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素质;重要性;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1-1一、 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说,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因素能很大程度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一个歌手如果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说明他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完整的人格,这些都是成为杰出的歌唱家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音乐演唱和心理素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演唱在心理状态下进行,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音乐演唱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各个级别的音乐演唱比赛都在实践中证明了音乐比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时歌手的心态,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会影响其发声和气息的调整。心理状态好的歌手在比赛时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感情投入丰富,甚至能超常发挥,而心理状态不好的歌手容易出现气息不稳,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大脑一片空白,出现怯场、忘词、跑调等各种失误。
在舞台上,每个歌手都希望能保持最好的状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为观众带来动听的音乐,所以,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歌手来说尤为重要。一场出色的歌唱表演,除了要求演唱者有扎实的演唱功底之外,还要求演唱者有稳定的情绪和清醒的头脑,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唱表演中,这样的表演才是有生命、能打动观众的表演。当演唱者紧张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血压升高或下降,影响大脑思维能力,使演唱者出现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由此可见,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给演唱效果带来不小的增益,相反亦如此,不良的歌唱心理素质会使歌唱者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导致演唱表演的失败。
二、 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素质方法的探讨
(一) 把握每次上台机会,多积累舞台经验。
在舞台上,演唱者心理状态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演唱者舞台经验不足。面对演唱场地的变化和观众数量的变化,经验不足的歌唱表演者会在思想上出现负担,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发挥不出自身的水平。所以,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要尽量主动把握上舞台的机会,在实践中积累舞台经验,尽量避免怯场、气息不稳等问题的出现。
(二) 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强化演唱技术
演唱表演者的技术是演唱表演的基础,演唱技术的高低也会反过来影响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如果演唱者技术高超,会给他自己的表演带来自信和安全感,能有效减轻演唱者的心理负担,让演唱者有个放松的心态,使演唱者能较好的发挥出演唱水平。相反,如果演唱者演唱技术不牢固,或是对歌曲的准备和理解不够,在舞台上容易紧张心虚,心理压力过大,进而出现各种作为专业歌手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同时强化意志力的培养,常去人流密集的地方练习,锻炼演唱者的胆量,提高对人群的适应能力,避免在观众较多的舞台上出现怯场的状况。
(三) 端正心态,减轻思想负担
很多青年歌手在表演或比赛时目的性很强,思维没有集中在音乐表演上,容易影响到演唱时心理状态,进而导致在舞台上出现跑调、忘词等低级错误,严重影响音乐表演的质量。因此演唱者在表演是要集中精神,如果是在比赛中,则应该端正心态,不能单纯的以获奖和取悦评委为目的,要减轻相应的思想负担,以演唱出高水准的音乐为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这样不仅能减少甚至杜绝一些低级错问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渗透进每一句歌词,将歌曲唱到观众心底,和观众产生共鸣。
(四) 准备充足,劳逸结合
对一首歌曲的理解程度会影响演唱者对这首歌曲的表现,因此在表演前或比赛前,对所选歌曲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做足准备工作,有利于在台上的发挥。对于新的歌曲要不断的演唱来熟悉歌词,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最适合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提高声音质量和情感表达。临上舞台前在后台用自己的方法如做深呼吸等,缓解紧张的情绪,保持头脑清醒,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才能在舞台上出色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在表演或比赛的间隙,要做好劳逸结合,有目的、有节奏的安排空闲的时间尽量避免刺激性和激烈性比较高的活动。过度劳累会使身体产生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不良因素互相影响就会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会严重影响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发挥。
总而言之,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对于音乐演唱的表演者来说非常重要,在演唱水平相似的情况下,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就成为影响演唱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高水准的音乐比赛一定程度上就是心理素质的比拼。一个歌手,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深厚的音乐素养,还必须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保证在舞台上心理状态稳定,能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另外演唱者还要增强的艺术表现力,使得音乐表演更具张力和生命力,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邵楠.良好心理素质在歌唱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2]徐彪.声乐艺术民族化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3]齐建立.浅谈歌唱中的共鸣[J].北方音乐,2012,(05).
篇2
关键词:良好心理素质;诗歌;诗歌欣赏
一、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既健康,又有文化。人的健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对人很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视,有点头痛脑热,又是打针,又是吃药。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据统计,心理不健康的人群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精神障碍疾病大量发生,这是忽视心理健康的结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才能有利于其他良好素质的形成,才能促其获取成功。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与健康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遭遇重大打击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好,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和劳动素质也很难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根本上就是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问题。
二、诗歌欣赏的作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和谐、高效率的发展,而诗歌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它的想象奇特、节奏强烈、韵律美妙、饱含感情的特点,能让学生在朗诵时充分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自身的消极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诗歌是作者形成于肺腑、悟之于心灵、发之于情感的语言,它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灵、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坚强人的意志的作用,使生物的人更加社会化和理性化,在生活中更能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调动各方面的情感,使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欣赏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润物细无声”,诗歌欣赏是一条捷径。
诗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炼,表情状物更惟妙惟肖,作为语文教师,抓住诗歌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清自己所处的境地,从而刻苦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诗歌欣赏对良好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欣赏的教学手段,可以移学生的品质于未觉,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是非观。培养学生豪放的胸襟,凡事从大处着眼、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可成为学生终身的财富。
好的诗歌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的诗句拨动着孩子们情感的琴弦,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叩击着孩子们的心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炎黄子孙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心里埋下了胸怀天下的伟大志向。好的诗歌能够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汪国真的《豪放是一种美德》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又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的诗歌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如汪国真的《思念》中“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和“如果你要想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的目光”。六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同学间的叮咛、祝愿,情真意切,让这动情的诗句互赠你我,友谊天长地久。
诗歌能给人以信念、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能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偏执任性,心中没有他人,吃不得一点儿亏。为了纠正孩子们性格上的弱点,我有意挑选一些这方面的诗歌,如《我不期望回报》《自爱》《假如你不够快乐》等,让学生阅读欣赏这样的诗句:“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如果给予是为了期望回报,如果付出是为了有一天索取,我将变得渺小。”“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通过欣赏诗歌引导孩子走出自私狭隘的天地,拥抱宽广博大的人生,享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尊敬,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诗歌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现在的孩子在蜜罐中长大,经不起磨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极低,遇到困难就趴下了。我有意让他们读励志的诗,如陈锡智的《小溪》:“即使痛苦把你的身体扭曲,你也要一路击节高歌,奔向大海。”汪国真的《跨越自己》:“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个真实的自己。”汪国真的《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韧。”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坚强,以后的困难,他们不再惧怕。
诗歌以他独有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四、利用诗歌欣赏课培养学生健康充实的心灵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是繁重的。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怎样才能上好诗歌欣赏课呢?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年级段选取了不同内容的诗歌,选编了校本教材《诗歌散文集》。运用校本教材,通过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每周五下午)各年级段安排统一内容进行诗歌赏析和朗读训练。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揣摩赏析,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
1.几种诗歌欣赏课的模式
(1)分散式诗歌欣赏。所谓分散式诗歌教学欣赏就是选取同一题材的诗歌若干首,然后每节课教给学生一首,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古代诗歌教学。例如,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情,选择了《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首诗歌。每天把一首诗抄到小黑板上,上课时组织学生朗读几遍,然后稍作讲解,这样学生通过朗读和听讲,基本上能够掌握诗歌的内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适应较为短小的诗歌。由于日积月累,学生能够掌握不少诗词歌赋,也不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集中式诗歌欣赏。所谓集中式诗歌欣赏课,就是选取一节课作为诗歌欣赏的活动课,这种课比较适用于较为深奥或富有意蕴的诗歌。首先时间集中,一节课只进行诗歌欣赏,不进行其他活动;其次内容集中,选取一首诗或同类题材的几首诗,内容方面是一致的;最后是理解集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欣赏,对诗歌的理解较为全面集中。例如在欣赏杜甫《春夜喜雨》时,我选取了古筝曲《浪淘沙》为配乐,在上课时,先进行配乐诗朗诵,激起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热情。然后,我领读,学生齐读,师生在音乐的氛围中一遍遍诵读诗文。接着学生范读,在配乐声中,学生们初步感知到了诗歌的意境。然后,我组织学生赏析,从下雨的时节、状态、雨景、作者的想象入手,学生们最后都感悟到了作者对雨的理解。
(3)自由式诗歌欣赏。所谓自由式诗歌欣赏就是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赏析,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这种课型比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教师的作用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教师的引导包括:学生所选篇目上的引导、赏析角度的引导、个人感受深浅的引导。这要求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古文功底,较全面的诗歌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正确的要鼓励、肯定,错误的指导学生改正。
2.多种形式去读、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最初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歌唱,同时也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心理学研究认为:诗歌音韵优美,音调和谐,刺激着儿童听觉等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教育家叶圣陶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要通过反复地朗诵去体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比赛读,如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等,通过比赛读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怎么读诗歌才更好听,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的技巧。最后同位互相练习朗读,以使他们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通过声调、节奏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朗读的形式还可以是表演读,如在诗歌赏析课方面,我鼓励学生通过眼神、手势、姿态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每次表演,学生都表现得热情高涨,通过自由发挥的表演,孩子们已经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了对诗歌的艺术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经历过的美好事物的回忆,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愉悦。
3.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欣赏更多的好诗
在诗歌赏析方面,我按照“课内精讲,课外略讲,感悟为主”的原则,只要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即可。
如赏析冰心的《雨后》时我采取精讲的方式,首先设置情境,激起体验。小组交流、讨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出示课件,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角轻轻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这时再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理解摔跤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精讲完本课后我又找来金波的《带雨的花》让学生欣赏。这首诗我只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记,并从中体味、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使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升华。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素养;培养
歌唱表演能否获得成功,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对歌唱家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甚至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歌唱方法,没有意识到心理素质对歌唱表演的重要作用,因此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事实上,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养,在歌唱时容易出现紧张、怯场、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心理问题,就会使歌唱表演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体现不出他们的真实水平。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探索和寻找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协调好发声技巧、情感表达和心理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歌唱表演中有机结合,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在以后成为优秀的歌唱者。
一、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歌唱技巧,而且歌唱理论知识也比较扎实,在平时的训练中表现很好,但是一到考试、演出或者比赛等重要场合就会出现气息不稳、心跳加快、手脚乏力等状况,这些生理上的失常表现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理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心理素养,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挥。由此可知,歌唱艺术既需要歌唱者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和理论基础,还要在心理上有充足的准备,歌唱的过程既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从生理方面来说,歌唱是人的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的肌肉运动过程;从心理方面来说,放松的精神状态、稳定的情绪,能使歌唱者的与发声有关的肌肉处于自然的状态中,并根据歌唱的需要对肌肉进行调控。如果学生在歌唱表演时,心理负担过重,就会出现紧张、害羞、怯场等失控行为,进而导致影响最后的表演效果。由此可见,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他们的声乐学习和训练,以及临场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心理素养的训练,有目的地培养他们歌唱时应有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使他们具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为以后的歌唱表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二、学生歌唱时不良心理因素的形成原因
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制约和影响学生正常发挥歌唱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歌唱表现欲不强烈。歌唱表现欲是歌唱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指学生是否有较强的歌唱表演意愿。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表现欲望,在歌唱表演时达不到兴奋状态,也不能很好地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进而导致歌唱水平受到影响。其次,准备不充分,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对声乐作品的准备不充分,演唱时缺乏信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看到其他同学演唱效果很好时,会产生自卑心理,演唱时情绪更紧张,因此歌唱表现不理想。再次,缺乏实际演出经验。有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也具备较好的基本功,但是缺乏舞台表演的经验,临场应变能力较差,在正式演唱时,原本的歌唱水平得不到真正体现。第四,个人得失感太重。有些学生的音色、音质、发声方法都很好,平时唱得也很好,但一听说有演出任务,就会顾虑太多、杂念丛生,甚至吃不香、睡不着,临到演出时已是人无精神、声无光彩,更谈不上上台演唱去表试论歌唱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达歌曲的感情,很难把演出任务完成好。最后,与伴奏的配合不默契。有的学生虽然能够独立表演一首声乐作品,但是对歌曲的伴奏不够熟悉,尤其是在现场表演时,由于不熟悉钢琴伴奏乐谱,与伴奏者的配合缺乏默契,掌握不好进出拍和延长拍,遇到这种情况,歌唱者的心理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进而影响了声乐演唱效果。
三、声乐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方法
(一)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起他们的歌唱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对其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或者指导其继续进行某种行为,或者阻碍其进行某一活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一切。在声乐学习中,积极的歌唱态度是指学生对歌唱产生兴趣或者明白了歌唱的价值、重要性的时候,愿意并主动进行歌唱的态度。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起他们的歌唱欲望。首先,教师起好带头作用,做学生的引导者,使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就能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歌唱欲望。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唱之前先给学生讲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或者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鼓鼓励他们在演唱中融入真情实感,用自己的歌声来讲述故事,这样能够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表演的欲望,再加上让他们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演唱,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多选择一些适合他们演唱的且深受他们喜爱的歌曲,利用声乐作品来激发学生歌唱的欲望,让学生听了就想唱,唱了还想唱,并能主动带动肢体动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去,为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上台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自信心一旦形成,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信念,在信念的支持下,困难变得简单、渺小,不可能化为了可能,而且获得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可以说,一个人自信心越强,就越有勇气面对所学问题和困难,就越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就越能更好地排除障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声乐考试、演出中总是担心自己唱得不好听,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或嘲讽,结果越担心,演唱时越放不开,最后的演出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你唱的很好”“比以前进步了很多”这样的语句来鼓励学生,即使学生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但是经过老师的表扬,他们也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学习,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在声乐表演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始终处于高压状态,自己的主体性无法体现。事实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是学生声乐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合作者,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成绩,表明了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声乐表演中失败或出问题了,就代表教师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对学生的教导还不到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学术交流,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其次,教师应当构建无权威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能主观、武断、片面地评价学生,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疑问,或者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再次,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正式的演唱中放松心情,自如发挥。
(四)多给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
声乐表演是一门舞台艺术,优秀的歌唱家都是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舞台经验,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增多,他们的演唱技巧、舞台表现力和艺术修养也在不断提高,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舞台演出环境。因此,在声乐表演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教师应多给他们提供或创设演出实践的机会,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总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与提高他们的演唱技巧同样重要,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所谓“艺高人胆大”,掌握了娴熟的歌唱技巧,声乐学习者在表演时就更有信心,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对歌唱者的生理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声乐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歌唱水平与心理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并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使自己在声乐表演中有更好的表现,使自己的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兰娣.浅析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杨蕊.声乐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3(18).
[3]于艳,张瑫.声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通俗歌曲,2013(5).
[4]陆徽.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8).
[5]胡维.浅析高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J].音乐时空,2014(1).
[6]金美淑.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与心理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篇4
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早在17世纪心理素质的问题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勇气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它能为歌唱者效很大的劳;反过来说,腼腆、怕羞的歌唱者是不幸的。”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
在这里,怯场、腼腆、怕羞都是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他们已经注意到歌唱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即:歌唱的发声状态)。根据声乐表演艺术的特点,最佳发声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的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歌者的心理素质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
随着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声乐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者的心理素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歌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危害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歌唱欲望特别强,无论在台上或台下都充满了表现欲,甚至在台上比台下发挥得还要好。在表演艺术上像这样的“人来风”精神,也未尝不可;有的人却恰恰相反,缺乏表现欲、精神过分紧张,以致平时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不能正常发挥。以上两种情况就是优和劣的心理素质造成的不同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以致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这种难以自控的心理反常现象在声乐表演艺术上俗称“怯场”。一些初次登台者,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紧张得不能自制;练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上场就接连“冒泡”。像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忘词、跑调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压力过重造成的。客观环境是指表演场地,如:舞台、考场等;思想压力是指由观众、考官及演出的气氛对歌者造成的心理上的压迫感,使心理和生理产生一系列的不正常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严重障碍,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歌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教师教学成果不能正常的反映,更重要的是由于演唱的失败会使歌者本人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从而失去信心。因此不良的心理素质对歌者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不良心理素质的克服
一旦出现不良心理素质现象,千万不能气馁,不能让怯场这样的不良心理障碍在心中留下阴影。
第一,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治”。在意志性格上时刻提醒自己要镇定和勇敢,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就可以战胜害怕和恐惧。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心理,不要对自己的表演作过分的企求,那样就会从心理上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志有想象不到的“威力”。培养歌者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多接触与声乐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表达作品,把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情感、艺术处理和优良的发声状态上。只有“心病”解除了,才能在声乐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二,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凡优秀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断反复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就会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第三,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须建立在良好的发声训练及歌唱表演较完善的基础上。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第四,假如在表演进程中出现了纰漏也不要在意,要镇定自若地把演出坚持下去,把纰漏对演出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既然出现了就泰然处之,把后面的演出作为一次新的演出,不要让这种失误影响你整个演出的精神和情绪,不然则会使你惊慌失措造成连锁反应。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演唱、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要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就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技能技巧和艺术表演上获得协调、统一,达到声情并茂、唱表合一。
参考文献:
[1]孟昭兰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王福增著《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杜,1986年。
[3]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4]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5]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徐小懿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篇5
关键词:足球训练 心理素质 对策
一、引言
在高校足球训练之中,对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运动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场足球比赛中,不仅仅是双方足球队员在技能以及体能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各方球员心理素质水平上的较量。因此,如何在高校足球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足球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点。本文首先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针对足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具体状况,提出了一些训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对策,以提高足球运动员地整体作战能力。
二、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一种由先天以及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之一。总而言之,心理素质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地通过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而形成。心理素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心理潜能。任何人生来都具备了一定的潜能,它是人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素质等综合素质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不同的努力以及不同程度的发挥使得先天的潜力得到实现,同时,潜能也可能因为人们后天认知能力的滞后而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2.心理能量。心理能量也可以称为心理能力或者心理力量。人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身体能力,而另一种是精神方面的力量,也就是心理能力,而一个人的心理能力的大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3.心理特点。心理特点是指一个人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心理上的特征。每个人的心理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意志的目的性和调控性、感知的直接性和具体性等,它是对人的心理素质一种比较具体表象的标志。
4.心理品质。心理品质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的综合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能体现出个人心理素质的水平,并对个体行为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5.心理行为。人的外部行为均是在人心理行为的支配作用下形成的,而心理行为的外在表现则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水平进行有效的检验,而心理素质的其他几个方面也一定程度上通过心理行为表现出来。
足球运动员也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个体,其心理素质也是由这五个方面有机组成的,而对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在其足球训练过程中通过发挥其心理潜能、发展其心理能量、培养其心理特点、提高其心理品质以及训练其心理行为等来实现足球运动员综合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对策
1.培养良好动机
在高校足球运动训练中,一个足球运动员的动机培养是其心理素质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动机培养中,需要让运动员明白关于足球运动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以及集体团结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明白国家、社会以及集体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每一个运动员都应该在一个正确的动机意识前提下,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与集体间水乳相容的融合来完成每一次足球运动,在平时的日常训练中对动机的培训不能忽视,才能让运动员在比赛中以良好的动机去参赛。
2.培养感知能力
由于足球运动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每一场足球运动的具体形势都是瞬息万变的,对足球运动的额感知能力的培养于是就显得尤其重要。对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通过足球技术训练来提高其感知能力。足球运动员可以在日常的训练中通过足球的球速、旋转、滚动、足球的飞行方式以及方向来判断足球比较准确的落点,从而确定好最佳的抢站点以及接球的最佳方式,并根据对方球员的具体应对方法来做好克服对方球员技术动作的准备动作。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对有意识有目的性地强调如何在激烈的对抗中控制传球脚法、传球时机以及最佳传球方位等,并安排一些近距离的传球以及接球等反复练习提高运动团队的整体传球接球的感知能力。这样通过对不同情况下足球变化战术的多次训练,可以让球员的技术更加与实战中的水平需求相似。
其次,可以在足球战术中锻炼运动员的感知能力。战术行动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思维与动作的耦合,战术行动的有效运行还需要运动员心理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素质的共同作用。比如,足球守门员作为防守的最后一道屏障,能够对全场的具体形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观察,基于这种优势,守门员不仅仅可以成为防守的组织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全场的具体形势来做相应的指挥,因此对于守门员的感知能力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守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位置结合全场的形势来迅速决定进攻点以及本方防线的漏洞等等,从而在不断的训练中通过心理素质的重复锻炼提高足球运动的整体战术水平。
3.训练优秀的心理品质
对足球运动员心理品质的训练,主要可以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出发。而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了自觉性、勇敢性、自制性以及主动性等的培养。首先,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可以通过增加训练的困难来克服困难,如可以在天气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训练使得运动员的意志得到提高。其次,可以通过对训练内容循序渐进的提高,改变运动负荷、要求的高低以及练习的难易等,使运动员的意志得到有效的提高。再次,可以通过一些瞬息化的信息要求运动员对此采取果断的选择,培养其果断的心理品质,这可以结合一定的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比赛等来进行锻炼。
4.训练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对任何情境下的比赛有一定的心理支撑作用。心理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其一,是呼吸调整法,即通过呼气时肌肉的放松和吸气时候肌肉的紧张来交替调整心理状态,从而使得紧张的心理情绪得到释放。其二,是自我暗示,在足球运锻炼中通过自我说服对自己心理施加一定的影响。其三,是通过一些放松的运动来调节心理。
参考文献:
[1]吴佑年,吴隆兴.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8,(2):81-84.
[2]翟维利.浅析跳高运动的心理素质训练[J].理论与方法探索,2010,(1):32-33.
篇6
0 引言
在当前航空管制工作过程中,航空管制员素质会直接影响航空管制工作的效果及质量,因此,航空管制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在航空管制员工作中,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提升航空管制员心理素质也就十分必要。所以,当前航空管制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对航空管制员心理素质加强认识及重视,并且要积极选择有效途径及方法对其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最终使其心理素质得以有效提升,为航空工作更好开展奠定理想基础。
1 航空管制员心理素质重要作用及意义
心理素质,所指的就是其特定情况协调、承受以及处理所发生事件的各种能力,对于各个方面能力而言,其与工作人员心理素质之间存在的十分密切的联系。对于航空管制工作,由于其特殊性质,要求空管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空管人员而言,其需要准确把握飞机实际飞行情况,对于所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应当能够遇事冷静处理,不慌乱,可通过自身所掌握专业知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对科学有效应急措施进行快速制定,将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有效的排除,从而有效降低或者避免飞机在实际飞行过程中事故风险。所以,对于空中管制人员而言,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开展航空管制工作,使空管系统保证能够得以更加安全高效运行,从而保证航空职业能够得以良好稳定发展。
2 优秀的管制员应具备的素质
2.1 事业心
由于空中交通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交通管制人员必须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要能够遵守空中交通事业的具体准则,如工作主动、爱岗敬业、遵纪守规等,并且由于空中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交通管制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安全观念以及十分严谨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交通管制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空中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一旦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且缺乏较强的事业心,那么在实际的交通管制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失去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及时的感知到可能存在的危险,并且也缺乏对这种潜在危险的观察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从而影响乘客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由此可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必须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高超的管制技术,在实际的工作?^程中要能在第一时间嗅到危险的气息,并运用专业的技术有效的克服障碍,保障空中交通运输的顺利进行以及广大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2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态
空中交通运输有别于其他的交通运输产业,因此,鉴于这种工作属性的特殊性,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执行空中交通管制任务的时候都会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这就要求管制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心态,只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管制人员从容的面对工作中的一切突发状况。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描述,人的气质和性格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同时气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而个人所具备的个性不同,即性格和气质等都不相同,这也是造成个体在心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特征不同,因而面对相同的事情具有不同的反应,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因此,由于空中交通运输的特殊性,交通管制人员必须要具备迅速的反应能力,较强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发现和判断,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冷静和沉着。同时,管制人员的情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管制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比较消极的情绪则会严重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其工作质量。此外,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空中运输客流量的不断增加,空中运输的频率不断加快,且航班飞行的地域在不断的扩大,空域结构日渐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必须要具备量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冷静面对飞行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平和的面对工作要求,做到不急不躁。由此可见,管制人员的性格特点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 航空管制员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评价
3.1 工作压力影响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航空运输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航空运输方面多元化系统逐渐得以形成,并且随着航空任务及航空方式不断调整,飞行人数、次数也在不但增加,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会导致空管部门工作压力有较大程度增加,导致空管人员工作负担较大。另外,当前人们对航班正点率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必然会导致空管工作难度有所增加。然而,在当前空管工作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空管人员数量并未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空管人员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导致空管人员力量严重缺乏,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空管工作人员压力,而这种工作压力的增加必然会对空管人员心理素质造成较大影响。
3.2 空管人员工作情绪因素
对于空管工作人员而言,其保证具备良好工作情绪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使航空安全得到更好保证。然而,对于新上岗空管人员而言,其均不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对于所发生一些特殊情况,往往会表现出紧张心理,甚至有不良情绪出现,而这些均会导致空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情绪比较低落。另外,在空管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操作失当与判断失误等,均会导致空管人员存在较大心理阴影,在实际工作也就会有较大心理压力出现,这对空管人员自信心将会造成打击,最终影响其心理素质,很难保证较好开展空管工作。
3.3 过度疲劳因素
在空管工作开展过程中,若空管人员过度疲劳,必然也会对空管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导致其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降低,就当前空管工作实际情况而言,导致空管人员产生过度疲劳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环境与排班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必然会导致空管人员出现心理疲倦情况。另外,当前空管工作通常实行轮班制度,对于这种工作制度而言,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不会对空管人员产生较大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会导致工作人员出现作息不规律情况,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会感觉比较疲劳,并且还会导致其出现厌倦心理,这些均会对空管人员心理素质造成不良影响,最终也就会影响空管工作效率及质量。
4 航空管制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优化策略
4.1 积极提升空管工作人员能力
对于航空管制工作而言,其专业性比较强,因而对空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具有较高要求。对于空管工作人员,为能够符合相关要求标准,达到合格水平,要求其具备较强的技能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在实际飞行过程中出现冲突及不良事件时,能够合理化解及处理。因此,作为空管人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应当认真进行研究总结,并且应当不断强化模拟训练,使自身能够逐渐具备丰富经验,同时应当积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强化自身信心,以保证更好完成空管工作。另外,空管部门及单位也应当在专业技能方面对其加强培训,从而使其能够更好掌握空管技能及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4.2 强化空管人员责任感
在空管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空管人员价值需求、态度以及目的与责任心等方面,均会对其安全性及工作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空管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空管安全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安全工作。另外,空管工作人员还要真正意识到安全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保?C其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保持较强责任心,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具备较强思想动力及精神动力,以便使由于疏忽而导致失误得以较大程度减少,在此基础上可使空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且使其能够具备良好保障。
4.3 强化空管人员注意力
在空管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对于空管人员注意力要求比较严格,对于每个空管工作人员而言,其自身各个方面因素均会对工作开展产生较大影响,并且不同空管人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空管人员应当对自身职责加强认识,对于空管工作重要性要能够充分认识,培养自己热衷于工作的职业品质,保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保持较强注意力,将所规定空管任务较好完成。此外,空管人员应当对自身心态较好调整,使空管工作中应始终保持镇定心态,对于空管工作压力要能够承受,从而逐渐培养自身心理素质,更好的开展空管工作。
4.4 构建良好人文环境
在空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构建良好人文环境。首先,空管部门应当积极营造宽松工作环境,使空管人员心理压力能够得以有效缓解;其次,在空管人员工作负荷及心理压力较大情况下,应当与其加强情感交流,使其心理问题能够得以较好解决;此外,应当不断开展丰富的空管工作人员业余生活,使空管人员情感及心理均能够保持健康及稳定,在工作过程中的疲劳感得以有效减轻,使其能够在空管工作中投入更大热情,更好开展空管工作。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阶段, 心理水平逐渐由不成熟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 因缺乏生活经验,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 缺乏全面的辨别能力, 导致心理矛盾的产生。如果不及时引导与教育, 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语文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 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 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探讨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中学生的成长阶段, 家长更关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等方面, 忽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在学校教育中, 因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影响, 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 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障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人格, 必须足够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 而应适当拓展教学空间, 增加课外教育。但是就当前教学现状来看, 许多教师往往不注重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延伸, 将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 且教育实践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及思想教育工作均未有足够的重视, 导致无法落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2]。
(二) 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挑战
当前, 社会环境复杂, 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阻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信息传递速度日益加快, 在给语文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媒体在报道社会暴力事件时, 偏离正确视角, 为学生带来了错误的引导, 再加上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 容易受到社会暴力事件的不良影响, 使其对社会感到恐惧, 或失去信任感, 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 教学评价体系欠完善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 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学实效的提升, 还能为教育工作创造新鲜活力。但就当前语文教学实践而言,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陈旧, 考核机制欠完善, 过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与评价, 并未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评价纳入整体考核体系中, 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易导致教师忽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对学生的心理动态, 更做不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久而久之, 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向着不良方向发展[3]。
三、语文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 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来, 以此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应首先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全面的心理教育, 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得以放松, 并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另外, 教师应以真挚、诚恳的情感引导学生,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去, 以此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4]。
(二) 融入传统文化, 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1. 强化传统文化融合。
在语文课程内容中, 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着积极影响。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使学生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 并自觉改正心理问题。
2. 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正确引导, 使学生以健康状态投入学习中, 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此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对其核心价值观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着积极的影响[5]。
(三) 丰富教学评价指标, 完善评价体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 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教学评价观念, 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 并不断丰富评价指标, 将学生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诚信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教学评价指标, 完善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综合考评进行结合, 以此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全面掌握, 及时发现问题, 并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解决。
总之,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予以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将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 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美珍.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 (下) , 2012 (4) :68.
[2]明锐.语文教学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 (下) , 2013 (5) :100.
[3]韩桂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3 (10) :38.
[4]宁启扬.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1 (10) :88.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探讨
一.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通过激烈的竞争推动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同时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适应新学习、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教育收费制度、人事体制改革、求职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容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带来消极、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各方面。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二.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原则是指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它是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性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要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着手,以保证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持久地坚持下去。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一项新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重在建设,立足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客观性原则。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客观性,我们要用的唯物观对待学生,认识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里问题。
(三)主体性原则。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调节作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尽量发挥其特长,培养个性。如有的学生坚持公道,是非观强,可担任管理型的干部,有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强,可担任业务性的干部,使干部的能力互为补充;教育是双边活动,“教”居于主导地位,而“学”居于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化,才能达到目的。
(四)规律性原则。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内在的规律性,人的心里活动是有规律性的,在对学生教育时要尽可能遵循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性。
(五)发展的整体性原则。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所以,在确定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时,始终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
三.高职学生心里素质教育的训练方法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一)知识传授法。全面系统地向高职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家报告、观看影像资料、阅读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感觉、记忆、思维等的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通过感觉方面训练,提高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记忆方面的训练,发展良好的记忆力;通过思维方面的训练,培养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高职生心理素质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将课堂讲解、问题情景设置、心理剧表演、案例分析讨论、心理测试、自评自述、心理行为训练等有机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高职生在较为轻松愉鼓励学生富于幻想,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开发,能在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很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
(二)学科渗透法 。将心理素质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过程。
(三)竞争、实践的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通过校园学术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拓展,对学生进行以实践教学为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开阔视野,启迪心智。提高心理素质,锻炼意志体魄,从而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系统而见效慢的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面对社会、面对现实,及时培养和调节好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把握好人生,既是现代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形势从多方面、多途径入手,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 张建平.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5,3
[3] 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育,2007,8.
[4] 王湛 刘利民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06
篇9
关键词:声乐表演;不良心理素质;成因;矫正方法
声乐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不仅可以愉悦听者的心情,同时也可以熏染听者的情感。但是,如果声乐表演者不能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则将严重影响声乐表演的效果,也就不能达到以上作用。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矫正方法,促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进行声乐表演,以提高声乐表演的效果。
一、声乐表演中不良心理素质的成因
在声乐表演中,不良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1)高音表现不好:声乐表演技能中,高音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能。一些学生过度看中高音技能,在自身基础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进行高音训练,造成高音技巧迟迟掌握不好的问题出现,影响声乐表演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学习声乐表演的信心,出现高音表现不好的现象;(2)现场表演“恐惧感”:一些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弱,他们对临场表演往往存在着莫名的“恐惧感”, 对自身表演技能不自信,导致其不能发挥正常的声乐表演水平,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3)盲目追求表演技巧:声乐表演的技巧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但是有些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表演技巧的追求带有严重的盲目性,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技巧的表现上,从而造成情绪紧张,影响发挥。
声乐表演中,不良心理素质的成因:(1)技能不够: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声乐表演技能,才能够较好地提高声乐表演效果。但是一些学生本身对声乐表演技能掌握不够,或者难以突破自身的技能极限,出现临场不安、紧张等情绪,导致声乐表演达不到理想效果;(2)信心不足:导致信心不足的因素有很多,如,之前有过表演失败的例子,使学生产生害怕再次失败的心理;从未登台表演,对舞台存在过高的重视,使自身的心理包袱过重,影响声乐表演信心的建立,等。学生在声乐表演中,信心不足既是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也是成因,因此,必须克服这点,才能提高声乐表演效果;(3)期望值过高:除了自卑、自信心低等负面心理素质之外,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也将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通常,这样的学生会不断给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在达不到要求时产生极大的压力,使其在声乐表演中频繁出错,从而影响表演效果。
二、矫正声乐表演中不良心理素质的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起到情感激发、调动导向、持久坚持、排他暗示等作用,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不良心理素质的矫正,以充分发挥良好心理素质在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的重要作用。
第一,引导学生自我心理调控。学生不良心理素质的矫正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提高认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的心理调控,这样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的效率。如,正视失败,告诉自己“失败并不可怕,我还可以再次重来”;心理暗示,对自己说“你一定行”、“没问题”、“一点都不难”等,以调节自身的情绪,提高信心。
第二,增加表演实践经验。很多学生在平时训练中表现很好,在实际登台时却出现“舞台恐惧”、“怯场”等问题,这与学生现场实践经验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现场,对学生的表演技能、心理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在强化表演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现场实践经验,使其能够更好地应付突发状况,保证良好的心态。
第三,加强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也是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韧性,促使学生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训练的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自我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并能够主动调整心态,保证自己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第四,强化个人心理素质训练。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不良心理素质表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强化个人的心理素质训练。如,对于容易怯场的学生可以采用增加临场经验的方法,促使学生客服胆怯心理;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加鼓励的方法,提高其信心;对于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观念引导的方法,使其能够集中意念表演,以保证心理素质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声乐表演技能进行训练,同时还需要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最大化地发挥声乐表演技能,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现阶段,我国声乐表演教学中多是以技能教学为主,心理素质培养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所有的声乐表演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分析不良心理素质的成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促进我国声乐表演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曲永新. 学生在声乐演唱及考试中的心理恐惧原因分析及其解决方法[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6,(01) .
[2] 张贺香. 浅论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产生与克服[D]. 南京艺术学院, 2008 .
篇10
1、首先,我们要提高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实施心理训练的前提。各队都有辉煌的历史和难忘的教训,这是我们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教材,这样的素材可激发队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不忘耻辱、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多给运动员一些激励和鼓励,哪怕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还未尽人意,只要教练员多一些激励和鼓励都会给运动员一种自信,对培养他们的兴趣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更能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艺高人大胆,胆大艺更高”,其中包含着技术与心理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3、每次训练课安排内容要丰富,方法要灵活多样,对每一项练习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使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明确。让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养成分析自己动作的习惯,教练员对出现的情况进行鼓励或纠正。这样可提高队员的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正确的感知能力。
4、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时,教练员应明确训练任务和指出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队员在思想、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
5、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尽量避免运动员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保证运动员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的技战术,取得比赛的胜利。但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他们很难适应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各种困难都可能影响队员的情绪。所以,赛前动员切忌过分,任务、目标要定得切实可行,不能让队员背着包袱上场。
- 上一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下一篇:廉租房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