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串联;并联;科学探究;培养
正文:
要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必须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要探究在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其次,要探究在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再者,要探究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最后,要探究在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只有将这些特点都探究清楚,学生才能在电学知识的应用中运用自如。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在电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上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篇2
【关键词】遗传学 网络 课程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1-01
1.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遗传学教学的重要性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学科,对动物、植物、微生物育种以及遗传疾病防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从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至今,遗传学已从个体水平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纵深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尽管传统遗传学教材为了适应其发展,也作出了相应的内容扩充,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光靠书本教材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遗传学应该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和固有的内容体系进行组织,应体现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及时地更新其内容,然而传统教材很难满足如此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轻松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具有容量大,可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作用与特点
随着遗传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改善教学质量
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学时被压缩、内容相对局限、师生交流少等缺陷。例如:教师将授课讲稿要点放到网上,供学生在线浏览,解决了学生不能同时兼顾听课与记笔记的难题;教师也可将一些参考资料、补充习题或辅导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邮件或网上论坛,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使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条件。而且,网络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信息量大、视听一体,比较符合新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获取方式。因此,开展网络教学将网络引入课程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有效补充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与招生人数快速增加相比,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遗传学网络课程是解决遗传学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学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遗传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遗传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提高遗传学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
(4)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通过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教学和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用于教学的各种资料,而且使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够分享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3.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但是我们在比较、调研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网络课程在促进和推动遗传学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在已经建设的遗传学网络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错误地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混淆,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未能根据遗传学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2)缺乏互动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是能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然而目前的一些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够完善,互动平台上很少有人发问,回答问题的老师就更少了,讨论版块也没有讨论的话题,没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表现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电子书本,二是PowerPoint课件,三是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及讲稿。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资源,打开时还需要密码,或者只能打开其中的一部分。既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4.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面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应该突出如下重点:
(1)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设立、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
(2)及时更新,加强管理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固然重要,但之后的更新更为重要。学校在开发网络课程后,需要安排专门的团队对此课程做定期的维护,各任课老师也应该定期上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
篇3
关键词: 孟德尔定律 教学思路 创新
1.教材分析
作为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内容,“孟德尔定律”在整个课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标准中对该模块内容的具体学习内容是:理解孟德尔定律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模拟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试验;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本单元的核心学习内容为:孟德尔遗传实验因子假说及其验证、基因型及其表现型、孟德尔定律的应用等,其重点是孟德尔假说的推测、验证及其结论。
2.教学方式创新
孟德尔的功绩在于发现了基因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从而奠定了现代遗传理论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孟德尔遗传研究与发现为教学主线,以基因的遗传方式作为教学核心,重视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探讨。
2.1分离定律
2.1.1新课的引入。
新课的引入以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为例。为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融合遗传”的假说得到了广泛认可,这方面的例子有:达尔文认为在杂种后代中对亲代的相对性状融合成新的性状出现,子代性状相对于亲代性状来讲,是一种平均结果,这种情况类似于液体的胚芽融合的结果,这种方式遗传的性状在后代中并不分离。那么,另外一种情况,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在孟德尔之前,这方面并没有报道。
2.1.2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组织学生通过课了解孟德尔的生平及其对遗传学发展的贡献,并播放视频或者图片向学生展示豌豆花的相对性状,介绍豌豆作为试验材料的四个优点,让学生感悟正确的选择试验材料及性状是孟德尔试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图片是最佳辅助方式,可以很好地讲解四个杂交试验的程序。
2.1.3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一对相对性状为例进行教学,例如采用花色或者植株高度。首先讲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过程,进而类推到七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根据F1及F2代出现的性状分离及后代出现的数量比例,提出两个相关问题,第一代及子一代为何只出现显性性状,隐形性状为何不出现?子二代不同性状表现的后代数量为何呈现一定的比例?
2.1.4提出假设并做出解释。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尤其重要。首先,对当前流行的“融合遗传”的观点弊端进行解读,让学生意识到此观点不能解释的实验现象,进而用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对此类问题进行解读。首先对遗传因子假设的要点进行解释,相对性状是由等性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位于体细胞中,而且是成对存在的,在进行后代繁殖的过程中,配子含有一个遗传因子,进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颗粒遗传”与“融合遗传”观点的区别。最后,用等位因子取代等性因子,让学生理解掌握孟德尔假说的要点。在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性状分离比的模式实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不但能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子一代雌雄配子结合与子二代出现的一定数量比例的因果关系,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配子是亲代与子代联系的桥梁,是生物进行繁殖后代的唯一媒介。
2.1.5实验检验,演绎推理。
首先,启发学生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领悟到F1配子种类及比例对F2性状分离及比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借助课文中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向学生介绍孟德尔根据遗传因子假说设计的测交实验及预期,以及他的测交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最后,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相应实验结论。
2.2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归纳总结出关于非等位基因之间独立遗传的规律。教学重点内容包括:不同性状的自由组合遗传现象,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测交检验及结论,等等。
2.2.1认识自由组合现象。
孟德尔是利用豌豆实验发现的自由组合现象,在此部分中,可引导学生回顾豌豆杂交试验中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独立写每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可提出质疑的问题,使学生对杂交试验中出现的不同实验结果解释,采用其他性状的种子进行杂交种植,后代中出现实验结果的不同,深入了解自由组合现象的本质。
2.2.2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鼓励学生用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的基本观点,对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做出尝试性解释,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使他们独立学习和思考。在尝试性解释过程中,学生顺利地写出双亲的基因型和F1的遗传因子组成(YyRr),在推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时,提出不同假设,因而得出不同的预期结果。
2.2.3体会孟德尔测交的严谨性。
这部分内容要利用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验证子一代基因型的测交实验,让学生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并描绘出实验图解。思考以下问题:测交实验中正交试验和反交实验为何有先后之分,父本与母本为何承担的角色不同?可让学生尝试子一代做父本与做母本,子二代基因型种类的区别,这样就能深入体会孟德尔测交实验中包含的严谨性。
2.2.4表述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包含分离定律,所以在表述时首先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子一代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并且了解分离的原因,子一代基因分离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而且是数量相等,这两种配子能与其他配子同等概率的自由组合,形成子二代的基因型。由此让学生掌握子二代杂合体内的因子变化情况,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尝试自己表述自由组合定律,将前文交代的内容要点逐一表示,最后对照课文中规范的表述,更正表述中不恰当或者不规范的地方,这样就能很好地保证学生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方平,姚启伦,陈发波.遗传学中孟德尔定律教学误区透析[J].生物学通报,2012(3).
[2]李锦山.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谈“孟德尔定律”的教学思路[J].生物学通报,2012(10).
篇4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课程设计;教学法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研究选育药用植物新品种和繁育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技术的课程,是药用植物学、遗传学、育种学以及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1]。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为适应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出适宜的授课方式与内容尤为重要。我校于2014开设新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中药材应用、鉴定、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以及植物生理等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专业的特色的知识背景:药用植物的农艺性状与药用植物的药材性状的综合知识。
1重视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突出实践
1.1理论教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学科,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对农业科学以及现代中医起着指导的作用,是动植物及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2]。遗传学内容的部分要做为本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该部分教学过程中,以我校教学特色为依托,结合中医中药院校的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当今遗传学发展和研究的重点确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辅助教学材料进行适当拓展,理论联系实践。我校本门课程选用书籍为任跃英主编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其中第一、二、三章以及第十三、十四、十六章主要讲述的为遗传学内容[1],其中前三章为育种学最基本理论,后三章主要讲述基因以及染色体变异,为诱变育种和倍性育种的基础。本门课程理论课为30学时,所以前三章为重点掌握内容,后三章为熟悉内容,共10学时。育种部分的内容在遗传学部分讲授的基础之上,重点讲述育种技术,其中选择育种以及杂育种做为最基础的育种知识,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其他在育种方面的先进技术做为熟练掌握内容,适当拓展当前的研究实例,结合目前药用植物育种的发展现状来进行讲述,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并且使课堂内容更为生动直观。此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重复的内容可以简单讲述,节省课堂时间对其他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1.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本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决定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3]主要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这些技术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实践。本门课程设置4次实验,每次验6学时,实验内容包括2次基本遗传育种的操作技术和2次实践的田间操作技术,实验主要采取教师演示为辅,学生自己动手为主。首先通过理论讲述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的基本步骤,在经过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环节来加深印象,并发现问题,进而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
2.1注重理论课课堂效率
良好的授课方法是提高学生兴趣与学习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递进引导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加深学习,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现象,先激发出学生们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进而引入课程内容,通过学习了理论知识,可以请学生们根据学习过的内解释或者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践,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提出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等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要点,在课堂上要重点解释,并当堂练习,督促学生课后复习,下次课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定期采取测试的方式对学生们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比较薄弱的方面及时进行加强,在课程最后进行总结,学生们在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框架,便于学习和记忆[4]。
2.2理论知识回到实践
实验课是学生经过理论学习之后,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解释实验中的现象的重要经历。通过实验课,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技术,也可以通过实验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进而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是学生们今后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本门课程的实验课程为24学时,4个实验,目前均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在以后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发现实践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创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药草园药用植物种植栽培活动,学生可种植自己感兴趣的药用植物,进行相应的科研实践活动。
2.3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生动的图片、动画制作课件,以讲述与展示的方式讲授,力求通过不同的沟通媒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分析能力,[5]借助发达的网络,增加相应知识的视频播放,通过视频演绎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老师自己录制视频来演示实验步骤,使全体学生都可以观看到实践操作,进而完成实验内容。此外,对于一些目前研究比较前沿的相关领域,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该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其他学生进行文献讲解,通过此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利用数据库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对文献的理解讲述出来,增加对文献内容的深入理解。
2.4考核方式多元化
本门课程属于我校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知识,我们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中笔试成绩7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其中笔试试卷除了包括基本的理论知识内容,还包括实践问题,通过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方案等,这类问题主要看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不设唯一的标准答案;此外,还包括开放类型的问题,此类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看学生们对的问题的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确保每年的考试内容与时俱进,及时增加前沿理论知识。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课后复习情况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来评价,通过积分制来督促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实验考试主要考察实践操作,在学过的实验中,学生随机抽取考试内容进行操作,由于考试内容的不固定性,所以学生可以全面进行复习,以免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
3网络自主学习交流平台建设构想
通过学校校园网络,开设本门课程的讨论平台,教师上传教学课件,供学生浏览。学生可以通过原有的学号密码登陆,进入页面,可以就不同章节的内容提出疑问,或者是需要老师解答的内容进行留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问的问题来了解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此外可以过此平台来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上交作业,增加学生对平台的浏览,充分利用学习学资源。总之,做为一门新专业新开课,有许多内容和方式需要进行探索,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来总结,不断的完善,才能找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且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一套教学的方案。做为授课老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态度与想法,适时调整方式方法,同时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教育以及专业相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任跃英.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刘庆昌.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周向睿,赵桂琴.对草类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草原与草坪,2015,35(5):109-112.
[4]李珍.遗传学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阴山学刊.2013,27(2):83-85.
篇5
【关键词】帕金森;发病机理;护理;措施
我国人口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年群体数量增多引起了一系列的健康危害,尤其是老年疾病率上升大大影响了国民的健康水平。社会普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帕金森疾病率相比10年前上升16.2%,这类疾病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否则会进一步降低国民的健康水平。分析帕金森发病机制与护理工作,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现结合我院收录5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护理的5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症状及护理效果展开分析,总结帕金森病的诱发因素及护理经验。50例年龄范围55-75岁,平均年龄62±1.9岁;其中,男40例,平均年龄65±2.1岁;女10例,平均年龄60±1.4岁。初步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50例经临床诊断均参照上述主要症状,进一步判断是否为帕金森病。
1.2方法
1.2.1诊断:由于国内外医学对帕金森病因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使帕金森病诊断面临着较大的难度,且无具体病况展开相关的诊断研究。综合几十年来临床探索结果,对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家族病史以及临床标准的症状,结合可能引起的连带性症状进行判别,尽可能准确地判断出帕金森病。本次50例患者,主要参考是否有家族病史,以及临床观察7d的症状情况,对帕金森病及时诊断。
1.2护理:本次护理方法主要采用用药护理、运动护理、日常护理等方法,持续3个月的护理时间,最后判断帕金森病人护理后的疗效。考虑到50例病人的身体状况不一,临床护理也要拟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从而保证临床医护工作的最佳效果。此次护理服务参照了中华医学会帕金森病护理要点,以帕金森病发机理为参考,执行科学的护理学方案。
1.3评估:对本次接受临床护理的50例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将护理效果分为全效、显效、无效等3种,综合判断临床护理的重要性,从而总结出帕金森病护理内容的要点。具体情况:①全效:经过临床护理,老年患者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症状完全消失,症状恢复率100%;②显效。经临床护理,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恢复70%-90%;③无效。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维持原样,护理无效果。
2 结果
持续3个月左右的临床护理,对50例帕金森病人症状情况逐一统计。经临床统计判断最终的护理效果,本次50例帕金森护理效果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次对帕金森病人实施护理之后,总有效人数48例,总有效率达96%,仅有2例因病况较重,护理无效,延期治疗护理后病症得到控制。因此,对帕金森病人执行临床护理方案,对其病况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讨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群体疾病发生率也在增加,这意味着人均健康水平指数不断下降。老年人是社会健康的弱势群体,由于身体免疫功能减弱而常常患有不同的疾病,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缩短其老年期间的生存寿命。帕金森病是老年群体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尽管其病发率较低,约2%-10%,但其病发因素复杂且无确切诊断依据,给临床治疗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3.1帕金森病发机制
帕金森病突出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以及黑质残存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出现临床症状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纹状体DA含量减少在80%以上。除多巴胺能系统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多巴胺能系统也有明显的受损。
3.2日常护理
选择容易穿脱的拉链衣服及开襟在前、不必套头的衣服,拉链与纽扣可用尼龙粘链代替;在浴盆内或淋浴池板上铺上一层止滑的东西如橡胶垫,并可在浴盆内放置一把矮凳,以便让患者坐着淋浴;因为患者肌肉不协调,不要催患者快吃快喝,在患者的碗成盘子下放一块橡皮垫以防滑动。
3.3用药护理
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案。帕金森的用药目前主要就是服用多巴丝肼,口服,成人,第1周1次125mg,2次/日。以后每隔1周,每日增加125mg。一般日剂量不得超过1g,分3~4次服用。该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25岁以下的患者不宜应用本品;老年患者需根据病况调整剂量。
3.4运动护理
运动应在宽敞平坦的庭院、操场进行,如骑三轮车、牵拉滑车、玩健身球,以运动上下肢及双手;利用木棍或拐杖横跨于肩背部,左右拉动,上下抬举,每天练习几次,可以放松双肩,也有利于拉直已经存在弯曲的脊柱。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病况,适当地调整运动时间、运动方式,以保证最佳恢复效果。
结论
帕金森病是老年群体中比较高发的疾病,其本质上属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导致老年群体组织功能受损而引起了诸多的危害。研究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护理要点,能够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帮助患者解决帕金森病康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老年患者病情的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徐严明,刘焯霖. 帕金森病的病因学进展[J]. 新医学. 2002(05)
[2]田有勇,赵斌,张昌军,贺勇,周少华. 家族性帕金森病一家系11例[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1(05)
篇6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遗传 计算题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基因的本质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其中涉及的有关计算如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关题目和遗传基本规律中概率的计算,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个难点。这部分的解题方法虽然常见于各类教学参考书中,但这些方法多要求学生记忆一些相关的公式和结论,而不是建立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一旦题目稍显灵活,学生即容易出错。我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思维导图的绘制手段,帮助学生疏通解题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的用图画、代号和连线来表达人的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由于思维导图侧重于思维模式的训练和思路的整理,因此将其应用于解题,有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并及时发现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此类问题的再度重演。当然,在解题过程中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简化些,只要能真实反映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即可。
具体做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主题
对于遗传学中的计算题而言,主题往往就是题目要求解答的问题。将确定的主题浓缩成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写在纸上,并用圆圈圈上。
(2)画出分支
大脑围绕主题内容进行思考,同时由纸上的圆圈向外引出若干条短线,将解题所需条件标在每条短线的上方,是为“次主题”。
(3)直达已知
每个“次主题”再建立自己的“次主题”,直到最终扣上已知条件。
(4)着手解题
由最末端的“次主题”入手,步步推理,层层剥皮,求出最终答案。
【例1】已知某基因由99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其控制合成的一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48,那么,合成多肽的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摇?摇)。
A.41?摇 ?摇B.59?摇?摇 C.82?摇 D.100
【解题思路】首先分析题目,确定主题。题目问的是合成多肽的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即可以此作为主题。接着分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的总分子量/氨基酸分子数,而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多肽分子量+失去水的分子量,因此我们找到次主题氨基酸数、多肽分子量(已知)、失去水的分子量。依此类推,直至扣上已知条件为止。
【答案】D。
【例2】已知某蛋白质分子由2条肽链组成,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生成3.0×10-21g的水,那么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多少脱氧核苷酸?(?摇?摇)。
A.612?摇?摇 B.306?摇?摇 C.204?摇 D.606
【解题思路】本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水的质量计算出水的分子数?这涉及部分高一化学知识。首先,水的质量除以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即为水的物质的量,再乘以阿弗加德罗常数就可以求出水的分子数。其次,根据水分子数,可以计算出氨基酸数。最后,根据氨基酸数,可以计算出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数。
【例3】香豌豆中,只有当C,R两个显性基因都存在时,花才呈红色。一株红花香碗豆与基因为ccRr的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若让此红花香豌豆进行自交,后代红花香豌豆中纯合子占(?摇?摇)。
A.1/9?摇 ?摇B.1/8?摇?摇C.1/4?摇 ?摇D.1/2
【解题思路】解这道题有两个要点:首先题目要求的是“后代红花香豌豆中纯合子占红花香豌豆(而不是占全部后代)的比例;其次要知道后代的比例,首先要知道亲代的基因型。依题意,“一株红花香碗豆(C_R_)与基因为ccRr的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3/8=3/4×1/2,亲本的两对等位基因中,一对为杂合子自交,另一对为侧交,故亲代红花的基因型为CcRr。CcRr自交,后代红花(C_R_)占9/16,其中,纯合子(CCRR)占1/16,故后代红花香豌豆中纯合子占红花香豌豆的1/9。
亲代C_R_×ccRr3/8C_R_?陴亲代红花香碗豆基因型为CcRr
CcRr自交后代红花(C_R_)占9/16后代纯合红花(CCRR)占1/16?陴后代红花香豌豆中纯合子占1/9。
【答案】A。
【例4】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II-7为纯合子,请据图回答:
(1)甲病是致病基因位于?摇常?摇染色体上的?摇显?摇性遗传病;乙病是致病基因位于?摇常?摇染色体上的?摇隐?摇性遗传病。
……
(4)假设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摇?摇?摇?摇。
【解题思路】欲知其后代为正常女孩的概率,一般先求出后代患病的概率(较易求出),而这需要先推知III-9与III-10的基因型。由于III-9患乙病(常隐)而不患甲病(常显),其基因型应为aabb;因已知II-7为纯合子(aaBB),故要推断III-10的基因型还须先清楚II-6的基因型。由图可知,I-1、I-2基因型均为AaBb且II-6无病(aaB_),即其基因型是aaBB的概率为1/3,是aaBb的概率为2/3。据此可进一步推出III-10是杂合子(aaBb)的概率为2/3×/1/2=1/3。因此III-9(aabb)与III-10(1/3aaBb)的后代患病(aabb)的概率为1/3×/1/2=1/6,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1/6)×1/2=5/12。
【答案】5/12。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课 课堂教学 探索性教学
生物学既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处于活跃发展时期的边缘学科,所以生物课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学习素质。通过实验了解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学习和了解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课是生物课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好、学会生物学课程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以往的高中生物实验课多是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演示实验内容,学生则是被动地观看、重复整个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考察标准也多是一份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课,学生真正学到的仅仅是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但真正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却完全没有得到体现。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提出要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高中生物实验课探索性教学方式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探索性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收集整理各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和开展实验。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动手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总体而言,高中生物实验课探索性教学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真正学会探索
在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发现和成就都经过了研究者开创性的设想、周密的实验设计、严谨认真的操作、细致的观察分析以及大量的推理和验证,正是这些研究孕育了生物学。作为初步系统接受生物学知识的高中生,除了要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生物学领域的好奇心外,还要培养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澜鞯难芯肯肮摺>咛宥言,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结合科学家的事迹,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以孟德尔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创立为例, 从大胆的设想到实验方案的确定,从材料和性状的选择,统计的方法到结论的推理验证,无论哪一环没有完善的考虑,那么这两个奠基经典遗传学的定律就无从谈起了。做学问就是如此,光有假说或猜想还不够,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照并学习科学家的思路,踊跃自由地思考、讨论,设计严谨的实验方案,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通过这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把科学思想和方法结合到授课中,启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还以孟德尔之的遗传学两大规律的发现为例,他在研究时,对复杂的杂交表型,只选取其中一对差异最明显的性状观察记录,大大简化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另外他首次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中,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二、创设或改良探索性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高中生物课程中很多实验课内容都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将这些模拟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将学生的实验操作由被动重复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举例说明: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各个时期这个实验的教学中,在完成教程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可做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材料为什么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是否可以?在选用材料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染色体和染色质区别在哪?染色的机理是什么?实验方法有没有可改进或简化的可能?在确定这些问题和实验目的后,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进而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课中,如果课堂时间充分,教师还可根据学生们的探索性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完整设计一个用其他植物细胞为材料,用其他染色剂染色的实验。
通过类似以上这样的实例可发现,学生得到主动在实验课中探索学习的条件时,是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探索性教学的思路,适当设计探究性实验,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学生在自己通过实验更好掌握了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增强,有利于其个性的发展。
三、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尽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分析,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设计,但也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毕竟高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比较系统地接受生物学知识,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都有限,完全放任而不做适当的指导极有可能会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遇挫或绕弯路,严重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上进行探索性教学时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适当指导,有效监督,适时鼓励,合理纠正,要兼顾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现象进行提问,比如在家包饺子时,妈妈经常会把白菜剁碎了放上盐,静止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以及自己的观察,可以得出会有水分渗出来的结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授课教师可以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水为什么会渗出?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自然会想到是植物细胞中有水分流了出来。然后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放盐后植物细胞会流出水?这一连串的问题刺激了学生们求知和思考愿望。
四、结语
总之,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主动思考问题,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探索性实验课教学比简单的模拟重复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不仅可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S].2014.
[2]邓卫民.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D].郑州:河南大学,2007.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的意义。 方法 运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和PDGFR-α蛋白在9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 结果 PDGFR-α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明显相关。26例呈中度以上的阳性染色,其中发生于胃24例,肠道1例,胃肠道外1例(P<0.01)。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胃肠道间质瘤多呈中度以上弥漫性细胞膜或核旁点状阳性,梭形细胞型表达较弱,多呈局灶性(P<0.01)。PDGFR-α的表达与CD117的表达有关,24例CD117阴性或弱阳性病例中,13例(54.2%)PDGFR-α呈中度以上阳性;70例CD117中度以上阳性病例中,57例(81.4%)PDGFR-α呈阴性或弱阳性(P<0.05)。 结论 PDGFR-α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和C-kit基因的表达有关,可能也是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关键词】 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胃肠道间质肿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α) expression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PDGFR-α and CD117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94 cases of GIST.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PDGFR-α was relation to the location and histopathology of GIST. Of 26 cases with the moderate and strong positive, 24 cases were located in the stomach, 1 case in the small bowel, and the other in the extragastrointestinal(P
KEY WORDS: receptor,platelet-derived growthfactor alpha; proto-neogene protein c-ki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表型常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最近研究发现,少部分胃肠道间质瘤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基因突变,认为也是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特别是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酪胺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上的抵抗[1-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在GIST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1997-2006年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标本的存档蜡块94例,男性47例,女性47例,年龄中位数57岁(22~86岁)。患者术前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复习所有切片,均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4 μm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CD117和PDGFR-α染色。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美国DAKO公司),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CD117(多克隆)购自美国DAKO公司,稀释浓度为1∶400;PDGFR-α(多克隆)(美国SANTA CRUZ 公司),稀释度为1∶250。用已知的阳性片作阳性对照,同时用PBS代替第一抗体作阴性对照。
1.3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形态学均符合GIST诊断要点[3]。77例因CD117阳性而诊断;17例CD117阴性病例中,10例因CD34弥漫阳性而诊断,7例排除了胃肠道神经鞘瘤、平滑肌瘤、炎性肌纤母细胞瘤、纤维瘤病和平滑肌源性肿瘤而纳入本研究。
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判断标准
两位病理医师独立观察每张切片10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倍视野。采用半定量评估方法划分染色强度[4]:>75%的肿瘤细胞呈强阳性/中度阳性着色者为;10%~75%的肿瘤细胞呈强阳性/中度阳性着色或>75%的肿瘤细胞呈弱阳性着色者为;阳性的肿瘤细胞数
1.5 GIST分型和危险性评估判断
参照文献[5]的分型、分级标准,分为梭型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和细胞型。分级标准:肿瘤直径10/50 HPF(不管肿瘤直径多少)均视为高度侵袭危险性。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PEMS 3.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半定量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病理学特征
肿瘤部位:胃部49例,肠道40例,胃肠道外5例。肿瘤平均直径6.43 cm(0.5~20 cm)。危险性:极低度侵袭危险性8例,低度侵袭危险性27例,中度侵袭危险性24例,高度侵袭危险性35例。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型73例,上皮细胞型4例,混合细胞型17例(表1)。表1 PDGFR-α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略)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PDGFR-α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核旁点状阳性,异质性表达(图1A);其中强阳性16例,中度阳性10例,中度以上阳性率为27.7%(26/94例)。26例中度以上阳性病例中,发生于胃24例(92.3%),肠道1例(3.85%),胃肠道外1例 (3.8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者均呈弥漫性细胞膜或核旁点状阳性染色,强度多在中度以上(85.7%)(图1B);梭形细胞型的阳性染色较弱,多呈局灶性(图1C),中度以上阳性率为12.3%(9/73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梭形细胞型中阳性者具有明显栅栏状排列的区域PDGFR-α染色呈强阳性(图1D)。
2.3 PDGFR-α染色与CD117的关系
CD117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膜和核旁点状阳性,异质性表达(图2);其中强阳性53例,中度阳性17例,中度以上阳性率为74.5%(70/94例)。24例CD117阴性或弱阳性病例中,PDGFR-α同为阴性或弱阳性病例11例(45.8%),PDGFR-α中度以上阳性13例(54.2%);70例CD117中度以上阳性病例中,PDGFR-α阴性或弱阳性57例(81.40%),PDGFR-α中度以上阳性13例(18.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如今,人们对GIST的诊断已经从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发展到免疫表型特征[6]。最近的遗传学研究将GIST分为3个亚型: KIT基因突变型、KIT激酶相关性基因PDGFRα突变型以及KIT和PDGFR基因野生型[7]。PDGFR基因定位于人类4q12,全长65 kb,其编码的PDGFR为一种单链跨膜糖蛋白,由1 089个氨基酸组成,与C-KIT基因同属于Ⅲ型酪氨酸激酶家族。PDGFR-α与配体结合形成受体配体复合物并活化PDGFR-α,活化的PDGFR-α可以激活磷酸酰肌醇、cAMP及多种蛋白质的磷酸化途径及其他改变。再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将有丝分裂等信号传递入细胞核,诱导基因表达,促进DNA合成,引起细胞分裂和增殖[8]。
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突变是GIST最常见的事件,而 PDGFR第18号和第12号外显子突变是PDGFR-α突变型的常见部位。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是两个独立的遗传学事件[8]。国内学者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GIST别是C-KIT阴性的存在PDGFR-α基因突变,突变的位点和类型存在多样性[9-10]。Heinrich 等在C-kit基因突变型的GIST中也检测到PDGFR-α蛋白的表达。Pauls等发现PDGFR-α蛋白不仅在PDGFR-α基因突变型的GIST中表达,而且在C-KIT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中也见有表达,但表达的强度明显减弱[11]。本研究发现,94例GIST中有37例PDGFR-α蛋白呈弱阳性以上表达,在CD117阴性或弱阳性的病例中,13例PDGFR-α呈中度以上阳性染色(54.2%);在CD117中度以上阳性染色的病例中,57例PDGFR-α为阴性和弱阳性染色(81.4%),差别具有显著性,结果与多数学者相似,PDGFR-α基因与C-KIT基因相似,可能也是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8]。本研究结果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相似,PDGFR-α蛋白的表达与GIST发生的性别和肿瘤侵袭危险性无关,但是似乎与患者的年龄有关,目前这种现象还难以解释。
PDGFR-α蛋白的表达与GIST发生的部位有关,26/94例中度以上阳性染色的病例中, 发生于胃24例(92.3%),肠道1例(3.85%),胃肠道外1例 (3.8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Wardelmann等应用SSCP和序列分析检测46例C-KIT野生型GIST的PDGFR-α基因的突变情况,显示20例存在PDGFR-α基因外显子18或16号突变的病例均发生于胃[6]。Hirota等观察8例C-KIT野生型GISTs, 发现5例PDGFR-α基因突变的GISTs发生于胃,提示不同发病部位的GISTs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遗传学改变[1,4]。
PDGFR-α突变与GIST的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PDGFR-α的阳性表达与GIST组织学类型明显相关,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的PDGFR-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梭形细胞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0)。PDGFR-α强表达的GIST大多为混合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而CD117强表达的多为梭形细胞型,结果与多数学者相似 [4,11-12] 。虽然PDGFR-α与C-KIT的基因突变模式相似,但是产生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上皮样细胞形态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活化的PDGFR-α基因诱导细胞微丝的重新分布, 影响细胞的边缘波动(ruffing),改变细胞的运动方向而产生[13]。而部分梭形细胞型也存在PDGFR基因的表达可能是由于存在其它的信号传导通路所致[4]。本研究还观察到,在梭形细胞型的GIST中局部有明显栅栏状排列的区域PDGFR-α表现出明显的胞质胞膜阳性,这个现象还很难解释。PDGFR-α在大鼠和小鼠的神经元细胞、雪旺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提示这种现象是否与GIST具有神经分化有关[14-15]。
参考文献
[1]Hirota S,Ohashi A,Nishida T,et al.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 gen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Gastroenterology, 2003,125(3):660-667.
[2]Heinrich M C,Corless C L,Demetri G D,et al. Kinase mutations and imatinib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J Clin Oncol, 2003,21(23):4342-4349.
[3]Fenoglio-Preiser C,Munoz N,Carneiro F,et al. Gastric carcinama[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Lyon:IARC Press, 2000:71-75.
[4]Wardelmann E,Hrychyk A,Merkelbach-Bruse S,et al. Associat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 mutations with gastric primary site and epithelioid or mixed cell morphology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JMD, 2004, 6(3)197-204.
[5]Fletcher C D,Berman J,Corless C L,et 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consensus approach[J]. Hum Pathol. 2002,33(5):459-465.
[6]侯英勇,王 坚,朱雄增,等. 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31(2):20-25.
[7]Subramanian S,West R B,Corless C L,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 with KIT and PDGFRA mutations have distinct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J]. Oncogene, 2004,23(47):7780-7790.
[8]Heinrich M C,Corless C L,Duensing A,et al. PDGFRA activating mut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Science, 2003,299(5607):708-710.
[9]贺慧颖,方伟岗,钟镐镐,等. 165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6,35(5):262-266.
[10]刘伟强,冯 菲,马大烈,等. 胃肠道间质瘤中PDGFRα基因突变的检测[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7,23(1):9-12.
[11]Pauls K,Merkelbach-Bruse S,Thal D. PDGFRα and c-kit-muta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are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ive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J]. Histopathology, 2005,46(2):166-175.
[12]Wasag B,Debiec-Rychter M,Pauwels P,et al.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KIT/PDGFRA mutant isoforms in epithelioid and mixed variant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depends predominantly on the tumor site[J]. Mod Pathol, 2004,17(8):889-894.
[13]Eriksson A,Siegbahn A,Westermark B,et al. PDGFα and β-receptors activate unique and common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J]. EMBO J, 1992,11(2):543-550.
篇9
本节课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的复习内容。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的基本定律,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掌握好本节课,不仅能运用于农业育种,解释人类遗传病中的遗传问题,而且可以为掌握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定律等内容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所以我们用一个课时进行复习。先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梳理帮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补充相关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最后通过练习进行反馈,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基本概念的辨析
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
性状类
1. 性状:
2. 相对性状:
3. 显性性状:
4. 隐性性状:
5. 性状分离:
基因类
1. 基因:
2. 显性基因:
3. 隐性基因:
4. 等位基因:
类型
1. 自交;2. 杂交;3. 测交;4. 正交;5. 反交
其他概念
1. 父本;2. 母本;3. 纯合子;4. 杂合子;5. 基因型;6. 表现型
注意: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环境对生物的表现型有影响)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和Dd)
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自交;F1―杂种子一代;F2―杂种第二代
根据对以上概念的理解,多媒体展示几道习题进行反馈。
二、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简单提问:遗传学的奠基人是谁?他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他能取得成功?
1. 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
再设置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豌豆呢?
因为 ① =1\*GB3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
② =2\*GB3豌豆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 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即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
3.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 科学的设计了实验的程序。(实验――解释――验证)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课上巩固记忆,然后请一位起来复述。
三、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实验过程
① 试验材料――选用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豌豆
② 分析研究方法――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
③ 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① 无论正交反交,F1只表现显性性状;
② F1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于3∶1(高茎:矮茎)
四、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思考:什么是基因?基因存在于哪里?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
2.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 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这样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思考:配子中基因是成单存在的,受精卵中呢?原因?
4.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思考: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那么配子中的遗传因子呢?与什么行为一致?
请学生根据以上内容,写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获得F2的遗传分析图解
五、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思考:① 测交是怎样进行的?
② =2\*GB3按孟德尔的解释,杂种子一代Dd能产生几种配子?数量比如何?
③ =3\*GB3测交的遗传图解该怎样写?
测交目的:验证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预测:Dd × dd 1Dd∶1dd
实验:F1×矮 30高∶34矮
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从而证明对分离现象理论解释的正确性
六、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思考:① 什么是等位基因?它包括哪两个要点?
②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③ 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总结: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七、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一) 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① 根据分离定律知道杂交的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其中隐性性状个体能稳定遗传。显性性状中的部分个体在下一代出现性状分离。因此,目前生产上有效的方法是,年年选用适宜的品种,杂交这种杂种优势(优良性状)的利用只局限在第一代;
② 小麦的某些抗病性状,多数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很多小麦都是杂种,怎样得到能稳定遗传,即不发生性状分离的纯种抗病小麦?
③ =3\*GB3基因型为Dd的个体,连续自交两代,杂合子在后代中所占比例是多少?如果自交三代、四代……n代呢?
(二) 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
以因求果题解题思路:已知亲代(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等),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由果推因题解题思路:已知子代表现型求亲代基因型
分四步:
① 判断出显隐关系
判断显隐性的方法:[无无生有是隐性;有有生无是显性。
② 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 ?);
③ 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
④ 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最后,通过补充典型例题进行反馈。
教学反思
结合专家的指导我总结了关于复习课的授课技巧方面的一些体会。首先复习课应关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这不难理解。但是如何知道学生哪个地方有问题,这需要教师专研教材,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在课上不能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应该以学生回答和练习为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复习课应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很多时候我都是过多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很少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现在也暴漏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从复杂
篇10
【关键词】风湿病学;病例教学法;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或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女性多发、多系统多器官受累、慢性、反复发作等特点,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发展,风湿病的诊治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确诊率明显提高。目前,我国风湿病专业医生已有5000人以上,随着风湿病专科医生的增加,临床风湿病患者诊治比例在不断增加。�槭视Ψ缡�病患者需求,风湿病学教学课时也在逐步增加,需要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风湿病专科医生。本文对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典型病例讨论学习的教学方法应用体会做一简单介绍。
1教学方法
1.1教学前准备
1.1.1典型病例的选择选择课堂大纲要求的疾病,能代表该疾病的典型病例,包括教科书中提到的足够的知识点。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病例,好发育龄期女性,临床表现有皮疹、口腔溃疡、关节疼痛、光过敏、浆膜腔积液,检查有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抗核抗体胞浆或颗粒型阳性>1∶320、免疫球蛋白IgG高、补体C3低、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临床表现复杂,病情演变过程典型,内容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1.1.2教师根据知识点准备问题如SLE的课堂教学,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先提问简单问题,如好发年龄、常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提问题应该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到较难问题,如为什么SLE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抗核抗体阳性、补体降低等,抗ds-DNA抗体与肾脏受累相关,抗SSA抗体与光过敏、皮疹、白细胞减少、口腔溃疡、新生儿心脏传导阻滞等相关,抗SSB抗体与口干相关,抗nRNP抗体与神经系统受累相关,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是诊断SLE的标记性抗体等问题;如何根据病情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等。最后根据病情活动程度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1.1.3拟达到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SLE流行病学包括好发年龄及性别、常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SLE的标记性抗体及抗体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诊断标准、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治疗措施,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
1.2教学实施过程
1.2.1播放病例根据选取的SLE病例做成PPT,包括症状、表现、辅助检查等,根据具体情况间歇播放。
1.2.2提出问题根据病例提问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课堂大纲要求掌握的疾病病因如遗传、环境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了解的内容包括发病机制如免疫功能紊乱等,注意提问问题时保持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性、连贯性、条理性,充分带动学生进入临床思维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强学生对具体疾病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以上内容还应该包括基础问题,如免疫学、病理学、遗传学知识等,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理解疾病。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具体疾病相联系,在鉴别诊断方面,
①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类风湿关节炎有手小关节肿胀、晨僵且持续时间长、关节畸形,辅助检查方面病程长者可有手关节骨破坏、类风湿因子滴度高、抗CCP抗体滴度高、红细胞沉降率快,而SLE少有关节畸形,即使有关节畸形,X线也无骨质破坏,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一般阴性。
②与干燥综合征鉴别,干燥综合征也可以有关节疼痛、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抗核抗体阳性,但是以口干、眼干、反复腮腺炎为突出表现,辅助检查抗SSB抗体阳性,唇腺活检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肺CT可见间质性肺病,发病年龄以
50岁以后多见。治疗方法方面,SLE根据病情活动程度和脏器受损情况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以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羟氯喹为主;而类风湿关节炎常以中小剂量激素加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羟氯喹或生物制剂为主;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根据有无重要脏器受累决定激素用量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强度,一般以中小剂量激素加羟氯喹、硫唑嘌呤为主。预后方面,如果治疗不及时,SLE预后最差,类风湿关节炎预后主要是关节畸形和重要脏器损害,干燥综合征如果没有脏器受累预后最好。带动学生主动思考临床问题,培养和巩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效解决临床问题。
1.2.3学生分组讨论以病历为依据讨论SLE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的并发症及预后,预防措施。学生每人找1~2个问题,在分组讨论中总结给出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论及临床实践锻炼的学习中得到启发,不仅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针对典型病例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解决SLE的框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SLE的积极性和探索性,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中起到引领作用,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要指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使学生掌握疾病的重点、难点。
1.2.4教学总结分组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对病例中所涉及的SLE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点明哪些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SLE,哪些具有辅助诊断意义,哪些可以判断疾病活动,哪些可以判断预后。
2评价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教师对此次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学生填写《学生教学反馈意见表》,内容包括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学习氛围、教师授课质量等。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汇总结果、分析数据,得出具体教学效果评价。
3讨论
病例教学法是结合19世纪70年代兰德尔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特点是选择典型具体病例,设计教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病情;概括理论知识或操作要点或技巧[1]。
病例教学法通过把真实、典型的住院病例搬到教室中去,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疾病事件,通过层层分析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把疾病如SLE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病情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对SLE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本教学方法以具体病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既培养了学生对SLE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
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或效率低下,与现代医学教学要求相违背[3]。病例教学法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一种疾病,可以了解与该病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免疫学、遗传学、病理学等,而且还能与临床实践达到很好的结合与贯通,把临床实习的效果达到生产实习的标准[4]。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在学习风湿病方面,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不仅学习了风湿病,而且了解了其他系统性疾病的表现及检查。但是病例教学法对师生要求均较高,第一,学生必须提前预习相应疾病知识,还要有主动学习的习惯;第二,教师需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5];第三,学生和教师耗时费力,如果学时数不足,会影响教学效果。
- 上一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 下一篇:理财投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