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

篇1

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61―01

幼儿的绘画教学中,评价既是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又是对下次活动的指导。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评价,不仅可以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那么,从哪些方面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呢?

一、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角度

1.幼儿是否有想画画的热情。每一位幼儿对画画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可以畅快地发挥想象力,画其所知,画其所想,画其所爱。至于成品是否漂亮,对他们来说往往并不重要。只要幼儿乐意投入到绘画活动中用心进行创作,教师就要保护好幼儿的这种绘画兴趣,与幼儿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

2.幼儿是否能自信运笔。幼儿能否大胆流畅运笔,是幼儿是否有自信心的表现。如,我班有一位刚转来的幼儿,性格内向,每次绘画都畏畏缩缩,不愿动笔。有次画小动物,他便在纸上开始画小狗,尽管画得乱糟糟,线条也不够流畅,但他毕竟能勇敢地自己动手画画了,于是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进步。慢慢地他开始能独立作画了,对于他作品的点滴进步,我每次都会给予肯定。现在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运笔逐渐大胆流畅,也不缩手了,甚至在画完后还乐意讲述自己的画面内容了。

3.幼儿是否敢大胆想象。美术活动本身的性质促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指导幼儿绘画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很少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是常常随意涂抹,添加组合。有时他们给夏天飘起雪花,说是这样更凉快;有时让一排排小树背起太阳,说是因为太阳太辛苦了,让他休息一下。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更多地表扬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

4.幼儿画作色彩是否丰富。色彩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奇妙和具有吸引力的,他们的画面不受物体固有色彩的限制,画面经常充满着色彩的对比和夸张的表现,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用鲜艳、强烈的色彩抒发感情,将画面渲染得五彩缤纷。鲜艳的色彩能表现出幼儿丰富的内心情感,所以对色彩的运用也是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重要因素。

5.幼儿画面是否有童趣。幼儿看周围事物的角度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幼儿绘画作品往往充满了他们所感知的稚趣。例如,幼儿画的桌子常是四条腿向四方散开的;房子墙是透明的,总能看见屋里的东西;侧面的人两条腿并列在画面上……稚拙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也是幼儿在绘画上的最突出特征。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再给予指导。

二、评价幼儿绘画作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看作品是否反映了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幼儿的绘画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意愿和想象,他们的绘画过程就是一个再造想象的过程。一幅好的作品能够反映出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如,我班有位叫毅毅的小朋友很喜欢汽车,一次大家画有关“动物”的主题,他画的是小刺猬搬果子,画面上添了好几辆汽车。在讲评作品时,他自豪地说:“果园里的果子太多了,小刺猬开着汽车把它们运回家。”这正是幼儿绘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样的画虽称不上再现、写实、逼真,但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幼儿当时的心理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

2.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幼儿的发展千差万别,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画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幼儿性格内向,画画就很认真,但画面上的物体都比较小;而胆子大、性格外向的幼儿画的画就比较夸张,线条更加富有张力,但画面给人比较乱的感觉。只要它是幼儿自己的创作,表现了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就应该承认它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应个别对待,不能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位幼儿的作品,要对不同幼儿的绘画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准确找出其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引导幼儿的绘画表现逐渐走向完美。

篇2

关键词:儿童 艺术家 解读

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一句话:“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孩子潜意识中都有艺术的潜质,鼓励孩子绘画,用画笔描绘他们看到的世界,不管画的是否专业,重要的是孩子通过画笔去大胆的去进行艺术表现。教师是孩子艺术的天赋的催生者,作为教育者应当多鼓励孩子进行绘画创作,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不是将它扼杀在摇篮里。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对幼儿绘画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又解读儿童的绘画作品呢?本文试图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探索。

一、绘画是儿童天生的语言形式,是儿童表达自我意识的一种工具

大部分幼儿从2岁左右开始进入涂鸦期,喜欢拿着笔在纸上或在可以留有痕迹的墙面上画线团,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能画出事物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孩子们总是不断要求大人绘画,因为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孩子又开始自己画。这时孩子就会逐渐的进入一个绘画的巅峰期,开始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

大量的实例表明,幼儿对于绘画学习有一种自然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幼儿所处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绘画的表现形式非常吻合。他们拿着笔喜欢涂涂画画,不是为了完成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而是将绘画作为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自然途径。这与艺术家穷其一生的追求及其相似,即通过绘画作品表达个人情感。中国古代画家王微在他的著作《叙画》中强调绘画侧重传达事物的内在精神。西班牙画家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米罗一生都在向幼儿学习,学习幼儿稚拙的笔法去描绘自己的梦想世界。

因此毕加索才会说到:“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什么因素造就了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呢?主要源于观察世界的视角与成人不同,泛灵论广泛存在于幼儿的内心世界。泛灵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意识,在未开化的人和精神发育未成熟的幼儿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当我们在欣赏原始人类洞穴壁画时会发现与幼儿的涂鸦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会感受到儿童画中所包含的原始美感。泛灵论也许就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者观察发现,幼儿在观察、探究周围的世界时,总是将自我的情绪、情感投射到物体本身,用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去把握和理解世界。

二、教师的首要作用在于体会儿童绘画的内涵,解读儿童的心灵,促进儿童的发展

每位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能否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在于教师对幼儿教学引导。教师在解读幼儿绘画时,不光要善于倾听儿童的内心的想法同时还需关注幼儿绘画时的表现,这样可以更好的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点评,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能够起到总结及指导的作用。但如何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合理正面的评价呢,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是建立在对幼儿绘画正确解读的基础上。那又如何正确的对幼儿绘画进行解读呢?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解读幼儿的美术作品:

1.充分倾听幼儿的绘画意图。几乎每位幼儿都对涂涂画画有着强烈的兴趣,会将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描绘在纸上,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我们对幼儿作品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创作意图与绘画心理的基础上。因此在解读幼儿绘画时,不能以画的像不像,涂的整不整齐这种成年人的解读标准来进行。由于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运腕用指的能力差、绘画再现能力有限但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有着自己独特视角。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大多不成比例,他们画的人常常是大大的头小小的身体,有的干脆就用一条直线代表一只手臂或一条腿,或者在画人时干脆省略了某些部位和结构,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幼儿画的不准不像是自然的,这些画能显示出幼儿所特有的兴趣、风格。但由于幼儿所画形象稚拙,教师欣赏起来会有困难,因此需要充分倾听幼儿的创作意图了解他们所画与所想。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幼儿绘制的内容及目的,从而能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合理的点评。

2.观察幼儿的绘画过程。观察幼儿的绘画过程,可以了解幼儿作画时的状态。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有些幼儿在绘画时下笔大胆肯定,而有些幼儿在绘画时下笔小心翼翼。不同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幼儿绘画时开心愉快,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幼儿画中呈现出来的是幼儿内心想表达的喜欢的物体。而当幼儿绘画时沮丧低落,一方面可能因为无法表达心中所想而有沮丧感,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绘制的内容是自己恐惧的。因此教师在解读幼儿绘画时可以结合幼儿绘画时的状态来进行分析,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才会贴近幼儿的内心感受,从而增强幼儿绘画的信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在解读幼儿作品时要充分的相信幼儿的绘画能力。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机会,提供条件,让孩子在与周围环境,包括材料、同伴、教师等的互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表现技能的知识。孩子的 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让人惊奇的世界,我们应相信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提供充分尝试、操作探索的时间、空间,鼓励他们在探索表现中的长时间投入,注重操作过程对孩子发展的价值,避免操之过急,直接介入。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全心全意关注孩子,聆听他们的说话,观察他们的动作、眼神、 表情、情感留入,当他们的探索停滞不前,表现存在难题时应适当的介入。

儿童都是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解读,从以上三个方面解读幼儿的绘画可以更好的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幼儿绘画的学习、保护幼儿的艺术创造力,让幼儿真正的享受绘画带来的乐趣,让每位幼儿大胆的进行创作。

篇3

刚入幼儿园的幼儿不习惯有组织的集体生活,他们往往凭自已的兴趣自由活动。大多数幼儿还处于涂鸦阶段的后期,从教育的角度讲,在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求幼儿进行较高水平的小肌肉协调活动,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因而,教师应采用游戏方法使幼儿逐渐对绘画发生兴趣。如在认识简单的红、黄、蓝三种颜色时可在班级投放三种花,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花的颜色并投放在区角里,让幼儿平时观察及巩固,也可通过玩游戏买花、卖花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三种颜色,体验色彩的美感,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展手的动作能力

要学好绘画,首先就要教幼儿如何善于观察生活,要让幼儿通过看、摸、闻、尝、听等方法在头脑中形成对物体的整体印象,储存大量表象,从而开拓思路和活跃思维,并在提高幼儿观察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培养情感是绘画学习的根本,思维和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创造表现是绘画学习的生命。为此,教师要从小班开始就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的内容要与画面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使幼儿的视知觉和运动知觉结合起来发展手脑并用的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始绘画活动,力求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初步兴趣,并教授初步简单的绘画技能。

三、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绘画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喜欢玩弄泥团,喜爱玩纸和撕纸粘贴。因为手工活动不像单纯的绘画活动中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例如在制作新年贺卡时,我先用谈话的方式提出:“贺卡有什么用?”并出示制作好的贺卡以及各种贺卡让幼儿欣赏,这样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我就示范如何涂圣延树再粘贴等。幼儿在这节课中兴趣都较高,都能较好地完成作业且每个人都能动手进行绘画制作。整节课的设计都围绕贯穿在游戏中,使幼儿对手工活动产生了兴趣,并进而激发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四、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渐产生动手绘画的欲望

平时我注意拿出一些代表性图画或当场示范绘几个图让幼儿欣赏,并告诉他们这些画是老师画的,使幼儿对我这只神奇的笔非常感兴趣,他们也想动手试一试。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没有意识到笔和纸张是绘画的工具材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绘画造型活动。因此,小班幼儿的绘画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而进行的一种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为此,我在一节绘画课中利用长方形及正方形添画了十几种简单而幼儿又熟悉的东西:电视机、热水瓶、冰箱、录音机,衣服等。幼儿看了也就乐于参与绘画,这样就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渐产生动手绘画的欲望,从而让幼儿对自己更有信心,并最终逐渐引导幼儿利用发散思维画出更多的好东西,初步培养了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采用家园配合形式来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

我常常要求家长为幼儿购买几本介绍简笔画的书,让幼儿进行描画,并要家长和幼儿一起描画。这样家长也可引导幼儿认真描画,并纠正握笔姿势。幼儿在完成描画作品后,体验了成功感,增强了信心,提高了绘画水平。我平时组织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还结合教材投放一些绘画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以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六、正确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促使幼儿绘画水平的进步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而幼儿则常常将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用笔进行随意涂抹的瞬间起,他们就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自我,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因此,幼儿在绘画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让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要能够理解小班幼儿为什么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还要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教师在介绍有创意的作品时,可以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用积极肯定的语言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画得不错,有进步。”“画得挺有趣!”等,以此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热情和信心。

篇4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绘画 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式更丰富、灵活,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欢快、愉悦、充满情趣中获得情感的熏陶、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技能的增长,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也为幼儿绘画提供了更优越的教学平台。在幼儿美术绘画课上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美术绘画课会充满无限活力,孩子会被声、光、色的无穷魅力所吸引,学习美术课会成为孩子的兴趣。但幼儿由于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之中,他们的思想境界还处在涂鸦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绘画过程中体现愉悦感,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幼儿对美术绘画活动感兴趣呢?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创设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教材绘画作品欣赏和幼儿自己绘画作品展示时,我会利用多媒体配上舒缓的音乐,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美,而且还会带来温馨的享受。激发了孩子学习兴趣,消除幼儿学习绘画恐惧心理,为孩子创设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学会欣赏,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我经常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教材的绘画作品和幼儿自己的绘画作品,供幼儿欣赏,先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感受,再为他们讲解画面内容,千万别小看孩子认为他们看不懂,孩子们的想法或看法往往会令你大吃一惊,我把符合孩子学习的作品打印张贴在活动室,供幼儿随时欣赏。有时我也会把其他班的作品做成课件,供孩子欣赏,一幅幅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边看边赞叹:“哇,真漂亮啊!”我抓住时机及时鼓励:“只要你们愿意画、大胆地画,也一定能画得这样美,甚至比他们画的还要漂亮。”

三、利用电脑绘画提升学习绘画能力与兴趣。

现在孩子在没人教的情况下都会玩电脑游戏,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依据幼儿这种心理,我充分发挥电脑的作用,教孩子使用电脑开展绘画学习,孩子变得更加乐学绘画,这样更能激发幼儿学须绘画的兴趣,培养他们创作意识与能力,孩子们一般都能很好的掌握电脑绘画的简单方法。让孩子们体会到电脑不仅能玩游戏,还能学习绘画本领。在玩中学,也完全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

四、利用多媒体播放中生活之美激发幼儿绘画创作激情 。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必须是幼儿熟悉的,也是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孩子们身边的自然是美的,但是由于他们天天见,就不觉得新鲜了,也就不注意了。但是当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孩子们的身边的事物,孩子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真的很美。然后在组织孩子去绘画身边事物,孩子十分高兴。实际孩子们的绘画的经验往往也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平时十分在意孩子身边的大自然,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用录像机、手机、照相机及时录制身边的绘画资源,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我的绘画课堂服务。学校的一草一木、小花园、游戏场地、游戏设施、孩子活动、不同季节以及大自然等都是我教学的资源,让孩子真实体会到美术课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画的就是生活,从而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从而促进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营造幼儿绘画创造氛围。

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孩子们对树叶发生了兴趣,我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了“会跳舞的树叶”,点击鼠标时一片片形态各异小树叶会飞到到画好的树枝上,就变成一棵会跳舞的树了。孩子都希望这棵大树变得漂亮,带着这样的愿望,不一会儿孩子们就会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大树上画形态各异的树叶,从而展现出一棵棵栩栩如生的大树。孩子在多媒体的条件下,更乐于参与学习,孩子既有学习,又有创造,孩子的创作热情兴奋而逐渐高涨。

画孩子喜欢画的东西――创作动画片形象。幼儿创造力发挥得优劣,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材、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即画孩子身边的事物,画孩子喜欢画的东西。如现实的幼儿十分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金刚葫芦娃》等动画片,动画片里面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形象,如喜洋洋、暖洋洋、葫芦娃等,这时可以让孩子欣赏动画品的过程中组织孩子进行美术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动画形象,孩子们尤为高兴。

六、灵活动态的评价,关注孩子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术活动最后的评价往往会成为最容易忽视也最难以掌握的一个环节,很多美术活动都存在这些问题,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幼儿能力有强有弱,完成速度有快有慢,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往往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如何在幼儿兴致最高点时进行及时评价,则成了每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评价时除了应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作品外,重点利用媒体展示画的不理想的作品,让孩子们引导孩子画出完整的画,当然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让孩子课下互相帮助,引导幼儿大胆作画,合作绘画,鼓励其积极参与活动,进行想象、创造。合作完成之后下节课再展示。这样不仅能相互提高幼儿绘画能力,还会促进幼儿就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也就慢慢的树立起来了,幼儿绘画兴趣会变得更浓。

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幼儿的作品拍成照片,输入电脑中,在我们班级网页里专门开设了一个小专栏――我是小画家,只要轻轻地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欣赏到我们班小朋友的大作啦!孩子们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当我点击给孩子们看的时候,孩子们的那份激动真是可想而知,纷纷指着电脑自豪地说:“这是我画的。”孩子能从电脑中看到自己的作品,这是孩子们最大的幸福。不知不觉,孩子们树立了自信心,心中都会认为――我真棒!还会期待着下一次画画的时间早日到来。同时,孩子们还欣赏到了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从中认识到别人的优点,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便于今后能扬长补短,画得更好,绘画技能提高得更快。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不仅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带给孩子更多的是知识和信息,让孩子受益更多。我们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孩子在信息化时代接受更多的信息化教育,让孩子对绘画活动保持新鲜感和愉快的心情,只要我们按照《纲要》的要求,引导得法,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自我反思。我相信通过绘画活动能让幼儿即获得了学习的经验,又获得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会逐渐想画,爱画,敢画,从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美术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

篇5

一、创设适宜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心理环境是挖掘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幼儿处在适宜的心理环境中时,他们会变得欢快、自由自在,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容易激发创造的激情。也容易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想象力穿越时空,赋予作品生命和情感,尤其是在运用拟人化及主观情绪化的手法表现人、小动物时,幼儿的思维很容易与想象中的世界融合,创作出一些独特、奇异、变形,蕴含着无穷想象的绘画作品。我们知道兴趣是激发幼儿创造性的原动力,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兴趣培养,以兴趣为驱动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的思路,使其成为创新的助推器,在绘画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导入到对自己作品的欣赏和成就感中,以此让幼儿对绘画产生新的想法和期待,由此在幼儿的心田中播下蕴藏着强大创造力的种子。

比如,在绘画活动的教学中,我喜欢对小朋友们这样的话:你们都是小画家,一定会画出最美的图画!你可以自由地去想象,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一定很棒!这样的语言充分促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和创造性的思维。有一次,我让小朋友们画“我的全家福”,有位小朋友就在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画像中加上了一只小狗,这是她和妈妈养的宠物,在她的眼里狗狗已成为他们家中的一员,我对此提出了表扬,这样的表扬为其它孩子的创作打开了思路,他们的全家福中出现了“布娃娃”“小猫”“小鸟”等。

二、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挖掘幼儿创造潜力

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要想使幼儿画出好的作品,首先要让幼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要让幼儿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鲜活的,美的创作素材,让幼儿更好地观察,启发丰富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创造力。

比如,在百花盛开的春天,我带领孩子们去郊外赏春,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感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由此获得直接而丰富的经验,让他们用笔去描绘自己所亲眼看到的大自然,在赏春之后幼儿的作品中,有了白色的笑眯眯的梨花,美丽的翩翩起舞的蝴蝶,飘然含情的杨柳,清澈而又欢快的小溪等,而这些作品都表现得十分生动,拟人化,充满了儿童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美丽的大自然引人入胜,景色怡人,可以说这是幼儿学习绘画的天然课堂,让幼儿倘佯在大自然的恩赐中去学习绘画,更容易使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三、丰富绘画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造潜能

丰富多样的绘画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对此,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绘画教学,其一,彻底打破过去落后的绘画形式对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约束,尽可能地将组合画、数字装饰画、线条画等运用于绘画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其二,增强幼儿的色彩感受能力,引导幼儿准确运用色彩,平时,我十分注意让幼儿去观察周围环境中各类物品的色彩,让他们感受每一种颜色所独有的美,同时,还通过变色游戏等活动,让幼儿明白紫、绿等颜色的形成;其三,为了让幼儿对绘画产生积极性,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先画出作品,然后再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在绘画中自由自在地想象,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绘画灵感,使创造的潜能得到更有效的激发。

比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丽丽想做一件花裙子,你能给她的花裙子设计一块布料吗?这样的绘画作业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他们运用色彩的变化、形的组合设计等,创作了各式各样的布料图案,令人倍感惊喜。

四、积极评价绘画作品,激发幼儿创造信心

心理学研究结果指出,教师给与幼儿更多的鼓励和期望,会十分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在幼儿完成了自己的“大作”后,无论绘画的水平如何,在他们看来都是很值得高兴的,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赞赏,因此,作为教师面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要善于发现其中的亮点,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十分突出,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能够包容幼儿作品中的不足,着眼于作品中一点一滴的优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讲述自己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同时,给与及时的肯定与赞美,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以此坚定继续创作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幼儿创作才思得到很好的保护,产生继续创作的信心和激情。

比如,在“太阳公公的新衣”的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形状的太阳,颜色也是各种各样,对此,我都针对其中的独特之处,给予了鼓励,激发了幼儿再次创作的决心。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绘画活动 提高 口语表达能力

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绘画是语言的先导,是表示美感的良器。”绘画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王大根提出了:“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他认为儿童的绘画发展和儿童的语言发展息息相关。可是在现实中我们老师为了保持课堂上所谓的“良好常规”或者说是让幼儿遵守纪律总是在幼儿绘画活动时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不要说话只管自己画不要管人家。其实幼儿绘画的过程是与口头表达紧密联系的,这也是幼儿绘画的重要特点。在绘画活动中允许幼儿交流这恰恰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时机,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出现低声自语、嘟嘟囔囔,有的与同伴津津乐道,乐此不彼,很少默不作声。这正是幼儿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内在心理活动,是孩子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利用绘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我就如何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作一些探索与尝试,积累一些经验。

一、见画便讲

1.在名画赏析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名画的选择上,并不是所有的名画都适合孩子欣赏,应该选择本民族或世界上经典的、而且易于幼儿理解的名画。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以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帮助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发展。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哪些”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从“你心中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情感;从“你感觉它的线条怎样、是什么形状的、色彩感觉怎么样、构图怎么样”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形式。

如让大班幼儿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出示画后,我首先问孩子们:你觉得画里画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说了很多―― “我看到了许多人,有乘轿的女人、有卖吃的、卖药的、算命的、卖弓的、卖布匹的、还有卖水果的、理发的。”“我还看到了一排排的房子、船、车辆、马车、牛、驴。”教师需要追问,“乘轿的女人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幼儿回针对性地回答“从郊野的小路上,踏青扫墓回来”。追问“一排排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船上有那学好看的花纹 ,这座桥怎么样的?弯弯的像什么?”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幼儿在这样一次次的名画欣赏中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还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2.巧用绘本欣赏,在阅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就是以前的看图说话。现在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图画版面大而精美、包含精彩的画作和修饰精练的文字将幼儿牢牢地吸引其中。它是运用文字和图像一起创造的书,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不仅具有辅助文字传达的功能,更能增强主题内容的表现。具有鲜明的视觉像、典型的形态、诗的笔触以及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它还能帮助儿童扩展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深入解读低幼绘本读物的内容、形式及其价值,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交往环境。绘本是幼儿早期阅读的良师益友,生动形象的画面萌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妙趣横生的故事练就幼儿的阅读能力;娓娓道来的哲理升华幼儿的情感认知。它以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带给孩子视觉的享受。

《小猪变形记》是一个经典的绘本活动,主要讲了小猪变形的经历,小猪变长颈鹿变斑马变大象变袋鼠变鹦鹉最后变回自己。故事很有趣,在老师的提问中,幼儿在猜想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故事,猜测故事情节。《我的幸运一天》讲的是一只聪明的小猪在面临危险的时候,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机智地应对贪心、凶狠的狐狸的故事。故事中小猪和狐狸都是幼儿熟悉的动物,同时大班的幼儿已经接触了较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故事情节具备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提问“你猜这会是谁的幸运一天?”,“狐狸在忙着给小猪洗澡时会想些什么?”“聪明的小猪会想什么办法不让自己进烤箱呢?”……在这样一个个开放的富有情景的提问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绘本就是这样凭借直观的图片,让幼儿在具体的情节中进行交流,在快乐的阅读中激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选择幼儿绘画作品,幼儿讲画。

张贴幼儿的绘画作品(有选择的),借助引导语,激发幼儿讲画的欲望。

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挑选一些适合讲述的作品张贴在走廊等公共环境中,再贴上一些引导语如“谁在哪里干什么”“谁遇到了谁?会说些什么”等,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或者同伴讲一讲画中的内容。这样做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幼儿绘画作品的展示的同时,在家园共育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画前讲画

1.利用教师范画,在说范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教师会在备课时自己动手精心绘制一幅范画,让幼儿临摹。在引导幼儿欣赏范画时,幼儿对教师的范画通常充满敬佩,一下子吸引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范画的色彩、构图等方面引导孩子来大胆表达。

如中班下册就有“夏天的色彩”这个绘画活动,我在提供范画时,让幼儿重点感受其色彩,有哪些颜色(红、橙、黄),给你什么感觉(暖烘烘),自然引出夏天热,火辣辣的,用暖色调来表现。如在“秋天的果园”活动中,我通过色彩鲜艳的范画,来引导幼儿说“老师画的是什么”“图画中的苹果和你平时吃的苹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们的颜色一样吗”“我的图画中还缺少什么水果”“你吃过哪些水果?都是什么颜色的”“你想画什么水果呢” ……“老师,你画的水果真漂亮啊”“老师,你画的果园里没有香蕉,我最喜欢吃香蕉了”“老师,我想画大大的桃子,我喜欢吃桃子” ……通过我的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了自己喜欢什么水果,喜欢的水果是什么颜色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

2.教师除了提供这种完整的范画以外,为了充分发挥幼儿想象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完全范画”,它只有主体,而无任何背景,这样更便于幼儿对主体的把握,在教完主体的画法后,提问,在画面上你还想添画些什么?幼儿大胆发现想象,可以畅所欲言。

三、边画边讲

在绘画过程中允许幼儿说话。在日常绘画教学活动中,幼儿常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讲话,有的孩子甚至手舞足蹈,而我们老师往往为了保持良好的课堂常规,要求幼儿安静,提醒幼儿不要讲话,不影响别人。其实我仔细聆听后发现他们讲话内容大多与绘画内容有关,我觉得绘画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激发幼儿的讲的欲望。绘画时要鼓励幼儿与同伴、老师互相交流。皮亚杰认为,课堂的相互交流是“一个整体范围内的智力相互交流和作用,以及道德和理性的合作”,如果幼儿不能了解彼此的观点,那么幼儿将长久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所以,在绘画教学中,教师不要束缚了孩子“说”的权利。

如我在组织《春天里的有趣事》绘画活动时,幼儿创作时,教室里播放着轻音乐,幼儿不受拘束,个个都沉浸在创作中,有的画春天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有的画到户外野炊,有的画上山挖笋,有的说我要在天空中画燕子,有的说对对对我要画上蝴蝶,还有蜜蜂,还有鲜花,还有的说桃花是春天开放的花,我要在空地方画上桃花,还有迎春花也是的……一幅幅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的作品,就在他们有说有笑、手口并用之下诞生了。在幼儿自主表达和创作过程中,不过多干预。所以教师应允许幼儿在绘画时讲画,让幼儿放松心情,带着愉悦的心情、放松的状态,大胆想象边画边讲,使课堂氛围更融洽。

四、画后讲画

在幼儿园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孩子最后的作品评价,基本上都由教师一人参与评价幼儿作品。让孩子画完画后到老师身边来讲讲,你到底画了什么,这样做你会发现许多孩子独特的想法。因为孩子的画,成人难以理解孩子到底画了什么,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比如一堆乱七八糟的线条,只有孩子自己能讲清,所以我在每次给孩子批改图画时总是让孩子在身边讲讲自己画了什么,听了他们的述说之后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这是飞机,这是乌龟,这是娃娃,这是火车……我们老师应该让幼儿毫无拘束地说,甚至手舞足蹈地发挥丰富的想象,编制他们精彩的故事。把绘画与语言变成了交流思想的手段,用语言补充绘画,用绘画补充语言,这是儿童表情达意的两种重要方式,而且是互相依存的。

五、画展评画

在绘画作品展览中,让幼儿参与评价。

篇7

关键词:兴趣;绘画活动;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9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26

一、L画活动和创造能力的定义

(一)绘画活动定义

绘画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旨在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绘画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借助绘画活动表达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宣泄内心的情感,因此绘画活动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二)创造能力的定义

创造能力是幼儿基于现有认知水平上,形成的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特色价值的产品或事物。在幼儿绘画中,教师应正确全面评价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绘画活动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能量

为了充分利用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培养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我们深知绘画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诸多尝试。

(一)选材合理,激发创造能力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对于培养创造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而且能使孩子高效地投入到活动中,使绘画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途径。越是幼儿熟悉的事物,越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让他们进行二次创造,使他们产生联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肯定幼儿,激发创造能力

幼儿园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是不加修饰与掩盖的,对幼儿而言,画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幼儿在绘画作品中呈现的内容就是自己所想的、喜欢的,所以成人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传统的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常常是用成人的眼光,以相似度作为评价标准,这是错误的,这样可能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信心,耽搁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幼儿画不规则的线条、点、色块,对于成人来说这些杂乱无章,但这是幼儿自己的涂鸦语言。他们的涂鸦,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很抽象,但他们需要我们的认可,即使孩子讲述不清这些作品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但我们要欣赏他们那些天真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给予个别的多元的评价,切不可片面。

(三)合理评价,激发创造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科学、有针对性地鼓励幼儿,不仅能肯定幼儿目前的良好表现,而且能鼓励幼儿在将来做到更好。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在鼓励班级幼儿时要做到全面。

在美术活动《小鱼》中,一位教师在讲评时发现彤彤的作品很优秀,就立即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你们看彤彤的小鱼多好看呀,和我们大家的不一样,她画的是长长的小鱼,真聪明!”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一样,教师不应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这样做就会使孩子认为教师说的“长长的小鱼”才是正确的,从而倾向于去模仿别人的作品,其实这是在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鼓励幼儿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们可以说:“这样小鱼与众不同,是不同形状做成的鱼儿,那你还知道哪些形状呢,这些形状可以变成什么?”如果这样提问,就不会对幼儿产生错误的指向性,同时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也是没有错的,更加肯定地带着自己的想法去用各种图形组成小鱼。

三、绘画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丰富教学形式,开拓幼儿创新

1.情境教学。在情境中学习,是幼儿的一大爱好。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借助形象的任务、生动的情节这些形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有兴趣来创造自己的绘画作品。情境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亲和力,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游戏教学。为了剔除不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幼儿的兴趣。

3.运用肢体进行教学。小班孩子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他们对于美工区活动非常感兴趣,经常把小手印印在纸上。教师发挥想象进行装饰,很容易就变成各种造型。例如,绘画活动《奇妙的手印》,通过手型的不断变化,然后再印在纸上的手印的位置不同,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进行再创造,做出各种造型。

(二)巧用针对评价,促进幼儿创新

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要客观正式,对于发展水平一般的幼儿要及时指导,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周围同伴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学会自我评价和比较,才能激励幼儿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三)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创造欲望

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减少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尽可能多创造他们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去欣赏、讨论别人的绘画作品,同时将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在各方面的异同,幼儿之间取长补短,最终激发他们二次创造的欲望。

(四)实施启发评价,发展自主能力

通过教师启发式的评价,能不断地拓宽思维、开阔眼界,鼓励幼儿创作出具有幼儿个体特色的美术作品。实际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示范,让幼儿自主创作。在一日活动中,可以借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来启发幼儿的创造与想象能力。

(五)改变教育观念,提升幼儿创造能力

篇8

记忆与联想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如,幼儿的绘画作品大都是凭借印象进行创作,而认知是印象的主要来源,此时幼儿是没有主观意识的。大部分学者也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过研究,并且给予高度评价,因此,教师可以借鉴儿童画的创作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记忆与想象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影视作品以及图片、视频,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这些场景的现实性,通过记忆与想象结合的方式构思作品。这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潜力,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如,作品《丰收》的画面呈现了一位渔家女孩晒渔网的情景。画家采用装饰、拼接和夸张的手法,采用渔民生活的各种材料,用柴杆和铁丝做草木树叶,用蛋壳做鱼,用沙粒纸铺成沙滩,为观者呈现出渔家女孩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此作品的创作理念就是记忆与联想的结合。

二、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欣赏课程是中职幼师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欣赏是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和童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大胆、粗放、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成人所缺乏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一致,主要体现作品的童真。一幅优秀的幼儿作品能够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思维特点,这也是幼儿作品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二,对艺术性的评价,如线条的力度和连贯性、图形的清晰完整度、画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引导学生评价幼儿作品,逐渐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小班幼儿 绘画活动 幼儿教育

一、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和绘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小班幼儿作为绘画教学的初始对象,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大胆解放孩子,努力为孩子营造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营造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乐的氛围。要让幼儿真正享受美术活动的快乐,课堂就必须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自愿参与进来。小班老师一定要做好初期的选材工作,选一些游戏性强的、幼儿能够接受的、既简单又有效果的题材(如手指点画、蔬菜印画等),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快乐地参与,并且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从而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激发绘画兴趣。绘画中生动的儿歌、故事能够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丰富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如在教幼儿画兔子时,我给幼儿讲小兔的故事:“兔妈妈生了只小兔,大家给小兔起了许多名字,有的叫长耳朵,有的叫红眼睛,有的叫短尾巴……”兔子的基本特征通过小兔子的不同名字就概括出来了,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作画兴趣。

小班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同时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因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比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添画”等活动。我们把这些称之为玩色活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观接受色彩刺激,对色彩产生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二、创设游戏情境增加幼儿的绘画情趣,提高幼儿绘画积极性。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绘画技能较低,但仍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只是这些绘画技能是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掌握的。小班幼儿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幼儿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并采用游戏方式教学,将幼儿的绘画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

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于是我们设计绘画“小鱼吹泡泡”。在练习画圆圆的泡泡前,我们先玩吹泡泡的游戏。教师让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画圆的技巧,并学习用三原色画出不同颜色的泡泡。这样,既能引导幼儿掌握画圆技巧,又能帮助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启发幼儿自由选用喜爱的颜色作画,感知色彩的美丽。小班幼儿都喜欢做游戏,于是我们设计了绘画“开火车”。在练习画直线前,教师让幼儿排成长长的队伍“开火车”,从小熊车站开到小兔车站,这样有趣的“火车小司机”游戏一下子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同时让幼儿直观体验到火车是长长的。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与小朋友交谈:“小司机开火车真有趣,蜡笔宝宝也想玩‘开火车’的游戏。小朋友做小老师教它们开火车,好吗?”“那先请什么颜色的蜡笔宝宝来开火车呢?”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积极地参与到绘画长线的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学会画直线的技能。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基本技能,而且对绘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用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绘画创造力。

篇10

一、注重幼儿的“浅”画,不要重“色”轻“线”

幼儿的第一笔绘画就是由线条开始的,例如:画太阳,我们都会先教幼儿画个圆,因为太阳是圆形的,还会发光,在圆形的外侧画上许多的短线表示光芒,最后再给太阳涂色。幼儿线画正是采用线条这一最简便、最直接用于表现形象的绘画手段,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运用大量、丰富的线条,组合描绘出自己所感知的绘画作品。

1.线描画是幼儿学画的起步,也是绘画的基础。

“线”是幼儿最幼稚的绘画语汇,也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现在还有不少的幼儿教师存在重“色”轻“线”,中班幼儿的绘画还停留在教师已将线廓画好,只让幼儿涂色这种现象。我打破了幼儿习惯的以涂色为主的绘画教学,大胆尝试线画教学,用“线”塑型。小班,我让幼儿从画直线开始,画不同长短的线,再画波浪线、螺旋线、折线等;中班,让幼儿线画各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到各种物体,如花草树木、房子、生活用品、小动物等;到了大班,幼儿能自己构图,设计绘画内容。

2.用“线”塑造型,用“色”增添情感。

色彩是生命的象征。鼓励幼儿大胆涂色,用丰富的色彩表现画面,传达自己美好的情感,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如房子的颜色只能是一种颜色,面条只能是白色,树叶只能是绿色、红色或黄色等等。让幼儿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在尝试中了解怎样的色彩搭配才能使画面更协调、更丰富、更鲜明、更美丽,更具有独到之处。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绘画并不单单只是一幅画,而是幼儿的全部自我表现。绘画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和鼓励幼儿创新,教师的适时指导能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知识,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注重对幼儿绘画的启发和引导。

绘画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幼儿表现观察到的事物,把自己感知到的记忆与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造型作业进行塑造与表现的过程。教师要抛弃过去那种过于注重求同思维模式,运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作画的积极性,使其“我要画”转化为“我要画”,从而促进幼儿无拘无束的发展力和想象力。例如:装饰花瓶。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瓶,说一说自己最喜欢那个花瓶,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花瓶的形状、色彩、花纹和图案来说,再让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花瓶,用不同的花纹、图案和色彩来装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幼儿的作品就各其特色,各有千秋。

2.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绘画活动中提倡幼儿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作,还要求教师要因人施教。一个班的孩子绘画水平不可能在一条水平线上,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绘画也不例外。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提高每个幼儿的绘画能力。在幼儿绘画时,我除了巡回指导,还要坚持对每一个幼儿的作品都要个别指导,根据幼儿的绘画水平,在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后提出不足或需要补充的地方,对于绘画水平较弱的幼儿,我重点指导色彩的均匀度和色彩搭配;对于绘画能力中等的幼儿,我重点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丰富作品的内容;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我重点在于启发和鼓励幼儿作品要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化。

三、注重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活动是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方式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让幼儿相互评价或者师幼共同评价。小班幼儿年龄小,主要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中班采用师幼评价的方式,先让幼儿评价,教师再补充;大班主要采用幼儿评价的方式,让幼儿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的评价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幼儿,多个侧面地发现幼儿的特点、优势,尊重幼儿、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为幼儿绘画创设良好的环境

环境是良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渗透作用,积极创设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

1.创设具有艺术气息的大环境。

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把美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如在墙上布置一些美术作品,收集美术应刷品,把幼儿的作品挂在墙上等等,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情感色彩、具有艺术气息的大环境。尽量做到和谐优美,给幼儿以美的艺术熏陶,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2.投放丰富的绘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