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规定有利于主管部门战略性安排和调整本地区教学内容结构
地方的各个学校一般都会严格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当主管部门发现本地区的某些体育教学内容或标准需要进行一定的安排和调整时,他们只要相对的修改“规定”,就可以快速、有效、全面的把精神落实下去。例如:地方主管部门调研发现本地水平四的学生上肢力量和其他省市比较相对薄弱,他们就可以通过提高原“规定”中的相关上肢力量的项目考核标准、或直接在规定中加入针对性强的上肢力量项目,如单杆引体向上;再如地方主观部门发现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本地在教学中应该加入某些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要在规定中添加这些内容,就可以快速有效的完善地方教学内容结构。
二、规定有利于体育成绩和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便于监管
地方的各个学校每学期都会产生大量的体育成绩数据,对这类成绩的整理、统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若地方没有规定体育教学内容和标准,各个学校的教学和考核是百花齐放,内容必然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同一内容,由于考核标准不统一,成绩也不可以类比。这样教学主管部门就很难判断和分析本地区的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地方上一旦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这些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数据,极大的方便了体育数据的整理、分析和保管。
三、规定有利于保持本地区体育特色和传统项目优势
地方体育的传统和特色一定要尽量的保持和发扬。有许多的传统内容和项目在水平一至四阶段就进行初步接触和学习,但是一些地方的学校由于受场地器材、师资配备、考核考试等因素放弃应该开设的地方传统课程和特色课程,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地方体育传统的继承,不利于地方体育特色的发扬。而“规定”可以有效的解决好这类问题。面对教学内容的明文规定,学校和教师会认真贯彻和执行,从而有效的促使和监督地方学校对本地体育传统和特色的开展。如:山东、河南这样的武术强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中武术的必修及考核的标准,确保我国武术的瑰宝得以继承和发扬。
四、规定有利于统一协调与达标测试和“体育中考”等的关系,有效避免“应试教育”
所有的学校都要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而各地水平四的学生几乎也都要参加本地区的体育中考。在目前“分”是命根的大环境下,地方的学校或多或少的把体育课直接跟考试连接起来,要考的内容就是必修内容,不考的内容就少安排,甚至不排。如有的地方学校从初一学生进校开始,体育课就紧紧围绕中考内容展开,其他内容干脆搁置一边,长期下来不利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而“规定”可以对这种现象有较好的协调和抑制作用。学校在忙于考试内容教学的同时,必须抽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地方“规定”内容的教学,而规定的学习内容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是符合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发展的,规定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效的缓解和防止“应试教育”的泛滥。
五、规定有利于地区运动会和比赛类项目的设置公平、合理
举行地区水平一至四学校的运动会和比赛,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身体、心理和运动能力水平,科学合理的设置一定的项目。它不可能完全像成人竞技体育比赛一样高能力、高技术、高对抗。那么设置什么样的项目对所以参加的学校来讲都是公平、合理的呢?这里我们就可以参照地区规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来设置项目、方法和标准。例如:本地区规定了中小学生冬季必须进行“三项”教学,那地区就可以按照规定标准举办中小学生冬季三项比赛;若本地区规定初中必须进行阳光多人合作跑教学,那么在地区田径运动会上就可以加入阳光合作跑的比赛。这样在规定区域内的每一个学校都有比赛特定项目的基础和能力,确保了运动比赛的公平合理。
篇2
【关键词】视域融合 示范教学法 小学语文 教学
一、探析“视域融合”教学示范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伟大教育家曾说过,示范教学并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否定学生的看法、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视域,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开拓学生的眼界。“示范”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学科教学成熟的表现,因此,“视域融合”示范法标志着教学以及取得了质的飞跃。
“视域融合”这个理念最先是从哲学上提出的,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所谓解释学又称为“释义学”、“诠释学”,是致力于解释的一门学科。“视域融合”就是将解释者的视域与被解释者的视域相结合,进行整合的过程,其本质就是解释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视域教学”示范法,通过对学生看、听、说能力的观察,引导学生攻破阅读障碍,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视域融合”示范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特点。
从加达默尔的“意义阐释革命”出发,“视域融合”示范法逐步从哲学解释学开始走向教育舞台,并逐步被各个学科教学应用、采纳,其自身存在的鲜明特点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呈现了一副教学新篇章。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中国母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积极意义。
1.小语教学中的“视域融合”示范法与“接受美学”结合。“接受美学”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以读者、学生的主观感受、情感态度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俗称“接受理论”、“接收美学”等,而新课程标准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人本思想的教学理念下,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的主观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学,因此,“视域融合”示范法正好与新课程标准吻合,对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2.小语教学中的“视域融合”示范法与教学过程融合。在视域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教学的实施过程被展示得淋淋尽致。在“视域融合”示范法的三个角度出发,就本体论而言,教学充分诠释了文本阅读教学的本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课文以及教科书编排者的有机结合,这四者是语文教学的本体体现,是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视域融合”示范法中的认识论、知识论,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建立科学的、全面的教学体系,促进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在对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分析、对比之后,会发现“视域融合”示范法,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能更积极地构建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才艺,提供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之,正是因为“视域融合”示范教学法与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要吻合,在现今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被越用越广,深受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视域融合”示范法将会受到更多人们的青睐。
参考资料
[1]王家勇.论“儿童中心论’与儿童本位儿童小说的现代生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篇3
【关键词】网络 课程 教学活动 设计原则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在我们对网络课程下定义之前,先要搞清楚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含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哥哥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从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来分析,网络课程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在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和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与学的理论的课程。从学习环境来分析,网络课程提供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可以把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虚拟教室,它是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媒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于网络课程需要在网络上,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教学支撑环境,从而保障网络课程能够被正常使用。从学习过程的特点分析,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而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支持自主和和主动的学习,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异步的和实时参与活动和交流的各种机会,这种机会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模式来达成,如专家、教师、咨询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知识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情境的互动等等。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1、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仅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管理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主体的开放。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载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要。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在内容、空间、时间、资源等的开放性其中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交叉,课程不再限于某一学科体系,而是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课程空间的开放性指课程设计应汲取优秀课程的设计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课程时间的开放性指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时间安排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
2、网络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系统性体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适应社会特点、科学知识的发展又要适应现代媒体技术的特点,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式,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教学功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因此只有系统、整体的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价值。
3、网络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教学规律,既要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符合教学规律。网络课程应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起的作用。课程设计在体现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网络远程教育史开放式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而不需要一定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的权利。
4、网络课程媒体多样化的原则
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们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现将在实践中几点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接着运用教育的新定义、新内涵来指导生物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生物教师要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二、改进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法
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长期而单一的采用死记硬背、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 “授-受”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思想僵化、能力低下,所以在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融合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讲一段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引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如将细胞有丝分裂的时候,首先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让学生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然后介绍各个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应用做好铺垫。
(二)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也产生了很好地课堂教学效果。而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是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意识的教学。
(三)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
学生智力的开发、素质的培养,不能单靠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还必须依靠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现代教学和经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代生物教学中,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如果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融入,时间一久,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合理利用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加强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十综合”高考模式中,理科综合(含生物)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
(一)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
生物学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处,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处。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拓展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搞好实验综合教学。
(三)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
从近年来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而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是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掌握其它学科与本学科知识交叉点、关联点,运用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为生物教学服务。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篇5
什么是企业工作情景?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人们大都把工作情景理解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理解为企业的生产流程,理解为企业中的一切经营与管理。因此企业的工作情景是多样的、复杂的,企业工作情景是否可以无差别地融入中职课堂?是否全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情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有人认为,课堂即车间,学校即工厂,职场、学场合一,工作情景就应该是学习情景;有人认为工作情景不等于学习情景,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就是工作,职场、学场是两个不同的场域;也有人认为在学习情景中应渗透职场情景,如何融合取决于专业性质与教学现实……
最近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其中实现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过程情景与工作情景的融合,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原要求,但工学情景融合并不等于校企合一,也不等于将企业中所有的工作情景都转化为学习过程情景,否则学习过程演变成产品的生产过程,学校变成了工厂,课堂变成了车间,学习变成了工作,学生变成了工人,这显然不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引入学习过程的工作情景必定是典型性的工作情景,必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工作情景,必定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匹配的工作情景,进而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情景。
坚持工学情景融合,就是要尽可能地将企业的真实产品(服务)以项目的形式引入课堂,赋予课堂真实的项目载体,并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负载于项目中,实现项目驱动。这种项目驱动有别于企业的产品生产,虽然教学的显性成果也是形成产品(服务),这一产品(服务)很可能就是企业中真实的产品(服务),但教学过程并不等同于生产过程。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无痕”地融入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促成学生思维的持续打开。学生不仅明白要做成什么,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意义探寻。
在工学情景融合的过程中,较为核心的就是工作情景的采集。采集工作情景如同作家、艺术家的采风。首先是寻找、确定题材,题材确定后再寻找相关的素材,最后才是作品创作。在工作情景的采集中,首先是寻找合适的题材(也可以不限定某一题材,而是提供多种题材供学生自主选择)。如Photoshop平面设计,其题材非常广泛,有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宣传册设计、Logo设计、标志设计等等,教师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确定相应的题材;在确定好题材后,教师开始采集相关的企业素材,以期实现工学情景的融合。如前例确定为广告设计的题材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宣传广告如旅游宣传广告、企业宣传广告、活动宣传广告、公益宣传广告等,搜集相关的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搭好“脚手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设计(创作)要求进行设计和创作,以形成相应的作品(产品)。
在工作情景的采集中,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采集符合要求的企业产品(服务),这是一种主流的采集方式。例如,在数控加工技术中,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外圆、割槽、切断的相关指令,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工业产品――陀螺。学生在做陀螺、玩陀螺的过程中学得知识、练就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根据工作情景来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反向采集。如溜溜球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项目,在数控加工技术中就可以引入企业中溜溜球的生产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二次开发),使溜溜球的制作承载特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这种双向逼近,实现工作情景与学习情景的交汇对接。
篇6
关键词 融合式适应体育 智力障碍 体育教学 体适能
分类号 G764
1 问题提出
智障,也称精神发育迟滞,是个体在18岁之前的生长发育期,智力与适应行为两方面出现严重缺陷的表现。智力障碍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自身的健康往往需要依赖别人的照顾,因此,智障者的体适能状况就需要特别关注。Beaseley(1982)指出,智障者有认知或语言能力障碍,大多数可能会从事劳力型的工作,因此,需要有良好的体适能才能胜任这些工作,智障者如果拥有较佳体格和优异健康的体适能,就能克服别人的歧视,获得社会认同与接受,另外,智障者如果具有慢性疾病或是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通过体适能方案改善身心状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及社会的关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带动了全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教育实践经验中大量的案例说明了体育活动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培养的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近20年来,美国的融合教育运动影响越来越大。融合教育自然也影响到各国教育体系的制定,它的理论及实践也已成为各国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适应体育对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身体活动等相关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因此,结合融合教育以及适应体育两种概念的体育教学理念——融合式适应体育便开始出现。
2 国内外智力障碍学生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对于身心障碍者而言,可以在从事体育活动中,经学习而获得各种日常生活的经验。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身心障碍者生活品质的研究多将身体健康情形列为指标之一。就促进身心健康或体适能改善而言,健康相关生活品质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通过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升体适能,进而对个体的心理、情绪、精神、社交与智慧各层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Moon和Renzaglia(1982)指出,身心障碍者的体适能比正常人要弱,且中重度的智障者又比轻度智障者弱;早在1959年,Francis和Rarick两位学者就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智能障碍者的健康体适能与同年龄之非障碍者进行了动作表现、年龄、性别与体适能关系的比较性研究,结果显示,智能障碍者的体适能不及正常者。Tomporowski与Ellis(1984)研究了中重度智障者接受心肺、肌力训练及学业培训的状况,考察实验组及控制组学生的智商变化情形,结果显示,接受体适能训练的智障者在心肺适能上确有显着改善,但是智商方面没有进步,并且体适能实验组的学生在不良行为上有明显的改善。Femhall和Pitetti(2000)两位学者针对26名轻、中度智能障碍儿童和成年者进行腿部肌力训练发现,腿部肌力与跑步持续表现有很大相关,通过肌力训练提升腿部肌力后,在六百米及二十米渐进性跑步测验中都有显著进步,腿部肌力会影响最大耗氧量及跑步表现。Memman、BarneR及Jarry(1996)以22名多重障碍成人(包含智能障碍)为研究对象,利用暖身运动、伸展操、音乐有氧运动、肌力训练、缓和运动等,经十二周体适能训练后发现:被试的身体组成及脂肪两者均无显着改变;但在心肺适能、肌力及柔软度上都有显著提升。
国内方面,戴听(2007)通过检索对大量研究有关智力障碍者体质特点的文献,对唐氏智障者与普通智障者在体能状况、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智力障碍者下肢肌力与平衡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而唐氏智力障碍者的各项指标更显著低于普通智力障碍者。研究认为肌肉力量是影响智力障碍者体能与平衡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研究者还发现,经过针对性训练可以增强智力障碍者的下肢力量与平衡能力。
吴雪萍与章建成(2007)通过实验探讨了不同动作技能活动方式对智力障碍成年人体质健康的影响,对被试闭眼单脚站立测试结果表明,智力障碍成年人不论是参加开放性动作技能或封闭性动作技能练习,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轻度智力障碍成年人组平衡性好于中度智力障碍组,说明智力障碍群体坚持参加体育运动是有益的,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并提出应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融合式适应体育及相关理念
3.1适应体育及相关研究
适应体育一词最早由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开始使用适应体育这个术语,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体育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协会认为,适应体育是依靠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从研究领域而言,适应体育应属于“适应身体活动”的分支,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强调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首先进行评估,然后由体育综合课程结合特殊的教学设计,来诊断并解决个体因伤残失能而引起的社会、情感、认知与心理动作等方面的终身问题。
我国大陆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使用适应体育概念,目前,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关适应体育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总体性地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进行论述。相对而言,对于智力障碍学生的研究要多于其他残疾类型,主要涉及到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康复、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施敏等研究显示,通过全脑型体育教学训练,可以提高弱智学生左手、右手、双手及下肢的左、右侧肢体运动技能的潜能,弥补缺陷,发展协调能力;提高上肢力量潜能,促进力量素质协调发展;对提高弱智学生心智潜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绍志春等从体育与语文、数学知识相整合、体育与劳动生活相整合、体育与音乐舞蹈相整合、体育与游戏活动相整合等方面,对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李红认为,弱智儿童班级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节;教新技术时最好在小的教学场地进行,防止学生分心;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器械;设计内容时要考虑环境,并且应是大多数学生能够成功完成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问题法、示范法、保护与帮助法及暗示法等。总体来说,我国关于适应体育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
3.2融合式适应体育的理念
融合式适应体育(inelmive adapted physie~educa,tion)一词,是由“融合教育”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落实了融合教育的理念,通过融合的过程,使残障学生和普通学生都能够得到体育发展。
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协会的定义指出,融合式适应体育是以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且它是属于“适应身体活动”的一支,强调通过学校体育方面的综合性课程与特殊教学的设计,并且通过评价、诊断以解决个人因伤残失能而造成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动作等终身问题。融合式适应体育是针对特殊需求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限制,设计出包括运动、游戏等的综合活动计划,希望特殊需求学生能够通过身体活动来达到情感与智力的共同发展以适应社会。
分析融合式适应体育的内涵,可以将融合式适应体育分为过程(指完成运动项目的动作成分)、成果(指运动成绩)以及变量(实施条件如器材、指导方法等)三个方面,而课程与教学的调整就是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整,而且能够随学生的学习进展与需求而改变。
4 如何开展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
4.1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的类型
从事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课程时,调整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提高对班级与学生的行为管理技巧都非常重要。适应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以下几点:社会行为,学习与同伴互动的社会技巧;享受运动乐趣,促进身心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融合式适应体育的教学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身体的融合(physical inclusion)。身体的融合指的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安置在一般的体育课堂当中,是目前国外最普遍的融合方式,但是,如果是中度障碍或多重障碍的学生,由于他们参加一般体育活动会遇到障碍,因此,这部分学生单独分开教学。
二是教学方式的融合(instruction inclusion)。教学方式的融合指的是和普通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而参与的程度则由身心障碍学生的目标以及他们是否接受足够促进融合的支持而定,如果学生的身心障碍情况比较严重,虽然可以在专业人员及同伴的帮助下进行体能活动,但是相对和其他同伴之间的互动较少,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轻微的活动方式,以便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
三是社会性的融合(social inclusion)。社会性的融合指的是身心障碍学生和同伴之间的互动情况。一般来说,社会性的互动是正面的、积极的,并有助于身心障碍学生和一般学生之间的互相接纳。
进行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来调整课程,这才能提升并达到学习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很难把握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的原则,经常造成教学的不一致,甚至产生混乱,因此,就必须要了解融合式适应体育的教学模式。Shen411(1993)提出适应身体活动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融合式的适应体育方案可分五种参与的层次。一是正常性体育活动:指完全的投入正常体育课,没有做任何体育活动上的修改。二是修正式的体育活动:在上体育课时,教师做一些弹性的调整以便普通学生与身心障碍学生可以愉快地在一起活动。三是平行的体育活动:障碍学生参与同样的活动但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方式。四是融合式的适应活动:普通学生与障碍学生一起进行适应性的活动。五是隔离式的适应活动:身心障碍学生在隔离环境中参加体育活动。
4.2开展融合式适应体育的教学原则与策略
4.2.1教学原则
我们建议,融合式适应体育活动的教学原则可遵循以下几点:不要对障碍学生“特殊对待”;游戏活动中不要进行淘汰;机会均等的竞争;运用同伴帮助法;及时调整环境器材和规则;不要诱导学生失败;不要强调技能为成就标准;在活动过程中要给所有学生选择机会;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4.2.2教学策略
融合教育是让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获习技能,特殊学生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而且通过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在群体体育教学课堂上,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常规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学生学习策略一直没有变化,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特殊需要。为此,改变普通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融合体育教学体系,在常规体育教学中对特殊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篇7
摘 要:介绍基于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SPOC资源建设、翻转课堂实施方案、即时通讯工具配合课堂教学、碎片化与知识结构导图、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几方面介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通过对比成绩说明实施效果,对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评价与总结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混合教学;翻转课堂;SPOC
0 引 言
大学计算机教育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现有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只能停留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上,而后续专业课却要求学生使用C语言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如何跨越从基础知识到专业应用的鸿沟,如何在知识和思维之间搭起桥梁,如何夯实基本功,培养和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为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这些是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力破解,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寻求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并能拓展应用能力的关键知识点;二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验证是否可以利用MOOC+SPOC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破解这样的矛盾[1]。
1 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放模式,有着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能将学习过程、进度、参与讨论等情况保存下来,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现教学过程化的电子管理,但MOOC也有缺陷,如居高不下的退课率、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进程、习题甚至是考试都无法确保是否学生本人完成。如何充分利用MOOC优质共享资源并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融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范围私有在线课程,是MOOC的一个分支,规模一般为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MOOC+SPOC是指各学校基于同一门MOOC课程建设的专有的特色化在线开放课程。SPOC分同步SPOC和异步SPOC,同步SPOC是指SPOC和MOOC同时进行,学生不但可以得到MOOC团队的在线辅导,而且可申请到结业证书;而异步SPOC是由本校教师独立MOOC资源,根据学校定位、专业以及入学基础的差异,教师可以对MOOC资源如短视频、教学课件、测试题、期末考试题及讨论话题进行增加或删除,建设高于或低于MOOC标杆性课程内容,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SPOC课程资源。
基于MOOC+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本校或MOOC教师)“线上”提供教学视频、话题讨论、测试题等教学资源,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根据线上数据的反馈从而决定线下课堂内容,实现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把传统课堂的教与学翻转成为线上的教与学,线下则以讨论和答疑为主,从而提高W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2.1 进行SPOC资源建设
2016年春,我们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SPOC课程,该课程同步李凤霞教授C语言程序设计上的MOOC课程。由于李凤霞教授实验用到的编译环境是Dec C++,而我们要求的编译环境是Visual C++6.0,因此教学团队建设了私有SPOC资源,包括录制Visual C++6.0环境中程序的运行、出错类型和程序调试方法的视频,建设延展思维、拓展应用、单元测试等富文本配套资源并上传至中国大学MOOC的SPOC平台,如图1所示。
2.2 实施翻转课堂方案
改革C语言程序设计的第二章C语言基础知识和第三章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合线上MOOC学习,而实验内容适合线下以任务、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按照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活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主题为“计算环境与程序的编写及运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见表1。
要想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可和自主输出,从而支撑与教师的互动;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编排。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法不适合整门课程使用,仅适合对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且仅适合作为课堂局部教学使用。
2.3 充分利用即时通讯工具QQ的群功能
由于QQ普遍使用,可利用QQ群功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用于教学通知、布置作业和问题答疑。渐进式信息可刺激学生递进阶梯式思考,为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有效途径。
(1)课前:将单元测试内容到课程QQ群,学生使用手机阅读测试题目,将答案直接写在纸上;教师在课程QQ群公布答案,并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评阅试卷。
(2)课中:教师可根据实验难易程度和学生课上反应程度,每隔一段时间在课程QQ群里实验题目、实验要求、问题描述、问题分析、算法设计、提示代码和程序代码;学生将问题或答案第一时间上传到群里,教师答疑和点评,学生分享互相学习,见表2。
(3)课后:学生将上机未完成的作业,包括编译未通过的源程序代码上传至课程QQ群,学生及师生间可协助共同调试,通过加分、红包、点赞、表情包、书面评语等方式进行鼓励。
2.4 利用碎片化与知识结构导图
碎片化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反复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充分和有力的补充。每段3~8min的视频讲述一个完整知识点,学生可将视频资源下载到手机,随时随地对较难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使学习变得随心所欲。碎片化也有不足,如零散知识点和分散知识块不利于学生知识整体框架的搭建,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弥补这一缺陷,每章设计的知识结构导图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可依据知识结构导图进行知识梳理和系统化引导,学生则可依据知识结构导图巩固复习,使零散的知识点得以重组及系统化。某章的知识结构导图设计如图3所示。
2.5 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学习程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融合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其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员可通过分析问题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完成数值和函数的学习后,给出问题:编程实现通讯录,要求能按照不同方式录入、查询和修改联系人信息,并能对联系人分组和按姓名进行排序。首先,讲解如何将已知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形式,即问题的表示;其次,分析求解问题的方法和输出的结果;最后,引入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算法,编写代码并调试执行。
通过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锻炼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视频,从问题描述、模块化划分、数据类型定义和程序关键代码注释这几方面解决本领域某一专业问题。从学习知识时的思考和实践到讲解知识时的分析和领悟,角色的互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有落脚点。
3 实施效果及评价
3.1 线上线下成绩对比
我们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随机挑选3个班120名学生组成实验班,采用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同一专业的其他普通班级采用传统模式。
线上MOOC成绩是单元测试、作业、讨论和期末测试成绩的加权,最终取得MOOC有效成绩的人数为91人,其中优秀32人,合格51人,不合格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5.2%、56.0%和8.8%。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MOOC学人数是8 103人,其中2 927人优秀,2 552人合格,2 624人不合格,分别占选修课程的36.1%、31.5%和32.4%。较高的退课率是MOOC的常见现象,但太原科技大学学生的优秀率和MOOC整体持平,合格率远高于MOOC整体水平,说明学生整体水平高于MOOC课程教学要求。
线下成绩比对的数据来自于某教师同时授课的普通班和实验班。我们分别从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和平均成绩3方面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实验班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和平均成绩均高于普通班,说明混合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和优秀率。
3.2 调查与评价
我们对MOOC+SPOC平台、资源使用、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无纸化考试等多众多内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结果显示,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
4 工作展望
教改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名校的MOOC资源并不完全适合地方院校的教学需求,如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课程的编译环境是Dev C++,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小红课程的编译环境是Code:Blocks,而大部分地方院校采用的是Visual C++6.0,教学过程中运行环境的来回切换、程序调试方法的差异等都给初学者带来困扰,因此建设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类MOOC资源势在必行。太原科技大学联合忻州师范学院和吕梁学院实现协同创新[2]共建共享,联合建设MOOC资源,实现定制化SPOC和个性化SPOC,并按照32学时、48学时和64学时打包成不同类的课程,从实际项目开发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入手,师生联合录制适合不同学科门类体现计算思维的典型案例,从而满足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需求。
5 结 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将担负起培养作为科学思维三大支柱之一的计算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将为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做好必要的知R和应用能力铺垫,将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素养、熟悉计算机应用的信息社会公民[3]。
MOOC的兴起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不仅对于促进大学高水平课堂建设具有明显作用,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借助MOOC开展“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实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助MOOC平台开设高水平、体现改革方向的课程,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使其成为惠及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有效途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建设”(1-3);山西省重点教改项目“基于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2016069);校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课程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与改革实践”(201520)。
第一作者简介:胡静,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图像识别、智能计算和计算机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战德臣, 聂兰顺, 张丽杰, 等. 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8): 29-33.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学生技能锤炼的“主渠道”。传统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学生解答问题、提高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追求目标,忽视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加之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此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当前,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主体内在特性的激发,重视学生探究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得到“双提升”。近年来,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纲要目标,就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本人现从“三个结合”方面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进行简要论述。
一、坚持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效能整体进步
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差距,致使学生在解题水平和学习效能上表现出差异性。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将“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作为有效教学的根本要求,倡导“整体性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理念,在教学目标、新知传授、教学方法中,渗透整体性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使每一学生类型都能找准“定位”,参与探究,掌握知识。
如在“任意角三角函数”教学活动时,教师将教学准备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在制定“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2.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目标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实际,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将“从函数的角度理解三角函数”作为新知教学的难点。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具有“一一对应”特性的教学内容,很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样,教师在内容选择和新知传授上,能够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学生在学习新知和掌握新知上,能够找准“坐标”,锻炼实践。
二、坚持问题教学过程与解题方法传授相结合,实现学生探究方法有效掌握
问题: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 ,前n项和为Sn ,是否存在常数C,使数列{Sn+c}也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常数C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该问题是一道数列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并且是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进行该类型问题案例解答时,其一般方法是从假设存在入手, 结合等比数列相关概念、性质等内容,逐步深化解题进程,同时,要注意等比数列 n 项求和公式中公比的分类,公比q=1的情形。
解题过程:设存在常数C,使数列{Sn+c}成等比数列。
(Sn+c) (Sn+2+c)=( Sn+1+c)2
Sn.Sn+2-S2n+1=c(2Sn+1-Sn-Sn+2)
当q=1时, Sn=na1代入上式得
a12n(n+2)-a12(n+1)2=ca1[(a(n+1)-n-(n+2)] 即a12=0
但a1≠0, 于是不存在常数 C,使{Sn+c}成等比数列。
当q≠1时,Sn=■, 代 入 上 式 得
■(1-q2)=■(1-q)2,c=■
综上可知,存在常数c=a1/(q-1),使{Sn+c}成等比数列。
总结提升:这是条件探索性开放型的问题案例,该类问题大致可分为条件未知,需要探注和条件不足,要求寻求充分条件两种。解答这类问题,一般从结论出发,设想出合乎要求的一些条件,逐一列出,逐一推导,从中找出满足结论的条件。
上述解题过程中,教师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将探究解题方法作为学生进行问题解答的重要任务,使问题解答过程变为探寻问题解法过程,实现了问题解答过程与揭发要领传授的有效融合,切实提升了学生探究实践的学习能力。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将问题解法传授作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借助数学问题在知识要义方面的精辟性和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发展性,发挥主体能动特性,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解答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有效解题方法基础上,探究实践能力获得显著提升。
三、坚持新知巩固练习与解题评价辨析相结合,实现学生思维素养良性提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学习活动的主人,其主体性不仅仅表现在解题方法传授环节上,还表现在对解题过程及解题方法的辨析中。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新知、问题解答等方面表现出的“症结”,针对学生解题过程、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思路等方面的不足,利用学生自主反思能动性,借助评价教学指导作用,创设问题辨析评价环节,让学生开展问题解答评价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评价中,新知得到复习巩固,不足得到认清改正,达到提升思考分析水平,形成良好思维素养的目标。
问题:已知有一个有穷的等比数列,它的首项为1,并且项数为偶数,现在知道这个等比数列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试求出这个数列的公比和项数。
这是一道关于等比数列方面的问题案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巩固性教学原则,将知识巩固与问题辨析有效结合,学生分析如下:
设等比数列为{an},公比为q,取其奇数项或偶数项所成的数列仍然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2,首项分别为a1,a1q。
解题过程略。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辨析活动,学生根据解题经验,结合各自问题解题过程,通过辨析、反思活动,认识到:“运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进行运算、推理时,对公比q要分情况讨论。有关等比数列的问题所列出的方程(组)往往有高次与指数方程,可采用两式相除的方法达到降次的目的”。此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巩固新知,让学生领会解答该类型问题解答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反思,针对性的进行补正。
篇9
关键词:“微课”体系;翻转课堂;科学性
一、微课概念的阐述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教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微课”是学术界主要的专业术语,也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但是目前对于“微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字面上看,“微课”就是“小课”。一些专业的学者将“微课”定义成:微课就是根据教育内容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以教师的教学视频为主要的载体,用以记录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个教学重点和知识点,由此展开教与学的各种活动,实现精彩教学与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2.慕课
“慕课”就是指大规模开放高等教师的网络课程,简称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2007年,起源于开放式教学,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发展到当今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发展成免费向学生开放的教学视频,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归功于网络的高度发展和发达。在网络条件下,学生通过注册和登录的方式进入网络公共空间学习免费的教学视频。
3.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区别于传统教育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教课,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各自的学业。而翻转课堂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翻转,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是在课下完成知识的预习和掌握,课堂已经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地方,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讨、答疑以及熟练地运用和掌握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避免一些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而且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二、微课应用理论基础
1.TRACK理论
它是微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也可以称之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学者率先提出的,教师的主要必备教学能力包含三部分内容:首先是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技术知识,这三种能力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和补充的,最佳的理想状态就是将三者紧密融合和综合,这就是典型的TRACK理论内容。
2.肯定主义理论
该理论主要是将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更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对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的改善。微课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都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计,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进行微课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包括视频和音频的内容设计,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都包含在“微课”的课堂内容中,实现整体内容的整合和集中。学生也可以在“微课”的过程中享受视频带来的乐趣。
三、微课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科学性:前提作用
科学性是指“微课”本身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即包括知识的传授要科学化,不能违背科学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学作为一项人文科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哲理和人生价值,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方向。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的历程,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继承国家的精神文化遗产,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2.学科性:基础作用
“微课”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术。所以,微课能否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教学效果主要在于要融合教学知识,各种教学方式都注重传授知识,学科性是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没有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都是毫无意义的。在历史“微课”教学课程中,要将历史知识充分融入教学方式中,将学科的重要知识和重点融入教学中,才能发挥其学科性。
科学进步带来的是经济发展,教学水平的大幅提高,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加大了对教学方式的重视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素质的培养。当前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微课”这种方式将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朱翠平.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
[2]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61-66,97.
[3]尹蕾.曲靖市民族中学特色校本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构建[D].山东大学,2015.
篇10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演示文稿教学 策略 探讨
演示文稿教学是初中信息技术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掌握对文稿艺术字、段落、图片的相关操作设计是PPT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提高PPT教学的质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对初中演示文稿教学的几点探讨:
一、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活动常常受到硬性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当地教学的特色,导致课堂教学没有一丝的弹性空间,这样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当地的特色进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外,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预设和生成相结合,为信息技术教学更好的服务。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初中信息技术》是由江苏省的中小学教研室编写的,编者充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例如,在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这节课中,教材以制作“苏州园林”为任务驱动,要求学生运用PowerPoint2003 中的相关知识点分别完成“页面动画” “页面视频”“页面按钮制作”“页面全局设计”以及“作品整体优化” 这几个任务。在正式教学前,笔者先于学生进行了交流沟通,通过谈话对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原来学生们并没有接触过PowerPoint这个软件,这时如果不考虑学生这个因素生搬硬套的话,就失去了这节课的意义,体验不到软件的精髓和实用价值,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怎么可能会高呢?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既要坚持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又要培养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为此,笔者重新定义了教学方案,把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了以下几个模块:了解PPT、插入对象的方法、对象布局的方法、方案与模块定义,插入动画、超链接的运用、制作电子板报,教学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夯实基础开始再到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问题进行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源于疑,疑问是激励学生探究发现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时期,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通过设计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主动质疑,从而主动去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时,笔者会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欣赏为主,加深学生对演示文稿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确立起初步制作规划,所以,笔者在教学时准备了两份演示文稿,内容一致,只是一份未经过处理,另一份则是处理好的并可以现场可以播放的演示文稿,然后提出思考问题:1同学们,这两份演示文稿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你们的依据是什么?2同学们,你们更喜欢哪一份演示文稿?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通过欣赏两份截然不同的作品可以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打开,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会顺利有序。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演示文稿的认识和规划,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热情自然就上去了,不但丰富了知识量,开阔了视野,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用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通过“任务”引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在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探究能力,培养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一张幻灯片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PowerPoint2003软件中提供的幻灯片版式和模式在教师的提示下,独立制作一张幻灯片。再例如,制作一份包含三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幻灯片模版,在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中,掌握插入新幻灯片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将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对美的想象和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具备感受美、显示美、塑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抓住中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欣赏演示文稿作品的过程中主动去模仿优秀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经验,探究制作的技巧,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塑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在初中演示文稿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多彩的生活――PowerPoint中的超链接》教学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5(01).
[2]赵.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