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5 17:0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教育

篇1

一、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倾注了对生命的关爱、体悟和润泽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在选题和研究视角方面则独辟新径,围绕着时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生命教育在不同语境下的一系列新观点,突破了常规选题中的一些命题束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该书尝试性地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现状,尤其是作者从内涵论和外延论两个方面解读生命,浸润着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对生命、生命教育的解读还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抑或从沉淀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中找寻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而到立足现实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塑与建构,每一章节无不倾注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体悟、关爱和润泽。

二、方法新颖,资料翔实,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到论证思路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实现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是广泛运用文献法,解读生命与生命教育,找寻转型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哲学参照和理论依据;二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三是利用比较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使用个案研究法,探讨高校生命教育运行方式的可行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在第五章研究生态学视野下生命系统的构建时,作者不仅独创了生命主题系统表,而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生命主题调查问卷》,选取所在省十所不同类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时注重时贯古今、域涉中外,做到了博采众长、主干突出。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和深层次的反思、解读和建构,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特论证思路,回归了生命本真的意义。

三、结构严谨,新意迭出,构建了生命教育研究的完整体系框架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结构严谨,思路明晰,内容宏富,新意迭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的概念解读、现状反思和对策梳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研究体系框架。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内涵论和外延论的视角对生命及生命教育进行了深透解读与论述,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第二章通过对几组数据和若干实例的思考与探问,映射出大学生生命的困境并探究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归因。第三章依次从生命教育的归宿、价值以及方法载体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反思与批判。第四章从中西两种文化沉淀中提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润泽和经验借鉴,尤其是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找寻其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探讨生命教育的文化依托。第五章从生态学的视角重塑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框架。

四、立足理论,关照现实,实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平台的双向建构

关切现实,既是理论的职责所系,又是理论的生命所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既有对生命教育的学理分析,也有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关照,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践行意义。作者不仅从生态学视角对大学生自然性生命世界、现实性生命世界、超越性生命世界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而且还进一步接近地气,非常务实地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的原则,并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层面进行了论述。同时,作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搭建大学生生命教育支撑平台的诸多策略。可见,该书不仅注重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搭建和体系构建,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和行为养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对策与模式。

篇2

一、了解自我,体验生命的力量

我们期待孩子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帮助他们用健康的方式及态度面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

1.认识自己

引导孩子从人的生命起源开始,进而对自己的出生、成长过程拥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了解。每个孩子在五六岁时都可能会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 成年人应该以正确的语言和科学的解释来表达,而非是用“你是捡来的”、“你是石头缝里钻出来的”之类的语言来回答搪塞。我们可通过图片、课件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知识,如社会活动《我在长大》,结合孩子的经历,通过展览讲述,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小威向前冲》就是一本很好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绘本。在日常教学中给孩子们介绍一下孕育生命的过程,能让他们知道妈妈的不容易,同时了解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沐浴着爱,在父爱、母爱和亲人的关爱中幸福地生活,把生命教育与感恩连在一起。

2.爱护自己

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掌握避免危险的方法,生命教育中就包括了关于安全教育和生存技能的内容。我们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晨检中自我检查是否带了危险物品入园,户外活动中自我查看玩具的安全性,自己控制运动量……同时,我们还根据节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结合“5.12”进行地震逃生演练,结合“11.9”进行消防演练。每年11月我园都要开展“关爱生命特色月”系列活动,小、中、大班分别开展了“安全驻我心”、“安全你我他”、“安全员在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习得了有关防火、防电、交通法规、自我保护等安全知识。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又自制标记贴于醒目部位,自编儿歌宣传安全知识,防患未然,从我做起。

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孩子们能在户外活动中自己去感知活动量的多少、运动后自己喝水;懂得自己热时脱衣服,冷了就把衣服穿上;懂得要关心自己的身高、体重、视力;关心自己的心情……懂得如何更好地照顾和保护自己。

二、走进心灵,回味人际的情感

为了今天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明天的社会,就要让孩子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的策略,从小懂得爱父母,爱家人,爱社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宽容、合作的态度,让孩子在爱的熏陶下成长。

1.习得交往技能

我们积极创造机会,打破年龄界限,开展混龄的游戏活动,让不同年龄孩子在活动区的游戏中,自由结伴、自主选择,不同年龄的孩子体验并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如我园每周二、四下午开展的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自主地选择游戏,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协商逐渐懂得与人交往需要热情的态度、得体的语言、正确的方式及真诚的合作行为。在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大带小、小学大,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爱的情感。

2.学会关爱父母、他人

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爱,并学会给予他人爱。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里有老人的要主动去关心,同时,要教育孩子如何爱父母,尊重父母,比如有好吃的东西时要求共同分享、生病时给孩子端茶倒水的锻炼机会等。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父母的关爱,就没有他们生命的存在,并将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对他人的爱。

司马光砸破水缸救溺水小朋友;小黄香爱父母,冬天用身体为父母暖被窝;孔融让梨等这些传统的美德故事,正是引导孩子们学习关心他人,学会给予爱的良好典范。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的实际行为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人系鞋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认识万物,感悟自然的情怀

生命教育让孩子了解到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我们应帮助孩子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感受和体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使他们逐步认识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孩子与自然接触,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善待身边的事物。

培养孩子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从“我家的附近”这一主题着手,引导孩子认识和热爱周围的环境。春天,我们组织孩子去踏青、放风筝,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孩子们寻找、发现、记录、感知、体验春天的秀美。秋天,孩子们寻觅、鸡冠花、一串红,挑选香蕉、石榴、葡萄等秋天的水果。孩子们通过听、看、讲,并运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真诚地赞美大自然的美,深深地体会到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篇3

一、培育教师生命教育智慧

(一)整体设计,全面推进

在生命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培育具有生命智慧的教师”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目标。

2010年,我校参加了顺义区教委与首都师范大学的区域合作项目,成立了“赵全营中心小学生命教育研修班”,聘请专家进行全程指导。生命教育校本实践从六条途径展开,即:学校文化、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具体思路为:以学校文化为统领、以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生命校本课程为主导,通过环境、课堂、教育活动渗透。为确保研修实效,我们把活动与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十二五”科研课题为“农村小学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与教师校本培训结合(把全体老师分进六个课题组,人人进组参与研修)、与日常工作结合(在活动、课堂中渗透实施)。教师在我要说、我来设计、我当编辑、我写我的生命故事等参与式培训中,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每位教师参与一个课题组,从一个领域去重点实践,每个领域的深入探索都为教师形成生命教育智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队伍拥有了“生命教育”的观念与能力。

(二)开展培训,深化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教师培训的第一步是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其他学校有哪些实践,我们将进行怎样的探索……认识这些问题是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我们确定了“请进走出”的培训思路,请首都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多位教授专家为教师进行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带领教师多次走进首都师范大学初教院主办的生命教育活动:参与“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参加“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馆”开馆典礼;全国青少年生命教育课题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视野开阔的培训让教师了解到生命教育的最前沿理论与实践,把握到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

(三)通过交流,达成共识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对生命教育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这些认识是分散的、个体的,需要经过交流、碰撞,达成共识,才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为此,学校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思想碰撞平台、二是学习交流平台、三是宣传平台。

思想碰撞平台指的是每次的研修活动,都会安排一两个课题组的教师就一个专题进行研讨,邀请专家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想法,思想碰撞,最后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研讨,确立了“课题实施方案”、“生命课堂调研”、“生命彩虹读书方案”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学习交流平台包括个人理论学习和外出学习后的交流分享。结合顺义区彩虹读书行动,学校开展了“生命彩虹读书行”教师专题读书活动,目的是通过读书、交流感悟达成共识。此外,教师外出学习归来,都会安排学习交流会,让外出学习教师将自己的见闻、感受、思考与全体教师分享,达到学习资源共享。

宣传平台包括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网站、创办生命教育专刊《生如夏花》等。宣传生命教育活动,展示教师思想和学生成长实际。

三个平台的搭设让全体教师在教育思想上提升了高度,使生命教育理念在每个教师心中扎根。

(四)生命叙事,连接理念与实践的桥梁

有了共同的教育理念,如何与教育实践对接,寻找到~个连接理念与实践的桥梁十分关键。我们选择了生命叙事,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校引领教师生命叙事采取了五步走:第一步,专家讲座。请教授为全体教师做“生命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第二步,典型引路。第三步,任务驱动。全体教师每人撰写生命叙事。第四步,叙事分享。召开分组和全校叙事分享会,将活动推向。第五步,引领教师由叙事提升到叙事研究,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

生命叙事五个步骤中“叙事分享”是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教师们将自己的生命故事讲给大家听的时候,是一种认同,自我认同和同伴认同;是一种感动,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在认同与感动中,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开始内化。

二、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生命成长

校园环境是学校无形文化的有形载体,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营造适合生命成长的校园环境是生命教育的需要。

(一)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现、释放生命活力

我校环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对于班级、楼道环境建设学校仅提供空间、材料和交流平台,做到班级自主建设、学生自主管理。低年级班主任与学生协商,帮助学生布置;中高年级班委会研讨建设方案,学生自主建设,教师参与指导。“我参与我实践我快乐”、“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秀我字”、“我的生命故事”等一个个彰显学生鲜明个性的活动应运而生,班级文化成了展示班级特色、学生个性的小天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心,锻炼了多方面能力,体验到了主人翁意识,增进了对班级、对学校的情感。

这些创建校园环境的文化活动不仅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个性鲜明、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生动自主的学习空间,积极健康的进取状态和价值取向,无时无处不在感染着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积极的生命价值体验。

(二)播种良好习惯、收获优秀人生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样说。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壤,播下良好的习惯如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将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定的基石。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生活的一切细枝末节都受到习惯的影响与支配。

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培养学

生学习行为习惯,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挂钩,作用于校园文化中,比如在环境标语的选择上,我们坚持选择与习惯有关的具有积极价值指向的语言。譬如垃圾桶上:“靠近我,你就收获一份干净。”:楼道内:“关心送他人,信心留自己。”等等“教室文化”、“操场文化”……校园文化能使学生能在点点滴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发挥导向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优质品德、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态度,以使学生的生命坐标更加完整,人生旅程更加完整。

三、社会实践活动凝练生命教育精华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师的教育活动,就是直面的教育,就是面对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面对一个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灵的教育。

(一)活动体验,感悟生命内涵

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抓住的核心词是“体验”,触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学校常规活动,如社会大课堂、节日庆典等,结合生命教育理念进行了细化设计,融入了生命教育元素,初步形成了“三原则、四结合、一机制”的活动体验组织模式。“三原则”即:安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四结合”即:与活动主题结合、与安全保障结合、与综合实践课程结合、与生命教育主题结合:“一机制”指建立体验机制。这一活动模式贯穿于每次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过程、后期分享之中,将活动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在“我参与、我实践、我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主题下,根据不同年级特点,设计了“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爱科学”、“体验生命、挑战自我”等小主题。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生命体验教育紧紧融合在一起。教育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认识生命,体验自我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呵护生命成长

目前很多课程都是以认知结构见长,课程教学主要在知识层面探讨,缺乏超越知识层面涵养生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淤积的各种生活困惑无法消解,久而久之会衍生出不少影响生命健康发展问题。基于此,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它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但生命教育课的开设必须慎重,要本着为学生生命负责的态度谨慎行之。经过多次研讨、请教专家,我校目前基本确立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从学生面临的困惑出发,直面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设计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若干小主题。如,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直面挫折、感知幸福、提升自信等,在不同年级开设。师生在此类课程中处于共同的生命场,共享生命的情愫。教师更多的注入个性化的“心”与“力”,学生们则在教师的感召下,更多的发现人间的真善美。师生在生命的互动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生命。例如,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感知幸福》一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跑到讲台前,请求教师再看一遍与非洲的同龄朋友相对比的图片。很多同学写下了自己对幸福的感悟:“看了图片才知道,有些人的幸福就是吃饱、穿暖,仅此而已,跟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非常幸福啊,而我们却全然不知。”“当发生不顺心的事情时,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就能快乐、幸福,当一切都存在你身边时,你要珍惜。”“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多得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五颜六色,当幸福真的离开了你时,你才真正感受到幸福真的没了!”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从初步尝试到思路清晰地全面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创建了生命教育专刊——《生如夏花》和《我要成为优质的我》,以记录生命教育探索历程、展示师生成长足迹;赵全营中心小学教育文集《静听师语》已正式出版,书中收集了我校全体教师撰写的生命叙事和生命彩虹读书感悟。

篇4

课程设置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环节。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它和公民教育虽然名称有异,但在教育理念、内容外延和追求的目标等许多方面一致,是围绕并伴随公民教育一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CitizenshipEducation)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PersonalSocialandHealthEducation)。这个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教育课程萌芽阶段。1765年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Priestly)发表了《论一种旨在文明而积极生活的自由教育课程》,英国开始出现生命教育思想的萌芽,但由于英国教育界有普遍反对国家教导儿童,反对开设公立学校的传统,政府没有管理与生命教育有关的事宜,教育缺乏来自于国家的集中指导,导致此后的二百多年里生命教育不受国家重视、缺乏统一指导。这一阶段生命教育虽然出现了萌芽,但它既没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也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二是跨领域课程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开始加强对教育的控制与管理,以在教育上达成适度的集中与统一,提高教育质量。

1988年英国政府出台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ReformAct1988),规定各学校管理委员会(theGoverningBody)与校长有责任提供广博均衡的课程达成实现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之发展的全人目标,并为学生从事未来成人生活经验、责任和机会做好准备,并由中央政府立法通过统一规定英文、数学、科学、历史、艺术等科目为必修课程,即国定课程。但像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等不易编入正式科目但又非常重要的课程被削弱或删除,引起了批评。为此,1990年政府把经济和工业的认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环境教育、生涯教育等学科规定为跨领域课程,跨领域课程的实质就是生命教育课程,它的开设意味着生命教育开始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但从其出台的原因看仅仅是对国定课程所受批评的一种回应和弥补之举,学校仍有权选择性实施这些跨领域课程,特别生命教育的核心课程公民教育还不是法定的必修科目。三是正式课程阶段。1997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教育部长戴维•布鲁克特(theEducationSecretary,DavidBlun-kett)增订公民教育与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新课程,并成立由伯纳德•科瑞克(BernardCrick)教授主持的公民教育与学校民主教学咨询顾问团(TheAdvisoryGrouponEducationforCitizenshipandtheTeachingofDemocracyinSchools)规划推动公民教育为必修课程,咨询顾问团完成的《柯瑞克报告书》(CrickReport)强调公民教育只有成为中心课程的一部份,才能受到学校的重视,并且从小学开始就设科教学。在这个基础上,教育及就业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1999年正式宣布从2002年8月开始,公民教育成为中等学校(KeyStage3and4即7—11年级)的正式课程、必修课程;而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仍为非法定课程,学校可将其作为公民教育的补充。至此,通过国家干预,政府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的推行运作,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管理,英国建立了以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为主轴的公民教育、以增进个人身心健全、人际关系与民主社会之角色扮演的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辅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标志着生命教育被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英国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

二、关注生活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一言以蔽之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然而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其内涵又是什么,各个国家和地区强调的价值取向不同,生命教育的诠释也相异。英国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全人教育,相信通过生命教育培养的积极主动的公民既能促进国家经济与政治上的进步,也能提升社会的文化、道德及社会风气,认为生命教育包含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也要有公民的权利及职责教育。根据此思想,英国文凭与课程局(QualificationsandCurriculumAuthorityQCA)强调英国的生命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从知识、技巧以及理解力等各层面去体会民主参与的本质,熟悉公民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认识从学生到成人公民的发展过程,了解个人、学校与社会之间在社区参与的价值,最后更能探讨国际事务与全球议题,而这必须仰赖有自信、健康与活力的学习。所以生命教育除了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发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强调学生需要了解自我,以正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去尽可能地保持健康,维持自己与他人的安全,拥有一种值得努力和实现的关系,容允人们之间的差异发展,保持独立的精神和责任感,扮演民主社会中主动积极的角色,将自己与别人的才干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也就是要达到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之发展的全人目标。因此英国生命教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是尽可能地包含学生人生整体和其全部生活的历程,着重探讨与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从知识、能力与理解三方面入手,使学生具备一个有学识公民应有的知识,发展和提高探究问题与沟通的技能,发展参与和责任行为的技能。以英国COLLINS出版公司的《YOURLIFE教师手册》为例,该手册把生命教育中垂直式思考深度和水平式思考广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广度方面,三个年级都包含了“了解自己”、“保持健康”、“人际关系的发展”、“发展成为一个公民”等四个单元,从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发展到合格公民的最终确立,逐步推进。在深度方面,每一阶段(从YourLife1到YourLife3)都包含了“你和你的感受”、“你和你的时间”、“你和你的金钱”、“你和你的成绩”四个主题,主题相同但每一主题所探讨的问题却深浅不同,逐步深化。可以看出英国生命教育所涵盖的并非只是纯粹的政治知识,而是结合学生个人与社会的经验,注重与学生日常及未来社会政治生活有关的内容,课程内容符合日常生活的情境,包含丰富的实际生活,广泛涉及到与学生个人和生活实际的关系,把主题纵向的深入化探讨和横向的普遍化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创造属于个人的新经验与价值观,培养面对未来生活的个人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

三、渗透为主的生命教育方式

以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为主轴的公民教育、以增进个人身心健全、人际关系与民主社会之角色扮演的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辅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英国传统上单纯的占主导地位的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教学方式,特别是公民教育不仅成为中等学校(KeyStage3and4即7—11年级)的国定课程中的必修科目,且规定了专门的教学时间,教学时数应占所有课程时数的百分之五,这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完整的呈现出来,也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更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但总的来说,英国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渗透式。《柯瑞克报告书》(CrickReport)明确指出生命教育采取渗透型实施模式,认为生命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原理在各学校和各个关键阶段的实施是明显和可能的,强调生命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的学校生命教育会变得更有成效。渗透式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其它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将其化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就像看到一道七彩颜色的彩虹,在整体中又看到不同的差异。

英国最常见的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历史、地理、英语、艺术等与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背景、教学和学习方式相近的科目中,另外也认为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能对生命教育作出独特的贡献。如在英语文学中,英国很多的文学作品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约翰邓的诗歌《死神别骄傲》等涉及到生命问题,教师在阐述时尽可能地以生命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反应。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由于瘟疫、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等造成人类大量死亡的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也可选择包含参政权和政党政治的历史发展作为生命教育的议题。在宗教教育中教师可以解释不同的宗教如何诠注生命的生与死,介绍不同宗教的葬礼仪式,承认信仰和文化的差异性。在伦理道德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安乐死、器官移植、自杀、核武威胁的对全球和平道德责任等问题,在生物课程中教师可以以生命为题解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死亡和人类的生、老、病、死并可谈生命的成长、衰老的过程。总之,英国的生命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与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外,还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渗透在各种相关的学校课程中,相互协作,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对生命的体认。另外《柯瑞克报告书》(CrickReport)虽然强调公民教育应该设科教学,并不希望限定教学内容,规定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鼓励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英国生命教育教材在设计的时候基本上抛弃了传统说教、而是以引导与诘问的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例如FOLENS出版公司的教材在探讨心理健康时,以情境的假设提供一个案例给学生讨论,让学生依据个人经验见识,或与伙伴交流,认识一些诸如忧郁、自我伤害与自杀等方面的心理疾病与状况。在家庭暴力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去权衡问题的严重性,进而达到使学生有更深一层的反省,使学生从反思的过程中认识家庭暴力的严重性,了解如何去面对与处理类似的问题。而且英国的生命教育课程都强调在课堂教学时搭配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意见,而且也结合运用各种媒体、网络资源,来营造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从知识、技能与理解三方面有所收获。

四、英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国家重视并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生命教育运动兴起后,各个国家纷纷开展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生命教育,像美国的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日本的寒冷教育、北欧国家的孤独教育等,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英国,国家认识到生命教育在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并为学生从事未来成人生活经验、责任和机会做好准备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国家政策干预来达成并实现。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可以较好地运用行政法制的力量推行生命教育,也可以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作用,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出现西方国家历史发展出现过的“人和自然的疏离、和社会的疏离和人自身的疏离”的困境,及青少年在社会发展急速、价值取向多元、人生选择多样、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命出现的脆弱感和无助感,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2004年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并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说明‘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1]。”在推行和发展动力上是源于教师和学术机构的自发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还有市场、素质教育还未转轨的条件下,如何推动生命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在课程设置、内容规划、师资培育和资源建设等方面仅仅靠一地或一校之努力或实践是不够的,国家应承担起责任,重视生命教育,加强对生命教育的政策干预,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二)科学规划并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内容的确定与取舍受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的因素制约,从英国生命教育的内容来看,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连,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归,很好把社会需求的民族价值观等内容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生命教育的立体的完整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社会价值本位占主导地位,一味过分地强调社会政治教育,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甚少,它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理念、课程规划和内容等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设想,这些设想一方面考虑了我国大陆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又参考和借鉴了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内容,显示出大陆力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的努力。但存在着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的缺陷,系统的、适合国情的课程设计非常的少。“尽管生命教育已在我国有了起步,但由于处于初始阶段,所以很多东西还是照搬西方或我国台湾地区的模式,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3]。”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展开充分的调查研究,调整、补充和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构建依托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又借鉴和吸收西方生命教育精神的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篇5

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处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他们的生命、生活和生存都无不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现代的学生群体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分别是由80后、90后以及00后三个不同年代的学生构成。于是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被这个社会赋予了哪些不一样的时代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洞察到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亦是教师能够与学生真正进行生命交流的一个前提,否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能永远会因“代沟”之故被孤独地隔在鸿沟两岸。因为师生之间不能产生共同的话语,更无法互相理解,教师永远会被学生给“out”了。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问题时,首先调查和了解了当今高年级学生对的一般看法和现实态度。笔者从周围的学生中发现,他们对于学生时代是否主张发生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我这个70后的老师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的开放态度。同时从我国2010年第一次的全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中得知,有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15~19岁青少年的多次怀孕率高于20~24岁。于是,在现代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十分令人担忧的“青春之殇”年代,笔者的课堂如果再大谈自己那传统而又保守的“恋爱期间千万别发生”的观点,那也只能是守旧而又苍白的说教,因为这种观点与学生周围所看到的现象完全不符。因此,笔者在深知试图用自己“不合时宜”的观念去阻止学生发生的愿望很难实现的条件下,通过另辟蹊径发现,清楚的给学生分析以“生命之流”为根基的“情爱”和从“生活之点”所生发的“”间的关系,对所需之“性”与所欲之“性”做出区别才是硬道理,这些理念才是他们恋爱生活中真正稀缺和渴望的引领力量。这些适时而又恰当的理论会让学生们更加懂得恋爱阶段中的“性”有别于“爱”,会自然而然激发一些学生去反思自身的行为,并且能够对学生未来的恋爱行为产生警醒的作用,如此的教育效果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在他们所处时代普遍特征的把握,来自于正视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社会性,来自于对自己教育对象的了解。换言之,生命教育教师首要的方法在于了解受众生命体的时代共性,这是走进学生群体的一块敲门砖。但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学生虽都会散发着同样的时代气息,但他们却毕竟属于不同的生命体,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所经历人生阅历和成长故事等等又充满着太多的特殊性。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在总体把握学生生命时代性的同时必须将其与学生生命的特殊性相结合,这种特殊性不仅包含学生自身内在的特质和个性,还有学生生命体中所内含的本土性和地方性,这是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生命的关键。比如,同为00后的孩子们,城市孩子大多生活在“421”家庭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他们享受的是有时似乎还会令他们“心烦”的各种关爱和呵护。而与他们同时代的农村孩子大多数却因为父母出外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父母的怀抱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难得享受的奢侈品。据《2012年城市儿童快乐指数报告》显示,7岁以上儿童六成有QQ,两成有iPad,很多孩子从小就成为“宅童”。而农村同龄儿童的视野与眼界,是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比较的,可见学生的生命特征会深受地域、家庭等不同条件的影响。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但要谨记“至圣先师”孔子所提出“因材施教”之法,而且要将“因地制宜”的原则落到教学实践之中,我们关心的是同样年纪的孩子,却要有着不一样的精神“密度”。唯有如此,生命教育教师才能真正全面地欣赏到一个个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那是一份“唯美”,正是教师对这份“唯美”的正视和关爱成为打开每个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

二、生命困顿的认知度和把握度相结合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元素为核心的教育,它的切入点在于学生的生命困顿,它的宗旨在于成长生命、超越生命。当生命教育教师步入每个学生的心房时,目睹到的是学生们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有喜悦、有快乐、有郁闷、有惆怅……学生们所有的心理反应都是他们生活状态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的集中表现,这些给教师们带来的有欣喜,但更有深深的担忧。此时,生命教育教师如果仅仅带着一份对教育的激情和热情或许还远远不够。因为“激情”是做好生命教育教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生命教育教师必须能够对学生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每个内心世界有清楚的认知,尤其是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生命困顿,教师要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抑或言,生命教育教师要开展一堂生命教育课一定要清晰地明白自己课堂的主旨是要为学生解决什么样的生命与生活问题,而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自己在课前一定要进行深入而又翔实的分析,一定要掂量自己是否有给学生“对症下药”,开出“良方”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给高年级学生讲授情感问题专题时,笔者首先认识到的是爱情问题已经成为高年级学生的一个主要人生困顿,很多学生对于爱情的概念十分模糊,他们在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同时却遭遇着相爱容易相处难,甚至相守更难的痛苦;同时许多大学生们对于“”的开放和轻率也给他们自身留下了人生中难以挥去的伤痛;并且对于失恋与求爱被拒也难以有承受痛苦的能力。笔者在发现和掌握学生的问题之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探索之中,扪心自问自己有能力将学生这么重要的人生课题分析清楚吗?由于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再加之自己真实的校园恋爱经历促使自己对学生情感困惑的分析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把握度。最终,笔者从学生恋爱的动机不明确;交往方式不恰当;对的轻率;对做“二奶”的宽容;无法承受失恋或被拒之痛五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生命教育教师在备课期间一定要对学生的人生问题进行全面的考量,一定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去换位分析,要对自己所讲解的问题吃透,否则正如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所言:“上一堂不成功或半成功的生命教育课还不如不上。”的确如此,因为一个生命教育教师自己都没有把课堂所要讲解的问题弄清楚、搞明白,他以何理由去引导学生,又如何去打开学生的心结,到头来也只能是“乱开药”,不仅没有“疗效”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是言之,生命教育教师对学生生命困顿的认知度与把握度一定要能够相互结合,这是走进生命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认知生命的多种学理性与实践性相促进

一个生命教育教师在对学生和自己所要分析的问题已经做到了如指掌之后,如何才能将生命的课堂成功进行到底,以为学生达到解惑和促使他们成长之效果呢?这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命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取决于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生命的涵养和认知,这种对生命的认知既有学理上的更有在实践层面的。

首先,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有相当深的教育学知识,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学习过许多的教育教学法。因为懂得如何熟练地驾驭整个课堂是能够引领学生生命的一个原始基点,是演绎一个成功课堂的前提,也是成为生命教育教师的一个必备条件。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具备从一般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能力。

其次,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受过生死学的熏陶,因为生命教育与生死学之间有着极深的渊源。从1968年美国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的“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以来,美国的生命教育实际上是与“死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菲费尔(HermanFeifel)发表《死亡的意义》之后,1963年罗伯特•弗尔顿(Robert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首次开设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傅伟勋先生和孙效智教授对“生命的学问”给予的高度关注,大陆生命教育历经了从段德智先生的“死亡哲学”到郑晓江教授的“生死哲学”的蜕变,这足以显示生命教育课堂是无法离开生死学或生死哲学知识背景的。而只有一个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人之“生”与“死”有了充分学习、理解、思考和感悟等等之后,才有能力去理解和解决学生的生命问题。这种关于生命的知识来自于古人、前辈学者对生死的深层思考,是智慧的、有说服力的,不同于一般人对生活的通识性的感悟。比如笔者在讲授《拨动爱的音符———关于情感问题的生命教育课》时主要借鉴的是郑晓江教授总结的关于“生命与生活的紧张”、“生命二维四重性”原理来分析“情爱”与“”的关系和“生命”的层次性,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在他们遭受失恋或被对方拒绝时能够更为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这种具有生命学理性的分析会加深学生对生死的理解,会激发学生对自我的生死问题做更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虽然很多学生产生众多的人生困顿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原因,但却与他们长期的心理活动不可分开。因此,生命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心理学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把握和理解学生的心理,懂得适时适地的去判断学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为和学生之间进行顺利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最后,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需要能够采取多种实践活动去提升学生的生命。因为生命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知行合一,这就需要生命教育工作者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如,通过做游戏、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参观、走近大自然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情怀,但却收获着相同的生命成长感。

四、结语

篇6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对生命教育比较忽视,许多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较差,生命观、价值观扭曲,生命教育形势刻不容缓。小学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现在小学生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命教育的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多样性,渗透生命教育的频率不高且带有随意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浅谈了进行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生命 生命教育 小学

一、提出本文观点的背景

23年前,一位叫海子的年轻诗人躺在山海关的铁轨上,用残酷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全然忽略了给老母亲留下的疼痛,此后一生都用她的灵魂陪伴儿子入眠。这是来自《读者》的一个故事。我班上有两个女生也上演了荒唐的一幕。一女生因偷拿同学手机的事情败露,竟用小刀割手腕儿。另一女生由于父母闹矛盾想不通,用烟头在手臂上烫了触目惊心的伤疤。这些事情让从事教育多年的教师都震惊并且难过。

面对海子的自杀,面对两个如花少女的自残,面对各地屡见不鲜的学生自杀等事件,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有思想的人?多年来,我们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珍爱生命,如何感恩父母?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孩子心里,纠结成了空白。一个孩子对母亲最深的爱是什么?我想答案是唯一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着就是爱!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学会关爱与宽容,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浅探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生命教育成效却不大。通过对周边小学师生及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发现影响生命教育实效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不良风气及低俗文化的影响,家庭的不当教育,应试教育的观念也在阻碍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生命教育的形式、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教师的素养还有待提高。结合多年来在一线上对生命教育这道课题的尝试,本文对进行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浅显的探讨。

(一)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生命诚可贵

珍爱生命是永恒的话题。归根结底,珍爱生命就是要在坦然面对各种挫折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生存。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形成关于生命的价值判断,达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可以结合教材和单元训练,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生命不可复制》、《经典伴我行》、《自救知识抢答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学会生存的本领。

(二)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抗挫折教育

泰戈尔写过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多么坦然的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竞争和挫折,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命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把生命教育自然渗透在教学中,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接受心灵的洗礼,精神上焕发的光彩才能照亮温暖他人的心。

如教学《黄山松》时,先引导学生找出黄山松的三个特点:生命力顽强、一心向阳、团结。生长环境恶劣却保持乐观心态,一心向着阳光,团结同伴,努力汲取生命的营养,活出了一棵松的人生价值。探讨黄山松特点的过程,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面对苦难,想想身处劣境的那棵松,它是怎样把艰辛与沧桑写进生命里的。再想想像黄山松一样顽强的小草,在巨石脚底下,在黑暗中怎样艰难地跋涉,为生命谱写一首“绿”的赞歌。面对原本脆弱却活得如此灿烂的生命,我们难道不该肃然起敬?通过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即使不能接受生命的苦难,至少也应该学习它们从不放弃为生命而摇动的那份坦然心态。

(三)爱与责任的初体验

学生都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地位,但不意味着他会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在人生道路上就懂得珍惜生命,活出价值与精彩。只有当他真正领悟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才会产生爱与责任的共鸣。

我让学生做了护蛋游戏。每天带一只鸡蛋到校,并告诉他们,这鸡蛋就是一个脆弱生命,要小心呵护,看谁最有爱心,坚持最久!多数学生带的鸡蛋第一天就破了,有的走路不小心,有的碰到墙壁上,有的从衣兜里掉到了地上……几天后,班上就没有再拿鸡蛋到校的同学了,最多的也只坚持了五天。“带在身上不舒服,得随时想着。”“鸡蛋太容易破碎了!”……听着学生的抱怨,我语重心长地说:“这只鸡蛋就好比当初你在母亲肚子里那样脆弱,假若父母在养育你们时,不负责任,那你们今天能安然无恙地坐在这里吗?父母养育你们十几年多不容易呀!”好多同学都低下了头。

这次活动时间不长,但学生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感悟到了父母的艰辛,延伸到体会老师长期培育自己的辛苦,从而引导他们体谅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并从关爱父母、老师以及身边的同学开始逐步学会关爱他人。

(四)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素质

毋庸质疑,现阶段教师生命质量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容忽视。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教师的生命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这根弦就是教师的生命质量,只有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才能更有效进行学生的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来讲,应重视对优秀教师的表扬与激励,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优化工作环境,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幸福,从而以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和感染学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生命教育的活动会取得成效,但是如果生命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不从家庭、社会多方面着手,显然力量是微薄的。应该全社会共同行动,让学生在生活的熔炉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心理素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让学生懂得要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美好空间,培养对所有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坚信,生命教育走进学生心灵,他们的情感世界会更加细腻和温柔;他们的思想世界会更加深刻和坚固;他们的价值观念会更加有个性化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懂得感恩世界、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活着!

参考文献:

[1]刘 慧《生命道德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 2002年

[2]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

篇7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教育层次 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作为个体活动的存在形式,而且是不断展现个体魅力和个体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质量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1]。”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由此,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

1 生命教育的第一层次:生存意识教育

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珍惜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的问题。生存意识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

1.1 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据联合国统计,迄今为止,全世界不仅已有近4000万人死于车祸,而且以每年50万人丧生、1500万人伤残的速度惯性向前。在我国,据近几年统计,每天约有200~204人死于车祸,其中少年儿童因车祸事故造成伤亡的竟占80%,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安全问题是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从学校来说,应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教育、生命教育、自我防范等安全教育的宣传和讲座,在校内某些地段可题写一些警句、格言,以唤起全校师生的重视。

1.2 进行生活态度教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可能没有挫折和矛盾,“挫折无根日日生”,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发展。生命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酸甜苦辣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看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有的人经常感叹:“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真累”等,人只要积极地审视生命,在生活中不断地投入自己的激情,就会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你若能面带微笑坦然对待,就会发现生活的真谛。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警惕学生的消极、懈怠心理。[3]

1.3 进行死亡体验教育。死亡是令人害怕但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这是自然规律,但人也正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会更加留恋、珍惜生命。因此,有的专家曾建议,让学生体验死亡的场面,如到殡仪馆等地方去参观,也可以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的感悟,这会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眷恋和执着。

2 生命教育的第二层次:生存能力教育

生存能力,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在我国的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这生存能力差的问题。生存能力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加强动手能力,尤其是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②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个人对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越强,对环境的依赖性越小,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③增强挫折能力,特别是增强心理的调试能力;④从虚拟课堂到野外的强化训练;⑤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

3 生命教育的第三层次: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将人生的蓄积发挥出来,从而最终实现自我。[4]

3.1 我们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生命价值在于享受生命,享受人生,生活是多彩的。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应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在理想的支配下走进生活,努力学习,关心他人,在生活中展现生命之光。

3.2 应教育学生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这前人和他人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我们要做出贡献报偿他人,哪怕只给世界增添一缕光彩,增添一丝温暖,也算生命有了一点价值。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有时,个体的生命价值甚至是以牺牲生命作为代价来体现的,正如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3.3 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因为审美追求就是对生命的追求,热爱审美是对生命的热爱,审美态度的不同就是对生命态度的不同,教育是生命增值的重要工具,生命增值的途径有很多,但教育却是使生命展现活力的最主要途径。[2]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并不是孤立的、逐层递进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如果是以一个层次为主的教育过程,也涉及到其它两个层次的教育,而且这三个层次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只有这三个层次的教育都发展了,并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敖江波.生命,咛唤尊重[J].中国保安,2001(3)

2 胡逢诚.审美与生命教育[J].教育学刊,2008(5)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堂;阳光;心态

我曾经看到过有关部门的一个调查,“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这让我惊呆了。现在的少年儿童,由于学习的压力,父母的离异,家庭的不和,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当等种种原因,使原本应该快乐的童年不再快乐。所以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就像被吹鼓的气球,不知什么时候碰触到尖锐的东西,他就会爆炸,废掉了。身为小学班主任,我感到我们肩上的重任,那就是让生命教育充满我们的课堂。

一、在交流中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

我们班级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阳光一班”,想让学生有阳光的心态,老师一定要先有这样的心态。如,早晨走进教室,晴天时我会笑着说一句:“今天阳光明媚,真是个好天气,能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真是一件开心的事。”雨天,我也会微笑着说:“同学们冒雨来上课,我非常佩服你们的毅力,让我们也像外的小苗一样尽情的吸收知识的养料,好快快地长大。”“这次大扫除虽然很累,但是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我战胜了自己,我很高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总是把我最阳光的一面展示给我的学生们,慢慢培养孩子们的阳光心态。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教学时,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心中播撒宽容,友爱的种子,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懂得尊重同学,懂得感恩。如讲“林”时,我说:这两个“木”是哥俩,左面的哥哥怕伸出的腿绊倒后面的弟弟,所以他把腿缩了回来,那就要“捺变成点。”讲“森”“众”这样的字,我会说“妈妈为了不让两个宝宝淋着雨,于是她撑起一把雨伞,为孩子挡雨。慢慢地有些字,孩子们自己也能编出一些爱的小故事。

在一年级上识字课时,我讲到“杀”字时,有个同学组词为“自杀”我特意把这个词用红粉笔写,(正好前几天,本市的某小学一名九岁的儿童因作业没写,老师找家长,那孩子就跳楼自杀了。)“自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杀死自己。”一个同学回答说。我皱着眉头说:“一个人把自己给杀了,那他真是个……”我故意拖长声音。“大傻瓜。”“是个大笨蛋。”“是个大。”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我顺势引导:“如果他死了,那他再也不能吃到好吃的了,他再也……”“他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了。”“他再也不能看有趣的动画片了。”“他再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了。”“他再也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他们感受到的都是生活中的美好。最后我说,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自杀,老师不喜欢“自杀”这个词,说着,我把黑板上红色的“自杀”擦掉了。从识字教学中,从师生的对话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使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

三、在赏读美文中欣赏生命

篇9

一、了解背景,激活情感

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他们明白生命的真谛,懂得生命的可贵,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从解读文本的背景出发,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感悟人物身上的深挚情感,理解不同的情感波动,让心灵受到真切的触动,从而实现从情感到认知的转移,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七律•》一课的学习中,我没有让学生简单的诵读、背诵,更没有一上来就给学生翻译诗文。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过雪山、草地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了万里,让学生体会到坚强、勇敢和乐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与生命教育相契合,是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不怕”“若等闲”在句中的内涵,就是在赞美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他们深情诵读,与遥隔时空“对话”,体悟作者心中的百感交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者连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来表达峰回路转的喜悦和骄傲。学生如果没有了解背景,就只是将其视为一首革命诗歌而已,而此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歌很大的影响。

二、多元解读,深化认知

生命渗透绝不是强加的,更不是生硬的灌输。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我在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授课中采取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解读文本,形成多元化的认知,并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在多元化的解读中,学生坚持了独立思考,思维得到碰撞,而其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深化。在《番茄太阳》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动手改编作品,让学生来感悟童心和生活的美好。旁白响起———一个人在外地生活,非常艰难。中午,她在菜市场拄着拐杖走着。“阿姨,你能帮我捡一下皮球吗?”明明微笑着望着陌生的阿姨,这位阿姨迟疑了一下,还是艰难地走过去捡起球递给了明明。明明望着阿姨,但双眼却没有焦距。小演员们表演的非常到位,表现出阿姨的自卑、震惊,也演出了明明的天真美好。无需缀语,学生们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并进行了多方猜测。有的说,这位阿姨之所以选择每天中午来菜市场卖菜,是因为怕被大家看到自己的残疾,怕被别人笑话;有的说,小女孩特别爱笑,父亲拉着女孩的手,母亲在一旁笑着,可见一家人其乐融融,温情不断;还有的说,爱可以融化一切,包括阿姨的孤独和冷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要让学生沉浸在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中,激发其生命潜能,展现生命的精彩。

三、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内涵;必修课;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1968年他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关注反吸毒、预防爱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而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概念的,是1979年在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1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爱滋病”的防制。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学生的自杀、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表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等。生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尊敬生命珍视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刘慧给出的定义是:生命教育的涵义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生命意识、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这个概念对生命教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围绕生命进行的,理解生命不能仅仅局限在人的范围内,还要借助动植物等生命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培养、引导人的意识,使生命个体朝着善、美的方向发展,最终使生命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做优质的自己。

二、生命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一)从生命教育的性质看。当代教育的新理念有:以人为本、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智慧教育。从社会转型期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新理念,反映了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所有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这正是生命教育所提倡的,也是生命教育的出发点。终身教育从出生到死亡贯穿着人的一生。全民教育是指全民接受优质的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使生活的变得更美好。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启生命智慧。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贯穿现代教育新理念的一条主线。教育新理念的实现是以生命教育为前提的。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人们从生命中学会生存,促进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成为优质自己。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是本真教育的回归―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生命教育具有整体性、关爱性、智慧性、心灵性与成长性。

(二)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学生自杀、意外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已成为十分突出的普遍性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至少有1.6万青少年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级,因为许多青少年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等心态,一些学生将生活中的挫折、失意、痛苦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走向放弃生命的极端。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现代社会的竞争相当激烈,这种竞争使现代人生存压力大大加重,常感精神疲惫,从而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没有了生活的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三)从生命教育的自身价值来看。国内外实践以证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达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的目标。有关生命与生存,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尊严,生命与发展等生命教育问题迫切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以学生为本,建设青少年的精神家园,生命教育是这一任务的有效载体。

(四)生命教育的途径:1、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的情感是伴随着生活和教育产生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美好心性的培养。为使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必须让他们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学校当然不可能全面担当起寄予学生幸福、乐观感受的责任,它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合作与关注。但有一点,学校教育绝对不是以贬损学生的幸福、乐观感受为代价,把学生纳入繁重学习的劳役之中。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一颗能够感受美好的心灵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崇高理想。2、生存教育。当今,人们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如果处于社会中的人不能顺应社会的潮流,必然被社会的浪花所击倒。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这种能力如何培养,恐怕要从学生入学时开始慢慢渗透,才不至于出现教育与社会与人今后的生活发生脱节的现象。人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生存教育。生存教育要注意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知识、生存方法与生存价值的教育。只有学会生存,才能在社会立足,生存能力是人的立世之本,1992年8月的中日儿童内蒙古草原夏令营活动,引起了很多关心教育的人士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中国儿童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独立能力与日本儿童相差很远,生命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3、死亡教育。就是通过一些与生死有关的哲理分析和实例,引导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经历,体会生的可贵,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在一些调查中发现,凡有过亲人或朋友死亡的痛苦经历或个人曾经亲临死亡边缘的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更乐观和蔼,更懂得如何珍惜身边的人,珍视自己的生命。不可能每个人都经历一次生死的洗礼,但是我们可以从具体的事例中来领悟生死,只有了解了生死的意义,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存在意义,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心性的发展,陶冶学生生命智慧,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