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5 14:0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案例

篇1

集体在悄然间发生着裂变,学生在期待与希望中同过去告别,家长在惊喜中发现孩子正完成着质变……这些都是我能预测到的,因为前面的班级也是这样在我引领下走向了“成功”。尽管改变固然可喜,但问题并不因进步而消亡。于是,在进入到第二学月,我感受到了危机与沉重,一方面是蒙自豪、何纯阳、胡朝峻等学生学习非常吃力,另一方面则是李嘉杰、许健明、梁科等优秀学生的思想弊端逐渐显现,再加上班级似乎被某种的东西压抑着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我一直不曾解决的反思与奖状的均衡调空等一同暴露,使我有一种难以招架的感觉。不过,面对问题,我没有放弃,而是在一次又一次思考中寻找着突围。

去年11月,我走进了网络,这无疑给我真实的教育思考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因为有教育故事的坚守,我开始逐渐从感性的教育思考走向了理性的教育突围。这其中,为唐翠霞的执着感动过,为改造李嘉杰阶段成功而欣喜过,为个性突出的邓丹所获得的友善掌声兴奋过,为新生的梦想袋同学生一起欢呼过……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语文人均分列年级倒数第一的尴尬,以及郭一外婆对我信任的质疑,让我再次陷入到沉重中……

今年二月,我是带着希望走进新学期的,但随着与每位学生聊天计划的流产,随着对六(三)、六(四)班的彻底放弃,随着对网络生活的过度关注,随着同领导关系的再度紧张,随着对骨干教师无可奈何地放弃,随着对教育理想教师价值的拷问,随着母亲病情的恶化小弟染上……我的教师生活陷入到从未有过的沉重、躁动与脆弱中,因为我的放弃,我在六(三)六(四)班面前丢掉了一个教师所应有的所有尊严。为了维持勉强的纪律,我义无返顾地拿起了已经丢掉了十年的教鞭,用“暴力”去获取表面上的平静。可每次施用了“暴力”,我都憎恨自己的窝囊与无能。因为憎恨,所以严重损伤了自己牢不可破的为师的大气与信心,因为憎恨,我开始有些灰色的呼唤戒尺的回归,因为呼唤,我开始以一种实验者的心态用尺子打顽皮学生的手板,可换来的只有更深重的“憎恨”,以及在理想面前的崩溃,和卓嘉、黄璞等一些学生的思想沦陷……

篇2

主题与背景:

刘豪在校表现:聪明、乖巧,对老师很有礼貌,对小伙伴团结,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但是自理能力差,对美术和手工制作表现一般,一些手工作业都由家长包办。

我在跟刘豪奶奶交流之后,首先肯定了她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然后当着奶奶的面,对刘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引导,告诉他在校在家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乖巧的刘豪马上对奶奶说了声对不起。之后我与刘豪奶奶进行了交流与沟通。我们谈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问题,孩子已经上学了,你还喂他吃饭,这对他自理能力及性格培养都没有好处,以至于他养成了任性、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所以才发生了今天早上的一幕。刘豪的奶奶对我的观点很感兴趣,谈话过程中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感谢。我看到她的情绪也好转了。毕竟是善良的老人,她在与我谈话的过程中还是给孩子系系扣子、整理孩子的衣服。临走时刘豪奶奶表示:今后一定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引导孩子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我又和她谈了一些有关家校共育的问题,提醒她以后孩子把手工作业带回家时,要让他自己做,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还能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只对孩子用小剪刀等进行安全提示就行了,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他做任何事情,要锻炼孩子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今后咱们家校共同携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此之后,刘豪的奶奶、爷爷、爸爸、妈妈,不再对刘豪娇生惯养、包办一切,他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

提醒。

案例分析: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太多,像刘豪一样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刘豪这个例子仅仅是众多例子之一。

篇3

你们好!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大家都有很多的心得体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下面是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一些体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觉得教育好孩子并非易事,我总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因为教育的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说实在的,自己虽然是一名老师,教别人的孩子觉得很容易,可是轮到教自己孩子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孩子的教育真的令我很头疼。由于本人工作的原因,孩子三个月就被送回家乡给外婆和姨妈带,直到三岁才接到我的身边,想不到,刚刚团聚,我和她就度过了一段艰难的磨合期。由于从小就在外婆身边长大,有外公、姨妈、大舅等一大堆的人宠爱她,溺爱她,使她养成了她任性、刁蛮的性格,回来之前,她一直是让人喂饭的,否则就不吃饭,她还特别爱吃糖,牙齿已经烂掉好多颗了,还经常吵着、闹着要买糖吃。很多不良的习惯一开始就搞得我焦头烂额,我想这样下去是绝对不行的,我开始和先生商量,让

他支持我,得忍下心来,一定要把她这些不良的习惯逐一地慢慢地矫正过来,也许这个过程很艰辛、很漫

长,但是为了长久的未来,我一定要做到,也必须做到。

首先,我先从她的吃饭抓起,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饭,我和先生两人很快就吃完了,她坐在那一动不动,我让她自己吃,她不理我,我很坚决地对她说:“你不要等爸爸妈妈来喂你,吃完我就要收拾了,你不吃就等着饿肚子吧。”这小家伙真的以为我们是吓唬她的,她还是不吃,吃完饭后我照我说的把碗筷等都收拾好了,她见到我们俩真的没人理她,而且态度都是很坚决的,她开始发飙了,大声地哭起来,我和先生强忍着不理她,足足哭了一个多钟头,直到哭累了,她才安静下来,小声地对我说:“妈妈我饿了。”这时,我开始和她说话了,我先问她:“你为什么会饿?”她说:“我没有吃饭。”我又问她:“那你为什么不吃饭,是爸爸妈妈不给你饭吃吗?”她说:“不是,是想要人来喂饭。”听到这里,我心里有点欣慰了,她知道了该怎么做了,接着我把饭放在桌面上,看着她自己吃,虽然饭撒了一桌,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情况就一天比一天好了,想想如果当时她哭闹的时候我和先生心一软,就什么都没用了。

在纠正女儿坏习惯的同时,我也适时地买了很多有趣的光碟回来和她一起观看,比如,孝道、感恩、品德方面教育的。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地教育了孩子,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孩子的坏习惯在一点一点地退化,良好的习惯在慢慢形成。当然,在改变的过程中,我真得感到非常头疼,真的感受到了坏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变它是多么困难,现在女儿已经10岁了,她每天自己上学、放学,回来先把饭煮好,然后开始做功课,做完功课后开始阅读课外书籍,我在网上给她订购了大量的名著以及老师要求定的书,到了晚上我又和她一起朗读英语、背书、默写或者家听,这些都得益于我从小就要求她这样做,这个习惯已经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下去了,平时周末我经常带她到书店去看书,一直坚持了几年,现在发展到一到周末她就要去书店看书,就连平日的晚上一有空她也要去。我很欣慰的是,女儿爱阅读,并且我也陪着她一起读,女儿的作文现在也写得像模像样了。

篇4

一、案例背景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名叫高xx,这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学生打架斗殴,思想很不集中,特别喜欢扰乱课堂秩序。于是我找她谈话,希望她能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她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可过后她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她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教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二、事情的经过

有一次在课堂上,见不爱唱歌的她很难得地唱了起来,我刚想表扬她,却发现她的歌声让人厌烦,因为在四十几名学生整整齐齐的歌声中,我听到了一个刺耳的喊叫声,我很气愤,但是忍住了怒火。还没等我作出反应,便听见大家对她的嘲笑声,高xx气势汹汹地吼道:“笑什么笑!”大家顿时止住笑,可她并未就此罢休,把手中的音乐书往地上一摔,径直走向教室门口,甩门而出。见此情景,全班学生都愣住。当时我迅速做出判断,首先要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其次为了确保她的安全,要立刻把她找回来。于是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高xx并告诉她现在是上课时间,如果因为她的缘故而耽误了其他学生的学习,会使本就不融洽的学生关系更增加一层隔膜。也许是担心成为全班同学的“公敌”,高xx默默地跟着我回到教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xx虽然人在课堂,却始终没有冷静下来,一会儿乱翻书,一会儿踢凳子。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我引导其他学生继续集中精神上课,对高xx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临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发现高xx仍然没有“消气”,因此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乌鸦,总是嘲笑别人。乌鸦看到小山羊,张开大嘴就叫开了:岁数不太大,胡子一大把。乌鸦看到了小猴子,又叫开:“圆脑袋,小脸膛,红红的屁股像太阳。”小猴气的不理乌鸦,乌鸦又跟着小猴喊:“请问是你的屁股红还是你的脸红啊?” 第二天,乌鸦打开门,迎面看到一只黑乌鸦,“躲开!黑不溜秋的丑鸟。”乌鸦冲着黑鸟说。谁知那丑鸟 也学着乌鸦的样子张着翅膀,这下乌鸦明白,原来丑鸟就是他自己,乌鸦听了,脸红了,从此他再也不嘲笑别人了。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面,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吗?很多学生都纷纷举手说,乌鸦总是看到e人身上的不足,嘲笑e人,s忘了自己也有缺点;每个人都有缺点请想想自己是否十全十美呢?教室里面瞬间安静了下来,刚刚嘲笑高xx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过后,当我发现高xx已逐渐冷静下来后,便将她找来谈话。她一进办公室便低着个头看地板,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我知道她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我拉住高xx的双手,告诉她老师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和她一样不高兴、很生气,对高xx刚才的生气表示理解。听到我这样说,她的眼神“亮”了起来,她抬起头注视我,一脸委屈地向我吐着苦水:“同学们太气人了呀!今天我真的是准备好好唱歌的,可是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学,所以才会出那么大声的,我不是故意的。”这时我知道,我已经取得她对我的一份信任,拉近我们的距离。于是我认真地做起“倾听者”,耐心地听高xx把话说完,并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我以“知心人”的身份与她一同分析课堂上的做法,让她知道她生气时的甩门而出、踢凳子、乱翻书本等行为,对自己、对教学用品都没有好处,见她听得很认真,并认同我的分析,我再以老师的身份告诉她,对于她发脾气的做法,我不喜欢,学校的校规也不允许,同时告诉她我相信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她一定会采取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她真诚地点着头,以向我保证着。最后,回归事件本身,在谈话中鼓励高xx宽容、大度,原谅学生的错误,使高xx的宽容落实在行动上。在化解这场矛盾后,音乐课上常常表扬高xx,积极引导她如何歌唱,也表扬学生的知错就改、真诚道歉,使全班学生都受到教育的同时见证后进生的进步、期待她的下一个进步。

三、个案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原因,使高xx成了后进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对高xx本人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引导,加以帮助。同时,对于后进生的转变,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寻找出路,找准方法。

篇5

宽容是金,它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德行,它来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热爱。这种宽容之爱,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田,理解他们,爱护他们,能让孩子们走进老师,听之信之,身心健康的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宽容的宝贵。一个秋晨,我刚走进校园,便有人通知我,“你们班昨天没有关窗,玻璃碎了两块。”我马上认识到在我们这个管理甚严的学校意味着什么。我怒气冲天地来到教室,把昨天的值日喊了过来,她怯怯地站在我面前:“昨天放学以后,教室里飞进来两只小燕子赶走了一只,另一只怎么也飞不出去,我只好开着窗让他们一块回家。”我一时无语。摸摸孩子的头:“没事了,去玩吧。”后来,我去了财务室,交上了赔偿金。那真是我很乐意付的钱。我很庆幸自己孩子得解释,假如我不分清红皂白狠狠地训斥她一顿,并让她赔偿,那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会伤害孩子的一颗对小生命的一颗爱怜之心,伤害了这样的一颗心,那将给孩子的心灵笼罩上怎样的阴影,让孩子将来怎样面对生活?宽容让我静下心,聆听孩子们的心灵之音,成为他们的朋友。

宽容也能使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情景中领悟道理,接受批评,受到理想的教育成果。

篇6

关键词:技术:始业教育:通用技术: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是高二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面对的是普通中学的高中生,在目前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关注并积极参与这门课程的。换个角度,站在学生这个角度来考虑,自己又会怎么做?对同学们来说是崭新的开始,同时我们学校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进行始业教育,我就把这两块内容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又很好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自己的技术素养,将来为社会的发展奉献力量。这一节课还有学校中层领导听课指导,因此课前做了比较精心的准备,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坐落在金华市蒋堂镇,老的金华・中就在此,后来由白龙桥中学和罗埠中学合并搬迁至此,重新建设校园,改名为宾虹高级中学,因此刚建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新鲜的,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什么都很好奇,我们老师就可以把外界的事物当做教学素材,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学习当中感受通用的实用价值,感受技术学科的魅力。

【教学内容】

1 了解什么是通用技术。

2 了解技术设计基本知识框架和结构。

3 从感性上认识与通用技术相关的课外知识。

4 初步了解学习一门课程所应该掌握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从感性层次上体会通用技术的含义,并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充分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较好地围绕着技术与设计的范畴,体验到通用技术中设计的重要性与创新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语

问:同学们,你们以前听说过通用技术这门课吗?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走人技术的世界、技术的博物馆,同学们不再纯粹为了某种目的而去购买商品,而是用技术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

通用技术对同学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如此。对于一门新的课程,主要应掌握好三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2 什么是通用技术(学什么)

(1)首先简单介绍什么是技术。技术有广义技术和狭义技术。

广义技术,大体上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本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简言之,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技术。

狭义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狭义技术,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是具体“技术工作”中的技术,是生产技术、工作技术、医疗技术、驾驶技术等,是针对人与自然的技术。

(2)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3)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2学分)

《技术与设计2》(2学分)

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2学分)

建筑及其设计(2学分)

简易机器人制作(2学分)

现代农业技术(2学分)

家政与生活技术(2学分)

服装及其设计(2学分)

汽车驾驶与保养(2学分)

修完必修的2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作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参与程度、讨论、辩论、操作、作业、作品、考试等。终结性评价包括作品、操作、考试。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修学选修模块。模块的递进学习过程起着高中与大学或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为我们将来的大学专业学习或走向社会奠定深厚的技术基础。

3 为什么要学《通用技术》(为什么)

(1)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人人必须修学的课程。

a.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改变物质材料的结构、性质或改变物质的种类。

b.运用科技手段可以变废为宝,将那些利用价值不高或没有利用价值或有害的物质变为有价值、高价值的物质。

事例:我们很多同学都用过银行卡吧,对于缺乏技术素养的人来说,拿到卡后,即使看了卡上的说明也可能不会使用。技术素养高的人在第一次看到卡时,会立刻仔细观察,寻找卡起作用的主要部件,关于卡的保存,考虑到强磁场会影响卡的技术核心部件,所以存放卡时会注意避开强磁场,甚至远离手机放置,以防这些卡失效。

(2)从劳动者看――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

我国的劳动力状况:一方面大量的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下岗失业;一方面急需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

,对于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招工难”,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招工难”是就业中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反映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为市场总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供求失衡,所以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不是新问题,其背后折射出多方面的因素。

a 反映出我国经济回升较好,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在增多,吸引了一部分农民工在当地就业;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务农收入增加,吸引了一部分人返乡务农,或在当地转移就业。

b 反映出劳动力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

c 反映出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与变化着的劳动力供求格局不相适应,与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收入预期和职业发展预期不相适应。

而且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数比,从机械化初期9:1,中等机械化时期的6:4,到全自动化阶段的1:9,无不说明科技型人员成为社会主体劳动者。

(3)国际形势和我国的现状。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壮大,多数快速发展的行业受制于二人,成为“世界的加工厂”。现在我国沿海经济工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知识产权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只赚取了低廉的加工费。

我国国产汽车的销售量越来越好,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发动叽作为汽车的核心技术,是汽车的心脏,可是我国发动机大部分不是原创的,经过这么多年,为什么国产发动机技术不行,无论是汽车还是轮船,国产发动机的技术大多是国际十几年前的产物,科技的发展关键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对中国电动车“第一燃”调查,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王子冬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在乘客座位下冒烟后,司机张学军掀起座位的动作。如果说这辆众泰朗悦电动车自燃的直接因素,是张学军掀起冒烟坐椅这一偶然动作,那么最终让其彻底烧毁并应该引发行业全面反思的,则是这一动作背后,电动车运

营企业有意无意间的一连串疏忽,培训的缺乏或许只是其中之一。电动汽车在试验阶段发生自燃并不可怕,但是由于驾驶员缺乏相关的事故处理知识,直接导致车辆被完全烧毁。因此在进行使用之前必须对汽车做相关的技术试验,对驾驶员做必要的培训和学习,以及平时注意对汽车进行保养。这也是我国国民技术素养普遍较低的一个表现,科技发展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通用技术是高中学生必修课程(考试的需要)。

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三类考生必须高考的一门学科,我们从下面的表格去了解它的重要地位吧。

4 怎样学习《通用技术》(怎么学)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不再停留在单一的动手技能的培养上,而是定位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上,不仅包括技术工具的操作、技术产品的制作,还包括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决策等内含大量学生心智活动的内容。

(1)了解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2)清楚这门课程的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它将引导我们经历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从而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3)学会读目录和绪论。

目录――总揽本书全局,了解本书整体结构和内容。

绪论一可以知道本书的主要精神、思想、方法等。

注意使用本书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向,做好心理准备。

书本中有大量的图片、思考题,方便理解和学习。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向学生讲相关的通用技术的知识结构,把握好通用技术的学习主线,从感性上初步认识通用技术的相关内涵知识,让感兴趣的学生今后可以往这方面深入了解学习。根据课本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力。此外,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典型案例,利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只有在深入对学生的调查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案例的选择,由简到难地分析,有效地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环保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团体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技术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于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学习时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善于思考、动手;学中做,做中学,亲身经历体验设计过程。相信同学们在豆蔻年华的学习过程能夯实基础、挑战自我,享受学习的乐趣!

篇7

把教育的某种启示、某个疑难寄寓在某一教育故事中,这样的故事就是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是教师在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和解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对于有实践背景和故事支持的案例学习,一种普遍的情形是:学时生动、实践无用,当时热闹、过后忘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需要对案例进行从“个”到“类”、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和概括,获得有实践价值的案例知识。

研究教育案例,可以建立起教育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获得针对类似教育情境的实践应对办法。对实践行为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当事者的教育决策和行为方式进行解读,可以从中概括出教育实践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并借鉴、批评实践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研究中追寻实践者的教育价值追求并澄清自我的教育价值观念,可以重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意义。

1. 界定教育疑难和困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① 案例知识具有实践背景,针对的是具体的疑难和困境。界定疑难和困境有助于对案例知识进行分类,以便日后的检索和运用。而界定的过程也是检索头脑中原有类似案例的过程,这有助于进行比较和经验反思。

界定疑难和困境,可以采取“案例中的教师(或‘我’)遇到了什么问题”的提问,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不同的答案会影响案例知识的存贮,也会影响原有案例的检索效果。

2. 对案例中的师生行为动机、行为状态与方式、行为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

仅仅知道案例中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还不是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联系并以此指导未来的行动才称得上经验。获得案例知识需要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目的在于发现关系和认识联系,并获得初步的经验。

以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为例,思维的参与是为了发现教学依据、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如何思考、何以学、何以教才会导致某种教学效果的经验。

3. 对教育案例中师生的可能行为、可能结果、可能条件进行想象

这是为了对教育的可能事实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它是改造和创新教育的基础。“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人的每一种生活能力都意味着一种可能生活……现实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以进入的生活是能够创造但尚未创造出来的。”②

拓展教育的可能性空间需要发挥想象力,在观念层面富有开创性地对未来教育生活进行“虚践”。“虚践”的目的在于认识多种可能性,并对多种可能性的实践“图景”在头脑中“过电影”。

4. 联想和对比

经验是基础,但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可能是狭隘的、肤浅的、错误的,可靠的经验是经过多次深入反思的经验。反思的对象是经验,反思的目的在于改造经验,从中获得更合理、更有效的经验。

案例研究中的联想和对比,需要把此案例和彼案例联系起来,把当前案例分析所获得的经验和过去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把自己从案例分析中所获得的经验与他人由案例分析获得的经验、他人过去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联系的过程是对各种经验进行批判性审视的过程,其结果一方面是使新获得的经验通过理性的审视,另一方面是丰富和改造头脑中的原有经验。

5. 对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抽象

要发挥案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将案例知识迁移。因此,案例研究一方面要重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从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跳出来,去发现关于实践伦理、实践原则等更上位的教育原则和原理。

对案例知识进行抽象将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教育理论得到教育实践的滋养,因具有实践的根基和样例而更加生动、有活力;教育实践得到教育理论的烛照,因富有教育理性而更加自觉和自信。

某堂课上,老师讲了一道“难而又难,弯子绕了又绕的题目”,问同学:没有听懂的举手。全班同学神情木然,没有一点回音,大都右手口袋,左手捏着笔在漫无目的地转悠。老师自语:好吧,大家懂了,往下讲。下面一道是没有什么弯子的熟题,老师讲完后又问同学:听懂的举手。全班还同先前一样没有应答,只有右手口袋,左手捏着笔继续转悠的动作。老师又自言自语道,没有听懂我再讲一遍,于是又滔滔不绝讲了两遍。③

这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课堂随笔,其中有师生交往互动的故事,也有值得讨论的疑难和困惑。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教育案例,借助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讨论教育案例研究应有的思维方式。

1. 案例研究要具备反省思维

笔者和一线教师交流这个案例时,很多教师表现出“今天的学生就这样,书是越来越难教了”的无奈。再拿这个案例和在校学生交流,学生说:“今天的老师就是这个样子教的。”出了问题,教师认为学生存在问题,学生认为教师教得不好,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推脱责任的意识。

教育案例研究的反省思维就是不把责任推给对方,而是思考自己作为当事者,或者代表与己相关的当事群体去发现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出了什么问题,思考如何通过自己和所在群体的改变来避免出现某些困境和失败,以改善不理想的教育现状。

2. 教育案例研究要有复杂思维

教育案例研究需要发现教育事实和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教育事实和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大多不是一因一果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的复杂的网络关系。因此,在研究教育案例时,不仅要关注此时、此景、此情中的各种教育要素,而且要关注过去、现在、未来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想象各要素、各因素发展变化的诸多可能,尽可能去理解和把握教育现象的“全景”,把握隐藏在表面情形背后的深层问题。

以上述案例为例,从教师角度分析,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没有吃透只是一个原因,不理解学生心理也是一个原因,另外,师生关系紧张也可能是一个原因。除了教师身上的原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也存在问题,比如:把学习看成老师的事,学习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不强;心态不够开放……尽可能读懂这些影响因素以后,实践改进才能形成整体思考,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3. 教育案例研究要有行动思维

作为实践者,教师研究教育案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认识和理解教育案例,而是从案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用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改善未来的教育实践,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付诸行动。

在分析了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以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造师生的行为。比如: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其他的教学反馈方式;致力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彼此理解、相互接纳;注意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和发现教学难点,避免教师的主观臆断;教学实践中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提出要求、承担责任……

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更进一步的案例研究。《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案例运用和借鉴强调对案例知识的“勤而行之”。

借鉴和运用成功的教育案例,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前有预设的借鉴,在实践之前就做了借鉴的安排和计划,事先对借鉴什么、怎么借鉴心中有数;二是事先没有预设的借鉴,实践中的情境和问题引发了实践者的借鉴行为。

1. 有预设的案例借鉴

根据对原有案例方法、技术、原理的利用和改造程度,可以把预先有计划的案例借鉴分成模仿性借鉴、批判性借鉴和创造性借鉴。

(1)模仿性借鉴

模仿性借鉴,借鉴的是成功教育案例中的路径、技术和方法。比如,怎么导入,用哪些教学材料,教学的流程和手段怎么安排,怎么提问……甚至可能对语气、动作也采取相同的方式和处理方法。这是一种较少批评的全面借鉴。

模仿性借鉴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新手还没有足够的实践方法和技术,也缺乏批判性借鉴的能力,这时需要模仿借鉴。比如,新教师对师傅的模仿性借鉴。二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借鉴者,对某人或某种教学方法极为欣赏和佩服,也可能在批判审视的基础上采取全盘照搬的借鉴方式。

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否认案例模仿的意义和价值。但在模仿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实践对象和实践情境很难重现,也没有万无一失、包医百病的方法和技术,不加批评和改造的模仿有时难免东施效颦、南辕北辙。

(2)批判性借鉴

批判性借鉴也借鉴原有案例的方法、手段和程序,但批判性借鉴者清楚地意识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有适用的特定情形和对象;每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对教育实践有所助益又有所损害;在借鉴过程中,要根据实践情境对原案例的技术、手段进行调整和改造。

比如,在执教《生活中的负数》时,笔者不是用工作纸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数学概念,而是用工作纸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并用工作纸表现学习过程和承载相关学习内容。这是目标定位的改造。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笔者也进行了改造:在学生活动前,我先用PPT出示了学习活动的要求和分工(如下表)。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工作纸上填写相关内容,我又在PPT上将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总结填写在工作纸上,用PPT展示出来用作学生仿学。这样的铺垫和指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清晰步骤和内容的向导。

四人一个小组,四人分工:

一位同学说一个生活中存在负数的故事

一位同学用图形把这个负数表示出来

一位同学写出这个数,读出这个数

第四位同学说一说这个负数的意义

(3)创造性借鉴

创造性借鉴者所借鉴的不是原案例中的具体方法、技术和程序,而是原案例中的思想和观念、原理和原则,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具有自我创造的特征。比如,学习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创造性借鉴者就不是简单地在教室四面放黑板,简单地规定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而是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一定要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尽可能使学生有机会释放和表现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自学和表现指示方向、提供帮助并引导小结。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将表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

2. 无预设的实践情境中的案例借鉴

“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性情境下做决策时,专家更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案例,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基于案例的推理的基本依据就是,相似的问题有相似的解决办法。”④ 遇到突发事件,如何进行案例借鉴呢?

(1)三思而后行

现实中教师的行动大多是紧迫的、匆忙的,他被以学生活动为核心所组成的教育情境驱动着作出反应。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的行动总是即刻的、情境中的、偶然性的和即兴发挥的。”⑤ 但这样的教学机智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撑,需要机敏的情境判断、情境辨别和行动选择能力。

可以说,缺乏了这样的基础,大多的即时行动都是靠不住的,紧迫、匆忙的反应难免出现失误和低效,急中很难生智。这时,教师需要三思而后行。在非紧急、非伤害的教育意外面前,教师所表现出的机智就应该是控制自己即时反应的冲动,让自己慢下来,在有所思考、有所规划以后再行动。慢下来的时间“留白”,既能为在场的其他人留下情绪缓冲和认知反省的时间,也能为执教者留下搜索相关案例、借鉴案例方法和策略的思考时间。

(2)案例借鉴的过程

输入目标案例。目标案例即当前面临的问题。输入目标案例意味着要把眼前的事件看成一个有疑惑、有困难的情境,执教者不能仅凭感觉、习惯、成见来处理这个问题,而是需要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合理地解决眼前的问题。

案例表述。案例表述是对案例的特征、属性进行抽取和表述,即当前情境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检索匹配。检索匹配是快速地从头脑中的案例库检索出类似特征的案例。检索有可能发现成功的案例,也可能发现失败的案例,不同的案例检索有不同的作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目标方案形成。先检索成功案例的处理方法,再形成自己应对当前情境的方法。在较为复杂的情境面前,检索匹配和目标方案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假设,假设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对实践可能性图景快速地“过电影”的过程。

运用方案。处理当前问题并观察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形判断是否调整和改变原案例的行动方案。

评价和反思方案的实际效果和价值,获得应对类似教育疑难情境的经验,这就将他人的经验成功地转化为了自我的经验,获得了自己的案例知识。

注释:

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52

②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8-149

③ 赵奇一.教学的高效来自课堂的和谐——由一则学生随笔想到的〔J〕.语文教学通讯,2007(1).12

④ 邓友超.教师实践性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1

⑤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3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案例“沙漠探险” 瑞吉欧教学理念

一、背景

本案例发生在大班幼儿中,主人公昊一是班中活泼好动的男孩之一,他的想象力相当丰富,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或意想不到的行为。当时,我园正在进行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的实践研究,教师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孩子的游戏与生活,孩子及家长们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与热情。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我们去探险吧!”

晨间活动时,昊一独自拿着玩具汽车在教室里开来开去,不时撞在其他幼儿身上。

我有意阻止他,说:“开汽车要遵守交通规则,可不能横冲直撞!”

昊一停了下来,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在沙漠里开车,那里没人也没有车,地方又大,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原来昊一沉浸在想象的空间里游戏,怪不得这样旁若无人。可照这样下去可不行,不如将他的思路引开,忙问:“你怎么知道那里没人?”

“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沙漠上到处都是沙,没有树,没有水,一个人都没有!”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有自豪的表情,好像只有他见多识广。

我趁机说:“是吗?那你去那里干什么?”

“去探险呀!”昊一急忙回答。

“那里人都没有,你一个人不怕吗?”

“我才不怕!”可紧接着他又说:“要么……我们一起去吧。”

于是,我欣然接受了邀请,和昊一玩在了一起。我还特别提醒昊一不能乱开车,否则我会跟不上的。

由于我的参与,吸引了孟诗宇、郦仕杰、陈淑几个小朋友,他们也和我一样开着“车”跟在昊一后面。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向沙漠进发。

分析:大禹治水在于疏而不是堵,对待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也是如此,强迫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里我坚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剖析孩子内心的想法,并且适时引导,促进了活动顺利开展,也应看到大班男孩对汽车由衷的喜爱,使得他们对“开汽车”乐此不疲,而我的参与扩大了这一游戏的群体,给了游戏以吸引力,也给了孩子以信心——原来我们的游戏老师也爱玩,老师也爱开汽车,无意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两者关系更加融洽。

片段二:“我们去买好吃的东西!”

开了一会儿“车”,大伙开始你撞我,我撞你,除了昊一小朋友一如既往地玩游戏,其他人原先的热情慢慢消退了。

看着大家这副样子,我想:也难怪,长时间重复单调的动作与情节,难免缺乏兴趣。那我是应该随其自由发展呢,还是命令大家认真做好游戏?我该怎样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呢?“对啦!”我急中生智地叫了起来:“哎呀,我们开了这么长时间的车,肚子咕噜咕噜叫,真想吃点东西。”

经我一提醒,那些原本就想找点新鲜玩法的孩子就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我也饿了。”“我想吃汉堡包。”……“可是沙漠里没有饭店、超市,哪里去吃呀?昊一你说怎么办?”我故意问昊一。我想既然他是游戏的发起者,就要他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昊一想了想说:“要么,我们回去买一些好吃的再来吧!”说着便调转车头。于是我们的“车队”往回开,各自买东西去了。

分析: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仍然停留在游戏参与者的角色,游戏就会因失去新奇感而自然结束了,然而,这时教师一个暗示,不知不觉中牵动了游戏的进行。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东西”买回来了,大家开始谈论着自己的食物。(所谓“食物”充其量只是孩子们在记忆表象中提取出来的食物名称,并没有真正的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我买了鸡腿,因为我喜欢吃;可乐喝起来味道很不错;苹果营养好。”

有的说:“我买了面包、饼干可以在肚子饿的时候吃。”

“我的玉米很好吃;蛋糕可以当点心。”

大家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说得头头是道,却都没有提到水,看来还会发现问题。

分析:出现潜在问题,老师并不马上告诉孩子,让幼儿在未知的结果中感受因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后果教育法的体现,相信幼儿在遇到问题时会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该怎么做。

我们的车队又出发了,前进了一会,我看大家对水的问题似乎还没觉察,就趁机假装很痛苦地说:“沙漠上哪儿有冷饮店呀?这又热又渴,真想喝点冷饮解解渴。”这么一来,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我也想喝!”

“沙漠上水都没有,哪来的冷饮店?”昊一又有些得意了。

“你为什么不早说,刚才我们都没有买水,怎么办呀?”大伙儿有些抱怨。

因为有过先例,最后大家还是认为要回去买水。这时广播操音乐响了,游戏得暂告段落。

大家都觉得很扫兴,一个小朋友说:“真讨厌,老是忘了这忘了那。”

“就是,下次我们得先商量好该买什么,把东西准备齐了再出发。”我抓紧机会说。

“对!要么明天我们把东西全买好了再来玩。”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

分析:问题出现了,但没有如教师所预料的由幼儿自己发现,而是由教师的暗示引出;小朋友也产生了相关的情绪体验,那是因计划不周所成的不愉快的感受。从而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有计划地准备好“探险”的东西。

片段三:“我们把东西画出来!”

一连几天,我们的探险游戏不断进行着,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认为要准备的东西也随之增多。有一次,孙迪西拿出一张卡片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昨天晚上我想好了要带很多东西,我把它画了下来,妈妈说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啦!”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一方面可以锻炼幼儿的绘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就对她说:“嗯,你的办法真好,你能告诉大家,让他们像你那样做好吗?”对于我的表扬孙迪西当然非常高兴,马上就到处宣传她的杰作了。没多久大家就争先恐后地画了起来,整个上午小朋友们都在画。他把认为需要的物品画了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带回家去画呢。

最后画好的卡片有厚厚一叠,他们有的画了牛奶;有的画了手机;有的画了蛋糕;还有的孩子画了防晒霜……当然,这里有不少都是家长功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笔画和极富想象的造型。我感觉到孩子在认真学习,在汲取新的信息,在不断进步,我必须使他们的努力变得更有价值。这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想法:该给这些卡片分分类,让大家一起参与。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大班幼儿做事的条理性。

分析:能及时地抓住有价值的内容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与修养,孩子在父母那儿得到的指点同样启示了老师。事实证明这一方法能被所有幼儿接受,有利于下一步活动的开展。

片段四:“我想带骆驼去”

我将第二天的活动安排成学习分类,大多数小朋友们将卡片上的东西大致分成了食品、通讯、生活用品。

正当我要夸大家分得正确时,雁玲拿着一张卡片犹豫不决,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爸爸告诉我要带骆驼去……”还没等她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一个问:“什么是骆驼?”另一个说:“它有什么用?”“为什么带它去?”……雁玲摇摇头难为情地把脸埋了起来,于是大家纷纷地议论起来。

这时,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进行循序渐进地指导,以点入面的深入,然而没有关注幼儿对沙漠的认知还非常单薄和肤浅,忽略了幼儿原来经验的积累。虽然说这源于一个纯粹的游戏,并非一定要“小题大做”,何况原先我也只是想帮助孩子们把这个假想的游戏做得更有意思,可这时我不能退却,因为我突然萌发了让孩子在“玩中学”的愿望,我期望孩子能向瑞吉欧教育机构中的孩子一样主动学习,探求解决问题方法。我想我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决定让孩子们回家寻求知识。

于是,我因势利导:“这样吧,请雁玲回家再去想一想为什么要带骆驼。小朋友们也回家去问爸爸妈妈沙漠到底是怎么样的,找一找关于沙漠的图片、资料,找找答案,然后带来告诉大家,好吗?”

分析:从游戏开始,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过沙漠,教师也没有真实地告诉孩子沙漠的特点,这一问题的出现只是迟早的事情,我在这里发现的幼儿“行”与“知”的矛盾,的确应及时解决,在采取教学方式时尝试让幼儿到家庭中求知,发挥家长的作用。可以说教学理念的运用在这里有了一个转折与升华,为下一个活动埋下了伏笔。

片段五:“沙漠里有沙尘暴!”

差不多用了三天时间,小朋友们陆续带来了一些图片和资料。有家长从网上摘下来的文字材料;有在纸上剪下来的图片;还有相关的书籍。雁翎的爸爸还亲自将自己收藏的沙漠摄影作品及骆驼模型送过来。我看时机成熟了,就和小朋友一起席地而坐,那种没有距离的感觉让孩子们觉得很轻松,我们开始谈论起来。这次大家是有备而来,争先恐后地发言:

“沙漠里一棵树也没有。”

“不对!我看到沙漠有的地方是有树的。”

“我看到照片上沙漠很美的。”

“沙漠白天很热,晚上很冷。”

“沙漠很大很大,人进去会迷路。”

“骆驼可以帮我们带路!”

“怪不得雁翎要带骆驼去。”我不失时机地说。

“还有指南针也可以指路。”……

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没有平时的拘谨,我感到孩子们在这种氛围里接受的信息很多,思维十分活跃。

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对沙尘暴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沙漠里有沙尘暴!”

“沙尘暴来了眼睛都睁不开,还会把人埋起来。”

“有了骆驼就不怕,因为它会帮你挡住风沙的。”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北京有沙尘暴,大家都戴口罩啦。”

“我也看到的。”

“还有天津。”“外国也有。”

“有沙尘暴的时候,开汽车连路都看不清楚了”……

这时,我又向大家提出疑问:“沙漠里有很多沙,才会有沙尘暴,北京、天津又不是沙漠,怎么也会有沙尘暴呢?这些沙从哪里来?”“从沙漠吹来的!”“不对,沙哪能吹这么远?”有的小朋友提出反对意见。大家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我还是让孩子们回家寻求答案。

分析:很显然,孩子们得到了家长的指导,知识量增加,在这样的基础上聊天更能激发孩子学习与交流的热情,才会产生如此活跃的氛围。

“沙漠探险”到这里已被孩子们无意间抛在了脑后,却预示新的方案即将开始,或许我们将自然地进入“保护环境”的活动之中,或许等到一定的时机,我们又会进行一次全新的“沙漠探险”。

这整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我只是偶然中发现了它的价值,让它如珍珠般的闪烁出光芒。我内心的激动是无与伦比的。虽然,这期间出现过疑问,有过矛盾,但最终庆幸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我们可以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它的价值在不断深入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三、收获与反思

这一案例使我从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结合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对比教学现状,我总结如下。

1.幼儿兴趣,是教学课程“生生不息”的源泉。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一种“内驱力”,有了兴趣,教育事半功倍,没有它则会事倍功半。关注幼儿的兴趣,就是关注幼儿的个性与需要,意味着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中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幼儿的兴趣来展开教学,是目前每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想想现在的教学,你真的关注过孩子需要什么、懂得了什么吗?事实上当你按着大纲的内容教学时,当你按着预定的计划像灌汤似的教育幼儿时,你是否忘了孩子有着他们喜爱的事物,并热衷于探索它们的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案例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延伸出更具意义的课程,幼儿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然地延伸和转移,教学课程也随之变化,幼儿对探索世界的兴趣源源不断,教学课程就随之“生生不息”。

2.教师恰当的角色转变,是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的保证。

《纲要》指出,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育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还是参与者,幼儿的伙伴、朋友,完成这么多角色的转换,是教学充满乐趣的动力和保证,更是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的保证。

案例中,孩子们曾一度因兴趣的递减而差点“散伙”,这时教师及时从“参与者”的角色中转换成“引导者”和“启发者”,虽然简单的几句话,却给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类似的情况在这一案例中还有很多,老师一会儿成为局内人,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会儿是局外人,关注着孩子的状态及活动进展,启发幼儿思考,布置相关的任务,促进活动的深化。教师在这么多角色中转换,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从而使活动永远奇趣横生,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始终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家长的引导与支持,是孩子自我学习的助力。

在瑞吉欧的教育中,家长的作用十分重要,由于家长有着他们的教育优势,比我们更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他们可以更灵活地指导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家长必须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篇9

近几年笔者连续担任了几届职高班的班主任,班级管理难度大,任课教师无法正常组织授课,班级各项常规指标较其他性质的班级均有明显差距。班主任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心里时时刻刻都紧绷着,担心班级学生有事情发生,尤其是担心班级里最操心的一些“问题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方法做了一些探索及尝试,现列举几例“问题学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给中职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素材。

一、行为问题类学生

一)学生外在表现

杨姓男生,16岁,该生在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寻衅闹事、打架斗殴、上课大声讲话,屡屡违反课堂纪律、不服老师管教、顶撞老师,严重破坏课堂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该生思维活跃、头脑聪明,但对教师有较强的敌对情绪,遇事不论对错,誓死抵抗,不愿“低头”。运动会上表现积极,较为高调。后跟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得出该生的这些行为与其强烈的表现欲不无关系,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教师的关注。

二)采取的措施

1.多给此类学生安排工作。针对该生可能是想表现自己,笔者让他到办公室为教师服务,如分复习卷、领取模型教具、送材料甚至打扫办公室等,让该生在学生中有“面子”,有“炫耀”的资本。不出意料,该生毫无怨言,工作每次都完成得很不错。笔者适时表扬,并向办公室其他教师高调推荐该生。有任课教师提出:“杨某,你做事能力还行,我们都看到了,你们班主任很欣赏你;可你上课一点也不配合老师,专门捣蛋,让老师很为难啊。”笔者跟任课教师沟通后,故意让任课教师在办公室教育该生。)杨某听后,很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而笔者看看他,朝他瞪瞪眼,表现出惊讶的表情,然后摇摇头。

2.深入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刻意的培养训练,该生已熟悉笔者的很多工作,成了得力的小帮手,而笔者与该生的距离随着平时的亲密接触,已不再那么的遥远。这时,笔者借着夜自修值班前的空闲,找该学生到办公室单独谈心。首先,肯定他的工作能力;其次,简单分析师生间的关系,纠正他无故与教师“为敌”的不良心理状态;第三,指出他的一些不良表现,将不良表现分类,一类是很容易改正的,一类是短期较难改变的。笔者在平时的班会课上经常让学生自我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看待自己,扬长避短,让自己成长起来。因此,分析他的优缺点他很配合,并不反感,且能正确领会笔者的初衷。这样,我们约定好先把容易改正的缺点改掉,如上课不随意违纪、服从教师管教、不顶撞教师等,其他的慢慢来。笔者跟进了解情况,阶段性地点评其表现。

三)产生的效果

对该生采取有意识的接触培养、高密度的关注后,该生上课时故意大声讲话、嘲笑教师或同学的现象明显减少,偶尔违纪时,教师对其提出批评,该生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再对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敌意。随着工作能力的增强,该生在班中担任了纪律委员一职,在班中角色的改变,使他完全改掉了以往的不良表现。

二、学习问题类学生

一)学生外在表现

陈姓和刘姓男生,均为16岁,这两位男生在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无心向学、无故旷课、上课睡觉,经常不完成作业,并因此跟教师对抗,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任课教师尤其对他们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感到头疼。后与两位学生家长联系,发现两个学生的家庭有这样的共性,即家庭条件较优越,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既然孩子不爱学习,对孩子的学业也就不作期望;两家家长还经常帮助孩子撒谎请病假。其中,刘姓男生,经常因为不想做作业,而向家长提出退学。

二)采取的措施

1.与家长进行沟通,统一战线。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满怀期待的。虽然,经过小学和初中九年的教育,这两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已经失去信心,但希望孩子能够进步、成长的心是不会变的。笔者跟家长作好沟通,让家长理解学校教师的做法都是为了学生着想,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让家长配合学校老师作好学生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帮助学生欺瞒学校,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家长都很积极配合,同时也很感谢学校及教师。

2.跟任课教师作好沟通。部分任课教师非常反感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完成质量较差,在班中经常批评他们,也经常向笔者抱怨。笔者将班级学生的中考各科成绩,尤其是这两位男生的中考成绩及其家庭情况、个性特征等信息向任课教师作了说明,让任课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底子实在弱,笔者和任课教师一致认为不能苛求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计划,达成对他们在学习难度和作业质量上降低要求的共识,尤其是这两位学习类“问题学生”,更要降低要求,让他们在学习上有喘息的空间,并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笔者也经常向任课教师了解他们的近况,将从任课教师那里得到的信息反馈给两位学生。

三)产生的效果

采取措施1个月以来,学生感觉上课轻松多了,上课内容有些能够听懂了,作业量不大,学生也能工整书写、认真完成。而陈、刘两位学生虽然不能保证上课期间注意力始终集中,但比起原先有了很大进步,至少不无故旷课、经常请病假了,更没有因为作业问题而向家长提出退学。

三、心理问题类学生

一)学生外在表现

王姓和季姓男生,均为16岁,这两位男生在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随意说谎、情绪波动大、极度孤僻且经常离家出走,其中王姓学生还有自伤自残的行为。与两位学生分别谈心后,笔者了解到王姓学生父亲无工作,对其有家暴行为,母亲一心工作,早出晚归,对其不闻不问;季姓学生父母离异 ,跟父亲及奶奶生活,而父亲常年不在家且有自己的生活,季姓学生的生活费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跟家长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笔者发现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但因为家庭的种种特殊原因,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显性表现,家长不知如何关爱孩子。这两位学生的共性是对父母都有较大的怨恨,感觉父母不爱自己,自己是多余的,内心极度纠结、恐慌,学生感到孤立无援,长期压抑彷徨,产生心理障碍。

二)采取的措施

1.家长、教师、学生面对面沟通。这两个学生的问题显然来自其家庭,孩子与父母之间从没有正常沟通的习惯,彼此有点冤家路窄的味道。家庭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创伤也会慢慢愈合,心理障碍会慢慢扫除。笔者将学生家长与学生约在一起喝茶聊天,当然,在此之前,征得家长全力配合,鼓励家长大胆明确地说出自己对孩子的爱。第一步:笔者坦诚布公地向家长陈述学生的怨恨与心声,希望家长做出相应的解释,以获得学生的谅解;而对于16岁的学生来讲,有些大人之间的事,只要家长讲给他们听,他们还是可以听懂并理解的。第二步:询问学生对家长的解释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尽量让学生倾诉心中的委屈、不解与怨恨。第三步:共同让步,找出解决办法。笔者根据家长和学生交流的情况,提出可操作性建议,要求家长无论多忙,都必须尽量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要把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严令禁止家暴这样的非法行为。而孩子也试着对父母之前错误的关爱方式给予宽容,也以显性的爱回报父母。

2.跟学生一起展望美好未来。经过近10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清楚仅通过教师的努力是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家庭惯有的生活方式的。心结是解开了,可如果家庭环境没有大的改变,学生回去后对父母的怨恨虽减弱,可仍然会对父母感到失望。于是,笔者通过班会课、个人谈心,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即将跨入社会,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一个成年人,将不再依靠父母、依靠他人,完全可以告别伤心过往,通过自己的双手,构建幸福的小家庭。但前提是不怕吃苦,学好技能,学会与人相处,让他们了解到在学校学习及生活的意义。

三)产生的效果

首先,这两家家长终于知道原来自己也是有错误的,而且错得离谱。在这之前,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很辛苦,而孩子有吃有喝,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无理取闹、跟自己作对,比人家的孩子差远了,殊不知孩子心中的幸福诉求跟自己原来没吃没喝的时候不一样,不知原来自己也比别的家长差远了。经过沟通,两位学生的心里平静多了,遇事后的情绪波动也不那么大了。随着家暴的终止,王姓学生也没有了以往的自残行为。其次,通过帮助学生展望未来,平时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交流,两位学生也似乎没有了那种惶恐感,他们对笔者表现出明显的喜爱与信任,在办公室帮忙做事时,有时还能跟笔者开开小玩笑。笔者深知,一个学生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不能操之过急,教育是个持久的工程。针对这样的心理问题类学生,只要笔者找到问题根源,从源头探究,对症下药,充分利用他们在校的时间来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各类活动、适时的肯定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成就感,随着他们长大、毕业、工作、结婚,相信他们会逐渐从家庭阴影中走出来。

以上各类“问题学生”所产生的问题,实际有交叉、混合的现象,但不论哪种情况,教师对他们首先得有爱心、责任心和宽容心,再加上一些教育的智慧及技巧,耐心等待,就一定会有花开果熟的一天。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汉前.浅谈中职“问题学生”的教育[].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廖红菊,彭青.中职“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3).

篇10

一、工作目标

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局安全生产办公室、各乡镇民政办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工作实际,在第一时间、量身定制案例教育方式和内容,使辖区内所属民政服务机构进一步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推动民政服务机构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全县民政系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主要措施

(一)第一时间下发警示通报。典型事故发生后,局安全生产办公室、各乡镇民政办要第一时间会商研判,及时下发警示通报,介绍事故基本情况,做出初步原因分析,提出防范要求,井将警示通报传达至属地所有相关民政服务机构。

(二)第一时间开展警示宣传。局安全生产办公室根据事故特点,第一时间对属地各民政服务机构开展警示宣传。各服务机构要建立以机构内部人员为主的案例教育微信群,及时群发、转发各民政部门下发的案例教育内容。

(三)第一时间组织宣讲培训。事故调查报告公开后,局安全生产办公室、各乡镇民政办要及时组织权威专家,深入基层,面对民政服务机构负责人、安全员和有关人员进行宣讲,深入剖析,提出防范对策。同时,要指导属地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开展案例教育培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落实<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8部门关于加强全社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吉安委明电(2016)4号)精神,在做好日常宣传教育的同时,重点做好分众化案例教育工作。

三、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民政办、各服务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分众化案例教育工作,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做到服务机构法人亲自抓、负责人重点抓,并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案例教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