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途径

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1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其产品生产的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具有单次性、固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性造成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比较困难,增加了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而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改造新工艺的积极性。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受行业分割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企业多限于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或管理改进,而缺少一些原创性的科技发明。

2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中原地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主性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缺少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科技贡献率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创新意识。

2.2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受到建筑产品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建筑业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建筑产品生产产地的绝对唯一性和作业区域的相对扩散性,对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沟通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业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负担各自的创新费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从而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受到支撑条件匮乏的制约。资金、人才与信息是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资源。目前建筑企业利润普遍较低,缺乏转化资金,没有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闲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信息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3)受到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制约。建筑产品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的区别在于:建筑市场是先有商品交易而后才进行商品的生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个工程项目往往被肢解成几个工程,由多家建筑企业同时承担施工作业,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影响了工程质量,限制了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4)受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严密的行业管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限制,在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同样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型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将企业转化成创新型企业,使研发制度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3]。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观念与知识、制度与管理、研发与技术等各种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4](见图1)。

3.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1)观念创新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克服旧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科技创新观念,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建筑企业观念创新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善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好的管理实践,研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流程,合理使用新材料,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观念创新。2)制度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5]。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激励,使其固化。建筑企业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上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由企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从调研中发现,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建筑企业中仍存在产权结构混乱、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机制。其中,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激励方式共同对科技创新人员起到作用(见图2)。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建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工程项目做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协作、科技培训等过程[6]。5)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个系统(见图3)。6)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应该以企业的管理者为核心,形成合理的决策,建立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与职工紧密协作开展创新活动。建筑企业应建立明晰的权力层级,明确的决策主体,妥善处理好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决策的形成过程,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和适度分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决策的及时有效性。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建筑企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尽早地整合优化企业的核心文化,改善组织结构和建设科技战略,强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指挥和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

4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4.1发挥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整合效应

建筑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发挥二者的整合效应。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此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爱护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建筑企业社会影响力,做好形象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使企业品牌打入多个相关领域,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普遍面临着工作环境苦、作业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将人才引进与攻关课题研究相结合。2)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每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让员工时时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使每个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自我挖掘和开发。3)建立以贡献大小和能力强弱为考评标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工程业绩为考核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系统,制定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奖惩严明,发挥创新人才评价的真正作用。4)建立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寻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专利技术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方式,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模式。5)建立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培训机制。把培训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建筑企业。要健全创新人才交流制度,可以采取轮岗互换的形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4.3创建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

科技创新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地汇集和共享而建立的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能够充分高效地进行共享与交流,为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7]。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及手段,加速工程项目的科技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开发与管理效率,为企业开展异地项目研发、扩大经营范围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持。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经济学、科技创新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探讨了在中原地区应该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关措施与建议。

作者:王 颂 刘汉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维兴,陆散弘,尚梅,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3]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建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战略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8:26-28.

[5]熊巍.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31-36.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0 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高职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社会对高等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的过度关注,也给高职教育中的科技创新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让科技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更好地落实。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应该成为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1]。在对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从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育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优化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生产方式的优化,对产品科技质量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工业产品科技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自身技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

2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成为了高职院校未来发展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现行教育模式中的弊端,成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3]。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培养方案,是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关注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也不会对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关注。一些学生在在校期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之中,一些专业成绩相对出色的学生把专升本考试看作是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应对专升本考试的过程中也不会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发挥,由此可见,创新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3 培养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的应用,提升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缺乏问题,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科技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知识等因素是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扬州科技学院采用的是指导学生参与政府部门主持的科技创新项目的培养方式。在2007年,该校参与了扬州市科技局举办的“玩具产品发声、发光的配套装置研究”这一创新项目[4]。在参与这一创新项目的过程中,该校对系课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整。艺术学院与电子系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新的设计方向,将创新项目列入毕业设计的做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一些艺术类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相对缺乏的问题,学校通过设计中玩具创意设计竞赛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与创新活动相对过程中主动提升自身的科技基础知识。从该校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来看,电子玩具狗和声光抱枕等玩具等设计项目的出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某毕业生将扬州地方戏曲制作成了芯片,通过控制电路的方式将芯片应用于毛绒玩具制作中的做法,对扬州本地玩具产业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科技创新项目,是提升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2 通过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创新,提升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教师的专业思想引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培养机制的创新,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对培养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人人能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能创新”该校提出的学生能力创新培养理念[5]。为了让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对自身的教师队伍也进行了完善。一些在国家科技部及境外创新公司有过受训经历的教师成为了教师队伍中的主体力量,鼓励教师参与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训练的做法,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对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的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理论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之中。在构建基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创新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该校将学生的教学体系分为了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创新思维的学习训练,在第二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会对学生对TRIZ理论的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第三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会通过为学生布置创新项目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从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来看。该校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作品展示会和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得殊荣,这就表明培养机制的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3.3 借助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这一机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江苏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在构建校企合作体系的过程中与江苏澳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张家港化工机械股份有效公司等机构确立了合作关系[6]。除此以外,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自办企业也成为了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张家港沙工东力公司,就是沙洲职业工学院自行创办的一家企业。在该校的教学中,企业发挥的是实训平台的作用。数控机械加工业务是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教师在企业中担任管理岗位的角色,学生在进入生产线实习期间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生产环境,这就可以通过发挥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 《史记》选修 教学创新 四种途径

《史记》选修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它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提出以下四条教学创新的路径。

一、引用经典诗句,解读历史人物

如在教授《项羽本纪》时,我引用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以及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代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项羽应重振雄风报仇雪耻,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深重的惋惜和哀叹溢于言表。第二种观点认为项羽已失去人心,无力回天,败局难以挽回。历史总是给人无限的感叹与沉思,项羽无疑是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学生对于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解读,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评价历史事件,发散学生思维

如在学习《刺客列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踊跃。我选取其中几种观点:(1)荆轲不畏,做了当时许多人想做的事情,至死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成为后代勇者的楷模。(2)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荆轲刺秦王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加速了燕国的灭亡。(3)荆轲身上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侠肝义胆,令人敬佩。我感触颇深,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了思维的广度。每种观点皆能言之有理,课堂气氛活跃,不同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思维得以拓展。

三、对比历史人物,撰写短小文章

在教学中,我把《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两篇放在一起学习,学完以后,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刘邦与项羽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为什么?用小文章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我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我后来读了其中一名同学的文章:“项羽更接近我心目中的英雄。项羽是名将之后,霸气十足。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在鸿门宴上他未杀刘邦,认为这样做不义,会被天下诸侯耻笑;为救心爱的美人虞姬,他身陷险境,奋力杀出重围;霸王别姬显示了英雄柔情的一面,让人肝肠寸断;东城一战仍未减英雄本色,让将士更加信服;兵败乌江他本可渡江卷土重来,但他把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天下的苍生不再受战乱之苦,他选择了自刎乌江。从这个角度看,项羽的死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然历史或许会改写。项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骁勇善战、重情重义。他坦荡地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诛灭暴秦的功绩永垂青史,谁也无法磨灭。”读完以后,班级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显著增强。正是因为他们在用心解读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喜同悲,才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引发全体同学的共鸣。在《史记》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恰当地运用这种形式,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素描课程;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20-01

在艺术设计中,在日常的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创新教学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素描理论知识,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一、技工院校中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在技工院校的素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将素描教学的基本目标设定为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时展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较强的时效性,是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又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现目前,在技工院校的素描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基本上只是用铅笔、素描纸、石膏像和画板这些传统的教学用具,来设计教学场景。无论是写实,还是创意,或者起形、铺色调等,都是凭借想象将绘画对象进行换肌理、打散和重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时效性与吸引力大打折扣,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不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素质问题

技工院校由于入学的门槛较低,导致学生的素质与绘画基础都是良莠不齐的,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好,在素描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速度也较快。但是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弱,也没有学习兴趣。素描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由浓厚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学生素质问题,对于素描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课时量较少

在技工院校的素描教学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素描教学只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之一,导致教学的课时量较少,而且课时分散。加上素描教学的知识量不断地增加,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学习内容,导致素描教学时间有限。素描教学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为了奠定学生的造型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随之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紧密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课程中的各个环节,应该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环环相扣。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针对同一个绘画对象,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创作,自由发挥。同时对于评价标准也要发生变化,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素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素描教学。

1.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开拓视野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选择一些素描创作的视频,让学生去观看素描创作。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写生,让学生去领略大自然的魅力,进而丰富想象力。还要定期的带领学生去欣赏名家著作,参观一些美术馆或者绘画作品展览会,这样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开拓视野,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2.对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

对于艺术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是对传统表现模式的大胆突破,为艺术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与新鲜的形象,具有非理性和非真实性的艺术特点。在日常的素描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陌生化处理能力,鼓励学生在素描创作中,不要过于重视那些可见的形象,而是要创造出可见的艺术形象。陌生化处理,是对真实的客观事物,在艺术上进行夸张变异,将客观物象与画面形象之间的距离拉开,不仅具有真实效果的视觉感知,还具有极强的欣赏趣味。

所谓变异,就是在素描创作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破坏、颠倒、添加、残缺以及错位等艺术手法,对创作对象进行艺术性的再造,从而达到新颖怪异的效果。这需要作者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刻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针对荷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即可。

3.素描材质的肌理表现

所谓肌理感,指的是物象表面的质感和纹理特征。其在绘画中有着质感美、色泽美和纹理美的特点,已经成为现代绘画中的重要内容。在素描中,为了表现肌理感,需要多样使用线条笔触,掌握不同质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材质,运用不同的笔法进行创作。例如,为了形成特殊肌理,在学生创作时,可以选择不同的颜料、水墨以及笔具,可以采用拼贴、拓印、点染以及涂抹等方式。不同的笔具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选用铅笔塑造,就会刻画充分,明暗层次较为细腻;选择炭笔,就会突出形象,黑白强烈;选用钢笔,装饰性较好。

4.培养艺术个性

在素描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的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创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在学习别人的优点时,还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对于自己的画风特点,要有清楚的认识。画作只有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魅力。所以,素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特点与创作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发展,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并且逐渐培养出自身的艺术个性。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学生的入学考核中,技工院校应该加强考核力度,尽量保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例如,对于素描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进行简单的素描创作考试,从而对学生的基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技工院校应该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时,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素描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的联系,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这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增加课时量

素描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素描的创新思维需要从基础入手,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素描练习,才能进行创新。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因此增加课时量,是培养创新思维最基本的保障,在充足的学习时间内,学生能够进行大量的素描绘画练习,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从而有效的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素描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效果

从改进后的教学效果来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学生作业质量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得以增强。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多种先进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升,过去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对素描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课时量的增加,使得院校内的学生有了充足的素描练习时间。学校内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自然,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对于素描来说,亦是如此,需要学生大胆的想象,不断的创新,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新颖独特的作品。教师在素描教学中,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从知识讲授,到能力锻炼,再到个性培养,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技工院校的领导层,应该加大重视力度,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加课时量,教师也应该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万红,堵永国,白书欣.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看中外教育的价值取向差异[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1).

[2]李玉珍,王喜贵.大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业不良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3).

[3]张静淼.广告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研究之一――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辨析[J].美术界,2009(11).

篇5

关键词:创新贷款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中小科技企业;融资

1 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分析

当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不断鼓励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

中小科技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1952―1997年,美国最重要的319件创新项目中有200件以上为中小企业创造,362个行业8 074项重要创新成果中约有55%为小企业贡献。而深圳华为,无锡尚德,皇明太阳能这些国内高科技企业也都是依靠创业初期的创新优势进而发展为行业巨头的。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小科技企业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尤其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中小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根据中国科技金融协会2004年调查:我国每年新增专利2万多项,但转化为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仅占10%一15%,资金投放不足便是主要原因。在已转化成果中,转化资金由企业自筹的占56.8%,银行贷款14.1%,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风险投资2.3%。而中小科技企业多数仍处于创业初期,资金实力不强,自筹资金难以满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需要,同时又由于以下原因很难利用其它融资渠道进行融资。

第一,大多数中小科技企业处于成长期,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隐含较大经营风险。而且中小科技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往往因为市场的一些波动就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破产。同时,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单位交易成本高,在既定利率条件下,贷款综合回报率下降,一定程度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因为这些不利因素存在,银行往往退避三舍,中小科技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第二,我国政府所设立的创新基金由于其稳健放款原则,具体操作该基金的地方科技局或发改委更倾向于支持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项目。中小科技企业由于总体风险偏大,经营预期不甚明朗,很难得到政府基金的资助。

第三,中小科技企业一般缺乏足够、可靠的资产作为贷款抵押,又难以寻求第三方为其提供担保,这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意愿。同时,也使中小科技企业很难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因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整体的诚信度不高,风险投资基金向中小企业投资时,往往也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抵押或担保,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困难。

第四,国内资本市场门槛较高,中小科技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我国股票市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主要是为国有大型企业服务的,股票的公开发行要求企业最低注册资本必须达到1 000万元,这将绝大多数中小科技企业挡在了门外。而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目前还受到政府极为严格的计划管制,企业债券的发行主要用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项目,且利率固定、期限长,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可见,面对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巨大融资需求,在现阶段却存在着融资严重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资金实际供给不足”。

与之相比,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的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这表明在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及新的消费热点之前,部分居民只好将钱存在银行转化为储蓄,从而表现为“资金相对过剩”。

综上所述,为使“资金过剩”能弥补“资金实际供给不足”,更好地满足广大中小科技企业“对资金的极大需求”,可以采用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创新贷款证券化。这是目前国内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创新和大胆尝试。

2 创新贷款证券化及实行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如今已发展为主流融资技术之一。它是指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有金融资产支撑的有价证券,将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变现,达到融资资产与负债结构相匹配的目的。国内目前关于资产证券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理论探讨集中于选取应收账款,知识产权收益,商业银行贷款等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对象,但由于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和知识产权收益均难以满足高同质性、高稳定性、高套利性和低风险性的要求,使其具有不可能性。

而将贷款进行证券化正好解决了中小科技企业在申请商业银行贷款时资信评级低,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自身缺陷,扩大了相关贷款的规模,满足了资产证券化对资产规模的要求。同时,贷款证券化将有效降低银行的商业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有效改善银行的借贷行为。这意味着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度的降低,也意味着融资渠道的放大。

2.1创新贷款证券化

创新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模式,与一般模式相对应,创新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结构有原始债务人(科技企业)、发起人(银行)、发行人(SPV)和投资者组成。其过程就是银行将向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的贷款(债权)真实出售给特设机构(special Put.pose Vehicle),SPV公司将其购买的贷款汇集成资产池(资产组合),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融资,用发行债券所取得的收入购买银行的贷款所有权,最后用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企业的还款)来清偿所发行的债券。经过这样的操作,银行就可以将其不流通的创新贷款转换为真实现金流量,满足其对现金的现时需求,补足流动资金缺口,维持正常运作或进行新一轮的投资,扩大贷款规模,同时又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创新贷款证券化基本结构流程见图1:

SPV公司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发债所得收入购买创新贷款所有权而成为不破产实体,将发起人(银行)破产风险与投资者分离,从而提高债券等级,降低风险。信用评级机构对该贷款证券化(债券)进行评级,便于投资者投资,担保机构对该资产进行担保,从外部进行信用增级,证券承销商负责证券承销。

2.2实行创新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1)通过创新贷款证券化的推行,降低了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风险,扩大了创新贷款规模,更多地吸纳社会资金,更好地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促进自主创新事业的发展,利国利民。

(2)增强银行创新贷款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总体盈利水平并增进银行资产的安全性。

(3)为投资者提一种新的投资选择。随着个人信用制度完善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创新贷款将成为一种极高信用的资产,也就是说由其为支撑发行

的债券将成为风险低、收益高的证券,这就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3 实行创新贷款证券化的现实选择

虽然实行创新贷款证券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要实行创新贷款证券化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有信用问题、法律制度问题、外部环境问题、资金问题等。尽管目前实行创新贷款证券化还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一种已经在国外试验成功并能带来更多收益的金融创新工具,我们有必要去尝试,并为其创造可行的条件。

3.1组建有政府背景的特设载体SPV

SPV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通常由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或政府特设专营机构担任。SPV接受转让的资产后,作为发行主体以该资产为标的发行证券。在初始阶段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组建这类中介机构,一方面能够广泛收购各中小科技企业用于证券化融资的资产,实现资产更加充分的组合;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推动新的融资手段在国内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的提高。

3.2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还款

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是资产的信用情况容易被信用评级机构及投资者所了解,也就是说创新贷款证券化的核心是信用。为了使创新贷款证券化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必须保证资产支持证券享有较高的信用级别,具有投资价值。提高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从外部对所发行证券进行信用担保,实现信用增级。

3.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无论是《证券法》、《公司法》等对资产证券化都无明文规定。在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会计处理上,牵涉到特设载体(SPV)是否需要和证券化发起人合并财务报表以及证券化资产的定价、资产证券发行的会计处理等问题,而税收待遇这直接决定着创新贷款证券化的融资成本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在相关法律上对资产证券化加以重视。

3.4政府机构的大力推动。扶持

(1)在税收方面,给予该证券化当事人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

(2)通过间接措施,例如税收优惠政策等,促使银行降低创新贷款利率,减轻学生负担。

篇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农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自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今,国家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走特色农业化道路,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管理。传统的农业科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农业科技又对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但是,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比较多,科技创新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农业科技的特点,并结合科技的特点合理制定创新方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应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农业科技的创新。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经费不足调查显示,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农业科技创新得不到物质保障。2013年,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强度为0.195%,投资增长率为-2.5%。2014年,投资强度增长为0.34%,但到了2014年年底时又下降为0.31%。2014年,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还不到西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1/2。2013年,国家计划投资17.65亿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但是实际投资数额仅达5.68亿元,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1980年至今,西方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都占农业总投入的1.5%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仅占农业总投入的0.18%。相对来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数量较多,很多科技创新资金都用于人员开销上,创新资金比较分散,这必定会削弱科技创新费用的使用价值。

1.2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如今,我国本科学历的科研人员仅有4万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3,硕士学历的创新人员仅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5%。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人员流失十分严重。2013年,我国某省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减少5200人,是新增科技创新人员人数的1.9倍,这对该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多途径筹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部门也可以和金融机构合作,多途径筹集资金,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二是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创新,三是对农业灾害防治方法的创新,四是农业节能增效方法的创新。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要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就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一种是加强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国家还应该大力支持农业院校的发展,比如:2008年起,国家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七所大学实行学生的免费教育政策,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贵州地区还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培训机构,免费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指导,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二种是培养农业企业管理骨干,第三种是外聘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第四种是加强农业种植人员的培训。要想留住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还应该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农业科技人员的稳定性。管理人员还应该在科研人员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好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案例:某省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在该地区举办了“阳光培训活动”免费为农业科研人员培训。该地区政府还聘请了农业科研专家,为科研人员分析科研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该地区除了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还制定了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以“百万中专生”为主题展开了科研讲座活动,让当地人们的综合素养都得到提升。

2.3加速农业政策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除了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扶持,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2012年国家制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法》,主张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还应该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要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和调整。农业科技的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保障。但是,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农业科研部门还应该不断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尽可能多的筹集科技创新资金。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国家还应该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国家还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覃肖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4]霍文娟,李仕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观念;科学精神

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要求,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重视,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探索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2]。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前任科学技术的熟练掌握上,转换思维,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客观的对待,基于其原有的知识和理论,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约翰・齐曼说过:“科学就是对新事物的探究,对无尽为止世界的探索发现,也就是说科研的结果应该时常更新。一项研究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事情要添加新内容的理解,而是变换说法的复述,那么这就是对科学毫无贡献。”[3]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创新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经济实力和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接受知识快、思维活跃等明显特点,并且在高校,环境较为宽松,思想自由,更容易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提升国家整体的综合实力,影响深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客观可靠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措施至关重要。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和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科学精神缺乏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等。科学精神也是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求实精神不足、创新精神欠缺、怀疑精神不完备、批判精神不彻底的科学精神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即使存在外在压力,大部分学生仍然都具有一定的求实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有待加强和巩固,有一部分同学通过权衡利弊,然后视情况而定,且这部分同学有增长的趋势。

(二)学术造假、学术泡沫滋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里面就包括各种科研成果,部分不法商人通过组织专业的机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灌输科技创新是可以造假的思想。部分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给出了丰厚的奖励政策,但是面对学术造假的诱惑,有部分学生迷失了自己,为了获奖、保研加分不择手段,从而造成学术造假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潜心做科技创新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扰乱社会公平公正的秩序。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一些情况,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增长,且增长趋势显著,但是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通过编造一些毫无根据但表象新奇的成果来吸引大家的注意,这就是典型的学术泡沫。学术泡沫和学术造假的滋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原本已有的本就不太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下滑。

(三)科技创新平台不足

优秀的科技创新成功需要多次的实践,并且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足够的设备和场地来作为支撑。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对科技创新既有想法又能够坚持,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制于场地和设备器材的限制,很多科技创新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无法落实。

三、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实事求是的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是研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途径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高校一直被认为是象牙塔,受外界影响很小。80年代,国家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追求自私自利化。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思想从国外如洪水猛兽般传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作为大学的唯一出路,而是将自己的奋斗目标转向挣钱。

(二)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

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为应试教育,学校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的答案只要跟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被认为是错误答案,造成学生即使有新思想新想法也不敢提出,久而久之,在学生的思想中,课本上的知识成为衡量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准则,这种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的萌发。

(三)教学技术的单一

先进且便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5]。

四、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基础保障。认真、彻底地自我改造,把世界观作为行动指南,依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监视自我,定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向不良思想观念和腐朽生活作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从根本上有科技创新的意识,进而达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可以从制度上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保障。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6]。

(三)适度改变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设计一些与以往上课的不同形式,或者运用一些多样化的手段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参与学习、思考的意识。课外活动中,可以就地取材创设情景,把学习中的难点用实际操作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把知识与实践相联系,会让人觉得学习的书本知识有实际用途,并有主动意愿去参与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求实、创新以及团结协作等精神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锻炼和培养。

总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高校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技(201 2)7号).

[2]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3]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125: 23-26.

[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困难。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利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因此,在金融危机视角下,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缓解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巨大优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经济技术前沿,丰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新型人才,能够极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投入力度小

高校极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虽然高校开设了许多科研项目,但是仍有一些高校科研项目投入力度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使得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2.2科研水平不高

高校的科研项目大多由学校教授负责,而教授不仅负责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的工作,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另外,大学教授的专业知识相对与国家科技人员来说相对薄弱,技术知识的缺乏使高校科研项目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的研究层次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3科技创新成效不明显

在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创新,有些科研项目存在研究时间长,师资力量投入大,科研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同时,高校的科技创新研究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锻炼。这使得高校科研成果在现实经济生活的使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另外,高校教师同时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激励的职称评估等压力,在科技创新的研究中,缺乏足够的投入,甚至出现应付上级的浮躁心理。这些问题造成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成效不明显。

3、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应,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大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测评依据。这种评价方法使得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大学生在走进社会后,能力受到质疑。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在教学评价中,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全面考察学生素质;其次,高校教育应面向大众、积极推广终身学习的观念。高校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道德素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继续实施高校扩招的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准备人才。国家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育,积极支持技术型学校的发展。同时,国家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社会力量能够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提供资金、就业岗位、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经济利益挂钩,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最后,开设网络课程,实施远程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有些人缺乏系统的高校教育,知识技能不过关,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开设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实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人们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及时充电,完善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3.2健全高校管理体制

由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受政府限制,高校在管理上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健全高校管理体制。高校应借鉴国外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方式,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制。高校要加强科研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相互学习,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同时,高校应对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训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高校应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教师评估体系中。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加入科技创新成果测评,激发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健全的高校管理体制是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3.3完善科研体系

首先,提高科研人员知识技能。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提高科研人员技能。引进先进人才对科研项目进行指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进修,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科研技能。另外,加强高校间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相互借鉴科研技术和科研成果,组织相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同教师工作和经济利益评定挂钩。对取得巨大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资金和职位提升奖励,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

3.4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高校要认真审视自身特点,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政府重要扶持的高校,应增加对这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引进先进师资力量、提供优质设施服,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辅助地位的学校,这些学校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高校应正确对待自身特色和不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求新的科技创新途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应积极开展与其他高校及企业间的合作,在实行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其次,各高校应逐步推广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些省份的普通本科院仍未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具体的科研项目。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找到本校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长,逐渐开展相关科技研究。

3.5重视企业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多采取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因此,应积极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有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经济政策,为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要积极完善经济生活中的各项制度,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予以充分支持;其次,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岗位调动相联系,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程。另外,企业应加强信息建设,积极搜集市场经济信息和科技创新信息,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后,企业应加强制度改革,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在利益分配中所占比重,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企业通能够过科技创新解决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

3.6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应转变自身职能,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创新的经济体制。首先,政府要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要制定相应法律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法律保障。另外,政府应放宽对高校的管理,鼓励高校自主办学,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自;其次政府应针对高校的各项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最后政府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监督和引导。政府要正确认识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宏观调控规划。同时,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应设立相关法律进行法律保障,规范产学研合作模式,使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法可依。另外,政府应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减免相关税收,提供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

4小结

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型严重影响。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出路中,科技创新能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明杰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 管理保障模式 三三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特色的项目。建立科学的、符合大学生发展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保障模式,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开展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保障和推动作用。

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并且正在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范畴。就其一般意义而言,主要是指大学生所从事的与本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有关联的科学研究活动及科技推广应用活动。其一般形式主要有科技立项申报与发明创造、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作品展示、科技竞赛、科研讲座、科技论坛、科技参观、科普宣传、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开发、科技咨询和服务等。①

构建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一是营建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刘献君教授在他的专著《人类之治》一书中提出了“泡菜理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同样,学校育人氛围与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这个理论应用在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上同样适合。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会受到科技创新的熏陶,引发科研创新兴趣,进而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二是规范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建设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三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②为此,我们倡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建构了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定位应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一是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保障模式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长远发展,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三三模式”:即完善三项服务的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的保障体系。

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第一平台――专业训练平台:包括改良专业教学、强化专业教育、深化专业知识等。通过推进课程改革,改良教学平台,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扩大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院在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专业的建筑、规划设计主干课程实行导师组负责制,依据导师组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将学生纵向分至各导师组、二至五年级混合后共同教学。每个导师组由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师资、教室、所属学生基本固定。导师制拉近师生之间、各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专业教学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明确教师、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应负责任,为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提供责任保障。

第二平台――实践拓展平台: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是让学生自觉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深入实践的良好途径,对于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该平台突出“真题实做重实战”,在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中,重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真题实做,把参与实战当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的毕业设计80%为实际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学生参与完成了120余项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

第三平台――能力提升平台。为同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持,努力使科技创新行为转变为科技创新能力。分三个层次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一是以氛围营造和常规技能训练为基础面向全院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基础团队”;二是通过科技社团的组建、实验室的开放和教师科研助理的招聘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正规团队”;三是通过精心选拔并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的以备战竞赛项目的“精英团队”。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阶段性的实际情况在三者之间取舍流动。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专业训练巩固了学科知识,为实践拓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拓展,运用所学知识,深化专业学习,提高综合协调处理能力,反过来推动专业训练的开展,增强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保障体系:做好三项服务。第一是机制保障。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担任组长,团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为成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阵地作用,学院重点建设了建筑科技创新协会、手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学生会学术部等团体,成为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学院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条例》,为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对于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相关竞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获奖者给予奖励。自2006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大会,表彰过去一个学年里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奖金5万余元。

第二是活动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科技创新。科普活动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各种讲座、报告、研讨、展览、演示、咨询和参观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学术活动,经常性地开展“筑之韵”系列讲座、学术沙龙、学生论坛,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每年出版一期学术性刊物《海巢》,由学生担任主编、编辑,目前已出版4期,成为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科竞赛方面:每年举办一届创新设计节,业已形成了模型大赛、快题设计竞赛、手绘画大赛等传统竞赛项目,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吸引众多学子参与。积极组织参加“挑战杯”及各类建筑设计竞赛,鼓励同学积极组队参赛,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经费支持,团总支协调组织、聘请指导教师,同学们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第三是个。重点支持建筑科技创新协会等科技社团组织和各类学生科技小组的科技活动,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项目资助,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学院建立了指导教师团队,供学生选择,提供指导服务;支持同学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学院提供研发经费,开放实验室,创造科研条件;依托学校科技创新基金,在已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学校的基金支持,推进重点项目的开展。

管理保障模式收到良好成效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近三年来,累计在省部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27项,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69项。近四年,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观摩与评选活动中获奖27份,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8份,获竞赛教师组织奖一等奖,设计内容为都江堰市抗震纪念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关心国家、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几年前,由8名大学生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用细致严密的设计征服了评委和甲方,把一个青岛市政府投资10亿元准备进行国际招标的“城阳蔬菜批发市场”项目“领回”学校,《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以“八个大学生与十个亿项目”为题进行了多次报道,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充分肯定。

提升了学生综合竞争力。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调查发现: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不会耽误正常的学习时间,还会对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所帮助,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参赛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既丰富了知识储备,又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来建筑学院招聘毕业生的岗位数与毕业生数近3:1。多途径、多层次地积极开展各种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和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达到以有形的活动培养无形的精神的目的,培养了创新精神,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竞争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当然,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必须建立在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改革教育方式,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才服务。(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注释

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 财务管理 发展

一、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的理论观念影响

1.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

科技创新在增强人们利用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对于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更是容易如此,这势必会引起社会和民众的不满,最终可能会威胁到企业自身的生存;然而与此同时,恰当地使用科技能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通过一定的技术如污水处理技术等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技术创新带来的两方面后果促使企业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由过去人们明确而单一的目标,即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通俗的讲就是要使企业挣到更多的钱,逐渐转换为追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发展不仅是为了企业自身,也希望能使所有参与企业运作过程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不仅仅包括企业股东们的利益,也包括企业中的员工、政府等等各方,同时这也使得企业在制定目标时,会考虑到更多方面的因素,如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公众可能产生的反映等等,因而有时会专门留有预算以治理环境污染等等,这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

2.财务管理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创新不仅仅间接地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发展,其科技本身也能对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广泛普及,电算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也随之变得非常普遍,现如今已成为会计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必备技能。这使得人们能更快捷、方便、直接地获得最新的数据,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对繁琐数据的处理。同时,科技创新导致了财务管理变得更复杂,不再是局限于过去单纯的对于物质财务的管理,而扩展到包括对于知识资本等一些无形资本的管理,因而也就促使了财务管理由最基本的、笼统的方法衍生出各种有针对性、独特性的多种新的方法,比如风险决策方法,反映知识、人力资本在内的分析方法等等,使得财务管理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

3.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

科技创新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其导致企业损失的风险也是进一步加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若能很好地利用科技创新、发现一些可供开发、有收益并且有吸引力的项目,就能从科技进步中收获巨大的利益,然而巨大利益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看不见的风险。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使企业面临的收益和风险同时增加。企业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主体,当然不会希望时时受到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规避风险也就成为了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过去人们也许也曾经考虑到过类似的问题,但又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融资途径的增多等因素而变得更加复杂,更需要人们的全盘考虑。如从筹集资金的途径来看,为了规避风险,会放弃原有的简单直接的集资,而通过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优先股的方法,间接获取资金,减少风险威胁;同时,投资的背后可能存在着的巨大风险,会迫使人们在制定投资方案、动用投资款项时更慎重、谨慎。最后,在资金消耗方面,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追求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财务目标综合化,人们不会再只是单纯地一味地扩大投资、扩大再生产,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对于知识资本的重视会使得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培养人才;同时也会注重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财务管理风险观念的变化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财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样的投资方案摆在人们面前,人们也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风险比较小的那一个,尽管可能受益也更少。但是,科技创新却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观念。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是初次投入市场,其产生的市场效果不尽明朗,因而存在着的风险极大,然而,与此同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面临极大风险时,于之相反的收益也是极大的,毕竟也许人人都能卖这个东西,但只有一个人是第一个卖这种东西的。由此可见,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局面。若企业还抱残守缺,死守旧的观念,那么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然,风险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在投资时只看收益,而是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上追求相比较而言较低的风险,这就是科技创新造成的风险观念的变化。

(二)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实践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实践的影响是基于财务管理的理论变化而产生的。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产生了变化,其指导下的实践必然会有所改变。其实有一些财务管理实践的改变在上文都多多少少提到了一些,这里就只是简单的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在投资时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对知识经济的重视而导致的对软资本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在分配企业成果方面的方式的完善等等,都是基于科技创新而产生的财务管理实践的变化。

二、调整财务管理,以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

如何有效地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一系列成果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不仅需要运用有效的手段推动科技由理论转化为实际,更需要财务管理自身的调整,以适应科技的创新。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值得人们注意的一点是财务管理工作重心的调整,这一方面的调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一)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向人的管理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了知识时代,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有了新技术,必须依靠人来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同时,新技术的产生也离不开有才能的人的积极参与,毕竟脱离人光谈科技创新就如“无米之炊”,就是巧妇也难为,因而为适应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财务管理就应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企业中只有具备足够的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发展和繁荣,恰当的财务管理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尽可能地降低工资,压榨工人的劳动时间,耗尽工人的能量;而是强调了财务工作一个新的围绕点,即:围绕如何用恰当的资金预算来招揽人才,如何用合适的收入分配制度及绩效奖金制度留住已有的人才,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如何能使员工对企业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创造力,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摆脱其孤立工作的局面,尽可能加强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联系,通过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对员工开展各个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单列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工作奖励基金,对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股份的奖励。通过这些财务方面的激励与约束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对于工作的热情。由此可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重视人的价值的财务管理新方面在企业进一步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

正如前文所说,在如今这个时代,“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已是毋庸置疑。为适应科技创新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社会形势,企业必须紧跟着这样的时代潮流。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其重要的前提,当然,光说不做假本事,企业的财务部门,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财力支持,如: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些许成果的人,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资金介入生产过程的渠道和方法,应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起点,寻找能运用已有的技术的项目,将科技创新抽象的成果引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发现了可投资的项目,将其详细论证给有意向的投资者,从而吸引他们主动投资,这就完成了在技术创新背景下的集资过程,这一过程与传统的先寻找已有项目,着力解决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再与投资者接洽是有很大差别的,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是解决投资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现有资源有限的矛盾的很好手段和途径,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最终使得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其对实际的工作过程产生的作用有较大的提升。

科技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必要前提。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科技的创新总能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与新的时代要求。正如上文所言,科技创新在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的同时,也需要财务管理自身的调整,以求更好地适应科技的发展,促进自身的新发展。总而言之,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学会融入科技创新,加速财务管理新的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谢贵荣.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1) .

[2]袁毅平,李丽华.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4) .

[3]李方霞. 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