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篇1

观念是教师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一)树立正确儿童

1、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长大后独立生存的人

3、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们有独特认知特点

4、儿童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二)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

1、幼儿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进学习,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

3、一日生活都是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并驾齐驱的,并互相替代。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应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正是幼儿园的教学特点。比如:喝水,如何喝水可以组织一次活动,但日常生活中,幼儿有喝水的需求,教师要允许孩子随时去喝,其二,孩子喝水时要提醒节约,喝多少接多少,同时不要洒、关好水龙头等是随时都在进行的教育。

篇2

关键词:自尊心;幼儿;家园引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幼儿人格保护和培养幼儿的自尊心是极其重要的教学部分。

一、培养幼儿自尊心的重要性

有部分幼儿性格较强势,自尊心过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十分自大,另一方面又十分自卑,孩子只能接受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不愿也不敢去承受失败与批评。这一点出现在少部分孩子身上,如何引导这些幼儿将自大与自卑持平十分重要,关键在于老师与家长的引导与教育。

二、导致幼儿自尊心过强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一是父母的溺爱导致自尊心过强。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经济条件优越,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这更容易使他们养成高傲任性、占有欲强等坏习气,特别容易使他们不懂得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较难适应集体生活。二是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当今,很多家长为了挣钱整天奔忙,在家的时候很少,没时间教育孩子,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太累;还有些家长,很想和孩子沟通,很愿意给予孩子鼓励和合理的教育,但是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父母缺位、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学校的责任更为重大。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个别学区不能较好地承担起责任,反而会出现弱化现象。比如说,一些教师将孩子的不当行为作为反面例子教育其他幼儿,不关注他们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伤害了这些幼儿的自尊心,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三、家园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自尊心发展的策略

(一)幼儿园环境

1.和谐的师幼关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幼关系,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愉快的火花。”这就需要我们平等地与幼儿交往,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有了师幼间的相互尊重,师生之间才会产生和谐的气氛,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尊重幼儿,而且要尊重每一位幼儿,在平等的教育和关爱下去尊重,并坚持倾听幼儿的心声,愉悦地接纳他们正确的、有趣的、有创造性的想法。此外,教师在评价孩子时,应多进行纵向比较,少用横向比较。

2.语言的引导

(1)教学中的引导

教学中的引导可以分为日常教学、主题教学、生活环节的引导。围绕同一内容展开的集体教学,有利于师生和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经验,使同伴之间的差异成为一种资源,大家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体生活的乐趣,增进集体感,从而发展良好的自尊心。

(2)游戏中的暗示

与日常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会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适时引导,发展幼儿良好的自尊心。当幼儿没有取得成功时,在小结本次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幼儿再次激励:“这次没有做好,下次再试试,一定会做好。”对幼儿所做的努力给予肯定。无需为了一定要得第一而使幼儿自尊心受伤,要让幼儿正视输赢,改善幼儿自尊心过强的心理。

(3)榜样的示范

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引导幼儿的表现。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孩子,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在榜样的激励下树立正确的观点,改善消极情绪带来的失落感,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二)家庭环境

1.创造幼儿表现的机会

家长要尽量给他们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按自己的兴趣、愿望和方式来活动,而不是包办代替。幼儿并不一定想把事情干得多么好或认为自己能干得多么好,他只是想通过这个过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尊的需要,体验独立感和成功感;幼儿每次成功地完成某种事情后,成功的喜悦就油然而生,就会感到自己是能行的;幼儿一旦获得成功,家长可以立即给予肯定,用的微笑、诚恳的赞许鼓励幼儿。

2.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

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内化校园的文化理念,建立良好的家庭风貌,加强幼儿的心理素养,使幼儿尝试转换自己的情绪。另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专题讲座等,推动幼儿的心理发展,使各方重视对幼儿的自尊心教育。

幼儿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必须从不断地赞美与肯定中得到鼓励,但这只是外在因素。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自我世界,在自己的探索、发现中接近真正的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发展良好的自尊心、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良好自尊心的驱动与满足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师;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95-01

记得江总书记曾在“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寄予我们做教师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这次集中学习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所不能代替的。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具有:

一、良好的思想素质

首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能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与生命现象有关的各种问题。第二,树立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的观念,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爱护大自然的生灵,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树立高尚的教师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如周小燕老师以教书育人的负责精神,让学生不但声乐水平迅速提高,还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第三,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品质。重视素质教育,注意开发学生的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普及教师除了应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的时间技能技巧,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致死,做到既“专”又“通”。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良好的能力素质

这是教师素质诸要素中最重要的素质,它建立在教师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际本领。它包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预见能力、课堂教学基本功,知识更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课堂教学基本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记得前几年奥尔夫到上海音乐学院来上音乐课,通过各方面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取得了相当大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一是教育教学组织指导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设计板书,板图、板画的能力。

四、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

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是教师胜任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教师只有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才能愉快轻松地开展工作,成为合格的教师,生活的强者。

今天的我们更应用启发、赞扬、鼓励的方式去对待学生,让学生不曾感到因为说错了一句话或答不出问题来就认为自己失败了而结束其课内交流活动的不良后果。

我们的学生已进入理性年龄,自尊心、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正逐渐增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理解和承认时时总想到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造机会,总是以长者的身份来“教导”他们,我说,你就得听;你说,就得说对,那就容易与学生产生隔阂。尤其对于差生,在课堂提问或对话活动中,经常任其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出现,他们总是得不到成功的尝试,久而久之就会伤其自尊,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工作多年,在实践以及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点经验:

一、情感说服法。说服学生晓之以理,更须动之以情,这是教师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暗示说服法。对学生的要求,命令式往往会引起学生本能的反感,用暗示法可使学生有回味的余地,自然达到教育目的。

三、沉默说服法。对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用沉默不语的方法,也许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更奏效。

少年儿童正处于人格发展的成型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较脆弱,自我意识主要依赖于周围人对他的反映。一句鼓励的话或许会使一个孩子信心大增,奋起直追,成绩突起;相反,一句伤心的挖苦,会使孩子认为己不如人,自暴自弃,从而一蹶不振。所以,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调动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赞扬和批评,不但能使成绩显现明显的差异,更重要对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常被赞扬的学生,情绪乐观,性格开朗,在老师面前不拘言谈,在各项活动中充满自信,积极地去竞争,即使出现一点差错,也不会耿耿于怀;而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就恰恰相反,自卑感极强,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尤其见到老师,仿佛老鼠见着猫,做起事来就畏首畏尾,可越怕越出错。重复的错误导致自我认识失常,等孩子自己也认为“我真的不行”时,那他的学习道路上就不会再有明媚的阳光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技能是教师的立业之本。所谓“精心”教学,指教书育人不但要有献身精神,更要有科学精神,不是靠时间和经理的大量消耗来换取“成绩”,而是靠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篇4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教学;思考;人才

幼儿心理学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提高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提升其运用所学的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幼儿心理学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幼儿心理学教学现状

(1)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目前的中职生生源素质普遍较低,相当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失意,对学习没信心才来读中职,还有相当部分春季班学生是因为在初中实在读不下去,本身就有厌学情绪才读中职。他们选择中职就是因为读中职没有升学压力,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还能学技术。许多学生本身在观念上就存在重实践轻理论,重动手轻动脑的现象,而且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2)教材内容现状。我校自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以来,一直都开展幼儿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在教材选用方面,虽用过几个版本,但教材结构和内容都大同小异。主要特点是:①教材结构基本按照幼儿的知、情、意及幼儿的社会性和幼儿的个性来编排。②教材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偏多,理论性很强,学生难于掌握,容易觉得枯燥无味。③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一些较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并未列入其中;教材内容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幼儿心理学的相关案例,学生难于理解,学完后很难把幼儿心理学理论有效地运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

(3)教学方法现状。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主要还是注重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法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一部分老师自己都觉得该课程无味,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抛开教材瞎扯,对于教材内容,只让学生画所谓的重点和考点。学生考试前狂背重点和考点,考完就忘,那样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些学校不把幼儿心理学列为考试科目,那样学生就更不会重视,更不要说去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去有效指导未来的实际工作了。

二、幼儿心理学教学对策

(1)选择符合该课程要求的教师作为幼儿心理学教师。何谓符合该课程要求的教师呢?本人认为幼儿心理学教师一定要是掌握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专业心理学老师,不仅如此,幼儿心理学教师还必须是参加过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培训的,并掌握幼儿教育学、有较丰富的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业专职教师。

(2)幼儿心理学教师应该熟悉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幼儿心理学教师应该熟悉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在课程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明确该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幼儿心理学教师还有必要结合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制定符合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的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尤其在授课内容方面可以准备较多的幼儿园教学案例供学生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幼儿心理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我们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应该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彻底杜绝纯理论讲授的现象,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可以提供一些幼儿案例让学生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幼儿的心理并尝试理解幼儿的言行,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来自家庭或幼儿园的一些视频,帮助学生对幼儿心理学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另外,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上台试讲的机会,先让学生预习,再抽取教材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让某位学生上台试讲,对于认真准备、积极配合的同学及时给予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幼儿心理学教师要主动向一些在幼儿心理学教学方面比较优秀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教学上的一些亮点(如他们是如何处理教材的,他们是如何进行课程设计的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等等)和可以借鉴的一些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幼儿心理学教师的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并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加以运用,从而提高我们的幼儿心理学教学质量。

篇5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首先突出师生关系这一侧面,这不仅因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的突破口。事实上,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通都是一种侈谈。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为了更好地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在当前"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观的状况下,如何树立完整的科学的正确的学生观,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1.要树立"你——我"的平等观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自居,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缺乏交往与理解,使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首要是改变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还教学一个本真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你——我"的关系。"你——我"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平等的"人"。我们必须懂得,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怎样不成熟,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在对待学生时,首先应把学生当人看待,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在与学生的真诚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其次要有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的荣辱感、上进心的力量源泉,是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是教师赖以开展教育的心理基础。教师有对学生的管教权,但不能把学生当成管制的对象,教师有对学生批评教育的权力,但不能斥责、讽刺、嘲笑、挖苦学生,更不能辱骂、体罚、侮辱学生。

2.要树立信任的观点,对学生抱积极期望的态度

信任,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没有信任就谈不到教育。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对学生的信任,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的感化力、推动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信任学生,才能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只有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才能对学生高度负责,才能全面地了解、深入地研究学生,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热情地培养学生。教师只有信任学生,才能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估计学生的天性,克服成见效应影响,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都是可以造就的,都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

3.要树立"学生是发展的人"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对待学生

如何看待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是学生观的重要内容。坚持什么样的观念,对教育目的的确定以及教育行为的选择都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常用僵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决定的,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产生"定型心理",或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或对其失去信心,放任自流。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是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克服对学生的"厌弃心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要树立"爱满天下"的观点,面向全体学生施爱

热爱学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在事业上的成功之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今天,"爱生"已成为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是"爱生"首先要对学生有个正确的看法,如果没有正确的"学生观",那么,热爱学生就没有一个可靠而牢固的理性基础,就会凭感情用事,就会有任意性。热爱学生,要坚持师爱的崇高性、纯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不以个人的情感、好恶为转移,面向全体学生,"爱满天下"。不论和自己亲近的还是疏远的,不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不论是智力好的还是智力差的,不论是优秀的还是暂时落后的,不论是出身于何种门第的,都应施以真诚的爱。尤其是对后进生,应于无爱处寻可爱,给予"偏爱、厚爱"。只有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时,才会和教师产生感情共鸣,才会理解老师,才会和老师步调一致、配合默契,才能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著名的教育专家丁有宽先生认为"对学生的爱,似乎是人的本能,对差生也要由衷的爱,而且用爱去转变他,这是崇高的爱"。他坚持"面向全体,偏向差生"的爱生观。曾先后使22个乱班或差班转变为先进班,使近300名差生转变为优秀生或特长生。

5.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点,虚心向学生学习、请教

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是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守的一条主要原则,是"教学相长"原则在新课改时期的新含义,也是教师学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师向学生学习,一方面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乐学好问,思想活跃,坦诚热情,富有理想,善于接受新事物,值得教师学习。另一方面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请教,了解他们的心态,了解他们的需要。他指出"你如果不了解他们,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们"。

6.要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和评价学生

篇6

关键词:生育观念;计划生育;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多年,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得到很大转变,这项政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1 生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近年来,在计生部门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生活中探讨新思路、在工作中探索新方式,用朴实的话语、暖心的举动、高效的能力为全乡育龄群众、留守老人和儿童送上贴心关怀与服务。

1.1 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服务质量。在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大环境下,“学”政策,利用每月例会对相关政策进行讲解培训,做到温故知新。“做”实事,以全县当前实际情况为基础,要求计生专干每月坚持多下组、多访户,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等知识。“改”方法,积极改变传统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全县计生专干QQ群、微信群和各村计生服务群,充分利用新时期、新方法及时现行计生政策信息和掌握该村育龄群众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方法。

1.2 强化办事程序,解决群众需求。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将各项办事程序及所需要的材料汇编到公开栏,通过公开规范办事程序、减少了群众不必要的跑路,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也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度,对于群众的需求,能够马上办理的绝不拖延;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给出合理原因,同时承诺办理期限,并且上报备案。通过规范承诺制度,大大提升了计生窗口服务的满意度和信誉度。

1.3 开展多彩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充分利用春季集中服务、5.29协会活动日、“两癌”筛查等有利时机,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等惠民政策宣传活动和“好婆婆”、“好媳妇”、“计生光荣户”等生育文明示范户先进典型做出表彰并颁发了荣誉奖牌和纪念品,引导群众主动接受孕优、孕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预防出生缺陷,保障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有成效;引导广大家庭以先进家庭为榜样,正确树立科学进步的婚育观、家庭观和幸福观,为构建美丽、文明、幸福、和谐新风尚做出积极努力。

1.4 贴心为民服务,拉近干群距离。新增优检、孕情、出生、手术集中开展一次上门随访服务,为育龄群众送上贴心服务和关怀;结合时间节点与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计生干部进行入户走访,用真诚的态度、暖心的话语,为群众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之情,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切实拉近干群距离。

2 提倡转变生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措施

在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贯彻落实到每个地方,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也非常被动。所以,怎样转变生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的开展,是当前计划生育的重要工作。

2.1 对我国人口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应展开全方位的教育

应该加强我国人口形势的教育,使每个公民都了解到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意识到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强人们的人均观念。通过进行全方位的人口教育,使公民意识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影响了公民的文化素质水平,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在人口上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转化为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和生态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等(报纸、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段,进行宣传,给人们思想上以警示,使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存在于每个公民的心中。

2.2 形成以“宣传教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府推动、综合治理”为标准的长效工作机制

大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导现代人形成科学的婚育观念,在各个社区中以及乡镇中,各个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可以开展一些婚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计划生育氛围,进而有益于社会计划生育活动的开展。正确引导公民关注社会、关注自身发展,了解国情、省情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自觉树立人口意识、人均观念,同时,加入到宣传计划生育的工作中,从自身做起,尽自身能力,为减轻社会人口压力尽力一些微薄之力,政府要提高综合之力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3 注重实施奖励措施,以经济手段引导生育观念的转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完善人口政策体系,出台与政治发展政策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在农村实施计划生育的过程中,要紧抓当前农村改革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生育观念。在各项惠民政策出台时,政府应提前做好宣传,提前介入,增强利益导向作用,通过经济杠杆和各种利益政策,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进行有效调整,引导人们将外部的利益政策转变为自身内部的自觉行为,对自觉执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要给予一定奖励和优待,使他们感受到经济上的实惠和生活上的保障。通过相关奖励措施,加强群众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进步的生育观念。

2.4 有效实施政策劝导,加强法制治理力度

有效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加强计划生育普法教育工作,把婚育行为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上来,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做到学法、制法、懂法、守法。各地方计划生育办公室,应大力宣传各项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增强民众的婚育法制观念,使民众具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政策外生育,应该对相关人员依法高限征收社会抚养费,充分发挥警示作用,使群众认识自己遵守婚育法规条款;对于农村计划生育的管理,应采取民主管理的方针,充分调动计划生育协会在当地的实际作用,联合广大农民群众,全面推进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不断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制度,根据各项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健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加强村民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法规中的各项制度。

2.5 建立“生育关怀基金”,在政策上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做好养老保险的配套工作

相关部门(各计生协会、慈善总会)应建立“生育关怀基金”,用于开展计划生育家庭慈善救助活动,若独生子女出现意外情况,可给以不同标准的救助金。此外,随着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他们的父母也陆续步入老年人行列,“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所以,社会应开展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关怀服务,进一步深化生育关怀行动,在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体现对独生子女母的优先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张洪青.以群众需求为中心加强宣传教育[J].中国人口报,2012-06-15).

篇7

以亲近儿童的态度审视科学教育

儿童眼中的“科学”是什么?当我们蹲下来,倾听一下儿童的心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在对南京市力学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调研中,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

三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就科学知识,科学就是神秘,科学很有趣;四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是能使生活更美好;五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能帮我们改造物体;六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个系统,推进人类文明,还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看上去很难,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有很多都在我们身边。

这些儿童的语言或许看起来很稚嫩,但却是真实的,是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的,透过表象看本质,孩子们在科学课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而应是对科学本质的不断深入的理解,正如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特别强调“科学学习,是让学生去做,而不是把做好的东西给他。”每一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心中是否装着儿童,是否听一听儿童的话语,对科学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科学探究

诚然,在了解了儿童的想法之后,那如何学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儿童更喜欢探究式科学学习,那么如何去探究学习?这是每一位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所要思考的。正如美国当代科学教育家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那么,儿童的探究是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引领者、陪伴者甚至是跟随者的角色。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时,教师应成为他们的第一倾听者,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教师应抱有赞许和鼓励的眼光。一旦教师选择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学生们就会把老师作为他们学习的伙伴,这样他们会更乐意去主动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是鲜活的。

以亲近儿童的姿态理解科学本质

当教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之后,我们就要了解学生究竟懂了没有。而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知识的标准,不是学生是否把它记住了,而是学生是否理解它了。

儿童有儿童的理解,这是我们每一个成人所不能代替的。我们认为儿童对科学真正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知识的表层理解更加深入,即对以书面语言形式表述的科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入;二是获得了对科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同时,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情感的升华都是儿童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宝贵财富,这是他们所要终身受用的。众所周知,科学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儿童培养成科学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让学生理解在科学发现过程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如何得到验证的,最后又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当下,“科学的本质是什么”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好像是一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但是,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要较为全面地回答“科学是什么”却并非易事。不同的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科学本质进行各种各样的界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们认为,科学的本质揭示了科学教育的内涵,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不妨以亲近儿童的姿态去理解科学的本质,会让我们更加释然一些。

篇8

1.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所以,“隔代教育”的弊端显露无疑。第一,祖辈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第二,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其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三,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第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依靠自身的自觉程度;第五,随便给孩子零花钱,有的祖辈甚至认为如果“亏待”了孩子会影响到子女将来对自己尽孝,因而造成很多留守生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等坏习惯,发展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第六,孩子与祖辈年龄悬殊,在43-71岁之间,代沟很深,无法交流沟通,在和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事大多愿意和同学、朋友一起分享,在与祖辈的沟通上存在困难;第七,祖辈的封建思想严重,羞于启齿谈“性”,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这些孩子。

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妻离子散的家庭留给孩子的是心理失衡,给孩子留下的是失望和怨恨。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往往缺乏父母之爱,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常常表现为易怒、脾气暴躁,甚至有的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更为严重的是离家出走。大部分留守儿童寄养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或者在其他亲戚家中,在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造成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唯恐孩子受到伤害,对孩子过分溺爱,结果孩子心灵中养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思想,为所欲为。在集体中自卑心理较为明显,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心理难免要失去平衡,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种自卑心理会使其丧失自信,缺乏前进动力。

4.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不能给孩子关爱,为寻求心理平衡,便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关心,这给孩子心灵上助长了畸形的心理,学习分心,纪律松懈,出现了违纪、违规、沉迷网吧和游戏厅等现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强营养教育。要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程,为学生长期提供营养良好的食品或者餐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缺乏的现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含量,提高农村学生的饮食质量,发挥学校强体与育人的双重功能,促进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2.进行亲情化的教育管理。首先,在“留守学生”的亲情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其次,要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可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67-01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仅违反了幼儿教育规律,还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剥夺了幼儿幸福的童年。那么,如何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阻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践行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不正确的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的评价观,一些幼儿园不得不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背诵英语单词。为迎合幼儿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急功近利思想,一些幼儿园借鉴小学做法,纷纷打出各种特色班、实验班的招牌。趋利性、媚俗化使一些幼儿园放弃了正确的办园理念,背弃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规程》是我国幼儿园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是管理幼儿园的基本依据。《纲要》是遵循我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而制定的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的单行法规文件。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

三、回归幼儿教育本位

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重要的在于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在教育理念方面,要摆正智育与体育的位置,要让体育回归首位;在教育任务和内容方面,要由“教学”回归“保教”,做到保教有机结合;在教育方式方面,要回归游戏基本活动方式。不再举办特色班、实验班:在教育常规方面要回归幼儿每天的“自主”和“自由”,不再过分强调秩序和纪律;在教育评价方面,要由统一定性定量的评价回归注重幼儿个性发展、身心协调发展的素质评价。

四、加强保教队伍建设

为了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并逐步优良的幼儿保教队伍。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逐步按照“一教两保”的要求配备保育员,以突出保育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效防止“小学化”倾向。同时建立园本教研制度,鼓励教师立足教育实践,积累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开展经常性的园本教研活动,立项课题开展纠正防止“小学化”的教改实验研究;鼓励保教人员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和专业素质,提高幼儿保教质量。

篇10

一、农村家庭中开展早期阅读的问题

(一)家庭读物与阅读氛围匮乏

某老师:班上有53个孩子,家里有图书的只有4个,其他孩子家里没有图书。在有书的4个家庭中,图书最多的一个家庭有6本。这个家庭的图书内容主要是关于拼音、数字、识字的,也有2本故事书。

某园长:我们园是乡村幼儿园,各班建图书角,老师向家长提过小朋友开学时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放图书角,放假时还给孩子们。孩子们带来的书大都是现买的,农村不比城里,家里有书的很少,家长没有看书习惯,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大多都是祖辈带的,不识字的多。也有些是其他亲戚带的,父母在家带孩子的少,虽然我们知道幼儿园要避免小学化,多数家长还是关注识字的,提起阅读就是认字。

这两段农村基层老师园长描述的情况十分具有代表性。可见,农村家庭幼儿读物缺乏,家长不识字、没有阅读习惯,无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无法为幼儿树立阅读的榜样。

(二)留守儿童多,隔代教养突出,阅读基础差

1.农村父母进城务工,家庭亲子阅读缺失。

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占比高,部分班级可高达70%。我们知道,亲子阅读和师幼共读是早期阅读开展最为有效的方式,家庭亲子教育的缺失无法为孩子提供亲子阅读的土壤。当前,城市经济远超农村经济水平,农村经济收入低,导致农村中青年人进城务工赚钱。多数父母将孩子的监护责任转移给了年迈的祖辈,未尽到家庭亲子教育的职责。许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农村家庭的亲子阅读无疑成为了一种奢望。

2.隔代教养问题突出,家庭早期阅读受限。

一般而言,孩子阅读多数时间不是以学习为直接目的,而是在成人生动有趣的讲解、游戏式阅读活动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习惯、逐步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隔代教养中,(曾)祖父母本身年龄较大,思维僵化,精力有限,教育孩子时更多表现出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等负面倾向。因此,有两种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老人心力不足,喜欢幼儿安静地活动。识字的祖辈给幼儿讲故事时严肃、不苟言笑,不会根据故事情节转换语气、音调,不会以游戏方式带领幼儿进行阅读。幼儿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无法有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二是命令性语言多、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长知道阅读对幼儿有益,常以命令口吻或是反复念叨要求幼儿阅读,缺少耐心引导。这种强制式的教育方式,常会带来负面影响,让幼儿抵触阅读。

另外,对比城市,农村地区的祖辈在家庭早期阅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文化水平更低,识字少,自身没有能力阅读,更无法为幼儿树立阅读的榜样,或与幼儿一起阅读;家长存在阅读等于识字的错误观念,倾向为幼儿提供文字性读物,如儿歌、童话、识字等智力开发类读本,许多经典图画书因文字少而被家长排斥。对于尚未识字的幼儿,大量文字的读本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幼儿的自主阅读活动,更无法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幼儿园进行家庭早期阅读指导的能力不足

家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与幼儿园的指导密切相关,但是,农村幼儿园对家庭早期阅读指导的现状并不乐观。接受访谈的园长、老师谈到:农村幼儿园里常是老师带孩子阅读,没有开展家庭阅读指导。究其原因,是农村许多幼儿园老师对如何开展家庭早期阅读指导没有清晰的认识。通常,城市幼儿园对家庭早期阅读的指导包括:(1)宣传早期阅读的重要性;(2)指导家庭营造阅读环境;(3)幼儿园向家庭开放图书借阅;(4)向家长介绍早期阅读的活动方式、方法,开展家庭交流活动。

这些方式农村幼儿园大多可以直接借鉴,但也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资源、家长三方面。首先,教师方面,农村幼儿园老师自身对早期阅读的指导意识不足、指导能力欠缺,比如老师自身不清楚:家庭早期阅读方式方法有哪些?哪些图书比较适合幼儿?其次,资源方面,农村幼儿园图书资源稀缺,幼儿园开放图书借阅问题多多。调查中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图书少,多在100本以下,甚至没有,公办乡村幼儿园图书约有100~200本,其中还有部分是教师参考书籍,可向家长开放的资源少。第三,家长缺乏阅读的能力和指导幼儿阅读的能力。这些都影响着家庭阅读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家庭中开展早期阅读的对策思考

(一)改善农村家庭早期阅读环境

1.家长自主、幼儿园辅助,扩充农村家庭读物。

目前,农村家庭读物不足,家长不知道如何选购适宜幼儿的图书,部分祖辈家长不识字,无法给幼儿选购适合的图书。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促进这种现状的改善:

一是列出建议选购书目,正面引导农村家长自主买书。许多家长并不清楚幼儿阶段该读什么书,哪些书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基于此,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编写家庭图书阅读指导手册,着重推荐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家庭阅读图书目录,用简短的导读语分析该图书的推荐理由或教育价值。不论家长是否识字,有条件的家庭都可以在节日、幼儿生日时,以图书作为幼儿的礼物;识字的家长多看书,带幼儿选购图书,和幼儿一起阅读,让幼儿喜欢并享受亲子阅读。

二是幼儿园实行图书借阅制度。如果家长没有条件购买图书,幼儿园可以开放图书借阅,以支持家庭早期阅读的开展。开放图书借阅的前提是要提高幼儿园的图书储备,建立图书借阅制度。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自主购买、募捐、与绘本机构合作免费共建绘本馆、家庭图书漂流等方式,提高幼儿园图书储备量。参考获奖图书、当当网童书排行榜、家长推荐图书等方式能帮助我们快速收集优质图书信息,从而购买到优质图书。另外,为了让图书借阅落到实处,幼儿园需做到:教师通过家长会、讲座、集体活动等途径,宣传亲子阅读的好处;教师对图书进行分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进行书籍的筛选推荐,减少家长和幼儿选择的时间。

2.指导家庭营造阅读氛围。

针对不识字,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幼儿园可以建议家庭为幼儿提供专门放书的地方、创设固定的阅读时间。制订明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计划,如一周阅读一本图画书;每天安排在某个固定时间段开展阅读活动,保证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则提倡亲子阅读,成人与幼儿和谐配合,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科学阅读观念,重视家园共读

1.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早期阅读观念。

通过各种早期阅读宣传活动促进家长建立科学阅读观念。农村家长多存在阅读等于识字的观念,幼儿园可通过微讲座、黑板报、宣传册等方式分析早期大量识字的弊端,纠正家长要求幼儿大量识字的错误观念,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儿阅读是以图画为主。

家长不识字,可以和幼儿一起看图;祖辈家长看不清图,可以帮助幼儿建立阅读常规,教会幼儿如何翻书、如何看画面、如何用自己的话讲述所看画面内容等经验,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如果祖辈家长比较年轻、有精力,则可利用扮演游戏、操作、续编故事情节等策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利用复述策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和记忆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发展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不仅从文字,也可以通过画面获得信息,从而逐步实现自主阅读;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反思、预期、质疑、假设能力。

2.编写家庭早期阅读指导手册,加强家园共读。

幼儿阅读的图书应该是适应该年龄段和其生活经验的,幼儿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对于识字的家长,发放家庭早期阅读指导手册,可以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阅读活动。具体而言,农村幼儿园可以和各地方中心幼儿园合作,遴选适合本地幼儿的图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图书,列出推荐书目;各幼儿园教师合作编写阅读指导语,指导家长阅读的方式、方法,引导家长认识到早期阅读可以通过看、听、说、演等多种方式进行。

对于思维僵化的年老家长,家园共读能更直观地让家长认识到早期阅读的价值。家园共读还可组织隔代家长参与幼儿园阅读活动,通过讲座、现场示范、交流等方式使家庭阅读与幼儿园阅读有机结合,从而引导隔代家长走出幼儿早期阅读的误区。帮助家长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亲子阅读,掌握指导幼儿阅读的方法,提高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指导能力

1.通过自主学习、讲座培训等方式,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指导能力。

教师可通过培训、观摩、自主学习等方式加深对早期阅读的认识,提升家庭早期阅读的指导能力。幼儿园教师应大力宣传分析早期大量识字的弊端,争取家长支持教师不教幼儿大量识字的正确做法。从认识正确区分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早期阅读的内容、目的;提供合适的图书、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方式指导等方面指导家长认识早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