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

篇1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4-0001-05

1 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

当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物质背后的符号附加值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因此文化产业应运而生。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格局和经济构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生产的中心从过去工业时代的物质生产转移到了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生产,经济的中心也从生产转为消费。文化生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要么挖掘物质背后的文化意义或为产品注入文化内容并将其变为主宰人们消费的卖点,要么直接将文化与产业挂钩,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兴起主要是由消费领域的变革引起的,当物质商品的生产大大超出人们的需求时,人们的消费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物质消费,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对文化品味的追求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消费点的转移以及不断爆发的资本主义商品过剩的经济危机迫使资本重新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文化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文化因此也就变成了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特点是文化本身可以不需要投入劳动就具有价值,不需要耗费能源、不带来污染就可以创造价值,因此,资本的投入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甚至文化本身就是资本。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人类从资本经济转向符号经济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科技社会化和知识资本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崛起更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首选经济增长点,好莱坞、迪斯尼等就是其成功的范例,相应地,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被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而第三世界国家还将其当作发展本国经济的外资大力引进)。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提出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口号,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物质产业依然是主导,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潮流的影响下,生产和经济都在发生着转型,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发展文化产业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被资本主义后工业殖民的危险。文化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正成为许多城市竞相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也是当前畅销消费品(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市场前景十分明朗,盈利空间非常广阔。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而给资源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对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国家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兴起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文化产业要靠文化消费作为动力,文化消费的实质是符号消费,把商品的文化价值变成可以产生认同的符号标志,人们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之外格外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符号成为买点和卖点,这样就出现了商品符号化和符号商品化,从消费成为当今经济中心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根据符号消费的特点把当今的经济称为符号经济。为一种产品赋予一个符号并阐明其背后的文化附加意义就等于为这个产品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为产品寻找形象代言人、为企业添加经营理念均属符号经济行为。相较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在这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它的背后有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产业就是要考虑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产生效益,同时又在开展文化旅游时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既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宗教民俗设施以及有关的风土民情、民俗礼仪等)进行开发、营销和推广。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是:文化旅游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文化旅游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旅游文化的产品价值,重新确定游客的经历和经验,确定旅游的文化影响,适应旅游产业的文化变化。国内的看法则认为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篇2

1.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我们苏北旅游资源丰富,每个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且地域性较强。旅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的积极性。此外,旅管专业教师要通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以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

2.旅游市场的需求。

旅游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导游的讲解和展示,因此,旅游文化教师要针对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旅管专业学生来说,不但要深入挖掘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而且要全面了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及历史渊源,为以后的职业发展作好铺垫。旅游文化不仅仅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富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及时向学生传播本地的旅游文化,又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下旅游文化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1.旅游文化教学现状

(1)旅游文化教学理念模糊,基本没有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

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历史、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传统的旅游文化教学中,教师简单地给学生介绍某个地区的历史建筑、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教师未对一些旅游文化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讲解,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够明确,没有准确地对课程进行定位。同时对于大量的旅游和地方文化知识,教师仍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兴趣,更难帮助学生感受旅游和地方文化,进而爱上旅游和地方文化。

(2)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缺乏地域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教学的教材种类众多,教师的选择性很大,但这些教材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没有融入到旅游文化教材中。大多教材只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少涉及具有地方特色建筑、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本土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当地旅游业的需求。

2.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下旅游文化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文件,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旅游文化学科来说,要在面向旅游业需求、顺应本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制定适应人才需求的教学大纲,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总之,旅管专业教师要不断对地域性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提升,把本地旅游资源合理的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中,并重点讲解与分析旅游文化主题,真正实现提高旅游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目的。

(2)把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地域性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游客可以从中直接感知到该地区的本土文化,这是旅游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旅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本地旅游文化,有利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游客的认同感,出色的完成旅游相关工作。因此,旅游文化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加深学生对本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认识。此外,旅游文化教材中还应该涉及本地旅游现状研究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旅管专业学生的职业潜能。

(3)提高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旅游文化的教学一般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达不到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满足不了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把旅游市场需要与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高旅游文化教学的综合功能,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且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习、实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提高旅游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4)提高信息化利用的概率和水平。

篇3

旅游文化产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产业,各地的文化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如何打造衡水湖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首先要了解旅游文化产业的特征。其特征如下:

首先,旅游文化产品以服务为主。旅游文化产品品种多样,但主要还是以服务旅游者的使用需求为主要目的,主要是服务于旅游者的。其次,旅游文化产品要有文化内涵。旅游消费不能只是让旅游者花费时间、金钱,也要让消费者在消费之后,除了带走了我们的旅游纪念品,还要让旅游者带走我们当地的文化,满足旅游者内心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从而使旅游经营者能够提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产品。

再次,旅游文化产品依存于市场经济。旅游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它具有了商品的一般特征,即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旅游文化产品的价值如何实现,要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来体现的,同时还要给旅游经营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否则市场经济的产业链就不能形成,旅游文化产品也不能进入市场。

最后,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尽管旅游文化产品有非生产地交易的可能,但旅游者只有到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地才能够真正地购买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旅游文化产品。因此,旅游文化产品的地域性非常重要。

二、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战略

一是以地方文化底蕴为根本。衡水旅游产品开发既要保持对传统特色的传承又要注重在传承中突破传统,并对其进行重新组合包装。当今的旅游产品,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就要在产品的物质和精神功能层面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使得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得到提升。旅游产品承载着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多重意义上的内涵,所以在当今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上要充分的理用地区资源,包括地理优势,人文特点等,还要深入的挖掘当地的文化底蕴,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这就使得我们当地的旅游产品开发有了一定的目标和规范。说到个中案例,最典型的莫过于衡水老白干的一系列产品设计,老白干集团不仅将自己的品牌作为商品,更是作为承载衡水城市特点和文化底蕴的载体,以酒为媒使得城市形象也在传播中得到提升。

二是以主流品牌为主干。衡水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找出当地的主要文化产品,坚持发挥其主干的作用,同时扩大其他文化产品的建设和分支,使其形成相互贯通的文化产业链。同时坚持对主干品牌的开发、利用及广告宣传,以此带动一些辅助产品,但这些辅助产品必须与主干产品相辅相成。

三是依托现代信息服务系统。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利用现代信息系统丰富传统文化,提高衡水湖旅游区的知名度,是目前宣传最有利得手段。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购开始流行,如武强年画,内画,古陶等,现在在网上都有销售,但这些都是零散的,形成不了规模,因此,衡水湖旅游区管委会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在这里既可以宣传旅游资源,也可以展示旅游纪念品。

四是以衡水文化创新为灵魂。武强年画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我们不能总是守着传承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创新文化,发展衡水旅游产品开发的软文化。衡水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它仍需要物质来承载,如侯店毛笔、内画、衡水古陶、年画等,它们都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物来体现的。我们在发展现有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创新文化和丰富文化。

篇4

关键词:甘蔗纸材料;包装设计;地域特色;伴手礼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观光旅游业快速发展,现今产品包装设计也能体现当地的城市文化。而游客除旅游外,也够买许多当地伴手礼送亲友。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知名度。为了使伴手礼包装设计具有地域性与独特性,使伴手礼包装设计秉承本地文化特色,让游客在旅游期间更好认识桂林的旅游文化。本文将视觉符号引入本地特色伴手礼设计中,探究伴手礼包装设计是如何将地域性景点与桂林旅游文化相互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文化艺术传播的载体,让更多人通过伴手礼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桂林特色文化。

1甘蔗纸产品包装设计的价值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甘蔗纸产品包装在包装领域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我国每年要进口超过年产三分之一的“洋纸”进入国内市场,这是我国造纸业可持续发展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同时国家对环境污染的要求日益严格,迫使我国造纸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且我国幅员辽阔,但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现实情况表明我国必须抓紧调整原料结构。广西是甘蔗的生产地,也是全国的产糖基地,具有丰富的甘蔗纸原材料。

2甘蔗纸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外,纤维原料资源是造纸业的发展基础,也是我国造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国造纸业在“草木并举”中取得好成绩,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但有丰富的非木材资源,甘蔗渣就是一个很好的可回收利用资源。虽然甘蔗渣纸浆得到利用,但其力度还不够,使用甘蔗纸做产品包装的人不多,可查资源也有限。更重要的是,随着当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化的产品包装冲击着游客的眼光,游客的欣赏口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产品包装设计的生存举步维艰。具体表现如下:(1)包装设计越来越注重外表。现在很多包装在材料的选择上,都比较倾向于经济利益,包装上运用许多华丽的外表,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也增长,但是较少的思考到游客的想法,是否需要华而不实的商品,游客旅游,除了来观光景点,也是来品尝当地的美食,所以,特色伴手礼包装的设计要吸引符合游客的购买欲。(2)人们越来越注重包装的实用性和简约性。现在的市场竞争趋势是包装过度装饰,很多企业为了利益,往往采用“过度包装”,“奢华包装”。并没有考虑到此类型包装在使用过后是否能继续使用,所以在包装领域中,除了要设计出符合游客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和简约性,这才是包装设计应该追求的目标。

3甘蔗纸材料在伴手礼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3.1设计构思

国民经济进程的加快,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让许多特色美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人们的审美和对美食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故宫博物院的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深度发掘丰富的明清皇家文化元素,努力将故宫的建筑、故宫的文物、故宫的历史找到一个符合当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载体。研发具有故宫文化内涵、鲜明时代特点、贴近现代实际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故宫元素文化产品。故宫博物院的成功对桂林特色伴手礼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1]。在桂林的特色伴手礼包装设计中,深入挖掘桂林标志性元素符号,通过使用一些标志性的元素符号:日月塔、古东瀑布、靖江王府等,将其与伴手礼包装设计相结合。该设计提取的景观元素不是单纯的二维形态表达,而是将其三维立体地呈现,巧妙运用于地域性特色的伴手礼包装设计之中,设计出一系列可拆卸的特色礼盒。不仅体现了伴手礼包装外观的独特性又彰显了伴手礼包装独具地方、民族特色。外包装盒里面具有独立的小礼盒,主要以古塔和桂林山为外观,打开礼盒后依旧能制造惊喜,一方面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对特色伴手礼包装的需求,也能够让桂林的特色美食得到传承和宣传;另一方面,融入地标性元素符号与伴手礼包装设计可以起到延伸产业链,带动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桂林食品的附加值,体现了桂林文化气息,营造出桂林地域文化的特色。

3.2造型元素选择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最醒目的体现。单纯利用传统的色彩与现代色彩结合,如两者之间处理不当,会极大地降低伴手礼包装产品的档次。而国外的包装设计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简洁的色彩运用,使包装大气不失档次。在伴手礼包装设计上吐故纳新,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思路,在外包装设计中采用桂林地域性景点色彩、日月双塔、古东瀑布、靖江王府等。塔的古朴、米驼色为大面积颜色,其间有着夕阳红的照耀,附近是与他相融的人文景观元素,旁边独特的桂花香,外观的独特性又彰显了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和人文气息;瀑布的蓝,空中火红的太阳,不时会飞过的燕子,水上游着桂林特色竹筏,与雾蒙蒙的山、树融合体现出桂林特有的美景,正午的古东瀑布总是别有一番风味;王府的贵族色,黄色里面的多色系运用,蔚蓝的天空与王府颜色相对,像是从现实中感受王府景象,加上两旁的桂花与王府颜色相融合,且周围树木的绿色系强烈颜色对比更是突出王府的贵族色特征。在伴手礼包装的内河,有两个小礼盒,依旧附带桂林气息,一个运用桂林日月古塔为造型,棕黄色的塔尖,深蓝色的塔身,底座是跟塔尖一样的颜色,附带着莲花瓣的花纹;另外是以桂林的山为造型,绿色和黄色为主,绿色的山为盒盖,黄色为盒身,盒身中间加上些许点缀,更好体现桂林山水的特色。古代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准确表达伴手礼包装内涵,类似古代使用的食盒,两旁加上桂花,桂林地标性景点,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建筑,让游客一目了然,从特色伴手礼包装中领略到桂林的地域文化,同时使包装设计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图1所示,是作者设计的一款融入桂林“日月双塔”元素符号的伴手礼包装设计,塔尖一样的形象元素是塔的经典,整体造型恰好跟日月双塔相似,中间的镂空成为功能的一部分,且“日月双塔”是桂林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所传达的文化韵味与伴手礼包装设计的语意相得益彰。

3.3特色与创新

在全国产品包装设计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全国产品包装设计创造出很多的风格的包装,各具特色。但作为旅游胜地的桂林,地域性的包装设计较少,设计出具有本地文化气息的伴手礼包装是很重要的,因此在甘蔗纸产品包装设计中,融入桂林的各个景点元素,能够创新产品包装的设计,体现独特的桂林特色,让贵为旅游胜地的桂林留给游客更多地享受体验。在甘蔗汁的产品包装设计中,将桂林景点元素的图案、颜色、布局等运用起来,让包装更具特色。

4甘蔗纸产品包装的发展建议

4.1加强地域性文化的品牌建设

正如提到四川想到火锅,提到陕西想起羊肉泡馍,人们会因为一样美食而被立刻牵引到它的原始坐标,因此设计要遵循符合地域特色的原则。在包装产品的设计中,采用简洁的视觉元素,现代感十足的表现手法形成文化形象,达到从视觉形式到内容都能充分体现桂林地域性文化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包装设计的对象是桂林旅游游客,它的外观是吸引游客购买商品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现代包装设计需要有自己的品牌个性,通过包装表达出地域性特点,恰好融合广西桂林地标性景点元素,为桂林旅游文化增贴了新的光彩,既传播了桂林旅游文化,也让桂林的特色美食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2]。

4.2构建良好的视觉体验

产品包装是旅游消费者对产品的视觉体验,也是产品个性的传递者。在商品包装丰富的今天,旅游消费者对每个商品的关注时间都很短,抓住旅游消费者的目光,形成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在实现合理的地标景点元素运用上,是提高桂林特色伴手礼包装的关键,同时还会影响包装的美观。所以,要从展开相关的元素入手,找到最能体现桂林文化的二者融合点,让特色伴手礼在旅游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烙印,是对此产品包装的惊喜,是能充分表现桂林地域性的内涵。才能够体现桂林特色产品包装在地域性景点元素中凸显出来。才能构建良好的视觉体验,点缀人们的生活。才能让伴手礼包装设计从众多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并创造更多的利润。

4.3重视市场导向作用

包装的开始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在人们需求标准的提高下,包装的美化在点缀人们的生活,也在激励着包装设计市场。想要伴手礼包装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要清楚包装对商品的传递作用,要充分的在伴手礼包装设计中运用桂林地标景点元素符号,形成独具地方包装风格和凸显桂林文化特色的包装品牌。要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出发,一方面要设计出人们爱美之心理需求,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注重包装的实用性,要体现出包装服务精神,让旅游消费者在够回商品后,包装能继续使用或者是当作纪念品,在注重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注重包装的独特性,自然会带来满意的经济硕果。

4.4新型包装材料的可持续性

倡导绿色环保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可降解及快速再生材料已成为世界各国新型材料领域研究发展的重点,绿色包装将是21世纪包装设计的讨论重点。传统建材的开发与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影响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如建筑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建筑材料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但传统的建筑材料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还会带来环境危害,不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国外倡导的“绿色资本家”就是在保护环境下获取利润;“绿色消费指南”就是要求消费者善于保护环境[3]。甘蔗纸产品包装设计就是运用的可降解的可持续发展材料,恰好符合绿色环保的科学发展观。使用新型的包装材料,设计有地域性特点的伴手礼包装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5

【关键词】旅游商品特性

包装

旅游购物在旅游六要素中属于“无限”的花费,蕴含着无限开发潜力。然而多数旅游商品未能很好的融合自身特性进行包装设计。受这种瓶颈所限,旅游商品目前仍是旅游六要素中的“软肋”。

1.旅游商品的特性

旅游商品又称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购物的对象,旅游购物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基于旅游活动的特性,旅游商品既具一般商品的基本特征,又蕴合着自身的特性。

(1)文化艺术性。文化同样也是旅游商品的灵魂,旅游商品通过独特的创意和精美的艺术创造力吸引着旅游者并承担着反映旅游地地域文化渊源和背景的载体。

(2)纪念性。旅游活动属于高层次的身心消费活动,旅游商品是这种消费活动的物化和见证,它以鲜明的旅游地印记,象征并承载着这种身心消费活动所形成的经历和体验。

(3)地域性。旅游商品之所以被旅游者留恋、怀念,是因为它的题材、取材、工艺等元素负载着特定旅游地域的烙印,反映了特定地域旅游资源及旅游文化的特征。

(4)旅游愉悦性。旅游活动本质而言就是旅游者寻求精神愉悦感受和特殊经历的活动,旅游商品是孕育、留恋和强化旅游愉悦的重要因子。

(5)传承性。旅游商品是旅游地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的最直接体现和标志,是旅游地旅游特色、文化传承等信息的载体和介质。

(6)便携性。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到异国他乡进行的短暂停留,最终还要回归惯常环境。为此,旅游商品客观上应精致、小巧,便于携带或运输。

2.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

旅游商品承载着旅游地的地域文化、情感特征等综合元素,镌刻着旅游者的经历和体验,诠释着特有的文化渊源,其包装设计的创意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商品的发展。由此,笔者认为旅游商品包装实质即满足以下各种元素的总和:旅游者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开发者的生产技术和环保需要,旅游地形象和地域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商品保护、运输和销售需要。

2.1精美含蓄的色彩语言――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关键

色彩在旅游商品包装的视觉因素中发挥先声夺人的作用,它能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它具有促使旅游者快速识别、深刻识记的功效,旅游商品包装的不同色彩语言表达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反应。

旅游商品的包装在选色、配色上应以旅游地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汲取、借鉴、融汇旅游地本土的核心文化,挖掘凸显典型地域文化个性的本土化、民族化、地域化、吉祥化色彩,准确表达其地域性和文化艺术差异性特征,满足旅游者追忆旅游经历,体会和感悟旅游地域文化的需要。

2.2简洁生动的文字语言――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灵魂

包装设计的文字语言是传递旅游商品信息,表达内在特质的视觉符号,它是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点睛”。在旅游商品包装装潢画面上要设计好主体文字,表达最醒目的视觉效果,可综合考虑旅游商品的消费对象、包装造型与结构以及旅游地域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旅游商品自身的气质气韵或象征意义等进行深度融合和整体设计,展示旅游商品的特色和内涵。

2.3赏心悦目的图像语言――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焦点

图像语言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有效地跨越地域束缚、贯通语言障碍、融汇文化差异,通过视觉语言进行无拘无碍的沟通交流,赢得濡染共鸣的效果。所以,旅游商品包装的图像设计,应基于地域文化和旅游消费需要,营造简捷、攻心的产品形象和内在精神质感,展示旅游商品的最佳卖点。

2.4恰如其分的包装材料――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载体

旅游商品包装即用一定的材料对物品进行包裹,可解析为对旅游商品的包藏、装扮、装束和装饰。选择其包装材料,一是要立足于旅游商品地域文化的根基,充分表现和反映旅游商品内在的文化韵味和内涵品质;二是要尽量使用天然的、可自然风化的、低耗能可降解的材料,合乎安全无公害、绿色环保节约的理念。

2.5生动传神的包装造型――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主题

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主题是对旅游商品内在文化品质的精华描述,其包装造型要体现地方特色,要有“独”、“特”意识,突破固有文化创新模式,融民族性、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纪念性于一体,充分展示旅游商品地域文化的本质特色。

篇6

[关键词]旅游资源 旅游工艺品 地域文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09-02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吉林省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随着旅游产业的升级,我省正逐步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使得我省旅游产业得以快速进入改善条件、扩大规模、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状态之中。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项高附加值产业,旅游工艺品也被提到发展日程当中,并受到重视。在2013年我省举办了吉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暨旅游购物节,主推的商品种类有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旅游保健品、酒店用品、户外用品、冬季旅游商品及旅游装备用品等。虽然我省旅游产品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消费收入份额不多,但是我省加大旅游工艺品扶持力度却有增无减,而且把旅游工艺品提到“吉林制造”“吉林元素”及培育吉林地域特色旅游标志性产品的高度来谋划布局、统筹建设发展,充分肯定了发展吉林旅游工艺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发挥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作用

吉林省旅游具有极大的资源优势,可以说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遍布吉林各地。旅游资源分布较好,覆盖面较广,旅游景区布局合理,既有自然景观资源,又有人文景观资源,极具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景观特色。特别是吉林冰雪旅游资源更是特色鲜明、特点突出。加上吉林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吉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极大开拓了吉林旅游资源。概括吉林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旅游资源丰富,景区规划布局合理。如文史古迹旅游、冰雪旅游主要以吉林市和长春市及集安市为旅游节点;民族风情资源主要以延吉市、长白山地区等少数民族聚集地为旅游节点。(2)旅游体系及种类齐全。有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族景观资源、生态景观资源等。(3)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的独特性。外临两国家,内靠三省份。北靠黑龙江、南靠辽宁、西靠。以大的区域划分,吉林地处东北亚腹地中心地带,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并与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国逐步形成了东北亚经济商业圈,可以说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区域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和资源的典型性,是吉林自身原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不可复制的、独特的资源。

吉林旅游资源优势为吉林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深度开发的基础。无论是吉林极具东北特色的冰雪、林海、湿地旅游资源,还是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都要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进一步确立北方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特点和差异化特征。由此,我们要强化、放大旅游资源利用率和效应,以此来提升吉林旅游整体品质。

二、培育吉林特色旅游工艺品提升设计水平

(一)政策扶持与整合设计资源

吉林省旅游工艺品设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支持与扶持是发展吉林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基础。吉林省政府对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但给予财力上的投入,而且还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最大限度地扶持相关企业,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产业规模,创造条件打造吉林旅游工艺品产业链,以此来提升吉林旅游工艺品的整体设计水平。目前吉林省有关生产旅游产品的企业几百家,但旅游工艺品企业不是很多,政府在此基础上提供优惠政策,着力发展旅游工艺品企业,相继成立旅游工艺品研究中心,牵头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发设计吉林旅游工艺品,在景区地扶持当地政府建立旅游工艺品交易市场,举办各种旅游工艺品展示活动等。这些举措说明政府在认识到了旅游工艺品作用的同时,也在积极主动推动吉林旅游工艺品发展,力争在更大范围内为企业创造宽松条件和环境。作为旅游工艺品相关企业就应该抓住机遇,挖掘自身潜力,找准发展方向,在政府支持下快速更新换代,壮大自己的实力。

目前我省从事旅游工艺品的相关企业都在开发设计产品。作为企业也看到了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未来前景,在开发和设计上给予了极大的投入,也创造出了可喜的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我们从吉林整个区域看我省旅游工艺品状况,其发展还是不平衡的,还没有改变旅游工艺品从南到北百店相同、品貌同质的局面。特别是能够反映吉林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更是凤毛麟角。企业在设计研发与制造过程中所欠缺的地方很多,特色不足,制作粗糙,暴露出工艺品在设计和制造方面有硬伤,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在设计方面的软肋。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整合吉林省设计资源,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区域合作设计研发平台。企业所能拥有的设计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把省内设计资源整合,有序合理调配,为企业所用,就可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力,无论是设计人才的整合还是设计研发成果的整合,都将使企业产品设计水平得到提高,使产品品质产生质的飞跃。

(二)挖掘旅游文化资源 寻求地域特色设计

吉林地域性旅游文化特征是明显的并极具东北特点。如何开发具有吉林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要紧紧围绕地域文化做文章。只有建立在旅游文化背景下的工艺品设计才有无限的拓展空间和持续发展的未来。地域性文化是赋予旅游工艺品的地方特色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旅游工艺品设计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旅游工艺品如此繁荣发展的今天,深入挖掘吉林地域文化特色,赋予旅游工艺品北方特点,开发出能够被现代人所接收、喜爱的吉林独有的现代旅游工艺品,这将是我省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的重要课题,也是我省旅游工艺品急需解决的难题。

紧扣地域特点进行旅游产品文化深发掘。实质上旅游工艺品的设计是一种文化设计,其文化设计的节点定位在传统文化继承与旅游文化融合上面。旅游工艺品设计不能脱离旅游文化自顾单行,也不能摆脱区域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影响特立独行,只有密切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时,才有广阔的前景。旅游工艺品往往是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联系在一起的,它与人们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其暗含的人文价值、审美情趣是人们所接受的理由所在,所以说旅游工艺品设计品质提升是靠文化作支撑的。同时,旅游工艺品要把握各种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时代性。其地域特色文化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尤为突出,吉林地域特色鲜明,地域民族文化丰富,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吉林旅游工艺品设计注入了多元设计因素,不同景区类型,不同风土人情为旅游工艺品设计提供了多样可行性。在大的区域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文化自然会带有不同特色,这种特色文化就是我们旅游工艺品设计所要反映的内容,也是设计过程中所要体现的特色的切入点。作为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其形象的鲜明性、独特性的表现,可以说是艺术与文化相融的综合体,同时也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综合体。要想研发有吉林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提高吉林旅游工艺品设计水平,首先要定位准确,强化差异性,把握住地域特色文化的主脉搏,结合自然环境与景区特点;其次要遵循设计开发原则,强调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发挥产品的物质功能和审美功能,追求产品设计情趣和变化。

(三)建立吉林旅游工艺品品牌有效机制

当前,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旅游业处于上升时期,政府层面上对旅游商品非常重视,这对于旅游生产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如何使自己的产品有特色、有竞争力,就要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增加实力。政府助力、企业推广,逐渐加强了品牌意识观念,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认识到自我形象树立的重要性。应该说政府和企业都非常重视品牌的建设,吉林省提出:要全面推进我省旅游商品发展振兴事业,做大做强我省旅游商品的品牌。进一步要求商品构思要好,包装要精美,体现吉林元素特色,要有精品意识,更要适应不同旅游者的需要。正是在此助推下,企业积极响应,统一形象、统一品牌,并在各地成立自己的旅游商品、纪念品销售网点和中心,充分展示和销售具有吉林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就目前我省旅游工艺品品牌建设看,与别的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吉林根雕、松花石砚等工艺品是吉林原有的名牌产品,加上现在的吉林民俗工艺品、朝鲜族炊具、山核桃工艺品、民族服饰及鱼产品系列。虽然我省工艺品开发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整体在设计层面上还有待提高完善,总体来说设计创新方面不突出,精品不多,不能全面反映吉林特色优势和地域特点,吉林元素不够鲜明。基于这种良莠不齐、层次有别等各种工艺品设计混杂的状态,进一步树立吉林旅游工艺品品牌的确有难度,但是不确立品牌是很难有发展的,这就要求政府要统筹规划企业布局,充分调度工艺品设计有效资源和途径,整合省内设计机构。同时,企业要重新梳理产品设计方面缺失的原因,创新竞争机制,创建产品品牌和推广机制,开拓新兴市场,争取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品牌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是企业生存之道,企业品牌建立和质量品质提升是旅游工艺品设计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和良性循环的条件,应当引起各方重视。

【参考文献】

[1]巨天中,品牌推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摘要: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基点,从旅游文化景观的挖掘及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出发,从文化的角度深入研究本区位的旅游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并得出以下结论,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化景观布局在物质空间上以山川、河流等地貌为附着点散性分布,在非物质空间上以地域性文化、民俗、气候为依托,并多数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隐性分布,在时空上以历史文脉的追溯性分布。通过研究,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景观规划理论体系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旅游景观文化 布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景观资源拥有一个统一系统的理论规划体系,应该站在本区域历史文脉的沉淀、继承于发扬的从而带动江西经济中部崛起、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适应的高度对待。

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概念,国内的统一公认的概念还未曾达成一致,学术界也多是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去阐释,沈福煦在《中国景观文化论》认为:“景观文化是一种文化,有更多的社会文化性.......还包括大量的艺术文化内容,文学的、书画的、建筑的、雕塑的、戏剧的等等”。[2]从文化的角度的出发,沈福熙的观点较为符合作为本文的切入点,因为从文化内涵的构架看,呈现“文化-景观文化-旅游景观文化”的衰减模式,他们之间是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本文以下涉及的旅游景观文化的概念内涵即以上述为准。

一、基于物质文化层的空间布局

鄱阳湖水体旅游文化景观方面,江西省江河湖泊众多,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在古代曾是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如赣江在古代是中原通往岭南的主要通道,这也形成了我省丰富的水文化。鄱阳湖的湖体,本身具有很多待开发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潜在旅游点。如今年刚被国家文物局选定为开展水下文物普查的几个点,诸如汉代九江浔阳城、都昌阳城等尘封水底的古城都;历史上曾有“沉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一旦对该水域的水文、气象、地理、地质进行系统的观察、探测和研究,破解这些谜团,不光其本身的未解之谜得以大白,这些过去让人神往而又无法企及的地方,一起更为独特的人文魅力,必将成为此区域新的旅游景观资源,并且由于诸如此类旅游景观的特异性,其不可替代性的意义更为特殊。

除了湖水体系,还包括数十条联通鄱阳湖的河流,比较大的主要是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这些河流的流经区域更为广阔,蕴涵的旅游景观文化价值更大,如赣江十八险滩、修水流域的“鄱阳湖候鸟生态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各支流的古交通河道,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物质景观,都将是未来提升本地域文化品位,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前提要素。

古村落聚居地旅游景观文化方面,概念上的古村落是指迄今为止已有五六百年以上历史,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保存较好,历史文脉得以传承的村寨、部落。[4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生活理念、建筑风格、建筑布局的古村聚落的存在,为延续区域文化的文脉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也正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的关键。江西省在这方面的资源数量虽然不是多,但是质量和档次在全国皆属上层,如南昌的安义古村、景德镇婺源村庄等,都是代表鲜明的徽派建筑群。

二、基于非物质文化层的空间布局

在中国众多的傩文化中,江西的赣傩文化是其中一个很独特的分支。赣摊始自何时,来自何方,史籍均无记载,只有清代8座傩庙的相关记载,民国时有48部傩神之说, 摊舞称“仰摊神” 或“耍傩神”[5]。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口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傩文化,多加整理和保护,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部分地域属于古徽州地区,这些地方属徽派文化圈辐射较为明显,如景德镇、鹰潭、南昌等市;这其中开发比较成熟的旅游景点有婺源和安义古村,徽派建筑标志性的白墙灰瓦、高耸的封火墙以明确的视觉符号冲击给游人,起到了较好的文化旅游效果。除此之外,区域内的道教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其中不乏宗教文化重量级人文典故,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旅游区内的张天师典故及现存道观都是可以深入发掘的文化资源。与之相配合的还有区域的风水文化圈,江西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作出卓越贡献的地域,传统的风水理论即发祥自这里,其中将罗盘纳入传统的“相地”风水勘察流程,更是传统风水学领域一大创新。

三、时空旅游景观文化布局

红色文化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明显的旅游文化优势,从地理分布来看,本区域内除了南昌市市区内存在民国时期遗留下的红色文化景观和建国后兴建的红色文化景观,这些地方依托大城市的物资集散优势和人员流动性强及知名度相对较高的优势,配合以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在形成比较成熟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其余大多数此类型旅游文化景观多分布与偏远的山区和城郊结合部,其中还有一些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地方,如余江县境内的烈士的革命根据地等,这些地方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长期被泯灭在历史的烟云中。类似这样的红色旅游景观文化资源,挖掘的潜力还很大,只要配套设施同步跟进,利用文化资源的优势,对李东地方绿色经济也是有很大裨益。

四、结 语

诚如戴代新等在《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一书中所言:研究文化与景观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如何用系统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来看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从文化角度看待现代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和游憩开发。[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景观文化的构建,需要从文化发掘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空间布局的理性梳理,找到切合本地域发展的旅游文化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12:1-2

[2]沈福煦.中国景观文化论[J].南方建筑,2001年第1期:40-43

[3]戴代新 戴开宇 .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3

篇8

目前,对于校本课程案例资源的开发可以有多重理解,一种理解是“校本课程”的“案例资源开发”,即把“校本课程”看作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另一种理解是“校本”的“课程案例资源开发”,即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学校的部分或者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开发,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我国目前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前者。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有助于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课程资源,补充和完善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高更多课程选择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自主发展;有助于教师加强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国家课程的做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不断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课程评价能力,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旅游管理教学方案中,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民族地区,案例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优势得天独厚。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一是需求主导模式,就是依据旅游管理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开发满足学生培养需求的课程;二是条件主导模式,就是依据包括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教师条件等的学校资源条件,开发符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三是目标主导模式,就是依据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创造条件开发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课程,引导旅游专业学生的兴趣进入课程与教学之中,并能走出课堂之外。同时,旅游校本案例开发都应遵循“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制定、课程实施、评价与修订”的操作流程。在此,仅以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为例,谈谈案例资源开发的认识与实现途径。

一、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的内涵

旅游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方案中涉及较多,开发专门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对于不断丰富案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与时俱进,成为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普遍关注的时代热点。当然,旅游文化是在特定的时空产生和区域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乡土与时代气息。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体现不够准确与系统,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融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使旅游文化案例资源能够成为独立的创新课程是旅游学科与专任教师的神圣使命。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资源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以黔东南为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木屋、竹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风雨桥、鼓楼)、具有独特内涵的饮食(酸汤、泡汤)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洪水滔天、蝴蝶妈妈)、楹联碑刻(城步苗文)、各样歌曲等(侗族大歌)。总而言之,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综合体,将其引进校本课程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既可以充分发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辐射黔东南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应与时俱进,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地域性、民族性及社会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开启多角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旅游素养。

二、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的形式

(一)内容选择

地理风情、文化神韵、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等,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案例资源。

(二)课程式样

课程形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为实操创造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改教学尝试。建议搭建“一对多”或者“分组学习”的合作平台。

(三)建设方式

民族旅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师进行课程案例资源建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旅游APP等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并尽可能多的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立体资源,让案例资源数据库更加丰富。

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

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在全域旅游时代比比皆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与开发之方法。

(一)开发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

在民族地区旅游校本课程开发中,实践性内容要注意策略,因为这类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趋向,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为此,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改革。例如,在我校这类课程开发中一要充分体现凯里学院民族特色,将凯里学院转型办学理念渗透进课程;二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条件,就可以开设《校园人工湖民族旅游环境特质考察》、《校园商业街布局合理》等走出校园的课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培养学生操作、设计、创新能力和在完成任务中分组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心智。

(二)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案例分析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来自本土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内容是多元的,例如专题考察、休闲旅游、课堂观摩等等,都丰富主体获取客体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案例资源讨论过程中,专任教师就资源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中,专家既可以避免只讲广度、难挖深度的误区,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印证道理。

(三)关注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材料,充分挖掘旅游专业所需的案例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失为教学开发与利用案例资源的便利、有效途径,让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综合,对于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意义重大。1.深入分析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案例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四)注重教学,精心挖掘新的有价值的立体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形式多样,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也与时俱进,所以旅游管理教学必须随时关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动态,以此充分引领和谐旅游文化素养,发现课程内容的新理念和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对校本课程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来体现民族旅游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求发展,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当地民族旅游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注重民族文化,从交流性文化中获取案例资源

文化是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饰、建筑、古籍以及文物,语言、旅游商品、民族文学、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民族医药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交流性文化的内容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上下代人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旅游管理校本课程案例可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课程,如丰富的苗侗地区历史、建筑、服饰、体育、工艺、歌舞等,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中,形成热爱本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念。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地方旅游文化;学材;项目教学、地方旅游文化是指在某省或某市历史上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具有旅游吸引物的那部分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人文知识,是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材是体现一定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也是知识、技能的载体,是课程实施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教材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各学科还缺乏成套的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高攀”“低就”现象严重。

、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它们是吸引人们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其中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纯自然景观,是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的。德国学者李凯尔德指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因此我们把文化对象称为财富,以便使富有价值的现实同那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并且可以撇开现实性的价值本身区别开来,自然现象不能当成财富,因其与价值没有联系。中国的旅游资源在国外游客看来,主要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吸引他们,根据有关统计:21.9%的国外旅客是为了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50.9%的旅客是对中国人民的社会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事业、伦理道德感兴趣。因此,加强地方旅游文化研究,建设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需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性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失去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体系。由于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局限,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局限。全国统编旅游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是针对整个旅游行业所应有的通用知识,但缺乏地方旅游历史文化知识,从知识体系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有相当局限的,而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中不能缺乏地方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不论是导游、饭店管理还是客房服务、旅游管理等方向,学生就业主要是在本地,因此,地方旅游文化知识理应成为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即使今后人才流动频繁,但对服务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仍不可忽视。因此,把地方旅游文化教材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

特色教材的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特色是本土特性明显,没有本土的教材,要培养本土的人才也是无米之炊。当今,高职旅游教育所用教材多数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这种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缺少本土特色或与本土旅游概况联系不紧密,以致本土适应性不强。

加强教材本土适应性改革应该突出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增强本土旅游的案例教学,以便提升本土旅游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四进教,\'i专业化发晨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师还在根据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学生必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的旅游景点,新的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T作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编写地主旅游文化教材,迫使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二、学材理论及其发展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学材化”问题是与“学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的。“学材”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在其《关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变教科书为学生“学材”的建议。这一建议在1987年被当时“文部大臣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接受,“学材”这一概念也被写入了教育改革第三次审议报告之中。“学材”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我国学者广泛关注。沈晓敏(2001)首先对日本在教科书“学材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使“学材”这一概念为我国学术界所知。钟启泉(1989)提出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教科书要发生转型,从历来的“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型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简言之,就是从“教材”转型为“学材”。有学者认为从“教材”到“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标志着新的教学观的确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理论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材化”研究的方面转化。国外有学者把课程观的转变概括为六条,其中第六条是“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许多新编教材不仅把教科书当24高等职业教育成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多数教科书都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编写,使课本成为学习的指南。由此可见,教科书的“学材化”是世界性的课程教材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的教材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职学材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从学生的T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T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体现自身人格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创造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止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一)参与主体多元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的背景下,邀请企业职业人来共同编写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高职教材就是一条高职教材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因此,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由于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行业特点,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全国统一编写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校独编写义往往不够全。因此,邀请企业职业人参与教材的编写就可以把企业最需要的技能要求编写到教材中,充分体现职业特色。通过职业人的参与,可以避免学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不够丰富的弊端,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紧跟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材料来多样化

从旅游发生学角度而言,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既有人类“远方崇拜”的天性问题,也有人们“换换环境”和猎奇的心理因素问题,远方世界必须有不同于本土的风土人情、生活氛围,才能导致人们对它的憧憬、遐想和行动。因此。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必须充分发掘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知识,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物产等内容。l大j此,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典籍、诗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注意反映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兼职教师、讲座(客座)教师,开展名师讲学、授课或作报告。

(四)社会和謇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家庭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络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活动,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将创业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现立体化综合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篇10

一、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它们是吸引人们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其中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纯自然景观,是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的。德国学者李凯尔德指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因此我们把文化对象称为财富,以便使富有价值的现实同那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并且可以撇开现实性的价值本身区别开来,自然现象不能当成财富,因其与价值没有联系。中国的旅游资源在国外游客看来,主要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吸引他们,根据有关统计:21.9%的国外旅客是为了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50.9%的旅客是对中国人民的社会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事业、伦理道德感兴趣。因此,加强地方旅游文化研究,建设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需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性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失去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体系。由于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局限,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局限。全国统编旅游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是针对整个旅游行业所应有的通用知识,但缺乏地方旅游历史文化知识,从知识体系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有相当局限的,而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中不能缺乏地方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不论是导游、饭店管理还是客房服务、旅游管理等方向,学生就业主要是在本地,因此,地方旅游文化知识理应成为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即使今后人才流动频繁,但对服务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仍不可忽视。因此,把地方旅游文化教材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

特色教材的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特色是本土特性明显,没有本土的教材,要培养本土的人才也是无米之炊。当今,高职旅游教育所用教材多数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这种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缺少本土特色或与本土旅游概况联系不紧密,以致本土适应性不强。

加强教材本土适应性改革应该突出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增强本土旅游的案例教学,以便提升本土旅游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四进教,\'i专业化发晨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师还在根据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学生必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的旅游景点,新的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T作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编写地主旅游文化教材,迫使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二、学材理论及其发展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学材化”问题是与“学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的。“学材”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在其《关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变教科书为学生“学材”的建议。这一建议在1987年被当时“文部大臣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接受,“学材”这一概念也被写入了教育改革第三次审议报告之中。“学材”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我国学者广泛关注。沈晓敏(2001)首先对日本在教科书“学材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使“学材”这一概念为我国学术界所知。钟启泉(1989)提出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教科书要发生转型,从历来的“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型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简言之,就是从“教材”转型为“学材”。有学者认为从“教材”到“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标志着新的教学观的确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理论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材化”研究的方面转化。国外有学者把课程观的转变概括为六条,其中第六条是“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许多新编教材不仅把教科书当24高等职业教育成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多数教科书都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编写,使课本成为学习的指南。由此可见,教科书的“学材化”是世界性的课程教材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的教材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职学材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从学生的T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学生的职

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T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体现自身人格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创造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止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的背景下,邀请企业职业人来共同编写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高职教材就是一条高职教材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因此,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由于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行业特点,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全国统一编写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校独编写义往往不够全。因此,邀请企业职业人参与教材的编写就可以把企业最需要的技能要求编写到教材中,充分体现职业特色。通过职业人的参与,可以避免学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不够丰富的弊端,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紧跟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材料来多样化

从旅游发生学角度而言,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既有人类“远方崇拜”的天性问题,也有人们“换换环境”和猎奇的心理因素问题,远方世界必须有不同于本土的风土人情、生活氛围,才能导致人们对它的憧憬、遐想和行动。因此。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必须充分发掘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知识,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物产等内容。l大j此,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典籍、诗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注意反映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兼职教师、讲座(客座)教师,开展名师讲学、授课或作报告。

(三)社会和謇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