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9 15:1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教育

篇1

关键词:网络;心理分析;教育

1网络对高校学生主要心理影响

1.1网络对高校学生具体的心理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学生个体持续的得到完善,发展变为内涵丰富的个体,网络有着特别宽阔的空间和海量的各种资源,网络对于广大的高校学生来说是打开了他们内心的新的世界。网络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表现自己的广阔舞台。网络有着很多的特点,比如它的内容异常的丰富,具有海量的信息,它的影响受众范围也很大,在信息的传递方面也是及时快速的,这些特点都是满足高校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学生去网络这个广阔的世界里面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的愿望。现代网络文化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知识的发展与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网络有着匿名性的特征,所以广大的网民在进行网上冲浪的时候不会考虑一些自己、他人社会地位和等等这些社会因素,因为所有人在一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每个人全是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发言权。网络上面的交往为高校学生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进一步的理解角色一些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真切的体验扮演角色的情感,明白自己在社会里各种扮演角色的行为是怎样的,这样可以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交往力,推动自己的社会化速度。(2)网络特殊的开放性促进了高校学生在个性方面的进步,网络对于高校学生社会交往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扩充了他们交往的范围,让高校学生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广泛。但是通常的以往交往的方式,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范围通常都是非常的窄小的,不过网络却和传统的方式方法不同,它充分的消除了个体间进行交往的障碍。网络创造的新型氛围,对于广大高校学生对未来进行思维的方式有着深刻的改变。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知识从生产到传播,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只有创新才可以带来知识持续的更新,网络让人们一定要根据未来进行参照形成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思考方式。网络还促进高校学生取得信息的思维也出现改变。(3)网络具有平等性,对学生表达自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网络特点里面最大的一点就是信息的互联互通,它不受时空的制约。这些利于高校学生了解世界,逐渐的发展成具有全球化的思维。所以,网络背景下的学生比以往传统的学生在眼界上要开阔的多。受到网络影响的当代高校学生目前思考的不单单是自己国家的事情,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事情。现在的具有全球化思维不是少数精英的选择,普通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参与。

1.2网络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挑战

(1)网络和现实世界有巨大的反差。现在的高校学生是自信的一代,可是他们一定要付出比父母还要多的努力,这样他们就要和他们的父母传统的观点进行抗衡,他们可能会很苦恼。要是没有进行及时的帮助,高校学生就会寻求网络的虚拟世界带来一些快乐来逃避。因为网络把全球每个地方全部连接起来了,形成了丰富的虚拟空间。所以世界其实是有两种的存在:一个就是现实的社会,另外一个就是虚拟的网络社会,可是这两个存在的形式在反差上很大,这就致使了一些学生逃避现实,不想回到现实世界里。(2)高新技术和传统的教育模式交锋,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单向传播,广大的受众都是在被动接受,所以政府是很容易把控信息传播的。但是网络传播和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不一样的,它把这样的单向传播转变成双向的传播,广大受众主体地位进一步的得到了加强,所以他们非常的容易接触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广大的网民中,高校的学生占得比例是最大的,所以网络里面的很多不良信息就会入侵学生身体和心理。网络信息处理的系统将人进行选择做出了简化,这会让高校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有所退化了。

2中国高校学生的互联网心理障碍

2.1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概述

网络心理障碍最近的几年时间里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它指的是用户没有正当的理由,却在无节制用大量时间精力,在网上进行很长时间的浏览,影响了现实的生活,损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这样的情况。而上网的主体人群就是大学生,上网的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偏离了社会的规范,常常的表现在行为出现反常和无序。在社会的价值观上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相悖,同时在适应力上也变得低下。

2.2高校学生克服网络心理障碍方法

对有网络心理障碍的高校学生应该做好正确的调适,帮他们脱离这样的处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疏导一定要讲究正确的技巧。方法是由扩大学生的交流空间,注意进行理性的教育。同时做好控辅的结合,提升高校学生自我的控制能力。

3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常规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以往没有经历过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既单纯也简单的多,但是当代的大学生深深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如果高校还是按照以往的教育方式是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也是由于网络的出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个机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的保证。

3.1加强网络心理教育研究

网络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进入了重要阶段,相应的政府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重视。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是迎接发展挑战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所应运而生。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的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每个工作的顺利施行,都是不能脱离内容系统的组建的。网络的心理教育相关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网络心理教育主要的内容,不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它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要保证。高校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主要有:网络的认知教育,网络的情感教育,网络的意志教育,网络的人际交往教育。

3.2网络为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机遇

网络是现在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和手段,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这个角度看,网络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有很积极的意义,使大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很好的机遇。网络是信息传播空间。网络的海量信息,传播范围广这些特点,为大家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创造了巨大的便利条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信息的高速公路建设,它改变了通常状态下的时空观,让距离缩小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网络的很多信息内容有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大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视野。

3.3使用正确的技术方式,提前进行预防工作

当今社会的网络发展势头非常的强劲,网络现在已经变成了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施的前沿阵地。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世界网上信息有九成都是英文资源,而中文的资源不到4%,信息的资源非常的不平等,这样的情况也影响了网络带来西方意识的形态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冲击,特别是对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带来负面严重影响。政府需要把中国自身的优秀文化放在网上,吸引高校学生进行点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铭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心理教育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2):86-88.

[2]童星.网络与社会交往[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

[3]李荫榕,张亮.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二重效应[M].盐城师范学院出版社,2015.

[4]查尔斯•普拉特,著,郭立峰,译.混乱的联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

[5]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M].当代社会出版社,2016.

[6]崔景贵.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健康[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

篇2

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和人之间日常的行为行为交往已逐渐转向通过网络的途径来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网络上的高智商,生活中的低情商”现象,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是个高手,可是一回到现实的学习和生活,往往就表现得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辞和极其敏感脆弱,稍微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和挫折,就变得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我调节。再加上部分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思想又极容易走极端,因而常常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情绪和叛逆的行为。心智不成熟,容易被情所困90后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逐渐呈现出群体年龄层次低龄化的特点。有些大学生从高中阶段便开始谈恋爱,在进入大学后,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寻求感情的寄托,盲目的跟风、随大流,对待恋爱问题,表现得就更加的“随意”、“潇洒”和自由了。但大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社会阅历尚浅、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很多大学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很清楚的概念。在谈恋爱的时候,要么意气用事,要么玩玩走过场。由于本身的动机不纯,对待恋爱的态度又极不端正,再加上自身的自控能力与耐挫折能力较弱,极易造成在感情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的行为和表现。由于对待感情和男女关系问题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一旦恋爱受挫,往往即会情绪失控,悲痛万分,甚者,还会做出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这种心智和情感上的不成熟,不仅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个学生队伍的稳定,也同时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提升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实效的方法及途径

2.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和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高校学生群体的稳定和安全,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学生管理的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并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及途径。与此同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并发挥积极作用,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邀请企业优秀人士、社会名流、著名学者来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其自身应对挫折和苦难的勇气和信心。

2.2加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建设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保障,应当高度重视。民办高校应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来具体指导和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还应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直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等具体工作。其次,还应当充分发挥各个二级院系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的积极作用,通过构筑多渠道、全方位的网络化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力度。另外,民办高校还可通过建立院系心理咨询工作室和建立宿舍到班级、班级到年级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小组,全方位,多角度扩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围,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这些服务工作小组人员的组成主要是由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心态乐观积极、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强,同时又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来担任。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指导下,关注各年级、各班级,乃至本班各宿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和掌握系院、年级或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院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认真的做好记录和形成相关的文字说明材料,协助好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教育管理工作。通过构筑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等点、线、面全方位的网络覆盖管理体制,从多渠道和多途径,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和管理效果。

2.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从事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的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和阻碍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师资严重不足或专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都会严重的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必须要经过认真的考核和选拔,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通过认真考核,选拔那些具备完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过硬、个人综合素质良好、责任心强、关心爱护学生、工作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专业人员或优秀教师来担任。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高校还应积极通过岗位培训、外出交流考察、报告座谈等形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4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民办高校应当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及不同阶段学生工作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和知识竞赛,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含义。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可以组织开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及生活”为主题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旨在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大二的在校学生,可以组织举办以“学习实践,成长成才”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和实践技能活动,通过引导和实践教育,帮助他们科学的规划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个人的职业目标,并学会如何妥善处理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实际综合素质能力;针对大三的在校生,可以组织开展以“择业和就业”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宣讲服务活动,通过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技能的培训、优秀毕业生人才的推荐等等,帮助毕业生在正确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学识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为做好求职和就业做好准备。

2.5认真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

篇3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角度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新生活的焦虑心理

作为大一新鲜人,在刚进入大学时就会遇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使得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隐患。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里通常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而进入校园后,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2.恋爱的烦恼

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的学生们不再受到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学生谈恋爱,而大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很可能出现一些伤害他人或伤了自己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3.自我意识不正确而致的自卑心理

在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中学的尖子。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自己总是受瞩目的,能干的,优秀的。而进入大学以后,环境改变了,原有的优势不再了,由于经验不足,屡遭挫折,进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压力是无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紧张感。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还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如果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更不用说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

5.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二、解决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且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高校应当对学生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在校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把职业心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加以实施,具体有以下几点对策。

1.采用多元化心理教育方式

心理教育工作应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等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宣传,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并懂得当靠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如何寻求帮助。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虽然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或德育工作者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轨。高校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对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4.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学校可以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定期性地进行学生的必理健康调查,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做到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了解,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5.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且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反馈思想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宣传栏、做好宣传广播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6.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7.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篇4

关键词: 理性情绪疗法 大学生心理教育 应用

一、理性情绪疗法解读

(一)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观点。理性情绪疗法(Re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来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来访者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在欧美社会咨询中盛行,这是认知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所以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关于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它的“ABC理论”中。艾利斯通常引用古代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泰德和莎士比亚的话来表达,爱比泰德说:“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而是起于他对事的看法。”莎士比亚则说:“世事无好坏,思想使之然。”RET的确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烦乱,情绪失调都具有“庸人自扰”的特点。ABC理论,用图表示如下:

A(诱发事件)B(信念、认知、评价)C(情绪、行为)

在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时相应而生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是指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s)。按常识的看法,会认为是A直接引起了C,但艾利斯认为,导致我们情绪产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考试得了第一名,我们会很高兴,不是考第一名这件事本身让我们高兴,而是因为我们认为考第一名能带给我们精神或物质上的利益,父母夸,同学羡,还能得奖学金……同样,考试不及格我们会沮丧痛苦,也不是因为不及格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及格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会被人耻笑,会令父母伤心。所以每次成绩出来之后,有些考得还不错的同学郁郁寡欢,垂头丧气;而考得不甚理想的同学却一如往常,高高兴兴,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认识不同。

(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中,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许多学者对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绝对化”观念、“以偏概全”观念和“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下面我们对这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绝对化”观念: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绝对的。常用的词汇如“一定”、“必须”和“应该”等。如认为好朋友就应该什么都告诉自己,就应该在自己困难的时候立刻放下手中的任何事情来帮助自己;同学就应该让着自己,照顾自己,等等。上面这些其实都是个体的主观愿望,事实上他人的行为是你无法左右的,或者说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怀有这种观念的同学,一旦某一天遇到了与自己的“绝对化”观念不符合的事情,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以偏概全”观念:持这种观念的人会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同学的一次迟到,就认为对方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责任心。工作上出现一次失误,就认为对方没有能力。如有的学生一次数学没考好,就认定自己数学失败,整个人失败,以致对自己失去信心。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糟糕化”倾向:艾利斯指出“糟糕至极”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坏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性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常表现为“一旦……天就要塌下来了”、“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等等。如身体一得病,便认为自己患了绝症,心急如焚;一旦考试失利,便认为世界塌了,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自己完了。

绝对化要求、过于概括化、糟糕至极既是非理性认知的三个特征,又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情绪困扰常常来源于上述三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

二、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通过在课堂授课或者心理咨询中和学生接触,我们发现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信念集中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爱情、挫折、前途(就业或考研)上。

(一)自我认识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个子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3.我什么特长也没有,真是没有用;4.我家境贫寒,根本找不到自信;5.我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我是个胆小的人。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人都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2.防人之心不可无;3.我对人没有恶意,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4.只有顺从他人,才能保持友谊;5.有些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他们应该受到指责和惩罚,我不能和他们来往。6.别人对我好,是想利用我或占我的便宜;7.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该有保密的事;8.如果有一个人对我的评价不好,那说明我不受欢迎;9.我必须和周围每一个人搞好关系。

(三)学业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很笨,努力和汗水都不可以换来好成绩;2.如果我考试不及格,那我就永远抬不起头来;3.过级(英语、计算机、各类考证等)考试很重要,我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证明我的能力。

(四)爱情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必须得到他(她)的爱,不然我的人生没有意义;2.他(她)不应该变心,这样对我不公平。3.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为他(她)奉献一切,舍弃一切。

(五)挫折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是弱者、懦夫;2.任何事情,只要开始,就要力求完美;3.一个人犯了错误,就等于有了污点,那永远都没法抹去;4.一旦我失败了,别人肯定说风凉话;5.这事情发生了、失败了,那我全完了。

(六)前途(就业或考研)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毕业等于失业;2.没考上研究生我就没前途了。

上述大学生非理性信念都带有“绝对化”观念、“以偏概全”观念和“糟糕至极”这三个特征。大学生这些非理性信念的存在,就像心灵的黑影一样,让人笼罩在抑郁、忧伤、痛苦、悲哀之中,使人逃避、迷信、产生情绪困扰(如恋爱失败使人产生挫折感,考试失败产生自卑感等),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三、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纠正策略

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A(诱发事件),那么如果他们自己对这些诱发事件产生的B(信念、认知、评价)是不合理的,随之就会引发不良的C(情绪、行为)。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纠正、抛弃非理性信念,这样学生的很多心理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分析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纠正策略。

(一)使学生明确理性情绪(RET)ABC理论。对于初次接受RET辅导的学生,咨询者首先要向他(她)宣讲ABC的理论。我们在心理辅导的开始,要使学生确信出现心理困惑是由于自己对事件的认识、解释不当引起的。告诉他们换个想法,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就如杯子里有半杯水,有人解释为:“只有半杯水了。”所以叹气。有人解释为:“还有半杯水。”所以欢欣。让学生明确B(信念、认知、评价)是引起人情绪行为的关键。

(二)帮助学生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帮助学生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质疑问难,证明它们的不现实、不合理之处,认识它们的危害,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如何这个非理性信念呢?我们主张用“辩论”的方法,即抓住信念中违反逻辑,不合常理与经验事实相悖之处,与之辩论,从而调整自己的观念,重新树立信心。

质疑法:“我个子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对这种不合理想法的质疑可以为“你敢肯定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你吗?包括你的父母和朋友?”

辨析法:“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该有保密的事。”辨析为“再好的朋友也有难以启齿的事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谊才能长久。朋友间分享快乐承担忧愁这是合理的想法,强求别人的隐私这就是不合理的想法了”。

语义精确法:“我对人没有恶意,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换一个精确的说法是“要是每个人都对我好,那就太好了”,不用“必须……”、“应该……”的说法,而用“要是……就好了”这样的说法。不使用绝对化的词语。

替代性思考:“没考上研究生我就没前途了。”改变这个信念,用“假如真的没有考上研究生,你可以干什么呢”的想法来替代。

去灾难法:“如果失败了,那太可怕了,我可接受不了。”类似的绝对化信念,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真的失败了,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好的结论是“失败很糟糕,但是你仍然可以接受”。

通过以上的方式,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三)进行合理情绪想象。来访学生的情绪困扰有时就是他自己向自己头脑传播的烦恼。他经常给自己传播不合理信念,在头脑中夸张地想象各种失败的情境,从而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想象就是帮助来访者停止这种传播的方法。在进行合理情绪想象时,首先要使来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景下的强烈情绪反应。然后,通过帮助来访学生改变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来访学生讲述自己的情绪变化过程,此时治疗者要强化来访学生的新的合理的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补充其他有关的合理信念。

(四)认知性的作业。认知性的作业是为了让来访学生在会谈时间以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会谈之中的内容,并且学会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认知作业有理性情绪疗法自助表。这种自助表是为理性情绪疗法特制的一种自助表格,其内容是要求来访者先写出事件A和结果C,再找信念B。来访者从表中列出的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找出与自己情况相符的或写出其他的不合理信念。接着,来访者要对自己所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来访者要填写所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

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由于它偏重于认知,因而更适用于年纪较轻,智力和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7.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篇5

一、什么是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模式有那些特点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就是学生在模拟、或者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模式的具体活动,并通过活动获取真实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团队和成员之间的互动分享达成共识,然后自我的反思、总结以及不断的学习,来达到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把自我认知学习到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中的模式学习过程。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有五个密不可分的环节组成,一是体验,二是分享,三是交流,四是整合,五是应用。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达到心理教育和预防的目的。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中的教师的位置不是处于决定、控制、指导学生的位置,而是与学生处于同等的位置,其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中,所有的体验都是模拟真实的能够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参与的学生,能够真实的理解学生的感情,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模式中的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情感的倾听者,也是课堂中的协调组织者。在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思考,体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模式的学习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的心理体验,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是有区别与传统心理教育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传统的心理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心理体验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同等地位,学生为学习的主题,学生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模式的关键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可以真实体验的情景,在情景中,学生可以把自己以往的经验换发出来。模式的教育中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学有所用的最终的层面上来,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更好的体验环境。体验式教学非理论灌输的方法,是通过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体验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具有真实有效性。

二、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的功效有哪些

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在传统的心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在本质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是机械抽象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普遍感到厌烦。在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中,就打破改变了这种现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经历各种情景,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在情景的体验中学习、感悟,学生就容易切身体会到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主导地位中,学生是观众听众的角色,师生关系的主辅关系导致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较为生硬。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师生的关系就会做到融洽,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助者,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体验学习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当中,在课堂的体验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以及体验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中来,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学习体验带来的感受,一起学习认知课堂中的心理活动,一起领悟情感体验,在学习互动中拉近师生的关系,从而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三、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体验教育,设置各种情景模式,让学生在各种体验中学习、感受、分享。应用过程中需要创设各种情景,体验感受,学习应用几个环节。

创设教学情景。体验式心理教学中,老师在教课中的情景设置中要有目的性,有意识性,能够有效的选择设计课堂中的教学的情景。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习的前提之一。体验式心理教学中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设计中做到,一设计情景中需要有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空间,空间的设置需要人人都能够得到尊重保护,在情景中不进行人为的价值批判,让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平等进行互动,达到一个和谐的教学情景的设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教师的角色扮演设计,在情景中的教师是一个主导者协调者,要平等的参与到情景的教学中来,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要尊重感受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的参与动态,让学生在情景中真正的体会到课堂中的学习知识,能够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学情景的设置,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情景的设置。教学情景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进行展现,也可以创设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影片、音乐的运用是基本常用的手段,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要结合课堂的实际进行有效的设计。在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创设中要能够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活动的设置手段都能够与教学的目的相一致,不能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心理体验中的分享交流。心理体验教学中的活动是重要的前提,分享则是重要的环节。在体验分享中,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体验的感受,通过分享交流,感受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性,进行学习吸收消化,提高自我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经验体会。在分享交流过程中,一般要进行小组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校的分享体验,在分享中要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真正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体会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心理体验,学会感受、认知、学习,主动去挖掘自身的心理体验。小组的分享完毕后,教师要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归纳性的体验总结,一般采用学生的自我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教师的评述方式,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述为主。要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体验中的内化应用。心理体验中的内化应用是课堂中的重要应用环节。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把学习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去。内化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学生可以在学习体验应用中不断的进步。

篇6

(一)突破时空限制。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技术能够有效打破时空限制这一独特优势,开通信息交流双方的互联网络,无论你身处何地,距离多遥远,都能得以实现及时的对话与交流互动,这种灵活、快捷、动态、新型的心理教育方式,其覆盖面广,局限性小,可操作性强,不仅能使因师资匮乏与条件限制未能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地区和学校的学生能及时接受教育,同时使他们能根据自有条件有选择性的进行心理教育活动,这样更具有可接受性,更切合学生与学校自己的所需所求,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个性问题与学校的共性问题。

(二)实现资源共享。许多学校由于专职的心理咨询师配备不足,师生比例悬殊,因此,要想满足全体学生在新形式下日益增长的心理方面的需求,而若是利用网络,开通心理网站,必然能更有效的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以整合与连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同时网络的快捷、交互性强,转换、复制、传送方式方便准确,就能达到一名咨询师能“同时”与多位求助者进行交流联动。不论是团体还是个体心理辅导都能有效开展,这必将能使服务对象大大增多,省时省力,经济实效,提高心理辅导效率。

(三)强调学生自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要选择一种具有自我选择性与自主教育功能的心理教育活动,它必须能积极调动起学生自身已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源,学生才能成为教育的主体。从教育的人本意义上说,网络心理教育更能体现自主性与可选择性,更能快捷的实现针对性,更能突破传统心理教育的局限性:在网络这个既具有独立空间,又具有人群聚集快,交流范围广,信息量大而全面的的平台中,即使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由、自主地选择网站上丰富的学习版块和服务项目,这些方式可以极大地增进学生自信、自尊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达到自助的目标。

(四)有效降低阻抗。传统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偏向性,一部分学生有了问题自己扛着、憋着也不愿暴露,宁愿“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不去“走出深山向云霞”。更有个别学生即是有了心理问题也认识不到这是问题。而互联网所具有的独特的匿名性与隐密性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交流自由和交流安全,学生不必具有害羞与害怕心理,因而可以少有顾忌的直接开放自己真实的内心,大胆地向咨询师倾吐自己的苦衷、秘密,不再掩盖自己,不仅扩大了咨询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效降低了传统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心理阻抗问题,实现心理教育的顺利有效。

二、网上心理教育体系的构想

(一)创建心理教育网站,获取心理健康信息。要建立网上心理教育体系,首先就要创建心理教育网站,网站页面的设计和版块的设计可根据心理教育的专业特点和各学校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版块的设计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多样化,通过在网上设立各类板块,构建宣传体系,提供健康方法,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为师生掌握健康心态的调适和训练方法开辟新途径。为学校心理教育搭建新的平台。

(二)安装网上评估系统,开展网上心理测评。心理测评是指采用专业的心理量表对被试者的智力、人格、能力、压力应对、应激源或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对结果给出数量化的特征。建立网络测评平台,可提供两类心理测评途径:其一是专业测评,主要由专业人员根据咨询对象的身心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规范、科学测评;其二是自测,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测评,科学地了解自身智力、个性特点、能力倾向、职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况,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科学规划自我、激发自我潜能奠定基础。

(三)健全网上心理档案,强化后续跟踪服务。心理档案是对个体基本情况、生活历程、心理特点、测评结果、咨询记录等情况较全面的记录。将心理档案上网,可使学生本人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轨迹,了解自己心态积极主动改变的历程。学校要健全网上心理健康档案,可以网络心理工作室为主体,培养安排专职专业人员来负责管理档案,制订管理制度,落实个人信息隐私保密制度,规范档案借阅制度,完善档案原始与真实不可随意改变的规范要求,落实管理程序等。大学生网上心理档案应处于动态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专业施测和学生不定期的心理自评,广泛收集他们的心理行为资料,并及时对其整个心理面貌给予综合评定,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通过约谈等方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将干预结果再填写至心理档案中,保证建立心理档案后的后续跟踪服务,健全完善的网上心理档案,将成为高校有效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健全学生人格。一是利用BBS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改变不合理、不健康或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缔造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大学生活;二是利用QQ、QQ群进行心理咨询,通过有效的在线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各方面的困扰;三是利用 E-mail进行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经济方便的宣泄不良情绪并得到及时心理援助的渠道;四是利用视频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这是对无声文字交流咨询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五是利用Fetion(飞信)进行心理咨询,当心理咨询师离线不在网上时,学生同样可以和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随时随地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成为可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帮助的有效方式。

三、网上心理教育实施注意事项

(一)积极引导学生科学上网。我们不能否认,目前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一旦上网,由于信息的快捷性和方便阅读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大量的参差不齐信息。因此,要加强和端正学生上网动机,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与文化内涵,加强养成教育,避免“网络成瘾”“恋网沉迷”“不良信息阅读流传”等现象出现。

篇7

一、 大学生

在接受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特点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各项实用技能,它还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特别是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高校德育建设中的受教育者,他们对高校德育建设具有一些独特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渴求与逆反心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渴望能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获得进步。但是,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要求独立地认识和思考问题而不愿意接受现成的结论,因此,表现出对德育内容和德育活动的不感兴趣和逆反心理。二是热情与冷漠心理。大学生有朝气、有热情,他们期望能在大学里获得友情和友谊、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和能力,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己。但是,当在追求这些目标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产生冷漠心理,对自己原来的目标产生动摇、怀疑、丧失信心。三是敏锐与偏激心理,大学生目光敏锐,善于发现新生事物、探索新问题,并执著地追求新生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不满足于问题是什么的说明,而且追寻着为什么的答案;他们重视来自社会及他人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认识,并确认自我存在价值;他们喜欢群体生活,却敌视共同的约束,强调个性的尽情舒展;他们对各种人生观现象、社会现象极为关注,并试图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但是,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足,他们在寻求答案时又往往出现偏激情绪,如以偏概全,爱钻牛角尖,听不进反面意见等。因此,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直至难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陷入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或扩散状态。四是主动与消极心理,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开始主动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比较全面和客观,而且已经能够针对自己的短处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但是由于面临新的竞争,一旦竞争失利会使一些人产生失落感,从而变得消极被动、不求进取。五是传承与挑战心理。当今大学生面对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仅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的失衡,而且促使新的多元价值体系出现,导致传统文化体系受到挑战。有的大学生动辄“讲实惠”要价钱,急功近利,一切只为了“好工作”,丧失了理想追求,有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扭曲。这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操和文化品格的滑坡。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高校的德育建设还需加强,要提升受教育者深层次的精神品质,还有赖于他们的情感认同,使理性与感情生命沟通,完成优秀个性品格塑造。

二、 高校德育

建设中的心理教育导向

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任何形式的心理教育最终必须在教育对象身上得到共鸣,产生合力作用,引发其自身内在的动力才能取得成效。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导向必须是根据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理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进程中对他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沟通与导向,使大学生能发现其优点,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接受德育教育的心理机制,并取得最佳德育教育的过程。高校德育心理导向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认知疏导。认知是心理的基础因素,对大学生接受德育的消极心理要采取认知疏导的办法解决。认知疏导离不开讲道理,道理讲的明白,可以说服人;道理讲的深刻,可以征服人;道理讲的透彻,可以折服人。当然讲道理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进行,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又要有引人入胜的形式;既要有教育层次性要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又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原则,又要切实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使疏导工作顺利展开,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言行。

二是情感升华。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情感不仅依赖于认识过程,它对认识过程有反作用。大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又是变化不定的,高校德育教育有责任帮助大学生理顺情绪,调整心态实现情感的升华。要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确定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学习志向和报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对学校、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把能对社会和集体的奉献看成是人生的美好追求,在审美上不断升华对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追求与修养,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三是意志形成。人的意志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永生不变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学校教育和自我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意志是心理的控制因素,高校德育建设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刻苦锻炼意志,讲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在理智和情感发生冲突时有良好的自控力,形成良好的品质,成为新时代的意志坚强的大学生。

四是人格魅力。人格是心理的综合因素,它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也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当然,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形成来说,最重要的是社会环境,没有社会生活的历程就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完美的人格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高校德育建设要通过正确的思想德育理论指导大学生,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模范人物的人格魅力来鼓舞大学生。用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大学生,使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具体。

三、 高校德育建设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调整

高校德育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现代教育相一致的德育教育新观念。

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析

虽然大学生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了较为丰富阅历,心理也更显得成熟一些,但是也仍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情绪及心理上的波动,极易造成思想偏差、行为偏差,不利于大学生成为国家需要人才。基于这个情况,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切实引导大学生走出迷茫、负面状态,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与价值。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1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社会在进步、人才在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大学生需要做到全方面发展,只有可能提升自身价值。这种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掌握,还需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这也是大学生日后就业中的优势与亮点,显然心理脆弱、敏感的学生,并不符合社会需求,只有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才有助于大学生日后就业,才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作为评判人才的其中一项标准,需要大学生具备这项素质,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需落实具体教学措施,那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不显著的,也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做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

1.2是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成效是明显的,教学结果是突出的,且已经做到了与社会需求同步提升。高校也应正视自身教学职能,积极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自身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只有抓好学生心理教育,才能更好打造本校人才,才能更好提升本校价值与影响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只有将创新举措落实到大学生身上,才能更好满足教育要求、完成教育使命,也才能更好顺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需求人才,有助于高校长远发展。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2.1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及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将更多的视线聚焦到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上、专业技能掌握上,认为这两面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那么重要,这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且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影响了想到多的教师及领导。当下,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做出彻底改变,改变以往认知与态度,并用一种前瞻眼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校领导应彻底消除心理健康不重要这种观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成才进行挂钩,做到专业技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手抓,切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付出精力、心血及资金上的支持。教学观念的转变会带动教学重心的转变,有利于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顺利举办,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各项措施顺利落实到位。

2.2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基地

除了高校及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积极配备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助基地,如一对一心理辅导办公室、心理帮扶咨询室等等,切实搭配心理健康课程,给予大学生心理关怀与心理指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没有较多的说服力,其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帮扶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无力特性,这也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助基地的根本缘由。这些心理辅助基地,可以定期对有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定期追踪、探访,切实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并对生活困难、遭受重大事件打击的学生带去关怀与慰问,切实弥补教学不足,切实发挥出强大心理辅导作用。

2.3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也离不开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应当和校领导建立密切交流,且在交流过后达成一致共识,整合校园资源,努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切实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切实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的资金及人脉,搭建只服务于本校的校园网站,在网站上每天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每天换着花样的增添心理健康教材中的内容,并每天由专人搜集相关社会案件,填充到网站中,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此外,还应在网站中开辟交流通道,让学生、教师在交流版块中畅所欲言,加深师生交流,切实通过网络交流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做到了教育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目的是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也能让校领导、心理方面教师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切实辅助了心理健康课程,也切实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且将这种作用最终落实到了大学生身上,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策略。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模式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1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当代高校讲究德育为先,而后育人,追求学生个体知识、素质两者高度结合。大学生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价值观大多已经成型,但是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依旧是人生观的重要养成时期,培养能力、人格、知识、道德四者合一的当代学生也是当代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培养学生的三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大学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深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思想变革引起社会变革,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同样适用,学生的思想变革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个体的奋发图强或者日渐颓废,当代学生的生理活动、行为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本人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钻研度加深的大学学业知识,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掌握大学相关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社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许多人在价值观形成初期遭受了重大变故或者遭遇强烈刺激,形成了偏激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关,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才能对于现实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减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与此相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这既是大学生闪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导致其偏激的情绪活动以及冲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对自我认知的训练,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道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1.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也就是说,许多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之际,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模糊的。与此相应,现代经济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失业:一则是大量工作无人做;二则是很多人无工作可做,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人并未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大量的失业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财产纠纷、生活问题甚至犯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自我认知的形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创业、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减少失业的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今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办相关讲座,并且强制学生去听此类讲座,心理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寄托于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生自行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并未有专业的人员或者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单方面学习心理知识或者单方面学习学术知识的局面,形成了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形式,学校并没有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全局规划,导致学生教育仅有形式而未达到实质效果。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封闭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仅仅将心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未注意到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忽略了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空学诸多心理理论,但是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日常生活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在知识上高谈阔论,而在实际处理中手忙脚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漠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倍功半。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说,新的模式耗费精力多,学校支出大,耗费资源远远多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多数学校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实行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本质上还是处于老旧的模式之下,依旧存在封闭化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途径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数高校拥有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学生开展相应心理课堂以及心理讲座,最后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和事后控制而非现代心理教育理念所推行的事先预防。因此,多数学校看似实行了现代化的心理教育课堂,但是实际上并未改变,并且这一形式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

2.4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到了大学,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学校强制开展讲座活动,学生被迫参与讲座而内心则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抗拒。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陈旧,讲授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也导致讲师失去了教学兴趣,因此讲师愈发不愿教授,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及相关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3.1.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高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也才能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从而在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新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掌握能力。

3.1.2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鉴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3.1.3个体化原则

不同学生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同,其人生经验以及知识系统结构也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普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差异化教育。学校在对每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教育时机、教育地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3.1.4阶段化原则

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不同阶段时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充满好奇,大三学长相对迷茫,大四毕业生具有模糊但基本正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创造适合心理教育环境的环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进行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造新的适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环境创造要注意符合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综合意见。

3.2.2加强相关人员培育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3.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学校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新模式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教学,采取网络教学的模式,做到学习内容普及学生整体。教师可以开展网络课堂演讲或者以微信公众号为传播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创新。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教师 心理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是高校的热点,同时也是社会颇为关注的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高校教师除了做好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之外,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从而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来,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然而许多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如何进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还是备感无力的。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

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大多出现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部分新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更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这就造成了人际交往困难,产生孤独感,缺少安全感,出现焦虑不安、寂寞失落和注意力分散等症状。进而使得有些学生感到空虚无聊,内心困惑,学习、生活失去了动力,整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再加上交际上的困难,一些学生就开始变得敏感,也开始学会逃避,学会封闭自己。

2.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

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使学生进校后学习费用增加,个人生活开支增加,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不得不考虑自身经济问题。如何合理地分配生活和学习所需的各项开支,对于缺乏处世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常常感到一筹莫展。另外,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经济状况差距要比中学时代明显得多。面对这种情况,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难免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3.信念缺失,没有人生目标

上大学之前,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诸多学子的最大愿望,他们从没考虑过之后的事情,进入了大学,反倒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不知道想干什么、该干什么,也不清楚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总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茫然。信念和人生目标的缺失,使得他们容易把自己围困起来,拒绝和外界的沟通和交流,采用消极的生活方式,甚至只能在虚幻的虚拟世界里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4.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谈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分析其原因却纷繁复杂。有些学生是心理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往的需要而谈恋爱;有的学生是出于从众心理去恋爱。但在恋爱中有许多心理问题出现。例如,有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应付众多追求者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为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面临着多重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因为专业方向、社交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其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都有极高的期望,这也在无形中给大学生施加压力,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恐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同时,还背负着对家庭的深重的负罪感,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此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的学生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采用集体组织学习的方式,选用相关的心理教育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之后,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和分组讨论的方法,加深教师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解,完善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增添教师们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信心。

其次,在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对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二、三年级学生要关心他们在适应环境后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大四学生则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等问题上。就性别而言,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女生相对温和、性格内向。教师要研究男女学生这些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再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要提前开展,渗透在教学之中。当发现有的学生处于心理劣势和心理压抑状态时,教师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学生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疏理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如果对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仅作片面的评价,只采取命令或过度强制办法,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引起对抗,使学生走向极端。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从而取得学生的信赖;将正确的、积极的为人处世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个别问题要个别解决,尊重学生的隐私,及时进行疏导,将其解决、控制在萌芽状态;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人生导师的形象。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事业。我们做为高校教师的成员,经过几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深知心理教育的重要。通过全面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系统的心理教育知识的学习,必定能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所成效。这样,教师就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实现毫无负担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孟庆茂,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