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种类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的种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接融资的种类

篇1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类;重组融合蛋白质类;关节炎;类风湿;难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93.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073-02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fractory or resistant rheumatoid arthritis(RRA) with 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rhTNFR:Fc) protein

CHEN Mei-ling, TAN Zhi-ming, ZOU Shi-yong, HUANG Zhi-yong

(Huizhou Center People's Hospital,Huizhou51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curative effect of refractory or resistant rheumatoid arthritis(RRA) with a 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hTNFR:Fc) protein. Methods:50 cases of RR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5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and 25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25 mg,subcutaneous injection,the second week,for 6 months; control group: placebo 25 mg,subcutaneous injection,the second week,the course of 24 weeks. Evaluation by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Rheumatology (ACR) criteria to be in effect. 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ACR20,ACR50,ACR70 efficiency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s(P

[Key words] Tumor necrosis factors;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s; Arthritis; Rheumatoid; Refractory or resistant; Curative effect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是一种采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重组融合蛋白[1]。它可以特异性结合肿瘤坏死因子(TNF),阻断其与细胞表面TNF受体相互作用,降低其活性[2]。早期应用可阻止关节破坏,降低致残率。“益赛普”是由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研制的rhTNFR:Fc。为研究该药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or resistant rheumatoid arthritis,R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文对50例RRA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2月~2008年1月我院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18岁。入选标准:50例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制定的RA的诊断标准[2];且关节功能为Ⅰ、Ⅱ、Ⅲ级,常规抗风湿慢作用药(羟基氯喹、口服或注射金制剂、巯唑嘌呤、D-青霉胺、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2~4种正规治疗6个月无效且筛查时病情活动。病情活动的指标为:①关节肿胀≥6个;②关节压痛≥6 个;③晨僵持续时间≥45 min;④血沉(魏氏法)≥28 mm/h;⑤C反应蛋白(CRP)≥20 μg/ml。筛查时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改变病情药(DMARDs),需在试验前停用至少4周;如正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则剂量至少已稳定4周;正在口服皮质激素,则剂量(相当于泼尼松的剂量)必须稳定在≤10 mg/d至少已4周。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和血液、内分泌系统病变及病史者;②孕妇、哺乳期妇女;③以前接受过rhTNFR:Fc或研究性药物或生物制剂治疗的;④4周内关节腔内接受过皮质类固醇治疗的;⑤正处于急、慢性感染期间,或既往有活动性结核病史者;⑥恶性肿瘤患者或有家族史的易感人群。

1.2方法

治疗组25例:益赛普25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25例:安慰剂25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24周。

1.3观察指标

患者在第一次用药及在此后第 4、12、24周到医院接受随访。观察指标:休息痛、晨僵、肿胀关节数及肿胀关节指数、握力、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评价、医生评价、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计算各指标的改善百分率。根据各指标的改善百分率进行综合评估。

1.4疗效评估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所制定的ACR20、ACR50、ACR70 来评价疗效[3]。ACR20的反应定义是:患者压痛及肿胀关节数(28个)有20%的改善以及下列5项中至少3项有20%的改善,①受试者评估的疼痛VAS评分;②受试者评估的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③研究者评估的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④健康状况问卷(HAQ);⑤急性期反应物(ESR或CRP)。ACR50、ACR70采用相同的标准分别定义为50%及70%的改善。

1.5安全性评估

试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并记录其强度。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疗效评估

治疗组ACR20、ACR50、ACR70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治疗组发生不良事件6例(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12.0%),见表2。

2.3试验指标比较

治疗4周后,治疗组内自身各项指标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中晨僵改善不明显,两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评价、医生评价和血沉较对照组改善(P

3讨论

在DMARD药物无效的活动性关节炎的患者中,rhTNFR:Fc有很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疾病的活动性。对rhTNFR:Fc的临床反应很迅速,初次给药4周后病情就得到了改善,疗效在6个月研究中持续存在。虽然ACR 20%的应答对明确临床疗效很有用,但是还可以看到更高的数值(50%和70%的ACR应答)和更显著的临床改善。本研究显示,RRA治疗4周后,治疗组中ACR20有效率是64.0%,对照组为0;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中ACR20的有效率达到最高值76.0%,提示rhTNFR:Fc对活动性RAA起效早,具有较理想的疗效。治疗组ACR20、ACR50、ACR70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研究结果一致[3]。药物安全性方面,本研究显示rhTNFR:Fc的主要不良事件为(3例)注射部位局部反应。3例中有6例为一过性,1例继续11 d后消失。局部反应均较轻,无需处理和停药。研究者认为视力下降和睡眠欠佳的不良事件可能与研究药物无关,继续用药,不良事件在用药期间自行消失。白细胞下降为一过性,1周内复查恢复正常。因为RRA是慢性疾病,rhTNFR:Fc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也不能只凭3个或6个月的试验来确定。关于rhTNFR:Fc用于RRA患者安全性的长期开放性的试验已经初步得出结论[4];这项试验表明rhTNFR:Fc在18个月的时候仍有疗效,并且没有发现试验中描述的以外的副作用。综上所述,rhTNFR:Fc能有效改善RRA患者的症状。rhTNFR:Fc在用药4周后即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在第24周rhTNFR:Fc已可获得最好疗效。同时rhTNFR:Fc治疗RR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参考文献]

[1]黄建林,吉洁若,赵丽珂,等.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性和安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7):543-545.

[2]Felson DT,Anderson JJ,Boers M,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preliminary definition of improveme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95,6(4):727-729.

[3]胡大伟,鲍春德,陈顺乐,等.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双盲随机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1):664-668.

[4]American College of heumatology Subcommittee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Guidelines .Guidelines of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2002 update[J]. Arthritis Rheum,2002,6(2):328-346.

篇2

(一)银行业状况

1.金融机构。作为东北地区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的银行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2010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6027个,从业人员总数为104510人,金融资产总量为1634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4%和1.9%,占东北地区的31.3%、30.6%和26%;2011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6154个,从业人员总数为109232人,金融资产总量为1922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5%和1.9%,占东北地区的32%、31.8%和26.4%。

2.存贷款。从2010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及地区分布情况如下:

存款方面。受总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存款增速度放缓,第二、三季度甚至出现新增额度为负的情况。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增速逐月放缓。截至2011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328.4亿元,同比增长11.2%,当年新增1444.6亿元。

贷款方面。2010、2011年黑龙江省贷款运行稳重有升,每月新增贷款额度一、二、三季度较平稳,第四季度出现大规模上涨。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548.7亿元,同比增长19.8%,当年新增1431.1亿元,同比多增189.0亿元。

2010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占全国和东北地区的1.8%和25%,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占1.5%和21.4%,存贷款余额增速低于全国增速水平;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占全国和东北地区的1.8%和25.6%,存款余额在东北地区的占比提高,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和东北地区的1.5%和21.1%,存款余额增速与全国水平的差距缩小,贷款余额增速比上年提高,并且高于全国增速水平。

(二)证券业状况

2010年,全省在股市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证券机构逆势发展,业务种类不断丰富,证券营业网点布局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全省新增上市公司4家,募集资金达到137.4亿元。30家上市公司总资产1295.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9%;2011年,1家公司实现A股上市融资,全省A股上市公司达到30家,总市值1389.6亿元。受股市低迷影响,全年证券业机构股票、基金、债券成交额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从东北地区及黑龙江省证券业发展在四大板块及东北地区的比较看,2010、2011年,东部地区国内上市公司数占全国的比例将近70%;股票和债券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东北地区在四大地区中占比最低,而黑龙江辖内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全国的0.9%,2011年国内股票筹资额更是只占全国的0.4%。因此,总体来看,黑龙江省资本市场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融资能力比较差。

(三)保险业状况

2010年,保险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张,省级以上保险公司达到30家,支公司以下分支机构2448家。全省保险公司资产总计688.3亿元,同比增长24%。全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3.3%,达到343.2亿元;2011年,全省省级以上保险公司机构达到38家,支公司及以下分支机构247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13.3%。发生赔付86.8亿元,同比增长13.5%。

(四)金融市场状况

2010年,黑龙江省直接融资规模扩大,间接融资比重下降,直接融资总量为162.1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创200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比重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债券融资大幅增长,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保持良好势头,中期票据全年融资28亿元,实现历史零的突破。

2010年,黑龙江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累计完成信用拆借155.4亿元,同比下降24.6%,其中拆入资金36.6亿元,拆出资金118.8亿元;债券市场成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交易债券36900.7亿元,同比下降10.7%;票据市场呈总量萎缩、价格上涨的特征,全年票据贴现余额逐月减少,贴现、转贴现利率震荡上行。

到2011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全年完成拆借798.1亿元,同比增长400%。其中,拆入资金728.2亿,同比增长1891%;债券市场共交易债券39552.9亿元,同比增长7.2%,融入资金占比62%;票据融资业务整体呈现萎缩态势,累计票据贴现小幅下降,贴现余额小幅上升,贴现、转贴现利率总体上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有限。

金融机构体系仍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很不充分。金融工具主要是流通中的现金、存款、贷款及结算凭证等信用工具,而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在金融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仍较小。

(二)投融资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严重滞后。

黑龙江省金融资产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比例失调,企业直接融资的参与度较低。

(三)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能力差。

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数量少、规模小,其经济效益较差,与发展经济的客观资金需求相背离;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筹资能力有限,仍主要以国债为主;基金发展停滞,至今尚没设立基金公司总部。

(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较弱。

黑龙江省金融技术和工具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不够,远期、期权、认股权证、可转债等新型金融工具尚未得到发展,对新业务和中间业务研究和开发的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有待拓展,金融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三、促进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状况、现存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立足当地经济,推动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

对省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进行整合,构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民间资本引入金融领域,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民间资本参股进入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此提高全省投融资总量。同时,积极引进区域外金融机构,鼓励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到黑龙江省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活跃黑龙江省金融市场。

(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融资结构。

采取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充分利用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方式融资,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三)保持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扭转金融机构存贷差过大现象。

继续加大对第一产业的信贷投入,提升第二产业的信贷效率,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金融业;动向;金融

近几十年来,金融业的变革一直未曾中断过,其发展动向究竟应该怎样来描述才更加合适,也许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这里,根据金融理论知识、以及接触到的资料和实际情况,初步归纳了金融业发展的十大动向。

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呈现多样化

进入新世纪,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金融机构在办理好存、贷、汇等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加强了金融工具的研制和开发,不断创造出全新特征的新金融工具,且种类多样。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离岸金融、金融远期、股票指数期货、证券交易中的股票指数期权、货币互换(SWAP)、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有的金融机构推出了大面额可转让存款单(CD)、旅行支票、存贷结合的信用卡等金融商品。部分金融机构研发出了贷款转证券、存款转证券、债券转股票或股票转债券等可转换式的金融新产品。还有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存款与保险单间、股票与债券间、基金与证券间等等各种融合式的金融工具。

二、金融体系愈渐完善,表现为多元化

简而言之,金融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快速

发展,金融体系逐渐走上完善,且向着多元化趋势迈进。不仅有各种银行,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银行、综合银行等,而且有很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

近来,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又产生了。有的国家或地区成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有的创立了专门为家庭服务的家庭银行,有的创办了机器受理业务的机器银行。另外,还出现了超越国家或地区界限的跨国银行,强强结合的联盟银行,集银行、保险、租赁、信托和商贸于一体的超大型复合金融机构。此外,新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金融超级商店”或“金融百货大厦”,犹如超级市场一样,里面金融商品品种繁多,能迎合多种需求。

三、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且融资趋向证券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融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直接融资比重开始上升。上升的理由主要是,将来直接融资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它具有间接融资所没有的许多优点。直接融资的一大好处是不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融资的成本较低。其次,直接融资风险较小,避免融资风险过多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分散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融资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的服务效率。但在我国,由于直接融资起步较晚,且金融市场与国外相比还不很发达,再加上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很完善,直接融资在许多地方尚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现在,在金融交易中,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加大。尤其是在国外,更是如此。许多国家的融资甚至脱离了银行这个媒介机构,出现了所谓的“脱媒”一说。也有一些国家,不仅长期资金依赖发行有价证券来融通,有的连短期资金融通也靠有价证券的买卖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进行,且直接融资中证券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四、金融业发展加快,向全球化趋势迈进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金融全球化将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生产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当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管制放松了,金融业务开放了,资本能够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时,金融全球化也就实现了。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很多,但主要表现大约有3种:

(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随着电脑及光纤通讯的发展,几乎全世界连在一起,出现了离岸金融市场,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等国际性金融市场。

(二)金融业务的全球化

金融业务已超越了国界,各种金融机构能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金,经营多种业务。

(三)金融机构的全球化

银行的跨国兼并重组、收购、超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强强结合的跨国联盟金融机构的出现是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五、混业经营是众望所归,但需要一个过渡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经营的某些弊端开始凸现,毕竟分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这就造成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在业务上不能形成互补,也造成了社会公众的长短期资产和负债难以适时转化,妨碍了金融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环境的变化呼唤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金融信息的传播速度、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张能力、金融监管水平都大大提高,使金融机构可以涉足原先没有能力涉足或不敢涉足的非传统领域。另外,混业经营也是分散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需要。从全球大环境看,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但普遍实现混业经营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因为实施混业经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金融市场化程度要高;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法律制度要完善;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的法人治理

结构。

六、金融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且速度很快

全球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金融业也加入了这个潮流。金融业只有以信息技术支撑其发展和创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了把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和人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作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建立具备智能交换的、提供金融经营、管理、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由此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银行的自动柜员机(ATM)、零售店终端机(POS)、自动打印交割信息机等新型产品或服务。这些服务已超越了服务领域与服务时间的限制,它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使金融业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信息,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更迅速地融入世界金融市场这个大氛围。

七、金融监管将更加灵活,且向着国际化方向进军

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中,伴着金融业鲜明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出现了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国际风险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效率,各国加强并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更加灵活有效,且向着国际化趋势迈进。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金融监管将会更灵活。灵活主要是指监管方法的灵活性。有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事前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管等多种监管。

第二,金融监管会更加全面,包括从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甚至到退出市场时的破产清算,都要合理有效地进行监管。

第三,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了维护国际金融业的正常秩序、提高其运作和服务效率,各国开始联手进行金融监管。

八、金融服务将会更加全面,且中间业务呈扩大化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种金融机构需要提供全面的、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才能增强竞争力。另外,金融服务全面化也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利润的需要。因此,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就成为了金融业发展的一种潮流,不仅提供传统的存、贷、汇服务,还有代交水电费、工资、代为理财、提供信息咨询、提供银行担保(如保函)、证券承销、票据发行便利(NIFs)等多种服务。在金融业务全面化的同时,中间业务又呈扩大化趋势,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中间业务,如异地托收承付、信用卡、信托存贷款、信托投融资、委托存贷款、承销债券和股票、金融租赁业务、收付款、清偿债权债务、资产保管、信息咨询、财产评估、保险、资金托管、基金代销等等。

九、金融创新的脚步加快,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出于回避风险、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考虑,金融机构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形成新市场、极力推出金融新工

具、经常提供新服务,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冠以“金融创新”的名号。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它使投融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也突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限制,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局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货币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管制度等多种制度创新。业务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技术、金融市场、金融商品、服务种类等多方面的创新。组织结构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业结构、金融机构及其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十、金融自由化浪潮不可阻挡,将席卷全球

出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有序竞争的考虑,许多国家曾经制定法规对金融业的某些方面如存贷款利率、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进行了限制或管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某些限制或管制已妨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一种新的趋势――金融自由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金融自由化主要体现在:

(一)价格自由化

即取消对存贷款利率、汇率的控制,使其按金融市场的行情自由浮动。

(二)资本流动自由化

放宽或解除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或管制,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动。

(三)金融业务自由化

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可以打破按照传统领域划分的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等进行的行业分工,允许相互进入对方业务领域内经营,甚至还可以跨越到非金融领域,实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四)金融市场自由化

金融机构不但能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而且还可以进军国际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何德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理论前沿,2009(2).

2、任倩.我国银行业经营制度的变迁与混业经营趋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

3、路婷.金融业全面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变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7(5).

4、李海平.融资方式演变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

5、刘伟.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8(1).

6、黄珂.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方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篇4

    在面对民间融资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非法集资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违法吸收资金故意与诈骗故意的判断等疑难问题时,刑法理论往往难以通过全面且有效的论证在刑法规范条文与民间融资现实冲突之间化解个案争议或者弥合制度断裂。对此,笔者认为,刑法理论有必要超越民间融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案件的传统规范思维框架,从此类案件频发的金融动因,即市场融资需求的角度出发,拓展刑法规范分析视野,将所有与民间融资有关的犯罪——融资犯罪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度剖析。融资犯罪是指非法从事融资活动,严重侵害金融市场机制与投资者权益,根据刑法规定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行为。根据非法融资犯罪行为形式以及融资犯罪所侵害的金融市场机制进行区分,融资犯罪包括直接融资犯罪与间接融资犯罪两种类型。直接融资犯罪是融资者与投资者直接就资金吸收与交付非法达成协议,侵犯直接融资市场机制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160条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第179条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罪,第225条非法经营罪以及第192条集资诈骗罪等分别从保护证券发行核准与合规制度、直接融资业务国家许可经营制度以及严厉打击通过发行证券形式诈骗投资者资金等角度对直接融资犯罪进行规制。间接融资犯罪是融资者通过欺骗或者诈骗手段获取金融中介机构资金,或者以金融机构名义从事融资业务或者变相从事融资业务,侵犯间接融资市场机制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175条第3款骗取贷款罪、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225条非法经营罪、第192条集资诈骗罪以及第193条贷款诈骗罪等分别从保护银行存贷款业务许可经营制度与存贷款资金安全以及严厉打击通过公开吸收存款方式诈骗投资者资金等角度对间接融资犯罪进行规制。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融资犯罪,本质上是民间合法融资与投资渠道不畅通、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民间融资中介服务受限制、金融信用与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金融行政法律规范缺位与错位现状下融资主体对刑法规范文本的僭越。然而,我国融资犯罪立法与司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性紊乱,对于涉嫌融资犯罪的行为违法性判断机制在实践操作中受到扭曲,金融风险分配与控制在刑事立法与司法过程中也未引起重视,这实质性地加深了对融资犯罪刑事处罚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公平性的质疑。对此,笔者认为,以融资犯罪的整体规范视角分析当前合法、非法或者构成犯罪的民间融资行为,有助于全面把握我国刑法规制各类直接或者间接融资犯罪的规范功能与结构,动态地考察与反思当前融资监管行政法律规范与融资市场机制刑法规范之间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在融资制度改革①的背景下对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优化融资犯罪刑事处罚规范提出理论前瞻与实践建议。

    融资犯罪刑事控制:结构性紊乱与失衡

    融资是一种支付超过现金的资金成本取得相关资产的金融行为。[5]其中,直接融资是不经由银行等金融中介而通过出售股票、债券等形式直接获得投资者资金;间接融资则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获取金融机构从金融市场中吸收的投资者资金。我国刑法对融资市场及其相关法律制度设置了以四个不同层面的刑法规范为基础的高强度保障机制。第一层次:证券发行核准制度与吸收存款审批制度刑法保障。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同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的规定,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经营吸收公众存款业务,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则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未经核准擅自发行证券或者违反法律规定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分别构成我国刑法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二层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市场的资本权益刑法保障。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基于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的现实需要,融资方获取投资方资金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严重违反证券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有关融资信息披露规则,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骗取贷款罪。第三层次:证券业务与银行业务审批许可经营制度刑法保障。我国对证券与银行业务实行审批许可经营制度,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批准从事股票承销或交易等证券业务或者存贷款、资金结算等银行业务,严重扰乱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市场秩序的,构成非法经营罪。第四层次:投资者与金融机构财产权以及金融安全刑法保障。基于非法占有目的,通过以发行证券、吸收公众存款等形式使用诈骗方法获取投资者资金的,构成集资诈骗罪;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构成贷款诈骗罪。单纯从静态角度分析我国刑法四个层次的融资机制规范保障体系,完全可以得出刑法规制结构完整、罪名配置对称均衡等结论。但是,如果从刑法规范动态运作的角度进行深度解析,可以发现我国融资犯罪刑事控制实践在以下两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其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犯罪偏向性刑事保障。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非法集资类案件5000余起;2011年1月至9月,全国就立案非法集资类案件1300余起,涉案金额达133.8亿元。[6]可见,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为核心的间接融资刑法规范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广泛且深度地予以适用。反观直接融资刑事司法实践,除了以发行证券形式从事集资诈骗以及开展非法证券业务等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与国家金融管制的案件之外,欺诈发行、擅自发行证券等直接针对金融市场投资者实施的直接融资犯罪极少能够予以查处。在近年来仅有的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个案中,不仅融资犯罪者刑事制裁强度较低,而且存在投资者利益无法及时且全面弥补问题。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为代表的间接融资犯罪强化规制与以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为代表的直接融资犯罪低度控制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刻地反映出立法机关基于平等保护融资市场各方合法利益而制定的融资犯罪刑法规范适用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倾向间接融资市场保护的失衡,而间接融资市场实际上是以金融垄断为基础的利益集中平台。其二,融资犯罪主观与客观要件证明压力失调性配置。分析融资犯罪刑法规范体系的纵深结构可知,欺诈发行、擅自发行证券犯罪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骗取贷款罪系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且在行为上表现为欺诈的直接或者间接融资犯罪;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是基于非法占有目的且使用欺诈方法的直接或者间接融资犯罪。欺诈与诈骗、非法融资目的与非法占有目的分别从客观与主观构成要件的角度确定了融资欺诈犯罪与融资诈骗犯罪的界限。只有符合诈骗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主客观双重核心要件的非法融资行为才能认定为融资诈骗犯罪,而其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显然应当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证明过程,故理论上融资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证明压力应当略强于主观构成要件。然而,就现阶段融资犯罪刑法理论与实践中的争议焦点来看,各方观点集中于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与反驳问题[7]。对于诈骗行为的论证存在明显不足,这实际上导致融资犯罪主观构成要件证明压力过大。尽管司法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强调通过客观事实推定非法占有目的,但融资者主观上的犯罪目的更倾向于一个基于个案具体情形下的区别化判断规则论证问题,司法解释有关非法占有目的的规定仍然存在过于原则、过于依赖实质判断或者价值判断、以客观结果机械化反推主观目的等重重弊端。

    融资犯罪刑法规制路径优化:平等保护与压力分散

    当前刑事司法实践高度重视针对侵害间接融资市场机制的融资犯罪的刑事控制,致力于将其认为严重扰乱间接融资金融秩序的行为纳入刑事责任追究程序。反观直接融资市场中的欺诈与诈骗行为,不仅刑事控制强度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民事救济措施,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进行全面的救济。融资市场刑事司法的资源与效率都是有限的,在金融市场信息加速生成的时代背景下,以刑事控制为主导或者核心强力维持金融中介垄断利益的法律规制模式的公平性质疑将愈发明显。调整融资市场的安全性与效率性,更应充分发挥融资市场本身外部性、独立性、效率性的特点,将民事诉讼作为融资市场规范监管的核心机制,而非主要依托刑事司法及其承载的刑罚强0制力频繁介入间接融资市场金融集团利益的刑事控制模式。同时,融资犯罪相关刑法条文本身实际上对融资欺诈犯罪与融资诈骗犯罪之间的界限设定了确定的主观与客观构成要件标准,刑事司法实践应当充分运用准确的司法解释予以深入阐释,不能异化融资犯罪构成要件的应有之义。其一,是否存在诈骗犯罪行为是界分融资欺诈犯罪与融资诈骗犯罪的第一层甄别机制。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贷款诈骗罪、集资诈骗罪与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骗取贷款罪之间在客观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均表现为不同欺骗形式的非法融资行为,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我国刑法融资犯罪条文实际上严格区分诈骗方法与欺诈(欺骗)方法。对于侵害间接融资市场机制的贷款诈骗罪而言,我国刑法第193条明确将诈骗行为类型化为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以及其他与上述行为手段具有同质性的贷款诈骗行为,疑难问题表现为我国刑法第192条以及近期司法解释均未细化规定或者解释的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①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诈骗解释》)第3条尽管将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规定为“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但是,由于《诈骗解释》内容上的原则性以及诈骗犯罪司法解释文本上的频繁更迭性,造成集资诈骗犯罪司法实践习惯性忽视该司法解释对“诈骗方法”的规范解释,从而导致部分存在不符合《诈骗解释》规定的“诈骗方法”情形,在没有经过充分法理论辩的情况下被直接认定为构成集资诈骗犯罪中的诈骗行为。笔者认为,融资诈骗犯罪在客观行为上的实质特征在于编造不存在或者无法成立的资本运作项目或者资金经营计划,以给付高额融资利益为诱饵骗取融资款项。其中,贷款诈骗方法具体表现为隐瞒确定坏账或者高度坏账风险,骗取金融机构贷款;集资诈骗方法具体表现为虚构根本不存在的集资用途或者完全不可能盈利的投资计划,骗取社会公众集资款。因此,司法解释有必要对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予以类型化,建议将以下行为方式认定为诈骗方法:虚构投资项目,以后续投资者资金作为盈利给付先前投资者②;严重资不抵债,编造经营项目,以集资款项归还债务①;恶意建构投资或者经营项目,诱使投资者购买不具有使用价值或者交换价值的实物资产或者金融资产②。其二,应当将客观行为作为核心依据分析与判断融资者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根据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非法集资解释》)第4条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

篇5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各种兼并、重组活动越来越多,参与并购的企业也在不断寻求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并购公司开拓外部融资渠道上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国内企业不仅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同时还通过境外融资渠道取得了大量的资金,采用的融资工具从国际债券、B股、H股、N股到ADR等,通过境外融资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

但从总体情况综合来看,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很完善,企业并购时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集中于使用银行贷款(只能用于非股票交易)和股票融资方式,这些方式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灵活多样。

政策限制导致融资渠道狭窄

政策原因导致的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对融资方式的直接限制。根据《股票发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3条的规定:“任何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根据《公司债券管理条例》第20条规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所筹集的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公司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

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并购是一种在西方普遍使用的并购方式,而由于上市公司一般规模较大,完成并购所需要动用的资金量往往远远超过企业内源融资所能提供的资金能力,所以从金融机构贷款或发行企业债券在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融资渠道。我国为了抑止企业在二级证券市场的风险投机行为而出台的上述规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但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通过二级市场进行正常的并购行为。

除了对融资方式的直接限制,对融资数量的限制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银行贷款实行计划规模管理,直到1998年1月1日起才取消了贷款额度,推行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对企业股票和债券的发行的数量控制则延续的时间更长。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额度管理”阶段(1993年~1995年),对可以上市发行股票的总股数进行控制。

“指标管理”阶段(1996年~2000年),对可以上市的公司数进行控制。

“通道制”阶段(2001年~2004年),对于各个券商在同一时间内最多可以承销的上市公司数进行限制。通道制下股票发行“名额有限”的特点未变。

“保荐制”阶段(2004年10月份以后)。目前保荐制与通道制并行,经过一段时间后,保荐制将全面代替通道制。

可以看出,在保荐制真正推行之前,不论是对发行股票数量的额度控制,还是对上市企业数量的控制,或者是对承销券商发行通道数量的限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抑制了企业通过股市进行融资的能力。

债券融资发展过于缓慢

从我国企业外部直接融资的结构来看,大多数企业偏好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比例过低。从数量上看,中国企业债总量只是美国的万分之四左右。我国企业融资偏好顺序往往是先股权融资,再贷款融资,最后考虑债券融资,造成债券融资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融资者选择融资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融资成本。债券融资由于利息率固定,在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债券利率的情况下,发行债券对企业来说是更为合理的筹资安排。但我国的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税后利润率普遍低下,甚至低于债券利息率,使债券融资效益无法发挥。

其次,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形成典型的“内部人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经营者把股权资金视为无需还本付息的廉价资金,甚至是无成本资金,而债券一般情况下应有的比较成本优势反而成为劣势。

第三,由于部分债券发行公司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自我约束机制,债务成本与其偿债能力不匹配,重发债,轻还债,重筹资,轻管理,造成还本付息的困难,由此造成公众对企业债券市场的信心下降。

第四,国家为加强监管,往往严格控制公司债券的发行,实行计划额度管理,而且审批程序繁琐严格,影响并购融资的时间安排。

第五,国家对企业债券的利率进行管制,利率水平不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决定,不能反映企业的信誉高低,并且与债券的风险不能对应。企业债与国债的利率差异不大,但风险却相差很大,造成国债对企业债的挤出效应。

第六,缺乏二级市场交易制约了公司债券的流通性。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生命线,流通性较差的债券二级市场不能满足更多入市投资者交易的需求,限制了投资者资金的投入,也阻碍了一级市场扩大并购融资债券的发行。

所以,从总体看,目前企业债券的发展还相当缓慢,在直接融资中所占的比例也很低。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直接融资的积极性不高,其目光更多是紧紧盯着发行股票上。这就人为加大了股票市场的筹资压力,同时也使得直接融资路径趋于单一化,不但与国际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格局的发展趋势不符,客观上也使得直接融资较多受制于股票市场的行情涨跌。

拓展企业并购融资渠道

继续发展股票融资?从我国现状来看,股权融资方式仍是企业并购融资发展的主要方向,即要注重发行新股或配股进行融资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借鉴西方市场上常见的定向增发的股票融资方式。

定向增发一般是和换股支付紧密结合使用的,并购公司为进行收购融资而发行新股,以新发行的股票按一定的比例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以完成收购的融资及支付。

由于定向增发和发行新股一样也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并且当新股发行价格低于股票当前市场价格时将使原有股东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并购公司在使用时要进行综合的考虑。

大力发展债券融资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债权融资已成为发达国家公司融资的主要手段,我国在积极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更应重视债券市场的正常发展,使之成为公司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融资工具的多样化及混合使用?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从而获得最好的资金来源。企业在目前比较常用的信贷融资、股票融资等基础工具之外,还应注重对混合型融资工具、特别是可转换债券的开发和使用。

可转换债由于具有在债券及股票两种类型工具之间进行转换的特性,使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灵活的投资选择,所以比较容易筹集资金;同时,由于附带了股票期权,所以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往往低于普通债券.

单纯使用一种融资工具所带来的效应往往比较局限,不足以适应企业并购中复杂的资金需求。因此,应根据并购时的具体情况将多样化的融资工具结合在一起使用,根据对短期、中期、长期资金需要量的不同,以及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资金压力,合理安排各种期限、各种类型融资工具的混合使用,达到最优化的资本结构。

设立并购基金?公司并购基金具有共同基金所共有的“集体投资、专家经营、分散风险、共同受益”的特性,又因其有明确的投资方向而独具特色,是共同基金的创新品种。

篇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杠杆率高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直接融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去杠杆作为五大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明_本文所提的杠杆率概念,一是企业经营的财务杠杆(企业总负债/总资产),二是全社会杠杆率(债务/国内生产总值)。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呈现快速持续上升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日益突出,并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2015年末中国总杠杆率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问题出在杠杆结构上,根据社科院数据,中国国内各部门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远远超过其他部门。不仅在国内,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123.1%,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才是中国债务的突出风险。

一、中国企业高杠杆率成因分析

(一)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银行放宽贷款审核,信贷规模扩张

由于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使得2008~2010年我国杠杆率历史性的攀升。2008~2012年,我国企业负债占GDP的比重从95%上升至125%,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53%上升至60%,产能扩张是以负债率提升作为基础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出现了大幅上升,2008~2014年期间猛增51%。政府的刺激政策大规模增加了存量资金,企业债务激增,已然超过了实体经济应有的发展速度,经济危机下,企业贷款规模如此庞大,但是真正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不足。同时,根据货币中性理论,长期看来,经济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提升,货币刺激结果只能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不可否认,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确实为杠杆率高企埋下了隐患。

(二)银行垄断,市场不完善,直接融资不发达,间接融资规模过大

至2016年9月,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突破219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70.86万亿元)的309%。而同期我国股票总市值约为5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7.62%。我国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导致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同时信贷市场主要由国有大型银行所垄断,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和条件都不成熟,尤其是股权融资发展缓慢,企业不得不依靠银行信贷,企业债券等市场还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直接导致间接融资规模过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反映一国金融体系配置效率是否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由于我国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融资形成了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房地产的火爆、地方债务平台的大幅扩张,银行新增贷款直线上升。

(三)企业发展思路存在偏差,注重短期利益

高杠杆现象主要出现在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地位和优势,中国国有企业规模过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物。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具有强烈的借贷冲动,同时国有企业在金融市场具有相对优势的地位,很容易运用外部金融资源实现自身的扩张。同时,不只国有企业,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同样存在过度举债企业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在没有具体可行性项目之前,便大肆借贷,后期由于经济原因和行业原因,很多项目被淘汰,造成了无法按期还贷。

二、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债转股去杠杆

债转股,即将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关系转换为股权关系,以化解企业的债务,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债转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把享有的企业债权转化为股权的行为,另一种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并将其转换为对债务人国有企业的股权的行为。

债转股能够有效降低高杠杆国企的资产负债率,减轻其还本付息的压力,补充其资本金,是解决企业高杠杆率的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是债转股之后,银行相当于放弃了对企业债务的索偿权,在企业破产清偿顺序上位列最后,所以债转股并不是提高银行清收能力的手段,但相应的,股权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为债转股提供了一定的流动性。而且,债转股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有活力的企业施行债转股。这就对企业信息披露和参与主体的辨别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市场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公认的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级,这也导致了许多市场投资主体对债转股保持观望。

(二)逐步放开并购去杠杆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入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方式。

并购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企业合并手段,其对降低杠杆率的作用是高效的,而我国目前企业兼并的市场条件和法律条件仍需进一步完善,不搞拉郎配,降低政府在并购中的作用,同时,对于某些行业,尤其是资质型行业,放开政府保护,顺应经济走势和市场选择,让市场和企业自己决定并购的方向。

(三)鼓励股权融资――尤其是完善新三板融资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筹资问题;筹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民营企业的定义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企业或者公司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这个词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甚为普遍。

对此,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有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筹资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从融资渠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的几乎一片空白;另一方面从贷款条件来看,民企的贷款条件较之大企业严格很多,甚至没有资格获得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只能通过集中家庭亲朋的资金、收取职工社会风险金、社会集资、民间借贷等形式取得,这些资金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筹资使用急与频的特点。也使筹资成本加重,带来较大风险。由于资金的匮乏,企业扩大再生产只能靠缓慢的自我积累,步履艰难,错过了许多发展良机,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一些民营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二)缺乏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民营企业抵押担保不足,抵押担保落实难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民营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地位不同,即使目前的创业板市场,虽然对民营经济开始全面放开,但其设置的门槛太高,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置身于资本市场之外。

(四)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从体制角度来分析,在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外源性融资不仅要面对“规模歧视”,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它们不可避免会受到“所有制歧视”。

(五)民营企业贷款难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不是依照民营经济运行的要求设置的,因此出现了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政出多门,造成了政策混乱,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三、民营企业筹资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建设。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应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重视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及时改进落后的设备技术,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应建立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对融资的要求。

2、拓宽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股份制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制度,其实质是令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化,以利于股权的转让与交易,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

3、建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我国由于创业资本的缺乏,使中小民营企业创立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从国外经验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基金是创业资本的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是带有一定政策性的特定类型的创业投资公司,具有半官方性质,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创业投资资金,要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商业化运作,面向全部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创业投资基金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才能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三)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1、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应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

2、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首先,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其次,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发展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使其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当前可适量增加民营金融机构的数量。

(四)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提示

1、进一步加快现代规范的企业制度建设。还公司制民营企业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自然的直接融资权,尽快建立我国正常的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体系。

2、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首先,大力发展互担保制度;其次,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信用保证制度是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

3、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地向民营企业贷款,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要从税收、财政支出、贷款援助和直接融资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筹资,筹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梁红英.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D].浙江金融,2008.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小企业的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中小企业有将近3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数量98%以上;其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总数的比重接近60%,税收比重为50%左右;提供的城镇就业机会将近80%;发明新产品约占全国总数的75%;发明专利约占全国总数的65%;出口总额约占全国总额的60%。以上数据是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有力证明。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已导致其普遍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1.1融资需求极为迫切

对外贸易企业的每一单业务,其所涉及流程的繁琐程度决定了其经营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其对资金的利用和依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出口贸易中的报价、组织货源、合同履行等环节的资金花费程度较高,进口贸易中拖慢资金回笼进度的流程包括了货物运输、仓储等,整个贸易程序对资金垫付的依赖性可见一斑。中小型外贸企业原本就缺乏较为强大的财力,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它们靠资金垫付维系经营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根据某一线城市银行的统计数据得知,批发业客户在中小型国际业务客户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是由他们的业务类型决定的:他们主要从事对其他环节资金回笼依赖性高、交易频率高、利润低的业务,如自营/进出口等,这也导致了他们资金流动性差,对贷款的需求性极高。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国家实行的外贸经营模式的改革也严重拖低了资金流动性。过去收货款的条件只需满足“货物依照议定的时间和数量抵达仓库,且质量达到既定要求”,而如今,货物运输和到达后卸货的环节非常耗时,把资金回笼的周期增加了数月以上。而进口型企业的运输、到港后的滞港费、仓位费等等方面也增加了资金无法正常周转的程度。上述情况若长期存在,对正常经营运作所产生的冲击是无可估量的,因此,外贸企业融资状况的不乐观程度极有可能影响其或飞黄腾达或坎坷的命运。

1.2融资困难现象普遍

中小型企业获得贸易融资仍具有诸多的障碍:首先,国家根据规模大小对各外贸企业类型进行认定,当中被认定为“中小型”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其次,各银行对其小型客户的贷款门槛设定得很高,他们当中能从贷款中获得足够资金以满足和维持自身经营的可谓凤毛麟角;再次,新兴融资方式并没有被纳入到他们可供选择的范围内,他们依然只能选择传统而单调的方式;最后,融资程序的繁琐程度也大大延长了操作时间,一般长达十多天,更甚者会长达一个月以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是过去百年里首次出现的最为萧条的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市场紧张,活跃程度无法完全恢复,经济回暖依然是一个未来愿景。中国虽然加入了WTO,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仍无法置身事外,避免受到影响和冲击。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独有的特征,比如资金实力不雄厚、财务流动性差、业务范围狭窄单调、缺乏抗压性、抵抗风险的能力脆弱等,所受到的来自世界市场波动的打击更为明显和突出。一方面,由于资金底子薄弱,他们常常没有强大的周转能力以解决赔本亏折、过度囤货、价格协商困难、成本回收期长等难题,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银行也对上述现象加以防范,纷纷通过提高准入条件、设定高标准门槛等方式把大量中小型客户拒之门外。上述情况皆将融资难度大大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命运更陷入不堪境地。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成因

2.1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

与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相关融资服务体系还非常落后,尚未达到体系化、专业化和整体化的水平,目前国内相关信用担保机构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不足以解决当前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52个地方信用保证协会对保证业务的实际代称承担30%的亏损,余下70%则由保险公库负责,这样的分配模式能极大地确保其自身的日常经营运作,促进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建立相关服务体系的紧迫程度和显要程度上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财政方面的扶持和支持工作,但是相关的担保机制仍然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摸索和尝试的时期,留下了诸多有待处理和探究的困境和难题。另外,相关的查核工作、准许标准的要求较高,这也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银行在我国当前金融体制中处于非常霸道的地位,其垄断水平之高、操纵程度之大都使中小企业在信贷业务面前只能无可奈何、望尘莫及。同时,因金融机构多倾向于扶持和关照大型国企,对较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态度极其轻慢和冷落,这种将宝贵的信贷资源极不平衡地分配给前者的现象,也直接导致后者再一次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金融体系也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关于融资的政策性银行,虽然存在着一些对中小企业提供主要融资帮助的小金融机构,但它们的覆盖范围狭窄,辐射区域狭小,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数量稀少,对改变现状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杯水车薪。

2.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直接融资即股权融资,即可以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与融资机构进行协商,确定购买有价证券的交易协议以获取资金。我国对新股发行的监管机制并不宽松,通过上市公司的数量控制来达到监管要求。各地政府对当地的大型公司新股上市发行的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资金问题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致使后者能通过有价证券的发行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近些年来为中小企业分配了一部分直接融资的平台和途径,可惜该举措只能对极个别的产业起作用,例如新型科技和先进技术产业,其他的产业仍然继续处于望洋兴叹的境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将近90%,然而,每年在深交所通过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300家,以其他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数量也不足100家,两者金额总数也不足0.4万亿元人民币。总之,中小企业对间接融资依赖程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造成的。

2.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信用

这一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第一、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系统,缺乏完整化、体系化的内部结构;第二、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也达不到银行的要求,致使银行难以对其财务、经营等方面的实况进行前期调查;第三、资产负债程度高,资金缺乏足够的周转能力和流动能力,导致自身的业务风险、运作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在申请融资时,时常被银行拒于门外;自身素养堪忧,拖欠账款现象普遍,信用危机严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海外应收外汇账款余额高达200亿美元,其中新发生的海外拖欠达数10亿美元,有68%的中小企业曾经因财务信用问题遭受损失。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市场经济建设的举措,此后,只有拥有良好信誉和高信用度的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获得发展,信用度低下、自我监管能力堪忧、拖欠款项现象普遍的企业不仅会使市场金融秩序混乱,还会使我国贸易业务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受严重波动,而且还会断送自己的发展前途。

3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的对策

3.1构建相关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国内出口保险公司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其提供的保单质押或其他担保服务有利于一些缺乏其他质押的中小企业拓宽其融资渠道。但是一些固有弊端还是不容忽视的:因其提供的承保功能有限、种类狭小,对出口方的风险免除程度比较低,导致最近银行对该种融资方式的警惕程度提高,对准入条件也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处理。据此,该业务所起到的难能可贵的积极作用,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只能以“杯水车薪”来形容。因此,国家应构建起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以改变其因无担保无抵押而难以融资的境地。我们应当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国情,参考与学习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相关成果和经验,例如:德国政府在财政方面支持担保机构的成立,担保机构的建立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福音,可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达申请额的60%~80%。具体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一方面,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的完善和建设的脚步,既能使该举措获得制度上的足够支持,又保障相关法律障碍的排除和清扫;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参股的方式参与该机构的出资过程,提高和壮大该机构的信用程度和权威性。第二,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以工信部作为主要的监管机构,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为发展目标,在全国各地级市或县区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到建立过程中,即它自身既可以单独建立该种机构,也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建立该种机构。第三,建立健全的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杜绝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差等等问题,加强数据的完整程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关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从制度监管层面有效防范融资信用危机。第四,完善相关信用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方面的工作应由政府负责。政府应负责促进奖罚分明的监督机制的建设,构建失信应受惩罚、守信应受嘉奖的信用评级体系,将企业表现与评级体系挂钩,供金融机构参考,也可以调动媒体和公众参与到监督活动来,对相关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举报、披露,这样一来,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有助于调动起中小企业守信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明确相关的奖罚机制。这种做法不仅能强调信用的重要性,使中小企业清楚信用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能加强行业秩序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促进良好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形成。

3.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与间接融资相比,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前者不需要如后者那样通过中介(即金融机构)来取得贷款,不仅省去了中间繁琐而复杂的环节和流程,更能避免以往融资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对其的阻碍,所谓的最大障碍,则是指金融机构的高门槛和高要求,它通常是把中小企业拒之于门外的“拦路虎”。由此可见,直接的方式会比间接的方式更省时和省力,有着莫大的有利因素与优势。这方面的相关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具体而言:首先,应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扫清障碍,提高相关核查和审批的效率,完善相关上市制度;其次,推进法人财务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和开拓多种投资方式,如股权投资等。第二,完善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市场的完善,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途径和平台,促进其抓紧机会发展自身、茁壮成长。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纷纷提高对债券市场的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公司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从1997年的29.4%和16.6%迅速上升到2001年的38.1%和31.8%。第三,注重相关金融产品的革新。努力研发多种相关产品,如集合信托、私募债券等。其中对于面向小型企业可以推荐例如票据贴现、典当融资等新方式,因为他们需要资金的数量较少,流转周期也不长,以上方式则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构建直接融资体系和托管相关的渠道,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3.3加强财务管理建设

第一,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团队应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自身监管和约束机制,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不杜撰假报表、假合同,不从事欺诈行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调整人员结构,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第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使财务结构朝着系统化、完整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杜绝会计信息不透明的现象,注重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精确性;与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协助银行关于财务、经营方面的前期调查。第三,不断整合企业的内部结构。摒弃落后的粗放管理模式,积极接受先进的国际经营理念,整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重视信息的公开化,提升科学化管理的程度,以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

3.4注重市场秩序的维护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的中国市场的冲击程度不言而喻,国内外商品市场波动不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遭受了强烈的震荡。为了求发展、谋生存,构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科学规避风险已成为中小企业自身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课题第一,规范行业市场,杜绝恶性竞争。把经营战略的眼光放长远,改变以垄断形式、价格斗争等不良方式竞争的观念,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革新力度,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努力促进和谐、健康的贸易市场的形成。第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关注程度。提高对价格信息的掌握的灵敏度和及时性,选择恰当稳健的交易方式;加强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变动状态和调整活动的实时关注,以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对整体行业风险危机的警惕性,设计科学合理的避险方案,以保护自身、最大化地减低自身承受的风险。

作者:吴薇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光耀,李冰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6).

[2]李琳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32).

[3]曹菲菲.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04).

篇9

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时金融的发展和完善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金融是其必然的产物。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必然要求金融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形成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像我国一样的很多发展中的经济实体而言,资本及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我国的金融市场主要由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三部分构成,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的储蓄效应、投资需求效应及其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能够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且具有种类多样特点的金融工具,以及为金融活动提供基本经济规则的金融市场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总量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二)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投资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资金总量充裕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投向偏好也能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市场的出现及其完善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方便灵活地聚集资金、转移资金、保证资金安全的交易场所,而且金融投资也能够为科技成果在区域间的传播开辟道路。

(三)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即使完成了产业升级和行业转移等结构调整任务,经营机制不完善、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再度出现严重的结构矛盾。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宽泛高效的融资渠道,市场投融资机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而且资产证券化及其流动也使企业在空间布局、产业附着、规模经济和技术层次等方面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工业到90年代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以及新世纪的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可谓不断转换升级,但仍不乏能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的产业,然而这并不符合重新选择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及重新确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经济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必然要求金融领域提供不同于以往的支持方式和力度。

英国政府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此低碳经济、低炭产业、低炭技术等概念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冲击,低碳金融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日益重视起来。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的开发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低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低碳经济为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传统的货币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低碳金融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转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尽管发展低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且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但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还存在着金融机构对二者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才,低碳资本与低碳金融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仅在绿色信贷方面有所进展),金融体系内部和政府相关部门缺少一系列配套服务等问题。

发展低碳金融助推经济发展的建议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仍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降低能源消耗、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可以从金融机构信贷领域、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角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方面做出努力。

(一)金融机构加强专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和人员培养以及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上多下功夫

1.提高对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的认识程度。要全面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完善低碳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只有增强认识才能提高意识,也唯有如此才能时刻明白和了解自身的职责和所应承担的义务。

2.加强专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因事设岗、因人定岗。面对新环境、新任务,金融机构就应当提早且充分地认识到新形势给自身带来的新职责,做到勇于承担的同时还要设置合理且有效的组织机构,并在专业人才的来源与选择、招聘与培训上下功夫,安排最适宜的人选去完成其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3.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因其经营产品的特殊性、经营形式的灵活性为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提供了种类繁多、方式灵活、期限多样的金融工具,但对于当今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市场来说,金融工具的种类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有待于进一步增多和完善,如开办专项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

(二)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作用,加大环保领域的资金投入支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主要包括环保企业)或项目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以此筹集企业或项目发展所需资金。多措并举,除以上措施外应积极鼓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社会捐赠资金等参与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来,逐步放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1.应将我国到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作为具体衡量标准,行业不同减排要求也理应不同,只有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融资;

2.借助政府财政资金的担保杠杆作用构建一套可行性高、实用性强的绿色信贷担保制度,推动环保信贷投入规模的建设;

3.政府部门应设立和壮大环保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专项基金,对环保企业或项目直接进行投资或为那些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或项目提供较为优惠的中长期借款,使其用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设施建设以及环保设备等的投资;

篇10

关键词:非上市;制造业;融资

一、 企业融资简介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融通资金,使企业经营活动各环节之间资金供求达到平衡的过程。从实质上看,企业融资就是企业进行资源配置,通过对各种要素的投入进行组合,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利用率。

企业的资金来源有内部也有外部,因此融资方式按照资本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一)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从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取资金,主要由折旧和留存收益构成,是指企业不断地用自己的储蓄进行投资。内源融资具有自主性、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所以企业在对内源资金的使用期限及用途上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且由于其来源于企业的自由资金,利率相对来说较低或者根本就没有利息,所以还款的风险相对来说也较低。但是内源融资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资金来源有限,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内源融资。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的过程,就是企业吸收别人的储蓄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外源融资的规模比较大,企业可以通过金融中介或发行债券就可以募集到大量资金,因而具有规模效应。企业因此可以采用杠杆效应,能够有效的增加收益,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但是,外源资金的成本很高、风险性也较大。企业无论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还是贷款,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股票和债券融资都会由于市场的不稳定而产生较高的风险。

企业外源融资按是否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 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证券公司或者自己直接向投资者出售股票而得到资金的融资方式,主要指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它借助于股票和债券直接获得资金,可以减少资金的管理成本,降低风险,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 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投资者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有价证券,然后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或购买企业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企业使用,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企业需要资金时,会优先考虑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

二、我国非上市制造业融资现状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经济发展中固然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多数制造业仍是非上市企业,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融资不畅,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部融资现状

内部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内部融资资金通常占有一半以上,而在我国非上市制造业中,这个比例还很低,可供提升的空间还很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留存收益少,积累意识差。

我国非上市制造业大都是中小企业,本身投入少,收益自然就少,交完税后留存收益就所剩不多。而且,这种企业一般自我积累的意识较差,没有长远积累的思想,利润基本上用来分配,很少考虑用利润来弥补资金的不足。有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更谈不上留存积累。

(二)直接融资现状

非上市制造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目前,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困难重重。

1.股权融资

在我国,《公司法》规定,如果股份有限公司想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二是企业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三是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25%以上。四是最近三年公司无重大违法行为。在我国满足这些条件的,绝大多数是大中型企业,大部分的中小企被拒之门外,其中自然包括非上市制造业。所以非上市制造企业不能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进行资金筹集。

2.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非上市制造业进行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贷款的发展。

非上市制造企业债券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行规模。在我国债券的发行规模有严格的要求,非上市制造业等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直接融资。二是国家队债券利息征收所得税。国家明确规定,企业债券利息要上缴所得税,从而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并且非上市制造企业规模小、信用风险大的自身缺陷,使的非上市制造企业的发行额度也很难完成。

(三)间接融资现状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自身规模的限制,我国非上市制造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但由于银行贷款监控和交易成本较高,非上市制造企业资信不良等原因,银行不愿对非上市制造企业提供贷款,非上市制造企业也很难在银行贷到款项。主要表现有:

1. 非上市制造企业贷款总量少

我国银行提供的贷款大部分贷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得到的款项很少,更不用说非上市制造企业。所以,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间接融资是严重不足的。

2. 信贷条件苛刻

国有商业银行通常以乏抵押资产或者财务制度不健全为由拒绝向非上市制造企业提供贷款,还有很多银行对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在日均存款额、负债率、贷款归还率、抵押、股东结构等方面规定了各种标准,将其拒之门外。许多小金融机构虽然能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但限于自身能力有限,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3.申请贷款的拒绝率高

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贷款申请的拒绝率要远远高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IFC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贷款的成功率因企业规模的降低而降低。考虑到非上市制造企业申请到贷款的比例很低,可以得出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从以上非上市制造业融资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内源性融资较为缺乏,外源性融资中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虽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但却受到银行的处处限制。非上市制造业融资困难,会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开,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利润率下滑。所以非上市制造业的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非上市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 非上市制造业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非上市制造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后,我们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对非上市制造企业产生融资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内部原因

非上市制造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信用低,风险高,无法具备与上市公司同等的市场地位。

1. 信用度低

企业信用度的高低与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关,非上市制造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主要原因是:一是非上市制造企业投资规模小并且产出规模也较小。二是非上市制造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弱。非上市制造企业难以承担市场交易中巨额的信息费。三是多数非上市制造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有限,创新能力不行。四是非上市制造企业势单力薄,没有与非上市制造企业竞争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非上市制造企业与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制造企业总是有着较高的经营风险。

2.理财能力缺乏。绝大多数非上市制造企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的管理体制,因而与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以下问题:缺乏缜密的资金使用计划,存货管理缺乏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资金调度能力不强,盲目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注重利润却忽视现金流量的管理。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理财能力的匮乏,进而加剧了非上市制造企业融资的困难。

3.金融意识有待加强

大部分非上市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在改革过程中,自身的角色还没改变过来,金融意识较弱,不会通过新的途径(优化资本结构、重组等)去开辟融资渠道,这不仅会错失良机,还会导致严重的资金困难。

(二)外部原因

1. 经营环境劣化

在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下,国内市场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是买方市场,这对于企业来说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非上市制造企业由于大量存货,而导致财务风险,融资出现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全球化后,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并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依靠条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非上市制造企业缺乏的已不是勇气,而更多的是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法。

2.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措施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很契,非上市制造企业的融资问题就十分凸显。

首先,法律环境不健全,个别非上市制造企业为了获得资金,钻法律空子,通过合并、改制、重组、破产来逃避银行贷款,对此司法部门也束手无策。其次,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没有强而有力的支持政策,中小企业也没有健全的信用担保系统。再次,我国缺少融资的中介机构,在我国,银行基本上是为大企业服务的,像非上市制造企业这样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所以就需要借助融资中介,而我国融资中介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最后,非上市制造企业无法进入资本市场,国家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进入有严格的条件,并且对其发行规模也有严格的要求,大多数非上市制造企业无法满足条件,所以被拒之门外。

四、如何增强非上市制造业融资能力

非上市制造企业因其行业特点与规模限制,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其面对的风险很容易转化为融资风险。因此,要提高非上市制造业的融资能力,必须针对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 完善企业融资环境

首先,健全的资金扶持政策能够为非上市制造企业等中小企业顺利的融资提供法律保护。我国政府在构筑这方面法律政策时应该以全方位为原则,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类型、劳动密集度、资源优势、科技发展程度、外汇程度的不同,确定融资扶持的重点、比例和方式。其次,国家要硬性规定商业银行积极、有效、合理地向非上市制造企业等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并且要求他们采用多种金融工具为这些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最后,国家应加快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信用度低是其融资困难的很主要的原因,建立适合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地应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引发的各种风险和问题。

(二) 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增强非上市制造业的内源融资能力主要依靠的是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留存盈余的比例,不断提高企业本身资本积累的能力。

首先,要增加企业的保留盈余,促进企业自有资本的积累。其次,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内源融资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也是最安全、最可靠的融资方式。企业应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增加保留盈余,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三) 增加直接融资渠道

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手段主要是股权融资,依靠股权融资,企业可以迅速地募集大规模的资金,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非上市制造企业应尽快得到进行股权融资。非上市制造企业要进行股权融资,首先要打破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壁垒,可也通过风险投资、中小企业改制、创业板上市结合,从而使得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都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而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四)争取间接融资机会

当前,我国非上市制造企业融资最困难的是间接融资,但企业并不能因此就放弃间接融资,而是应该积极争取间接融资的机会。

企业可以尝试进行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租赁公司购买企业所需要的设备,在规定的期限内,租赁企业支付租金使用设备,从而使租赁企业获取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方法。非上市制造也采取租赁融资的门槛比较低、可以避免企业大量资金用于一次性投资,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企业也可以用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获得贷款。许多非上市制造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利权,往往无形资产比较大,因此企业可以将无形资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

企业也可以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指企业签发,在以后某个日期银行承兑即可付款的票据。商业承兑汇票的特点是利息低、手续简单。持有票据的企业在到期日前在贴现市场可以随意贴现,需要资金的企业可以立即得到资金,银行在整个融资过程中也不必动用存款,这种融资方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行之有效的方式。(重庆市渝路混凝土有限公司;重庆;400000)

参考文献:

[1] 张璇.中国制造业融资渠道与企业投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2011,4.

[2] 徐媛媛.从“口红效应”看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

[3] 孙杨,史景娜.江苏融资结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日本融资模式为借鉴的江苏制造业融资对策分析[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6,7.

[4] 赵晔,董金阳.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绩效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