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生产贸易进口 生产业FDI

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的广泛开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19亿美元,到2013年增长为5372.1亿美元,位于美国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同时,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张。从2001年的238942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897800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5%。但是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例还不足40%,与欧美国家的60%-70%的比例相差甚远,这意味着服务贸易和服务业FDI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生产进口和生产业FDI现状如何?有哪些共性和不同之处?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关概念及范畴的界定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本文借鉴王晶晶(2013)等学者的思想,将服务业各部门的中间需求率超过50%的行业定义为生产业,选取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生产贸易是那些跨越国界为满足全球价值链的中间需求及进一步的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性活动。服务贸易有四种: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本文将这四种服务贸易分成两组:一组为商业存在,用服务业FDI替代表示;另一组为跨境交易,包括剩下的3种服务提供方式。本文借鉴邱爱莲、崔日明等(2014)的方法,选取运输、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和其他商业服务作为生产贸易。

中国生产业FDI与生产贸易进口现状

(一)总量对比研究

由于2001年之前对生产业的统计比较粗略,仅有部分行业的数据,所以本文主要对2001年以后我国生产业FDI(即商业存在)的数据进行研究。为了便于比较,生产贸易进口(即跨境贸易,对应BOP数据)的数据期间也定为2001-2013年。

1.总量。从图1看,二者的发展趋势几乎是呈一致的稳步上升的态势,生产贸易进口由2001年的250.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010.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1%。2001年到2013年我国生产业FDI则是由238.9亿美元上升到2897.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5.75%。两者的发展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3年,二者的总量都较小且发展速度缓慢。这是由于我国刚刚加入WTO,市场还远远不够开放。第二阶段为2004年到2008年,总量增加都比较明显,尤其是生产业对于外资的引进增加幅度比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从2004年开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FDI值才开始统计进来,因此总值比2003年以前明显增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生产贸易的规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导致的。第三阶段为2009年到2013年,生产业FDI增速放缓,2009年生产贸易进口总值更是呈下降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生产贸易的进口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之后随着欧美经济的缓慢复苏,两者都又恢复了稳步上升的态势。由于2013年生产FDI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金融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数据没有给出,所以相比2012年有所下降。

2.增速对比。虽然我国生产业FDI和生产贸易进口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上升的,但两者增速的表现不尽相同(见表1和图2)。前者的增长波动幅度相对比较大,2004年因为统计的口径发生变化导致增长率表现异常(为168.46%),2008年的增速达到最高值(为51.36%)。生产贸易进口的增速则一直都比较平稳,平均值为19.41%。除了2008年,2005年到2013年生产业FDI和生产贸易进口的增速大体还是比较一致的,说明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并没有出现FDI替代进口的现象。2009年生产贸易进口(出现了负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FDI严重的多,说明前者受市场短期需求变动的影响比后者大的多。2013年FDI出现负增长则可能是由于国家统计局金融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2013年度的数据缺失造成的。总的来说,除了2009年和2013的负增长以及2012年的增速较低(为7.6%),生产贸易进口增速的波动都比较平缓,大都在20%到40%之间。

3.发展趋势对比研究。从图3和图4一方面可以看出二者的发展趋势,印证了前面讲到的稳步上升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出我国生产业FDI与服务业FDI以及全国FDI发展的趋势类似。生产贸易进口与服务贸易进口以及全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即:都呈稳步上升的态势。这充分说明了随着我国利用外资和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生产贸易进口和商业存在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但进口的发展速度更快。从图4可以看出,生产贸易折线的斜率比图3中FDI的更大。但从总量来看,生产业FDI和生产贸易进口的绝对规模都还较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比重对比研究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生产业实际利用FDI占全部服务业FDI的比重与图3表现出了相同的阶段性特征。2001-2003年比重较小,分别为21.37%,17.61%,17.61%,之后则开始迅速增加,2005年达到了最高值(54.65%),之后有轻微的波动。2010-2013年呈上升趋势,比重分别为43.13%,46.46%,51.96%和51.08 %,生产业FDI在服务业FDI中占有相当大优势。但是就全国FDI总额来说,生产业FDI规模偏小,虽然比重也是稳步上升,但即便最高的一年(2013年)也才占到全国FDI的24.64%,这充分说明我国对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利用的外资还比较少。同时,生产贸易的进口在服务贸易进口中的比重较高,都在60%以上;但在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较低,其中2008年的比重最高仅仅为39.94%。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比重变化幅度不大,都在35%到40%之间。

(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比

不管是生产业FDI还是生产贸易的进口在我国GDP中的比重都是很小的,分别不到4%和3%,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绝对规模甚少,对GDP的贡献有限,需要进一步发展。其中,生产业FDI在GDP中的比重虽然在提高,但是增速很缓慢。2001年仅为GDP的1.8%,2004年上升到3.3%,之后的几年虽然总值在增长但占GDP的比重增长比较平缓,但还是没能突破4%。生产贸易进口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01年的比重只占到1.9%,2007年达到最大值(为2.84%),之后的几年还稍稍有所下降,2013年仅为2.2%(见图5)。

(四)结构对比

从图6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2年我国生产业的FDI 总体在逐年上升(2009年和2013年除外),各分行业的FDI值也在上升,但是具体数值差别比较大。其中传统的生产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稳定,发展较好,超过了生产业FDI总额的一半。现代服务业FDI总值相对较少,但是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吸引的外资额增长速度相对较快。金融业从2001年的3527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11945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5.1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从2006年以后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43.7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由2004年的91609万美元上升到335809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39%。

我国生产贸易进口从2001年的250.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010.6亿美元,十二年增长了7倍,但是具体到每个行业,其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别(见图7)。运输服务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运输服务的进口额是 949.1亿美元,占我国生产贸易进口总额的47%,占服务贸易总额的18.26%。同时,新兴的生产业――咨询服务和计算机、信息服务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咨询服务从2001年15亿美元的进口额增长到2013年237.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6.55%,占我国生产贸易进口额的比重从5.99%上升到11.27%。计算机信息服务虽然基础薄弱,但其进口额2013年增加到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4.54%。其他商业服务也有良好的发展趋势,由2001年57.4亿美元的进口额增长到2012年的207亿美元。更加具体的生产业FDI结构和生产贸易进口结构的变化见图8和图9。

2004年生产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此处没有选择2001和2013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的原因同上文)比重最大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到44%;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到20%;再就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为15%;最少的是金融业仅为4%。20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FDI值达到最大,为3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下降为2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也下降为12%,最低的还是金融业但是比重有所上升,提高到7%(见图8)。

从图9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服务贸易进口中,运输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2001年比重46%,2013年提高到47%。2001年中其他商业服务位居第二占到23%;金融业占到11%,再就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建筑服务等。在2013年中,保险服务和咨询都迅速发展,分别上升为11%和12%。其他商业服务下降为10%,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上升为10%。金融服务,通讯服务和广告、宣传的贸易进口比重依然比较低,但是增长比较快。

结论

从总量变动来看,近年来我国生产业利用外资以及生产贸易进口都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2009年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总值有所回落,生产贸易的进口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

从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生产业FDI的增长波动幅度较大,生产贸易进口增速的波动比较平缓。

我国生产业FDI占服务业FDI的比重逐步提高,但就全国的FDI而言,其比重虽然也在逐年上涨但总量明显偏少,即绝对规模小;我国生产贸易进口绝对规模也是较小,但在全国贸易进口的比重中是逐年上涨的,且发展速度快于我国生产业对外资的利用。二者占全国GDP的比重都只是1位数,进一步说明了绝对规模甚少,对GDP的贡献有限,需要进一步发展。

对于生产业利用外商投资的结构而言:传统的生产业增长稳定、发展较好,超过了生产业FDI总额的一半;新兴的现代服务业的FDI总值相对较少,但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吸引的外资额增长速度较快。即生产业FDI进行投资偏向于传统型行业,较少投资到新兴服务行业中。但从它们的发展趋势来看,生产业FDI逐步向现代型服务行业转移,一些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吸收FDI的比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对于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贸易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服务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生产贸易进口结构而言:运输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位居第二的是其他商业服务。新兴的金融服务,通讯服务和广告、宣传的贸易进口比重依然较低,但是增长较快,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正在发生转变。计算机和信息、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表明了我国的服务贸易正在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方军.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文献综述[J].装备制造业技术,2010(6)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绍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7)

4.陈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篇2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 服务业 内部结构

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和推动力,而且其结构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产业是否结构合理、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但与国际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圈,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证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增长极,是产业链向纵深化拓展的最佳载体之一。随着长三角内部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第三产业总量与占比结构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总是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上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大多走过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发展过程。据统计,2007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54.2:42.5,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

2、第三产业劳动就业能力现状

第三产业具有行业种类多,集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优势,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第三产业已成为长三角开拓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2007年长三角全社会从业人员5672.4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27.7万人,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37.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绝对量和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从第三产业内部吸纳就业人数的行业看,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批发和零售业仍然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大的部门。其中上海市在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0%,是第三产业中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3、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现状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提升,长三角第三产业在传统服务业发展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新兴服务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据统计,2007年长三角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1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1%;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53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86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4%;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38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这五个行业共占到长三角第三产业总量的60%,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的原因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第三产业中的消费业,即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这是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但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些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是相当大的,显示了第三产业产出结构的不合理性。因此,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需要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优化。在保持消费业稳定发展的同时,需进一步降低传统消费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长三角两省一市的服务业内部发展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江苏地区的住宿餐饮、零售商业以及其他消费性的服务业发展较快;上海地区的交通运输、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体现了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浙江地区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层次也有改变,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一直是浙江服务业的最主要构成部分,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及所占比重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是新兴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制约了总量的增长,制约了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新的需求又产生了,当供给没有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时,滞后性便产生了,致使结构偏差制约了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方向

依据比较优势原理分析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在比较优势定量分析方法中,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是比较科学和全面的一种方法,它从生产效率和规模优势两方面来衡量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在运用此方法分析重点行业发展方向时,除考虑规模、效率因素外,还增加了增长因素分析。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2008年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第三产业内部部分行业进行计算整理,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公共服务业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这表明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相当优势。第三产业内部升级方向为公共服务业。

同时,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有发展优势,其中其他服务业具体表现公共服务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些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这些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相当优势。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综合优势指数均低于1,这些服务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仍然不足,说明其服务业内部结构需要进行调整。房地产业的综合优势指数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大于1,而在上海地区小于1;同时住宿和餐饮业在江苏的综合优势指数大于1,在上海和浙江地区却小于1,说明房地产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以使其更加优化。

因此,长三角地区要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均衡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避免出现区域或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推动与市场联系密切的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

四、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发展新兴服务业

目前,长三角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小、生产者服务功能薄弱,这主要是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下。长三角地区服务业要在巩固提高消费业的基础上,积极加快生产业,对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传统服

务业要不断提高其服务业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信息服务、通信、旅游、社会服务等生产业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鼓励创办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积极发展会计、法律、价格、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绿化及其他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发展和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餐饮业和仓储业,要大力推行制、配送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及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手段。

2、保持区域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各有侧重。上海目前的服务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其结构主要倾向于港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是上海服务业相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显著优势。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作为长三角的大中型城市,发展服务业的最明显优势就是拥有相当深厚的科技支撑力量。而江浙一带大多数是像南通、扬州和嘉兴这样的小城市,这类城市工业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无法支撑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科学研究能力差,服务类型也多为粗放型。因此,这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自身的特色。但其最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人力资源廉价,由于这些地区工业水平落后,所生产的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一般都是低工资行业,服务业受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不可能有太高的收入。因此,这些城市在服务化的起步阶段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以不断地扩大市场。

[参考文献]

[1]黄埔: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新向度”[J]中国经贸,2009(11),

[2]丁俊: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之后的成因分析[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4(6)

[3]赵成柏: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趋势分析[J]人文地理,2009(2)

[4]陈世斌:长江三角洲内部极化效应及浙江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4)

篇3

【论文摘要】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增强的大趋势下,中国服务贸易不论从总量和结构方面都居于弱势地位,本文在基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服务贸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繁荣,是经贸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以辽宁省为例,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寻找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因子中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对服务贸易影响程度最深。对辽宁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建议: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协调发展区域的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环境。

【关键词】服务贸易 区位优势 因子分析

一、引言

辽宁省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良好。2014年辽宁省服务贸易总额为11956.2亿元,增长8.4%,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有必要分析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影响程度最深的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邱爱莲(2009)提出保护与开放的协调一致是促进服务贸易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席晓曦(2010)利用因子分析归纳分类,将服务贸易的出口优势作为主要手段来开放国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李爽(2011)服务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消费、缓解就业压力。宋璨(2013)提出充分发挥辽宁省比较优势,通过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等方式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刘柏霞(2015)运用指数统计方法寻找制约辽宁省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支撑,依托区位、政策、资源等环境优势,服务贸易发展稳中有升。截至2014年,其服务贸易总额达11956.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比41.8%,且连续十年呈上涨趋势。服务贸易对生产总值拉动达2.8百分比,近十年来首次与第二产业持平,贡献率达49.3%,近十年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两个首次,足以体现,服务贸易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趋于利好。

另外,服务业各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状况,房地产达5628亿元,占比最大;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业次之,为2459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位于第三位,为1800亿元;批发与零售第四,为1037亿元;其他还包括住宿与餐饮业,固定资产投入406亿元,金融业投入105亿元。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中,房地产业仍然占比最大,达49.9亿美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次之,为21.1亿美元;第三位是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利用外资额为13.33亿美元;批发和零售业利用外资9.7亿美元,住宿和餐饮利用外资4.5亿美元。

整体而言,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良好,发展潜力巨大,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支柱。

(二)辽宁省服务贸易存在问题

纵观辽宁省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发展趋于良好,但进程中仍存在问题。

首先,服找的诓拷峁共缓侠怼=刂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及房地产业四项生产总值达6770.45亿元,占比达56.6%,传统服务业仍是主要生产力,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服务业整体运作。其次,外资引用不平均。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房地产、零售业等利用外资最多,而新型的服务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外资利用不足,与传统服务业存在差距,抑制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最后,地区发展方面不均衡。仅沈阳和大连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就达6848.66亿元,占比近58%,且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技术及金融业多集中在大连与沈阳,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综上,为辽宁省服务贸易在内部结构、外资引用及地区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三、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二)适用性检验

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值为0.515,显著性值(sig)为0.000,表明数据效度较好,可以用来做因子分析。

(三)结果分析

对公因子进行提取时要求初始值特征值大于1。所以共提取3个公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935%,表明数据可以很好的解释服务贸易影响因素问题。

对3个公因子进行分类,把数值绝对值大于0.5的归为一类,见下表,成份1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4个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这4个变量是内部经济运行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因子,由此对成份1进行命名,即内部环境因子。成份2与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增长率、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及汇率这3个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度,此三个因素是属于外部冲击范畴,由此,成份2命名为外部环境因子。最后,成份3与劳动者报酬增长率与科研经费投入增长率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两个变量均属于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要素,因此成份3命名为基础环境因子。

各公因子得分,根据公式Fj= 如图,由此,F1=0.240X1+0.238

X2+…-0.154X8,求得F2,F3,公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其对服务贸易影响程度越深,内部环境与基础环境因子对服务贸易发展影响较大,外部环境因子中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对服务贸易影响程度最深。

四、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辽宁省服务贸易现状,结合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对辽宁省如何发展服务贸易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

有序的推进服务贸易的开放,有计划的开放建筑、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领域,重点提升利用外商投资的水平,侧重于吸引全球业跨国公司的投资,加强与国际企业战略性合作。培育具有特色的服务贸易区,建立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壮大辽宁省的服务贸易市场。

(二)协调发展区域的服务贸易

通过城市间合作及核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改善发展不均衡。保持沈阳、大连服务贸易中坚地位,提升服务贸易发展层次,鼓励阜新、朝阳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贸易,逐步形成各个地区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的有利形势。

(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环境

包括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首先制定符合全省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政策,给予服务贸易政策支持。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下的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旅游业等需要配套基础设施作保障,进而提供高质量服务。然后充分利用外资,提升技术水平及服务水平。最后发展服务贸易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内部晋升有潜质的员工以及与高校、企业定期交流。

参考文献:

[1]邱爱莲,袁峰. 贸易壁垒下辽宁省服务贸易的开放与保护[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席晓曦. 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因素的实证研究[J]. 北方经贸, 2010,(10).

[3]李爽. 辽宁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篇5

摘要: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的机遇,并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 现状 趋势

一、河南养老服务业现状分析

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截至2010年11月,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1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73%,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36%。老年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具有区别于年轻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都需要一套特殊的行为法则,才促使了养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种种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设施和保障机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1.供需差距大。截止2009年底河南兴办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点)等220所,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3605家、238741张床位。河南全省养老床位还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河南养老产业还有较大的缺口。与此同时,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现象同时存在。与床位紧缺相对应的还包括养护人员的匮乏,仅河南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二十万以上。还存在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且流动性强的状况,由于护理人员目前薪资待遇较低,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老年护理员的工作招聘难度更是逐步加大。这些都为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

2.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盈利能力比较弱。现在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前,老年人需求迫切的生活照料、长期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领域发展都比较缓慢。另一方面,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亟待建立完善。

目前河南很多社会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较差,例如郑州半数以上养老院都处于亏损状态。河南民政厅曾对郑州市舒心老年公寓、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爱馨老年公寓进行过抽样调查,投资自建房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5万—6万元,租用房开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约在8000元到1.2万元,而收益甚微,舒心老年公寓投资近400万元,每月只有1080元的利润;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目前则处于亏损状态。省民政厅也证实,这两家还属经营较好的老年公寓。养老机构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养老机构“吃不饱”和亏损重要原因之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护理不到位等。要想改变现状,养老机构应该尽力提高各方面的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护理模式。

3.政策丢失。2006年以来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在土地、水电气暖、通信、有线收视、床位补贴等方面,养老院享受减免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往往被“架空”,时至今日,除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南的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对于跟养老服务业一脉相通的养老地产业,河南的养老地产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需求量大;(2)开发建设量小;(3)赚少赔多,成功案例少;(4)医疗服务差;(5)开发商专业度不够,因为养老地产横跨房地产和服务业两大领域,不少开发商缺乏实际经验。

二、河南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河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每年约以3.5%的速度递增),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突出特点, “四二一”代际结构趋势背景下,对养老设施和社会照护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社会照护需求日益增大。随着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人们生活观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养老的社会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养老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而政府财力有限,这也给民资发展养老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更让大家振奋的是国家越发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好政策。比如,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此次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一是积极完善投融资政策,从积极加大政府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积极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安排养老用地需求,多渠道保障土地供应,着力解决“用地难”问题。三是积极完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着力解决“运营难”问题。四是积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福利待遇,大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应届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着力解决“用人难”问题。这些都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三、河南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由于河南属于“未富先老”,居民收入水平总体来说还不是很高,所以,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和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进行立体式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到社会参与,从个人利益到权利,要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服务。根据河南养老产业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本研究认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业市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比如老年公寓型住房、亲子套间、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3)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就医是老年人生活的大难题,许多老年人不是因医院离家太远而耽误治疗,就是在一些大医院东奔西跑,不知找哪一个科室就诊。因此,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市场巨大。对此可根据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兴办一些老年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咨询服务。

(4)可适当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体育保健、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要求的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这些需求推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6

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5.88万亿元,同比增长29.2%,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5%。大中型电子商务交易额2012年预计达到10.69万亿元。近两年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刺激消费。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网络零售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成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去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1.94亿元,实现了网络零售总额7825.6亿元,同比增长53.7%,网络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4.32%,预计2013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第二,企业应用日益普及。目前我国大型企业普遍应用电子商务,实现原材料网上招标采购和网上营销等,大规模节约了企业成本。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也已经超过了4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规模的扩大,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使得中小企业在外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三,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变革。电子商务已经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工农业生产、商贸流通、旅游、社区服务等领域中应用扩展和深化,在拉动、加快经济增长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缩小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服务链条更加简洁清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第四,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电子商务服务、电子支付、现代物流和电子认证等支撑体系加快完善,围绕电子商务信息交易和技术等服务企业不断涌现。截止到去年底,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突破15万家,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去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达到2610亿元,已连续5年接近和超过100%,远远超过同期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

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从国内外电子商务最新发展,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应用,地方省市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等6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两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力求梳理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下一步的发展建议,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强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认识,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从国内外电子商务最新发展,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应用,地方省市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等6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两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力求梳理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下一步的发展建议,以帮助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加强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认识,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电子商务承载创新发展,实现战略跨越的关键时期。

篇7

一、山西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山西省经济结构逐渐得到改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2000年,山西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07.49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2025.09亿元,年均增长11.9%。2008年初步核算,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70.5亿元,增长10.6%。2000-2007年山西省服务业发展情况见图1。

就相对数据而言。近8年来,三产占GDP比重均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07年为35.3%,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的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多。2000年,山西全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结构比重为47.6:25.4:27.0.2003年为44:25:31.2007年这一结构演变为40:26.3:33.7。

(二)传统服务业发展现状

从总量来看,2000年以来,山西省传统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增加值由2000年的383.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28.61亿元。增长2.68倍。尽管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但其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从传统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最大,该值从2004年的23.1%下降到2007年的21.6%。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该值从2004年的16.7%到2007年的17.2%略有上升;住宿和餐饮业,该值从2004年的7%到2007年的6.7%略有下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稳定,该值从2004年到2007年基本保持在5.2%左右。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从总量来看,山西省现代服务业也取得较快发展,增加值由2000年的504.2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996.06亿元,增长1.98倍。从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看,多数行业取得较快增长。其中房地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2008年1-11月,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62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比上年同期下降10.8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5个百分点。横向来比,山西省房地产业投资总量依然偏小、比重偏低,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金融业稳步发展,2004-2007年占服务业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左右。旅游业全面升温,2008年山西省旅游总收入达739.3亿元,同比增长27.1%,在全国分别排第14位和第5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0.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旅游卫星账户测算,去年山西省旅游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为377.1亿元。同比增长27.0%,其增加值高于金融业、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山西省的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全国其它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一)服务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

“十五”期间,山西服务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低1.9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2007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4.9%,比2000年下降了8.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十五”以来,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强化了山西省以重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服务业发展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内部结构仍然不尽合理

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化改造远没有结束,与国际、国内相比,代表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没有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占服务业的份额仍然较小。2007年山西省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8%,与美国、日本的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山西省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4.6%,与美国、日本的30%以上相比,与我国中部省份相比,所占比重也明显偏低。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兴行业比重偏低,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这些行业的相对滞后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程度均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碍。

(三)投资仍显不足

近年来,虽然山西省服务业投资增幅较高,但由于长期对服务业投资滞后,形成山西省服务业投资总量偏低。从2000年开始,山西省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经历了先升后降现在略有回升的趋势,2007年服务业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1.9%,比2000年下降9.9个百分点,从而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2000-2007年山西省服务业的投资情况见图2。

(四)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山西省11个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市(如太原)工业化进程已经相当高,有些市(如吕梁)工业化刚刚进入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还刚刚打开。以2007年为例,太原市人均GDP已经达到36377元,而忻州市仅8004元,两者相差4倍以上,所以,服务业占CDP的比重各市之间没有可比性。与中心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省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东西两山地区的连片贫困地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业总体上仍比较落后。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山西省是一个资源型产业比重偏高的省份,第二产业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势必受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限制。相对第二产业而言,服务业附加值高、消耗低、污染少、就业量大,能直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因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

制造业的服务化是当前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其涵义是: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提品,而是提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而且,服务在这个集合体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增加值的主要来源,制造业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

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产品的解体或回收。制造业服务化的前提是工业化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尤其是后工业化阶段),因为随着分工的深化和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中的众多环节越来越“服务化”,使得工业的进步体现在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上。山西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程度不高,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支撑度,并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引导,重点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渗透。

(二)以生产业为重点,找准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

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可细分为基础服务、生产服务、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生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当前山西省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把生产业与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研发等重点领域主动承接生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山西省生产业对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多渠道、多方式提高对服务业的投资比例。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投资规模,积极推进投资向服务业的集聚,要增强服务业发展的资金引导,集中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政府投资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多地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服务业。对服务业中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可采取贴息的办法,积极向服务业项目发放贷款,促进尽快成长,做大做强,从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投资的比重。同时,在财税优惠、供地倾斜、降低注册门槛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篇8

关键词:服务经济;服务业;现状评价;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066-07

服务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工业化中后期开始出现并在后工业化时代日益成熟的以服务业为主导、并使国民经济整体日益服务化的高级社会经济形态,这种新经济形态突出表现为以拥有知识、技术、信息的人力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服务业大发展是服务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涵,但服务经济不仅表现为服务业自身的高度发展,更突出表现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协同、互动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的服务化,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服务化、中间投入服务化、价值创造服务化和最终需求服务化。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和当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看,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国民收入水平、社会分工深化程度、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程度、人力资本积累和虚拟经济的作用。本文结合上述特征与我国实际,进行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现状评价和中长期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促进我国服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比较公认的判断是总体上进人工业化中后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然后迈向后工业化阶段。

(一)服务经济处于培育阶段,尚未成为主导力量

1 服务业呈快速发展态势,支撑服务经济的产业基础仍显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1978~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3.9%上升到43.1%,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从12.2%上升到34.6%。但是支撑服务经济的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服务业产出占比自2000年达到40%后,至今仍在略高于40%的水平徘徊波动,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工业推动。

2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初现,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不强。当前,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依托其核心产品,向上下游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或发展与主业相关的服务业务,呈现了较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但是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对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强。基于投入产出分析表明(见表1),2002年、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生产业的依赖度低于第三产业甚至第一产业对生产业的依赖度,而且生产业对三次产业的支撑作用均在减弱。

3 消费服务化趋势明显,服务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2000~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不断提高,分别由40.79%和29.66%上升到43.72%和33.82%。但与发达国家现阶段服务消费比重高达50%甚至60%相比,我国服务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我国服务业领域市场化改革滞后、公共服务体系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医疗、教育、电信等服务消费有效供给不足、价格过高,服务消费支出的提高相当程度上是由价格因素所致。

4 服务贸易持续增长,但总体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保持年均16%的增长速度,但占当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则从1997年的14.14%降低到2010年的11.14%。运输、旅游和其他商务服务等传统项目仍是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金融、计算机和信息、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新兴服务虽有所提升,但占比偏低。总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不仅服务贸易占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而且与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5 创新要素推动作用日益增强,要素流动和配置机制尚不健全。近年来,我国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较快,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对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显现。但现阶段我国发展服务经济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仍然匮乏,知识、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还不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创新成果的开发利用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和方式亟待改善。

6 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优化,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近年来,我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不断改善,但是金融、电信、航空、铁路等垄断行业以及教育、医疗、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亟待完善。

(二)制约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 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由于认识不到位和体制机制尚未根本破除,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对原有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一是热衷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大项目和暴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对长效性的人力资本投入和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研发创新投入缺乏兴趣和热情。这既不利于现代生产业的发展,又制约了消费业的发展。二是许多地方仍然囿于西方传统工业化在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理论教条和实践模式,忽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及时转向以精深加工化为主导,不利于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及产业分工深化,从而制约了生产业的发展。三是长期以低水平加工贸易方式为主,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扩大出口,核心关键技术和高增值的服务环节被外资、外商控制,这对国内生产业的发展难免产生抑制作用。

2 城乡二元分隔的体制障碍。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分隔体制至今尚未完全破除。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放开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后,又在城市内形成了农民工与“城民工”、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同城不同制”的新二元结构矛盾。这种双重二元分隔体制是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严重阻碍,明显弱化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及服务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效应。

3 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以及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分配格局日渐失衡,宏观分配中的普通居民和微观分配中的劳动要素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目前已明显低于合理水平。政府、企业和资本要素报酬占比偏重,本能地不断扩大投资,使投资率持续高位攀升;居民和劳动要素报酬占比过低,相对削弱了消费基础;高投资率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靠不惜代价扩大出口来消化,由此造成内外需和内需中投资、消费失衡不断加剧的不良循环。尽管我国居民收入也在持续较快增长,但近十多年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尤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制约了消费业的发展。

4 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到2010年才达到1.75%,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原本提出在1999年就应达到4%,推迟到2012年才实现,可即使如此,也比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低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1.6个百分点。此外,对创新成果、创新要素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尚不健全,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偏低,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等高级要素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滞后且缺乏有机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和方式亟待改善。

5 服务业改革错综复杂。当前,我国服务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从某些方面看,其难度之大甚至超过一、二产业改革。服务业改革不单纯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体制改革,有的还会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尤其是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与民生直接相关,其社会关注度和敏感度很高。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和向服务经济转型的体制瓶颈,不仅需要有更大的决心、魄力和胆识,还必须有更科学、周密的顶层设计,更强而有效地驾驭全局和统筹协调的能力,更妥善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6 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促进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部分政策设计不够合理。如,以生产性增值税为主的税收格局,导致地方政府为增加税源而更注重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多征收营业税,由于不能抵扣其进项所包含的增值税,实际税负可能高于制造业。此外,现行政绩考核办法也不利于服务经济的发展,GDP总量和增速实际上仍是评价地方政府的首要指标。

二、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1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强调要“促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业加速发展”,要大力发展生活业,满足多样化需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步伐,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必然推动社会经济形态高级化的体现。

2 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但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及其支撑和促进一、二产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实际也提出了在工业化中后期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跨越式发展要求。信息化与服务化是相伴相生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意味着要超越西方传统工业化模式,把继续完成工业化与推进经济服务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3 是构建国家竞争力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已经步入服务经济成熟发展阶段,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各种传统要素已在很大程度上被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要素改造更新和替代,竞争优势产业已由传统制造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其仍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传统产业也主要依赖品牌影响力、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管理等服务要素支撑。而我国人口红利期已临近结束,劳动力和物质资源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趋势明显,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日益消减。国际竞争压力迫使我国必须加快服务经济发展步伐,构建我国全面、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竞争力新优势。

4 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和各类新兴的消费业,同时从加快发展现代生产业切入,推进产业经济服务化,从而为社会、为市场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物质文化产品。

(二)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可能性

1 国际经验表明,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具有加快转型的趋势。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但国际经验表明,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普遍存在着后发工业化国家转型期缩短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向纵深发展,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更是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这使得新兴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压缩式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日韩等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速度明显快于欧美国家,亚洲“四小龙”也表现出同样的加速趋势。我国作为最具活力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显然也具有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可能性。

2 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传统工业化路径。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独立、完整并有一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制造业规模巨大,2010年已有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许多是重化工产品,有的已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峰值。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化中期不必完全重复发达国家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传统模式,至少无须再着重扩大重化工业的数量规模和比重,从而也有条件及早确定以精深加工化和服务化为主导,把继续完成工业化与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结合起来。

三、我国服务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10~20年是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1 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将促进产业结构和最终需求服务化。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如按7%测算,经济总量将达到2015年的55.8万亿元、2020年的78.3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2015年的45771元、2020年的67252元。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0000美元,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具备了支撑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收入水平。根据国民收入水平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有可能在“十二五”打破波动徘徊局面,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十三五”有可能突破50%的临界点,初步确立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下一个十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可能达到5%左右,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服务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将稳固确立。

2 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实质性推进,将为服务经济发育成长创造广阔平台和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保守估计,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2015年的51.5%、2020年的55.5%,未来十年内将有1亿多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破除双重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成为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农民工“市民化”可能在5~10年内逐步实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实质性推进,对生产性、消费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大量增加,必然会有力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并首先在大中城市形成以较为发达的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带动全国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3 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支持要素投入和价值创造服务化。2020年我国将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建成创新型国家。届时,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分别达到13.5年和11.2年;我国综合入学率达到83%,超过目前中上收入国家约76%的平均水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总量将比美国高出8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和要素投入服务化,尤其是促进知识密集型生产业与技术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从而大大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步伐。

4 体制改革攻坚取得突破和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将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向服务经济转型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我国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包括服务业领域的改革,着力突破深层次的体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包括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可以期望,体制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将为服务业大发展和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们判断,今后10~20年应是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服务化、价值创造服务化、中间投入服务化和最终需求服务化将取得长足进展,2020年之后我国总体上将步入服务经济社会。

(二)服务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1 关于产业结构服务化的预测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未来我国服务业比重进行预测表明,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化将经历三个阶段(见表2)。

第一阶段是“十二五”时期。在最终需求结构调整带动下,加以要素驱动结构逐步变化的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将带来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和劳动报酬“两个比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加强民生建设,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将促使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家庭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消费业和各类公共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此阶段,预计服务业年增长率将达到8.9%,超过GDP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再波动徘徊,将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有条件的大城市将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二阶段是2015~2020年。随着工业化基本完成,服务业增长速度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将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占比将继续上升并突破50%的临界点,服务经济形态初步确立。由于服务企业显著增多,加之事业单位完成分类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成企业,服务市场竞争加剧,将导致服务业内部调整和加快结构升级,高端生产业和新兴消费业将日益成为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但通过改造提升逐步实现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是2020~2030年。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经济形态稳固确立并逐步趋于成熟,服务业仍可保持高于第二产业和GDP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占比继续稳步提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服务业占比一般要达到70%以上才趋于稳定),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普遍趋势。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服务业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相应成为较为发达的服务经济国家。

2 关于就业结构服务化的预测分析。选取与我国同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作为参照国,依据这些国家在服务业达到与我国未来时期相似比重时的就业情况,推测我国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见表3)。首先,我国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始终呈现增长趋势,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本一致。其次,随着服务业占比上升及其吸纳就业潜力的逐渐开发,在“十三五”末期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即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将超过50%。第三,受到人口峰值的影响,“十二五”时期仍是我国就业压力较大的时期,“十三五”时期尽管人口高峰已过,吸纳就业的压力仍主要由服务业承受。第四,我国就业压力将在2030年后得到缓解,随着就业总需求下降和服务业结构升级,虽然服务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在就业总量中的占比还会继续上升,但其吸纳新增就业人数和就业增长率都将下降。

3 关于中间投入服务化的预测分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阶段,生产业增速明显超出服务业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生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会有力推动生产业大发展,使制造业对生产的需求持续扩大,并由此加快中间投入服务化进程。制造业与服务业将以三种方式融合互动发展(见图1):一是制造企业自有服务功能的完善提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实时服务。二是通过将服务外包,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并使企业自身能够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制造服务化或转型成为服务型企业,如龙头企业只掌握品牌培植、研发设计、技术标准和营销授权,将其他生产经营环节都扩散外包出去。

4 关于价值创造服务化的预测分析。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使我国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不利地位,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进程中逐步改变。向服务经济转型与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人力资本提升的正向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反向压力、物质资源的高投入与高消耗难以为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等等各种条件,将迫使和推动我国产业与企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加快价值创造的服务化。

5 关于最终需求服务化的预测分析。在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提高居民消费份额、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居民的消费服务化趋势将明显加强。基于对历年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相关度的计量分析,以及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历史数据分析,并结合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和城镇化率的预测,表4给出了未来我国消费服务化趋势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将分别上升到55%和41%,全社会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将上升到49%。如果按照总人口14.5亿、城镇化率60%计算,2020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总额将达到15万亿左右。

四、结论

我国服务经济尚处于培育阶段,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城乡二元分隔体制障碍、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服务业改革难度加大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国家竞争力新优势、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后发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着转型期缩短趋势,而且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今后10~20年将是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7):35-42

[2]白仲尧,依绍华,服务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J],财贸经济,2004(8):75-80

[3]周振华,服务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科学发展,2010(7):3-14

[4]陈宪,殷凤,韩太祥,服务经济与贸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任旺兵,刘中显,我国制造业发展转型期生产业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6]李相合,中国服务经济:结构演进及其理论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刘世锦,任兴洲,王微,关于服务经济发展的若干认识[J],科学发展,2010(8):3-17

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发展趋势;战略目标;发展对策

一、现代服务行业的基本内涵

按照我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中的定义:“现代服务行业(modern service industry)是第二产业高度发展的产物,主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在贸易管理、服务信息等方方面面都有所转变和进步。它涵盖了由于信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孕育的现代服务行业,也囊括了不同于以往的服务行业的革新和晋升结构。”

二、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基本状况

从产业结构的方面来看,今年以来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较为平稳,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展的幅度也比较合理有序。从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结构中的组成来看,发展状况比较稳定的是第一产业,而工业和服务行业在我国总体的经济结构中的比值是实现了高于五年前甚至是翻倍了的,所以我国现代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了产业机构中比值较高的产业成分之一,这也说明了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道路是处于比较平稳上升的势态当中的。

(二)我国现代服务行业发展优势条件

1.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软件、电信、信息通讯等服务类型在工作岗位上的转移需要不断上升。由于业务需要,服务产业在国际上的转移也不断扩大,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核心区域,项目的外包和跨国公司业务发展扩大化,他们需要成本较低的生产投资,所以我国成为国际服务行业转移的主要热点。

2.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国家在“十二五”的规划纲要中重点强调,要大力发展我国服务行业。在当前,我国产业机构早已进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升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现代服务行业早就拥有了推进自身发展的优势以及条件了。

(三)我国现代服务行业发展主要问题

1.从业人员能力需要提升

在现代服务行业范围内,人才的短缺一直是是制约着我国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依照惯例,在某一专业领域里,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要求的基本是需要有掌握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的,但是产业结构性的人员短缺一直不能被填补,服务性产业难以得到强硬的劳动力支撑。再次,我国现有的现代服务行业的技术人员对相关从事领域的技术掌握还不足,和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行业相对比,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发展还是处于较低水平的。

2.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有待提高

目前阻碍我国现代服务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服务行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信息和软件科技方面的服务行业里,一旦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服务行业提供的产品和相关的信息服务就不能够走上产业链的前端,经济效益就不能够实现最大的获得。

3.服务行业企业融资和品牌规模需要提升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的生长态势中,现代服务行业是要依靠许多资本去支撑的,没有资金的支持,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就举步维艰,服务活动也就难以顺利开展。另外,在这个信息技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企业的品牌效应是很被消费者所重视的,能够提高品牌发展的规模,就能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定的行业发展地位。

三、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及举措

(一)我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行业的战略目标

以提升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品牌规模为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行业模式。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现代服务行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我国的现代服务行业就应当抓住这一机遇,运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积极扩大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品牌规模。甚至可以通过产权并购等多样化的开展模式去鼓励现代服务行业去提高国际竞争力、又或者是通过安排专项资金去推进企业业务发展到国外市场、建立进一步完善的现代服务行业。

(二)加快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软环境。政府要着力于交通、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于行业标准化、知识产权建设,进一步规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的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二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为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注入新能量。要把握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趋势,结合我国对外开放中具有的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优势,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的转移,着力引进国际著名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进入我国,以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现代服务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需人才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中长期培养计划。尽快出台现代服务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政策和引进优惠政策,打造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高地。

四是增强科技创新力度,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驱动。充分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性强、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服务业研发中心和开发基地,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实力。

参考文献:

[1]黄繁华,洪银兴:《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7年第7期

[2]顾乃华:《对现代服务业基本内涵与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

[3]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新华网.2007

[4]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

[5]张传翔:《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路径新探》.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

篇10

关键词: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近期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扩大以及发展,文化商业化道德浪潮不断推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当下的大环境下,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更是成为了各国经济界和文化界的升级的时代重心,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软化的基本趋势不断加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其实质上是顺应了各国国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的历史潮流。山东省的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山东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本身拥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位处于黄河三角洲国家战略文化产业发展地区,成为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些给山东省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所谓的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体育文化之中以人类精神为核心进行开发,并且以创造有形物质需求为前提。其本身的定义,从狭义来说,本身与传统意义的体育文化产业不同,从产品开发的内涵与产品追求经济效益的渠道不同,更是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开发的运行过程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文化与体育的创意与策划的不同。所以,体育文化的开发资源,主要是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创造价值,并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活动,其中活动之间有着关联的集合。

当前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体育文化的三类产业角度来阐述其现状。当前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三类型的产业结构层次,本体产业、服务产业、间接的一类、二类相关产业。一类产业之中包括体育产业的本体,体育竞赛文化产业、体育健身类文化产业;一类产业的间接产业中包括一类产业相关的服务产业,相关的传媒业、体育科技文化相关的产品、体育相关文化旅游业;三类产业是与一类和二类相关的产业,例如体育福彩业、体育相关的房地产业,基本形成以第一类产业为根本的源动力,然后稳固发展一类产业,并且同时以自身衍生的二类和三类产业为保障,使得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有着支撑。

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产业结构特征:

(1)体育竞赛文化业。目前山东省在职业体育赛事的表演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省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产业的运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很好的解决训练以及比赛相关的经费问题,在经济效益、宣传树立企业形象方面做出了相关的有益的尝试以及探讨,双方最终在合作之中达成了共赢的局面。(2)体育健身娱乐文化业。伴随着山东省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与城镇一体化持续推进,体育健身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山东省的体育娱乐业务的经济价值却远远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充分开发。(3)体育文化交流以及体育相关的中介服务业。山东省的体育相关文化的培训服务业,主要体现在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训;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体育师资培训。培训之中呈现出了多元化以及广泛的特点。(4)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山东省自身有着与体育相关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区域特点来看,山东省的体育文化旅游特点主要是放在了城市体育旅游、滨海体育旅游以及体育相关的生态旅游。

二、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

(一)体育的市场不够完善。山东省体育基础的设施在全国居第二位,但是其中占有着很大比例却没有开放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能够给山东体育市场带来直接的影响。山东省相关的竞技体育的市场化程度并不算高,虽然有着相关的足球以及篮球相关的体育俱乐部,但是这些与现在山东省发展比较好的俱乐部却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其中有可能存在着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够分明、政企不分、管理不合理的问题。

(二)体育相关的无形产业发展不足。体育的无形资产主要表现在了举办体育赛事方面。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的冠名权其中的开发以及发展,体育组织以及体育比赛以及所属体育的专利和特种使用权的开发。但是,应用到山东省实际的状况,其本身处于起步的阶段,经营的形式比较单一以及缺乏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缺乏相关的品牌保护。

(三)缺乏相关的稳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山东省的体育发展一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有着很大的潜力以及发展。但是山东省具体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扶持体育事业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兴办相关的体育产业。

三、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区域发展趋势加强。在最新相关的政策下,县市确定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趋势加强。其中可以以主要的济南为例子,市委以及市政府在出台了新的政策建设东部新城。这项举措使得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以及相关的城市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且极大的提升了城市的品味以及相关的形象,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潜力无限。山东省发展文化产业本身有着很大的优势,在改造提升自身已经有的传统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关的体育产业的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和结构调整本身的主要出发点以及着力点。

(三)地区之间的竞争持续加剧。山东省本地在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从而吸引外来投资以及驻外的企业入驻的情况下,但是在地区内部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山东省内部面临着相关的产业竞争加剧的情况,所依靠的黄河三角洲相关的文化产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四、总结

山东省的体育文化产业在不断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途径。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打量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得体育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有着很好的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立足于山东省体育文化的自身发展的现状,站在全国发展体育文化的制高点,加深了对山东体育文化的理论认识,并且走出了具有山东省特色的体育文化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