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经济分析

篇1

关键词 绿色建筑 成本效益 环境评估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Green Building

Abstract Nowada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being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research on green building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 Green building is more vital wit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wever, people tend to sit on a fence for they deem that it is an increase of cost. This essay discussed the economical challenge of the process of the conduct of green build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green building economics, investigated the incremental cost as well as incremental effect, and raised the way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al efficiency of green building.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and conclusions were made based on the architectonics of China.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cost benefi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0 引言

绿色建筑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关键问题是有否良好的成本效益状况:绿色带来的额外效益是否能够大于因其所产生的额外成本。其中影响绿色建筑实施的三个主要因素是:(1)初始建筑成本的增加。绿色建筑的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到10%。(2)建筑物市场价值的降低。绿色建筑方案有时会使得房屋使用面积减小,从而影响房屋的市场价值。(3)设计人员的收入减少。①绿色设计方案减少房屋总造价,使得设计人员收入降低。

1 绿色建筑的经济研究方法

1.1 绿色建筑研究时间段及其范围

如何选取时间段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取的时间段过短,就会发现因建造绿色建筑所增加的造价难以得到回报。如果选取的时间段较长,则会发现绿色建筑的初始投资所占的比例很小,再加上由于建筑绿色化所带来的资源节约效益使其显得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其次,在选取绿色建筑研究范围时,我们不能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绿色建筑带来的节能、节水、节电的经济效益上,还应注重因改善室内环境质量而提高的工作效率,随着绿色建材的使用而降低住户患病的医疗费用以及由于更良好的内部空气质量而减少的法律诉讼费用等等。

1.2 生命周期成本

所谓生命周期成本(LCC)就是要把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经济性能进行评价,即从项目的构思、策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修建直至拆除所有发生的费用进行评估。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一般在初期会投入较大,但是运行和维护阶段费用会相对较低。生命周期成本法正是利用绿色建筑的这一特点,从长远的角度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经济性能,形成有效的成本观,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实施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作用。

1.3 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Integrated design)是指在已有的成本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合乎逻辑的绿色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建筑项目设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局限,即由建筑师首先提出方案,土木等其他专业的工程师分别完成结构和水、暖、电的系统设计,使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的早期阶段就介入设计过程,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组织保证。一体化设计由于能够使设计人员更方便地交换意见、共享信息,进而提高了绿色方案的可行性,也避免了绿色方案初期投资过多的缺陷。

1.4 环境评估体系与绿色标签

绿色建筑是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和评价建筑项目, 进行环境评估与建立绿色标签制度就是比较好的方法。然而实行这样的方法的前提就是建立一个环境评估体系。目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环境评估体系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订的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英国建筑研究机构制订的BREEAM(BRE环境评估方法),加拿大的BEPACC(建筑环境性能评估标准)。其中BREEAM还把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绿色建筑评估领域,开发出了软件ENVEST(环境评估师)。

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已得到广泛实施,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环境评估达到 “绿色”标准的建筑物即可取得绿色标签, 这是开发商或业主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一个重要条件。例如, 1998年,加拿大财政部决定取得了绿色标签商业楼宇的业主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待遇。绿色标签制度在英国的实施就更为广泛,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英国的一些建筑开始自愿接受环境评估,到目前为止已有52%的新建写字楼接受了评估。

2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研究

房地产产业最主要的生产模式为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管理,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过程中相应成本的投入。而市场所关心的绿色建筑成本实质上是相对于非绿色建筑的成本增量,即为了达到某一水平的绿色建筑标准而可能要在基准建筑投入成本情况下额外增加的成本。绿色建筑同时也会带来效益的增量,而增量效益也可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它主要体现在:(1)与常规建筑相比较在运营生命周期中节省了能源费用;(2)业主及开发商可能得到政府在绿色建筑运营方面的财政支持(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3)企业员工在绿色建筑内工作效率的提升;(4)通过使用绿色建筑而建立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②

2.1 增量成本的分析

现实生活中,绿色建筑的开发商看重的是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节约的运营成本和业主因健康和舒适性的提高而产生的支付意愿之和是否大于业主因选择绿色建筑而多支付的价格。它的增量成本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通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所使用的材料、设备较普通建筑的昂贵性。然而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技术措施、地域因素、项目定位以及可行性研究开展时间等等,③因此可以针对其中某些因素作适度调整,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2.2 增量效益的分析

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通常应该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几个方面来分析。相对于传统建筑,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节地、节水、节材和节约能源以及减少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上。由于各种效益并非同时产生,因此可采用净现值法将不同时间产生的效益进行合并计算。

绿色建筑产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居住者以及周边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所共享。购房者会因为绿色建筑为自己居住健康和舒适性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而产生一定的支付意愿。此外,由于绿色建筑是为全社会产生效益的,代表着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为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所采取的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支持措施可以视为对社会效益所支付的费用。把环境与社会效益进行经济性量化,可以方便地与经济效益合并。

2.3 改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状况的方法

为了改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控制增量成本在合理的范围内。开发商应树立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对绿色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增量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对措施的选择应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只关注所采取措施的潜在效益,还要考虑所需付出的成本。

(2)制定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要。增加购房者的支付愿望,这样有助于改善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状况。

(3)建立有助于改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结果的政策机制。政府应及时推出包括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多种方式的经济支持措施以改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状况,鼓励绿色建筑的开发和购买行为。④

3 思考与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的健康和舒适,这正是修建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也使得购房者对绿色建筑产生越来越高的支付意愿。全球资源紧张状况,资源价格也将保持上涨态势,绿色建筑却可以获得显著的资源节约效益,因此修建绿色建筑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然而发展绿色建筑所面临的挑战除了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更主要的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环境法规将失去其权威性而得不到严格遵守,先进技术也将失去其权威性而得不到有效应用。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是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进程的重要前提。政府也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赶上世界的先进技术,为世界绿色建筑工程做出贡献。

注释

① 沙凯逊.成本与价值:绿色建筑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3(6).

② 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李勇.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J].ECGB特约专刊.

篇2

关键词:绿色保险;经济学;分析

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保险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04129)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两型社会建设中“绿色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月30日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其“绿色保险”为处理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绿色保险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形象称呼,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绿色保险不仅对企业造成的环境破坏和人员、财产的损失提供保障,而且能起到分散环境风险和治理环境风险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绿色保险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制防治污染,已被发达国家实践证明,是帮助企业实现由“污染末端治理”向“污染全过程控制”转变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绿色保险的供需分析

一方面由于绿色保险是一种新险种,我国保险公司缺乏历史统计数据可用,因此在厘定适合我国企业绿色保险产品费率时会缺乏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保险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标准,保险公司在勘查、定损与责任认定上存在困难,灾害损失风险难以精确把握,也影响到绿色保险的费率厘定和产品开发。此外,保险公司根据大数法则来承保,需要大量的环境污染侵权事实作为基础,来确定每个企业污染风险的等级。风险单位数量愈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但目前企业参保比例太低,保险人不可能精确地预测危险,不可能很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这些都影响了保险公司提供绿色保险产品的供给弹性,市场机制没有足够的激励促使保险人提供丰富的保险产品。

从企业参保情况来看,采取完全自愿的投保方式,企业投保绿色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在实际生活中,环境污染事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很不完善,责任追究主要依靠行政处罚,而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额度有限。在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责任事故发生后可以少赔、迟赔甚至不赔,企业自然缺乏购买责任保险的意愿;二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有的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有的企业认为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自己也能应对;而有的企业出于企业减少支出的考虑,也不愿主动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即便发生了污染事故,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会“埋单”,有政府兜底,企业没必要去投保;三是保险责任范围窄,保险费率过高,而赔付率过低。保险责任范围窄,对投保企业的环境风险转移得太少,只把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民事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而将常见的累积性环境污染事故排除在外,造成环境责任保险可适用的救济场合有限。而其费率又较其他险种要高出几倍,赔付率远低于国外保险业的赔付率。高费率会压制企业参保的兴趣,低赔付率会使企业丧失投保信心,必然会影响企业投保积极性。

正如上述绿色保险市场供求分析,绿色保险市场呈现出供求无激励,交易无动力的“冷淡格局”。除此之外,环境污染及保险市场的特殊性,也会造成市场失灵。

二、绿色保险的市场失灵分析

一是绿色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品驱逐良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保险市场上,由于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的信息,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保险公司根据全体投保人的平均风险水平厘定费率,那么费率对于低风险的投保人来说是高的,也就可能出现污染风险高、风险管理能力弱的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保险来转嫁损失、转移风险,而污染风险低、风险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由于保费厘定过高而退出或推迟需求。由于参加投保意愿强的多是风险高的企业,低风险的企业不愿投保,保险公司没有足够数量的保险标的,分散行为人责任风险的能力会降低。

二是绿色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保险单持有人拥有保险后改变其行为所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加大会对社会或者第三方造成损害。企业投保环境责任保险后,在合同有效期内,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投保人恶意图谋保险赔偿金而故意诱发保险事故的发生。比如,企业故意增加排污量加大对环境污染,从而对环境和受害人造成损失,获取保险公司赔偿,给保险经营带来了很大风险。

三是环境污染及绿色保险的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污染问题属于负外部性,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损害或者额外成本而没有相应补偿。在环境产权没有明晰的情况下,当环境责任问题出现时,往往需要政府的介入才能迫使肇事企业为公众责任权益买单,完全依靠市场所带给保险合同双方的利益驱动明显不足。类似的,绿色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企业购买保险后可减轻环境侵权人的经济负担,又能最大限度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政府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即可享受绿色保险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购买绿色保险对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随之出现。

根据经济学的知识,市场失灵时是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因此还需要借助法律及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综上,尽管绿色保险在运行中遇到种种困难及问题,但在实践中渐行渐远。近几年,部分地区通过试点逐步探索非强制保险的经验,保险公司也在条款完善、贴近客户需求以及科学合理厘定费率等方面做了较多尝试和努力,未来绿色保险制度一定会日趋完善,通过绿色保险进而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卢爱珍,我国发展绿色保险的经济学分析,新疆财经,2008,6

篇3

1、“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组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称为内部效果,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称为外部效果,按照工程经济学的观点:内部效果可进行财务评价,外部效果应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所谓国民经济评价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来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外部效果一般包括产业关联效果、环境和生态效果,技术扩散效果,外部效果会造成私人成本(内部成本或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评价“绿色建筑”效果主要是外部效果指标。

由于“绿色建筑”刚刚开始发展,统一性的量化指标体系还没有确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数量。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集中表现为各地争上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一旦国家限制建设规模,将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水平低下。(2)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着力建筑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针对未来建筑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3)在城市规划、勘察设计中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家庭住宅和城镇建设必须保留在建或改建的余地,从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4)精心施工,降低资源消耗,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降耗措施,防止过多地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等。

2、外部效果给建筑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政府的干预调控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加强建筑工程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监管,在项目成本上体现为将部分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使得“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提高,内部效益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降低,外部效益提高,使有效资源向绿色建筑经济领域合理流动。

二、提高“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措施

企业建筑经济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只有不断挖掘提高外部效果的方式方法,提高外部效益,降低外部成本,其基本思路和原则为:(1)建筑在寿命周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小化;(2)减少建筑寿命周期内污染排放;(3)保护生态(自然)环境;(4)形成一个健康、舒适和无害的室内空间;(5)建筑的质量、功能、性能与环保相统一。

由于绿色建筑为新生事物,提高外部效益的量化指标大多还在讨论当中,定性的表现为绿色建筑的高出售率、高出租率,出售价格比一般建筑高10%~30%。一个绿色建筑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获得政府的补贴和减税等,大大增加项目的投资回报。不难理解一幢健康的、具有资源效率的日照充足的建筑要优于一幢不具备最佳空气质量、资源消耗大的建筑,而且银行、保险公司和租户更了解绿色建筑的效益和价值,从而转移市场需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些已经采用这些原则的业主将会大大受益,即使这种情况不发生,他们也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支出更低,因而就增加了资金收益。

另一方面,降低外部成本也是提高外部效果的有效措施:(1)购买一块可以增加建造高质量绿色建筑能力的地产非常重要,如选择透光性好、自然通风能力和优良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地段,对建筑经济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可以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2)为达到“绿色建筑”的建造标准,直接建造成本是否会增加,现阶段的答案是“会”,但考虑到使用机械数量的减少,照明设备数量和设备规模的降低,其能源效益会进一步提高,相对可以降低建造成本。(3)运营成本,已经证实绿色建筑的运行费用大大降低,可以节省能源30%~50%,用水量可以减少30%,同时可以减少维修和维护成本,并且由于产生的垃圾较少,可以减少立即填埋费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可以减少业主的责任,从而减少支出,甚至降低保险费用。对于地产管理单位来说,绿色建筑管理成本低,效益显著。因为,绿色建筑空气质量好,能源、水和垃圾成本低而建筑系统的寿命长。

篇4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与日俱增,致使各类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极端气象也多有发生,在此大背景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苏醒,发展低碳经济,推行绿色会计正日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站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就如何推广绿色会计建言献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环境保护;成本;公众利益

一、低碳经济的由来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与日俱增,这反过来又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呼之欲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高技术生产方式,在提高生产效率、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污染排放总量,为社会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其中“低碳”二字意味着要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现有化石能源的消耗,切实降低污染排放总量,“经济”二字意味着要在降低对现有能源消耗的同时继续发展,这种理念现已成为多数国家和人们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势在必行。

二、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又被称为环境会计(EnvironmentAccounting),是一种研究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间关系,并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与损失进行计算的会计方法,是环境科学与传统的会计学之间的交叉而成的新学科。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绿色会计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凸现:传统的会计方法侧重于计算企业内部的生产与消耗,对于组织外部的损害往往忽略不计,从而导致许多企业为了单纯的、片面的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而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偷排偷放,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公众。而在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通过绿色会计,能够将对环境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通过事前、事中控制,进而增进企业自身效益,提高环境保护效益,能够更充分的考虑企业生产的整体环境成本,准确核算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成本。因此,推广绿色会计,是低碳经济战略落地的重要工具。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阻力因素分析

尽管绿色会计符合当下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推广绿色会计并非易事,可谓是阻力不断,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对绿色成本的认知不够。许多企业缺乏主动意识,对待污染的态度是能偷排则偷排,尽量少付甚至不支付相关费用,将所有成本转移至外部,这反映在会计计量方面则至多是将排污费用列入核算,对其生产经营行为导致的环境成本只是简单的进行计量,这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二是当下绿色会计理论体系仍需要完善。这也是导致绿色会计推行受阻的一大原因,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推行绿色会计体系的重要性,但由于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在计量和确认企业的环境成本方面仍然不尽完善,致使多数运用绿色会计的企业仅停留在环境费用处理层面,目前《会计法》和相关会计制度中缺乏与环境相关的核算、监督、披露及处罚等相关规定,使得绿色会计的可操作性打了折扣。三是人才储备不足。绿色会计涉及到会计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是交叉渗透型学科,对使用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加之绿色会计目前普及面不广,应用程度不高,致使相应的人才培训数量并不多,这反过来又抑制了绿色会计的推广;四是缺乏对企业环境成本的跟踪审计。由于风险防范方面还没有开展绿色审计,致使审计环节缺失。

四、推广建议

笔者以为,在低碳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推广绿色会计已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推广绿色会计有着前文所述的种种因素干扰,但凡事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绿色会计也不例外。针对上述几个因素,笔者建议如下:一是深入研究绿色会计体系,并运用法律保障其实施。建议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绿色会计体系的有关标准,如计量、核算等内容,并尽早将绿色会计的实施纳入会计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将绿色会计进行强制性推广,从而提升全社会对绿色会计重要性的认识,加速绿色会计的普及;二是加快出台相关的配套管理措施和规范性文件。如修改《审计准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增加对绿色会计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内容,强制规定企业必须经过有环境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绿色审计报告才能够有效,又比如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绿色审计,包括核实企业排污数据、环保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等;三是制定绿色会计人才培养战略,并加强对在职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绿色会计要想成功推广,就需要财会工作人员熟悉绿色会计的全部内容和操作流程,针对现有掌握绿色会计的人员数量较少的现状,一方面要调整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的会计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也要组织对现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特别是企业财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确保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能够落到实处,绿色会计工作能够正确开展;四是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如要求上市公司或经济上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披露绿色会计相关信息。由于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品牌形象具有正相关性:积极推行绿色会计体系,诚实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能够树立一个负责任、服务社会的正面形象,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相关信息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注重绿色会计相关信息的质量。又比如引进激励机制,对积极推进绿色会计,并认真降低能耗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并可与税收优惠政策挂钩。

参考文献:

[1]史蒂芬.肖特嘉(德),罗杰.布里特(澳).现代绿色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秀敏,姚建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会计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07(12):92-94.

[3]陶月英.我国绿色会计实施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122-123.

[4]张晓芳.浅析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机遇和挑战[J].财经与法,2009(38):11.

篇5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

2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3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绿色运输管理

(1)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2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3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4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绿色会计 可持续发展 企业会计

引言

从世界范围内看,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1971年比蒙斯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以及1973年马林发表《污染的会计问题》之后,绿色会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国外政府企业绿色会计的应用发展情况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针对环境保护问题而进行颁布了一系列的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在预防、降低、治理污染等各个具体方面都提出严格的标准,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增加了一系列的绿色成本以及绿色负债,部分条件下甚至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例如,美国为了指导企业对由于环境问题而产生的费用支出以及债务信息处理的文献包括:第五准则公告《或有事项会计》中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负债;93—5公告《环境负债会计》中对环境支出处理费用化以及资本化处理文件等 。

日本的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虽然较晚,但是其在实践方面具有发展快的特点,相较于其他的国家而言,日本的绿色会计实践应用工作走在发展的前列。以日本索尼公司为例,为了获得在美国更加巨大的市场,索尼公司在1992年开始对公司内部的财务会计处理方式进行改革,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根据美国绿色会计处理要求,对会计处理内容进行了再次的更新,获得了更加精确的经营性会计信息。

二、国内政府企业绿色会计的应用发展情况

国内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最早开始于上世纪的就是年代。1992年,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的文章 ,在我国的会计学术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随着绿色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使得我国的会计界对之更加重视。相关学者认为,伴随着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影响的加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绿色会计工作的推广成为了当前会计处理工作的必然途径。

随着企业对绿色会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绿色会计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扩充,不但包括传统的会计核算内容,同时还需要对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对传统的会计审核原则进行补充与完善的基础上,应该从可持续发展对绿色会计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等,都需要在会计审核应用中加以关注,本文在下面将对具体的应用加以论述。

三、某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绿色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资产类项目的核算

企业的绿色会计资产类项目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拥有并控制的专门对环境保护的物质、设备、债券以及技术等能够带来将来经济利益,并能够对自然环境的资产进行可靠计量的内容。其中,企业的资产项目核算内容主要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工程物资、库存商品等。而工程物资等则还可以分为更加明细的项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等固定资产明晰项目;而且针对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减值等设置环境保护工程明细项目;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类等都需要设置对应的环境保护项目;而长期待摊费用等都需要设置“资源取得费用”和“环境保护支出待摊”等详细项目。通过设置“资源资产”项目来使得无形支持项目得以独立。

例如,某企业在月底进行会计处理时,生产部门、管理部门、销售部门等共获得该月份的环境保护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共为10000元。其中,生产部门为4000元,管理部门为4500元,销售部门为1500元。所设置的对应会计项目包括:

借:制造费用—环境保护支出(折旧费用)4000

管理费用—环境保护支出(折旧费用)4500

营业费用—环境保护支出(折旧费用) 1500

贷:累计折旧—环境保护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费用 10000

同时,企业在绿色会计实践过程中,还需要设置负债类项目核算、成本类项目核算、损益项目核算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核算等具体的设置。

(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资产负债信息、实施绿色会计的利润信息、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现金流量信息以及会计报表的附注等内容。

(三)绿色会计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以及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企业经营环境变革,导致我国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绿色负债的影响。因此,在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基础上,应该改变那种高投入以及低产出的现象,对能源的过度开发进行减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传统的高污染造成的环境补偿能力滞后问题得到改善,促进且的持续发展。同时,随着政府对环境政策的收紧,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甚至可以采用做好环境会计工作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税收政策,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问题,同时还应该考虑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问题,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

四、结论

文章针对国内外绿色会计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具体论述。然后以某具体企业的绿色会计体系为对象,通过对其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的具体分析,获得了绿色会计在今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何芳芳.民营企业绿色会计理论探讨与构建对策.浙江师范大学,2008

[2]袁增申.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10):117

篇7

【关键词】建筑;发展;措施;节能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十二五”建筑业的发展要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文明已经成为时代倡导的主流意识,发展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发展绿色建筑的制约因素

1、高额的成本往往让投资方或建筑企业望而却步

韩长吉认为,在传统建筑中加入绿色建筑元素,的确造成绿色建筑成本较高的假象。一方面,新型节能材料供应量较少,和传统材料相比,新型节能材料价格普遍较高;另一方面,和传统建筑的成熟技术相比,绿色建筑的多元化设计以及个性化需求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负担。

绿色建筑是未来客户的优先选择,也是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对于相应的成本增加,应该早做准备。

据了解,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绿色建筑根据节能程度不同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据相关分析研究,绿色公共建筑增量成本为:一星级45元/m2;二星级176元/m2;三星级320元/m2。绿色居住建筑增量成本为:一星级63元/m2;二星级131元/m2;三星级219元/m2.

“按照国外的普遍做法,政府补贴能起最直接的促进作用。此外,还需要企业深入研究房地产市场,挖掘行业潜力,优化成本,这才是最根本的办法。”韩长吉表示。

就我国目前的优惠政策来看,试点政策支持较多。绿色建筑成为部分城市的重点扶持项目之一。政府普遍采用奖励的办法进行补贴。

韩长吉认为,绿色建筑的推广还需要一系列努力。一方面,绿色标准明晰化,能够直接为绿色建筑设立行业门槛,为政策扶持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政府不仅要加大绿色建筑的扶持力度,而且需要从产业链末端实施利好措施,保证产业链全面发展。

2、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和知识

不少地方尚未将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至广大人民群众均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因而难以保证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和质量。

3、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也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4、缺乏有效的新技术推广交流平台

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但在今年初我部会同其他部委成功举办首届绿色建筑国际研讨会和新技术展示会之前,一直缺乏吸收、推广国外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的平台。

5、缺乏合理的城市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还是以煤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和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用率还很低。目前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中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

二、绿色建筑的基本思路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基础差,理论研究不足,工程实践少。发达国家是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期之后的后工业化时期才开始绿色建筑进程,而有幸的是我国却是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开始推广绿色建筑。及时普及推广绿色建筑,就可以避免发达国家对节能建筑进行二次改造的弯路。根据我国城镇化的特点,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导向和管理,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广绿色建筑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措施,部署工作任务,加大力度推广绿色建筑工作,推广绿色建筑的工作思路是:

1、全方位推进,包括在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推广措施、科技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

2、全过程监管,包括在立项、规划、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核准销售、维护使用等环节加强监管。

3、全领域展开,在资源能源消耗的各个领域制定并强制执行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4、全行业联动,绿色建材、绿色能源技术、绿色家电产业、绿色照明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示范推广等等涉及许多行业,都必须在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引导下联合动作,共同推进。

5、全社会参与,从政府部门到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直至广大人民群众都要积极参与,尽快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推广绿色建筑的主要对策

1、全面启动北方的供热体制改革,新推行集中供热的地区与城市,应该全面采用新体制。国外的实践证明,光是供热体制的改革,就可以使得这些地区的建筑节能达到30%左右,并能够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几十年来一直把供热看成是一种福利的老观念,尽快启动此项改革。

2、针对我国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应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追求建筑“四节”和私密性、环境生态共存的绿色设计原则。

3、执行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国家标准应该是实际工作的最低要求,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以更高的要求执行“四节”标准。各级财政投资和补贴的公共建筑,应率先达到严格的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规范。鼓励地方制定和执行更高的“四节”标准和法规。

4、建筑节能标准要从单纯的节能设计、施工、运行尽快扩展到建筑的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废水、垃圾处理以及提高室内环境质量诸方面。建筑四节应扩展到建筑的全过程。

5、对高级公寓和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应执行更高的四节标准。如英国伦敦市政大楼就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使节能率达到70%以上,节水率达40%,而且有非常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条件。人们在绿色建筑里工作,得病率可以减少10-15%,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节能。

6、启动绿色建筑的运动的杠杆——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充分依靠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进行分类指导。

四、结语

综上,推广绿色建筑是当前我国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除文中论述之举措外,实践中还需要我们共同的智慧、经验和勤勉,抓住机遇,协同努力,为我国推广绿色建筑,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经济效益

在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绿色节能建筑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当前,我国政府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把节约能源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绿色建筑节能随着环保的重视也引起了人们的逐步重视,节能材料的广泛运用带动了环境的日益改善,人们开始注重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效益,也注重节能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这些对推进社会技术进步、资源合理利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现代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 重视建筑节能经济效益就显得日益重要。

1.绿色节能建筑设计要点

对绿色建筑项目来说,建设单位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成熟且符合自身利益的相关建设。以房地产建设项目为例,以下几点就是设计绿色节能建筑的要点:

第一,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节能评估,主要用能系统节能评估,主要耗能设备节能评估)。

第二,节能措施评估(技术节能措施概述,节能管理措施,能源计量措施,单项节能工程,能评阶段节能措施评估)。

第三,项目能源利用状况核算(项目的能源利用状况)。

第四,项目能源消费及能效水平评估(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评估、项目能源消费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评估、项目能源供应条件及落实情况、项目能效水平分析评估)。

2.某绿色节能建筑经济效益分析

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67亩,共需拆迁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面积17.9万平方米。该项目分为A、B、C地块,A、B地块将提供约2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用于就近安置片区内的被拆迁户,商业用房面积约6万平方米,将构建一条商业街。而C地块将打造成一个35亩的城市公园,建有假山,配以绿化景观,公园中央的水体将为鱼儿水鸟提供安静的栖息地。

该项目置身城市综合体中,规划及即将建设的大型商贸购物广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及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都将给居住在这一片区的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圈,危旧房将变身时尚生活区。本项目所采用的节能方式为:

2.1节能技术措施方面

(1)加强用电管理,使变压器处于高效合理的经济运行区间,以降低变压器损耗和电路线损。

(2)除了需要装饰的商业灯具外,主要建筑室内照明光源选用更加高效细管径的T5直管形荧光灯,室外路灯、庭园灯建议采用太阳能路灯系统。

(3)对项目区供水系统、通风系统和VRF空调系统实行智能化管理,加大设备维护保养。

(4)建议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用于小区的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节能电能。

(5)本评估报告建议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幼托、商业店面建筑楼顶集中设置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组成太阳能集热系统,集热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贮存在水中,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定温循环实现恒温水箱恒温出水供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要与住宅建筑同步设计,解决太阳能集热器的摆放和安装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承重、防水等功能不受影响,并充分考虑太阳能集热器承重、抗风雪冰雹等的能力。

2.2节能管理措施方面

(1)建议推行节能管理,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完善节能管理措施,并落到实处。项目在使用过程中应做到能耗测评,数据及时上报有关管理部门。投入使用后,应建立定期清洁灯具的制度,客厅、卧室、卫生间、门厅、走廊灯具每年至少擦拭2次,厨房灯具每年至少3次,使得公共场所灯的照明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的95%以上。宜根据光源的寿命、点亮时间、照度的衰减情况,定期更换光源。更换照明设备前应对每个空间的照度等级和照明要求进行调查。更换光源时,应采用与原设计或实际安装功率相同的光源,不得随意改变光源的主要性能参数。除应急出口或有安保需求的场合,房间无人时应关灯。昼光充足的区域应关闭照明灯。

(2)加强空调设备维护管理。分体式空调每周清洗一次隔尘网,可省电20%左右。空调滤网则要经常清洁。

(3)加强区内供水系统的维护管理,对水泵、电机和电气系统进行定期的全面检查维修保养,保持供水设备处于完好与正常运行状态。维修养护人员应经常检查给水管道及阀门(包括地上、地下、屋顶)的使用情况,如会出现地下有漏水、渗水、积水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维修。每月定期抄读水表,发现读数有异常,应跟进分析,尽快处理。

2.3节能措施的经济效果评估

从项目建筑维护结构热工设计节能评估章节可看出项目设计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均符合或优于现行夏热冬暖地区南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性指标。同时,其设计的窗墙面积比、外窗可开启面积亦符合标准的规定。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该项目设计居住类建筑和公共类建筑均为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建筑。当一个项目的设计建筑为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建筑时,根据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既定节能目标,可以肯定,该项目建筑的空气调节能耗最少可以减少50%,仅就空气调节能耗,就可以节约经济支出的50%。

篇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产业与房地产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经济效益有目共睹。伴随着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崛起,建筑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进程中,依旧保持着传统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存在着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率、高排放及不符合自然环境需求等特点,过于粗放型的发展,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节能低碳时代,建筑业的高碳性增长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十分不利,是导致温室气体大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理念应运而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正式出台。

所谓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可以达成最佳的节能、节水与节材目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高效、健康、和谐自自然的建筑。在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节能低碳的理念随之而来,为了更好的延续人类的文明,人们需要不断的减少温室气体,避免自然气候的恶化。节能低碳理念之下,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概要

所谓低碳理念,即在全球变暖和温室效益的问题不断加剧情况下,人们所希望追求的“低碳、节能、环保”生活理念。在节能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低碳”理念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等。低碳的根本,在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是碳类的排放,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代替现有的不断减少的传统能源,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就是从低碳理念中衍生而来,是基于这种理念之下的新生事物。

顾名思义,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最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绿色”二字。所谓绿色,强调的是基于自然、和谐的环境基础。绿色建筑的概念,即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可以崇恩的节约各种能源和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建筑材料资源等等,通过更多的使用自然资源,包括风能、光能和生物能量等新能源,减少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放,避免或减少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从全寿命周期费用而言,绿色建筑的费用涵盖能源费用、非能源运营费用、拆迁费用以及投资维护费用等等。从生产要素而言,主要包括运营方式、材料含能、建筑耗能及建筑后期等等。建筑中能量的部分输入,即建筑材料含能。在高含能材料的使用下,可以降低建筑的维护费用,同时提高材料的循环利用率与较高的使用效率。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全周期寿命中,更多的去选择优质的材料,降低建筑中的能源消耗,提高有效的利用率,迎合节能低碳的发展理念。

绿色建筑的节能发展,需要通过整体和细节的全面考量与设计,在有机的组合之下,选择最佳的运营方式与建筑耗能情况,例如照明节能方案或制冷节约能源方案等等。当然,建筑除了前期的设计施工之外,还需要做好后期处理工作,即在技术过时或材料功能不足需要更换废弃的情况下,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在结合最初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更多的为建筑增加适用性与寿命,节约后期处理成本。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尤其在房地产领域与建筑领域,更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然而,纵观我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中所出现了大量建筑物,大都属于高耗能建筑,其主要特点在于投资大、耗能多、高排放与低效率。这些建筑物通过以较高的碳排放量,换取了大量的回报,与此同时,也占据了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5%。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的冬季,采暖的需求使得东北地区的碳排放量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甚至达到数倍之多。想要改变现状,营销和谐社会,除了需要从人文角度入手之外,更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计划刻不容缓。

虽然,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不多,但是这种节能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概念,已经成为了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获得了很多消费者与设计师的关注与认可。当然,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有些人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例如在一些建筑小区中,宣传文案以绿色植被的多少来定义绿色建筑的本质,显然是曲解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同时也低估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不仅要具备绿色的植被,与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同时也要在能源的消耗与使用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浪潮,对于国内的建筑企业和居民而言,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角度还是从生活舒适角度,都应该追求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拓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为居民打造一个温暖、健康、绿色的“家”。

三、碳排放交易下CO2减排价值

在全球号召节能低碳发展的理念之下,碳排放交易应运而生,其始于经济学家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在目前的欧美地区非常的流行。从一般角度而言,碳排放交易做法,就是政府通过评估一个区域内的满足低碳需求最大碳排放量,然后将其设定为多个份额,每一块份额对应着一个碳排放的权限。根据市场的招投标与拍卖方式,政府会将之前分好的碳排放权限出让给企业或碳排放者,并且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这种交易模式的根本,是有效的融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化目标与经济利益,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激励性、环保性发展,是一种双赢模式的交易。

作为当前国际碳交易机制之一,清洁发展机制对于碳减排与绿色建筑所实现的碳减排价值,存在着参考性的价格评估。时下,欧洲的CO2减排价值一般在8到12欧元/吨价值区间,伴随着市场环境、谈判情况与项目的差异,这个价值存在着波动性与不同表现。客观而言,CO2减排价值与碳排放交易将是从企业角度,最好平价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内容,有利于更好的计算出投资效益比例,更明确绿色建筑所作出的环境效益。

四、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节能、低碳、环保”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往往是传统建筑的经济增加值与碳排放减少效益的和值表现。简单来说,就是要利用无对比法,来衡量绿色建筑在使用了绿色科技之后的经济效益,通过适合的经济评价参数与指标选择,即可横向的去对比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效益。期间,可以使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建筑物的经济效益,就是用绿色技术的经济效益与没有使用绿色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差额计算,将其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式。

节能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经济费用,主要涵盖一次性投资费用、委托人成本、运营费用以及残值,环境损失价值等等,包括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个方面。从效益角度而言,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主要指绿化面积、价值回收与资源利用等。基于节能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可用于先进技术的使用,而后计算节约的能源与资源之和。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于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与为社会其他成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包括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环境改造,另一方面是对空气净化由于氧气排放的效益计算。衡量间接效益,可以采用替代市场法与机会成本法。后者是指在绿色建筑开发阶段,为了确保未来环境效益所得的净效益值;前者是指借助周边地区房产及其他商品服务市场的信息,透过见解的评估环境质量变化,而得出最终所得的变化损益结果。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将为现代和谐社会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在经济效益获得稳定发展的同时,绿色建筑更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各个开放商可以尝试性的认知并接触绿色建筑,推动其发展壮大,为消费者谋求更多福利。

篇10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内涵

1.低碳理念。随着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生活与生产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所谓的低碳理念,就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降低含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开发新能源来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顾名思义,要求在自然、环境、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节约各种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绿色建筑追求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光能,风能,生物能等物质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以避免人们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的费用从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角度来看,包括投资、能源、非能源运营、维护和废除或拆迁上的费用。从要素上可以分为,材料含能、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处理三个部分。其中:材料含能是指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输入量。高含能材料导致更少维护费用以及更高循环利用率和回收率。所以最优的选材会有效降低材料含能,实现成本的极大降低。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可以理解为通过整体和细部节约措施的有机组合,如制冷和照明节约方案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后期处理是指技术过时、建筑功能废弃和物理衰退造成的改造和更换等。在最开始设计时应当考虑建筑的长寿和多适用性、节约建筑后期处理的成本。

二、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的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具体表现为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差,它以高碳含量的排放物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国北方的取暖期,含碳物质排放量更超过世卫组织标准的数倍。为响应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低碳理念,我国开始了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虽然绿色建筑的概念已在国内广为流传,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开发建筑单位为博取消费者关注,往往只是打着“绿色”的旗号,将园区简单绿化植被环境夸大宣传,歪曲绿色建筑的实质,故意误导消费者,达到追求最大效益的目的。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相去甚远。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政府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建筑者无法真正掌握绿色建筑的内涵,无法潜心钻研相关建筑技术,更因担心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投入情况及未来收益,因为害怕风险过大而不愿意真正研究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根本,还在于使开发商建造者和使用者在经济利益方面取得认知,这也是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关键。

三、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传统的项目经济增加值和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之和的现值。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要采取有无对比法来衡量其采用绿色技术的效益,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用其与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对比量进行分析。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经济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的经济效益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的经济效益之差额,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

其中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费用包括:建筑项目一次性投资、运营费用;委托人占据的成本;残值等等。

间接费用为项目建设给环境带来的环境损失。包括:环境污染的预防投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管理与科技投入等等。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的采用投资回报;绿化面积;资源有效利用;回收价值等等。

对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绿色技术后,每年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价值之和来计算,例如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其明细项为: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乘以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蓄能节约的能源总量如地热太阳能等乘以蓄能节约采暖价格、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节约用地总量乘以土地单价、节约用水的总量乘以水单价、废污水回用的总量乘以中水水价。

这些明细项之和即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

间接效益即为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经济、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氧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等等。

间接效益可以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市场法来衡量:机会成本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如果预测开发工程在产生正效益的现值,超过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那么应当选择开发。

替代市场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借助周边房地产或其他商品服务市场信息间接地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带来的损益。

四、总结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进行开发建筑,减少能源浪费与污染物排放,更能够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