了很好的一步。制定相关法律,不仅能有力打击网上虚假广告等欺诈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我国网络商务活动的繁荣发展。
4.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网上交易诚信机制
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及金融和保险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主管部门对从事网络销售的企业以往通过评选诚信网站的方式来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企业起到了肯定和鼓励的作用,成为强化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成分,但还是不够的。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并在开展电子商务的机制和社会配套上给予配合。同时要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信用机制实现方式,如实行资格审核制度,拒绝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或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网络交易;还可以建立信用追溯机制,如果供货上曾经发生过交易纠纷,将被列入网上黑名单,不能进行网上交易;与保险公司协商,设法增加网上交易安全险种,以保证交易的安全和解决前期赔偿问题。
4.3经营者要做好商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化的商品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一个没有良好商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的经营者最终是无法立足于市场经济时代的。网上交易的信用缺失问题已引起了很多企业的关注,并为此作出了努力,如易趣网推出了独特的信用评定体系,并承诺对客户在交易过程中因信用风险而导致的交易损失给予补偿,阿里巴巴网则推出“诚信通”,通过提供第三方认证、网上交易记录、网上信用评价及反馈等,为企业建立“网上诚信活档案”。解决网上交易的诚信问题还是要靠广大企业的努力,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达到自觉守信遵约。
4.4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保护意识
网上购物有别于传统的购物方式,不少消费者还缺乏必要的购物经验,因此,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消费者要认真区分网上商城所提供的平台的真实性,以及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应尽量选择熟悉的购物网页,并要求提供货到付款的服务来降低风险。在购物之前,要了解网上商城是否在当地工商部门备案,这样一旦出了问题,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与网民之间的交易,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规来约束的情况下,更要提高警惕,提防网上“陷阱”。
4.5加快建立电子商务便利的物流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覆盖全国的网络商务物流体系和支付体系。由于电子商务经营者大多采用的是自营方式,即自己建立仓库、自己直接卖东西,无法保证物流的及时与畅通,造成网络商务不能保证货源供给。同时,由于产品过于广泛,也使销售成本增加。建立系统化、专业化、全国性的货物配送中心,形成一套高效、完备的网上配送管理系统,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