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实施科学护理管理
一是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⑴完善组织构架。2015年把大科护士长纳入护理部行政管理,分设临床保健护理、质量控制、毕业后教育三个专业质控组,逐步实现精细化护理管理,强管理保安全。⑵明确各级护理管理岗位职责。建立护士长行政管理考核机制,持续提高我院护理管理水平。二是推进护理人力资源科学管理。(1)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全院调配。成立应急机动护士库,全面实施N2级以上(包括N2级)临床护士轮岗转科强化培训,在提高护士个人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满足院内紧急情况下的护士调配需求,提升个人职业价值。实行新进护理人员先在院内各护理单元轮转,一年后确定科室制度。(2)深入贯彻落实《卫计委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相关规定。(3)完善并实施护士定期考核制度。包括护士的工作业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和业务水平测评。护士的个人收入以护理服务质量、数量、技术风险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依据,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并向夜班、工作量大、技术性难度高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激发每一位护士护理服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三是着力护理安全管理。(1)认真落实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做到发现一例、报告一例、处理一例、整改一例,人人得警示受教育。(2)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和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物、薄弱时间段的管理。(3)完善护理查房、会诊、病案讨论制度并作为今年每月护士长管理重点检查项目。四是优化培训。(1)加强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年内完成所有科室护士长省级管理岗位培训,以提高他们业务能力。(2)加强专科护理、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年内拟组织精神科、老年科、急诊、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新生儿监护理专科技术等护理人员参加省级专科护士培训。(3)加强新护士、在岗护士培训。护理部年组织对新上岗护士和在岗护理进行实岗前培训、岗位规范化、三基三严培训。(4)不断更新护理新知识,了解行业新进展,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参加省级专题学习和参观学习。
2多举措持续改善临床服务
一是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1)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以单位为家,视病人如亲人,让患者及家属切身感受到、享受到与其他医院不一样的、一流的温馨的家的服务。(2)加强优质护理内涵建设。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逐步完善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机制,明确分层设岗以护士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参考护士的工作年限与学历、技术水平,使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潜质的护士脱颖而出,使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3)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临床护理服务充分突出专科特点,各护理单元执行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护理技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功能恢复,提高专科护理服务水平。(4)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延伸护理服务和有保健特色护理服务。A、优化门诊导医服务,将有一定急诊、急救识别、处理能力、熟悉院内科室设置、诊疗、检查、出入院等流程的护理人员调整到门诊医导岗位,对医导护士进行相关培训;护理部将医导质量纳入管理。B、实施由病区科主任及护士长随访出院患者及家属,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邀请患者家属参加“优护明星”选举。C、通过网络平台,为服务象提供更多、快速、直接医疗保健护理服务。D依托我院健康体检专科特色优势,开展“家庭式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我院知名度。二是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1)落实《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2014年版》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科标准2个部分共36项标准要求,指导和规范今后一段时期内院护理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质量标准、考核标准、考核办法、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对其执行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评价,不断改进工作,切实保证护理质量。(2)改进质控方式。实行护理三级管理、三方评价和临床护理质量控制手册管理。《标准》中36个质控项目,每月按自查、讲评、总结、改进的流程进行科内质控,护理部进行终末质控,督促科室自查整改,按PDCA程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3)落实医疗保健机构优质护理评价细则要求。实现优质护理全覆盖。继续开展优护先进科室、优护明星等评选活动。⑷改进护理部工作作风。认真执行主任联系科室蹲点制度,深入科室,指导督导工作,帮助科室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作者:蒋琼华 陶姝君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篇2
【关键词】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0 前言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课程是高级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针对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课程的教学特点,对该课程进行讲授。本节课程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资源整合与教学反思,每个部分的大致教学内容如下所讲述。
1 教材分析
1.1 使用教材
基础护理技术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李晓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技术》,该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护理人才为目标,从教材编写的内容来看,本教材更加注重实践,有利于培养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专业性护理人才。
1.2 教学内容
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围绕着教材中的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展开,即“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章节中的“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这部分内容是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实操技能,为学生日后进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要达成以下几项重点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其中,最为基础的目标为知识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还要让学生知晓无菌技术的操作目的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完成无菌技术操作的能力,这同时也是该课程教学的技能目标。另外,从学校培养模式及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慎独的职业道德也十分关键,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极为重要,这便是该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
1.4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的教学过程而言,鉴于该课程的实操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的教学,而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无菌技能的掌握以及无菌观念的形成。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12级高职护理班的同学们,我了解同学们的成长状况,在座的各位大多为独生子女,且年龄较小,同时很大一部分护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本节课程中会采用适合她们的教学方法,期望大家对无菌技术操作方法及相关的知识体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3 教学方法
3.1 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直观演示法、实践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纠错竞赛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对于现代学校教育而言,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更是整个教学的合作者,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双方的有效互动与配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的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积极提出问题且主动探寻解决方法,这才是课堂教学所要形成的教学氛围[1]。
3.2 学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无菌技术操作的大致过程,但要想熟练掌握该技能,进行必要的课堂实践操作十分关键,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无菌技术操作过程的理解。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法的选择同样重要,要在进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领会无菌技术操作的要点,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巩固所学技能。这样一来,学生既是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又是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更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
4 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90分钟的教授与练习等环节来完成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内容的教学。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将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分解。其中,第一部分,即导入新课并引出本节课程的主题需要5分钟时间,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材料的播放来导出学习该课程的意义所在,接下来,第二部分为复习理论知识及要点同样需要5分钟,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需要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即新课的学习与练习巩固环节,例如: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进行操作的同时,为学生讲授无菌操作的作用,即无菌操作可避免病人伤口的感染。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并指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实操演练,通过分组练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另外,设置“大家来找茬”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现场演示失误操作,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从而避免类似的失误操作在实践中发生。总之,教授新知识与练习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整节课的重点,大概需要65分钟左右,分别为35分钟和30分钟,另外,评价达标与总结反馈为10分钟和5分钟。这便是针对无菌技术操作法教学过程的整体时间规划。
5 资源整合
资源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校内资源、行业资源及信息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学校的实验室及相关器材、临床及历年大赛经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内容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4]。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教学的优点较为突出,即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突出岗位技能,将实践过程在教室环境中模拟再现,并且,创设临床护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课堂的纪律难以维持,另外,由于课堂时间较短,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及练习的时间不够,学生要多在课下进行熟练操作。
通过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教学过程的评估与反思,提出几点教学措施,以便于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首先,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入学生的百分考核,并且,选几名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同学作为课堂纪律的监督员,这样就可以避免其干扰课堂秩序,另外,要增加无菌技术试验室的课外开放时间,鼓励学生加强实践演练,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5]。
7 结束语
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实践技能的毕业生。通过本节课程的设计,希望能够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巧力,田芬霞,谢秀茹,董楠,李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无菌技术”实训课课堂设计[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5(05):86-87.
[2]曹迎凤,南桂英,樊喜悦.护理基本技能考核评分误差现状研究及分析[J].华西医学,2011,04(04):623-625.
[3]曹迎凤,南桂英,樊喜悦,陈巧力.护理基本技能考核评分误差分析[J].护理研究,2011,11(22):2055-2057.
篇3
【关键词】 项目教学;中职护理;综合实训
项目教学最初应用于克伯屈的基础教育,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职业教育[1]。项目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采用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当前职业教育课改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大胆探索,是教育教学的一场变革,它要求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突破,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开展项目教学,是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开展的有益尝试。
1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2]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由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与修正,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某个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项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能起到咨询、指导和答疑的作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与一般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看似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制作出某种“产品”,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需求。
2 项目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的应用
2.1 项目评估
2.1.1 学生情况评估和项目教学时机选择 我校3年制中职护生年龄较小,在校理论、技能学习的2年和临床实习的1年,一般年龄在15.5~18.5周岁之间,其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但是心智还略显幼稚。且进入中职学校之前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情况不如人意。因此,这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远远不如普通高中学生,更不如那些从普通高中或中职护理专业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护理专业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的护理职业素质的培养、护理职业习惯的养成等工作均显示:效果不容乐观。因此,进入卫校护理专业学习第一学年就开始学习的《护理学基础》学习阶段中,如果使用项目教学进行护理技术的学习,学生将会无所适从,效果不理想,最多只能在一些简单护理技术操作中开展。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术的学习中,项目教学的最佳开展时机是:第四个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护理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选择我校的2007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的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进行了项目教学的尝试;并且在2008届9个护理班中广泛开展。
2.1.2 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多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院转岗到学校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工作。我们对常用护理技术的常规教学,已经驾轻就熟,对各项护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管理,也能熟练驾驭。本校护理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我们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优良教学环境,正所谓“如鱼得水”。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具及适合开展临床各科护理的模拟病区(护士站、治疗室、病房、手术室等)、床单位设备及教具模型等,完全能够满足开展项目教学的需要。
2.2 选择综合实训病例 根据我校目前使用的《护理学基础》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材的大纲中所要求的操作项目,结合目前浙江省各医院临床大内科、大外科常用的、基本的护理技术,笔者设计了若干个病例,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要求,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增加项目。要求学生在模拟人身上(部分护理操作可以在同学真实的人体上)进行。
2.3 项目目标
2.3.1 总体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具体目标
2.3.2.1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练习操作技术;重视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等,并能熟练、灵活地运用。
2.3.2.2 知识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每项护理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不再死记硬背。
2.3.2.3 态度目标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
2.3.2.4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健康的爱伤观念;增强学生的“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期盼心理。
2.4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4.1 拟定项目实施时间表 包括何时将所选择的病例告知学生,何时制定计划,何时进行项目培训及情境创设,何时实施等。教师开学之初就将《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训练、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并公布授课计划。考核分为两轮,第一轮考核(每组1次):在学期开始就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考核顺序,让学生心中有数,提前进行复习、训练,借此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1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每组学生均有可能抽到。
2.4.2 组织计划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推选项目组长。然后,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课后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下一周考核的小组,确定实施方案,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以此类推。期末第二轮考核时学生在考核前临时抽取病例和角色。
2.4.3 创设模拟病房,情景角色模拟 由学生轮流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等。按照医院的排班习惯,要求每位学生均必须有扮演不同职责的“护士”的机会,包括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治疗护士、辅助护士等。在整个《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整个班级学生的角色也按照医院的护士分工,如项目组长担任护士长职务,课代表任护理部主任,让不同“职务”的“护士”通过护士帽体现出来。
2.4.4 制定项目计划 考核前6天,学生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查阅资料、观看操作视频等作出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也包括用物准备和处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每人制定书面计划1份,通过小组讨论后共同制定最优化的项目计划(考核前5天)。考核前4天,在“护理部主任”督促和全班学生参与下,“护士长”将分工结果和“剧本”——项目实施方案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以word文档发在教师的qq邮箱中),同时向实验室老师提出写明实验所需全部用物和具体时间的“实验申请”详单。计划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方能执行,而老师在学生制定、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及不足,不断完善项目计划。
2.5 具体实施
2.5.1 学生分组 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10人,推选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规范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在组长(“护士长”)和课代表(“护士部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创设项目情境和制定项目计划,进行角色分工,制定每一角色的职责。
2.5.2 项目培训和考核 每一项操作均已经在第一学年进行详细、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和单项操作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在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中,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如各种注射、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以及各种常用抢救技术等。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下一周将要考核的病例告知全班学生,并引导学生复习下周重点学习内容,课后要求课代表和项目组长及时组织全组学生讨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求全体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写出“剧本”,“护士长”给每位“护士”排班(考核的半天内)。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师的督促下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考核的小组在考核后补充练习(一般课外安排),以此类推。护理实训中,主要由实验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自行练习若干项护理操作,实验带教老师负责督促和纠错,并向任课教师反馈,必要时课外开放实验室,继续强化训练。培训方式除了学生练习外,还包括观看操作视频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薄弱的项目加强练习。每次实训课上,实验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单项操作考核。考核时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在第一轮考核中,在学期开始就抽签决定哪一组将在哪一周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实验带教老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验申请单,将实训考核用物混合后放在模拟治疗室或模拟护士站中(由于医院毒麻药物管理制度严格,部分抢救药品可用“模拟药物”),届时要求学生自行取用所需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形成对实验老师用物准备的依赖现象,更接近临床实际工作情况。考核中的“病人”,可以是模拟人,也可以是学生,甚至还可以是任课教师,教师扮演“病人”,更接近于“标准化病人”,“病人”能够对“护士”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学生的考核设置更多的“情境”或“障碍”,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更广的思维。这类考核相当于“开卷考试”,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半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和考核病例,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全面、过硬的技能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相当于“闭卷考试”,与临床实际又接近了一步——在病区,谁也不知道下一时间会接收一名什么样的病人,病区的住院病人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护士只有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每次练习和考核以后,学生按常规完成课后的训练反思,总结练习和考核的得失成败,并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2.6 评价
2.6.1 问卷调查 项目完成后再衡量本组制定的计划是否完善。考核后请学生如实填写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用100分制分别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为100%。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见表1。表1 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多项评分优于传统教学法,提示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项目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
2.6.2 学生技能考核成绩 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99名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后考核成绩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我们对比的操作项目分别是“无菌操作”和“氧气吸入法”,所得数据采用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2项操作中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2.626。实施项目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明显。
2.6.3 教师综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以及实施情况对每组学生考核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考核时,教师利用自备数码相机,将学生考核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立即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给每位考核学生打分,并找出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综合考核的项目及其分值如下(100分制):方案完善5分,团队合作5分,仪表5分,态度5分,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10分,应变能力10分,操作规范程度30分,操作熟练程度10分,用物处理10分。
3 讨论
3.1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执业能力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对于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教学法强调从护理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本课题显示,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3]。因此,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高度适用于中职学校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3.2 项目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中要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课文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等,教师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病例)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必须对本专业的各科理论和技能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与《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妇产科护理学》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协调关系,有重点、有目的地把各项技能和理论知识分配到各个病例中。因此,该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全科护理理论知识,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知识,转变传统的“灌输者”角色,扮演学生的“adviser”、“leader”等新角色。
3.3 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给学生以清晰的理论概念,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初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为主,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反复练习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倦怠情绪,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非常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现培养实用型、紧缺型初级护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我校2007届、2008届学生的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非常受学生欢迎,接受该教学方法的学生学习护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高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教师要求.职教论坛,2007(6):9.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篇5
关键词:“1+9+1”三段式 互嵌互通 “穿插、递补”实训体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18-007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指委立项项目《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实践》(Jzw59011014)。
各高职院校凡是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或计算机应用专业都必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虽然课程名称相同,但浏览各课程构建,发现其内容及教学模式差别较大,课程建设大多是根据计算机网络原理、操作系统、局域网技术等课程内容筛选,而没有结合自身专业建设体系来定位建设,所以纵观各网络课程建设效果,没有一门课程拿来就适合我院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应用这两个专业教学使用的,为此,我系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时,先根据企业调研确定好该专业的教学方向是以“网站建设为主线,网络硬件及平台构建为支撑,网站建设规划师、网络管理员和网络设备调试员职业标准为引领”,整个教学计划围绕“建网、管网、用网”构建,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逐步提升[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定位
在以网络硬件及平台构建为支撑模块,培养专业通用能力,属于“建网”领域。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了岗位能力与学习领域对应关系,同时考虑该课程与前后课程对应关系、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因素,构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模式,该模式在2007级学生教学中开始使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1 “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模式
“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模式的中心内涵是在不同阶段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环境,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1+9+1”的含义是:一个综合项目了解,8+1个学习子项目,一个课程综合项目。
综合项目了解为三段式的第一阶段,由项目引出后续学习领域,采用课堂教学,在校内信息中心和“教学做”一体教室进行,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主,即“教中学”方式。第二阶段将一个典型的校园网建网综合项目作为学习项目,由8+1个学习子项目分五段实施项目教学。这些学习项目是局域网建网管网的真实项目再现。在这个阶段,部分时间在课堂教学,部分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还有部分时间要去到公司企业网络工程现场学习和训练,此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做网络管理员和网络设备调试员(以下简称“双员”)的工作,即“学中做”方式。
第三阶段是课程综合项目学习,采用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式,学生在企业指导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学做网络管理员,体会真实网络工作职业氛围。课程项目是真实的网络管理工作,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学习中承担了网络的真实工作,实施网络工作流程,完成网络工作任务,从而更好地培养网络管理员的工作技能和素质,即“做中学”方式。
2 教学模式特点
2.1 互嵌互通教学内涵
课程在第三学期实际执行时间68学时,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网站设计、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引领学生进入网络技术职业领域工作的技能基石,学习完后续课程,完成顶岗实习,就基本具备岗位上岗的能力。所以,岗位能力不是仅由一门课培养的,需要各门课程的内容、时间、培养方式的衔接和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需要与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路由器与交换机等课程配合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在承担建网和管网,因此“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模式中互嵌互通的教学内涵是:
1) 开设课程的配合衔接,学习课时互嵌互通。完成68学时不是学习本门课程的终结,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是本门课程的实践,充分利用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将本门课程学习延伸,直到毕业上岗。
2) 教学内容依据职业标准制定,与职业资格证要求互嵌互通。网络管理员与网络设备调试员资格证考试内容涉及到教学计划中6门课程,本门课程内容设计是资格证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因此,网络管理员与网络设备调试员职业标准指导着本专业6门课程的学习。
3) 本课程由一个综合项目引领,各子项目及任务相互关联,紧紧相扣,互嵌互通。
2.2 “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内容涵盖典型的职业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直接引入本课程的学习后要完成的项目――校园网络建设项目,但在本阶段,只是引入、调查和了解。通过本阶段,学生知道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会与实际工作岗位接触,学会调查方法、学会问题的提出,了解岗位工作完成任务,学会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实现“教中学”。
在第二阶段,采用在学习项目中实行“学与做”的结合,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对网络岗位技能的典型子项目训练。从网络技术职业活动中的行动领域归纳出8+1个学习子项目,在每个项目中设置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共设计了20个典型任务,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学习任务包括了解项目背景、熟悉建网、管网细则、设计配置相关设备、了解网络工程特点、熟悉相关通信设备、材料,学会VLAN,IP地址配置,等等。通过以上任务设置和训练,按照网络工作特点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反复训练,最终达到双员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涵盖了网络建网、管网内容。
第三阶段,实施课程综合项目学习,适时跟进企业真实的网络工程项目,学生作为准网络管理员或设备调试员在企业老师指导下,实施岗位工作职责,完成真实项目。此阶段的教学任务与实际工作完全一致。通过“担任准双员”加深对工作职责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与工程各方交流与协调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3 “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设计符合职业教育认知规律[2]
在第一阶段针对综合项目完成调查和了解之后,为项目教学和职业导入做好了准备,让学生对双员具有基本的了解。在第二阶段,在不同的学习子项目中,介入双员的能力训练。既有学习,又有训练,学习与训练结合,从学向做转化,在做的过程中提升技能,在做的过程中强化学习。在第三阶段,真实的项目工作,学生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学生作为网络公司的员工行使职责,代表公司与业主等进行工程项目接洽和沟通。学生得到环境文化的熏陶、社会的洗礼,很快成为合格的网络技术员和社会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3]。因此,“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认知规律,符合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规律。
3 教学模式中的实践体系设计
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本课程在“1+9+1”三段式教学中设计了“穿插、递补”实训体系,与20多家IT公司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有多家实训基地,校内两个:信息中心与网络实训室,校外佛山倚天、广东网特、广东信息、佛山粤众等,能够满足课内实训、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全部教学实训。“穿插、递补”实训体系的内涵是:1)实现岗位“穿插、递补”;2)技能“穿插、递补”;3)时间“穿插、递补”;4)基地“穿插、递补”;5)真实与虚拟“穿插、递补”。
3.1 实现岗位“穿插、递补”
在稳定的实训基地支撑下,学生进入基地后,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进行见习或实习,岗位群的实习任务可以保证学生实习完某个岗位,马上可以转换另一岗位,本基地任务完成可以转换另一基地开始新的任务。在见习与实习期间虽是员工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岗位转换必须通过指导教师的考核才可进行。实施岗位“穿插、递补”既能够避免学生对某个岗位或基地的“厌倦”,又能够使学生对新的岗位或基地产生期待,对自己在见习或实习的技能和知识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3.2 技能“穿插、递补”
实训内容涉及到的典型任务有局域网拓扑设计、交换机与路由器设备选择与连接、设备配置、网线制作、IP地址分配、基于链路层和网络层的VLAN搭建、工程文档编写、网络故障检测等。完成这些任务必备的技能互相联系、紧密结合、相互牵制,有些技能训练比如网线制作可以在一两天完成,但有些如交换机与路由器设备选择与连接、设备配置、IP地址分配等却要一两周乃至一个月,有了岗位“穿插、递补”做基石之后,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岗位锻炼完成典型任务的上岗能力,学生的技能通过“穿插、递补”,快速提升。
3.3 时间“穿插、递补”
经过近两年的课程改革,本课程的实施跳出了以前学科类的固定学时和原理性内容模式,针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贯穿在开课学期直到毕业,时间跨度接近四学期,将技能训练时间安排穿插在学期内、寒暑假间,不同的时间段完成相应的技能要求,学期内时间以专任教师指导为主,学期间以岗位见习师傅指导为主,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时间以岗位师傅指导为主,专任教师管理为辅,形成学习时间的延伸,技能的积累,直到完成岗位要求。
3.4 基地“穿插、递补”
要完成“1+9+1”三段式教学全过程,基地建设是保障。由于“计算机网路技术”课程就业岗位的特殊性,一两个实训基地是不够的,为此,我们在课程开设时,已经联系好10家公司企业提供近50个岗位,各公司的岗位要求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恰好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公司得到充分的锻炼,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要求,实现了基地“穿插、递补”。
3.5 真实与虚拟“穿插、递补”
部分教学内容我们利用虚拟环境,如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由于学院网络实训室的真实设备毕竟有限,而思科公司的虚拟环境学习恰好弥补了真实设备短缺的不足,这样减轻了学院的设备投资压力,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能力训练不再受设备的影响,三年来,我们通过这样有针对性实训设备的虚拟设计,学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穿插、递补”实训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保障充足的实习岗位,公布明确的
岗位能力要求,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保证整个体系的顺利完成。
4 结语
立足专业能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模式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完全体现出了“学”的主体地位,“教”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始终围绕岗位能力进行,对学生的素质提升、能力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我院的优质课程,本成果形成历时两年,目前经过了2007级学生的实践,学生评价很高,“1+9+1”三段式互嵌互通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一门课程学习只能完成一部分技能的培养,多门课程、学习环境、学习时间的互嵌互通、“穿插、递补”的实训体系等使得学习目的更为明确,我院2007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有80%被顶岗实习公司录取,有5名同学就业后直接被任命为项目经理,还有多家企业已在沟通接收2008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惠丽. IT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动态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33-36.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教高[2006]16号.
[3] 姜大源. 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卷首语.
Based on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 “1+9+1” 3-sectional Mutual Embedded Interchange Teaching Mode Analysis
GUO Huili
(Guangd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Foshan 528000, China)
篇6
关键词: 互动式输入 英语教学 阅读理解
一、引言
人们对于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行为主义输入观(behaviorist view of input)忽略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控制语言输入,提供反馈,塑造第二语言习得。心灵主义输入观(mentalist view of input)与其相反,强调内部机制,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是先天具有的。因此,环境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而且不够充分。
互动式输入观(interactionalist view of input)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语言习得是外部与内部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作用于输入的性质,同时输入的性质也决定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同理,输入的质量虽影响内部机制,但它也受内部机制的影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还体现在学习者与说话者的实际言语行为交互过程中。Krashen关于二语习得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即“过犹不及”的状态。根据互动式输入的帮助,即通过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结合,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学习者内化的知识。
二、互动式语言输入的积极作用
1.外在因素
(1)保姆式话语和外国腔话语
母亲与幼儿接触时使用的语言称为保姆式语言(李亚光,2009)。保姆式语言是母亲与幼儿之间的传授和交流式的语言,语句往往简单易懂,很少出现生僻词,是儿童最本质也是最早期的语言学习,对学习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使用保姆式语言做感兴趣的事,或者进行交流学习。换言之,保姆式语言是儿童进行生活活动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儿童早期的语言学习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儿童使用保姆式语言就是对语言不断学习和巩固的一个过程,大脑不断储存知识,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儿童对语言系统的学习是相对熟悉且自信的。
在保姆式语言的影响下,学生的语言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发展。因为人类活动本质和进程有一定的相似性,中西方思维的互通,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国内外文献表明,语言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相互融合促进的。大部分人继承了祖辈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习惯使用本族文化思考问题。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中西方文化的相似点,对于中国学生阅读英语文章有一定的语言迁移影响。由于文化域的交叉和相互融合,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能够掌握英语文章的全局,充分理解原文意思。这对英语阅读理解有一定的正面迁移影响,有助于培养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输入
语言输入对于英语语习得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就目前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而言,课堂是学生接受英语的主要渠道。与自然学习条件下语言输入的自发性特点不同,课堂语言输入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其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Hamer(1983)认为,课堂教学活动通常可分为两大部分,与语言输入相关的部分(即学生接受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和与培养语言输出的相关部分(即必要时强迫学生使用他们学过的语言)。课堂是讨论、解释语用规则、对比不同用法最理想的地方。在中国,实施外语教学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安排,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束定芳等,1996:175)。
根据Gass(1997:1)所言:“语言输入可能是二语习得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没有那一个人可以在没有接受任何语言输入的概念,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在没有接受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学得一门外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通常将“有效”定义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课堂语言输入有效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才会提高。为了正确又高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在我看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即输入量、输入方式、难易程度、速率,这就意味着,为了提高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教师控制好课堂上语言输入的量。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储备量还不够,加上受母语、语言知识、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能接受的内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用正确的适用于广大学生的输入方式;要掌握好课堂输入知识的难易程度,既不太难又不太容易,让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吃力;要掌握好适中的授课速率,因为学生在边听的时候,还要经过处理,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2.内在因素
语言输入分为有意识的语言输入和无意识(潜意识)的语言输入。有意识,是指事先有一定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学习,有意识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活动。
(1)有意识的语言输入
有意识的语言输入对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有意识的语言输入对于语言学习者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而言,是很必要的。通过有目的学习的互动,学生学习词汇和结构将会更容易、更活跃。Kenneth Chastain曾有这样的论述:“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及社会化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老师和同学是否相互接受,决定着他参加课堂活动意愿和热情。”Stevick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态度。”大体来说,良好的课堂气氛应是轻松、愉快、和谐、积极向上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他们感到自然、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上佳的学习成绩[5]。因此,如果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语言输入的接收者会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意识性地学习与接收一些东西。从这一层面来说,语言的学习者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对阅读理解的兴趣,从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2)无意识的语言输入
David Ausubel主张学习是通过有目的的、发生在人的有机体内的、把新内容与已存在的认知概念或前提联系的过程――把新词挂上已存在的认知木钉上。有目的不是一个含蓄的回答,而是一个“在不武断、实在的基础上,潜在的有目的迹象、标志、概念或前提和一个给出的个人的认知结构相联系、相结合,表达清楚,区分精确的有意识的经历”。Chamot(1995,引自许哲,ELITeaehing1997)说:“学生们需要知道他们先获得的知识是帮助他们学习新东西的有价值的工具。”当学习者有目的地把新知识与已知的内容联系起来,或当学习任务潜在的有目的(如和认知结构相关联)时,有目的学习就发生了(乐眉云,1999)。有意识可以有效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科学知识,它在学习和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同时,无意识的英语语言熏陶,能让人们在无意识中,同样取得想要的结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1977.
[3]李亚光.保姆式语言输入对大学听力教学的启示[A].教学园地,2009.
[4]Jeremy Harmer.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Longman: Longman Inc New York,1983.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Gass,S. 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M].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1997.
[7]Schumann,J.H.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Getting A Global Look at the Learner[J].Language Learning Special Issue,1976(4):98-99.
[8]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125-126.
篇7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岗位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专业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护理专业教育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把职业能力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为推进湖北省护理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尊重用人单位对一线人才的客观要求,立足湖北服务全国,提高湖北中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办学水平和护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为基础,组织召开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会,同时综合运用访谈法、文献法等多种方法,对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整理。
一、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具体程序
(一)行业技术专家填写《行业技术专家工作历程登记表》:列出职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最多五个),每个阶段举出3~4个实际参与过的任务实例。(二)行业技术专家填写《行业技术专家工作任务分析表》:说明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如何,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任务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要注意哪些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重点说明完成工作任务最需要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三)行业技术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某一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含所有专门化方向),按照任务领域(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逻辑关系进行研讨,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讨论后达成基本共识,初步形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四)进行工作任务汇总:主持人组织行业技术专家分组开展工作任务汇总,确定和描述护理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的标题和表述填写在《工作任务汇总表》上。(五)记录员打印工作任务汇总表:记录员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初步结果汇总,打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并分发给行业技术专家。(六)行业技术专家对汇总的结果进一步研讨: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等进行进一步研讨、论证,形成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确认后专家签字。(七)会议总结:展示会议形成的重要成果———《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对大家的参与表示感谢,并宣布会议结束。
二、确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工作岗位
(一)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全国其他地区护理专业调研分析,护理院校培养的护理人才目标是适应医院及社区用人需求,紧贴护理岗位需求的人才,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护理专业职业情感、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和灵活的临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二)根据调研显示,目前,中高职护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护理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在二级及以上医院就业,而中职生则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一是大力推进老年护理。二是加快社区护理发展。三是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四是加快护理员队伍建设。按照工作领域的不同,护理岗位大体可分为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两大类。医院护理岗位又分为护理管理岗位、临床护理岗位和其他护理岗位三种类型。护理行业技术专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一般步骤,首先对护理岗位/岗位群进行了认真分析,大家一致认同上述护理岗位的分类,并根据目前湖北省内护理岗位设置情况(鄂卫函[2008]443号文件),同时参照其他省份的做法,对各类护理岗位进一步细化。
三、分析不同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
在明确护理岗位总体分类以后,护理行业技术专家紧接着根据护理工作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逐一分析各类护理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经过细致深入的讨论、分析,最后提炼的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如下。(一)医院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医院临床护理岗位中属于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岗位有:门诊部、病区、医技辅助科室、体检中心、支助中心等护士岗位;属于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发展岗位有:急诊科、ICU、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室)、延续护理服务部等护士岗位。医院临床护理基本岗位和发展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例见表1。(二)医院其他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医院其他护理岗位主要包括在消毒供应中心(室)、营养科和有关职能科室(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设立的护理岗位。其中,消毒供应中心(室)护理岗位为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岗位,其他均为发展岗位。医院其他护理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例见表2。
四、讨论
篇8
1.1护理专业小组的设置
根据我院所设立的科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5个方向来建立护理专业小组,其中内科以随机取样方法选取呼吸内科。5个专业性小组分别为呼吸内科护理组、外科护理组、妇科护理组、儿科护理组、骨科护理组。
1.2专业组长及组员的参选资格和条件
组长由护理部1名副主任担任,主要负责护理质量管理的实施,培训计划的设置,协调并保证小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组员的选取须具备以下条件:1)大专以上学历、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本院正式护士。2)对护理工作热爱,具有一定的专科护理技术,责任心强,具备奉献精神。3)有比较强的语言沟通及教学能力,接受新业务、新技术的能力强。组长及组员均由各科室向护理部推荐后方可列入候选人名单,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并聘任。
1.3制定专业小组职责
专业小组职责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内容包括:成员讨论、各小组核心理念的确定、专业小组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由护士长、护理部组长召开会议,讨论各组工作计划实施的可行性,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搭建专科护理平台,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并将各次会议结果上交护理部。
1.4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方法
采用PDCA管理循环(即戴明环质量管理工具)法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通过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四个阶段周而复始,进行质量管理。1)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各自工作的不同内容,各个小组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小组内学习、科室内学习、组间交流学习及院内相关专业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各小组成员需定期接受护理部考核。2)临床宣教活动:选择专业的资深护士及临床医生作为指导老师,通过床边提问、定期小课等多种方式,培养各专业小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健康宣教;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3)护理科研活动:聘请相关方面的指导老师,共同阅读有关护理领域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的文献,学习相关科研知识,锻炼科研能力,参与临床课题研究。通过这种模式,来调动小组内护士学习、工作的积极主动性。4)临床护理问题:各小组制定、改进相关护理技术流程,并在科室范围内汇报分享;各小组针对自身在临床护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隐患,进行小组内讨论,制定相关解决方案;组长每月对本小组工作质量进行至少1次的评价,带领小组成员发现、收集问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保障护理工作顺利进行。5)院外指导工作:我院开设电话及网络护理小组,通过建立公共护理小组交流电话与网站讨论组,各小组成员采取轮班制负责为患者提供院外指导服务。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时,同时向其分发1份院外指导联系方法表,其中包括护理小组交流电话、网站讨论组的网址及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恢复率。
1.5效果评价
以专业小组制定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为评价指标,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急救物品、危重护理、技术操作6个项目,合格分数为90分,比较建立专业小组前后各科室的护理质量合格率。
1.6统计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各科建立专业小组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在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急救物品、危重护理、技术操作等6个项目方面均有改善。其中,呼吸内科组在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方面改善最明显(P<0.05);妇科组、儿科组在急救物品、危重护理方面改善最明显(P<0.05);外科组、骨科组在文书书写方面改善最明显(P<0.05)。
3讨论
篇9
“护理部主任岗位规范化培训学习班”于4月1-3日举行,该培训班是省卫生厅委托省医院协会护理管理分会组织举办。来自全省市护理专干、医院主管护理业务院长、护理部主任约350位代表参加。受我们医院的委派,我参加了此次培训班的学习。
培训的主题有:培养专业人才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基石、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框架和思路、护理评估技术、护理部主任的角色和责任、护理部主任如何发挥作用、患者安全与舒适、安全注射与管道护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等。授课的老师有省卫生厅医政处吴少林处长和彭刚艺教授,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冯秀兰,南方医科大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亚洁,珠江医院护理部主任刘雪琴,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护理(来源:文秘站 )部主任成守珍,暨南大学附属一医院护理部主任陈伟菊,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张莉。
本次举办学习班规模大、层次高,课程安排紧凑、内容新颖。省专业护士的核心能力的培训是在全国护理学科率先开展,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操性,给我们全省的护理管理者做出了指引。省编写正准备出台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本书在写作、政策、专业上的定位是突破旧的常规,体现新理念;执行新法规,推广新技术;培养思维方式,建立工作方法。护理函盖内容丰富(包括病人的吃、住、行、服药、打针、监护、看护、康复、照顾、教育、沟通、答疑)。在特点和创新方面:1、内容丰富2、贴近临床3、结合实际4、跟踪前沿5突出重点。《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她将成为我们护理专业的一本很好工具书。
通过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明确了护理管理者责任和义务:一、确定远景,确立医院护理专业发展的目标。二、改变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可极大地推动护理工作。三、强化专科,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养成勤学习、爱反思、常分析的良好习惯。四、良好态度,态度决定高度,快乐地接受每一项工作,停止抱怨。五、关注过程,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管理中注重细节。六、强化管理,护理工作的主体工作是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护理管理。护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提升护理专业内函、技术质量,以保障病人安全,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七、建章立制,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模式、防止管理真空,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八、予以授权,构建专业护士成长的平台。
此次培训班的举办给我们传递了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我省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和专科护士发展与推行,给我们护士构建了一个大舞台,使护士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期望;同时也给护理管理者在评价护士专业能力方面作出了指引。根据省有关的规范和要求,同时结合我们医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重新疏理我院护理方面的工作,逐步推进我专科护理的发展,以促进我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篇10
关键词:急诊;护理;人才培养;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有别,急诊科是处理危急重症患者临床一线科室,其接诊患者病情急、病种类别多、治疗和抢救过程复杂等。针对急诊科的特殊性,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急诊护理素质[1]。但急诊科护理要对急诊科护士进行专科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治疗。本文根据我院特点,对急诊专科护士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科现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护理人员,以上人员符合以下条件:从事护理工作满5年,其中急诊护理工作1年以上;在专科考试中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均合格。
1.2方法
对所选护理人员进行急诊专科护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抢救技术、抢救程序、职业素质。①专业理论培训。针对各个临床专业的急诊疾病,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每年派送我科护士2名到国内实力强的大医院进行专科进修学习,分期分批派送急诊护理人员参加国内相关急诊护理培训班。定期组织急救护理讲座,聘请相关专家讲座,力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常见的急诊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生和发展机制、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救措施等,在院内开展急救相关新技术、新业务等。本科急诊护理人员要每月组织业务学习,由本科年资高的护理人员授课,重点讲述常见急诊疾病的观察、护理及抢救措施和经验教训等。通过业务学习,护理人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每周晨会进行提问,遇到特殊问题随时进行提问,特别是常见急诊疾病的观察内容和注意事项等。每月组织理论考试,考试内容为业务学习、业务培训、常见疾病的相关理论、抢救及护理程序等。②抢救技术培训。急诊科急诊病种多,涉及专业多,需要急诊护理人员对各种抢救技术熟练掌握。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常用的抢救技术培训入手,掌握心肺复苏相关技术、气管插管技术、呼吸机的连接和使用、电动洗胃机的操作方法、电击除颤技术、心电监护相关技术、心电图检查技术。电动吸痰器的使用等,上述常用技术每位急诊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每月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技术操作考核,对常用相关技术操作进行考核,指导熟练掌握。③抢救程序培训。在抢救程序培训中,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在疾病抢救过程中人员配置,严格操作程序培训,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首先根据病种制定出相关抢救程序,打印成册,要求急诊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当护理人员随同急诊医师出诊或者在院内急诊时,立即执行相关急救程序实施急救护理,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充分发挥护理的主动性,改变过去传统遵医嘱实施急救护理的被动性,避免因延误抢救时间而导致急救效果差的缺点。
④职业素质。聘请礼仪专家讲授护理相关的着装、工作仪表和语言等方面礼仪知识,使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急诊护理专业技能的同时,使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服务时举止稳重、得体、大方,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提高护理效果。转变观念,采用优越的价值观指导患者改变传统的护理意识,使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为患者提供最优秀的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观察培训前和培训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情况,重点考核心肺复苏、点击除颤、心电监护、心电图、电动洗胃、电动系统、呼吸机操作、气管插管技能操作,考核内容满分为100分。观察培训前后工作效率情况,主要考核护士在急诊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气管插管所需时间、病人对护理满意情况等。
2 结果
2.1培训前后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情况
培训后电击除颤、电动洗胃、呼吸机操作、气管插管技能操作得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培训前后护理服务情况比较
培训后后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气管插管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护理人员应该是专业知识丰富、急救操作技能熟练、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专科人才。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急诊护理人才,国内外急诊护理业内都在探索急诊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不论何种培养模式,均是有利于培养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2,3]。我院急诊科也在不断探索急诊专科护理人才,我院从专业理论、抢救技术、抢救程序、职业素质方面实施对急诊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以上四个方面能够较好的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对急诊疾病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能够提高急诊护理中的抢救技术水平、能够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此种培养模式效果也得到证实。
本文结果显示,实施培训后,操作技能和护理服务均较培训前得到提高和改善,提示从专业理论、抢救技术、抢救程序、职业素质方面实施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急诊专科护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周立,陆叶.对设置专科护士的调查与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B):24-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