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学习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题操作发现结论”式
这种探究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36-8),让学生从拿小棒的过程中探究算法。可这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36-8”怎么算呢?让我们先来用小棒摆摆看。
1.如果是“36-4”你会用小棒摆吗?(从3捆6根的6根中拿去4根)
2.现在是“36-8”,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出现什么情况?(6根不够拿去8根;6减8不够减)
3.“6减8不够减怎么办”,看谁聪明。能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四人一小组,先给学生充分时间,各自用小棒摆,摆后可以说给别人听,也可以听听别人是怎样摆的,再全班交流摆法:
第一种:打开1捆,变成10根,这样散的就有16根,从16根中拿去8根了,还剩8根,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就是2捆8根。
第二种:先从3捆6根中拿去6根,再打开1捆,变成10根,又拿去2根,还剩2捆8根。
第三种:直接打开1捆,变成10根,从这10根中拿去8根,剩下2根,加上原来的2捆6根,合起来是2捆8根。
4.这几种摆法都很好!你们发现这些摆法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都从3捆里拿出1捆打开,变成10根,3种方法拿去8根后,都剩2捆8根。
5.小朋友真能干!你能从不同摆法说说不同的算法吗?
①16-8=8,20+8=28;②36-6=30,30-2=28;
③10-8=2,2+26=28
6.小结:今天我们探究的算题有什么特点?你能给今天探究的内容取个名字吗?
尽管学生操作方法不同,注意引导学生寻求共同点都有打开1捆成10根的过程,再抽象出“退1作10”计算方法共同点。
二、“问题活动交流深化”式
这种探究方式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一个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规律,深化知识。
例如: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中,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实践活动。
第一,独立探索,通过画长方形,体验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1.画一画: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
2.算一算: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周长吗?
3.想一想: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把探索发现的方法贴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得出三种方法:长×2+宽×2=周长;长+长+宽+宽=周长;(长+宽)×2=周长。
第二,小组合作,根据周长画长方形,进一步体验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1.画一画:画周长是12厘米的长方形。
2.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合作学习后,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同桌合作,通过测量进一步体验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1.量一量:测量并标上长度。
2.算一算:算出图形的周长。
3.说一说:计算的方法。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这样引导学生在三次渐进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体验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式
这种探究方式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步:创设情境。先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圆形卡片、直尺和细绳,要求学生想办法测量出这张卡片的周长。接着我又拿出一根细绳,一端系上一个小石块,手拿细绳的另一端轻轻旋转一周,问学生:“石块运动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再问:“现在你有办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学生顿时感到茫然。
第二步:引发猜想。先要求学生用细绳测量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可以再围成原来这个圆,再用多媒体模拟刚才的测量过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量出3个、4个直径,看能否可以围成原来的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是几个圆的直径。此时学生不难猜到:圆的周长可能是三个直径多一点。
第三步:实验验证:要求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大小的圆形卡片,分别测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寻找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得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四步:认识升华: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活动表现后,并告诉学生,今天大家都当了一次数学家,因为早在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算出了圆周率……此时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四、“问题观察比较归纳”式
儿童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理解得比较快。因此,组织学生观察,发挥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教学“有余的除法”时,让学生分小棒:将9根小棒,分成不同堆数,每堆分得根数一样,有几种分法?学生分,教师有意识板书:
每堆1根――可分9堆
每堆3根――可分3堆
每堆9根――可分1堆
每堆2根――可分4堆……1根
每堆4根――可分2堆……1根
每堆5根――可分1堆……4根
每堆6根――可分1堆……3根
每堆7根――可分1堆……2根
篇2
一、优化组织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在适宜的氛围中,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增强合作学习。为此,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个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探究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应该在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例如,在高二学完原电池原理以后,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活泼金属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
(2)活泼金属能否作为原电池的正极?
(3)在镁、铝与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镁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说明理由。
(4)我们能否变换条件,使镁电极得到电子成为原电池的正极,铝失去电子为负极?
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通过点拨引导,迅速产生了灵感和顿悟,立即有学生举手回答,把稀硫酸换成氢氧化钠溶液,活泼金属镁就可以由原电池的负极变换成原电池的正极。教师对学生这种跨越式的思维及时给予激励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三、充分利用实验,引导自主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学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对比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召开“产品展示会”,再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最后有全班同学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四、创设开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创设探究的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所以,探究性的教与学要注重提出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思考。例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两片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铁片和铝片?”学生积极讨论,总结出多种可行的方法,同时也对有关铁、铝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归纳。该题目具有条件开放、思路开放、方法开放和结果开放等特征,对问题做出的多种合理的解答,使发散思维达到求异和创新。
五、适时激励评价,强化自主探究
清代的颜元先生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仍然值得我们好好去深思,咀嚼、体味。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作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予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高度的赞扬,尤其要注意差生,让他们品位、体验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探究性学习。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
更新、创新,以人为中心注重个性多样化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创造的人。知识经济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的实际能力和综合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替代,而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培养创新的精神,训练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相当于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只能在被动和无条件的环境里“求学”;传统的教育基于问题只有惟一正确答案的认识,其功能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惟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这是接受型教育、积累型教育。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世界由一元变为多元,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强。它要求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能够自主地判断、选择、获取和应用信息;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获得信息的主动意识和能力,具有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品质,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这一切是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所不能企及的,必须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实现。只有通过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品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积极向上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探究性学习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必修课,是严谨的科学论断,21世纪需要探究性学习,只有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与同学交流、不断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化学课将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改革不仅会影响学生,也将会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如教材的选材和呈现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都将会随之而发生改变。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新”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地从教的角度来考虑与之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己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各环节的探讨
(一)合理选择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选择合理的探究学习内容是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应综合考虑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精心研究教材。因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在课时和知识内容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非常重要。基于此,一般选择那些在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中要求程度较高的知识作为探究的内容比较合适。当然,有些内容由于受材料和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限制,较难进行探究活动。因此只有教师认真设计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
兴趣,使其乐于进行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开展。如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性学习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创设特定情境的学习策略之中,问题的生成是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不能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无从谈起。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学习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器材、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女孩子,在爬树时不小心摔到地面上,牙齿弄掉了两颗。为了弥补自己牙齿上的不足,这位女孩镶了两颗牙齿,一个是金制的,一个是不锈钢的。但是在几天过后,她感觉到头疼,性情变得非常急躁,偶尔还会失眠。去看医生,却查不出来引起病情的“凶手”。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凶手”的查找,学生们热情地投入了探究性的学习之中,查找原因,并提出了方案进行解决。
(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采取专题讨论、质疑辩论、实验探索、调查讨论等不同形式。如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为分散难点,按得氧失氧~电子得失~电极反应的知识程序,分别在初中、高一、高三不同年级进行教学。在高三复习时,可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从概念到应用都有较完整的认识,形成知识网络。
在组织学习活动中应注意:一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学习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二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留足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时间和空间;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真正进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理想境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活动具有生命的活力
(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给予鼓励外,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在明确了某一学习内容后,如何围绕问题收集材料,如何识别资料的价值,对现有资料如何分析与综合,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应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切实加强“入门”指导、“过程”指导,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和状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努力探索一种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既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把握,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善于运用表扬的工具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
结语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崇高的科学素养,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勇.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4
【关键词】空间解析几何;探究性学习
An study on “Space analytic geometry”exploratory learning method
Aniwar
【Abstract】“Space analytic geometry ”Research-style learning, taking student-inquiry as essential feature, is a form of teaching activity,which b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The paper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Exploratory learning,learing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step,illustrate how to crarry out Research-style learning with examples.
【Key words】space analytic geometry; exploratory study
1. 引言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基地,是知识的殿堂,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核心任务。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社会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然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个问题,结合“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尝试。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倡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相应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的。在英文中,Inquiry的主要意思是:⑴询问、打听。⑵调查、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对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的途径;科学研究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2001年7月教育部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里,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现在 “探究性学习”已从原来的科学学科推广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从原来的高中和大学扩展到现在的小学基础教育,“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已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研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等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它既有课堂探究,也可以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探究。
2. 选择进行“空间解析几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 探究性学习是空间解析几何课堂教学改革后的理想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 ,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这些提出已久,为广大教师熟悉。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空间解析几何”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2.2 课堂教学选用探究方式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是教学的导师,基本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出结论。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置探究情景,建立探究氛围,促进探究发展。学生作为探究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目标开展学习。这样教师就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自我中心”,实现“自我发展”。
2.3 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创新有层次之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发明,大学教育主要是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的学生有了与课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我们教师都应该认为这就是“创新”。教师应及时地鼓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2.4 探究式学习方式能给学生的发展以最大的独立思索空间。探究活动是一个理智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向所有观点开放,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一些见解有多么荒谬,只要是通过学生思考所得,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我校是北疆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肩负着为边疆地区培养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哈萨克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周边地区跨国而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著名游牧民族之一。主要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新疆北部伊犁的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以及新疆东部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哈萨克民族、维吾尔民族作为传统的民族,在其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有关空间解析几何概念的模型与“命题”。比如说哈萨克族的毡房是柱面与锥面的组合而成,哈萨克族的马鞍是双曲抛物面的实际模型,等等。所以笔者认为在民族地区的空间解析几何教学中,可以生活常识为背景,启发学生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更有说服力。
2.5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出现,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而我们所处的学校小数民族学生的薄弱知识基础导致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学习方法单一。下表1是近几年我校数学系学生的入学成绩。
表1
这就更需要我们更新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传统的“知识为本,教师为主”的理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既定程序,逐步转变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培养下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同时也给我们进行探索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
2.6 空间解析几何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探索式教学的可行性。空间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从而把几何问题的讨论,从定性的研究推进到可以计算的定量的层面。把代数的方法引入到几何中来,这就必须把空间的几何结构代数化,这也是空间解析几何的基础。空间解析几何作为中学几何的继续和提高,在大学数学课程学习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的概念繁多,环环相扣,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而且整个课程体系运用的是所谓的公理化的研究方法,即把数学对象归类,从不同质的具体事务或过程中抽取共同的量的关系,作为量基本的公理、性质,再从这里出发,采取统一的观点与方法,进行演绎推理等,从而研究和揭示其新的性质与结论。由于这门课程的特点,给探索式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大量用武的地方。由于概念多,就更要搞清楚来龙去脉,搞清楚由来,搞清楚对以日后学习所起的作用,进行查阅、探究来理解弄懂,让学生真正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完成“空间解析几何”的学习且打好以后学习的基础。
3.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探究性学习模式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内容,可把“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探究性学习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实践型。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既可以从课堂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生活中的数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数学产生于生产,然而随着数学的发展,它的抽象性越来越高,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畏惧感。他们认为数学高不可攀,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也就自然而然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数学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如果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向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方向发展。
(2)讨论型。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在观点的冲突、反思、评判过程中逐步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3)文献型。针对“空间解析几何”课本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探究性课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未能进行充分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方法和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与探究主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学生则通过进一步学习教材、动手实验、图书阅览、网上查询等手段来获取材料,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分析、处理、达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4. 实施步骤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多层面的活动,“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
(1)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开始,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没有问题的提出,探究学习根本无从谈起。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科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提出问题最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的问题来源一般有三个,一个是从教材和合背景材料中发现和建立;二是从教师提供的案例和背景材料中发现和建立;三是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教师应特别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加以研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应该选择“空间解析几何”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要使探究的问题处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和合理经验理解问题中的部分事实和现象,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已有的观念、知识结构受到挑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寻找对策。
(2)开展探究,分析问题。
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很好地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主探索,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发扬学生的创意和其它闪光点。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分析、讨论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把初步的研究成果,必须互相交流、互相倾听、相互学习,怎样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报告、论文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 研讨会等方式加以表达。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了解别人对问题的认识和不同的看法,从而在自我反思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学会了相互接纳、互相赞赏、相互分享和相互帮助。
5. “空间解析几何”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讲完空间解析几何中的第三章后,我让学生寻找了空间中的对称问题的解法。无论哪一类对称,从代数的观点来看,实际上就是一种变换。学生利用解析的方法对空间解析几何中有关的对称问题作了一些探讨,经过查资料,并进行研讨,利用MATLAB编程或几何画板得到问题的结论:
结论1:空间中一点P0(x0,y0,z0)关于给定点P1(x1,y1,z1) 对称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2x1-x0,2y1-y0,2z1-z0)。(证明略)
结论2:空间一点 P0(x0,y0,z0)关于定直线 L:x-x1X=y-y1Y=z-z1Z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tX+x1)-x0,2(tY+y1)-y0,2(tZ+z1)-z0)]其中 t=x0X+y0Y+z0Z-(x1X+y1Y+z1Z)X2+Y2+Z2。(证明略)
结论3:空间一点 P0(x0,y0,z0)关于平面 π:Ax+By+Cz+D=0的对称点 P'0(x'0,y'0,z'0)的坐标为x'0=x0+2Aty'0=y0+2Btz'0=z0+2Zt ,其中 t=Ax0+By0+Cz0+DA2+B2+C2。(证明略)
结论4:空间曲面 Σ:F(x,y,z)=0关于定点P0(x0,y0,z0) 的对称曲面 Σ'的方程是 F(2x0-x,2y0-y,2z0-z)=0.(证明略)
结论5:空间曲面 Σ:F(x,y,z)=0关于定平面Ax+By+Cz+D=0 的对称曲面的方程为F(x-2At,y-2Bt,z-2Ct)=0 ,其中 t=Ax+By+Cz+DA2+B2+C2。(证明略)
结论6:空间曲线C: F1(x,y,z)=0F2(x,y,z)=0关于定点 P0(x0,y0,z0)的对称曲线的方程是 C':F1(2x0-x,2y0-y,2z0-z)=0F2(2x0-x,2y0-y,2z0-z)=0。(证明略)
结论7:空间曲线 C: F1(x,y,z)=0F2(x,y,z)=0关于定平面 Ax+By+Cz+D=0 的对称曲线的方程是 C':F1(x-2At,y-2Bt,z-2Ct)=0F2(x-2At,y-2Bt,z-2Ct)=0)=0其中 t=Ax+By+Cz+DA2+B2+C2。(证明略)
总之,空间解析几何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也深刻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探究中的情趣达到了高峰,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林根,许子道,等。解析几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3] 尤利化。探究性学习在组合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高教论坛,2008,4
篇5
关键词: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lesson is a discipline based on experiment , do the skill that the experiment can train students , temper students to solve The ability of the question. So, in study , seem extremely important to probe into consciously, this text, on the probing into in the scientific experiment Study and discuss the views of several points and a person simply.
Key words: scientific experiment; probing into study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一直是理化生教学研究的手段,更是教学的亮点和重点。“探究性学习”恰似一缕春风,给传统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也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究,使学习的全过程充满无限乐趣和动力。
1储运探究意识——坚定不移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和合作;⑤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强调“获得探究的体验”。从初中科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它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1在生活中质疑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学生的年龄虽然小,说起理由来,却分析得头头是道,颇有几分小行家的味道。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非常重要。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后,要求学生调查了解“曹娥江的水质,并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使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这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自然科学就在自己身边,自然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自然科学的内在需要。
1.2在联系中探究
实验探究本身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提出问题——假设——研究探索——结论——知识重建——能力形成,因此,教师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运用联系的观点,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做实验,然后步步分析,层层深化,最后得到可信的结论,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体现在与生物、物理、计算机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上,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整体的客观世界。在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以根据AgNO2。等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
2摸索探究方法——千方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
2.1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即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多则班级全体参加,少则几个人,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当“铁钉生锈”实验成果拿到学校交流时,学生互相交换自己或小组的心得体会,甚至有学生用了一根刷了油漆的钉子半浸在水中作对比实验。又如学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与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大胆且有创新,除了可以互相交流,还完全可以与教师作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时时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学术小成果。
2.2实验探究
为了巩固探究意识或检验探究效果,学生一直把实验探究作为自己的最爱。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实验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验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加强实验探究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加强实验探究主要途径之二是布置学生课后联想、观察和家庭实验作业,如学生学完《空气》之后,让其联想到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外壳容易生锈,自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这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如就煤里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推论,在“十一”长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调查以烧锅炉提供蒸汽的工厂,到堆放煤的地方去看一看,是否会发现煤周围的地和墙的边缘都被浸染上了一圈淡淡的黄褐色。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学过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反思探究过程——回味深长
实验探究,最注重过程,属于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着和成功。
3.1促成学习方法的实质转变
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克服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在探究性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小设计、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培养了归纳内化知识的能力。如把化学学科活动设计成“化学与社会”讲座的形式,安排了“控制食品的化学污染”、“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无氟冰箱与环境”、“保鲜与化学”、“纳米材料”等热门专题,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激情,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3.2促成价值观的明显提升
篇6
一、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一位俄国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能主动地去认识,去探究。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教师可先准备好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等常见的电池,上课时展示给学生,并提出:这些电池的构造、原理有什么奥秘呢?学生立刻就被各式各样的电池吸引住了,教师自然为学生营造了思索、探究的平台。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扎实学生的探究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自学能力的提高就是我们教的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通过老师指导性的阅读训练,可增强学生的自学信心和自学乐趣。二是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学习方法的训练可先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常规,即实验常规、听课常规、看书常规,作业常规。而后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指导学法,如利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点、线、面、网结构化的学习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的方法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供探究性学习的保障。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挖掘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改看实验为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形式
1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探究。
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化学探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实施。比如,在学习《苯》结构时,我采用了下列方法来体现探究性学习精神的。
(创设问题情境)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生产煤气剩余的一种黏稠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分子式为C6H6,叫作苯。
[提出问题]苯分子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设置系列问题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的控制。
[系列问题1]若苯分子为链状不饱和结构,可能的结构简式怎样呢?学生试写。
[系列问题2]若苯分子为链状不饱和结构,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
[系列问题3]通过实验我们否定了苯的链状结构。若苯分子为多环结构时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思考试写可能的结构简式后教师投影并讲解。
[系列问题4]设想出的这些结构被实验事实一一了,那么苯分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呢?
通过课堂问题探究,并进行实验验证,从不同的角度来推测物质所具有的结构,让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此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能为探究而探究,而应选择适宜探究的课题,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2 化学实验中的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表明了实验性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和独特作用。比如在学习了CO2的性质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CO2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经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设计出了很多实验方案,教师并不评定方案的优劣和是否可行,而是为学生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然后就“袖手旁观”,让实验小组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方案是否可行。我们发现个个跃跃欲试,迫切希望自己的方案是最佳的,实验时都一丝不苟,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每一个实验数据,当实验结束后,教师再评价方案的优劣。其实,化学实验本身就是最佳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性式的根本转变过程。
3 课外活动中的专题探究。
篇7
1 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老树的故事》这篇课文时,笔者将自己扮成老树的样子站在讲台上,让学生自由发问。他们一下子来劲了,他们纷纷走上讲台,充满自信地向老树提出一大堆有趣的问题,而且很多都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来说的,如:“老树爷爷,老树爷爷,你有兄弟姐妹吗?”“老树爷爷,老树爷爷,我可以和你交朋友吗?”“老树爷爷,老树爷爷,我可以躺在你身上睡觉吗?”……这些极富个性和想象力的问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问题提出后,在回答了几个较难的问题后,笔者又装着老树的样子说:“爷爷有些累了,你们谁来帮我解答一些问题呢?”学生更高兴了,他们之间又有了一次互动,答案充满神奇、幻想的色彩。一阶段后,笔者又继续扮演老树与学生对话:“孩子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你们要想深入地了解我,那就请再读一读课文吧!”他们高兴地答道:“好的。”随即,高高兴兴地阅读起课文,而且读得很有感情,有的还情不自禁地比划着动作,他们完全进入了学习的境界。
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对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到十分满意,他们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笔者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合作学习。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创新的激情与活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健康地成长,也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而绝不再是一句空话。
2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改进教法与学法,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培养主体参与的能力。《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点燃火把,让他燃烧。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会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接受师生的互考,使他们在正确的思维导向中有序地发现,自觉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比如教学《拔苗助长》这则寓言,传统的理解是讽刺了那些急于求成,不尊重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人。在反复读了《拔苗助长》这一课后,笔者认为不能完全按照这个引导学生,一方面一年纪学生太小,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和单元主题“愿望”好像没多大关系。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寓意呢?
后来,笔者让学生先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自己通过质疑、朗读,搞清楚拔苗为什么不能助长,应该怎么做。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学懂了。这时候,笔者提出:大家来评价一下这个农夫。笔者做示范,从优点、缺点两方面先评价了两个学生。接下来学生展开讨论。经过一番读书思索,有人提出:这个人很勤快!大部分学生不以为然地笑话他的观点。矛盾冲突起来了,而这正是训练思维的最佳时机。笔者抓住时机,引导他们读课文,再辩论,还谈了自己目前的愿望。学生在辩论中渐渐统一了认识,那就是:这个人有美好的愿望,还积极想办法,的确是好事,是优点啊!可结果为什么事与愿违了呢?出在方法上了。水到渠成。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光有美好的愿望不行,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接下来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愿望如何实现时,他们明显地就能用刚刚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计划了。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多种方法的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时,尊重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收获肯定和赞叹。
3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人人参与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方合作,各施所长。课堂信息交流多向,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发展。
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看起来都是苹果,其实苹果是不一样的,但交换到的苹果就是你的收获。于是,教学中笔者把培养合作学习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首先,笔者让能力强、学习好、有合作精神的人当组长,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小组内成员轮流。期间,教师要注意培养与指导,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并在组内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可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已愿意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一块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困难。在合作中,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树立了自信。
在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笔者请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时,学生的小手如林,发出了“老师,我们小组来”的激动无比的声音。在读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时,小组聚精会神地合作着,有的轻轻说着,有的认真画着,有的忙着写着……一句句生动有趣的小诗,一幅幅可爱的画面,无不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能行,和谐的合作使他们更深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自我发展的快乐。
篇8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态中探索知识,用研究创新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本文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和现实生活情境,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提高能力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把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体验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让学生在责任感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大胆实践,有利于学生个性优势和内在潜能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开展“实践”“观察”“调查”“访问”“记录”“经历”“操作”“讨论”等活动,这些集体活动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不同课程实施的模式很多,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主要应用“做中学,学中做”学习模式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1.“做中学”“学中做”学习模式的应用程序是
教师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布置探究任务,设置活动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将体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加以评价、引导。教学中,常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职业业道德与法律》这门德育课,在《塑造良好形象》这一课中,学习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时,我们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让学生上台表演“坐、立、行”姿态,学习体验怎么使自己的姿态优雅,符合礼仪要求。在学习待客、做客礼仪要求时,让学生即兴扮演角色,表演《家中来了客人》的情境。在讲《求职面试》时,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参加面试,亲身经历面试活动。学生经历实践体验、观察体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的过程,从而解决探究的问题。
2.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应用程序是
教师详细设计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教学内容通过探索过程来完成。在探索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塑造良好形象》一课学习中,适合采用情景探究学习模式,创设情境课堂。可将学生的生活,从早上到学校,课间活动,放学回到家中,到超市购物,到饭店吃饭等按教学需要精心设置完整的系列情境剧,逐一展现在屏幕上,也可以通过学生表演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入到情景中体验、分析、讨论,从中获得基本的礼仪知识、实践能力,而且还能锻炼思维和感悟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探索的引导者,学生成为探索的主动者。
三、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设计探究学习教学课堂教师设计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创设吸引学生的探究情境、确定学生感兴趣的探究问题是前提,是基础。我们的设计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热点来选取探究问题。创设情境要触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面,最好是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熟悉的环境,从中发现、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二是从探究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践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角度,可设计“学中做,做中学”模式和情境探索模式。
(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开始。指导学生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做好笔记、编排情景剧、参与角色扮演等等准备工作,要周到细致。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导入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探究的兴趣,可采用故事、小品、歌曲、游戏等灵活多样的导入形式,但能否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不仅在于准备是否充分,内容是否恰当,还在于教师能否结合这些形式,营造氛围,恰如其分地引出探究问题,明确探究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内容,在指导过程中,不要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把握方向;二是要观察学生,掌握学生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冷场和无组织状态。三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展示自己的行为,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拓展。教师切忌过早给出结论,切忌用结论作为衡量标准,否定学生的观点,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氛围。四要指导学生写好探究情况记录,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三)组织学生开展总结评价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探究性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认真组织评价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评价教学内容掌握情况,探究性学习,无所谓标准答案,主要看观点是否正确新颖,看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重学生是否把知识转化为了行动,学以致用。二是要对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是否认真完成任务,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与小组成员协调配合,是否敢于提出意见和建议。是否作好了探究前的准备,是否总结出了探究结果。三是评价内容要全面,要评价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还要评价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四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体现在小组记录上,也体现在书面考核中。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教师 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作用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学习活动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从学生层面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师层面看,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认知策略,逐步地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更新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把教育的过程仅仅作为一个灌输的过程。在教学中它具体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交流单向传输,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学习;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教师就是权威,教师所讲授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考试为中心而展开,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及学习策略和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接受能力、潜在状态、内在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个别性。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以及形成技能,学生在掌握只是“是什么”,而忽略了主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创设让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猜想,独立探索。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注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导者,没有教师积极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大部分学生是难以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二、创设情境,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积极尝试探索,不断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探求知识的情境,取决于教师组织作用的发挥。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可以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尝试热情,促进学生尝试探究取得成功。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亲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可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产生高度快乐的体验。
要真正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必须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二是把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三是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四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材料或背景材料,以便学生将探究学习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激发兴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生活赋于数学生命,只有在生活中数学才能焕发光彩。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打破教室的局限,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找找看,哪些是我们刚学习的物体,十分钟后再到教室评讲。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在这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挥好引导作用。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在学《圆的周长》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数学问题。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在整数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和积扩大或缩小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如果小数因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算得到的积和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思考探究。经过不断的分析比较,学生就会明白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如果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积扩大了若干倍,要恢复成原来的积,只要把扩大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续可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找找规律,找找原因,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像这类举不胜举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形成性学习材料,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四、营造氛围,发挥教师的协调作用
小学生探究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好辅助作用:第一,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谁想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能教教我吗?”“你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难的问题!”等等。第二,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更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第三,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引导学生探究,用欣赏的眼光支持,用热情的语言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性学习。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内涵丰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93-01
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为了改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都费尽了心思,想通过电脑、录像等手段来设计一节课,认为这样的课,包罗万象,可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可是它容易忽略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难于找到学习的要点。那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接受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优势互补,省时高效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呢?
我认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最有效的手段。
1.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穿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关注和参与。原则是明确教学任务,制定活动规则和程序,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人认识,贴近学生实际,来促使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我常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很多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我提出了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通过层层设疑,学生激情四射,积极思考,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探究活动的开展
化学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都必须进行严密的挑选。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适合学生直接的探究性实验。比如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再比如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可以设计成一些具体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二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网络调查并通过讨论才能得出结论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但需要教师的直接指导,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得出结论。
3.要创设探究的氛围,营造活动的气氛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探究的问题,明确个人或小组的任务,制订探究方案。笔者在《燃烧与灭火》探究教学中,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一些资料,上课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提出探究的问题:这些图片和什么有关,你能点燃这支蜡烛吗?有多少种方法?此后把全班同学以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使智力从“常态”变为“动态”,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一言我一语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4.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开展探究
化学实验是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并多找出生活中能做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家里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动手操作。如:让学生回家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并验证二氧化碳的灭火的用途,可以利用鸡蛋壳和醋酸做原料,吸管做导气管,矿泉水瓶做发生装置等,同时,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间;给学生批判时间。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而老师的作用是支持者和辅导者,动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鼓励、参与、帮助、指导每一个学生小组甚至是每一个学生。
5.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认识建构过程、探究活动的态度、方式和效果、合作的情况、学习的感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考虑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探究性学习,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互补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积极措施。
参考文献:
[1]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傅道春《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学化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1 1-2
- 上一篇: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
- 下一篇: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