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资金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资金保障措施

篇1

关键词:房地产信托;兑付;风险研究

2010 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实施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IPO融资以及银行信贷等方式筹资的难度日益加大,房地产信托因此成为开发商的“救命稻草”,从2010年下半年进入发行高峰。根据用益信托统计,房地产信托的平均合计期限为1.9年,即多数产品在2012 年到期;与此同时,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整政策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存在一定压力。因此,房地产信托集中到期带来的兑付压力引起政府与市场的担忧,“保兑付”成为2012年房地产信托领域的主要课题。本文基于2012年房地产信托面临的密集兑付现状,对目前房地产信托兑付的风险进行探讨。

一、 2012年房地产信托“保兑付”背景分析

1. 房地产信托面临偿还高峰期。2010年下半年,房地产信托进入发行高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达到全年最高。根据用益信托数据,2012年房地产信托整年兑付规模达2 000亿元左右,压力较大。同时,由于信托的性质决定了到期就要兑付本金和利息,要进行展期很难。即使受益人大会同意展期,发行人也要面对部分收益人不同意的情况,这时要应对至少30%的赎回。因此,房地产信托产品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逐步进入密集兑付期,且根据发行规模和期限,兑付压力将持续到2013年。

2. 房地产行业资金压力大幅增加。由于2010年房地产价格处于高位,因此当时设计发行的信托产品依托的是预期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如回报率指标,当时都在15%~20%左右。但是,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应开始逐步显现,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很难达到产品设计时预期的利润率。同时,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已经自下而上地蔓延开来,加之房地产信托、银行贷款、理财产品等地产相关融资渠道在2012年陆续进入集中偿还高峰,房地产行业资金压力大幅增加。

3. 开发商项目信托风险暴露。2012年以来,已经发生多起房地产信托产品因到期无法兑付,而不得不选择债务重组的时间,还有超过30只产品提前清盘。6月,华澳国际信托与大连实德对簿公堂成为近两年房地产信托爆发式增长后第一例诉诸法院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这可以看到,房地产信托项目的风险逐步暴露。这主要源于:一为完工风险,即项目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完工;二为价格风险,由于成本太高,不能降价促销;三为地段风险,由于项目处在非核心地段,且供应量又较大,一旦销量不好即造成资金不能回笼。

面对房地产信托密集兑付的现状,如何“保兑付”称为房地产信托行业未来两年的主要课题。监管部门明确表示,一旦发生房地产信托到期无法兑付并且无人接盘,监管部门将通过主导处置信托公司资产或股权的方式,来保障投资人的兑付。这无疑确认了房地产信托刚性兑付的原则。

二、 2012年房地产信托兑付压力分析

1. 房地产信托期限的长期化、分散化一定程度缓解了集中兑付压力。根据财汇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10 年和2011 年的房地产信托产品期限为1 年及1.5 年的规模占比30%左右,信托产品期限为2 年的占比40%左右,期限产品为2.5 年及以上的占比达20%~30%,呈现长期化和分散化趋势,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兑付时间,缓解了集中兑付压力。

2. 2012 年和2013 年集中到期的规模较为平均。从2012年第二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房地产信托产品季度到期规模平均500亿元~600亿元。根据用益信托统计,2010年和2011年新增集合房地产信托4 657亿元,收益率10%左右。其中1年、1.5 年、2年分别占比10%、20%和40%。据此计算,2012 年和2013 年本金分别到期1 609亿元和1 866亿元,本息合计分别到期2 037亿元和2 209亿元。信托期限的分散使得季度到期规模较为平均。除2012 年一季度、2013 年二季度2013 年四季度外,2012 年和2013 年各季度到期规模维持在500亿元~600 亿元。

3. 到期规模较占销售收入比例较低。根据各证券研究所对2012年房地产行业销售收入的预测,集合类房地产信托项目2012年到期规模为2 000亿元左右,占房地产行业销售收入的3.7%。分季度来看,2012年四个季度房地产集合信托到期规模分别为419亿元、518亿元、521亿元、558亿元,占房地产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14%、3.78%、3.76%、3.97%,行业风险可控。

三、 2012年房地产信托兑付风险分析

面临2012年的兑付高峰,房地产信托能否安全的渡过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本部分将从房地产信托的行业监管、开发商资质、信托公司的风控以及信托项目本身等几个层面对房地产信托兑付是否存在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1. 房地产信托监管严格有利于其风险控制。自2010 年底,银监会逐步加大了对房地产信托的监管力度,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措施限制房地产信托的过度扩张。2011年6月,房地产信托被要求“事前报备”,项目立项须“窗口指导”;暂停房地产信托占比较重的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提示信托公司慎重对待房地产融资,督促信托公司加强对房地产项目运行情况的监控,使之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来解决;等等。防控风险逐步升级,这一系列的政策安排都有利于房地产风险的控制。

2. 房地产信托交易对手开发资质情况较好。最近两年房地产信托主要针对的一些比较好的企业或者是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根据用益信托对开发商资质的分类统计,最近两年房地产信托的主要交易对手58%为二级以上的开发资质。因此,只要严格按照房地产信托的风险控制实施,房地产信托行业的风险实际上是可控的,行业爆发这种系统性风险和整体风险可能性机会不大。

3. 信托公司对房地产项目融资更加谨慎。面对房地产市场持续宏观调控的现状,信托公司对房地产项目融资更加谨慎,对项目一些视察,对项目的运行、监控是更加频繁而且严格。房地产信托的“432标准”(即四证齐全,30%的资本金,房地产企业二级以上资质)促使信托公司在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时,有意识地挑全国百强的企业,或是区域龙头企业。信托公司的净资本管理办法,也是控制信托业务风险重要的工具。由于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系数比较高,因而其房地产信托业务量会影响公司的风险资本,从而影响净资本。面对监管对于净资本的硬性要求,信托公司对于市场上的风险更加谨慎。

4. 房地产信托项目设计关键保障措施以防范风险。目前,房地产信托通常可分为四种:债权型,即信托公司与房地产企业形成债券债务关系,房地产企业提供抵押物的前提下,信托公司给予信托贷款;股权型,即信托公司与房地产企业形成所有权关系,信托公司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信托资金,获得企业股权,可参与日常管理;收益型,以已建成并产生现金流的物业收益权为抵押,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混合型,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每种房地产信托类型都有着自己的关键保障措施防范风险,如:债权型关键保障措施是土地、土地使用权或在建工程抵押;股权型关键保障措施为信托公司参与日常管理;信托分层、融资方或管理那方承担劣后资金;财产收益型关键保障措是受让项目收益权;普遍使用的措施主要是股权质押;第三方连带担保。

在各类保障措施中,抵押物和结构化分层两类保障措施保障性最强。抵押保障中,土地、在建工程等抵押物的评估价值多在融资规模的2 倍左右,抵押率约50%,当融资方无力还款,抵押物可承受近50%的跌幅。结构化分层设计中,当信托项目遭受损失时,劣后资金需向优先受益人补偿。所以股权型信托采用结构化设计,融资方提供劣后资金是比较有效的保障措施。当信托项目资产损失在劣后资金比例以下时,普通投资者(有限受益人)的投资仍可保全。其他保障措施中,股权型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介入开发项目日常管理也是信托公司主动管理、防止地产企业挪用资金的一种体现;融资企业大股东担保、企业实际控制人担保、关联方股权质押、融资方股权回购等都是房地产信托中常见的保障措施。

四、 房地产信托不能兑付下的应对措施分析

1. 延期兑付。依条款延期,许多信托计划中都会有此一条,并往往会因此许诺以投资者相对更高的回报率。通过召开受益人大会,经受益人大会同意,延期兑付。但这样操作意味着风险的递延以及信托公司的信誉丧失,信托公司在房地产信托产品上选择延期兑付较为慎重。如:华融信托。2011 年4 月底,华融信托与阳光新界合作发行的股权投资信托即将到期,阳光城不得不将该信托展期1 年至2012 年5 月18日,不过其融资成本已经高达13%。由于此项目为单一资金来源,股票质押,双方协议延期,风险较小。

2. 借新还旧。发一个新的信托产品,替换原有信托资金,借新还旧。在监管日益严格以及投资者对风险的关注,这种方式受到的关注和压力越来越大。

3. 第三方接盘。项目重组,出售抵押资产偿还投资者,一般接盘方包括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房地产私募基金等等。如:大业信托公司和天津融创置地公司合作的一款房地产信托产品,项目引入了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增信方,一旦信托计划到期不能兑付,则整体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由其提供增信资金,包装成新的信托。

4. 自有资金接盘。如果既不能借新还旧,又不能变现抵押资产,那么信托公司就只能用自有资金接盘。即用自有资金接盘,收购投资者受益权,先完成兑付,然后再处置资产,或将房子建完再卖掉。《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施行之后,信托公司普遍开始了增资潮,客观上具备了这种“兜底”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托公司先用自有资金接盘,兑付投资者,再处置资产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 孙婷.房地产信托兑付风险整体可控.中国房地产报,2012-03-05.

2. 杨静.房地产信托兑付高峰.房价下行压力加码. 第一财经日报,2012-02-20.

3. 张宁.房产信托新增规模持平保兑付提上日程. 证券时报,2011-12-23.

4. 卢先兵.近7000亿房地产信托兑付压顶.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1-14.

重点项目:2012年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委托课题“上海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项目号:2012-GZ- 10);浙江省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廉租房与公租房的进入退出制度研究”(项目号:C12YJ03)。

篇2

今年9月,美国政府通过了“轮胎特保案”,引发中美贸易的信任危机。对于中方来讲,打赢中美贸易战,确保中国企业经济利益。就要利用好国际法武器,在合理、合法的程序下伸张正义。

一、“轮胎特保案”的国际法依据及其本质

2001年我国刚迈入wto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wto给出的中国人会协议中有一项条件,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始终有所顾忌。它便是“特别保障措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等法律性文件中均有规定,是wto成员对新加入成员施加的一种过渡性约束措施。根据两项协定中的相关条款,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的12年内,wto成员可以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采取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的特别保障措施。

特别保障措施比一般的wto反倾销条款运用起来门槛要低。因为。实施反倾销措施要求进口国举证进口产品对市场造成实质伤害,并且此伤害直接是由于出口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同类竞争国造成的,一般来说,反倾销举证难度较高,历时较长,并且出口国有听证申辩的权利。而特别保障措施的实施标准相对较低,以本次“轮胎特保案”为例,美国行业或工会只需向美国政府机构递交申诉,并由美国政府单方面作出这些进口轮胎对美国国内轮胎相关产业造成或者威胁造成市场扰乱的判决即可实施特别保障本文由收集整理措施。一般而言,特别保障条例针对的可能是对外贸易具有攻击性的国家;但它更多的是针对新加入时被定性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

在美国,贸易法案第421款是wto特保措施的本土化,它被称为“针对中国的特别保护条款”,其中规定只要从中国进口产品导致或可能导致生产类似产品或直接与之竞争的产品的国内厂家的市场扰乱。就可以采取加征关税或限制进口。这样一来,美国政府的举证责任很轻,不需要一些“骇人听闻”的数据就可以任意制裁某件来自中国的产品。

分析特别保障措施条款我们可以得知,这项措施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它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和歧视性。一般的保障措施只针对公平贸易条件下所有国家的同类进口产品,必须无歧视地对所有的成员方都同样适用,而特保措施均为wto其他成员方针对中国的产品单向援引实施的限制措施。其次,它实施的条件具有模糊性和低标准。特保措施中的一些涉及实施条件的关键概念,如“市场扰乱”、“重大贸易转移”、“重要原因”、“实质损害”由于缺乏严格的界定,隐藏着大量可以质疑的模糊空间,从而导致实践操作上的任意性。事实上,美国、欧盟等wto其他成员方都更倾向于对这些概念所涉及的一大片灰色地带自由地加以解释。最后,针对不合理的保障措施的补救手段充分,而针对特别保障措施的补救手段受限,根据《保障措施协议》的规定,如果中国认为美国所采取的保障措施不合理,可以在经过一定程序后,及时中止实施在该项下中国对美国的实质相当的减让或其他义务;而在特别保障措施约束下。如果中国要采取同样的补救手段,须待到(如果进口产品相对增加)特别保障措施实施2年后,或者待到(如果进口产品绝对增加)特别保障措施实施3年后。

二、“轮胎特保案”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与以往贸易保护争端的涉案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区别,在本次案例中,轮胎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正在成为新一轮受害者。这说明,继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未来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产品,如果中国出口的其他中高端产品损害到当地产业的利益,美国同样会挥起贸易保护的大棒。历史上,美国就曾针对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打压过德国、日本等国家。而且从数据上看,2009年上半年中国产品遭贸易调查数量较2007年上半年几乎翻了一倍。因为贸易调查往往比出口限制措施早12个月至14个月。这预示着2010年将出现一波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此为远虑。

再看近忧。“轮胎特保案”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整个中国轮胎产业。2008年,中国轮胎有40%出口,其中又有30%是出口到美国。美国对中国轮胎加征高额关税,意味着中国轮胎将失去美国市场,有10万人可能因此失业,损失约20亿美元出口额,直接造成12%的轮胎产能过剩。而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奥巴马的裁决鼓励了美国国内诸如钢铁、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劳工组织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其他国家可以直接援引美国的这一制裁方案,对中国轮胎出口征收同等关税,从而使中国的轮胎失去世界市场。

首先,我们要对国际法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国际法是在为正义而进行的抗争中不断得以发展、完善的。如果我国手握正义而不去伸张,不符合大国的形象。况且,这项条款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本身就是集歧视与不公正于一身的不正常协议。如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而金融危机给各国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相关国家更真诚地合作,为了遏制如今全世界所警惕的贸易保护主义,倡导更自由、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我国理应采取相关措施。

其次,我们要基于条约法的解释规则对特保措施的有关条款严格加以解释,从而消除特保措施设计上的瑕疵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条约法中规定,wto各项协议是一个大的整体,在解释某个协议时,其他相关协议都是可供参照的“上下文”。无论是保障措施还是特别保障措施,都是针对公平贸易所采取的行动,它与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所针对的非公平贸易,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保障措施协定》与特别保障措施之间应为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如果在特别法没有详细规定时,应当适用普通法的规定。于是,如果我们严格解释特保措施的启动和实施程序,便可将其限制条件明确化。例如,可以通过要求启动特保措施的外国政府提供尽可能详实的相关说明和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对采取特保措施的任意性予以限制。

再次,我们需要争取遭遇特保措施调查产品的进口商

篇3

1.反倾销、反补贴的滥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本来是对倾销和补贴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补救措施。由于倾销和补贴是非公平贸易行为,人们总是从反倾销、反补贴的正义性来看待各种反倾销、反补贴行为,而忽略了对反倾销、反补贴背后的动机的探究,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某些国家的企业或政府出于不正当的动机,以反倾销、反补贴为名,滥用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这实际上就已使这一正当的补救措施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成为这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重要的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措施区别于关税壁垒措施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关税壁垒的隐蔽性与歧视性。这一特点在滥用反倾销、反补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实施都有其国内法律法规的依据,对于反倾销,反补贴的不正当使用更是这样,那些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有关机构,总是名正言顺地称它们那样做有其国内法律的依据,致使这种不正当行为合法化,从而使滥用的程度愈来愈高。美国《2000年持续倾销与补贴抵消法案》,适用于所有2000年10月1日以后作出的对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征收。根据该法案,海关专员应将所有来自前一财政年度所征收税款的资金(包括利息)分配给受影响的生产商,只要生产商能证明它有资格并且期望得到这种分配。这一法案的规定,既可以使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得到保护,又可以使它们得到额外的利益,这就极大地激发了某些企业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诉讼的积极性,导致了反倾销、反补贴的滥用。

目前,中国是全球受到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诉讼国不仅有发达国家,同时还有许多的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在我国根本未有倾销行为的情况下,它们根据所谓的一些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推断,先下手为强,将中国的某些商品列入反倾销的名单中,一旦中国的这些商品进入它们的海关,就向这些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最近,世界银行出版的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著作中注意到了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重叠”反倾销案件。该类案件数量较多,分别占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投诉案件的75%和68%。这些反倾销投诉案件通常都是在一年之内欧盟和美国相互独立地提出来的。除了3个案例外,其余的所有反倾销指控都导致了某种形式的反倾销措施的实施。

2.保障性措施的滥用。在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9条“对某些产品的进口的紧急措施”即保障性措施,是指如果由于未可预见的发展和对关税减让表所列的产品给予减让,使该产品进口的大量增长,对国内生产者的类型产品构成严重侵害的威胁,任何一方政府可自由地全部或部分地收回减让,或将其修订至避免此中侵害的适当的程度和时期。”这一条款使总协定的贸易规则具有严格性,同时,又不失灵活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这一条款也被视为世界贸易体制的一种“安全阀”。

截至2006年5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受理的关于保障措施和临时保障措施的案件(36件)占该机构受理的全部争端案件的10.5%。其中,涉及美国的案件共20件;而美国为被控诉方的案件18件,16件已经结案,美国全部败诉:要么美国违背有关协定,滥用保障措施,要么美国自知理亏。

二、“两反一保”滥用的原因

1.滥用反倾销的效应。(1)使反倾销企业得到更严格的保护,而被反倾销的企业受到严重损害。当某项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后,该项产品的出口就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该产品所在行业的发展,最后影响就业状况。那些反倾销国家的相关企业,由于该产品进口的减少,企业的冲击得到缓解甚至消除,企业的发展得到有效保护。(2)对出口国企业具有阻碍和威吓作用。实践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仅仅提出反倾销的申诉立案就可有效地阻止进动,有时,甚至发出要进行反倾销的威胁也可以达到一定阻止和威吓作用。例如,在美国对钢铁反倾销立案的数月中,美国市场热轧钢板的进口数量就下降了65%以上。(3)使进口国国内企业获得额外的利益。某些国家的反倾销法具有很强的偏袒性。这些法律的实施会给申诉方带来额外的利益。由于反倾销对出口国企业的阻碍和威吓性,当反倾销国对某项商品进行反倾销立案时,该商品的进口数量下降,则反倾销国此类商品的价格就大幅上升,国内该产品的同类企业就可获得额外的利益。即使官司打输了,企业获得的额外利益远远大于打官司的费用。这就是打反倾销官司的益处。  2.滥用反补贴的原因。(1)反补贴协议规则上的缺陷是滥用反补贴的原因之一。世界贸易组织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仍有许多缺陷,如,农产品是世界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但目前仍游离于该协定之外;协议中对于“禁止性被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的定义尚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完善,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概念都需要确定和完善。因此,有些国家正是利用了这些定义的不完善性而滥用反补贴措施以达到其保护主义的目的。(2)对出口企业和进口商具有威胁性是滥用的原因之二。在反补贴的起诉和调查过程中,国外的出口企业和国内的进口商会感到很大的压力。有些外国企业会自动地增加其出口价格或减少其出口额,以躲避反补贴税的惩罚;国内的进口商也会对反补贴税造成的高昂进口价格望而却步。这样正好起到了贸易保护的效果。

3.滥用“保障措施”的原因。(1)保护国内缺乏竞争力的“日落产业”。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辉煌一时的产业,如钢铁、纺织、服装等产业,并没有从经济领域中退出,在发达国家这些产业已成为所谓的“日落产业”。而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影响到发达国家同行业的生存状况时,发达国家不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往往会援引“保障条款”。威胁要实施,或武断地单方面决定实施“临别保障措施”,以保护它们缺乏竞争力的“日落产业”。(2)“保障措施”实施比较容易。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实施都要进行复杂的数量上的调查和计算,而实施“保障措施”则不需要这些复杂的程序,只需开展调查和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确定。(3)“保障措施”调查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反倾销针对的是个别世贸组织成员的某一产品,而保障措施则是针对某一产品的所有外来进口。通常,一项保障措施调查案涉及的成员往往5~10个。由此可以看出其保护主义的作用远大于其他非关税壁垒。

三、应对“两反一保”的策略

1.积极对外斡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较快,会出现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一些成员把这种快速增长视为对其经济的严重威胁,动辄使用“保障措施”,对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极为不利。因此,出口方政府应与相关国家磋商,化解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由于有些国家国内立法对反倾销具有很强的偏袒性,这些法律的实施会给申诉方带来额外的利益从而使这些国家的企业对反倾销乐此不疲,积极立案反倾销。实践证明,当被起诉国政府在此期间与提出反倾销申诉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进行积极的磋商和谈判后,很多反倾销的申诉最后撤诉。在应对反补贴方面,政府的斡旋可使对方取消反补贴行动:要么进口方政府不再认为存在补贴,或认为补贴数额很小,不足以启动反补贴的程序;要么就是双方政府之间达成协议,出口方做出“价格承诺”,进口方则取消反补贴的行动。由此可见,当遭遇“两反一保”时,率先的行动应是出口方政府的对外斡旋。

2.诉诸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若申诉国和被起诉国都是世贸组织成员,当被起诉国认为申诉国在滥用“两反一保”时,可将争端向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提出,要求该机构出面解决。由于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公证性越来越被世贸组织成员认可,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被诉诸至该机构,并且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篇4

关键词:保障措施;园林建设;作用探析

1园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1.1进程协调

园林工程开展之初,考虑到园林景致基本效用的观赏性,一般承办方都会聘请专业人员将园林预成果和工程步骤结合起来制成完整的工程设计。而后工程中所有的行动都要依照着工程设计给出的具体步骤开展作业。且一般进程为了保证效率都会使用两组或两组以上人员同时行动,因此如若过程中管理人并未调节好分节进程开展时间及步骤,就会造成施工混乱造成成本时间反作用流失。而保障措施能够实时对工程步骤进行管制和调整,可站在先决角度对工程整体运作进行考量,充分利用其协调性控制进程运作。

1.2成本控制

一般工程总预算都有定量,定量标准为进程开展前专业人员对所用设备或材料及人力成本的综合指标运算,分节进程若超出预算则其他分节可用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工程完结收益。保障措施能够有效监管预算流动过程,可对不定项资金走动采取调查措施,及时将不规则预算支出摒除在分节工程外,提高工程资源利用度。

1.3质量管理

质量是决定工程施工意义的关键指标,合理质量的形成由设备选用、设备施用、设备养护维修、人员素质、操作手段等施工规程内容决定。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被严格控制在标准行动范畴中,反之就会影响质量整体。并且工程存在不定项偶然性,项目繁多致使分节监管人员出现监管纰漏,而保护措施可串联工程整体时刻监控质量运作流程并可提前对危险项目使用风险预测措施,有效革除质量影响因素。

2以具体施工内容为例,对具体保障措施进行简要论述

保障措施应用于工程中具有全面性及阶段调控性。且措施可根据监管内容的差别而分离,采用适用内容的监管手段以完成保障作用,下文将以工程大范围监管点为例开展作用论述。

2.1时间保障到位

对于时间节点的控制标准,一般工程设计中都会有具体阶段数据。此数据自身有弹性但必须将横调时间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部。且常规工程多为在预定时间前赶进度,以留出更多的返观时间打磨园林景致细致工程。因此工程设计时对工程所用时间要尽量在合理范围内设置宽松一些,而后利用协调手段将工程内容合理编排,将分部施工区间与返检时间错开,将可能存在的剩余时间剔除以将计划时间留给打磨环节。

2.2施工人员保障到位

施工人员的计划要从两方面考虑。①选员专业技能,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点,技术水平高就代表职员可充分保证工程阶段的稳健运行且对突发状况也有处理能力;②个人素质,素质决定其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对阶段质量尤为重要。故工程方可对企业固定人员采取考核上工的措施,筛选技能素质最优者,并对选员采用培训考核淘汰制时刻督促工程质量准则。同时也可用丰厚待遇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全面调动其专业效能。

2.3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保障到位

在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充足供应及机械的正常使用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没有材料的正常供应、机械的到位,工程建设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因此园林工程在施工机械的选择方面应本着节约、环保的原则选择,在充分的考虑施工日期的基础上,吊车、铲车、运输等机械设备的运用都要求实行安全管理制度,而且为了保证在世园会举办期间施工的顺利进行,中层管理人员都应上岗上位。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人性化”的管理应用,也保证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的的正常供应,对于园林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4施工过程中的低能耗材料供给应保障到位

在现今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呼吁下,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各种材料的选择及工程建设技术的使用都主张低能耗、低消耗。园林工程建设作为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绿色环保”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所以,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要优先选择环保的、能耗低的施工材料、技术及应用设备。如,对于绿地照明设备的使用可以选择由5W的节能灯。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在原地形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各类铺装设计,这样能够减少大量混凝土、砂浆等高碳材料的运用。

2.5园林土建施工质量的保障

在园林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土建部分就是栏杆(还有园路、广场铺装及简单的亭、廊、架、绿地给排水)的建设,栏杆的设计运用一方面要能够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不会打破园林的和谐,而且能够起装饰作用。其次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园林池岸的建设。园林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对于水色景观的设计,水色景观的设计能够对整个园林工程的建设起重要的衬托作用。

3结语

从上文中保障措施的应用范畴中可看出,保障措施的作用范围分布较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工程进程,并且其覆盖的时间阶段也可从施工前延展至返修打磨期。由此可得出结论,若想保证园林工程技术手段能够得以充分施行、工程预算可在计划中被取用,质量工程能够完美成型,就一定要利用好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施工工期;北京地铁;保障措施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北京地铁10号线11标段的开工日期为2008年12月28日,完工日期为2013年9月30日,该工程历时57个月,涉及到土建工程、装修工程、安装工程、试运行等四个相互衔接的工期,要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文章从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资源保证措施、协调措施等方面着手制订合理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管理措施

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高效、精干、务实的项目部,配足配齐各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专职机构、制订责任制度,并把相应各职能部门的计划职责予以划分,具体如图1所示。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筹考虑,兼顾一般

工程总体筹划时既要考虑拆改移、交通、围挡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还要考虑各单位工程的互为条件的需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在突出主体重点的同时兼顾附属工程的施工需要,避免因小失大。

(二)抓好关键线路的控制

工程网络计划编制前严谨地分析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工程网络的计算发现其中的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以及非关键可使用的时差。计划下达后各工序严格按照进度计划安排施工,在保证关键线路按计划开工的前提下,制订应急预案,在关键线路工程因故延迟时,加大资源配置。

(三)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控

施工过程中内、外部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计划的实施难免会出现偏差,而且随着对工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措施也有可能会作相应的调整。所以施工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对工程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材料和设备保障、资金、工序作业时间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全面监控,实施动态管理,根据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对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搞好信息传递和反馈

由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及时将各级、各类会议及文件精神及时予以分发和传达到工区、施工作业班组,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其他有关部门及时收集各自分管范围的施工信息,并及时反馈和处理。

二、技术与经济措施

(一)技术措施

第一,设计文件的会审和交底。施工设计提供以后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会审,对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理解的地方提请甲方组织设计技术交底予以讲解和明确,保证设计意图得到正确理解。

第二,方案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和审查。在充分理解设计意图、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要求编制总体及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各种专项施工方案以及特殊及关键工序、工艺的作业指导书,并及时组织内外部专家评审和报批工作。

第三,教育和培训。首先,思想教育:通过会议、宣传材料等形式让职工认识到工期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工程进度和国家、企业、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把被动地赶进度变成主动努力,最终成为每一个职工的自觉行动。其次,业务素质教育:管理人员根据各自岗位的不同要深入学习本专业的项目管理知识,规范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行为。对劳务人员要开展操作技能、施工注意事项的培训学习,确保作业进度和工程质量。

(二)经济措施

第一,资金需求计划和供应条件。由财务部门根据工程计划要求编制资金的年、季、月使用计划,并根据原材料采购、工程半成品和成品加工、模板和支架、设备配置、工资等分项分别给予考虑,超前考虑安排好资金,对有可能出现的资金不足的情况要提前采取措施,保证现场的正常运转。

第二,奖罚。实行奖金包干,设立单项目标奖,在质量、安全达到目标时,完成单项目标工期,给予重奖,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资源保证措施

施工中提前做好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计划,确保资源满足现场实际需要。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人力资源。上场充足的专业队伍,保证熟练劳动力的投入。

第二,工程材料。由具有丰富的市场调查、采购、库存、供应的专职人员从事材料的调查、采购、库存、供应及监控工作。

第三,设备购置和调配。按施工组织计划要求配足、配齐各种机械设备,加强管、用、养、修,确保设备完好率,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先进的设备,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第四,资金。财务部门根据工程进度计划、材料、设备计划、劳动力使用计划编制相应的材料用款计划、设备购置和进退场费用计划以及工人工资计划,超前安排好资金的供应工作,避免因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工作计划的落实。

四、协调措施

在以上各措施到位的情况下,不同部门之间还需要协调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如期进行,该工程拟制订的协调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工程例会。建立项目部,定期现场协调会制度,加强现场指挥调度工作,及时协调节解决人力、财力、材料和机械设备等方面问题,保证工程正常有序地施工。

第二,内外部协调。加强与招标人、其他施工人、监理人、设计人、公务人、管理部门的外部协调配合,改善外部环境;同时搞好现场调度,减小施工干扰,协调好机械配合、班组间作业和工序的衔接。

第三,劳动竞赛。在各施工队、工班间开展比质量、比进度的劳动竞赛活动,调动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

本文从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资源保证措施、协调措施等方面着手,论述了要保证北京地铁10号线11标段工程按时、按质完成需要建立的各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为工程的正常进行、工期按时完成提供了可行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振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洁. 施工组织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青年;住房问题;借鉴

一、我国青年住房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城市高校不断扩招再加上城市自身青年人口的增加,引致城市青年群体聚集。但是,青年群体工龄低、积蓄不足且有结婚住房需求,造成了巨大社会压力。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政府尽快出台针对青年的住房保障政策。

二、俄罗斯的青年住房政策

在俄罗斯,“青年家庭”指: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个人年龄小于35岁以及家长不超过35岁的单亲家庭。根据俄罗斯“青年家庭住房保障”标准,要求青年购房的资金由三个部分组成:青年自身、银行和政府补助(即三三制)。对于没有孩子的家庭,政府补助不低于住房均价的35%,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近45%,家庭出资20%。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政府补助不低于住房均价的40%。

三、德国的青年住房政策

(一)租房阶段

德国的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二战后到上世纪末,大规模兴建社会福利住房,解决二战以及两德统一后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二是自上世纪末开始,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问题解决,福利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政府仍然通过控制房价、房租等手段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

(二)租房法律

多年来,德国房价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低房价并未刺激德国人买房置业的需求。与买房相比,大多数德国人更愿意租房住。目前,德国有60%左右的居民租房,其中青年人77%左右为租房族。德国租房比例高,原因就是德国法律给予承租人近乎完美的保障。

(三)租房政策

德国政府向投资者提供无息贷款。对建设社会福利住房的投资人,无论是个人、社会团体还是企业,政府都对其进行资助,通常是向住房建设投资者提供无息住房建设贷款,该贷款偿还期可长达30年至35年。还贷期结束后,约束解除,房屋所有人可以按市场价格出租出售房屋。。

房东不得随意涨房租。德国《民法典》等多项法律对房租价格进行了强有力的管理和约束,规定房东不得随意涨房租。即使要涨到同类住房的通常水平,当事人还必须连续15个月内没涨过价,而且涨幅一般不得超过10%。根据法律,德国每个州、市及乡镇都设有独立机构,主要是根据所租房屋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房屋建筑年份、质量及节能情况,来确定基本价格范围。而且法律明文规定,如果房东的房租超过“合理房租”20%,就构成违法行为,超过50%就构成犯罪,这就使得租房市场极为稳定。

四、借鉴

(一)俄罗斯提供的借鉴

1.加强对青年群体住房问题的关注。青年人,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在社会上缺少资金,缺少关系,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关注;2.加快建立针对青年的住房保障机制。我们应该学习俄罗斯在青年住房保障方面的经验。在保障对象方面主张根据学历和工作性质提供保障。按照收入水平、家庭成员人数等对青年群体进行分组,针对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提供不同的住房保障措施;在保障措施上,建立多重保障措施,包括提供房屋租赁、购房补贴,实行优惠的住房贷款利率,降低青年购房首付款等;3.建立多方融资机制。在资金保障方面,实行政府、银行和青年自身三方的融资机制。政府投入资金用以补偿青年的房屋租赁和购房的部分款项,银行提供优惠利率的抵押贷款,而青年自身通过储蓄承担部分住房款项;建立专门的住房公积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二)德国提供的借鉴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租赁双方权利义务,尤其加强对承租人的保护;2.加强租金管理,定期公布房租指导价,明确租金最高涨幅,对不合理的租金上涨进行必要干预;3.改变观念提倡租赁住房。我国当前总体上住房需求大而供给有限。即使政府建立了对青年群体的保障机制也不足以保障每个青年都能如愿以偿。为此,社会应该加强住房观念的改变,完善和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的秩序,引导广大青年群体改变住房观念,提倡租房。

总之,我国青年住房保障问题是由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制度缺陷造成的。要防患于未然,不但要重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更要加强对青年住房问题的关注,这是我国房改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瑛.借鉴德国经验加快建设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2).

[2] 余劲,李凯.俄罗斯青年的住房保障[J].城市问题,2010(3).

[3 ]刘艳君等.土地供给在宏观调控中的传导[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32.

篇7

[关键词]工程;使用林地;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V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026-01

1 概况

1.1 地理位置

莫旗位于内蒙古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3°32′55″至125°16′14″,北纬48°05′10″至49°50′50″。东隔嫩江与黑龙江省讷河市、嫩江县毗邻。西部、北部与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南以诺敏河同黑龙江省甘南县交界。南北长299.2公里、东西长125公里。全旗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

1.2 地形地貌

莫力达瓦隆起、大杨树断陷、加格达奇隆起。全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1.3 气候

全年平均气温1.3~2.6℃,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5℃。年≥10℃积温在1700℃~2500℃。无霜期平均90~11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20毫米。

1.4 土壤

莫旗土壤类型可分为四个土类。其中暗棕壤分布广泛,占全旗土壤总面积的49.55%;其次为黑土,占29.16%;草甸土占12.65%;沼泽土占4.25%。

1.5 水文

莫旗境内有大小河流50多条,均汇入嫩江及其支流,属嫩江水系。

2 拟征占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3)《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

(4)《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的通知》(林资发[2002]237号);

(5)关于《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的通知(林资发[2003]139号);

(6)《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2]73号);

(7)《关于占用、征用林地收费标准和管理使用规定》(内林政字[1993]127号);

(8)财政厅 林业厅 转发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内财非税[2005]491号);

(9)现地调查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3 对林业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影响及评价

3.1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评价

拟征占用林地的生态系统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天然柞树、黑桦、落叶松混交林。这一生态系统,是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常见生态系统,生境类型在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普遍存在。林地被征占用后,由于面积相对较小,不会明显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正常功能的发挥,也不会伤害野生动物。

3.2 对生态效能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及评价

林地被征占用后,将迫使栖息于此的森林动物暂时向他处迁移,但种群总量保持不变;项目没有占用河道,不会导致河流改道、断流,不会影响鱼类的回游,也不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3.3 对景观风貌的影响及评价

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有森林景观、灌木林景观、草原草甸景观等类型,占用面积较小,不会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景观风貌产生明显影响,也不会破坏周边景观的协调。

3.4 拟征占用林地必要性和迫切性评价

近年来,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开始把膨胀珍珠岩散料直接应用在建筑上,并发展为应用膨胀珍珠岩制品,现每年大约用80%的散料生产300万立方米制品用在各种工程上。现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建设了十几条曲线高产炉,有世界珍珠岩产量最高的炉型,加工技术处于世界行业领先地位。根据材料,国内外对珍珠岩矿砂的需求量较大,矿山生产的产品销售不成问题。

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会为项目区所在地区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对拉动项目区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减轻当地的就业压力,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设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赤诚珍珠岩矿业有限公司西瓦尔图古山子北珍珠岩矿采选建设项目,无论从国内需要,还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工程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3.5 拟征占用林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经过现地勘查,综合考虑地形地势及地貌特征、林地分布及道路交通情况等因素,占用林地面积确定到最小。达到了少占用林地、草地和少破坏植被的目的。目前已作好了占用林地前的报批准备和协调工作,具备了建设条件。此项目立项依据充分,行政审批手续齐全,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具有可行性。

3.6 项目效益评价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赤诚珍珠岩矿业有限公司西瓦尔图古山子北珍珠岩矿采选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正常生产年份可实现利税总额39万元,利润总额33.27万元,投资利润率为66.54%,投资利税率为78%。设计矿段开采结束可实现产值565.4万元,实现利税总额400.92万元,利润总额342万元,企业投资回收期1.50年。

4 保障措施

4.1 组织保障措施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林业局要按照“严管林、慎用钱”的原则,加强资源监管和资金使用管理,党政领导班子统一组织领导,负责占用林地情况的监管和相关手续的办理。林地、林木、植被恢复补偿费及安置补偿费的收缴,并按照《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占用、征用林地收费标准和管理使用的规定》等有关规定,确保收取的各项费用和返还部分的森林植被恢复费,足额用于造林、营林、森林植被恢复及资源林政管理等,并进行异地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各项工作均由资源科、森调队、林政科、生产科以及林场一同具体实施。

4.2 技术保障措施

在本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施工前由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林地所有单位,按照批复的可行性报告中的地类和面积,现地验证拟征占用林地位置、面积,严禁越界拟征占用林地。

4.3 施工保障措施

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建立就地植被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就地植被保护措施和责任;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林业局派专人或结合森林资源管护,负责就地植被保护措施的落实和监督,并及时向主管部门反馈情况。

4.4 资金保障措施

项目建设资金占用,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严格遵守财经制度,财务、审计部门要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审计,提高项目资金占用率,保证建设工程顺利开展并如期完成。

拟临时征占用林地的各类补偿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筹集,并在办理林地使用手续时预缴森林植被恢复费,其它补偿费在班里林地划拨手续时付清。

森林植被恢复费,专项用于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植树造林,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使用,应当在编制森林植被恢复作业设计,并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基础上,按照批准的作业设计书,编制森林植被恢复费支出预算,待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安排使用。

篇8

关键词:城市化新农村 社会保障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城市化水平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最紧迫的权宜之计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1。由于农村率先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农民收入出现了难得的连续几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到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到1.8:1。但是,从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城市改革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滞后于城市,到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为3.3:1。按照国外的一般规律,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在1.5:1比较合理,超过2:1的国家已经不多,像我国这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是极少的。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村,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甚至影响到政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最紧迫的大事。

为什么又说这是权宜之计?即使我国建成了新农村,由于我国70%的人口为农民,人多地少,且农业投入收益率低,而农产品在长期中总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农民的收入仍就难于提高,从长期来看,新的城乡差距又会造成新的“三农”问题。

(二)提高城市化水平,减少农民,加快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只有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使大量的农民转化为城市的产业工人,减少农村的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中国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人口的城市化水平正在加速,1978-1995年的17年间,年均增幅不到0.7个百分点,从1995-2004年的9年间,以年均超过1.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国人口的城市化率达到41.8%,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加入WTO和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城市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带动着农村劳动力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转移到城市产业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倾向仍然朝着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方向发展。城市疆界的迅速扩大也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纳入到城市中。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明显加速,在未来二、三十年里我国将经历一个继市场经济转型以后的又一个重大的经济转型,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这一重大转型将不仅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使中国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而且还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进入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将扮演主要的角色(关信平,2005)。在社会转型加速的历史场景下,九亿中国农农民正走向其历史的终结点。“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作为行动主体的农民,而农民的出路是无法从农村自身中寻求的,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在当前和未来的几十年里,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将会转变为城市人(郑杭生,2005)。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代表了当前中国社会运行的主流方向。在这种趋势中,农民的市民化正在也必然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 。顺应社会发展的这种主流方向,相应地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保障措施也必须顺应城市化的发展。

二、新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适应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加快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能缩小城乡差别、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国际经验看,在类似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法、德等10多个国家已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加速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顺应这种主流方向。

(一)当前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阻碍了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主流趋势

中国农村长期处于封建、农业社会,因此拥有土地和子女(尤其是儿子)是最重要的保障措施,这种浓厚的土地与儿孙情结一直传承至今。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但基本上只覆盖城镇,虽有个别地方如浙江为农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远远未形成。目前我国农村沿用的是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国家财政只对部分地区实施了扶贫计划、紧急救灾计划和集体的少量调剂互动。实际上作为当今时代的大部分中国农民,其有效的社会保障措施还是“土地’与“子女”的家庭保障模式,城市居民一系列诸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及养老保障制度等等社会保障措施都将农民排除在外。

这种“土地加子女”的农村社保措施束缚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999年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47%,而到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还不到40%,比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近几年,成千上万的农民虽然进了城打工,但他们在城市里是末等公民,他们被排除在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样就增加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成本,许多农民工赚了钱但仍然节衣缩食,增加储蓄以预防不测。他们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土地。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许多人又回到他们的土地上,土地是他们的命是他们的根,他们只是城市里的暂住者亦或是匆匆的过客,这便使城市化的发展受到束缚。正是这种传统的以“土地”为保障的措施导致农民的消费量过小,使得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造成了产品积压,许多消费品、生产资料呈现虚假的供大于求状况,其结果是导致企业无法扩大规模、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从而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农村传统的以“土地”为社会保障体制下也只能停留在领导、学者的口头上、报刊电台的做秀里。试想现有的土地承包制非常分散,而农业产业化是大面积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即使农业走上了产业化,由于从事农业人数的减少,大量多出来的农业人口在毫无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是难以转业、去适应城市里各产业的需求的。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仅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国家为求稳定,只能使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原始的耕作方式经营农业,造成农民收入低且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

我国传统的以土地为保障的农村社保措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一定作用。在冷战时期,国家的综合实力落后,为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工业,为了社会稳定,对农民实施这种保障措施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每一个角落,资本、技术、知识、劳动力各种生产要素为追求最大利润而自由流动,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经之路。因此,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革,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农民,消灭传统称呼意义上的农民身份,将农村人口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1.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业人口逐渐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由于目前中国农业人口近九亿,一下子将九亿农民全部纳人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只能渐进式地逐步完善。可以首先采用自愿原则,实施土地换保障,对于自愿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村人口,一次性买断,强制参保,扣除其保费后以货币支付。青壮年农民工重新自主择业,失业期享受城镇居民的低保,就业后必须交保费,将退休年限定为60-65岁;已满60岁以上的农民转让其土地使用权后享受社保;未成年人转让其土地使用权的给予一次性补偿,即相当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以免费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形式补偿,鼓励有资本有经济头脑的农民或城镇居民以及企业等承包大面积土地经营权及附属设施,实行产业化经营,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支持。无论是农业工人或产业工人等,社会保险实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其中雇主缴纳10%,雇员缴费5%,缴费年限为30年以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并加快研制和设置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经费来源包括土地使用权拍卖金额、国家财政、个人所缴费额。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低风险稳妥的投资市场化运营,确保基金增值。另外要注意区域性平衡,由于我国东、中、西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在政策上应向中西部适当倾斜。总之,最终应将农村人口纳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至少应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

2.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拥有了与城镇居民相同的身份和福利,必然有一大部分原先的农业人口涌人城镇,加人各种产业大军,或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业乃至自主创业,抛弃了土地的低保防线观念。相当一部人会在城镇安居落业,由于拥有了社会保障,他们不再压缩消费,消费需求将以乘数作用猛增,增加的消费需求又以乘数作用激发投资需求,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必将加速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同时政府税收增加、企业扩张、基础设施及其它社会服务机构的相应扩张,也会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而在广阔的农村,由于土地的集中与集约化经营,加之资本、技术、知识、人力资源在平均利润率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作用下,必然使农业走上产业化、现代化的征程,城市人口也会流人农业领域创业,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最终使“三农”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

三、终极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为社会保障立法。政府应根据社会保障的终级目标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及相应的法规,使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形成并发挥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社会化、制度化,实现其强制性,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缴难、管理不统一、使用不规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的强制和约束力。因此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将社会保障的目的、原则、方针、权利、义务等加以明确。从目前看,如果制定全国的社会保障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可以从制定单项法规入手,如制定养老保险法、失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以解决目前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改革现行土地分配制度,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实行补偿,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其像城市居民一样成为自由择业的劳动者。土地的产权本身就是国有,农民不过是承包了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而已。我认为,国家可以拿出一些资金,或通过各种渠道融资方式,给予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合理补偿,然后国家再将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大面积打包拍卖,一切个人、企业或机构均有权竞拍其30年或50年的经营使用权,且规定须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而农民就像国有企业的工人一样一次性买断成为自由择业的劳动者,在农业行业中不再存在单个的农户家庭,只存在农场、农业企业。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消失了,在农业企业中被雇佣的是农业工人,原先的农业劳动者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其从事的工作,或者是农业工人,或者是产业工人,也可以进人服务业。

(三)改革社会保障机构与运行机制。社会保障部门可考虑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个人持卡在全国各地都能投保;社会保障经费在严格监督与管理下,实行低风险市场化运作,使其保值增值。

(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多国家是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近年来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比重是有可能。

参考文献

郑新立 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包晓霞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中国社会学网》

王建军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5

高尚全 尽快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网

篇9

1991年国家颁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试行)》,从规定的颁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到二十年的时间,从规定的实施来看,确实有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固始县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这一规定却未做到灵活的运用,当年的规定相比今天的环境监测技术来说已经过时,因此相应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大步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固始县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完善相关的环境监测的设备,适当的引进相应的技术,以加快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发展。

2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性

就目前固始县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来看,相对全国其他市级单位的机构体系而言还是落后的,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固始县的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比较单一,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发展较晚,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相关管理制度都存在结构单一的现象。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认识不足,缺乏自觉的工作意识,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对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作用,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环境监测监督意识的缺失。这两点原因最终导致了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缺失。因此,要想完善体系结构的全面性就必须改变以前单一的管理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和相关信息,综合使用多种管理模式,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障措施不足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资金和物质保障不足。就相关调查数据来看,固始县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投入相比以往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相比较重工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破坏而言,比重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受制于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模式的单一性,固始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投入来源仅限制于政府部门,资金和物质保障明显不足,难以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的实施。因此,固始县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适当的建立环境事故问责制,加大对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得惩罚力度,同时可以创新对企业的监督机制,使企业也能加入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队伍中来,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可以以人力、管理为主,企业则可以给予其物质和资金的支持。

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保障不足

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起步较晚,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系统、模式、结构等存在很多的问题,同时由于固始县发展水平的限制,自身条件难以达到设立监测站,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固始县的环境监测管理人员引进不足,导致其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一些监测人员业务专业知识不全面,对于专业技能还有待提高。

5结语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农民工;社会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96-02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建设中的一种特殊群体,指的是具有农村户口,在城镇里经商、务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动者。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根据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中国城镇中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占到了56%,第三产业中农民工从业人员占到了54%,加工制造业中农民工从业人员占到了68%,而在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的比例达到80%。此外,中国每年跨区域流动工作的农民工有近1亿左右,每年新增的农民工劳动力达到五百万。可见,农民工已充当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在城镇发展中的作用却与他们获得利益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农民工的待遇并不理想,其在城镇中的地位在逐渐被边缘化,其付出与回报始终难成比例。尤其在众多建筑企业中,农民工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维护,社会保障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尤其突出。总的说来,建筑企业中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社会保障的范围不宽

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农民在进入城市后,并没有正式的社会身份。他们在婚嫁、幼托、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并不像拥有城市户口的企业职工那样平等。其子女就学往往会被收取“借读费”、租房居住还要被收取“赞助费”,名目繁多的费用增加了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的成本。

(二)工作环境差、工伤保险缺失

建筑企业的工作繁重,建筑工人所从事的都是“脏、苦、累”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施工现场发生工伤事故的可能性也较大,但作为农民工最基本和最必要的保险制度——工伤保险,没有得到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足够的重视。据统计,许多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企业,拥有工伤保险的农民工的比例不到5%,每年因劳动条件差而致伤、致残、致死的事故率非常高,以致农民工伤亡的比例约占到总伤亡人数的70%以上。

(三)医疗保险水平低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职工建立了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但由于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他们并没有获得平等的待遇。虽然建筑企业的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的劳动力,但他们在受到疾病侵扰时,如果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不能及时就医,病情也会被拖延,危害身体健康。

(四)参加养老保险比率较低

据统计,农民工中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在6%左右,而且这些人大多工作在效益较好的外资或大型国企就业,而且工龄较长。在建筑企业中,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这些人群中享有养老保险的人的比例更低,养老问题也成为了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社会保障不足的原因

中国建筑企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户籍制度的限制

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以及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建筑企业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中国虽然早已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但是目前所有的改革都是在以户籍为基础而进行的,而且改革利益的重心明显偏向于城镇。这就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第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工的收入普遍不高,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保障立法不完善

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综合性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专门性的法律,既有的法律法规有关农民工保障制度的规定也较为笼统,不够具体。由于立法上的不完善,导致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即使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也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他们的权利。

(三)资金短缺、企业责任心不强

当前,政府为确保经济建设的成果能够得到巩固,已加大了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力度,每年投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等保障性支出的资金也在逐渐增多,但依然没有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有些建筑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益,缺乏应有的企业责任心,不愿意为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也导致了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措施

(一)完善农民工权益的立法保护

首先,改革的进行离不开立法的保护,要想使农民工获得应有的社会保障,就必须完善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一直以来,有关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纳入立法的范围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只有建成系统的、稳定的、长效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地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就是国家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立的立法基石。其次,立法只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要想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重视,就必须使政府和企业重视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保证制定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在农民工的权益被侵犯时的能够得到有效的救助。

(二)建立完备的工伤保险制度

建筑企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导致安全事故频发,这就要求企业应负有责任心的为员工购买工伤社会保险。首先,法律法规要规定企业应该按照普遍性和强制性覆盖的原则,为所有的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因农民工出现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时产生的劳资纠纷以及不断上访的问题。其次,如果建筑企业没有为农民工应有的工伤保险,就要加大处罚力度,在出现安全事故和职业病时由企业从其资产中垫付赔偿。这样做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而且也是维护农民工弱势地位的重要体现。

(三)增强农民工参保意识

首先,政府和企业要加强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对这些制度进行广泛的宣讲,尤其是到农民工聚居的地方进行讲解,打消疑虑,使农民工能够意识到这一制度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利益。其次,企业也要为农民工进行社会保障的政策讲解,激发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自愿地为维护自己的社保权利而努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合理、必要的保护,为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才能让他们全心全力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崔登辉.以人为本保障农民工的权益[J].华中农业科技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