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

篇1

关键词:核安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放射医学的发展,形成了4类放射诊疗活动: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和X射线影像诊断,使医学诊断学、肿瘤学和循证医学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1]。但在获得医疗便利的同时,放射医学可能带来的辐射损害也不容忽视。电离辐射可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会诱发肿瘤、增加罹患遗传疾病的概率。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医疗照射是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2]。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已成为放射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大力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规标准,但要切实到达高标准的辐射安全水平,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3],这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即指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词的提出源于对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严重核事故中人为错误的分析,首次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8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的总结报告》(INSAG-1)中[4]。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对安全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安全文化的完整概念,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5]。《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这样定义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6]。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放射源安全和防护实践中,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蓝本,它强调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法与优先性。在这一标准中强调“应当反复灌输用以支配所有与辐射源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防护与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的安全文化”[7]。核安全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图1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职责,核安全文化是所有从事与核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的结果,它包括相关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

2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疗行业是电离辐射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是辐射事故的多发行业,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最大的人为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面大等特点,现在最大的职业性受照群体即为医疗行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大量接受放射诊疗服务的患者或受检者则成为最大的非职业性受照群体。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显示,在辐射卫生被监督的50196家单位中,医疗机构就有46712家,占93.6%。在这些单位中,疑似放射病的人数是490人,其中医务人员就有481人;职业禁忌的人数有1539人,医务人员占88.4%;个人剂量监测超标的人数有801人,医务人员占88.0%[9]。我国1988~1998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80%以上可以避免,不适当的安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0]。因此,医院辐射安全管理既要切实实现辐射防护,还须关注潜在照射的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医疗辐射事故的发生[11],保障医疗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综上所述,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不会自然产生和存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只有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不断创造安全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3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安全文化概念已提出二十多年,在核工业、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电力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从辐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不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3.1核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分支细,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大。放射医学主要包括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等四大学科,每项专业又有很多细的分支。不同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且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建设统一上必然有一定难度。3.2医院等级不同,工作任务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据我国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的医院所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3.3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水平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造成医务人员的学历高低与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导致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其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业内员工不能形成统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认为“没有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嫌“麻烦”、“不卫生”;进行介入诊疗、核医学等高剂量放射操作时认为“反正就一会儿,时间短,没多大剂量”,持有这些思想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3.4上级主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也已多方提及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总105)《中国医刊》2017年第52卷第1期监管部门多把目光放在场所评价、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等方面,对医疗机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建设和评价缺乏重视。部分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对辐射安全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

4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的大环境下,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积极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及建议。

4.1建立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贯彻核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相关放射医学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核安全文化是无形的,但其建设水平会直观的体现在医院辐射安全业绩上,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是医院建设高水平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及有形考核指标。规范合理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可有效规范约束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医院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核安全文化水平。4.2重视自我辐射监测,开展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自我辐射监测是医院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就放射医学而言,工作场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表面污染及空气污染;个人监测主要关注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在制订监测方案及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培训相关人员,转变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医院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客观,并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循。对于异常监测结果,要积极处理,深究原因,切实解决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4.3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培养辐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文化属于管理的“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医院发展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3]。国际经验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保证医用辐射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导向功能、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达到转变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观念的目的,带动患者转变辐射安全观念[14]。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可利用宣传展板、宣传画、演讲、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很高要求。辐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职责,需要与梯队形管理团队进行。建设高文化素养的医院辐射管理人才团队,需要重视人才的筛选,建立规范合理的用人机制[15]。针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业务型管理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为医院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4.4转变观念,院领导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院领导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眼于医院效益及业务拓展的同时,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贯彻国家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及辐射防护工作的政策,狠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规范本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以科主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室自身的约束机制,提高科室乃至全院的整体素质,减少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16]。

5结语

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科学的辐射管理机构及制度、做好自我辐射监测工作、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核安全文化素养,实现辐射防护目标,保证放射医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31):59-60.

[2]UNSCEAR.Ionizingradiation:sourcesandbiologicaleffects[M].NewYork:UN,1982.

[3]刘长安,王文学,贾廷珍.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54-56.

[4]INSAC.Thesummaryreportonthepost-accidentreviewmeetingonthechernobylaccident[J].IAEA,1986,5(5):403-404.

[5]INSAG.Safetyculture(IAEASafetySeriesNo.75-INSAG-4)[J].IAEA,1991,7(1):121-129.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19-295-1997.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安全丛书No.ll5[S].

[8]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9]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10]胡莲芝.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1995,4(4):240.

[11]刘长安,贾廷珍,王文学.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6):457.

[12]张璐.浅谈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以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大众商务,2009(9):91.

[13]张久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5.

[14]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9.

[15]戴礼成,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国医院管理,2008(6):12.

篇2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宣贯、培育

中图分类号:W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00-01

1.什么是核安全文化

国家核安全局所组织编辑的《核安全手册》中对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是:“核安全文化是指有关组织和个人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它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这里所说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都是对于“核安全”而言的,该手册对“核安全”的定义是:“核安全是指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情况下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的辐射危害”。

文化是集体活动共同创造的,因而相关人员的价值观及一致性就极为重要。

1.1 核安全文化首要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决定初始动机、最终目标、行为抉择的,以获得自我价值存在认同的,有关认知、理解、判断、评定等的定式思维。它,无形无触,隐性藏匿,却又客观存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体现于指导、驱动着有关组织及个人之外在显性的一切行为活动。同时,它又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会改变强化或削弱。树立或改变一种价值观很难,一旦形成,就长久稳定难移,对组织及个人产生深远、深层、深入和深刻的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使组织及个人永久与终身受益,回报率最高,并历久弥甚。组织及个人的“价值观”与“能力”的关系,如同“道德”与“智慧”的关系:“智慧”的不足可以由“道德”来弥补,但“道德”的不足绝不能由“智慧”来弥补!这也是核安全文化的将正确价值观―即正确的安全观的置于首要地位而大力培育的原因所在。

核安全文化首要的价值观(即安全观)是:将“核安全”置于一切工作之上(安全至上);保守决策,留足裕量,依规运作,安全条件还未具备的绝对不做,安全条件“看似”具备的谨慎地做;以主动、积极、能动的态度精神倾力确保核安全,保证、保障核安全就是组织及个人的最高价值的实现。人们认识与能力的有限性相比于世界的无限性,使得安全隐患难以尽悉洞察和处理。核安全事故危害的巨大性和深远性告诫人们:安全不保,不仅预期不达、前功尽弃,还危及周邻、殃及其它,造成远超过当下活动本身价值的数倍甚或数数倍的损失。保证“核安全”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最实在地保护人员健康和环境;保证核安全就是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只有重视核安全,进而敬畏核安全,才能维护核安全,最终确保核安全”。

核安全文化的价值观本身隐性无形而难以直接考评,但源由它可以导引出的组织及个人的行为准则,而这些行为准则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就会将它体现与显现出来;并且遵循这些行为准则的所有行为活动,反过来又强化了组织及个人的价值观的培育,如此良性循环与累时不怠的运作,就形成并牢固树立了核安全文化定义中所说的“有关组织和个人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

由此,源由核安全文化价值观导引出的有关组织及个人的行为准则就当然和必然地成为核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

1.2 核安全文化须俱的行为准则

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编辑的《核安全手册》,将核安全文化的行为准则归纳罗列了八条,以下详述之。

1.2.1 决策层的安全观和承诺

决策层及决策对核安全保证起决定性引领作用,是组织及成员核安全工作的策动源头与根本保障。因而,要求决策层有正确的“核安全高于一切”的安全观、承诺决策遵循正确安全观并将其贯穿始终,就成为核安全文化的行为准则之一。

1.2.2 管理层的态度和表率

管理层在组织中的承上启下、双向负责的定位,决定了其是培育核安全文化中坚力量。

1.2.3 全员参与和责任意识

核安全,决策层是根本,管理层是关键,基层是终结;应全员参与,人人都讲核安全、人人重视核安全、人人担负核安全。

1.2.4 培育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的组织应是专业科技、观念态度、管理机制、精神修养等的统一。世界发展与“核安全要求”皆是与时俱进的,不能被动于“安全条件不具备时的绝对不做”,而要主动、能动于“安全条件的具备”并“严、慎、细、实”地去做。

1.2.5 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

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是核安全及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将有关法律法规、准则标准、技术规范、组织所有涉及专业业务展开要求之系统而全面协调地整合为组织本体活动、行为、作业运作的最终执行依凭。它具有全覆盖性、系统性、谐调性、规范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将“安全至上”作为最高原则。

1.2.6 培育适宜的工作环境

设置适宜的工作时间、强度,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建立公开、公正的激励、晋升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客观公正地解决冲突矛盾,培育相互尊重、高度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促就人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1.2.7 建立对安全问题质疑、报告和经验反馈机制

建立质疑受理机制与制度,及时回应质疑。质疑求证为真的,及时重奖;质疑求证为虚的,也是组织业务有效培训和素质提升,并且机会难得、效果显著,理应鼓励,不能歧视,更不能报复。建立有效的经验反馈体系,采用最新科技手段灵活、便利、有效地收集、整理、档存有关信息,结合案例分析与教育,预防人因失误和其它失误。质疑和经验反馈可有效防患消患,也是核安全文化活跃的标志。

1.3 核安全文化蕴含的特性

核安全蕴含的重要特性有:统一遵循性、广慧共济性、彻究务效性、实效可评性、渐入佳境性、公开透明性。

2.为什么要宣贯培育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是安全之本、教训所迫、发展所须。

2.1 安全之本

核安全文化是核安全本质要求和根本保障。核安全的技术复杂性、事故突发性、影响难以感知性、污染后果难以消除性和社会公众极度敏感性,决定其关乎事业发展、公众利益、社会稳定及国家未来,“安全至上、安全第一”理念成为必须始终贯彻的本质要求,而它恰又是核安全文化首要的价值观和一切活动所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的导出源,自然要求着核安全文化。

2.2 教训所迫

截至 2011 年底,我国所有核电厂运行事件统计分析表明:主因是人员差错、设备缺陷和设计不周等,但人员差错所导致的约占 60%,即使其它主因导致的,也含有人因所促因素。在核设备制造活动中,违规补焊现象也屡禁不止,追求企业利益而忽视设备质量的问题已十分严重,为核安全埋下了隐患。

2.3 发展所须

核技术利用和核安全要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有关组织及个人持续有效学习。核安全文化极大地提供关组织及个人的持续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促使核安全保证和核技术利用事业的发展:

3.核安全文化宣贯与培育

核安全文化如何宣贯与培育本就是在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步完善的,而它又刚刚启动,笔者只能谈点初步认识。宣贯与培育本是紧密联系,相互嵌含的,现为了清晰方便而分别着重地论述。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文化手册》.2014.11.

[2] 国家核安全局.《核技术利用辐射事故(事件) 典型案例剖析》.2014.11.

[3] 国家检验检疫总局.《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篇3

摘 要 本文当前核安全文化理念与国外安全管理理念进行了对比,对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核电工程 安全理念 安全管理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安全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国内各行业一方面通过不断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一方面通过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安全管理方法、理念及水平逐步得以改进和提高。核电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安全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但在核电工程建设阶段,受限于国内工人的素质及施工承包商管理水平,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与当前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二、安全管理理念对比

目前国际上先进安全管理水平的代表杜邦公司为例,其核心安全理念主要有十项:1.所有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2.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3.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4.安全是被雇佣的一个条件;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6.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7.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更正;8.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中的安全同样重要;9.良好的安全就是一门好的生意;10.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

核安全八项原则:1.核安全人人有责;2.领导做安全的表率;3.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4.决策体现安全第一。5.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6.培育质疑的态度;7.倡导学习型组织;8.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经比较可知,虽然两者之间各有侧重,但其核心理念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核电工程安全理念与现行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差别不大,但为何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现状仍与国际先进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差距?通过鱼刺图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几点:

(一)人员方面的原因。

1.领导的表率作用不足:先进安全管理核心的一条理念就是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但目前此项工作未推行落实。

2.全员参与只停留在表面,未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四全管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理念已在核电系统得到基本普及,但当前人员潜意思总以为安全只跟专业人员有关,跟非专业人员关系不大,因此全员参与尚未真正落到实处。

3.现场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素质不高,安全培训不到位,管理难度较大。

(二)机械设备方面。

核电工程施工量大,需要使用大量的各类机械设备、运输设备,一些大型部件还需要运用特型设备和大型特大型起重吊装设备,这也给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三)工程材料方面

核电工程施工量大,需要投用的材料、设备、部件等用量众多,各类材料在运输、储存、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存在难度。

(四)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1.目前普遍缺乏对安全文化的系统策划和建设。

2.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工作虽已全面推行,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长效机制的建立尚有待探索。

(五)工程环境方面的原因。

核电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土建、安装工程两大,交叉作业多,施工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

四、改进安全管理的建议

无论多好的理念,多么先进的文化,其载体都离不开人这一个载体,因此,当前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人因这一主要矛盾,从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入手。只有把人的安全水平提高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真正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做实。

(一)首先领导层要转变观念,扭转重生产轻安全的理念,牢固树立“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基本理念,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表率作用。

(二)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并将“责、权、利”结合起来,将安全生产的压力传递到每个人身上。

(三)切实做好全员安全培训。要着重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与理念的培训,让每个人都真正意识到安全是每个人的事,是与自己切实相关的事。

(四)统筹规划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将企业的发展与安全文化的建设协同一致,做到有战略、有规划、有方案。安全文化的创建一是要有良好的规划,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三是需要根据实践不断改进提高。

(五)重视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为达标而达标,让现场真正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六)加强交流与学习。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广泛吸收系统内外、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做法,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以最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不断巩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五、结语

安全工作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常抓不懈,赢在贯彻落实,相信核电企业本着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态度,不断稳步推进安全管理,必能真正将核电工程打造成工程安全管理的样板。

参考文献:

[1] 武明霞.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

篇4

关键词: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一、铁路安全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铁路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来源于1989年核安全文化的提出。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991年编写的“75-INSAG-4”评审报告中,首次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安全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是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

(二)铁路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

1.铁路安全理念文化

铁路安全理念文化是指铁路企业用以指导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的各种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例如,近年来大准铁路公司机务段总结凝练了很多安全理念:“安全是饭碗工程”、“安全生产大如天”、“遵章守纪、按标作业”、“一次做对、安全正点”、“做精细人,干精致活,修精品车”、“安全行车千万里,重在把握每一米”等。

2.铁路安全制度文化

铁路安全制度文化是铁路企业外显文化,它把铁路企业安全文化中的理念文化和物质文化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铁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坚和桥梁。例如,大准铁路机务段若干安全制度:各工种、各岗位的职工必须学习、掌握有关安全作业制度和安全常识,并经安全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出退勤时,一班人要同行,应走固定的走行线路,严禁以车代步、走道心或枕木头。

3.铁路安全行为文化

铁路安全行为文化是指铁路员工在安全生产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活动文化,它是铁路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理念文化在铁路员工生产活动中的折射。大准铁路公司机务段在安全检查中实行亮红牌、黄牌、白牌的方式,强化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二、铁路机务段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猿职踩教育为先,培育共同安全理念

一是加强铁路安全法制宣传,强化安全法治意识。坚持开展《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的宣传,以及《安全生产规定》的学习教育活动,并通过组织征文比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演讲等形式,广泛普及机务段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干部职工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二是大力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注重剖析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案例,通过以案说法,用正面典型的先进事迹和反面事故教训推动工作,强化铁路安全生产警示教育,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汇编典型事故案例,制作安全FLASH动漫、安全作业警示片;每年开展形势任务大宣讲活动,组建宣讲小分队深入车间一线巡回宣讲,讲事故的危害性,讲后果的严重性,讲工作的被动性,帮助职工算清事故背后的经济账、政治账和家庭账,并请事故当事人现身说“法”,增强了安全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干部职工真正认清安全是企业是职工的饭碗工程,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三是广泛开展安全理念征集提炼活动。大力倡导“三点共识”、“安全是饭碗工程”、“安全生产大如天”、“遵章守纪、按标作业”等核心理念。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安全格言警句征集活动,提炼固化具有段、车间、班组特色的安全理念,“一次做对、安全正点”、“做精细人,干精致活,修精品车”、“安全行车千万里,重在把握每一米”等许多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安全理念在职工中生根发芽,职工的企业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二)强化安全风险意识,规范安全行为文化。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突出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要求,构建安全管理行为过程控制标准化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作业,增强职工尊重规章、按标作业意识。狠抓规章制度与作业程序、标准的落实,编写运用、检修等主要岗位作业标准,在职工中开展标准化作业法和作业口诀征集提炼活动,利用QQ群、微信群、学习小组等手段开展技术指导。深入推进“遵章守纪、按标作业”主题竞赛活动,组织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同时,在党员中开展“落实标准化、争创先锋岗”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带头实现“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三无目标,发挥岗区示范带动作用,在安全生产中创先争优,从而引导职工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和标准进行作业,让执行标准成为习惯,让按标作业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

二是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文化建设。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盛光祖同志指出“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管理是最大安全风险源”。要树立向干部作风要安全,向专业管理要安全,向标准化作业要安全的机务段管理理念。

三是切实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增强应急处置意识。牢固树立“变化就是风险”的理念,强化应急处置,掌握安全生产全过程。制定各类应急处置预案,规范应急响应程序。开展动车组起复、途中弓网故障等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安全应急演练,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增强乘务员的应急处置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注重安全生产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物质文化氛围

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能够起到熏陶、凝聚和感召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职工的脑海中,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要因地制宜培育作业现场文化、车间文化、班组文化、宿舍文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环境品牌。

一是优化职场环境。在各作业场所规范制作安全标志、警示标识、风险提示、操作规程等,在检修行车上设置大幅安全理念牌,时刻提示引导职工安全规范作业。同时,邀请职工中的书画爱好者,将征集到的安全理念、格言警句,创作装裱成一张张精美的书法绘画作品,在班组悬挂,把安全文化理念送进班组。

二是加强亲情文化建设。机务流动分散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职工要想安心干好本职工作,离不开亲人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机车乘务员常年在外跑车,顾不上家,也照顾不了家中的老人和小孩,通过每年开展“家属协管”评选活动,邀请职工的爱人到段座谈,为她们戴红花、发红包,参观段容段貌,组织外出旅游;走进职工家庭,录制亲人安全寄语,在派班室滚动播放;为临退休职工摄制工作生活短片留念;在支部设立“民情日记”,及时帮助职工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让职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更加安心本职、岗位建功。

(四)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提高安全文化建设保障水平。

篇5

关键词:工会 安全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57-01

一、充分发挥工会宣传舆论作用,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一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橱窗、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漫画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文化”的含义、作用和意义。二是“安全文化”宣传要有计划、分阶段、按层次、有目的进行。配合安全部门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家庭生活安全知识、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知识等各种内容的普及教育。唱响“安全就是品牌、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责任、安全就是保障”主旋律。三是积极做好“安全文化”制度的宣传工作。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塑造企业安全制度文化过程中,工会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创造各种有效条件对职工强行灌输宣传,把企业“安全文化”所确定的价值观,全面地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职工行为之中,使安全制度文化逐步得到宣传推广。

二、充分发挥工会教育职能作用,潜心培育“安全文化”理念

一是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职工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的教育,使“人人讲安全、事事保安全”、“安全是幸福的、安全是快乐的”的安全文化理念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二是有意识的培养和有目的引导、实践和感受“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转变观念,升华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安全文明生产的目标。三是构建安全事故警醒理念。制作典型事故安全图片、教材等,常揭历史伤疤,重温事故案例,现身说法,用发生在职工身边的事故警醒职工。把《安全操作规程》的字字句句变成职工自觉遵守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广大职工中逐步形成“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安全系统工程论的齐抓共管理念,事故背后有事故的安全防范理念,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等。四是创新安全理念。工会组织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真正建立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技术管理为支撑,以人才管理为目标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理念。

三、充分发挥工会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利用《安全生产法》图片展览、安全知识答卷等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让职工清楚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强化职工安全法律知识,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安全作业、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上来。二是同《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和《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使广大职工行有规范,干有标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选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把影响安全生产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四是配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编印、发放有关宣传材料,张贴各类安全招贴画、宣传品,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安全生产每条规章制度都是规范安全行为,要牢记它、遵从它、敬畏它,任何逾越都可能付出血的代价。

四、充分发挥工会监督保障职能作用,维护职工的安全生产合法权益

一要源头参与。对于企业涉及到保障职工安全与健康内容的制度、规定,工会要向行政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规范、强化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二要立足班组建立班组自为互控体系。以自控为主,互控为辅,不断增强职工保安全、反违章的内在驱动力。确保生产现场一人作业自控有效,两人作业互控有力,多人作业连控有序的班组安全生产“互联网”。三要突出重点,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围绕安全重点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采取职工代表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巡回检查和跟踪追查等方法,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及时下达红黄通知书,加大对生产现场、生产设备、有毒有害作业岗点以及职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整改力度。四要强化现场管理的基础。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作业环境整洁、安全,规范岗位作业标准化。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没有违章的条件。

五、充分发挥工会的活动载体作用,提高职工的整体安全素质

工会组织要积极协助企业抓好职工整体安全素质的提高,发挥好多种活动载体的作用。一是进行规范性的安全技术培训。以企业培教中心为基地,发挥车间(单位)安全培训网络的作用,以岗位培训为重点,采用办培训班、集中学习、专家讲座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培训形式,对职工进行法律、法规及安全技术、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二是定期协助企业安全部门进行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订及修订活动,充分发动企业全体职工从理论到实践,作认真、细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统一企业职工的安全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三是广泛地开展认同性和激励性活动,举办事故安全展览、建立光荣台、违章人员曝光台等一系列活动,强制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文化观,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新路子,不断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品位和层次,构筑企业可靠的安全平台。四是要狠抓现场安全标准化作业,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身素质。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劳动竞赛、业务技能比赛、典型事故分析会、合理化建议、突发性反事故演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训练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五是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督促企业投入资金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治理现场尘、毒、噪音等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源头,建立环境清洁、绿化、亮化的企业,形成企业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新局面,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核电;胜任特征;规划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一、概述

福岛事故①前,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计划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保持1800万千瓦,除已有核电运行机组的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外,包括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华能集团、大唐电力等企业纷纷踏足核电行业领域,并对中国核工业集团的核电业务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福岛事故以后,国家核安全局一方面加强核安全监管要求,通过电厂自查、现场核查等多种方式,对各运行和在建核电站进行全面核安全检查,为进一步保障核安全与防治放射性污染整理了《核安全规划》;另一方面完善核安全许可证制度,逐步明确核电行业准入门槛,形成行业内部竞争并提升核电行业发展水平的目标。

核电运行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新增人力资源多数来自各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且具有培养周期长、通用性弱的特点,因此,市场竞争压力和行业监管要求都转换为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此外,中核运行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下设核电专业化运行管理企业,以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通过资源 “集约化”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协同效益与规模效益,也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专业运营能力。

(一)胜任特征的概念

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岗位胜任特征的描述一般包括五种素质形态:

1.知识

员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就必须掌握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及处理和解决这些关系的方式和方法。

2.技能

通过训练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动作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和动作系统。

3.动机

动机是员工潜在的需求,是驱使个人进行选择或引导个人的行为。

4.特质

员工个人的某种倾向而导致的某些行为,如自信、压力忍受度、做事谨慎小心、善于倾听等。

5.自我概念

员工个人对子集的知觉和认识,包括个人的价值观、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假设前提和管理实践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员工的能力假设不同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假设人的能力是可以得到培养的,强调通过人才测评发现员工个性和能力上的短板,触发培训需求,最终培养成为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假设每个员工的潜能是不同的,管理过程关注激发员工优质潜能,通过有效人员与岗位组合发挥员工核心专长。

2.管理操作核心不同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开展招聘、选拔活动,并根据企业需要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进行培养,即招聘优秀的员工,培养优秀的员工,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从员工胜任特征出发,开展员工选拔、任用、培训和绩效改进,并根据员工胜任特征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即招聘胜任的员工,培养胜任的员工,对不同的员工区分管理重点。

二、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依托中国核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第二阶段:绩效考核与能力管理咨询,中核运行将建立起包含核心职业能力、领导力和职能能力在内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同时开展员工个人能力评估的工作。

岗位胜任模型的构建将主要包含以下机构步骤:

(一)战略与背景分析

通过SWOT分析和公司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方法,在深入了解公司深化改革和管理层期望的基础上,分析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及其对公司人才发展的宏观要求,为建立适应公司战略规划,体现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并依此建立公司核心人才职业能力胜任特征要求。

根据国家核安全法规、导则,“只有具有足够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人员才能被授权承担安全重要岗位职责。评定核动力厂人员胜任力的指标是岗位人员资格要求,包括教育背景、经验、培训、行政许可、健康等要求。”,通过对国家核安全法规、导则及相关执行规则的要求,建立公司各岗位员工胜任特征的法规要求。

(二)工作分析

根据中国核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第一阶段成果,中核运行已经建立了标准职位体系和各级机构下设岗位,并对岗位实施岗位价值评估,在此基础上,将通过进一步的岗位工作分析,划分相应的职位族群,并以族群划分为基础,构建胜任特征模型。

对公司重要关键岗位开展工作任务分解分析,并通过岗位任职者访谈、专家访谈,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业绩数据分析等方式,为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提供详尽的素材和资料。

(三)胜任特征模型的编码和构建

收集战略和背景分析、工作分析结果,结合关键岗位国内外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胜任特征模型的编码词典,并根据词典对各项胜任特征进行编码。

结合公司岗位的性质和特点,设计岗位能力评估工具,并开展岗位能力评估工作,通过抽样评估方式评估公司各岗位群人员所具备的能力指标,结合员工岗位业绩成果,对胜任特征指标和一般指标进行区分,形成优秀组的胜任特征指标和一般组的胜任特征指标,并收集每个胜任特征不同水平的行为表现。通过进一步分析和汇总,形成关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详细版本。

在胜任特征模型的编码和构建过程中,每一个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都具有自己独特胜任特征指标组合和内容。

(四)胜任特征模型的完善和推广

初步完成岗位胜任模型以后,人力资源部门将对各岗位的胜任特征要求、岗位价值评估结果等内容进行横向比较,要求富有经验的电厂管理专家对岗位胜任模型评估结果进行评审和修订,进一步完善胜任特征模型的指标组合和内容设置。

通过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推广应用,在人力资源选拔、培训、薪酬、绩效等环节改进管理程序,全面应用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基于胜任特征的员工引进

基于胜任特征的员工招聘重视考察员工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其基本假设是认同企业文化、企业使命的人。

公司将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广泛采用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的方法,除了考察员工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员工心理素质的评价,在招聘环节引入心理测评和背景调查。

(二)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体系

在采用SAT方法开展岗位培训计划评估的基础上,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体系重点在于对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评估,查找其胜任潜能,并通过培训活动激发员工胜任潜能。在培训过程中,关注优秀绩效员工的标杆作用,以卓越绩效的典型案例引导员工改进行为和理念。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员工调配

在员工胜任力评估和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比较的结果能够对员工调配工作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首先,在新员工分配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员工胜任能力和岗位胜任特征的要求,在员工胜任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为员工选择既符合其职业生涯发展也符合员工意愿的部门,同时,关注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效的激发起内在胜任潜能。

其次,在各级管理干部和高层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上,可以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加有效的发挥其在公司的价值。

(四)基于胜任特征的绩效管理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在绩效指标设置和考核过程中均基于对员工现实工作业绩和成果,忽视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采取的行为、使用的技能和完成效率上差异。

基于胜任特征的绩效管理不仅关注员工当前绩效结果,更加关注员工绩效结果的潜能,以及员工在完成职责过程中达到和完成绩效目标所采取的行为、使用的技能以及完成效率上的优质特征。对这些优质特征进行分析和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一方面促进员工绩效结果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胜任特征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四、胜任特征模型在中核运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逐步推广

核电运行的行业特点和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方面保持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另一方面提升人力资源队伍素质,并以此作为追求核电专业化运营的基础。

中核运行正通过岗位标准化建设、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建设,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素质过硬的人力资源队伍,在确保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实现打造“世界一流的核电运行管理品牌”的宏伟愿景。

注释:

①福岛核电站(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由福岛一站和福岛二站组成。受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损毁极为严重,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2011年4月12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据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将福岛核事故定为最高级7级。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Z].2007,10.

[2]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Z].2012,10.

[3]高建设.胜任特征[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3.

篇7

关键词 核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TL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59-02

1 核电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核电工程质量管理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仅仅通过一些制度、法规来管理整个核电工程的运行。核电工程质量管理主要依托核电质量保证体系来进行控制,核电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模式、质量意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

1.1 组织模式

任何一个企业或者单位,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岗位职责,整个管理工作就会陷入混乱之中。好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为了对常规岛安装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核电工程采用“一级QA,二级QC”的质量管理模式,确保从事质保、质控的职能人员拥有足够的权力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以便在处理重大质量问题时不受经费和进度的约束;对施工过程中的不足、不满意物项或缺陷,可采取必要的行动;同时,有权越级向上级报告直至问题解决。

1.2 质量意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对质量有影响的因素的中,人的因素往往是最主要的,也是对工程质量负根本责任的。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保证工程质量。而实施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培训来提高与质量活动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使其充分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并严格按程序执行。在工程建设期间,组织针对性培训,培养各级人员“一次成优”的质量理念。

1.3 过程控制

质量,是在工程安装活动中形成的,因此要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就要从施工准备、开工、实施到结束进行全过程控制。在核电建设工程中,凡影响工程质量的活动都必须按适用于该活动的程序或图纸来完成,过程控制是实现质量要求最为关键和有效的途径。

过程控制由实施过程的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部门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来进行检查和验证。

2 核电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

核电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事情,执行起来比较复杂,在管理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对核电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计划管理、不符合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实行“一级QA、二级QC”的质量管理模式。一级QA是指:在施工现场设立的一个独立于生产职能之外的质量保证部(QA部),二级QC是指:QC部(QC2)和施工处QC组织(QC1),QC部作为质量体系中实施质量控制的主管部门,其运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应严格控制两级QC的检查,QC1对施工项目的每道工序进行100%检查,QC2根据质量计划中工序点的设置情况进行抽检或100%检查,确保单项工程合格率100%。

根据国家核安全法规HAF003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及其导则,以及ISO 9001:2008《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的规定,同时符合招标文件、合同相关章节的要求,建立起独立的大纲加程序的质量管理体系,大量的程序文件为核电施工提供了工作依据。

2.2 质量计划管理

“质量计划”指的是质量检查和验收计划,是安装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的依据,是对每一道工序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文件。

质量计划全面贯彻了过程控制的思想,用W、H点形式提高了过程控制的可操作性。在一道工序完成后,先由各施工处班组进行自检,一级QC人员按质量计划要求对质量进行100%检查,二级QC人员、业主QC人员依次按照质量计划进行施工过程检验,验证“W”点、“H”点,签字后方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充分体现了“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的要求。这种层层验证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核电工程“四个凡事”的原则,提高了过程控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3 不符合项管理

不符合项(NCR)是反应工程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对不符合项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做好不符合项的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发现不符合项后,立即开启NCR流程,并采取挂标识牌、标签的方式,防止不符合项被误用或进入下一工序。不符合项处理完毕后,填写不符合项关闭单,交QC部进行验证,验证后交业主QC进行审查签字后关闭。

3 核电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核电站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安全性要求极高,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后果难以想象。我国核电站民用研究起步较晚,对核电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相对落后,再加上人为的一些主观原因,致使核电工程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问题。

3.1 核安全法律意识淡薄

日本核危机给中国当前的核电泼了一盆冷水,短时间内影响了核电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核电发展不可阻挡的。由于我国核能民用领域起步较晚,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还不够健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对核安全法规认识不足,核安全意识淡薄。对于那些刚进企业的员工,缺少足够的技能,有时候会由于自身的粗心大意,或没有弄清楚设备的性能、系统的原理等,给工程实体遗留隐患,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3.2 质量管理体系认知不足

企业虽然建立了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各级领导也非常重视,但往往只有少数质量管理人员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多数员工及施工人员对其却不够熟悉或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过程中违反体系要求,凭经验施工。发生问题时,往往因为工期紧张、施工任务繁重而采取较为简单的处理方式,没有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3.3 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足

人是生产者,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参与核电建设的施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其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对工作程序的执行、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应采取措施让施工人员从思想上有所认识,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应认真培养一线工人的质量意识,而不是空洞的说“人人必须重视质量、有质量意识”,要让每个施工人员都清楚,自己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会给工程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要求每个施工人员在做每件事情时首先了解这项工作的要求,并使自己所做的每一步都符合要求,使其明白这是对工程质量管理的一大贡献。

4 核电工程质量管理的创新模式

针对核电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正。其实每一个企业的核电工程质量管理都做出了自己的行动,但是往往起决定性的是那些创新式的管理模式,有了创新,核电工程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4.1 加强创新管理,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在核电工程质量管理中,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模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通过管理创新、技术革新、方案优化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在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多研究、探索、实践和总结,探索出符合国情和工程实际的管理模式。

4.2 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

核电工程建设应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切实做到“四个凡事”的基本要求。从辩证关系来看,质量是基础、安全是目标,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如果由于质量原因导致发生核安全事故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核安全是“最大的安全”,而工程质量是保证核安全的根本基础,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和意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所有参与的人员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安全和质量。在安全、质量和进度发生矛盾时,安全、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工程实践也证明,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忽视质量,或者对质量有任何的侥幸心理都是错误的,最终的结果是不但不能促进进度,反而影响了进度。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加强教训、定期进行质量经验反馈,特别是持之以恒地加强过程控制,使质量第一的理念真正固化在各级人员的思想和意识中,使之成为我们的本能和良好习惯。

4.3 坚持“一次成优”质量理念

核电工程建设应坚持“一次成优”的质量理念,第一次就将工作做好。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质量意识是实现一次成优的两个最基本条件,其中技能水平是前提和基础,如果技能达不到往往只能靠返工才能达到质量标准,一次成优无疑成了无本之木;技能水平达到了,质量意识不够也不能达到一次成优的目标。尤其是初涉核电建设的人员往往在质量意识方面是个薄弱环节,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训,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逐级QC检查、质量责任制的建立及实施等多种手段,确保新进人员在核电质量意识和责任心方面快速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次成优,保证现场质量。

4.4 充分发扬蓝色透明文化,实现持续改进

在核电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扬蓝色透明文化,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质量会议等,通报各参建单位以及其他核电项目的质量、安全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反馈,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落后观念,建立多渠道的经验反馈机制,对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良好经验以及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对于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能够得到普及和推广,对于发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深入分析和总结,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对后续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切实能够起到现实的促进作用,真正做到经验传承、举一反三和持续提升。

5 结论

核电工程的发展是我国经济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而质量管理在核电工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进行质量管理能保证核电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其生产效率,但是由于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意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核电工程质量管理在开展的同时遇到了一定的难题。所以只有对症下药,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核电工程质量管理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余晓斌.核电质量控制计划的运作和管理[J].东方电气评论,2003,17(4).

篇8

【关键词】土建试验室;HAF003;质量保证;有效性;途径。

1 前言

山东海阳核电厂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海阳市留格庄镇,距海阳市区25公里,临海而建。核电厂远景规划装机容量为8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目前在建一期工程为两台机组。该机组是由美国西屋公司设计的第三代AP1000非能动核电堆型,是一种安全、经济和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核电技术。中国水电三局有限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是山东海阳核电厂一期工程唯一的土建试验室承包运行单位,负责包括核岛、常规岛、海工和BOP工程在内的所有的土建工程检测工作。

由于核电站工程所具有的特殊性,社会大众对其安全性的敏感程度,都要求其工程从建设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及运营各阶段必须以“安全第一”理念为导向,开展各项工作。国家因此颁布了《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等包括一个法规和10个导则(以下简称HAF003),以保证核电厂的安全。工程建设期间,强制要求建设单位和各建设承包单位都必须依照HAF003法规规定,建立核质量保证体系(以下简称质保体系或体系)。建设单位应从工程的全局高度建立周密完善的质保体系,各建设承包单位作为该体系的分支,分别建立各自的质保体系,并接受其监督检查。

质保体系“有与无”不是质保体系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产出成果是否是“安全”及“安全”的可靠程度。为达到该目的,这必须要求体系能够持续“有效性”发挥作用,并能通过不段得持续改进逐步提高。

2 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性”基本特征。

2.1 体系的目标明确;

目标是核质保体系的核心工作内容和努力方向,缺乏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工作核心不明确,其后果不仅意味着预期目标难以完成,更严重的是影响核电厂的“安全”。作为核电厂一期工程土建试验室承包运行单位,为工程提供的是一种技术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核电厂建筑物使用的材料及结构件的质量。因此本试验室的质保体系的目标是为保证服务质量而提出来的,即“无重大检验事故,差错率不大于1%;样品管理无重大失误,无泄密事故发生;设备检定、校准率为100%,设备完好率大于98%;检验报告重大失误率为零,差错率不大于2%”。

2.2 健全稳定的体系

建立一个健全稳定的质保体系是实现全面有效管理的组织保证,包括独立的质保职能部门与完整的质保体系文件。质保职能部门必须具有独立性,能够独立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完整的质保体系文件是衡量质保体系完善程度的标志之一。

2.3 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指适用性,能够与日常管理相结合,让体系程序引领着我们开展各项检测活动。脱离实际的体系难免会形成我们所经常见到的“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2.4 体系具有可持续改进的能力;

体系可持续改进是指消除体系中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体系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其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该过程通常使用管理评审、监督监查、数据分析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通过对各项措施进行积极整改,消除隐患,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 提高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性”途径

3.1 体系的策划;

⑴质保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HAF003法规规定,紧紧围绕着任务目标,周密而详细的制定。如何实现体系的任务目标是体系策划阶段的核心工作,通过对工作任务的细致分析研究,确定适宜的管理模式。

⑵核质保体系突出强调要进行文件化管理,即所有工作必须要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一般来讲,质量保证文件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质保体系概述性文件-质保大纲,依据HAF003法规明确体系总的控制要求和措施;第二层次为管理性程序文件,是对质量保证大纲概述中规定的某些活动进行具体要求;第三层次为工作文件(试验大纲),规定如何一致地完成检测活动的前提条件及检测过程的方法、步骤。管理程序文件与工作文件是检测人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应对各类检测活动的具体的做法进行详细规定,即“有哪些工作要干”、“由哪个部门负责干”和“如何干”。文件的编制应符合实际情况,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⑶根据物项对安全的重要性进行质保分级。根据物项的重要性,建立不同质保级别工作程序和试验大纲。例如针对海阳核电厂1号核岛底板(FCD)浇筑,试验室制定了,《海阳核电厂土建试验室FCD检测检验工作方案》、《FCD混凝土试验检测应急预案》等。

3.2 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核质保体系与ISO质量管理体系一个较大的不同点在于,ISO关注的焦点是产品及服务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核质保体系关注的焦点则是产品及服务是否能满足核电站安全的要求。核安全文化的建设是核质保体系中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之一,其目的是建立科学严谨的组织体系及培养全体员工遵章(规章制定)守序(工作程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践中试验室的核安全文化的建设重点是提高全体员工核安全素养,以宣传和教育培训方式为切入口,通过观看较为突出的典型核事故案例纪录片及观后讨论,以惨痛的事故后果,惊醒员工,逐渐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意识,转变工作态度及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说全体员工的安全素养和安全意识是提高质保体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3 培训

HAF003法规中规定一切质量活动都应该按照预先批准的程序进行,程序外再好的方案、方法在未获得批准成为最新版本程序之前不得采用。失去程序控制的检测行为,都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难以度量的偏差。作为程序化管理的第一步,是让程序使用者得到必要的培训及考核,使其知道“有哪些工作要干”、“怎么干”。新版程序及试验大纲使用前必须让使用者及时获得的培训,保证所有的检测行为处于受控状态之中。2009年9月在海阳核电厂1号核岛底板(FCD)浇筑前,试验室先后三次组织所有检测人员,按照《海阳核电厂土建试验室FCD检测检验工作方案》、《FCD混凝土试验检测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业务和应急预案演练的培训,使所有检测人员掌握美国西屋技术规格书要求的检测流程和试验方法,以及发生停水、停电、设备故障等意外事件后,如何保障检测活动正常开展的措施,有利的保障了1号核岛底板(FCD)浇筑检测工作顺利完成。土建试验室成立至今的两年里,开展质量培训59次,885人次,培训具有较好的密度和连续性,对质保体系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试验检测过程的控制

试验检测过程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机、料、法和环境要素的控制。二是按预先制定的试验规程、试验步骤进行相关试验活动的控制。土建试验室根据检测活动的类别编制试验大纲和技术方案28个,大纲中详细规定检测过程中对人、机、料、法和环境要素要求,检测前必须对这些要素进行检查,当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检测工作。检测过程中检测员应按照试验大纲规定的试验步骤进行检测,并在检测过程中对控制要素进行维持。特别注意的是应根据被检测物项核安全重要性,执行相应的分级质量保证程序和技术方案。

3.5 经验反馈

试验室制定了《经验反馈管理程序》,成立经验反馈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收集各类经验反馈信息,如:《事故、事件报告单》、《不符合项报告》、《纠正措施要求》、《观察意见》以及重要涉核带有普遍性的事件,采用组织培训学习、讨论的方法,对本试验室人因检测失误和设备缺陷进行分析、评价并加以纠正,以提高试验室的检测工作的可靠性。

3.6 持续改进

HAF003法规中规定质保体系必须具有能持续改进的能力。持续改进工作的切入点的获得通常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本试验室内部的质保监督、质保监查、质量趋势分析、及经验反馈等活动获得的不符合事件和良好实践经验,是我们应该不断主动寻求的改进机会;第二,来自外部管理单位(业主、监理)对试验室的质保监督、质保监查活动中发现的不符合事件。

试验室常常遇到的不符合事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由于操作方面造成的不符合;另一个则是由于管理方面造成的不符合。对前者主要是研究分析操作者的操作过程,改进措施通常包括加强培训、培养按“程序”操作的良好意识、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及严格考核;对后者则主要是研究有关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改进措施一般包括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改进,由于在质量管理中后者占的比重高达80%,这就要求在持续改进中必须实事求是对待质量问题,应当更多地从管理的角度,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和巩固质量改进成果。土建试验室开工以来,根据上述原因形成的不符合事件,修订升版管理程序及试验大纲55次,保证了质保大纲及程序的完整性、适用性及管理有效性得提高。

3.7 质量目标考核

对实现质保体系目标的结果进行考核,目的是为进一步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自觉履行质量职责,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管理水平,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土建试验室质量监督检查员依据《质量目标的建立与实施考核办法》,每月进行质量量化指标统计,形成月考核结果,用于质保部进行质量趋势分析和员工绩效工资的发放依据。

4 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性”的验证

4.1 监督

质量监督是验证试验检验等质量活动是否符合程序规定要求及工作质量情况。试验室的质保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质量监督检查员结合检测计划,对现场检测操作过程、关键的环节、主要的步骤以及新上岗的人员进行重点监督(例如:混凝土抽样检测、钢筋拉伸试验过程);专项监督是质量监督检查员按管理要素或重要检测任务进行重点监督(文件控制,采购控制,核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质保监督活动应涉及各个层次的程序文件,覆盖所有要素,但每次只涉及一、二个管理要素、关键环节步骤或人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试验室开工两年里,共进行内部质保专项监督23次,日常监督36次,接受管理单位对试验室质保监督13次。

4.2 监查

质保监查的目的是验证质量保证大纲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监查活动内容覆盖质保大纲所有要素。试验室检测活动的服务质量是质保监查的工作重点,是保证核电站材料物项安全的重要保证。试验室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内部质保监查及接受管理单位安排的监查一到二次。在监查前,质保室负责通过对各部门有关信息和数据进行事前整理、分析,得出监查的主要路径和关键环节,编制相应的监查计划和提问单。监查员通过谈话、现场观察、记录查验等手段对质量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验证,并对验证过程中发现的偏离程序导致的不符合进行甄别、分类,根据不符合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发出CAR(纠正措施要求)、OBN(观察意见)。

4.3 质量趋势分析

试验室质保部每季度进行一次质量趋势分析,根据质量目标考核结果及质保监督过程中发出的CRA、OBN,分别按要素和部门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发生不符合情况的重点区域,发展趋势;为下一步的组织整改、质保监督工作提供指向。

5 结语

核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涉核工程的“安全”。发挥质量保证体系的保证功能,全面实现“有效性”质量管理,是体系存在和发展提高的核心。土建试验室作为检测服务的供方,全面落实核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符合技术要求。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土建试验室完成材料进厂验收6300余批次,拦截不合格材料进厂37批次,检验差错率为0%。同样两年多来接受业主及管理方的质保监督12次、监查3次,均给予土建试验室“体系受控、有效”的满意结论。高质量的检测服务,为高质量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针对电力安全事故,提出要加强电力安全文化建设,并指出对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传统的评估方法不易于操作和实现。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非线性逼近能力,为评估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系统从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安全现状四个方面出发,确立了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在VisualBasic610平台上研制开发而成。通过泛化能力测试,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验证,评估结论一致。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电力行业正在向大电网、大系统的方向飞速发展,与之相对的电力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和改善,但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始终不能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从1996年北京的“1119”停电事故到2003年8月14日的北美大停电、2005年8月18日印度尼西亚的电网稳定失控,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技术装备已基本齐全,但事故却依然还会发生。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从而发生极其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损失惨重。事后,在全面分析事故原因时,国际核安全组织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认为安全文化的欠缺是导致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对事故的控制实践表明,软对策的效果优于硬技术。如今安全保障所缺的正是这样一种软对策,安全文化正是保证安全的最持久因素。安全文化是从属于组织文化的子概念,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是在经验主义管理、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是占企业主导地位并为绝大部分员工所接受的一种管理理论。由此可见,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这对电力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状况需要评估

谈及安全文化,人们的普遍态度是比较抽象,甚至空泛。这也恰恰反衬了某些生产人员安全文化意识的淡漠,凸现了安全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国家首批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专家徐德蜀先生曾强调说安全文化教育是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最深刻、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在2002年发出倡导: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和内容可以表述为: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人文环境和生产条件为目标,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以已有的安全生产经验为基础,以被激发出来的职工的内在潜能为动力,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整合方法,使企业变为一个有扎实安全基础因而有市场竞争力的实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此而积累和创造的安全精神财富和安全物质财富就是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如下。a1导向作用。是指正确的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b1激励作用。人们越能认识安全生产的行为的意义,就越能产生安全生产的行为的推动力。c1凝聚作用。积极向上的安全生产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使员工的安全行为更加自觉。d1协调作用。企业与员工、领导与员工、员工之间的利益融为一体,员工的需要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一致,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平台由安全知识、安全信仰、安全行为三大支柱构建支撑而成,缺一不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再结合这三大支柱的实现程度,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要我安全(被动约束)我要安全(主动管理)我会安全(自律完善)。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成,员工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对生产对象的认识和情感,而且还能意识到生产对象和生产过程中自我的安全,从而主动地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改造,表现出一系列的安全行为,最终达到我能安全。当前,比较系统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更是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明确的评价方法。对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状况,了解其处于安全文化发展的哪个阶段,把握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的广度和深度。然后,就可以对电力企业目前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采取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促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进一步持久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达到和谐、稳定、发展。

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评估方法

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评估是电力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安全文化进行评估又不等同于一般的安全性评估,现有的安全评估多是从生产设备、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三个领域进行,还没有更广地涉及到安全文化的领域。进行电力安全文化评估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实际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安全文化内涵丰富,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安全生产行为方式、安全生产物质表现、安全生产形象等,进而还可以再细分解成众多的构成部分。根据电力安全文化的特点,本文从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安全现状四个方面出发,对某大型电力企业下属的9个不同电厂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评估的取样,问卷设计过程采用专家谈话法,将安全文化的四个方面又更深入地分解成为500个小方面,做到了层层分解、细致分解、完全分解。进行安全文化评估可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a1目标管理法。确定安全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对照目标对安全文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b1“知行”统一法。既看员工在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上了解的知识状况,又看其在安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c1过程分析法。把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放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来考察,从发展的趋势、长远的时效来看待效果。d1比较鉴别法。通过比较对照来考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纵向的比较就是把同一对象在参加某项安全建设活动前后的情况加以对比,横向的比较就是在不同的主体间进行比较。e1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法。对安全文化建设在个体和群体中产生的效应分别作出评价和估量。f1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法。安全文化建设的诸多效果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以上对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评估方法均行之有效,但考虑到安全文化的内容丰富,评估结果和评价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上述评估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过于简单,考虑不够全面,致使各评价指标欠缺准确性,有的稍显主观,客观性不足,作出的评估结论不够科学;有的不具有明显的可比性,不能形成明确的概念;有的过于复杂,不便于操作,难以广泛推广。

三、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电力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评价元素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一评价系统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评价起来不易实现。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2cialNeuralNetwork,ANN)具有学习功能、联想记忆功能、非线性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功能,具有很强的非线性逼近能力,为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处理单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网络,是对人脑的抽象、简化和模拟,反映人脑的基本特征,是根植于神经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等学科的一种技术。BP网络(BackPropagationNetwork,BPNet2work)是神经网络的重要模型之一,由于其克服了简单感知器所不能解决的XOR等问题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评估系统采用的是三层BP网络(输入层、隐层、输出层)。激发函数采用非线性连续可导的Sigmoid函数:f(x)=11+e-x假设共有k个输入样本,每个样本的网络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的偏差为Ek=∑q(ykt-ckt)2/2式中:ykt为期望输出,ckt为实际输出。输入层和隐层之间权值为wij,隐层和输出层之间的权值为vjt,BP算法中权值的修正量与误差对权值的偏微分成正比:Δvjt=α9Ek9vjtΔwij=β9Ek9wij展开可得:Δvjt=αdktbkjΔwij=βekjαki其中:bkj=f(skj)skj=∑ni=1wijαki+ojdkt=(ykt-ckt)ckt(1-ckt)ckt=f(lkt)lkt=∑pj=1vjtbkj+rtekj=(∑qt=1dkjvjt)bkj(1-bkj)式中:αki是各输入样本,oj是隐层各神经元的阈值,rt是输出层各神经元的阈值。同理,可推导出阈值的修正量:Δrt=αdkt,Δoj=βekjk个输入样本的全局误差为E=∑mk=1Ek当全局误差满足给定的精度要求E<ε时,学习过程结束。基于此BP算法,在VisualBasic610平台上研制开发了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系统,其中BP算法的流程。

四、网络训练需要考虑的问题

411评价指标的确立将安全文化的评估内容划分为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安全现状四大方面,其下又分解为500个小的组成元素,这些小元素即为调查问卷的答案选项。取9个电厂中的6个作为训练样本,3个作为待检测样本。将6个电厂的员工对这些选项所做的答案作为BP网络的输入元素进行评测训练。为此,将员工对这500个备选选项的答案全部统计成百分比的形式,实现了评测指标的标准化。412网络结构的设定基于确立的评价指标,设定BP网络的输入节点为500个。因为三层的神经网络可以任意精度地逼近任意的连续函数,所以评价系统只采用了一个隐层,经过多次实验网络的收敛情况,设定隐层的节点数为14个。输出节点设定了3个,输出范围分别在0和1之间。BP网络的各个初始权值和初始阈值随机确定,学习速率取为016,网络的全局误差设定为0101。413学习过程中系统的调整为了能更精确地计算梯度向量,使误差收敛条件简单化,输入样本时可以采取批处理方式,让组成一个训练周期的全部样本都输入给网络之后,再用总的平均误差作为目标函数来调整权值和阈值。

五、训练过程及结果

将选用的6个电厂的问卷答案作为输入样本训练网络,输入指标值构成了一个6×500阶输入向量矩阵。再采用非神经网络的安全文化评价方法对这些问卷答案进行专家分析,给出评价,并作为有导师向导的BP网络的期望输出,构成输出向量:E=(e1,e2,e3,e4,e5,e6)T=100100010010001001其中(1,0,0)代表电厂的安全文化已处于了高级阶段,(0,1,0)代表电厂的安全文化处于中级阶段,(0,0,1)代表电厂的安全文化还处于较初级阶段。训练结束后,保存权值和阈值。正向测试,可得到BP网络的实际输出值:F=(f1,f2,f3,f4,f5,f6)T=019820115701163019940113701118011360196901125011720198501164011450115301928011180112901953对照E和F发现,BP网络得到的结果跟事前的期望值基本保持一致,可见所设计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系统能够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另3个电厂的指标数据输入到系统中来验证网络的泛化能力,得到结果为F=(f7,f8,f9)T=011720190301096010990114501925011610112601977电厂7处于安全文化发展的中级阶段,电厂8处于初级阶段,电厂9处于初级阶段。结果表明,所应用的BP神经网络在学习后具有存储经验并进行判断的专家功能。为了更进一步验证该BP网络的判断功能的准确性,构造了一个模糊综合判断模型,采用相同的样本来对这3个电厂进行安全文化状况的评估。考虑到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具体评估时依然采用四个一级指标来反映(安全意识指标、安全价值观指标、安全行为指标、安全现状指标),将问卷中的500个答案选项(对安全文化的影响因素),按照对四个一级指标的属性进行分类归属,作为模糊评估模型的二级评价指标。将3个电厂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属性值矩阵转换成下列矩阵形式:A(i)=A1(i),A2(i),A3(i)=a11(i)a12(i)a13(i)a21(i)a22(i)a23(i)………an1(i)an2(i)an3(i)(i=1,2,3,4)n个属性值的权系数值集为B(i)=(b1(i),b2(i),b3(i),…,bn(i))(i=1,2,3,4)其中各权系数值由专家直接给出,并经过归一化处理而得到。通过运用广义的Fuzzy算子,可计算得到二级评价指标上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R(i)=B(i)•A(i)=(r1(i),r2(i),r3(i))(i=1,2,3,4)将得到的R(i)作为更高一层的评价矩阵行,采用相同的算法,逐层进行评价,最终可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集:R=B•A=(r1,r2,r3)经过专家分析,该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值的结果范围同安全文化所处阶段的关系为高级阶段[01666,1]中级阶段[01333,01666]初级阶段[0,01333]通过实验,可得到这3个电厂的模糊综合评价值为R=(016251,012978,013152)数据证明,3个电厂在模糊综合判断模型下进行的安全文化评估同采用BP神经网络所得到的评估结论相同。

篇10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和生产大国,核电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能源供应形式,更有其重大的战略安全作用。

边界约束

核电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全成本、运行周期长,运行维护成本高,约占总成本的30%,燃料成本相对较低,财务费用高、折旧费用高。在考虑核电的商业模式时,需要首先根据核电的技术、市场、环境等特点,考虑下列边界约束条件:

投资约束建立核电站需要在国家核准前就成立项目公司,投入资本金,用于前期工作支出。在该阶段,项目没有获得国家核准,一般难以获得银行贷款,需要股东资金支持。即使在此阶段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一般都需要以国家核准作为协议生效和提款的前提条件,在国家核准之后银行才能发放贷款,并且一般贷款发放是与股东资本金的注入同步的。这意味着,作为核电站股东,需要有雄厚的、持续的资金实力。

成本约束 为了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建设和运行,建设期的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制造、高投入建设、高强度监管,运行期的高标准运行维护投入,对燃料制造、三废排放的严格监督控制,以及为核电站的“后事”准备的乏燃料处理费、电站退役基金的提取,都不可避免地构成较高的核电成本。

环境约束 核电站在设计、建设上必须采用大量的辐射安全隔离建筑和防护措施,这些所带来的造价增加和运行成本支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增强,核电站在安全、环保、宣传、周边关系维护方面的支出会很快增长。

竞争约束 尽管发电方式不同,核电上网之后将与其他电力产品一样进入市场,产品在市场上有普遍适用性,只是由于其技术特点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它更多的是作为电网的基本负荷参与上网,所以,它要参与电力市场供应方的竞争。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日益增加的条件下,它的运行方式、成本优势会面临新的竞争。

政策约束 不论在哪个国家,核电都是被政府严格管制的。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的《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提出了部署和要求,要求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科学布局项目;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

层级模式

核电的商业模式可从单一核电站、以核电为主业的企业集团,以及核电行业三个层面来分析。

单一核电站,其商业模式非常类似于大型水电项目,其经营过程包括:电力市场需求分析、项目选址、建设、发电运营、退役,经历约10年建设+40年运行H0年退役的时间;其财务特点是投资巨大(单位造价约12000~20000元/KW,是煤电的3~5倍),固定成本高(包括折旧、贷款利息、退役基金),需要高的上网负荷来摊低成本,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盈利前低后高并取决于安全质量保证下的发电上网业绩;产品价格固定,由国家价格管理部门核定并保持在运行期内基本不变;客户(电网)稳定,按国家政策优先安排发电,并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电力(目前,各运营核电站上网电价均低于当地煤电标杆电价,在广东低于标杆电价20%);电站业主是电站建设和运营的第一安全责任人,需要具有国家核安全部门颁发的建设许可证和运行许可证;电站的投资者在建设期投入资本金后,从电站投产起获得利润分红,其内部收益率IRR经历由负转正的过程,在投产25年后达到国家核定电价下IRR=%的水平。

从左图中可以看到,核电站在投产约10年开始,利润稳定增长,使ROE(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水平。每个核电站、水电站都有这样一段“黄金时期”(如2003年前后投产的岭澳、秦山二三期以及田湾核电站的目前情况)。但此时IR.R.还是负值,直到约13年时才转正。这说明ROE反映的是点上的结果,而IR.R.才能反映整体的收益结果。单纯看目前高ROE而无视前期十几年的负收益情况,是片面的、局部的,是只看到“第三个馒头”。过了这段“黄金时期”后,电站设备开始老化,运行难度加大,维修任务加重,还要进行大量的更新换代,加上人工成本和燃料价格上升,使运行维修费用和折旧增加,电站的经济效益又有所降低。

从核电为主业的企业集团层面来看,作为核电项目公司的控股股东,集团要承担国家赋予的管控核电站的政治责任和最终经济责任。同时,为了防范核电的系统性风险,核电集团需要在相关多元化经营方面进行策划,开展工作。如核电循环产业链上的扩充(新一代核电技术研发、设计技术和标准升级、关键材料和设备研发制造、铀矿资源开发等)、清洁能源的开发、节能环保和核技术领域的扩展等。集团需要在发展战略制定、经营模式谋划、国内国际市场开发、资源筹集和分配使用、企业文化建设上重点开展工作,建立以核电为主的相关多元化运作的有效的管理机制。

对于核电行业而言,政府部门需要坚持进入核电的高门槛,严格审批、严格控制进入资质。在行业管理上要按照国际标准制订中国的行业技术标准,使行业内始终保持高科技、高素质、重视责任、重视风险的特质,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打下基础。在投资引导上注意投资者理念的相合性和长期稳定性。此外,核电行业的领导(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监管机构等)须针对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的特点,组织业内的企业共同应对风险,共同认识、共同承担“敬畏核安全,保护核安全”的责任,共同宣传核电,对关心核电安全和发展的民众给予正确的知识教育和引导。

升级要素

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核电商业模式,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核电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发展完善,实现升级。

首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必须要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支撑。核电企业要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核电技术,并通过创新,成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资产,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提炼核电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尤其是作为企业软实力、不可复制、可持续的“核安全文化”的内涵,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核电“百年老店”的支柱。

柳传志说:“创新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果。”要注重核电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把多年科学研究形成的知识转化为产品,不断提高核电技术的安全性、经济性,把追求安全、稳定、经济、环保作为核电业矢志不渝的目标,并紧跟国际上先进反应堆概念,研发高性价比的堆型(如模块化堆、小型堆、移动堆等),占领世界核电科技的前沿。坚持进入的高门槛,避免单一陔电技术路线。单一技术路线的最大风险是共模故障,涉及设计、制造问题,难于短期解决(如某型号BOEING飞机出故障,所有该型号飞机都要检查、排除同样问题)。符合三代主要技术指标的技术路线都可以开发。

其次,建立合理的、市场化的核电电价机制,即低于当地煤电标杆价,以保证核电既有市场竞争力,又有合理的、有能力防范风险的回报,使核电能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核电电价在全行业长期的轨迹上应该从低到高(类似水电),以体现安全水平的逐步提高所增加的设备价值和人员培养、物资消耗、废物处理等投入的加强。

当前,我国核电工业体系处于“上水平”的关键时期和“走出去”的起跑准备阶段,相关企业近年投入巨资开展装备研发和产能建设,具备每年生产6~8台机组的制造能力,大锻件等关键环节刚刚突破。如果后续没有明确而稳定的核电建设安排,将可能出现产能放空,刚刚形成的国产化能力面临衰退危险,整个核电行业会出现人才散失、科研中断局面。这不仅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将错过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丧失全球背景下核电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因此,现阶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争取加大发展规模,突破规模瓶颈,使国产化率提高、建设成本下降。

近期三代核电的高造价对行业有扼杀作用。可以考虑延长折旧期(如40年)、阶段性财务处理(如递延、融资租赁)等手段,渡过三代技术开发初期的高成本关口,在形成一定规模后更好地体现先进技术的安全、经济特点。

最后,打造核电的“生态圈”。从产业竞合发展趋势看,随着产业发展和模式创新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产品服务竞争、价值链竞争正在向“生态圈”竞争转变。在新的竞争模式下,合作共赢,共同做大产业和行业蛋糕,实现利益共享正在逐步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