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方法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75-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工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地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主而又不局限于文本,引领学生突破课堂,拓宽创新的思维领域。下面是笔者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益尝试。

一、启发想象,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要以想象为基础。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思维上的“留白”,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的形象更丰富充实。教学中精心设计好能够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想象教学,这便是创新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就布置了以“游行大典结束后”为题的写作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续写故事,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有的用智慧的笔写了皇帝被天真无邪、大胆直言的小孩感动,最终悔过自新,严惩骗子;有的写皇帝自知颜面扫尽,恼羞成怒,下令抓捕说了真话的小孩,回到皇宫,继续着骄奢的生活……引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自由驰骋,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更深层次,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引发学生想象诗的意境,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诗中有画”,教学古诗文时,总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这样,学生总能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一幅山水画,或一幅田园风光图。当然,鉴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教学中,多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怎样画?这样,学生绘画过程中,以合作的主人公姿态,各抒己见。如教学《观沧海》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诗人形象时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人认为花草树木要矮,诗人形象要高大;有的学生认为山、诗人等几笔勾画,而大海则要画得突出、宽大……这些争论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在这种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时不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将不断地让位于教师和学生的互教互学,再成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作为搬运工把知识挪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学得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有了疑,才能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疑问,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如让学生谈谈感受、想法,对重点词句是如何理解的等,发挥学生思维的潜力,只要说得有道理就算对了,教师应及时表扬。例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而是首先点拨学生联想“安史之乱”与“暴风雨侵袭,茅舍”这两幅惨景。经过“社会背景”与“自然背景”的点拨,即把学生引入到深沉的历史回忆之中,拉近了时间的距离。通过创设特点的背景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归纳说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师只有给学生创造轻松、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对因求知好奇受到奖励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发表新见解、新设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这样引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有语言会说话,人们又常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也就是说各种动物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但是谁又听说过大自然也会说话,会向人类报告信息呢?如果同学们认真地研读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大家赶快行动吧!”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鼓励学生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或零散的,或浅显的,或深奥的,甚至是怪异的,但作为教师,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为孕育创新思维的火花打下基础。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的意识。

三、寻机表演,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

篇2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培养,新能力需要开发。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其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积极的探索,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求异图新,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动机或意图,是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新颖性,使学生的智力向高层次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该全方位了解学生,努力做到“生之所忧,师之所思”,都应该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从心理上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充足准备。

2.启发学生大胆提问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主要表现形式,能促使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通过问,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通过问,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学生认知有限,的确需教师“置疑”,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由“质疑”而“置疑”。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置疑”是引导学生为“质疑”而“置疑”,不可代替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怕学生问得简单,问得幼稚,应该肯定学生大胆提问的精神,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得到充分发展。

3.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程颐有言:“学者先要会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探索因怀疑而生,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想象是创造力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体,都应该积极挖掘可以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延伸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犹如美好的乐曲,余音绕梁而不绝。换言之,作品从形式上看结束了,但是,它在内涵上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例如,学生学完《白杨》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以“孩子长大以后”为题展开想象,进行口头作文或写作练习。这样的练习,既延伸了课文的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填补空白

“白”是指文学作品中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或应当交代而未交代的“空白”。让学生进行这种填补空白的思维练习,一方面可以体味作者的匠心,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人物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更准确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一面》中有这样一个场面:阿累认出了鲁迅,又高兴又激动,“你,你就是……”省略号表达了其丰富的内心感情,他想说,却不能说。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把作者想说而不能说的话补充出来。又如《少年闰土》中闰土教“我”月夜刺猹的神态、心理;《丝绸之路》中人们遐想的内容;《清平乐·村居》中翁媪叙谈内容……都蕴含丰富的潜台词,留有一定的空白,展开联想和想象,定会让学生在创造中其乐无穷。

3.画读再现

画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指导,用画图再现文章内容,从而帮助阅读的方法。例如,读《童年的水墨画》,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画一组图:街头读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以画一幅“西湖映日荷花图”……通过画读,学生依文作画,因画解文,既可以使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直观的形象,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展现作品的诗情画意,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同时边读边画,以画助读,还可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培养创新能力。

三、拓宽加深,教给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与思维方法密不可分,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创新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其智力就会得到更高层次的开发。

1.添加法

添加法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考虑添加某些因素的方法。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时,我们可以在课文原题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添加一些词语,然后对课文原有材料进行加工创造。例如《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原题目之前加上能表现文章主题的修饰语,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复述。通过这种添加法的思维训练,既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并按教师要求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这样的方法,真可谓一举两得。

2.组合法

组合创造常用的方法有异类组合、同物组合、重组组合等。以重组组合为例,例如《童年的发现》、《梦想的力量》、《丝绸之路》等课文都运用了倒叙、插叙的写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按顺叙的方法,改变现有的文章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经过这种思维训练,学生就能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构思的技巧及其为表现中心所起的作用。

3.迁移法

牵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或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学完《再见了,亲人》,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上受到震颤,为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所感染。可以抓住本文的语言、选材、立意特点等,进行写作能力牵移训练,让学生在牵移中巩固已有知识,在巩固中创新。

4.辩证法

篇3

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创新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创新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问题,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交流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求方法,在争论中归纳方法和一般性结论,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运用语言架起一座通往数学知识的桥梁,同时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学生在讨论一直角边为3个单位,另一直角边为4个单位的直角三角形,分别以它的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要学生求斜边上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先让学生相互讨论,通过交流寻求解答的方法。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氛围,加强思维训练,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笛Э翁媒萄е校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的时候,先为学生设计一幅水池水位上升和下降的图,甲、乙两个水池,甲水池的水位每小时上升4米,求5小时后甲水池上升了多少?乙水池的水位每小时下降4米,5小时后乙水池的水下降了多少?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思考,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平面设计;能力训练

一、深刻认识创新思维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加上合理的想象,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设计思维深入程度决定的,自己作为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时常在做东西的过程中,往往是形式意味太重,创造意味不强,这种现象体现在专业设计中尤其明显,其中原因我感觉主要是自身忽略了对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专门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有一个清新的认识,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必须要有不断求新求异,借鉴和汲取他人优秀的成果和营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专业学习任务。

二、对提升自我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

对于创新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和运用,如何使自己的设计具有时代美感?如何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应是我们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平面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自身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灵感思维训练。灵感思维是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犹如进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就是灵感思维。在西方,灵感思维又称“魔岛理论”,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

通过训练自己的灵感思维就是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创意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在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设计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平面设计中灵感思维的训练要求我们尽量的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专业的专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是综合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使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可以让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而产生好的“意念”,好的意念需要培养和时间的孵化。设计还需要开阔的视野,使信息有广阔的来源,触类旁通是学习平面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1]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脑就好像是浮在大海上的冰山,海面以上为显意识,海平面以下为潜意识,而灵感思维的产生就是潜意识被重新刺激产生的。所以说灵感出现的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存在的,灵感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尽管它有时是稍纵即逝,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难以捕捉。那些努力追求、刻意进取、随时留意并敏锐地感觉、捕捉到灵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培根说:“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不停的思考、努力的探索,为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因而灵感始终是那些勤于思考的人。

二是独创性思维训练。设计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已有的感性形象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运用创造想象的构思常常具有独创性、新颖性,更具有艺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独创性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思维空间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艺术家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特别在这种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社会,个性表现是平面设计的生命力所在。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受众的眼球,达到传达信息引起受众关注的效果。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面设计学习过程当中把自身看成是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重视和鼓励自身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努力让我们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有学生提出,由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这是教学的真正生命活力所在。[3]另外,训练自身的独创性思维,一定要克服习惯,就是克服旧的思维定式,打破创造思维障碍,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反观我们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为什么没有创意,就是因为没有独创性思维的习惯,没有克服习惯的思维定势。平面设计作品是靠视觉进行传达的,所以平面设计作品的终极目的就是传达,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视觉符号,平面设计的作品有没有独创性,能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主要在于转化过程上是不是克服习惯思维定势,用独创性的眼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形。

三是求同与求异思维训练。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重视培养自身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人,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一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

总之,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课程,和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等,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但就其思维方式来说,运用的都是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方法,题材的变换只是表达主题的不同,设计元素运用的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创新思维的方式和过程是相同的。所以在平面设计专业学习中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断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张 冲.创意思维和设计[J].美与时代,2005,(4):53.

篇5

如果你回答“创新是能教的”,那么接着就会被问:你如何证明?比如,你能够证明一个上过你的课或者看过你的书的人学会了创新思维吗?仅仅通过一两件貌似有创意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真正有创意?如何评价创意作品的高低?创新有公认的标准吗?怎么证明完成这些作品是受了课程学习或你的书的影响,而不是他本身就具有这个能力?这一系列的问题一定让你难以应对。

如果你回答“创新是不能教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此无所作为,什么都无需改变,一切随缘?也不必思考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这一类问题?是否意味着我们做什么都是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上述两个结果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于是有人提出一个折中的回答:创新是不能教的,而只能培养。但这又会遇到新的疑问,“培养”和“教”的区别在哪里?“培养”就不是“教”的一种手段吗?或者“教”不能作为“培养”的方法之一吗?

其实,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是不能离开我提出的包容性思维,尽管有人对包容性思维不以为然,但离开它,我还不知道该怎样整合歧见。而歧见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采用包容性思维,我会认为:创新思维能教或不能教,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是要给这两个观点找到它们能成立的条件,给它们加上必要的修饰语和限定词。从三维空间思维来看,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而是一个互不包容也互不冲突的平行关系。

处理平行关系的原则是,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拆分,将不同的观点对应于事物的不同方面,这就不矛盾了。例如,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包含哪些部分或层面?如果我们将创新思维分为关于创新思维的知识和创意的产生与实现两个层面,就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了。关于创新思维的知识(如创新思维的定义、原理、方法等这样的显性知识),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等方法表达出来,这类知识是可以教的。虽然目前人类对创新思维的脑内过程与机制还了解得不够多,但也绝非一无所知,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对于具体创意的萌发与实现过程,则更多地与个人的经验、思维的类型、环境的因素、社会的氛围乃至机遇、意志和品质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个层面不是仅仅依靠教育就能达到的,其中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篇6

力;培养;教学情境;思

维“亮点”;经历过程;发

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5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人类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还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一、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创造的欲望。而适时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只为学生提供数据信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或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二、捕捉思维“亮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对于中学生而言,凡是发现了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获得了过去未曾获得的结论和方法,只要不是别人告诉的,不是书本上看来的,就是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交流、作业批改、课后答题的过程中发现来自学生的新观点、新思维及一些奇思妙解。也许有的幼稚可笑,有的不尽完美。但作为教师,对于这些可贵的“新思维”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应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寻找正确的解释。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新奇性,使他们随时发现“可疑的问题”,随时探讨“可疑的发现”。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过程的揭示和解释,将这些过程中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抽象概括、提炼出来,使学生得以充分领会。在过程设计上,可按照“背景材料――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程序,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表达、思考、交流、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及合情猜想、合情推理、逻辑推理等能力。

四、重视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措施

发散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变求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求异性,其实质就是创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数学中发散的对象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命题的推广与引申,问题条件的减少与增加等。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动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营造创新环境

素质教育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为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条件。

1、教学中应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人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要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就要破除教学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教室布置应体现英语学习的特点。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型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布置桌椅、教具等。在英语国家中,教师并不拘泥于教学的某种形式,他们强调个性表现,采取何种形式,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马蹄式”“模块式”更适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3、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和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

二、教授创新方法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历量变,才会有质变的飞跃。科学把握好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方能有效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确定好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设计好教学步骤,估计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中筛选发散点。高年级可以从内容中抓发散点,低年级可以从结构和功能中选取。另外,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非智力因素,采取各种方法使他们产生发散思维的火花,爱想、会想、多想,从而点燃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具体做法如下。

(1)扩散思维创新。扩散思维是一种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寻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比正常的逻辑思维更生动、更活泼、更富有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发散求异创新。发散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也就没有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墨守成规只会阻滞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选择一些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无拘束的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拓展想象能力。想象可以拓展人们的思路。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是知识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应建立在对事物必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3、强化质疑能力。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以说,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创新往往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并且要充分尊重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力,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教师在进行设疑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展现教材内部之间的矛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及学习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帮助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适当给以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另外,设疑要具体、明确、表达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

三、拓宽创新渠道

英语教学,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演短剧。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自导、自演短剧。几人一组,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自找搭档、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开学后进行汇报演出。通过短剧表演,学生体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搞辩论。智慧只有在和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因此每个学生个体间的切磋辩论使每个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思路接触,每个学生个体都受到其他学生提到意见信息的刺激与启发,有利于激励创造性的设想,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标。经常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放言高论,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3、编故事。编故事是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学完一个单元后老师给出常用的词和词组,让学生用这些词和词组编一个故事,启开发学生心扉。中学生是一群生龙活虎、情感丰富的人,他们懂得观察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其故事也是丰富多彩的。

四、激励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相反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并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1 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

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执教《秋天的雨》,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注重语言训练。比如,学习“动物准备过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当秋雨来到你身边,告诉你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接着询问学生:“小喜鹊,你在哪儿?你在忙些什么呀?”这就为学生巧妙搭建了学习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将传统语文教中惯用的“读、听、说”与新课改的“思维训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 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这样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3 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

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9

【关键词】高中 高中足球选修课 创新思维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1-01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要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肯动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力求做到“少而精”,尽可能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验、思考,让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相关思维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等,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例如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简单且用时少的“视觉”、“听觉”游戏,比如以活动全身关节、韧带和肌肉为目的徒手操,以及“颠球游戏”、“抛球报数”等具有新意的准备活动来代替传统的慢跑。

2.强化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非逻辑思维训练,必须依托运动学的教学来进行。因为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技术动作,都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精华。老师必须善于挖掘这些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因为,目前体育课的教材均是由简单到复杂,大多按逻辑思维思路编写而成,讲究逻辑的严密和系统的完整。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则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学比赛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比赛半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技、战术分析,总结成败的攻防战术,提出各队讨论5分钟,商量下半场的战术打法,教师作适当提示,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机会,等比赛结束后再点评。

二、在课堂讨论中注重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此老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在学生做练习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应在前一节课先将练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查阅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所练体育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练习手段和方法,课中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教法手段,选择切合本人实际的练习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指令与本人选择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练习的“自”。

2.在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发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引导、课堂组织、讲评和实施间接指导的作用,积极营造讨论的气氛,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的导向。例如,进行足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以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人数相对较少又相对较为熟悉的小组,小组成员极易处于一种更为放松的学习氛围中,从而使思维更活跃,发言更踊跃。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3.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表现自我、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机会。例如:在足球射门教学中,传接球上为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射门,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想像力得到交流,技能最终得到提高。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

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如学生形态、教法研究等)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足球技能很难有足球活动的创造力,因此,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而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情,并抓住创造性兴趣倾向性、广阔性、效能性品质,引导学生以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激发学生创造发现的动机。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论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是建筑“创新”大厦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万刚,胡小军.体育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 (6):123-125.

篇10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浅析

首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初中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其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初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最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学生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初中物理教学中学习创新能力培养之道

1、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气氛

中学物理教学需要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民主氛围,一种轻松活泼的具有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这种氛围主要体现在师生共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秩序,这种秩序是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教师首先应当转换“师道尊严”的传统心态,尊重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老师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和信息处理者。要淡化课本和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和批评争议的习惯,克服思维的求同性。鼓励个性的独创,允许思维多元化的合理存在,宽容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培养敢为人先的勇气。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秩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2、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理念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理念,在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不是一个小制作、一个课外活动,不是毫无目的学生讨论,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创新手段来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启迪学生思维,要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平台。为此,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要认真学习创新理论,领会新课改精神,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深入研究教材。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有整体把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新策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对学生特点全面把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学生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符合学生特点、为学生所认可的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其中以发散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教学中应该注意一下综合使用一下方法:首先,注意“一题多变”的训练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等,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其次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利用“一题多测”深化创新思维。“一题多测”是指改变物理实验的题设条件或改变测量仪器时,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来测同一物理量,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测定液体密度方法有:比重计法、同瓶换液称量法、阿基米德定律法、天平量筒法、浮体法等“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