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篇1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条件性策略;操作性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包括:激发探究欲望;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建构:解决问题。

1 启发引导阶段――激发探究欲望

在这阶段。教师要把学生带人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教学策略:

(1)充分感知学习目标,引导提出问题。探究活动前教师的目的明确,但学生的探究目的却不一定明确。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要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明确通过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这样学习活动才会有针对性。

(2)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习得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因此。新知识的学习必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引导他们主动地加以建构。比如,推导“梯形的面积计公式”前。让学生回顾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方法。并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尝试、体验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效激活了学生认识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为新课的探究活动铺路搭桥。

2 探索发展阶段――独立探究,讨论交流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所以,教学中要让每名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探究,去发现、验证。重新创造相关的知识。学生独立探究后,小组成员再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心得与疑惑,相互启发,使信息双向或多向交流产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教学策略:

(1)提供问题材料,便于学生独立探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的最好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该利用材料巧妙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如,教学面积单位,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测量线段的长短用长度单位,你认为面积单位应用怎样的形状,才能方便测量?用怎样的规格比较合适?怎样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是探究过程的主体,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呈现出一种积极建构的态度。

(2)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俗话说:授人以“鱼”只管一阵子。授人以“渔”却管用一辈子。为促进探究学习有效进行,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及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制表、画线段等简图、应用反例、类比等。

3 疏通建掏阶段――合作探讨,主动建构

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加以整理,使其有序化、概括化、明确化,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信息与信息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教学策略:

(1)延缓评价,进行多层面的交流探讨活动。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及小组内部的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应急于评价,因为在学生的探索活动稍有眉目时,就把结论告诉他们,违背了探究学习的最初意愿。因此应开展组际交流、小组汇报等形式的活动使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例如,前面所举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合作探讨阶段,各小组交流汇报。列表梳理。这样就能比较系统地展示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建构。

(2)创设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增进探究的信心。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每次探索活动的乐趣,因为探究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应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对探索成果的灵活运用。例如。梯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运用自己实践操作后得出的结论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了他们探究新问题的信心。

4 综合应用阶段――知识整合、求异探新

这里的“整合”。主要是指整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内容”,主要是通过综合应用来完成。课堂的“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数学课中的显性生成主要有:数学理论、数学技能、数学活动经验;隐性生成主要有: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想品德素质和个性品质等。

教学策略:

(1)将已发现的知识或方法纳入相应的认识结构,促进显性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只能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才能建构。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完成知识体系。例如,学了比例应用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苹果与橘子的重量比是5:4。苹果重4.5千克,橘子重多少千克?(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设计开放题,培养学生求异探新品质。开放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题主要有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等形式。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探究性学习;创新运用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以及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层面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提升国民素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寓教于乐。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一、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基本内涵

从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研究已经成形。《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曾言“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从当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业界大致认为探究式学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则指学生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师与生结合,“教”与“学”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既需要体育教师深入地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还需要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探究,以最终提升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自身探究活动,了解成功和失败的感觉,才能为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首先,探究性学习能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例如,体育导师可以将体育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探究式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关注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注重学生实践和探究过程。

第三,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核心,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努力探究。一般而言,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包括设置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得出结果、解释结果、评估过程以及交流推广等环节。

第四,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自我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科学性,让学生在真实、科学的教学场景中不断尝试、不断发展、不断探究。

第五,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营造场景和引导学生,为学生准备物质条件,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知识建构。学生则始终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查收、收集、实验,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具体问题进行假设、实验,以得出结论。

最后,从教学效果层面而言,评价探究式学习不能从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气氛出发,而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这三维目标层面有所创新。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体育课程实践的首要任务。其次,教师同样应该关注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体育实践能力、基本运动天赋等,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应该着眼于此,利用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更加广泛的体育爱好,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探究性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模式来获取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3.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需要体育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求异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探究机会。只有如此,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

4.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学生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于评价。首先,体育教师应该避免学生被动参与体育活动,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是避免体育课堂枯燥乏味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教学活动评价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阶段性评价和学期评价相互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为基本目的,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

三、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健康成长和未来体育锻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体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果.让探究点燃热情,激活思维[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14,4(8):91-93.

篇3

【论文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引言

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1 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拟、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乃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打上他人教学影响的烙印。对绝大多数初出茅庐、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起初多少会感到迷惘、困惑,没有一个模仿过程,单凭自己苦思冥想、困惑,那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对此日本学者曾以作诗为比喻,说“作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偷是不成诗的。只有偷得巧妙,且偷与创作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更美的诗”。

2 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至此,别人教学影响的影子逐渐消失,自己的东西多了起来。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独立性教学阶段,是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必经阶段,这一个阶段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性教学便不会悬置在虚空之中。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们毕竟不会永远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而会产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曾多次谈到:“我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寻找我自己,在茫茫的生活海洋、时间和空间的海洋、文学与艺术的海洋之中,寻找我的位置,我的支持点,我的主题,我的题材,我的形式和风格。”

3 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4 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所有成功的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享受!此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教学艺术特征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其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且处处闪耀着创造的光芒。此时的教学艺术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得到同仁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这些语文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既不能躐等,更不能颠倒。当然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各个人是不一样的。从一个阶段过渡、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教师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离不开主客观条件(如领导的谅解、支持和同事、学生的配合等),其中主观条件(如锐意创新、坚韧不拔等)又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模仿成分逐渐减少,创造成份逐渐增加,创造更高的阶段,直至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5 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集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于一体,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带有教书育人的综合导向性、传道授业的职能目的性、说文解字的艺术欣赏性、言谈表意的深刻性、师表风范的强烈示范性、情感激发的直接感染性以及理解教材的独创再现性。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追求[J].人民教育,2007(20).

篇4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激活学生增求知欲和学习潜能,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 有针对性地拟订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要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甚至高效,就必须明确切实可行的探究目标,否则探究过程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探究什么问题,探究的过程怎样组织,学生的探究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在课前都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如果探究活动的目标低于或高于学生的实际,就不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实质性的发展。起点的把握可从研究知识的逻辑体系中来,可从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中来,还可从研究学生的现实经验中来,或者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2 准确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时机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时机,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的活动。

在结论探求处引导。教材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应当是多样的、动态的。组织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将静态的结论还原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像科学家一样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在思维偏差处突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许多教师处理学生出错的方法是“换人回答”,这样既是对前面学生的全面否定,既容易挫伤其自尊心,又往往流失了探究学习的宝贵资源。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帮助学生在探究中修正错误,加深理解。

在应用拓展处应用。传统课堂中的练习以反复机械训练为主线,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为目标,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使学生形成了消极的学习情绪。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应用情境,把数学应用活动变为探究活动。

3 认真扮好探究性学习的角色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既不可长期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也不可“过于疏远”,把所握好分寸,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度。

教师应该是探究性学习的先行者。要使探究性活动富有成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要先行探究,既要以教师的身份解读教材,又要以学生的身份学习教材。以教师的身份解读教材,重在安排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学生的身份学习教材,重在预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教师以双重身份进行探究学习前的思考与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才会胸有成竹,水到渠成,促进探究学习达到一定的高度。

教师还要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处于一种自由、安全和愉悦的状态时,才能真正自主地进行探究,创造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为此,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要积极营造好探究性学习安全、和谐的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与动机。同时,要通过组织互动,比如猜想、操作等,导入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提高探究学习的效度。

教师更应是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在探究性学习中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善于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在导演、引导开始时和过程中要时刻思考“引在何处”、“导向何方”、以及“怎样引导”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分歧或错误,教师要适度点拔,不强制压服也不刻意回避,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热情鼓励,积极引导他们化解分歧,从而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准度。

4 科学准确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抽象性强的内容,再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也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受探究条件限制的内容,也很难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要科学准确地选择好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在选择探究内容前,要充分了解本学科编排体系、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如何准确选择好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当做到如下三个点:

一是讲求适度性。也就是说,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做到难易适中;探究性学习活动所需时间也要科学控制。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难度过大,超过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探究的内容太容易,缺乏思维的深度,会让学生丧失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还必须考虑时间因素,既要保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时间相对充裕,使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展开,又不能因时间过长而冲淡探究性学习的目的,甚至无法完成预定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内容。

二是保证趣味性。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利用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以相对活泼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以提升其深度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选择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探究欲望,培养探究意识。如果选取的内容能引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产生对未知的事物“打破沙锅问到底”兴趣,探究性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表明,选择一些既能结合教材内容,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学生最感兴趣。

三是坚持渐进性。探索性学习也只学习的一种形式,循序渐进非常重要。对于探究意识尚未养成,探究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其探究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渐进的方式呈现问题。

总之,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挖掘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切实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时机,扎实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真正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智慧生长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 浅析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可用性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 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可用性与优化策略研究B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现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浅谈化学学科的可用性学习 试论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设计的可用性探究 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浅析 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研究 试论小学几何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该网站探究性资源的配备并没有依据教材版本和教材单元内容来进行,而是由教育专家选择各年级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进行资源设计、开发。目前该网站已经为小学教育提供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四个学科的学习目标、文本资料、媒体资源、活动建议方案、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其中,科学学科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涵盖28个主题和100多个子主题。

由于笔者主要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因此,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为例,浅谈探究性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可用性。

一、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

为了保证探究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在进行可用性探究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及本文所限定的探究性学习资源的范围。

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是指学习活动中所选择的学习材料,而广义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除了学习所需的材料如文本资料、媒体资料、工具外,还包括教学环境、学习方法、活动方案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等实施条件和实施者。在本文,笔者提及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取其狭义,即笔者在教学中对探究性学习资源的选取、组合是自由、灵活的,一切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为准,不强制使用或不使用某种资源。

二、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评价标准

可用性最初用于TT产品/系统的评价上,是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可用性的定义有许多,目前较常用的定义是1991年Shakel提出的:可用性是指技术的“能力(按照人的功能特性),它很容易有效地被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经过特定培训和用户支持,在特定的环境情景中,去完成特定范围的任务”。根据这一定义,陈丹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一文中将可用性分为三个维度,即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其中“有效性”含有探究性学习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度、资源模块设置与教师要求的匹配度、多媒体资源质量帮助教师开展活动的有效性、资源具备的探究性特征四项指标,“效率”含有教师获取资源的速度、教师获取资源时的操作便捷度两项指标,“满意度”含有资源对教师需求的满足度、教师比较探究性学习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满意度两项指标。

总体上说,笔者对陈丹评价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的标准是认可的。教师是探究性资源的使用者,对资源的优缺点有深刻体会,从教师的角度对资源进行评价无可厚非。然而,学生是资源的接受者,学生对资源的接受度、满意度也应影响着资源的使用效果;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不断凸显,探究性学习资源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者。因此,笔者以为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纳入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评价中,更能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可用性表现

1.探究性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观察、发现和动手的平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是主动的一方,需要主动发现科学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资源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如在教三年级学生观察叶子时,可让学生以校园中的植物为观察对象,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纹理、气味等,并引导学生比较、统计同一棵植物的两片叶子的特点、两棵或者多棵植物的叶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世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的结论。另外,教师可利用网络图片、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中叶子在形态、颜色上的改变,拓展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认识。

2.探究性学习资源促进了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因此,教师需合理利用探究性学习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活动。例如,在教三年级学生认识水时,教师以问题导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水,然后通过让学生观看溪水、河水、海水、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图片或视频丰富认识;继而借助各种容器、工具引导学生感知水的颜色、味道、气味等,从而认识和把握水的性质;接着通过将纸片、糖等物质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水可托举、能溶解物质等特性;最后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究水的用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疑难和教师的解答都是师生互动的表现。探究性学习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过程,极大促进了师生交流互动。

篇6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标准 探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对探究性学习应当从如下多方面进行理解。

一、探究性学习是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对传统落后学习方式的变革。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现科学素质的提高,依靠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是无法实现的。探究是一种研究科学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在学习中引入研究科学的方法。探究的过程有时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即使没有结果出现,探究过程仍然使人得益,这就是重在参与。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的课程,学习生物的过程,可以象研究科学一样进行探索。生物课程的探索过程,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培养许多科学素质,这是传统应试教育无可比拟的。

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学习,主动追究知识自然事半功倍。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在教学的模式将以参与课外活动、创设实验、组织讨论、交流等方式为主,学习上自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工作是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动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探究性学习提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注入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都是应试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上课,实际就是听科学、看科学,看权威、听权威,人们不敢轻易怀疑真理和挑战权威。被动的学习,势必压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程标准提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探究性学习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国科学和教育的基本状况,科学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重点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时不我待。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侧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就是勤于学习和乐于学习,主动提高自己。勤于学习是永恒的要求,而乐于学习,关系到学习的趣味性和成就感等激励因素,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成功感会激发学习的兴致,形成良性循环,产生良好效果。教材和课本中的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是基础性的知识,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是学习探究的基础,需要好好掌握,但绝不是我们仅有的目标,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在学习探索过程,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过去,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侧重死记硬背,侧重经验之谈,如今,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完全可设置问题,通过实物显示、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观察比对,分析讨论的解决问题过程中重现和巩固,我们在有理由的情况下,可以怀疑真理和挑战权威,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课程标准具体明确重点培养的能力目标,即包括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而突出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过程不仅是要求学会基本知识,还强调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科学态度等各种素质要求,探究性学习对能力的培养,全面而且有重点的,层次分明。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在排斥其他传统行之有效的实用学习方法。课程标准推行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但没有与传统诸如启发式、发现式等学习方式相冲突,而且探究过程需要的诸如观察、阅读等能力则仍然是必备基础能力,在探究过程,仍然应该得到应用和发展。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用到了“引导”,显然,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仍然起到主导作用。这与一直坚持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没有矛盾。

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推行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目标。

我们引导和要求学生学会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少许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授学生“渔”而不是“鱼”, 良好的学习的方式,可以终身受益。当然,具体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但我们倡导的是一种与探索科学相同的学习方法,即在探索过程主动地学习,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帮助者。

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途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探究就是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探究教学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然而最基本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和思路,分别论证和排除各个思路的可能性,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探究性教学强调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来自问题的突破,所以,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创设。比如,气孔是植物体进行内外交换的门户,我们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气孔是不是整天开放,什么时间开放较大,什么时间开放较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树叶表面气孔在不同时间段的开放程度的观察,得出气孔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影响气孔大小的原因是什么,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

篇7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的改变。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化学新课改的学习我认识到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以前的权威,主角变成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估者,探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下面谈谈我对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和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作相比,它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一)获得亲身参与探究,寻求知识的体验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态度,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最终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学会交流与合作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人要能在现代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有一定的协作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空间,学生要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交流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形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内外的实施

目前在我们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工产品无处不在,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化学污染,这就为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教材的一些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严密性存在的疑问和争议,化学课堂的有限性就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共了必要性。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开设探究性学习,应分为课堂探究性学习和课外探究性学习两种。

(一)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个探究活动就是“提出(发现)问题―探究活动―收集证据―科学抽象―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的心里制造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在课堂上留一些疑惑让学生回去探究去

例一:在学习酸雨的概念后请同学们回去后查阅资料然,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测定本市的雨水是否为酸雨,上网查询全国的酸雨污染情况现状如何,下节课在实验室里已检验本市的雨水是否为酸雨。这样,学生们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又好奇地带着问题出了课堂。

(二)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查找、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拟定相关的验证实验,指导学生写总结论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等。

1、指导确定探究性学习课题

拟定探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而且还一定要接近学生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些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2、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指导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探究性学习,着重点是改变以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解决问题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学习方式。这些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是主角,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起着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3、科学地评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结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离开了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向了团体合作探究学习;由学习单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利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研究实际问题的学习。因此对这种学习的评价不应只是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科知识的运用深度与广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协作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学生有了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怎样的变化。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成绩评定可从学生活动记录、活动出勤、收集整理的资料、总结报告、成果展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评定。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而增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过程。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8

一、探究性学习概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在我国汉语中,“探究”有“探索、研究”之意,可以理解为从多个方面来研究探索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英文释义“inquiry”可以定义为寻求信息和知识的求真活动,寻求所需要的信息,寻求对某一现象的解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等。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围绕学习及生活中的多方面知识来自主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构建科学的学习方式与思维路线,领会科学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在终身学习方面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基础。

(二)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和空间上是开放的。不拘泥于课堂之内,把有限的课本知识转化为无限的学习动力。要是学生自主寻求答案,就能从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科学的精神。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学生才能更容易的理解与记忆。探究性学习中重在学习的过程评价学生时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来评判,而要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态度与表现。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又相对较死板,学生听课也缺乏一定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将为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对扭转传统教学课的弊端有着一定的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说是培养了学生探索探究的欲望,动手动脑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切实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实施,其具?w内容与评价方式都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把重点放在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上,重视合作与交流,重视动手动脑能力,尤为关键的是学习的过程,注重对知识的应用。

其次,课堂中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不能充分完成。课后学生面临一系列作业与补习,探究问题的过程便不了了之。

在次,一些情况下学生会自由组合,这就使得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探究就会显得轻松容易些,而知识积累较差的学生就有可能探究不出结果来。

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把探究性学习当做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很多方面还显得过于形式化。一些问题不适合学生来探究,还有一些问题过于难理解,超出学生的自学能力范围之外,使探究性学习不能顺利进行。

(二)探究性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尽管进行了多次新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评价的改进与激励。现在大多数的教学中教师仍然充当着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在一方面是好的,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失去了原有预期的效果。

探究性学习过于形式化,传统教学理念的填鸭式、灌输式,都是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一成不变,学生学习的地位与方法就不会随之而变。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改变探究学习的形式化倾向

培养教师的新观念,在课堂中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亲身感受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真正融入其中,乐于思考,对不懂的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也真正的打破传统观念,创造真是适用于学习学习探究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合作与探究的基础与前提,合作是探究学习的途径与方法,探究式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这三者的有机结果能够促使探究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重视探究学习的探究过程

把握好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生活,融入生活,做到知行意的有机结合。

(四)改善探究学习的评价方式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 探究性学习 问题 关注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这是探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为标志,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参与其中,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给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从中掌握翔实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探究过程及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在政治学科探究性学习中,各个探究专题的内容、角度、方法、目标和涉及的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甚至是跨学科的。无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观念,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学习方法与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思维方式与师生关系都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狭隘的课堂,融入开放的、自然的、社会的大课堂,以开放、宽容、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提倡师生之间的辩论,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往往不能使之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这就使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处于主要地位。即使有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法,但也不能持久。因此,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不能追求形式。不论是具体的一节探究课,还是培养学生的长期探究意识,都要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不以“少数学生完成了”代替“大多数学生也完成了”,不以“少数学生适应了”代替“大多数学生适应了”。

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理解,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很少考虑学习的内涵、实质、应用条件等,将课堂教学中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表面上气氛活跃,实则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在政治课探究性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植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无限空间,关系到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给政治课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是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积极、探索。

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全盘否定,某些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感知和理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探究性学习,几乎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整堂课都是讨论,很少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其实,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因“课”制宜,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匆忙上阵。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设置的探究问题,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但在设置时既要考虑探究的对象,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探究问题不宜太大,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忽视对象、选题过大。探究的问题一旦确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于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有数、有话可讲。教师也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与新观点,预设解答的各种可能、方法,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探究的动态与进程,适时给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偏离主题。同时,探究过程要有可视性,探究方法要有可操作性。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教师要做小结,切忌没有点评草草收场。

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同。探究有难有易,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恰当的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缺乏必要的筹划调控技能,课堂的节奏、密度与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探究氛围就浓而不闷,学习气氛就活而不乱。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探究日记,及时记载探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有效反思探究成败,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日后的深层次探究提供经验。

篇10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作用,不对问题做结论性的概括,问题结论由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应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他们是“演员”而不是观众。2.问题性。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可探究性,亦即问题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可探究性,同时还要顾及能否引起探究主体的好奇心和兴趣。3.合作性。问题的探究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而是由多人共同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探究方式。探究问题交由各学习小组来完成,各学习小组内部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工就是各人责任的划分,合作就是对问题的综合解决,通过学习小组的分工协作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当中,在学习活动之中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步骤

1.地理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地理探究学习的起点。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但因学生基础的限制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那么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自行提出。如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纬度相当,但气候差异很大,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然就会提出“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而纬度位置相当的阿拉伯半岛却是终年干旱少雨?”

2.假设或猜想的提出。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而假设或猜想提出则是地理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决定着地理探究学习的方向。当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而纬度位置相当的阿拉伯半岛却是终年干旱少雨?”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如果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互换位置后会如何?或者太平洋不存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还会成为‘鱼米之乡’吗?”教师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想象,利用已有经验和存量知识,形成对问题答案的设想。

3.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前面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猜想出发,各学习小组对猜想的内容开始收集整理资料,由资料来验证假设或猜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或猜想制定探究方案,明确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和收集的方法。学生根据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位置,搜集整理出两地现状气候的成因与地形、海陆位置关系的相关资料。阿拉伯半岛因地形为高原,没有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故降水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受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影响本区降水较多,加上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形成“鱼米之乡”。学生通过分析整理进行归纳与综合,为形成对假设或猜想的解释奠定了基础,为问题的解决服务。

三、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探究性学习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结论性评价。作为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因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研究问题的方法步骤、创新实践能力等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灵活性。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参与评价的可以是教师,学习小组或者是学生,但应以学生为主,学生可以先行自评,而后由学习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评价。在自我的评价中学生由自评可以找到自信,由集体的评价可以找到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则是对个人或整个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肯定,是对探究活动的一种评判。其次,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多元化”,可采用有笔试、口试、动手制作、竞赛等形式,对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要多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再次,在评价的过程上,可采用阶段性评价,也可采用终结性评价。无论是阶段性评价或者是终结性评价,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意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人员个体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但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需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主体的整体参与,开展合作与竞争。“探究性学习”讲求全员参与,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团体的力量来完成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则是比较理想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开展研究,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并对问题发表自己的建解,商讨后形成小组决议,交由各小组对问题进行再研讨。在问题的研讨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2.问题的可探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相关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适合探究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而后引导学生对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对缺少可探究性的问题,或不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宜采用讲述方法或让学生自行解决的办法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