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

篇1

一、巧妙设疑法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而思考的源头就在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和启迪剂。只有存在疑,思维才会开启,也才会应运而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巧设疑难,触发思维。如我在教授《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书上有这样一句“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那么可笑。”写出了斯科特上校痛苦、沮丧的心情。我适时地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作家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呢?这一问题,就像沉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叩开了学生的思维心扉。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更长久的思考。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作为教师仅仅会设疑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怀疑思维因素”的培养,使他们敢于对人们常见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通过比较开启思维

比较应该是开启确定对象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我们每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要辨别真伪,见识好坏,就要进行比较。实际上,比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按照学习的范围分类,可以是中外比较、古今比较。按照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是题材比较、主题比较、写作艺术手法比较。按照学习的方法分类,可以是课文之间比较、课文与同类课文比较、单元与单元比较等。如我在讲授《最后一课》时,在分析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前和上课后的变化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最后一课上课时和平日上课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就是: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朗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三、推根究底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语言现象认识思维实质的思维方法,或者说就是从人物、事件、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去认识它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或者从个别的人物事件中去认识它所代表的普遍意义。如《社戏》一文,作者通过在平桥村度假生活、看戏前风波、月下航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看戏风波几个片段部分描写了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找出书中看戏带给孩子们感受的语句,学生很多找出“看的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等语句。再找出豆是怎样煮的――仅仅只是有盐。我让学生思考:结尾处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的表面写的是看戏,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作者并非是停留在表面看戏和吃豆,而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样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探究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叙事的纵向思维的能力也颇有裨益。

四、分析解剖法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训练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实践证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属。所以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时,更要以制订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因此,要统观全篇,以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新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提示与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新课标要求,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的“点”和训练的“度”,使训练要求到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确定四项训练目标:①读的训练,通过范读和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②段的训练,重点讲解第2段,结合课后第2题理解作者如何按四季的顺序分别描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根据段的特点进行分层的训练指导。③句子的训练,结合收尾两个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课后第3题进行指导,学习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用准确的词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注重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训练来实现,每节阅读课都应以文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听、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听、怎么读”的问题,老师要在听读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吸收说、写训练所需的营养。说、写训练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说、怎么写”的问题,要在说、写训练中指导学生恰当运用听、读训练中所获取的材料和方法,把握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设计训练方法,使之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1.训练方法要讲求科学性

训练方法、程序要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训练步骤。如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是示范篇,担负着“揭示规律”的任务;读写例话是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指导读和写的任务。只有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抓好重点训练项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在二、三类课文的教学中才可能将以上知识巩固运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顺序组织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变序教学法比常规的顺序组织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效果要好得多。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主动思维;训练;作用;方法

小学阶段是儿童可塑造性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不仅活泼好动,爱听爱说,而且善于口头模仿。他们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小学阶段是儿童接近外语语音和语感的最佳时期。在此时期我们运用主动思维训练法对他们进行强化培养,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一、主动思维训练法的基本内涵

主动思维训练法是针对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思维惰性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学生自我意识,通过求知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说来,所谓主动思维训练法的实验操作定义,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扬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培养创造个性(自主人格)为核心,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达到学生会自学,自评和自控,实现在求知实践中增强自我意识,强化学舌功能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双优发展的一种教学训练方法。

二、创设宽松,愉悦心理氛围,激发创造思维

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及时充电,努力掌握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喜好,能够跟孩子拥有共同语言,扫除代沟。所以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我总是努力营造着这种友好的氛围,并且根据语言点设计一些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比如在小学英语人教版第二册中,有一个知识点是:Is this your …?(这是你的…?),一般的教学可能会用卡片来做代替操练游戏。在这里,我遵照主动思维训练法设计了一个做动作猜物体的竞赛游戏。请一部分学生看卡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动作,再请另外一部分学生看动作,分析、判断并抢答。在猜的过程中,一位学生一旦猜对,旁边的同学就会像拥抱冠军一样的拥抱他,这位同学也是兴奋不已。这时教师如果板着脸,要求学生安静,不能大声喧哗,保持课堂安静等等条例,课堂气氛马上会降温,导致胆小的同学就不敢举手发言。而我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师长们所惯有的威严,宛如他们的伙伴一样,为猜对的人高呼呐喊,为稍为落后的一队大声打气,随着他们的喜悲呼吸,融入这一个群体。看到教师如此的仗义,无形当中,学生便不用担心训斥、指责、挨骂,心理、生理都得到安全和自由,开开心心地进行着语言游戏,大声地用英语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一个个高举着手,惟恐轮不到自己。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分析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

三、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创造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但是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的坐着,听着,回答着,老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的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老师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思维训练法,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主动探索能力,从而养成大胆探索习惯。教学中,我就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培养创造思维。

在教学小学英语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时,北京奥运会正如火如荼的举行着,学校的电视机、计算机前一下课就挤满了学生。抓住这个热点,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What's his/her/the boy's /the girl's name?他/她/这个男孩/这个女孩叫什么名字?),设置问题,将小小课堂变成了生活大舞台。当学生看到我从网上下载下来的一张张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奥运冠军的图片时,整个课堂都沸腾了,每个同学主动的,热切的使用新语言,以往一个单元需要6节课时,在这里我却只用了1节课时就解决了新语言点,而且没有花一分钟,一份力气,连我自己都很难想象,学生的自学热情洋溢到了极点。

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厚的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运用适合个性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打开这个阿里巴巴的门,学生便会如饥似渴的积极主动的摄取知识。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造思维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训练方法;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82-01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密不可分,知识是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数学思维存在的基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离开了数学知识,就谈不上数学思维,更谈不上数学思维教学.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思维教学呢?

1.进行说理和操作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对于生来说,动手操作更有利于他们快速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先通过目测,说出这个图形有哪些特征,再说说准备用哪些方法和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确具有这些特征,然后在班级中介绍自己的验证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假设——验证——结论整个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数学思维训练与数学教学是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

现化数学家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西尔干脆把数学教学定义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他认为数学的含义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成一种思维活动,另一种理解为思维活动的结果。于是对数学教学也相应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一种是数学理论(即数学知识)的教学。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传统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理论在对待知识与能力、结果与过程的认识上的分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从培养创造人才的需要出发,更加强调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归根到底是思维的过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在皮亚杰看来,数学思维结构十分相似。他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思维结构过渡到另一种思维结构的过程,而数学知识是进行思维训练的结构材料。于是,数学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结构,即认识数学本身。因此,寻找数学结构和思维结构的相似点,就成为数学教育者的重大研究课题。

3.成功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动力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目标,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天天有小进步,月月有大进步,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增添学习的自信心,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高,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创新的意识不断涌现,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提出:先画出一个圆,把直尺的一边看作一条直线,移动直尺,从交点的情况上看,你会发现有几种情况。学生人人都会动手,就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演示过程,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和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园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大部分学生通过画图、测量、比较等方法找到了答案,为基础中等的学生提供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在良好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如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据气象观察,在距离城市A的正南方180千米海面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的风力为12级,每远离20千米风力就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在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沿北偏东30度方向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到风力达到或超过四级,则称为受到台风的影响。问该城市是否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说明理由。一般学生感觉有一定的困难,让优秀的学生叙述思路:把台风的中心看作圆心,受到台风的影响的半径为160千米,实际上就是看运动的圆的圆心移动到过A 点的垂线与直线AB的交点时,和直线AB的位置关系。教师重在点评独到之处,使优秀的学生获得心理上满足。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以展示自我,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有信心去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地去投入到创造性地学习中。

4.中学数学思维训练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中国科协高士其同志指出:“科学普及的三个层次是: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科学思维的普及。“而”科学思维的普及是普及的最高层次,它把知识的普及、技术的普及、人的发明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和体系。”

其实,在每个人的思维中都存在某种思考与做事的方式方法,只不过在一般人思维中它们经常处于朦胧的状态,从未清晰地形成明确的概念与范畴。人在认识事物时,所获取的信息都不自觉地被大脑加以分类、归纳、综合、整理以至铭记与遗忘。人的思维在不自觉地合乎客观世界的分类与组成,从而形成各种知识门类与领域。同时,人的思维在不断地趋向自然规律,并在最大限度上与其契合。但这有利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科学思维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科学规范得出结论,而不是主观唯心的做出判定。

篇6

一、从概念的认知中让思维变深刻

数学概念普遍存在着,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没有概念也就无法构成数学知识体系。也正是这些概念,构成了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材料。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越容易保持和迁移。所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起数学思维模,在基础的理解中奠定相互融通的根基。

例如“份”这个概念,从一年级起,就是必须弄清楚的,要知道,它可是后面学习“倍”“分数”“LL”等概念的基础。如果这个概念建立模糊,似是而非,那后面的学习与理解将成问题,尤其是分数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这个核心概念的建立、运用与深化。

这个瓶子里有5个乒乓球,我们可以把乒乓球的5个看作“1份”。那么有“1份”就有5个乒乓球,有5个乒乓球就是这样的“1份”。

此时,进一步引申,有15个乒乓球呢?有20个乒乓球呢?有21个乒乓球呢?

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让学生知道“1份”与“1个”的区别。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份”与“倍”“分数”等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后在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时才能不混淆。比如,食堂运来一批煤,计划每天烧500千克,24天烧完。由于冬季在校吃饭人数的增加,实际每天烧煤是计划的1.5倍,实际多少天烧完?常规的解法是500x24÷(500×1.5),而把它与“份”联系起来,则简单多了。“24天烧完”可以看作“24份”,实际每天完成1.5份,用24÷1.5即可让问题得到解决。

二、从知识的联系中让思维更有逻辑性

这个不难理解,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对于小学阶段来说,这些数学知识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网络结构。在教学中,我们善于抓住数学概念及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前后关联,自然演绎,从而在学生大脑里构建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知识网,让他们体味到数学的内涵美,在涵泳中玩味数学的乐趣。

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我们以“份”的概念为核心深入理解“倍”从而提示分数。

把一个小正方形确定为“1”份,那么,一个大正方形就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大正方形是小正方形的4倍”。把小正方形确定为1份,大正方形有小正方形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大正方形是小正方形的几倍。随后提出问题,如果把大正方形确定为1份,小正方形不够大正方形数这样的1份怎么办?由此引入分数的概念。如此,让学生感悟到“份”“倍”“分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从有效的训练中提升思维的变通性

训练学生的思维重在引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敢于并善于从多个途径(方向)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马芯兰老师曾说:“如果学生不会或不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没有深度、缺乏广度,他就不能进行创造性学习。”显然,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是学生善于学习的根本。

比如,突破教材局限,拓展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认识”这个内容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单位“1”的认识就需要拓展,可以把一个苹果看作单位“1”,那么5个苹果,10个苹果,一堆苹果呢?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利于以后解决更多的类似的问题。

篇7

关键词 艺术设计;创新素质;创意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72-0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百度百科)。

1 学生创意思维现状

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使创新素质教育变成一个摆在现代教育面前的主要问题。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现代教育的现状和输送到高校来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考培养出来的都是“好”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考试标准化,从高考过来的学生很大程度表现为听话,纪律好,胆子小,害怕犯错(但实际上又常常犯错)。

学生思维定势严重。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教学中学生表现为没有范例不会做,教啥只会啥,缺乏独立思考。

艺术类考生不“艺术”。近些年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增多,艺术考试也逐渐出现固定化的特点,很多学生都是经过了短期的训练,有的就是模式化的训练,考前艺术加试也一样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多方面发展的潜力。

五年制大专生会有灵光闪现。在给初中毕业直接读五年制大专学生上课时发现,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不服管,淘气,课堂纪律不好,很多人对此感到头疼;但是相对于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要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对感兴趣的东西很投入,往往做出来的设计作品很有创意,很大胆,与众不同,带他们上课可以说很累但很快乐。

2 创意思维训练法介绍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面对学生现状,笔者需要对学生负责,想尽办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释放他们被封闭和被钝化的创意思维。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四种思维训练法,在此进行简要介绍。

发散思维训练法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由一点到多点,通过对现有要素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发散思维具有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点,对提出独特的创意,起到决定性的牵引和导向作用。

聚合思维训练法 聚合思维是从已知的一定数量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寻求正确或接近正确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法、集中思维法、复合思维法等,是把多点聚合成一点的方法。有发散有聚合,发散需要大胆、自由,聚合需要有方向、有引导。

立体思维训练法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是需要训练的。面对一个问题能够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考虑与研究,称为立体思维,在艺术思维训练中这是非常有效的。利用立体思维搞创意,表现在取材、立意、造型、时间组合等各个方面上,从宏观到微观,从东方到西方,从古至今,都是艺术创作所涉及的内容。

联想思维训练法 联想是人的大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是人脑中记忆和想象的联系纽带,由记忆引发联想,联系记忆片段转换为新的想法,是主动的意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思维形式包括幻想、空想、玄想。其中,幻想,尤其是科学幻想,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结合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如何找到一个载体,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呢?无疑广告艺术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广告艺术大赛是一个不受思想约束的平台,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竞技中开拓思维、提高自己。

笔者从教十多年,每年在广告创意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奖、大广赛等赛事,把竞赛的题目和要求作为教学的课题,利用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跟学生一起分析题目、分解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发散思维训练法实践(图1) 在第三届大广赛中,孟妍同学的网络作品《加加食品――土豆GG与豆角MM的爱情故事》就是在分析题目时利用了发散思维的方式。加加是一种酱油品牌,由酱油向外发散可以有很多思路,其中之一就是“酱油味道淡然无味婚姻”。顺着这条思路与学生一起分析:婚姻是需要经营的,需要调味的。进一步拟人化:土豆GG与豆角MM的婚姻调味剂――加加酱油出现了。经过反复推敲ac确定剧本后,学生将其制作成Flas,并在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在整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发散性的创意思维,有了好的想法,才有可能有好的作品。当一个好的创意产生了,学生也很兴奋,经过努力自主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作品就诞生了。这个过程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图2所示第四届大广赛其中两个题目的分析图,这几件作品分别获得省级等级奖项。

篇8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一、问题提出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地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

我们认为,对于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存在着最佳的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两者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95名)的学生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取后20%(95名)的学生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的答卷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4人,低分组被试86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1~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0~087;同时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7~082。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出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独特的想象力、语言创造力等。考虑到创造性思维的维度,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3.研究程序

(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95人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二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实验设计

采用2×3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一个因素为被试的创造力水平:分为低水平、高水平,为组间设计;另一因素为训练方法:分为控制组(不进行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组、强制联想训练组,也采用组间设计。

(3)训练教学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这种训练方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充分发挥创造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可能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甚至是疯狂,都严禁批判和嘲笑。强制联想法主要根据是,联想可以活跃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观念,出现创造的灵感。训练中采用焦点法,给学生一个指定的项目作为焦点,让学生再任选一项目与焦点相互联想。根据训练要求和主要理论,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尽量控制因教师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科学安排实验和训练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

(5)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3.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创造力水平各组训练前后成绩增加值的方差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我们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

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上表。

方差分析显示,在创造力的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2081,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3.76,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2,164)=0.7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1.38,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在创造力水平方面,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1,164)=1127,P<0.01,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1,164)=5.94,P<0.05,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通过对各维度训练方法与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1592,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14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0.35,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简单效应分析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对在不同创造力水平上的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我们进一步做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上,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11.50,P<0.001,表明了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而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个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测试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四、讨论

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二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法训练组。

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该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内容。

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地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因为,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着许多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CollinsMA,AmabileTM.Motivationandcreativity.InSternbergRj(Ed).HandbookofCreativit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297~312.

[2]EisenbergerR,ShanockL.Rewards,intrinsicmotivation,andcreativity:Acasestudyofconceptualandmethodologicalisolation.CreativityResarchJournal,2003,15:121~130.

[3]KingN,AndersonN.Innovationinworkinggroups.InWestMA,FarrJL(eds.)InnovationandCreativityatwork.NewYork:Wiley,1990:81~100.

[4]KurtzbergTR,AmabileTM.FromGuilfordtocreativesynergy:Openingtheblackboxofteamlevelcreativity.CreativityResearchJoural,2001,13:285~294.

[5]ClaphamMM.Ideationalskillstraining:akeyelementincreativitytrainingprograms.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997,10(1):33~44.

[6]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3.

[7]沈德立,吕勇,马丽.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4):26~27.

[8]张景焕,陈泽河.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3):277~283.

[9]段继扬.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6):24~28.

篇9

表象思维(mental imagery 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 imagery 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平衡组实验设计,整个实验为时一个学期(半年)。

(二)被试选择

本研究被试来自西南师大附属小学(重点小学)和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一般小学)两校二年级的学生。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二年级共5个班级,梨园小学二年级共3个班级,根据两校上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成绩,结合随堂听课以及对学校领导、老师的访谈,在两校二年级进行实验。两校实验班、对照班任课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条件相当。在两所学校选取被试,以考察本研究在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效果与本研究训练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材、教法

实验过程中,教材主要采用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为体现、突出表象思维训练,实验班选用少量与教材同质的材料,但所占比例很小。

本研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组以操作、加工表象为核心的思维训练策略,指导实验班教师在领会、掌握策略实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教学,主试坚持定期、不定期随堂听课,并组织实验班教师观摩教学、交流心得各1次。

本研究实验的具体策略及实际操作如下:

形象识字: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根据汉字形、音、义的特征人为赋予它特定的形象信息,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表象储备,使之参与到相关字词的认识之中来。

情境识字:教学中,根据相关字词创设特定情境,或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有关情境,也可直接利用影视、书报、街头广告等做字词学习背景,这样就把孤立的字词融入到活的情境与氛围中,把学与用巧妙地联系起来。

想象书空:在写字练习时,先让学生对照写字练习册或蒙写,或临摹,使学生不仅熟悉相关字词的笔画与构成,而且使他们形成字词在田字格或半字格中的具体表象。书空时,学生实际上是在重现、操作已形成的字词表象。

图文互译:训练时,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的前提下,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或就文字材料绘出简笔画。

听音响说话(写话):利用音响设备,先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想象体味阅读: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语词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四)测查材料

1.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量表。

本量表是我们参照中央教科所编制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量表》并经过试测分析与专家评定,最后编定的。量表由20个子项目构成,其中兴趣、态度各10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定。

2.看图说话。

从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小学生看图分类作文丛书《写人》《写物》《写事》《写景》等书中,精选出画面生动形象、形式简洁活泼、富有想象空间的图画100幅。测查时,由被试随机抽取一幅图画,准备5分钟后,自由口头表述图画内容。测试前,对四位主试(教育心理学硕士生)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被试成绩为四位主试所评分数的均值,采用百分制计分。

3.听音响写话。

这是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一部分,音响资料由重庆北碚电台提供,测试时,选取一组本身没有言语意义、无逻辑联系的自然音响,播放给被试听,要求据此写一段话,满分为20分。

4.其他材料。

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和大纲要求,与两校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一道共同编定字词学习与语文综合能力测验试卷各一份,采用百分制计分。

(五)实验程序

前测:对初步选定的条件大致相等的4个班级进行语文基础与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前测,在筛掉个别被试后,统计分析表明各班之间无显著差异,随机确定实验班、对照班,筛掉的被试仍在原自然班中进行实验与对照,只是不作统计处理。

实验培育:本研究只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培育,培育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每周在原有语文课时内抽取1节专门上表象思维训练课,二是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表象思维训练。对照班按常规教学,其他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

后测:学期结束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能力等项目的测试,以考察实验效果。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 8.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低段儿童字词学习的实验结果

表1 被试字词学习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注:Ⅰ班来自重点学校,Ⅱ班来自一般学校,合班指相应的Ⅰ、Ⅱ班之

总体,*p<0.05,**p<0.01,下同)。

由表1可知,总体上无论是合班还是分班,实验班字词后测成绩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班;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被试字词学习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按被试水平分层,结果表明,各实验班中等生、差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提高非常明显,但实验班与对照班优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检测还表明,实验班被试比对照班被试人均多识字41个,占本期识字量(380个)的1/10强。

(二)小学低段儿童看图说话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整体上,实验合班被试与对照合班被试的看图说话成绩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照班(t=4.45,P<0.01);从学校类型看,本实验在说话能力培养方面一般学校效果极为显著(t=5.24,P<0.01),而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见明显成效,从被试不同水平层次看,中等生受益最大,成绩提高最为明显(t=2.98,P<0.01),特别是一般学校,看图说话成绩实验班中等生高于对照班中等生10分之多。

(三)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态度的实验结果

表2 被试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2表明,本实验可极显著地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且一般学校的训练比重点学校的训练效果更好。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表中虽未反映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有明显差异水平,但结合前测成绩分析,经过本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实验班总体已扭转了前测时呈现出的语文学习兴趣低于对照班总体的状况,且总体水平已接近显著性差异水平(t=1.84,P=0.06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和培养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为其言语活动提供情感支持。

(四)小学低段儿童语文综合测试的实验结果

表3 被试语文综合测试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3的数据显示,总体上,实验班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其中尤以一般学校实验效果更为突出(P<0.01)。按被试不同水平层次比较,各组被试中优生组,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中等生组,一般学校实验效果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各组被试差生的成绩在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测试的成绩,激发和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下面将对本研究取得的结果逐一进行讨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

汉语字词的学习,从形、音的记忆来说,基本上属于机械记忆,是人为联想的建立。但汉语字词形符和声符又表示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表象参与加工,能发挥被试的优势思维作用,充分利用被试的表象储备,改善被试字词学习中的理解与记忆。首先,汉字(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实践和研究都证实,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而言,“形”是主要矛盾,音、义是靠形结合起来的。字词教学中的表象思维训练正是以字形为切入点而进行的,一方面经过对字形的观察分析,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形象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被试的感知与生活积累,主动给字形赋予特定的形象信息,这种对字词的形象加工,实际上就是在给心理词典中输入词条时,也激活心理相册中的相关表象,让左右脑共同参与字词学习。其次,从字义方面看,汉字的本义实质上就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汉语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出发,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或象征性表征。因此,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就是建立字词与相关事物或表象的联系。第三,表象记忆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记忆的,与语词记忆相比,它的容量十分惊人。第四,学习情境生活化,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听说能力

本实验条件下,看图联想说话(图文互译)是在引导被试观察、读懂图画内容的前提下,展开想象,并根据画面提示,就自己眼前浮现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述。这种训练,首先为被试提供了观察样本,据此引导被试学会观察,而观察是人类智慧的能源,是丰富儿童心理相册内存的重要途径。其次,画面为被试的言语活动提供了一个激活点。由此,同时打开心理词典和心理相册并搜寻待用信息,生动的画面与长期的表象储备衔接,随着困扰被试“说什么”问题的解决,话匣子也就打开了。第三,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说话时,被试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与感受,此时的看图说话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述,被试说的是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听是说的基础。听音响说话(写话),有助于集中被试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初步的倾听技巧。同时,“听”能激发被试的听觉联想,扩展想象空间。听觉表象是人们在听觉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各种声音的表象,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听觉表象是一笔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认知资源。听音响说话(写话),音响能营造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给被试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

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由于:第一,表象思维训练强调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观察,语文学习因为融入了儿童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尤其通过对表象及其储备的激活、补充和应用,沟通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与言语活动的联系,学用结合,学习自然就成了儿童的主观需要。第二,表象思维训练通过实物、形象、言语等形式的直观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第三,表象所具有的情绪情感色彩以及教学所创设的特定言语情境,使听说读写等具体言语活动既可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情感的滋润使儿童的认知负担减轻了。此外,教学过程中各种具有表演与游戏性质的活动,将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

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这是源于:首先,表象思维训练为被试的言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开放的现实环境。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相互沟通、协作,改变了单调、枯燥的字词演练。因此,语文学习这只“果子”是被试跳起来能够吃到的,而且还是他们自身的确想吃的“果子”。其次,表象思维训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表情和体态语言的运用,使教师更显亲切,和蔼。这样,向师性极强的被试更多了一份对老师的依恋。最后,因为教学强调主体感受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班级气氛,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同时,言语学习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的吸收和表达,这些都有利于被试形成语文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这一价值认同感。

(四)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能力发展

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和言语能力,这方面的原因除前文述及的内容以外,还有下列几点。

首先,表象思维训练,能够开发、利用被试储量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均需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智慧

能量,而个人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是有限的。若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所需资源与能量超越了个体所有,或资源与能量应用不当,开发不够,则易陷入资源短缺、负荷过重,从而影响问题解决与学习活动的效率。

其次,在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其言语形成之前已有了表象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沟通,有助于言语的发展,也有助于表象及表象思维的发展。

再次,表象思维训练,特别是想象体味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汉语是一种强调感悟的语言,汉语学习重知识积累,更重情感的积淀。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言语表象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感生成的关键,所谓言语表象即主体对表象的“铸意染情”想象体味阅读,要求被试在感知、吟诵言语材料的同时,唤醒相关表象,在语词与表象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细心体味文字材料所承载的特定内涵,使内部思维“图文并茂”。这实际上就是言语表象的生成与语感的培养。

最后,表象思维训练融学习方法训练于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有助于被试自觉掌握并应用学习策略。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其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表象思维训练实质上就是在听说读写各环节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开,让被试在感受、体味中自觉吸收、内化,从而改善被试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表象思维训练对不同水平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影响

本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但各项训练在不同水平被试身上,尤其是优生身上却少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各组被试中,实验班优生与对照班优生在字词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优生已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善于将表象引入字词学习活动,还是其思维发展超前等原因所致,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中等生与差生缺乏的正是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思维的情境性、形象化。因此,表象思维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成绩。

其次,各组被试中,一般学校的优生在言语表述方面训练效果显著(P<0.05),而重点学校则没有明显成效。这可能是两类学校的教学差异所致,即重点学校重视口语训练,随堂听课也证明了这一点。两校被试口语表达起点不一,导致了训练效果的不同,而且重点学校被试口语已达一定高度,暂时正处于新的突破与提高的“量变”过程中,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一趋势的存在。

第三,各组被试中,差生群体在语文综合成绩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表象思维训练虽在单项成绩如字词学习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既需以其他知识、技能为基础,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采取相关教育教学措施加以补救,因为差生不仅缺乏思维策略,他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明显低于优生。

五、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可显著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对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

(二)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小学低段儿童形成稳定、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

篇10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看法。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以后升高中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