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育的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育的过程

篇1

 

关键词:高校 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 角色定位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实施情况如何,关键在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因此,认真研究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1.发展性和主体性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必须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把促进学生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主锻炼的能力,开发学生身体素质潜能,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2.全体性和全面性

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为每一个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均等的机会。同时体育教育要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兴趣习惯养成、体育能力培养及发展心理素质、精神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及体育素养都得到发展。

3.因材性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的不同,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在体育教育中既要要求有差异的个体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又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发展。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区别对待。

4.实效性

通过体育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使学生获得竞争与拼搏、参与与合作、欢快与娱乐、挫折与成功等多种情感体验,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

从培养一代新人出发,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品德,使学校体育与整个学校教育的目的更趋一致,实现“健身与育人”相统一,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习惯的培养及体育能力的提高,是当今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达到进德、益智、促美、强身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标〔2〕。

二、高校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 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交流者

“平庸的老师,说教;优秀的老师,启发。”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较之以往,都有了较大程度改变,那种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过程应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从指令性教学向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应扮演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交流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积极观察学生行为,努力体会学生感受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有意识地参与到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要在互动交流、平等参与中创造性开展引导式教学。如笔者就在排球教学的教学比赛课程中,参与到学生比赛中,和学生一起感受运动的快乐,与学生分享运动后的感觉和想法,同时结合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学习正确运动技能,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比赛阵型的演变和发展中,从学生推崇的球队入手,通过介绍这些知名球队的战术战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学习、领悟当前排球战术发展与演变。

(二) 体育教学的创新者、研究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

要有利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者〔3〕。体育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研究者。“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体育教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另一项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新体育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预示着体育课教学的重点将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模式改变为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将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方法。 体育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依靠现有理论和经验解决不了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一定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新体育课程以目标统领内容,没有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这预示着体育教师不能照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体育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造,必须自行选择、开发体育教学内容。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如果仅是经验和技型的专术家,将难以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善和发展自身知识结构,对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三) 课程结构设计者、组织者

在以往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中,体育教师,经常扮演着被动复制和执行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与课程计划的角色。而在素质背景下,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只给出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由此,体育教师必须适应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体育教学的组织离不开体育基础设施,可以依托城市良好体育资源与体育设施,结合本校的地形地貌,利用学校附近的山地、空地,完全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师实施教学搭建较好的平台。同时,需要加强对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原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如原来的田径课程可以结合运动和健康,体能和健康,校园定向越野等方面的思路来开发改造。因此,体育教师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完成从简单的课程复制者向课程结构的设计者、组织者角色的转化。

三、适应新角色,优化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措施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需求的日益扩大和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都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仍然存在着个人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教学观念落后、科研能力偏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扮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新角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技能特长、兴趣爱好,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及实际情况,紧跟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想,拓展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拓宽进修渠道,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学历升级,参加远程培训和在职进修,有针对性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增强自身人文素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经常性参加学术交流和论文报告会,在广泛的交流和学习中,掌握学术动态,提高工作起点。学校可定期组织务虚会,让教师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火花,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竞赛,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完善体育教师聘任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区分职称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行量化,整体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师资水平。

四、结论

在素质教育目标牵引下,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发展,转变自身角色;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技能型”向“智能型”转变,对体育教师知识储备量、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向课程体系的“设计者”转变,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加大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的扩大他们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对不同项目的历史沿革,不同学派、流派的论点和技术风格,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都能融会贯通,并掌握大量新资料,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信念及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从而促使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鹏,吕哓飞.素质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j〕.时代文学,2006,(06):166-167.

篇2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中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摆正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着眼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分析研究体育教师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不同角色定位,从而更好地为指导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实施情况如何,关键在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因此,认真研究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1.发展性和主体性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必须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把促进学生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主锻炼的能力,开发学生身体素质潜能,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2.全体性和全面性

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为每一个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均等的机会。同时体育教育要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兴趣习惯养成、体育能力培养及发展心理素质、精神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及体育素养都得到发展。

3.因材性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的不同,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在体育教育中既要要求有差异的个体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又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发展。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区别对待。

4.实效性

通过体育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使学生获得竞争与拼搏、参与与合作、欢快与娱乐、挫折与成功等多种情感体验,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

从培养一代新人出发,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品德,使学校体育与整个学校教育的目的更趋一致,实现“健身与育人”相统一,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习惯的培养及体育能力的提高,是当今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达到进德、益智、促美、强身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标〔2〕。

二、高校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 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交流者

“平庸的老师,说教;优秀的老师,启发。”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较之以往,都有了较大程度改变,那种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过程应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从指令性教学向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应扮演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交流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积极观察学生行为,努力体会学生感受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有意识地参与到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要在互动交流、平等参与中创造性开展引导式教学。如笔者就在排球教学的教学比赛课程中,参与到学生比赛中,和学生一起感受运动的快乐,与学生分享运动后的感觉和想法,同时结合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学习正确运动技能,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比赛阵型的演变和发展中,从学生推崇的球队入手,通过介绍这些知名球队的战术战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学习、领悟当前排球战术发展与演变。

(二) 体育教学的创新者、研究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者〔3〕。体育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研究者。“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体育教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另一项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新体育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预示着体育课教学的重点将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模式改变为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将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方法。 体育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依靠现有理论和经验解决不了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一定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新体育课程以目标统领内容,没有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这预示着体育教师不能照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体育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造,必须自行选择、开发体育教学内容。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如果仅是经验和技型的专术家,将难以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善和发展自身知识结构,对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三) 课程结构设计者、组织者

在以往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中,体育教师,经常扮演着被动复制和执行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与课程计划的角色。而在素质背景下,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只给出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由此,体育教师必须适应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体育教学的组织离不开体育基础设施,可以依托城市良好体育资源与体育设施,结合本校的地形地貌,利用学校附近的山地、空地,完全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师实施教学搭建较好的平台。同时,需要加强对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原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如原来的田径课程可以结合运动和健康,体能和健康,校园定向越野等方面的思路来开发改造。因此,体育教师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完成从简单的课程复制者向课程结构的设计者、组织者角色的转化。

三、适应新角色,优化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措施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需求的日益扩大和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都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仍然存在着个人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教学观念落后、科研能力偏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扮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新角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技能特长、兴趣爱好,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及实际情况,紧跟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想,拓展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拓宽进修渠道,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学历升级,参加远程培训和在职进修,有针对性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增强自身人文素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经常性参加学术交流和论文报告会,在广泛的交流和学习中,掌握学术动态,提高工作起点。学校可定期组织务虚会,让教师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火花,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竞赛,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完善体育教师聘任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区分职称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行量化,整体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师资水平。

四、结论

在素质教育目标牵引下,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发展,转变自身角色;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技能型”向“智能型”转变,对体育教师知识储备量、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向课程体系的“设计者”转变,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加大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的扩大他们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对不同项目的历史沿革,不同学派、流派的论点和技术风格,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都能融会贯通,并掌握大量新资料,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信念及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从而促使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鹏,吕哓飞.素质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J〕.时代文学,2006,(06):166-167.

篇3

【关键词】德育渗透 体育课堂

一、制订教学计划要突出德育目标

不少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即使备课,也用不着考虑这个目标、那个目标。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学科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要完成这些目标和要求就得备好课,就要落实好认知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是为了转变人的思想,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尤其要有德育的目标。

二、授课伊始要强化德育常规

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准备阶段要体现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

四、教学过程中要渗透道德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落实德育教育要求。

1.将勇敢顽强精神教育与器械体操教学相结合。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 ,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器械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 ,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 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器械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 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 ,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2.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教学内容相结合。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 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3.将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相结合。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4.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与武术教学相结合。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教学中,我们既可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此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学习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因此,要告诫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

五、结束阶段要重视道德评价

体育课的结束阶段往往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小结本课教学情况时,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思想品德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使其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篇4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又牢固。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形象、灵活多变的放映特点和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新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联想思维,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篮球《行进间上篮》的教学中,利用课前5分钟放映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我国著名的篮球运动员的各种上篮动作,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详细讲解了各个动作的重点和难点。随后我们拿球到球场上练习,一到球场同学们就跃跃欲试,纷纷模仿课件中的各个动作要领、练习方法练习起来,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说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一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觉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教师年龄的增长,体能下降等影响,往往在某些运动项目的示范会力不从心,虽然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示范不标准所带来的影响,但还是会给学生学好动作技术带来困难。

2.在某些技术环节上,教师无法“逐帧”示范,也往往造成学生概念了解模糊,甚至错误。而多媒体技术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工具,利用其灵活的动静、快慢、连接等变换功能可以把我们半天都讲解不清楚的问题在几分钟的时间内解决。使教学的重点、难点由抽象变的形象,使学生正确领悟动作要领的同时又节约了时间,从而真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较为清晰地演示动作的技术要领,利于学生掌握。比如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甚理想的。反之,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放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

4为适应新世纪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克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三个不利因素:a:教师的喜好与特长影响教材的选择;b:教师年龄、性别影响教材的选择;c:技术动作难示范影响教学进程。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就可以弥补以上的不利因素,而且效果不错,并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协作学习的能力等。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教师的影响

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很强的新型媒体。它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和进程,并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它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教”,还可以帮助学生“学”。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诸方面将发生变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多媒体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担负的责任更大了。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的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其次,教师应逐渐有知识的灌溉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花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将教师讲解与示范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来。配之以生动形象的完整与分解技术的演示,常速、中速、快速动作的切换,图片、动画系统的交替运用等,将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准备、组织、实施的过程进行缩减,减少了复杂性,增加了指导的灵活性。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课堂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种种走向问题,探索在新媒体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制作教学软件,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通过课件的制作,为教师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方式,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影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下进行学习。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技术;通过教师的考核明白自己的进步。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处处体现出其被动性。

篇5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能力,民族素质

中学生是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培育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以及强健体魄的奠基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以及早日实现“十”提出的“中国梦”,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体育能力不仅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多年来,中学体育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只是沿袭传统,而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或者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及升学考试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素质教育基础,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倡导终身教育,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延伸,并且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发展。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日益迫切,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根据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学校体育现状,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不仅如此,还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重要帮助,只有具备了体育能力,才能在漫长一生中,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满足身心健康,达到终身受益。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格外注重中学生的基础体育教育,因为中学阶段正是他们接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培养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时期。为此,教师首先要通过规范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提高。例如体育理论课给学生讲授准备操的作用原理,编操方法,注意事项等等。教师每次体育课都要对带领准备操的正确讲解、合理的口令、简单的队形变换进行说明,即给学生建立完整的规范的又具有模式化的带领准备操形象概念。

继而,着手在教师指导下指定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带领准备操。课前预先作好充分准备,诸如带操时间、地点、内容,辅导带操学生编制一套不少于5节与课的教材要求基本一致的准备操,经教师审核修改方可准予执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时,有计划地指定一名或几名学生负责全班或分组的准备部分,巩固和提高已有的体育能力。对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运用哨声带操,并根据课的主要任务和教师的指导,组织简易的体育“游戏”活动,以体育骨干推进全体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实践证明,规范组织“带操”,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好的体育能力和成功感,从而树立体育学习的自信,改善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放”与“收”

【中图分类号】G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35-02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但在具体实施中,一些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而自己由过去教学的“中心”走到教学的“边缘”,甚至完全退出舞台当“观众”。新课程要求淡化教师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不要教师。教师也不能一下子全线退出,在教学中绝不能袖手旁观,成为局外人。相反,教师要扮演极为重要的多重角色。他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者、程序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和评价者,始终和学生“共呼吸”,还要俯下身子融入学生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新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适度“放”与“收”的原则,达到导与讲、教与练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放”意味着让学生能尽量自学;意味着让学生在尝试中自行摸索学习方法;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发现问题。那么,“放”应该怎样去做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1 放之有“纲”

“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正确引导。比如,凡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学生自练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集体、小组合作练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某一知识、技术技能或某一问题,经教师点拨后需要加深理解或需要完善、巩固时要放;对某一问题,学生求同多,求异少,教师点拨后要放;为了调节学生情绪,培养主动性、创造性和互相交往的能力,如游戏教材,我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使其能充分表现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放手让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实现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2 放之有“情”

“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追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当时情况或教材内容,不断设计、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之积极地探究未知的知识、技术技能,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 放之有“法”

教师在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授学生以“法”,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练有所得,学有所获;切忌满天撒网,无头无序,纵不能拉,横不能收。比如,教师在给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时,总是先看正确动作,再把正误二者加以比较,然而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有目的地去练。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要好得多,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思维起着主动作用,学生真正理解了,掌握问题将更准确、扎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独立地学习有关新的知识,对知识运用起来就会“准、快、活”。

新的体育课堂教学的“放”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纲”是根本,有“情”是关键,有“法”是保证,要把三个方面要机地结合起来。

当然,要想一堂体育课上得理想成功,还必须处理好教学过程的另一方面――“收”。“放”是前提,“收”是目的。所谓“收”,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

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课标上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困惑难解之处。在“收”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依据体育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点拨、突破。

(1)收要照顾到点和面的结合。 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的份量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依据课标向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使学习目标控制在既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而经过努力又是可以达到的水准上。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快慢不一致。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育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使之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注重点面结合,分层讲解、练习。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导引方向。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篇7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然后又针对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出了三点建议,即:德育的渗透要符合高中体育教材的特点、德育的渗透应注意采用科学的组织教法以及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素质为德育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希望能够对高中体育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中 德育渗透 教学建议

体育教育是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德育教育同样也是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和德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如果能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的进行德育渗透,不但能够充分的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就对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是十分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归纳到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首先,是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竞争是体育运动最典型的一个特点,高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和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多个人之间的合作,而学生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参与这些团队性质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第三,学生自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每项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则和规范,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体育运动的规则、规范和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受到各种制度规范的影响和感染,从而形成一定的纪律观念,提高自身的自制能力。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同样对学生自制能力培养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项目必须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完成,例如:跳马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要果敢、勇敢,长跑教学则要求学生必须要吃苦耐劳等等。所以,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建议和策略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要符合高中体育教材的特点

要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效,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注意符合高中体育教材的特点。只有根据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和标准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德育渗透才能真正满足教学的需要。

高中体育教材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体育任课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通常来说,高中体育教材会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大的部分。其中,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均具有非常明显的思想性,在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让学生全面综合的认识到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竞技性、技艺性、国际性以及礼仪性等诸多的特点,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心、集体观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高中体育教材中的理论内容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环节,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好每个学期的体育理论教学,以尽可能的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高中体育教材内容中的实践部分,是一般体育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占据着较多的教学课时,任课教师如果能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适宜的渗透德育的内容,将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成效。例如:在篮球教学、足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而在中长跑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应注意采用科学的组织教法

采用科学的组织教法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不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学习质量,而且对德育内容的渗透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选择科学的组织教法,以实现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任课教师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在选择组织教法时,应将知识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练习以及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尽可能实现德育内容在体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全面渗透;其次,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应尽可能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实战比赛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拼搏精神。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最后,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是科学的体育教学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想品德上的闪光点,并给与认可和表扬,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给与科学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将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最大限度的加以发挥。

(三)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素质,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任课教师是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对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也不例外。体育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会影响到体育任课教师的日常行为、工作作风、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多个方面,而体育任课教师的这些表现又会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体育任课教师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会在其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无意识的发挥作用并得以充分的体现,进而会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得学生不自觉的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精神的养成和发展。因此,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重视体育任课教师素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静波,曹策礼,石宏.体育教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林孝平(1977- ),男,河南漯河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河南新郑 45115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27-02

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只要学生能够对体育锻炼形成一定的兴趣、能力及意识,就能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扎实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应做到体育与健康、素质教育相结合,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及社会素质。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将不同能力、素质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高校的体育教育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高校体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正确的改革思路,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情况的研究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改革进展较慢。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体制和模式还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还不能满足教育部针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道路的封闭使学生无法了解世界体育科技的发展。此外,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学的强制性和程式性限制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结构、体系以及层次方面过于单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锻炼方法、健康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的教授,给学生体育兴趣、体育特长以及体育能力的形成带来了不利影响,阻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改革创新精神的形成。另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似,无法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没有挑战性的体育课程会让学生忽略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对体育形成错误的认知。

二、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体育教学的改革。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近年来,虽然我国多数高校已对体育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始终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仍受旧传统的影响,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似,忽略了关于体育锻炼基本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体育课程设置无法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学科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健康第一、终生受益的基本原则,以实现培养、养成以及掌握为重要目标,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并加以运用,从而在体育锻炼中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对于传统的枯燥无味的体育运动要取消。要实现体育课程体系的全面化和广泛化,从而朝着娱乐休闲、民族传统、竞技、健康等方向发展。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想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决定高校体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对高校现有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从而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必须加强对交叉学科的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对现代化体育教育所需要的工具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不断普及,高校体育也将发展成为国际交往的一大平台。因此,必须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强化高校师资力量。四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时代性、系统性、时效性及针对性。首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多用交流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兴趣和知识的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体育理论,并形成一定的体育理念,从而在体育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体育知识和体育理念,激发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2.明确体育教学理念和定位。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思想开始逐渐诞生,对体育教学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实践和运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学科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三种体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指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学生心理上和体育上的健康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念提出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以及身心健康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理念强调每个人都要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并尝试参加不同的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势必要对高校体育内容和体育思想进行改革,此外,学校体育组织的形式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理论以及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将健康第一作为基础,并以终身体育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体育改革的手段,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

1.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忽略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情况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最终导致体育理论跟不上体育实践问题的产生。虽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践课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课中的理论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用以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新教材体系取代传统的以竞技体育项目技术环节为主要内容的旧体系。要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扩大教学的知识范围,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与实践课的结合,让理论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以及相关领导都应该树立新的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要制定完善的评课、听课以及备课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确保相关科研活动的质量。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技术,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以及正确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体育意识,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实现终身体育不但能够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人的发展、享受和生存。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只进行到大二阶段,这给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不但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多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终身体育的意识无法形成等问题。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适当地延长体育教学时间,并在高校教育中设置全程体育课程,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能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学生在学校中掌握的正确锻炼方法以及养成的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将来的社会生活。此外,要加快实现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针对课外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评价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能力。

3.树立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思想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思想观念是否正确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必须明确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加强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式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4.建立体育俱乐部。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的调查来看,在高校中建立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趋势。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不能只限于传统的体育技能和技术的学习,更应该加强提高学生整体的体育文化素质,遵循自主性和多样性的指导思想,严格遵守课内课外一体化、发展学生个性以及满足学生需要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组织不同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并充分发展自身的特长,从而实现竞技、休闲以及健身的目的。

5.实现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要想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该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能体现健身的价值以及终身体育的性质。此外,教学内容中应该涉及具有时代感的体育项目,并适当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从而极大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方法方面,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地采用多样化及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普及,高等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体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树立教学新观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在高校中建立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主要目标,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1).

[2]文源东.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院,2003(1).

[3]陈晓荣,朱保成.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

[4]邵伟德.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探析[J].体育科研,2000(4).

[5]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李富荣,田麦久.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过程 延伸 可行性 公共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33-01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是每所高校公共必修课,然而大部分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的时间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未开设体育课程,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导致肥胖,形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等。高校在取消公共体育课程的理由上大致相同或相似。

学习、论文科研以及就业成为很多大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最直接的原因,而且很多学校在大三大四取消体育课程也是出自于考虑学生学业或者就业问题。强健的体魄是做好一切事物的保证,体育教学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反应速度和思维活跃灵敏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大三大四取消公共体育课,导致学生体质下滑、抵抗力下降,形成各类疾病,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科研。在大三大四取消体育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3选题目的及意义

根据现阶段存在的现实状况,分析取消公共体育课程的原因和利弊,旨在为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思想价值观。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在身体健康方面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是培养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体育教学过程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的延伸对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科研和踏入社会就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该方面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2 结果与分析

2.1学校教学理念使体育教学过程延伸受到阻碍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访谈得知,全国很多省市高校都在大三大四取消公共体育课程,而且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行为,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难以改变,使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的延伸受到极大的阻碍。

学校考虑学生在大三大四学习任务繁重,并有毕业论文需要完成,同时大四学生还需要面对就业问题。

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和一个学校的教学安排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行为,学生接受教育信息主要受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2.2教学效果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延伸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过程本身是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身原有的技能基础上充分运动体验乐趣;并能使学生在向新的技能水平挑战中体验乐趣;最终使学生在技能习得后进行战术和技术创新和探究中体验乐趣。乐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保证。

通过了解发现,很多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够,首先是因为没有基本的技术和技能,不能达到发展运动爱好的水平阶段。追其原因,主要是在大一大二体育课期间没能学习一项技术,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是敷衍过关,导致在开设体育课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形成没有必要继续开设体育课的思想。

2.3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是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延伸和发展的因素

全校性体育课全部由体育学院专业老师担任,体育学院专业课程多,教师任务繁重,加之公共体育课学生多,课时多,师资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部分教师个人专项技术水平突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零基础学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一项能和同学交流的技术,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2.4地区差异和地理环境阻碍教学过程的延伸和发展

海南省地处热带,夏季时间长,天气炎热,太阳辐射强,致使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室外体育活动;冬季阴雨天气较多,也不宜进行室外体育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来看,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场地场馆以室外较多,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多场地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2.5学生主体意识也是影响教学过程延伸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体意识是影响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对自我体质和健康状况的认识关系到体育课程的质量,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3 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1)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观念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延伸和发展,学校是否重视体育课程是体育课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因素。学生在选择自我喜欢的项目的前提就是学校首先安排体育课程,而海南师范大学现实状况是学校在学生大三大四期间未开设体育课。(2)学生在大一大二体育课上未能真正学习到一项可以和同学朋友进行交流的项目。(3)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影响体育教学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4)师资力量决定体育教学能否满足庞大的学生数量。(5)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6)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对体育课的重视度欠缺,不能认识到个人身体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3.2建议

(1)首先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和理念,应该在学生大三大四期间开设体育课程。(2)加强教学监督,设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应该激发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内学会一到两项可以与同学朋友交流的运动项目。(3)学校和其它教育部门应该加强体育学院师资力量的建设,至少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对师资的需求。(4)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等的硬件建设,尽可能满足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做到物尽其用,定期对已有的场馆设施进行维修管理和统计。(5)学校等应该开设体育知识讲座或者进行其它方式的宣传,从思想意识上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普及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佩.辅助体育教学的有力工具――结构方程模型[J].学校体育学,2004,07.

[2]黄刚,肖雪武.浅谈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J].科技世界,2012,30.

[3]马春英.教学过程的三个延伸――兼论体育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观[J].体育学刊,2000,3.

篇10

适应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反之就会令学生反感抑或严重抵触,因此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要充分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把握好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要素,把每一堂体育课上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这是每个体育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体育课几个要素 和谐责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上好一节体育课需要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单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对健康理念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健康的含义,并为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而主动去进行身体锻炼,从而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体育教师必须遵守教学原则。包括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等等。我们应该遵循这些教学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只有科学遵守原则,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凸显。

第二 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避免随意性。体育教师应严密课的教学组织,根据学生人数、教材性质、场地器材条件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尽量减少用于整队、调动队伍、布置场地器材、分组集中等教学辅助活动时间,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安排一定的练习来调动队伍,利用安装、收拾器材,训练学生搬运重物的能力,一切要在教师的思想掌控之中,避免放羊式教学。

第三 教师要迎合学生兴趣,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他们才会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主动的去学习,也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和使学生锻炼身体的真正目的。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首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新颖性。比如说,我们教学对象是女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如羽毛球、健美操、排球等女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如果是男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如篮球、足球、等男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并且穿插一些游戏来进行身体锻炼。

其次,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难以达到,他们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反之,如果教学目标太简单,他们会感觉没什么挑战性而失去学习兴趣,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量身定做。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再次,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奖励或者惩罚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应该多运用奖励手段,而少用惩罚,即使用惩罚,也应适可而止,不能太重,否则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当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安排。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体育课教学也是这样。在课的开始,要安排好准备活动,以免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伤害事故;在一节体育课的最后,要安排好放松内容,使体育锻炼不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体育课锻炼身体的目的,是学生身心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看似简单,其实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体育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设置、学生情况和学校情况,备课是否认真、科学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具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等等。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时展,时刻关注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学生的成长,才能保证自己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参考文献:山西杨宗会《上好高中体育课时评价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