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的方法

篇1

1基于设计工作过程的方法研究

环境设计的专业教学一般由基础课和专项设计课程构成,到了高年级,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真题真作”和“假题真作”的模式,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模式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美术类考试,他们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理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对低较。同时,在教学上的师资储备、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在专业理论建树和工程项目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设计水平难以突破。这些弱点在就业方面已经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其次,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多注重表现技法的传授和形式语汇的表达,当学生面对实际项目设计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实际指导设计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感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节,形式语汇难以建构。事实上,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几乎都未开设专门的设计方法研究等类似的课程,所谓方法大多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认识水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整个设计专业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1科学的工作方法

现代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交叉学科。首先,环境设计的成果是以工程项目的建造为结果和过程的。因此,凡是涉及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的所有环节都将成为环境设计关注和遵循的必须原则。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整体的方法来支撑,这一过程很难得以推进。其次,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又会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叠加和展现。这更需要设计者具有冷静和睿智的头脑,运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化解和实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不能及时得以评价或是由于片面的评价和引导,往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方法成为设计过程中的注解,而非设计必须遵从的原则。在面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时,盲从和慌乱成为普遍现象。

方法学,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艺术设计方法学研究主要解决设计师面对设计项目时“怎么办”“如何开始”等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环境设计项目,其复杂的设计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规划(明确设计任务)、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首先依靠科学的方法的介入和指导。例如,在初期需要有设计调查这一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是,它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甚至仅仅被作为设计表达的表面注解和方案阐述时的理由。原因是,设计者缺乏正确的调查方法和途径,结果自然是片面和“想当然”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设计的实际意义。例如,对于综合市场的改造这一设计命题,微观上从管理者、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同的诉求和需要出发,和宏观上从社区文化、市场竞争力与整体环境形象出发。对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介入方式与方法不同,得到的指向和结果就会相差甚远。其次,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还要依靠科学的分析和解读。问题都摆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析和梳理出重要的数据和信息,逐渐整理出设计的理念和基本思路。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的方法,设计的进程再次回到了方法研究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以将设计师从工匠的迷茫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工业的语境之中”。[1]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变化,它不再将个性化和艺术表达作为首要条件,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艺术表达,而是成为与委托方、其他工程师平等协作,参与并完成设计艺术生产的合作。这源于设计、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没有一个科学优化的工作方法,这一过程将会变得复杂。

1.2系统与整体的工作方法

系统与整体的设计方法不仅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也可以成为其他设计领域关注和采用的基本方式。它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设计过程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获得优化。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设计全过程。

环境设计是复杂的、动态的设计过程,委托方意志的变化、投资额度的变化、市场反应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甚至施工环境的变化等,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进程。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太多的环节需要关注、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关系需要协调。因此,更需要设计师树立系统与整体的理念。整体性就是把设计过程中的任一对象看成各个要素,并按一定方式来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部分,要素与整体、环境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呈现出各组成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强调这种关系的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科学性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学生也好,设计师也好主动地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方法,从与人沟通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等细节入手,以分析、综合、评价、执行的手段贯彻于设计各阶段,使设计的问题得以凸显、集中、深入和拓展,最终以优化与适合的方式完成。

2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设计方法学的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有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前者以观念与方法论影响后者,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2]包豪斯注重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把艺术设计看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强调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密切联系。艺术家与工艺技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统一和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现代设计已经不是能由某个具体单一的工种或艺术家来独立承担的工作。乌尔姆设计学院强调全面发展的创造个性旨在擺脱“纯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纯制作者”的狭隘性,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然而,乌尔姆设计学院试图把设计活动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推导和逻辑过程的做法,这又会导致对于设计师个体的艺术感受和认知的忽视。由于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现代设计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包豪斯和乌尔姆学院都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就艺术如何参与现代设计中给出了解释,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作为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类似于将设计的过程定位于前提条件限定下的被动执行和流水线生产,忽略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设计除功能之外的活力因素。

2.1设计思维方法的分类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发展的趋向却不同。

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现象、特征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二是对艺术设计思维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现代设计的科学本质及其目的性规定了设计思维的逻辑定向,即通过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从而在设计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价值。其特点是把直观或经验所得的东西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个别到理性一般再到理性个别。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对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等环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形象的创造要求艺术思维发挥独特的作用,只有综合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这种综合性体现了设计思维的辩证逻辑,即处理好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综合、历史的与逻辑的、人与物等关系。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的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

2.2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研究设计理论,必须研究方法上的处理方式、创造性的观念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果说目的性、实践性和规律性是一般方法的共性特征,那么情感性则是艺术设计方法最显著的个性特征。设计方法学涉及众多领域,是对设计方法的再研究,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更加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点审视设计问题,避免过早定论,脱离以往的做法,实施转化思路等。在各种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抽象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和反映出来,它最终仍是一个形象的建构问题。因此,艺术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起着主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针对所给信息而产生的问题,要尽量从各式各样的角度去解读。它是一种跳跃式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围绕一个问题,从已有的信息出发,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过程。设计师可以对设计要求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提出设计创意。从范畴化的角度来看,在谋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的环境设计范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思考过程中,着眼于设计要求中心要素的思考容易受到既成概念的影响而落入惯性思维,运用周边要素开展的思考则表现出一种扩张的态势,并能从中找到更合适的设计方案。

3环境设计方法的嬗变

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传统认识论通过彰显“智慧之爱”并未将认识论引向解放。在克服科学认识论弊端的前提下,认识论研究领域中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其中,生活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在批判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其理论体系。生活认识论是“生活世界观照下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关注的焦点转向人们生存的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社会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及其社会性。从关注理性哲学的科学认识转向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是认识论研究的层次深化和思路转换,开启了更广阔的认识论研究视域。这一转换为理解知识和知识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效地指导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从而促进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在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以及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以新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论、学习扩展论和知识创造模型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使工作任务越来越强调知识性、跨学科性和复杂性。“如果不与他人合作,单个人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同样的,“学习也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动态的过程”。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考虑到这些特点。学生应在学校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从而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告诉他们在一起工作,不意味着能够自然地发生协同合作。当前的学习环境设计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使每个人都能为获得成功作出充分的贡献。人类的特质之一是能够集合共同的智力资源,一起解决问题,从而将创造知识的过程建立在群体协作的基础上。但现有的学习环境设计“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

人类始终跋涉于认识世界的旅途中,从对外物的认识到对自身的认识,体现出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知识,因此认识论与知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因而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必定以某一认识论作为支撑。在当下,基于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学习环境设计正表现为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再到“以协同创造知识为中心”的发展轨迹,即从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因有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的需要,知识创造基础上的环境设计必将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形态。

4结语

设计方法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综合学科,对其研究与实践应紧跟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科学与艺术、经验与分析、定性与定量、创造与适合等的关系则为关键。把空间形态、构成与人的行为状态的研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与研究对象,将现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体系与方式引入教育模式的探讨,改变原有的以院校学科优势、地域特征、教师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据展开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支持来研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并逐步形成基于系统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敏.设计Or艺术——乌尔姆设计方法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0(02).

[2] 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继尧.世界艺术设计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4] 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TRIZ理论 环境设计 创新与发明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TD6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62-01

第一章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的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环境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设计,进而装扮生产与生活空间,达到美化生活环境,展现生活品味的作用,使冰冷的建筑与房屋有了色彩与温度。

本文通过选取TRIZ相关的理论哲学与设计原理,结合环境设计中的典型案例,研究不同环境设计中所运用的不同方法与原理,寻找TRIZ理论对于环境设计的帮助与支持,使环境设计的方法与创造更有理可循。

第二章环境设计概念体系与TRIZ理论

1、环境设计概念

环境设计是针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利用艺术的处理形式,以施工技术为支撑,进行设计改造与创造的实用类艺术学科。环境设计利用对空间的整理与组织、空间界面的艺术处理,其中包括空间围合立面,墙体、柱体、门窗等,运用软装配饰,自然与人工照明、造型、具有一定符号特点的设计形式语言,搭配植物、水体以及相统一的功能性设施,使人们生存与居住环境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展现出特定的氛围与风格,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与视觉审美上的需求。

2、TRIZ理论

在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首先,无论设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与否,其中均有一定的规律与模式。其次,设计创造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设计与创造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而解决所遇到的矛盾、冲突等问题也成为了这一进化过程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TRIZ理论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在本文中,本文选择适用于环境设计学科的部分原理进行归纳与整理,并针对不同的原理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更好地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1.分割原则

该原则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将物体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并使物体成为可拆卸的,并增加物体的分割程度。在环境设计中,常常用到这种设计方法来进行空间的围合于分割,使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再单一,为空间增加合理的功能属性,丰富空间变化,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例如在办公空间会议室设计时,为了节省空间,常常将大小不等两个会议空间串联布置,中间使用可移动或可拆卸式隔断进行空间的分离。在平时,两个会议室可以分开单独使用,在遇到参会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会议室隔断各移动至墙体两侧,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会议空间,使空间使用较为便捷。

2.不对称原则

TRIZ理论的主要表现在将物体的对称形势转换成为不对称的形式,如果物体本身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那需要加强其不对称的程度。这类的实例在环境设计中有较好的体现,为了增强设计对象的形式感,设计师在设计师常常尝试采用不对称的设计语言表现设计理念,阐述设计概念。利用不对称的设计原则,使设计相对活泼生动,具有变化性,设计语言更加丰富。1996年竣工的跳舞的房子是由著名设计师法兰克・盖里设计的。该建筑在设计舍弃了传统建筑正方的特点,而是将其中一柱形建筑进行了扭曲,采用了不对称的设计语言,与相邻的柱形建筑形成对比.

3.复制原则

在环境设计中,复制原则也应用到了大大小小的设计中,之中包括利用相同或相似物体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的设计形式,也有抽象设计符号进行符号的放大缩小,再进行复制排列,以及变换复制品材质,但保持复制品基本符号元素与语言的设计案例。大到建筑的设计,小到一个杯子纹样的设计,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通过元素的转变,复制形成的设计。Thomas?heatherwick在中国世博会设计的英国馆,整个建筑由六万多根“触须”围成,每根触须两端有一些LED发光点,在系统控制下可展现不同的图案与不同效果,整个空间通过大量柱形元素的复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

4.改变颜色原则

在设计时可尝试改变物体或外部介质的颜色、透明度,在观察较为模糊的事物时,可利用染色剂,若已采用,可添加荧光粉。在设计中,为使空间更加丰富,活跃空间氛围,设计师常常会采用改变物体颜色的方法来丰富空间层次。

根据不同空间属性、使用习惯与要求,设计师会选用不同颜色来丰富场景变化,在统一的色彩中寻求变化。在仪式性场所,如教堂等,利用彩色玻璃,营造神圣的意境。除此之外,不用的空间属性选用的色彩倾向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幼儿园在设计时常常才有较为活泼、鲜亮的色彩,医院以白色与绿色为主,偶尔点缀黄色、橙色来帮助打破冰冷的空间氛围。

5.一致原则

同指定物体相互作用的物体应当用同一(或性质相近的)材料制成。环境设计中一致原则也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法。为保证空间展现更加协调有序,避免杂乱无章的空间效果,在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时,尽量保证空间材质的一致性与统一性或相似性,通过合理的材质选择,可以帮助协调空间氛围。

第四章结论

本文针对环境设计中的相关设计方法与应用问题,解释了相关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支持,应用TRIZ理论的相关工具结合环境设计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在环境设计中,可运用分割与拆出等原理将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在进行创造与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元素与物体的复制变形与排列,材质的替换与重组,介质一致等设计方法,得到更有价值的设计成果。应用证明TRIZ理论能够解决环境设计中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可有效提高环境设计的质量。当然TRIZ理论对于环境设计的帮助也不仅仅只有本文所阐述的这些。

参考文献

[1] 吕忠园.TRIZ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2.

篇3

小明口渴了——需用水,所以“渴”是三点水:

奇特的识字方法和富于幻想的思维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趁机诱发学生就字组词、用词说话写话,多角度拓宽学生思维。再如学习“浮”,我将一小片纸和一小石子同时放进盛水的透明再玻璃杯,纸片悠悠哉地漂在水面,而小石子却慢慢地沉下去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浮(漂浮)江面漂浮着一叶小舟”;“浮(浮沉)快看,纸片浮在水面上,小石子沉下去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生活中学到的词句,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从中获得乐趣。为此,我通过讲故事、诗朗诵、演讲赛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多读,精读,声情并茂地朗读,无不感憾着小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天地中口味语言,积累语言,将课外或生活中学到的好词好句不知不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说话写话中。每当这时,学生都会为之沾沾自喜,如果再受到老师的表扬,那激励的作用可是不言而语的。学生品尝到了自我欣赏的乐趣,自然说话写话的兴趣就在语言雨露的滋润下得到了萌发。

1、图画激趣。

看图学文,图文对照。首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了解图意。从图到文,品读课文,学习文中是怎样表达图意的,是如何运用语言的;从文到图,启发学生,你能看图说图吗?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地指导观察学生最感兴趣的图画,为小学生创设自由表达所需要的情境。如《小兔运南瓜》一图。“哟,小兔能把大南瓜运回家,真了不起!它是怎样运的呢?”一下提起了大家的兴趣,我趁机引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小兔——摘南瓜——抱南瓜——运南瓜,启发学生从小兔的神态、动作展开想象,参考句式: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怎样干的?说自己的所见所想,学生的思维启动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一个个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写出童心、童趣。

小学生好吃贪玩,我常常组织他们一起品尝水果,观察玩具,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写话兴趣。如说《水果》一课,我让学生拿出自己最爱吃的水果,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及诱人的果肉。这下可来劲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察着,品尝着,边吃边说,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由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看!站起来说的同学一个个眉飞色舞,坐着的同学也一个个跃跃欲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篇4

一、舞美各个组成部分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个组成部分的多元化

进入到21世纪,舞美构成的主要元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中的布景、道具、灯光效果。而是把上诉部分作为基础,在此之上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其呈现出来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鲜明。

(二)舞台风格的多元化

现在的舞台美术,在过去舞台美术的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风格的基础之上,还包括了许多诸如西方印象派、抽象派等艺术风格。其风格的多样性,也越来越明显。

二、舞台功能的高科技发展方向

舞台造型作为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呈现出向多维空间发展的趋势。很多世界级的舞美作品都加强了动态功能,努力拓展了舞台的时空感。这些都大大的加强了舞台的表现力。纵观世界舞美,我们可以看见其明显的向科技化发展的趋势。很多的高新科技都已经进入到了这个领域,例如水幕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甚至喷泉等,都早已走进我们的舞台。是它们把舞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以人为本

在21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很好的融入到世界舞美的发展中。这种健康的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社会要对舞美设计这个行业更加重视和认可,使舞美设计师有更广范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更积极的投入到社会建设中来、发挥出他们艺术创造价值。舞台艺术也是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过来这对社会的繁荣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新人的培养

国家的艺术类院校或戏剧院校,都应该开办这个专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让中国的舞美行业在国际的交流和竞争中始终处于前沿。

此外现场观众作为每一场节目的现场组成部分也是很主要的。好的晚会不会忽略观众的存在,如果能在互动中给每个观众发荧光棒等道具,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对整个舞台的气氛渲染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今,舞台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以艺术的形式存在。它在艺术的世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不无关紧要的辅艺术门类,而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艺术学科。每个成功的作品都是设计师根据所处文化背景及节目内涵的艺术创造和升华,最主要的是它的创造灵感也要来源于生活这个源泉。要把舞台的主题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给观众,就一定要直接在生活中取材,这样的作品在经过整理和加工后才不会脱离社会,才能把要表达的信息完美的呈现到观众面前。总之,一个成功的舞台设计应该是“从观众见到它的第一眼开始,就要用它的一切,包括空间、色彩、图案、声、光、电等等把它的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 无论我们是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还是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景观!我们都坚信舞台美术就是一门艺术。舞台就是我们呈现出来的作品,我们通过色彩、图案、结构等的综合效果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这两者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不矛盾。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1世纪以来,我国的舞台美术设计行业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和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及科技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已进入了国际的先进之列。

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个性化教学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的质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动式教学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方法,并进一步扩大这种新兴教育模式,从而为语文教学带来促进。

一、营造良好情境,提升互动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知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仍存在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比如古诗、诗歌等。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抽象思维养成的阶段,由于学生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面对抽象课文时,难以形成表象,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过去在教学中,教师要费很大力气去讲解这些抽象的语言文字,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好,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授课前,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制作PPT。这些影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深入其中,逐渐理解抽象的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授第六册第四单元《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备课时,从网上下载一段《望庐山瀑布》的动画视频,用生动的方式还原古诗的情境。课堂上,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将古诗所表达的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看完视频后,教师为学生仔细讲解每一句诗,并提问:“哪个同学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被画面气势磅礴的瀑布所感染,联想到诗人精妙的描述和形象的比喻,于是踊跃举手,畅所欲言。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古诗内容,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并将其深刻地记忆在脑海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料,增强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逐渐重视师生互动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由于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解,忽略了学生主体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网络环境下完全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真正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要尽量设置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的教学环节,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为保证老师和学生可以完成强有力的交流,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绪,老师可以上网查找学生心理的相关资料;其次,教师要利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并融入教师自身的情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想法,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从多方面激发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海伦·凯勒》时,教师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视频、文字资料,为实现互动教学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选取有关海伦·凯勒的电影资料,节选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这个伟大的女性。学生们观看电影片段后,被海伦·凯勒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所感染,学生的内心情感涌现。这时,教师要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海伦·凯勒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学生在感叹海伦·凯勒人格魅力之余,也有很多感慨,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将自己的感受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再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教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反思,使他们将海伦·凯勒的精神升华,变为自身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强化学习评价,完善互动式教学过程

1.增强语言评价

在教学互动完成后,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即语言评价。评价过程既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评价的激励、矫正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标。教师评价后,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改正存在的不足,同时拓宽思路,接受更多的知识。评价的作用还包括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后练习、课外实践等。

2.巧设激励评价

小学教学中,常采用的激励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教师可以在学期之处,开展“争先树优”的学习活动,可以给那些课堂出色、学习进步、思想道德良好的同学奖励一朵小红花;学期结束后,可以根据同学所得小红花数量给予其物质激励、口头表扬、奖状等。物质奖励可以是一本小小的书法练习簿,教师在练习簿表面写上一个大大的“奖”字,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对于没有获得物质奖励的同学,要给予其情感激励,教师通过适度的表扬,可以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感到无比光荣。

综上所述,我们要积极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当前的网络化社会。广大教育者要从多方面改革教学手段和手法,并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互动式教学的新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网络环境的有机融合。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点,使其推动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淑英.新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新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120-135.

[2]陆颖.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3(10):157-158.

篇6

【关键词】产业升级 和谐发展 安全生产 矿区生态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深刻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目标和措施,对今后五年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战略构想。那么,作为煤矿企业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矿区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提高。

一、要加快煤矿产业优化升级改造,实现企业增长方式效益型方面转变

煤矿企业产业优化升级改造,要面对当前、立足长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升级改造,提升增长方式,向效益型方向发展,积极在提升矿井产能方面做文章,努力打造高产能效益型矿井。要向国家特大型煤矿企业学习,规划好产业升级的规模、步骤,对现有煤矿整合重组,积极发展千万吨矿区,实现集团化、集约型发展的转变,让产业升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要逐步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成本、低污染”为发展特征,进一步统筹规划煤炭、电力、铁路、煤制油与煤化工等大产业板块的发展战略。从节能减排、发展洁净能源的角度,根据市场情况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加工利用的能力,在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化再利用方面创出经验,实现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总体思路

煤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坚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目标,还要继续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宗旨,进一步加强企业产权管理,坚持科学决策,强化企业科学管理理念,逐步完善“安全高效型”、“学习创新型”、“稳定和谐型”企业考核体系,唱响“三型六化”企业发展品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努力创建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现代煤矿企业,才能让企业生命之树长青、根基永固,建设煤矿现代企业的“百年老店”。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要紧扣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目标,制定中、长远发展规划,综合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建设矿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矿山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安全发展是煤炭企业的“生命”,实现煤矿企业安全发展目标,要采取积极有效、管用的方法,组织专家“会诊”矿井安全生产、“会诊”阻碍矿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瓶颈”,有效预防、减少安全事故发生,逐步改变煤矿高危行业的社会形象,宣传树立现代煤矿企业与煤矿工人良好的社会形象,把以人为本、让矿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的新形象竖立起来,重塑煤矿新形象,让煤矿工人阳光灿烂、让煤矿企业光彩照人,实现和谐发展。

三、转变煤矿企业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关键要体现出“安全就是效益”的发展思路

安全是煤矿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煤矿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安全不仅仅是企业员工的最大幸福,更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各种煤矿事故的教训和资料显示,一个经常出小事故的煤矿企业,用不了5年就要关闭破产。一个资产雄厚的煤矿企业,发生一次重大事故,不仅经济上损失惨重,在政治影响上更是无可估量,企业员工思想情绪波动大,不到10年,经济就要滑入低谷、宣布破产关闭。因此,煤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转变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要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发展理念。要进一步强化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夯实安全基础管理的各项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奠定牢靠的基础。要结合煤矿生产实际,不断加大安技措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矿“瓦斯、水、火”的防治技术水平,消除煤矿自然灾害。在防治矿井自然灾害方面,重点要加大“一通三防”措施落实力度,把“一通三防”作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才能为煤矿的安全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大煤矿“掘、抽、采”平衡措施落实,加强煤矿井下采煤生产的瓦斯超前抽采工作,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矿井瓦斯抽采系统,满足矿井的安全生产需要,把矿井的瓦斯危害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以内,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要加大矿区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煤矿自身事故预防和安全隐患自查整改工作力度,加大安全生产管理与责任落实力度。要加强基建项目外部施工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层层转包、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不安全因素增大,从而造成更大的安全风险,危害矿井安全生产。煤矿企业只有突出安全管理,实现安全发展目标,才能确保煤矿企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做到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四、煤矿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区生态化上做文章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已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房地产开发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其环境影响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重视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环境、经济和人居健康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房屋建设过程(施工期)及房屋建设后居住、使用过程(运行期)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及福利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 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在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除按常规建设项目的评价内容、方法展开工作外,该类型项目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是需要在评价中予以关注的。

1、建设内容的多样化

房地产类开发项目的建设内容可以是以居民住宅楼为主的住宅小区,也可以是集生活、商贸、休闲、文教、医疗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区域。对于建设内容较为丰富多样的综合性房地产项目,需对其所涵盖的不同性质、不同使用功能的所有建设内容分别评价,不可只重视住宅楼而忽视了其他配套性建筑物。

2、项目的双重性

就环境影响而言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建设过程(施工期)和建成使用后(营运期),房地产项目会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等各种污染物,对外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属于环境污染源;另一方面,房地产项目是要建设居住、休闲、工作的场所,而这样的场所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属于敏感保护目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上述两个不同的角度对项目的建设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施工期与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并重

一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以项目运营期(服务期)为主,对施工期(建设期)的环境影响仅作简要分析。而房地产类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周期通常较长, 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也较大,特别是施工噪声与扬尘的污染影响,且其选址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内,周边环境较为敏感,因而,房地产项目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也应作为工作重点,对建设过程各个施工阶段的环境影响需进行详细分析。

二、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

1、产业政策及相关参照文件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名录》的相关规定:建筑面积为10 000 m2~20 000 m2 需编制报告表,建筑面积在20 000 m2 以下需编制登记表,建筑面积在100 000 m2 以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2)《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根据《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自2006 年6 月1 日起,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总面积中,套型建筑面积90 m2 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 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90 m2、70%两个指标。

3)相关参照文件。房地产类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以及相关排污量的核算可参照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城市环境保护要求,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环保要求,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等。

2、项目选址需考虑的问题

1)项目选址和各种规划的相符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一切建设项目选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房地产项目也不例外。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要详细了解当地城市的总体规划,确保开发地块的用地性质和开发使用保持一致,建设项目规划与周围环境规划相协调,并考虑建设项目选址的适宜性,着重分析与城市交通、能源、通信、市政、防灾、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内容的相符性。特别是涉及风景名胜区等特殊功能区的项目,还应符合相应功能区规划,并提供规划审批部门的意见。

2)考虑周边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范围。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房地产项目正逐渐向城市扩展,极有可能向城市边缘的工业企业周边不断靠近。故在进行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环评时需了解项目选址周边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详细核实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因为房地产项目不允许在该距离范围内开发。即使位于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外的建设项目,也要特别注意其他工业企业可能给项目带来影响的各种污染源情况,评价、分析对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治理措施。

3、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房地产项目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以施工噪声、扬尘为主,其次还包括施工废水、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废水、生态景观破坏等影响。拆迁、基础土石方的挖填及平整土地、建筑材料装卸堆放、运输车辆等均会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项目建设的土石方、结构、装修等阶段,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影响不容忽视,需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及选用低噪、性能好的设备来防范。项目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炊事油烟、车库排气、各公辅设备的噪声等。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通常由市政统一收集管理;油烟为各户的净化系统自行处理;车库设排气筒;水泵及换热站设备等设独立的设备室,并采取隔声减震等措施。

1)房地产项目的清洁生产分析

房地产项目目前未有明确的清洁生产行业标准可供参考,作为非生产性项目,环评中可从建筑节能、能源使用、废水回收利用等角度进行清洁生产分析。比如,可从设备选型的节能性、建筑结构的保温性、水电暖燃气的分别分户计量、中水回用、燃用清洁能源、区域绿化等方面进行评价。

2)居住环境适宜性评价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在房地产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居住环境质量及人居环境适宜性的评价理念以指导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居住环境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项目居室之外的环境质量、生态适宜度、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及治理水平、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恢复及环境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分析评价,对项目的居住环境适宜性优劣程度进行预测分析,在肯定成功部分的同时对缺乏或不足的部分提出补充、完善的措施与方案,以改善居住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3)房地产项目的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高速发展的城市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环境系统的影响包括正负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在于一定程度地改造了旧城区,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 并可统筹合理地安排功能区,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负面影响在于改变原有地表地貌形态, 减少绿色植被覆盖率,形成“ 城市热岛”;居住人群的增加,相对增加了小区域的环境污染负荷,改变了城市生态比例。

结束语

总之,为体现实施环境评价的作用,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科学、公正和实用,使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理念。

参考文献

[1]孙维兵,任伟,郭伟,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 .环境保护科学,2004(2)

[2]姜文胜,吴少林,游汉兴,等.关于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思路和要点[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4).

篇8

环境设计专业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在过去的几年里,在教育界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门课程的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仍不完善。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我国的整体教学水平,首先必须明确认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是笔者从事多年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后总结的相关问题:第一,有关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设计专业联系不紧密,两者之间的转化不明显。目前,素描、色彩等课程被教育部门列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等,并为其日后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院校存在两者严重脱节的现象。如,在素描、绘画教学中忽视了设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僵硬、死板。第二,环境设计专业的课本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没有优化教学结构。我国部分地区没有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环境设计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另外,教师专业知识欠缺,在备课构成中不能明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水平。第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抓不到教学的主旨,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第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无法提出满足环境改善需要的有效措施。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环境设计专业不仅在日常教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我国环境的改善也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综观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现状,仍有许多令人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为了加快教育体系的发展,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对该方面工作的改善高度重视。下面是笔者针对目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措施:

1.将环境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有机结合,加大两者之间的联系

环境设计专业是多种基础课程的结合,失去基础课设计将寸步难行。因此,在日常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环境设计专业涉及的具体基础课程,多为学生梳理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两者的认识,并提高他们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让他们适应交叉教学及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灵活转化。如,在进行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在对点、线、面、体的转化理论教学时,要将立体知识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规律做出一定的解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

2.根据当今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是多种知识结合的一门新型学科,其中包括建筑、雕塑以及设计等学科,同时也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有机结合。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我国大部分教材在基本内容和格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环境设计教材也不例外,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且较为复杂。但是,由于学校对每门课程都有规定的课时,要求必须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制作课件时必须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其中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处理,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比较简单或不重要的知识点到为止,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校领导也必须时刻关注我国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方向,了解环境设计专业的现代教学目标,对该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改革和更新,为社会培养掌握优秀现代技术的有用人才。

3.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完整的教学体制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缺乏完善的体制,教学活动将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创立完善、合理的教学制度。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各大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模式,顺应时展的潮流,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制也应及时更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要结合自身特点,出台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除此之外,学校要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在环境设计教学中要学会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在环境设计课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及相应的图画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制定教师再度学习的制度,提高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

自古以来,“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其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也能帮助学生解答一些遗留问题。因此,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如,学校领导可以邀请环境设计知识丰富的专家进校园,开展相关的讲座,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让他们汲取更多有关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在招聘过程中也要加大管理力度,选择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上岗,以此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在环境设计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这种教学方法,其有利于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设计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全国每个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大部分学生运用高效的方法熟练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技巧,全面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符合专业工作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新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新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是以计算机语言进行记录、处理、传播、获取和存储,具有互动性、高科技性、多样性等特点。新数字媒体技术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平台,计算机软件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工具,可以为很多艺术形式找到相应的创作软件。因此,新数字媒体技术使诸多形式的艺术都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并通过互联网传播。新数字媒体技术打破了原有艺术门类的界限,促成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和融合。

2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课程设置不健全

从当前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方面来看,经常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许多高校教师觉得环境设计专业包含在艺术教育范围中,该课程主要为学生讲解艺术理论知识,但是这样会使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大大下降[1]。然而在具体环境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环境设计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不能使环境设计人才满足市场要求。尽管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新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只能借鉴参考教材的实验项目,缺乏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充分考量,致使环境设计专业没有实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2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是课程的最后补充环节,若缺少完善的体系,就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高校普遍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与课堂传授,但是综合考虑资金、安全等方面,目前许多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仍存在硬件设施与教学体系不匹配的问题。如,独立的课程建设和学生教学实验后期的实践环节存在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仅仅用计算机来表现环境设计的效果图。此外,毕业设计与实习也存在断层的问题,实践项目教学在高校未得到高度重视,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要保证环境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建立独立的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室或实验室,并充分发挥和利用环境设计课程专业的优势和独特性。

2.3教学资源未得到最大化使用

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来看,硬件资源、师资力量、软件资源等都属于教学资源。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还未广泛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教学资源未得到最大化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大大降低。例如,高校还未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结构,导致专业教师在分配过程中存在争议,实践课程教学水平相差较大,对学生学习环境设计知识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高校只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3新数字媒体技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行为需要具有清楚的设计目的,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设计人员,才可以设计出完善的作品。数字媒体作为环艺术设计的辅助工具,利用软件可以呈现出设计目的,这是一种不仅可以直观表达主题,而且还可以美化设计主题的一种技术活动。通过将数字媒体技术和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有机整合,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还能在设计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对设计风格进行全面观察与评估,进而对比实际设计效果,挑选最恰当的设计方案。将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时,主要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并行处理技术,以及显示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延伸与发展。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3],可以保证设计对象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4新数字媒体技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4.1设计健全的实践教学方案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健全这一问题,要求高校加强对新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重视,设计健全的实践教学方案,有机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校需要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制定新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方案,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他们不能深入了解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是最基础的实验课程,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高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高校还需要实现课程设计的多元化特征,依据环境设计方面对人才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挑选课程内容,从而在本质上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综合性课程中的设计课题中,高校教师要将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的特征与能力划分学习小组,为各个小组设计不同的设计课题,让学生认识环境设计工作,从而为学生今后加入工作打下基础。

4.2注重实践教学系统性环节

4.2.1设立校内实习工作室1)材料工艺室。材料工艺室主要陈列环境设计专业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材料,如饰面材料、板材、木材、石材等。与此同时,还包括组建好的部分隐蔽工程局部结构,例如,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工艺、木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工艺等。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根据专业和课程系统性地对材料属性进行充分了解,同时熟练掌握施工工艺流程。2)微机室。学生练习手绘施工图与效果图之后,可以在微机室学习电脑效果图的制作技能,学习其他电子设备的使用方法,从实践教学环节,由理论学习到电脑制作,进行有效的系统性训练和验证,进而让学生更快地适应设计专业的工作模式。3)模型制作室。模型制作课程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特点进行熟练掌握,根据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设计,让学生能够对设计图纸合理的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合,呈现出三维物化的实际情况。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对不同材料加工机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方法进行熟练掌握,从而为日后工作过程中制作模型打下坚实的基础。4.2.2有机整合毕业设计与实习近几年,环境设计专业有机整合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拥有课外实习基地,但是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实习。学生在学习基地主要对设计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充分了解,培育学生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强化学生竞争意识[4],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因此,对于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而言,环境设计专业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及要设计的作品。经过长达6个月的工作,学生可以边实习、边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4.3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对于环境设计教学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过程中还存在资源使用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使用新型教学工具与教学资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使环境设计创新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整合教学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高校需要将硬件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二是,高校需要将教师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新数字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应用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前,高校需要搜集大量有关教师的信息,从而可以使高校教师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5]。此外,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大网络资源的使用力度,为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网站与设计软件,保证学生能够动态了解环境设计方面的新概念与技术,从而为学生创新环境设计观念提供帮助。

5结论

将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既可以培养与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这种将以往的理论教学法改变为实干性为主的经验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完善教学模式,而且还可以结合专业性质与具体状况丰富课堂管理内容,完善教学元素,提升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玲.高职环境艺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50):192-193.

[2]胡议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1):90.

[3]姚敏娟.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20(07):169.

[4]荣明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艺术教育,2019(03):152-153.

篇10

一、环境设计及生态理念的概念

(一)环境设计的概念

环境设计,又叫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室内、园林、建筑、城市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力学、光学、建筑学等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施工对象环境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行为及其过程。

(二)生态理念的概念

生态理念是指在进行一项设计或开展一各项目时,既要确保设计对象和设施的功能正常,又要积极遵循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降低设计方案实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生态理念具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等特征。

二、环境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指导原则

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在科学理论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材料为环境设计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艺术设计与参与原则

生态环境是许多要素和条件构成的综合整体,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要采用艺术性的思想和眼光去进行构思和设计,使得设计出的作品符合环境要求,又符合技术审美标准。

(三)尊重自然原则

环境设计中,要积极把握和尊重大自然自我维护、自我恢复的能力,尊重自然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增强设计作品的和谐型、可持续性。

(四)4R原则

也即在环境设计中要遵循再利用原则(reuse)、可再生资源原则(reduce)、新环境创建原则(renewable)和循环利用原则(recycle),实现对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合理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尽最大可能的实现回收循环利用。

(五)最小干预原则

在进行环境设计中如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可避免,那么就要努力采取多种积极手段,把外界的干预和影响降至最低,维护好原有的生态格局和面貌。

三、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引入和应用

(一)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强化生态理念的指导

生态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环境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态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加强生态理论对环境设计的指导,在设计手法、设计方法上下功夫,让生态设计成果更好地体现和促进生态理念的发展。

(二)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在环境设计中应积极尊重原始生态的运行规律和自我净化、自我恢复能力,坚持既保护又利用的原则,尽量使用天然绿色的设计和建筑材料,做到因地制宜和循环使用,积极保护自然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可再生性,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协调和相互促进。

(三)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

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再利用和在开发的问题。例如:在街道、广场等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雨水搜集系统,充分将雨水进行净化后用于灌溉、洗涤等方面。同时,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利用当地现有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在大大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