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篇2
1.1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自学能力、学习动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均较本科生偏低,这是不可否认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1.2学时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均将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课,而本科院校则是在修完一学年的基础课后,在第二学年开课,同时两者在学时上也存在很大差距(高职护理专业基本安排64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本科护理专业基本安排90~128学时,其中实验50~60学时),但是高职与本科护理专业,对于解剖学知识掌握的要求基本一致,这就导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基本素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学时设置又是“雪上加霜”。1.3教材专业性不强自高等护理教育发展以来,人体解剖学一直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可以说,护理专业教材基本上就是临床专业教材的缩编版。这种缩编教材,以系统解剖为主,内容泛而全,虽然可以为临床护理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突出,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少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1.4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对护理专业技能操作及护理专业知识了解甚少,不清楚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也不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真正需要掌握哪些内容,不能突出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特点,结果导致师生“两迷茫”。教师迷茫教学内容的取舍,学生迷茫学这么多知识今后在护理工作中能用上多少。
1.5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受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严重影响,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几乎照搬临床医学专业评价模式,即平时成绩、实验考核、理论考核。此种考核模式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模式,本无可厚非,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应区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如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考核,神经系统是绝对的重点,分值必定偏高,但对于护理专业而言,其在今后实际工作中不如运动系统运用广泛,沿用以往的分值设置方案,必定避重就轻。
2对策
2.1适当增加学时,尤其是实验课学时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第四军医大学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学时占了总学时的60%[2],人体标本作为实验课主要的教学工具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更应增加实验课学时。实验课上学生除了直观地观察解剖结构外,还可以动手操作,培养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
2.2更新教材
好的教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缩编版,其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因此要进行教材改革。首先,教材内容应体现专业特色,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高职“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将一些对护理工作不重要的知识进行适当删减和压缩[3],同时增加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使之与将来的岗位技术接轨。此外,借鉴国外优秀的解剖学教材,因为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所以精美的插图及实物照片都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这些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彩图最能反映出形态学的特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4]。
2.3教师精心备课,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人体解剖学教师大都不是护理专业出身,所以教学中很难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因此针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师要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备课,多与护理教师沟通交流,了解护理专业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需求,从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与临床护理有关的解剖学知识,如穿刺技术、注射技术、插管技术解剖学知识应用等。此外,由于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要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因此还必须熟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使授课内容与考试大纲接轨。
2.4改革评价体系
篇3
1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高质量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开设的药理学,其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均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虽然也有专供护理专业使用的药理学教材,但其在内容的编排上仍圄于传统药理学模式,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2]。为此在总结多年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护理药理学》。
1.1调整教材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现代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力求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融入教材中,在注重药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对有关药物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描述适当精简,优化药动学内容,进一步突出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并增设用药护理程序及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对策等,为增强护士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和提高护理用药水平奠定基础。
1.2联系临床实际,注重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当今医药学发展迅速,每年都有大量新药上市,一些传统药物也常因安全性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而逐渐被临床淘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内容更新,帮助学生了解学科新进展。为此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将有关新药纳入教材外,还积极与临床教师、临床医生和一线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临床用药实际,对于一些临床已基本淘汰的药物和一些基本理论与临床治疗实践严重脱节的内容大胆舍弃,力求保证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1.3调整教学大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大纲主要强调学生对药理学内容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对于复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尽可能地采用简单形象的图示加以说明,克服了大量文字叙述的单调、枯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据此,我们对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调整,重新分配了教学学时,着重强调对药物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逐步摆脱惯用的死记硬背学习模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规划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
2.1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优秀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药理学教学团队在学历和学缘结构上得到明显改善,团队成员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加强年轻教师培养,选送优秀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开拓视野,培养其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学科研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目前,药理学教研室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加强学习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药理学教师主要来源于临床医学或药学专业,大多缺乏护理专业相关背景和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临床护理实践的有关内容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为此,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如定期开展教研沙龙,学习讨论如何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程序,使学生全面、立体地掌握药物特性;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讨论教材使用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经验和教学体会;开展药理学教师与临床护理人员交流活动,了解临床护理需求及用药护理实际情况,力求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于临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3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眼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往往孤立地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内容,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药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对护理药理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在教学中融入护理程序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士实施计划性、连续性、整体性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护士处于临床工作第一线,既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也是用药过程的监护者,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药理学知识,还要能将有关知识运用到护理程序中,从而协助医生正确诊断、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护理程序评价药效和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是护理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3]。在护理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护理程序引入教学过程,使药理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讲述每一类药物之前,首先引入具体病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和诊断,拟订护理计划,进而引出将要讲述的药物。在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和评价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开展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注重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逐渐养成了死记硬背、懒于思考的被动学习习惯,且普遍觉得药理学内容枯燥乏味、难懂难记。为此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融入案例分析之中。通过案例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互动,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药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4]。
3.3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综合发挥各种媒体信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5]。在护理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广泛地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述抗心律失常药时,采用动画辅助讲解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心律失常类型,能将复杂的机制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4改革实验课教学
篇4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篇5
论文摘要:改革解剖学教学内容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以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可界定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性技术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1]。我校是全国72所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自2002年招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以来,解剖学教学内容一直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共用同一种教材),很多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与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差距很大[2],不能适应实用性技术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解剖学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解剖教研室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试点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进行阐述。
一、以系统解剖学为基础,删去部分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要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应树立为临床护理课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删减和压缩对护理工作来说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为此我们对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如运动系统中简明扼要介绍骨的位置和主要的形态结构,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于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脉管学中部分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内容等进行了删减,但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静脉是临床静脉穿刺、输液的常选部位,肝门静脉及属支与诸多疾病密切联系,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动脉等等,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其走向、分支或属支,才能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此作为重点内容应做到讲“细”、“透”、“深”;感觉器官中删减了内耳的部分内容等;神经系统中明确基本概念,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的同时,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删减了细小的神经分支和分布等。通过删减使系解内容得到了优化。
二、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融入系统解剖学中
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由于学制较短、学时的限制,我们没有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我们把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的内容进行精选,实现系解与局解的融会贯通[3]。如表面解剖(重要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结构;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层次结构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颈部气管、甲状腺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腹壁和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等。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又了解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器官所在区域的层次,有利于护理知识的掌握。
三、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
从护理系实习学生和刚走上护理岗位的人员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不清楚,造成许多人员在操作中的盲目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4],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将应用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内容包括:(1)与注射相关的解剖学知识;(2)与穿刺相关的解剖学知识;(3)与插管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4)与冲洗用药治疗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5)与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特别强调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关系,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失误。这样突出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为培养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的高级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增加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临床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依据增加或删减的理论内容,在原来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与护理操作技术无关的实验内容,增加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实验内容,依据解剖学知识精心设计实验,如静脉输液术、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术、心内注射、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等,我们先让学生在护理学实用解剖标本和护理示教人上观察理解解剖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然后模拟临床进行操作,对其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归纳、总结操作中所应用的解剖知识。使学生对所学
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体会
5.1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专业紧密联系的局部解剖学内容、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形成一门内容充实、应用性更强的解剖学课程,该课程既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同时重视了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学应用,这有利于基础知识向临床护理知识的过渡,为后续的临床各科护理学习做铺垫。
5.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优化了学时分配,解决了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了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学生通过学习,普遍反映提高了学习兴趣,开发了智力,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应志国.对高职护理专业设置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41-61.
[2]米志坚.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教学创新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13(2):59-60.
篇6
下面是三篇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信范文,希望能给学医的各位朋友带来一些参考。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求职信范文
尊敬的领导:
我将从XX学校毕业。所学专业为临床医学。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并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实习活动。
在工作中学会工作,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更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乐观、执著、拼搏是我的航标,在险滩处扯起希望的风帆,在激流中凸现勇敢的性格,是我人生的信条。由我创意并组织的多次大型活动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赞许,使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挑战之中,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击。
我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在大学期间,曾多次获得各项奖学金,我还担任过宣传委员,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我是个开朗、热心的人,有较强沟通能力。我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队任何困难和挑战。
如今的医疗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愿意加入其中,领略您公司文化之魅力,一倾文思韬略,才赋禀质为您效力,为中国医疗事业和贵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提高自己,很好的将我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自己。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XXXX年XX月XX日
护理专业毕业生求职信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观看我的求职信。我是XX大学护理学院20XX届应届毕业生。
在校期间,我始终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还被学校凭为"XX".经过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护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且报考了XX大学护理专业大专学习。实习中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的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在生活中我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吃苦耐劳,热心主动,脚踏实地,勤奋老实,独立思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
我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提高了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没有只满足于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常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从亲身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参加学校"XX会" "XX爱心活动"等等。并积极参加医院学习。
我热爱护理事业,殷切期盼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事业添砖加瓦,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XXXX年XX月XX日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求职信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展开我的求职信,我是XX中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中医学20XX级应届毕业生。
三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的汲取医学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实和完善自己,不仅具备了一名临床医生必备的素质,而且一次性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XX级考试,计算机XX级考试,数次荣获校X、X等奖学金,并被评为院XX学生和XX团员。
期间曾到XX中医院内科门诊跟师见习,初步掌握针灸手法,参与诊治病人达XX人次,熟悉了内科及针灸的常见病,拓宽思维;在XX医院实习,掌握了临床基本技能及常见疾病的诊治,领悟了临床辨证施治的思维和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我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实践,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使我熟练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基本诊疗技术,对各科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各阶段中,我曾任班长,学习委员等,成功地组织了无数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XX集体",本人也多次赢得了"XX团员"等荣誉称号。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随信附上个人简历,期待与您的面试。最后,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祝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篇7
1、护理专业,属于临床医学院;
2、中医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院;
3、针灸推拿专业,属于针灸推拿学院;
4、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属于针灸推拿学院;
5、中药专业,属于药学院;
6、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属于药学院;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某医学高职院校大一新生315人,大三学生315人,共计630名学生。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为:(1)艾滋病的基本知识;(2)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设置“能”“不能“”不知道”3个答案选项。问卷不记名,当场发卷,当场收卷。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录入问卷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在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
2结果
2.1不同年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
被调查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各有不同,且随着年级增高,回答正确率也随之增高。问卷中对于“艾滋病能否被根治”,两个年级回答正确率均最高,分别为95.4%和96.7%;对于“蚊虫叮咬能被感染”,两个年级回答正确率均最低,分别为65.3%和80.1%。由此可见,无论年级高低,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识率较高,日常接触认识率次之(见表1)。
2.2三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
调查针对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90人)、护理专业(90人)、医学检验专业(35人)、药学专业(35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35人)以及预防医学专业(30人)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进行了比较。总体来看,除预防医学专业外,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学生在回答正确率方面优于其他3个小专业。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识率均较高,日常接触认识率次之(见表2)。
2.3学生对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艾滋病的态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大多处于中高水平,说明被调查的学生有一定的正向积极态度,尤其是希望依靠社会力量帮助患者。但在“对艾滋病患者具有恐惧感”和“是否想成为援艾志愿者”这两题的正向态度率低于50%,说明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在直接面对艾滋病患者时都很恐惧,有躲避心态,依然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的负向态度(见表3)。
3讨论
3.1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
调查显示,从不同年级及专业来看,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有一定差异。按年级比较,三年级学生整体知晓率明显高于一年级新生,说明随着年级升高,在校接受的医学知识不断增多,对艾滋病的认识自然就提高了;按专业比较,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整体认知明显高于药学专业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说明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明显差异。因为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不同,临床医学、护理、检验3个专业的课程都偏重于对此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就问卷不同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来看,学生对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但对蚊虫叮咬、共用刮胡刀、共同游泳等问题,认知并不理想。说明现阶段在预防艾滋病教育过程中,对于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加大对高危行为以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对艾滋病认识更深刻、预防更全面。
3.2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
篇9
【关键词】 临床护士 短缺 原因 对策
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短缺,而护理专业毕业生却对护理专业无足够的认同感,有一部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即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从事护理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如医药代表、化妆品销售代表等,造成护理专业后备人才的隐性流失,浪费了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另外,在职的一部分护士也纷纷离开了护理岗位。本文旨在分析与探讨此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管理者及医院领导参考。
1 原因分析
1.1 护生流失原因分析
1.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护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动机、目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羡慕护士工作,有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的是屈从父母的意见等,总之,对护士工作的认识带有盲目的成分,护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护士工作。
1.1.2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1]。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2]。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护生工作后难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发展而改从其他行业。
1.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1.2 护士离职原因分析
1.2.1 护士配置不足 按1∶0.4的标准计算,医院的标准配置是每40张床位一个病区,应当需要16名护士,而大多数医院都没能达到这个标准。忙碌中的护士们,都像是踩着风火轮在“作战”, 医院里不少的“燕尾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还没取得资格证的实习生、进修生。按照规定,在获得护士资格证以前,这些护士只能做一些护理的辅助工作,而不能单独实施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如打针。但实际上,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患者,没有经过注册的普通护士、甚至是实习生都参与了一线操作。很多住院治疗的患者都感觉护士比医生还忙,除了打针、发药,护士基本上不会在病房多停留。护士配置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护理质量难达国家标准,导致病人对医疗服务不满。护士配备不足,一方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导致病人缺少优质的护理。由于护士工作量大,很多必要的护理程序不得不被省略。护士的紧缺,还使得各大小医院病房中家属的数量总是远远大过患者,病房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护工的身影。护士除了打针、发药外,和患者的接触少之又少,护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临床护理水平正在滑坡。诸如此类临床护理现象,导致一部分护理人员身心疲乏,难以坚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自动离职。
1.2.2 医院重医轻护 原来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原则被大多医院忽视了。医生握有诊疗、开药的权利,他们是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的主体,这几年医院特别讲求经济效益,护士所做的工作再辛苦,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体现不出来,就使得护士在医生面前一直都扮演着从属者的角色。
1.2.3 待遇偏低 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有编制的护士开始减少,合同制护士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护士待遇低下。待遇低下,护士就没有归属感,不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都和医生差了很多,她们安不下心来,护理人才也就流失得很厉害。很多女孩子即使来了,做了一段时间,到后来都觉得去机关、去企业比待在医院熬夜好,还能得到起码的尊重,而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护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极易导致护士心理失衡,最后表现出对病人和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护士最后选择了离职[3]。
2 对策
2.1 改革护理职业教育内容
2.1.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课堂教育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穿插医德医风及“南丁格尔”精神教育,用崇高的信念陶冶学生情操,使其感受自己职业的意义,热爱护理专业,自身无专业歧视。
2.1.2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1.3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1.4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1.5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
2.2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待遇
2.2.1 增加编制 应该增加护士人员的编制,减轻工作负担,让她们的心理、生理机制得到调整和恢复。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对医疗机构执行医院护士与病床比进行严格监督,对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2.2.2 改变收费 应适当合理提高护理费用,使护理不再成为造成医院亏本的工作。医院应调整收费项目的比例,如提高诊疗、护理等核心医疗的费用,降低药费、仪器检查等费用。在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使其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并把患者亲属从病床前“解放”出来。另外,社会应给予护士与医生同样的尊重,明确界定其工作范畴,尽可能减少护士所从事的非护理工作,使护士能够把全部的精力都有效地投入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2.2.3 提高待遇 增加护士的待遇,使护理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护士的心理得以平衡,对病人和工作恢复原有的热情,使越来越多的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把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2~53.
[2] 钱金伏,李 合,汤 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5(10):767~769.
篇10
关键词:微课;病理学;护理;教学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后续临床医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由于护理专业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培养方案存在差异,学生普遍反映病理课程中有部分知识点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忆、理解和掌握。为了更好地完成病理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将探讨在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法,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完成病理学的教学任务,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1. 1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 病理学虽然是我校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课时非常有限,教师常常忙于在较少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1.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护理专业学生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学习成绩差异比较明显,缺乏扎实的基础教育功底。再加上学时偏少等原因,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微课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2.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2主要特点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①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min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min; ②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学生的需要。③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3微课在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使用的素材集视频、图像、声音、PPT于一体,最关键教师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2]如此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2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等等具体的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凋亡与坏死及细胞老化的区别都是常见病理学难点。因此,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对学生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明显的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3.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不同类型的"微课",如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反馈的问题,不断思考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助于促进教师再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3.4促进同行教师交流 交流与应用也是是微课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师经常只能和该教研室教师或本地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明显受到了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开展集中展播微课教学、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对于推进全国甚至是国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自由的交流,加速自身的成长速度,提高水平非常有帮助。
微课的到来,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它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微课的发展也必定引发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字化教学改革[3]。
总之,微课"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2]。如何使微课和病理学课程更好地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广大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