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青年;临床特点;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30-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严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大,情绪更易激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对人们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青年人AMI患者人数不断增多。长期以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吸烟等被公认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青年患者所占比例出现了明显上升,本文从临床多方面将中青年AMI及老年AMI进行对比,及时掌握青年AMI患者的发病特点,提高治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住院的32例青年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8人,女4人,男女比例为7:1,年龄在22-25岁之间,平均35.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对AMI的诊断标准,即具有这三项临床表现中的两项: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升高、心电图动态改变、缺血性胸痛。

1.2方法调查研究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吸烟、饮酒、冠心病家族史等基本资料,发作时胸痛是否典型、休克等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1.3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进行比较。P

2结果

2.1临床表现32例青年患者中,不典型胸痛3例(9.4%),典型胸痛29例(90.6%)。

2.2诱因分析32例青年患者在发病前多有诱发因素,其中,11例(34.4%)过度劳累,13例(40.6%)吸烟,7例(21.9%)酗酒,5例(15.6%)剧烈运动,2例(6.3%)情绪异常,2例(6.3%)暴饮暴食。患者有一种诱发因素19例(59.4%),患者有2种及以上诱发因素12例(37.5%)。

2.3危险因素分析两组危险因素比较,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85.4%)、阳性家族史(54.6%)、酗酒(56.7%)和男性(89.3%)

3讨论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等,其中吸烟已成为AMI重要的发病因素[1-2],从诱因来看,由于过度劳累、大量饮酒、心理压力过大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加之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内环境紊乱是造成青年人AMI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大多数专家认为其病因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在各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致使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出血造成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青年组AMI危险因素以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为主[4-5]。

3.1临床特点青年组AMI患者既往多数无心绞痛史,首次发病突然,起病急,先兆症状少,多数病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酗酒,发作时多表现为突发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青年AMI发生,多为冠状动脉痉挛[6],梗死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不严重,突然的冠状动脉痉挛引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骤然闭塞,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而老年组发生多有冠状动脉的基础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青年组AMI患者病程呈良性过程,严重并发症少,预后较好,病死率低,易于治愈,并发症常以心律失多见,而心源性休克较少见,考虑与梗死多发生在前壁、下壁可能有关。青年AMI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国内外有学者[7]研究认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多与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心理压力过大等有关,这也可能与低龄女性处于雌激素分泌较多,雌激素可抵抗、降解和排泄胆固醇,从而改善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并且能通过多种途径稳定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但近年来,女性患者呈现增加趋势,可能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和抗精神病药有关。

3.2有研究显示[8],长时间大量吸烟是导致冠心病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是造成青年AMI的主要诱因之一。吸烟导致冠心病的机制[9]: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失去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促进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着,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尼古丁还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发生。有研究者发现,冠心病发病率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武东等[10]研究显示,避免吸烟可使与初发AMI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人群AMI的危险性下降38.8%,因此,积极倡导全民戒烟是预防青年AMI的重要措施。

3.3长期大量酗酒是青年人患AMI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青年人长期大量饮酒甚至酗酒可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诱发冠脉痉挛而致心肌梗死。大量饮酒特别是酗酒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而增加心肌耗氧,使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本组病例中有酗酒史者占56.7%,而且大量饮酒往往掩盖心血管病症状,不引起病人及家属的注意,延误入院及时抢救。

3.4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也是目前导致青年AMI的重要原因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部分青年人竞争性强,学习、加班熬夜,甚至一些青年人打游戏到凌晨等,导致抵抗力低下,平时无症状,但也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5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是青年人AMI的另一个最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发生AMI的时间要比家族史阴性者早10年以上[11],这与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青年患者,肥胖、血脂异常者增多,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2]。

3.6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心脑血管事件中大量研究证实总胆固醇(TC)及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3]。血脂代谢紊乱可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危险。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青年人发生AMI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过度饮酒等是冠心病高危因素,暴饮暴食、过度劳累、酗酒及情绪激动等因素极易诱导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研究表明,通过提高预防意识,摒弃不良嗜好,如戒烟、戒酒,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缓解压力,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青年人发生AMI后冠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应尽早就诊,尽早诊断,尽早急诊PCI治疗,开通闭塞血管,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及预后。青年组与对照组AMI诱因和临床特点差别很大,因此,二者的治疗结果和预防方法完全不一样,对于青年组,改掉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减压,预防冠状动脉痉挛则可以预防AMI的发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易被误诊,掌握青年AMI的特点及临床表现,注意鉴别诊断,做到早期诊断和处理,使患者远期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主编.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84.

[2]Yu MA,Sanchez-Lozada LG,Johnson RJ,et al.Oxidative stress with an activation of the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s a novel mechanism of uric acid-induc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J Hypertens,2010,28(6):1234.

[3]许培元,温红.青年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1996,17(4):238-240.

[4]李叶文.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用药[J].吉林医学,2009,30(17):1971-1972.

[5]Gerber Y,Rosen LJ,Goldbourt U,et al.Smoking status and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Am Coll Cardiol,2009.15,54(25):2382-2387.

[6]Mmasamik,Uzos,Toorut.Gender ga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based on serum lipids study in Fu-jisawa city[J].J Japan Phys Ass,2006,20:571-576.

[7]李秀艳.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9):102.

[8]王光亮,薛英玲.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0):1239-1240.

[9]Fustor V.Mechanism sleading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vascular biology[J].Circulation,1994,90:21-26.

[10]武东,华琪,贾三庆等.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7):581-585.

[11]张小瑜,周健,龚红武,等.135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6):597-598.

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54-02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1.1独特的艺术专业招生制度,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根据设计艺术专业招生特色,延续传统的选拔制度,主要以素描,色彩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由于考生生源的原因,大多数高等院校招生并不以创新思维为特点作选取依据;另一问题,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的差异,在思维的创新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艺术招生问题制约着专业人才素质的形成。

1.2根据我国教育培养特色,艺术专业大学生习惯性思维问题

针对我国小学、中学、高中培养模式,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特点应试能力远远高于创新能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往往在做一些创新设计作品时,难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提炼创意。产生此问题的原因:“a,经常被固有的思维方式困惑;b,难以找到科学的方法解决创新问题;c,如何发挥个人长处去创新设计等问题。”面对着这些思维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体系,对于文化产业,高等院校,学生都有着明显的益处,这也正是本论文撰写的初衷。

根据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在每项设计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类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列举出很多不利的现象,导致很多专业被打入就业“冷宫”。根据沈阳新闻网2014/10/14日的报道中了解,“辽宁省各高校7个专业就业老大难其中5个艺术类专业分别是:艺术设计学、表演、广告学、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其中主要原因来自于大学生自身――“不懂得设计创新”。根据教学反馈,各院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创新”。艺术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应根据教学特色,建立有特点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设计创新上的思维局限。

2创新思维在国外教育的重视情况

2.1创新思维体系在美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一类的课程,不仅在大学开设,就连中学,小学都有相关课程。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有可能因为先进技术的出现而遭到淘汰,知识有可能因为不断爆炸而变得老化,唯有充满创意头脑永远不会枯竭,忠实地为我们出谋划策。”例如,1936年,美国通用公司为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1953年奥斯本提出《创造性想象》轰动全球;随后60年代以后,出现几十个创造,创意研究中心。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造发明活动,对美国的经济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2.2日本对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为重视

日本不仅针对大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培训,并且在幼儿园课程中,也加入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例如,1974年,小林由树子女士创办了“日本创才学园”,致力于幼儿的创意技能,创造性开发教育。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日本培养21世纪具有高智力、高创造力的高级优秀人才。

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根据《2013-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阐述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的智慧,知识,创意和灵感在特定的行业的物化表现”。针对于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创新思维体系”凸显重要。它是从根本上解决思维拓展问题和创意提炼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创意方法可为文化产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3.2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在高等艺术学院的重要性

创意思维也称作创造性思维,人脑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对问题新颖的阐述。它在整个艺术设计学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败。

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实际教学反馈,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忽略设计前期调研”、“设计目的不明确”、“不会对主题进行创新性创作”等问题。学生大多数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创作,但这样的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没有提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不利的想象?如何提高大学生设计创新能力?高等艺术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点,建立独特的创意思维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找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3.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满足文化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创新”是每项工作的灵魂,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财富。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以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充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范围,改良学生固有思维模式。

4.创新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思路

4.1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1.1创新思维前期准备阶段――理性分析设计题材内容,明确设计创作目的。

大学生可以通过章节训练明确创作方向,寻找适合的创意表达切入点,避免设计创意作品与设计需求不符合;另一方面,通过此阶段,改善大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点对点”思维模式。(备注:此阶段专业教师要避免学生加入个人观点,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设计需求。)

4.1.2创新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完成“感性思维的清晰性”和“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感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想法”多元化为主,专业教师应限定时间,启发学生思维联想,训练大学生对“创新想法”的敏感度,逼迫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下阶段的训练内容提供丰富的创意依据;理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思维”逻辑性为主,并以明确的“设计目的”为参照,深入分析的创意是否与“设计目的”相吻合(备注:专业教师应对学生讲授“创新想法与创新思维的区别-想法是感性的,创意是理性的”)。

4.1.3解决创新思维困惑阶段――针对第二阶段内容对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增添设计作品亮点。

解决创新思维困惑是课题的难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解决能力;指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习惯思维模式进行突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从而达到创新能的提升。”

4.1.4创新思维最终验证阶段――验证最终创意成果,是否准确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

验证阶段是创新思维体系的亮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创意进行好坏的甄别,使大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进行反复的考虑才能够实现。

4.2以“大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实践群体,使创新思维体系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艺术院校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学期,主要接触专业基础课。正式创新思维体系课程介入的最佳时机,故选择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作为创新思维实践群体。在实践过程中,艺术院校可依据专业的培养方向,有目的性地加入学科特色。如:“环境设计方向可加入空间思维领域;视觉传达方向可以加入图形创作思维领域;产品设计方向可加入仿生学思维领域等”。

5创意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方法

5.1创意思维前期准备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1.1明确设计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设计题目的理解,准确掌握设计作品目的。避免学生产生思维误区,错误制定目的方向。

5.1.2根据设计目的,寻找设计切入点。根据设计目的理解,找到最佳有效信息传达方式。此阶段教师应避免学生的设计切入点过于单一,应多元化。

5.1.3有目的性的借鉴作品,根据已完成“设计目的和切入点”,此章节让学生大量寻找可借鉴的设计作品,争取让学生产生创意兴奋点,为下一阶段作下感性铺垫。

5.2创意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2.1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

需要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对设计目的感性理解,在特定时间内发散联想并记录所有内容。(备注: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元化进行联想,避免联想内容相似)。

5.2.2根据联想内容进行有目的性取舍和提炼。

此环节以“设计目的和创意切入点”为依据,教师要求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并发掘最佳创意表达方式。

5.2.3根据已提炼的创意,进行从“文字语言”到“视觉语言”的转换。

此环节应指导学生,多样性地表达视觉语言。如:“摄影,手绘表现,电脑制图等”。避免学生只选取同一种表达方式,失去创意思维体系多样性特点。

5.3解决创意思维困惑研究方法。

此阶段作为创意思维体系难点部分,多数大学生在创意思维进行提炼时,往往会遇到创意思维困惑。主要现象为:“a.无论怎样努力创新,最终都不会得到满意的创意表达方式;b.运用很长时间进行深入创意,但始终无法突破思维局限。”针对此现象,教师应果断提醒学生把思维方式返回原点,回想最初分析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记入的创新想法和理性的创意提炼。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回顾创意初衷,确保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5.4创意思维最终验证研究方法

学生要分析:“创意是否清晰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是否准确,巧妙”。以提问的方式验证创意思维的合理性。

篇3

自由发挥 如何建立起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答科技创新的对立面是守旧,但学术腐败的危害性比守旧更大。学术腐败对一个民族的科技创新构成了严重威胁。科技创新学术反腐应该寻找突破口,加快构建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首先政府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环境

政府和社会要通过宣传、教育、立法、制订政策和宏观调控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社会文化。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教育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要确立前瞻性的法律依据

全社会共同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学术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学术侵权成本。可以不断探索改进学术科技审稿制度,试行文责共负追究制度。

第三加强对学术的有效保护。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学术研究,必须保证学术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学术保护和学术反腐培训工作,引导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网络检索科技开发,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学术腐败侵权者的成本。完善保护学术研究服务体系,加大对学术研究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学术带头人的指导和服务。

自由发挥 你是否撰写过科研论文?

答我是小学教师,没有写过专业的科研论文。而教学论文虽然也有,但是水平有待提高。关于论质量我提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要看高质量论文的必备因素——创新即理论、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如何判断是否有创新:检索阅读文献,跟踪学科发展,如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常用英文数据库。

第二看论文各个部分的要求

标题:简明扼要,体现创新点

文献综述部分:全面、准确而客观地评价相关方法(可能涉及到审稿人)

主体部分:突出创新点

实验部分:充分(特别注意参数的选取,增加说服力,)

分析部分:要有对比

结论部分:阐明对同类工作的扩展 初稿要反复修改,重视中英文摘要的撰写

简答 简述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和要点。

答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有文摘式 条列式 图标式 复合式

一份高质量的写作提纲,从内容的角度看应该符合四条基本要求:

①突出报告主题,即围绕着报告主题科学安排层次结构,合理使用调查材料,深入论证基本观点,努力充分表达调查报告的主题。

②阐明基本观点,即根据主题阐明观点,用材料论证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努力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③精选调查材料,即精心选择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调查材料,努力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并与观点一起共同突出报告主题。

④符合内在逻辑,即写作提纲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写作提纲的文字表达方式,常用的有两种:

一是标题法,即按总标题、大标题、小标题、子标题的形式,将内容分层排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提纲形式,其特点是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结构严密。

二是句子法,即用句子的形式,把所要论述的内容概括表达出来。这种提纲形式的特点是内容明确,表述完整。

简答 课题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

专业技术论文的选题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集中、鲜明。

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创新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优势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

简答 简述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答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一)发散思维1、概念:又名辐射型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

维。包含(1)逆向思维(2)侧向思维(3)想象(4)联想(5)灵感(6)直觉(7)假设 (8)系统思维

(二)收敛思维1、概念:又称集中思维或辐辏型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特点 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是纯理性思维的形式。3、基本形式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敏感性2独特性3流畅性4灵活性5精确性6变通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方向的求异性即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问题。

2.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

3.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

4.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即思维成果迅速扩大和展开,在整体上带来价值的更新。

5.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简答 什么是科研方法?与一般科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科研方法不能等同于科学方法。(1)科研方法: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科研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科学方法:一般指从哲学的视角,将具体科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炼,力图使其系统化并具有普遍性,强调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简答 如何进行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

答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一般性包括1收集标准 即针对性、代表性、可靠性、完整性

2收集的方式:一般包括科学文献、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网络查询等。

收集时注意1、先按标题搜;2、然后按内容搜;3、整合时要标题就不要内容,要内容就不要标题;

4、搜集的原则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呈现规律。6、还要注意最新文献。

简答 什么是科学研究?科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具体措施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所起的重要作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机械设计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机械设计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为止,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与计算机以及软件的应用普及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现代机械设计特点和创新研究做进一步加强,从而满足技术更新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使现代机械设计能够进一步适应时展的潮流。很久以前机械设计就早已存在,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并且传统的机械设计存在大量弊端,所以传统的机械设计已经无法在当今社会继续发展,所以被现代机械设计所取代。因此为了能够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力度。

1.特点比较

1.1.传统机械设计特点

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机械设计进行了不断变化与完善,直至今日我国的机械设计已形成了一个健全的设计体系,其广泛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以往我国的机械设计由于受社会发展速度与生产力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其发展速度只能靠长期以来的经验来支持,所以致使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人们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产生,常常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设计经验,所以人们往往按部就班,从而忽略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并且阻碍了机械设计创新的步伐。传统的机械设计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投产后收到了很少的回报。并且传统的机械设计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施工效率,其操作过程非常繁琐,耗时、耗力,给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1.2. 分析现代机械以及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

1.2.1.现代机械的特点介绍

高性能,结构简单。传统机械若想在功能上做出改变,采取的办法比较单一,只能将装置与设备进行改变才能实现。对比传统机械发现,现代机械在革新方法这一方面则显得非常灵活,可以综合使用结合后的技术,也可以从其它的方面入手,从而使结构满足科学化的特点。

效率高,降低了成本。现代机械的工作时间与传统机械相比较要节省许多,工作成果能够被直观看出,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现代机械功能多,柔性高。现代机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涉及对象也较为广泛,且机械方式也较为多元,例如在进行机械操作的过程中,合理应用电子通讯技术就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

1.2.2.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介绍

对比以往的机械设计而言,现代机械设计的思路与理念都较为新颖独特,由于现代机械设计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本身所涉及到的学科也非常多,并且关系到许多的行业,涵盖了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思维科学、智能科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只局限于机械专业的技术和理论知识。现代物理学与应用数学等基础科学的重要理论都包含于现代机械设计之中,另外机械电子学与检测技术等相关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现代机械设计提供了有利依据。而对于现代机械设计创新而言,更加富有特色,这是传统机械设计所无法相比的。

2.机械设计创新思维的特点介绍

“新”是创新思维最能体现出主体的一个字,其含义是要求人们富有创造力并保持活跃的思想。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它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创新思维亦是思维的创新,其特点在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推理性以及创造性等特性,将传统的陈旧模式改变,使其自身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可是在创新过程中有一点必须注意,创新不是光靠想象力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掌握许多的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机械设计人员必须利用已有的工作经验以及设计理论,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地调整,最后应用到创新中去,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来进行思考,最终构造出合理的机械设计理念,设计出全面的设计方案。

3.以创新思维完成机械设计的意义

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有多种工作的手段。如果将这些手段与方法合理应用在现实的生产当中,则会收到巨大的回报。对于机械的创新设计而言,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最终能够快速确定自己的设计目标,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此外,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探索,能够有效拓展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其设计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4.完成现代化机械设计的措施

4.1.对数据库进行认真管理

当前,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种类非常多,并且做好数据库管理的工作对机械设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眼前的设计形式,需要一个能够储存大量数据并且管理方便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对数据库的管理进行不断创新显得极其重要,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机械设计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最终创建出理想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4.2.合理运用CAD软件

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因为

在设计的过程中,其中多数步骤都需要由计算机的制图软件来完成。CAD软件具有很多种功能,它能够较为快捷的完成计算、设计以及画图等方面的内容。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CAD软件会有效提高机械设计的精准度与设计的效率,最终设计出理想的作品。

总结: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与特点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自身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创新而言,它是现代化机械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性能。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找到当前机械设计的不足,加以创新与完善,拓展工作人员的思维,最终提高了机械设计的发展速度,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玉新.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研究[J].装备制造,2009,5(01).

篇5

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数学学科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而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着某些方面的贯通性,因此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数学这门学科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适宜的载体,特别是解题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创新思维和开放性问题的定义

创新思维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另一种是狭义的。广义上的创新思维指的是人们的一切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帮助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产生创新的成果;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突发的灵感和直觉,这些非逻辑的思维直接产生创新成果。首先,创新思维突破常规和惯性思维的束缚,采用非常规的思路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其次,它是突破过去普通平常的思维方式和形式,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到思维的及时变化,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再次,创新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多变,其思维方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开放性问题教学不同于具体的探究教学模式和讨论模式,而是通过问题的创设,来达到调动学生思考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课堂的探究思考。这种理念可以渗透于任何教学模式当中,它的目的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实现将“授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效果向掌握学习的方法转变,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从传统的讲授型向启发型教学模式的过渡,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得出答案。

二、运用开放性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既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能力,既不能把开放性问题的数学教学要求定得太高,导致基础较差的同学产生自卑感,也不能定得太低,让基础好的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一直在同一思维内部反复回绕,则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化的培养。另一方面,选取教材也要注重因材施教,教材的深度要把握得当。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悟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这种客观规律,而不能拔苗助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

(二)充分诱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的发散性原则。高中学生处于创新思维的发挥阶段,正需要大量创新发散思维来激活其大脑内部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通过个人直觉及洞察力对事物进行直观判断,这便属于发散式思维,这种思考模式与直觉存在重要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感及思维的发散性一般伴随着突破与创新,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感,经常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以及类比的方法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与激发。

三、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读书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应该贯穿于读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精髓的掌握和对方法的运用,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思考应该是由提出问题和产生质疑两方面构成,思考首先从问题产生开始,通过产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产生疑问和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作为数学教师要恰当、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疑。

(二)提高聚合和发散的思维。通俗地讲,聚合思维就是把所有已知信息都聚拢在一起,来得出答案的一个思考过程及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属于收敛性思维,它具有着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这三个显著的特点。而发散思维则是没有限定,无角度的广泛探求结果的非限定式思维模式,它具有范围广,无局限的特点。创新思维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种思维之间只有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创新思维的最大效果。数学具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双重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基础数学知识以及理论方法的掌握与规范;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时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既体现了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同时也不缺乏灵活性,使得学生在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中可以共同发展。

(三)通过情境设计和归纳类比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也经常推广情景设计的模式引导学生,这个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情景设计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使之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依据两个数学对象间已经知道的相似性,把一个已知数学对象的特征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数学对象的知识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类比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建议老师多采用开放性数学教学模式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0,(19).

篇6

创新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内存潜力,也是人思维的一种固有属性,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开发和训练。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这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

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而我“思”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给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突出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课堂中应始终把学生看作一个身心处于不断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舞台,只有让学生唱主角,充分展示自己,积级主动地参与,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也正体现了主动发展的原则。我在教学中,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培养发散思维

在讲《凸透镜成像》这一内容时,根据发散性教学的特点,把知识分为成像的特点和应用,根据成像的特点这一知识点进行发散,分别用实验法、作图法、观察法作出三种不同物距成的像的特点及像距,还联系平面镜,小孔成像及折射成像,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学生根据分析情况的多种多样,得出的结论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一结论。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其规律,这样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探索,培养了兴趣与能力。

2、训练创异思维

要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就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创新方法。

逆向思维是标新立异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些问题,从正面往往很难突破,而“反过来想一想”先行解决对立面的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用空瓶吞蛋的演示实验中,当实验成功后,要想把瓶中的蛋完整取出应该怎么办?如果采用正向思想的方法很难找到解决的途径。这时启发学生逆向思维,“解铃还须系铃人”,是气体将蛋压进去的,能否再利用它将蛋压出呢?学生思维的“按键”被点击,按照这种思路学生想出了办法。

3、研究型教学法

在教学中发现物理规律,提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启发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定的联系,然后大胆猜想并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也就是现在说的探究式教学,如在讲大气压的存在与测大气压的值时,不仅让学生在课堂内用手拉“半球”,让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拔河比赛”,从而进一步意识气压之大,从而产生神秘,迫切想知道大气压的值,激起测大气压值的欲望。

4、巧设习题

定势思维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掌握规律,但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易受束缚。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法。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其集中表现为思路宽广,能全面考察问题,教学中要选择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在物理教学中我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就是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我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或相关变量的特殊关系,寻求快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三、立足于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理解知识的着眼点,在实验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看什么”和“怎样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激发实验兴趣

创新意识是指导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必然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积极的动能。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学习和探究的先导和成功的关键。

3、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直接和思维联系的,我坚持做到“三多”。多复述,引导学生多次复述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多提问,教师多设问,学生多简述;多写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批阅后讲评,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4、加强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坚持新颖和有趣的原则,有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将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自动获取知识。

四、下基层课外实验活动

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的动手“做”,才能有效。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

1、拓展物理学科活动

用物理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科学探索中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创新。让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敢于质疑,推陈出新。在教室的“物理园地”中开辟“教改思考”、“趣题征解”、“请你设擂”等栏目,推荐独特方法,寻找最佳方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激发其求异创新的动力。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篇7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思维 创新

在实际运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视觉思维起到很大的作用,下面我将对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的含义和特点、几个要素及视觉思维运用和培养需注意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通过图片的语言来形容完成传达过程的,促进传达者和受众者的交流,达到最终目的。因此图形是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素,视觉传达借助图片的色彩、形状、组成部分,让人们理解视觉思维的情绪和含义,最终决定视觉传达设计效果是否成功。

视觉思维:人们通过视觉思维获得信息,根据图片、文字交流形成生动的感染力和视觉色彩,从而让视觉设计师能够更好地设计作品,突出视觉思维的重要性。

2.特点

人们在追求视觉思维的过程中,只注重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的作用。

视觉思维的特点:建立在人体大脑上的思维,接触其他辅助图片、文字达到视觉思维效果。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完善的理想的行动。

视觉思维传达设计特点:通过视觉思维的传达,人们观看、创新、联想,将其表现为思维,进行分析、深加工、整理。视觉传达设计总结为传递各种信息结合体,具有明确、清晰传达的特点。

二、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的几点要素

1.注重比例

视觉思维对图片、文字比例要素很关注,比例大小是影像视觉的主要因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形成各个事物都有其大小的比例,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整体的立体感,达不到视觉传达设计者表达的主旨。完美的比例,适当的尺度作为设计的基础,才能真正看出设计者的功底和对艺术的欣赏力,以及设计者的水平。

2.重视个人的视觉感觉

视觉传达设计是给观看者看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视觉感很重要,个人视觉的特点是只对自我感兴趣的设计进行深度分析。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欣赏,每个人欣赏的角度都是不同的,第一眼的感官放在整体布局上面。从设计者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侧重关注哪一部分,设计者的视觉中心越明确,作品整体感越强。所以,设计者应该从观看者角度换位思考,设计出作品。

3.注重对称和统一

对称和统一两者相互辅助,在两者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作品不同艺术价值和色调机理。对称:每一个设计者的传达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从颜色、形状、大小、表达、线条及设计、形态等,这些都是设计者运用到作品中的要素。统一:每个作品的比例是统一的。设计者要有序地安排,把握整体的美感,亚里士多德曾说:艺术作品是根据作者内心的原理而合乎目的的统一起来的。因此,在设计中统一和对称有相当的审美重要性和美学意义。

4.整体、局部完美布局

欣赏者在观察一个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创作的整体效果,其次才从局部分析设计者的功底。所谓整体感就是设计者能够运用各个元素,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整体版面上能有优美的感觉。局部的各个要素要相互协调,共同设计,相互依存,页面和布局安排得当,处理合理,才能使整体看起来更协调,所以说整体和局部都要完美布局。

三、视觉思维运用和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视觉设计者联想思维

视觉思维培养设计者的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对不同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没有固定性思维的想象。联想分为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和因果联想。无论哪种联想都是视觉创造者在思维创作时最普通的一种视觉思维方式。联想思维是人们很容易做到的,视觉设计者通过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合,创造出自己需求的资源,注入新的需求资源,产生一种新的思维创作方式。

2.培养视觉设计者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把设计者引入一个创作的王国,设计者根据提供的创作题材运用视觉思维能力。统一的一个事物,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让设计者思想跳跃,灵活运用。发散性思维是设计者创作的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设计者在创作时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发散性思维正好可以让设计者运用自我独特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只属于自我的创作。虽然发散性思维运用范围比较广泛,但设计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适合自己的好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与生活,对于视觉设计师而言,只有真正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把发散性思维用到生活中去才是艺术的体现者。

3.培养视觉设计者的逆向思维

在艺术发展的浪潮中,艺术作品如果过于平凡,则它的存在生命力几乎是没有价值的。剥离出来,人为地添加一些逆向思维的素材,用一些夸张的手法进行创作。一个作品想在短时间内打动人就要设计者发挥自身的逆向思维,让作品拥有特点个性,引起关注者的重视,这才是设计者的目的。当视觉设计者采取逆向思维的素材创作时,作品往往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4.培养视觉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

在个性发展的年代,如果作品不能吸引人的眼球,没有创新意识,就会在艺术作品的浪潮中淹没。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艺术时代的要求。如今人们文化水平逐年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高雅设计逐渐登上新时期的舞台。设计师要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意识,加之自我的生活阅历,培养自我的创新意识,设计出符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思维方式,体现出艺术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效果

四、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关系密切。视觉思维对我们有引导性的作用,让我们具有对未来的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视觉传达就是其一。顺应时展潮流,创新是21世纪设计最本质的要求和目的。无论什么品牌的设计师都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相结合的手段,有效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体现艺术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赵孙杰,张舒予.视觉表征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探析[J].中小学电教,2010(10).

篇8

【内容摘要】创新素质是民族素质的灵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作者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途径方

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育 创新素质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1992年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中指出:“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教师的参与与水平的提高是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从教师的本质特点看,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极富挑战意义、极富创新精神的职业门类。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各具个性特点,各有不同志趣的活泼青少年;教师传播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发生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变化。这些特点的本身,就要求教师成为一名富有创见、不断创新的人。同时,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火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更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转变教育观念 

   多年来,“应试教育”依旧如故,“题海战术”依然盛行。时至今日,基本上没有动摇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教育思想。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时代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高素质”高就高在“创造性”上,也就是创新素质上。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地理教师,只有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只有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2、 改革教学方法 

  为“应试教育”所广泛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这些教学方法的直接恶果是训练出相当大一部分高分低能、机械照搬、唯书唯上的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为培养目标的终身学习型、创造能力型、个性化发展型的智能人才群体。学生要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学生观和能力本位的教学观,侧重于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两大学习能力的教育。《礼记·学习》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同时还必须研究指导学法,并从“学”的角度去研究学法、创新学法,充分优化学法,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形成“学之得法、导之有方、教之有效”的双边“共振效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探索实践式”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3、 更新教师的知识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世界风云瞬息万变。一名地理教师如不能及时捕捉到最新信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必将为学生所唾弃,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如: “多媒体教学”、“微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迅速掌握。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也需要教师学习、领会、实践。教师只有积极参与岗位培训、业务进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才能谈得上居高临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地理知识是无限的,人类有限的生命只有在掌握有限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所发现,推进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习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旨在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课堂、课外等不同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智能等创新素质,以达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习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应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构建。尤其应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必备的独特的优异品质。诸如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过程的飞跃性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基本思维形式。 

(1)比较思维 

比较就是比相同,较差异。“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从已知中迁移出未知的开始和基础,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之一。它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认识地理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过程中,首先依靠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然后经过比较这一抽象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地理概念。比较这一思维形式,可以通过适宜各种比较类型如:类比、纵比、并列比较、凸聚比较、联系比较、综合比较等地理事象进行培养。坚持比较思维能力的训练,能促使学生从旧知识和旧经验中类推出新知识和新技能,并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铸成新的认知结构。长此以往,学生的推理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强化和逐步提高,促使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发散思维 

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或某一地理事象对其他地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发散与收敛。它是双向可逆的思维方式,既可进行正向思维,也可进行逆向思维。是学生探求地理事象外部和内部及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加以培养。通过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思考,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把握多种不确定因素。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从而漫游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崭新的思维天地之中。 

(3)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包括两层含义:一指对别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有自我思维的独立性;一指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应持批判态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和平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都说明了批判思维的重要。它是最基本的创新思维形式,“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盲从,不迷信,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误和思维偏差,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迷惑性问题,使学生的错误充分“暴光”再引导学生在出错、知错、改错的过程中,明辨是非,从而走出思维误区。提高学生思维的防御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思维有形式,但无固定不变的形式。其他诸如:直觉思维、灵感思维、辨证思维、侧向思维,乃至超念思维等,都有可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思维结构,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重视“最佳思维”设计,力争以教师的诱导性信息激活各层次学生创新思维,为其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迸发出的火花,只有通过能力才能表现出来。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创新能力是在激情的驱动下,调动人们贮备的知识、思维的千军万马,迸发出新颖的独特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知识、思维、能力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智能体系。地理技能和智能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桥梁。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智能。

(1)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地理科学实践性较强。较强的地理技能对学好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吸纳信息以及进行科技小实验等基本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收集信息技能的高低。因此,地理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学会听课,学会看地图,学会看地理图表,学会基本观察和观测,学会发现各种地理表象等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技能就能收集到尽量多的地理信息,然而这些原始的地理信息还是混沌的杂乱的,要使其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记地理笔记,将地理信息反映到地图和图表上。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有序而系统的地理知识。各地理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掌握各地理事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吸纳信息的技能便成了关键。“吸纳”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重要的在于透彻的理解。即通过分析地图,地理图表中以及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差异,创造性地把各种地理知识组合在头脑中。对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及某些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往往还需通过观察、观测及地理科技实验加以验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技能亦不容忽视。教师可将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重新“发现”,予以培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 

   地理观察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源泉——“进料站”,地理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储存库”,地理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关键——“设计室”,地理创造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主机房”。地理

创新智能即为上述能力的综合。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分析性地理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智能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占有尽量多的地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而一个人的地理知识占有量,又依赖于良好的记忆能力。记忆的实质是在头脑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地理知识“菜单”和菜单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记忆效率的有效途径。一切创造思维,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能使人们跳过某些思维阶段,想象出最终结果。这是其具有创新功能的缘由。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引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创造力是学生智能的综合体现,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创造兴趣。创新智能以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为特点,好奇心是创新智能的动力来源,是创造力的起点。其次,还应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广泛质疑,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种,激起智慧的火花,不断增强其创造力。 创新是人类不竭的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责无旁贷的重任,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也是无穷无尽的,还有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三、结束语

篇9

一、“三线一点五面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界定

“三线一点五面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知识结构为主线,结合创新教育原则、创新教育方法,去寻找创新点,并通过对创新点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真知、获得创新技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其模式如下:

二、知识结构的确定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介绍的而学生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内容,是确定创新点和探究点的蓝本。离开知识结构,创新点的设置就成了无本之木,所要探究的问题就成了无水之源。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结构如下:

三、设立探究点

探究点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和学生需要自主探究才能掌握的重点内容而设定的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根据“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结构,设立了两个探究点。

探究点一,膜的结构特点。探究理由有二:一是膜的结构特点是教学重点之一:二是为什么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值得探究。

材料一:观看人鼠细胞融合过程。

融合后的细胞膜为什么红绿两种颜色均匀分布?意味着什么?说明了什么?

探究点二,膜的功能特性。按照教材结构,只需记住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就可以了,然而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为什么会具有选择透过性?难以说出一二。比较抽象。因此,必须在准备探究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真谛,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学得巧。

材料二:玉米粒染色实验。方法步骤:浸泡:将玉米粒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取4粒泡胀的籽粒,将其中2粒在沸水中煮5min,冷却作对照材料;染色: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粒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红墨水染色;冲洗:2分钟后,倒去红墨水,用清水冲洗,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观察籽粒胚的颜色;现象:煮过的玉米粒胚为红色,未煮过的玉米粒胚为无色。

红墨水要进入细胞,必须通过细胞的什么结构?为什么煮过的玉米粒胚为红色,未煮过的玉米粒胚为无色?

四、确定创新教育原则与方法

常用的创新教育原则有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个别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原则有多个,应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灵活选择、运用创新教育的原则。如果要想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大胆,宜采用民主性原则:为激发学生各抒己见,可选择激励性原则:若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好选用实践性原则。

创新教育方法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二要素。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是浪花,而这个浪花的产生与起伏全在于溅出浪花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索发现法、发散收敛法、逆向教学法、趣味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定势打破法、类比教学法、思路教学法、似是而非法、联想教学法等。然而,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只有根据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溅出创造性思维的浪花。

五、探究过程

探究点一,膜的结构特点。融合后的细胞膜之所以红绿均匀分布,是两种荧光材料均匀混合的结果,而两种荧光材料的均匀混合实际上就是两种蛋白质的均匀混合,而蛋白质的均匀混合是通过蛋白质的运动来实现的,因而意味着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又是存在于磷脂分子层中,就意味着膜上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都有流动性,那么就说明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探究点二,膜的功能特性。根据设问:红墨水要进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的什么结构?为什么煮过的玉米粒胚为红色,未煮过的玉米粒胚为无色?

学生通过分析,1.红墨水要进入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2.煮过的玉米粒胚细胞是死细胞。细胞膜已失去活性,红墨水自由地通过细胞膜而把胚细胞染成红色。3.未煮过的玉米粒,其胚细胞是活细胞,细胞膜具有活性,活细胞膜阻止红墨水中的红色染料进入细胞,而允许水进入胚细胞,因而胚细胞为无色。

这样通过探究,学生自然得出活细胞膜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功能特性也就是选择透过性。

六、设立创新点

创新点是指知识结构中那些具有前瞻性、开拓性、未知性、与生产生活相关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知识点,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关键环节,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三要素。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结构,其创新点设置如下:创新点一,细胞的形态、大小不同。讲课一开始就选择细胞的形态、大小不同作为创新点,设问:除病毒以外,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那么,以细胞为题:创新点二,选择透过性。

这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那么学生就会根据膜的特点充分联想:

篇10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我们要在学科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我们所希望学生达到的能力水平结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目标,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成为具有什么样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需具备什么程度的哪些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来检测其具备的能力,如何体现学科的特点。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的创新教育才会有的放矢,并为这个目标动员各种学科力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据的一些基本原则。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由于处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生活经历和理性思维,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因而必须依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学科的特点,确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须依据的原则。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原则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诸多方面如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但这些创新知识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学科教学,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发挥其真正价值。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方向、层次都各不相同。如理科方面在培养创新能力时可能更侧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文科方面可能更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同属理科或文科由于学科特点不同又各有侧重,但无论怎样,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不能脱离学科教学这一基础。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生所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智力、心理、经验不尽相同,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就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合理的既不高又不低的适宜要求。另外由于学生存在以上所提的各个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结合某一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如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动手,对科技感兴趣,那么理科教师就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多加以指导;有的学生性情稳重、爱好文学又善于钻研,文科教师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对其予以指导。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理论的东西,但理论的东西不宜过多,教给学生时也一定要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如教师要想通过STS模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要突出具体做法,而非仅仅是概念理论上的“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同样老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某种创新方法时也应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如“头脑风暴法”,那么教师就可以就某一专题组织一次“头脑风暴法”的讨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这种方法。

(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原则

无论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低,如果他不具备某种基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等逐步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很重要。只讲创新精神不够,但只是一味讲培养能力而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会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两者的培养一定要协调起来。

第三、选择恰当的创新教育的内容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

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鼓励学生努力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获取自己所需的各学科的课内课外知识,充实自己、培养兴趣,要是学生相信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能力,都有可能具备在现在或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创新并取得成就,如爱因斯坦小时并非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甚至连一个板凳都做不好,但却成为一个大科学家。爱迪生尽管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有很多重大的发明。

2、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

要教育学生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毫不思考的接受一切,不要屈从于权威,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扬弃”。如果马克思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如果爱因斯坦不敢打破牛顿的权威就不会有相对论的产生。而现在又有人对爱因斯坦的理论提出疑问,而这正证明着历史的进步。曾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八个字,也就是说提出假设要大胆,验证假设要小心,对于学生也要培养这样的精神。

3、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有的时候人们会对有些问题提出疑问,但由于各种原因却不一定敢于创新。有些人人为创新是大人物或权威们所做的事情或者创新所涉及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如此又无人改变,是书本教材中的知识,是某些权威的著作,是某些领导的讲话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但这些并不能表明这些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绝对正确性。创新意味着进步,社会的进步正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发展的,每个人都要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吃西红柿的人。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需要对许多方面和能力进行训练培养才能最终具备创新能力。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在各种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的思维,它既包括形象思维又包括抽象思维,有直觉思维也有批判思维,有集中思维也有发散思维。这些思维方式的有机组合就形成了各种水平的创新思维。在学科教学中要联系学科实际培养学生的相关思维,突出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2、各种能力的培养

由于创新能力是以多种能力为基础的,且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有很多种,因而必须对相关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训练。这些相关能力中较重要的有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知觉能力等。这些能力也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培养或应用的一些能力,他们既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目的,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较高能力才可能形成较高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很多教师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都有很多的经验,甚至形成一些模式。

3、创新方法的指导

创新方法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掌握了有效的创新方法才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并使之得以发挥。创新方法有几百种,典型的有头脑风暴法、零起点法、检核表法、类比法、组合法、移植法、模仿法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选用一些方法来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第四、把握基本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方法:

1、启迪激趣,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愿望,一旦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愿望,把要解决的问题当作创新的目标时,大脑就会建立起一个相对的“优势灶”。这时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增强,更易刺激“兴奋灶”从而导致新观念,新思想的萌生。要对有待创新的事物抱有追求,怀有强烈愿望还需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对创新目标明确,愿望强烈,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如学生就自己在日常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学习方法的问题确立解决目标进行创新,可能就会产生新的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二是要有使命感,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巨大的创新内在推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建立了某种为国家社会而努力学习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创新活动就会变成一种长期的主动的行为。

2、博学好问,夯实知识基础。

要创新就必须有必要的知识准备,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对要创新的方面一无所知,创新就不可能。知识储备少,创新的难度也就越大。知识是人的智力因素的物化形态。当一个人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时,其中潜在的智力因素又能发挥出来。这时知识在使用者身上便升华为智力。因而知识丰富的人,智力就比较高,在创新活动中,就更善于提出设想,确立思路,寻找捷径,并确定合理脊梁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的储备,要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博涉各种学科及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增加对知识的体悟,使之很好地转化为个人的东西,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与当前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立足学校学习进行创新。

3、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创新。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究是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关键一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学习、生活、心理、思维方面的问题,即对每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需要创新的课题,通过确立目标,收集信息,储备知识并进行探究从而实现相关方面的创新。在探究过程要培养自信,善于质疑,敢于求异并要有克服问题和困难的顽强精神,当然前面提到的,要提高创新能力,也必须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