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教学

一、引言

化学是初中学生从初三开始学习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由于其学科的一些特征,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觉得既陌生又新奇。尤其是渗透在各个实验当中的有趣的实验现象,更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像学生渗透化学的原理和概念,让学生在抱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很难对许多概念进行深层把握,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学生正确解答习题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化学的概念教学,本文拟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实验观察法

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物质及其所产生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若要形成一定概念,便要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下,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在思维深处形成概念意识,而不只是通过讲述性教学,简单地将书本概念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不会在所学概念的基础上做好化学习题。

所以,在化学概念教学上,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首先在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启发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并在实验课当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了相应的化学概念。

二、注重化学概念中遣词用语的精确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概念的字、词使用十分严密,不能根据自身想象随意增加或减少字词,否则会引起整个概念的变化,比如“酸”这个概念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中的关键是“全部”,必须进行强调,并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举出像NaHS04等电离时也会产生其他物离子的物质,所以NaHS04不属于酸,这样便从正面和侧面都加深了对于“酸”这个概念的理解。

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所以有些化学概念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法理解其内部含义,对于这类化学概念,教师要在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的前提下,对概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解剖。如“分子”的概念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概念虽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其内涵十分深刻,教师需要根据概念,对其进行解剖:一是它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只有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二是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微粒;三是分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它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对于化学概念,为了提高学生了解的准确性,需要首先分析其字词,并通过以上分析,更好地注意到化学概念字、词在使用方面的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念的理解。

三、从内涵和外延方面充分了解化学概念

篇2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初中化学概念多而零碎,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只能去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一个个孤立的概念也形成不了系统的化学知识,教学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会自觉的学习,愿意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不仅能记住这些概念,还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坚实的知识基础.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将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也是新课改教学的要求.社会生活、生产中有很多的化学现象,将这些丰富的现象利用各种手段向学生展现,会使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H2性质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气象气球为什么充入的是H2,而不是空气?学生会思考这个问题,教学自然的过渡到H2的密度以及有关物理性质的学习上来.如,如何除去热水瓶里的水垢、冰箱中的异味?这些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问题,学生不仅好奇,有兴趣学习,还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实验情有独钟,不少学生喜欢化学的直接原因就是实验,他们对神奇的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很多老师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铁丝在空气中是不能燃烧的,学生也没有见过在空气中燃烧铁丝的现象.当他们亲自做实验,发现铁丝在O2中剧烈燃烧的时候,内心的充满着喜悦,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类似的有白磷很容易燃烧,而红磷却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燃烧.这些现象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听其言.学生喜欢老师后,就会产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课.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跟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与技能.老师的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能余留不懂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懂的问题,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事实上,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问题,才能产生思考问题的动力.老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假如学生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即使内心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至于如何解决这些心中的问题,更没有机会去实践.如果老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放下架子主动的亲近他们,学生会喜欢上老师,感觉老师是最好的朋友,从而喜欢上老师所上的课,每当老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策略

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不等于他们的头脑中能形成化学概念,只能说明他们有积极性去学习.形成概念的过程,需要学生去感知,去聆听老师的讲解,甚至要去实验操作,否则,学生只能记忆一些符号,并不能在头脑真的形成化学概念.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利用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有效的形成化学概念呢?

1.加强直观教学.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之中.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时候,要加强直观教学,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使学生迅速的形成概念.比如,在学习原子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形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概念,即使老师强迫他们背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原子、分子是微观粒子,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学生很难形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这个概念,毕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提高阶段.假如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成的知识,概念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比如,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老师讲解的再多,还不如做一下灭火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观看蜡烛的火焰被二氧化碳气体熄灭.

2.利用实验形成化学概念.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看看他们的学习结果.而在化学概念教学方面,实验更是好的教学手段.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以及化学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来形成牢靠的概念.如,饱和溶液的概念,可以给学生蔗糖、玻璃棒、烧杯、水等器材,让学生亲身实验,配置蔗糖的饱和溶液,学生自然的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3.运用好认知规律.学生认知有一定的规律性,应用好这些规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认知规律比较多,有差异率、强度率、对比率等,在具体教学的时候灵活运用.比如,H2有可燃性,在点燃之前需要检验它的纯度,如果H2不纯,点燃它会发生爆炸.为了让学生牢记点燃它之前必须检验纯度,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个点燃不纯H2发生爆炸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爆炸的危险性,这种强烈的刺激,使学生牢固的形成点燃H2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概念.此外,像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的概念,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总之,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进行概念教学必须运用好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采用蛮干的方式,诸如死记硬背,大量练习的方式进行.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探索、总结,就一定能做好化学概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还能使学生学得愉快,领会的深刻.

参考文献:

[1]张俊瀛.学生实验心理特征浅析.天津教育:1989(9).

篇3

关键词:化学 概念 教学质量

一、明确概念的涵义,抓住概念的本质的思维方法

明确概念的涵义,就是要特别注意它的准确性,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如说成“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等就不准确。教学时应多设问,多向为什么,让学生多动脑筋,才能把概念弄清楚,准确把握概念的涵义。

抓住概念的本质,就是要讲清这个概念区别于其它概念而独立存在的内在特征,即概念本身的特殊性,如元素和单质,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基本微粒是原子;单质是物质,微观上看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宏观上看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教学中必须抓住概念的这种本质区别。[1]

二、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

初中学生对“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感到很难理解,更难将微观粒子的运动与物质的宏观现象联系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在感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建立化学概念。例如,为了引出原子概念,证明分子的可分性,可在教学中增加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看到两电极上产生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看到其复燃,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看到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结合图像进行直观分析:水分子可以再分,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子构成的,这些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我们称这些微粒为原子。最后进行总结:水电解得到氧气和氢气两种物质,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分子、原子联系起来,在脑子里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要注意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初中化学虽然基本概念较多,又分散在不同章节,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部分概念的体系和结构,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2]

例如:有关物质结构的概念系统

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

(1)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共同点),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单质和化合物;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单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只有化合物(不同点)。

(2)分子、原子、离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变(联系)。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四、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

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五、要注意区分概念

在化学基本概念中,相似而又有区别的概念很多,要加以比较区分。有比较才有鉴别,不同的概念也正是由于相互比较而存在的。对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条件,在教学中也应予以重视,学习中许多错误往往发生在概念的应用范围不清和条件掌握不准确上。

例如:为帮助学生区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比较如下。

(1)原子与分子相同点:

一同种微粒(原子或分子)大小、质量都相同,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微粒都在不停

地运动。

(2)原子与分子间区别:

原子:(a)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分子:(a)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b)在化学反应中可分。

(3)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4要抓好重点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它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准确、系统地掌握好化学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突出重点,在重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多下功夫。如: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化学变化、四种反应类型、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在教学中必须下大力气,从不同角度交待清楚,以利学生准确、全面掌握知识。[3]

六、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能力

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概念和原理解释及说明一些重要的化学事实、现象和变化。学生运用概念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强化和记忆的过程,理解和运用二者相结合,使知识和能力提高到新水平。

实践证明,抓住以上六点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感到化学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由枯燥、抽象、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成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故能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国荣.如何采取多种措施,提稿初中化学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篇4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催化剂的概念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在这里就要跟学生强调是“改变”反应速率,包括加快也包括减缓反应速率两种情况。另外,强调本身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而不是性质不变,因为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还可以通过一些事实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中这两个要点。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囟鹊奶跫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任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五、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化学概念

篇5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讲透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透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加以重视,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再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透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掌握

在初中化学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对它们透彻剖析、详细讲解,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溶解度”这一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它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有降低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的难度。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在教学中对有些概念,有时既要从正面来讲,也要从反面来说,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致概念混淆。

篇6

关键词:化学概念 理解应用 直观教学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字、词、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在每个课题中几乎都会出现,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还不了解,而化学概念又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最基础最根本的知识,所以教会学生化学概念并会理解和应用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正在让学生学会、学透、并会用化学概念解释问题和现象哪?我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点方法:

一、解读字、词法

化学概念的每一字、词,都有它的意义和内涵,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如,在"催化剂"概念中的"改变"一词,是指既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在氧气制取课题中,双氧水和氯酸钾的分解都是用二氧化锰做的催化剂,且都是加快了两者的化学反应速率,学生很容易错误的记忆和理解"催化剂"这一概念,往往把"改变"记忆成"加快",我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概念,我告诉一些化学反应由于进行的太快,不易控制,所以要加某些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将来会学到。再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注意了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首先单质、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不同的是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不相同,学生在学这一类的概念时,只看元素的组成种类有几种,而忽略了关键的"纯净物"一词,如容易错将红磷、白磷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稀硫酸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实例教学法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句子比较长,而且条件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边讲解边结合实例,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再如"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学生特别易混淆,通过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说明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使学生能很快区分、掌握。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与"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汽油易燃烧"与"汽油燃烧"等。

三、.直观教学法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所以教学中教师我尽可能的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采用讲分子、原子概念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给学生学习微观的理论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四、实验探究法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教学

一、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帮助学生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且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的同一知识系列概念,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义表示成:

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

再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对概念加以巩固,在实际计算中体验相对原子质量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数值大于等于一。

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 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 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概念教学往往强调的语言较多,绕来绕去,让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为避免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掌握不牢、理解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本质属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点和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从而理解概念。

四、通过反面论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对于“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这一概念,反过来问“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吗?”学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铁是纯净物,但是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纯净物,但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与氯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7)。但是反过来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如钠离子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对所学概念反复认识,以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巩固,灵活应用概念

对难理解的概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会把学生认识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六、抓住概念的关键词,灵活记忆

篇8

一、从实际出发,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二、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三、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四、加强引导,在帮助学生理解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五、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六、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篇9

【关键词】概念 关键词 推理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当认知这一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需要认知者从事物的表象上升到事物的实质,抓住事物的本质内涵,抓住事物间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对新知的认识和形成,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他们往往对概念难理解、概念的繁杂、概念间的相似和相异等觉得无所适从。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由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在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这两个概念的教学抓住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状态改变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这样既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又把两个概念便于区别,简单易懂,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气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习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会牢牢记在心中,永不忘记。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如催化剂教学中,安排三组实验,第一组直接给KClO3加热,有气泡又速度慢,第二组黑色MnO2不产生气泡,第三组KClO3和MnO2混合加热,速度快,通过实验得出催化剂概念在化学变化中,只能使其它物质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质量和性质没变,通过实验演示,对于这一概念理解形象生动。

2.讲清概念中关键字、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何谓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纯净物”。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第一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第二再根据他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两种元素以上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而它们不是纯净物),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不是纯净物)。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他在水溶液中电离时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所以说抓住概念关键字、词很重要,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讲解,讲解起来会有侧重点,学生也会一点就通,不会歪曲概念,也好记好学。又如讲“物性、化性”这两个概念时,区分抓住是否在化变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性是通过人体感观或由仪器测量得出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二化性发生化变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

3.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它是一个相对质量,没有单位。

4.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5.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例如KClO3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如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产另一种物质反应叫化合反应。A+B=AB,而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AB=A+B

在化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虽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概念时,可提出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作类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质:“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种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元素。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育;物质构成;元素;分子;原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8-0046-03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的五大核心主题之一,元素、分子和原子是本主题教学中的核心概念。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实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间自如地认知穿越,需要我们化学教师在整个初三学年都有整体规划。

一、了解学生基本学情

(一)了解学生基本学情的途径

1.联合进行问卷调查

联合本学校的化学教师举行一次备课组活动。根据小学科学和初二物理教材的内容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联合制定问卷。通过选择、判断和简单的填空,共20道小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元素、原子、分子知识的知晓程度。

2.适时组织主题班会

在开展教学前,利用化学课召开一次化学主题班会。主题为“你知道元素、分子和原子吗”?通过漫画、游戏、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知晓这些知识的程度进行摸底调查。利用特殊的化学主题班会,既了解了学生对学前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恰当利用QQ沙龙

信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QQ,很多班级也有自己的QQ群。在开展教学前可以利用周末举行一次QQ群内的主题探讨活动,围绕“你知道元素、分子、原子的哪些知识”进行探讨。同学们可以在QQ群内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样的方式能极大地提供一个让学生有“胆量”发言的平台,活跃气氛的同时又能有效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同时,QQ群内的探讨也给了学生一种积极的引导,网络是工具不是玩具,我们应该合理、正确的使用网络。

(二)学生获得基本认知的途径

1.从日常生活中获知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已从日常食品的包装袋、课外书、网络、报纸、电视广告、科普节目、人们的茶余饭后关于健康的谈资以及各种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中渐渐熟悉了元素、分子、原子等词语。例如广告语涉及的“不含磷铜”、“食用加碘盐”、“加铁酱油”、“高钙牛奶”和“无磷洗衣粉”、“无汞电池”等,同学们已经非常熟悉。

2.从科学学习中获知

在小学科学课上,有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消失的实验。小学科学通过实验告诉学生:这些东西里面有很多的分子,我们肉眼看不见。同时也会简单地介绍物质的化学表达式,如H2O表示水。

3.从物理学习中获知

在初二物理《分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在《从宇宙世界到微观物质》中学生知道了“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等”。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学生也知道了,“物体摩擦后,由于电子的转移,摩擦物体的双方分别带上了正电和负电”。在初三物理《内能》的学习中,学生知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虽然这些前概念有些是不完整的,甚至还有些是错误的,但是在初三化学几乎每节都要面对的概念学习中,不容忽视。充分利用前科学概念,以此为教学起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同化,促进前科学概念的正迁移,促使概念的转变与形成。

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

(一)利用学生对分子的了解认识分子

学生已经知道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在教这部分知识时,主要是唤起、巩固、应用、拓展学生已有知识。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经知道的知识来解释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在分析和应用中复习已经知道的知识。也可大胆地让学生利用身边和化学实验室的药品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分子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用酒精和水混合来证明分子间空隙在初二物理中已经做过,我自己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先加酒精再加水和先加水再加酒精的对比实验加以拓展。同时引导学生采用玻璃杯、糖、筷子等身边的物品设计实验来证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对于“物质由大量的分子构成”这个从化学角度看并不正确的观点,则在一开始就向学生渗透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离子,通过系统地学习,无形中慢慢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认识,并从化学角度建立正确的概念和认识。

(二)利用学生对原子的了解认识原子

学生既然在初二物理中已经知道原子的发现史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内部结构。那么在进行原子教学时重点可以放在以下方面: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水电解实验的微观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则通过粒子散射实验进行巩固和分析。重点通过课件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理解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为下面离子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利用学生对元素的了解认识元素

学生通过生活信息已经对元素这个词语比较熟悉,我们可以巧用“台阶”,拆除“障碍”,对他们原有的认识进行同化,使他们知道加碘食盐、加铁酱油等里面的碘、铁就是指元素。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元素的系统学习。最后,再用学到的元素知识解释他们在生活和网络等媒体中获知的与元素有关的现象。

三、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