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困境;制约因素;策略
200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难,究其根源,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足是制约德育工作有序开展的“瓶颈”之一。实践表明,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针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等提供思路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迫切需要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一、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德育工作“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矛盾突出
德育工作的“应然”状态是指德育工作应该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实然”状态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让位于智育或者技能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的方针,加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增强其实效性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大多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口号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口号中重要、行动中不要”是部分学校管理者与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思想”。另外,一部分家长与学生错误地认为,涉农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类型,对“德行”的要求远远低于技术与技能。可见,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已成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顽疾”。
(二)德育内容与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脱节
《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思想教育、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文明规范的职业纪律教育等,特别是教育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懂得生产足够数量粮食的重要性,懂得在各种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效防止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和科学选择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等等。但是,现实与理想往往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德育的时空仅局限在学生受教育期间,德育内容仅局限在德育课等教科书中”。这方面的问题,在涉农中等职业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德育工作仅仅是围绕德育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德育理论的宣读等,严重脱离了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此外,德育效果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德育无用论”这一观点的形成。持这一观点的人们认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学校还不如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育人模式”必然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包括德育课教师,还应包括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社团工作者,以及受聘兼职的各类相关人员。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和条件,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其中德育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学生品质和道德的养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文化课、专业课教师等其他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施加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文化课、专业课的德育渗透、党团活动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以及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引领等等。因此,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状况、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总量缺乏,而且结构不够合理,“全员”的德育育人模式任重而道远;此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因工作地点、薪酬、生活环境等条件,缺乏一定的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马虎应对、敷衍塞责。显而易见,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是当前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重大困境。
二、制约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确立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城乡二元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会转型的后期效应正在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改革以及农民思想道德的建设。
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瓜农无限制的给西瓜注射生长剂,最后导致西瓜“爆炸”。透过现象看本质,瓜农之所以做出这种损人又损己的事情,是因为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潜伏着不和谐的因素——道德危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农民身上也有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传统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重“技”轻“德”观念的误区
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即职业性与技术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从事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类型的从业人员,更应该适应现代农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懂销售、会经营的现代农民。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下,锤炼农民的经营销售能力、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诚实守信、勤俭致富、珍爱耕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加强农林牧渔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契机,努力实现“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然而,目前许多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仍然过分强调学生技能的养成,重“技”轻“德”观念的误区严重影响了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导致了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一种“被孤立”的境地。
(三)德育主体自身的原因
按照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不同,德育主体主要包括施加主体和接受主体两类。前者是指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等,后者即是学生。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学校管理者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接受水平等,都影响着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并制约着其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发挥。现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这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成效;二是学校管理者的德育思想与观念有待进一步端正,这是德育工作有序开展、顺利实施的思想基础;三是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彼此分离甚至抵消,应当认识到它们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必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促使受教育者品德的养成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较差,思想道德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现象,自制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状况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
三、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
德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增强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根据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农民“学农、爱农、守农”思想的形成;二是继承艰苦奋斗、质朴善良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成为爱党、爱国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逐步深入。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系到涉农中等职业教育“量的提升”与“质的实现”。其中,“质的实现”应该是涉农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统一。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农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热爱农村、愿意留守农村并服务新农村的建设,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献身农业的理想,是涉农中等职业教育“质的实现”的途径之一。传统农民的艰苦奋斗、质朴善良等美德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冲击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在农村社会开始蔓延起来。为此,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诚信守法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二)完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模式
德育课程是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和载体。《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四门课;另外,各地区、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选修课的内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德育目标,建立并完善具有校本性、活动性、生活性的模块化德育课程。模块化的德育课程设置应包含职业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心理模块、职业生活模块以及公民教育模块。显而易见,模块化的德育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目标,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来实现。完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模块化的德育课程是增强德育效果的途径之一,在涉农专业本质属性的要求下,有利于根据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生涯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习惯等。
(三)优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环境
优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环境,就是建立一种具有“职教特质、区域特色、农村气息”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职教特质”着眼于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即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来办事;“区域特色”是基于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角度,涉农职业学校依托各地区的特色资源、迥异的地域文化等构建具有区域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农村气息”是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环境建设不仅要体现出区域特色,反映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面貌与实际情境,还应集中体现在办学目标、管理理念、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着重展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等专业的风格、风貌。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设在农村地区,既是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又为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技术人员,是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摇篮。校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因素,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及素质的提升。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熏陶、感染学生,使其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篇2
1.劳动技能低,缺乏进取的意识。一方面,农民工祖祖辈辈大都是农民,他们对传统的农业生产非常熟悉,但现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建筑、运输、经商、饮食等行业中,这些行业对于农民工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要做好新的工作,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思想比较保守,对外出务工顾虑重重,乐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不愿意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所以,除能做劳动技能低的体力劳动以外,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
2.现代职业纪律思想有待培养。现代职业纪律是指现代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行业法规和制度,具体讲,是指与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定。
3.重利益轻责任情况普遍存在。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它包括四方面的内涵:责、能、权、利。部分农民工误认为职业活动的实质是职业利益,履行职责只是获取利益的手段,所以,进入工作岗位后,他们就会不重视职业责任,为利益忽略责任,置职业责任于不顾,损人利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搭建平台,积极引领,创新驱动,提高员工素质
我们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定时间、定授课方式,采取送课到企业与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得到了企业和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精心编写教材,送课到企业。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在深入了解周庄各企业劳动力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社区教育中心老师集体备课,自行编写教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我们的自编教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道德素质》共分为十个单元的内容,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中的作用。本教材在江苏省乡土教材评比中获得三等奖,本课程也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同时,我们采取送课到企业的形式,派专任老师深入企业,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鼓励听课者积极参与讨论,充分调动了听课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认可,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成为我镇社区教育的一大亮点。
2.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形式。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创新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学形式,引入多媒体网络课程,形成了全镇各企业共学、广学、比学“职业道德”的强大声势。由企业员工自由选择时间登陆网络学习平台,根据菜单式课程表,根据个性化需求,自助选择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并在课件中加入题目测试,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与统计。在线视频形象生动,兼具互动,改变了以往书本和讲座模式的单调性,由传统课堂的“面对面”,变为信息化教育的“键对键”,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学习热情。
三、职业道德教育见成效,全镇凝心聚力谱新篇
在这几年的时间中,我们对华宏科技、华方科技、江顺集团、江南模塑、海达公司等周庄骨干、重点企业80%的员工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企业员工素质,增强了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对法律、法规、劳动保障等知识的了解,这些都直接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企业产值的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激发了更大的工作热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求企业职工继承和发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优良传统和职业道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贡献力量。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要站在国家和全局利益的高度来对待自己从事的职业,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责任感、自豪感、事业感和集体荣誉感。要求每一个从业者无论处在任何岗位,都负有对职业、对企业、对国家的职业责任。努力去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出色地完成自身肩负的职业责任。
2.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我国的就业形势可以用四个字来描述“十分严峻”,我们江阴的就业形势也是如此。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广大企业员工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纷纷表示要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法律、法规、劳动保障等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员工的法律意识,实现了双赢。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对一些与企业职工有关的《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进行了讲解,使企业员工对这些知识有了更加完整和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有利于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中的纠纷,有利于企业、员工依法正确地履行责任,从而加强了法律工作者对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4.推动了企业科技进步和产值的增加,促使全镇经济“稳中有升,和谐发展”。2011年,周庄镇申报国家、省重点新产品4只、开发省级新产品12只、申报省高新产品24只;认证企业技术中心江阴市级以上11家,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工程中心1家。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各类项目4项。申请并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3项.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各类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请国家专利1101件。新建企业科协1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只、江苏省著名商标1只。宗言村成功创建“无锡市科普文明村”。企业的发展也促使全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7.49亿元,增长20.7%。工商开票销售收入982.86亿元,增长26.1%,其中工业开票销售收入877.5亿元,增长24.5%,位列全市乡镇之首,商业开票销售食物后人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5.32亿元,增长41.0%。三房巷集团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华宏集团成功上市并入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30-03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职责,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滑坡、道德失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损害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而且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建设为案例,深入研究和剖析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根本原因以及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的严重后果,并探索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正确途径。
一、高校教师师德现状
(一)师德状况总体良好。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做到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设法提高学生技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动参加社会服务,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大多数教师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师德师风,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团结同行,关爱学生,为高校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2年8月,学院从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许多中年教师原来只有本科文凭,学校生源来自初中的毕业生,长期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为此,一大批教师知难而上,自费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动创新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赢得学生的肯定。
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建设多门精品课程,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项,并在课件大赛上屡获一等奖等。在科研方面,有一批农业类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继承学院前两辈科研人员扎根农业、潜心钻研、艰苦奋斗、默默耕耘的优良传统,长年在田间地头开展玉米遗传育种、良种繁育工作,育成15个优良玉米自交系,育成1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成为主推品种,其中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南99”所组配成的3个玉米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该研究成果通过广西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其中的带头人李体琛老师先后多次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农牧渔业科技进步奖,成为自治区党委重奖研制推广科技成果有功人员、全区服务“三农”助农增收工作标兵,2010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授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院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楷模。
另外,近几年成长起来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批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党员,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发展工作以及管理、服务学生的主力军,当中不少辅导员深受学生爱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成长成才奉献智慧和青春。
学院正是有了一支埋头苦干、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才让这所由中职升格而来的学院在短短几年内顺利完成自治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跻身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二)少数教师道德失范。尽管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必须向深水区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新的国情、党情、世情,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诚信机制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日渐抬头;分配不公、官商结合的腐败案件逐渐增多;生活奢靡、人伦坠落的现象日趋普遍。而当今的高校很难独善其身,少数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意志较薄弱的教师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首先被侵蚀,逐渐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向边缘化。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党员比例较低,如笔者所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2人,党员不足100名,占比仅27%,当中青年党员更少,发展青年教师新党员平均每年仅为2名左右,形势非常严峻。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故意淡化意识形态,思想觉悟较低,对党的领导既不反对,也不表态拥护。这种政治方向边缘化导致教师对党务、校务工作漠不关心。更有甚者,极个别教师有意散布传播反的东西,在学生当中大谈党内腐败等不正之风,却对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只字不提,误导学生思想,造成恶劣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
2.人生追求功利化。少数教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迷失在名利场里,开始兼职、走穴、当顾问,身上多了一些商气、官气、俗气,少了几分正气、书卷气。形成了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功名利禄、轻仁义道德,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为了参加社会兼职,不愿多上课甚至不上课;对自己职称评定有关的工作大包大揽,对院系安排的其他工作能推则推;除上课外,其他教务工作谈钱谈条件,这些危险的苗头不可小觑。
3.职业认知大众化。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青年学生,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关。但一些教师意识不到该职业的特殊性和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把它与其他普通职业等同起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教书,工作内容就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工队伍的事,从而将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由于平时不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对学生没有更高期待,上课表面看很严肃认真,实质是缺乏感情和关爱,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学生的成长成才必然大打折扣。
4.学习工作表面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风浮躁、学术不端。一些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不少,但真正潜心研究,成果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少之又少;有的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但却迟迟未予结题,即使结了题,也有应付了事之嫌,在研究期间请行业专家来开几次座谈会,发表几篇论文就算是搞了科研;个别教师甚至请人代劳或直接剽窃他人成果,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触犯法律准则。
5.师生关系平淡化 。一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停留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特殊需要,无法在情感上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由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作怪,个别教师担心学生课后找麻烦,不愿留电话给学生,一些辅导员、班主任以不坐班、住在校外为由,将管理班级的工作全权委托给班团干,需要联系全凭通信和网络工具,网上看似热热乎乎,网下却是冷冷冰冰,几年下来,能建立起深厚师生感情的不多。
6.生活状态庸俗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少教师带着社会陋习进入高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个别人开口闭口谈钱谈享受,沉迷于酒吧娱乐场,甚至还把这种庸俗的生活态度灌输给学生或者发表在微博上晾晒炫耀,他们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结交朋友、生活作风等方面失去了教师的风范,表现低俗、品行不端,甚至损人利己,这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教师师德滑坡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客观原因。当前,社会转型期带来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其正面来看,一个社会的结构从一种稳定的联结方式向另一种更为有效地发挥和控制社会能量的新的联结方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从其负面来看,由于一个社会系统需要从旧的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转化,必须经历一个打破旧有序、建立新有序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会出现一种精神迷失现象,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和人生信仰等多个领域。这些问题影响之深,涉及之广,也影响到了高校教师。一方面是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伦理道德、西方与中国的思想观念,哪一种更可取?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样的思想行为才符合道德规范?人们感觉迷惘或者进行无休止地争议,并依据自己的片面认识作出选择和行动,从而出现师德滑坡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由于受利益驱使,有人钻法律空子,用权力代替法律,用权力谋取谋利,从而出现广西某高校校长案发后道出“受贿越多越能体现自身的身份和价值”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闹剧。
(二)道德自律体系的瓦解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主观原因。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居于道德的上位,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的道德自律是其他职业人员望尘莫及的。但是,近年来,诸如兰州城市学院教师冯某殴打学生,云南大学教授王某涉嫌学术剽窃,中国戏曲学院中级讲师赵某女学生,以及很多博士生导师忙着搞项目,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等事件的发生,折射出当前的教师队伍逐渐放弃了道德自律。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那么道德的基础就不复存在,道德情操失守,触犯道德底线的行为就会发生。
(三)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直接原因。一直以来,高校都保持着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教务处管理教师的格局,党委组织部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行政职务提拔、职称评定、干部培训、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教务处则以教学督导、教学培训、师德测评为管理核心。这样分块管理固然有其合理性的成分,但由此带来的管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校教师虽然也是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群体,但领导重视行政干部管理、放松对教师管理也是一个事实,常常将教师管理的责任推给教务处,教务处又将其管理职能分包给各系部,导致教师管理体系日渐松散。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管理不规范,还体现在学校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精品课程开发能力、科研成果、职称水平等,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奖励办法很多,但对于师德建设的手段和办法却很少,往往停留在喊口号和精神鼓励上,每年的师德测评和年度考核只是走走形式,显得特别疲软,极不重视。
(四)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副作用是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的现实原因。教育技术从幻灯片发展到多媒体,这是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教师因此越来越依赖和崇拜教育技术,反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导致行为异化。教师上课成了对机器机械地操作,过分关注课件内容,忽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时肆意在网络资源库里进行掠夺,丝毫不考虑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尽管通信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但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尚未健全,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们将言论自由发挥到极致,滥用自由的结果造成整个网络诚信体系的崩溃。一些高校教师把网络当做减压的工具,随意使用某个网名在网络世界里宣泄不当言论,全然不顾人民教师的形象,导致批评教师的言论也是不绝于耳。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高校除要贯彻落实好这些法规政策,还需要认真研讨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勇于改革探索,构建一套高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良性机制,重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形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重视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高度关注,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召开教师大会由学院领导逐条解读、各系部分头组织学习等多种形式对规范进行全面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对照规范条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撰写学结,自我提出改进措施,使整个学习活动变成一次思想的洗礼,品格的升华。许多教师表示,正因为出台了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多形式的学习,自己认清了形势、增强了意识、明确了任务。同时,一些言行举止已经偏离轨道的教师及时悬崖勒马,自觉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和约束自己。
(二)加大新入职教师培训力度。一是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坚决把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挡在门外,做到宁缺毋滥。二是建立全面培训制度。新入职教师在学院需要经过党政领导的见面座谈会、党委组织部安排的校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会、教务处安排的教育教学培训会及系部安排的专业培训会等一系列的培训培养之后才能上岗工作。三是建立实习试用考核制度。只有通过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其德才两方面的考评方能转为正式教师。当然,除了新入职教师,所有教师都应该持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因为面对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只有苦练内功、警钟长鸣,才能使教师增强免疫力。
(三)安排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教学和管理两路平行的弊端,解决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实问题。2012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取消过去单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要求专任教师至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明确教师除了授课和开展科研外,管理和服务学生也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项改革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使师生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集体,有利于师生建立深厚情谊,并通过教师实际参与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四)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近几年,对于学院涌现出的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先进工作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服务广西“三农”工作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人物,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都予以大力宣传,通过上门慰问、召开表彰大会、举办模范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弘扬师德师风,对于个别特殊贡献者,学院还专门举办授奖仪式,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鼓励全体教师学习先进、超越先进,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学院教师整体师德的提高。同时,建议各校对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各领域的标兵,如爱国守法标兵、教书育人标兵、严谨治学标兵、服务社会标兵、为人师表标兵。教师标兵多了,落后分子就少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就会得到改善。学校教风好了,学风自然正了,社会的风气就会得到改善,这是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构建合理的师德测评体系。学院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发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务处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合力作用。将原来由教务处负责师德测评改为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并成立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领导小组,出台了《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重新确定了考核的指标和赋分,采用定性加定量的考核办法对教师师德进行客观评价。明确规定除教学质量测评由教务处组织开展外,其他师德考核工作由组织部、宣传部共同负责,加大对师德测评工作的组织力度,从而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提高师德测评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整体面貌得到一定程度地改观。
总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和关心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校教师应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决杜绝低俗陋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从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新杰. 提高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六点研究[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院,2000(3)
[2]于学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2)
[3]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郑捷.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实践和研究,2008 (8B)
篇4
一些“元”问题也还存在分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比如何为新闻伦理,这是新闻伦理学体系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闻伦理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新闻职业伦理的简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新闻伦理包括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容,着眼于道德现象;还有观点认为,新闻伦理应是宏观层面(整个新闻领域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中观层面(具体的新闻媒体机构所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微观层面(新闻工作者对本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履行情况)三个层面的综合。学界目前对新闻伦理的定义和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争鸣固然重要,但是理性的、有根据的思考之后的共识也必不可少,特别是一个学科的关键概念。只有弄清楚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决了基本理论层面的问题,学科建设才有可能推进。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在反思、讨论中不断推进、完善和超越。我国伦理学者万俊人说,“伦理学不能只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次上,而要为道德经验和道德规范提供更深刻的基本理论说明。”③应用伦理学更是如此。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伦理学不在于呼吁,而在于论证。”④新闻伦理的本质是什么、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伦理规则,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如何等,不是在新闻活动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理论程序,通过长期的总结和理论化的过程,在学术研究中达到学界的广泛共识的结果。那么如何有效改变目前的现状,促进新闻伦理理论的研究呢?这就需要把理论提升当作新闻伦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以优先的方式推进新闻伦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具体来讲,首先应该从理论伦理学中吸取营养,找到强大的理论根基,全面深刻地反思新闻伦理学学科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另外也需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方面吸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兼收并蓄,以开放的态度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其次,在一般伦理的背景下研究新闻伦理的个性,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方式,借助学科研究方法论来思考、讨论、论证新闻伦理学前面讲到的基本问题,确定自己的学科定位,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研究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再次,工作上要在新闻伦理研究队伍中集中力量攻关,讨论一些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举行大的以理论为目标的学术研讨会,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一些理论性强的重大课题,出版一批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专著。只要学界普遍重视,研究者动员起来,经过数年的努力,就能从理论上增强新闻伦理理论的深度,向着建立新闻伦理体系的目标迈进,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二、从规范伦理学视角来看:新闻伦理规范之本在于理论
规范伦理,狭义上说,指道德体系中涉及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伦理,旨在为人们的道德生活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广义上说,规范伦理因人们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理解而有所不同,一般凡是运用理论研究,论证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提出人们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伦理,都属于规范伦理。广义的规范伦理包含或部分包含了理论伦理的内容。目前,我国对新闻伦理规范研究较多。就专著和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军的《新闻工作者与法律》,王天定的《新闻道德与规范》,黄瑚编的《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等,这些专著涉及到的新闻职业伦理的规范比较系统。同时,一批学术论文对新闻伦理规范的探讨也比较多,特别是从新闻伦理规范的角度来评价和解读新闻实践,成果比较突出。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应当说这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但是,仅仅就规范研究规范是不够的。比如目前学界往往是将自律和他律作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来看待,研究多是在自律和他律的阐释框架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多是用现有的新闻道德规范去评价相关实践。那么,为什么应用自律、他律的框架而不用别的框架,自律、他律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发挥效用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条件、记者素养、媒介场域、制度基础等是否具备,以及各因素之间如何互相影响,还有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中为何自律、他律常常失效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用理论的思维去研究,不能仅满足于制度的制定与解释。新闻伦理规范是指导新闻伦理行为的准则,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但是,伦理学理论才是新闻伦理规范制定、研究和评价的前提。只有理论的提升才能为新闻伦理规范研究找到合法性空间,进而增强其有效性。比如说新闻伦理规范的制定需要遵循一系列社会普遍伦理的基本原则。显而易见,只有在关于道德价值的判断是真理的条件下,所制定的道德规范才能够与道德价值相符,从而能够成为优良的道德规范;相反,如果关于道德价值的判断失误,甚至出现了谬误,那么,在其指导下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则不一定能起到抑恶扬善的引导作用,甚至会纵容不道德的行为。那么,这种新闻道德规范就是恶劣的道德规范。⑤新闻伦理规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的规范,属于实践规范。“合理的实践规范既是‘是’与‘应该’的统一体,又架设了一条由‘是’转变为‘应该’的‘桥梁’。同时,合理的实践规范架设的‘桥梁’为实现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社会需要提供了观念保障。”⑥如何判断规范与价值相符与否,如何使规范有效而不失范呢?“人在社会中为什么愿意交出一定的自由,接受、遵守某种规范和约束,或放弃某种规范、另外选择其他规范,这是需要论证、需要充足理由的。这种关于规范之前提、基础的探讨,关于规范确立的原则、方法、程序的探讨,是伦理学‘讲道德’‘有道德’的核心”。⑦新闻伦理学研究不只是单纯地将各种规则和价值标准简单地应用与推广,而是一种再研究、再创造、再构建,将新闻伦理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任何一种伦理规则的生成、生效、失效都有其社会历史上的根据。伦理学的分析工作即理论的反思和观照,在于发现一种伦理规则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研究一种伦理规则能够有效的客体性条件和主体性条件。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理论提升才能使规范本身具有合理性,以增强新闻伦理规范约束力的有效性。
三、从实践伦理学视角来看:新闻伦理实践提升依靠理论
实践伦理,实质是指规范伦理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理论伦理经过规范伦理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转化,同时也是检验理论伦理和规范伦理是否真切实用的标准和尺度,是形成和产生新的理论伦理和规范伦理的伦理场所和领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中,新闻职业道德中的问题较多,所以新闻伦理实践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学界的研究中,论文很多,著作也不少。但是从问题方面来说,相当多的新闻伦理实践研究往往就事论事、缺乏深度,没有从理论上深刻分析。比如“就当下的新闻道德研究来看,更多的是对有关新闻事件中道德问题的个案分析,而这些个案研究,大多是用现有的道德规范说明有关新闻行为的道德与否。”⑧这样就会造成道德判断没有合理性的理论支持,对案例的解析也缺乏理论的深度和依据。再如研究新闻伦理失范的归因和对策的文章较多,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普遍停留在新闻伦理表征研究,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⑨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研究新闻伦理实践中的问题,让理论建设来指导学科实践。新闻伦理理论不仅是新闻伦理实践价值的提炼,更重要的是它指导着新闻伦理实践,能为新闻伦理实践提供合理性的根据,也会使新闻伦理实践的研究不流于表层。正因为这样,更要求新闻伦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在这方面学界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对现在的新闻道德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的,有以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为代表的论著,这些研究就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和误导广告等新闻职业道德中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再比如对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的研究,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王卉副研究员从关系角度研究失范现象;还有近年来伴随着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发,一些研究者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思索,指出应不伤害、不侵权、生命至上等超越一般伦理规范的原则意见等等。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尚有提高的余地,亦即能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给予提升。
篇5
【摘要】当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影响会计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单凭会计教育界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需要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协助与配合,那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会计人员所提供的经济信息是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作为培养准会计人员的高等院校,其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但应具有高水平的技术,而且应具有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所以,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职业形象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一、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现有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这主要由会计职业团体及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来完成;二是对准会计人员进行职前教育,由于职前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各大专院校,所以对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应当由学校来完成。对前者,1998年财政部就下发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在职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政治素质、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2003年3月,财政部又专门就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公信力。在此号召下,各地财政部门已大规模的组织了各基层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可见,第一层面的教育已获得了重视。然而笔者认为,要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仅靠后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道德教育关键还在第二层面,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源头———高校教育(或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大专院校学习阶段是学生们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对在校生开展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两个,一为企业财务部门,二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其基本职责是向管理者、投资者、信贷及其它利害关系人提供信息;作为注册会计师,其职责主要是合理保证其客户对外提供信息的真实与可靠。可见这两类人员的行为都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职业道德水平也就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由于在校学生思想还比较单纯,尚未受到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对他们进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易使他们印象深刻,思想上能够先入为主,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病。在传统的会计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会计知识,很少关注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这种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而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是导致将来从业的会计人员高技能、理论,低道德素质、法律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1]经调研发现,在广州十余所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专业培养计划中没有设置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方面的课程,有些院校虽有设置(如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金融学院均开设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或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只作为选修课程,且缺乏系统性,教与学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另有些院校在学生毕业前会安排其参与职前教育,但通常时间很短,系统性差,没有真正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生涯相结合,效果不尽人意,而大多数院校甚至没有安排职前教育。显然,这种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会计违法的危机意识的树立均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当学生毕业后遭遇职业道德问题时,由于从未受到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教育而会感到茫然,且在没有固有教育基础及现有利益诱惑的情况下,极易走向反面。
三、值得借鉴的发达国家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从当今许多发达国家来看,其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其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发达国家,各种会计职业团体为了维护本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均十分重视。如在美国,其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政府会计师协会都分别制定了本团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制订了保证其规范得以执行的具体措施,如对违背职业道德的会员予以不同程度的惩处。近年来,这种对职业道德方面的重视情况已经从职业界扩展到了教育界。早些年,在有关教科书中,仅在个别章节有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而近年来出版的《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教科书,大都在每章后面附加了有关职业道德问题的案例。在很多版本的《中级会计》第一章中也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定义、内涵及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案例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介绍。一些教授或研究人员还对职业道德的不同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得到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及其他区教育机构的支持。[2]可见,尽管发达国家在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方面也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其对职业道德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障的。
四、建议与思考
篇6
关键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其在物业的管理、服务、经营活动中所应当秉承和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物业管理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对物业管理职业活动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道德要求的概括与集中反映。[1]物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下的新兴服务行业,虽然已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和制订服务质量标准来保证为业主服务的质量,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尽快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不仅成为治理目前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而且对于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物管公司服务品质,规范物业管理行业行为,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
人才资源对于物业管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物业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而且关系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行业的整体形象。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来自“转制、转岗、转业”人员或外来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缺失,素质普遍不高,存在自身要求不严格、责任心不强、服务奉献意识薄弱、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等问题。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对人才的道德培育与人格塑造,缺乏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与指导,导致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操守普遍低下。行业的年轻性、队伍的不成熟,对处于高速发展期的物业管理行业来说,已经成为制约行业服务水平迅速提高的瓶颈。
(二)有利于提升物业管理公司服务品质,加速行业发展
物业管理服务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可以概括为“五大管理”、“三大服务”和“两个社区”。“五大管理”,即房屋及维修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绿化管理、保安消防管理、环境卫生管理;“三大服务”,即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两个社区”,即社区服务、社区文化。[2]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起步较晚,统一完善的行业服务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尚未建立,物业管理企业普遍缺乏可以量化与有效运作的管理服务依据。一些物业管理企业既没有建章立制,统一制订员工服务标准与行为规范,而且也未开展长期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物业管理服务理念不明、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如何将优质服务从口号落实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物业管理公司服务品质,不仅关系物业管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将关系整个行业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秩序井然、祥和温馨的社会环境。作为物业管理服务对象的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也是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托。一直以来,物业管理企业就发挥着维护社区稳定、提高居民居住质量、协调各方利益的社会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事关业主生活品质的行业,加速物业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既有利于加强物业管理行业的自身发展,更好地为业主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全方位的管理服务,又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内涵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根据物业管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注重突出行业特点与企业实际,既要符合行业普遍认可的职业道德要求,又要结合企业实际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岗敬业,专业求精
这是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它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提升广大业主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社会和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热爱本职工作,尊重岗位职责,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努力为业主创造一个优美整洁、文明安全、舒适方便的生产生活环境。专业求精就是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是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履职担责的基本保证。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要通过自身学习与实践,具备在物业管理职业生活中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处理突况与复杂问题的综合应变能力。
(二)积极主动,诚信服务
这是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内容。作为业主的“贴心管家”,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上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业主至上”等服务观念,积极主动地为业主排忧解难。“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之本,是人际关系友善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形成物业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是尊重业主、爱护业主、与业主和睦相处的重要法则。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要在日常管理与服务中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努力赢得业主的信任,更好地为业主服务。
(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这是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主要内容。遵纪守法是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物业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包括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消防安全与秩序维护、房屋与工程设备维修管理、文体娱乐与生活服务、公众代办与商业服务等各个方面。因此,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我国和地方物业管理方针、政策以及各种法律法规与制度,自觉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按工作程序、操作规程办事,确保在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正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杜绝、失职、渎职等行为,努力做到条款使用清晰、方法运用恰当,切实维护和保障业主的利益。
(四)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物业管理服务内容众多,涉及业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都需要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提供周密管理和热情服务。这就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不仅要为本部门的员工着想,而且也要为相关岗位的同事着想。在日常管理服务活动中,部门之间、同事之间要搞好团结协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推诿、不扯皮、顾全大局,时刻把满足业主利益与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多为业主办实事、办好事。
(五)客观公正,办事公道
这是社会、人民对任何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物业管理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其本质特征体现为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对日常物业管理服务的处理必须坚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原则,这既是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又是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个人修养与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业主的“贴心管家”,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客观公正地行使岗位职权,自觉加强道德素质和职业修养学习,在服务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合法,努力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六)文明礼貌,热情友善
礼貌待人是物业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之一,充分体现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对业主的尊重与友善。服务质量是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命线,物业管理公司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作为优质服务的外在体现,文明礼貌不仅反映员工文明程度和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且体现公司的精神面貌与服务形象。物业管理服务涉及业主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业主产生影响,是员工服务质量与企业管理水平能否被业主所接受和认可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2]因此,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做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态度亲和、服务热情,时刻以业主的需求和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努力为业主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加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善、行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加快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来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应面向职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从职业准备阶段、职业熟悉阶段和职业巩固阶段入手着力实施。
(一)职业准备阶段
目前,职业准备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各高校承担。各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应从学生须具备的物业管理服务能力出发,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在课程设置当中安排相应课程,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此职业道德形成阶段,要特别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1.学习专业思想,了解物业管理行业及从业基本要求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维护物业、服务业主、经营项目等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物业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3]针对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应注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思想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聘请物业管理行业专家举办专业讲座,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见习,通过与行业接轨、产学结合的途径,渗入行业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和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明确物业管理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专门课程,了解职业道德基本内容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关于道德精神和职业精神教学内容的学习,结合物业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认识作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和认识自己,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磨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3.学习物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熟悉物业管理行业从业的主要工作内容物业管理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服务行业,涉及房屋及其设备、设施的保养维护、环卫保洁、交通绿化、治安秩序、文体娱乐等综合管理和服务,服务行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在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要更多地注意学生服务心理、服务技能和服务素养的培养。在房地产开发、建筑、管理学、公共关系、财务会计、心理学、计算机、消防和治安管理、物业管理法规等专业课程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要注意突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把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专业特色。
(二)职业熟悉阶段
针对刚进入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根据物业服务企业各个职业岗位的特点和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特点实施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职业道德教育:1.学习并熟悉公司基本规范物业管理公司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是企业加强劳动纪律,维护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保持企业专业形象和良好社会声誉的基本保证,内容涉及物业企业员工应具备职业道德的各个方面。作为刚进入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学习公司的基本规范,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相关要求,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保持物业管理公司的良好形象。2.开展多种活动,增强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相对于一纸合同所带来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是稳固双方关系最有效的“心理契约”。物业管理公司首先要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人才管理和发展体系吸引、激励、培养和保留优秀人才。其次要善于通过各种场合,向新员工宣传公司理念、公司目标、公司价值,帮助员工了解公司,认识公司,增强对公司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再次要提供新老员工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传帮带的作用使新员工顺利融入新集体,增强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3.组织开展职业道德讨论,利用有效载体进行职业道德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是把物业管理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转化为每个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道德认识、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重要条件。[2]物业管理公司要积极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对行业职业道德模范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对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先进模范及不文明现象等正反两方面现象开展讨论,营造浓烈的思想舆论氛围,积极发挥正面舆论宣传导向,阐释物业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高物业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增强物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影响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改善员工的职业道德认知标准,改变员工的职业服务形象,帮助员工树立为业主全心全意服务的价值观。4.完善职业道德监督制约机制,提升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监督制约机制,是做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保证。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外部的监督机制和内部的制约机制,才能不断地深入开展和深化推进工作,才能更好地接受广大业主的检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因此,在积极加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应努力从外在的强制性方面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探索建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使其自觉接受业主委员会、全体业主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职业巩固阶段
即强化阶段,要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从对职业的情感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维,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阶段。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强化职业道德建设:1.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业绩考评、薪酬福利、职务晋升等激励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物业管理公司要制订面向公司全体员工的统一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业绩考评、薪酬福利、职务晋升等激励机制为员工搭建有序、宽松融洽的工作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和创新空间,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充分享有授权和决策权,不断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员工个人发展与公司整体发展的统一与和谐。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健康的、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只有成熟形态的企业文化才能衍生鲜明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才能够创造人性管理、融洽工作的软性空间。物业管理公司要通过创造布局合理、和谐温馨的物质环境文化、构建科学有序的制度文化、凝练积极高尚的精神文化来完善“以人为本”的物业管理文化,巩固从业人员敬业奉献、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热爱企业的职业思想,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王艳青,沙娟.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卡”、“尖”、“斌”[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7-49.
[2].浅析物业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甘肃农业,2006(5):180.
篇7
2014年,将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纪元,一个里程碑!3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启动,既凸显了涉农职教的重要性,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向农民敞开大门。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知识技能,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更需要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方案》提出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既明确了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更指明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方向和途径,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为“未来谁来种地”“地如何种”难题提供了现实和长远的解决方案。
据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接近50岁,且素质堪忧。《方案》明确,中职学校可招收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中职学历教育。50岁以下农民“回炉”读中专,有助于全面提升务农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虽然宽进,但是严出。《方案》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让农民读中职,如果学生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数,即可毕业拿学历,获得国家承认。这既可以满足部分农民的求知欲望,也能改善农民职业素养较弱的现状,提升职业技能。《方案》在制度设计中遵循“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思路。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体现了农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交替进行,顺应农民学习规律;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制度。《方案》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在此基础上,国家将出台统一规范,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个新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方案》的出台,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尝试,一系列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的措施,着实振奋人心!《方案》的试行,必将激励中职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热心服务,培养一批能用得上、留得住、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由此拉开序幕! 本刊编辑部
篇8
关键词:素质 知识 基本功 能力
人才使用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培养,有计划、科学地培养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道德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诚实正直,庄重热情,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等方面。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要比一般组织对其成员的要求要高得多、严格得多,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教师的思想品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而且这种影响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中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不仅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能性。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因此,不加强教师本身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难担当教师的重任,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业务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意味着他必须精通所授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要熟练地掌握教材、胜过教材,就不仅要掌握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对这门科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都要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所任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在授课时做到化难为易、深刻生动并注入激情。
三、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光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一门是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一门就是教育工作本身的科学知识。这两门学科对教师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注重教师学科知识的训练,不懂得使教师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学习教育本身这门科学,以为教师具备了所授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教师工作,这是一种片面、肤浅的看法。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人,他们知识不少,有的在别的工作岗位上也有成绩,却教不好学生,原因之一就在于此。有人说“教师难当”,也许就难在这儿。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加强对教师这方面的培训工作,这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四、教育能力
一个教师,不仅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和技巧。
1.言语表达能力。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传给学生,这些信息是否容易传给学生,经过学生头脑的筛选、整合转化成为他们自身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言语表达的能力和技巧。“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教师要善于运用精简扼要的讲述和适当中肯的譬喻,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2.观察能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您就应当首先全面地了解人。”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他们,而观察则是一种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最有效的办法。
3.独创能力。如前所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在教育工作中开辟新途径。提高教师的独创性,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有意识地去加以训练,养成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习惯;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者也要为教师提供发展独创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篇9
同志们、姐妹们:今天,全市各族各界妇女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妇联向在座的各位姐妹,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各族各界、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妇女姐妹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为妇女事业做出贡献的广大妇女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妇女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三八”国际劳动妇女
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光辉节日。
100年来,世界妇女解放运动波澜壮阔,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我市广大城乡妇女奋发进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广大妇女充分发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建设领域,广大妇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投身企业改革,解放思想,自谋发展,在“大搞民营经济、大搞加工贸易、大搞招商引资”中展示巾帼风采,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广大妇女以诚信为本,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发展先进文化,扶危济困、奉献爱心,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广大妇女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变革,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男女平等日益深入人心,一个尊重妇女、支持妇女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妇女解放事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此,我代表市妇联对关心、支持妇女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各级妇女干部和广大妇女再一次致以崇高的敬意!同志们、姐妹们,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十二届一次党代会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鼓舞斗志、增强信心、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妇女组织和广大妇女同胞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拼搏奉献的敬业精神,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推进我市更好更快发展。希望广大妇女树立“四有”、“四自”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尤其是家庭美德建设,以诚信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创造安定向上的社会环境;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同志们,姐妹们,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高举邓小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实现经济翻三番的宏伟目标,为建设***而努力奋斗!祝姐妹们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 图书资源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08-01
图书馆是学校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内容、交流思想认知的重要场合,图书馆资源是指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它实质是一种动态信息资源体系。
一、图书馆与图书馆资源的重要性
图书馆作为一个学生认识来源和思想交流的场合,图书馆在我国是直接面向学生认知的信息源。且图书馆可以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以及学生的文化修养,学生通过图书馆不仅可以了解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系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素质、创新精神和思想品德等的培养并加大教育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断充实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增加知识范围。
现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图书馆在为人文发展方面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图书馆资源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校图书馆资源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二、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管理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图书馆的形象,代表着学校老师的整体修养素质。熟练的业务能力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同样重要。因此,应及时对管理员进行继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D书馆工作者应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
未来的图书管理员不仅仅是信息处理、分析和组织工作,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查找和利用信息。因此,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必然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在对读者的科学教育中充分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选择了图书馆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一项不为名利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应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岗敬业,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甘为人梯,默默奉献。
2.图书馆工作者应具备热情、耐心的工作态度
学校图书馆服务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树立“学生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全方位地了解、关注学生的感受、需求。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耐心。另外作为一名图书管理者,必须以方便学生、满足学生需要作为出发点,尽可能去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以此不断推进学校图书馆发展,进而提升学校图书馆为学校教育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学校里的公共场所,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安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保持良好的秩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良好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并掌握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教育,是图书馆的又一重要职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门学科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衍生出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这些新学科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科间彼此的渗透,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日趋密切,各学科彼此孤立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这种形势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那种孤立地按学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未来对人才的需要,必须从学校做起,就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向学生进行综合教育,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图书馆正是学生扩大知识面,开发智力的重要阵地。学生在图书馆可以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将知识进行融汇,增加知识储备,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素养,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综上所述,图书馆中的书刊蕴藏着古今中外人类所具有智慧和经验,是知识的大宝库。图书馆的职责是将知识宝库变成知识喷泉,把书刊中所含的各种知识开发出来,提供给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各种书刊,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并将各个方面的贯通起来综合学习,给学生打下较宽广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晶.提高馆藏图书价值 发挥馆藏图书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8: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