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互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06

初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对于初次接触物理学科系统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新奇和高深的。为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们需要在物理教师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整的物理学习理念、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和习惯。作为物理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在当下的教学要求中,物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物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们在学习中探索和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

一般情况下,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物理教师和初中生来说,都是一种刺激和促进的形成因素,双方可以在教学互动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人文性。笔者认为,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意义的探讨,可以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就是笔者对教学互动意义探究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的教学时,应该要意识到学生开始接触物理知识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只有在学习新学科的初始阶段,明确学科的特征和学习的目标,才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极力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借助教学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物理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的教授时,往往需要依赖于课堂的教学互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启发学生们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而教师在互动中也能够直接获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对学生们进行实时地、有针对性的内容的教学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解读物理习题的能力。例如物理教师在教授声音章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现场声音的互动与实验,让学生们真实感受物理课堂教学乐趣的同时,及时深化学生对声音学知识的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相关课本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性的认识。

其次,物理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也能够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互动反馈中,了解自身教学的优点和缺点,进而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快速的解答和改善。初中物理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互动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将教学互动的理念深入到实践中去,才有可能引导初中生们强化对物理系统知识的学习理念,进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另外,物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和课下的时间里,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物理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练习中提高物理成绩,进而达到教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在物理教师通过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外,初中生们在教学互动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思考与探索,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素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

首先,初中生们由于新接触物理学科的学习,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有可能会停留在基础原理和理论的应用上,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物理习题时,往往会陷入到问题的犄角里,从而造成理解的偏差和对物理原理应用的受限。因此,初中生在应对此类问题时,通常也需要认识到在经过自身的思考之后,不需要通过与教师的教学互动,才能扩展对物理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一般情况下,针对此类现象的教学互动,物理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教学指导点到即止,尽量避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解答,从而造成学生对问题思考的不彻底、不全面。

其次,初中生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与班级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的另一种互动模式。初中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让相同物理水平的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讨论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梳理和物理理解与思考过程的借鉴和学习,这往往比教师单纯的方法教授的效果会显得更加直观和深刻。

另外,高水平的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也可以产生影响和榜样的作用,在自身能力范围以内,实现对物理知识和难题解答理解的共同进步。

三、密切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对物理原理知识深化延伸的最直接的表现。其中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实现了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教与学的完善与进步,同时对师生双方而言可以密切彼此之间的教学关系,从而促进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教学质量。

首先,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课堂的教学互动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理解物理原理,并将物理原理应用到实践中的主要表现。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承担着学科传授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直接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往往在教学互动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和印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独立解决物理难题的信心。同时,在密切的师生教学关系中,物理教师也会不断加强对自身的教学要求,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115―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积极主动地学习。笔者认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课前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在课前对课堂上要学的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归纳、理解,理出重点、难点、疑点,有步骤地把教学内容由表入里,从浅到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整个教学的过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备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给学生传递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提取教学精华,在充分了解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的同时,了解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从而结合生活实际,设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分层次设计作业,使教学更有效率。

二、巧妙设置悬念

在教学中,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免疫调节”的内容之前,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些艾滋病患者发病时间长短与不同病容的照片,让学生想想他们是怎么得上这种顽疾的?是不是HIV病毒破坏了人的健康细胞,使人丧失免疫力?在设置的悬念中,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运用案例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为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师要把平时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情境与案例进行精心设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优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笔者就借用《侏罗纪分园》的图片,让学生看到用恐龙的DNA复制出的活灵活现的恐龙,并让学生想一想在现实生活用恐龙的DNA来复制恐龙主要是为了什么?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教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充满兴趣,并通过学习讨论,充分理解了“基因指У鞍椎暮铣伞钡闹识。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为了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生物,认识生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教师就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给学生讲授“A、B、O不同血型”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学生从生活中、电视剧中看到的有关亲子鉴定的例子,使学生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

3.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生物知识丰富多彩,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分不清生物中的一些生物知识的假象,容易受到迷惑。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让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进行探究、论证。比如,在学习“激素调节”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一只切除甲状腺的蝌蚪,和另一只正常的蝌蚪一起饲养,进行对比。学生发现切除甲状腺的蝌蚪也变成了大蝌蚪时,再经过论证、分析、推理,消除青蛙全靠激素生长的错误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严谨性,让他们从细微处认识科学,学习生物。

篇3

关键词:教学“错误资源”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错误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或者的无意识的教学偏差,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错误与偏差,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在集体之间进行“错误认识、错误思考、错误探析、错误纠正”等过程而生成的一种课程教学资源。事实上,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尝试错误并便别错误,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就是一次错误的尝试、一种学习方法的创新与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错误的知识进行正视,并通过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错误资源”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具有关调查显示当学生对某一件事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他们的情感领域会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学习意识,他们会主动地参与到与事物的相关探讨中,渴望从探讨中搜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对策的心理倾向。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资源是最贴近于学生的,也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比起教师的讲授,这种来自于学生自主的知识思维探究的结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题,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成效的好坏与否都是以学生的感受的角度出发的。良好的教学情感以及良好的学习情感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情感是课堂教学以及课堂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倘若具备良好的自信心,对于教学成果具有事半功倍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宽容、理解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遭遇需要怀有最大的宽容心以及责任心的与帮助学生理解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帮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并且一点点的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以最饱满、最积极地情绪去面对学习。

3.激发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粗物种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有时候错误“教学资源”往往比争取的教学资源更具教学价值。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呢个中我们常常会被两类问题困扰,一种是学生认为正确的,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问题,另一种是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答,而在集中解答似乎都是正确的问题,累世与这样的问题事实上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提出这种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去激发学生逻辑性思维,是学生烦人思维通过这种问题探讨而发生激烈的碰撞,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以及有效性。

二、利用教学“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善于预计错误,给学生犯错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呢过可能犯的错误进行一个提前的预估并给学生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通过逻辑性的思考以及问题探究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

2.精心地预设错误,引发学生质疑

教学错误资源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错误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错误。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易错知识点以及易错知识解答方法,有意识的去设置一些错误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去进行错误的解答,并提供学生质疑、探讨以及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问题解答思维,并通过问题解析发现错误所在,提高面对问题时的解答能力。

3.及时地扑捉到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已知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教师需要充分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给予相应的学生发言权以及时,通过这种学生间的知识点探讨教师可以及时的去扑捉学生的一些难以扑捉的、以及隐藏较深的错误性的思维,并对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点理解方式进行及时的纠正与辅导,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反思以及自我纠正错误,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三、结束语

“错误资源”相较于“正确资源”具有它自身的独特价值,它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同时,可以通过这种“错误”引导,以及反响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话语权、提问权以及问题解答权,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更进一步践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舸,王璐.利用教学“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2013,(11):12-15.

篇4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每一位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理念的落实与实践最终的场地是课堂,要实现核心理念,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教育、现实教育是科学有效的途径,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层次的教育教学是创造最适合学生教育的最好的选择,教育的最科学的本质是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创造最伟大的教育,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应该使教育的价值追求从理想主义回归实际主义,创造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要实现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工作务必要回到务实求真的层面,要实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分层是一条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实践的有效途径,只有课堂教学这一最主要的阵地进行了科学的有效的分层,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回到新课程分层教育教学的路子上来,整个新课程的实践才能进入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境界中来,因此,要实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素养,教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的分层,要让自己的课堂分层措施与策略具有促进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分层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就是一堂课的施工操作蓝图,教学目标设计的效果决定教师课堂教学进程、实效等很多课堂教学环节的结果,教学目标的三维立体思考是促进新课程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新课程的实施与有效开展,首先就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因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其实是一种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设计,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效果追求取向,是一种对教育的本质的设计与质问。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是备课时的行为,是一种课堂教学前的预备行为,是在对学生比较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设计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思考三维立体目标,又要思考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基础,思考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同样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实现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思考分层,包括知识目标的分层,如难易度、复杂性、量与质的统一等,也思考技能目标的分层,如,对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也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如,爱国情感、热爱科学的情感、爱生活情感、思考情感、思考态度等,教师在目标设计时,可以解体目标,分层目标,具体化目标,让教学目标的相对抽象的表述变得具体,变得容易操作容易实施,这样才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促进与实践。

二、教学过程要有效分层

教学目标有效分层后,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分层要付诸实施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如,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语言的层次、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思考有效分层,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分层的思考与实施,如,知识目标分层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分层就要做好知识认知的渐进性、因果性、并列性等特点,不能一步到位,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教学过程的有效分层要义就在于对一个细化的教学目标的落实要循序渐进,要由表及里,要由点到面,要思考通过增加学生认识的环节、认识的渠道来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准确理解、科学把握,其实,任何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可以细化、分层的,这种教学代表一种递进,代表一种渐行,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

三、课堂提问要有效分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的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高效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提问并没有思考很多,对提问的质量没有科学的认识,随堂的宽泛提问现象相当普遍,没有思考过的提问也大大存在,其实课堂提问没有得到很好的思考的话,课堂教学的效果就降低了一半。

课堂教学提问要实现有效提问,首先要思考问题的分层,一个知识点的问题,教师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知识点的思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问题就给学生不同的思考指导,也就给学生不同的思维训练,如,有些提问训练记忆,有些提问训练推理能力等,教师在提问的分层上,必须对问题的核心有深刻的理解,然后将问题进行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以引起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共鸣与思考。

课堂教学提问的分层还要思考学生对象的分层,如,同样一个问题,教师让什么样的学生来回答也必须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拆解后的几个小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其实,这两种思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对立统一,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问题拆解后给不同的学生训练,或者是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来训练,目标还是一样的,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量体裁衣。

四、课堂讲解要有效分层

课堂讲解有效分层是在质问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在考查教师的语言组织与学生学情掌握情况,教师的讲解关系到关键知识的有效点拨,同样一个内容对任何学生来说,都存在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与认识的过程,教师的讲解分层会科学引导学生对事实、概念、规律等抽象内容的具体认识、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轻松学习与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学科技能,内化学科态度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课堂教学讲解的有效分层,是为学生找寻一种更加容易理解学科知识的途径,许多内容毫不掩饰地说是必须要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方能理解的,这种内容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点拨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分层、内容的递进了,为学生搭好理解的梯子,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引导学生缓缓而行,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化困难为容易,最终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内化价值观与态度。

五、作业布置要有效分层

作业布置是课堂的延伸,但是能不能做到有效延伸,教师就必须面对与思考这一个问题了,目前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以往作业布置都是所有学生一个标准,一个尺度,现在学生的作业普遍有了基础题、提升题、思考题、探究性习题等,从试题的设计上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科学性,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作业这一个关键环节,作业的分层可以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这就相当于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分层调查,从作业完成情况就可以折射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就可以分析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解题能力与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要有效分层

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本质上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的综合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的认识与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业的时候,要做到有效地分层评价。

教师有同样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实现目标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就是衡量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进行“因材施评”,同样的一句话对不同的学生是起不同的作用的,教师的评价实现分层,就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起不同的鼓励作用与促进作用,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不同的对待与理解,教师的不同关爱所发挥的鼓励作用与促进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某种激发,但是同样的激发对其他的学生可能不起作用就是这种情况。

篇5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针对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反思和回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源于认识层面的不到位和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

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学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1.正确解读教材

首先,我们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在细节上应学会推敲,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2.全面把握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尽管在小学数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对此,我们曾提出通过“数学日记”和“师生非教学性对话”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也是影响有效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思考有三:一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二是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一要创设教学有效情境,二要组织教学有效活动,三要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1.创设教学有效情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具体要求,这里不再复述。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又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组织教学有效活动

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依赖”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如何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课程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一、课堂教学主体

1.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看似教师掌握整个课堂的全过程,殊不知学生才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践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则是隐形的,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引导学生发展、指导学习模式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使小学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课程。

2.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教师为提高课堂效率,就要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有了主体意识,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加以引导和指点,教学效率必定会事半功倍。

二、课堂教学环节设置

1.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丰富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初学者――小学生而言是容易掌握的一门课程,但也因为容易而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语文知识及语言的理解、使用能力偏低。语文课堂教学,其中重要的一个步骤是:课堂环节设置。课堂教学设置丰富的环节,有明确的训练点,有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这样针对性高,目的性强,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找准切入点,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教学环节,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由点到线,再扩大到面的学习模式,连贯性强,学生也不会脱节,从而使课堂简洁有效。

2.课堂教学问题设置

在授课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研究课本及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了解对应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不同层次、水平,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实际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将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效结合。首先,要科学把握问题的合理性、适度性、广泛性、挑战性和有效性,既要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目的,又要难易适中。其次,问题的设置要灵活,一样的问题,换个问法,也许达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了。总之,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

1.感知由抽象变直观,生动形象

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的基础是感知,学生不通过感知摄取知识,谈何理解、巩固、运用知识?因为授课对象是小学生,由于他们自己的知识、阅历的限制,而对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不太清楚,形成学习障碍,或理解误差。此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学生难以见到的或想象不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面前,让大量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比较快的速度,摄取较多的感性知识,以提高他们感知和认识教材的效率和强度。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自然风光照片,图文并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象,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活”的情境,感知效果十分明显。或者,在授课结束后,为学生播放相关影片、录像等,可使学生对课文所述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对所涉及的人物形象认识更完整、更丰满。

2.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篇7

一、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会出现盲目教学,教学的方法不适合,教学任务目标不明确,因此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吃透,理解到位,对课程标准要清楚,知道自己要讲哪些内容,所讲这些内容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否则就会出现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说了一堆,致使实效性差,还有就是要有灵活的头脑,处理教材中的难点时,要使难点不难,抽象不难懂。例如,在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许多学生对推导公式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不理解,我在教学时就先给了一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探究:求原点到直线x+y=2的距离,这样许多同学都能说出几种办法来解答,其中有一种就是利用等面积,还有一种是求两垂线交点的坐标,然后再给出一般情况下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就教给了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改前教师教学大都是“一言堂”,而课改后虽有改进却也不能完全脱离旧观念,使课堂教学不能够适应新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就是讲授式,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无兴趣,对知识的产生发展不明白,一天天困惑着,成绩不够理想。相反一些老师更新了观念,调整了教学方法成绩就非常的理想,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设问1:你能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α与α+180°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吗?(此问起点太低),设问2:你能用圆的几何性质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吗?( 此问起点太高,有点深不可测) 。所以我们要不断思考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5.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如果没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就无从授课,试想一下课堂上教师总是出错,学生能满意吗?课堂教学会有实效性吗?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空谈,取得不了任何效果。虽然数学不像物化那样有实用性,不像历史、语文那样有故事性,但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去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决不能语言平淡、面无表情、整节课平铺直叙。应该做到语言既要准确又要生动。其次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钻研、多解题、多于学生沟通,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自然就会仰慕老师,对数学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数学常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和反思中较快的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比单纯的通过枯燥的理论证明得出的结论效果要好的多,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印象也比死记硬背要深刻的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的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必能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3.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说“课上听明白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这恰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片面性、定式性等障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只有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判断函数在区间[23-a-6,2a]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x)=f(-x)得到飞 f(x)为奇函数。教师提问: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时,区间[23-a-6,2a]应满足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发现a=2或a=1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函数为奇函数。

4.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非常重要,他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容量大、时效性强。数学教学每堂课都有随堂练习,可以先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答,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将部分学生的成果加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可及时评价学生,还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课件能够增大每一节课的容量并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等都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不能与教学的优化等同起来,我们还是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该板书的那一部分决不能由多媒体来代替,否则实效性将大大降低。

篇8

一、充分备课和学生预习相结合

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学情,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学生通过老师布置的预习提纲,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参加课堂师生互动学习,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这样,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立足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宗旨,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思维受阻,注意力分散,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对化学失去兴趣,因而教学方法一定要多样化。对于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难度较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分散难点,以帮助学生能够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

1.重视实验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上台代替教师去做,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过滤、萃取、蒸发等演示实验,我都是让学生上成的。

2.多媒体的优化作用

现代教育是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使一些抽象的东西,或者我们做不了的实验具体化,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学习

多鼓励学生,多和同学交流是关怀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能自学就懂的知识坚持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理解的坚持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应组织学生讨论,按教师设计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允许学生在讨论中展开争辩,教师要巡回辅导,多鼓励学生发问,及时答疑、及时引导。

四、注意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篇9

关键词:杜郎口;洋思;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内涵

课堂教学结构即指构成课堂教学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包括教与学占用教学时间长短、教与学的先后顺序等)、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个体学、小组学、全班学)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等。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主要表现为对这些方面的关系或结构进行改革。

二、杜郎口、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核心内容

1.杜郎口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内容可简化为“三三六模式”

(1)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①立体式: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平铺直叙,杜郎口先明确目标,分配任务给学生和小组,课堂建立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整个教学过程呈三维立体式。②大容量:基于对自学的重视和导学案的使用,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不仅有教材内容,还有拓展与提升。课堂上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观念和思想的碰撞,课堂容量远超传统模式。③快节奏:内容丰富了,但时间没有变,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每个环节的节奏,紧扣内容,把握重点,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①预习: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学生提前学习课本知识,互相讨论。②展示:将自学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运用知识,加强对内容的感悟。③反馈:既有学生自我的反思,也有教师针对总体情况进行的补充与强调,对自学模式的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改革老旧模式可以让教学模式更为完善。

(3)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2.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核心内容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地教,使教为学生服务。

(2)教学流程:呈现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学生自学―检测效果―教师点拨―当堂训练。洋思中学的课堂以训练为主线,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效果,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服务,教师应该为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杜郎口、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有效经验

1.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学为本体、教为手段”的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样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地位,自然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与人们如何看待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受赫尔巴特、凯洛夫的教学思想导向,人们将“教学”理解为教师的教授,教师即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自然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是教师施展个人魅力的舞台,学生则是坐在下面的看客。洋思、杜郎口中学的改革都从此方面下手,扭转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把时间还给学生,将黑板留给学生,将讲台让给学生,让教师的教成为辅助学生学的条件与手段,让学生的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与核心。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或组织方式,它涉及教学活动发生的时间、空间、学生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组合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理念下的班级授课制,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与计划性。然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性差异,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不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相对死板,缺乏活力。杜郎口、洋思中学一改单一的全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有机结合起来,自学是基础,每位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一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框架;互学是深化,学生在和组内成员的积极讨论互动中互相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共学是巩固,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课程重难点有清晰的理解。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优势互补,确保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各环节方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

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必然带来教学环节的改变。过去的教学采用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容易脱节。杜郎口、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环节上有同样的特点:在教的内容的选择方面,“以学定教”。杜郎口中学根据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洋思中学则根据学生自学后做练习题的方式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在教与学的先后顺序上,自然体现出“先学后教”思想,将教师教的环节放在学生学的环节之后,“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教了还学不会的也不教”,使得教的活动有了可以生长的土壤,针对不同的土壤,“教”的活动自然也不同。在教与学的时间占有方面,“多学少教”。杜郎口实行“10+35”的时间分配模式,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10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因此,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的自学、小组讨论、展示等,教师在这些环节中起到监督与帮助的作用。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以学论教”。杜郎口中学“六环节”中最后的“达标测评”与洋思中学教学环节中的“当堂作业”实际上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是对教学有效性的唯一评判。

4.改革展示的是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杜郎口、洋思中学虽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但体现的是对整个课堂、学生和教师的重新认识。在对课堂的认识上,采用小组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这样的课堂观念不仅着眼于学生对当前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掌握,更注重能力的开发与未来发展。在对学生的认识上,主张把话语权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服从于学”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对教师的认识上,重新定义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支持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成功模仿借鉴改革的核心往往并不是形式上的学习,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杜郎口、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足之处

1.对教师的关注不足

杜郎口、洋思中学的改革方式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此次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中的“人” 不仅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时间少了,似乎成为课堂的“配角”,受到的关注也大大降低了。然而,公开发言时间的下降并不代表教师作用的下降与任务的减轻。相反,当我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数量庞大、知识水平各异且自控力无法保证的学生群体时,要保证一堂课有序且充满活力而不是乱作一团,就需要教师在讲授行为之外,更多地对学生的自学发挥指导作用(如编写导学案),对课堂自学和讨论活动的组织、观察,捕捉学生自学和讨论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馈评价。这些作用比讲授更为复杂,需要教师更全面地准备教案和具有教学智慧,没有教师全力支持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无法持续下去的。任何教学模式改革都不能减了学生的负,增了教师的担;不能给学生自由却捆住了教师。因此,充分关注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及时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是任何教学模式改革都不能忽视的。

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未得到充分重视

无论是在真实的课堂中还是在视频里,最吸引人的总是热闹的课堂氛围。的确,两所学校的改革成功地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能动学习的工具,但同时,学生的展示越来越像炫耀和表演,而不是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很多学生对导学案和学习材料并没有深入思考,只理解了浅层意思就开始与同学讨论并沉浸其中。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反而让学生难以静下心读书。学生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会过分依赖教学活动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而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值得我们警惕。另外,杜郎口中学的“兵教兵”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固然有好处,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实际上是牺牲了自我学习、自我深化的时间来帮助其他学生。这种模式在整体基础较差的两所学校取得了成效,但对原本基础较好的学校是否能奏效还不得而知。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应当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充分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

3.“10+35”的学习分配不适用于所有科目

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对教师讲授的时间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其不能超过十分钟。然而,不同科目对教师的“发声”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英语需要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教师的示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脱离教师的反复示范的情况下,学生说得越多,效果就会越差。除了不同的科目,同一科目中不同的课程类型对于教师的“讲授”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实验课与习题课,后者显然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讲解。因此,对于不同的科目和课程类型,应当在时间分配方面做出不同的调整,不能简单地整齐划一。

成功的改革,需要各个层面实施者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教师教育理念上的转变或认同。杜郎口、洋思中学颠覆性了课堂教学结构的顺序与关系,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另一种可能,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观念上的颠覆,这些尝试与改变对其他学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也要认识到,这种模式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在模仿借鉴的过程中,要抓住精髓,批判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形成适宜学生发展和富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 科学 课堂 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生活为媒介,将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其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工作的执行者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众多研究者发现,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比其拥有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更直接影响教学水平。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师对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如科学的实证性、观察与推理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对现代科学本质观,如科学方法、负载理论等的理解还处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而且教师对本质观的理解与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关系。因此,要想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还要从教师专业的培养方法入手,从职前教育开始培训,提高教师的职前科学本质理论水平,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二)拓宽教师的科学知识面

除了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进修、培训和讲座。通过进修,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使教师了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教师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通过与其他科学教师、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拓宽教师的科学知识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应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要求,因此改变小学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教师“教”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学”的效果。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很多内容都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使学生直接理解的,并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不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自然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因此,突出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第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二,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创新,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二)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资源、设备的限制,很多实验过程都无法实际操作,导致很多知识点学生都理解不了。现在大部分小学校园都已经配备了电教设施和数据资源库,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某些物理、化学反应,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有较为直观的理解。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第二,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数据资源库和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可将一些科学网站介绍给学生,延伸教学内容,或建立网上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家小学科学课堂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发挥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实际开展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使用大量的信息、实物材料,如课外读物材料、网络信息材料等,这是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在选择这些材料时,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就教材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材组织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