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基础设施落后。困扰农村体育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体育教学资源不足。很多农村小学校没有正规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基本设施,体育场都是土地,地面不平,场地情况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学校的体育器材也不足,一个学校只有几个篮球、排球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只能根据学校的体育器材情况来安排体育教学,大部分体育教学都是以长跑、基本体操等比较容易进行的项目为主。如何解决农村小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充分的重视。
2、学生体育教学认识不足。通过对农村小学生体育课学习现状调查发现,学生的体育学习认识较差,对体育课学习不重视。小学生好动,不喜欢教师教授的体操、队列等基本教学内容,喜欢自由活动。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都转移到城市学习,当地农村小学人数急剧下降,很多学校一个班只有10几名学生,体育教学只能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学习,这些现象都是困扰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问题。
3、体育教师缺乏。体育教师缺乏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现实问题,农村体育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学条件艰苦,待遇低,很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进行工作,造成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个别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教学的质量很难保证。再者,农村小学现有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与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落后,科研水平较弱。如何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进行支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
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1、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以实施素质教学为导向,逐步改革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全面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保证。加强宣传教学,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的影响,改变体育教学的态度,真正的将体育教学放在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保证体育教学的开展。
2、优化农村小学体育的基础设施。加强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改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加强多样化的体育场地建设,完善体育教学需要的基础器材,满足体育教学对体育器械的需要,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农村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缓解农村体育教师不足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吸引更多的体育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考评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行改革。加强农村小学体育科研的进行,制定适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道路。
三、小结
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学校和老师对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但我们要知道体育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二是学校体育课是科技兴体的需要;三是学校体育课是实现培养终身体育和壮大群众体育队伍的需要。所以浅析如何深化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面对这样的形势,对此我有以下的看法:
一、确立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更新体育教学教育观
1、体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训。所以笔者认为,现在的体育教学就要对过去那种传习性的教学方式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体育教学的任务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技术,还必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授知识与掌握技能来让学生的智力和体育能力得到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能力,主要是指独立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它还包括教书育人这一与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相关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的体育教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众多信息和方法中辨别信息,选择方法,以及运用信息,使学生在用各种各样的思路方法中,结合实际找出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在上训练课的时候,也应有一个思路和方法的问题,而不能光有体力的投入。
2、树立“全校教育”的观点。随着现代生产的自动化和微电脑的作用,生产者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身体活动不足症”将成为社会的问题。所以,对体育的需要不是简单的、低级的“生存需要”,而是从较高层次“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体育必将走向社会所以,体育教育应在全校普及,成为“全校教育”。
3、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以现代教育论的观点为依据,学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为终身受益于体育获得丰富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学校体育必须成为“终身体育”。
4、树立“主动体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体育的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的要求。体育的基本手段是运动,而运动的主体和客观都属于人的自身,所以,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体育区别于其它活动的固有特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其它学科知识技能都是在就业后才能对社会做贡献,而体育文化对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挥积极作用。所以,体育活动的进行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基础上。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一样。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的就是强烈的好奇心。例如,笔者在前滚翻教学中是这样开始的:“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笔者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到这,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学习兴趣自然就来了。所以,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必须合理使用教材,提高教材难度。所以编写教材,应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调整补充新内容,以适教学改革的需要。原来一年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是以田径、体操为主的“拼盘式”体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对学生的身心缺乏认识,因此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既难掌握又难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改为活动性、对抗性、集团性强的蓝、排、足球为主教材,以个人容易实行、对锻炼身体价值又较好的项目(如太极拳、跑步 锻炼),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较理想的运动项目。这样和二、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做到一定程度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技能、基础体育知识水平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上课,这样基本上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的原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青年教师比例几乎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使青年教师抓紧业务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体现在:
1、要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融洽的师生情感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以温暖。
2、要利用精彩的语言,巧妙地进行新课学习。培养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新课学习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感,我们要利用其“童心”、“童趣”、“童语”去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组织学生感兴趣并且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低年级教学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学生非常熟识和喜爱的小鸡、小猫等小动物编成故事内容,进行教学。
4、学校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科研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与国外相比,体育实践工作不逊于国外体育先进国家,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工作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研究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之体育教师实践工作负担较重,体育科研条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难以进行专题研究,所以我国的理论研究比较落后。要搞好科研工作,我认为要领导重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选择既能促进教学的实践工作,又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四、学校要制定管理办法来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
一、实施“走教制”与“一科多师”模式的目的意义能更好盘活现有师资资源,让现有师资与场地进一步得到优化。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保障。实施走教制:即“一师多校”可以破解各村小学师资结构问题。构建一科多个板块模式,可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效率。实施“两项”改革将有利于体育教育教学大纲与课程的落实。
二、实施村级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
现行有关政策支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扎实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辅助活动的通知》(渝教基〔2012〕66号)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试行)》的通知、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村小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教委《关于开展“体育、体育、科技2+2”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管理规定等,以及“领雁工程”、“支教工程”的实施为依据。
三、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的策略
(一)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成立片区体育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校长为核心成员,其职责是加强组织保障,协调各校师资配备情况;二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为核心成员,负责收集整理过程资料,加强“一师多校”、“一科多模”的研究;三是成立课程资源开发小组,体育教育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负责根据农村镇片区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重新对课程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开发,进一步挖掘、整理、创编教材,让其更有利于一线实际教学。
(二)实施办法
一个体育老师承担三所或三所以上学校教学。将体育学科分解成若干板块,一位老师根据自身特长从事一个或多个板块教学。这样,既能弥补体育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师资水平得到最大优化,时间分配更趋合理。应用资源共享,推动均衡发展。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将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也纳入之中。形成“一师多校、资源共享”的格局。推行专职与兼职结合,跨学科结合等模式指导课外体育教育活动,使活动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统一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开发
1、精研课标对特色资源进行开发;2、推行体育教育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3、重组教材编写,按低、中、高、(若干个体系)统一编制:打破现有对学校和学生的考核的模式,做到几统一即《XX镇小学体育教育实施计划》、《XX镇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评价标准》、《XX镇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考试大纲》、《XX镇小学体育教育与课程计划》做到计划统一,在此过程中推行体育教育中心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
(四)组织人员重新开发村级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资源
1、做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1)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补充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村级小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具有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充实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请镇或县民间“能人”、“艺人”指导。可以作为大间操活动的形式,这一做法可以丰富活动内容,陶冶学生情操。(2)改进部分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造部分器材,可以使体育项目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更利于实现全体参与,全面发展。如简易“球操”“彩带操”。有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很受小学生喜爱,村校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适当选用。例如,健美操、广播操、舞蹈等项目。注意应当使其成为参与性强、健康、安全的课程内容。把校本体育教育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补充。
2、做好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1)提倡一师多能。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体育特长,如有的教师在学生时代受过较好的体育训练,有较好的体育特长。可以让这样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工作或者教某个体育项目。或者让有特长教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还可以让爱体育教学的教师再投师学艺或自学成才。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带头人,承担起全校体育教学工作。(2)采用“一师多校”,在村小人数较少班级合班上课。“一师多校”就是让有专业知识有体育专长的教师采用流动教学方式,承担几个比较集中村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采用合班上课:就是采用多年级同班上大课形式,相邻年级合班上课(小学可按低、中、高学段),缓解编制紧张和体育教育师资缺乏问题。
3、做好体育教育设施资源的开发。(1)制作简易体育教育器材,各乡村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利用废旧物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2)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一物多用。根据器材特点确定其多种功能,如小皮球可用来编排球操,踢足球,也可以用做投掷,也可以用投篮,做标志物等。跳绳,可以做绳操、棍棒操、绳投掷、拉网游戏、踩龙尾、绳舞等。(3)合理使用场地器材,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处理好“利用”与“安全”,“使用”与“保养”的关系,认真考察统筹规划。
4、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开发行走课堂:周边秀美的山川,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古迹等,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教育活动。
5、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开发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他们的体育教育知识。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提高“课改”意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只要我们坚持深入研究和尝试,一定会探索出适应乡镇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让农村体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体育教育主题月:如:田径、韵律健美操、跳绳踢毽等。健全统一的体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个体系:学生操行评定、出勤率、参与率、课外运动、体育知识等评价标准。开展“体育之星”评比体系。班级星级评比、校级星级评比、学区级星级评比。建立健全三级评比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最终形成激励机制。整合师资、整合班级实施板块教学。村完小相邻年级(低中高)合班上课。体操体育类进行大课堂教学,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在学生中常年推行“2+2”模式即有两项体育爱好、有一项体育专长、写一手好字。
四、重视与多项相关工作相结合,借势推进多渠道筹措经费是保障体育教育与课改顺利推行的必要条件。成立课题组收集过程资料。同以下相关工作相结合。
篇4
摘 要 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在进行改革中,不仅要着重于文化课的改革,还要着重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但是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本文则是从这些方面分析了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教学 改革 问题 对策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文化课的成绩和素养,还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体育课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但是中小学的体育课还明显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跟风现象和形式主义,使得我国的体育教育一直无法得到提高。我国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老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考试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作为主体,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本文对中小学体育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
虽然我国正在进行体育改革,但是有一部分学校只是做了表面功夫,没有把改革落实到具体情况上,导致我国的中小学生并没有激发出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因为老师的教学观念一直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老师的教育观念一直没有改变?这是因为我国一直忽视体育教育,而且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老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无法把重心全部放到体育教学中,这就使得我国的体育改革流于形式,一直没有得到落实。
(二)教学方法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一直把老师当做课堂的主体,而学生是负责执行老师的任务的客体,其实这个教学方法是不对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而老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老师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而不是给所有的学生安排相同的课堂任务,而是安排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争取满足每一位学生的真实需求。
(三)教学评价
我国中小学体育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积极性,而采用统一的评价方法既缺乏激励性,又缺乏公平性。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检验,更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手段。考试要求对所有的学生都公平,而采取统一的考试制度,就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学生公平,同时也失去了激励学生的意义,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是有意义的,从而让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越来越少。
二、针对问题要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老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原则。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过于重视知识点和运动技巧的传授,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完全忽略了体育课的真实意义。老师应该在体育课上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要过分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要多重视学生的进步程度,而且老师要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多练习,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最初目的,真正提高W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学校的领导者要让体育老师真正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真正体现到体育教学中。
(二)优化教学方法
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练习。而在体育改革中,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跟着老师练习变为自主练习。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所以说,老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满足学生要求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或是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出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改变考核方法
要想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就要改变体育课的考核方法,让那些一直进行刻苦学习、经常锻炼,但是却无法获得好的体育成绩的学生获得一个公正的成绩;而对那部分不用锻炼就可以凭借先天优势获得高成绩的学生可以适当调低成绩,真正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体育成绩不仅仅要看最后的考试成绩,还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做出评价,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他们应该获得的成绩,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从考核成绩中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回报成正比,看到新的目标和动力,这才是中小学体育改革的目的。
体育教学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而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时,把改革落到实处,而不是一直空喊口号,让老师真正把体育改革落实下来。而且学校要考虑到老师进行改革的困难之处,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老师帮助。学校的体育专家要深入到体育改革中,切实体验体育改革遇到的难点,并且帮助老师解决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加强对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指导,让老师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真正提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志山.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3.10(3):102-104.
篇5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本文从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三方面阐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为加强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能力。
1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状态、心理素质健康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三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加强身体素质,使身心豁达,同时还能够培养人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体育锻炼中通过拉伸身体的各个器官能够改善学生的血液循环能力,增强身体体能,对于改善学生的神经生理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骨骼、关节等各方面充分的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练就强壮的体魄,对增强学生的抵抗能力、增强学生抵御疾病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肌肉和骨关节得到锻炼与拉伸还有利于促进人体能钙元素储存,对预防骨质疏松等常见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体育锻炼在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还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对控制体重增强身体机能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具有紧密的联系。
其次,体育锻炼的方式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室内外各种运动进行体育锻炼,人们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方式时对该体育锻炼方式具有较强烈的兴趣,因此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体育锻炼给其带来的快乐,对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缓解了学习压力,消除了学习中的焦虑情绪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体育锻炼还有效的促进了脑部血液循环,增强了人们的肺活量,通过体育锻炼使人们获得了大量的氧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因此体育锻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三,在体育锻炼中学生会遇到体能及身体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体育锻炼并在体育锻炼中解决困难,才能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竞争性的体育教学,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的参与竞争,正确的面对竞争中的失败与成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体育与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体育与健康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2.1教学结合实际培养体育与健康的意识
在中小学体育教學中将教学结合实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意识,体育教学结合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意识。例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肥胖者与体重正常者和体育锻炼的程度来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教学展开之前教师要搜集足够的资料,证明健康与体育的关系,将肥胖者缺乏体育锻炼,体重正常者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进行比较,以此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
2.2加强体能训练教学增强学生健康体魄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来锻炼健康强壮的体魄,以增强身体素质,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采取体能竞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能,例如800米接力以及个人400米竞赛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体能,学生为了引起教师与其他学生的关注与认可,进行自主锻炼以此提高自身的体能,为在课堂中的良好表现做好准备,充分的增强了学生的健康体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2.3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3]。例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广场舞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授学生体操时,将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广场,学生在和广场中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意识,学生积极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有效的提高了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同时学生通过与参与广场舞的老年人们相对比,深刻意识到体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综上所述,基于体育与健康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通过加强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激发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意识,为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促进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徐耀林.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J].学周刊.2013(03)
[2]沈丽群,季浏.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系统工程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3(02)
篇6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改革 学生素质
一、激发运动兴趣,加强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实践学校体育总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学校体育总目标多向发展,体育教学任务也在不断拓展,它不仅强调近期效益,而且追求长远效益。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欣赏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体育教学,让小学生模仿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活动训练,长期坚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体育水平。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体育竞赛活动项目的观摩与欣赏,体会运动过程中的美感与力量,培养新一代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探索促进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民族传统优秀体育项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在扎实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工夫下在开拓创新方面。要特别注意,必须强化传统体育教学的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必须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因为,体育器材再先进,要靠人去操作实践运用;教学条件再好,没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在小学体育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关键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主要是完成基础的训练和指导工作,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体育教师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在做好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给予特定的重点培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更有价值,因为对于体育来说,加强锻炼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重点培养有体育潜力的学生,做到以点带面,扶优扶强,最终提高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
二、发挥个体优势,促进整体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合作训练。主要对体育教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尝试,在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动作基础上,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熟练整套动作要领,并提高每个动作技术的质量,同时带动对整套动作还不够熟悉及规范的同学一起进步。因此,教师要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帮助,促进学生团结合作。在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主要原因是学生本身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兴趣,教师的鼓励、奖励不够多等。学生熟练程度不够,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教的动作不够细致入微,不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学习动作要领。教师对体育运动骨干的培养力度略为欠缺。由于平时教师对体育骨干的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够,导致班级以小组为单位体育项目练习时,个别小组练习效果不是很好,动作技术要领提高不明显。同时,小组练习时发现三三两两学生乘机讲空话,自娱自乐,影响了班级其他学生的练习进程。体育运动是融民族文化和体育课程教学为一体的,虽然在教学中出现以上问题,但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该课程会受到更多学生的喜欢,教学成果会越来越显著。
三、倡导集体观念,注重素质培养
篇7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 教学改革 调查 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等不断变化,体育教学改革又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也要学习新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旧观念,接受新事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文通过对济源市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济源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生,其中以体育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并对200多名不同职称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济源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问卷调查”;同时深入学校对学校骨干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且针对济源市中小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调查时间为2008年3月1——15日,本调查主要针对济源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其中教师问卷20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97.5%;学生问卷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96%。问卷的可信度检验采用小范围重测法,结果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可信度。
2.2.2逻辑分析法
本文采用演绎、归纳、综合、分析、比较等方法,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力求论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分有力。
2.23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的体育现状
3.1.1中小学生对体育课重要性认识的调查情况
男女生对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无明显差异,有29.5%和43.8%的学生认为体育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是重要和较重要的,只有9.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和7.5%的人认为不重要。
3.1.2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的调查情况
除体育课学生们利用闲暇时间锻炼身体的意识不够,而同时发现男生比女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要强,近有一半的女同学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注意或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对此体育教师要进行指导,让学生们逐渐养成课外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3.1.3影响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因素的调查
结果表明: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是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受教学条件及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影响,不能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项目,只局限个别传统的体育项目。没人一起锻炼也占很大一部分,究其原因:其一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需多人合作完成的健身项目;其二在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健身意识尚未形成,健身习惯还未养成,喜欢锻炼的学生找不到志同道合者。因怕晒怕累怕出汗不参加锻炼以女生为主,并且占女生比例最多。
3.2学校的教学管理
3.2.1教学设施情况
从调查中得知,大多数体育教学条件简陋,只有几个学校有400米田径场地,89.8%的学校田径场地在300米以下,大部分学校田径场地里面是篮球场,21.2%的学校有一个到两个排球场地,只有少数学校有足球场地,大部分学校田径场地的外面有乒乓球场地,从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场地狭小,不能保证教学需要。体育器材严重紧缺,学校每年只添制几个篮球和一两个排球,其它器材很少添制,像单杠、双杠等器材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城镇学校明显好于农村学校。
3.2.2教学领导
济源市中小学体育工作主要是由副校长或其它中层领导分管,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往只有19.3%的学校领导能经常参加体育教研组工作会议,大多数学校领导只是偶尔参加或不参加体育教研组工作会议,对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予以解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经过这几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的关注程度也有明显的改变。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能选取更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也能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1.2对于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而影响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大因素就是学习兴趣性不高。同时部分学生因为缺乏体育兴趣、没时间、没有场地、怕累怕晒等因素,除了体育课堂上进行练习,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较少,这其中女生多于男生。
4.1.3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改革中主要困难是:缺乏教学条件(占75.3%)、缺乏经费保障(占78.5%)等方面,还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领导支持(占65.1%)、缺乏培训(占50.4%)、缺乏指导交流机会(占43.7%)、其他原因等。这说明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缺乏硬件支持和领导支持仍是最大的问题和困难,体育教师也非常渴望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培训和交流,希望能够尽量多地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导和政策保障。而其中城镇学校明显好于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明显好于兼职体育教师。
5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期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学校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有效过程。高校体育是培养现代合格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完整的个性、机敏的应变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在终身体育教育中,高校体育是最后一个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高校体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及归纳演绎等方法,对近年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进行总结,提出相关措施,以期为新疆高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实践进程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与方法落后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用着前苏联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重技术轻理论,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偏重于竞技体育,而忽视了体育文化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影响以及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沿袭“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没有选择权和自。教师按同一教学模式去衡量和评价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过分地强调统一性和规律性,忽视了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因而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逃避体育课,久而久之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高校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是按照旧《纲要》要求来设置的,主要由普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大一是普修课,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普及运动技术为主,多以教学班为单位分派教师上课。二年级以选修课为主,可以按照个人意愿选课。三、四年级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选修课,大部分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就内容设置来看,大学阶段还是沿用了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一定的弊端,结果是体育内在性质没有很好地挖掘,至今也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体育学科知识,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体育需求,造成了一种怪现象的出现,就是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3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教学的目标即教学的目的、宗旨和趋向。其主要突出的是教学的育人目标。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多是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遵循常规体育教学的思路,有序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尽管教学考虑到个体的兴趣,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学形式的变换,而在于教学的目标不确定,让学生掌握和提高现有的运动技巧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运动技术,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教学的中心环节与现实脱离,忽视最基本的运动目标,忽略了健身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教学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晰的表现。
4教师缺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
教师是一切改革措施和方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体育教学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与时俱进,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学习相关法规、文件,共同讨论和交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学术观点,以便做到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确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只注重阶段效益,经历了从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能力教育、竞技教育、快乐教育之后,直到本世纪九十年代,终身体育思想才逐渐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因为起步较晚,又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一纲要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给各级各类学校留出了较大的研究和讨论空间,同时也为在全国各类学校实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终身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高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变化正确地定位,主要方向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宗旨。在高校终身体育理念做指导的定位,进一步确立了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措施、方向和发展思路。终身体育理念对体育的地位、角色及功能作用的确认,对高校体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高校体育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充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教育部1990年制订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于2002年7月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制订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依据以上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识规律,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确定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健康性与知识性、继承性与时代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目的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力求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体系。体育课程建设应以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者结合体为重点,广泛开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课程内容。体育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其整体性、连贯性,从长远角度考虑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使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运动方法训练相结合。体育课程必须强调其实用性,使得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走出校门仍具有运动意识,积极参与健身运动。
3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为培养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并获得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即体现“多功能”的特点。让每一位大学生能找到自己参与运动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运动项目,这是使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最好前提。提倡“人人参与、人人争优”,正面引导学生,使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贴近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效果。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体育运动负荷,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掌握健身的技能方法,以及使学生学会“自主、自练、自评”的方法,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体育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出发,对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了新的要求。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描述性的、弹性的居多,硬性指标较少,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4加大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待教学改革持不同的态度,同时在接受的程度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全员培训和进修学习,要把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师这个群体能在较短时间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下,要尽可能多地投入经费,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教师必须克服自身缺点,积极主动去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积极优化教学理念和师生关系。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可有力地促进教师重学习、重反思、重实践、重研讨的教研风气的形成,还可以让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和新教师进行辅导,教学“一帮一”,互相观摩,共同研讨教学。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观摩课和说课比赛交流经验等活动,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改革正在新疆高校全面开展,体育教学目标除应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以及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重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度,利用高校现有体育设施,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适当增加符合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扩展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领域,并适当开设一些适合运动水平偏低学生的项目,以多样化的内容与组织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使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掌握2到3项运动技术。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引进人才资源,自学、培训一起抓,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使教师熟悉教学业务,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注重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坚.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2):6.
[3]赵升,范凯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61.
[4]张红坚,等.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9(3):65.
[5]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6]赫冀成.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7]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
[8]李飞.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5(1) .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我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立足及抢占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政府为应对21世纪挑战,解决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提出的,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从本质上看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发展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在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水平和健康为基本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显然,高校体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要重视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过体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受“英才教育”“功名教育”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校不重视学生体育工作的开展和体育素质的提高,只注重抓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在高级别赛事中夺取金牌为目标,以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依据。(2)“应试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学校体育教育仍以竞技项目为主导,忽视甚至忽略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及特长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受到了严重压抑,学习兴趣不高,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不足。例如:急行跳远中单元教学结束进行考核时,完全采用竞技运动规则进行,采用标准尺寸的踏板考试。学生怕犯规,大大降低了运动水准。此问题不解决,学生在体育课上永远会“身顺而心违”,对体育教材仍然是“学完丢光”。(3)体育教学从高等、中等、初等层次划分不清。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唯有体育课教学出现了重复学习过的教材。例如:“急行跳远”“跨越式跳高”等,这种“一跳到底”“一跨到底”现象是无效的重复劳动,因为教法、手段都极其相似,忽视了体育综合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以及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1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1.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体育教学目标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从以往的重视单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转变到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意识,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要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出发,既要重视“三基”又要重视健康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终身锻炼意识,将学生阶段的学习与未来终身体育相结合。
1.2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基础性、全面性与民族性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学内容是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着高等学校与中小学教材重复、教学模式相同的问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完善,要以服务和服从教学目标为导向来优化教学内容,建立更加科学的体育教材体系。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具有时代特点,体现出多元化、全面性和发展性等内容,要突破体育观的单一生物观念,向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在重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体育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材的创编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相适应,又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身心健康,还要考虑到现有教材、教学内容与中学体育的合理衔接问题。要敢于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从终身体育需要出发来遴选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重新打造符合时代需要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才能使学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由理论形态转化成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1.3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课内外不同教育方式的有机统一
教学进程的设计应摒弃以往“应试教育”的思想,不应当将学生当做“练习机器”去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重复性的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而应当从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动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应以学生的认知体系、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律特点为主来安排教学环节与步骤,而不单单是重视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要变革传统规范化的体育课结构模式,采用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多样互动,提高体育课教学实效性;要打破同一年级数百人上案的体育课形式。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每周上两学时,这对于大多数没有受到过系统体育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当然,学生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等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课内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的培养,课外重视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自练、互教能力的培养。
1.4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向俱乐部制的方向转变
2013—2015年连续3年的全国学生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明显下降,肥胖学生增多,近视眼居高不下,说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的时间少。学生体质的提高,其终身体育观的形成,离不开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这两条重要途径。例如:一部分高校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建立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由学校按照专业体育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能,通过相互学习、互相帮助来促进体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培养他们一定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发展为终身爱好。这一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自主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健身意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早操、运动竞赛等,但必须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开辟一条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第二课堂。
2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
搞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对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存在两多两少现象,即数量多,技术型教师多;技术理论型少,高学历少。特别是教师学历结构相比于其他学科差距甚远。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是未来体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要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在生物、生化、心理、社会、计算机、外语、新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体育相关研究方法,做到一专多能。体育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积极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撰写教学、科研论文,有计划地组织联合攻关,进行热点课题研究,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
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新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内容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认为传统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的模式必须进行改变,要求教师逐步退居二线,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的成型时期,小学体育教师更应该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基本原则,将新的教学理念及课程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使得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因此,教师应该要成功的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转移至体育锻炼中来,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创造性体育锻炼教学。
二、实施多种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喜欢或者是都知道的故事情节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直观形象思维明显高于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情感变化规律等形成一个丰富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情境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为了将直白的教学内容情景化,需要将体育课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天地,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在乐趣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锻炼好身体,同时,达到培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练习“障碍接力”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将之改编为一个“我给送鸡毛信”的小故事。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要穿过多重障碍物,翻越“山坡”、绕过“敌人的封锁”、趟过“小河”,最终将鸡毛信送到由教师扮演的“叔叔”手中。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由于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情境,学生兴致得到激发,不但掌握了需要练习的动作技巧,而且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通过分层教学方式,贴近学生基本特征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就和种花木一样,只有认识了花木的特性之后才能根据不同情况对之进行施肥、浇水。”在教育中这叫做“因材施教”。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都较差,加之情绪波动变化较大,而且身心发育很快,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不能延续传统的“大锅饭”教学方式,而应该在对学生的特点及习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不同的、有区别性的学习任务,彻底解决传统体育教学工作造成的部分学生“吃不了”、部分学生“吃不饱”的局面。其中,在个体差异分析的过程中尤其要对的体质、兴趣等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形成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尽量在教学过程中照顾更多层次的学生。例如,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对学生分组的基础上,对同一个故事情节进行分级,学生只有在完成了基础层次之后才能向高层次学习项目挑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得体育教学工作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层次需求,有利于学生运动习惯以及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通过持续鼓励确保学生进步
由于小学生在思维特征以及个体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十分注重周围人的评价,“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新的课程改革也开始关注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作用,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鼓励学生。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持续进步为导向,积极引导、勉励学生持续进步。
由于体育活动属于典型的体力运动,其在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运动的极限点,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厌倦、疲劳等情绪和生理特征,而这时往往是体育锻炼最见效果的阶段。这时,教师应该从旁鼓励学生,在学生的身体状况运行的基础上,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毅力坚持下来。这样,不但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又锻炼了其自身的意志,使得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同时,在完成一个体育项目的锻炼、上完一节体育课之后,体育教师应该认真的予以总结、归纳,尽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来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表扬。要注意的是,在表扬过程中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细节行为活动作为闪光点进行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举得自己获得了认可、肯定,愉悦感油然而生,这样其将会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加认真,学习更加努力。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创新不应该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具体细节进行更新,通过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方式提高体育教学整体质量,为小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
- 下一篇:校园安全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