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整合 思考 效果 评估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71-01
《刑事法律文书写作》与《刑事诉讼法》课程是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政策下所招录学员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培养适应现代法治建设所需要的基层公安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而开设的两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整合教学改革的目的
根据我校现实的教育培训特点,刑事法律文书和刑事诉讼法的教学改革应适应基层公安机关实战的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为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操作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充分利用我校公安网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各类培养对象,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整合教学改革前景研判
1.两门课程整合教学后,课程命名为《刑事诉讼法在刑事法律文书中的应用与操作》,其团队式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1综合性。刑事法律文书课是一门综合运用刑事法律知识和公安专业技能的应用写作课,具有写作知识和刑事诉讼法律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特点。它是将各门法律课程中和刑案相关的内容与专业性写作技法相结合的综合课程。
1.2实用性。刑事法律文书是刑事法律活动的工具,是刑事法律活动的语言表现形式。刑事法律活动的各个程序环节都离不开刑事法律文书这一表现形式,所有刑事法律文书的写作都有明确具体的法学侦查及诉讼意义。
1.3技能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公安专业知识写作的技能。它要求学生熟知各种刑事法律文书的写作知识,还要求其掌握刑事法律应用时生成文书的实战技能。
1.4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为切实加强学员写作刑事法律文书的操作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和其它公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容融,深入讲解各种刑事法律文书的写作要领,以适当的刑事法律文书写作练习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2.陕西省人民警察培训学校体改生的状况
以下是我们对2011级200名在校专升本体改生调查问卷后情况分析一揽表:
通过我校2011级本科体改生入学前专业构成来总结,这些学员大多来自法律、公安专业和文科其它专业,他们想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刑事执法操作水平的知识能力需求层次,想使自己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实践化,弥补自己在警务信息平台升级和法律修改后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其他学生则由于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和专业不对口,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所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以期迅速掌握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和文书写作规范和技巧。老师将《刑事诉讼法》和《刑事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整合教学,以实际案例为引导,上计算机实训。
整合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问题,它涉及不同科目之间教学内容的协调同步,还涉及教务排课的班级同步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在尝试了12节课整合教学以后,及时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6份,反馈情况如下:
三、整合课程改革后对教学改革之思考
从上述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有96%的学员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对他们进行知识提炼、拓展动手能力的作用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帮。有94%以上的学生认为整合课改教学更容易形成能力,更贴近公安基层实战。所以俩位教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在本学年加大课改力度,具体做法是:
1.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和区队小组研讨为主,多用于前期刑事法律文书和刑事诉讼法的结合知识点的基础理论教学。利用案例分析、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演示讲授等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研讨、答疑解惑。
2.课后答疑。学员自学,查找疑难症结,找出刑事法律文书和刑事诉讼法的疑难问题、任课教师利用自习和课余时间,适时进行答疑活动。这种方式利用的时间较多、学员的自主性较强。
3.实训教学。整合课程教师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网上案例模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将已学过的两门课程理论知识转化为执法动手操作能力。以最新案例为引导,培养学员提前进入执法角色,网上办案,网上填写和上传执法文书,教师利用计算机媒介这种教学形式,当堂纠错,当场点评,互为补充。让学员体会如何运用公安信息平成刑事执法任务。
四、课改效果的评估
课程改革效果应注重于能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为目标。
《刑事诉讼法在刑事法律文书中的应用与操作》整合课程教学教师通过授课、提问、答疑、组织实训、反复调研后等及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修改和改进,对总体情况进行客观的把握,并适时召开整合课改教师教研会及研讨会,对课程改革的进程进行分析研究,并随时解决新的问题。课改责任教师应注重对课改意见的反馈,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使课程改革方案日趋成熟,真正做到以教学练战一体化为目标的这一公安教学中心的理念,不仅在技战术课能够得以贯彻,同时在其它课上也能够结出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孙大明.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2] 王卉. 修正和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的刑事法律文书[J]. 公安教育,2010,05:40-43.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一)音乐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
1.必修课课时减少,特色课课时增设
缩减必修课的课时,加大选修课和特色课程的比重,这是目前所有的高校教学和课程变革的现实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也属于其中。基于这种形式,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立现状各有不同,导致毕业生的音乐艺术实践能力不断下滑,不过用人单位关于幼儿教师在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方面的显性标准并没有降低门槛,反而期待更高,这必定致使形成隐性教育观念和显性能力培养之间的冲突。
2.有关部门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和以前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展开深入的对比,相关部门将学生教学理论与能力的培养标准不断提升,使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以唱歌、弹琴、跳舞、画画为导向的技能教育,与此同时还有遵循科学的教育观念,熟知幼儿教学规律的专业人才以及课程设置,此举虽然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会弱化音乐课程的建设,不利于音乐课程的进一步深化,这也是无法规避的客观事实。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一般
从学生来源来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招收的是很多没有掌握音乐技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一些有一点音乐技能的专科学生。专科学生因为在中专三年阶段训练了音乐技术和技能,有一定的音乐技能基础,所以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来源便是有着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和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具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有限,在学习进程中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学目标以及目前音乐课程教学课时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怎样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或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不得不深思的课题。显然,单纯地依赖任课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自我努力和积极配合。
(二)音乐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
1.缺乏音乐技能课余练习
根据弹奏与歌唱音乐技能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在课余的时间要加强训练,显然这是很多学生没有做到的。经过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把时间花费在了学习教育文化类的课程中。除此以外,学生没有主动练习音乐技能,影响了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在入学之前,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学生不能掌握基本的音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效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前的《幼儿音乐教学课程》都是根据幼儿教师理论基础知识—不同音乐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实践的顺序。而这样教学便会让教学内容由始至终都处于以学科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都主要基于课本,这必定致使理论和实践不相符,无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理论认为:“怎样做事便怎样学习,怎样学习便怎样教学。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在做的时候教学,学生在做的时候学习”。其中以“做”为重点,把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知识,彻底地改变教和学、学和用分割的缺陷。
3.忽视基本艺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
养我国缺乏专门的学前教育类的高素质人才,很多教师都来自专门的艺术学校,顺理成章的,教师把练习了10多年的声乐学习经历、钢琴学习经历和对专业的要求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上,尽管注重对学生艺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学生的教学能力与基础艺术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充分的重视起来,在基础并不牢固的情况下,想要达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上述情况不予以改变,一方面会导致音乐教师工作量的倍增和教学难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在看不到自我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抵触或厌学情绪,得不偿失。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音乐课程设置策略
(一)将音乐技能课余练习纳入课堂教学的延伸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提出,必须对课堂教学与课文学习和指导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对于技能训练,要实行小班教学。因为课堂教学课时减少,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更偏向于讲解、示范、应用演奏和弹唱的知识,还有日常实践作业的考核和检查。而课堂教学的延伸则是课余的弹唱实践,任课教师对此要予以关心,应当把它列为平时成绩的关键考点,训练室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登记与记录,详细的记录学生的成绩,督促学生努力够进行反复的练习,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向学生传授音乐的相关技巧,根据教师的监督检查和学生的自觉练习,可以让音乐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不再把课堂教学时间当做练习技能的主要场地,在课余加以练习,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音乐课程设置作出调整
基于音乐课程整体教学课时下降的现实,应当作出对应的变化。比如说,构建融合性课程,不再设置单一的音乐课程,为了和目前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学要求和课程模式相适应,把之前设立的弹唱、钢琴、乐理、声乐等课程,综合成钢琴与弹唱、歌唱和音乐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建设导向为培养音乐教育教学能力的课程改革。比如在钢琴和弹唱的相关课程当中,之前钢琴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授钢琴演奏的相关技巧以及对音乐内涵的处理,这与儿童歌曲伴奏和弹唱没有任何关联,学生需要系统学习钢琴基础之后再去学习儿童歌曲伴奏和弹唱课程,看上去好像较为妥当,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我们务必要理清开设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弹唱和伴奏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需求。
(三)提升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加深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使音乐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从学前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标准来看,专业教师必须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的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幼儿园有一年的教学经验。基于此,我们由宏观专业改革和构建方面制定政策,规划每一年派遣教师到幼儿园去挂职,进行兼职或者全职,熟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平日管理、音乐课堂教学、游戏,尽可能培养专家型学前幼音乐教师,每个学期都有新的教师入职,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到实习的基地去设立音乐教育课程,基地和高校共同协作,有效推动建设学前儿童音乐人才培养体系。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当今全球经济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英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对学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加强。我国现在已经从小学生开始英语教育,足见对英语教育的重视。英语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近年来,初中英语教育的目标越来越侧重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要注重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真正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虽然我们的英语课程有了改革,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初中生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水平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许多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依然是“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学生,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很难使课堂呈现精彩,也很难提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现在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大班级上课,教师很难做到全面照顾,学习差的学生跟学习好的学生的差距会变大,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要结合课程改革,适当地进行教学改革,做到既能够教授学生知识,又能够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教师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不论是英语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本,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评价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志是看他对知识的讲授是否清晰、透彻;评价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志是看他是否掌握了教师讲授的知识。这种理念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在一定的时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犯下了诸多的错误。很多高分低能的“伪人才”就是这种理念下产生的结果。现代社会,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我们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以知识为本到以学生为本,课堂上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教授给学生做人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英语教师除了给学生教授英语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对英语的交流和使用,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精神和探索精神,使学生成长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教学氛围的转变
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师讲、教师读,学生真正参与的没有很多。近几年课程改革的主要要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泼。初中英语课堂跟小学英语课堂不同,小学课堂可以通过一首歌曲或是一个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英语课堂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说点东西;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一下自己预习的情况,从中发现问题;遇到有意思的英语语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排演英语短剧,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讲出来,真正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例如,在学习句型“Would you mind...”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想出后面的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进行练习。在课堂结束,小结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和概括,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要点和学习脉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氛围的转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展示自己、挖掘自身潜力。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非教师努力地教,学生就会学得好。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要求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反复的实践运用。初中英语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教授语言知识,但是语言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转化为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转变为交际活动的场所。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要从主导地位转变为指导地位,课堂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清楚,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运用语言,而不是为考试而学,让学生用轻松愉悦的心情来接受英语。
总之,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英语教师只有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慧勇.基于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04).
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学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心理学现已成为各类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目的是在于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技巧和基本知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学习教材每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进而导致学生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成效,极其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针对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使用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都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的,一是着重强调实际教育服务,过去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大多都是以实际教育为起点,都一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心理上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探讨的对象,所以现目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知识、审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来进行组织开展的。因此这样就失去了对教育心理学其本身教育价值和学科价值。二是偏向对基础的研究讨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核心内容主要以对知识的表象与获取为主要核心,结果导致认知心理学和探究主题的反复交叉,进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实际需求。这两种问题的出现不仅限制了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也导致教育心理学难以对教学本身实践运用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教师长期采取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重结果轻,注重理论知识且轻于实践运用。但往往在实际课程中,授课教师在不断的讲课,学生在拼命的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心理学来说,这种书面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讲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反而不能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学教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笔试考试的形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试前拼命学习,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改进课程结构
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中,首先是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改进的。改进课程结构就是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心理学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对人才的能力关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途径中,高校教师也应将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心理学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学习心理、心理学的教育这两个内容展开教育,实现对课程结构的改进,才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习教材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很多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教学知识无法从教材中体现出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把教材内容及时的做进行更新,应与社会中较为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并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整理和合理的筛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作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注重实践操作
教育心理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升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是解决问题、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动机激发、品德态度等部分内容。比如:在“动机激发”中,如何把现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败因素中如何进行原因总结,通过自身的效能进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识学习”中,需要通过直接、概括将简单的知识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态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且要对个人品德规范和相关论述中进行说明。
(四)教学中体现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采取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在提问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学情境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方式。因此,老师应把自己从传授者变成引领者,在上课过程中给教学创造情境,准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开展学生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课程之一,探究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只是为了其他课程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方法和经验。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综合调理整治,师生之间实现积极配合协调,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大顺.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构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62-163.
篇5
关键词:中学体育 创新 竞赛 全民健身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将竞技体育为体育教学的中心,这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在大力提倡全面体育的号召下,中学体育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贯彻新的课程改革的思想,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
一、坚持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进,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不管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要想实现全面体育,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将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结合,使学生走进社会以后仍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全民健身计划”为目标,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竞技运动为主导的教学内容,突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性,把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并把体育教学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二、将学校体育竞赛与体育考核相结合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考核、体育升学考试是体育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体育考核中的一些内容并不是体育竞技的项目,因此,体育竞技很难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在体育竞技中锻炼身体。因此,要想实现体育竞赛和体育考核的双重作用,必须要在体育竞赛中渗透考核,如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织班级或者年级之间进行普遍性的运动竞赛活动。通过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实现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有机组合
体育竞赛的特点就是竞争,通过竞争来达到提升体育水平的目的,而学校的体育竞技和真正的体育竞技比赛有所不同,需要将竞技性和健身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否则就难以实现体育教学和群众锻炼的双重目标,不利于体育群众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对学校体育竞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具有大众化思想的体育竞技比赛,主要以集体的项目为对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竞赛和竞争意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双重目标。
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证明,科学、有效地组织一些健身性、群众性的体育竞赛,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除了具有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外,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来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上来看,它具有提高体育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培养体育精神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内容的落实必须要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相结合,只有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体育发展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五、坚持体育思想教育和实际行动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中组织体育竞赛要面向全体学生,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并使学生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能够转变自己的思想,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制定科学有效的竞赛内容。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减轻学生担负,增强体育锻炼是一大趋势,应明确规定学生每周必须要做到的体育锻炼量,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六、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统筹管理下,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并把竞赛活动安排到体育教学计划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运动会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这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为了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采用团体计分、全员参与平均计分的形式,来从整体上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完成比赛者均加分,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相反,如果只是针对个别的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将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普及。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对于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成绩增长幅度大、贡献大的学生进行奖励。并将他们的表现记入团体总分,以达到激、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让全民体育、共同提高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体育教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
[1]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J].1996(4) .
篇6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大众化特点,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难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上的需求。目前,教育新形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逐步被引入到学校的教育章程之中,基于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在教育新形势的背景下正在展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实行人本管理的课堂管理方法
所谓的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学生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校在实行人本管理时,首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学生开展一些良性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以较小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际效果,达到完善学生品格、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
(二)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想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主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课堂,增添小组讨论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辩论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来。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指导学生学习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现实生活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引领学生学习。同时在课上多注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充分活跃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要想改变传统单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热点话题讨论,并组织小学语文小组讨论会,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多选取贴近生活的小学语文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地活跃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严谨教学风格,幽默和轻松的氛围更容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可以运用多媒体数学,例如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篇7
【关键词】任职教育 烹饪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14-01
一、任职教育下烹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烹饪课程教学中,烹饪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长期来看,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导致学员的动手能力差,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任职需要。二是理论课的课程大于操作课的课程,这就使学员在动手操作上能力低。三是评价一名学员是否合格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表达的,没有考虑到提高个人实践能力。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学员对教员讲授的刀工技法、火候运用、调味等烹饪基础知识不能深刻的领会,这就会影响学员不能进一步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中去,更不要谈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烹饪人才了。
二、烹饪课程改革的意义
1.培养理论与技能于一身的烹饪人才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烹饪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新变化,培养理论与技能于一身的烹饪人才已迫在眉睫。
2.以技术为导向培养学员的专业综合能力
学习烹饪的培养目的是将学员培养成具有一定烹饪技能的烹饪人才。学习烹饪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综合能力,能力是培养学员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养成独立自学的能力、归纳知识要点和反思问题的能力。因此,烹饪课程的改革应该从学习能力出发,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技术是学员掌握烹饪知识的主体,让学员在学习中,以教员与学员互动的方式,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提高烹饪技术,从而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所以,烹饪课程的改革是提高对学员掌握烹饪知识的必要动力。
三、烹饪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学员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以烹饪技术操作体系为教学主体,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烹饪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烹饪教学改革之前,必须对相关的烹饪岗位进行调研,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该课程教学范围,从学习理论知识、技能知识、情感知识到最后从实践过程中反馈、改进、完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改革目标
要对地方伙食进行广泛的调研,然后由系领导、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确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方向。并不定时的进行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时的获得最新的烹饪信息,将其运用到烹饪教学中来。
2.教学改革原则
烹饪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目的,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将烹饪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体系进行横向剖析,理顺课程重难点,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比如先讲解基础知识如烹饪概论、烹饪中的营养素的变化与保护等,再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如烹饪基本功、副食烹调技术、主食烹调技术等,最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这样使知识点彼此联系,循序渐进,学员可以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烹饪操作技能。
3.教学改革重点
教员在教授课程时应摒弃单一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式教学、案例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从而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学员的主动性,比如在实践课中从练习方案的设计、实际操作以及考核方案等各个环节,都应让学员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还要优化实习场地建设,使学员的场地训练既是操作间又是教室,便于教员开展教学。
4.教学改革方法
篇8
关键词:安装工程预算;教学质量;自主学习;课程改革
1引言
《安装工程预算》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强,专业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定额的组成、分类、费用计算方法;电气、工业管道、给排水、暖通空调、消防工程的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及清单编制方法。通过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就业的学生回访及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为:学生过度依赖计价软件,工程量计算缺项漏项、重复计算,定额套用不准确,编制结算能力不足,工程量清单编制与组价能力不足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的原因
结合学生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总结《安装工程预算》课题改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就业市场调研,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尤其私企)由于工期紧张,用人单位不愿花大量时间与财力去培训专业人员;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对概预算编制、清单编制、工程结算编制等掌握透彻,上岗后能很快成为业务骨干,这就对老师和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
2.2教材不配套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目前关于《安装工程预算》的教材种类繁多,而以2013版《甘肃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甘肃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基础编写的教材与案例基本没有。因此,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及取费程序,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另外,教材编写出版周期长,无法及时反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教学内容也过于学科化和系统化,与预算岗位的应知应会的要求相脱节,使用性不强。而在教学过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所使用的辅助定额都是以《甘肃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基于此,各高校应组织相关老师编写以本地区定额为基础的教材及相关实训教材,方便学生随讲随练,多练多学。
2.3教学方式单一
通过对甘肃省内高校的调研发现,课堂教学仍以教材为主配合传统的板书、多媒体与课后习题的教学方式。由于该门课程课时有限而内容涵盖面广、专业方向多、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学习兴趣不高,没有积极性,从课堂效果与考试考核来看,教学效果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2.4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学生已经养成一种老师教一遍学生照模式算一遍的学习方法,没有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算,也不会对教材中有些问题提出质疑;现行定额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执行过程中的争议无法理解,对工程实例无从下手,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担任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有两位老师,这会影响课程教学的延续性与传承性。同时该课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背景,了解并掌握工程施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并且熟练概预算软件的原理与操作,以及工程造价的相关管理与实际运用操作。但是现在的老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工程实践的经历与经验,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3《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对《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原因的分析,从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1调整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教学纲要,在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该课程的专业性、时效性、地域性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概预算、计价原理、安装费用等理论知识的课时,相应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总学时60,两者比例1:1较为合适。教学重点围绕电气、工业管道、给排水、暖通、消防、智能化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展开。教学难点是行业法律法规、造价文件更新的学习、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新的计价项目的补充,定额子目的确定。教学安排应在第七学期,所有专业基础课完成后,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知识,才能准确计算工程量。
3.2转变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会计量、能计价、懂预算”,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与做”来教学生,学生通过“做与学”来理解和掌握所教内容。譬如“编制采暖工程施工图预算”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施工工艺实训,掌握系统的构成;其次讲解如何算量,由于工程量计算规则内容多而散,不便于识记,利用施工图、工艺实训要求和定额的工作内容,对照计算规则,实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的方式,将实训与理论相结合。由于定额手册有限,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圆桌形式进行算量;最后将小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在计价时指导学生查套定额,主材询价、根据最新造价文件进行价差调整,最后得出总造价。计价软件实践环节,学生要掌握原理与操作方法,提高上机实操时间。课程设计环节不能过度依赖软件,因为软件自动计算结果,这使得学生对主体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计算及后期的取费原理掌握不透,手算与计算同时进行,出现偏差才能发现问题。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3应用案例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的应用性极强,案例式教学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只有让学生对实际案例背景资料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才能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选择时,首先要选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譬如“采暖管道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完全可以用教室内的采暖管为例来说明:“各种管道,均以施工图所示中心线长度,以10m为计量单位,不扣除阀门、管件所占的长度”。此处的阀门、管件指的三通、四通,供回水管控制阀等,学生一看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方法;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譬如“散热器支管工程量计算”,散热器一般设于窗户中间,支管工程量按建筑平面尺寸丈量。实际工程中各房间的结构设计不同,使得立管与散热器的设置要依据建筑位置来定,支管的工程量不能利用固定的公式计算,而是依据施工经验与现场勘查来计算。最后由于课时有限,易选择简短的案例,以历年造价师考试试题为例,知识面全且工程量计算不大,适合课堂教学用例。譬如“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可不列出项是工程量计算规则”。此题考点是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内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应包括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描述、计量单位和工程量。
3.4评价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总结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课前准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等,课后进行自我评价,进而每周、每月、课程结束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而言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回答问题、上机操作、期末考试以10%、5%、10%、20%、55%的比例来考核学生,避免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教学效果。
3.5应用教学资源
教师、学生、教材、课件、教案、图片、视频、网络等都是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串联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作为老师不但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首先,加强师资培训,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现场施工技术、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招投标、造价文件学习、软件培训等活动以此来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同时将其运用来更新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同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加强与施工单位合作,将学生带出去和请专业造价人员进课堂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很快完成角色转换。
4结语
总结《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分析改革《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原因,主要包括适应市场要求、教材不配套、教学方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师资力量簿弱等,从而提出教改方案,从教材选取、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转变、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侯聪霞.《安装工程施工与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贸实践,2015(2):292-293.
[2]何丽琴.论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26):130-131.
[3]吴学慧.工程管理专业建筑设备与安装工程定额与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00-104.
[4]闫贵荣.告知院校“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本质、课程范畴、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35-38,43.
[5]鲁维.基于职业岗位的“安装工程预算”课程“里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1):107-108.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创新;化学教学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教育革新作为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的根本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我国正积极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以新的理念关照课程与教学,重建学校课程。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培育一代新人的重任,他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涵养学生的人格:他天天都要“输出”,因此他不能不“输入”,他天天都要“放电”,所以,他不能不随时“充电”。需要以学校为基本阵地不断学习、研究、进修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中,每一个教师都必将面临考验,化学教师也不例外。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更新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学活动观和评价观,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以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具有新的教材观:要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教学活动观,传统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教学更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评价观,应把它看作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我们教师应按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要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要求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在新课改面前,教师原有的知识显得陈旧和片面了,能力也相当不足。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与引导学生的活动上,教师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种能力,需要教师去把握。在新课改背景下,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怎么办呢?自然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研究。然而我们教师还不习惯搞教育研究,还缺乏教育研究能力。因此,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是教师自我更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抛弃陈旧的知识,不断吸纳当代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新知识,做一个不断钻研与学习的人。在不断钻研与学习、教学和校本研究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三、创新化学教学
教师拥有了知识和能力,就会为下一步“创新”做很好的铺垫。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化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化学教学。创新化学教学应做到以下四方面:
1.有创新的化学教学目的
创新的教学目的是根据现代科技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主动、负责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多元化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与周围人达成理解和合作,能为促进民族间交流、协作的21世纪的现代国际人才而提出的。我们教师有了创新的教学目的,在培养21世纪的现代国际人才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保证。创新教学目的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课程教育功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上。创新教学目的的实现,重点是教学如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创新的化学教学目的,有益于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2.有创新的化学教学过程
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新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化学已经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的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创新的化学教学原则
创新的化学教学原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产物,是现代教学原则的进一步提炼和具体化。有了创新的化学教学原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摆脱了压抑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内容和形式,渐趋于形成解放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过程结构。探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和教师形成全面发展的有效的教育影响在教与学两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减少现行学校中“无爱好,无特长,无创造性和无个性”的学生的存在,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有创新的化学教学评价
创新教学追求的是多层次目标要求、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由此形成的学习成果也必然呈现多样性。那么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采取多元性和整体性的评价。知识的掌握仅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他是获得能力,行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创新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的发展是更重要的目标。前者可以直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后者有时只能通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展现,但都显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都应当得到恰当的、全面的评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相应的方式方法对对象就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应创新教学评价。
我国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深入地向前发展,站在新课程改革前列的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提高能力,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篇10
环境学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环境学是一门基础核心课程。《环境学》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课程学时为40学时,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基本的污染治理技术和方法。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环境基本原理、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生物环境等方面,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引导,是环境科学的学科基础。由此可见,加强环境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认知,其意义重大。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采取“2调+3改+1加强”模式开展。
(一)课程调整
1.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以左玉辉编写的《环境学》为主要授课内容,调整本着主体不变,相应内容整合、替代、结合学时适当增加的原则,以当前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环境问题为课程重点增加内容进行调整。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
本校自建立环境科学专业以来,《环境学》课程已开设16个教学周期。前13个教学周期开设在第五学期。本专业通过课程调研、课程体系调整,目前环境学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
(二)课程改革
1.授课模式改革
本课程讲授经历了板书教学、板书结合幻灯片教学阶段,教学效果一般。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授课中嵌入视频教学、开发office软件中的统计、计算功能,用于教学中。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每节课讲授前增加2个环节:“课程内容回顾”和“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程内容回顾”改变“点名式”提问方式,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环节”,在课前将每次课程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将会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
本门课程考核分为学习成绩考核和管理考核两部分。其中,学习成绩考核结合本校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确定为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阶段性考试基本在课程主体内容进行到中期时开展,阶段考核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50%。管理考核即课堂考勤,本门课程选择10次考勤,占到总评成绩的10%。
本门课程以往的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被学生们戏称为“常规考试题型三段论”。目前,阶段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论述;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计算,累计六个题型。
(三)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
理论教学中如何嵌入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程开设过程中经历“6・5世界环境日”,结合学生已经学习的环境专业知识,组织学生开展“6・5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日开始前,教师仅作简单的引导,其活动形式、内容、相关宣传资料的准备均有学生自行组合完成。此活动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
二、教学效果分析
(一)课程调整效果分析
1.课程内容调整效果分析
课程内容调整,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率,以2013、2014年两个教学周期为例,比较前一教学周期课程总体内容更新率分别为10%、11%,更新内容包括相应环境标准、法规,新发生典型环境污染事件、环境热点问题等。以视频、图片、理论知识形式体现。扩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效果显著。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效果分析
《环境学》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进行了导引,学生对后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理论导引结合兴趣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选择,课程选择导向性明显,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二)课程改革教学效果分析
1.授课模式改革效果分析
如在“噪声预测”内容讲授时,将其公式阐述后,通过应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中编辑公式的功能,课堂演示公式编辑过程,并进行噪声衰减和叠加的计算,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计算机软件相应功能在教学和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如在讲授“电磁辐射”理论知识前,通过播放5分钟左右的专业视频,将生活中大家关心的电磁辐射问题简要解答,通过常识中误区的修正,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再如,讲授“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环境”理论知识前,通过自制的以图片为主辅以优雅背景音乐的视频进行播放,提高学生对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环境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在自制视频播放后,简短讲授视频采用图片拟要阐明的知识点及视频制作的方法。
在教学中简短灌输学生计算机在教学、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强调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工具的使用操作。通过和学生交流获得反馈信息,新的知识展现模式会吸引学生的关注,但整体课程中学时分配要合理,避免教学从单一的文字传输知识的模式进入到视频、图片、图表、计算公式编辑、知识超链接“铺天盖地”呈现的知识传输模式状态,新模式应用过多,反而会将学生带入另一个枯燥的境地。
2.教学方法的改革效果分析
传统的“点对点”提问方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会了解提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但经统计发现课前以提问5问题为例,约占课堂教学时数5分钟,以50分钟1节课计算,占用课堂理论时数的10%左右,而且过多的课前提问会让学生觉得是一个学习负担。“课程内容回顾”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以提问5问题为例,约用时3分钟,此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前提问具体学生的方式,教师引导式提问,学生跟着思路回答,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了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性。
学生在课前将“问题”通过笔记记录或者简单阅读存储在大脑中,课程讲授过程中,逐一学习解决,学生课后会发现本次课程的收获,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本次课程学到了哪些知识,
此方式是一个合理的引导,每次课程结束时,学生会有收获感,利于增加学习兴趣。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效果分析
(1)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课堂考勤主要采取“点名”方式,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姓名和出席率,同时便于课上和课后交流。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将考勤的目的及保证教学时数的新方式传输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协商将考勤时间节点设在开始课程前3分钟,而且只要正式上课时到达、课间告知,即视为出勤。例如,以50人的授课班级、20次课为例,考勤一次约用时3分钟,若课程周期内考勤10次,将占用30分钟,无形中削减了教学时数。教师的此种“小奉献”“小变化”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教学方式的人性化,潜在地修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2)试题题型改革效果分析
两次考试题型不同一,主要因为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后阶段讲授内容中存在可通过计算考核的重要知识点。题型改革后,通过考试后和学生交流反映良好,学生会发现名词解释题可以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核知识点表述的严谨性;简答题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核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增设计算题,可锻炼学生实际问题解读、计算、分析能力,通过计算题考核加强对于基本计算公式的理解。题型多样化,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要真正理解,方能有效获得良好成绩,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只要背下某一知识点,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
本课程已开展1次“6・5世界环境日”课程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该项活动,学生深刻理解目前环境问题的多样性、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此活动不仅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应用、还扩展了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最主要是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在实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深入、认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
本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累计发出学生自制的“向污染宣战”宣传资料2000份,呼吁热爱环境保护的师生签名1000余个,教师将活动的过程用相机拍摄下来。“6・5世界环境日”课程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将课程实践活动效果和成果总结、给学生。学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有极大提升。
三、结语
通过“2调+3改+1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环境学》课程巩固了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地位。课程的内容和时段调整,体现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其后续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连贯性。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多元性和人性化,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考核改革,体现了人性化教学,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考试方式和题型改革,体现了全程化和多元化,学生可以在出现不同问题的形式下,认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及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苏玉萍,陈庆华,李秀华,吴芳蜜.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2):99.
- 上一篇:篮球基础训练的重要性
- 下一篇:农村社保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