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基础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量子力学基础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量子力学基础原理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27-0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它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性,而且有利于教师改变唯书本知识教学的倾向,打破长期以来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的行为,引导教师走出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学会对其它语文教学因素的关注。因而我们迫切需要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用新课程标准去理解语文,并着眼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1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组成与种类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也即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资源可划分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等等。

1.1校内资源

一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一切课程资源的根本;二是校内的媒体资源,诸如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与补充教本,图书馆之中的各类相关书籍与杂志期刊,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宣传栏、报廊和标志物等。

1.2校外资源

初中学生很多都是走读生的身份,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校园之外度过的,由此,他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自然界或城市是一类极其丰富的信息来源,它们涵盖家庭环境、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诸多资源。

1.3网络媒体资源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如今已然成为初中学生的最爱,其中蕴含着的庞大信息资源既然应该为我们所重视,它们包括学生借助电脑、手机、电子书等电子产品,浏览的视频、音频、动画、电子书等,还包括用于语文教学的专题网站、远程教育网络等其他形式的资源。

2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2.1教师与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其他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故而开发并用好教师资源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面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中学生,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内外兼修的形象,在塑造自己外部良好形象向学生展示个人魅力的同时,更要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以期获得学生的认可并使他们更加喜欢语文这门课程。

开发并利用学生资源,是“学生为本”思想的具体而深入的体现,也是搞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他们身上的个体资源(如朗读、提问、回答等)和群体资源(如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全方位开发、利用学生资源为课程服务,有效地推进课前的研读和课堂展现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对互动教学、对话教学中生成的有价值的学生资源,挖掘出来并加以充分利用。

2.2创造性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但教师若对教材内容仅做简单地复制与移植,则往往易造成课堂教学氛围单调,学生学习热情降低。所以,我们绝不能拘泥于教材及其内容,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大胆调整教材顺序,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对繁冗知识作必要的整合,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讲授时,可把初中学教材中所有陶渊明的作品整合在一起,做一个关于陶渊明作品的专题,让学生全面、立体、深刻地认识陶渊明及其作品。又如在学完《红楼梦》一文后,组织全班同学成立“红学”读书会,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2.3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互联网及其中的信息所具有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学生一旦沉湎于网络则会严重学习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反之,若能引导学生对网络加以合理利用则会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容量大、速度快、交互性强的优势,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资源共享,使课堂教学更轻松,教学效率也更高。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可以从网上下载话剧或者电影《孔乙己》观看,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心灵上受到了震撼,感情上产生的共鸣,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对封建科举制度、对产生孔乙己这样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悲惨遭遇的根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又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概念、人物或历史背景等存在困难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网络搜索引擎或主题学习网站等网络资源,筛选有用信息,需找正确答案,在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4带领学生走进熟悉的生活资源

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初中阶段是学生感性认识与思维辨别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再加上他们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因而他们的生活体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果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时能够将课文与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联系起来,那么生成资源定会更加丰富,也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走访和文献查阅等途径,让学生充分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此举既可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最终实现了学校和社会,教育和生活的统一,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3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对信息知识如饥似渴的莘莘学子,在这个信息量急剧扩增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形成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植根于语文教学现实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充分挖掘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并进行合理的组合和配置,使其相互协调、臻于完善,发挥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合力作用,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全新思路,并最终实现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敏.浅谈语文教学与教师资源的开发[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10:67-68.

[2]赵琳.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多维策略[J].语文天地,2012,2:59-60.

[3]刘宗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语文,2007,7:65-66.

[4]袁凤英.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J].综合天地,

篇2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量子力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02-02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任课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量子力学课程是核类专业的基础课,它对于学习和理解核类专业主干课程,如原子核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由于其理论性强,思维方式与经典力学差异较大,量子力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这样就使得核类专业特别是核类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该门课程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也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因而在课堂上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只有老师在讲,学生思考的少,气氛压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怎么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在分析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探究并实践了由经典物理学的问题来引入量子力学学科的问题。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量子力学的实践教学当中。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还可以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经典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而能提升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教学法概念

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Teaching)是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的发展,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寻找答案,是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数学、会计、英语等众多学科。

二、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的联系及问题式教学法在量子力学课程中的应用

经典物理可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电磁波的传播以及系统的热力学平衡等自然现象。20世纪初,当人们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后,在解释分子原子尺度的物理现象时,经典力学往往无能为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这就是量子力学。它是阐明原子核、固体等性质的基础理论,且在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经典力学,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简化为质点,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上的坐标表示。将坐标对时间求导、再求导,得到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t) ■=■ ■=■ ①

经典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是牛顿三大定律。描述物体t时刻的状态用t时刻的位置矢量■,动量■。初始位置矢量、动量及所受到的力■知道,由牛顿运动定律就可以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量子力学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性,使得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能同时确定。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量子力学中是怎么样来描述粒子的状态及运动规律呢?这就要找到与经典对应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引入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概念及其物理含义。波函数是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可以表示为如下的形式:

Ψ(x,y,z,t)=Ψ(p,r,t) ②

此时又引入一个新的问题:波函数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与经典牛顿运动定律对于的定理或者定律又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就可以用问题式的方法来引入薛定谔方程问题。

i?攸=■=-■?荦2Ψ+U(r)Ψ ③

上式子表示粒子在相互作用势为U(r)的势场中运动时,描述粒子运动状态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所满足的规律。同样,像以上这样利用问题式引入的方式来讲授量子力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还有很多,如态叠加原理,表象变换等。对于态叠加原理,问题的引入:经典物理有波函数的概念,有波的叠加,那量子力学中描述物体状态的波函数是否也有叠加性,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动呢?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的相关内容。

三、需要重视的问题

针对目前核类专业特别是核类工科专业量子力学课程的现状,我们除了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还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在解答习题中将问题式教学融入其中,要做到课堂知识和课后习题的问题式教学双覆盖。最后,需要学生知道处理量子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适当鼓励学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并登记,从心理层面激励其更加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本科阶段的量子力学是一门入门课程,是继续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了量子力学课程的重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经典物理与量子力学的类比对应关系,在量子力学讲授相关知识时,用问题式的方式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使用该教学方式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晓雯,任艳荣.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6,29(1):24-26.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55-60.

[3]刘梦莲.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39-43.

[4]蒋新宇,施树云,于金刚.问题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2012,29(4):2548-2550.

[5]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 变分法;量子力学;最优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22-0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一种可以进行微观粒子体系运动行为的一波方程,被人称之为薛定谔方程。通过进行薛定谔方程求解,可以获得体系波函数,应用体系波函数,可以确定体系性质,此后有学者对相对论效应狄拉克方程的确定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让人们认为量子力学其普遍理论似乎已经基本完成,人类已经基本知晓了绝大部分物理学及物理定律。解决问题困难及关键仅在于如何将这些定律进行现实应用。狄拉克认为,随着体系的不断增加,薛定谔方程或狄拉克方程几乎是不可解的。

针对这种现象,求解其方程的近似方法不断被研究。在物理量子学领域,进行薛定谔法方程求解,其主要方法包括微扰法及变分法。束缚定态是建立于不含时间的薛定谔方程,即在能量变分原理的等价性基础上,能量本征值方程解是通过对能量极值的求解来完成的。在进行具体问题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波函数中一些特殊变化将最普遍任意变分进行替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依赖于波函数特殊形式的一种近似解,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被称之变分法。变分法用在解决如量子力学等物理问题领域。变分法的应用,其优势在于运用变分法进行方程求解并不会受到限制,在保证变分函数良好的基础上,即可实现对体系基态性质的研究。

1 变分法概述

变分法与处理数函数普通微积分表现出相对立关系。泛函是通过位置函数导数及相应位置函数积分来实现相应构造。变分法应用的最终目的在于找出更好的极值函数,通过变分法,获得泛函最大值或最小值。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式属于变分法最重要定理。通过变分法,可以获得相应泛函临界点,在处理量子力学及其他物理问题时应用优势十分明显。

在解决量子力学问题时,解决微扰问题最为广泛的方法是应用微扰法及变分法。如应用微扰法进行量子力学问题的解决,其条件则为体系的哈密顿算符。可以分为及两个部分,则有:

= +

在微扰法中,本征函数及本征值属于已知,则很小,如在解决问题时其满足微扰法求解问题的基本条件,则可以实现量子问题求解。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全体必要的矩阵元求和计算是十分困难的,其解决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用变分法则不会受到条件限制。如将体系哈密顿算符本征值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其顺序如下:

E0,E1,E2,…En,… (1)

计算这些本征值对应本征函数,则有:

Ψ0,Ψ1,Ψ2,…,Ψn,… (2)

在公式中,E0代表的是基态能量,Ψ0代表的是基态波函数。为便于研究,假设与本征值En是保持对立的,本征函数Ψn组成正交归一系,则有:

Ψn=En+Ψn (3)

在公式中,设Ψ属于任意归一化波函数,将公式展开后获得:

(4)

在进行Ψ状态描述时,其体系能量平均值则为:

(5)

通过公式整理,则可以获得:

(6)

因E0代表的是基态能量,为此,则有E0

(7)

=E0属于Ψ归一条件,则有:

(8)

公式(8)不等式说明,在进行任意波函数Ψ求解时所获得的平均值总是较之基态能量较大,在进行Ψ平均值求解时,其中最小平均值与E0最接近。当Ψ作为体系中Ψ0基态波函数时,此时基态能量E0则与平均值保持一致。由此,实现变分法基态能量及基态波函数体系求解。

2 量子力学变分原理

如下,为某个微观体系薛定谔方程:

(9)

该薛定谔方程为变分问题欧拉微分方程,其变分问题求解则是对其能量积分进行求解,则有:

(10)

能量积分极小值为:

(11)

将体系哈密顿量设为H,则有:

(12)

在满足归一化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公式整理,则有:

(13)

实践证明,经过欧拉微积方程整理,可以获得薛定谔方程,证明微观体系薛定谔方程是可以让能量积分获得极值时的欧拉微分方程。以上公式,则为量子力学中变分原理。

3 变分法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案例

在量子物理或经典物理中,一维谐振子与很多物理现象存在较大关系,甚至可以将任何体系在稳定平衡点位置所进行的运动看作一种近似一维谐振子,如核振动、晶体结构离子及中原子振动等。本文在分析量子力学变分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一维谐振子研究。将谐振子质量设为m,并沿x轴进行直线运动,则谐振子所受到势能为,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哈密顿量表示:

(14)

体系试探波函数为,按照归一化条件,可以获得。则有:

(15)

通过公式调整,可以获得以积分公式:

(16)

通过计算后获得:

(17)

并获得体系最低能量值为:

(18)

相应函数简化后为:

(19)

通过检验后发现,这种计算结果与求解结果相同,证明所选取的变分函数良好。图1为典型a下线性谐振子波函数及位置几率密度分布图。

波函数能够满足高斯型分布,在x=0位置,存在明显峰值,随着a逐渐降低,其峰值降低,且峰宽度逐渐增加。从图1中可以看出,波函数几率密度分布状况与波函数、分布曲线形状基本保持一致。应用变分法所求解出的波函数几率分布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应用变分法解决量子力学问题时,虽然其可以简单方便地进行体系基态性质求解,但其属于解决问题的近似方法,其近似程度随着参数变化发生变化。只有保证所选择的波函数满足边界条件及归一化条件,参数越多时,其结果越好。

变分法其应用的优点在于其求解过程并不受到什么限制,但其结果好坏完全是由尝试波函数选择来确定。为此,在应用结构变分法解决物理量子力学问题时,应保证变分法所选择的尝试波函数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4 结语

当前,微扰法及变分法是处理物理量子力学问题常见的方法。微扰法求解存在一定局限性,变分法求解并不受到任何限制,变分法属于处理函数的一种方式,与处理数的函数的普通微积分保持着相对立关系。应用变分法,可以实现泛函临界点对应。变分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量子力学领域。本文在概述变分法的基础上,对量子力学变分原理进行分析,并通过一维谐振子对变分法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通过实践证明,变分法在处理量子力学问题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保证尝试波函数选择合理性,是实现变分法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邓小辉,许成科,汪新文,等.变分法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4(3):146-148.

[2]陈霞,唐晨.量子力学基态能量计算的改进蚁群优化算法[J].计算物理,2010,27(4):624-632.

[3]额尔敦朝鲁,乌云其木格,宝日玛,等.量子棒中强耦合磁极化子基态能量的磁场和温度依赖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6):177-180.

[4]蒋逢春,苏玉玲,李俊玉,等.量子尺寸效应对

InGaN/GaN量子点中的类氢杂质态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2):102-104.

[5]叶霄凌.内抛物柱形量子线的电子基态能量[J].科技风,2011(21):49-50.

篇4

与运用矩阵作为计算工具的矩形力学相比,波动力学更适合初学者,它使用比较简单的微动语言和初等的微积分方程,是量子理论的基本应用中最常使用的形式。

关键词:量子力学波动学薛定谔函数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①

作为量子力学的两大形式之一,波动学在近代物理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它由薛定谔创立,与海森伯等人创立的矩阵力学在数学形式上是等价的,都是量子力学的基石。

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段里,人们对于经典物理学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完美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力图囊括并解决人们已然发现的所有物理学问题。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认识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这种所谓“完美”的物理学体系是不存在的,光电效应、黑体辐射、线状光谱以及固体和分子比热容等问题都无法在已经构建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中找到答案。

波动学顾名思义是根据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建立起来的用波动方程来进行描述的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的理论。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假设――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开启了波动学研究的大门。继而薛定谔于1926年在波动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微观粒子运动满足的波动方程,并成功利用此方程解决了氢原子问题,后来在面对其他具体问题时进行更新和完善,发展出了较为完善的近似计算方法。

与运用矩阵作为计算工具的矩形力学相比,波动力学更适合初学者,它使用比较简单的微动语言和初等的微积分方程,是量子理论的基本应用中最常使用的形式。

波动力学的主要思想是由薛定谔确立的,旧的力学理论要相当于光学中用彼此孤立的光线来处理问题,新的波动力学要相当于光学中用波动理论处理问题。从旧理论转变到新理论的标志之一就是引入了与光的衍射现象十分类似的现象。

在微小精确的系统里,旧的理论不断被取代,对于为什么原子的直径与假设的波长的播出具有相近的数量级,薛定谔认为这并非巧合。薛定谔的思想大约从四个方面提出:

(1) 原子领域中电子的能量是分立的。

(2) 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波动方程的振动频率只能取一系列分立的本征频率。

(3) 哈密顿雅克比方程不仅用以描述粒子运动,也可以描述光波。

(4) 爱因斯坦和德布罗意关于波粒二象性的思想。电子可以看成一股波,其能量E和动量P可用德布罗意公式与波长和频率联系在一起。②

在薛定谔波动方程的基础上,达朗贝尔给出了一维标量波动方程的一般解:u(x,t) = F(x-ct)+G(x+ct)

考虑两个初始条件:

解:

u(x,0)=f(x)

u_{,t}(x,0)=g(x)

这样达朗贝尔公式变成了:

u(x,t)=\\frac{f(x-ct)+f(x+ct)}+\\frac\\int_^{x+ct}g(s)ds

在经典的意义下,如果f(x)\\inC^k并且g(x)\\inC^则u(t,x)\\inC^k。

波动是自然界中极其普遍的现象。人类早期观察较多的波动是水面波,以及由弦或膜的振动导致的机械波,这些都具有可视的形态。后来逐渐认识了一些不可目视的波动,如声波、电磁波、光波。20世纪的研究深入到微观层次之后,发现了物质波。波动力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发端于最小作用原理,该原理可以说是“众理之母”。当前大量波动力学研究工作涉及数学上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对其物理学意义反而有忽视的倾向。对电磁波的研究工作仍是波科学的重要方面,其基本理论尚待澄清之处甚多。波动力学的发展表明,经典电磁波方程应与量子力学波方程联系起来研究,孤立地讨论经典的场与波的时代早已结束。③

就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波动学逐渐发展成较为全面的系统。薛定谔、德布罗意等一系列科学家参与建立了量子力学。并成功将其推动为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背后的科学背景如今将来依旧令人惊叹,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文人作家等身份于一身的人,薛定谔是一个性情中人,不拘一格加浪漫情怀使得创立理论之初被很多人怀疑,甚至参加讨论会议时也因其怪异打扮被招待生误会,就是这样一个“怪才”之人,开创了量子力学的新纪元,将量子力学壮大,运用科学与哲学思想,将波动力学推向世界。

1926年10月,薛定谔参与访问哥本哈根,并与波尔开展了关于量子力学物理意义的大辩论,至此,波动力学的初始阶段结束,不久之后,量子力学的发展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波动力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在完全摒弃旧的体系,以新的体系取而代之的情况下,波动力学就不会存在问题,但是这一做法面临很多困难。因为按照波动力学理论,对于粒子而言有无限条可能的轨道,其中没有哪一条比其他轨道更加优越,使其能够成为个别情况下的真实运行轨道。然而另一个实际情况却是:我们确实有看到过单个粒子的轨道。至今波动力学也无法对此作出准确解释。一切的源头来自于粒子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①《量子力学》第二版 曾谨严 科学出版社

②《论量子力学的基石――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朱洪杰华中师范大学

篇5

在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以一系列巨量的、通常是至为复杂的实验、归纳和演绎工作为基础。而且人们一般相信科学知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累积起来的。但只要这种认识活动过程是为一个协调一致的目标所固有,只要它真正属于科学研究自我累进的进程,则不论其如何复杂,仍只是过程性的,而不从根本上规定科学的性质、程序,乃至结论。这就使我们在考察复杂的科学认识活动时,可以抽取出高于具体手段的,基本上只属于人类心智与外在世界相联络的东西,即科学语言,来作为认识的中介物。

要说明科学语言何以能成为这样的中介,需要先对科学的认识结构加以分析。

作为一种形式化理论的近现代科学,其目的是力图摹写客观实在。这种摹写的认识论前提是一个外在的、自为的客体和作为其思维对立面的内在的主体间的双重存在。这一认识论前提在科学认识方面衍生出一个更实用的前提,就是把客体看作是一种自在的“像”或者“结构”(包括动态结构,比如动力学所概括的各种关系和过程)。

这一自在的实在具有由它的“自明性”所保证的严格规范性。这种自明性只在涉及存在与意识的根本关系时才可能引起怀疑。而科学是以承认这种自明性为前提的。因此科学实际就是关于具有自明性的实在的思维重构。它必须限于处理自在的实在,因为科学的严格规范性(主要表现为逻辑性)是由实在的自明性所保证的,任何超越实在的描述都会破坏这种描述的前提。这一点对稍后关于量子力学的讨论非常重要。

上述分析表明,科学的严格规范性并非如有唯理论倾向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来自思维,也并非如经验论观点所认为的来自具体手段对经验表象的操作,也并不象当代某些科学哲学家所认为的纯粹出于主体间的共同约定。科学的最高规范是存在在客观实在中的,是来自客体的自明性。一切具体手段只是以这种规范为目标而去企及它。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不论是一个思维过程还是一个实验过程,如果其中缺失了语言过程,那就什么意义都不会有。科学语言与人类思维形态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它们可能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有着共同的根源。就认识的高度而言,思维形态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现象,对它进行本质的追究,至少目前还不能完全放在客观实在的背景上。因此,在科学认识的层次上,思维形态完全可以被视为相对独立的东西。而科学语言则是明确地被置于实在自身这一背景之中的。这就使我们实际上可以把科学语言看作一种知识,它与系统的科学知识具有完全相同的确切性,即它首先是与实在自身相谐合,然后才以这种特殊性成为思维与对象之间的中介。这才能保证,既使科学语言所述说的科学是关于实在的确切图景,又使思维活动具备与实在相联络的手段。

科学语言作为一种知识所具备的上述特殊性,使它成为客观实在图景构成的基本要素,或科学知识的“基元”。思维形态不能独立地形成知识,但思维形态却提供某种方式,使科学语言所包含的知识基元获得某种特定的加成和组合,从而构成一种系统化的理论。这就是语言在认识中的中介作用。由于任何事物都必须“观念地”存乎人的意识中,才能为人的心智所把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认识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常常几乎就是科学语言的同义词。但实际上,科学语言所指的范围远比数学语言的范围大,否则就不会出现量子力学公式的解释问题。在自然科学发生以前,数学所起的作用也还不是后世的那种对科学的叙录。只是由于精密推理的要求所导致的语言理想化,才推进了数学的应用。但归根究底,数学与前面说的那种合乎客观实在的知识基元是不同的。将数学用作科学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数学结构应当与实在的结构相关,但这一点并不是显然成立的。

爱因斯坦曾分析过数学的公理学本质。他说,对一条几何学公理而言,古老的解释是,它是自明的,是某一先验知识的表述,而近代的解释是,公理是思想的自由创造,它无须与经验知识或直觉有关,而只对逻辑上的公理有效性负责。爱因斯坦因此指出,现代公理学意义上的数学,不能对实在客体作出任何断言。如果把欧几里德几何作现代公理学意义上的理解,那么,要使几何学对客体的行为作出断言,就必须加上这样一个命题:固体之间的可能的排列关系,就象三维欧几里德几何里的形体的关系一样。〔1〕只有这样,欧几里德几何学才成为对刚体行为的一种描述。

爱因斯坦的这种看法与上文对科学语言的分析是基本上相通的。它可以说明,数学为什么会一贯作为科学的抽象和叙录工具,或者它为什么看上去似乎具有作为科学语言的“先天”合理性。

首先,作为科学的推理和记载工具的数学,实际上是从思维对实在的一些很基本的把握之上增长起来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点”、“直线”这样一些概念本身就是我们以某种方式看世界的知识。之所以能用这些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去描绘实在,是因为这些“基元”已经包含了关于实在的信息(如刚体的实际行为)。

其次,数学体系的那种严密性其实主要是与人类思维的属性有关,尽管思维的严密性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入了数学之中。如前所述,思维的严密性是由实在的自明性来决定的,是习得的。这就是说,数学之所以与实在的结构相关,只是因为数学的基础确切地说来自这种结构;而数学体系的自洽性是思维的翻版,因而是与实在的自明性同源的。

由此可见,数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仅表现在对于它们的结果的可靠性(或真实性)的验证上。也就是说,科学和数学同样作为思维与实在相互介定的产物,都有可能成为对实在结构的某种描述或“伪述”,并且都具有由实在的自明性所规定的严密性。但数学基本上只为逻辑自治负责,而科学却仅仅为描述的真实性负责。

事实正是如此。数学自身并不代表真实的世界。它要成为物理学的叙录,就必须为物理学关于实在结构的真实信息所重组。而用于重组实在图景的每一个单元,实际上是与物理学的基本知识相一致的。如果在几何光学中,欧几里德几何学不被“光线”及其传播行为有关的概念重组,它就只是一个纯粹的形式体系,而对光线的行为“不能作出断言”。非欧几何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应用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三、物理学语言

虽然物理学是严格数学化的典范,但物理学语言的历史却比数学应用于物理学的历史要久远得多。

在认识的逻辑起点上,仅当认识论关系上一个外在的、恒常的(相对于主体的运动变化而言)对象被提炼和廓清时,才能保证一种仅仅与对象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有关的语言描述系统成为可能。对此,人类凭着最初的直觉而有了“外部世界”、“空间”、“时间”、“质料”、“运动”等观念。显然,这些观念并非来自逻辑的推导或数学计算,它是人类世代传承的关于世界的知识的基元。

然后,需要对客观实在进行某种方式的剥离,才能使之通过语言进入我们的观念。一个客观实在,比如说,一个电子,当我们说“它”的时候,既指出了它作为离散的一个点(即它本身),又指出了它身处时空中的那个属性。而后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正是在广延中才把握了它的存在,即从“它”与“其它”的关系中“找”出它来。

当我们按照古希腊人(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方式问“它为什么是它”时,我们正在试图剥离“它”之所以为“它”的属性。但这个属性因其离散的本质,在时空中必为一个“奇点”,因而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这说明,我们的语言与时空的广延性合若符节,而对离散性,即时空中的奇点,则无法说什么。如果我们按照伽利略的方式问“它是怎样的”时,我们正是在描绘它与广延有关的性质,即它与其它的关系。这在时空中呈现为一种结构和过程。对此我们有足够的手段(和语言)进行摹写。因为我们的语言,大多来自对时空中事物的经验。我们运用语言的主要方式,即逻辑思维,也就是时空经验的抽象和提升。

可见,近现代物理学语言是一种关于客观实在的时空形式及过程的语言,是一种广延性语言。几何学之所以在科学史上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首先不在于它的严格的形式化,而在于它是关于实在的时空形式及过程的一个有效而简洁的概括,在于与物理学在面对实在时有着共同的切入点。

上述讨论表明了近现代物理学语言格式包含着它的基本用法和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这是由客观实在和复杂的历史因素所规定的。至为关键的是,它必须而且只是关于实在的时空形式及过程的描述。可以想象,离开了这种用法和传统,“另外的描述”是不可能在这种语言中获得意义的。而这正是量子力学碰到的问题。

四、量子力学的语言问题

上文说明,在描摹实在时,人类本是缺乏固有的丰富语言的。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由于主、客体间的某种相互介定而实现了有关实在的时空形式和过程的观念及相应的逻辑思维方式。任何一种特定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识的深入,某些概念的含义会发生变化,并且还会产生新的语言基元。有时,这样的变化和增长是革命性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任何有革命性的新观念首先必须在与传统语言的关系中获得意义,才能成为“革命性的”。在自然科学中,一种新理论不论提出多么“新”的描述,它都必须仍然是关于时空形式及过程的,才能在整体的科学语言中获得意义。例如,相对论放弃了绝对时空、进而放弃了粒子的观念,但代之而起的那种连续区概念仍然是时空实在性的描述并与三维空间中的经验有着直接联系。

量子力学的情况则不同。微观粒子从一个态跃迁到另一个态的中间过程没有时空形式;客体的时空形式(波或粒子)取决于实验安排;在不观测的情况下,其时空形式是空缺的;并且,观测所得的客体的时空形式并不表示客体在观测之前的状态。这意味着,要么微观实在并不总是具有独立存在的时空形式,要么是人类无法从认识的角度构成关于实在的时空形式的描述。这两种选择都将超出现有的物理学语言本身,而使经典物理学语言在用于解释公式和实验结果时受到限制。

量子力学的这个语言问题是众所周知的。波尔试图通过互补原理和并协原理把这种限制本身上升为新观念的基础。他多次强调,即使古典物理学的语言是不精确的、有局限性的,我们仍然不得不使用这种语言,因为我们没有别的语言。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意味着在客观地有规律地发生的事情上,取得一致看法。而观测和交流的全过程,是要用古典物理学来表达的。〔2〕

量子力学的反对者爱因斯坦同样清楚这里的语言问题。他把玻尔等人尽力把量子力学与实验语言沟通起来所作的种种附加解释称之为“绥靖哲学”(Beruhigunsphilosophie)〔3〕或“文学”〔4〕,这实际上指明了互补原理等观念是在与时空经验相关的科学语言之外的。爱因斯坦拒绝承认量子力学是关于实在的完备描述,所以并不以为这些附加解释会在将来成为科学语言的新的有机内容。

薛定谔和玻姆等人从另一个角度作出的考虑,反映了他们以为玻尔、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人的观点回避了经典语言与实在之间的深刻矛盾,而囿于语言限制并为之作种种辩解。薛定谔说:“我只希望了解在原子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确实不介意您(指玻尔)选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它。”〔5〕薛定谔认为,为了赋予波函数一种实在的解释,一种全新的语言是可以考虑的。他建议将N个粒子组成的体系的波函数解释为3N维空间中的波群,而所谓“粒子”则是干涉波的共振现象,从而彻底抛弃“粒子”的概念,使量子力学方程描述的对象具有连续的、确定的时空状态。

固然,几率波的解释使得理论的数学结构不能对应于实在的时空结构,如果让几率成为实验观察中首要的东西,就会让客观实在在描述中成了一种“隐喻”。然而薛定谔的解释由于与三维空间中的经验没有明显的联系,也成了另一种隐喻,仍然无法作为一种科学语言而获得充分的意义。

玻姆的隐序观念与薛定谔的解释在语言问题上是相似的。他所说的“机械序”〔6〕其实就是以笛卡尔坐标为代表的关于广延性空间的描述。这种描述由于经典物理学的某些限定而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玻姆认为量子力学并未对这种序作出真正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量子力学的保守性。他企图建立一种“隐序物理学”,将量子解释为多维实在的投影。他以全息摄影和其它一些思想实验为比喻,试图将客观实在的物质形态、时空属性和运动形式作全新的构造。但由于其基础的薄弱,仍然只是导致了另一种脱离经验的描述,也就是一种形而上学。

这里所说的“基础”指的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涉及主客体间完全不同的相互介定。它涉及对客体的完全不同的剥离方式,也就是说,现行科学语言及其相关思维方式的整个基础都将改变。然而,现实地说,这不是某一具有特定对象和方法的学科所能为的。

可见,试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语言来解决量子力学的语言问题是行不通的。这个问题比通常所能想象的要无可奈何得多。

五、量子力学何种程度上是“革命性”的

量子力学固然在解决微观客体的问题方面,是迄今最成功的理论,然而这种应用上的重要性使人们有时相信,它在观念上的革命也是成功的。其实,上述语言与实在图景的冲突并未解决。量子力学的种种解释无法在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必然过渡到那种非因果、非决定论观念所暗示的宇宙图景。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对量子力学“革命性”的程度作审慎的认识。

正统的量子力学学者们都意识到应该通过发展思维的丰富性来解决面临的困难。他们作出的重要努力的一个方面是提出了很多与经典物理学不同的新观念,并希望这些新观念能逐渐溶入人类的思想和语言。其中玻恩用大量的论述建议几率的观念应该取代严格因果律的概念。〔7〕测不准原理以及其中的广义坐标、广义动量都是为粒子而设想的,却又不能描述粒子在时空中的行为,薛定谔认为应该放弃受限制的旧概念,而玻尔却认为不能放弃,可以用互补原理来解决。玻尔还希望,波函数这样的“新的不变量”将逐渐被人的直觉所把握,从而进入一般知识的范围。〔8〕这相当于说,希望产生新的语言基元。

另一方面,海森堡等人提出,问题应该通过放弃“时空的客观过程”这种思想来解决。〔9〕这又引起了量子力学的客观性问题。

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保守性的。

我们试把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作比较。相对论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的分析,建立起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协变关系,从而了绝对时空、绝对同时性等旧观念,并代之以新的时空观。重要的是,在这里,绝对时空和绝对同时性是从理论上作为逻辑必然而排除掉的。四维时空不变量对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性质依赖于观察者的情形作了简洁的概括,既不引起客观性危机,又与人类的时空经验有着直接关联。相对论排除了物理学内部由于历史和偶然因素形成的一些含混概念,并给出了更加准确明晰的时空图景。它因此而在科学语言的范围内进入了一般知识。

量子力学的情况则不同。它的保守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严格因果律并不是从理论的内部结构中逻辑地排除的。只是为了保护几率波解释,才不得不放弃严格因果律,这只是一种人为地避免逻辑矛盾的处理。

第二,不完全连续性、非完全决定论等观念并没有构成与人类的时空经验相关联的自洽的实在图景。互补原理和并协原理并没有从理论内部挽救出独立存在于时空的客体的概念,又没有证明这种概念是不必要的(如相对论之于“以太”那样)。因此,量子力学的有关哲学解释看似抛弃旧观念,建立新观念,实际上,却由于这些从理论结构上说是附加的解释超出了关于实在的描述,因而破坏了以实在的自明性为保证的描述的前提。所以它实际上对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有限的。

第三,量子力学内在地不能过渡到关于个别客体的时空形式及过程的模型,使得它的反对者指责说这意味着位置和动量这样的两个性质不能同时是实在的。而为了保护客观性,它的支持者说,粒子图像和波动图象并不表示客体的变化,而是表示关于对象的统计知识的变化。〔10〕这在关于实在的时空形式及过程的科学语言中,多少有不可知论的味道。

第四,人们必须习惯地设想一种新的“实在”观念以便把充满矛盾的经验现象统一起来。在对客体的时空形式作抽象时,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而由于波函数对应的不是个别客体的行为,所以大多新的“实在”几乎都是形而上学的构想。薛定谔和玻姆的多维实在、玻姆在阐释哥本哈根学派观点时提出的那种包含了无限潜在可能性的“第三客体”〔11〕,都属于这种构想。玻恩也曾表示,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同一实在的排斥而又互补的多个影像。〔12〕这有点象是在物理学语言中谈论“混元”或“太极”一样,很难说对观念有积极的建设。

本文从科学语言的角度,对量子力学尤其是它的哲学基础的保守性作出一些分析,这并不是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作价值上的优劣判断。也许量子力学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它所碰到的困难是根本性的。

海森堡等人与新康德主义哲学家G·赫尔曼进行讨论时,赫尔曼提出,在科学赖以发生的文化中,“客体”一词之所以有意义,正在于它被实质、因果律等范畴所规定,放弃这些范畴和它们的决定作用,就是在总体上不承认经验的可能性。〔13〕我们应该注意到,赫尔曼所使用的“经验”一词,实际上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广延性和分立性的经验。这种经验是科学的实在图景成立的基础或真实性的保证,逻辑是它的抽象和提升。

在本文的前三节已经谈到,自从古希腊人力图把日常语言理想化而创立了逻辑语言以来,西方的科学语言就一直是在实在的广延性和分立性的介定下发展起来的。我们也许可以就此推测,对于人的认识而言,世界是广延优势的,但如果因此认为实在仅限于广延性方面,却是缺乏理由的。广延性优势在语言上的表现之一是几何优势。西方传统中的代数学思想是代数几何化,即借助空间想象来理解数的。不论毕达哥拉斯定理还是笛卡尔坐标都一样。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观的,而根号2不是。我们可以用前者表明后者,而不能反过来。可是一个离散的数量本身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否与实在的另一方面或另一部分(非广延的)相应?也许在微观领域里不再是广延优势而量子力学的困难与此有关?

如果量子力学面临的是实在的无限可能性向语言的有限性的挑战,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不单单是语言问题,甚至不单单是目前形态的物理学的问题。它将涉及整个认识活动的基础。玻尔似乎是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的。他说“要做比这些更多的事情完全是在我们目前的手段之外。”〔14〕他还有一句格言;“同一个正确的陈述相对立的必是一个错误的陈述;但是同一个深奥的真理相对立的则可能是另一个深奥的真理。”〔15〕

参考文献和注释

〔1〕〔3〕〔4〕《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4,第137、241、304页。

〔2〕〔5〕〔9〕〔13〕〔14〕〔15〕海森堡:《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和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141、84、82、131、47、112页。

〔6〕玻姆:《卷入——展出的宇宙和意识》,载于罗嘉昌、郑家栋主编:《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一)》,东方出版社,1994年。

〔7〕玻恩:《关于因果和机遇的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

篇6

【关键词】量子;通信;技术;发展

对量子信息进行研究是将量子力学作为研究基础,根据量子并行、纠缠以及不可克隆特性,探索量子编码、计算、传输的可能性,以新途径、思路、概念打破原有的芯片极限。从本质来说:量子信息是在量子物理观念上引发的效应。它的优势完全来源于量子并行,量子纠缠中的相干叠加为量子通讯提供了依据,量子密码更多的取决于波包塌缩。理论上,量子通信能够实现通信过程,最初是通过光纤实现的,由于光纤会受到自身与地理条件限制,不能实现远距离通信,所以不利于全球化。到1993年,隐形传输方式被提出,通过创建脱离实物的量子通信,用量子态进行信息传输,这就是原则上不能破译的技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受环境噪声影响,量子纠缠会随着传输距离的拉长效果变差。

一、量子通信技术

(一)量子通信定义

到目前为止,量子通信依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从物力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理解为物力权限下,通过量子效应进行性能较高的通信;从信息学来看,量子通信是在量子力学原理以及量子隐形传输中的特有属性,或者利用量子测量完成信息传输的过程。

从量子基本理论来看,量子态是质子、中子、原子等粒子的具体状态,可以代表粒子旋转、能量、磁场和物理特性,它包含量子测不准原理和量子纠缠,同时也是现代物理学的重点。量子纠缠是来源一致的一对微观粒子在量子力学中的纠缠关系,同时这也是通过量子进行密码传递的基础。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作为力学基本原理,是同一时刻用相同精度对量子动量以及位置的测量,但是只能精确测定其中的一样结果。

(二)量子通信原理

量子通信素来具有速度快、容量大、保密性好等特征,它的过程就是量子力学原理的展现。从最典型的通信系统来说具体包含:量子态、量子测量容器与通道,拥有量子效应的有:原子、电子、光子等,它们都可以作为量子通信的信号。在这过程中,由于光信号拥有一定的传输性,所以常说的量子通信都是量子光通信。分发单光子作为实施量子通信空间的依据,利用空间技术能够实现空间量子的全球化通信,并且克服空间链路造成的距离局限。

利用纠缠量子中的隐形量子传输技术作为未来量子通信的核心,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量子力学,由两个光子构成纠缠光子,不管它们在宇宙中距离多远,都不能分割状态。如果只是单独测量一个光子情况,可能会得到完全随机的测量结果;如果利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进行测量,只要测量一个光子状态,纵使它已经发生变化,另一个光子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化,也就是塌缩。根据这一研究成果,Alice利用随机比特,随机转换已有的量子传输状态,在多次传输中,接受者利用量子信道接收;在对每个光子进行测量时,同时也随机改变了自己的基,一旦两人的基一样,一对互补随机数也就产生。如果此时窃听者窃听,就会破坏纠缠光子对,Alice与Bob也就发觉,所以运用这种方式进行通信是安全的。

(三)量子密码技术

从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我们可以知道,窃听不可能得到有效信息,与此同时,窃听量子信号也将会留下痕迹,让通信方察觉。密码技术通过这一原理判别是否存在有人窃取密码信息,保障密码安全。而密钥分配的基本原理则来源于偏振,在任意时刻,光子的偏振方向都拥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需要在纠缠光子间分设偏振片。如果光子偏振片与偏振方向夹角较小时,通过滤光器偏振的几率很大,反之偏小。尤其是夹角为90度时,概率为0;夹角为45度时,概率是0.5,夹角是0度时,概率就是1;然后利用公开渠道告诉对方旋转方式,将检测到的光子标记为1,没有检测到的填写0,而双方都能记录的二进制数列就是密码。对于半路监听的情况,在设置偏振片的同时,偏振方向的改变,这样就会让接受者与发送者数列出现差距。

(四)量子通信的安全性

从典型的数字通信来说:对信息逐比特,并且完全加密保护,这才是实质上的安全通信。但是它不能完全保障信息安全,在长度有限的密文理论中,经不住穷举法影响。同时,伪随机码的周期性,在重复使用密钥时,理论上能够被解码,只是周期越长,解码破译难度就会越大。如果将长度有限的随机码视为密钥,长期使用虽然也会具有周期特征,但是不能确保安全性。

从传统的通信保密系统来看,使用的是线路加密与终端加密整合的方式对其保护。电话保密网,是在话音终端上利用信息通信进行加密保护,而工作密钥则是伪随机码。

二、量子通信应用与发展

和传统通信相比,量子通信具有很多优势,它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且不需要传统信道,量子密码安全性很高,一般不能被破译,线路时延接近0,所以具有很快的传输速度。目前,量子通信已经引起很多军方和国家政府的关注。因为它能建立起无法破译的系统,所以一直是日本、欧盟、美国科研机构发展与研究的内容。

在城域通信分发与生成系统中,通过互联量子路由器,不仅能为任意量子密码机构成量子密码,还能为成对通信保密机利用,它既能用于逐比特加密,也能非实时应用。在严格的专网安全通信中,通过以量子分发系统和密钥为支撑,在城域范畴,任何两个用户都能实现逐比特密钥量子加密通信,最后形成安全性有保障的通信系统。在广域高的通信网络中,受传输信道中的长度限制,它不可能直接创建出广域的通信网络。如果分段利用量子密钥进行实时加密,就能形成安全级别较高的广域通信。它的缺点是,不能全程端与端的加密,加密节点信息需要落地,所以存在安全隐患。目前,随着空间光信道量子通信的成熟,在天基平台建立好后,就能实施范围覆盖,从而拓展量子信道传输。在这过程中,一旦量子中继与存储取得突破,就能进一步拉长量子信道的输送距离,并且运用到更宽的领域。例如:在潜安全系统中,深海潜艇与岸基指挥一直是公认的世界难题,只有运用甚长波进行系统通信,才能实现几百米水下通信,如果只是使用传统的加密方式,很难保障安全性,而利用量子隐形和存储将成为开辟潜通的新途径。

三、结束语

量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为现代科学与物理学的进步标志之一,它对人类发展以及科学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通信技术,整合国内外发展经验,从各方面推进量子通信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启建,金鑫,徐晓帆等.量子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4(5):491-497.

篇7

10月9日,诺贝尔物理学奖答案揭晓,来自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教授以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教授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他们两人的获奖理由是分别发明了测量和控制孤立量子系统的实验方法。

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新闻稿中,两位获奖者的成就被称为“为实现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一时间,量子计算机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薛定谔的猫和诺贝尔奖

对于普通人来说,量子力学是个深不可测的概念。不过,随着最近几年科幻题材电影电视剧的风靡,“平行宇宙”、“平行世界”之类的词汇开始被频频提及,而它正是出自量子力学的相关概念。

想要了解什么是量子计算机,那么首先需要了解“薛定谔的猫”这个量子力学中的经典假设。

1935年,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设想出这样一个实验:一只猫被关进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箱子内事先放置好一个毒气罐,毒气罐的开关由一个放射性原子核来控制。当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它会释放出一个粒子触发毒气罐的开关,这样毒气释放,猫就会被毒死。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在实验者没有开箱进行观测时,原子核处于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状态,换言之,箱子里的猫既是活的也是死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理解“既生又死”这样的状态,但这正是量子力学研究的领域。量子力学针对的是在微观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在这一环境中,大家中学时候学习的经典物理学中的规律会突然失效,微观世界是由另一套自然法则在操控,这也是为什么薛定谔的理想实验中猫既能是活的也能是死的。

不过,一旦打开箱子,微观实现就会出现“崩塌”,原子核的状态就会确定下来,此时猫是生是死也随之揭晓答案。

长期以来,由于不能实际观测,量子力学仅仅停留在理论之上,而缺乏实践的验证。然而,今年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就正是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各自通过精妙的实验,使“测量和操控量子系统成为可能”,让不打开箱子就能观察猫的生死变成了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也使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不再是空想的量子计算机

所谓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现信息处理的一项革命性计算技术。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利用量子体系实现通用计算的想法,当时他发现,分析模拟量子物理世界所需要的计算能力远远超过了经典计算机所能达到的能力,而用实验室中一个可控的量子系统来模拟和计算另外一个人们感兴趣的量子系统会非常高效,量子计算机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不同之处在于,对于经典计算机来说,其基本的数据单位就是一个比特,相对应的一个比特不是0就是1,而对于量子计算机来说,一个比特可以同时表示0和1,这就意味着两个比特就能表示00、01、10、11四种状态。这样,只要有300个量子比特,其承载的数据就能是2的300次方,这将超过整个宇宙的原子数量总和。简而言之,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将是目前经典计算机所无法比拟的。

前面的表述未免抽象,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目前最好的多核处理器能够解密150位的密码,如果想要解密一个1000位的密码,那么需要调用目前全球的计算资源才有可能实现。但是从理论上讲,一台量子计算机在几个小时内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在量子计算机面前,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密码也会变得不堪一击,这意味着互联网上将不再有秘密可言,人类需要重新设立一套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信息加密系统。

量子计算机的用处当然不只是破译密码,在大数据分析的时代,对计算机运算能力的要求正变得愈来愈高,从语义识别到人工智能,都需要倚仗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才能完成,这也让业界对于量子计算机的诞生充满了期待。

不过,虽然理论上300个量子比特就能赋予计算机难以想象的运算能力,但现实与想象毕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根据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尹章琦的介绍,估算大概需要至少一万个量子比特才能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因为我们需要对计算过程进行纠错,所以需要很多个物理比特才能获得一个可容错的逻辑比特。估计需要大概一千个逻辑比特运行Shor算法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那么物理比特至少要高一个量级,甚至可能要高两个量级”。尹章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量子信息与量子光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商业化的未来

在学界还在探讨量子计算机可行性的时候,产业界已经迫不及待开始了实践。早在2001年,IBM就曾经成功实现利用7个量子比特完成量子计算中的素因子分解法。

2007年,加拿大的D-Wave公司就了号称全球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采用16位量子比特处理器的Orion(猎户座)。不过,Orion后迅速被业界泼了一盆冷水,业内人士称,Orion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只是具备了一些量子计算的特性。

去年,D-Wave卷土出来,了全新的产品――D-Wave One,这一次它的处理器达到了128量子比特,比前代产品大大提升,一台售价高达1000万美元。但是,由于D-Wave对核心技术三缄其口,学术界无法得知关于其产品的更多信息,质疑之声再起,因为目前能够实现10量子比特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即便质疑不断,D-Wave还是成功拿到了第一张订单,外国媒体报道,美国知名的军备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已经购买了D-Wave的产品并且将其用在一些复杂的项目上,比如F-35战斗机软件错误的自动检测。

不仅如此,D-Wave还在今年10月得到了来自贝索斯以及美国中情局下属投资机构In-Q-Tel总计3000万美元的投资。贝索斯的投资逻辑显而易见,随着现实世界的不断互联网化,他的野心自然是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亚马逊积累的海量数据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而量子计算机正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在D-Wave大出风头的同时,老牌巨头IBM也不甘落后,今年2月,IBM宣布在量子计算领域再次取得重大进展。新的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初步计算中减少数据错误率,同时在量子比特中保持量子机械属性的完整性。

篇8

多年以前,高科技最牛的美国就已不把电子计算机列为高科技产品了。

但巨高性能计算机仍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标志物件之一。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给了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大卫·维恩兰德,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新一代超级量子计算机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恶搞一下:法国人浪漫,而简称美国人为美人,那么,浪漫人美人=?

文艺范儿的信息

不往滥俗里想,那么,答案就是很文艺化的表达了。其实,“信息”最初是相当文艺范儿的,而不是20世纪中期才开始热门起来的科技词汇。

一般认为,中文的“信息”一词出自南唐诗人李中《暮春怀故人》:“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 “美眉音信消息全无啊,梦里也梦不到你,我独自上楼倚栏,望眼欲穿望到长路尽头也不见你。”这么拙劣地意译,也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思念。

其实,在李中之前一百多年,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大诗人杜牧《寄远》里就有“信息”了:“塞外音书无信息,道旁车马起尘埃。”还有比小杜更早的,唐朝诗人崔备的《清溪路中寄诸公》:“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宋朝的婉约派大词人柳永、李清照也用过“信息”这个词。因金兵入侵而流离失所的李清照思念当年安乐的故乡,心理上把信息的价格定成了真正的天价:“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千年前的唐宋中国,其高科技虽是世界第一,但信息技术还是跟现在没法比的,要靠驿马、鸿雁甚至人步行来传递信息,速度慢而效率低,信息珍贵啊。

在地球的西方呢?虽然香农1948年就划时代地把信息引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赋予其新的科学的涵义;至1956年,“人工智能”术语也出现了。可最早讨论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之间关系的,却是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诗人艾略特(T. S. Eliot;钱钟书故意译为“爱利恶德”)。他在1934年的诗歌“The Rock”中写道: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Where is the information we have lost in data?

我们迷失于生活中的生命在哪里?

我们迷失于知识中的智慧在哪里?

我们迷失于信息中的知识在哪里?

我们迷失于数据中的信息在哪里?

尽管第四句是好事者后加的,但诗人还是直指本质地提出了信息暴炸时代最困扰人的难题:如何不让我们的生命和智慧都迷失在数据中?

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让生命和智慧不要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的途径、工具和可能。

量子与量子计算机

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为从微观理解宏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客观世界有物质、能量两种存在形式,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换(见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量子理论就是从研究极度微观领域物质的能量入手而建立起来的。

我们知道,微观世界中有许多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则。经典物理学理论中的能量是连续变化的,可取任意值,但科学家们发现微观世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无法解释。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解释“黑体辐射”时提出:像原子是一切物质的构成单元一样,“能量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元,原子吸收或发射能量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这是量子物理理论的诞生。

1905年,爱因斯坦把量子概念引进光的传播过程,提出“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1920年代,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即一切物质粒子均有波粒二象性,海森堡等建立了量子矩阵力学,薛定谔建立了量子波动力学,量子理论进入了量子力学阶段。1928年,狄拉克完成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之间的数学转换,对量子力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成功地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理论体系结合起来,使量子理论进入量子场论阶段。

“量子”词源拉丁语quantum,意为“某数量的某事物”。现代物理学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最小的单位跳跃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叫做量子;或者说,一个物理量如果有不可连续分割的最小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所有的有形性质)是“可量子化的”,或者说其物理量的数值会是特定的数值而非任意值。例如,在(休息状态)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可量子化的,这能决定原子的稳定和一般问题。

虽然量子理论与我们日常经验感觉的世界大不一样,但量子力学已经在真实世界应用。激光器工作的原理,实际上就是激发一个特定量子散发能量。现代社会要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需要计算的机器(计算机)。量子力学的突破,使瓦格纳等于1930年发现半导体同时有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后来才有了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同时作为电子信号放大器和转换器的晶体管,再有了集成电路芯片,今天的一个尖端芯片可集聚数十亿个微处理器。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发现能耗导致发热而影响芯片集成度,限制了计算速度;能耗源于计算过程中的不可逆操作,但计算机都可找到对应的可逆计算机且不影响运算能力。既然都能改为可逆操作,在量子力学中则可用一个幺正变换来表示。1969年,威斯纳提出“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设备”,豪勒夫等于1970年代论述了“基于量子力学的信息处理”。1980年代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变得很热闹。费曼发现模拟量子现象时,数据量大至无法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在1982年提出用量子系统实现通用计算以减少运算时间;杜斯于1985年提出量子图灵机模型。1994年,数学家彼得·秀尔提出量子质因子分解算法,因其可破解现行银行和网络应用中的加密,许多人开始研究实际的量子计算机。

在物理上,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可以被描述为对输入信号串行按一定算法进行变换的机器,其算法由机器内部半导体集成逻辑电路来实现,其输入态和输出态都是传统信号(输入态和输出态都是某一力学量的本征态),存储数据的每个单元(比特bit)要么是“0”要么是“1”,即在某一时间仅能存储4个二进制数(00、01、10、11)中的一个。而量子计算机靠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用量子算法运算数据,输入态和输出态为一般的叠加态,其相互之间通常不正交,其中的变换为所有可能的幺正变换;因为量子态有叠加性(重叠)和相干性(牵连、纠缠)两个本质特性,量子比特(量子位qubit)可是“0”或“1”或两个“0”或两个“1”,即可同时存储4个二进制数(00、01、10、11),实现量子并行计算(量子计算机对每一个叠加分量实现的变换相当于一种传统计算,所有传统计算同时完成,并按一定的概率振幅叠加,给出量子计算机的输出结果),从而呈指数级地提高了运算能力——一台未来的量子计算机3分钟就能搞定当今世界上所有电子计算机合起来100万年才能处理完的数据。用量子力学语言说,传统计算机是没有用到量子力学中重叠和牵连特性的一种特殊的量子计算机。从理论上讲,一个250量子比特(由250个原子构成)的存储器,可能存储2的250次方个二进制数,比人类已知宇宙中的全部原子数还多。而且,集成芯片制造业很快将步入16纳米的工艺,而量子效应将严重影响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又因传统技术的物理局限性,硅芯片已到尽头,突破的希望在于量子计算。

量子世界的死猫活猫与粒子控制

喜好科技的文艺青年可能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其中有那只著名的“薛定谔猫”:一只被关在黑箱里的猫,箱里有毒药瓶,瓶上有锤子,锤子由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一个独立的放射性原子控制;若原子核衰变放出粒子触动开关,锤落砸瓶放毒,则猫死。薛定谔构想的这个实验,被引为解释量子世界的经典。而量子理论认为,单个原子的状态其实不是非此即彼,或说箱里的原子既衰变又没有衰变,表现为一种概率;对应到猫,则是既死又活。若我们不揭开盖子观察,永远也不知道猫的死活,它永远处于非死非活的叠加态。

宏观态的确定性,其实是亿万微观粒子、无数种概率的宏观统计结果。微观粒子通常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纠缠一起,一旦用宏观方法观察这种量子态,只要稍一揭开箱盖,叠加态立即就塌缩了(扰破坏掉),薛定谔猫就突然由量子的又死又活叠加态变成宏观的确定态。用实验研究量子,首先要捕获单个的量子。即若不分离出单个粒子,则粒子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头疼的是,未找到既不破坏量子态,又能实际观测它的实验方法,他们只能在头脑中进行思想实验,而无法实际验证其预言。

而阿罗什和维恩兰德的研究,发明了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观测和操控的方法,则可实证地说出薛定谔猫究竟是死猫还是活猫,而且为研制超级量子计算机带来了更大可能,因为量子计算机中最基础的部分——得到1个量子比特已获成功。

光子和原子是量子世界中的两种基本粒子,光子形成可见光或其他电磁波,原子构成物质。他们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方法大同小异:维因兰德利用光或光子来捕捉、控制以及测量带电原子或者离子。他平行放置两面极精巧的镜子,镜间是真空空腔,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约-273℃)。一个光子进入空腔后,在两镜面间不断反射。阿罗什则通过发射原子穿过阱,控制并测量了捕获的光子或粒子。他用一系列电极营造出一个电场囚笼,粒子像是被装进碗里的玻璃球;然后用激光冷却粒子,最终有一个最冷的粒子停在了碗底。阿罗什在捕获单个光子后,引入了特殊的里德伯原子,作为观测工具,从而得到光子的数据。维因兰德向碗中发射激光,通过观测光谱线而得到碗底粒子的数据。

2007年以来,加拿大、美国、德国和中国的科学家都说自己研制出了某种级别的量子计算机,但到今天却仍无一个投入实用。光钟更接近现实,因为可操控单个量子,就能按意愿调控量子的振荡(相当于钟摆)频率,越高越精;目前实验的光钟,若从宇宙产生起开始计时,至今只误差5秒。光钟可使卫星定位和计算太空船的位置更精确……

神话般的量子信息技术

科幻作家克莱顿(著有《侏罗纪公园》、《失去的世界》等)在科幻小说《时间线》中,曾文艺化地描述量子计算,用了“量子多宇宙”、“量子泡沫虫洞”、“量子运输”、“量子纠缠态”、“电子的32个量子态”等让常人倍感高深的说法。其中一些如今正在证实或变现。

如果清朝政府的通信密码不被日本破译,那么李鸿章后去日本谈判时就很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今天也不会有的问题了。目前世界的密码系统大都采用单项数学函数的方式,应用了因数分解等数学原理,例如目前网络上常用的密码算法。秀尔提出的量子算法利用量子计算的并行性,能轻松破解以大数因式分解算法为根基的密码体系。量子算法中,量子搜寻算法等也能分分钟攻破现有密码体系。可说量子这种技术在现代军事上的意义不亚于核弹。但同时,量子信息技术也将发展出一种理论上永远无法破译的密码——量子密码。

保密通信分为加密、接收、解密三个过程,密钥的保密和不被破解至为关键。量子密码采用量子态作为密钥,是不可复制的,至少在理论上是无破译的可能。量子通信是用量子态的微观粒子携带的量子信息作为加密和解密用的密钥,其密钥安全性不再由数学计算,而是由微观粒子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来保证,窃密者只有突破物理法则才有可能盗取密钥(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任何测量都无法穷尽量子的所有信息)。而且量子通信中,量子纠缠态(有共同来源的两个粒子存在着纠缠关系,似有“心灵感应”,无论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也发生变化,速度远远超过光速,一旦受扰即不再纠缠。爱因斯坦称这种发生机理至今未解的量子纠缠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被用于传输和保证信息安全,使任何窃密行为都会扰乱传送密钥的量子状态,从而留下痕迹。

篇9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究方向

预计招

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70101基础数学

 

 

01.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6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16数学分析 ④801高等代数

 

02^多复分析

 

同上

 

070104应用数学

 

 

 

01.数学物理方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16数学分析 ④801高等代数

 

01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

 

同上

 

03^非线性泛函分析

 

同上

 

070201理论物理

 

 

 

01.原子分子物理理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甲 ④811量子力学

 

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

 

 

 

01.冷原子物理与应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甲

 

 

 

或617普通物理(甲)或

 

 

 

619物理化学(甲)④811童

 

 

 

子力学

 

02丨原子分子超快过程

 

同上

 

03^囚禁离子与精密谱

 

同上

 

070207光学

 

 

 

01.量子光学与原子光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甲 ^或617普通物理(甲)

④811量子力学或817光学

 

070208无线电物理

 

 

 

01.原子频率标准原理与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甲 ^或617普通物理(甲)

④811量子力学或817光学 或856电子线路或859信号 与系统

 

01磁共振理论与实验方法

 

同上

 

070302分析化学

 

 

 

01.生物波谱分析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10分子生物学 或611生物化学(甲)或618 普通化学(甲)或619物理 化学(甲)④819无机化学 或820有机化学或821分析 化学或847生理学

 

02^影像分析

 

同上

 

03^仪器分析

 

同上

 

070304物理化学

 

 

 

01.催化与结构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甲 ^或611生物化学(甲)或

 

 

 

617普通物理(甲)或619物

 

 

 

理化学(甲)④819无机化

 

 

 

学或820有机化学或821分

 

 

 

析化学或852细胞生物学

 

02^生物物理化学

 

同上

 

01理论和计算化学

 

同上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

 

 

 

01.无线电与通信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11 量子力学或817光学或856 电子线路或859信号与系 统

 

02丨原子频标与通信工程

 

同上

 

03丨光电子与通信工程

 

同上

 

085238生物工程

 

 

 

01.生物仪器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38生物化学 ④819无机化学或820有机 化学或821分析化学或847 生理学

 

02^蛋白质工程

 

同上

 

03^生物代谢工程

 

同上

 

01生物医用材料

篇10

Physics of Nanostructured

Solid State Devices

2012,551p

Hardcover

ISBN9781461411406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科技已进入纳米时代,应用于光子学、电子学等的纳米结构固体器件正以飞速发展的态势引起人们越来越浓的研究兴趣。当器件尺寸接近甚至小于电子的特征自由程时,量子现象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一些固体器件展现了新颖的特性。对于这些特性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概念,本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

本书共分为9章:1.稳态的“漂移扩散模型”在固体中的电子传输。本章从介绍基本的漂移扩散模型开始,引入有效的漂移扩散方程用来计算稳态的运输下固体器件中载体浓度和电流密度。2.讨论了更复杂的基于电荷传输模型的玻耳兹曼的输运方程(BTE)。本章从基本原理出发,推导广义力矩方程中存在的电荷传输局域和非局域的影响。3.回顾了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算符以及一些定义,介绍了量子阱、量子线和量子点,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扰动理论等。本章目的是为纳米结构的固态器件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和必备的量子理论基础。4.基于时间无关微扰理论中,计算能带结构的方法。能带结构在纳米固体器件中,特别是光器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讨论了4个不同的能带结构的计算方法:近自由电子法、正交平面波(OPW)扩展方法、紧约束近似(TBA)和波矢动量理论。5.在传输机制中时间有关的微扰理论的应用。6.电子- 光子相互作用及其对固体器件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光学中的一些概念,如自发辐射、受激发射等。7.在磁场中的电子的行为,介绍了狄拉克方程和泡利方程、薛定谔方程,以及量子霍尔效应(FQHE)。8.一些通常的量子输运方程。9.基于第8章原理而开发研制的一些实际的量子器件。

作者Supriyo Bandyopadhyay 在全美三个大学教授电子学理论、固体物理的研究生课程长达25年,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本书依据作者的教学材料所编撰。一旦读者们能够把握并熟悉掌握书中提出的概念,他们将能够很容易地处理更加困难和专业的研究论题。

本书适合电子学和物理学专业背景的本科毕业生及一年级的研究生,读者应对固态物理、量子力学有一定的了解。本书可使读者对电子学和应用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杨盈莹,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