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过程 延伸 可行性 公共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33-01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是每所高校公共必修课,然而大部分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的时间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未开设体育课程,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导致肥胖,形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等。高校在取消公共体育课程的理由上大致相同或相似。
学习、论文科研以及就业成为很多大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最直接的原因,而且很多学校在大三大四取消体育课程也是出自于考虑学生学业或者就业问题。强健的体魄是做好一切事物的保证,体育教学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反应速度和思维活跃灵敏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大三大四取消公共体育课,导致学生体质下滑、抵抗力下降,形成各类疾病,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科研。在大三大四取消体育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3选题目的及意义
根据现阶段存在的现实状况,分析取消公共体育课程的原因和利弊,旨在为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思想价值观。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在身体健康方面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是培养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体育教学过程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的延伸对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科研和踏入社会就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该方面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2 结果与分析
2.1学校教学理念使体育教学过程延伸受到阻碍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访谈得知,全国很多省市高校都在大三大四取消公共体育课程,而且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行为,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难以改变,使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的延伸受到极大的阻碍。
学校考虑学生在大三大四学习任务繁重,并有毕业论文需要完成,同时大四学生还需要面对就业问题。
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和一个学校的教学安排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行为,学生接受教育信息主要受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2.2教学效果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延伸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过程本身是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身原有的技能基础上充分运动体验乐趣;并能使学生在向新的技能水平挑战中体验乐趣;最终使学生在技能习得后进行战术和技术创新和探究中体验乐趣。乐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保证。
通过了解发现,很多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够,首先是因为没有基本的技术和技能,不能达到发展运动爱好的水平阶段。追其原因,主要是在大一大二体育课期间没能学习一项技术,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是敷衍过关,导致在开设体育课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形成没有必要继续开设体育课的思想。
2.3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是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延伸和发展的因素
全校性体育课全部由体育学院专业老师担任,体育学院专业课程多,教师任务繁重,加之公共体育课学生多,课时多,师资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部分教师个人专项技术水平突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零基础学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一项能和同学交流的技术,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2.4地区差异和地理环境阻碍教学过程的延伸和发展
海南省地处热带,夏季时间长,天气炎热,太阳辐射强,致使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室外体育活动;冬季阴雨天气较多,也不宜进行室外体育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来看,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场地场馆以室外较多,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多场地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2.5学生主体意识也是影响教学过程延伸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体意识是影响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对自我体质和健康状况的认识关系到体育课程的质量,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3 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1)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观念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延伸和发展,学校是否重视体育课程是体育课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因素。学生在选择自我喜欢的项目的前提就是学校首先安排体育课程,而海南师范大学现实状况是学校在学生大三大四期间未开设体育课。(2)学生在大一大二体育课上未能真正学习到一项可以和同学朋友进行交流的项目。(3)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影响体育教学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4)师资力量决定体育教学能否满足庞大的学生数量。(5)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6)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对体育课的重视度欠缺,不能认识到个人身体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3.2建议
(1)首先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和理念,应该在学生大三大四期间开设体育课程。(2)加强教学监督,设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应该激发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内学会一到两项可以与同学朋友交流的运动项目。(3)学校和其它教育部门应该加强体育学院师资力量的建设,至少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对师资的需求。(4)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等的硬件建设,尽可能满足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做到物尽其用,定期对已有的场馆设施进行维修管理和统计。(5)学校等应该开设体育知识讲座或者进行其它方式的宣传,从思想意识上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普及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佩.辅助体育教学的有力工具――结构方程模型[J].学校体育学,2004,07.
[2]黄刚,肖雪武.浅谈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J].科技世界,2012,30.
[3]马春英.教学过程的三个延伸――兼论体育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观[J].体育学刊,2000,3.
篇2
【关键词】中职 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克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9-01
在我个人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中职学校对与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这是能够影响学生们课堂上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普遍是不为学生着想,只是本着自己怎样方便怎样上课的思想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学生是否需要老师根据自身专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而能促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本文就针对中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一下初步的剖析,在此过程当中给与适当的解决办法,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积极地给与评价。
一、当今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学生心理现状
当今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对教学的质量要求已经是逐渐的在下降,这样对于教学就只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这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优化,给学生们上课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有很多学生觉得上体育课就是时间上的一种浪费,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上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老师教学内容也是比较单一没有什么趣味性,这样就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是存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够跟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联系,对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很感兴趣两方面,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在中职学校学生们对体育教学存在哪些心理障碍
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授课过程与自身对体育课的看法不一致
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学生自身的想法就是老师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让自身的能力能够在体育课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确实很少能认识到的,所以学生与教师对于体育课堂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点,与此同时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所在。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这样的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的看法有所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清学生们究竟想要在课堂上得到什么,应该让学生能够得到哪些方面的培养。
2.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上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对于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到认真的规划和整理,这样就使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教学内容凌乱复杂,这对于我们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是很不利的,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们的内心也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很多时候学生会认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很没有意义,这样就使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产生,促使学生产生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障碍。在此过程中希望能够引起我们教师朋友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让学生们对于体育课堂教学重拾信心。
3.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过程对自身专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从各科进行对学生职业素质及技能的培养,这样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的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来面对今后的职场竞争。可是还是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还是一成不变的老传统,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代职业类学校体育教学的新形势。所以会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当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非常大的心理障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弥补,下面我就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对这一点进行相关的阐述。
三、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有哪些
1.将教学过程逐渐从引导过程转为带动过程
在中职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普遍认为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最实用不过的了,可以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由于中职学生们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引导式教学方法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那就是将引导逐步向带动教学进行深入,这样学生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自己更加适应当今技术型人才发展的趋势。
2.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进行摸索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积极的观察学生在上课时的心态究竟是怎样的,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这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是有着巨大压力的,在课上和课下多对学生内心进行了解,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到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和巩固自身专业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观察,这才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3.结合学生们的专业特点开展适应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比如针对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将健美操教学以及体育舞蹈教学进行融合,这样学生在面对今后的工作岗位就可以将这一教学方法与工作很好地融合。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以及上手胸前传接球或者原地各种运球的教学,让学生的上肢力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学生在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不同专业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地培养。
结论:以上就是我个人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一些举例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其目的就是能够让我们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在此期间我个人的观点还有很多的缺陷与不足,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使我们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能够更加辉煌的发展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福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1期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想品德;德育
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 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积累写作素材,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阅读优秀文章,感悟贤者大气
初中语文课本中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之作,指导学生读千年范文,做时代新人。司马光“以俭为荣,以奢为耻”,在今天仍需发扬光大;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奉献精神仍堪为楷模,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国忧民值得后人仿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引人深思……要求学生背诵名诗名词、名人名言,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轼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问苍茫大地,谁举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心中充满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大气”文章,了解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前进的动力。进而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这样中学生的作文就不至于一味地沉溺于个人得失的小天地里,他们心中自然会装有世界,他们的作文自然会“大气”起来。这样的阅读训练能有效地把作文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提升作文的立意。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时,不仅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理解“大气”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了解他们的伟大业绩,感受他们的情怀。
二、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培养优秀品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观察”。观察和分析是写作的基本功,不会观察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到写作,冥思苦想,腹内空空,当然写不出东西。不会分析的人,一定不会将观察的材料,进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不会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当然写不好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真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有米可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思考社会现实,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学校观察老师和同学,在路上观察社会,在家观察家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在写作过程中,观察和感受是攫取生活材料的两个阶段,而感悟则是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即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内在的价值。从“从校门进入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悟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如果没有德是不可能悟出的。从“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生活无处不存在亮色,而要挖掘亮色,必须以“德”为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
三、 提倡学生敞开心扉,写日记、写随笔,养成写作习惯
篇4
[关键词]高校国学教育 国学内容 课程体系 国民精神
[作者简介]吴少伟(1980-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华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河南 新郑 451100)戴庞海(1966-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献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国学教育发展战略与课程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AA-00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40-02
最近几年,由于国学教育变得越来越广泛,高校国学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1994年青少年读经运动开展以来,就有许多来自于民间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开始在学校里尝试传承国学教育思想。例如杭州的诸修草堂就为三岁以上的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读经活动,河南的先锋国学研究院和陕西的明德国学书院主要为青年儿童讲解相关的国学经典。与此同时,国学方面的书籍、网站、讲座、论文以及竞赛等也非常多。有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培养学生们的国学能力,例如,1984年我国第一个国学研究室就是在深圳大学里开设的。然而,我国的国学教育还仅仅处于探索以及实践阶段,其教育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并且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高校国学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人才的最后一个关口,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才人格的主要定型期,而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善将直接决定他能力发挥的程度,因此,以人格教育作为特色的国学教育,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引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院校开展国学教育能够有效地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使得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并不断发展,这也是新时代高等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一百多年前,为了改变任人欺辱的命运,我国开始抛弃传统的经典式教育,转而推行西方科学,使得我国走上了工业文明的道路。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发现这种做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为了挽救这一文化断层局面,继承并发展前人的智慧,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相应人才培养的责任。
2.发展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高校的国学教育还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塑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现如今,一个国家如果想要获得真正的尊严,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有更多的国家尊重这个国家的文化,因此,国家的繁荣复兴,不应该只局限于经济的发展,还应该注重精神文化的复兴,而高校国学教育的初衷就是发展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
3.传承中华民族的和谐信念。在高校的国学教育中,比较注重以和谐之道来构建新时代的价值观,进而实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目前,国家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时代的发展目标,而和谐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面的基本精神,国学中的“和合中庸”“人格完善”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都表示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念,这种信念不仅对于国家稳定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4.构建新的国民教育体系。高校的国学教育可以涵养学生的智慧,完善、优化国民教育的整体结构,提升国民所具有的人文素质,进而提高国家的软性竞争力。现代教育体系大多是以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传授作为核心内容的,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则注重人格的修炼,例如国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明的正是修身、明理、正心的理念,将国学教育列入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弥补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素质以及道德方面教育的缺失。
5.对现代教育进行补充。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补充,与现代教育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周易》中的“人文化成”,所指的意思是文明创造精神;《易传》中的“自强不息”,主要表现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论语》中的“和而不同”,主要是指文化上的绚丽多彩;《易传》中的“厚德载物”,是人类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出自许多典籍中的“天人和谐”,主要是指人类的最高精神境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高校国学教育的范畴
按照学科分类,可以将国学分为史学、哲学、文学、宗教学、伦理学、礼俗学、版本学以及考据学等,其中,主要是以儒家的哲学作为国学的主流。如果按照思想对其进行分类,又可以将国学分为:先秦诸子以及儒道释三家等;如果按照《四库全书》将国学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如果按照《国学讲演录》对国学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经学、小学、诸子、史学以及文学。高校国学教育需要选取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以及伦理的内容进行学习。学界普遍认为,经、史、子、集四部的精华就是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内容。
1.经部。经部作为儒家的经典代表,注重于形成伦理道德以及人文素养。通常情况下,经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书类、易类、礼类、诗类、孝经类以及春秋类等,这些大多是儒家的经典名著。
2.史部。在国学教育中,史部方面的著作大多注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通过对于史部的学习可以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责任感。史部著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编年类、纪传类、纪事本末类;或者正史类、别史类、杂史类等。
3.子部。国学中子部多为诸子百家,比较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理论。一般情况下,子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农家类、法家类、医家类、术数类、天文算法类以及杂家类等。
4.集部。国学中集部多为诗词歌赋,比较注重于发扬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形式。通常情况下,集部主要可以分为:别集类、楚辞类、词曲类、总集类以及闺阁类等。
三、高校国学教育的课程选择
国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主要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国人的健全人格,所以说,国学教育需要完全贯穿于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其中,高校的国学教育仅仅是这一体系里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绝大多数高校是四年学制,并且在第四学年,基本上属于学生离校实习或者寻求就业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仅只有三年。由于专业课和公共课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占用了他们绝大多数的学习时间,所以说高校学生接受国学教育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鉴于以上分析,高校国学教育的课程选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在接受高校国学教育之前,学生们需要中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相关的国学教育;第二,确保国学教育内容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年龄以及实际的理解层级;第三,保证国学教育内容的通识性,而不是对其进行非常专业的学习;第四,将培养学生们的人格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依据上面的教育原则,可以将高校国学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1.儒家经典模块。课程安排主要有:《四书》研读、《五经》研读、《论语》研读、《孟子》研读、《诗经》研讨等。
2.史学经典模块。课程安排主要有:《史记》研读、《汉书》研读、《三国志》研读、《晋书》研读、《资治通鉴》研读等。
3.诸子经典模块。课程安排主要有:《老庄研读》《墨子》研读、《荀子》研读、《韩非子》研读、《孙子兵法》研读以及《公孙龙子》研读等。
4.文学经典模块。课程安排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唐诗研究》《宋词研究》《文选研读》《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楚辞研究》以及《音韵学》《训诂学》《古文字学》等。
四、高校国学教育的课堂扩展
由于高校的国学教育受到学时的严重制约,使得高校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接受的国学内容并不是特别丰富,而且高校的课堂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接受能力相差悬殊,使得高校国学教育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对于高校的国学教育来说,不仅需要确保一定程度的课堂教育,还需要将其向外进行扩展,使其与传统的课堂教育之间得到科学地配合,进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鼓励并且支持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以国学作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进而丰富高校国学教育的模式。以校园文化为基础的国学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特优点:一是该形式的国学活动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学生们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较为灵活的安排;二是该形式的国学教育比较灵活,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进而提高参与热情;三是通过参与该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国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安排有关部门以及单位定期举办一些以国学作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或者文化讲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国学教育的层次。我国许多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充足,并且相关的国学专家以及教授众多,功底深厚,可以依据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特长,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各样的专题讲座,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国学水平。
再次,邀请一些校外的专家或者学者来到本校进行国学方面的访问,同时举办相关的以国学作为专题的讲座,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国学教育的交流和经验共享。目前,有许多高校都有规模不等的国学研究所、国学院或者国学研究中心,并且这些高校当中都有一大批是专门从事于高校国学教育研究的学者。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高校国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通过不同渠道,吸引一些民间的国学机构进入高校,加强民间和高校之间的国学互动。国学教育始创于民间,在民间有许多有识之士对国学教育已经做出了较多的比较有益的尝试,其中绝大多数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杭州的诸修草堂、无锡的至德国学研究院以及陕西的明德国学书院等。根据实际统计,目前我们国家民间运作得比较好的国学教育机构不低于1500家,同时,在网络上还有许多虚拟性的国学教育网站。由于这些民间国学教育机构大多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高校应该和这些民间国学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不同渠道,吸引他们走进高校校园,丰富自身国学教育经验。
综上所述,随着国学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广泛,高校国学教育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高校国学教育作为国家国学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理应根据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国学教育的客观要求,明确高校国学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而对高校国学教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与设置,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大幅度提高高校中国学的普及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报,1905(19).
[2]付以琼.高校国学教育的文化使命[J].大家,2011(19).
[3]孔令刚.高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几个问题[J].时代教育,2012(11).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可能性;实际教学效果;悖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8-02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多种电子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而自从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多媒体教学才开始真正地普遍实施,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替代了多种电子媒体综合运用的电教方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如计算机屏幕的直观展现,超链接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可能和多路径选择,网络的跨时空性等,这些从理论上而言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主体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技术可能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悖反。
一、本应有利于人文课程中情感内容表达的多媒介表达手段却带来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贫乏
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是人文课程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人文课程的课堂上,情感交流应该优先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沟通,人文知识的传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枯涩、干瘪,味同嚼蜡。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多媒介表达的生动丰富,教师在设计、制作和操控课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传统的讲台上,教师经常在讲台与台下的学生间走动,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达与反馈的途径,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当下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则被束缚在多媒体操纵台上,为了使课件内容完美呈现,必须时刻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进程,而学生也只看课件不看老师,只关注课件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视听盛宴”。这样一来,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逐渐从教学过程中淡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途径被貌似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所截断,影响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
二、本应有利于课堂理解的形象直观的视听呈现却带来了抽象思维能力的退化
强调形象直观一直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因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综合声音、图形、影像的呈现方式正好实现了这一要求,但当我们在把大量技术引入课堂加强形象性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抽象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发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课程,就其美育目标而言,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不只要“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以大学语文为例,它是需要通过接受者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够进入的艺术天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平面的表达媒介,视听的多媒体呈现能够弥补文字的这一弱点,但如果过分的依赖音像教学,可能使学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并非诱发想象力,而是在束缚想象力。文学艺术中的鲜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读者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会和感悟的。通过联想和想象,每个读者内心都能获取新的和独特的东西。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学生又过于嗜好热闹的音像画面,那么这种手段用得越多,似乎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就会越远。而且在当下这个“图像过剩”的时代,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读图”远过于“读书”,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保持和发展阅读文字、思考问题的文化习惯,如果学生只感兴趣于直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而对于阅读文字缺乏耐心,没有热度和激情,那么其语言能力就难以提高,就会对优秀的文句、优美的文学缺乏敏感,无动于衷不知美在何处。
三、本应扩大课程容量的信息输出方式却带来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对于信息的获取应该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人类接收信息的生理过程来看,对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多媒体对于信息的立体呈现方式更有利于人类获取信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综合了视觉、听觉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这个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停留时间短暂,易出现“信息飞逝”现象,学生不仅跟不上,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直接导致接受知识能力下降。一节看似流畅连贯,画面精美,声音悦耳的多媒体课在无形间就演变成了一场现代化的“满堂灌”。
四、本应方便操控课堂的方式却带来学生主体性缺失
篇6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75-01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同理,科学教学也离不开实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能力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验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验证所学知识并获得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然而,目前我们农村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合理分析,明了当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通过访谈的形式,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学校的实验教学方法大多是采用讲授法和视频观看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学生动手实验机会较少。由于思想上的轻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准备上、组织上、教学过程中都存在敷衍随意的现象。
2、实验预习学生准备不充分
学生是实验的主人,一切实验教学的开展从学生出发。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实验的教学是否有效最终都是要通过学生来检验的。实验是科学而严谨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实验态度和实验知识的准备,学生有时会出现“玩家家”的状态。学生进入实验室,情绪高涨,但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器材上,急于观察、摆弄器材,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步骤混乱,不清楚观察哪些实验现象,记录哪些数据。
3、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即使有极少的学生实验,也往往在老师详细讲解操作步骤后,由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往往只是在动手而很少有动脑,更谈不上对实验进行创新。就分组实验来说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做实验,收获不大。
由于种种原因实验课开出率不高,总有部分演示或学生实验开不起来.教学实践中以讲代做,“黑板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如何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科学实验教学面临的种种困难呢?
二、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实施有效实验教学
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7-9年级)明确提出:"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师做,学生看”的情形转化成“学生做,老师看”,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加强实验准备工作,保证实验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师在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前必须作好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各种仪器设备、物品,并且检查各种实验仪器、物品能否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如果有些实验物品学校没有,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或者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课前自制有些实验器材。比如在上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植物的种子》时,要求学生带一些瓜子、花生、苹果等种子实物,在课堂上既让学生亲手用自带的东西做实验,活化课堂氛围,又切实突破了种子的结构等重点难点知识。
3、切实重视演示实验,增强实验教学有效性
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科学现象和活生生的科学情景。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操作,成为实验的主体。
例如: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可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同学来拉,却能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拉开了,两相对比,肯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让学生有了提高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加深他们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领略科学思想,培养他们学习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4、有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者用眼睛看科学”。而分组实验恰好提高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它不仅能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运用实验手段来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操作技能。
5、拓展课外实验,使实验向课外有效延伸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不受教学内容的约束,又不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拓展了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因此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使课堂实验教学得到延伸。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教的更少,学生学的更多。”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实验,积极指导学生的课外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收获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文献参考:
[1]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 刘艳红.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成人教育;立项课题;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27―04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教育改革转型意识不断增强,成人教育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视角渐次多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同时,成人教育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成人教育发展目标不明确、价值取向功利、办学模式单一、教育体制封闭,所有这些,都对成人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课题立项研究的有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下一阶段成人教育立项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采集与分析构想
本文选取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期间威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及成人教育专项课题进行量化研究,共涉及课题77项,其中成人教育类重点课题38项,成人教育专项课题39项。相关数据均来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选择了课题批准号、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课题类别、单位等五项基本信息。各样本总量如表1所示。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l3.0进行各项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77项课题数据作以下分析。
(一)课题数量
反映“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总数、成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数、成人教育专项课题数及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总数等情况。
(二)课题所属单位
反映“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包括单位类别、单位所属区域(地区与省区)、单位排名等。
为数据统计方便,将单位类别划归为五大类:“211”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成人院校、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单位所在区域分为单位所在地区与单位所在省区两类。采用的地区划分法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将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东部(11省市)、中部(8省)、西部(12省区市)的方式。考虑实际情况,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不在统计之列。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课题数量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总数为1759项,成人教育类38项,占2.16%;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总数为39项。2006年到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总数为77项(详见表1)。
表1数据显示,无论是成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数的比重还是成人教育专项课题数.都有一定的增长,前者由2006年的2.19%增加到2010年的2.88%,增幅为0.69%,其中2009年出现较大回落,由前一年的9项降至2项;后者由2007年的6项,增加到2010年的22项(其中2006年、2008年没有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的立项)。两类立项课题立项数之和虽有所波折,但总体呈递增趋势,特别说明的是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立项数对成人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贡献逐年增大。
(二)课题所属单位
1 单位类别
通过对77项立项课题所属单位的频数统计发现:在五大类别中,“211”重点大学中标19项,占24.7%;普通高校中标45项,占58.4%;独立设置的成人院校中标6项,占7.8%;职业院校中标3项,占3.9%;研究机构则中标4项,占5.2%。
数据显示,立项数目最多的单位为普通高校,将近六成的立项课题来自普通高校,其次为“211”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将近总课题数的1/4,两者之和所占的比例为总立项课题数的83.1%。成人院校、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立项总数一共才13项,立项数量和高校相比,差距极其明显。
2 单位所在区域
根据单位归属地区频数统计发现,在77项全国教育“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中,东部地区立项数除2009年较之前有所回落外,总体呈递增趋势;中部地区除2008年没有立项外,总体立项数也是呈递增趋势;相反,西部地区除2006年和2008年没有课题立项外,总体立项数目呈递减趋势。2006年至2010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立项课题总数形成了强烈反差,东部立项数目远远超过中、西部,且大于后两者立项数目之和。从每年各地区立项课题数也能有明显体现(详见表2)。
统计分析还显示,根据立项课题所属省区频-数高低排序,共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位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课题立项,其余的如山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立项数。其中浙江省立项数目最多,其次为北京市12项,然后江苏省8项。立项最多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依次为浙江省、北京市、江苏省。与地区分布类似,省区分布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更为直观。除地区差异较大外,地区类差异也非常明显,同处于东部地区的浙江省和广东省,课题立项数就相差13项(详见表3)。
3 单位排名
另据统计分析显示,77项课题共有60家单位参与立项,课题的单位分布较分散。对所有参与立项单位进行频数统计发现,频数前11名的单位立项课题数为29项,超过总立项比例的1/3,为37.7%。立项数目比较多的院校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河南大学、西南大学,分别为5项、4项、3项、3项(详见表4)。浙江高校在成人教育研究立项方面,显示了较强的实力。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现状
总体来看,近五年来除2008年较2007年成人教育立项研究有所回落外,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推进,成人教育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话题,立项研究逐年增多。
(一)立项课题总数虽有所增长,但成人教育地位并未得到重视
2006年至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总体上来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立项课题总数上从2006年的5项上升到2010年的35项,增长幅度为0.69%。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成人教育地位并未因此而得到更多的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数量的增加,并不是因重点立项课题的增加而增加,其主要增加的部分是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从2006年的5项增加到2010年的35项,而专项立项课题,是没有经费支持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各立项单位自筹;其次,与同期其他教育类型立项课题增加的情况相比,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增加的数量是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总立项课题增加的基础上得到增加的,其所占的比重并没有多大提高,如职业教育类立项课题同期从2006年的14项增加到2010年的70项,其增长幅度为3.36%,五
年间重点课题立项所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比重为7.73%,而成人教育重点课题立项比重只占2.16%。
(二)立项研究主体虽广泛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全国高等学校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所属单位广泛多样化,从“211”工程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院校、职业院校到专门的研究机构,都有立项研究的课题,基本涵盖了各级各类的教学科研单位,但所属的立项单位,却主要集中在我国高等学校。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立项45项,占立项总数的58.4%;“211”重点大学立项19项,占立项总数的24.7%,而两者之和高达64项,占立项总数的83.1%。相反,其他三类教学科研单位总立项才13项,占立项总数的16.9%,两者比较相差较大。我国目前承担成人教育办学的单位主要由高等学校组成,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一方面显示了其强大科研实力,另一方面更是其办学水平实力的体现。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后,成人院校、职业教育院校甚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也都积极参与到了成人教育的办学中,它们站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因此,不能不受当前研究实力和办学水平影响,而将更多的科研立项机会分给发展较为成熟的高等学校。
(三)立项课题布局虽多呈分散状,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分布比较分散,区域上东、中、西部地区都有相关立项的课题;所属省份涉及全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在总共77项课题中,有60多家单位有立项课题。布局上来说虽呈分散状,但基于立项频数的考量,发现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具体表现为:第一,区域上,东部地区立项56项,占总立项课题的72.7%,比中、西部立项课题的总数还多35项,可见区域立项课题分布集中在东部。第二,立项课题的所属省份虽分布在全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但主要集中在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东部经济发达身份,立项数分别为17项、12项、8项、6项、5项,5个省市总立项48项,占总立项数的62.3%。第三,立项课题所属的教学科研单位虽60多个,但从立项数排名前11位的情况来看,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占据6个席位,分别是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立项数分别为5项、4项、2项、2项、2项、2项,6所教学科研单位总立项17项,占总立项数的22.1%。
四、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一方面,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成人教育将获得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大众化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自身完善的需要,所有的这些,都将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立项研究将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现状特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一)加强立项研究,提升成人教育地位
成人教育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教育形态,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承载了不同历史阶段需要担当的任务。然而,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随着高校扩招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出现了生源逐渐减少、办学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给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难度。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各种政策强调发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有的省份地区还通过立法加强成人教育发展,如2005年,十届福建省人大常委在大陆地区率先制定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实现了福建省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社团,在法规、制度、组织上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同时,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办学机构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某些办学机构进行学分制的尝试,所有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增强成人教育的吸引力。但由于“重普高、轻成教”的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要改变人们鄙薄成人教育的现状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大力宣传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作为指导实践开展与实践经验推广的成人教育研究因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独特的科研体系,从而增加了研究者们探讨的难度。但就目前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急需一大批高水平、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人教育研究和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而应对挑战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成人教育研究对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行动中增加成人教育类全国性立项课题的比重,提高立项课题的级别,采取委托或招标形式号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科研机构参与成人教育研究,从而达到思想和行动上切切实实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地位和水平。
(二)注重机会公平,统筹成人教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这样的前提,注重教育科研机会公平也应成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人教育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也需要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并且其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上述分析显示,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严重倾向集中于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个别学校,虽然这和经济、政治、文化、科研能力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要更好地统筹成人教育发展,就应该注重机会公平,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得以更好地实现机会公平,统筹发展:一是应强调研究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通过“学术帮、学、带”等途径,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通过课题的共同申请、共同研究、合作出成果的形式,提高其他成人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二是审批部门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整体研究水平的情况下,基于“严进严出,区别对待”的原则,适度放宽对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研究单位的批准限度,只是在结题时做到严格把握就可以,以此激励更多的科研机构参与到成人教育的研究中,并由此通过大量的科研实践经历逐渐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三)关注区域弱势,实现成人教育均衡
成人教育课题的立项分布的广泛化,有利于实现区域成人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上述数据分析显示,“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课题的立项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承认一定经济实力的支撑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但忽视弱势地区成人教育的立项研究,由此导致的恶性循环,将更加助长区域成人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基于这样的前提,就必须关注我国各地的区域弱势,加强该地区的立项研究,最终实现成人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当然实现成人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并非追求区域成人教育质与量的绝对平等,而是要实现成人教育的总体进步,使其能惠及更多的社会公民,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应加强东、中、西部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对现有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和布局进行微调与完善,进一步加大中、西部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修好内功,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立项研究机会;其次,可以在立项经费资助上尝试区别对待,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立项课题,可以适当降低资助额度,而在中、西部非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在立项资助上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额度,解决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发展调查[J].教育研究,2010,(9):17―36
篇8
关键词: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58-02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高职高专教师,面对专科生生源的现状,寻找建立“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是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现代职业教学观的树立,需要教师逐步走出学科体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一、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1.通信与网络综合系统实训平台介绍。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通信与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社会对通信网络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还没有跟上社会的需要。这中间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通信网络的了解仍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例如《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的实验实训平台还是传统的通信系统实验箱。近几年,我院建设完成了通信网络综合系统实验实训室,尤其是对SDH光纤传输系统、PSTN交换系统、3G移动系统等重要的通信网络平台的建设与教学应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对于通信与网络技术实训平台建设,实验箱仅可以对于一些原理进行演示性的实验,对理解通信技术的原理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些实验中散性地贯彻了一些测量技术的使用,贯彻了基本技能的传授。对于通信专业实训平台,使用了现代通信系统与设备,如光纤传输系统、交换系统、3G移动系统等重要的通信网络平台,它们的集成度很高,看不到某个具体技术,不能像实验箱那样直接演示,但从技能培养的角度审视,对于通信专业实训平台就是大量通信技术的堆积。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基础实验对每一项技术的实训,又要注重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
2.《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随着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信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学中做、做中学”教学理念的推行,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鲜明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始流行,这些新的模式经过教师的个人理解与课堂实践,逐渐融入到我们教师的理念体系之中。《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平台采用通信实验箱与真实通信网络系统相结合,主要完成对通信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并使学生具有通信网络组网能力和网络维护能力。在培养学生通信网络施工与运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拓展。近一年,我们在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平台(见图1)上对《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逐步向教师教与学生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方向发展。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课程的教学标准进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通信新技术的要求,以“项目任务”为线索,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强调所学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步。改革后《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设定了四个项目任务,通过完成这四个项目任务,可以使学生学习到通信技术理论知识并具备实际通信设备实操能力。如表1所示。
该课程实践改革主要是实训项目任务1和实训项目任务4,这些实训项目需要在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平台上完成,使学生具有通信网络组网能力和网络维护能力。通信专业的学生通过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对这些设备进行配置、管理和操作。
二、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1.互动式课堂教学介绍。近十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通过国家教师培训基地,高职院校的教师到德国、英国、新加波等国家学习交流机会的增多,国外“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触动很大,这些新模式经过我们教师的个人理解、课堂实践、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渗透到高职高专课堂教学中,融入到教师的理念体系之中,得到学生的欢迎。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恰当,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能分析问题,最终学生能对提出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在《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本人通过《在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组织教学活动,简化枯燥的理论推导和技术原理的分析,提出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教师讲明基本理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学生自己完成项目任务。通过互动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以互动的手段,来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学校现有通信系统设备,精选通信系统分析与测试案例,如光纤通信系统分析与测试,教师讲解光端机结构与原理、学生提出光纤通信系统分析与测试解决方案、分组对方案进行解说、教师设置问题,抓住重点作深入分析、学生确定最终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其方法一般为抛出案例——提出案例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最终解决方法——实施方案。教师设计好互动式教学课程非常重要,教师在整个项目任务中应该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应该是一个实施者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考虑是否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互动式教学,前期教学备课设计是非常重要,也是决定课程效果好坏的关键,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通过近几年对《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发现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更适合传统教学模式同互动式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使教师有机会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互动式教学等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视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断丰富,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国情,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课程教学效果 三维图形 识图能力
一、引言
《建筑构造与识图》对建筑类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应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节点详图,理解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及具体构造做法。但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上表现来看,该课程的教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也有学生自身条件的欠缺。尤其是对于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注重的是识图能力,对制图能力基本不做要求,这也给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通过课程的有效教学,既能满足学生专业上的要求,又培养学生足够的识图能力,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手段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教学方法手段分析
《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教学重点是介绍建筑各部位的构造组成及做法,并让学生掌握各部位构造做法的平面图形表示方法,且能熟练识读施工图,即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在讲授构造组成及做法时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学生熟悉的建筑物、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参观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的图片、照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但图片、照片能反映的也只是某个部位片面的内容,对于某些需要多方位理解的就无法完整表达。
比如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学楼,通过拍摄照片进行细部构造讲解,确实会使学生感到似曾相识,因为毕竟学生在其中生活和学习,但他们往往会视若无睹,课堂上教师讲的时候,可能有部分同学会觉得“好像有那么一个部位”,却不知道具体指的是哪里,更不要说将构造做法与平面图形结合在一起了。
比如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一,一个班的学生同时参观,人数众多,很难管理;二,参观施工现场的时间过短,只能走马观花,不能深入了解构造做法,更无法分析现场的构造做法与书本上有什么区别;三,由于建筑物的单体性,无法将所有的构造做法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体现;四,在有限的参观时间中受到工程施工阶段的限制,工程施工到哪个部位,学生就只能了解到哪个部位;五,学生的参观会影响现场的正常施工,无法经常性的参观。
2、学生学习情况
首先,《建筑构造与识图》在第一学期开设,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但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对类似的建筑构造内容从未接触过,对于并不是生活中通俗词语的专业术语学生初次接触都会感觉生涩难懂,为了让学生能理解的更透彻,讲解时就需要结合相应的各种教学手段,但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
其次,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普遍较差。在进入《建筑构造与识图》学习之前,学生未受过专门关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通常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首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让学生在掌握制图规则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建筑物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节点详图,画得多了才会清楚建筑中不同部位及构造做法在图纸中是怎样以线条表现的,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明白从图形想象成建筑物该如何去做,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现今《建筑构造与识图》内容中,对于制图的要求较低,再由于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也是看懂图,对制图的规则也只是了解熟悉,不需要学生会画图,这就相当于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时,将制图的过程简化了,但又要达到看懂图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最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对课程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存在着上述两方面原因,在学习《建筑构造与识图》内容时不积极也不主动,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通过更好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重要。
三、三维图形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的教学手段中存在的欠缺,及学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教学效果,建议在教学中引入三维图形。三维图形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能体现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首先,能让学生对于某个构造做法多角度的查看。通常通过图片了解建筑物某个部位的构造做法,只能从某个面进行查看,或者需要多张照片结合在一起,而利用三维图形,通过任意角度旋转,可以很直观、很清楚的了解到构造部位各个面的情况,再通过看到的图像与平面图形相对照,能训练学生去思考,立体物体是怎样通过图形表现出来,图形中的那些线条表示什么含义;慢慢的在学生识读图形时,能将独立的几张图综合起来,想象出立体物体,达到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目的。
其次,利用三维图形教学可以让学生看到像基础等较难全面了解的构造。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条形基础与其它基础的搭接时,结合三维图形效果就很好。如图所示,图1为某工程基础三维图形,如前述内容,通过多角度的旋转,能从不同方位看到基础的情况。图2为条形基础与独立基础的搭接情况,通过三维图形的辅助讲解,一目了然,再与平面图形结合在一起,就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构造柱与墙咬接的马牙槎,在实际工程中,构造柱是在墙体砌筑后浇注的,无法全方位的了解马牙槎,授课时如果利用三维图形,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如图3所示,然后再扩展讲解构造柱位于不同墙体转角部位的情况,就简单很多。
图1 某工程基础 图2 条形基础与独立基础的搭接 图3 构造柱的马牙槎
再次,在三维图形中能通过旋转完成从立体图像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对接。如图4所示为某工程一层框架结构,通过旋转后成为图5,即按照水平投影的方向看该层框架,再与图6二层结构平面图对照,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就知道结构平面图是如何而来,比教师在授课时讲无数遍“结构平面图就是从上往下看框架”要有效的多。
图4 某工程一层框架结构
图5 旋转后的一层框架结构 图6 某工程的二层结构平面图
最后,三维图形可以避免由于建筑物的建设周期长,无法在短期内看到建筑物全貌的限制,也避免了学生学习构造的片面性。一般在《建筑构造与识图》授课时会结合让学生参观施工现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建筑物构造的认识,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参观的时间非常短,几乎只能看到某一个时刻建筑物的情况,而这个问题若利用三维图形,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图7所示,能根据图纸将整个建筑物模拟的建起来,同时,又能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图纸在头脑里想象出建筑物的基本情况,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图7 建筑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三维图形的辅助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识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王赟 中国西部科技 2011年01月第10卷第02期总第235期
2、坚持工程识图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陈兵,樊玉光 化工高等教育 2011年第2期(总第118期)
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孙利艳 教育园地
篇10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问题一:学生使用智能终端受到限制。微视频已成为翻转课堂的“标配”,学生课下观看微视频,预先了解学习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拥有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视之如网吧一样的洪水猛兽。网上报道某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违者一律没收并在全体大会上当众摔毁,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一片叫好。试想,在此种思潮占主流的情形下,如何让学生观看微视频,进而实现课堂的翻转呢?另外,在没有网络覆盖、缺少智能设备的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如何观看微视频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策:教育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学校的信息技术建设,教师和家长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手机、电脑、网络是他们必然要接触的设备和必须掌握的技能。堵不如疏,没必要也不可能将他们隔绝在真空中,加强引导,合理使用,防止沉溺即可。上海闵行中学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但通过技术手段设置“堤坝”:学生手机必须经过注册和授权,只能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只能上校园网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上互联网,上网痕迹将被记录。国内翻转课堂的先行者重庆聚奎中学与厂家合作,为实验班师生配备专用的平板电脑,价格低、功能全,循环使用,有力地推动翻转课堂的开展,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问题二:教师制作微视频的能力有待提高。制作微视频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视频的拍摄录制,音画的同步配合,后期的剪辑加工,线上的交流评测……无不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更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微视频作为近几年才兴起的舶来品,一线教师很少受到专门的培训,尚未掌握相应的技能,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实施要求”和“实际能力”之间存在脱节。同时,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要做好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尚需加班加点,想让他们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加工制作微视频,确实力有不逮。
对策: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翻转课堂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自主学习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学习。同时要明白:微视频制作方法很多,有简有繁,有易有难。可以从自身能力和学生实际出发,因地取材,一部智能手机,一张白纸,一支笔,一展台灯也可以制作出针对性强、简单实用的微视频,网上有很多这样的素材可供我们借鉴学习。教育部门要多举办微视频制作的培训与比赛,为老师们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要加强评价引导,认识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是使用微视频的最终目的,避免走入以往课件制作中盲目追求高标准、超豪华的误区,这特别需要引起注意。
问题三:部分学科不宜实施翻转课堂。从目前看,翻转课堂更适用于数理化等学科,例如对一些陈述性知识的讲解和对一些实验的模拟。这些知识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界定和具体规范的操作流程,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便于量化评测,而对于语文、英语等文史学科则未必适用。例如语文,并没有太多的陈述性知识需要讲授,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实现对文字材料的个性化理解,师生间必不可少的思想碰撞、情感共鸣很难通过“翻转”实现。同时,语文学科以“能力”和“素养”为主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难以进行量化考评,与翻转课堂的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对策:决定课堂是否精彩的关键永远是教师,而不是技术。教师要开阔视野,注重“翻转”的外延。媒体和技术参与教学的方式很多,借助微视频实施翻转课堂仅是其中之一,没有必要将其功能神化,模式窄化。合理、适度地使用即可,不必将其扩大到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人为地贴“翻转”的标签。盲目地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的花盆里,可能会水土不服。翻转课堂的创始者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就指出,如果教学内容不适合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就不要为实施“翻转课堂”而使用视频。仍以上述为例,语文其实是最离不开信息的,报刊、电视、网络上都有涉及语文的内容,通过网络观看影片、进行互动、展示作品、搜集资源等活动,都应成为广义“翻转课堂”的一部分。
问题四:学生不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只需认真听讲,跟上老师的思路即可,即使是启发式教学,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翻转课堂所采取的方式是“先学后教”,学生在家里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习惯有老师在身边的学生来说,一下子让他们自主决定学习进度,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或三心二意,或无从下手,或效率低下,这些都不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
对策:教师可以把需要自主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任务单中,应该明确学习的主题和欲实现的目标,提出学习方法的建议,精心创设情境,把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转化为问题提出来,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切忌旧瓶装新酒,以微视频的形式继续进行知识的灌输。此外,学习任务单还应该包括学习测评、问题档案和学后反思,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能即时评测学习效果,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使翻转课堂的效果最大优化。
“翻转课堂”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和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诉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和班级集体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个性化和高效率的学习,同时对学校的设施建设、教师的信息素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优势,认真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翻转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 下一篇:课程改革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