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药工程就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药工程就业现状

篇1

(1)从我国产业结构角度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我国的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尚待发展。

(2)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很多地方院校,忽视与自身办学条件的结合,缺乏特色性,加剧了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要寻求改变,唯一的出路只有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实际,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增强自身的办学特色,强化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本文结合成都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现有办学条件,重点探讨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就业竞争力。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分为偏重于工学的(发酵工程)和偏重于理学的(生物制药),国内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要求有的侧重于工学,有的侧重于理学,更多的是追求全面。由于各高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往往存在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上的困惑。而我校的情况是培养方向不够清晰,所学科目涉及普通生物(以植物学为主)、生药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和课时数较多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等等,涵盖面较广,学生反映强烈。这对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显然是不利的。作为一所城市综合性大学,人才的培养要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重点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传统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指出,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和节能环保六大产业的发展。结合我校生物学院的现状,有药学和制药工程两大与医药相关的本科专业,在师资力量和药学资源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和生物医药接轨。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

从国内来看,许多省市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生产抗肿瘤、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排异反应的抗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在生物技术产业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70%以上。成都市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建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形势良好,并且又在大成都范围内规划新的生物产业园区。在这种形势下,将生物医药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显得更加清晰和明确。

二、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要增强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特色培养,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根据资料显示,很多高校,其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宽泛和模糊,技术、工艺、产品、设备等面面俱到,涉及的就业领域看似很广,面也宽,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大量的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面临较多的困难。为改变此现状,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培养重点置于生物医药领域,其目标定位于: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技术及生物药物研发、生产等相关流程和生物制药的厂房设计要求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三、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构建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类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特征也应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来源于早期的生物化学技术,对化学系列课程设置的比例较大,而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占比存在不足,更谈不上生物工程上下游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中,由于该专业交叉学科较多,各种教材因对体系完整的要求导致在实践中教学内容重复比例偏大,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上,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比例还不能满足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提出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重构方案。首先是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方面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培养本专业学生基础理论为目的,为以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课程主要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普通生物学等,其占比(包括相应实验课程)为总学分的15%,而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归为选修课程。其次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培养本专业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根本目的。该模块以生物制药为核心设计相应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概论和工程制图。其占比(包括相应综合实验课程)应不低于总学分的35%,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1∶0.8。最后是专业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模块主要拓展专业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展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更广泛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涉猎。该模块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免疫学、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现代医学概论、生物制药厂房设计(GMP)、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实验动物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文献检索、营销学等。其占比为总学分的18%左右。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及课程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从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的角度,该培养方案的构建一方面重点突出了与生物制药领域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与生物制药密切相关的实践技能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后通过拓展课程的设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相关视野,也为以后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总之,通过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能使毕业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学、生物工程原理、生物制药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药物设计、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技术药物及产业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技术药物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 生物制药技术 职业能力 企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访谈了30家武汉市生物制药企业,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对生物制药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1.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对现代生物制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总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

1.2调研内容

共调研企业30家,其中重点走访21家,问卷调研9家。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生物制药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生物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等方面。

1.3调研方法

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走访、发放企业调研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2调研结果分析

2.1生物制药行业背景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是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激励下,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层面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营造了需求环境。《200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到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制药中下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前10名。

生物制药也是湖北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创业6年,光谷生物城在全国26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位列第三,2014年上半年,武汉、宜昌等十市实现生物产业产值693亿元,超过去年同期全省生物产业产值。全省医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同比增长33%。

2.2未来3-5年,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

据资料分析,目前全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速度和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制药行业,仅湖北省的生物制药企业就多达1400余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领域,虽然抗体、基因工程等现代制药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但发展迅猛,体现着未来制药业的方向。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业带来了不同的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未来五年,武汉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年,加上自然更新人员,每年需要生物制药专业人员约3500人。

2.3生物制药行业生产岗位人才需求悄然发生变化

在调研结果的分析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技术类(23%),质检类(15%)和销售类(11%),在技术类毕业生选择的多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操作、分离纯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带研发性质的实验员/技术员岗位,而传统制药岗位,如微生物发酵、制剂生产岗位的选择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异军突起,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因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生物制药行业需要掌握传统微生物发酵 、制剂,生产管理等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是需要具有现代生物工程的制药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2.4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期望

生物制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带研发性质的技术类岗位对高职学生青睐有加,企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制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变化决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内容。

2.4.1企业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的学生最需具备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具有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医疗安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企业认为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2.4.2企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但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有待加强,尤其PCR操作、SDS-PAGE、Western blotting、ELISA等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亟待加强。

企业用人观点归纳: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由于各企业经营方向不同,学生就业岗位不同,而学生能力及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从事生产、检验岗位对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从事销售工作对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共同的特点是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而学习成绩、专业背景、社会实践相对不重要。

3建议

(1)“普适+定向”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学生素质培养优先;

(2)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作用;

(3)改善实训条件,增加现代生物技术类实训项目。

篇3

关键词:麦可思调研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社会评价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独立调查的机构,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数据及分析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笔者学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认真学习了麦可思公司提交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跟踪数据分析

1.基本情况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2013届毕业生65人,参加调查的有效邮箱57个,回收问卷33份。全校有效邮箱共4397个,回收问卷2370份,答题率约为54.8%,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提交问卷,说明有部分毕业生对此次调查不关心,或没有关注到此次调查。

2.原因分析

(1)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对此次麦可思公司跟踪调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使得部分2013届毕业生没有认识到此次问卷调查的意义和作用,出现了答题率偏低的结果。

(2)学生填写问卷技巧不足。由于学生没有参加此类调查的经验,在填写问卷时回答问题不足,使得有些项目的有效样本数达不到要求,影响了调查质量。

(3)学生对母校感情不深。有些学生认为已经脱离了学校,对学校、就读专业的发展不再关心。

3.应对策略

(1)加强宣传。要让全体教职工知道这项调查工作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调查分析,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2)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责任心教育、爱校教育。

4.整改方法

(1)要求辅导员及时通知调查范围内的学生,做好组织填写问卷工作。要求专业教师对调查范围内的学生宣传此项调查的重要意义及作用。通过加深学生对此项调查的了解,提高答题率。

(2)组织在校学生试填写问卷,指导学生掌握填写、提交答卷的方法。

(3)建立班级QQ群,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加入到群中,便于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的联系。

二、就业竞争力分析

1.基本情况

报告显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7%,月平均收入3081元,毕业时掌握87%的基本工作能力,就业现状满意度达到60%。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55%,职业期待吻合度为30%,学生认为职业不符合期待的原因主要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生活方式。

2.原因分析

就业率达到97%,说明学生的工作能力不弱,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专业相关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就业环境不够理想,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想更换行业、职业。这反映出学生在求职时普遍没有正确地评估自己,缺少长远目标,盲目就业。

职业期待不吻合度和离职率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均较高说明毕业生还没有对专业、行业职业有清晰的认识,现实与学生的想法有偏差。月收入偏低符合行业规律,初就业的一般薪资较低,但随着技能的成熟、资历的增长,收入会大幅提高。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应该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相应产品开发不够,学生就业可能存在困难。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及成熟,就业形势会转好。

3.应对策略

准确的职业定位、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可行的通道设计,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层次,提高学生就业率。

4.整改方法

(1)组织课外专业活动。组织系列专业课外活动,如专业社会调查、专业技能竞赛等,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专业,认识职业。

(2)深入社会调查。通过深入社会调查,关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岗位群),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三、就业特色与优势

1.基本情况

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产品安全工程技术员,主要行业是药品和医药制造业,67%在民营企业,20%在合资企业,6%在国有企业。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规模在51~300人的占38%,1000人以上的占28%,301~1000人的占28%,50人以下的占10%。

2.原因分析

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和所在行业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用人单位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中型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一致。

3.应对策略

摸准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和职业环境,根据职业要求帮助改进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入职教育。

了解用人单位的特色,分析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更准确地指导毕业生进行就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培养职场文化,使毕业生具有职场文化方面的优势。

四、校友评价分析

1.基本情况

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1%。但愿意推荐母校的只有59%,不推荐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校风学风不好。

2.原因分析

满意度较高,反映出学生对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比较满意。但对母校推荐度较低,说明毕业生对学校的某些方面不尽满意,如认为学校洗浴服务、交通服务、教室设备与服务等方面不够好。

3.应对策略与方法

(1)建设好校园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服务环境,提升学校在学生中的形象。

(2)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3)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做好实习组织管理工作。

五、工作能力及知识分析

1.基本情况

基本能力测评情况。五大技能群对应的各项基本能力分别是: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前3项分别是积极聆听、积极学习和有效的口头沟通,相应的满足度分别是91%、88%和82%。

该专业最重要的核心知识前3项是生产与加工、工程与技术和中文语言,相应的满足度分别是86%、89%和95%。

2.原因分析

急需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中体现了对毕业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要求,学生在理解与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有待加强,营销和化学知识需要补充。

3.应对策略

将各种基本能力、核心知识融会到教学中,实现教师教法转型、学生学法转型。

4.整改方法

(1)组织教师学习各项基本能力、核心知识的概念,探讨如何将这些能力和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如何从填鸭式教学转向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2)组织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讲座、交流等形式,教会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依赖型学习转变成自主型学习,将单纯为分数而学的方法,改变为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同时考虑分数的方法。

六、培养过程分析

1.基本情况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分析与检验》和《药事管理》。在麦可思的报告中,没有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

2.应对策略

在做好生物制药技术行业企业岗位分析、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课程质量,提升学生及社会对本专业的满意度。

3.整改方法

(1)会同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修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篇4

以强化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相关课程,对应工程设计内容体系,构建完善的工程设计课程体系。大一为工程设计启蒙阶段,以激发兴趣为主,课程为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概论;大二为单元设计和工程设计技能培训阶段,包含: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制图、化工仪表自动化;大三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阶段,包含:生物工程(化学工程)设备、分离工程、化工设计与模拟、工艺学课程(化工工艺学、发酵工程、制药工艺学、酿酒工艺学等);大四为工厂设计和综合实训阶段,主要进行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工厂设计和毕业设计。为适应行业的需求和时展,在各课程教学中突出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学的同时,着力介绍行业规范、标准以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将计算机辅助制图、计算机仿真模拟、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主要技能进行培养。

2构建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环节

工程设计是面向对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只有突出实践环节才能让学生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有所感悟。整个工程实践环节包括化工AutoCAD制图、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Aspen仿真模拟、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创新综合性大实验、湖北省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三井杯”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生产实习、工厂设计项目、毕业设计。工程设计以校企组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尿素仿真实训平台、啤酒发酵实训基地、药物制剂实训平台)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如安琪酵母生物工程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依托,注重选题的针对性(面向地方企业)、设计的规范性(符合行业标准)、操作的可行性(绿色、经济与安全),并将化工设计竞赛、制药工程设计竞赛融入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大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

3构建合适的工程设计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

工程设计的系统性、协作性较强,因此在工厂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采用小组制、导师制、课题制进行管理、操作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即每小组5~7名学生和1~2名指导老师,每个学生完成每组设计项目下的一项子课题,最后采用学生答辩与互评、教师评价、企业专家点评等构成综合评价体系。另外,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考虑给予竞赛获奖和设计达优秀等级的学生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代替相关选修课的学分,以此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工程设计的学习。

4结语

篇5

关键词 高校 生物师范类专业 就业现状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Solutions of Current

Biological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ZHANG Qiang, SONG Yunxian, WU Xiaomin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and 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biological problems Normal student employment, to refer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society to adjust the size of enrollment, optimize the structure fo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will provide cross-disciplinary talent and emerging disciplines schedule, conduct career guidance,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relevant education, quality of education students will be upgraded.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employment of Biotic Normal majors summarize, for biological countermeasures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or biolog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majors employmen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biological normal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ituation; solutions

1 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就业现状

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招生量太大。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在2000年进行扩招之后,高校学生教育一直保持这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本科师范类生物专业学生数量由2.3万增加到6.8万,在读本科生由5万增加到23.6万,当年的毕业生数量由0.6万上升为46.5万。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本科生物师范类学生6.9万人次,硕士以及博士25.6万人。可以看出,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对于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的的需求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然而,生物流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是基础的研究方向或是比较冷门的领域,这样的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扩招必然导致就业问题。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的就业情况不良,与生物领域的就业面窄等因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校生物师范类学生就业前景不良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出现进步。

2 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就业措施

2.1 跟随社会步伐,调整招生幅度,不断完善教育结构

相比于其他很多国家来说,美国算是十分发达的国家,能够影响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其地位可见一斑。美国的这一地位与国内的学生教育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探索之后,美国的学生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参考,能够参考其教育情况进行社会就业人数的设定,这样使得美国的教育-就业系统不会出现供不应求或是供过于求的情况,能够进行很好的循环。这样的模式使得很多国家开始借鉴和效仿。本科生的招生计划是对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方向、招生计划、人数设定应该和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挂钩。参考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特点,在以后的在读学士里面除了其中一部分需要进行硕士学位的学习之外,其他的学生都要面对很多实际应用的单位,变为具有动手能力的职业型人才。

2.2 将新兴与交叉的学科的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上日程

现在,生物产业在国际经济里面十分具有先进性和重要意义的一个产业,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具有支柱作用。以后生物产业的发展能够使得食品生产行业、生物材料行业、生物化肥行业、生化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等多个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些行业的发展当中,很多学科都是交叉的,因此对于这些新兴行业的学生的交叉学科教学不能掉以轻心。而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创新思考。这些创新性的人才培养,都是从我国的生物产业未来的发展的立场上考虑的,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进行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业型的全面人才的培养,注重进行产业与教育的全面贴合,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师范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

2.3 将学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对于高校的学生教育来说,主旋律不是进行机器的制造,而是进行人才的培育,是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的进行培养,并不是进行粗制滥造。教育质量是开展本科生教育的根基,也是本科生进行就业的指标保证。我国过去会把本科生当成学术精英开展相关培养。从1997年开始恢复本科生教育起,一直到实行扩招政策这段时间,国内的本科生的数量还保持在一个很小的数字,当时我国的条件还能够满足进行精英模式的教育。但是现在国内的本科生规模逐渐扩大,逐渐变得十分庞大,比较难开展精英化教育。笔者认为,在进行生物类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本科生的培养单位坚决不可以将培养标准随便降低,还要严把毕业考核关。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很多的本科生的教育负责人和相关指导教师主张摒弃本科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的方针模式。坚决反对教师采取自主式的教育方式,要使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当中起到关键作用,不推卸责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教育质量,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3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人民逐渐越来越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更是十分关注。但是,最近几年的本科生的就业情况不好,就业率也不断降低,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十分不利,本科生的就业逐渐出现区域性的岗位竞争,出现了十分激烈的竞争局面。本文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总结,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对于我国高校的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出发,对于生物师范类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各个方面进行生物师范类本科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2013年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jy13242)和淮北师范大学博士人才引进启动项目(No. 600743)

参考文献

[1] 张江涛.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研究——以G职业学院生物制药专业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10.

[2] 管元生.师范生就业困境及出路[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2).

[3] 张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师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

篇6

针对《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和问题,以开展“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目的,从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与创新方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竞赛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

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教学改革

1学科竞赛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学科竞赛是高校推动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1-2]。“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公司协办,宗旨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结合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开展工程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发现和培养一批社会所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推动中国大学制药工程和相关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其他方面,学科竞赛增加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更有直面社会的能力。

2课程教学现状

《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3]。该课程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为基础,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综合研究制剂生产实践的应用性工程学科[4-5]。其培养目标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014年和2015年,本校分别组织了第四届和第五届“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通过比赛,我们发现学生在面对竞赛题目时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思路。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培养工程意识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应用性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也不会使用技术标准规范等工程工具、图表等工程语言来表达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思想,这也往往是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应届大学生的原因。

2.2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需要存在差距

课程教材内容在编写上注重理论教学,重点讲授各个单元生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适用范围,都与生产实践有关,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学生又缺少实践经验,难以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而且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际制药生产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讲授起来很辛苦,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费劲,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3学生对新型制药设备缺乏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GMP认证制度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型制药设备不断面世,车间设计的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的教材所涉及的大多数是传统的制药设备,以致学生较少关注有关药厂各种生产设备的发展变化,对新型制药设备缺乏了解,导致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与实践脱节。

2.4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由于《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这门课程既有难度又有广度,涉及的知识内容很多,且都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应用性强,而药厂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情况又非常复杂,设备更新换代也很快,学生学习时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以致课堂作业和课程设计都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

2.5师资力量薄弱

制药工程专业是药学与工程交叉发展的应用学科,既要具备药学的特色,又要体现工程性质的特点,而学校教师大多数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缺少工程技术类的教师,使得制药工程专业局限于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生物药物、药物剂型等方面的研究。

3基于学科竞赛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作为各类学科竞赛中的重要赛事,它需要具备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化工制图、药剂学、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药工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安全、环保、经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使用专业软件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方案所涉及的政策、地理、人文、经济等多重因素,从而提出最佳方案并撰写工程技术文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6]。为了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以“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为依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从而对该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3.1课堂教学改革

3.1.1教学内容的改革

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往往包含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这些新技术、新设备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如2015年第五届“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提出了一个新型三合一设备的设计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制剂技术和制药设备发展的前沿知识,充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指导教师要积极参加教指委组织的相关会议,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学习;同时指导教师团队也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如何使竞赛优秀作品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渗透到每个教学时间,把学科竞赛变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手段,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3.1.2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大多都是通过PPT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采用“满堂灌”和“一言堂”的讲授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又缺乏实践经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结合“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特点,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某些问题与所授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理论课程-设计竞赛”之间的无缝对接,把竞赛有规划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多给学生一些具体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把疑问记录下来,在下次的课堂上利用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对于一些疑难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3.1.3教学手段改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师将获奖作品、比赛现场录像等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早地了解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学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此外,介绍一些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常用软件的应用,如AutoCAD、3DMAX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工程技术中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些实际竞赛作品的训练,加深学生对设备选型设计和工程设计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3.2实践方式的改革

3.2.1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项目由原来的综述转变为工程设计,以历年制药工程设计竞赛题目为背景,将往年优秀竞赛作品的部分内容作为工程设计供学生毕业设计选用,可以是无菌车间设计、原料药车间设计、制剂车间设计、洁净厂房设计、自动控制设计、三维厂区动画设计等等,丰富了素材题目,提高了毕业设计题目的更新率,同时通过这些具体的工程工艺设计课题让学生积累了许多课堂教学上学不到的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由于“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能力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7],因此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更切合职业的需求。

3.2.2增强校企合作

依托制药企业,“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是以企业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为竞赛题目,使学科竞赛的方向与社会、企业需求一致,使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在竞赛期间,根据竞赛需要,聘请企业和设计院专家对学生竞赛作品进行点评;或引导企业参与,建立学科竞赛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3.3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特点,对《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外实践反哺课内理论知识学习,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过去的教学将设备和工艺设计割裂开讲,知识点单一,且没有逻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现在侧重如何进行工程设计之后,学生能将其课堂上所学知识放心地运用到作品设计中来,虽然也会出现错误,但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指导教师进行主动学习,对设计作品反复修改和不断实践,最终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2)提高了专业学习质量。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解答准备参赛作品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们学习动力增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竞赛作品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准备参赛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在做项目和参赛过程中不再是无从下手,而是能够理清思路,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能够学习别人的创新思维,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4)提高了学生的参赛人数和学生的获奖率。2014年,我院组建了两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由6名学生和2名指导教师组成,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胜奖;2015年,报名参赛的队伍增加到8支队伍,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由此可见,学生参加“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总数逐渐递增,所得奖项数量和高级别奖项也明显增加,表明学生对参加“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热情和水平都有所提高。

4结语

针对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为手段,着重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方式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后我们将逐步完善学科竞赛的保障机制,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改,不断整合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模式,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作者:郭惠玲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学部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2]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3]邹祥.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4):179-181.

[4]朱宏吉.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6.

[5]张珩,王存文.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

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发展规划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21 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流[1]。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2]。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水平,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成立于2012年(依托单位贵州大学),该中心拥有价值近600万元的仪器设备,中心使用面积1200余平方米,由植物化学研究室、药物合成研究室、药物制剂研究室、药物分析研究室、药理毒理研究室、保健食品研究室等六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是一个省级管理的独立的实验教学实体。该中心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制药产业的发展需要,面向我省、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以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为重点,主要从事中药民族药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研究。该中心同时以学科发展为契机,全面指导、带动本科生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已初见成效。

1.实验教学改革

1.1实验理论教学

近几年来,本工程中心结合学院药学专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本工程中心的理论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其具体措施主要从教学内容上进化繁为简,推陈出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工程中心理论教学内容的改变,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改变为指导,在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重点放在新药研发的创新思路上。不断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中及时融入药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的技术增长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理论教学中的药物分子设计内容和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我们主要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或了解药物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1.1药物分子设计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药物分子设计在新药研究和发现研究领域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知识点,药物设计已成为新药研究和设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以前本工程中心在该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化学模式为主,以介绍药物的化学合成和化学性质为主要内容,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将化学和生物学的内容相分离,造成知识脱节,已不能适应新药研究的需要。因此,在对国内外新药设计和研究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决定融合和取舍国内外现有药物分子设计教材的特色,为我所用,以当前新药研究中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为出发点和归属,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为讲课的重点,以点带面,不必面面俱到。计划通过该教学内容的学习,为学生在后期学习及工作中参与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打下基础。

1.1.2药物合成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药物合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在于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实验教学的加强。主要以面向制药企业的现状,重介绍典型药物的生产制备原理为线索,对现有药物合成路线和工艺条件进行评价,同时将目前制药工业中仍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新的合成途径,以开阔思路和锻炼能力。

1.2 实验操作教学

原有的实验操作教材注重相关基本操作的串联,以大量“照方抓药”的性质安排实验操作体系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我们主要对多数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原有实验内容做了优化组合,引入了许多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同时注重实验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实验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1增加实验的探索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增加一些探索性思考题,如在药物分子的合成实验中,简化一些在实验方法的文字叙述,插入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删去一些操作性实验步骤,改为让学生自己完成相关数据库检索,查询类似文献资料,完成对同一药物分子的多条路线设计及其合理性和优缺点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对多条路线的合理性验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通过本工程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要给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科研理念,要开展实验研究必须学会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要使实验成功不但要有扎实的实验技能,更要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1.2.2增加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如在植物化学肉桂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实验中,要求学生设计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并对分离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对比评价,对指纹图谱的对比指认及波谱学分析鉴定成分。有意识引进较前沿的科研成果,加强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探索性研究,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对本学科前沿发展的最新认识。

总之,本工程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锻炼,能很好的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性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3 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本工程中心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式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有了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通过本中心实验教学改革,该中心毕业的学生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3)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5)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掌握1门外语,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315页)2.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本创制工程中心前身为贵州大学天然药物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成立于2010年,管理机制主要采用核心团队成员分工制,但是该机制运行以来发现日常协调管理存在缺陷,造成实验装备和技术力量难以形成优势,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创制工程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对前身研发中心的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主要在借鉴国内外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省教育厅指导下实行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模式,设立相对独立的、有国内外中药材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参与的学术委员会,确定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活动。学术委员会成员9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原则上每年召开学术会议1~2次。

工程实验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办公室主任(专职)1名,仪器设备专职管理人员1名,各功能研究室分别设研究室主任1名。在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业务水平、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连续聘任的主要依据。

3.创制工程中心发展规划

3.1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的建设思路,围绕人才强“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工程研究团队。引进不同级别工程研究力量,注重不断改善工程中心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形成一支覆盖药学各专业领域的、结构合理的工程研究队伍;引进高水平领军性人物,带动提高“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的整体水平。

(1)近五年内,培养建立一支40-60人的固定研究团队,其中60%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达18-20人,副高17~22人,力争培养省管专家或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6人。

(2)近五年内,培养博士研究生8-10名,硕士研究生150名以上。

(3)近五年内,针对不同天然(民族)医药相关企业的需求情况,开展企业技术专业人员培训工作,满足国内不同方向医药企业的需要。拟培养与天然(民族)医药相关技术专业人员100-150人次。直接或间接解决200-300人次的就业岗位问题。

3.2学科发展规划

(1)近五年内,加强与其他高等院校合作,力争将贵州大学与天然(民族)医药相关的专业(苗药制药学、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建成国内知名的学科。

(2)近五年内,完善与天然(民族)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基于行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关课程,满足与天然(民族)医药相关企业一线的需求。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贵州大学药学院以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为目标,介绍了实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其发展规划。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同样也会发现现在的教改和发展规划会存在缺陷,需要继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本工程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宗旨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工作无止境。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专业人才; 分析; 预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省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十二五”时期更将就业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可为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有效帮助浙江省就业工作的开展。

一、浙江省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现状

浙江省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据相关部门统计浙江省适龄劳动人口在2011年大约有3300万左右,将近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浙江省是高等教育的发达地区,每年专科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能达到三十万左右,而且,我省也是外来劳动力流动大省,每年的外来劳动力流动量能达到600万之多,这在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以及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人数增长的弹性系数逐渐降低的大前提下更加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重性。但是,另一方面,目前就业结构性的矛盾又是相当突出。一些需要技术含量和熟练的工种在企业方面招不到合格的工作者,而一些非熟练工没有技术含量失业现象又比较严重,而且不容易再就业,目前浙江省的城镇就业人员教育程度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力再就业的机会,目前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等方面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将会出现普通劳动力过剩,而具有高新技术的工作人员短缺并存的局面。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浙江省城市化的步伐也遥遥领先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大量的农田村用宅基地被占用,使得农村劳动人口过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无疑为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加了一份负担, 而另一方面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市场设施落后,同时资金的投入也比较缺乏,就业信息网络不健全,虽然现在各种技能培训学校风起云涌,但是大多是着重于技能较低、较浅的培训,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社会对高新技术的要求。

二、浙江省“十二五”期间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具体分析与预测

2009年浙江省在十一五规划的大前提下,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了65万,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达到了22.5万。虽然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当前浙江省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仍有一定的问题,在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本文对浙江省在“十二五”时期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如下。

1.高科技产业人才需求的潜力巨大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科技产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在“十二五”时期将成为重点需求对象,信息产业方面、通信行业的高度发展;数字化家电的全面推广,数字时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领域;软件行业在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加剧;电子商务在社会商务办公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种种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无疑加大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现如今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院校繁多,导致近一段时间内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所下降,但是拥有过硬专业素质的人才,依然会在未来成为众多企业追捧的翘楚。预计到2015年高新技术行业在浙江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25.3万人,其中网络工程方面7.2万人左右,软件工程相关专业13.3万人,电子行业3.6万人,还有其他信息管理人员等。“十二五”时期对高科技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高出平均增长率5.42%。

2.医药与现代生物产业方面相关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随着浙江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身体健康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物质方面的保证,同时随着浙江省全民医疗保障的推广,医药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浙江省“十二五”时期必将成为社会需求的焦点。生物制药、化工制药等医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8.3万人左右。随着生物工程领域在近几年科研突破较多,为人们身体健康寿命等方面的提高有了更多的保障,生物工程相关专业在近几年也受到很多高校学生的追捧,但是由于生物工程领域相对目前来说还是很前沿的高科技领域,尤其细胞分子学术性较强的专业在“十二五”时期需求量还是相对较少的,这一类专业本科以下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一般就业率较低,硕士以上学位的相关专业人才相对好就业一些,主要方向为研究院,研究所一类学术性领域。临床医学专业方面由于现在学医受到追捧,但由于时间长,专业实践方面要求较高,且医生从事职业工龄一般相对其他领域要高出很多,所以临床医学专业方面的学生在大城市就业一般比较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目前医疗合作社等医改政策的推广,临床医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在乡镇农村中就业的几率将大大提高,预计“十二五”期间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专业等医学类专业将增加到2万人左右,增长率将达到7%~8%高于以前的平均水平。

3.制造业相关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汽车相关产业、船舶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重工业制造业对机械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器类专业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依然延续这几年就业较好的势头。不过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业类型开始向集约型的经济模式发展,更加注重设备器械的自主知识产权,这对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就会提高一个档次,设备维修、维护等一系列的衍生行业,也会大大拉动相关专业人才就业率的增长,预计浙江省“十二五”期间机械类专业、自动化、电器类专业将达到10万到15万不等的人才需求量。轻工业一直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温州、义乌等市早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皮革,服装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也将对轻工业等相关产业重点扶持,化纤开发,化纤聚合工艺技术,真丝产品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将会成为“十二五”时期轻工业市场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预计到2015年轻工业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8万人左右。

4.现代服务行业领域相关专业人才预测与分析

浙江省的天然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服务行业领域在我国也位于前列。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大,对浙江省有着不小的冲击,再加上我国房地产行业过热,楼市泡沫严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服务行业的增长率将有大幅度的下降,这也将直接影响金融保险、房产营销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但是随着全国惠农政策的加大,保险行业在农村等乡镇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传媒等文化产业在浙江省走俏。预计到2015年间旅游、传媒等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幅将超过9%~11%。

对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做好浙江省市场人才需求的的预测与分析,对政府可以积极的促进就业,保障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高校毕业生未来职业规划,人生发展前景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希望本文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更好完成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姚引妹,何樟勇.等“十一五”浙江就业需求及对策研究[J]

[2]沙虎居.浙江的就业趋势及对策研究[J]

[3]杨卫疆,周桂荣,王雪萍.我国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J]

[4]将瑜,周志英.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金融业人才需求预测[J]

篇9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以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就业技能进行培养,面试技巧进行培训等的指导工作。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多数是在毕业前半年进行的。学生们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学校开设各种各样的就业指导课程等,这种培训,带给大学生的只是具体的求职技巧上的指导,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提升高职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现在的某些学生是在只注重分数而很少关心能力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入校的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是什么,未来是什么,人生如何规划等问题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一个有计划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做好就业指导的启蒙教育。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在毕业前的半年进行,这段时期学生既忙着应付各种招聘会,又要上就业指导等课,时间很紧,学生还没有消化好就去应聘,导致学生就业选择的时候显得很茫然。因此,在新生入学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2.高职学生定位不够准确。激烈的职场竞争、激增的应届大学生、严重的区域性就业失衡等问题,使就业市场的发展很不协调,学生往往偏重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区,这就使本来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职场,高职生不能准确定位、就业期望值又高,就业自主能力又不强,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重,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多数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多注重政策层面的指导,多关注“就业”本身的问题,至于就业质量的高低,由于人员数量不足则很难顾及。而且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则多偏理论,案例也是只针对学生,离真正的职场情况还有一定距离,从职业发展方面的师资配备看也显得严重不足。

4.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缺乏。目前多数学校把就业指导课纳入了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但仅限于理论教学,教师只是从讲授理论出发,学生也只是以接受理论为止,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作用不大。教学生如何打造自己、展示自己,如何去适应社会组织的要求与挑选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较少有创业教育的观念。导致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没有形成很强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对身为高职生进行创业缺乏信心,在创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

二、高职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主题构想

1.加强职业规划的指导,做好职业启蒙期教育。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所以我们称这个时期为职业启蒙期。这个时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使学生对学好专业课有一个主动性,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做好职业定向期教育。大二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对所学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职业生涯有了一定的规划,我们称为职业定向期。在这个阶段我们采取的做法是:(1)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便进行职业定位;(2)完善双证制培养工作,在学生完成理论课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工厂聘请有经验的师傅参与培训工作,使学生在进入工厂前就受到职业技能的专项培养。几年来我院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至少拿到一个职业技能证,100%获得双证;(3)邀请企业负责人、优秀毕业生、成功的企业家等来校介绍就业的经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4)在高职2+1模式下的最后一年,利用“1”时间,将学生安排到工厂,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就业技能,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从而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实现更好的就业效果,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3.加强就业技巧的培训,做好职业冲刺期教育。大三进入到就业的最后阶段,为职业冲刺期。我们主要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教育、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另外,利用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守信教育、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为主并邀请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给毕业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综合辅导、现场讨论、模拟“双选”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辅导。让学生在不同的授课方式中去感悟、去思索,从而使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也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指导教师要利用毕业前的最后阶段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前的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4.摸清学生就业的想法,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前,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效果。如,我们在生物08级学生即将离开学校进行就业顶岗实习前,专门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88.73%学生很想毕业以后马上就能参加工作,并有强烈的愿望;对就业的地点有61.97%学生希望在省内工作。对于企业的性质学生们要求的不是很严格,在民营和国企都可以,基本上持平。对薪酬的要求,有2/3的学生能正确定位,要求较合理。对劳动强度要求较随意的占半数以上。对于企业是看重现在还是未来发展的学生各占一半。在就业方面有95.77%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的推荐。对于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有35.21%的学生认为已具备,39.44%的认为一般,18.31%的认为不具备。对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愿意从事发酵行业的学生是制药行业的2倍。根据这些调查,我们在学生2+1顶岗实习前邀请了一些用人企业到我校来选拔学生,被选上的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一年,结束后双向选择,经过几年实践,效果很好,本专业的学生声誉一直在上升。

5.利用网络数字化管理,创新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指导的新模式,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QQ群,整个群是由教研室的老师担任群主与管理员,随时把握群的动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目前这个QQ群中有近200人,吸收了3个年级的学生,既有毕业班级的学生,也有新入校的学生。建群的目的一是建立与学生的密切联系,随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二是随时与就业用工有关的信息;三是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近半年的试运行,学生反应效果良好,我们将总结经验,继续将这个群办好,为学生提供一个随时与教师沟通的渠道。

6.了解就业市场的行情,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发动全体教研室教师通过网络、调研等渠道,主动出击,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教育学生抓住机遇,随时迎接用人单位的挑选。如2010届毕业生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生物ZG07共有毕业生55人,截止到2010年6月15日一次签约就业协议52个,占94.5%;灵活就业3个,占5.45%;总就业率100%。位于全校高职专业的首位,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目前这些学生已经分布在各个行业,有63.64%是在我们专业的培养方向的行业工作,详细分布情况如图1。由于我们专业在就业工作上做的早,管理到位,不流于形式,为就业工作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如,生物07级就业工作做的较好,这种状况已经延续到生物08级。现在生物08级在第2学年还没有结束,就有企业到校招人,现在已经签约实习的有:本溪汇源录用30人,山东德州汇源录用12人,辽宁科泰生物基因制药有限公司录用5人。另外,还有沈阳今方药业预计录用5-10人,沈阳依生制药预计录用5-10人,本溪市龙山泉啤酒厂预计用10人左右,还有本溪市木兰花乳业有限公司预计用10人左右。生物08级就业形势看好。

三.结论

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做早、做细、做实,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坚持高职办学方向不动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从社会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这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职学生是可以找到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1 课程建设调研的目的

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2000年新建的专业,具有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优势的生命科学类专业,我们按照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合适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专业建设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徐州师范大学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等院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2 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调研各个学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达成共识:

2.1 毕业总学分=课程(包含实验课程)总学分+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150~180学分。

2.2 课程类型及学分比例。基础课程:50%左右

人文社科类(含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占30%总学分。

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占25%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30%总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遗传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

专业课: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左右总学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

2.3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包括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基因工程操作实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

3 我校生物技术课程建设的现状

3.1 开设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同时适度培养专业专业基础型、复合型人才。我们设计了5个选修教学模块,分别是食品科学与营养模块、现代生物学模块、生物制药模块、农业生物技术模块、生物教育模块。

4 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