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越来越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作为一个一、二产业偏重的城市,唐山应创新思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速度,逐渐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现代服务业对于优化唐山的经济结构、缓解资源的限制和就业压力、提高产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服务业是唐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拉动唐山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次,现代服务业是创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创新型工业只有在工业和服务业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如果服务业发展的不够充分,创新型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再次现代服务业能够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最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增加就业渠道。
二、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能力分析
(一)唐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唐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唐山的服务业发展不断壮大,对GDP的贡献也在逐年上升,服务业拉动唐山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服务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多。
但总体来看,唐山的服务业发展速度比起其他地区还是发展缓慢,对GDP的贡献低于全国以及河北省的平均水平。另外,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够,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占比过大。除此之外,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大部分企业的竞争力也比较弱,主要表现在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
(二)唐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劣势分析
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具备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唐山市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对于物流、仓储等服务业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地理位置北临北京、东临天津,具有良好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和区位条件。其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机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唐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推动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其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并向高端化升级。再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唐山市服务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来说比较滞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尤其是唐山数量繁多的工业企业,为咨询管理、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高端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唐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样需要面对一些劣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观念滞后。第二,人才组成结构不合理,缺少服务业的高端人才。第三,既有的现代服务企业规模小且散,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第四,产业结构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利用唐山的优势条件,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一)扶植重点行业的发展。一是突出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开发推广信息服务系统和传递交换系统,建立连接市场、政府、用户的高速信息公路。二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唐山的地缘优势,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具有国际规模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加强物流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用信息化带动物流服务的现代化。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业。以世园会为契机,结合唐山市旅游资源条件,发展特色旅游和休闲旅游。四是加大商务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会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以及其他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设立剧场、主题酒店和文化创意主题街区、网络文艺制作平台等形式,发展唐山特色艺术,提升城市软实力。六是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利用“互联网”提升传统商贸业,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加速电子商务与唐山市产业深度融合,扩大工业产品、农产品、陶瓷等特色工艺品销售。
(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扩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按照市场的要求完善城市规划,通过发展中心城区,改善商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专业街区建设,并细化载体功能区,合理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服务配套设施。把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延伸服务产业链,拓展广大百姓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是优化行政服务环境,成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服务业企业的进入退出机制。二是积极培育服务消费需求,及时清理阻碍服务消费的各类政策文件,改善服务业消费环境。三是制定好唐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为现代服务业在唐山的长远发展谋划布局。四是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五是扩大服务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蒋秀萍、杨博韬.唐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2]纪泽民.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唐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环渤海经济t望.2011.
篇2
Abstract:The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t’s modern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s service sector, beginning with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rvice sector’s development,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 measures.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问题
Key words: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problemscounter measures
作者简介:孙根紧:河南南阳,1981年2月,区域经济;黄立业:黑龙江哈尔滨,1982年11月,宏观经济与政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业的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四川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2008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达到了18.3∶46.3∶34.8,但服务业总量仍然偏小,而且尚未形成核心的优势产业。至此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双重影响的关键时期,理清四川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服务业一词源于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教授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所提出的三次产业理论,指除一二产业以外、能够为人类提供除物质产品以外商品的其他行业。在后来实际国民经济的核算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指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信息化、产业化、循环经济层面上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基础服务、生产、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这些服务行业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新产业形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二、四川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
据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区域性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区域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5年,四川省人均GDP已经达到了9060元,超过了1000美元进入这一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提升四川整体经济实力尤为重要。
1.有利于促进四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十五”时期,四川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0.8%;2008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35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8%,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2.9%。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对四川经济在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机冲击后的恢复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2.有利于四川就业问题的解决。
服务业尤其是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开拓了就业潜力领域,扩大了就业渠道,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2002-2007年期间四川省第三产业增加就业255.2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56.7%。因此加快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
3.有利于促进四川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四川省也应抓住这一契机,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优化其内部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三、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行业发展缓慢。
受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2008年上半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仅为5.7%。2008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为4350亿元,占全省GDP的34.8%,这是自2002年的41.1%开始逐年下降后的最低点,相比下降了6.3%。
2.周边省份间现代服务业竞争加剧。
就物流业、金融业和旅游业来说,与四川比邻的重庆市和云南省也在进行超越式发展。云南省加速构建以电子信息化、国际化为支撑,互连互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新兴产业,力图打造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物流中心;重庆市定位与“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力图成为西部金融中心,这都将对四川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挑战。
3.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
四川仍以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新兴的,产业化的知识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很少。2008年,四川房地产业和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48.2%和15.4%,而金融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0.1%和0.8%。
4.空间布局调控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
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四川多数服务业集中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经济圈中,而农村服务业水平落后,城乡 “数字鸿沟”的问题尤为严重。当前,四川总人口中75.7%在农村,拥有不到30% 的电话;互联网用户虽已有910.3万户,但其普及和应用还主要在城市,农村的互联网用户不足总数的10%。此外农村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的普及程度也远远低于城区。
5、缺乏高素质的服务行业人才。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然而高端服务业人才已成为四川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四川虽然拥有低人力成本和厚重文化的比较优势,但与发达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四川现代服务业中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仍有欠缺。
四、促进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服务业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区域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改变着经济、产业、技术区域性发展模式。签于此,对四川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的政策倾斜下,依托物流,旅游,餐饮,金融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信息服务产业和生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川渝滇现代服务业的区域性合作。现代服务业可以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跨区域服务。川渝滇现代服务业发展应该是竞争和共赢的态势,有必要为服务业相互合作创造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
3、进一步调整服务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业循环经济观念的指导下,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领域,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品牌会展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
4、统筹服务业的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农村服务业网络体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首先要完善农村消费品,生产资料产品和农产品等三大流通体系,强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网络化。其次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植和引导,促使其规模化,产业化。再就是培养一支掌握高水平农业科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队伍。
5、加强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实施引进与培养并举,不仅要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际公司优秀人才流失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外顶尖人才,还要充分发挥各地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快对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邓于君.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绍坚.中国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思考和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8,(9)
[3] 满莉.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技术经济,2009,(2)
[4] 四川省商务厅课题组.关于加快发展四川省服务业的思考,2007,(8)
[5]夏晴,郑吉昌.论服务业发展与分工演进,中国软科学,2004,(10)
篇3
【关键词】 城市化 现代服务业 计量研究
一、问题引出
现代服务产业是城市经济系统发挥整体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服务业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都有相关讨论。Singelmann首次明确了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实证研究了实现工业化国家1920—1970年劳动力转移过程,纵向动态比较的结果说明劳动力在城市非农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集中。Daniels等(1991)通过计量分析检验了美国大中小城市区域的服务业成长,研究认为,城市形成的区域性市场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江小涓等(2004)研究了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和增长潜力,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重要因素。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国城市化进程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因此,探究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发展状况,对今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服务业的构建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服务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化能够显著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数据选择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这一概念是由我国首先提出的,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现代服务发展状况及其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数据的时间段为1990—2011年。在变量选择方面,充分考虑城市化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选用城市化水平(URB)、第三产业贡献率(SER)作为分析变量。其中城市化水平,即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拟选用全国城镇人口数与总人口数表示。现代服务业水平,拟选用第三产业贡献率表示。为了消除时间序列引起的异方差现象,分别对其取自然对数。分析软件使用Eviews6.0,数据见表1。
三、经济计量分析
1、平稳性检验
计量经济学中,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在对时间序列进行传统的回归分析时要求所使用的变量序列是平稳的。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通过观察ADF检验下的图形来确定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并在AIC准则下确定给定时间序列模型的滞后阶数。
对城市化水平和现代服务业水平变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二阶差分后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序列,从而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即都是I(2)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2、协整检验
如果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这种组合所反映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城市化与现代服务业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对上述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两步法协整检验方法,利用OLS方法对LNURB 和LNSER的回归方程进行回归:
上述结果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水平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而且取决于以前城市化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ecm(t-2)估计的系数-0.132677体现了对偏差的修正,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城市化水平的短期波动对现代服务业水平存在正向影响,短期影响弹性为3.501811,每年实际发生的LNSER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23.7%被修正。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上述协整检验可以表明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变量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系,从而无法揭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滞后2期,LNURB不是LNSER 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3.65%,说明现代服务业水平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效应在滞后2期时最为明显,可以说明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另外,在滞后4期的时期内,LNURB不是LNSER 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都在15%以上,说明我国城市化对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上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表明,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也比较显著。
5、VAR模型估计
为了规避对随机误差项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偏误,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状况。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水平在一个标准差冲击下的脉冲响应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观察到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于城市化发展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在第1—2期,服务业对于城市化的冲击呈现了正向反应。从第3期开始,这种正向响应开始递减,并在第8期后趋于稳定。这说明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与服务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关系,即城市化发展对于促进服务业发展具有正效应,且效率较高。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小城镇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提高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方差分解是将由单位冲击引起的变量的均方差分解为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这里的贡献着重指城市化现代服务业增长中的经济贡献。其做法是先将一个变量的均方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所作的贡献,再计算出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方差分解不仅可以检验样本期间以外的因果关系,而且将每个变量的单位增量分解为一定比例的自身原因和其他变量的贡献,结果见图2。
在图2中,现代服务业增长率的均方误差的影响因素被分解到城市化增长率的影响中,该图显著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变化会受到城市化率变动状况的影响。该影响也说明城市化水平对于现代服务业增长的重大贡献作用,且上升趋势明显,这与前述分析的结论相吻合,即从长期看来,城市化对于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城市化与现代服务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化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顺畅人口流动。我国城市发展步伐缓慢,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重要原因。户籍制度会阻碍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城市在户口管理制度保障下通过人口控制实现社会需求,使城市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弱化,市政及城市管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为顺利实现人口的顺畅流动,还需要提升流动人口的素质。特别是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政府应采取措施,为其提供职业培训,而不是直接把农民赶进城市,形成量上的城市化。
第二,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虽然大幅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且城市化质量较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城市管理部门需要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化能够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通过提升城市质量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
(注: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2010401020)”,沈阳大学教改项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Singelmann,Joachim.The Sectoral Transfo 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1920-970[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8,83(5).
[2]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3] 李健英: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4).
[4] 郭文杰: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1978—2004[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5).
[5] 方俊伟、刘银: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协整及Granger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07(7).
[6] 俞国琴: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4(12).
[7] 欧阳敏华、王厚俊:广东省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4).
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服务业,就是一般我们统称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即第三产业。包括范围很广,有交通运输、公共基础管理、通信技术、其他管理技术等。从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经验看,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为了我国经济能跟随国际经济的脚步,只有不断改进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才会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遵循一定的原则,制定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首先,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是一个很广的范围,包括各行业、各部门的情况,要反映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其主要特征。指标体系的各项内容都应相互联系,共同的多方面的反映其实际发展状况。其次,遵循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科学,能准确的反映企业客观情况,还要能准确分析所出现的现象。再次,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在最初,指标的设计不能太复杂化,选取易于量化、数据资料容易取得的指标,突现指标采集的可操作性。而且,根据调查的区域不同,其指标也要相应的改变。最后,要遵循简单明了原则。在设置指标时,应注意数据的明了和可理解性,算法科学实用。根据以上几个几个原则,我们可以在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两个方面来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一)共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着重于整体来说的,就是分析一些企业,选取那些共同的部分,通过这些共同的部分,可以很便捷的分析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情况。共性指标包括以下四类:
1.人力资源指标
企业吸纳很多劳动力,所以企业的发展的重要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同时企业更好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重要性。高学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各学历阶层人员的报酬分配、外籍人员的人数和报酬方面来反映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
2.资产负债情况指标
这一指标关键在于企业的规模和资产的情况,企业设备和其他资产的成本及折旧现象,投资时所返回的资金、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例。可以根据资产的总额和固定资产的方面的指标来反映其现状。
3.单位基本情况指标
这一指标是基础性的,看看一个企业是否合格、是否符合法律规 范。还要观察该单位成立的日期、单位类型。所以可以从注册类型、单位属性、经营执照和业务活动等方面的指标来反映其单位的合法性。
4.经营状况指标
一个企业的好坏还要着眼于其盈利、经济收入情况,要分析是否存在负债现象,还有在经济危机时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引进技术项目时资金的偿还能力。这些情况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前景问题,所以可以从产业规模、盈利情况、经营前景等方面的指标来反映。
(二)个性指标
个性指标是从方面来说的,它着重于各个行业的经营活动的特点。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寻找各行业的特色,选取几个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在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时,分析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两个方面,会使更好的反映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状况。
还有一种指标是评价指标,但是在现代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中并未体现。它主要适用于对数据的横向分析比较,有些区域仅用共性或个性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其发展水平时,可以选择这种方法来进行指标分析。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建议建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可围绕规模、结构、效益、增长等方面来分析。在规模方面,一个企业规模的大小,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有着决定性作用。在结构方面,服务业内部结构与服务业今后发展有很多联系。在效益方面,包括经济方面和社会公益方面的效益。在增长方面,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基本上,各方面是大同小异的,围绕经济效益、规模、资产、增长等方面来分析的。
二、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调查方法
服务业涉及行业很多,范围也广,调查方法存在不合理性,很多方法不符合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最为严重的是,服务业中的众多行业仍没有合理规范的统计调查方法,不利于服务业的调查发展,鉴于以上指标原则、共性和个性指标,可以对调查方法进行以下的研究。
(一)对统计调查对象的分类
通过对各行业的分析,根据其特点特色和发展前景和方向趋势,我国现代服务业对调查对象分为三大类,其中包括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金融在内的存有全面的调查制度的行业;第二类是以交通运输、通讯技术、文体娱、管理服务类等全面与抽样调查结合的部门行业;第三类是以有第一产业划分出来的农林牧渔在内的服务业的新的调查制度的行业。
(二)对统计调查方法进行完善
由以上对调查对象的分类,我们可以对这三大类进行方法的确定。因为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多,范围大,工作量大,所以一定要选择简单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科学实用的方法进行统计。第一,对于第一类,我们根据已有的调查制度进行调查,同时要进行监督 ,对于不合适的地方及时改正,查缺补漏,这样才有利于数据的分析,企业的完善发展。第二,对于第二类,一些小规模的行业,可以根据经济收入和从业人数进行全面调查。而对于规模大的行业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分层次的进行抽样调查,灵活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第三,对于第三类,在企业中,有些数据还无法进行测算。可以建立新的调查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查制度,使其规范化。
(三)对统计调查周期确定
现代服务业分布范围广泛,统计周期必须确定,否则不利于数据的计算和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统计周期的确定要遵循可操作性,定期掌握各行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变化情况,制定其趋势图,以作为以后分析的资料。
(四)对统计调查职能部门的确定
以前的统计调查职能部门存在很多缺陷,数据采集还局限于统计部门统一包办,不利于数据准确性,出现问题也会出现错误连环。所以为了提高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要进行对统计调查部门的改进。各职能部门注重其相互的协调和交流,对职工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能力,各部门都有其相应的单位责任。注重数据的采取的准确和分类汇总、调查方法的多样性。还要注意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性,接受人们的相互监督。
(五)对样本总体框的确定和维护
统计部门在取得行业实际情况,各资料数据等记得记录,还要制定样本框数据库,不断进行维护,根据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社会的进步,要不断更新数据信息,使其保持新鲜化、连续性。通过样本的确定和维护,使行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更规范,更完善。
三、对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了解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对服务业发展的建议,发展服务业有很多方面的建议,主要有以下的建议:
(一)加强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政府和各组织部门支持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服务业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注重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在产业发展时,要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大服务业的力度。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服务业的重要性,制定政策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还要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各组织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水平,完善组织规章制度,共同促进其发展。
(二)加强各领域的相互作用,制定服务业的规划前景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各行业的交流,加强其互补性,促进其共同进步,从而使服务业带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地位。各地区根据当地的政策和方针,在服务业方面也应制定相应的规划,绘制其发展蓝图,对服务业更好的发展进行深度研究与开发。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改进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其调查方法,这样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龙.构建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现代经济信息,2011.
篇5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河南省服务业;现状;问题;对策
围绕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正处在三化两型社会加速发展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对河南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河南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增强。近年来,河南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以高于10%的速度稳定增长。服务业总量居全国第九位,在中部六省居第一位。201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5.6%,销售额增长32.7%。特别是近年来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和企业,如以建设郑州商贸城为契机迅速发展壮大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举足轻重。
(二)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先进业态发展良好。河南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支持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持续改革,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服务业比重不断降低。2010年,全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2.5%。金融、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仅2009年一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9843.43亿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年均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势头良好。
(三)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对促进服务业内部创造相互需求,放大服务业辐射功能,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全省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日益显现,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郑州市的物流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信息等聚集效应非常显著。
二、河南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河南省的服务业有了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全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仍比较落后,与河南省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及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总体规模较小,在经济总量中比重不高。河南省的服务业总量占GDP的比例多年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比世界平均水平60%低很多,低于世界低收入水平国家36%的指标,仅仅相当于其90年代初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居下游,在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一。
(二)业内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缺少品牌优势和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2009年全省10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只有14家,在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中只有2家企业上榜。在中部六省倒数第一。企业竞争力和一些发达地区相比缺乏竞争能力。
(三)内部结构不合理,先进业态不突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先进业态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虽然在服务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于基础差、规模小、在总体结构中仍然水平较低。河南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聚集效应不显著,拉动作用不明显。虽然河南省服务业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但集群规模偏小,集群定位模糊,集群层级较低,集群内知名品牌缺少,品牌带动力不足,等等,这一切都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五)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提升能力弱。从全省各地情况来看,不管是服务业总量、服务业规模在GDP中的占比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业就业人数等方面各个地方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平衡。如2009年,郑州占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30.8%,南阳市仅为7.7%,个别城市由于经济规模的原因甚至不到全省的1%。这种不平衡状况对于河南服务业的发展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三、河南服务业现代化改造的对策研究
立足于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三化协调发展,遵循河南省服务业发展指导原则,河南省必须抓住当前机遇,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多管齐下,加快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改造。
(一)解放思想,解决观念问题。实现快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改变一些传统偏见与思想观念,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改变重产品、轻服务的偏见,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规律。其次,要理清发展思路,坚持工业强省、工业立省不动摇,并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地位,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二)深化改革,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体制改革的滞后与制度规章的缺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河南省要加强制度创新,消除制度,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机制。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调整服务业管制框架及其政策,打破服务垄断经营,引入竞争机制。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有力的政策举措。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河南省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1.加强规划管理落实产业规划布局。围绕河南省各区域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方向,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挥政策体系对规划的支撑作用,研究和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2.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主动对接国家或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和项目,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和产学研互动。省地市联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力,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引导产业聚集。集聚化是现代服务业提升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应加强主体规划指导,引领和推动相关服务企业和机构向一定区域集聚集群,形成产业定位明确、集聚效应突出、能承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载体。
4.优化服务功能,加强协调管理。加强服务政府建设,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形成透明、高效的行政体制和运行体制。加强依法行政,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引领作用。引导现代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鼓励发展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行业自律,化解行业危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竞争力直接决定了服务业的竞争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拥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的培育力度,并充分发挥其带动效应,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一条依靠大企业、大品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全省服务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金星: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11-09
[2] 郑松波:郑州建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计划2016年建成﹝N﹞,大河报2012-06-18
[3] 颜廷标.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经济服务化 商业银行 业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0-025-03
一、世界经济的服务化趋势及其特征
(一)经济服务化: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如果说十八世纪起于英国、十九世纪席卷全球的工业化浪潮标志了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那么在先进国家工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从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时代早已悄悄地来临。
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重心渐次从农业向工业并进而向服务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性。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指出了美国经济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特征,其标志是美国服务业的劳动力与GDP比重(1969年分别达到60.4%与61.1%)已经超过工业与农业之和(Bell, 1973)。同一时期,未来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也相继提出类似概念与理论。
贝尔等人的理论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而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则为其提供有力的验证: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提高,无论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是从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看,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世界范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50%上升到64%。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5%和44%。在一些主要城市,这一数字达到了70-80%。与此同时,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70%,中等收入国家在45-60%,低收入国家也达到30-40%。
可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经济特征并进一步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向,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的这一现象,被称为“经济服务化”(杨治,1985)。
(二)经济服务化的特征
一般认为,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因此经济服务化又称为第三产业化(Tertiarization)。这一经济服务化趋势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产业结构服务化,表现为服务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引致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服务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来看,无论是GDP的产业构成还是各国的就业构成,服务业在发达国家都已普遍成为第一位的经济部门,而且这一经济服务化的潮流已开始向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扩散,在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是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表现为工业等生产型产业(非服务性产业)内部服务性活动的发展与重要性增加,从而改变了这些产业的单纯生产特点,形成生产―服务型体系,反映了服务活动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这种趋向在工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早在1980年美国工业增加值就已经有75%以上由工业内部的服务性活动所创造(Britton,1990)。
第三是服务型经济的形成。经济服务化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以服务活动为主导经济活动类型的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与产品型经济的区别在于:服务型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而非制造和加工产品的部门;服务型经济的主要产品是大规模的服务,而非大规模的商品;服务型经济中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服务部门,而非制造和加工的经济部门;服务型经济的大部分产值由服务性行业而非商品生产部门创造。这四个方面揭示了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更具有主导性的广泛的经济社会功能,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并引致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的重要动力。
二、中国的经济服务化趋势:以上海为例
(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服务化趋势开始显现
经济服务化是国际上已经出现的发展现实,并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8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有较大上升,由80年代初的20%左右上升至2004年的34%,劳动力占比也由13%上升至31%。然而总体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较低。从整个上看,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然而在中国整体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同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服务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化趋势已经开始显现并进一步扩散。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其中的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开始出现从工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的转变。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已接近或超过50%,经济活动中心正在从以工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而且从长远看,这种趋向正在进一步扩散。
(二)上海的经济服务化趋势
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在经济服务化方面走在了前列,并且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不失一般性,我们以上海为例对这一趋势进行分析。
1、历史:过去15年中上海服务业保持了高速增长
上海服务业在过去15年中的发展已经充分展示了上海的经济服务化趋势。自进入1990年代以来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始加速,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其增速更是远远高出其它产业的增长。其结果是服务业增加值在上海GDP中的比重,由90年代初的30%最高增至2002年的51%,并且一直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
2、现在:上海服务业站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从产业发展规律、城市发展经验和上海所处的阶段来看,上海即将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期。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今后15-20年,上海经济发展正处于类似的阶段。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面临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的有利机遇。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正在进行中,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同时也是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的过程。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知识型服务产业(包括技术、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数据录入、金融分析及各类研发性工作等)开始出现成规模地向具有智力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浪潮。这一产业转移浪潮为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确立为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上海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目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上海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上海的重要任务,明确写入了《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3、未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将逐步确立
结合发达国家城市的先行经验,从城市发展与服务业的发展关系,以及前述我们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分析来看,上海现代服务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而目前正处于新一轮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上海“经济服务化”特征将日益突出,2010年上海中心城区80%以上的增加值将由服务业所创造;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路一致,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的生产业将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物流、航运、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将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市区三带十九区2将形成鲜明的服务业聚集区并形成强有力的集聚效应,而大浦东地区3无疑将构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制高点。种种迹象表明,上海将迎来新一轮的服务业大发展时期,接下来若干年上海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可能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上海经济发展所显示的服务化趋势,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经济服务化趋势对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服务化趋势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机会
现代服务业发展从而经济服务化趋势的演进将使银行业面临难得的业务机会。从浅层次上看,服务行业涉及业务链长,为银行挖掘、培育潜在客户提供了机会,为银行拓展新的业务空间,推进中间业务发展、促进产品创新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动力。把握经济服务化趋势的银行无疑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得业务先机。
从深层次分析,上海经济服务化趋势对商业银行可能具有战略意义。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值在上海GDP中的比重,15年前是7:3,现在是5:5,而15年或更短时间后,这一比例可能将完全颠倒而成为3:7(上海中心城区目前这一比例已经实现)。在这之前,国内银行业的业务重心一直在生产性企业上,那么,当经济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时,商业银行的战略方向和业务重心是不是也应作相应调整呢?服务经济的发展无疑为国内银行的业务转型提供了战略机会。
(二)服务经济的金融需求特征及其挑战
经济服务化趋势对国内银行业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缘自服务经济的金融需求特征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方式、服务领域和经营理念构成了挑战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种挑战体现在:①产品和服务的无形性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的难度。这种无形既体现在其产品、服务,也体现在其利润来源: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其利润来源更多地来自其知识性、技术性,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渠道、技术、知识等无形的东西上。②服务业的新兴性为银行提供切合客户需要的金融服务方案提出了挑战。原因在于,作为新兴产业,商业银行对服务经济的主体-现代服务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包括其运行模式、流程、金融需求、风险点及其相应的风险把握。③融资需求的弱化、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为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出了挑战。需求多样化大大削弱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强项:信贷业务优势,使得银行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其需求。④服务业需求个性化和服务专业化为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服务业需求的个性化要求银行提供更多度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它对于银行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如结算的速度、便利程度等,还可能涉及全国及至全球的结算网络,对于网络化、电子化要求极大提高。此时满足服务业的金融需求不仅涉及一家分行,还需要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支持,对银行一体化、网络化、电子化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服务经济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上述挑战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国内银行尚未建立与服务经济相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体系。目前国内银行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主要还是以生产性企业为对象的。对于生产性企业,我国银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服务与支撑体系,包括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的风险评价与控制等。而相比对生产性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对于服务业的配套服务要弱得多。我们对于服务业的配套产品和服务,目前尚停留在零星的、自发的阶段,只是根据既有的对生产性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补。具体体现在我们目前尚存在很多与经济服务化趋势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对于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具体行业的运作模式、金融需求尚缺乏了解,从而对新兴服务业缺乏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评价体系、风险控制体系等。简言之,我们尚没有建立与服务经济相配套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四、经济服务化趋势下的商业银行业务策略
(一)充分认识经济服务化趋势下的银行战略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上海将迎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时期,服务经济的发展可能是商业银行的战略性机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代表了上海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暗示了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一个方向,即银行重心由融资功能转向更多的服务功能,由主要针对生产性企业以信贷支持为主的服务模式向面向生产性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提供包括信贷支持的更多的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模式转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影响我们现有的服务模式,并将全面影响我们的经营理念。另外,银行本身就是现代服务业的一员。未来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表示银行业也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经济服务化趋势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在于:银行的战略方向和业务重心必须适应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和方向。
(二)探索建立与服务经济相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体系
经济服务化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与服务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1、与服务经济相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立与服务经济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体系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是:一是哪些是我们所应重点关注的潜力行业?如何把握其中的业务机会?二是如何深入了解服务经济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及企业的运行模式、财务运营特点、资金流动规律和金融需求?三是对于现代服务业,我们能够提供哪些适合服务业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提供?如何控制其风险?
因此,与服务经济相配套的银行产品、服务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关注和研究,动态了解、跟踪服务业重点行业与新兴服务行业运行模式、业务流程、金融需求的机制。
二是针对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和业务流程,建立对其进行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机制。
三是针对服务业的运行模式、业务流程、金融需求,对现有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整合或创新,提供适应行业特点与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机制。
2、建立配套产品与服务体系的有效突破口
(1)关注重点行业与区域。对服务业的研究与推进不可能全线挺进,而应选择重点行业与区域。以上海为例,应重点关注在未来若干年有可能大发展、蕴涵较大业务机会的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重点研究,包括:未来几年可能爆发性发展的物流行业、金融同业及金融市场业务、具有较大增值链的总部经济等。而重点区域则是包括浦东新区和南汇临港的大浦东地区,以及市区“二横一纵”集聚带和聚集区。
(2)通过试点增进了解。对于服务业企业,重点研究其运行模式、业务流程、财务运营特点及资金流动规律、金融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要求等。为了实现对重点潜在行业的突破,建议:①可以在若干各分行层面(如上海、北京)上尝试选择重点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加深对新兴行业运行模式、金融需求的了解,积累服务经验。②学习与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做法。对我们来说是新兴事物的服务经济,国外银行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采取“拿来”的策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在分行层面上建立与服务业重点行业的稳定联系制度,定期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经营状况、设立重点行业企业档案,建立项目储备。通过加强研究,试点了解,制订符合行业个性化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方案,完善对重点行业的信贷评估、信贷制度,风险控制方法,建立适应其个性化要求的其他银行产品和服务。对于服务业一般行业企业,通过研究,制订适合服务业行业一般性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3)制订重点行业配套金融服务方案。在加强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分别为各个重点行业(如包括物流、金融、总部经济等)设计整套的金融服务方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产品和服务设计、风险评估和控制等方面,生产性企业和服务业性企业有一些共通点,但存在更多明显的差异。在产品/服务设计以及风险评估中,必须体现这种差异性。这就是建立适应服务业企业特点、个性化要求的服务体系和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如果将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混为一谈,套用现行统一的标准,其结果不是无法有效拓展业务,就是无法有效控制风险。
3、建立配套产品与服务体系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除了上述内容外,建立现代服务业配套服务体系还需重点解决几个问题,包括新产品创新机制、电子化建设、总分行沟通与协调机制等。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服务更凸显了银行产品创新机制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银行业的创新管理机制刻不容缓。它同时要求银行业的电子化系统除了具体快捷方便、功能完备等特征外,还必须适应现代服务业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甚至与企业的财务系统实现“无缝”衔接。另外,建立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强总行与分行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特别是在大集中系统上线后,涉及系统开发与完善、新产品开发等,将更多依赖总行层面。上述三点中,电子化建设和产品创新机制是核心和关键。
注:
1三大集聚带构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金三角”,包括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上海商务走廊。聚集区则包括市区12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郊区7个以生产型服务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 “大浦东地区”泛指由浦东新区和南汇临港地区构成的地区。
参考文献:
1. Bell, D.,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ondon, 1973
2. 冉斌、刘东昌:经济服务化趋势下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5,(12)
3.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4. [日]公文俊平主编,雨谷译:日本进入服务产业新时代[M],新华出版社,1987
篇7
市在十一五”期末向国家提出申报,今天下午我召开会议。充分借鉴兄弟城市先进经验,历经大半年的不懈努力之后,最终正式进入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行列,成绩来之不易。市政府前天上午召开了新闻会,今天上午正式发文成立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午紧接着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充分说明了市政府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刚才,沈兵同志宣读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程雁枚同志对明年的试点工作安排作了具体说明,希望负有职责任务的各区、市、县和各部门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市服务业在新的一年里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
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召开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副总理出席会议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当前,省政府正在积极谋划如何对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给予支持和扶持。我市在争取资金支持的同时更要争取政策支持,因为政策是资源,可以转化成更大的生产力和资本。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加快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上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市也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市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措施》和《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政策措施文件。各区、市、县及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在加快工业发展不松劲的同时,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此,要从四个方面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的重要支撑。服务业尤其是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反映了21世纪全球范围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起步晚,规模小,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效益增加的重要“瓶颈”。为此,我市进一步明确“工业强市”战略,在“十二五”时期将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市工业企业科技研发严重受制于人才及资金要素,企业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还没有完全分开,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普遍较高。我们必须依托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提高研发、物流、营销服务水平,走出一条工业与服务业联动并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服务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现代城市又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依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城市配套功能,有利于化解城镇就业矛盾,有利于加速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从而使城市更具竞争实力和发展活力。如果离开现代服务业的推动,没有物流、金融、创意等产业的支撑,就无法建设一个兴旺发达的现代城市。“十二五”期末,我市市域常住人口将达460万人,城镇化水平也将达到7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地流动和融合,这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我们要积极顺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水平,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形成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良好格局。
第三,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任何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是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更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服务业主要靠体力、智力劳动,能源、资源占用少、消耗低,且大多数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据统计,相对于每万元增加值,服务业用电量是工业的15%,占用资本是工业的60%;服务业每万元增加值所造成的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制造业的6%和7%。大力发展旅游、商务、文化等新兴服务业,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因此,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扬长避短的科学举措,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取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凡任何一个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或城市,都必须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第四,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富民惠民的重要渠道。发展经济,富民优先。服务业具有门类广、领域宽、劳动密集度高的显著特点以及门槛低、回报快、风险小的行业优势,在增加就业、推动创业、致富百姓上具有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比二产高出4.16万人,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相当大。可以说服务业是城乡居民创业的大舞台,也是城乡居民增收的好路子。
二、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性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服务业发展步伐逐年加快,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41亿元、273亿元、326亿元、383亿元、52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5.9%、45.3%、47%、47.2%、54%。可见我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明显递增趋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发展理念落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从总量规模上看:2009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与广州、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规模小、水平低,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远远不足。同样是西部省会城市的昆明,虽然人口总数只比我市多50%,但其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总收入都比我们多一倍左右。从发展历程上看:自2007年以来,我市三次产业形成并保持了“三二一”的格局,但状态不稳,是低水平的“三二一”格局,服务业发展后劲次于工业,要实现稳定坚实和高水平的“三二一”格局,还需进一步努力。从行业结构上看: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新型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36.9%,而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5.8%、7.2%,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和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总量更小。从企业层面看:服务业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集中程度低;经营范围狭窄,缺乏多元化、一体化、集团化经营的能力和体制;经营方式落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特许经营等先进经营方式比重低,现代化程度低、效率低、效益低。
面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同时面临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积极争取将过去各种沉积的条件要素充分激发出来,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发挥好我市在服务业综合改革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高度重视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后,国家相应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的配套政策措施,启动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酝酿至今,正式启动。我市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开展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既有利于我们争取国家对试点区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有利于带动全省服务业特别是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试,只要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升综合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强老百姓幸福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其他城市能干的,就可以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凡是过去的规定已经明显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就要抓紧研究,推陈出新,试着干,先试点、后推开。各级各部门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精神要充分领会,准确把握,结合市实际,积极探索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土地倾斜、体制机制改革等促进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篇8
关键词:生产业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服务业从性质和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从作用来看,包括生产业和消费业。生产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消费业指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服务业。若从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
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广告、市场调查、会展、会计事务,律师事务和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论及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总体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产业关联分析
(一)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公式
感应度是指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它主要由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用公式表示:。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第j列之值。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
影响力是指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它主要由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j列之值。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太小。
本文选取六个部门,他们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根据这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得到这六个部门在1997、2000、2002年三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1。
(二)感应度系数
从横向来看,1997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2000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2002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与2000年相同,没有变化。感应度系数一直较大的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而商业饮食业从2000年也加入到感应度较大的行业。综上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敏感程度较高,这些行业发展对机械制造业的需求较大,而对现代服务业的依赖性却较小。
从纵向来看,各部门感应度的变化如下:机械设备制造业感应度系数表现出先升后降,总体趋势是上升。感应度系数上升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下降的部门有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依赖性增强,对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依赖性越来越小。
(三)影响力系数
从横向来看,1997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商业饮食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2000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只有机械设备制造业。2002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也只有机械设备制造业。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保持较大影响力。商业饮食业部门一直处于第二位,但从影响力较大变为影响力较小。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大,只对自身产业的发展作用较大,唯一对商业饮食业拉动力在1997年还比较大,但随后在2000年和2002年影响力系数变化都为负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机械设备制造业对整体的服务业拉动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小。
从纵向来看,各部门影响力的变化如下:机械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表现出先升后降,从1995年到2000年是上升,2000年到2002年是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所以,总体趋势是上升,都比1995年的影响力系数高。运输邮电业的影响力系数先降后升,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总体趋势呈上升。影响力系数上升的部门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下降的部门有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说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对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拉动力呈上升趋势,而且都表现出先降后升,预期未来对这两个行业的带动作用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影响效果越来越小。
(四)交叉关联
总体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与生产行业的关联程度不高,尤其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对生产行业的拉动力从1997年到2002年一直表现为不足,甚至有些部门影响力还在下降,但比较乐观的是有些部门影响力上升。机械设备制造业对生产行业的感应程度总体上也较小,只表现为对部分服务部门的敏感度较大,而且感应程度越大的部门,感应度越上升,例如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感应度越小的部门,感应度越下降,例如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呈两极分化趋势。结论和启示
(一)生产业的比重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生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我国机械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消耗系数可以看出,服务业对机械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少,即投入生产的生产比重低,说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不利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从价值链的构成来看,许多环节明显与生产相关。生产是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和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生产业与机械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制造业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制造业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扩展所带动,即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内部展开。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导致制造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
(二)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
日益兴起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新的动力角色。传统服务业比例偏重,新兴服务业比例偏小,传统服务业饱和,竞争过度,而新兴专业服务的机构和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关制度和体制不完善,缺乏高素质资本、管理、技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一些行业(比如信息技术、电信、会展等)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现代服务业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机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最小,而且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很严重。正确处理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关系,明确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改造提升生产业内部结构,从而切实提高机械制造业竞争力。因此,要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信息服务、咨询中介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要优化整个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现代旅游业; 游憩商业区(RBD);上海城隍庙
1 城市RBD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表现形式
1.1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1.1.1 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是集群化发展的催化剂
首先,旅游业本身是综合性强,产业融合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构成旅游产业的基本行业覆盖面广,它们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和竞争性造就了强势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因此,旅游产业集群更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可能性。
其次,旅游产业是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它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生产型产业的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可以说,旅游产品的综合性与旅游业的关联性是旅游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
1.1.2 集群化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有效组织方式
现代服务业是包含现代金融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等多行业的庞大产业概念,势必需要一个完整的具有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衔接来构架,而集群化发展是产业价值链集合的有效空间载体和生产组织方式,它具有资源共享机制和细分产业互动机制,能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与发展载体。集群化现象的形成,也是社会产业机构优化、能级提升的要求。
1.2 城市RBD是以旅游业与现代商业服务业为核心的集群
现代商业服务业与旅游业本身就存在不可忽视的联系,首先旅游活动是一项消费活动,其中六大要素的实行都涉及到商业消费过程。其次旅游的发展和繁荣能为商业带来人流,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带动了旅游的再开发与更完善的发展。城市RBD就是旨在通过以旅带商,以商促旅,而建立的互动平台,并且在这种空间的共存中,两者互为对方添加了旅游吸引力,并使城市获得新的旅游增长点,既满足了各自产业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树立城市形象。
1.3 城市RBD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表现形式
城市RBD是集休闲娱乐、游览观光、餐饮购物等各类项目加以整合 ,并与商务相结合的综合体,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高度共生。
1.3.1 城市RBD在产业角度上的集群
首先,城市RBD包含了产业内部单独的集群,如豫园旅游商城内的各类商家的集聚,老城隍庙小吃广场中的餐饮集聚等。
其次,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概念,在城市RBD中显现了更为复杂的集群,其间蕴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现代服务业下的细分产业内部各自的集群,其二是细分产业之间的集群,包括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中的其他产业之间的集群,城隍庙地段的城市RBD就是旅游业与购物业、餐饮业等现代商业服务业的集聚。
1.3.2 城市RBD在空间角度上的集群
城市RBD作为一个特殊功能的特定区域,形式上就是将产业在一定地理范围中填充,使之达到一定规模。在区域范围内的商业等各产业的自由组合,极大地增加了游客的选择范围,也增加了经营户对财富的创造性与赢利性。
2 上海城隍庙地段的城市RBD形成驱动机制分析
旅游业与其他的现代服务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是RBD形成与发展驱动力与大背景,正是由于其产业内在属性与互动机制的作用,为RBD创造了适宜的沃土与基石。与此同时,城市RBD作为一个“综合体”,显然还要受到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说产业集群是城市RBD形成宏观条件,那么这些经济社会因素则是城市RBD形成的微观条件。
2.1 政府调控政策的支撑
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内环线及周边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使都市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商业、服务业、文体、休闲产业等总量得以增加、比例也得以上升。上海城隍庙地段正是在这一时期以后,随着中心城区的RBD兴起浪潮,逐渐形成规模并发挥扩散作用的。
在今年新编制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政府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心城区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做大旅游产业群”,“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引导调控政策,不仅为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也通过各级各层各行业贯彻实施,间接创造了硬件环境。
2.2 城市功能提升的推动
199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中指出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1977年的《马丘比丘》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努力把城市创造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上海作为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大都市,功能提升不仅是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地位稳固与发展的必需。
2.3 深厚文化根基的依托
都市区的文化遗存往往会吸引大量外来旅游者。上海城隍庙地段享有豫园的园林文化——其园中园的构造,延伸了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城隍庙的宗教文化、以上海老街为核心的建筑文化、豫园旅游商城的商业文化,以及老城隍庙小吃广场的美食文化。
这些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塑造了游览观光、文化考察等功能,也为游客提供了体验环境与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文化是RBD形成的灵魂,它为城隍庙地段RBD的形成构建了文化支撑,也为其吸引物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2.4 时代背景下游客需求的内在驱动
2.4.1 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充裕的客观因素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为城市RBD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人们家庭收入的提高,尤其是可支配收入的充裕,为人们的一系列休闲、旅游、商务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我国的经济大环境、长三角乃至上海的经济小环境,都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可以说上海城隍庙地段占据了有利的经济环境优势。这里仅以主要客源地——长三角的人均收入为例:国家统计局2006年11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人均收入高达15641元,浙江平均水平14333元,江苏平均水平11774元,长三角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35元。
与此同时,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与国家公共假日的增加,使居民的闲暇时间得到大幅度增加。这两点共同作用,是任何旅游休闲、游憩活动,以及购物消费等商业活动的需求产生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2.4.2 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转变的主观因素
首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世界都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城市承载的活动者不仅包括进行业务工作的外来商务人士,还有城市内的各阶层人士。前者不乏以商旅为计划目的游客,以及商务活动结束后视时间许可进行适当旅游游憩的非计划内游客,但无论何种,他们都希望能通过最低的时间、精力成本,高效高质地达成商与旅的双重目的。市内居民或是出于商务人士的特点,或是厌倦了单纯的购物功能以及传统的旅游休闲方式,产生了活动需要个性化、人性化等的需求。
其次,经济能力等各因素的提升,为参与旅游休闲活动削减了壁垒,使得现在旅游者年龄、职业、文化层次更为复杂多样,由此产生的旅游动机也千变万化,即便是个体居民的出行目的也已趋于复杂化,单一功能的旅游目的地或活动区域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这也反射了以商业唱独角戏的城市cbd逐渐失去光芒的原因——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灵活变动的市场需求。
最后,从上海城隍庙游憩者情况的调查统计数据可见,在游憩过程中,仅仅对时间的节约重视的游憩者比例为27.14%,远高于仅仅对金钱重视的游憩者10.95%。这说明目前人们城市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型和提升,对出行不仅考虑经济的节约,同时更注重时间的节约。
综合上述三点,无论是纯粹的商务人士、纯粹以休闲购物为目的的游客、亦或是两者的综合体,其需求无非是突破传统标准化模式的;集商与旅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在空间上实现“一站式”的主题区。显然,城市rbd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而度身定做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通过空间集聚的距离最优化设置,将工作与旅游休闲的区分模糊化、交融化,使商务与观光、娱乐等城市休闲活动融合于一体。城市rbd不仅享有产业集聚产生的多功能效果,还有空间集聚产生的便捷高效,为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提供了协调商务、购物、休闲与旅游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
上海城隍庙地段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城市rbd,具有旅游购物、旅游休闲、旅游娱乐、培养商业环境、发挥商业辐射等基本功能。同时,它发挥着产业、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综合效益,是体现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推进经济、文化空间结构升级演进的重要动力。
篇10
然而,金融危机对江苏等地企业的冲击却相对弱得多。在外贸企业集中的苏南地区,虽然局部地区也出现了企业倒闭现象,但受冲击尚不严重,昆山2008年倒闭的企业一共只有37家。长三角2008年的投资增幅和出口增幅分别达13.6%和17.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6%。特别是苏南地区经济逆势增长,常州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南京一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还在大批招兵买马,迎来发展机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呢?分析珠三角和苏南地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找到答案。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是抗击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1.苏南地区扬弃了“以工业为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经过多年努力,相对降低工业的比重,由二、一、三的产业顺序转变到二、三、一。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苏南五市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但在速度回落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优化,现代服务业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2008年预计增加值增长15%左右,服务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南京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服务业比重超50%的城市。而珠三角除深圳市之外,则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尽管每年第三产业在珠三角仍处于上升之势,但是这种势头落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近年来的比重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不升反降,在2002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7%后,逐年下降,出现了背离的现象。
2.苏南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向研发设计和销售两端的“微笑曲线”延伸,突出引进核心高新技术,引进研发中心。由此又对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以服务外包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珠三角是我国最早的开放地区,劳动密集型、缺乏技术和品牌的“三来一补”企业多。这种经营摸式是成本导向的“游牧型经济”,以追逐低廉的生产成本为特点。随着经营成本提高和政策的调整,“搬迁”和“转型”成了珠三角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关键词”。在金融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不少企业倒闭也就不足为奇了。
3.苏南地区抓住全球服务外包转移的新机遇,努力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办公室”。沿沪宁线正在加紧建设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无锡太湖服务外包科技园、苏州物流中心等10多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南京、苏州、无锡由此入列国务院批准的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据统计,2008年,以苏南五市为主的江苏省软件业销售额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44%;国际服务外包总协议金额约1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69%。以南京为龙头的苏南国际外包服务产业带已聚集了1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执行离岸外包协议额占江苏省的70%以上。苏南地区大力承接服务外包,发展服务业,不仅为制造业发展提升了空间,也增强了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理分析
受危机的影响,国际银行界掀起了并购狂潮,使刚起步的国内服务外包企业,能与印度等国外起步较早的服务外包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欧美跨国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更会把越来越多的不断分离出来的非核心技术服务外包出去,甚至包括国外公司的某些服务业人才也会因企业倒闭而流向中国。这些都是我们发展外包的机会,也是我们化解危机、发展经济的机遇。
1.服务外包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整体竞争力,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基础
服务外包是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中最高层次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跨国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把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交由更专业的和更低成本的第三方完成。2007年国际服务外包总值已经达到了1.2万亿美元,未来几年还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表明,承接服务外包,发展现代服务贸易,能够提高整体竞争力,有助于抗击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个直观的例子便是苏南地区,2006年苏南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占GDP比重为85%、69%,远高于同期国内水平,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倒闭数量远远少于浙江和广东。
2.发展服务外包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经济结构优、产业层次高的地区表现出了良好的抵御能力和发展后劲。抗击金融危机,根本之举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我国粗放型增长的外贸增长方式。一般来说,服务外包出口附加值高,对能源、土地等稀缺资源占用较少,基本不产生污染,可突破中国外贸发展的资源约束瓶颈,降低外贸发展的负面效应。同时,承接服务外包比传统产业有着巨大的优势,从增值幅度来看,相较于制造业2%至5%、最高不超过15%的增值幅度来说,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高达100%;从收益来看,服务外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承接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各类服务外包将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所以,发展服务外包,可以产生产业转移效应、出口结构优化效应、突破贸易壁垒效应,从而有效化解金融危机。
3、发展服务外包是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江苏省企业抗金融风险能力强于浙江、广东,就是因为其工业处于产业链的相对高端,是我国承接国际信息技术和软件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发包方对承包方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只有那些达到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企业才能争取到外包业务。同时,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企业通过频繁的外部联系可以快速获取有利的信息和知识,并可通过“干中学”掌握发包方的一些新技术。通过承接服务外包,推动新技术的扩散与应用,还可以加快传统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攀升:一是向上游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攀升,主要开展研发活动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二是向下游销售与品牌服务环节攀升,主要是扩展市场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活动,包括创立国际品牌。可以说,国际外包正在成为继传统的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和许可证等途径之后的又一新的技术扩散路径。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发包企业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承接国际外包可能更能够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更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有助于产业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4、发展服务外包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内需,化解危机
化解金融危机,需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率。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2000多万农民工提早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加上今年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近1800万,“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的焦点。承接服务外包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服务外包产业可以涉及到很多行业,业务范围非常广,从低端的软件测试、人力资源代办,到中端的财务处理,客户服务,再到高端的软件研发、项目管理,无所不包。这一特性使得服务外包的职业覆盖面广,提供职业机会多,吸纳就业能力强。很多的离岸外包项目,本质上就是劳动力出口。以呼叫中心为例,员工规模上千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大连就有许多家,印度甚至出现员工上万的。事实上,服务外包所提供的就业规模不亚于当年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所创造的机会。这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积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我国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外包,具备了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基础。出现了一批服务外包搞得较成功的城市和企业,摸索了一些成功经验。随着“千百十”工程的推进,对服务外包也逐步重视。但是,中国大多数外包服务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事低层次的编码和测试工作。提升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能力,发展中高端业务就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讲,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政府部门应高度认识服务外包产业重要性。目前,国际服务外包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服务贸易形式,社会各界对其产业特征普遍还不够了解;此外,由于目前服务外包贸易在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小,因此政府各部门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尚认识不足。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产业的价值,甚至连这个产业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所以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让各级政府理解到服务外包可以提倡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和能够解决大量就业的意义,并且能够主动运作这一产业。
第二,实施大公司战略,政府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问题,发展和壮大骨干企业,是服务外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也是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印度前20家软件企业年出口占该国软件服务年出口总额的42%,平均每家企业年出口1.66亿美元;中国前20家软件企业年出口只占全国的13%,每家企业年均出口475万美元。相比企业规模,中国平均每家软件企业每年业务收入不到60万美元,而印度是218万美元。因此,政府应当积极推进外包企业资源重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促进软件外包出口基地的建设。此外,为了扩展企业的外部市场,政府还应当像鼓励货物贸易出口一样积极扶持外包企业的出口。
第三,改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方式。目前中国的外包人才呈现出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许多从业人员不适合服务外包的要求,大中专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和基本商务技能普遍较低。印度和爱尔兰的服务外包发展的不错的主要原因就是拥有大量懂英语、计算机、金融的专业人才。中国的人力资源在这些综合素质上面还是差距不小,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中BPO的比例极少,而现在又是BPO发展超过ITO的阶段。中国众多高校、培训机构需要针对服务外包行业的特点培养英语、计算机、金融的初级复合人才。同时从跨国企业引进熟悉服务外包的专业人才,来直接对接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先满等.苏南经济发展国际比较无锡日报2008-10-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