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创新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职能转变
(一)服务于高校教师科研。随着我国专业门类逐渐健全,科研管理也摆脱了原来的科研单一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像综合的科研管理部门转变,起承担了例如科研服务、科研监督、科研系统性构建等职责,其中将高校中的科学研究者作为其首要服务的重点对象,并协助其完成各项科研工作。
(二)服务于校企合作。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主要为学生的工学交替,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的内容。而高校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其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效的内在要求。高校科研工作者需要依赖企业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效益。行业企业需要高校为其提供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提升其生产能力。这种互动过程中,需要有相关的部门作为其连接的纽带。
(三)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高校为社会经济提供两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即人才输送和知识科研输送。人才输送是整个高校的教学内容。而知识输送则为科研工作需要承担的任务。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有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的过程中,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其主要支撑。其中的行业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模式的转变就需要依赖于高校的科学研究,而且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因此,不同的地区需要不同的科研服务。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能力较弱。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虽然有相应的管理规范和职责,但是对高校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未能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化管理,也未能对其进行全程科研工作的有效监控。在社会成果孵化过程中,也未有效的构建其连接互动的管理纽带。这就造成了,由于管理的弱化使得科学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二)社会服务于功能不健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社会服务于工作是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与高校职能部门构建起来的。其中存在着两种关系互动模式:高校科研与行业的互动;高校科研与经济互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职能完善过程中,未将其信息输出作为其主要职能,因此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行业和企业未能依赖现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生产结构性调整,也未能有效推进区域经济的结构性转型。
(三)制度支撑能力不强。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我国高校的内部制度构建中未能提供有效的制度作为其制度保障和制度支撑。对于高校中的重大项目存在着简单完成的“简单完成”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制度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减少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下制度短缺、制度剩余、制度不合理等给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一)创新型制度体系构建。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主要为科研职能的说明和科研考核管理机制。并未构建从科研项目申报到科研项目结题等全方位的科研过程化管理制度。其中需要包括《高校科研管理的申报制度》、《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科研评价体系》等。这些制度建设将有效的提升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工作。
(二)三方行为互动关系构建。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着三方行为关系主体,包括高校科研工作者、社会经济部门和行业企业等。这三者关系的维护和管理需要政府经济部门的协同管理,但是高校科研机构需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科研成果的孵化过程中,需要监控成果孵化过程和科研的社会效益的转化等过程。
(三)高校科研机构的管理转型。创新型的管理机制,不仅包括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也包括了自身管理机构的创新型管理模式的转变,以确保科研管理的高效。在正式组织的构建的基础上,可以构建较为松散的虚拟组织,利用信息交流的互动原理加快科研信息的高速传递,尤其是在行业与企业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推进相关产业的结构性转变,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篇2
关键词:课外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创意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38-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四年以来,随着教育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不足,教育治理能力还不强等[1]。在大学教育中,课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课外科技创新体系是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课堂行为之外,以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和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研意识和思维,促进学生表现个性、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行为的形成为目的的一种有效的课外教学活动方式和活动系统。加强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未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深化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3]。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创新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合理优化课外科技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积极营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基本都形成了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以科研立项为训练途径、以参加科技竞赛为检验手段、以申请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为创新水平标志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广泛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学生科技社团、分阶段为具有不同学识基础和经历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要求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汇聚各种资源条件并使其协调发展成为相互协同的合作体系。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的协同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知识的不断累积、视野的不断开拓、思路的不断更新,将逐级地产生创意思维、形成创新意识,进而热衷于发明创造和创业历程的实践与体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为例,按照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这一线索可以建设一个分层级的、全方位的课外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分别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造和创业的能力。
(一)构建创意思维培养子系统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坠落能够产生有关万有引力的灵感,其实就是因为牛顿具有良好的创意思维。在实践中将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心分成5个子实验室:一是突出学校学科特色以了解、学习、开发和建设海洋资源为主题的“海洋的奥秘”实验室;二是围绕学院的学科优势开设“光纤的世界”主题实验室;三是以演示大学物理学中的光学部分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光学的绚丽”操作实验室;四是引领学生探秘力学原理,让学生真正体会课堂中学习的物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力学的探秘”实验室;五是直观展现电磁作用的原理,解析电磁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的“电磁的探秘”实验室。通过实验仪器的演示操作使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其创意思维的形成。
(二)构建创新意识培养子系统
依托教学、科研实验室或专门为学生创新设置的技术实验室,健全学生课外创新社团的组织结构,完善社团运行机制,明确社团建设内涵与目标。建立不同专业的学生社团,形成有组织的、保障条件充裕的创新环境,通过创新团队长期延续性的活动来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理学之光”学生创新中心为基地,以“数学林”、“感知社”和“光鸣社”三个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强化数理基础为目的,集合光、机、电为一体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变被动为主动,将课堂、书本知识吸收并消化理解成为自己的能力。
(三)构建创造能力培养子系统
学生创意思维的形成,将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需要及时搭建发明创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行发明创造的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竞赛,进行发明创造的实战训练,将完成的创作作品作为创意思维培养子系统的演示案例,不仅增加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展现给学生的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实现的,对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动力。
(四)构建创业体验子系统
学生参与一定的创新活动,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后,那么就要帮助他们将有发展的创作转化成有效的社会价值。对学生的创作项目进行培育或孵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业活动,将其发明创造产品化推向市场,进行市场运作,让学生充分进行实体经营的体验。学生创新成果不断出新,创业意识越来越强烈,通过学校创业教育学院搭建的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平台以及学生自行拓展的创业平台,已经形成了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链条。
三、学校内外部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创新
按照协同创新实现途径可将其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4]。所以进行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需要从研究其内在的本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因素的联系出发,既要进行环境-管理-过程等组织内部的协同创新[5],也要把校外各种有利资源有效联系起来。
(一)内部机制的协同创新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制度做保障。高校内学生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首先要实现制度的协同,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锻炼和所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鼓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创新过程与选修课协同配置使其得到学分的认可;将教师的课外指导过程与课堂教学协同配置使其付出与收入协同起来;将学生取得的创新业绩与“推免”读研、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等优惠政策协同起来等。其次是专用实验室、基础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资源环境的协同利用,为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设备资源和技术支持。再者就是通过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社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现协同组织,把各有所长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构成优势互补形成最大的创新力。第四是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的协同,把课外科研活动基金项目、专项竞赛、科研训练计划、学术报告与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协同起来,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创新技能水平组织其参与不同的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等。
(二)外部资源的协同利用与开发
实现学校与外部资源的协同,首先是创新活动与创新竞赛的协同,目前作为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国际、国内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纷繁多样、不乏百种,有对应专业的专项比赛,有综合性的挑战赛。对于每一种权威性的比赛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和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和提高。其次是与校外企业的协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活动载体,一方面与企业联系将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难题)提出来作为竞赛的题目,让学生广泛参与从中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一些技术难题作为攻关课题,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课题级进行科研攻关;三是企业把自有的一些模块化的、可复用的、开放性技术平台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模仿、仿真、实验、研究、发展和创新;四是直接把学生的一些创作进行优化后由企业进行成果推广等;五是直接将学生送到企业参与生产、研发的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进行使学生既能够开拓视野、锻炼本领、提高能力,又能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得以合理衔接。
总之,协同创新理念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只要能够把机制、体制和制度、实验室资源、教学条件、专业特色、社会资源等一切有利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联的因素协同起来,必能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4-11.
[2]李明江,田丽.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4):124-125,131.
[3]吕校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9):69-70.
篇3
资源导向。协调、整合学校内资源配置,争取并引导校内多种资源要素向国防科技聚集。在软、硬件上确保国防科技的发展,推进国防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建立起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开展国防科技工作的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保障机制,营造高校国防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环境。在资金上要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如在学校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投入中,要优先安排、重点保障一些国防科技重点学科的建设以及重大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实施;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申报管理过程中,可设立专项有针对性地支持瞄准国防领域的原始性创新、交叉集成创新以及有重大军事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的前期培育。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通过其他资金渠道,对开展国防科研项目的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完善国防科研基础设施等措施来扶持高校国防科技发展。
政策导向。优化高校国防科研环境建设,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成果评价、利益分配、成果转化等环节上探索灵活、高效的特区政策。高校应根据科技创新优势,突破现有按单一学科组建、适合于教学管理的传统科研模式,建立跨院校、跨院系、跨学科的交叉学国防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优化配置高校学科、人才、仪器设备等多方面的资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点从人才评价与聘用、国防科研财务政策、平台投入方面建立适应国防科研发展的配套政策,为新时期高校国防科研再上新台阶做好支撑工作。
提升人才培养贡献能力高校是国防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直接影响着国防科技人才队伍的质量以及创新的潜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向国防系统人才输出的质量。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吸引大批高水平的教师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贡献。(1)加强高校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建设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十二五”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创新战略,制订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引进优惠条件和国防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优惠政策。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国防科技人员的倾斜,培育一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武器装备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国防科技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2)加强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国防科技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要求更严、更规范,其管理水平对高校国防科技发展至关重要,是确保国防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加强国防科技管理业务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国防科技管理调研工作,借鉴国防科研院所及军工集团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3)高校立足本校优质人力资源,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和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及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成长和使用机制,不断壮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由国防科技战略科学家、专家、青年骨干、研究生和管理团队组建成技术线、指挥线协同攻关的研发队伍。
提升创新产出贡献能力高校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保密管理制度不完全适应国防科研特点,创新产出与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需求还有一段差距。因此,高校在建立与国防科技相适应的成果评价机制前提下,首先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其次要提高专利和鉴定(验收)成果均量。(1)建立健全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由于高校缺少适合和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考核体系和评估指标,不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国防科研,创新产出情况也不够理想。国家应出台关于国防科技成果评价指导意见,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解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充分调动师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国防科技创新成果产出。(2)高校针对国防科研,在考核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一些特殊的管理规定和优惠政策。对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的激励和扶持;建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专门评定国防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认定国防科研人员的职称;加快建立健全高校现有民口科技资源和成果的共享机制。
提升创新研究贡献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国防科技总经费达80亿元。但从各高校科研经费组成看,国防R&D研究投入、国防科研物质投入、人才投入的比例相对民口部分较小。如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经费比例约占全校总经费的45%,浙江大学约占11%。因此,高校在未来参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首先要不断加强R&D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高校国防科技创新平台、扶持高校国防科技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际合作交流、促进R&D能力提升,设立与国防科研院所、国防工业企业以及政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其次要加强国防科研的物质和人才投入。一方面,高校要争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和军工企业院所加大对高校国防科研经费和项目的投入,尤其是非竞争性培育经费的投入。以美国MIT林肯实验室为例,美国军方每年以非竞争性方式,拨付一定经费支持该实验室开展前沿探索研究。通过长期资助,林肯实验室广大科研人员在一种“衣食无忧”的工作状态下,以极高的科研热情,为美国军方提供了大量的、能够支撑长远发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高校要提高其从事国防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将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投入到国防科研项目中,提升国防科研项目的产出质量。
篇4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especially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alyzed five key factors for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including training target,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urriculum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关键词: 产学研;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innovative;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60-02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归跟结底在于创新人才、高新科技人才的竞争和争夺。而这些竞争的压力,最后都传递到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上。因此,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非常必要和紧迫。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努力,产学研合作教育正是创新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1,2]。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国家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为研究和实践对象,从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等方面入手,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坚实有力的教学支撑体系。
1 产学研人才培养必要性
我国《高等等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中明确指出“要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体制基础”。近年来,我国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由于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建立一个共赢的、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既定目标,还需要深入研究。在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当怎样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思想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而影响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的因素有很多,如招生过程中的生源,培养环节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科学实践过程,论文选题和研究,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导师指导制度以及校企结合培养的环境与氛围等[3]。
2 课程体系几个关键因素
课程体系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关键在如何体现“创新”,如何在产学研背景下创新?本文认为创新型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特点及影响因素、课程功能、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实施与评价机制五个关键因素:
2.1 培养目标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很模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孕育创新精神的意识。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现必须为研究生培养确立一个明确的核心思想,即是培养目标[4]。
2.2 课程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而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相关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服务于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不同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教育,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
2.3 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程功能是某种特定结构的课程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效和作用。课程功能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各种外部条件(社会发展、知识的增长和学生的成长等)的影响,并随着种种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课程功能的变化必然导致课程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了课程结构又能更好地促进课程功能的发挥。
2.4 课程体系实施与评价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实施方法与评价机制对实现课程的作用有重要影响。课程实施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而通过合理的课程评价不仅可以确定课程的效果,可以发现课程实施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不断地促使课程体系中的相关知识与环节及时、灵活的调整,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从而使之有利于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和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3 应用与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直坚持“教学、研发、产业”三者统一的教学理念,强调应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
我们在制定本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从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着手,通过对我国各高校(特别是重庆各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分析,为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确立核心思想――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相关领域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对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及时更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二,通过探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建立影响因素模型。明确以随机过程、矩阵论、现代通信理论、数字信号处理与实践为专业基础课,涵盖本学科信息与通信两个方面,再从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智能分析技术等相关研究方向上形成自己的方向课程群。第三,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研究生课程功能分析与研究。课程功能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并随着种种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课程功能直接影响课程结构,课程功能的变化是课程结构改变的依据。本学科课程体系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一般三年进行修订,尤其对一些技术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进行微调大纲中教学内容,如无线传感网络、可编程片上系统等课程。第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需要提高企业、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将企业认为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纳入核心课程体系,使课程功能与课程体系结构二者之间得到最大的优化与整合。最后,通过课程实施方法改革与评价机制的完善,在实践中检验课程体系设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不断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知识与环节进行调整,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从而使之有利于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和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4 结束语
大学聚集了丰富的智力资源,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同时也积淀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大学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人才培养来表现出来,尤其是通过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培养,才能最大发挥这种能量。而对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主要也通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来实施,通过与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企业、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才能实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兰芳.产学研一体化及其对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5(4).
[2]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6.
[3].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9).
[4]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2012(3):180-182.
[5]刘叶,邓成超. 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1):49-51.
――――――――――――
篇5
【关键词】金融支持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 创新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规划指出建立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等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标志着国家部署将进一步开放开发兰白创新试验区。在过去的几年,兰州、白银两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各行各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但是,由于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比较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东部发达省份各经济区是十分落后的,并且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生B环境在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还尚未形成,上述种种原因导致该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缺乏环境背景支撑。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健康发展依靠金融业的支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金融效率提高的外部基础条件。
一、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现实需要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地处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其中兰州市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和装备制造基地,其经济状况在兰白区域内位于前列,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同时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集聚效应。
近几年,兰州市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举措使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活力不断增强。一方面,从企业研发投入上看,兰州市企业R&D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从投入结构上看,兰州市企业R&D经费投入占甘肃省的比重由2009年的18.9%,下降到2012年13.7%,下降了5.2个百分点。一方面,从企业科研活动情况来看,兰州市工业企业中开展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企业数有47个(2012年),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为12.4%,同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开展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企业数有47204个,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为13.7%。从数据能看出甘肃省整体有科研机构和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相对较少,且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低于全国,而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市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据甘肃省的大部,但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兰州市就处于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的阶段,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辐射带动作用。
白银市按非农业人口规模划分属于中等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兰州市存在互补性,通过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区域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发挥到最大作用,壮大甘肃省经济综合实力,而且还可以使两市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二、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生态环境滞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不健全
与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相比,甘肃省金融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生态环境滞后,整个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不高,这些不足已经制约了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首先,兰白科技实验区的金融体系结构失衡。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并且国有银行对市场的占有率很大比,中小型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数量缺乏。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其与东部发达城市提供的金融交易功能以及服务功能相比较存在众多不足。
其次,缺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缺失会导致企业缺少直接融资渠道,另外造成融资成本的增加,很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无论是从甘肃省上市公司数目来看还是从在资本市场上募集的资金上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
(二)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这些软环境的缺失和不健全,会严重影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
首先,甘肃省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担保机制不够健全。科技创新型产业往往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这一特征使得其需要大量资金,也使其承担了很大的经营风险。所以,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及风险担保机制十分迫切。其次,相关立法不健全,导致金融信用支撑缺失。一方面,企业及个人诚信缺失,普遍存在违约事件;另一方面,依法监管不到位。再次,部分金融中介机构业务不规范,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现有的金融中介机构往往由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指定,导致其经营缺乏竞争,效率低下。综上,如果相关的保障和服务不健全,就无法满足兰白试验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需要。
(三)行政合作力度不够
兰白两地政府现在虽然建立了较高层次的沟通协调机制,但由于区域差别,使区域地方利益较难与区域整体利益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地经济在更高层次、再深领域和更大范围的合作。目前,兰州与白银两市区域合作进度大多还处于一种规划中,实质性进展不够快,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这种状
态影响了金融资源自由流动,使区域金融资源难以实现合理配置或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高成本。
首先,资金供求不平衡。兰白经济区发展建设所需资金量巨大,依靠我国现行的银行体系的资金供给的总量和范围已不切合实际情况。完全依靠银行融资贷款很难满足经济区建设所需的资金量。
其次,资金供给方单一。一方面,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和政府的扶持显然无法满足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方向单一,多数企业还是将通过国有银行贷款视为主要的融资渠道,现存金融体系也缺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三、对策与建议
科技创新与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必须兼而有之。缺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就无法顺利开展。政府财政支持不力、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存在造成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潜力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应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从金融支持体系优化、加强行政合作力度和等入手,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的、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一)金融支持体系优化
首先,应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对金融需求较大的是中小型企业,而该地区是以大型的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通常,通过国有银行融资,存在交易成本较高的情况,并且国有银行往往将中小型企业拒之门外。然而,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相比较国有银行具有突出的优势,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内部层级少,分支机构掌握实际的信贷权力,信贷审批形式灵活、周期短、效率高。大力l展中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是解决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次,完善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一方面,鼓励本地区企业上市融资,同时也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另一方面,鼓励已上市的企业通过增发手段再融资,进行并购重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再次,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努力争取重大金融创新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根据兰白实验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金融创新的自主创新、开放系统创新、制度化创新的特有模式。
(二)加强行政合作力度,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首先,成立负责推进金融发展的部门。建议由兰州市政府推动成立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金融一体化的部门,由该部门具体负责兰白试验区各项金融业务的规划与实施,一步步推动兰州和白银地区实现优化整合。
其次,加大政府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一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助。兰州市及白银市地方政府,应当相应提高对高科技产业的专项资金拨款,在具体操作上采取部分拨款、部分低息有偿使用的优惠政策,对于重大的高精尖技术给予一定的风险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对兰白试验区中小型企业实行在其成立初期免税、、在正常发挥效益时适当减免税收的方式,使企业管理者及投资者能得到较高收益。
再次,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要求的科技投入机制,使投资主体由政府为主导转变为企业及个人为主导,从而尽快实现投资结构多样化。
(三)金融支持体系的保障机制设计
首先,政府应逐步完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对于科技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提高补偿额度。从国际上看,设立专门的对从事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担保机构已经十分普遍。我们也应该遵从国际惯例,可以借助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成立专门扶持和发展科技项目的基金,并对大型科技企业的间接融资给予适当的货币补偿。其次,进一步加强有关金融诚信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立法。同时对执法部门的运作能力和有关部门的执行效率进行强化,并加快金融案件的侦破速度,以确保相关债权人的利益。再次,督促金融中介机构提升其服务质量,整顿金融业务存在较突出问题的机构,以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目前,甘肃省共有37所普通高校,但仅有兰州大学一所“211”“985”工程学校,仅有兰州财经大学一家财经类高校,且全省没有一家高校设立金融学博士点。作为发展中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培育和引进金融人才。
首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待遇。为引入高端金融人才,使金融人才工作更有效率,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一流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提高。同时要不断树立人才发展战略,创造一个尊重人才、劳动和知识的环境,不断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向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聚集。
其次,设立专项资金,用与培养金融人才。鼓励兰州市财经类高校与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引荐优秀教师做客座教授。同时鼓励大学生进企业实习,争取培养一批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掌握深厚专业知识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聂华林,唐志静.兰白都市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10(2).
[2]张宁宁.兰白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兰州市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
[3]寇明哲.兰白区域一体化探讨[D].兰州大学,2010.
[4]张小H,玄兆辉,蔺爽,付英.兰白都市经济圈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1).
[5]汪继年,王伟,陈增帅.甘肃省构建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的战略路径研究[J].战略研究,2014(19).
篇6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进行从事事业、商业、企业等活动和过程的教育与进行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为当前的高等教育注入“旺盛的生命力”,促使高校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促使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高效转变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
以往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狭窄,局限于培养学生“基本就业”或者“考研深造”。随着“综合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普及和推崇,高校在进行学生学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是顺应新形势的巨大创新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目标转化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效的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各项统计数据均指出,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高,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然而,社会在短期内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十分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数项相关规定以期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此时,如果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业,那么势必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为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的几点建议
(一)设立科学合理的一般型和专业型课程
通过前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旅游管理行业迫切需求创新创业人才。为了顺应行业和培养目标的要去,旅游高校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包括一些一般型创新创业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设立课程中,可以结合地方旅游发展实际,并结合教师的创业经验,或引入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覆盖式”教学。
(二)设置“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兼顾理论和实践,受到场地、时间的限制小等[3]。通过设置“第二课堂”,能够在实践中校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论,并且能够为之后的创业累积经验,具体的第二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展“创新创业讲坛”。充分利于教学资源,借助校友、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组织高质量讲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2.开展“创新创业讲竞赛”。校方可以组织“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烹饪大赛”、“导游服务技能赛”等活动,从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团队精神、创业能力、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竞赛形式来模拟创业实践,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建立“实践基地”
1.“实体+企业”模式校方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或者进入校企进行实践和锻炼,对于有条件者可以允许其利用课外实践进行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实践,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提供“实战演习”的场所,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的社会经验。2.“工学结合”、“勤工助学”模式“工学结合”、“勤工助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校方可以充分的挖掘、开辟校内外的创业市场,在校内(外)建立“勤工助学”基地,选择有管理规范、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让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或者将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市场化”、“项目化”。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理解创新创业的精神,掌握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科研创新 创新型人才培养 层次分析法 评价体系建立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时代,传统的经济模式己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国际上来看,创新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中美国p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已经将其确立为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实践探索,在积累了大量发展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将创新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1-3]。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给出了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具体操作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鼓励科研院所、大中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的将研究成果进行创业创新、技术转化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迫在眉睫的研究工作[4-6]。在实现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与积蓄。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各相关因素不仅重要,同时也是一种相互关联,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7,8]。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体系的构建,对沈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相关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优化分析,通过真实、准确、科学、合理的评判后,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培养提供了有益启示;为决策者及相关人员选择创新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案。
1 沈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评价指标建立
1.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通过沈阳高校相关科研专家交流、资料调查研究及国内外高校科研创新文献整理,在众多备选数据中得到以获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形式产出质数以及创新效果方式四个方面为主要影响因素。各考察因素具体相关如下。
1.1.1 创新资源投入因素
创新资源投入因素由三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人才团队建立,团队科研数与费用使用,重点实验室质数。人才团队建立包括教授、博士人数及所占团队人数比重;从以往经验来看教授、博士人数越多及所占团队人数比重越大,科研创新效率越好。团队科研数与费用使用包括团队申请到的基金数量及质量;基金数量较多及质量较高的科研创新产出率相对越多。重点实验室质数包括重点实验室数量和质量;即科研团队是否有重点实验室支撑,是哪一级别的重点实验室都会对科研创新团队层次产生影响。
1.1.2 创新能力培养因素
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由四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独立设计方案,分析文献资料,实验现象综合整理及知识综合运用。独立设计方案体现创新思路确立和开展,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分析文献资料能力体现了对前人工作的整理及提升能力。实验现象综合整理体现了对反馈信息整理及深层次挖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体现了对各种复杂因素及结果的处理能力。
1.1.3 创新形式产出质数
创新形式产出质数由三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创新成果数量,创新成果质量和创新周期。创新成果数量主要衡量研究领域的宽度或频度。创新成果质量主要衡量研究领域的深度或专度。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创新成果数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某领域基础牢固的程度;但如果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也会使该研究方向深入不足。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科研内容向理论形成或成果转化应用有效迈进;但要把某一个创新成果做到在实践检验中保持良好的长期适应性和适用性,就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多角度的考量。创新周期体现在创新进度及创新效率等方面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创新的连贯性和科研团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水平。创新周期相对越快,创新成果数量相对越多,而创新成果质量也相应越高。
1.1.4 创新效果效益
创新效果效益为创新成果转化率测评,创新成果产出率测评和产生经济效益周期测评。创新成果转化率测评是指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或产品的比率大小。创新成果产出率测评是指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或产品的价值或价格的多少。产生经济效益周期测评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创新有效推广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这三个方面是科研创新的主要方向及根本目的。
1.2 构建各影响因素两两比较矩阵
①本研究采用通过对沈阳地区的理、工、医等多家学校科研团队实际情况作为实例研究;并邀请各团队专家作为评议成员。通过对前期关于高校科研创新资料交流、指标筛选、数据整理后,针对以上指标进行赋分。
②将所得到的分值通过判断矩阵以萨蒂专门设计的1 - 9的比例标度作为比较的标准:如i与j两因素相比同样重要取值为1;前者比后者略微重要取值为3;比后者重要取值为5;比后者明显重要取值为7;前者比后者绝对重要取值为9;而数值2、4、6、8为介于相邻重要程度之间比较取值[9,10]。赋分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及权重计算。
1.3 层次间重要度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考察每个一级指标及各二级指标间的重要度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由此来对比各同层指标及影响权重。表1-5显示的是各层判断矩阵及权重。
1.4 层次总排序
通过各层权重归一化,得到各二级指标间的权重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验证;确定最终指标重要度排序。通过以上各因素比较,最终形成沈阳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机制评价体系,见表6。
由表1-5评价分析得出:创新效果效益在一级指标权重最高为0.465,说明现代科研创新越来越重视科研自身的意义,即用于经济和社会有效快速发展为根本落脚点。创新能力培养在一级指标权重数值为0.297,说明要想创新其人员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现在各国和各地区科技的竞争往往主要体现在科技人才竞争和培养方面。在二级指标中人才团队建立权重最高为0.593,体现了要高效科技创新还要以人为本,人才团队有效建立和应用是科技创新的发展源泉。另外产生效益周期权重为0.582,在二级指标评价体系中为第二关键指标,它是评价科技创新有效性直接体现的指标,创新是不是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都可以通过效益周期来进行客观评判。创新成果质量在二级指标评价体系中为第三关键指标,权重为0.539。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既可以体现创新人才自身水平高低,又可以预测后期创新效益转化的效果,是科研创新各指标中比较重要的评价内容。最后综合组合权重排序表6得出,产生效益周期、创新成果产出率、实验现象综合整理、知识综合运用为考察科技创新的几个最重要方面。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要实现科研创新最佳效果要以产品效益周期为创新的核心出发点;创新成果产出率是实现技术转化的必要过程;而实验现象综合整理、知识综合运用为团队创新能力的有效体现。
2 结语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受到多元因素作用和影响,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沈阳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方案进行评价分析,能够有效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去繁就简,通过对相关因素定性和定量的优化分析,充分考察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指标不同层次和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权重指标值进行综合分析,真实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优化方案。让学校科研团队在双创过程中及时了解自身发展情况,宣传科技成果转化对高校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而通过相互比较,获得适合沈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模式。该研究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Emir Kuazaqui.A Discussion on Entrepreneurship, Creativity,and Innovation Applied to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Economics World,2015(1):54 -70.
[2]王涛,顾晓雪,胡圆圆,等.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产业化分布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0):23-27.
[3]杨济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探微[J].中国科技纵横,2015(22):200-201.
[4]冯文全.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机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25-29.
[5]刘朝,李慧,师洪波.关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1(6):57-65.
[6]张超慧,以一种开创的思维推动沈阳经济新发展[J],沈阳市科学技术年会,2015.
[7]李政.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路径[J].高等研究与实践,2011(1):16-21.
[8]王文寅,梁晓霞.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43-49.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设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3年12月设为实验组,对两组时间区间内全院医疗质量情况、人才结构情况、科研成果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并分析、比较。具体实施方法:医院的发展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拥有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就可以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才能不断提高生存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①人才引进:针对我院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不足的现状,专门成立人力资源部,对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化管理。人力资源部通过返聘、网上招聘、社会公开招聘以及深入各高等医学院校招聘会的形式,多次招聘人才信息,重点引进高学历、成熟型医学人才,并将人才分为3个档次,即:1档是医院学科带头人;2档是技术骨干;3档是专业后备人才。②人才培养:一方面将人才培养与各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挂钩;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投入,组织医护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培训与学术活动,医院承担费用,对、课题中标的予以奖励。③人才考核:通过医务部、护理部等部门定期对人才的考核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包括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等担任评委,对医护药技等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基础能力的评判。理论考核以电子试卷为主,建立临床医学、检验、护理、药学等所有相关专业的题库,随机在题库中选题,进行定期理论测试。④人才使用:能否牢牢把握人才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掘人才的价值是我院发展壮大的重要环节。⑤科研产业平台的建立: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科研条件。我院设立独立运转的中心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医疗专业科研人员,为全院科研工作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为开展创新的科研项目提供有利条件。评价指标: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医疗质量数据,包括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有效率、平均住院日;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包括人才结构、人才流失率;科研成果情况,包括发表文章数、申报课题数、课题基金金额;其他数据,包括传染病通报、病源空间分布、医疗纠纷及补偿等。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医疗质量数据对比:对科研管理模式前后医疗质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果:我院实行科研管理模式后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有效率出现明显上涨,平均住院日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力资源情况比较:①人才结构情况比较。对实行科研管理模式前后我院人才结构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人才新聘率与流失率比较:实行科研管理模式前后,我院人才流动情况,即新聘率和流失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科研成果情况:科研成果是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最终体现,专业人才围绕临床做科研,并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科室,使医院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医院[2]。我院实行科研管理模式后,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8-2010年我院65篇,申报课题4项,课题基金45万元,2011-2013年我院106篇,申报全军课题7项,科学研究基金105万。
讨论
篇9
【关键词】课堂;信息素养;学科整合
随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与革新,信息化教育、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等诸多符合时代潮流和科技进步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为信息技术这门课添加了神圣而又耀眼的光环;校园网的建设热潮、校校通的实施与验收,都为日趋火热的信息技术课添薪加油。一夜之间,信息化教育仿佛已经走到时代的前沿,信息技术课也已经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作为个人,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下生存的基本条件;作为国家,拥有信息技术人才,是立足于世界的必备条件。在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技能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未来生活中的意义,展现信息技术的特色,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特点简述:
硬件设备先进且知识空间广阔,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之初,已具备不少先天优势。专门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教室,在先进的机房中,配备了计算机。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实现多样化的课堂表现形式,更加直观形象的内容呈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中浩瀚的资源(知识库),为我们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强大的交互功能,跨越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拓宽了人类的视野,让我们透过网络放眼看世界。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让教师必要时能够及时控制学生计算机,把课堂能够很好的握在教师手中。
基本问题分析:
作为新兴学科比较年轻,缺乏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知识总结升华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了直接取经这一捷径,教学中自己探索,往往要多走不少弯路。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数的都是刚毕业的新手。
在课堂实际操控中,相比其他学科更难以控制。首先,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极强,上课极易浮躁;其次,信息技术课更要随时做好硬件设备突发事件的处理准备。病毒、漏洞的侵袭,造成计算机的定期维护耗费不少精力,造成局域网中无法上网甚至电脑瘫痪,使得课堂教学难以进行。互联网中内容复杂多样,孩子们在网上遨游时易迷失方向,但有不希望被人时刻监督,网络中的督管困难。如何引导正确学生远离不良信息,避免陷入游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知识学习中,单纯学习工具的应用,并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计算机和互联网上缤纷多彩的知识如何为自己所用?在信息时代,人人要懂电脑、会用电脑这是必然。但是信息技术究竟要如何展开教学,如何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深思了。
教学摸索感悟:
学科课程整合,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许多属纯技术范围,比较枯燥,情景创设比较困难。怎样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让学生积极置身于知识学习之中?如在excel学习中,适当调整进度,在数学课堂学习复式统计图后,学习excel图表,学生能更快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有效的绘制图表。在Word教学中,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文本,输入计算机,排版设计等等,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自己息息相关,切实体验到课程的意义。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存一颗包容的心,给孩子想象的翅膀
美术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画最爱吃的食物,有人画大大红红的苹果,有人画活蹦乱跳的鱼儿,小明面前只有一张涂抹的黑黑的画纸,老师很生气:“小明,你在画什么!” “老师,我……画的是包饭的紫菜。”换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大不同。当我们看到孩子“不合常理”“荒诞”的作品,情不自禁的提出建议时,却不知那些规范性的、标准划一的要求,已在无形中磨平孩子个性的棱角。当我们在心里为孩子们那“毫无创意”或者“很奇怪”的作品表示深深的悲痛时,却不知我们的表情已经悄悄的告诉孩子“你这样糟透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是唯一的。注重个性发展,不要抹杀孩子的想象力。
融入学生生活,提课堂效率
和孩子们在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忧愁,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在教学中,我越来越有深刻的体会。课堂上与学生多交流、多提问,主动给予帮助;课间一块做操;运动会时,给他加油;走廊上,一个微笑,一声招呼……….. 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师生之间,接触更深,彼此更加信任。
每班一周一节课,一个教师教十几个班、四五百名学生。与每个学生的接触不多,根本无法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更别说特征、特点。师生之间的感情单薄。要与班主任多沟通,多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听些班里的逸闻趣事,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班级的感情。
展示专业技能,展现信息技术魅力
教材中,示例都是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集体目标。难度系数较低,时间一久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孩子,缺乏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师适当展示一下专业技能,通过技术性更强、层次更高的例子,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性过程,让学生眼界一开,哇,原来还可以这样子,让孩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并让他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不可小觑的“高手”。
评价具体客观,促学生能力发展
学会夸奖学生,不要吝奢你的表扬。“你真棒!”“你真厉害!”,面对全班四五十个孩子,在每一节课堂中,如果你只有这标准而又官方的几句,是不是夸得有点累了?其实,孩子们一定比我们还疲惫,听的好累,好空泛、敷衍。空洞的激励评价语言无法发挥效果。我们应该更加的真实,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切合实际。“彩虹糖?” “你画的房子烟囱真别致”“哇!好绚丽的花儿”等,更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确实关注了他的作品,这个评价是给予他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42-02
[作者简介]郑岩(1967-),男 ,辽宁大连人, 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宿伟玲(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院长,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大连大学党委工作部基层党支部创新立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的明确要求。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对其今后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创新和创业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有助于创业工作的开展,创业平台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促进旅游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重点不同。起步阶段,以传授创业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主;发展阶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成熟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为主。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学校专业化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模式。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做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紧密联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刘艳(2014)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文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高度融合,构建3大平台、6大模块、综合选择的课程模块,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彭文博(2012)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文,提出了“三平台”“两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赵刚(2010)在“创新创业教育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研究”一文中提出:建设合理的外显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合理的内隐型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开放式、多途径的“第二课堂”。高静(2011)在“基于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一文中提出:改革单一教育模式,变一元专业教育为二元就业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其纳入到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之中。
总之,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证调查研究较少,并且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纳入到研究范畴。因此,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课堂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环节,打造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块,构建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成榇葱麓匆等瞬排嘌的指向标和根本依据。当前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理念比较滞后,与旅游行业实践脱节严重;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和丰富,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少实践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指导帮扶不够细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旅游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当中,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积极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力。旅游高校大学生要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积极重视发展个性,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广大旅游专业学生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认真夯实理论知识,刻苦掌握基本技能,加强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旅游高校必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强化创业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推动自主创业发展。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三)有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2014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总体良好,达9351%,但旅游及相关行业就业率相对较低,仅为4222%。这主要缘于旅游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辅导不够重视。个别旅游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紧限于传达国家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办理相关手续等,工作职能范围小,服务方式不够多样。这就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养。所以,旅游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三、旅游管理R悼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学生接触到的行业中的第一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创业能力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传授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己任,对本职工作有着炽热的追求,对学生有着诚挚的热爱,事事处处显示出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以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创业素养、高超的创业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在第一课堂教学方面,首先,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更多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在课堂授课中,结合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中,可以直接链接到互联网上,作为有关理论知识讲解的实例,生动、活泼,即时性强,效果好。第三,结合课程内容,向学生传递有关旅游创业的实例,引导学生产生创业想法。第四,利用网络上的优秀微课资源,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
在第二课堂教学方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如优秀的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网站、旅游规划与策划案例等,提出相应的要求和问题,让学生课后带着问题了解有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增加教学资料的丰富性,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教师教学不以介绍知识理论资料为主,应当以引导学生研读、分析资料为主,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和新问题,思考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旅游管理现实问题讨论,提出见解,在交流中发现并强化自身长处,形成某一方面的强势能力,以此能力开拓实现创业发展。利用旅游互联网制作、引导学生的旅游创业事例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旅游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