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教育的概念

篇1

关键词:行动导向;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40-03

高职基础课教学的定位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广受争议的问题。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语文教学,同样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还是重实践的矛盾,始终存在着人文素质课还是语言工具课的定位争议。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区别于高中语文教学,也应区别于中职中专的语文教学,更不能照搬本科《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模式,而应该尝试切合学生个性、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贴近学生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以语文知识学习为载体,立足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尝试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世界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理论。行动导向教学,或称行为导向教学,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教学环节的完整的行动过程。简言之,即为了行动而教学,在行动中进行教学。这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恰好吻合,即包括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并致力于转变教学方式、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者中心地位的回归。就语文教学而言,即在行动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活动中提高能力。

(二)理论指导下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在实践中,笔者为教学改革确立了一个宗旨,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采取“两破两立”的方法,即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改变学生不喜欢语文的现状,创新授课形式,引进立体评价机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简单说即让学生当小老师上课,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以自由结合的方式,把全班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民主选举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规范。

第二步,把一个学期所有的讲读课文分配给每个小组,对照“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小组领取“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

第三步,课前准备,负责每篇课文讲解的小组认真备课。主讲者可以是组长,也可以是组员,更提倡大家分模块协作。没有讲解任务的小组,也要组织课前自学,并填写“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时间可长可短,每组自由安排。

第四步,课堂讲解,时间分配为三个30分钟。程序如下:负责主讲课文的组为“主讲组”。第一个30分钟由“主讲组”负责讲解课文,模拟教师讲课程序,完成课堂教学常规内容;第二个30分钟,教师临时指定另一个组提问和咨询不清楚的课程内容,这个组为“协助组”,如有人提问,由“主讲组”的学生负责回答,其他有问题的学生也可单独向“主讲组”提问;第三个30分钟,由另一个叫“评价组”的组上场,对前面发言的各组进行评价。“评价组”可能是两个组,也可能有三个组,但不少于两个组。方式可以是一个组员评,可以组长评,也可以是教师评。内容可以针对字词句、文本、发言方式、主旨理解等等,从内容到形式、从个人到小组都可以评。这个过程称作“立体评价”。

第五步,教师总结,一般是在第三个30分钟内进行。一是总结,二是存疑,三是布置写作任务。

另外,对每组的活动状况都要进行评判,并计入平时成绩。“主讲组”每人每次计20分,“协助组”、“评价组”每人都有分值不等的平时分。对发言精彩者,由全体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给予加分。上课时,小组聚坐在一起,可随时讨论。

“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一)与职业工作过程同步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个环节,既是职业实践中一般的工作过程,又是行动导向教学倡导的完整的行动过程。在“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资讯”,即学生接受任务,收集信息;“计划”,是各小组从成立到运作,寻找伙伴,制定小组规则,学习课程,组织讲解的过程;“决策”,是学生准备上课的一系列工作过程,期间需要大家协同努力,做出决策;“实施”,即上课、协助、评价的过程,是对计划的具体实施;“检查”、“评估”是全班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两个环节,既是“主讲组”对自己讲课的评估,又是大家相互评估、查漏补缺、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有利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专业能力中的个人兴趣、自我引导、结果展示、合作共事及与现实生活联系等各个方面,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这个教学模式也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理念相融合,即主张学习者在具体实际或模拟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学习者通过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活动,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三)可践行我国职业教育所倡导的知识“必需、够用”原则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专家们力主改革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反复重申职业教育的知识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尝试正符合这一原则。

中职中专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补习,让学生做到听明白,说清楚,读流畅,写通顺;高中的语文教学受制于高考,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要求较高,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本科生的《大学语文》学习属于素质教育,浮光掠影地了解点文学知识、名著名篇,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被忽视;经过高考的三年制高职学生,其语文学习与本科的《大学语文》类似,也属素质教育。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生中水平中等及偏下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也还通顺,听说是他们的长项。因此,他们既不需要补课,也不需要达到高考要求。他们的语文水平只要能适应职业需要,“必需、够用”就是最佳程度;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因为学生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符合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的逻辑线路

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按照能力提升的逻辑线路,听、说、读、写要同时进行,按认知规律逐步推进。“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尝试,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变、六个提升,真正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个转变:一是变教师讲解为任务驱动。每个组都有任务,带着任务,大家自主学习,协作共赢。为了能顺利进行课堂讲解,“主讲组”必须熟悉文章,广泛收集资料,网络信息的高利用率成为他们的共性,同时也让电脑由游戏机变为了学习机;“协助组”为了争取主动,必须深入研读课文,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评价组”需要运用语言,调动知识积累,更深更细地理解文章内涵,才能胜任评价工作。这一个系列的工作动力都来源于明确的任务和明确的规则。二是局部带动全局。从整个学习过程看,语文学习的积极分子会带动比较懒的学生,组长是核心人物会带动全组,优秀的组会带动落后的组。如此积极的学习场景,让语文课成了训练能力的场所、展示才华的空间。三是全局齐动。这个全局不仅仅是语文学习,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展开,学生的松散习惯、懒惰情绪、颓废状态都会得到改善。

六个提升:一是成绩提升。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自述是由于任务迫使自己看书、熟悉课文,比原来只是听讲印象深刻得多。更何况需要提问、回答及讨论问题。二是言语技能提升。从上课回答问题到课间讨论的话题,从随笔写作到征文投稿,学生自觉有了提高。三是组织能力提升。组长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能力得到了锻炼,课代表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每个学生的团队精神都得到了体现。四是沟通水平提升。从学生的随笔中可以看到,教学模式改革以后,学生更注重自己与人交往中的语言技巧,会尽量说出比较合适的话,从而赢得大家的好感,使自己心情愉悦。五是创新能力提升。有一个组的主讲尤其使笔者惊喜。这个组在讲说明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时,把泥石流发生、发展的七个时间段写在事前准备的大纸板上,让组员把各时间段泥石流的状态写在纸板反面,再按照时间顺序上讲台站队。这个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课文内容马上就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使人铭记终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六是自我效能感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因与高中失之交臂,很多人情绪沮丧,遭受打击而难以自拔。语文课程的这种改革,让他们在这个小舞台上展示了自己,得到了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享受了成功的喜悦,由此自我效能感大增。

改革尝试的得与失

从“得”的角度看,有三项收获。

一是改革切合学生个性。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年龄较小,可塑性强。即使一年级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照样可以纠正,这与三年制高职不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初期,接受能力较强,同时,又处于社会性初期,对什么东西都求新求奇,青春期的反叛性使他们容易受诱惑和暗示,辨别力不如三年制高职学生,但比中职中专学生要好。“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但又给他们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正切合了学生的个性。

二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从初中生蜕化而来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1)注意力极易分散,因而对教师讲课爱听不听,但对同学讲课却兴致很浓;(2)对传统的东西没有兴趣,但任务驱动就不得不做,不同的讲解者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对语文有了感悟;(3)他们语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说的多、读的少、写的更少。在改革尝试中,说依然多,读也多了,不读无法说,写作量也增加了。每次课后都要写,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联系现实事例,或解读某个理论、名著等等,总的写作量在每周1000字左右;(4)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听常常不完整,理解常常不深入。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听、仔细读、好好想的习惯,因为有评估环节。

三是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五年制高职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缺乏理性思考;思维懒散,被中学应试教育束缚惯了,缺乏主动性;好表现、炫耀自己,处于心理成熟初期。针对这种思维习惯,新的教学模式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也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强度、广度和灵敏度,教学改革利用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发展了他们的长项——能说会道。学生的接受水平不强也不弱,处于中等状态。由于感性思维发达,形成两个特点,即任性随意和注重情感。学生喜欢教师,可以与教师关系很好,否则就学不好课程。而实行教学改革后,教师退居二线,由学生主导课堂,解读课文,学生心里没底,就得依靠教师,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们能迅速成长,提升各项能力。因此,教学改革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从“失”的角度看,要注意两点。

一要注意存在的误读现象。在改革尝试中,全校各级领导和语文教师都听过课。有的教师认为此举是任课教师懒惰的产物,生怕挂一漏万。当然,如果过程控制不好,会存在放任自流的可能。从积极方面思考,改革确实需要任课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出色的教育教学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全方位把握、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评价中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宽容的人际关系处理等等。有的教师将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逐一讲解语法难题,教学效果明显。

二要注意负面影响。其一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矛盾,形成小团体现象。由于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竞争也就以小团体取胜为主,这在心理尚不成熟、爱拉帮结派的女生班里,消极影响较多,需要与班主任联系,及时预防处理。其二是参与度不够的学生容易成为看客,收获甚少。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到位,在多数人大步前进的同时,也会有少数人原地踏步,或不进反退。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时间,特别需要宽容。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2]孟玉茹,钱孟杰.“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任志勇,彭克发.行动导向教学中学习情境设计的因素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

篇2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 舞蹈课程 幼儿舞蹈 创新性学习

如今,幼儿教育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育者的主体,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的舞蹈课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目前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授课基本采用的是继承性的授课模式,它关注的是过去,很少考虑现实与未来。我认为,学前教育应把握住高职教育要求的从“继承性学习”的观念向“创新性学习”的观念转变的契机,明确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让专业舞蹈教育、幼教师资的舞蹈教育、幼儿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展能力?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灵活、开放、科学的教育模式?这是一系列值得学前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我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围绕学生全方位学习的教学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其他院校的舞蹈专业训练课不同,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单一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上,在兼顾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修养的前提下,就必须有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课程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并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提高设计、指导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能力。

(一)舞蹈基础理论学习。

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几乎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这使得他们在接受舞蹈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教学初期要十分重视学生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特征、性质和不同舞种的风格特点;熟悉舞蹈基本术语,掌握舞蹈记录的基本方法,掌握舞蹈创作基础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作为技能学习的基础。

(二)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基础训练是一门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是各种舞蹈训练的基础。通过舞蹈基础训练可以训练学生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自然体态,解放肢体,获得必要的技术、技能和规范的动作形态,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舞蹈年龄相对偏大,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肢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可塑性减弱,加之舞蹈课时间相比专业舞蹈院校又少得多,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降低对软度、开度、弹跳等方面的难度要求,坚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三)儿童舞蹈知识技能的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的职业,其对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院校的专业训练相比较,其针对性更强,它是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训练课。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对儿童舞蹈知识的学习、掌握。

(四)儿童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教师在教会学生舞蹈基本技能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设计、组织、指导幼儿开展舞蹈活动等目标要素。具体做法是: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出发,设计儿童舞蹈活动,创编舞蹈小节目;指导学生从儿童舞蹈活动特有的教育规律出发,设计活动方案,开展舞蹈编排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组织舞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儿童舞蹈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明确活动的基本要求,掌握活动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从而让学生把握指导幼儿开展舞蹈活动的基本教学原则。只有这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技能开发”向“智能开发”的转换。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较强。由此,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一)概念先行,以概念指导教学。

舞蹈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能课,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实践课,强调过程与实践。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传统的舞蹈教学多以学生模仿动作学习为主,这是由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学习舞蹈的最佳年龄为十一二岁,其模仿能力强而理解能力差。但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较强而模仿能力较差,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的重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舞蹈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为主。由此在教学时,我以讲授动作概念为先导,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先理解动作概念,继而以概念为指导,通过教师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来帮助学生领会舞蹈动作的规格要求,再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感受、体会动作的要领、方法。这种以概念指导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授精准,重视实践练习。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通过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的表现能力,使其身体能够运用自如地传情达意,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蹈技能的形成是从身体能力的积累到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贪图快和多,力求准而精,坚持稳中求进地推进技术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身体表现力。由此,在教学中应坚持“语言讲解精炼、动作示范准确”。首先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讲清楚动作的规格、要求,再以身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其感知动作,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实践练习,采用教师口传身授,学生主体参与,以集体、分组、个别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领会动作的要领、方法,解决动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而掌握动作、完成动作。

(三)“练讲”结合,“学教”相长。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是培养未来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具有舞蹈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的专业技能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授舞蹈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训练、练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于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教师进一步讲解、示范或是组织学生分组相互观摩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进而完成动作。这样在“练”和“讲”的过程中,使学生既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动作名称、要领、方法步骤,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每次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动作技能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授舞蹈知识的能力,使“学”“教”相长。

三、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因此舞蹈课程应重视所授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具有一定舞蹈技能后,针对大学生会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进行创作练习,以创作幼儿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等舞蹈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体验,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舞蹈知识技能,提高舞蹈编排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综合能力。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将喜爱舞蹈艺术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舞蹈表演队,通过学习、排练优秀的舞蹈剧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等活动为契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自创舞蹈作品。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引导他们制定排练计划,商定节目形式,明确排练任务和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将作品以一个个节目的形式展现出来;根据作品的需要,完成制作服装、道具,设计舞台形象,合理安排舞台灯光等环节的内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完成整场演出。这样既帮助学生明确舞台演出各个环节的内涵,掌握艺术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又帮助学生积累文艺演出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真正体现学有所用、学为我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树立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是一门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坚持舞蹈教学应帮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能力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上,以掌握“双基”与注重儿童舞蹈编导与教学能力提高为主线;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以“以概念指导教学,降低训练难度”与“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为具体操作手段;针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使本专业毕业生成为新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志涛.舞蹈卷――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高职舞蹈教育;舞蹈赏欣;舞蹈实践;综合素质

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造型,是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但是,高职院校普通专业还没有普遍开设舞蹈选修课,这说明舞蹈教育在高职还没有普及起来。作为一名高职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对高职普及舞蹈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1、舞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与健康的成长有着明显的作用

1.1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能使人的身体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躯干和质体的各个部分发展更协调。

1.2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使人的表达更加美好。人的表达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而更简便的表达是通过肢体、动作和行为。一举手一投足,其意即可十分明确、丰富。学习舞蹈可以开发、培养并形成人的形体表现力,从而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可以自如地辅之以形体的表达,使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具有感染力。

1.3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关注他人,与他人配合的良好心态。舞蹈教学训练不仅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也能使人的心态良好。由于舞蹈教学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注重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舞蹈教学群体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减少孤僻感,也会使他们更加热情地待人。

1.4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情感和性格。舞蹈艺术是通过饱含不同情感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的,几乎不存在没有情感的舞蹈。

1.5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活动。这种运动不同于跑步、游泳等体育活动,它不仅有益于健康,创造美好的形象,也能培养人们美好的心灵。

2、舞蹈教育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美育的理想方式

“舞以宣情”,舞蹈不仅能使人们受到感染,振奋精神,同时也能激趣和热情。目前,高职中很多大学生喜欢舞蹈,但又认为它是一门高雅艺术,由于知之甚少则望而却步;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懂舞蹈,不得不与舞蹈保持一定的距离。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需要了解舞蹈知识,需要进一步认识舞蹈的功能与作用,需要提高舞蹈欣赏水平,需要尝试舞蹈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很有必要给他们开设舞蹈实践选修课,同时还应该辅加一些“舞蹈赏欣”选修课。舞蹈实践选修课,就是教学生学习一些舞蹈动作、舞蹈组合和一些成套舞蹈。那么,如何开设“舞蹈赏欣”选修课呢?

在开设“舞蹈赏欣”选修课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注意舞蹈作品的选材,通过观看和点评,让学生学会欣赏舞蹈,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基于舞蹈在美育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舞蹈作品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主题思想的好坏,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应该选择一些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的作品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在审美意识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好的作品有了,但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达到其教育效果。因此,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应该加上一些细致的点评,使学生明白每一个舞蹈作品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而是有着深刻主题和寓意的艺术作品。通过讲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舞蹈作品的目的。

2.2 通过对舞蹈作品的赏欣,让学生了解舞蹈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舞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讲一些概念和理论,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在播放作品时结合作品中所出现的生动实例,深入浅出地将概念渗透到作品当中去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更感兴趣地掌握,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也就会更深一层。

2.3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欣赏舞蹈。舞蹈艺术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熟悉和了解舞蹈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欣赏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方面的点评。

2.3.1 点评舞台环境。舞蹈当中的舞美设计包括舞台背景、灯光的制作、布置等,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舞蹈作品起着渲染和衬托主题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和色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2.3.2 点评舞蹈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舞蹈往往就会是单纯的机械运动。欣赏舞蹈当中的音乐有助于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而观看音乐当中的舞蹈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舞蹈欣赏过程,无论对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提高过程。

2.3.3 点评学生的服饰、表情和动作。通过舞蹈表演的服饰、表情、动作,可以让学生判断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民族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素质与文明程度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在高职开展舞蹈教育,是实现这一心愿的重要举措。展望未来及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高职普及舞蹈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郑锦扬.时代的呼唤:把舞蹈课列入学校教育[J].舞蹈,2002, (8)

篇4

关键词:舞蹈教学 素质教育 高校

舞蹈属于一门艺术,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内心情感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可提供和构筑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高校开设舞蹈教育课程,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最终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养。鉴于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功能日益显著,因此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则成为了我们目前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目前素质教育中舞蹈教学水平现状

(一)教学中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许多普通高校舞蹈课是由非专业舞蹈教师在任教,由于他们受专业知识的限制而不能引进最新的循序渐进、系统化、专业化、趣味性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综合素质,更不能根据学生入学前所掌握的专业程度及学习进度分别建立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二)教材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学校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舞蹈教程,有的则是教师随堂教学,想教什么就给学生上什么,完全没有因材施教,不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而有的地方所统一用的内部教材资料则已很长时间没更新,选用陈旧教材教学,学生不能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当然也就谈不上创新。还有的地方选用的教材是自己内部制定的,由于编制人缺乏科学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在设计出的内部教材中也就缺乏科学规范系统性,所编创出的教材也就未能达到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三)教学场地的器材的不完善

在舞蹈教学中,其特有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对舞蹈教学设施的要求很高。舞蹈教学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目前许多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专用场馆、专用教室、设施和器材等教学设施相对还不够完善。

二、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教学方式

舞蹈不比素质教育中其它的课程,它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意境的,不比诗歌也不比绘画。然而舞蹈的形体训练是很讲科学性和方法性的,训练方法正确了它可以使一形体不好的人变的较好,反之相反。所以正确的舞蹈训练模式是不可忽视的。在培养其认识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

(一)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识、舞蹈和音乐的关系。例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有机的应用舞蹈和音乐的关系,将对舞蹈舞姿有更好的把握。最重要的可以让学员提早的进入课题前沿理念当中。

(二)舞蹈教材的编排:因人而异,科学施教。根据舞蹈教育的特点实际,编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内容面安排广泛些。程度深浅适宜,对学生的基本功和成套练习相结合,快慢节奏相结合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的完成舞蹈教学的任务。

(三)授课的方法:“启发式”教学,舞蹈教学过程中,是让学生对舞蹈发生兴趣,理解并掌握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一举手一投足都需要老师来做示范。有的时候光是示范也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身,还需要耐心的讲解,个别纠正。所以要有一套示范和讲解与其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在素质教育中提高高校舞蹈教学水平的对策

(一)不断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大量的专业科学知识,定期举办师资培训,不段学习改进,加强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水平。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计划,为提高教学能力做基础铺垫。让舞蹈教师全面、周密地考虑、分析每一个教学要素,使所有教学要素在达成相对一致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最佳的配合,成为协调的统一体。借助现代科学对舞蹈教学的影响,有效地提高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学科、实效的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层面,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在舞蹈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

舞蹈教学中教材选择尤其重要,教师必须考虑育人对象和内容安排的全面性,选择适应于学生最好的教材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教材的选择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让学生从中受益。学生所学教材要有社会实效性和教学适应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时常关注舞蹈知识信息,时刻更换舞蹈教学、发展的新理念。

(三)完善硬件设施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除了提供标准的舞蹈教室外,室内的设施也对舞蹈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必须让把杆设置尽可能的规范,地板选用做到科学合理时才能从侧面提升整体舞蹈教学水平。在舞蹈教室内增加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舞蹈课和文化课不一样,它需要音乐的烘托,都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教学离不开音乐的支持。

(四)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水平

舞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重视引导和启迪,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基本功训练课都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严格的基础训练难免坚苦、枯燥,甚至受伤痛苦。对于初学舞蹈者,应先引导入门,让他们观看经典作品并细心讲解,建立评判舞蹈艺术的相关概念,舞蹈基本功训练应多样化,深度开发学生艺术潜能,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适应非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避免过于程式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多重思考,鼓励在课堂中存在讨论,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懂得接受多种信息,获得解读专业信息和理清信息的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重视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舞蹈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舞蹈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提高在素质教育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汪艳秋.学校舞蹈教育的性质与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2]姚珊珊.素质教育形式下的高师音乐[J].华章,2010,(26).

篇5

(一)大部分幼儿园舞蹈教育隶属于音乐游戏,对幼儿舞蹈教育作用认知不足

承德地区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学课程设计中并没有独立的舞蹈教学课程,也没有专门的舞蹈教材支撑,仅仅是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才体现出一部分舞蹈教学内容,舞蹈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幼儿音乐游戏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和动作的要求,这些动作常常是律动,歌表演或小舞蹈;它在形式、内容和作用等方面与幼儿舞蹈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是按照音乐的内容、性质、节奏、乐曲的结构进行游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素质,发展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演能力6。然而,舞蹈教育不仅能满足幼儿对运动的要求和欲望,完成节奏感、协调性及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塑造人的伟大工程,它通过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建构审美心理,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目的。大部分幼儿园采用音乐游戏过度替代舞蹈教育,就是源于对幼儿园舞蹈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幼儿舞蹈教育作用认知还不到位。

(二)大部分幼儿园舞蹈教育改革不力,对先进教学方法应用的盲目性和浅表化

近年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逐步加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学习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7。同时,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幼儿教育活动化,幼儿活动游戏化”8。为了顺应改革的趋势,各地幼儿园纷纷派遣骨干教师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以往教学中的传统单一模式。在众多幼儿舞蹈教育模式中,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均注重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5;特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本性”理念,凸现舞蹈艺术的本质精神,并且融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契合学前儿童艺术学习的特点,更加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承德地区大部分幼儿园为适应改革需要,融入奥尔夫教学元素,在音乐游戏中设计了更多培养儿童节奏感、身体协调性和模仿能力的内容,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再加上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等;然后将这些内容交叉、糅合,进而形成新的内容。此举将幼儿园舞蹈教学内容应用于音乐游戏活动中,有一定的创新和可取之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导致幼儿园舞蹈教育逐渐被音乐游戏活动所取代。对奥尔夫教育理念认知、应用的盲目性和浅表化,也是承德地区大部分幼儿园舞蹈教育隶属于音乐游戏的缘由之一。

(三)大部分幼儿园舞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且舞蹈教学水平有限

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开展与师资力量是分不开的,因为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舞蹈的创作、辅导、训练与演出等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教育1。随着经济的发展,承德地区的幼儿园舞蹈教育虽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很多幼儿园仍然缺乏足够的老师对幼儿进行系统的舞蹈教育;尽管幼儿园也拥有在表演、技巧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的教师,但缺少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教育知识,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舞蹈教材进行教学辅助,依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诸多响应2011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而新建的附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由于组建时间仓促,幼儿教师主要是从小学教师转型过来,虽然经过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依然存在着对学前教育认知不足、舞蹈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更是难以满足幼儿舞蹈教育的需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进措施

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教师的舞蹈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舞蹈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而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主体,也是推动幼儿舞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承德地区幼儿园舞蹈教育的现状,笔者结合近年来执教经验,本着舞蹈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一)增加幼儿舞蹈作品鉴赏课程,提升幼儿舞蹈教育认知水平

幼儿舞蹈鉴赏是研究幼儿舞蹈欣赏、幼儿舞蹈评论和幼儿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在幼儿社会生活和幼儿舞蹈教学中最具有普及意义6。就欣赏对象而言,幼儿舞蹈在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上与其他艺术形式有许多不同之处,更加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情趣。就欣赏主体而言,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欣赏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情感活动和认识规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幼儿舞蹈作品鉴赏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认知舞蹈作品,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舞蹈教学中幼儿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特点,并且体会到幼儿舞蹈作品对孩子产生影响和作用。但是要想具备“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没有南山捷径,只有大量地欣赏舞蹈作品,尤其要注意多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9。因此,增加幼儿舞蹈作品鉴赏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幼儿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提升他们对幼儿舞蹈教育的认知水平。

(二)深化教学改革,将先进教学理念融入舞蹈创编教学,激发主动性和创造力

未来幼儿园舞蹈教育势必走创新发展之路,形成具有本地、本园特色的舞蹈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较强的舞蹈创编能力。因此,就必须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先进的幼儿舞蹈教学理念,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其中,去体验歌舞带来的欢乐,探索和发现新事物,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其带入一种主动自然学习的状态10。这种教学理念融入舞蹈创编教学,可以说是一举双效;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创造力,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和掌握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例如改编《洗手绢》舞蹈课例。教学目的是理解与掌握幼儿律动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能够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特征改编舞蹈。施教过程中,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有哪些的特征,适合他们的动作该怎样改编?”,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小班儿童适合发展大肢体动作,应该将舞蹈的动作速度和频率放慢”“小班儿童协调性差,可以固定下肢动作集中完成大肢体动作”等创编关键点。随后,要求学生根据律动中洗、搓、晾的动作特点,结合幼儿园小班儿童特征重新创编。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改编成果给予点评,强调改编的依据,让学生领会如何创编和改造。如此,教师通过引入、提示、要求、点评、总结的过程,将舞蹈创编的概念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避免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生硬,也更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又如创编元素的练习,《我是勇敢小兵兵》舞蹈创编课例,教学目的是如何根据音乐内容和节奏创编主题动作。施教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出主题和音乐这两大元素;随后帮助学生分析主题内容、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思考,如:“《我是勇敢小兵兵》应参考军人挺拔、矫捷的特征来设计,可以用踏步敬礼、抱拳小跑步等”;进而提出创编主题动作的要求“根据儿童审美的特点创编符合儿童心里的夸张、有童趣色彩的动作,思考儿童会怎么做,比如设计开手枪动作,双手模拟机关枪开枪时要有好几个人倒下配合中弹的样子等”;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入一种主动自然的学习状态。

(三)适应教育现状,增进音乐游戏的课程教学,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幼儿园舞蹈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适应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目前幼儿音乐游戏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幼儿音乐游戏隶属于自娱性幼儿舞蹈,与幼儿律动、幼儿集体舞、幼儿歌表演、幼儿音乐即兴舞并列存在;它既是独立的个体,也可以与其他形式互相结合,灵活应用,是幼儿舞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形式。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几种形式的舞蹈教学课程学时分配基本相同,为了适应当前幼儿园舞蹈教育的现状,应该对音乐游戏课程有所侧重,增加学时分配、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应用。调研显示,目前幼儿园音乐游戏中融入了舞蹈、故事、表演等方面的元素。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广泛积累各种类型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特殊性的课例,结合实例开展教学,让学生理解幼儿音乐游戏的不同类型、特点和作用。同时,教师需要以身示范进行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表达组织教学,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多练习、多实践,并以作业、回课等形式给予检验和指导;或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模拟课例中音乐游戏教学过程,学生需要主动分析本组成员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的方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加典型课例的示范与模拟教学,能够训练学生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幼儿园舞蹈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舞蹈教学;美育功能;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68-01

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舞蹈逐渐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艺术性作为舞蹈的主要特征,直接决定了舞蹈具有对幼儿进行美育的功能。此外,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等特点,因此,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最好形式。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美育,幼儿教师应明确舞蹈的美育功能以及掌握舞蹈教学的方法。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明。幼儿舞蹈教学对实现幼儿美育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形体得到规范,帮助幼儿改变之前的不良行走及坐立习惯。规范的姿势对幼儿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身体又能使幼儿的心灵世界更加美好。因此,舞蹈教学能够实现人内外美的统一。此外,舞蹈能够使幼儿理解美与丑的概念,促使他们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美好气质。其二,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的审美意识是在不断欣赏美及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舞蹈作为表现艺术美的主要载体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审美意识的形成可以使他们体会到世界的美好,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舞蹈能够实现人体动作的艺术美,是动态性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形式。幼儿在努力学习相关动作以及进行舞蹈表演时,会逐渐形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审美观念。幼儿形成审美能力不但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且能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假及美丑的能力。其四,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舞蹈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外,还能增强他们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幼儿对舞蹈的W习,他们就会积累一定的舞蹈知识和舞台表演的经验,这为他们对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此外,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可以使得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舞蹈教学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措施

(1)需要充分掌握幼儿的特点。教师进行舞蹈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由于幼儿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期,运动神经及肌肉发育还不够健全,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学生身体能够承受的舞蹈动作。此外,还要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多选择一些短促且节奏明快的动作。幼儿具有喜欢模仿、想象的特点,教师要运用一些具有故事性和幻想性的教学形式进行舞蹈教学,并且还要选择直观性强的动作,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的舞蹈动作,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培养幼儿的舞蹈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引导他们,才能使他们逐渐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3)完善舞蹈课程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教学较早地受到重视,并且已经有了比较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我国也应该在推行舞蹈教学的同时,努力形成幼儿舞蹈教学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的完善,既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需要注意幼儿的身心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舞蹈教学可以将多种多样的舞蹈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不应要求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展示自己的动作。只有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舞蹈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通过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篇7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722.3 文献标识码:A

价值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它的概念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本身是不具备商品属性的,所以通俗地说,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和重要意义。那么在此基础上,价值取向指的就是教育主体在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下,在面对具体事物时候内心中的具体价值倾向和立场。简单地说,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价值取向就是教育者在教授孩子进行舞蹈活动的时候想要达到的目的和为这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和抽象的行为体现。换句话来说,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是息息相关的。

1我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沿革

其实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者们就十分注重幼儿的教育和价值取向的研究。对于有的教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关于蒙学的阐释,而蒙学在当代的体现正是学前教育。在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中,是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的,在书中的论述就是“蒙以养正”,它的含义就是说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以达到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目的。也就是在古代已经注重教育的价值所在了。这个正对于中国古代来说,就是指的“礼”。这里的礼是古代很广泛的礼,不仅指的是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貌,还包含孩子对于秩序的敬畏和遵守。这种模式延续了很久,直到清末西方的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学前教育才正式地开始。

2当前我国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价值取向及原因

拘于篇幅和主题所限,我们今天不再对学前教育整体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究,仅以舞蹈教学为例探讨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

首先,当前的舞蹈教学体现出一种功利化的取向。也就是说无论是家长要求还是教师自主进行舞蹈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从中培养孩子的各种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而是想要孩子从小就具备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发展增添砝码,甚至有的家长仅仅是为了攀比才让孩子刻意地进行舞蹈学习。

其次,当前的舞蹈教学体现出一种过分的技巧化的取向。舞蹈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很多孩子不一定适合舞蹈。但是教师为了向家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成果,往往在某些细节的动作展现上对孩子要求过高,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违反了客观规律,有揠苗助长之嫌。当然,这种错误的价值倾向也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的延伸。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是当前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十分激烈,普通的文化课成绩再好,也总是有分数排名之分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增添砝码,只能够逼迫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社会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直接下放到了学前教育阶段。不能不说是国家教育的悲哀。

3未来我国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价值取向措施探究

未来的学前舞蹈教育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负责的,是真正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首先是以人为本。我们总是提以人为本,孩子也是人,在孩子的教育上自然要以孩子为本。在舞蹈教学上首先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其不感兴趣,并且加以引导仍然没有兴趣,就不要逼迫孩子再去在舞蹈上有多好的表现。其次是要全面推进教育公平,不要让畸形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学前教育的阶段,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想要彻底扭转错误的价值取向,就要从根源上解决。最后要将舞蹈课程作为一种半教育半游戏的性质,主要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服务,而不要刻意地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必须,保障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成长。要关注孩子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对于有天赋并且有兴趣的孩子进行深入地教育,对于对舞蹈不感兴趣的孩子,教育其将舞蹈当做快乐的游戏即可。

4结语

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生搬硬套,满足于当前的教育现状和现成的教学经验,而应当着眼于更深层次的研究。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者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并且能否实现,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可塑性极大,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前教育阶段也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考虑教学价值取向的时候不能够仅仅考虑相关的一般性理论和实践,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特点,探寻出一条适合孩子们发展的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之路,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社会的现实需求决定着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一)舞蹈学的学科定位与规划

新时期高校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历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二是以身体教育为中心,展开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三是以舞蹈教学、创作和传播为基本点,展开新技术开发研究。

(二)舞蹈自然科学与舞蹈教育

为了全面准确、深刻系统地揭示各种舞蹈人体现象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对舞蹈自然学科结构和内容的构建就必然涉及到影响舞蹈者生物属性各因素的相关学科知识,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展开探索与攻关,在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和系统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舞蹈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分支。

(三)高等舞蹈教育的内知识结构

面对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应培养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为齐整的复合型舞蹈高级人才,舞蹈教育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来改革内知识结构的组成。

二、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与能力整合发展的原则

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程目的、意义及教学功能、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从而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科学性原则

注意舞蹈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严格性,符合学生舞蹈认i卿的规律,建立基础的舞蹈教学的科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舞蹈教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为教学内容。这里的代表性指的是具有“胚胎作用观念”、“有发展力的观念,,,选择具有这些观念的动作不仅能代表不同文化的舞蹈的风格特征,而且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组织练习,能使学生在少量的知识中获得对不同文化舞蹈的有效理解。

(三)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现成的规范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技能应用实践的操翻巷力。

三、高校舞蹈教育发展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舞蹈教育必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分:U或细、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起新的“以能力为中心”教育教学模式,体现在舞蹈教育上的那种专业分为表演、教育、编导、史论等僵死了的专门教育。必须突破这种传统教育格局,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精心构划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突出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使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作能力的教学做到互为所用、互为补充,达到全面推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应紧紧围绕着培养适应性强的能力型人才为中心进行安排,教材要向知识舞蹈方向倾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强调以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达到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培养。调整课程设置,还要特别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摒弃以全概精的思想。

(三)改革传统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9

一、一般性大学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有关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主要指大学对舞蹈特长生和普通大学生开设的舞蹈普及教学课程或舞蹈社团活动。到目前为止,一般性大学的舞蹈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无论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观念、课程设置、个性培养,还是教育方法、职业精神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舞蹈及艺术普及教育的发展。

(一)舞蹈教学的两种形式

1.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为高校普通大学生,舞蹈教学课程分为舞蹈实践课(舞蹈形体训练、舞蹈剧目)与舞蹈理论课两种(舞蹈赏析),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在于“一动一静”。每门课课时为一学期(即17周,每周2课时),教学对象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课。

2.舞蹈社团。教学对象为舞蹈特长生和部分普通大学生,教学内容大多数以舞蹈基本功训练和学习舞蹈成品剧目为主。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训练时间平均每周一次到两次(每次训练约三个小时)或按照每学期的演出情况而定。

(二)舞蹈普及教育的模式

有些对舞蹈感兴趣的学生认为舞蹈课就是跳跳舞,而那些优美的民族舞已经过时了,不如劲舞跳得痛快。对舞蹈并没有兴趣可是选了这门课的学生认为艺体类的选修课应该比较好过,老师管得比较松,容易得学分。剩下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望而生畏,舞蹈是遥不可及的神秘艺术,那优美的线条、高超的技巧……我不可能做到,并且这些训练对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好处。

通过上述情况我们可以认识到:舞蹈普及教育过于形式化,课程设置不系统、教学对象不固定、教学目的中心偏离、教学方法过于保守等种种原因是导致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舞蹈普及教育在大学校园难以得到开展的根源。我们必须通过改变固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开发及指导学生建造审美心理心智结构,使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

二、舞蹈普及教育教学方法和应对策略

根据我国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的现状,并参考美国的舞蹈教育,笔者认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规范舞蹈课程设置,提高舞蹈教师文化修养,使舞蹈普及教育课程系统化,是重新建构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可行之路。

(一)规范的舞蹈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舞蹈训练“非一日之寒”,短短17周(包括1周考试)的学习,学生对舞蹈只能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满腔热情”无以发挥。要重新设置更加细致的教学课程。在原有的舞蹈赏析、舞蹈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艺术概论等相关舞蹈理论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舞蹈这门独特艺术的精华,而打破舞蹈在人们心中的“只是跳跳而已”的传统观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舞蹈的艺术特性,以培养学生对舞蹈兴趣和爱好,使舞蹈艺术在课堂中能够得以传承。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对我们的舞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舞蹈普及教育应坚持因材施教的道路,其实施方法为每学期都有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的舞蹈课程,难易程度由低到高。这样做既可以挖掘新的舞蹈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使舞蹈教育在一般性大学得以进一步发展。只有系统的计划性教学,才能使这门学科得到最大的普及和发展。这样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进修舞蹈课程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并且能够随着课程的递进和舞蹈知识的不断提高,使各年级学生得到从低到高的系统化训练。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以提高教师文化修养为目的

舞蹈教学除应遵循一般教学规律外,应符合舞蹈创造与欣赏的规律。正是舞蹈创造与欣赏的规律性决定了舞蹈教学的特殊规律性,这是我们探讨舞蹈普及教育教学方法的立足点。因此,舞蹈教师应遵循舞蹈教学的特殊规律进行教学,完成审美教育。人的审美心理心智结构并不是纯先天的、自在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自身禀赋和审美观念基础上的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掌握舞蹈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排除对舞蹈的恐惧心理的同时,由被动变主动,对舞蹈课程或相关活动产生兴趣并提高业务水平。

1.以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训练。一是使学生放下“我不会跳舞、跳舞很难”的思想包袱,让学生模仿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对跳舞的自信;二是在做单一动作的基础上表演一些节奏感强又有舞蹈风格的舞蹈作品,体会舞蹈的韵味,从而掌握某一风格舞蹈的特性,加强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与兴趣;三是对舞蹈作品的结构、动作、情感等给予更细致的讲解,并让学生根据特定的音乐和舞蹈的形象展开联想,进行二度创作。教师有分寸的启发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舞蹈,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舞蹈,使其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做到“忘我”地舞蹈;四是根据表演过的作品,让学生就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探讨,使学生学会表演作品的同时,了解舞蹈创作的思路和过程,并结合舞蹈创作的理论知识从编导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的教学中。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舞蹈的概念和理论,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应抓住大学生理解能力强的特点,把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中去讲解,使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舞蹈作品,又能体会到舞蹈概念和理论在作品当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如在舞蹈赏析课中讲解“芭蕾舞民族化”问题的时候,学生很难想象到芭蕾舞与中国的民族舞相结合的舞蹈风格是什么样子。在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过程中,特别选出《五寸刀舞》、《射击舞》、《集体刺杀舞》等经典舞段结合该理论知识进行实物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篇10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作用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极大程度地拓宽了教育教学视野,为高校大学生教学提供了新概念、新空间。舞蹈艺术教育是一门由舞蹈学、艺术教育学所组成的独立学科,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对于舞蹈艺术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并入人文学科、有的作为社会教育内容、有的作为单独的艺术课程,影响了舞蹈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培育作用,提高大学生综合修养,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一、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教育课程,老师将舞蹈知识、舞蹈礼仪、舞蹈原理通过形象化、生动化的诠释给学生,让无论是否属于舞蹈专业、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舞蹈艺术都会有更新的、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舞蹈艺术以其积极、乐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染力深受大众的喜爱,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像舞蹈艺术形式中的摩登舞、拉丁舞需要男女舞伴配合完成,踢踏齐舞形式则需要更多的舞蹈者的配合完成。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配合意识,加强思想道德纪律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

二、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智育教育的作用

很多人对于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舞蹈教学只是技能训练而没有学识内容的传授。其实,大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学生潜能的挖掘。舞蹈艺术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人体形态、表情结合音乐所表现蕴含思想感情的艺术,而大众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也是通过人体大脑的形象思维方式并且随着人们的情感体验而完成的,舞蹈艺术能够让人们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语言进行充分的想象。学生在接收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在欣赏舞蹈艺术表演时需要对舞蹈所传达的内容通过联想和思考,长期以往的训练和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然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能够促使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技能的不断提升[1]。

三、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作用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需要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充分地展现和表达出来,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形式,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舞蹈艺术对于人体的体力和情感、对于人体的协调和健康都有促进作用,将舞蹈动作运用于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中,能够有效纠正大学生所存在的不良的身体和行为姿态,包括弯腰、驼背、肥胖、精神萎靡等,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体形和姿态[2]。像舞蹈动作中的压腿、下腰、抬头、挺胸、踮脚、旋转等对于学生身体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灵活性都有着很好的训练提升作用,使学生在精神面貌和气质修养上能够得到提升,达到减肥、健身、美体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作用

美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美学观念和欣赏、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舞蹈艺术形式可以说是美育教育中非常生动、非常形象的一种教育方式。人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所发现的美都是零碎的、不充分、不完整的,只有通过一定的选择、组合、排列才能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完整和集中的展示,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3]。像人们都知道孔雀开屏很美,但往往并没有过多的去寻求了解和认识,然而杨丽萍通过将孔雀开屏这种“平凡美”融入到她的舞蹈当中,将孔雀的姿态以其优美的肢体动作在舞台上展示出来,创造出来的孔雀舞则变得极具艺术感染力。同时,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像芭蕾舞蹈高雅的踮脚美、华尔兹舞蹈优雅的旋转美、踢踏舞蹈动感的踢踏声美都能给大学生带来美的熏陶。让学生不仅是欣赏舞蹈艺术的美,还能参与到舞蹈艺术美当中,去学习舞蹈艺术,提高自身气质、情感、形态、行为的“美”。

五、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一种世界文化,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正确认识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舞蹈艺术的群众基础和舞蹈学科体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魏华 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姜莲.论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