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篇1

关键词:分岗位教学;教师综合素养;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财会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分岗位教学又在此基础上增强了它的技能操作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对该教学方式的完善,不仅需要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努力,更需要财会专业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不断更新、专业实践上的娴熟以及企业相关内控原理的设置理念上不断充实并更新。

一、存在问题

1.财会专业教师实践经历不足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师一般都是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岗位充当老师角色,财务方面的实践经历不够,也不能够完全讲清楚会计岗位的具体分工以及凭证的传递流程和规定。所以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够生动,不够完整,案例性也不强,有些脱离实践。也不能很好体现分岗位教学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理念,教学效果也就势必打折扣了!

2.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

大部分中职学校根据要求都开设了相应的财会专业课程,可是能够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课程却不是很多,针对分岗位教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更少了。凡此种种原因导致了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已经取得财会类毕业证书,但动手能力不强的所谓的“人才”,给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次培训的麻烦。

3.财经法规、准则、制度更新快,部分老师跟不上步伐

2011年7月19日第三次修订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首先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颁布,2013年1月1日实施等等。近几年我国的财经法规、准则、制度修订的步伐很快,有些内容已经赶上了欧美等西方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是部分教师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及时跟上,作为知识的先行者,自身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就很难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了。

二、几点思考

1.建立“财会专业教师的理论轮训”制度

每年派部分财会教师参加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并形成一个对储备知识不断更新的制度。然后对其他教师进行再培训,让整个学校里面弥漫起最新、最全、最准的信息。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去浇灌每个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股关于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竞争学习的正能量,用这样的正能量去辐射其他学生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的制度

每学期寒暑假安排部分财会专业教师去知名企业进行再学习和再培训。让我们这些缺少实务工作经历的财会教师经过企业的实战锤炼,在企业的财会各个岗位上进行轮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相信经过这样的几次轮训,我们的财会教师一定会对那些写在课本上生硬的理论有一个感性的再认识,那么讲授给学生的分岗位理念一定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案例。这种“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制度的建立,能够让学校里面每一个财会教师都有可能接触实践,有机会在实践中夯实并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每一个完美的个体最终就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具有强大阵容的集体了,那时我们的教师团队将会是一个“金刚之躯”了!

3.建立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

这个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的“新”主要体现在:设施、岗位和内控制度应尽量地完善。其具有的功能不仅能模拟出一般会计凭证在企业中的传递流程和规范,同时也能尽量多的模拟出财会不同岗位的专业角色,并且在设置岗位时考虑企业内控的相关规定以及审批授权程序等等。尽量使得这个财会模拟实验室呈现出完整企业的一面,进而让学生对企业整体有感同身受,对自己充当的岗位有感同身受,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局观念的新一代财会人才。最好每周都安排企业指导师前来一线指导,这样做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真实感,让学生越学越喜欢,越学越有味道,给财会实践教学增加不同的色彩。经过这样反复的理论——实践、实践——理论,三年系统的学习和实训,每个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可望被打造成一名全面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财会毕业生。

4.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

以上介绍的是一般中职学校财会分岗位教学背景下,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建议。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还可以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即让每位财会专业学生经过学校的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后,有机会走进企业内部,进行顶岗实习。对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和岗位分工、职责、流程以及企业内控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学会与其他同事的团结协作,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并且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与经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他们会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孙振丹,郭军.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舒岳.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刘秀丽.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财会教师的综合素质[J].岁月(下半月),2011(07).

篇2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里就业形势良好。如2002年,江苏省首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江苏省各名牌小学争抢的对象,所有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到2008年,该专业就业率已经低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的1.02%”。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出自专业自身,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科定位不强、学科专业知识较弱、教育教学技能差、师范性较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的什么基本技能最重要,43.39%的新教师首选‘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有38.26%首选‘组织管理能力’,还有10.53%首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以来最想得到补充的知识是什么:新教师首选‘所学专业方向的知识’的比例最高为22.33%。”这些现状也反映出了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差,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直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地方院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没有深入的思考设置本专业的原因、优势与不足,不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而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然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仍是合并升级前中师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在保留自身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低,很多教师甚至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调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学科专业方面多教授课程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科具体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比重低,且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单一,最终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应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定并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必须树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师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实施并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通识教育类课程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授

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仍是以某个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的,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文理哲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有不专的现象。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凸显师范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进行,在校内通过微格训练环节加强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技能;在校外可以与地方小学合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切勿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一主两翼;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005-03

全科教师培养问题备受重视,广大师范院校对全科教师培养的概念内涵一直不断研讨,却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教育部也出台了不少有关“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政策,2012年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五部门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这表明国家层面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及中国乡村学校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迫切需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未来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即“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

我们也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指向“乡村教师”,早期提出全科教师的概念,是由于乡村小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学点分散,规模较小,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许多教师不得不跨年级、跨学科教学,这就让多学科教学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目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全国视角看,真正在乡村办学点开展多科甚至全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不到小学教师总人数的3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小学专任教师626.91万人,普通小学16.01万所,小学教学点9.65万个,估算乡村教师200万人左右。那么带来一个问题,不同师范院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同,从城乡定位看可以是中心城市小学教师、县级城市小学教师、乡镇小学教师、办学点小学教师,各个类别对全科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县城以上的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专业学科明确,乡镇中心校一类小学教师要求“主要学科明确、多科胜任”,而办学点需要全科胜任的教师。这就给“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惑。

在这样的前提下,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展了15年的探索。

一、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

成都大学小学教师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朝举人陆绎之创办的早期师范学校“淑行女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成都市主要的城市小学的教学与管理骨干;新世纪以后主要培养大成都及全省范围的城市小学、城镇小学教师。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符合小学一线教学岗位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卓越全科小学教师,要求培养的新教师能够“胜任主科教学基础上的多科教学”。对多学科和相近学科的学习和教学基本规律的掌握是小学全科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全科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在一定宽度的学科知识域上形成教育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江净帆教授提出“小学全科教师不是知识总量的简单相加,不是文理知识的简单交叉,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也正是这样的思路。

二、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成都大学依托四川省卓越小學教师培养计划(2016)、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2017年)、成都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类专业本硕桥梁课程研究(2017)及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与教学论(2020),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围绕“专业情意深厚、专业知识广博和专业能力全面”三大教育目标,基于“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丰富全程实践体系、搭建本硕课程桥梁”为总体思路,建立起“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一主两翼”强调全科教师背景下的一专多能(模型见图1),“一主”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师教育专业基础和一个主干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可能的学生硕士教育阶段基本素养要求或在未来工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两翼”中的“左翼”是学生在主干学科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右翼”是学生技能训练、兴趣和特长发展,面向校本课开发和教师生活的闲适雅趣。实践表明“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提高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其就业,为学生适应工作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新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学生毕业后就业、考研、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认同和师德修养、扎实的教育知识和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自觉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教师专业情意为核心,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全科专业化水平,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包括教师教学所需要的备、讲、辅、评、研、写、管、唱、跳、画十项基本技能。

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一主两翼”既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是课程体系骨架:选择师德修养和小学一个学科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主干,选择小学其他开设学科的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一翼,选择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课程修习为另一翼,建构基于“一主两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模型见图2)。

(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1.通过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于2011年立项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后,“以参与式教学为主线的小学新教师培养改革与实践”课题获201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一主两翼’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201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小学教育专业”计划先后立项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围绕精品课程和教学项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经过艰苦而持续的全方位改革,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取得突出效果。“教师职业道德”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受众达数万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成为四川省第二批应用性示范课程,“教育学”立项为首批四川省课程思政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分别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成果促进了成都大学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专业优秀系列教材的开发。

3.利用科研课题展开对专业重大问题的研究

成都大学近5年围绕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小学教育、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案例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立项科研课题40余项(含国家级2项,省部级10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0部,近300篇,获得科研奖省级三等奖2项;市厅级奖项10项。这些成果被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使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地方教育服务更加有声有色。

4.学科建设显露优势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学科已成为成都市重点学科;2017年获得教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小学教育”方向2017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在读的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60位。一系列的立项与获奖展现出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三)丰富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1.在全程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校内定期进行微课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书画艺术训练、行为观察、形体训练等教学实践;在课外推行“小先生”制度,锻炼提升师范生技能与领导能力。2014年,成都大学的“小学教育实验教学平台”获中央财政326万元资助,使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领先于省内同专业;43所实践教学基地小学,为每学期分年级、专业和层次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泰国的海外实习形成了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机制。通过见习、助教、试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实现了全科教师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保证了实践内容的渐进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2.在因材施教中强化个人特长

倡导与指导学生主持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创新实验計划项目研究。近5年,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0余项、省级20余项、校级100余项。不断开展创新科研,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有专长的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性竞赛,近5年本专业学生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有51人次,包括儿童文学原创、英语竞赛、书画比赛、汉字书写、艺术表演、舞蹈比赛等。学生因此强化了特长,凸显了个人发展的优势。

(四)搭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平台

1.构建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协同机制

成都大学全面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构建“大学—地方政府—小学”(即U—G—S)合作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立由教育管理专家、一线小学教师、大学教授组成的小学全科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小学基地校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共同体。多方合力为师范生成为全科教师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开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

成都大学建立“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区县联盟”,建成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力保障师范生在校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体系,贯通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环节,实现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组建“省小学教育协同创新联盟”,集全省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培育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小学全科教师。

(五)考研升温,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成都大学经过6年的实践,小学教育专业考研比例由10%逐年上升到40%左右,考研成功率也达到5%—10%。以20毕业生189人为例,考上研究生14人、公招教师65人、大学生村官9人、其他新体制小学70人、成都各类培训学校30人。据麦可思测评报告,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主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4.1%,就业竞争力排序全校第一,评价报告见表1。

通过合理设置差异化的全科教师培养目标和定位,较好地应对了不同学校、地域、层级的学校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针对性问题。多年实践获得了以下人才培养成果:

(1)确定“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2)兼顾“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与宽适应性;

(3)全程植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综合化、全科化目标;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可以从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现代汉语在一级学科上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所以,现代汉语的研究、师资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其他专业受重视的程度有限。对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本应是一门主干课程,可在许多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主干课程,极个别学校该课程只有二十几个课时。可见,现代汉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有不同于中文专业的特点,它并不强调中文学科知识的精、专、深,而強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但是,当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小教专业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雷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致使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

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侧重于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注重语言抽象规律的归纳和分析。而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胜任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与中文专业有所不同,理应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分师范与非师范、中文与小教专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例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现代汉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不考虑小教学生汉语实际,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但当前现代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显得空洞苍白,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现代汉语教学不过关,学生在语言能力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占相当比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对于小教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理应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重视程度上都应该享受主干课程的待遇和地位。

(二)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前所述,不同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为宗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语言教学及语言研究能力。只有厘清了课程定位、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三)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内容大多面面俱到。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应该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入手,根据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使现代汉语教学切实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1.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

现在许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不太关注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完全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语言知识、技能讲授与训练,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熟悉并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才能让现代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语言学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非常需要语言学者的成果支持。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和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还应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增删。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少讲音位等语音理论,讲清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音节汉语结构分析方法;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小学拼音教学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规定与要求凸显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重视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范的教学。对于偏旁部首的分析要講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的生字表来进行笔顺笔画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现代汉语课中造字法的学习应该加强,并应结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进行,理解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特点,分析表音、表意偏旁,就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少写错别字,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词汇部分减少关于语义场、义素、义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强化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讲解词汇的发展与词语的规范化。

语法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对于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了解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将“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要点,这可以作为我们取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修辞知识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大修辞教学的分量。

(四)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

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用例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语言生活有些脱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实际生活语言用例,特别是选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来讲解语言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需求,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审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职业 能力素质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各专业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开放、合作、灵活多变的适应性,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由过去中师重外显的技能培养提升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这三者的内在关系是: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内容。能力是驾驭知识、运用知识服务现实的力量体现。素质是由知识和能力升华内化而形成的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底蕴和境界的深层属性,代表了人才质量要素的更高层次,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践性、创造性、应用性的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处于同一教育过程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近十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把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于以培养小学一线的教师为主,强调职业导向和职业技能,强调实践应用,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通用性。这样就有人怀疑其专业水准,因为人们往往以教育学专业或者某学科类专业的标准来衡量它,认为这一专业不仅在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上达不到教育学的要求,也谈不上学科水平。但近年来我们的学生在求职竟聘中的高取胜率、入职从教后表现出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能,表明跳出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小学教育的专业业特点和对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改变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专业为蓝本来设计和评判小学教育专业的做法,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评判标准是十分重要的。 

一、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是指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面向小学,既重视1994年3月 国家教委师范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高师各专业通用的四项基本技能(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还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特点构建美术应用能力、音乐应用能力、舞蹈应用能力的训练与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进入小学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实用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基础性原则 就是针对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教育教学,注重实际能力,强化基础训练,以适应毕业生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时代性原则 是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要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符合。如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各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通用的一种手段,信息应用能力应成为基本能力之一。根据“说课”已成为小学教学研究的常用方式和小学招聘人才时的主要考核手段,我们在课程教学能力大项中增加了“说课”这一分项。 

4、科学性原则 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讲究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又考虑个性特长、突出重点。从整体说,要考虑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从个体说,在合格的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各有所长。故此,设置的考核项目分必考项目和特长项目,必考项目是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考试且获得合格成绩,特长项目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兴趣及学习情况任意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考核。  

二、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质和人才特征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立什么样人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应怎样的培养规格?应采取怎样的模式进行培养等等问题,不仅是我们开办这个专业之初尚没有完全思考成熟的问题,就算是在全国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小学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从百年中师到本科培养,跨度大、时间短,从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至今也不过12年的时间。而要办好这个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

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在于“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 “定性在教育”决定了我们是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定格在本科”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沿用中师培养模式。“定向在小学” 决定了我们也不能照搬高校历来培养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广泛进行理论探讨、借鉴南京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率先开办这一专业的学校的实践经验、并深入小学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内容、过程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确定了我们培养的必须是“富有‘三心’、全面发展、学有所专、技能过硬” 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三心”是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有童心他才能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才能读懂儿童,才能以成人的智慧引领儿童成长。有爱心,才能使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责任心才会使他在小学教育这一神圣而又平凡清苦的岗位上,站在人生的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培养“完整的人”。 

“全面发展”是指知识结构完整,自然科学素质 、人文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整体水平较高。 

“学有所专”是区别于中师人才的重要方面,要求在语言文学、数学、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如果说全面发展是“广积粮”的话,那学有所专就是“深挖洞”。二者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呈“t”型,“—”表示知识的广度, “︱”表示知识的深度,同时知识间应该有交叉点和结合部。 

“技能过硬”体现在具体操作上,表现在会做事上。是需要通过严格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够熟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动作系统。包括语言技能、演示技能等等。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具体内容 

围绕这四大特点我们已建立一套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素质体系,具体包括: 

一个核心:以专业情感培养为核心,培养“富有‘三心’”的人。 

两种水平:本科层次的学识水平和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表现出它是定格在本科层次,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识水平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达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标准,表现出它是定向于小学、定性在教育的。 

六项公共能力:是指各类从业人员通用的、基础的能力,包括观察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两项专业基础能力:保障学生顺利就业,适应小学教师岗位最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学科课程教学、班队管理两个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项专业发展能力: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入职就业后的,为工作更上一台阶、成为骨干教师、学者型教师、学科带头人、管理工作者而需要的潜在的发展后劲,包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六能六会”实用基本技能: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作为学生能力素质中外显的、可以考核测量的组成要素。“能说”是指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和日常简单的英语、掌握说课的技巧,能用说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教学研究;“会听”是指懂得倾听是交流沟通基础,能从倾听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并进行决策。“能写”是指能用三笔字规范书写常用汉字,并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会画”是指具有美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画简笔画、出黑板报等。“能弹会唱”是指具有音乐应用能力(,包括歌曲演唱、视唱、儿童歌曲弹唱等。“能编会演”是指具有舞蹈应用能力,包括舞蹈基本技能、儿童舞蹈编排等。“能想会做”是指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能把自己想法转变成现实可见的物质形态,包括能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具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能问会导”是指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育教学中编拟有针对性的问题,会能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银城,刘尚辉,江国杰.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培养模式 [j],孝感学院学报,2007,(7):69-73 

[2]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 [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9):49-53 

[3]陈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j], 黑

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74-75 

[4]关文信.小学教师专业特点及小学教师培养思路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8-141 

篇6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本文介绍了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中美小学;教育理念;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99-02

一、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

教育事业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而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根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体制,从古至今教育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小学教育。近年来,随着中国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小学教育多数还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一方面,中国小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却缺乏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中国的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这些无疑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专业性的发展,禁锢了其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

(二)美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上。美国制定的教育标准是:自由、独立、创造。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对教学方面的意见。

美国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教育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学习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在的才能,而且对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小学教育吸收并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非常注重精英的培养。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美国小学课堂过度开放自由,只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

二、不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一)中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倡导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明确地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二,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通过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同时小学课程增加了思想品德、体育、美术、劳动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沿用应试教育,禁锢学生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高考制度,应试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小学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所展开的相应的特色教育,缺乏因材施教。因此,中国学生学习太多死记硬背,思维死板,缺乏积极主动性。比如在美国,小学生四年级课本中涉及到热气球空气上升的原理,美国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亲自做一个热气球,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亲自动手。而在中国,教师按照课本讲原理,学生把书上的重点画下来,考试时照本宣科地把答案写在试卷上就可以拿到满分。可见,应试教育不仅导致了学生视野狭窄,也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许多孩子课业压力大,负担重,给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美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个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老师也有较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或开出课程。在美国,每一位老师似乎都具有“星探”的职责,比如有的学生在绘画方面有良好的天赋,但在数学等其他课程方面却成绩一般,老师就会把他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学校的画报上,这样不仅增强了该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激发绘画创作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过度实施启发教育,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过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却忽视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方式去启发学生,从而发掘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美国的教育相对来说很宽松:“美国的中小学,基本上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主,不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多四处走走。整个学习环境很宽松,老师提供了很多快乐,在快乐当中灌输很多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学到东西”。这样固然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却得不到良好的输入,仅仅有动手能力,但却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三、对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一)对中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小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通过事实去发现和验证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在教学课程中,改变固有的、落后的传统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突显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解放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教学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改革考试制度,缓解升学压力。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有必要减少或取消一些选拔性考试,革新考试内容,多一些开放性考题,少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缓解学生的压力。

(二)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美国的小学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和能力训练方面不足,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空间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着重传授核心知识部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另外,适当增加考试与评估,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自由”的度。在美国小学教学课堂上,学生们通常都是很随意的,气氛十分活跃,且没有固定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弊端:第一,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好课堂中学生“自由”的度。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 信息技术学科 研究与分析

一、前言

在目前小学教育阶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信息技术发展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能力,在小学积极开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保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小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2、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3、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三、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必要手段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程度正在逐渐加深,能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保证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措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中,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了教学重点,通过采取具体的教学措施,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许多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教育阶段,考虑到小学教育目标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分析,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应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保证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

四、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分析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要想保证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做好与其他学科的衔接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做好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使信息技术学科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有效融合,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整体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放在相同地位。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措施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就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满足教学需要,达到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措施的制定上保证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下功夫

在小学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方法上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保证信息技术学科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点。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学科对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学科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开设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并结合小学教学实际,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取得积极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永亚;;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戴玉;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分类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篇8

幼儿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开始接受小学的正规教育,是幼儿成长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帮助幼儿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转折点,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是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且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抓好衔接和过渡。幼儿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创设丰富适宜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一是作息时间的差异。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对自由,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灵活安排,而且,幼儿园会在午间安排孩子午睡;小学的作息时间则要求比较严格,课时安排相对紧凑。二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幼儿园教学以趣味性、游戏性为主,把知识点贯穿到游戏中,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教学则是规范的课堂教学,着重于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学习,需要认真刻苦努力才能完成。三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幼儿园教室布置有生活家、活动角,内容丰富美观,富有儿童情趣;而小学为避免学生上课分心,在教室布置上相对简单单一,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四是师生关系的差异。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会像父母一样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孩子之间有着关爱亲密的家人关系;在小学,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关心得相对要少些。

教师要明确这种变化,引导幼儿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将会很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三、着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全面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特点的差异,幼儿园大班应把优化课程、科学引导、习惯养成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从知识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认真学习的习惯。在集体活动中要求幼儿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说话,而且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通过开展“接龙”“学别人说话”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通过训练改善幼儿课堂纪律,逐步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基础知识训练和指导,如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等,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从能力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习惯,加强其生活能力的培养。开展“帮书包找朋友”活动,要求幼儿在课后自己将玩具、教具放回原位,学会自己整理书包。通过训练,使幼儿初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进入小学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生活。开展“我是值日生”的活动训练,让孩子学扫地、擦桌椅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并训练幼儿稳定与持久的注意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从行为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幼教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组织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从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四是从“家、园、校”互动配合入手,形成幼小衔接教育合力。家长应有意识地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激发幼儿上学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为小学生活做准备。幼儿园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宣传幼小衔接重点环节,促进相互了解。小学方面则应该邀请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看小学生上课,让幼儿了解熟悉小学生活环境。通过“家园校”三方密切配合,使幼儿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需要。总之,抓住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幼儿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转折点,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新环境,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 萍.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东方教育,2013,(4).

篇9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综合性较强,随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T型训练模式”体现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育功能的交叉与拓展,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均带来了创新性的尝试,为推进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整体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T型训练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成为教育的重点。教师应思考创设怎样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升课堂效率,最关键的是所创设的活动要有意义,要体现价值。“T型训练模式”是根据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需要引入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旨在拓展美术教学的实践领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强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及实践性,同时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并为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T型训练模式”的构建理念

“T型训练模式”是基于美术教育家尹少淳关于“美术教育T形结构不同层次的理解”而提出的,是一种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实践训练的模式,它反映的是美术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模式强调通过美术训练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使美术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对提高学生专业示范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了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实践性的培养特色。“T型训练模式”是美术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意义的引申与拓展。它根据训练内容确定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结合实际项目教学,针对美术学科与不同学科交互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情境。该模式通过教师编导、学生自学、作品展示点评、课堂练习反馈等环节来进行。“T型训练模式”以美术课程的专业特色为主,围绕教、学、评、练四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深入探究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性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评价的主体上,该模式体现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导为辅,突出学生在学习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T型训练模式”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

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育人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①美国美术教育家艾略特.W.艾斯纳认为,“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美术学科作为实践技能型课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就学科本体而言,它包含美术基础技能和理论鉴赏等内容。“T型训练模式”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点,改变了过去只讲美术专业技法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学目标与学生所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将美术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为:速写、色彩、简笔画、黑板报设计和美术字设计。在注重美术与小学其他学科关联的同时,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艺术情操。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充实与改善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课程内容本身,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其增强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热爱与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能够把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因其课程本身的多样性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T型训练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究:

1.愉快教学法的引入

“美术教育愉快教学法是指,在美术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得以调动,从而愉快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②通过愉快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美术课程实践技法,更重要的是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T型训练模式”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特色与魅力,以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将这种热情和兴趣转化成持久的学习动力。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并指出,如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将愉快教学法应用于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个性,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并促使学生将创造力物化为具体的美术成果。

2.重视课程实践技能的综合化

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在实践技能的应用上同样体现着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科间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联系,使美术学科的特色更好地体现。这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美术功底,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在教授简笔画时,教师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图案、图形,而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应用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大胆创意。教师可根据小学语文、英语课本的内容,设置不同的绘画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美术学科具有联系其他学科的中介作用,课程的综合性设置有助于完善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的途径。笔者在大量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改变以往单一授课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综合化的背景下将美术课程内容植入其中,能够有效增强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当然这也对美术课程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展示方式。例如,在讲授简笔画之后,可以让学生轮流在黑板上一边绘画一边讲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基本功,特别是在美术课中,学生习惯于在自己的范围内练习绘画。但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需要,让学生熟练专业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举办小学教育专业美术作品汇报展,这有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以上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安排,对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拓展能力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完善

1.考核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考评方式是在学期末进行卷面考试,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样的考评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仅凭一次期末试卷就决定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这其中还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目的、课堂表现及技法课的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教学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平时的实践与参与上。学生需全面通过才能获得学分,一次不通过就进行下次考核,直至完全通过。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被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2.考核评价理念的转变

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教学评价的重点是落实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评价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比较单一,重测试型评价,轻非测试型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③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严重影响了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导致知识与实践技能严重脱节。因此,建立以学生实践技能为主,与美术理论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以此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艺术素质。

三、“T型训练模式”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T型训练模式”是渗透和体现美术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创新,是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的一种实践训练模式,也是体现美术学科实践应用的一种创新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美术技能并能够为其他学科服务,体现学科特色。从“T型训练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实践教学应用以来,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两方面阐述该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学生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通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提前了解和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美术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这种模式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讲到教学简笔画设计时,教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简笔画的绘制方法并收集素材,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前面学过的色彩、美术字等相关知识绘制出要表达的内容。从素材整理到主题的选定,再到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在经过训练之后,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熟练画出简笔画,以展示该阶段的学习成果。经过不同美术教学内容的严格训练,学生基本达到了美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并能很好地在各学科中熟练运用。

(二)美术教师自身素养得到提升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应用性决定了教师要多维发展。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首先要提高教师团队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师有计划地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要针对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特点,交互设置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使其更好地应用到未来小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让学生较早地掌握小学教育中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与交叉性,进而在课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T型训练模式”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特性进行设置的,它符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并且经过团队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高校应根据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完善更为规范、系统的教学模式。只有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优秀教师。

作者:滕悦 李卓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T型训练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4Q143

注释:

①滕悦.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设置与对策性研究[J].艺术教育,2013(7):122.

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主旋律培育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在相关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过程中,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就是OECD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将核心素养分为类分别是:自主行动、交互使用工具和在异质群体中可以有效互动的三种能力[1]。三类核心素养但是以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而实现人全面的发展。此后在某年某大学中有将核心素养按照所涉及的领域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由发展,其中的每一版块都明确反映出了小学教育中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基本培育要求。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实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改计划的实施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小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在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能力与满足个人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量的重要素质,以期为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培育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的主旋律,而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的培育途径

(一)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内涵。故在完成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培育途径的运用。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式学习,还需要教师重视知识的交融、内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也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适当的拓展授课内容,在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的基础上拓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示范

教师的教学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率,教师规范化的示范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有助于教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示范中需要做到:第一,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优势,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核心素养培育标准、完善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此工作中,教师要做到以身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第二,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与人为善是每一位学生的必备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示范中表现出友善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情感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的情感流露做铺垫,以尽快达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三)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平台。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就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种活动中,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掘每位同学的潜能并指导学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第二,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或者是平台,在引领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中培育学生间互帮互助的美德,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第三,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的反思过程是其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的关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