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学生帮扶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贫困学生帮扶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贫困学生帮扶措施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精准资助 公平

为确保国家资助、奖补等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2015年湖南省开始实施科学管理,推动“精准资助”:将探索建立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建档入库,精准确定资助对象;通过建立奖助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对受助对象的优秀或贫困程度等各项指标量化评级,分别给予相应奖励补助,奖助额度因人而异;通过计算各地区各学段的教育成本、每个学生家庭的教育投资能力及其教育资助需求,实现奖助的标准化、精准化。

精准资助是粗放资助的对称,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资助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就是针对不同贫困生的区域环境与实际状况对贫困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资助对当代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有力提高对大学生资助的效率与效果。基于上述认识,笔者重点分析大学生精确资助问题,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精确资助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通过探索建立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找出并瞄准资助对象,根据其优秀或贫困程度给予相应奖助,确保应该奖助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该奖助的“一个也不能有”。

一、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现状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高校已系统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与相关措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资助的涵盖面不宽,力度不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

目前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总覆盖面大概为24%左右,这对于很多地方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来说,还远没有达到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就拿湖南信息学院来说,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达70%左右,其中还包括怀化、湘西自治州等偏远农村地区。这些年来贫困生比例长期高居不下,如果仅靠国家奖助学金,显然无法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受助需求。另一方面,湖南信息学院是民办学校,每年光学杂费就在一万左右,而国家奖助学金的最高额度也只有8000元,学费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更谈不上对贫困学生生活费用等的资助。

(二)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与措施,无法依据贫困程度确定资助额度

目前高校比较普遍使用消费平均水平界定法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具体操作是由学生自主申请,然后到相关部门审核盖章,最后学校审批。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难免会导致利用关系弄虚作假的现象: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自尊心过于强、碍于面子等放弃申请,而一些家庭相对富裕的学生有可能利用关系做虚假申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贫困学生生活情况的关注与调查,无法确定其真正的贫困程度,最后仅凭对学生的主观评判甚至私人感情来确定对贫困生的资助额度。

(三)对贫困生的资助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忽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与能力培养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的贫困问题,必须想方设法使贫困生自身强大起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使贫困生具备了较强的生存能力,才能彻底让其摆脱贫困。目前在社会上存在一批这样的捐助者:把对贫困生的捐助当作一种捞取政治资本和其他企图的面子工程。这种把贫困学生当作演出道具的做法,会导致贫困学生感情道德缺失,一方面深感自卑,另一方面有可能突破道德防线去干违法违纪的事情。目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步凸显,若不妥善解决,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想让贫困生强大起来,首先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其放下思想包袱,内心变得强大,然后再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重点培养一种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实施精确资助的必要性

从内涵层面上分析,精准资助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它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困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实施精准资助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资助能够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精确识别,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

精准资助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资助区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资助方式。其中精确识别是实施精准资助的首要环节,资助的对象都没有甄别清楚,资助工作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与意义。鉴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资助对象不准确、学生的贫困程度不了解而导致资助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最终影响资助的效果与效率,因此现阶段实施精确资助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从源头上保证资助工作的正确方向,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

(二)精准资助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首先精准资助具备一套完整系统的工作程序与步骤,从精确识别到精确帮扶,再从精确帮扶到精确管理,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既保证了正确的方向,又能使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其次精准资助的核心就是“精准”二字,它要求资助工作要把握细节,而细节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精准资助是保证资助工作实施成功的必要方式与有效途径;最后精准资助提高了对资助工作的要求,加大了资助的工作力度与难度,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三)精准资助可以提高资助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通过对资助对象的精确识别,可以有效剔除“伪贫生”,缩小资助范围,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真正贫困的学生的资助力度;其次通过对贫困学生的精确帮扶与精确管理,可以有效优化资助资源,提高资助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后通过实施精准资助可以进一步规范与形成资助工作的相关程序与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工作运行机制。

三、高校大学生实施精确资助的相关建议

高校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与自身的特点,因此其相应的资助工作也有其独特性。因此针对高校的具体情况,笔者想提几点实施精确资助的相关建议:

(一)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建档立卡工作,确保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确识别

要通过对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贫困生识别的标准与政策来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配合高校贫困生的建档立卡工作。一方面要规范操作流程,保证信息质量;另一方面要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建档立卡工作,确保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确识别。

(二)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精确制订相应的帮扶规划

首先要深入分析贫困生的致贫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逐个制定帮扶规划,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资助政策相衔接,资助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为实施精准帮扶打好基础;其次要努力抓好帮扶规划落实,注意发挥贫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精准帮扶的实际效果。

(三)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提高对贫困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自卑感较强,道德与情感缺失。如果仅仅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很难使贫困生走出内心的阴影,彻底摆脱贫困的境况。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强化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工作和精神帮扶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生的各方面强大起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摆脱贫困的现状。另一方面,受资助资源的约束,我国现有的资助制度与资金还远远达不到让贫困生彻底脱贫的要求,因此要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对贫困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最终让贫困生凭借自身能力而脱贫。

(四)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的精准管理,确保资助、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首先要建立高校资助信息网络系统,将每个贫困生的基本资料录入系统,对贫困生的贫困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其次要做好贫困学生的帮扶记录,高校要设立专门的资助中心,配备专门信息员,建立专门的资助台账,将每个贫困生的帮扶情况、帮扶效果等及时登记,并及时录入资助信息系统,以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各位贫困生获得扶持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督促、推动各部门落实好精准帮扶措施;最后,要抓好贫困生人口动态管理,根据资助对象获得扶持和增收情况,及时对贫困生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贫困生及时退出,新出现的贫困生及时纳入资助对象给予帮扶,从而实现资助对象有进有出,资助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参考文献:

[1] 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资助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

[2]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资助[J].开放研究,2015.

[3] 张琦,冯丹萌.十三五期间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5.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根据市教育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在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的同时,统筹协调、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整体推进,扎实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确保了贫困家庭在校生扶贫资金准确、政府资金减免到位,受到贫困户、在校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赞誉和好评。

2018年,我校对照省市扶贫办、镇政府、村委会辖区贫困户及在校生建档立卡信息,核准扶贫名单,现将本年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 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李强校长为组长,侯健主任为副组长,校委会成员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班班主任教师包联到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实行“一 对一”信息核查和帮扶。

二、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教育扶贫帮扶长效机制。 为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同时, 高标准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学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扶贫工作计划、 扶贫工作包联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专题会,及时总结阶段性工作,建立完善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纵深开展。期间,先后制定完善了《教育精准扶贫走访制度》、《教育精准扶贫帮扶措施》等长效机制。

三、广泛开展贫困家庭及人口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是对我校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建立基本情况信息档案, 摸准摸实上报中心校; 二是建立贫困学生的在校情况档案;三是及时准确上报贫困学生在校收到的资金救助等发放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进行及时核审。为掌握较为全面、准确的帮扶对象情况信息,我校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与学校所辖地区的村干部紧密配合,虚心听取村干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并与帮扶对象交心谈心,拉近距离,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每一位帮扶对象的情况制作了联系表,在联系表中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帮扶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情况。

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重点开展教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扶贫。

1 、学校提供专项资金,开展经济帮扶,送温暖、送爱心。每学期拿出经费的3% 用于购买学习用品,资助贫困生。

2 、发挥学校专长,开展智力帮扶。学校在了解帮扶对象家庭情况后,组织其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召开了帮扶会议,掌握其在校的学习情况,结合其家庭情况和教师的建议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进行定期的辅导,让其在校期间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成。在本年度期末质量检测中,这些学生在学习及心理上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有自信。

3 、开展心理教育帮扶。 由于帮扶家庭中较多学生为留守学生,学校非常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与之交流,掌握其心理状况,适时调整与疏导。

五、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坚决完成上级的任务。

1 、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做好辖区范围内学生的入学工作,加强学籍管理,确保适龄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2 、建立了“防辍控辍”管理制度,学校与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

3 、密切注意学生辍学苗头,及时做好学生思想教育,从源头上防止辍学。

篇3

转变观念,破除思想障碍

农村信用社源于农民、植根农村,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也要肩负起服务“三农”、造福社会的职责。在实施助学“圆梦工程”之初,市联社采取召开专题会议、走村串户调研等办法,多方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使员工认识到,发放助学贷款不仅具有支农、解困的作用,还具有培养人才、提高农民素质等深远意义,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变消极应付为积极主动,为助学“圆梦工程”的全面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了打消员工的思想顾虑,市联社还引导大家“算”了发放助学贷款的三笔账:一是虽然助学贷款周期长、易沉淀,存在一定风险,但从长远看,发放一笔贷款,便可能成就一名人才,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培育一位忠诚客户;二是虽然助学贷款额度小、管理难,短期效益较低,但从长远看,发放一笔贷款,受益的是少数特困农户,感染的是众多农民群众,提升的是农村信用社的形象;三是虽然特困户能力弱、有困难,暂时需要扶持,但从长远看,这类家庭情况各异,只要方法得当、路子对头,总是会摆脱贫困、实现致富的,发放一笔贷款,就为他们脱贫致富增添了一份力量。观念转变了,思路理清了,员工实施助学“圆梦工程”的行动就自觉了。

摸清底数,实施分类帮扶

帮一时之急容易,难得的是持久帮扶。着眼于持久地帮扶困难家庭,并确保助学贷款按期收回,市联社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摸底,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了帮扶计划。

“助学贷款+爱心捐助”型。就是对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发动广大信用社员工为其捐款。2006年,市联社共为贫困大学生捐款258415元;2007年,再次发动员工捐款151555元,并全部送到贫困学生手中。

“助学贷款+项目帮扶”型。就是对暂时贫困但有劳力的家庭,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还进行项目帮扶。对全市贫困生家庭逐一建立帮扶档案,针对不同家庭的特点,制定脱贫致富措施,提供项目选择、技术指导、资金注入、市场营销等服务,力争通过1至3年的努力,使这些农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目前,全市各信用社已对1752名贫困生家庭建立了扶持档案,并为427个家庭制定了脱贫致富措施。

“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型。就是对所有贫困大学生,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为其联系勤工俭学岗位,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学业。在市联社的倡导下,各县联社依据每个贫困生的专业特长,为他们联系了寒暑假的勤工俭学单位,既实实在在地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又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

强化组织,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实施好助学“圆梦工程”,运城市市、县两级联社强调确保“三个到位”。

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到位。坚持把“圆梦工程”作为重点工作,要求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具体管。市联社还积极与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沟通,共同研究制定详细的助学方案及帮扶规划,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县(市)信用联社、信用社主要负责人亲自上门、深入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贫困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03-02

在政府的关心下,全社会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已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困难问题,基本做到了无应入学大学生因贫困辍学。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在育人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经济解困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高校奖助学金在履行经济帮扶的功能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功能,而怎么去实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

一、完善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很多贫困生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政府、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国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贫困大学生大约占所有在校生总数的20%,总量庞大,“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中国教育梦”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而要实现人人成才,就必须关注贫困大学这个特殊的群体,从各个方面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梦想照进他们的现实,助力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生出彩。做好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努力推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大学在校期间都能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为贫困所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大学生的出彩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资助了大批经济困难学生、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也有效地分担了教育的成本。但在资助育人实践功能发挥中,存在注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激励措施、忽视贫困大学生主体功能发挥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第一步,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效果,也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覆盖的全面性与公正性造成影响。目前的生源地贫困证明,普遍采用盖章的方式;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局限在定性判断上,这种判断方式大多属于主观、传统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有部分学生递交的材料并不完全属实,这就导致了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产生一定误差。此外,在资助程序中还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名额分配中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完全按人数分配贫困生的名额,忽视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应该被资助的同学获得了资助,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学反而没有获得资助,占用了宝贵的资助资源。

2.重经济资助,忽视实践帮扶。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较多,实践帮扶较少,不利于对大学生反哺意识的培养,同时会助长学生坐享其成的思想。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并不是很多,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且多数岗位属于机械性工作,如发传单、做促销、食堂保洁等。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较差,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效。不能很好地将勤工助学融入到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单调的机械助学模式下,受助的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在受助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完成育人实践与助学的高效有机统一。

3.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使用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援助及拨付的资助金方面,虽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经济困难,却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心理状况。由于贫困,部分学生除了要承担比较高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普通同学相比较,他们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由于缺少引导,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自认为低人一头,缺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且部分同学自尊心较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但一些高校对于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无偿补助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对困难生提供的帮助大多属于无偿性的资助,虽然能使困难生的经济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去拼搏、去奋斗;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资助,开取假证明,骗取学校以及社会上助学金,同时也有个别地方资助部门工作不严肃,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诚信体系,开具的困难证明存在人情因素,给了这部分同学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不良影响,背离了学校及社会资助的本意。同时无偿补助会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够培养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机制的建议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库,每学年都能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为了实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开展班级测评、同学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态。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应对学生信息实现全面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变化。同时,也可尝试建立家访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2.完善贫困生的实践帮扶机制。目前的资助模式中,对贫困生的权利讲的比较多,而关于义务部分则提的相对较少。长期没有付出只是获得的模式,会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们真正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在资助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样不仅满足了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在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时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又提高了他们摆脱困难、应对长远发展的能力。这种方式其实也体现出一种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分辨学生困难与否,因为一般来说不是很贫困的同学可能不一定愿意主动去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实践帮扶机制可以节约贫困生的认定成本,帮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迅速找准资助的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

3.完善贫困生心理帮扶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贫困生中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成立心理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展开心理辅导。此外,在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还要鼓励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在资助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资助与心理帮扶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接受资助后,受助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归属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实现对美好未来的良好憧憬。

4.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及责任追究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关键要以是否将其认定为贫困生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认定过程应该尽量做到严格并细化。譬如可根据贫困学生户籍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地区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权重,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生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确定进行资助的临界点,对受资助的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位。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帮助,还需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不能仅仅盖章,还需要当地经办人、学生家长的签字。到学校后,学校还需要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建立举报电话并通过其他同学对申请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探访,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高档消费及超出其支付能力的非必需消费情况,一律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并对其进行追究,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9-31.

[2]齐兰芬,鄢载鹏.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09):57-58.

[3]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6):99-100.

篇5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

1999年,在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招生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在高等教育新体制下,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给高校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给家庭贫困的学生求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3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O%,特别困难学生的人数大概在16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9%[1]。由于省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校的贫困生认定比例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9年10月,完成了我校2009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其他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的动态调整工作。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78人,比例为29.29%;其中家庭特殊经济困难学生433人,比例为6.1%。贫困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贫困生的数量,还是贫困生的思想状况,都将会对高校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难度很大

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作为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需出具区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认定证明。而县区级民政部门往往为了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对贫困认定工作并不仔细核实,出具家庭困难的虚假证明。在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个班级能收到一半学生的贫困证明。以这个比例来看,并不符合我国贫困生占高校学生20%的真实情况。另外,由于高校基本上都是全国范围招生,学校不可能一一核实贫困生的家庭状况的真实性,对贫困生进行家访只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可能大范围的进行实际调查,故高校对贫困生真假的界定存在很大的难度。

2.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

学校内部的勤工岗位资源有限。以我校为例:2009年,我校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95个,而贫困生为2078人。能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4.6%。

校外的勤工助学很难开发和操作,由于学生有固定的上课、学习、生活时间,对于拓展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往往有很多限制;另外,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存在路途远、工作时间长等问题,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目前看来,贫困生通过校外勤工达到助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3.社会资助渠道较少

社会资助的覆盖面较少,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和高校资助体系的不足,然而社会资助往往还需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甚至民族、性别、生源地等其他要求,名额有限,竞争力大,给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校的社会资助主要为香港京都念慈庵助贫奖学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优秀贫困医学生助学专项基金、李政育优秀中医学子奖学金、青木奖学金、菁英奖学金等等,每年共有82名学生受到社会资助,资助金额为12.2万元。受资助的学生占全校贫困学生的比例为3.9%。社会资助只能适当的补充学校资助经费的不足。

4.部分贫困生消极心态严重

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从获得方式来看,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获得,一种为评比获得。国家助学金是贫困生直接获得的,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对贫困生的直接的无偿的经济资助,没有评选附加条件,也没有规定明确的义务与责任。其实,这种无偿性的资助方式易造成部分贫困学生心理上的依赖,养成等靠心理,养成懒惰的性格或者逐渐失去责任感。国家和高校给予的贫困生的补助,除平均分配制度外,对于评比类的资助政策,部分贫困生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可能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弄虚作假。

另一突出表现就是在国家助学贷款还款付息的时候,少数学生出现推诿、拖欠的情况。在助学贷款开展至今,按时还款始终是一个难题。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0%。[2]这种不诚信的表现,恰恰表明,贫困生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没有抱着感恩的心理,只是坐享其成,当毕业后到还款付息的时候,学生能拖就拖,不看重个人信用。

二、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以“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为原则,本着“以激励奖励为主,资助补助为辅”工作理念,完善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机制为主体,助学金、临时补助、帮扶为补充的资助工作体系,高质量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奖助学金评选与发放工作,强化贷后管理,力争贷款毕业生还款率保持100%。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成立了校院两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校级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审议资助方案,部署全年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院级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落实工作,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调查摸底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2.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从入学至毕业贯穿整个学生的在校生涯的始终。开通了“绿色通道”,对一部分确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交齐学费的学生,允许其先办理入学手续,缓交学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及动态调整工作。根据政策和评选要求,做好政府、学校及社会奖助学金及专项补助资金评选和发放工作,确保各项资助的公平合理。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发放和催款付息等工作,2009-2010学年,为1256名学生申办了国家助学贷款,占全校学生比例为15.9%。安排一些有所专长的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全面加强勤工助学岗位学生管理,并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年度评选勤工助学岗位“十佳标兵”。我校自2008年成立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色项目“爱心超市”。全校师生共向“爱心超市”捐助了资金5208元;有3500多人次贫困生受益。并开展了以“爱心传递”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使超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2010年4月,吉林日报以《爱心传递――长春中医药大学“爱心超市”帮扶大学生记事》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1.加大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爱心教育。使贫困生懂得感激国家,感激社会、感激父母、感激学校。同时,对于贫困生易产生的心理焦虑、自卑、心理压力大等问题要及时疏导,避免压力过大造成更大的矛盾。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2.贫困生认定更科学化

从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的情况看,新入学的贫困生认定难度最大,高年级的同学由于在班级里共同生活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相对于新生而言,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在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认定贫困生的时候,不容易出现“伪贫困生现象”。所以在贫困生认定时,应适当控制新入学学生的贫困生认定的比例。同时,每学年应进行一次贫困生认定的调整工作,以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校在贫困生认定的问题上,遵守程序,严格把关,经各级评议小组评定,最终召开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各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名单和比例。

3.强化政府、银行、学校共同协作的助学贷款管理模式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贫困学生解决了大部分的在校学费问题。在这里,政府起到监管的作用,经办银行和学校是主要的操作者。在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在20%比率高居不下的情况下,银行应加强个人征用制度的完善,对主观恶意拖欠的行为,要靠加快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和落实制裁措施来解决,如一旦进入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将停止其任何的信用卡,停止为其办理其他方面的信用贷款等等,同时应依据相关法律条例作为保障,对还款态度恶劣、恶意拖欠、屡教不改的应给与法律上的制裁。而对于客观上的确无力偿还而产生违约的行为,如由毕业生提出困难申请,经查核属实后,再重新安排还款计划。高校也应起到督促学生还款的作用。高校应在学生毕业后和学生保持有效的联系,在年终清欠的时候,有义务督促学生还款付息。只有三方共同协作才能做好毕业生还款的工作。我校的主要工作经验为,在学生离校前认真填好毕业生确认表,以确保留下有效地联系方式;发放给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和贷后管理手册,将助学贷款国家相关政策和贷后管理要求详细解读,以便毕业生掌握。在年终清欠的时候,在全体学生工作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连续保持两年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达到100%。

4.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贫困生群体

国家和高校的资助体系有限,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要和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可以通过调动校友的力量、与学校合作企业的力量等,来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社会资助。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外界联系,汇聚社会一些愿意为教育事业做些事情的个人、企业或者海外人士的资金,来补充本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的不足。我校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和支持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社会奖助学金有一部分来自于校友、来自于曾经的任教教师如“青木奖学金”;还有来自教职员工联系的如“菁英奖学金”等等。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资助工作氛围。

5.重视贫困生就业

高校能按照中央的“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的要求来认真做好贫困生在校期间的资助工作,但贫困生是否能够按时还贷,按时还款付息仅仅做到不让贫困生辍学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为贫困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予以帮助。就业困难的贫困学生(简称“双困生”)的就业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层次深,关系到教育、就业、扶贫等几个百姓关注、社会敏感的热点领域。目前我省已开展了提高高校“双困学生”就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我校已有183名学生参加,通过技能拓展培训,努力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求职竞争力,通过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使他们在将要面临的就业竞争中有备而战,帮助这些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双困生”只有顺利就业,才能有能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回报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的育人职能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全面走上了正轨,当前我国已经完善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和帮扶机制。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将贫困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然而在以往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助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所谓的育人功能指的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教育既可以是显性的又可以是隐性的,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育人职能。

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能够为贫困学生提供动力支持

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贫困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牺牲学习时间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由于经济的压力这些学生不仅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甚至还不得不荒废学业。这无论是对于学生本人还是高校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以为贫困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方面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创造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减轻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不仅如此,高校往往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助政策,这些政策也可以激励贫困学生努力学习,通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获得国家和高校给予的奖励,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动力支持功能。

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德育功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本身就意味着国家和高校对贫困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关怀。通过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和高校助学金,为一大批贫困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学生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以及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无论是哪一项资助对贫困学生而言都是雪中送炭,使其能够感受到社会与他人带来的温暖。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能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又有利于贫困学生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不仅如此,笔者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曾遇到一位学生,刚开始他不愿意承认家庭贫困、需要资助,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他在课余时间在学校附近的餐馆打工。笔者在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后联系系部为他安排申请国家助学金,然而该同学却表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资助。笔者认识到这正是一个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重要时机。笔者教育该学生资助工作正是实现“他助―自助―助人”这一过程的重要一环,贫困大学生通过政府和学校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将来可以将爱心传递下去,回馈社会。该学生最终接受了国家助学金,在国家助学金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参加了当地的义工组织,积极回馈社会。这正说明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还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实践创造功能

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中不仅有学费减免、国家助学金的无偿资助,还有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等有偿资助。勤工助学是在教育部门或学校的指导和组织下,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合法的校内外劳动,高校各部门都会相应地提供给学生一些工作岗位。勤工助学是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可以引导在校大学生更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贫困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能够投身于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还可以砥砺品格、磨炼意志,提高竞争意识。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要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笔者在工作中曾经给很多贫困大学生提供过勤工助学的帮助,笔者发现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贫困大学生不会由于“不劳而获”而感到不安,能够逐渐在工作中摆正心态、克服自卑心理、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在工作中贫困大学生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很多参与了勤工助学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具有较强的就业实力,且性格变得更加阳光和开朗,这正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所在。

4.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进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受助的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关系到贫困生的认定以及助学贷款的偿还。因此,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要致力于培养贫困学生诚信、乐观、坚强、感恩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首先,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就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绝不允许弄虚造假、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笔者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时教育学生弄虚作假可耻,占用贫困生资格获得不应得的助学补助更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同时鼓励贫困学生贫而有志、诚信有礼,引导贫困学生自尊自强、热爱生活、不卑不亢。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培养贫困学生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性格。

二、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育人功能的发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有部分贫困学生存在着责任感缺失、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严重背离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初衷。而在高校方面也存在着教育不够深、学生资助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本人以本校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对这些后续问题进行了总结。

1.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责任感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责任感严重缺失的情况,这与高校在制定资助措施和认定贫困生资质等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由于一些民政部门工作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导致部分学生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来获取经济利益,这种违规现象的“成功”造成了浮躁和虚伪的风气。其次,由于认定贫困生资质比较困难,造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资助成效。最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很多情况下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资助上,而没有对贫困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资助。

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缺乏责任感的学生为了不当得利而与贫困生争抢名额,开具虚假证明的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学生甚至拉帮结派、大行贿赂之风,真正的贫困学生应得的资助反而被挤占了。这样不仅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现象,更加败坏了高校风气。

2.滋生不劳而获心理

一小部分贫困学生缺乏回报社会和感恩社会的思想,将国家和高校提供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获得资助之后挥霍无度、荒废学业。笔者曾经痛心地看到一名贫困学生由于得到了稳定的高校资助,改变了从前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开始追求名牌衣物、名牌手机等高档消费品,与其他同学攀比吃穿。丝毫不感恩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帮助,也不体恤父母的艰辛,产生了严重的不劳而获的心理。而这种现象又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甚至心灵的扭曲。这种现象在当前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并非少见,急需引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的重视。

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贫困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压力之下,其父母往往文化程度较低,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进入大学之后,一些受助学生由于对资助政策产生误解,加之其面临着学业和经济上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贫困学生性格相对敏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进入大学后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

4.缺乏制约制度和资助后续教育

贫困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在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助学生出现责任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教育工作存在缺失。笔者发现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没有建立完善的制约制度,也很少对受助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对于高校资助工作中发现的贫困生奢侈消费以及受资助学生证明造假的情况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和追溯,甚至对于一些贫困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追踪。

三、切实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资助方面的文件精神,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创新,着力于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暴露出的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使育人功能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1.将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相结合

我校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并将其贯穿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首先,我校非常重视感恩教育,经常组织受助学生参加义工服务、支教服务、座谈会等活动,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在全校学生面前树立受助贫困学生自尊自强、回馈社会的良好形象。第二,成立互帮互助小组,为受助贫困学生开辟了感恩回馈的活动平台,并组织受助贫困学生相互帮助,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第三,学校和各系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例如,每年组织受助贫困学生深入偏远山区进行宣传和支教,组织受助贫困学生参加公益宣传、义卖会、慈善赈灾等活动,让受助贫困生感受到助人的乐趣。最后,学校尽最大能力通过勤工助学方式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勤工助学的薪资待遇,鼓励贫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自立自强,培养贫困学生自食其力、自尊自信的品格。学校要求各系辅导员对每一个受助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全程的了解和关怀,缓解受助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2.将资助工作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校对于贫困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就业教育,旨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培养受助贫困生的就业、创业信心。例如,在资助育人活动中加入创业教育,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协同招生就业办公室经常开展创业和就业讲座,有目的地提高受助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业素质。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作品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立项和各种社团活动。我校将进一步把完整的创业就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起来,全面提高受助贫困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在资助形式方面,也将逐步提高勤工助学和薪酬的比例,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和参与劳动来获得资金支持。

3.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为持续深入开展2015年金秋助学活动,根据《__市总工会关于深入开展2015年金秋助学活动的通知》(__工办〔2015〕24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决定2015年7月至9月中旬在全县工会开展以“金秋助学送温暖、真情帮扶献爱心”为主题的助学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在档困难职工家庭就学子女。

各级工会要依据《关于做好2015年上半年困难职工、农民工档案户调整工作的通知》(__工办〔2015〕9号)要求,扎实做好资助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切实掌握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就学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情况。对今年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的数量、困难原因、入学费用等情况逐一核实和登记。

1.在读高中以上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助学金发放标准按大学本科每人不低于1500元,大专每人不低于1000元、中专(含技校)高中每人不低于8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

2.今年考上高中以上的在档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助学金发放标准按大学本科每人不低于2000元,大专每人不低于1500元,中专(含技校)及高中每人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

(一)拓展金秋助学形式

持续开展连心帮扶活动,组织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社会力量与贫困学生挂钩帮扶、爱心帮扶等多种形式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鼓励引导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受助困难职工子女积极参与助学活动,通过帮助困难职工就学子女提供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帮扶困难职工义诊等方式,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

(二)做实勤工俭学活动

持续开展“走进企业、体验劳动”大学生暑期勤工俭学主题活动,协助省总工会为我县在榕就学的困难职工子女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对有需要参加勤工俭学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及时对接勤工俭学岗位,增强其劳动意识,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帮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级工会要将助学活动摆上重要工作议程,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各基层工会要积极动员单位、企业或个人与贫困学生结对进行助学帮扶。

篇8

近年来,xx县把统战工作与脱贫攻坚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通过调动非公经济人士、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知识分子等多方资源,突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持续发力,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统战+扶贫”工作新模式。

一、发挥非公经济人士力量,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x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万企帮万村”、省“千企帮千村”、市“百企帮百村”工作部署,动员全县广大民营企业家,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目前为止,我县共有40家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共计帮扶542个村、23331人。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技能帮扶等多种形式,打造出1008个扶贫项目,合计帮扶金额152.58万元,参与帮扶的企业数量、帮扶总金额均位居全市前列。为更好地发挥全县非公经济人士力量,为脱贫摘帽再助力、脱贫成效再巩固,县委统战部和县工商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从帮扶范围、帮扶力度、帮扶措施等方面对“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进一步细化,明确最低帮扶金额200元以上即可纳入省帮扶台账,作为将来企业评选推优的重要依据,为尚未加入“百企帮百村”行动中的企业明确目标,消除存疑。

二、深挖派人士潜力,鼓励投身扶贫事业,为脱贫攻坚出计献力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派人士从未缺席。xx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民建党成员xxx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自负责xx县社会扶贫工作以来,xxx同志始终将“实”字作为工作守则。一是“干实事”。积极协调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推动全县扶贫微工厂的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分布在全县20个乡镇的262家扶贫微工厂共计带动从业人员25000多人,带动贫困户3100多户,实现年均增收20000余元。二是“抓落实”。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全年累计培训干部、致富能手、贫困劳动力等6500余人。极大的激发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xx县脱贫摘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讲实效”。扶贫工作既要久久为功,更要讲究实效。xxx积极协商企业,按时督促完成贫困户资产收益工作,督促企业及时为贫困户分红,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已为贫困户追缴分红资金270万元,取消两家效益差的扶贫龙头企业,使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见真章、见效果。像xxx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他们借助自身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投身扶贫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扶贫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凝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智慧,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拔掉贫穷的病根。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精英骨干,xxx县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汇聚到一起,成立新联会,积极鼓励新联会成员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力量。新联会成员xxx是一名自媒体行业从事者,他创办的“xxx信息港”公众号将扶贫作为己任,及时传达我县扶贫工作成效、扶贫政策信息,同时他本人还积极筹办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行动,为贫困学生资助学习用品,为孤寡老人发放过冬装备,为深度贫困村提供资金、技术等帮扶措施。

新联会副会长xxx自加入新联会以来,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组织贫困户进行培训,目前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脱贫先立志,治穷先治愚。xxx积极关注教育扶贫事业,2016-2018年先后出资2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2017年出资3.7万元帮助东关小学建设电教室,带领企业中层干部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难题。通过他们的带头作用,新联会成员踊跃参与扶贫,110名成员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41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帮助254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四、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以“泛海助学”为桥梁,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中国泛海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北省委统战部联合发起的河北省统一战线泛海助学行动已在我县实施两年,中国泛海集团出资2亿元,从2017年-2020年,每年资助1万名参加当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并被录取的贫困家庭本专科考生。两年以来,我县共资助贫困大学生275名,资助总金额达137.5万元,为众多贫困家庭学子圆了大学梦。泛海助学行动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资助对象主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家庭、残疾家庭等。通过泛海助学行动,全县因学致贫这一难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资助不是根本目的,为xx县发展留住人才才是应有之义。县委统战部通过泛海助学行动,将新联会成员企业与受助学生有机结合,建立长久联系、打造合作关系,学生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在上学期间,将学校优秀科研成果项目,创新技术引进到xxx来,企业为这些科研成果提供孵化转化基地。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岗位和机会,积极吸纳本县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为大名脱贫攻坚,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输入更多新鲜血液。

五、建立多元化扶贫模式,点、线、面相结合,打好全面脱贫的翻身仗。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学生 资助现状 权利义务

要注重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工作,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贫困生政治思想工作,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贫困学生自强不息,摆脱家庭贫困的阴影,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如何做好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庭贫困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产生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时代,自1999年开始的高职院校大扩招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同样也使贫困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问题的出现大部分是因家庭的贫困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父母双亡、单亲家庭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二)学生家庭处于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三)多子女上学,家庭收入偏低;(四)转型期出现的新贫困家庭,父母为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靠低保维持家庭生活;(五)家中有危重病人,昂贵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危机;(六)家庭所在地遭受重大灾害,失去经济来源,等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群体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贫困学生占到了高职院校学生总人数的20%,而且还在以上升的趋势逐年发展。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现状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区(以江苏省为例)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大高校面临生源不断减少的形式,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增多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能否有效地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也是高等教育、高校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围绕贫困学生的问题,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学校也想了很多办法,以“绿色通道、奖学金、助学贷款”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国家、社会、学校、有关社会人士等对贫困学生给予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各高职院校在贫困学生资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和落实。

(一)贫困学生认定标准缺乏理论依据。学校实施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比如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等。现在的办法是学生回到生源地,到当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就一张贫困证明本身而言,有多少的可信度?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是想尽一切办法能少报就少报,然后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这给我们正确判断学生是否符合贫困标准带来了很大阻碍。

(二)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时间长。现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在社会上主要是大学生发发传单、在私人企业里打工、做小时工,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学校给学生可提供的岗位有限,报酬也非常低,往往根本不能满足现在贫困学生的需求。再加上学校在不断地扩招,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增加,导致在校学生、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竞争的局面。除了从事低智力或重体力的劳动外,缺乏必要的社会劳动保障,有时候工作时间还与学习时间冲突,收入也很难保证。

(三)资助体系单一,社会团体、个人参与有限。当前国家推行的“奖、助、减、免、补、勤、贷”的教育救助模式体系是一种单一的政策,始终没有摆脱国家、学校财政模式。国家、学校主要充当了教育救助的主力军,而在现实当中,社会团体、个人的参与有限,导致救助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于现有贫困学生队伍的需求。

(四)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有效地法律保证和监管。目前,由于没有独立的助学贷款部门监管和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只能依靠地方政府来进行。政府又借助于当地的银行,对学生进行助学贷款,而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国家助学贷款扶贫帮困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勉强施行,效果也不明显。各学校中也存在着毕业生未能如期还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贫困学生信用意识淡薄,主观上拖欠还款,另一方面是由于贫困学生毕业未能及时就业,或者收入很低,客观上无力还款。

(五)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救助。为切实解决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开学报到时开通了“绿色通道”。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除了承担经济压力外,也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问题相对于普通的学生要多很多,而且复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贫困学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帮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构建权利义务的模式

(一)现在的学生已步入了社会,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能够较好地承担义务。而目前的学生拿到资助以后大多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对学生权利义务和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改革传统资助模式,设置科学的监管,尽可能多地体现权利义务和付出的观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如参加公益性的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等,也就是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这样才能获得受资助的资格,得到资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讲文明、讲诚信、树新风的文明新校园,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有的贫困学生拿着贫困生助学金去购买手机、电脑,大肆浪费请客吃饭却能心安理得,有的学生领着资助款而没有任何的感恩意识,有的学生毕业后不缴还国家助学贷款,恶意违约。

(三)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加大力度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当代社会的文明新风。一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看待贫困,正确认识暂时的经济困难只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教育贫困学生平易近人,主动参加活动,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当代社会的文明新风,让他们具有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教育学生发扬我们这个民族济贫、扶弱、友善和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给予的温暖和关心,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用他们自己的一份热,为这个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资助与育人的制度

学生资助与育人成才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助工作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在整个资助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现在的贫困代表不了以后的贫困,贫困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困,不去努力,而指望他人来解困。同时引导学生在人生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二)在资助工作中,使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针对受资助学生开展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环境,主动融入社会,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增强自我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的侵袭。

(三)要教育和引导好贫困学生,让其懂得国家、社会、学校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体现了现在大学的办学宗旨。教育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五、加强监管,促进学生在学校顺利成长

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管理,建立贫困学生的档案,实时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在资助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实现学生有效的监管,促进学生顺利成长。为了更有效地将对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学校在管理贫困学生时对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学习消极、奢侈浪费等现象困难学生,要实行有效的管理。针对贫困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进行预先防范,避免由小过酿成大错,防止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建立信息通畅、措施有效、教育得力的学生德育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消极影响。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单单是一项资助工作,在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解决学生的能力贫困、心理贫困等问题。做好受资助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资助的教育工作者站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使学生既能看清使命和责任,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从而真正为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雯,林蔚,刘声.中国高职院校:300万贫困学生在苦学[N].中国青年报,2002,3:21.

[2]李从松.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大学生贫困问题[J].领导决策信息,2002,(9).

[3]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职院校贫困助学策略管见.教育发展研究,2004,3.

[4]徐晓军.高职院校贫困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4,5.

[5]赵炳起,李永宁.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6).

篇10

【关键词】高校 心理贫困 心理帮扶

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统计, 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占20%, 特困生占8% 。心理健康调查发现, 经济困难成为继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之后排在第五位的压力源, 成为亟待高校学生工作关注的问题。

一、现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的问题

(一)重物质解困,轻思想育人;重经济资助,轻精神关爱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经济困难无法接受优质教育能力、素质欠缺自助、自救能力差经济困难,构成了贫困循环。这种循环的根源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因此,高校也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上,强调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完善“ 奖、助、贷、补、减、免 ”资助体系。反之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爱却相对较少,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人格品德、素质的培养,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投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得到校方精神上的关爱。

(二)重外部救助,轻自助教育

物质和经济的资助都是一种外部救助形式,主要依赖内补和外援。在现有的救助体系下,高校基本能实现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但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自助教育却甚少,造成部分贫困学生过多地依赖学校补助和社会援助,滋生了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心理上的自卑、自闭

能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在家乡是众人注目的对象,进入大学后,在家境优越的孩子面前,原本没在意的“贫困”二字就显得特别刺眼,这种矛盾敏感的心态调整不好,就易导致自卑。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半表现为心境消沉,不愿谈吐,很少交往,拒绝在公众场合露面等,消极对待人生,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二)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往往以自我封闭等方式逃避交往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适应主要表现为:①认知障碍。不和别人交往,或只与自己认为 “适合” 交往的人交往,在认识评价人的过程中常常带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②情绪障碍。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极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在交往中甚至可能对别人的善意产生怀疑、厌恶、不高兴、恐惧等影响正常交往的情绪障碍;③人格障碍。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又由于自我评价的偏差,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自卑、退缩、怯懦,言行谨小慎微,易于否定他人。

(三)拒绝帮助与实际需要的冲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比较刻苦,都有不服输的好品质,他们的生活和年龄又决定了他们对经济、 情感有强烈的需求,但过分的好强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压力,内心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易受到挫折打击。

三、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帮扶

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高校做好贫困生工作,应以“经济解困”为前提,通过有效的心理服务,积极的思想教育,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做到“贫而不困” “贫而不短”“贫而不怨”。

(一)情境关爱

所谓情境关爱,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促进困难学生个人情绪的良性发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夏克特提出的“情绪三说”, 困难学生之所以贫困,除贫困的动因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困难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需要营造一个关爱贫困学生的人性化环境,从而实现人文关怀。要为关爱贫困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体现“人本性、 情感性 、创造性 ”,通过“爱心、 暖心、 用心”“ 三心”工程搭建困难学生关爱体系,积极营造帮贫助困的良好校园氛围;要着力营造尊重困难学生人格,维护困难学生权益,关爱困难学生成长的生活氛围。

(二)加强困难大学生的自信心教育

教育困难学生要努力发挥潜能,抓住有利机遇努力奋斗,从活在别人的眼睛里解放出来,真正了解自己,合理定位,重建自信。

(三)加强宣泄心理教育

困难学生具有的紧张焦虑和不愉快的情绪,往往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困难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通过交谈等方式,开启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自由的、正确的宣泄不良情感。

总之,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要善于识别长短,精于短中见长,扬长避短,做到长短互补,通过对贫困生实施人文关怀,营造出平等、关爱、理解、尊重的良好氛围,使贫困生在享受尊重和关怀的同时健康成长,从而实现贫困生工作“存水量”的最高值。

【参考文献】

[1]邓硕宁等. 大一新生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和自我价值感之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2]王华.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