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新课程改革的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篇1

首先要认清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知道,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这就体现了本次课改的一个精神,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又价值的物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标准,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显然课程标准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学有余力和对物理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去探索更深奥的物理知识,而教师也不宜限制学生学习物理的范围,而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没有传统教学中所谓的“超纲”之说了.基于这一理念,在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代之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基础,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制定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即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大胆地去探索.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当然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物理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的关键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理念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由于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大,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难点.

其次,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学中称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根据教学大纲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和范围保质保量地进行授课.在新课程中将赋予教师更大的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总之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传统教学让人感觉是在“教教材”,而新课程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物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物理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要让学生“乐学”

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境由心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与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知识也就自然地接受下来.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物理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在学有“价值的物理”.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

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是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兼顾学习好、中、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学、有所获.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调节分步设置的间距,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相一致.

3运用变式重置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是物理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去重组知识,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经常要求[HJ1.45mm]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一算就错,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例如对于重要的问题,重点的知识,讲一遍,练一遍是不够的,这要有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识别出新情境下的问题模式,识别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放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再次,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篇2

关键词: 高考理综试卷 感应电动势 新课程改革

对于2013年高考理综试卷,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的贵州、甘肃等省份,采用了新课标Ⅱ试卷,将之与课改多年的黑龙江、云南等省采用的新课标Ⅰ试卷和广西采用的大纲试卷进行比较,如表1可知,新课标Ⅰ、新课标Ⅱ和大纲试卷中力学和电磁学的内容均为必考试题,所占比分较大,其中电磁学的内容在新课标Ⅰ、新课标Ⅱ和大纲试卷中分别为51分、45分和51分,占物理试题总分的比例分别为46.4%、40.9%、42.5%,新课标Ⅰ试卷中电磁学所占的比例最大。

一、三套试卷对感应电动势的考查

1.该知识点所占的比分

对三套试卷电磁学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可知三套试题都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及感应电动势;新课标Ⅱ、新课标Ⅰ试卷考查了场强的叠加原理、多用电表的使用,新课标Ⅱ、大纲试卷考查了电路连接,而新课标Ⅱ试卷还考查了奥斯特实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楞次定律等相关的史实。从三套试题共同考查的感应电动势相关试题看,新课标Ⅱ和大纲试卷都是6分的选择题,新课标Ⅰ试卷除了6分的选择题考查了感应电动势外,还有19分的计算题也考查了这个知识点。因此,新课标Ⅰ试卷中感应电动势这个知识点占的比分最大。

2.试题的分析

二、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1.新课程标准对“感应电动势”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规定选修1-1模块“要求知道磁通量;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电磁感应定律。列举电磁感应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选修2-1模块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以及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会判断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选修模块选修3-2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以往的《物理大纲》不同,《新课程标准》从选修1-1到选修3-2,对教学要求逐级提高,学生经历了从观察、认识形式多样的电磁现象到构建统一的电磁理论的探究过程,了解了这些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由此引发的人类思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

2.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2014年高考理综试题不再有大纲试卷,根据目前新课改在各大城市实施的情况,也许会有新课标Ⅰ、新课标Ⅱ、新课标Ⅲ三类试卷,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课标Ⅱ、新课标Ⅲ试卷会逐步与新课标Ⅰ试卷一致。根据《新课程标准》,各类试卷中电磁学部分所占比分不会减少,对感应电动势的要求也不会降低,而且比例还有增加的趋势,重点在于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楞次定律、安培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电容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践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加工,结合其他合理的教学材料使其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情境和学生学习需求[2],教会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体会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到师生互动,乃至生生主动[4],在不断认可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会到教与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9-184.

[2]袁令民,廖伯琴,李富强.高中物理教师使用新课程教科书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学报,2013,9(2):76-81,95.

[3]穆兰兰.2013年新课程高考理综物理试卷评析与教学反思[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42(9):61-62.

[4]徐建.新课程下对电磁学教学的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10):47.

[5]殷喜喜,石红.贵州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师新课改适应情况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74-76.

篇3

关键词:教学观念;新课程;课程评价

2005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省范围内全面铺开,此次新课程改革中政治政治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制,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政治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我个人的体会和做法谈一点感受。

一、面对高考与会考如何利用新教材、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

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新教材更加不系统,高中政治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综合探究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二、如何有效的衔接高初中政治教学

由于初高中政治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中考的考试只有50分,政治课有的学校非常不重视,而且有的学校无专业的政治教师教学,学生的政治基础非常薄弱,而高中政治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以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三、如何处理必修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

教材每单元都有综合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将政治原理与生活紧密结合,如果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政治知识,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中的活动太多,如何提高活动有效性问题很大,再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性不高,积极参与程度较差,费时较多,影响课程的进度。

四、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较单一

现行的评价方式还是分数评价,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在课程实施初期,我们学校的教师各施其才,试行了多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法,但学校要的是成绩,水平测试的评价也是试卷,而且难度有超高考的嫌疑,学校要的又是成绩排名。所以在改革中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想了一些办法和对策,具体如下: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几年,但当前中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变的缺乏成效。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局面,可通过多种活动或方法来渗透新课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如:围绕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2.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首先,思想上进行积极开导,安排年轻教师多参加优质课教学活动,使其亲身体会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意义;其次,学校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上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逐步按照新课程要求开展各项改革,同时多学习其他取得重大进展的学校的好的经验做法,安排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和优质课观摩活动;最后,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标准及相关要求,并将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中,研究各种教学方式,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在新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必须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得到有效保障,并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3.评价方式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要综合采用观察、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数学;三大困境

一、新课改时代背景

信息时代呼唤中学教育加大现代化进程,解决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面临的问题,努力实现“课程现代化”,使初中数学课程系统的各个要素在结构性的联系中体现出整体效应。新课改成为时代的呼唤。在初中数学课程新的观念上,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社会学校缺乏“平稳、健康”实施的环境、对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是初中数学教育面临的三大困境,开放性课程观的建立迫在眉睫,其中原因除了课程的知识以外,还在世界文化与民族风俗,传统知识与现代观念,综合设置与分科安排等等上存在分歧,从这来看,以保证初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之路能够健康,教师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平稳的前进,为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

二、初中数学教育三大困境

(一)社会学校缺乏“平稳、健康”实施的环境

影响和制约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的社会人士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持程度有关。比如社会上的“数学”无用论思想是非常有害的,导致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加上数学自身比较难学,“数学无用论”侵蚀着家长们的头脑,进而更会影响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觉得数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更谈不上为提高数学素养而努力,作为老师,受这种思想影响,如果也不能提高认识,为教书而教书,危害更是不可估量的,和学生一样应付考试,那样,就谈不上再进行新课程改革,整个民族的数学教育将走向瘫痪,这样长期下去,新课程改革在数学这一科上势必是要失败的。因为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知识不能深入人心,所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没有强大的支柱,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强有力的力量来支撑,再加上初中数学新课改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仅仅依靠专家来制定政策,改进教材不足以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对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

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的精力普遍集中在考试中能顺利的把平时练过得题目做出来,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习题,至于提高数学素质,对很多老师和学生来讲,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谈数学素质,每两周都要进行一次大型考试,只剩下忙忙碌碌地应付考试。所以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必修课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从心理层面上讲,教师要帮助学生努力转化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建立适当的认知结构,并要想达到这个要求,前提条件是对知识很好的“理解”。

(三)新课程改革难免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缺乏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基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成败关键在于初中数学教师,可是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却呈现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于初中数学教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检查、督促、评比等方面比较注重,而疏于指导、帮助、交流、服务等。究其原因,首先体现在不良的社会机制上,虽然为了改变课程改革太过于集中的问题,新课程是由国家、地方、校本三级来进行课程管理的,这种分配主要由国家决定,地方与学校并没有什么权利自主选择自己的课程。再加上社会间的各种矛盾和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矛盾,导致了新课程改革难免流于形式,过于理想化了。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开展的主要途径

(一)创意课堂案例

把案例教学放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比如,学习科学计数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所在城市土地面积、人口的数量、用水数量、每年的用电数量等与生活较为贴近的数字,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学生可以看到马上就方便了许多。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终身受益。初中“新课改”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以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学方式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习题练习活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学生会做,要重点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与思考过程作为给学生讲清楚,能模仿的程度上,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

(三)因材施教的开展分层教学

以人为本的实施开展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学生差异,实际操作中,初中数学可以从制订课堂教学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练习与作业分层、考核与评价分层等几方面开展分层教学,一般要把班级内数学水平分成几个等级,比如 A、B、C 三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情况打乱重新分级组合。

(四)注重教学效益

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放宽学校办学自主范围,尤其对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每月一期,并将此做为最终数学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中获得更多数学的信息与思维的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可以把数学考试由传统的固定模式的闭卷考试,变为开放式的思考题,专门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很有效果。比如利用第二课堂,举办数学月报,让学生们分担编辑、文字校对、撰稿员等工作,设置各种板块,把一些新颖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趣闻、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提炼总结。

【参考文献】

[1]李素梅.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3(13)

[2]刘菊.高一数学教学浅探[J].考试周刊.2011(93)

[3]刘见乐,罗敏娜.用函数思想指导高中数学解题[J].中国数学教育.2011(10)

[4]赵士元,张国棣.从中学的视角看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教学[J].数学通讯.2010(20)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 反思 学生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2 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2.1 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2 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评价观念

教材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光强调课程的调整和教材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4 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

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对过去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不完全加以否定,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科技万能”的倾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力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向社会延伸,学校在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社会体验和经历的同时,也承担着影响、推动、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5 在新课程学习中的反思

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5.1 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5.2 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引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和指导的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通过这几天的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社会以展的前提。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中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的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同。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不认真研究课标。(2)不备学生,(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4)不重视教学设计。(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实践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让我们进一步休会到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篇7

一、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而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正确全面的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目前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

1、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问题。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结构体系全面建构,知识视野开阔,整合性强,对教师专业化要求很高。在新课程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如:每一个模块要进行学分认定)等的认识不同,由此导致教学的不适应,影响了高中课程改革和教学实验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不佳状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有序学习。

对策:加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同事间相互经常探讨学习;有机会多参加观摩课的讨论学习。

2、教学资源跟不上新课程步伐。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或动脑展开探究学习,老师只在适当时候提供帮助。但有些薄弱地区的中学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分组实验很难落实到位。

对策:学校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是根本;当然老师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3、对课堂的把握不尽人意。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难于控制课堂纪律,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对策: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小班教学能让老师和学生配合到位。

4、新的课程标准在不同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联系。

在物理学习中必需的某些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二次曲线、参数方程等,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被删除或落后于物理的学习进度,因而给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常常感觉物理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对策:作为物理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知识和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必要时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授学习物理时必备的数学知识。

5、教材的难度和配套练习相差太大,使我们教学中难于适从,不好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得懂、作业很难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配套练习没有实现真正的“配套”,很多练习只是换个漂亮的封面、调整一下章节和个别题目就出版了,以致于一些题目牵涉到没学到的知识点就不能做(按老教材章节是可以的);还有多数题目难度较大,学生不能做。

篇8

一、新教材还须磨炼

教材承载了国家的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其中包含了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能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大凡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往往首当其冲。新课程改革以来,推行“一标多本”,于是林林总总的新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新教材大胆删去了很多脱离学生现状,偏难偏烦的内容。教材图文并茂,设计新颖,为学生所喜爱。新教材带了新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可能。教师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接受、慢慢熟悉,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学好教材中的知识。

然而,新教材也并非无可挑剔、人人喜欢。近闻武汉版《科学》新教材不幸夭折,从2009年春季起重新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教材进行教学,让人感慨。再看浙教版《科学》教材。浙教版《科学》教材在全国使用量是较大的,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问题仍然不少。如教材虽经多次修改,但还存在一定的知识性错误。教材的可读性较差,有些章节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简直无法读懂。有些章节难度较为集中,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教材编写者是以水为主题,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这一章中涉及了原物理中的密度、压强、浮力及原化学中的溶液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思维要求高,计算量大。从七年级科学相对较为简单的内容马上跳跃到这里,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而过早地出现了分化,不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再如教材中较多地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器材来开展实验,原先“经典”的实验较少。编写者是想让科学接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经典”实验的器材在学校实验室中大多有配备,而生活中的物品看来是小东西(如一支线香,几片牛肉干,教材中的实验要用到),但每节都要求教师去收集、准备,教师有这样的精力吗?最后导致可做可不做的实验都省了,新课程学生动手的实验操作反而少了。

新教材还须假以时日进行“磨炼”,我们期待能有“经典”教材的出现。

二、课堂教学应回归本真

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课堂不改革,课程改革必将落空。应该看到,经过培训、学习,教师的理念或多或少有所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各种各样的课堂比武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课。然而,我们的新理念大多还是体现在各种比武的课堂中,现实的、常态的课堂,我们改变了多少呢?

我们的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对于新教材的理解,对于新方法的领悟都需要时间。改革需要破除我们原有的框框,重建我们的教学方式,这犹如“破茧重生”是痛苦的,是否每个教师能够做到?新的教学方式能否取得效果?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些还都是问题。有许许多多理论指导新课程,可这些仅仅是理论,怎样把理论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方法还需要我们探索。如建构主义被认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如何利用建构主义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呢?“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这些建构主义所推崇的方法虽然渐渐为教师所了解,可是受教学内容的制约,教师理解的偏差,这些方法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各级比武课堂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我们看到合作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所挑选的内容是否具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如何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效,学生是否“沉浸”于合作的境界,这些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不可否认,直接教学法还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这固然有教师理念及为难情绪的问题,但受现实评价体系的束缚,教师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新课程老教法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

三、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角度看,这些学习方式确实是理想的。那么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少改变了呢?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心理行为习惯,其形成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影响的。在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过程中,受教师影响最大,其次是父母的影响。我们的教师、父母都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体会不深,在此情况下,要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困难的。

再则,由于现今评价方式改变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还是“行之有效”,而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对考试好像并无多大帮助,考出好成绩才是教师、学生的“命根子”,因此推行新的学习方式也就受阻。

死记硬背、大量的重复作业、课外的加班加点,这三者仍是目前取得高分的“有效手段”,学生负担并未有多少减轻。某校一次体检,发现初三学生的近视率近90%,这似乎印证了这一现状。

学习方式的改变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感受,关系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关系到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切希望能创设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外部环境。

四、教师研修应更有效

所有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精神,都需要教师去推行,去落实,没有教师的变革也就无所谓新课程改革。从这个角度讲,对新课程改革而言,教师的理念、行为的改变,比教材的改变更为重要。通过教师研修可以改变教师的理念与行为,教师研修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绝佳途径。目前的研修可分为行政部门组织的研修和教师的自主研修两大类。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教师研修,各基层学校领导也重视通过教师研修来提升本校师资水平。要保证教师研修的有效性,首先组织形式需新颖,其次教师要有积极的自我提升意识。

组织形式的新颖性是教师研修有效的首要前提。以前的研修活动(教研活动)总是听一些课,然后每人发几句言就完事,教师从这样的活动中并不能得到多少先进的理念与做法。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对教师研修的重视,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请专家开讲座、上大课,以期提升教师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技能。无奈教师人数太多,这样的大课效果一般。其次一线教师总喜欢学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巧,对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则无多大兴趣。再则,有些专家的研究领域与一线教师有较大距离,听后总觉得隔靴抓痒没啥效果。行政部门组织的研修,往往效果有限。

教师积极的自我提升意识,这是教师研修有成效的决定因素。应该看到很多教师是敬业的,是希望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取得一定成就的。然而,教师这一繁忙而琐碎的工作消磨了不少教师的热情,不少教师把教书仅仅当一个职业而非事业,对于通过研修提升自我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则认为是否做这些研修对自己的教学成绩影响不大,甚至认为这些事情牵制了自己的精力,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因此持应付态度。也有不少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问题,对做课题,写论文等这些研修方式感到力不从心。

五、学业评价瓶颈急待突破

有人认为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姑且不论这一论断的对与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改革是何等重要。应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我们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学生要上高中必须先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在五项测试内容中要求至少有两项达到A等,其余三项达到P等以上(通常所谓的2A3P);把一定比例的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数分配到初中学校等。

如此种种的改革,出发点都非常好。然而,为了学校有更多的学生上重点高中,那些有希望的“苗子”班主任早就“搞定”其2A3P,否则“影响学校大局”。由此,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形同虚设。至于新课程推荐的档案袋评价,那更是不可能实行。档案袋中应包括哪些项目?谁来制作档案袋?如何评价档案袋中的内容?在还缺少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情况下,最公平的还是中考。对中考试题,命题人员可谓煞费苦心。知识是否掌握能考查,可技能能在试卷中考查吗?过程与方法能考查吗?更遑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了。

有教育行政网站对把一定比例的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数分配到初中学校向公众进行调查。大多数人认为这一政策对遏制择校会有一定作用,但对改变学业评价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则持否定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挡住。对新课程改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面进行剖析,我所看到的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方面而已。我们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是为了新课程改革能走得更稳健些,让教育真正造福社会,造福民众,造福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现状让我着急,我为新课程改革祝福!

篇9

一、师生和谐促发展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进行教改的前提条件。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使其形成丰富高尚的情感、健康和谐的人格,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锐意创新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灵活处理提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以专题的形式,从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重新整合了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拓展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如我们在讲授人教版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可以把人教版必修3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一课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知识点适当引入,使学生对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另外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总之,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转变方式培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要向学生介绍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前沿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使学生通过成果展示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自身成长带来的变化。如学习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采访一些老、老八路,搜集他们的革命事迹,体会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

四、提高素养展内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譬如,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邓世昌以身殉国、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的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崇高情怀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五、重视评价提质量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基于专题进行设计。如:知识的构建与运用是否围绕专题展开?如何完善学生对相关专题的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否反映专题要求?

篇10

一、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比如,在讲“信用卡”内容时,问学生都使用过哪些信用卡?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利用学生的答案,结合教材知识共同探讨、学习,总结出信用卡的特点。

2.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在师生关系上摒弃权力与服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培养自信心。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同伴之间如何合作、师生之间如何合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成功的范例。比如,在讲“民主决策”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模拟关于教育收费的听证会。各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发言,并接受同学与老师的提问,共同探讨,共同总结。

3.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数学学科与社会实际、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做好角色的转变

1.要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产实际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转贴于 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更新知识结构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的早已老化,有些观点早已过时。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通过报纸、杂志、信息技术等来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活动。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3.要调整好心理状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快,比教师要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某种落差。

三、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提高施教能力

1.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了解新课程减少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增加的新内容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不同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尺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做一次性处理或任意拔高。对增加的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内容,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来决定取舍。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做认真分析,有些知识点虽然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2.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等等。

3.努力将新课程改革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