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创作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创作的理解

篇1

一、《奉献》

创作于1883年,歌词取材于基尔姆的同名诗篇。1982年女高音歌唱家诺尔曼和德国莱比锡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使这首歌曲更加声名远播。当今的歌唱家们也习惯性地将《奉献》作为独唱音乐会的返场曲目,以再一次表达对观众的感激之情。《奉献》与舒曼的《献词》一样,其主要内容就是向心中的爱人表达自己的喜欢、爱慕之情。如果将两首歌作为比较的话,那么《奉献》则更优于《献词》,因为它所表达的爱情更加细腻和完美。《奉献》在结尾处也运用得非常好,主要是在主大三和弦上由五音向上作大六度的跳进,使全曲结束在主和弦三音的方式,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意犹未尽。

《奉献》为大调,歌词共分三段,从而形成三个自然的音乐段落。每一段的起首音乐都相同,旋律明快,高音有规律地出现,不断在重复中展开新的变化。

演唱者要注意的是,三个歌曲的自然段落都各有千秋,在围绕感情的进一步处理上,每一段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不同,前两段“谢谢你”,是整首歌曲的,歌唱时应尽量把声音放送出来。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全曲中的第三段,人声的力度要求达到了两个forte,歌唱者应用戏剧性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方法来演唱,用戏剧性力量的旋律推动情绪的不断升华。钢琴的尾奏部分,应同样以戏剧性力量的演奏方式来淋漓尽致地抒发作曲家的情感。

二、声乐交响套曲《最后四首歌曲》

由《春天》《九月》《入睡之时》《在夕阳中》4首歌组成,女高音声部演唱,交响乐队伴奏。《春天》完成于1948年7月,《九月》完成于1948年5月,《入睡之时》完成于1948年9月,《在夕阳中》完成于1948年8月,4首歌曲的顺序虽然与作者实际完成的时间相同,但整个主题的构思是在同一时段内进行,作品中的歌曲顺序是后来学者们的安排。

《最后四首歌》创作于1946—1948年间,作曲家历经了漫长而又骚动的职业生涯,正值人生苦闷与晚年之秋。诗人艾辛多夫的同名诗歌《在夕阳中》所描写的一对老人家面对近在眼前的死亡所表现的沉思与作曲家的个人处境形成强烈的共鸣,引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音乐文献,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在以往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可以说这部作品完美地表达了作者对事物终结、生命即将消亡的哲理性思考。

《最后四首歌》于1950年5月22日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进行了首次演出,担任这首歌曲独唱的是弗拉格施塔特·魏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指挥爱乐乐团伴奏。

《最后四首歌》每首歌曲中至少都有一个“主导动机”穿插在声乐和乐队的声部中,其中由一个忐忑不安情绪的主导动机,把前三首歌曲联系在一起,第四首歌是套曲的和总结,通过前三个阶段后,逐步地描绘出一个美满而又静止与安息的意境;同时,套曲在4首乐曲的结束处,都运用了施特劳斯最宠爱的法国号的独奏旋律作为结束,使整部套曲在创作上既有统一又有对比。

《最后四首歌》的调式、音色自然和谐,极富意象描绘功能;音乐织体和谐统一、清澈透明,表现了四季的更始复新、爱情、沉睡与死亡;管弦乐配器安排周密细致,特别是弦乐为女高音声部提供了明晰的背景又与之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每首歌曲伴奏的管弦乐以缥缈不定、起伏错落的经过句为背景,伴随着节奏的徐缓急驰与对比,同整部作品一道,在夕阳的余晖中、在怀旧的冥思中、在庄严的诀别中逐步消退。

《最后四首歌》曲式结构非常自由,两段歌词也会时常连接在一起,乐队间奏时常在段落的中间部分穿插。歌曲乐句的长度也有长有短,长短分布的情况也极不规则和极不均衡。

从宏观上来看,《最后四首歌》的序奏部分是第一首《春天》,第二首与第三首歌《九月》《入睡之时》是两个相对来说比较抒情性的段落,第四首《在夕阳中》则是终曲。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尤其要注意作品情感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1.《春天》:选自海曼·赫瑟诗歌,Andante (行板),套曲的前奏曲。

歌词大意如下:在那阴暗潮湿的地方,我会经常这样梦想着,你就是那些丛林与晴空的微风,你就是那些花朵的芬芳与娇艳,是那雀鸟般的歌声。在灿烂的盛装中,你彰显出了自己。在明亮的光辉的照耀下,你竟然奇迹般地来到我面前。我已经认出了那就是你,并在不断地温柔地向我招手。这时我的四肢都不由自主地激动地颤抖。那是因为我知道幸福就要来临。

这首《春天》一直贯穿着一种忧郁与不安的情绪和沉思与暗淡的音响,所唤起的是对春天的怀念。但是,听起来却没有春天的气息,可以理解为作曲家暮年对春即将离去的感受。全曲开头部分的调中心不稳定,没有调号标记。统一的和声基础为c小调的主和弦与降a小调的主和弦组成的琶音音型,通过这一推动力的音型,给全曲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歌者演唱时可以自由地、潇洒地纵情歌唱。

歌曲第一、四行诗的最后一个字总共长5小节,作曲家在处理旋律与歌词之间的关系上突破了传统的处理方式,引导我们从整体的音响与声部线条中去思考。歌曲中采用的主导动机多次变型,调性复杂、变化音较多。这是一首调性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变化的音节比较多的现代艺术歌曲,所以歌唱者在演唱这首歌之前,一定要相当熟悉这首歌的旋律,充分感受旋律的方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再一个就是要严格按照节拍朗诵歌词,发音一定要正确,这些都是歌唱前必须要做到的、不可缺少的预习工作。

这首歌在演唱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想象,演唱者要从传统的对称、呼应等关系中解脱出来。歌曲的最后,歌声在悠扬的威尼斯船歌的伴奏下要与宽广的音程一道,和着圆号的响应完美地结束全曲。

2.《九月》:选自海曼·赫瑟诗歌,套曲的抒情乐章。

歌词大意如下:雨水是无情的,它冰冷地洒落在娇艳的花朵上,就连花园都在悲伤。夏天的明媚阳光也在不由自主地战栗,非常安静地走到了尽头。金黄色的叶子无力地低着它的头,就这样从高大的洋槐树上无奈地落下。夏日带着惊奇的笑容,在那将近毁灭的梦境中一点一点地耗尽自己。但它仍然逗留在玫瑰花丛中,慢慢地逝去。双眼也慢慢地闭上了,因为它太乏了。

《九月》将诗中金色树叶的下落与滴雨渲染得栩栩如生,而晚夏后虚弱的 微笑、“闭上了双眼”的描写等都是对生命逐渐消失的一种象征,也是留给人们一种“一切即将终结”的印象。

演唱者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对歌中情绪的表达,注意在较为稳定的调性中平静地歌唱,力求突出女声部的歌唱性与抒情性特点。

《九月》1—4小节乐队部分中的装饰音,高声部中由三个音组成的和弦组,都是歌曲中最重要的主导动机或音型组,以此贯穿全曲而引申到《入睡之时》中,这样的效果是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具有戏剧性。乐曲最末的圆号独奏部分是全曲最的部分,曲中主导动机最后由一支安慰性的独奏圆号封住这朦胧的气氛,求得与整部套曲的和谐与统一。

3.《入睡之时》:选自海曼·赫瑟诗歌,套曲的抒情乐章。

《入睡之时》这首歌词的形象鲜明、诗意浓厚。作曲家借描写孩童的天真暗示历经坎坷的自己,渴望、期待着卸掉所有的重担去寻得安歇。歌声在一声疲惫的叹息中进入,刻画的是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随后小提琴独奏将人们带到临睡时刻,用动人心弦的旋律来替代灵魂在太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这是全曲情感最浓郁的部位,也是全曲的。

歌者演唱时要唱出心灵随着令人神往的歌声而放飞的情景,唱出让人感到片刻的安息、无比的满足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心理。这里的心理表达,要运用稍有变化的音色,唱出矛盾的戏剧性,同时也要借助第二段与第三段歌之间的小提琴独奏段落的抒情力量,唱出独奏之后最为激动人心的乐段。要注意旋律部位从降a与降g推至最高点降b的过程,这样的旋律我们称为模进,它与下面声部的和声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全曲极为辉煌的。所以,演唱、演奏时更要注意用歌声与乐声互为表达,艺术地再现歌曲的抒情性与交响性情景。

4.《在夕阳中》:sehr langsam(很缓慢地),套曲的终曲。

歌词大意如下:这里我们曾经经过了人生的苦难及幸福,我们携手在此幸福地生活。在这一片祥和安静的土地上,让我们做暂时的停留吧!倾斜的山谷环绕着我们,气氛变得更为暗淡。有两只百灵鸟却执着地向渐渐变黑的天上飞翔。让它们快乐地唱吧、自由地飞吧,虽然睡眠的时候即将到来了。在这孤独的路途中,千万不要迷失了方向。啊!前面更有充满宁静的平安,在那夕阳渐沉的红光中我们漫游后的心何等疲惫,难道这就是死亡吗?

作曲家通过《春天》《九月》到《入睡之时》3首歌三种不同情绪的转换,《在夕阳中》把人们带入了另一个充满幻觉的世界。艾辛多夫诗中对人生的疲惫与困惑之情,在施特劳斯的笔下通过他50多年的思考作出了回答。在歌中,他运用青年时代作曲家的交响诗《死与净化》中的主题并与歌曲结合,表明了对人生的态度。希望能够“从尘世中得到解脱,得到净化”,并向世人告别,体现了其作品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的哲学性。

20小节的前奏体现了歌曲的交响性特点,前4小节展示的主导动机和《死与净化》动机一直交织于乐声和歌声之中。

《死与净化》将歌曲寓意为“死亡”,是表现人性从美好走向净化的过程,而歌曲结尾运用的传统完全终止式K四六一V一1,也暗示了事物、生命的完美终结。

结语

一般来讲,歌唱者和指挥者的任务是不尽相同的。施特劳斯对音乐要求相当严格,他每演唱一首歌都必须使用一个庞大的音乐团队,所以对指挥而言就非常有难度,这要求指挥必须了解施特劳斯对音响的高要求。最关键的是,他还得根据歌声来决定怎么把乐队调整到最佳状态。施特劳斯最擅长把歌词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演唱者必须忠实于自己的音乐,对待歌词也是如此。演唱歌词必须像舞台上的演员那样,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充分地表达出来。总而言之就是歌唱者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所在,把它的蕴意表达出来,而且要带有感情的色彩,歌词内容要准确无误,不要有错误的地方,更不要用其他的方式来处理,我们要表达的是情感的迸发,而不是情感的本身。

在《最后四首歌》的演唱中演唱家一般很难把握歌曲要充分表达的一种脆弱,当然这不是歌声的脆弱,而是在声音上表现出来一种对死亡的恐怖心理。歌声最终使人联想到死亡的绝望和别离的悲切。其实在演唱艺术歌曲时诗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诗歌本身,如何看待乐队和声乐的完美组合,以及音乐色彩。

笔者个人的理解是音乐配上合适的歌词,就可以让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也许还有其他的办法,但那也要充分地诠释作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这就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没有单独唱过这些歌曲,它们是和施特劳斯不可分离的,我们不要做任何个性化的处理,否则就违背了作曲家的意愿。

参考文献:

俞予正,田晓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姜海淑.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表“情”.http://tom163.net/Article/yinyuezhishi/shengyuezhishi/shengyuejichu/200605/9953.html,2006—05—03/2012—09—25.

篇2

无论是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还是卡西尔的美学理论都充分强调了意味对于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一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代艺术家把握艺术创作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帮助观众更容易理解现代艺术作品。本文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死亡的证明》为例来详细阐述艺术创作语言中的形式意味。《死亡的胜利》是老彼得•勃鲁盖尔于156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油画给人的表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乱”,画面中既有死神率领骨瘦如柴死亡之马,皇帝及主教已经倒下的画面,又存在不知危险迫在眉睫、依然卿卿我我的恋人。画家在画作中创作出一个非现实的俯瞰角度,利用简化的山体和和抽象的树表现对形式的强调,突出死亡对于人的打击是一律平等的核心思想,正因为油画中的巧妙结构成为启示录第四封印后的力作。由此可看出,艺术创作中选取有“意味的形式”语言和特征化的符号语言,能够通过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为艺术家艺术创作指出了发展方向,也能使得观众更为深入的了解现代艺术趮。

二、艺术创作中选取形式与符号语言的有效性

1、从艺术家创作的主体意识与逻辑无意识分析

艺术创作的主体意识与逻辑无意识是艺术家选取形式与符号语言的有效性的潜意识体现。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哲学论著在艺术美学理论中多有涉及,以象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例,将生命冲动和艺术创造视为一种内心体验。赫伯特•里德在研究毕加索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中是主体意识与逻辑无意识的结合,在创作的某一阶段存在凭借潜意识来构思形象。从的观点出发,人的本质属于社会是其核心思想,强调艺术和审美对于人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无论是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还是逻辑的无意识都渗透着时代精神和社会立场,也就是说社会、时代、历史的因素赋予了形式与符号语言的意义。从心理角度分析,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种逻辑的无意识来源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思维模式,是一种意识的深层积淀和实践经验的累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会受到一种积淀在艺术家潜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以此发挥着重要的干预作用。而艺术创作中符号语言的有效性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主体意识和逻辑无意识,将创作某一阶段的形象构思,将符号语言富裕意义,从而将社会积淀和精神世界进行展现。

2、从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

由于观众在艺术参与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从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考虑艺术创作中选取形式与符号语言的有效性。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和理解等心理活动参与到艺术的创造活动中,因此观众与形式的关系是一种主动关系。卡西尔美学思想认为只有能被观众用心接受的艺术才能真正体现美感,从而引出对艺术接受和欣赏角度的探讨。以戏剧为例,戏剧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文本被阅读和观看演出的两种形式,观众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填补文本中不确定性和空白时,往往调用意识和无意识进行选择,带有个性的特征和主观的性质。在观看演出时观众看到的是演员对剧本的角色的想象、理解和演绎再度创造的直观形象,由于演员的演绎的形式和符号语言使观众在阅读文本时的不确定性变得确定,常常激起观众挑战演员演绎权的欲望。从观众的接受心理,对符号语言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观众心理是符号语言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观众在进行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观众与符号语言构建出来的主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传递,而观众进行艺术接受和欣赏后,也会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性质,从而赋予符号语言更为丰富的含义,提升了符号语言的作用。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素描;写实油画;艺术创作

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形式,深层次上解释是用来学习美术技巧、探索绘画的形体规律、培养绘画专业习惯的一种训练过程。素描对于写实油画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我们对于素描和写实油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探索和运用素描技法,不断丰富写实油画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以此来创作出更多高品质、高水准的写实油画艺术作品。

1素描和写实油画两种绘画形式的关系

1.1素描与写实油画区别之处

简而言之素描是一种单色绘画形式,同时素描包括的种类也很多,像中国国画中的水墨画、白描以及速写和绘画的草图在广义上都属于素描的范畴。可以说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和骨骼,同时亦是最节制和最需要理智来协助的艺术形式。写实油画是属于具象艺术的艺术形态,也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写实油画是由绘画者观察和描摹外部的物体形象,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对外界物象进行再现的艺术创作过程。写实油画的艺术作品符合了观察者的视觉经验感受,为观者提供了感官的审美愉悦之感。

1.2素描与写实油画的联系

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前提,是一切绘画创作的基础。素描是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设计构图工具,绘画者经常要进行素描的练习,这样有利用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理解物象形体,在素描学习中逐渐熟练地运用线条来勾勒出物象的形体,初步掌握这一基础绘画形式的要点和精髓。在油画的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大致上可以说是着色的一种严格素描训练,拥有较为高超的素描技术可以使得绘画者在物体造型和色彩的结合上更加具有气象。总而言之,在写实油画的创作中素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2.1素描在写实油画空间构造的写实性中的作用

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空间特征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的一个转变发展。由于之前的二维绘画形式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不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实物的具体状态,因此绘画者逐渐探索,充分利用素描中对于物体远近、明暗以及透视虚实的构图技巧来增强写实油画的表现力。使得写实油画的绘画者在平面上塑造物象的写实性和画面的感染力增强。

2.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上的应用

随着写实油画绘画技术的不断提高,其题材和内容也不断的创新发展。素描可以使绘画者更加注重光、质感和空间的运用,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用一双善于发展美的眼睛来进行艺术创作。素描技巧的娴熟运用,会让创作者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题材选取、色彩抉择和内容确定上更加遵从内心,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2.3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形体上的运用

素描绘画的基础是物体的形状和轮廓,形的问题主要在于素描技巧的运用。例如素描绘画中,通常将体当做立方体来描摹,把形视为平面形,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并且体依赖于形因此形体结构是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存在方式。写实油画中的物象都是具体存在的,不过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绘画者把自身的感受运用线条来勾勒出来,对于曲线和形的有效运用会使得写实油画的整体性和绘画性更加的突出。

3素描对写实油画创作的影响

3.1素描对于写实油画创作风格的影响

不同的绘画形式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同时各种绘画技术也可以取长补短。素描是写实油画创作的前提即基础,素描家作品风格的不断变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写实油画的发展。淳朴、柔美的素描绘画会使油画创作中显示出一种宁静致远的风格特点。有些素描作品,通过对人像细节的绘画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这样的作品也会在油画的创作中对人物神态的描画产生启发。

3.2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影响

不同绘画者对于素描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不同,素描包括很多的表现手段:远近虚实、明暗透视以及前后等构图方式。每个绘画者对于素描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样的差异会具体的反映到写实油画的作品展示中。擅长于线面构图的绘画者会在油画的创作中突出线面的展示方法。在素描的明暗技术掌握娴熟的创作者会在写实油画的光线设计中展现出自身对于空间明暗的独到构思。画家对于不同素描技巧的侧重点会使得写实油画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

篇4

1、当代杂技艺术创作应把握的市场需求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前行,杂技艺术创作也需要不断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观众的口味,使杂技表演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当代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正在发生变化,这是杂技艺术创作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杂技艺术的特点尤其体现在技术的高难度,但杂技又不单纯是技术动作的呈现,其靓丽的服饰、风趣幽默的故事情节等都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观众对文化艺术节目的欣赏力和鉴别力显著增强,对艺术表演的文化内涵提出更高要求,这是市场需求的集中体现。杂技艺术创作和表演始终要以服务观众为根本。因此,当代杂技艺术创作要注重通过文化内涵的充实和形式的变换实现创新,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例如,杂技芭蕾剧《天鹅湖》的诞生就是一个顺应市场需求推陈出新的典范。该剧虽然以《天鹅湖》为蓝本,同时又是中西结合的美丽故事,表演中贯穿帽子技巧、滚球戏、双人单轮车、人体软功、顶烛台、蹬技、大踏环、绸吊、高杆特技等内容,着实令人大饱眼福。《天鹅湖》不仅能够集中展示杂技艺术的高难度挑战,更是赋予表演深刻的故事情节与内涵。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杂技不仅要让人对极限挑战的丝丝入扣表示惊叹,更要从中收获感动,这既是杂技艺术的市场发展规律,也是观众审美的需求体现。目前市场对于杂技和戏剧的融合、杂技和舞蹈的融合需求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戏剧和舞蹈本身都具备一定的故事情节,如以地域元素、民族元素为代表的知名戏剧和舞蹈,本身就充满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杂技与之融合可谓强强联合的“嫁接”——既保持杂技表演的原汁原味,又能够以情节为线索,对观众产生吸引力。这说明观众对杂技艺术创作的审美提出更高要求,杂技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同时兼具外在服饰魅力和内在情感真谛,即全面提升杂技艺术的观赏性,实际上也是杂技艺术深度创作的发展方向。作为杂技艺术创作者,必须要及时捕捉到市场需求的变动趋势,将传统的杂技艺术与当代文化潮流紧密结合。例如《城南旧事忆天桥》、《草原踏歌》》等杂技节目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多种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其中既有精彩绝伦的动作艺术,也有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实使观众入情入境。

2、当代杂技艺术创作的发展

市场的开拓在于艺术的创造,如果在艺术上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是陈陈相因,定会失去演出市场。为充分把握市场需求,作为杂技创作和演出单位,需要走在市场前沿,善于捕捉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求新求变,这样才能使创作的杂技节目受到市场的认可,并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凝聚品牌优势。当今社会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杂技艺术创作既充满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考验。艺术家的文化底蕴、生活阅历、审美情趣不同,艺术创作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杂技编导应对多种艺术门类、知识结构有所把握,在深刻理解杂技本质的基础上,赋予杂技创作更多的文化艺术内涵,使杂技表演更具生命力。在创作新的杂技节目时,杂技编导应走出传统杂技表演的路径,增强杂技节目的时代感。时代感实际是对市场需求更为具体的诠释,时代呼唤文化内涵,呼唤艺术的美轮美奂,杂技创作就应与之相呼应。所以杂技编导要善于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广泛接触实践生活,体会观众的文化与艺术诉求,在情节上精雕细刻,在形式上吸收民族舞蹈、芭蕾等艺术元素,从而形成杂技艺术创作的独特个性。而且杂技创作与表演单位也应积极开拓市场机遇,参与多种形式的杂技艺术交流活动,倾听市场的声音,与市场实现深层次的互动,进而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只有走在市场的前沿,跟上时代的步伐,杂技艺术创作才能充满强劲的动力,不断迈上更高的台阶。

作者:吴昊单位:遵义市杂技歌舞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篇5

[关键词] 玻璃艺术;观看;审美;民族性

[Abstract] The writer,as an educator and artist of glass ar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on of glass art and education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glass art at the present stage. As a contemporary Chinese glass artist, the writer explored the creation of glass art in three aspects: dismensions of watching, aesthetic environment and art practice and attemptted to edify the artist in creation of glass art.

[Key words] Glass art;Watching;Aest hetics;Nationality

以高等院校学术力量为轴心推动的“工作室玻璃运动”在国内已经跨越了十余春秋,作为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开拓者的一员,在这十几年的时光里,针对学科规划、创作思路、美学体系的探索,其中的酸甜苦辣荡然在心。 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吹制工作室正式建成,并以国际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始运营,标志着国美“平面玻璃”“铸造玻璃”“吹制玻璃”三大课程模块的格局框架基本成型,未来中国与国际玻璃艺术界的交流将更加的紧密(图1)。回望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历程,再分类比较每一阶段的成果,进步与不足也清晰明辨。在此,基于我本人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提出一些关于玻璃艺术创作的思路及思考。

一、玻璃创作内涵

首先,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关于如何理解玻璃,如何了解自己,思考玻璃材料与自身创作的相互关系的经验。培养艺术创作的创新思维以及确立逻辑的观看方式与科学的观看方法,在玻璃艺术创作领域尤为重要,这将奠定起现代玻璃学科发展的文化品质与学术内涵,也决定艺术家自身的艺术道路能走多久、走多远。

强调观看方式的实质,是深入拓展艺术创作思考的维度,提升学科发展的文化品质与学术内涵。以玻璃艺术家个体创作而言,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玻璃做?怎样去实现?上述创作思考构成一个逻辑性的思想框架:创作者自我情感本体――玻璃材料与玻璃艺术语言――创作实现的技巧与方式。艺术家需要围绕创作思想的框架进行研究与论证,从而确立独特的观看方式,形成特色的艺术语言。

反应思想的本源,表述情感的特征。艺术家是敏感的,天生的敏感性能让艺术家捕捉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情感表达是艺术家创作之根本,这些情感包含了当下生活的认知内容,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了解自我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开始,艺术家能实现独立的创作风格、建立新颖的语言形式,渊源于艺术家对自我情感和个性特征的挖掘。作为年轻的学子以及青年艺术家,很容易受到某个(类)大师的影响,作品不由自主的出现模仿的痕迹,这个过程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艺术家都有学习前辈的过程,都会在前辈大家中吸收养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创造自我。然而,在借鉴基础上的创造则是艺术家确立自我风格、成就艺术之梦的根本,艺术家了解自我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感动?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感动的变化和喜好的程度直接说明了艺术家个体本身的审美情结,善于发掘自我内心才能成就最为独特的表现语言,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表述自己的观念情感。模仿永远不可能成就艺术家最终的事业,创造意识的形成实际就是不断了解与剖析自我的惯性结果。只有明晰自我,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甚至可以说,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艺术创作作品犹如自身的成长之体验,标识出自我的特征与才华。

为什么选择用玻璃来实现你的创意?这是每个玻璃艺术家都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也许,作为艺术创作本身,任何材料都是可以选择来进行艺术表达的,玻璃仅仅是万千艺术创作媒介之一。而当你以玻璃艺术家的视角,选择玻璃来创作作品的时候,就需要蕴含专业的精神,并充分表达对玻璃的尊重。利用玻璃材质你要干什么?是不是仅仅适合运用玻璃?是不是用玻璃表现最为恰当?是不是其它材质无法代替?这些疑问必须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到全面的解答,它会让你不断反思并得到确切且本质的回答。在构思创意的过程中,通过疑问、反问、争论之后整理出来的你的作品概念,是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的。尝试去触摸玻璃本体的灵魂,与玻璃直接对话与交流。

怎样实现作品?需要艺术家探索技术去实现创意。这涉及到操作能力以及技术层面的诸多问题,我把这个思考点放在了玻璃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有的艺术家总把自己创作成果的不足归结于工作室设备、玻璃材料等客观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现有设备并不是十分完善,玻璃材料的品种与质量或许达不到高品质水晶的要求,但是绝不能把自身玻璃创作的不成功归结到设备和材料上来。实际上,只要对材料、工具把握和应用得当,摸清玻璃的“脾性”,玻璃艺术创作自然得心应手。纵观国际玻璃艺术大师的工作室,部分设备看起来还没国内先进,甚至有些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很是平凡朴实,但他们同样创造出经典的玻璃艺术作品。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需要学习如何“科学地使用”现有的材料与工具,发挥它们最大的功能。归根结底,作品创作的好与坏,最终还是看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美的敏感程度,有一颗极富创造力的心,所有的材料与技法仅仅是你实现你个性思维的手段。艺术家进行创造活动,自然是思想在先,技法在后,艺术家是理念的革新者,他们思维的第一步永远不是在思考技法,而是在表达思想,有了思想的准确定位,艺术家往往能通过具体的实践克服技法的束缚,最终实现自我的创意。对于艺术创造本身而言,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

二、玻璃之审美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新时代“新玻璃”的审美问题。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是全新的学科领域,对玻璃而言,在其材料本身以及技术加工手段方面或许还能找到与过去的某种联系性,但从现代玻璃创作的本质来讲,其审美同古玻璃研究已经分裂为两种不同的观看的范畴,在时间维度上也有着鲜明的界限。需要梳理的是,现代玻璃艺术到底是研究什么?中国玻璃艺术的未来可能朝向哪些方向发展?

玻璃艺术有它的本体表现语言及独立的审美态度,了解玻璃多少,作品就会给观众对应的情感体验,因此,独特的表现语言与专业的审美态度构成了玻璃与人的真实互动,玻璃作为一种媒介表达人的观念的“倾诉”正是体现了材料的语言及学科之魅力所在。几千年来,人类对玻璃艺术的理解仍局限于有限的技法探索,然而,在最近短短的五十多年中,现代玻璃美学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不断地修订与颠覆,部分前人没有探寻到的方向以及玻璃新的表现方式也被不断地发现,在当代艺术界,玻璃变得如此的生机勃勃,它似乎每天都在被改变。

玻璃艺术在国内仍处于成长时期,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有限,学术体系尚不成熟,专业审美缺乏广泛的认知基础,导致人们对“玻璃艺术”定义的过于纷杂。即使是在艺术圈内部,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也都对玻璃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对玻璃艺术的理解往往会基于自身行业观点。然而,这并未揭晓玻璃艺术的内涵。事实上,玻璃学科的建设的确需要从多维的角度进行客观批判,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玻璃的创新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前提是,学术的建议与观点需要有稳固的文化支撑或建构在理性的思考之上。国内现代玻璃就社会的认知程度上看,属于新生品与舶来物,因此,如果轻易对玻璃艺术进行定位与判断自然会充满误读或偏见,其结论多是基于个体印象或来自感性思维,部分混杂的信息相反更加模糊了现代玻璃艺术的概念,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玻璃学科的发展。玻璃艺术学科基础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专业研究受不同行业观看视角的影响较大,现代玻璃美学评论体系尚未形成,学科建设仍在摸索中艰难前进。

就艺术家个体创作而言,坚持并保留个人个性化的创作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当艺术家同时以教育工作者身份出现的时候,则有义务在客观性上引导与提升整体的玻璃艺术学术审美,玻璃艺术的美学评判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专业的美学平台之上,这个平台汇聚了最为优秀的评论家与艺术家,以全面的、包容的、公正的立场促进玻璃艺术创作水准的提升,能为玻璃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的思路。倘若对玻璃艺术基本的审美判断出现问题,便很难在该领域继续前行。新兴专业学术体系的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高等教育与艺术创作,比如批评家团队、专业展览策划等,都需要逐步的跟进。由于玻璃理论研究的匮乏,短期内难以形成科学的专业审美评判,一些大型的展览在维护玻璃学术权威上也显得力不从心,那么评审的结果显然有失“科学”与“公正”。玻璃艺术家自身实力的夯实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是改变上述现象的根本要诀,现实来看,这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艺术创作在不断体现一个永恒的真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因此,民族性的体现一直是部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追求方向。一些艺术家喜欢用某些标识性的中国传统符号来体现民族性,并信奉自己的创作“独一无二”,形式上看,应用传统符号表现的玻璃作品,似乎在视觉表达上已经同国际玻璃风格上拉开了差距,然而从创作的方法论上看,并不能说明其玻璃创作方式与观点的创新性。传统符号用的不好,总会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那些“艺术创作”中对传统造型的盲目修改与删减,不仅体现不了传统的继承关系,甚至往往会遗失传统人文的经典内涵,给读者传递出“变异”的民族文化信息。与此同时,它过分的复古而往往脱离“新时代”的创作背景,这更像是在制作一些伪劣的古董,其影响是令人焦虑的。简单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是一个深入民族文化内涵研究的创造者所应该呈现的。也许,冷静一下,我们会回到对艺术创作本真的认知:了解自我,真实地表达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观看世界的观点,深入地挖掘自身独特的情感,“民族性”将潜移默化地蕴含在作品其中。

玻璃艺术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新型艺术学科,在国内发展的初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要坚定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方向,深化民族性的研究,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这样才能形成自身艺术形态的长久生命力。无论是针对国内玻璃艺术行业崇洋的心理现实问题,或者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好的文化而排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这些片面的观点都应该予以及时调整与矫正。只有当我们具备专业的辨别能力以及开阔的艺术视野,清晰的审美思辩和高格的艺术情操,才会让自己始终沿着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三、“创造”经验谈

最后,我想分享我去年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创作的部分感受。2014年,我获得了中国首届国家艺术基金关于个人创作项目的立项资助,经过1年多的艰辛奋战,完成了3件大型的玻璃作品。由于玻璃艺术创作的特殊性(任何的意外将导致作品的失败,玻璃破损或污染都将无法再次修复),长时间面对玻璃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个人性格与规范的职业素养,我始终严格按照构思计划实践我的作品过程,深入思考创作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玻璃是通透的材质,除去概念的构思以外,烧制的技法与打磨的工艺都将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的完整性。我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一些创作的心得。

我一直致力于探索玻璃的“空间性”,这种空间性的形式研究体现在:正负造型、透视关系、厚薄渐变、光影穿插等,注重玻璃艺术学科的本体语言与审美特质,以精密的“结构”经营,拓展玻璃的视觉形态。本次结题的三件作品,都是围绕空间结构进行构思,在有限的玻璃体量中,通过透视变化与结构穿插,展示空间层次的无限感,客观地呈现出个人学术研究的逻辑框架。《可现的视界――域》(图2)是我进入巨型窑铸玻璃创作领域完成的第一件作品,该作品底座为实木,上面两段为玻璃,摞层叠加组合。使用光学玻璃材料铸造(而非高铅玻璃),在色泽的均匀度以及光学性上更符合作品主题的要求,成品高度为190公分,总重量约为270公斤。制作周期约为4个月,在窑炉内的退火周期达70天。作品在形式上追求空间表现,利用光影塑造形体,在建筑结构中汲取灵感,营造场景氛围,强调故事性的表述,探讨关于信仰主题的人的社会属性。

我不断尝试拓展作品的体量并在结构关系研究上深入推进,这批作品无论是高度还是重量已经全面超越了我前期的作品,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铸造玻璃之一。作品体量的成倍增长以及结构关系的错综复杂注定其在创作技法的探索上充满挑战,涉及从制作耐火模具、到窑炉烧制温控、到冷加工打磨方式以及作品组合结构等一系列创作方式的彻底改进,该项目的研究使我获得了大量科学实验的数据并积累了广泛的创作经验。《可现的视界――城》(图3)分四段组合而成(底座为实木烤漆,上面三段为玻璃),整体高度为2米。这件作品来源于古代城门与塔的灵感,作品强调简约造型与概念表述,在形式上作出大量的简化,追求铸造轻量化处理(体积最大化、质量最小化原则),“光影结构“仍是我关注的主要方向,在有限的作品的厚度中,通过透视、压缩、渐变的规律展示最大空间的可能性。这种严谨经营下的逻辑形式的组构实际蕴含形而上的概念,意在突显作品的观念价值。

我想展示o大家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物象,而是塑造一个能让人展开联想的“场景”,使作品的内涵观念始终凌驾于艺术创作的技巧之上,基于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以理性主义的方式解构时代语境中人的社会属性与价值存在,呈现历史时空的交叉对接。《可现的视界――冢》(图4、5)为组合结构,材质以玻璃为主体,青铜、实木混搭,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剑与剑鞘。在这件作品中,我想强化的是民族性的表达方式,从玻璃艺术的本体审美出发,围绕作品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有序规划,尝试展示一种稳固形式下的厚重的历史语境。借鉴捷克玻璃的观看方式,在民族语境下进行深刻的演绎与创造,我相信我的这件作品成就了一个很好的实践范例。在我看来,玻璃的表现应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这即是玻璃艺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的意义所在。创作形式的探讨不应流于表象,而该深入材料本身,融合民族、时代的内涵做出包容性的比较与个性化的拓展。

篇6

我国的舞蹈创作在体现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的同时还更应该注重对于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承,但是当前的舞蹈创作就偏离了这个方向,时代性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很容易就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往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恰恰将这一点内容忽略掉。这就给当前的舞蹈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相对于西方舞蹈来看,我国的舞蹈创作往往大多是复制、借鉴国外的舞蹈表现形式,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一些内容,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尽管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大众的追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的。舞蹈创作这门文化艺术应该充分尊重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的舞蹈创作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创作那些属于民族的自己的舞蹈作品,才能够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长久不衰,才能够让中国的舞蹈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另外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缺少的是对于文化内容主体的提升,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会导致的就是对于舞蹈艺术缺乏主题,只停留在简单的音乐和动作的表达上面,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传达美的艺术效果。

文化自觉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概述

文化自觉理论最开始是由先生在社会学上面提出的一种文化的最终形式,其中最经典的表述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上关于美的界定是一种大家同在一起都能够享受美的一种生活的态度。笔者认为:先生的这个关于社会学中处理社会关系的理论,同样适合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作为舞蹈的编导应该认真考虑的一项内容。从先生的概述中我们可以想到,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对于美的追求,舞蹈的编剧往往想把自己内心中所想象出来的最美的艺术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美的存在,在这里作为舞蹈的创作者是在不断的提供美的艺术成分,作为舞蹈表演者来说,就是美人之美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美的存在。先生对于社会中的文化自觉理论中提到的最高的一种形式就是:美美与共,这种美就是形成一种合力,主要是舞蹈的创作者、舞蹈的表演者、舞蹈的欣赏者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美,这就达到了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当然这里对于天下大同来说,可以延伸出对于三者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的一种外在表现。当然舞蹈艺术的创作并不是单纯的美的艺术的展示,更多的是为了能够传播一种文化、传播一种价值、传播一种社会的认同,让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能够从舞蹈艺术中感受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的载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只有将舞蹈艺术创作充分的融会贯通对于文化理念的表达,才能够实现舞蹈艺术的创作提升,才能够有效的将舞蹈艺术创作充分的展现到观众的面前,为观艺术与设计众奉献出关于美、文化、价值认同的一项多样的、灵性的艺术作品来。

舞蹈创作中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作品中

作为舞蹈创作中的最难的一个地方就是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作品中,由于舞蹈所面临的观众层次是千差万别的、其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是在舞蹈创作中非常难的一个地方所在。克服这样的舞蹈创作难点应该充分考虑到舞蹈创作中应该将群众基础作为进行舞蹈创作的源泉,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群众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到群众的需求所在,才能够将舞蹈创作完善好,在强调舞蹈创作的群众性的时候,并非是为了迎合一些低级趣味、最主要的是为了能够将那些反映群众内心所想的舞蹈作品才是创作的重点。舞蹈艺术能够发展到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有着坚实的群众的基础,这里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舞蹈的欣赏者,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的是,那些艺术氛围高雅、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才能够经得起群众的筛选,才能够在艺术的历史长廊中留下脚印。另外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将社会性和民族性融合到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将舞蹈艺术的创作往往是需要将文化自觉的理论融合到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里的文化自觉的理论中包含最多的内容就是其舞蹈艺术的社会性和舞蹈艺术的民族性,舞蹈艺术只有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在群众中有生存的基础,另外舞蹈艺术的创作只有真实的反映人们生活的状况、反映时代的精神品质所在、反映社会文化自觉的内容,着眼于社会的本质,才能够提炼出平凡生活下的人们对于艺术美的追求所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民族性的考虑,尽管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对于民族性的内容强调的较少,但是只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能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够走上舞台,才能够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在体现舞蹈民族性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提炼民族文化中,那部分文化自觉的地方,先生曾经说过,那些很难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往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文化自觉理论中的内容展现出来,这就是对于舞蹈艺术和文化自觉理论的最完美的结合。文化自觉理论往往是带有很强的知识性在其中的,只有将知识性充分的融汇到舞蹈艺术的创作中,才能够将舞蹈艺术的核心展现出来,才能够将舞蹈艺术带着思想的传播给观众,让观众能够在这根主线的牵引下面,进行舞蹈艺术的欣赏。在舞蹈艺术的欣赏中人们往往对于视觉的欣赏低于了对于舞蹈内在思想的欣赏,由于舞蹈创作所要融会贯通的学科相对较多,这就给舞蹈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舞蹈创作者不仅懂艺术,还要懂社会学、美学、文学、音乐学等社会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舞蹈艺术提升起来,才能够将文化自觉的理论充分的应用到舞蹈创作过程中。

篇7

关键词:开源;数字媒体;processing;互动

1 开源式创作的技术手段

开源,即开放源代码,开源式创作就是在开放源码的环境下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

汉语词语:开辟水源、开辟收入的新来源等。开源(Open Source,开放源码)被非盈利软件组织(美国的Open Source Initiative协会)注册为认证标记,并对其进行了正式的定义,用于描述那些源码可以被公众使用的软件,并且此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发行也不受许可证的限制。[1]

谈到当下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开源式创作,就不得不说到计算机这个媒介,更确切地说是,个人电脑的普及才有了后来人类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了全面多样化的网络的信息交换服务(或者是获取信息的服务)。在我看来这也是开源式创作的基础。一方面计算机数码摄像技术的巨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采集更多越来越多便宜甚至是免费的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在有了这么多视觉图像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创作,要比只是从文字信息概念到视觉形象的设计更有效率和直观。比如在做三种文化(包括欧洲、伊斯兰、东方文化)的生活街市的三维模型时,所有的图像参考资料都是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来查找到三种文化的各地代表性建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和当地的风土人物等的视觉资料。所以,艺术作品的方案都是通过视觉图像的脚本来表现和制作的,这样就可以在给甲方做汇报和讲解时更有说服力和信任感。因为在天马行空的方案,到最后也要让人理解、看得明白,这样甲方才会给你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时间和金钱”。一方面Internet中包容了人类文明共有的巨大的信息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如各种搜索引擎、百科、视频共享软件、网盘的分享软件等。正是在这种“混沌”的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现在的中国的艺术家们可以个人电脑作为平台工具来创作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创新采取了无私的分享,如开源软件Processing、VVVV。

Processing我们把它叫做PDE开发的环境,通常软件开发环境叫IDE,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集成开发环境,可以辅助开发程序的应用软件。就是集成代码编写、分析功能、编译的功能等一体化的开发软件套。①它有很多的例子和Processing,所以需要用到的很多的库,那它自带的这个库就有PDF的生成和串口讯号,我们会用到这个库。那在Processing里面你还可以“add library”,就是添加更多的库,常用的库有video、sound、minim等。

Processing有图形用户界面的优势,并且它能提供各种实时鲜明的图像式反馈,可以大幅缩短学习的时间曲线,并更容易的理解抽象逻辑法则。其是Java语言的进一步延伸,而且支持现有的java语言基本架构,其将java的语法简化并将其运算的结果“感官化”,使艺术家和青年学生们能够很快的创作声音和影像的交互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但最重要的一点它是开放源码软件平台。

那什么是开放源码软件平台?在我看来就是软件的源代码是可以被任何人使用的,并且这个软件的使用、修改和传播不需要受到任何限制。这也是开源式艺术创作的关键。

开源式创作对于我们这些艺术创作者有什么好处呢?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获取别人的帮助就更加容易。比如我们可以更加便捷的在网站上获取现成的类库,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变得更加容易。具体来说,比如我们在做一个新媒体作品时,要用到关于摄像头实时的扣像程序,我们就可以通过Processing相关的网络站点找到别的程序员已经写好的类库,它把摄像头的各种参数如时间的控制和光圈的控制都已经调好,我们只需要从网站上下载,然后导入程序库,根据具体的现场环境的情况进行微调就可以用到艺术创作中来。当然,在遇到具体写代码的具体问题时,也可以在相关的网站和论坛上找到答案。因为作为艺术初学者所遇到的问题几乎前人都已经遇到过,也有大多数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这极大地缩短了艺术创作的时间周期,快速有效地解决了关键问题和难点。同时,还极大地降低了创作此类交互艺术作品的资金成本。因为要请到专业的跟艺术家有合作经验的程序员,会花费极高的成本。而如今,只需要学习和了解程序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框架,就可以进行具体的交互艺术作品创作,这极大地鼓舞了在想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进行创作的外行。这就是所谓的二次开发,利用已经有的免费框架和类库进行的重组和优化,也能创作出有意思的艺术作品。并且通过软件Processing自身扩展库与各种扩展硬件接口的完美结合,再加上软件自身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渲染效率,使其应用于展览展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相关数字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科技馆、世博会展馆、政府展览规划馆等,也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形式来进行创作和设计。

但是,什么是新媒体的创作手法或方法呢?又是怎么样不断地将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当代新媒体艺术创作领域?它不仅可以灵活地产生、集成、储存和应用多种媒介信息,还具有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人机交互能力和信息传达效果,从而进一步拉近艺术作品和观众的距离。也就是说显著地提高了艺术作品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从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分主要创作方式:

第一,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输出。这是进行数字化创作的最基本的一种创作手法。信息的采集,就是通过数码摄像机采集的音视频文件,或是图像文件。信息处理,就是通过采集设备转移到计算机硬盘,然后在后期软件上进行加工处理。然而,现在可以通过processing和vvvv实时采集声音,然后实时输出,从而触发数字图形的变化。

第二,信息传输与转换。在新媒体艺术中体现的最多的是新兴的互动多媒体艺术创作中。人机交互技术在互动多媒体艺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交互技术正向多媒体、多通道的方向前进,如手势识别技术、表情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三维输入设备、视线跟踪技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不断地进步,不断的有新的技术应用到新媒体艺术创作中来,但其根本就是,信息传输与转换。比如图像到声音的转换、从文字资料到声音转换,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通过网络传输技术之间的转换。而在互动艺术中最显著的特征,或者说与其他以往的艺术类型不同的根本区别就是实时的信息传输与转换。在艺术上强调艺术的互动,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极大挑战。而交互的形式和类型又可以细分,人与作品的互动类型和方式有:非接触式互动,如各种感应器技术的应用和摄像头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等。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主要相关的交互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手写识别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音交互技术、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等。其中,比较难以理解的两个技术在这里做一点引用介绍。计算机视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让计算机类似于人类的视觉功能成为众多科学家的梦想,这个梦想正在逐步实现。目前的计算机视觉主要是采用摄像机代替人眼,计算机代替人。”[2]“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的特点是:使用多个感觉和应用通道、在三维空间内直接操作、允许非精确的交互、交互具又双向性、交互的隐含性。”[3]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手法有哪些呢?或者说与传统的视觉艺术相比较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传统的视觉艺术主要靠符号与图像来表现,而新媒体艺术主要靠光电的统一,是非叙事、个性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不像传统艺术创作那样一笔一画都要自己刷出来,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可以不是从零开始的。例如,Processing通过之前的程序员写好的程序模块进行重新地组合和优化,就可以创作出不同且有意思的创意作品。并且通过软件Processing自身扩展与硬件接口(Kinect、Arduino等)的完美结合,还可以创作出有意思的机械传动装置。具体的创作手法包括:挪用、拼贴、嫁接等。

2 从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角度而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众多新媒体艺术家采用各种不同的媒介和手段来进行艺术创作,带来了各种类型的新媒体艺术样式,如实验动画、数字摄影、电子游戏、影像装置、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网络艺术等,可以通过它们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理念。这类艺术创作主要是从艺术家个人的角度来创作表达,而不用刻意阐释、说明主题和中心思想,这跟我在下文中提到的新媒体艺术项目团队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艺术家个人创作相对于艺术项目团队的创作是自由的,但由于个人创作上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创作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和在数字媒体艺术项目中投入巨大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来展示用“高精尖”科技手段和展示宏大叙事主题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停下脚步,还是继续在利用不同的媒介和技术来进行创作,同时不断地探索出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并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新媒体艺术家和一系列超前的艺术作品。

3 从项目团队创作的角度而言

如今,大型展示文化艺术中,任何一个成功的数字媒体艺术展项的设计案例,在其背后一定是多学科和各类团队之间共同协作努力的结果,这一既成事实已在行业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认同。同时,新媒体艺术展项的重要性和学科交叉的特性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同,这跟新媒体创作团队在上海不断地参加各类的艺术活动项目可以说明。从“感・动”新视觉电子音乐会暨第一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开幕式,到第二届河流体――全景户外开幕特演,再到上海世博会城市生命馆。而此时,作为艺术家在整个的新媒体艺术项目团队的过程中更像是一个管理者和组织者,艺术家不仅要从作品方案主题有一个方向上的正确掌控和把关,与此同时还需要协同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关系。而艺术家在这个时候必须对参与合作团队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才不会被合作技术人员耍花招,牵着鼻子走。新媒体艺术展项中的重点是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从人机交互HCI领域分支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跨学科领域,涉及了计算机学科、信息学、人类工程学、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科等诸多学科。”[4]例如,为世博会主题馆“城市生命馆”活力车站做设计的天幕方案时,经过整个设计过程之后,就足以了解交互设计的学科交叉性和跨领域合作的特征。在项目开始之前,首先详细分析和深入了解了项目的需求与用户体验目的,所展示内容的方式和系统的限制、要求,环境条件,展区的大小、空间、高度、采光、人流,以及根据展示演义的主题与观众的接受心理的理解等,然后分别做好时间脚本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的需求。

4 方案的限制和预算[3]

在大型的展示设计中使用交互技术,既要考虑到艺术设计方案的艺术表现力,又要兼顾技术的可行性,因为很多奇思妙想的艺术项目方案由于多种原因是无法实现。而原因或者由于项目的资金和时间限制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或者是交互技术不成熟、不够稳定。例如,电子艺术节的项目工作,由于前期在构想和方案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导致时间分配不均而影响到大局。所以,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和艺术项目创作的不同,因为艺术家个人的理想化可以在自己的具体经验中解决,可是集体的创作方案出现问题时靠的是集体的力量,一个艺术家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但最初在讨论方案时,没有或者很少有技术人员参与,就算是参与也很少有发言的权利。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前期的准备没有一点用,至少在项目的初期就明确和把握了艺术作品创作的主题,对进行二次创作有着重要意义的。对一个艺术项目团队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的把握非常重要,否则就是在浪费的是整个工作团队的时间,并且还会消磨团队的士气。所以,整个项目进行到了一定的时间节点,再好的艺术设计方案也要在各个方面要“落地”。具体包括:作品方案的时间脚本、动作脚本和协同的环境脚本、作品的材料和体积大小、所需的资金预算和时间预算等。同样,个人创作也要做好方案的预算,因为个人的创作更容易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5 与创作有关的三个问题

5.1 怎么样理解信息传输的时间差异性

在创作实时互动作品时,会出现时间差异性的问题,因为第一个人看到的内容和第二个人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不过,时监控技术的运用可以缓解此问题,与传统拿剪辑完成的影像作品来展示是完全不同的。信息就像河流一样不断在变化,而且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5.2 怎样处理展示空间与艺术作品的关系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对展示空间要求极高,作品的展示空间是整个艺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手段之一。空间的处理对于艺术作品的观念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5.3 如何处理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限制

在运用一种交互技术时,既要考虑到艺术方案的艺术表现力,也要兼顾技术的可行性,因为很多优秀的艺术方案由于许多现实问题没办法实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艺术项目的资金限制和时间限制,还有一方面是技术限制,因为一些交互技术根本就不成熟,不能稳定的长时间运行。

注释:①开源,网络()。

参考文献:

[1] 保罗・莱文森(美).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 马晓翔.新媒体装置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篇8

一、数字艺术创作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现代科技含量而致使创作和表现出现差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艺术从高技能到高科技的转变过程中获得了难以斗量的帮助和利益,相对于之前,数字艺术的技术含量也增加了不少,在意识形式上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创新性发展。可是在数字艺术创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得清醒地意识到,在这个时期,数字艺术技术含量因素的凸显也仅仅只是数字艺术在初级阶段技术尚未成熟、不稳定的暂时现象,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当技术发展趋于同质化的时候这种现象也就会逐渐剥减。可要是当类似这种神话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至上的态势成为数字艺术创作行业的发展主方向的时候,它也就将重新踏上工业社会的歧路。这应该是数字艺术创作行业在大力发展过程中应该考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2.数字艺术创作行业的发展与经济联系不紧密,市场导向不够数字艺术创作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是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存在而生存和发展的,因而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紧密接轨才可以得到更为广泛和可观的发展空间与前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动画片《蓝猫三千问》,这时数字艺术在创作发行初期,由于它的技术水平不高、推行途径也较为单一化,因而在国内是持否定和不看好的态度的,因此制作公司长期处于一种盈亏的状态。可是随着它在电视台播放一千多集之后,香港招商银行开始着手对其大力整合和包装,将重点和注意力投放在了与市场接轨这一点上,还推出了蓝猫公仔系列、儿童服装系列以及文具系列等等和《蓝猫三千问》动画片同步宣传和发行。因而,出现的结果不仅是《蓝猫三千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高,而且在短短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制作公司一下子由盈亏状态转变为盈利高达十亿元,可以说在动画行业创作了一个奇迹。

3.数字艺术创作行业人才的短缺和培养方式的不合理据相关业界人士透露,目前中国数字艺术创作行业人才十分短缺,而人才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经济商机的流失。曾经在美国多所著名大学任教的教授Pensyl指出,数字艺术创作行业乃是一门文理科相互结合和跨学科的复合型学科,而这也暗示着这方面的人才理应该具有丰富想象力、较强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很熟练地懂得虚拟技术和制图的使用技巧以及具有一定的沟通和设计才干,而且还应该有着相关的软件工程知识和项目管理与团队精神。而目前的现状是数字艺术创作行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不懂得将技术和艺术的双双结合,因而所造成的格局就是不管有多少数字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均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上对这一方面人才的需求。再就是数字艺术创作行业人才培养两极分化严重,既懂得计算机数字制作艺术又熟悉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这一问题现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数字艺术创作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促进我国数字艺术创作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直面我国数字艺术创作行业在技术上的不足一般来讲,我国是不可能一下子在短期内像国外那样大手笔、高投入地支持数字艺术创作行业,可是我们不可以以此为借口而选择退缩,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情节上的创意来弥补科学技术水平上的落后和不足。因此,我们平时就得关注和吸收优秀导演、编剧的创意策划,这样在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时候可以积极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整个艺术创作作品艺术品味的提升,以情节创意来吸引人。除此之外,我国的数字艺术创作还得积极消化外来并注重自我成长。这是我国数字艺术创作行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而且是必然经过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的数字艺术创作行业不能规避这个发展规律,而应正视。

2.注重团队合作,寻求投资、回报能够良性循环的一个操作模式数字艺术创作行业在工作方式上必须要重视团队的力量,注重团队合作。上文已经提到,数字艺术创作行业是一个涉及专业知识很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数字技术、导演、编剧以及美术等等很多专业领域。因而在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时候很容易就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计算机工作人员的艺术修养上极为缺乏,而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又不懂计算机。团队分工协作、取长补短乃是促进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办法。除此之外,各个数字艺术创作行业还应该团结起来,不能只是将对方看作是自己的一个竞争对手,而应该看到我们都是处在同一领域的社会贡献者,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社会理想而奋斗和努力。同时,建立和健全一个良好投资与回报的可循环操作模式也相当重要。不管是数字艺术创作行业还是电视电影,它们从投资到制作到最后的行销都是一环扣一环,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在公众群中得到了消费,数字艺术作品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赢得了真正的成功。这就提醒我们,只有在商业舞台上完成的艺术,在艺术平台上做成的商业,才可以为数字艺术作品找到较为现实的社会基础,也才能确保数字艺术作品更加深入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从而让更多的人理解数字艺术,为数字艺术赢得更为广泛的市场,而它的商业发行渠道也就慢慢地得到了建立和健全,这将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而有效的基础。

3.优化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策略在数字意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首先要做的是突破之前的教育模式,注重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以市场上所需要的人才要求为基础和目标来开展各项培训活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在课程上,培训中心可以和相关高校,譬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等权威专业机构强强合作,联合开发,进而慢慢地形成标准课程、课件数据库。第二,建立健全学员实际操作平台,给学员提供真实操作项目,平时的操作训练不仅可以用来检验学员自身对数字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学员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对于学员自己掌握和理解所学每一门课程在将来工作中的应用,以及结合自己的实际兴趣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也是大有裨益的。第三,还可以在数字艺术企业与人才领域之间建立和健全专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用来承载企业和人才、企业和企业、人才和人才以及相关的政府信息等等互动信息资源,逐渐建立无限的人才供养库和企业信息数据库,确保为企业选择优秀合适的数字艺术创业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帮助人才择选自己所感兴趣的合适工作岗位。这样一整套较为完整而且还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职业教育整体规划方案对于解决企业与数字艺术创作行业两者存在的问题很有帮助。

三、数字艺术创作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数字艺术创作行业的艺术潜能和艺术创作将得到充分挖掘一般来讲,艺术创作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在掌握其基础技能上就得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以及精力,而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可以帮助人们节省不少时间、金钱和精力,帮助创作者获得更为广泛的展现自己思想的自由空间。对专业艺术家来讲,计算机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脑海中的构想,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也就更有可能变为现实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件利器。再就是艺术创作,通过传统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历史延伸脉络,感受传统艺术的精神和内涵,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期沉淀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在东方文化宝库中,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朵奇葩和一笔宝贵的财富,涉及题材十分广泛、艺术形式各种各样、内涵也较为深远,是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比拟的。现如今,借助于数字电脑的设计作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和表现技巧等等其他方面愈发显得更有生命力和挑战力。

2.数字技术将直接引领艺术创作数字技术是一个集声音、图像、录像、网站、动画、光盘乃至装置过程于一体的方式方法,简单一点讲,所有借助于电脑软件、手机软件而制作完成的艺术作品都在数字艺术的范畴之列。在之前,画家进行创作所使用的工具是颜料和画笔,而如今不少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使用的是鼠标、输入板等等一系列图形软件,二进位所表现出来的是形状和色彩,然后显现在电脑银幕上,而不是画板上。尽管依旧有着不少老派艺术家始终坚持传统绘画技巧和传统过程,但是伴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无孔不入的广泛使用,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作品、什么是传统艺术作品,二者之间的界限也渐渐显得模糊不清了。而这些新技术问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艺术创作的门槛一下子降低了不少,在传统绘画过程中所必须的画笔、橡皮以及颜料也可以借助于电脑上不少图像软件来直接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在制作唱片的时候,也就不再需要乐队由于某个片段的不理想而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录制,在电脑音频软件上直接可以进行混音、打鼓、影像编辑和拼接,从而在处理录像中也显得更加容易了。新技术的第二个特点是可以使创作资源变得愈加丰富,譬如现成的声音、图片以及影像的拼接就是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拿摄影来说,它是一种纪念性和记录性的工具,可是艺术家就可以从里面抽离出拼贴和摆拍的技术手法,然后结合图像本身的客观性而将它发展为一种表达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展现自己思想的方式,接着超现实主义的摄影作品也就涌现出来了。在电影领域也是如此,可以说数字技术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悄悄地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历史。

篇9

关键词:舞蹈创作 灵感 生活 升华 体验 感悟

好的舞蹈创作过程总是历经波折,充分发挥想象力是创作的超越。有深度的作品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完善的过程。常说灵光一现,指的是灵感爆发。而爆发的一瞬间需要的是长期积累,然后某一信息或时间触发了你想象的飞跃。此时,舞蹈形象在创作者的脑海里具象起来。所以舞蹈创作和灵感出现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第一,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然后升华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受。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没有真实生活做基础,艺术便沦为泛泛之谈,像是一座地基不牢的高层建筑。一座世人瞩目的高楼大厦,首先要谈的便是无坚可摧的地基。此关系便是艺术和生活的紧密关系。舞蹈艺术家的生活又该如何丰富起来,以便让艺术创作为之借力呢?

首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别让一成不变的生活腐蚀生命的热力。要有创意的把生活过好,磨亮对生活的想象力。如果可以,抛开既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找回与生俱来的纯真特质。自然中蕴含的丰富生活哲学,能帮助你发现自己的热情和创作力。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自然的多样性让我们学会表达真实的自我,然后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才会有真实情感的流露,观众才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

其次,体验新的环境和用心观察。可以到任何有兴趣或好奇的地方去旅行,然后悉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城市街头的一只动物,地铁站里的人来人往,街上槐树飘落下来的一片叶……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碰撞才容易产生创作的新想法。

再次,寻找故事和释放自我。某个人的故事,某种文化的故事,某段历史的故事,都是灵感迸发的来源。有人从齐白石的画作《白石画虾》中诞生了舞蹈创作的灵感。我自己也因有过相同经历,感同身受,在中国美好的二十四节气中,我看到了舞蹈创作的源泉,为此编排了二十四节气一系列的舞蹈作品,并深受大家好评。

总之,舞蹈创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给人以生活启迪,给人以艺术熏陶,激励所有人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舞蹈创作中只要有真情实感,舞蹈形象就是丰满的,作品的意境和意义也会随着每个动作的舞动传达到观众的内心里。“真情”要求舞蹈创作这对生活有深刻而美好的体验和理解;“实感”便是创作者高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舞蹈创作,我们决不能只满足于既有的感受和领悟,要努力寻求新的感受方式,打破已有常规,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艺术,使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机遇的激活。创作灵感是从量到质的飞跃。在灵感爆发的时刻,原先在头脑中模糊的情景,一下子变得清晰并且有条理起来。之前也许经历过思路阻塞,但现今变得豁然开朗。用过无数次的舞蹈动作,也加入新奇的元素。人物形象至此变得灵动无比。此时,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想法已经成熟起来。由此,形象确立、动作设计、舞段组织、情节编排、舞台效果、道具使用、整体调度等等一系列环节逐渐展开并形成。

作为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舞蹈动作并不能对所有的元素做到随心所欲的表现,举例说,对于故事性的表达就是舞蹈艺术的难点。舞蹈动作的结构和所要表现的内涵大部分来自于舞蹈创作者的情感和体会。那么,观众在获取动作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信息,以及对于艺术感染的认同感时,需要依靠和联想自己的记忆,情绪,经历和想象等等。舞蹈艺术形式传递给观众是一种将心比心,将情比情的过程。所以,正如文中已经提到的,舞蹈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至关重要,源于生活的真情,升华于生活的实感。如此,舞蹈创作才会走进观众的内心而引发共鸣。

第三,具有时代感的舞蹈创作才会引起共鸣。艺术作品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否则,艺术创作便失去了自身的生存价值。回顾那些流传至今仍赞誉不绝的经典舞蹈作品和创作,无一例外,他们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抓住了当下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需求,并在舞蹈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上升到了理想化的高度。任何艺术创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才得以生存和发展。舞蹈艺术和创作也需要成为反应时代形态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这种艺术形式去反应当下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好的舞蹈作品除了给观众以美和艺术性的享受之外,更要让观众们领悟精神世界的美好,引发对于艺术和生活,甚至对于人生的思考,使大家对于自身的生活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产生一种关切的爱。

第四,舞蹈创作素材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提高。积累丰富,才能在舞蹈创作中自由发挥。舞蹈语汇是靠积累丰盈起来的。舞蹈形态动作的形成是从日常生活中习惯动作美化和提炼出来的。丰满的舞蹈形象是对于生命的体现。

另外,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也至关重要。创作舞蹈不仅仅是对于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他艺术手段和方式对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的到来才会完整。

舞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不仅在音乐理论理解上,更重要的是对于音乐如何表现情感的理解。舞蹈创作者要充分培养自己的音乐想象能力,通过音乐使舞蹈动作具有抒彩,作品才会打动观众,和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发对于更深层意义的思考。

舞蹈创作想要具有独创性,想象力至关重要。比如,在舞蹈创作中,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作为舞蹈元素,加入色彩艳丽符合主题的服装使整个舞蹈演出更为新颖和创意。

在对服装进行设计和挑选时,要明白服装是辅助工具,是帮助指点主题;并且,服装要符合特定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服装设计和其他舞蹈道具的加入和使用要充分考虑人体艺术,舞蹈演员使用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

当然一个完美的舞蹈创作还包括对于灯光的了解。运用舞台灯光渲染浓烈的氛围,深化作品的主题,使观众更容易进入特定的场景。

篇10

关键词:文艺 创作 群众 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93-01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文明不可或缺。文化丰富多样、积淀深厚,加强大众文化创作,有利于促进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符合当今文化时展。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是时代所需,民之所需。

一、群众文艺创作的内涵

艺术,其本身有着净化人心的力量。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艺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使人饱含理想,富有气质。群众文艺创作体现的是广大民众对于艺术的一种追求,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的是广大民众的精神状态,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更是建立在文艺创作之上的,文艺作品是群众文化创作繁荣的果实。繁荣群众文化创作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艳”的良性循环。

二、影响群众文艺创作的因素

1.群众文艺创作的时代需求

文艺创作种类丰富,乐曲、诗歌、戏剧、书画等形式繁多。对于艺术形式的创作而言,艺术创作需要长时间成本。群众的业余活动时间本身有限,尤其是中青年人,接受最多、最容易接受的文艺创作形式就是文学创作。在互联网高速信息交换时代,单一的原始创作形式,如果没有新颖的题材和主题,文艺创作创新力必然活力不足,阻碍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时代需要文艺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生活化。应该说群众文艺创作是最接近时代,群众文艺作品更能弘扬主旋律,更能激发大众的精气神。

2.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意识

对于大多数创作者来说,长期生活在同一地方,受地域的局限, “闭门造车”、“缺乏新意”是大多群众艺术创作上存在的普遍问题。要有深度、有层次、有个性、有变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这对艺术创作加工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数码、手机的普遍,多门类艺术的门槛随之降低,大众化的文艺创作普及、面广,诸如摄影、微电影、微小说等新艺术形式日益为大众接受。但大众文艺创作对于广大群众来说还是比较新兴的,当地文化部门通过举办讲座、艺术展等,提高民众的创作水平,丰富创作内涵、创作技法,创新艺术形式,创新艺术内容。群众文艺作品需要通过创作技巧,反映社会信息,揭示创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群众文艺创新首先需要作品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也能表现当前的社会状况,引起人们的共鸣及思考。群众文艺创作创新同样需要遵循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淮安市群文音乐创作人刘一航,结合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结合现代流行音乐曲风,创作出新城市民谣《阿凡提和阿瓦提》在网上不到一周,就被新疆阿克斯约订为县歌。走出去、放眼世界、跨界整合,增强群众文艺创作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3.群众文艺创作的人才拓展

普及群众文艺,提升群众文艺的创作水平是近年来各地文化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群众文艺创作要以大众为主,群众文艺创作理应倡导写身边人、反映身边事。这就要求群众文艺的创作人才要熟悉群众的生活,了解其精神需求,找到创作载体,进行艺术加工。群众文艺的创作人才须具备生活阅历、艺术积累、做身边有心人,这使得群众文艺创作人才匮乏,创作人才队伍老化。以淮安市清浦区为例,有4个街道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了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共有42人,主要集中在音乐、小品、书画、摄影和文学类,平均年龄62岁。群众文艺创作进大学校园、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是提升群众艺术创作人才队伍的一条有效捷径。

三、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方法的思考

1.激励群众文艺创作群体

倡导用群众熟知的声音、语言和文字等形式讲诉群众的故事,传播好人好事迹,凸显“实现伟大中国梦”社会主流精神,创新文艺载体、创作不同形式的原创文艺作品,以文艺作品创作激励机制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化,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吸引老中青幼各年龄层次、职业群体、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参与。淮安市清浦区2014年至2016年,分别出台文艺名家工程、文艺双星评选、群众文艺奖励方案等相关文件4件,两年来有12名群众文艺创作人员收到2000元至5000元的奖励。

2.夯实群众文艺作品内涵

文艺工作者需要经过人生的历练、生活的打磨,才能创作出更富生活气息的作品。与老辈文艺工作者相比,新生代的群众文艺创作者,接触新生的事物多,掌握新科技能力强,创作周期短。作品不流于浮华,就必须深入生活,发掘更多的素材,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寻找和提炼创作主题,以大众的审美角度激发灵感,创造出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导向的文艺作品,创作出更多的“邻家式”文艺作品。

3.提升群众文艺创作水平

群众文艺工作者应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及其艺术水平。相关文化单位和部门经常组织培训,加强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水平,通过展示、展演、评选、比赛,吸引群众文艺爱好者参加文艺创作活动,提供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群众文艺工作者更要带头开展文艺创作,在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同时,带动群众业余文艺爱好者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建立创作骨干队伍。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文艺创作能力。

结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艺的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是人民精神食粮的主要供给。群众文化创作的繁荣,离不开创作形式及主题的创新,离不开对社会的洞察理解,离不开创作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促进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让广大民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苹. 如何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