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3-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的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需要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熟练掌握书写技能,但由于化学方程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规则性,学生使用起来往往会出现很多困难。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很多教师寄希望于机械的记忆和大量的训练,过分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符号,加剧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所蕴含的各种信息。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源于对化学反应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应用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核心概念的使用最早出现于1990年的美国加州《科学框架》中,它利用核心概念(unifying concepts)组织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核心概念是对事实性知识的规律性概括,揭示了化学学科的本质,它―方面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和设计教学问题与教学活动,另―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发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化学方程式”单元为例,阐释核心概念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 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特点
在应用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提炼出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概念。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也是围绕这一主线设计而成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从“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5个主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认识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从核心概念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化学内容又集中体现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保持不变”(结构视角)、“每种纯净物都有固定的元素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组成视角)、“每种物质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时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性质视角)、“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化学反应中新物质生成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变化视角)等4个核心概念上。每个核心概念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阐释了“物质及其变化”的核心内容,构成了初中阶段化学的基本骨架。
值得注意的是,这4个核心概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它们体现出了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认识,是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并不囊括整个中学阶段的内容;这些核心概念也具有很强的发展性,比如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就可以了,到了高中阶段才要求学生继续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和“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空间秩序”等内容;这些核心概念还具有―定的抽象性和基础性,它们是理解包括化学方程式在内诸多化学知识的主干知识,在表述上并不需要全面涵盖具体的教学内容。
2 利用核心概念构建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
化学方程式作为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化学用语,能够提供丰富的化学信息,理解和使用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化学知识基础。主要表现在,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识别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应该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微粒构成,并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使之能够把化学方程式与学科主干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利用初中阶段化学的4个核心概念对“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构建出了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见表1)。质;应该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从定量的角度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应该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预测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等等。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教师需要利用初中阶段化学的4个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进而深刻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使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三者都是核心概念在“化学方程式”单元中不同层次的具体体现。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将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化学方程式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化学学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孤立的、过度的放大化学方程式的使用技能,而忽视与学科主干知识的联系。
3 利用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来构建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而且在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核心概念构建的单元知识层级结构集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科知识逻辑顺序的把握,它与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的把握共同构成了组织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见图1)。
从图1中不难看出,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更加强调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在4个核心概念的统领下,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而服务;更加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进行有意义的化学方程式学习和训练。
当然,学生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上。它们的设计思路是,在每个教学环节目标的指导下,先设计出主要的教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再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深刻理解。下面是以“环节七”为例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活动1”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价值,引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重视;教师通过开展“活动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让学生从已学的几个化学反应中总结得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从而全面理解化学方程式;当学生了解了化学方程式的价值与含义之后,教师通过开展“活动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3”,让学生应用刚学的知识去认识一个陌生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活动或者进行追问,直至问题的解决。
篇2
概念图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采用inspiration来制作概念图。inspiration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轻松的超链各种媒体,灵活扩展,适合作演示教学。
1.教师的教:使用概念图的教学设计,建构清析的课堂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对教材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资源链接等进行合理的整合,精心设计而形成的。如何把这么多的内容很好的整理起来,展现在一个简单而清晰的主界面中,并利于教师随时调用资源。这一点概念图强大的兼容功能(比如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兼容)和框架式结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我校的省级课题的二级子课题中《概念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我们设计了概念图的历史学科教学模版比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模版中实现了教学设计所牵涉的各个因素的合理展现。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也显得非常有序,链接在网络上还能够实现对课后的延展,和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本身在备课的思路清晰。
比如在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设计时,根据概念图的条理和结构方式,逐步的分析课文,把课文先整理成以下思路:(1)隋唐与日本的关系;(2)唐与新罗的关系;(3)唐与天竺的关系。而这时发现课文的第一段在概念图的结构中还没有安排进去,所以就会对这部分进一步加以分析,这时只要在研读课文,就会发现这部分应该是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总体特点。在使用概念图的建构方式又可以把它分为:(1)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面广泛;(2)唐朝的对外交往政策;(3)对外交往的影响。在这种对课文采取解构的方式详细分析之后。就能很好的绘制出课堂教学的思路。
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课文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重组。也是这节课,课文原来的安排是先讲日本,后讲新罗。在以条理,结构化分析、解构课文后确定以“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为基点,学习隋唐的对外交往的内容,如果以地图为依据,先介绍唐与新罗关系,思路会更清晰一些,因此教学中就调整课文内容。先讲新罗,再讲日本。在深入到日本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文是先安排讲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再介绍鉴真东渡。因为使用概念图框架结构式的分析课文时发现,先讲隋唐时期的中日交往,(包含鉴真东渡),再讲唐对日本的影响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学生的学:绘制概念图的知识框架,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概念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通过概念图记忆的知识也必然比简单机械记忆更高,他们将更善于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能把概念图用于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中用作教学策略,而且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尝试建立概念图,他们就能成功地把握概念的意义,也能成功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
学生绘制概念图这一方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进行尝试。在学习七上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政权的更迭频繁,牵涉到的少数民族也比较多,所以学生对一部分的内容不容易记忆,也不容易理解。在单元复习时,安排学生绘有关这单元简单的概念图。
虽然学生绘制的这张概念图还比较粗糙,但仔细来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已基本掌握本单元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框架。建立本单元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学生绘制概念图过程中,他们通过分析、归类和形象化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前后学习的内容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分析,促进学生进入自主的高效率知识管理状态,而高效率的知识管理将促进高效率的知识建构,高效率知识建构的必然结果则是促进学业成绩的迅速提高。
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当然,概念图inspiration作为一个软件,有自己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弱势。比如:
1.由于inspiration软件汉化的不完全,使用上不是太方便,有时会出现乱码现象。
篇3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时教学设计;要素;常用样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2-0023-02
鉴于对教学设计的不同理解及体育课程不同纲领性文件的引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在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包括:水平、单元(或模块)和课时教学设计。每一教学设计各有其一定目的与要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这是在《课程标准》下,各校依自身情况等在课时教学前必须要做好的系统工作。所谓课时教学设计,简单地讲,是指主要阐明课时教学方法选用或创新运用与教学流程安排的主张(或想法)及完成规范、具体的课时教学计划(也称教案)制订。这是教学设计末端的工作,也是细致的工作。不经思考,胡编乱写的课时教学设计,或无教学设计,不仅对教学有害,更是一种师德低劣的行为,应严格杜绝。
一、课时教学设计的要素
在公开课等活动时,一份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应包括三个部分: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和课时教学计划。个人日常教学往往不撰写出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但在课时教学计划规范、具体编写前则一定要有认真、细致思考的过程。这是制订切实、有效的计划前提。
1. 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
在公开课等活动的很多课时教学设计材料中,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往往缺失。这不是疏忽,而是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教师本人来说,课时在单元(或模块)中的情况是很清楚的,但如果是公开课等活动,他人就不一定清楚了。课时在单元(或模块)中虽是相对独立的,但它又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它与单元(或模块)中其他课的关系,或是前一课时的延续,或是后一课时的开始等。到底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或在其中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呢?在公开课等活动中,如果课时教学设计中有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他人通过学习,则能够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课时的一些情况,而不是去猜想,以防造成对课的不理解、偏解、误解等不良影响,特别是需要做出评价结果的课。
2. 单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
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主要就是阐述“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道理。在单元(或模块)教学设计完成后,就应考虑“怎么去进行课时教学”这一问题了。教学存在着很多差异,不管怎样,都应有理有据,让人学习、辨析,与人交流,使人受益。
在当前很多公开课等活动呈现的材料中,这一方面的撰写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从这些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比较虚,如“指导思想”等,从表述的内容来看,不具体,也不明确,可放在“这”,也可放在“那”;二是主要表述了一些“是什么”,如本课教学方法有哪些等,但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没有明确及“为什么”也没有回答或阐述不明确;三是在此又把教案用文字进行了重复表述等。总体而言,对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的表述是切入点不准、重点不突出,甚至很多是应该在单元(或模块)教学设计上要阐述的。出现如此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不知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从“何”切入,更不知此时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为什么”。
在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下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目标与重难点确定后,这一课时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及“为什么是”便是即刻要考虑的,这就是切入点,也是课时教学设计首要进行的工作,与单元(或模块)教学设计紧密相扣的,而不是先出现几句所谓“大帽子”式的“指导思想”套话。在此也没有必要把课时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再表述一下,此是单元(或模块)教学设计工作的事,即使要出现,那也是在课时教学计划中。此后,便应阐述教学流程“是什么”及“为什么是”等内容。因此,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的基本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课时主要教学方法“为什么”是这样?课时教学流程“为什么”这样安排?课时教学亮点或特色“为什么”是这样等?
课时主要教学方法选用或创新运用,主要是基于课程教学理念、课时教学内容属性、课时教学目标等来定。这是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如某课时教学内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初二,新授);课时教学目标:学生知道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名称,85%以上的学生能够正确、较为协调地做出这一动作。诸如这些“基本概念性”的课时教学内容及基于欲达成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主要教学方法选用就是“接受性”的。这些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但认识它仍需要有一定《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来支撑,当前所教学生是不具备的,而且当下也没必要这么去认识;从欲达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来看,也不可能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或者说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需要的肯定不止一课时,而是多课时,更重要的是,正确的结果也不可能在几课时内探究出来;用“接受性”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获得更多“基本概念性”的知识与技术等,是深入课程学习十分需要的,这是人才培养夯实基础的必需。即使在课程改革后,积极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培养与发展学生能力,那也不是无条件的,即这样的学习不适合所有,更不能以“自主、探究”之名行“放羊”之实。这就是课时教学设计的一种主张(或想法)。一旦课时主要教学方法确定了,那么课的主要教学法特征就会凸显出来,如“接受性”“接受与探究性共存”“探究性”。课时所选择或创新运用主要教学方法得当,那么课的设计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不当,那课就不是存在瑕疵的问题了。所以,这一主张(或想法)必须要理由充分,让人信服。
课时教学流程构建,这是课时主要教学方法确定后随之要考虑的事,主要依据教学原理、课时教学内容、课时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在此,主要阐述课的教学流程内容链(即内容1内容2……)及每一内容选用或创新运用的教学手段。“是什么”要说清楚,有时会把组织形式要求融入其中一并阐述,“为什么”更要阐明,让他人理解这样设计的用意及目的。两者缺一不可,后者更是重点。课时教学流程特别是基本或主体部分的内容链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层进型”“并列型”“层进与并列混合型”。在此,练习负荷等则可定性略述,甚至不述。
课时教学亮点或特色,这是一节课吸引他人并能使课熠熠生辉之处,或是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或是教学过程,或是场地器材等。若有,可述之。在实际中,“自我贴金”现象比较多见,这大可不必。教学水平高、能力强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看完教学设计后便知彼此。
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应努力使它成章,不能序列结构碎片化。还有,在阐述过程中,把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穿去,让他人知晓学校一些特别、具体的细节等。
3. 单课时教学计划
在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下,课时教学计划的制订,主要保证学生的练习组织形式及要求与负荷方面具体明确,如集体练习、小组练习、个人练习;保护与帮助;练习时间、次数与强度等,这要依据目的、规律等来确定,在一定格式下,把课时教学要素一一具体、明确、规范地表述出来。
从公开课等活动来看,当前课时教学计划格式呈现多种多样,这是好事,但无论什么样的格式,课时教学要素的体现是绝不能少的,随意行为更不可取,需格式规范。另外,还要表述规范。从公开课等活动的课时教学计划来看,表述不规范的不在少数,这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课时教学设计的常用样式
课时教学设计的呈现样式,因认识、个人习惯、偏好等不一,常用的样式如图1。
三、结束语
课时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末端的工作,每一部分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侧重呈现课在其中的关系或地位、作用;课时教学设计主张(或想法)侧重明理;课时教学计划侧重具体明确课时教学,它们是有机成章的。这样,便于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课时教学设计,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吴爱军,王渺一.立足体育课堂 科学进行课时教学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10(5).
篇4
一、优化教学设计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要具有鲜明的规范化、学科化特征,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科学教学具体要求,有效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优化教学设计方法,不能再采用传统单一化教学设计方法,确保科学课程设计更加规范、合理。以教科版《电》单元中《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为例,教师要根据前面已学过的《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内容,客观分析《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具体内容,明确重点与难点内容,根据素质教育中电章节被提出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年龄特征等,采用适宜的教学设计方法,科学设计《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各教学环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展开课堂教学,确保《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化,促使学生全面、准确掌握电单元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将零散的电知识串联起来,为更好地学习《电》单元一系列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有效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电路小问题。
二、准确把握科学课程知识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科学教学优化设计建立在对科学课程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上。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科学章节内容理解不正确,教学设计也存在隐患问题,不具有学科性特征,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能只依靠已有的经验和直觉。以教科版《溶解》单元中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深入理解《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概念、知识点等,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化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便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索问题的基础上,大胆猜想,验证相关实验结论,在实践操作中准确理解相关溶解知识点,进行合理化记忆,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科学实践能力,借助所掌握的“溶解”知识点,有效解决生活中相关科学问题,将科学知识学“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怎样才算溶解、食盐溶解具体特征等进行合理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溶解”的实验操作,在亲身实践中全方位准确理解“溶解”“微粒”,掌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系列知识点。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围绕教学设计,巧设问题情景,比如,在“食盐溶解”这一实验操作中,水杯中并没有发现有沉淀,是否杯中的食盐已全部溶解,水杯中食盐微粒是否有重量?在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多层次引导班级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讨中进一步认识“微粒”概念,有效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促使学生将之前所学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得快与慢》知识串联起来,为学习后面的《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等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构建全新的《溶解》板块框架体系。
三、优化教学环境与方法
篇5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2-01
常常听老师说:“教学设计就是教案”。其实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区别之一:概念和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教学内容文本,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区别之二:元素或组成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课件的使用分析及教学评价等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区别之三:表现形式不同
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呈现形式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区别之四:教学评价不同
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评价体现不明显;教学设计则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区别之五: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篇6
关键词:尺度;单元学习设计;学科素养
如果从素养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常规教学,我们会发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孤立的活动、不充分的学生体验很难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很难承载素养的发展。深度学习强调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强调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结构化,强调把握学科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地理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优势特征也正是不断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活动各要素之间及人地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可见,建立“联结”,整体性、结构化是地理学科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判据。深度学习倡导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这样的单元完成了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从“教材单元”到“学生素养发展单元”的进阶。所以,单元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如何进行地理单元学习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与能力素养目标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最先需要考虑的。我们需要挖掘出地理学科核心知识所承载的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这样才是素养目标导向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地理学研究对象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共轭尺度和时空耦合关系之中。《地理教育国际》将尺度界定为地理学关键概念。张家辉、袁孝亭教授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进行了筛选、释义,其中就包括“尺度”。可见,“尺度”概念有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从而能“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中学地理课程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版本的教材对尺度概念都有隐性的表达。例如从课程内容基本结构来看,“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的认知区域“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就是引导学生用尺度的视角认知世界。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影响我国气候主要因素”,教材就通过不同尺度呈现出纬度、海陆、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但由于初中地理课标和教材中尺度表达不够外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容易忽略,从而造成初中学生难以构建尺度概念。
一、“尺度”概念单元目标解析
笔者通过对“尺度”相关文献的学习,明确了尺度概念内部结构及与其他地理事象的关联,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划分、关系、功能的方法,进而了解到尺度思想独特的教育价值。即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尺度间相互影响的敏感性,养成划分不同尺度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建立改变尺度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以此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如图1所示。
二、“尺度”单元学习主题确定
笔者发现,现行七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中国区域地理中区域选择都关注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下属各区域,但不同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等),其在教材中呈现的区域尺度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笔者发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是不同尺度下的范围呈现。笔者进一步将各版本长江流域的教材呈现内容进行梳理发现,长江三角洲是整个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其形成、演进依赖于这个地区、长江流域、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需要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它的发展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个区域的特性。因此本单元选择“长江三角洲”作为单元学习主题,尝试从空间、时间的尺度进行认识区域的单元学习设计。
三、尺度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1.设计思路初中地理单元设计思路基于核心概念,但不是脱离事实机械记忆概念性知识,而应聚焦由典型事实和论据走向相对抽象的核心概念,形成方法和观念,进而迁移运用到新情境、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呈现知识建构,思维不断进阶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路径才是指向素养达成的单元学习,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张家辉,袁孝亭.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筛选、释义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13-1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琳.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改进探讨[J].中学地理参考,2020(19):31-34.
[6]张家辉.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体现尺度思想的现状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10):42-46.
[7]袁孝亭.交给学生用地理空间视角观察世界的方法[J].中学地理参考,2014(13):27-29.
篇7
关键字:微课程;微课教学;设计
基金资助:本论文受北京联合大学2016年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大学工科第二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k110201611
本论文受北京联合大学2015年校级教研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性机制研究与实践-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资助,项目编号JJ2015Y043
1 引言
随着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的网络媒体为导向的“微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微课程、微课、微学习、微内容等名词也应运而生。其中微课程以其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内容精悍、学习灵活等诸多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学习资源的创新,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资源,在近年来,改变着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2 “微课程”概念及特点
微课程(Micro-teaching)这个概念最早是2008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首创的,他称微课程为“知识脉冲”,其核心是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程的创始人是美国青年萨尔曼・可汗,他创立了“可汗学院”能够免费提供包括数学、历史、物流、化学等多学科的高品质的教学视频,并能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学习进度跟踪、学习行为分析等学习的支持工具。比尔・盖茨高度评价可汗学院,认为“可汗模式”预见了教育的未来。我国微课程最早是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老师,他以PPT的方式将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等呈现在网络中,称其为微课程。2011年,佛山市教育硕士胡铁生老师,将之前的教育资源库映像进行了整理,将其命名为微课。这些教师的成果得到了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微课程也随之流行起来。微课程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原有课程分解成为一系列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部分知识点可以做成相关的微课供学习者使用,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育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课可以作为新一代教学课件,在微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微课程中不仅要有微课,还要有与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微反馈、微点评等,才是一个完整微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中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主要目的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微课程主要的特点有。
(1)课程短而精,内容丰富
微课是微课程的基本单元,一般一节微课会控制在十几分钟以内,并且内容都具有针对性,学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进行有效学习。每个微课单元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都是浓缩的精华部分,另外微课程中还有相应微教案、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等丰富的资源可以使用,这些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2)学习时间灵活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教学,并且教室人数也是有限制的。而微课程很灵活,因为是视频媒体,主要通过网络传播,所以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就比较随意和自由。教师录制完课程之后,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在学习人数上也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还不会耽误其他事情。
(3)课程形式多样,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视频录制方法,如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在录课室录制、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的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讨论、直观演示、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3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主要以网络为主要载体,针对于一系列和课程相关的知识单元,通过视频或文档将可信的概念重新编排形成了相应的微教学资源,它不仅包括了学习资源,还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微课程教学形式开放、内容短小精悍、结构清晰,有讨论和作业的支持,所以得到了广大认可。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学者首先要对课程非常了解,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安排将微课程按照知识点分成需要录制的微课单元;然后按照每个单元微课的教学主题进行分析和细化,确定需要录制的微课的类型;接着准备相关的教学文档并拍摄录制微课视频;最后对微课视频进行后期编辑与输出。另外,除了核心资源微视频之外,还需要制作其他多种资源,如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微反馈、微点评等。
微课程最重要的设计就是每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微课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微课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讲授型、问答型、讨论型、演示型、启发型、练习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和合作学习型。按照视频录制方式可以分为拍摄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型、混合型等。按照传递方式可以分为讲授型、解题型、软件合成型、混合型等。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按照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发。微课的主要制作方式有摄像机拍摄、智能手机拍摄和录屏软件录制。制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的摄像机对学习过程进行拍摄,或用三角架将智能手机固定,对教师在白纸上的教学进行拍摄,或通过录屏软件,ppt讲稿或其他视频合成形式来制作课件。
4 结论
信息网络时代,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成效,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今后将继续研究微课程的制作,为微课程的应用带来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雯等,大数据时代MOOC环境下微课程教学研究 [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年第12期:200-201。
[2] 吕琴、王忠华,基于微博应用的微型学习资源设计与实现 [J],软件导刊,2013.7:6-8
[3] 路璐曹效英王乔峰,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分析与设计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132-134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设计 客观要素 基本要素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要想正确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师必须把教学设计和传统的教学计划区分开。教学计划仅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如教学进度大体上的安排;而教学设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一整套的操作方案,覆盖教学行为的整个过程,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设计,更是细化到备课(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备过程)、上课(启动、导入、展开、调整、结束)、评课(评学生、评教师)的各个环节。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它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高职教育教学设计的客观要素
1.对课程定位的分析。我们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坐标,明确课程的定位。如公共课,要注重关键能力,相关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专业课,要注重岗位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思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对于具体的某门课程,则以课程为目标,明确单元(章节、篇目)的教学目标。
2.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在宏观层面,以社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确定课程体系;在中观层面,以专业与岗位群核心能力为导向,制订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微观层面,以应用与实践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对象为关注焦点,明确本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3.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分析教学对象,是落实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的思想。教学对象分析包括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背景知识和技能确定、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诊断等,其中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是重点。高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定教学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因为学生基础差而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而是真正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现有的基础,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的设定。公认的教学目标分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传统教学注重认知,且近年来很多学校加大了教学目标学生实验实训的比重,但情感领域则一直处于薄弱甚至可以空白地带。高职教师很少运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一方面,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突出动作技能目标,重视技能培养。另一方面,接受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突出情感目标,引领学生树立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教学思路的设计。所谓教学思路,是指按照教学目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念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教材呈现方式、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传媒的运用等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总体策划的一个活动框架。我们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要找准教学切入口,不管是讲故事、话题讨论、设情境还是提问题,共同点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要把握各环节的节奏与自然衔接;掌控各个环节的时间;预设教学程序,同时注意对变化的情况进行应变。
3.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名目很多,常用的有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参观法、案例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模块法等。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应以切实的教学需要为选择依据。选择的原则以调动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更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为准。以旅游英语专业的《旅游英语视听说》为例,每个单元里会介绍到大量的旅游景点,我让学生在了解这些景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扮成导游和游客,进行模拟现场对话。这种方法把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对话,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效果非常不错。
4.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任何教学活动总伴随着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尽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施工蓝图”,但实际上教学不可能全凭设计好的“蓝图”进行。因为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各具个性特点的学习主体,教学过程常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手段,以便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获取反馈信息,检查目标的达成度,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甚至调整原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可围绕两个核心环节进行: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测验)。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方面,教学设计思想没有形成,范式也没有统一和规范。这有待于我们各位同仁的努力。只有大家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使教学设计的理论更好地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人富,刘建华.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教学设计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2]柴福洪.高职教学设计思想与范式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篇9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要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展测查学生科学前概念活动,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着许多科学前概念到课堂的。所谓科学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累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教学是无效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前概念的测试,使教师知道学生存在哪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新概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声音》单元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请你写下你今天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唱歌的手机放进密封袋里会听到声音吗?打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这样测试,对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清楚,那么在M行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就很有针对性。
2.确定合适的探究问题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思考探究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当然,不是任何的问题都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我们要选择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些与探究问题相关知识、能跳一跳就能摘着的问题进行探究。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们关心天气》时,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了很多活动:了解不同的天气;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天气的反应;了解预测明天的天气。由于教学环节很多,挤不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结果学生一味地跟随教师转,思维没有收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完善的教学准备
除了教学设计外,科学教师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准备实验材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实验材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实验目的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目选择实验材料,如《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虽然这两节课都是与声音有关,但是由于实验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也不同。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声音的传播》教学,不仅需要前者的材料,而且还要盛水的水槽、泡沫小球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如何传播的。
2.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有“结构”的材料会使学生观察到的事实越丰富,解释就越多样。有结构材料往往能产生新现象、新问题,提升探究的价值。例如,笔者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除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我还准备了木屑,从而更容易帮助学生了解溶解这个概念。
3.实验材料要充足
如果要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材料要充足,起码要满足每个小组进行探究的需求。学生人人都准备一份齐备的材料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可以发动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如,我在上《叶子的研究》时,提前布置下一节课要带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一下,结果小组成员马上分好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第二节课一看,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非常丰富。另外,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验箱,一学期所有要使用的器材(包括可自制实验材料和替换材料),教师在开学初就通过发放《给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准备好,这样就不会实验用时方恨材料少了。
三、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开展实验,实验是获得第一手事实的有力手段,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实验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1.要分配好实验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把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平均用力,否则会导致学生探究时间不充分、探究不深、收益比较少。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且难度适中。
2.做好小组分工
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和分散难度,需要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内都要进行分工,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准备材料、谁负责发言、谁负责操作都要分配好。当然如果小组完成得比较快,就可以相互轮流再做实验。这样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3.在实验前告知学生要注意的事项
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禁止学生品尝药品、禁止学生触碰强酸药品、酒精灯的使用要遵守规定、拿取实验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能在实验台玩水、加热时要防范烫伤、实验后清理实验桌等。在实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操作,发现违规操作要立即改正,杜绝事故发生。
4.重视实验记录表,用数据说话
实验记录不仅记录实验的设计方案、猜想假设,更重要的是里面记录了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得来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依据。教学生学会正确收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记录工作。教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摆的秘密》要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才能得出摆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而是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
四、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巧用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可以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和新情景中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习的需要,发现学习的意义。因此,创设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用讲故事、生活情景再现等形式出现。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可以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也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位老师在《摩擦力》一课中首先让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矮小的男同学互相拼力转一根木棒,木棒涂了油的一端高大男同学抓,木棒粗糙的一端由矮小的同学抓,结果矮小的同学胜出。学生不解,然后教师就引出摩擦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有科学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
3.实验操作,让学生动起来
篇10
关键词:4C-ID 模型 复杂认知技能 中学英语教学
一、4C-ID模型简介
4C-ID模型,全称为“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是由荷兰开放大学的麦里恩博尔教授等人牵头的研发团队于1999年开发的教学设计模型。该模型主要面向培养学习者的复杂技能,最初被运用于企业培训,后来将其引入教育领域,在培养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促进学习者知识的最大化迁移能力方面有重大意义[1]。该模型以整体论思想为指导,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任务,通过培养学习者整体性构建思维和复杂认知技能来实现知识迁移,最终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技能。
4C-ID模型认为,复杂技能由非复用性和复用性技能构成。非复用性技能主要是指那些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一定程度努力才能建构起来的心理模式和认知策略,并能在新的情境或者任务中灵活应用的技能,这些技能对学习者而言是新生的、使用频率较少的,并随整体任务难易的变化而变化。而复用性技能是指那些较为简单的、常规的,通常在学习中反复使用的,并不需要随整体任务的难易程度变化而作出相应变化的技能[2]。恩伯尔教授指出,复杂技能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各个不同技能的累加,复杂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多出来的部分便是整合、重组和协调这些“部分”的整体复杂技能[3]。
1.四大基本要素概述
(1)学习任务(Learning Tasks)。学习任务居四要素之首,也是4C-ID模型的核心。这里的学习任务是指具体而真实的整体性体验。复杂技能被分解成看似相对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的多个子技能,通过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层次逐级呈现给学习者,渗透到整体的复杂任务中,最终达成目标技能[1]。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有利于其综合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复杂技能的习得。
(2)支持性信息(Supportive Information)。支持性信息是指对完成非复用性复杂练习任务有帮助的信息,它是新旧认知间的桥梁,帮助学习者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出一般性的抽象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和精致编码,进而重构非复用性技能的认知图式,实现知识迁移,习得解决劣构问题的复杂技能[4]。
(3)即时信息(Just-in-time Information)。即时信息指完成复用性练习任务所必备的前提性知识,为完成这些任务提供基本的、常规的操作方法或者解决过程,以“及时”为最大特点,例如基本概念、规则、原理等,因此,即时信息又叫做程序性信息[5]。即时信息通过使学习者快速熟悉一般性的基本操作原理及规则,熟练掌握并达到自动化程度,从而缩短学习者的“探索”时长。
(4)部分任务练习(Part-Tasks Practice)。部分任务练习是指针对重复性学习任务而设计的重复性练习,通过不断训练和强化来实现学习者掌握常规操作流程的高度自动化。部分任务练习通常分布在整个复杂练习任务中,对于一般性常规的练习任务,复用性技能可直接重复使用,而对于非复用性技能的任务,则按照从简到难的练习顺序,为学习者创造充分的练习机会,促使学习者尽快达成自动操作[6]。
2.4C-ID模型设计的十步骤
四大要素从宏观上勾勒了4C-ID模型的轮廓,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剖析了其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并详细阐释了面向整体学习任务的复杂认知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方法。
复杂技能设计十步骤是在剖析上述四大要素的基础上得出的,下面文章将对复杂技能设计的十大步骤的概念及作用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
(1)分解整体任务。首先将整体的复杂任务分解成彼此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层级的子任务,关键是要体现出分解了的整体复杂学习任务各子任务之间的垂直和水平关系,每一层级的任务是完成下一层级的基础,其次要给各子任务设定相应的目标,同时作出相应的阐释(如某一子任务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目标技能)。
(2)各层任务分组排序。在上一步分解整体复杂任务的基础上,依据子任务的类别,按循序渐进原则、简化条件原则以及控制重点原则排列各层子任务。
(3)学习任务设计。该步骤是基于上一步分解并且按上述原则排列好的各个子任务,它明确了完成各子任务的流程,并且遵循合理、简单、明了、有层次的原则为每个子任务设计相应的部分任务练习。
(4)分析心理模式。分析心理模式是分析存在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通过训练、经验和强化而形成的一种对事物及周围环境的认知模式。分析心理模式的目的就是确定和描述每个非复用性子技能的心理模式,是设计程序性信息的基础。
(5)分析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实际上就是关于学习者学习模式中“如何做”的能力,并且它还指导着学习者的行为。分析认知策略是为了判断和描述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策略,为设计程序性信息做准备。
(6)设计支持性信息。支持性信息是原有的和新学的知识之间的纽带,它为学习者重构新图式提供一种建构途径,因此,支持性信息能够促进学习者构建认知图式,实现认知图式达到自动化程度。
(7)分析规则和程序。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复用性技能。设计者可画图阐释,如分析流程图。分析规则和程序榈诰拧⒌谑步提供依据。
(8)分析前提知识。分析前提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顺利完成上述的分析规则和程序的必须知识,分析前提性知识及分析规则和程序的过程共同为程序性信息的设计打下基础。
(9)设计即时信息。即时信息的设计可根据学习者原有的认知水平高低而变化,给学习者提供一些“及时”的信息,如复杂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规则、简单方法、基础原理等必备的前提知识,这些都是很好的及时信息。
(10)部分任务练习。部分任务练习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重复性操作的熟练程度,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强化习得的新技能,进一步加深学习者重新构建的图式的痕迹。
二、4C-ID模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本文按照4C-ID模型的四大基本要素及十步骤,对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1进行了完整的教学设计。
1.设计学习任务
Unit 1 My name′s Gina一单元的主题是熟识新伙伴,通过学习,使学习者学会打招呼并介绍自己,掌握询问姓名的基本句型What′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最后通过建立班级电话号码簿和制作个人名片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姓名文化背景,熟练运用语言的复杂技能。本单元共有6项任务,12项子任务,如图1所示。
在垂直方向,各任务之间按简化条件、控制重点和循序渐进原则排列,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如任务1至任务6,在水平方向,体现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表明了子技能完成的先后顺序,上一层级的学习是下一层级学习的基础,如任务1包含两个子任务:任务1.1和任务1.2,依次类推[7]。如上所述,本单元的复杂学习任务可划分为复用性技能和非复用性技能,该任务序列中的复用性技能有:任务1.1-6.1;非复用性技能有:1.2-6.2。
2.设计支持性信息
支持性信息是面向非复用性技能,用来引导学生进行精制编码,促进图式重构的信息,针对非复用性技能,在设计支持性信息之前,分析学习者的心智模式和认知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心理模式。非复用性技能需要学习者进行诸如分析、归纳、推理等有意识的高级认知过程,而中学生的心理模式又有不完整性、不稳定性和局限性等特点,这就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概念模型来引导。在完成本单元的6个任务时,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听辨技巧、文化背景、语法知识、语言组织方法等各种相关知识,并且要不断地给予鼓励使其完善心理模式,在思维中构建关于该技能的概念模型,理解和把握各要素及其内部联系,帮助完成该任务,习得该技能。
(2)分析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一个整体的复杂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它包括记忆、推理、分析、概括等能力。就本单元任务来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构图法、联想法等策略促进其认知策略的形成,进而完成听、说、读、练的综合任务,习得本单元的复杂技能。
在对学习者进行了心智模式和认知策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支持性信息,其中,非重复技能是任务1.2-6.2,支持性信息的设计如下。
任务1.2文化:根据上下文推测词意,交流姓名文化的个人理解。
支持性信息:a.听取关键词的方法、技巧(图标法,速记符号);b.综合上下文信息点,推测新单词词组的意思;c.提供案例:讨论不同姓名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信息呈现:a.举例子:教师通过讲授,课件呈现准备好的例子;b.比较:基于例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国家姓名文化的差异;c.结合实际生活,交流个人对姓名文化现象的理解。
任务2.2复述:复述对话、强化语感、训练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支持性信息:a.整合基础知识,复述原文;b.熟练掌握问候他人,介绍自己的表达方式;c.通过复述,训练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信息呈现:a.小组交流讨论,并推荐代表尝试复述;b.课本相关习题讲解。
任务3.2强化:掌握be的一般现在时形式,并造句。
支持性信息:a.比较在不同主语下be的一般现在时的不同形式;b.提供案例:换不同主语造句,观察be的变化。
信息呈现:a.举例子:如主语分别是I,he,she时be的形式;b.小组相互练习。
任务4.2介绍: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知识,并互做自我介绍。
支持性信息:a.自我介绍案例,运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b.练习向别人介绍自己,结合what…句型;c.体会抓住对方对话中关键信息的方法。
信息呈现:a.课件呈现自我介绍案例(My name is…);b.小组练习会话。
任务5.2号码:运用所学内容建立一个班级的电话号码簿。
支持性信息:a.熟练掌握数字的表达;b.案例练习,学会组合数字表达电话号码;c.建立一个班级的电话号码簿。
信息呈现:a.练习正确表达电话号码;b.指导学习者建立班级电话号码簿。
任务6.2设计:在组织好个人信息的基础上排版设计出自己的名片。
支持性信息:a.整合所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版设计;b.全面考虑各国姓名文化背景知识;c.提供案例(设计美观的名片样版)。
信息呈现:a.提供设计名片的基本方法;b.课件呈现排版的架构。
3.设计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针对复用性技能的学习而设计的,在设计程序性信息前,同样须分析规则程序和前提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规则和程序。对规则和程序的分析主要针对复用性技能,它槌绦蛐孕畔⒌纳杓铺峁础。通过算法确定和描述复用性技能正确行为的规则和程序,最典型的就是观察指导者如何完成任务,所以,须指导学习者画图阐释,如制作名片的流程图,促进学习者快速熟悉复用性技能。
(2)分析前提知识。以上的分析确定了完成复用性技能的规则和程序,分析前提性知识就是为了正确、顺利地完成这些规则和程序所必备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分解的这些子任务中,低一级的子任务是高一级技能的先决条件。
以上就是对规则程序和前提知识的分析,本单元的复用性性技能为任务1.1-6.1 ,程序性信息设计如下。
任务1.1辨音:识别新单词,习得速记技巧,了解姓名文化知识。
程序性知识:a.语音知识,新单词、词组、短语以及句型结构含义;b.关键词的提取方法,如正确的发音;c.中外姓名文化背景知识。
信息呈现:a.启发结合讲授方法帮助学习者学习词汇基础知识;b.课件呈现并介绍把握关键信息的技巧。
任务2.1跟读:跟读模仿、巩固语音、练习发音、识记单词。
程序性知识:a.模仿和跟读,强化语音知识,提高语言敏感度;b.联系单词发音,记诵词汇。
信息呈现:a.课文呈现;b.基本知识测试,课本习题练习讲解。
任务3.1时态:了解一般现在时的概念、含义及用法。
程序性知识:一般现在时的概念、含义及用法。
信息呈现:a.教师讲(四季变化,昼夜交替体现一般现在时);b.课件呈现(一般现在时的几种常用情况);c.例句分析( I am a student.)。
任务4.1语法: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what…句型的概念及用法。
程序性知识:a.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定义及用法;b.what引导的特殊疑句的定义及用法。
信息呈现:a.讲授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your,his,her);b.课件呈现并分析例句。
任5.1数字:掌握数字0-9的读法及问答号码的短语和句型。
程序性知识:a.数字0-9的读法;b.问答号码的句型(what′s your phone number?)。
信息呈现:a.编唱数字歌;b.课件呈现,比较不同句型的异同。
任务6.1组织: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组织名片信息。
程序性知识:a.列出需要的词汇、结构及语法知识;b.组织要呈现在名片上的个人信息。
信息呈现:a.课件呈现(名片样版);b.教师现场指导。
4.设计部分任务练习
任务1听辨录音:例句练习推测单词含义,小组间交流姓名文化的个人理解。
任务2复述对话:跟读模仿,通过复述录音原文,增加对各国姓名文化的理解渗透。
任务3归纳语法:在一般现在时的时态下,变换不同的主语,观察并练习be的变化形式。
任务4练习会话:熟练掌握并运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的句型,并在小组间相互做自我介绍。
任务5建号码簿:练习电话号码的表达并建立班级电话号码簿。
任务6制作名片:综合所有已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个人名片。
中学英语学习是一个需要大量重复并不断练习强化的复杂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及心智模式等因素。将4C-ID模型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将会对培养学习者习得复杂能力以及实现知识的最大化迁移方面产生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 何艳红,薛雯,任翔.基于4C/ID的复杂认知技能训练教学设计观[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4).
[2] 钟志荣. 关于专业课程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现代教学媒体》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 曲延华,程立英,张玉梅.基于4C/ID模式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2).
[4] Jeroen J. G. Van Merri?nboer and Marcel B.M.de Croock. Performance―Based ISD 10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002(7).
[5] 邱飞岳,刘朋飞,王丽萍,等.基于4C/ID模式的复杂学习支持平台构架探究[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 2012(4).
[6] Jeroen J. G. Van Merri?nboer,Richard E.Clark,and Marcel B.M.de Croock.Blueprints for Complex Learning: The 4C-ID Mode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