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5 01:3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教育

篇1

【关键词】游戏 教育 数学教学

目前为止游戏作为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在很多教学中都被广泛应用,因为学生在游戏中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缓解学习的疲劳。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儿游戏,所以如果能够利用有趣游戏和数学相结合来教育学生,肯定会激发学生的活泼好动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逐渐提高数学水平。这就需要老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尊重学生是主体的地位上,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游戏的能力,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数学教育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理论研究

将教育游戏引入数学教育,将“教育游戏”作为一个载体,对游戏的教育功能进行深挖,将传统的教徒模式进行整合优化,让游戏更符合教学中的分析以及整理规律,它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一)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我们这里所说的数学游戏都是基于课本教材来说的,是将数学知识和游戏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真正实现数学教育中的观念。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强化对所学过的知识强化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历史故事引入来达到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者是从平时的生活中找到与数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安排学生亲自体验,这些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都哟组合重要意义。

(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

数学的学习就是需要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具备完整的数学思想。这样就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快速的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学习环节中,并通过游戏教育不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思路,从而在以后解决数学问题时候非常容易。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教师需要在教学的时候融入游戏的元素,因为往往游戏元素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增长他们对于顺序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从而增长他们的自信,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彻底改变原来的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打过游戏甚至于没打过游戏的人都应该知道很多游戏都是带有益智、趣味以及思维等特点的,恰恰这些特点对于改善学生的心态非常有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通过游戏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教育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一)教育游戏在数学课堂中引用存在的问题

当下很多学者都认为电脑游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将数学游戏引入课堂和融入教学中却不是那么容易的,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总结起来主要是下列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教育游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融入到主流的教育世界。它的功能还是非常传统和固定,这就让课堂上的教学没有办法开展教育游戏。另外数学教学游戏也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教育游戏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网站开发了少量数学教育游戏,具体可以看下表:

但是对于教育游戏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

(1)在游戏的开发中难以很好的掌握“教”和“娱”两个方向,很容易走到两个极端。游戏性是教育游戏不同于其他学习软件的特性,而学习性又是教育游戏中必须包含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两者的把握很多研发者还不能完全把握。

(2)设计思路简单。很多教育游戏相比较与市面上的游戏来说,都是构思非常幼稚,而且情节很单一、缺乏吸引力。在游戏市场中缺乏个性化以及内容丰富的教育游戏,教育游戏资源缺乏,这也是目前数学教学游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不广泛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游戏在数学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1)利用数学游戏讲解数学知识

老师在课堂前做好准备,设计好这方面的游戏。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每个章节的知识来进行游戏设计工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来扮演老师角色,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在进行概念的数学教学这部分时,所要求的知识并不高,这就可以将这部分交给学生来讲。概念是基础部分也是对以后的系统知识学习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当老师可以更有效的加深自己的理解能力。

三、结语

对于如何将数学教育和数学游戏结合起来,是每个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必定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志强.浅析数学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6):132-132,133.

[2]王幼军.数学中的游戏因素及其对于数学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4(2):12-17.

篇2

【关键字】口算应用题数字意识

在接手一所村小的五年级和四年级数学以来,我在苦苦思索怎么样教好小学数学这个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邱学华所写的《怎样教小学数学》后,结合和我们班的一些实际的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一个思路:首先,数学教育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数学能手,但是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些数学能手的形象,这就要求在班里面凸显出几个具有带头作用的人物。其次不能让其他的人都成能手的话,就给他们最基本的实用的数学知识,采用不同的要求对待不同的学生,例如针对五年级这个班的数学能力差距很大的情况,我的思路就是让班上三分之一的人成为数学理解能力较强的,剩下的三分之二的人,则是保持跟的上进度就可以。这样的话,能力的人就能够得到发挥而不至于被一条线要求而所限制,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把自己的数学能力发挥出来的学生,也让他们有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带着这个思想,结合当前的应试教育的要求和本地学生的情况,我的计划以应试为目的,以能力为出发点。着重在这样三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能力:

首先,口算的能力的培养

基本的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在我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们的简便算法这类题型很糟糕,比如

这样的一道题,他们大部分的人不会做,后来发现,当问他们等于多少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不知道。那么很明显这些学生当然不知道这道题怎样算是简便的。

但是这里的人的家庭情况或者是家庭的重视教育的情况不容这些学生去买更多的参考书,因此,可以以口算检验表为基础,让学生抄在作业本上,抄的时候要求等号对齐,而且抄题的顺序不能变,分为小数加减运算或者是两位数除一位数等等几部分,都是以口算表为基础,每种大约50道题,中间不定的重复一些,进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希望他们的口算能力能够提高。为什么要先让他们在下面自己先进行笔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将计算的过程在脑子里面能够有一个直接的视觉化的映像,以便他们能够将计算在头脑中进行。在具体的应用这个表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能够连两个人为一组,一个人将答案按照等号蒙起来,让后依次按顺序一题一题的说出答案;另外一个则在旁边对他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然后对玩以后,两个人都可以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练习,是两个人都能得到提高,这个过程简单,但是要求一开始的时候给予学生有利的监督,当学生已经形成一个习惯的时候,教师的负担也就开始减轻。这样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其次,着重在学生的应用题能力上的提高。

这些学生的数学应用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缺陷,有些同学能够做一类题,会做某种题,但是一旦遇到别的一些题的时候就不会做,这对这样的情况,我思考了一下他们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把他们归结为他们的语文能力弱,条理性差或者说是他们的逻辑能力若得原因,针对这个问题,经过思考,可以用这样一个方法,就是:让他们先熟悉题目,在理解题目。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介绍了一个解题的程序化的方法,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理解题目,知道题目在说什么;然后是看题目的主要部分;然后是思考;再然后是运算;最后一个是反思。对于这样一个过程要学生自己去完成是不可能的,邱学华在《怎样教小学数学》中讲到好多老师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从,这道题问的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开始说起,这杨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还没有熟悉题目的情况下就开始分析,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对题目的影响不深,数学能力也没有实质的提高,至多是多会一个题型。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有的学生有一次拿了一个题目来问:老师这个题目题目怎么做。但当你问他们这个题目讲一个什么的时候,他告诉你不知道!

针对这个问题想到的办法是,让他们复述题目,这样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很难。但是就想现在的成功学里面常常说的一句话,不要等你什么都想清楚了才行动,要让行动带动你的思想。等到有行动了,行动也会迫使他们去思考一些问题。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被也要给他们背住几道题目,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把题目中的具体数字和无用的不关键的条件给写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把题目复述一遍。然后才开始将题目中的一些条件方法等等。然后在做题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一个格式来写:

解:已知(填条件)

可得(填得到的结果)

(填数式)

已知(填条件)

可得(填得到的结果)

(填数式)

答:

通过这样一个格式,这样的一个行动,迫使他们,理顺自己的思路。在往后的训练中就可以,让他们把期中一行条件或者是结果或者是数式盖起来,根据上下文去补充。等熟悉后,让学生自己该题目去做题。

最后,加强数字意识的训练

通过提问过学生从家学校有多远,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不知道。因此可以想象为什么学生在做题中算出一辆拖拉机啦50多吨的重物,或者是算出从家里道学校的距离是180千米等等这样的问题。要是这样的问题能够有一些好的数字意识的话,他们就不会方这样的错误了。而且要是想让学生在能力上有一个真的提高,数字意识的提高是一个关键所在。比如可以让他们找一个练习本,把自己的体重家到学校的距离估计出来写在上面,还有带着学校测量学校的花台或者是操场的边长面积等等,通过了解一些天天在他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字,可以让学生建立起一些直接的视觉化的形象,这些对于他们在数学解题中,或者是估算中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于农村教育的一些思考,是对工作这久的想法的一个总结,由于新教师正是一个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的关键时期,把自己想到的东西总结一下,对于以后的教学可能会一些帮助。

潞江镇筲箕小学李云鹏

【参考文献】

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1

[=lUSdf;@[此文转贴于我的学习网语言教育教育学][=lUSdf;@

篇3

关键词: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培智数学

蒙台梭利教育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幼儿教育方法之一,数学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中最为经典和为人称颂的部分。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凭借丰富、系统的教具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帮助世界各地的幼儿掌握了成人眼中“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其中很多地方值得培智数学教育借鉴。

一、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特点

1.以感官教育为基础

在进行数学区的学习之前,幼儿需先完成感官区教具的操作。蒙台梭利设计了一整套的感官教具来锻炼幼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的能力。为了锻炼这些感官,蒙台梭利设计了圆柱体插座、粉红塔、棕色梯、色板、几何图形橱、温觉板、嗅觉瓶、味觉瓶等经典教具。通过对教具的观察、触摸、摆弄,幼儿不仅从各个感官角度对教具有了深刻的认知,还学会了配对(paring)、排序

(grading)、分类(sorting),这些能力为幼儿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区的每个教具都是先完成对教具的感官感知之后再进行数和名称的认识。例如数棒,数棒是数学区的第一个教具,用来帮助幼儿理解1~10对应的量。在蒙氏数学教育中不会一开始就出示数字1并告诉幼儿数字1就是数棒1这么多,而是通过让幼儿抓握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1所代表的量有多少,3所代表的量有多少,在儿童对1~10所代表的量都有了感官上的理解并能进行区分之后才出示数字,这时才引导幼儿完成数字与数量的对应。

2.注重预备能力的培养

蒙台梭利把完成每个教具的操作命名为“工作”,每个“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已有经验或者说预备能力,如同现实生活中每个工作岗位都对应聘者有学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一样。蒙台梭利对完成每个教具所需要的能力做了细致的拆分,并在这个教具之前设计了一些教具来使幼儿具备相应的能力。例如,幼儿要完成点数数棒的工作他必须具备区分红色和蓝色的能力、抓握的能力、左和右的方向感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被设计到感官区的色板、日常生活区的五指抓等教具和工作中。而幼儿若要做四则运算的工作,他需要先通过彩色串珠、塞根板、银行游戏、邮票游戏等教具的操作学会所需要的数概念、十进位、运算法则等预备能力。

3.教具丰富、科学、系统

(1)蒙台梭利数学教具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十进位法则,蒙台梭利设计了彩色串珠粒、金黄串珠粒、金黄串珠棒、金黄串珠板、金黄串珠体、加法蛇游戏、邮票游戏、大计数架、点的游戏等众多教具,幼儿即使不喜欢其中的某种教具,也可以通过对其他教具的操作来获得相应的能力。

(2)蒙台梭利数学教具是科学的。蒙台梭利教具所有教具除了色板都只有原木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这几种颜色,既不单调也不会因为颜色过多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同时每种教具都直观而明确地呈现了数学知识和运算过程,例如乘法板通过小数字卡来表示每次取的量,通过定位片来表示该量被取了几次,幼儿可以通过该教具直观感受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过程。

(3)蒙台梭利数学教具具备极强的系统性。数学知识和能力被分解到众多的教具中,这些教具按难易程度和知识的前后联系被有顺序地排列,层层递进,幼儿只需按这个顺序操作就可以在数学教具这个体系内学到系统的数学知识。同时蒙台梭利数学教具有统一的规格,运算法则也被设计为规范的操作步骤,因此当幼儿学到后面时能够根据以前的知识和操作步骤推论新教具的操作方法,甚至通过独立尝试而得出正确的结果。这就是它系统性的表现,所有教具相互联系,相互兼容,同一领域的法则相互适用。

4.每一项工作只有唯一的直接目标

尽管一个教具可以培养幼儿几个方面的能力,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也不会让幼儿在一节课或一次操作中掌握数种能力。而是按难度的不同为这个教具设计数次操作,每次操作只有唯一的直接目标。例如,数棒的第一项工作是感官展示(从视觉和触觉上感知量),第二项工作是名称练习(将量与发音对应),第三项工作是排序(比较大小),第四项工作是数棒与砂纸数字板的对应(量与数字的对应)。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唯一的核心,同时幼儿是否达到直接目标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行为直观判断出来。

5.注重儿童的自我建构

在蒙台梭利数学教育中,教师从来不会长篇大论地讲,企图把知识灌输给幼儿。蒙台梭利有句名言:“让我听,我随后就忘记;让我看,我就能记住;让我做,我就能理解。”因此蒙台梭利把知识的学习看作一个幼儿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观察者、辅助者、组织者。在蒙台梭利数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很少,只在介绍教具和引导幼儿观察时会用语言表述。教师通过动作向幼儿示范教具如何操作,幼儿在反复的操作中理解教具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将知识内化,这就是蒙台梭利的学习观。

二、对培智数学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义务教育阶段的智力落后儿童虽已过了幼儿期却在智力发展、认知方式等方面与幼儿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此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也值得培智数学教育借鉴。

1.教授新知之前确保学生已掌握所需的预备能力

智力落后儿童间的差异性很大,教师更需要清楚地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能力,要理解教师讲授的新知识还需要具备哪些预备能力。目前国内的培智数学教材在小学低年级就教授智力落后学生加法,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教的是10以内的加法,不涉及进位,在整个加法运算中是最简单的,但如果学生没有具备相应的预备能力就会显得很难。学生要正确计算出10以内的加法要具备以下能力:唱数的能力、计数的能力、对1~10的量有准确的认识并能进行区分、认识数字1~10并能与1~10的量准确对应、知道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运算的操作方法。如果这些能力没有完全掌握即使最简单的加法运算也会举步维艰。蒙台梭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将“计算1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能力进行拆分,仔细核对学生是否已经完全掌握了每一项能力,如果没有,先补教学生所缺的能力。

2.注意教学用语、课件、教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层层递进,前面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后面知识的理解,因此培智数学教师应对整个培智数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清楚知道知识之间是如何推演的。同时对数学概念要有准确的定义,运算步骤要规范并相对固定,不能今天一种操作方法明天又换了一种,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混乱,难以适应。

3.设定的目标不宜过多、过高

每个层次,每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不宜过多、过高,可以借鉴蒙台梭利的方法每节课一个直接目标,这样更容易达到。一提到教育目标我们往往会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想、去写,一节课只有35分钟,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时间,学生间的差异又那么大,我们定的三维目标真能达到吗?相反如果每节课只有单一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可以按照掌握该能力的操作步骤来设计教学流程,简单而又有效。学生是否掌握也有了明确的过关标准。

4.教师少讲,学生多做

数学能力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纯认知层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技能,如计算能力、比较大小等。教师的讲只能起引导作用而无法代替学生学会这些知识,掌握这些能力。例如,教师告诉学生“3+2=5”,或者“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3元钱加上2元钱等于5元钱”,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这些对他来说只是三句话而已,只是一些声音,一些符号,它们并不能使学生产生计算3+2的能力。相反如果智力落后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数字3转换为串珠3,数字2转换为串珠2,并且明白加法就是把两个量合在一起,通过反复演练整个运算过程,久而久之他们就能理解为什么3和2放在一起会变成5。

学生学得如何取决于他内部的自我建构进行得如何,而自我建构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因此培智数学教师要少讲,多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宏.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

[2]田晓莅.蒙氏教育思想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篇4

关键词: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哲学思考;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55-02

一、数学哲学观下的数学教育

对数学本质的现代认识,给数学教学以新的启示,即应以一种生命、生活的教育哲学观为指导,使数学教育向生活回归。那么,什么是生命、生活教育哲学观,数学教育向生活回归又有其怎样深刻的内涵呢?

1 生命、生活教育哲学观的内在意蕴。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做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仅包括的是知识本身,即概念、命题、公式、原理等以及方法,思想的提升,还包括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与重组。更包含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兴趣的提高,人生观、价值观的丰富与提升,所面对挫折的勇气、抗压能力以及更多挑战和内心的触动、精神的陶冶等。一言以蔽之,完美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释放禁锢的情愫。生命、生活教学关注人的生命、生活世界。它不仅把认识看作人的生活,而且使认识指向生活,即以更幸福的生活、以人的发展、完善或生成为目标;教学应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应以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求,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为教学目标;超越科学世界束缚,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

2 数学教育向生活回归的深刻内涵。“生活世界”是包括在内的哲学学说思考人类的生活实践、人的生存方式的核心范畴。尽管在不同的哲学框架中,在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生活世界”的具体描述也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和存在方式。“生活世界”是内容丰富的,并以人的生成为逻辑构成的完整结构,包括文化、人格和社会等三种结构。“回归”的本质是关注事物的生成,强调学习活动的过程生成价值。“回归”并不意味着抛弃、弱化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而仅仅去教一些所谓的经验的东西;相反,教学应在生活世界和教学领域之间穿梭。“回归生活世界”不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思维方式。这种理念的实施策略则是多元的,如在方法论上强调教学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在具体方法上强调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和交往等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情境”的作用,注重过程的价值。回归生活世界即回归“活动”。

二、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教什么

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数学教育亦如此,我们不愿意遗忘所学的知识,但是我们逃脱不了遗忘的命运。如果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忘掉,那剩下的就是数学教育所真正给予我们的。剩下的是什么?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甚至经历的挫折,更多的是学习者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体验、领悟、反思基础上的升华。是基于经验的素养,从事数学活动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能力与观念,包括猜想、假设、直觉、合情推理及元认知等多因素以及健全的人格和理性的思维运作体系。这就是数学教育所荽教会我们的。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数学教育即是让学生智慧生成的思维之旅。

三、怎样进行数学教育

1 面向学习者的经验聚焦。刚才我们提到学生已有经验包括日常数学和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及与数学有关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对于前者,在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建构数学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应看到日常数学对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习惯成的认识未必正确,有时甚至会影响对正确科学知识的判断与掌握,从而建构的数学关系也会发生错误和偏差。例如,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将“等腰三角形”理解为底在下这样的生活模型,而数学中的等腰三角形则可能是任意摆放的,由此就不利于学生“等腰三角形”概念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时,应对日常数学所影响的程度进行层级式初步估计。即日常数学内在的数学成分与本节概念是否相通,学生是否具有使用日常生活之中数学的倾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已经用到过这个概念等。在对日常数学对本节内容有影响的估计前提下,根据日常数学局限性(情境依赖、情境固化和情境单一)做进一步深入地考察和分析,制定“指向学生情境多样性设计”策略,意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日常数学观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发明的想法,帮助他们发展有效的解题策略。对于后者,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可忽视的是,这其中往往包含正确的理解和诸多错误的认识与片面认识。从教师角度来说,更要关注学生在经验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对概念理解上的最本真的状态。这恰恰是教师做进一步设计的起点和基础。具体而言,无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认识,都源于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的表征方式。那么,“指向学生经验的表征多样化设计”则不失为聚焦学生经验的较好设计策略。它能在知识多样化表征过程中有效地降低错误理解的几率,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数学中的函数内容贯穿于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学生在拥有着关于函数概念的诸多经验性认知的同时,亦在这种认知中包含着诸多错误理解。事实上,函数概念的本质在于“映射”,而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的形式。通过设计图表、数字等多样化表征的设计凸显函数概念的“映射”本质,并同时促进概念理解的情境迁移。此外,基于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化智力形式的特点,有的习惯表格表征,有的习惯图形表征,有的习惯形式表征,有的习惯数字表征,教师就应该深入甄别并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

篇5

假如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喜好,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喜好。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喜好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喜好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参和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要注重喜好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激趣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和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为学生设计参和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和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把握了量和量之间、形和形之间、量和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心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持学习的喜好。

(二)应用知识中持趣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特征之一。教育学生运用学到的抽象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新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初步的几何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如在学习“小数的熟悉”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熟悉。在学习“统计表”后,可调查统计本校和社会上有意义的事物,如各班级为“希望工程”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新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这样,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保持学习喜好,而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品质。

(三)目的性教育中持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喜好,保持浓厚的喜好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熟悉。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摘要:“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习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摘要:“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熟悉到数学的功能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四)榜样教育中持趣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数学家的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新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喜好。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阿基米德为验证皇冠是否由纯金铸成,而在浴缺中侵泡而忘了洗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同时,也可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选择在数学学科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刻苦努力使成绩很快提高的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五)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兴奋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和学习喜好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把握,反过来,把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喜好。假如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喜好。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笔者曾做过调查,在喜爱数学的学生中,因数学成绩好而喜欢数学的约占32.5%,而数学学习差生中,因为不会,就爱学习要占其86.3%。这说明学习的成功,对促进和增强学习喜好起重要功能。

因此,选择练习时要注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增多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六)表扬评价中持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喜好。小学生的荣誉感非凡强,其学习喜好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抉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经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新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重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喜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七)竞赛活动中持趣

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胜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喜好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大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篇6

关键词:数学;思维;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95-01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变化,不被时代所抛弃,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数学,才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

幼儿阶段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有效的途径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纲要的目标中能看出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要从生活和教学两方面进行。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让幼儿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若智能训练目的是在于形成智力,而不在于记忆许多事,在于培养明智的探索者,那么,传统教育显然具有严重的缺陷。”他认为儿童学习绝非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学习,正如他们学游泳,不只是坐在看台上观察水中的成人游泳,而必须跳入水中去游才可以。幼儿数学操作的内容较多,让幼儿多进行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团体精神,达到轻松乐学的氛围。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应适时营造合作操作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应从生活出发,帮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作为教师要刻意引导幼儿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数学的应用,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他的实际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大人给他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三、在幼儿年龄阶段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就是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体验中各种事物的数、量、形、空间和时间等特征,但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数学的学习和认知的发展阶段能力也是不同的。中班的幼儿在小班学习数学的基础上,会手口一致点数并输出总数,会按照大人的要求取放相应数量的物体,浅浅地开始认识认识数字之间的关系,到了大班,数概念初步发展,能不完全依靠直觉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加减运算。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所以,他们对物体数量特征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所接触的数学教育内容是否合适幼儿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在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条件下进行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

四、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机会以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1、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中教育内容都包括了数学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加入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2、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游戏和玩耍中度过,因此在游戏中渗透数学学习内容,能够巩固数学学习。3、在教学中,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幼儿在眼睛看、耳朵听、小手动、嘴巴说中进行数学学习,这样一来,幼儿对知识有了深刻的感知,更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4、幼儿学习数学要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各种关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际上也说明了事物间的各种关系,但幼儿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通常要从具体的事物中认识和感知他们的数形成数概念。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带领幼儿动手操作图形、图片、食物等来感知数学,幼儿通过对形状、颜色、大小等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了幼儿的直觉的思维能力。5、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和生活中包含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只要我们多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实际去认真发掘,我们就能找到与幼儿数学活动有着某些联系的知识点和教学基本素材了。

篇7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篇8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思维

创新的活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支柱。1999年数学高考学科命题,集中体现了创新的意识。这实质上是命题走向成熟的标志。

何谓数学思维过程呢?简而言之就是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及其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它们发生、发展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数学知识相互间的关系及联结。其核心是思维的变化过程。广义是指数学过程。

要实施数学创新教育,就要抛弃那些传统的数学教育观。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知识、轻过程;重学历,轻学历;重记忆定势,轻思维发展;重概念辨析,轻数学应用;重局部体系,轻联想推广;重章节结构、知识本身,轻相互联结和思想方法,等等。这些传统的作法都是与数学创新教育相违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重数学知识,轻数学思维过程。

要实施现代的、全新的数学创新教育观,一定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抛弃创痛的观念和做法,处处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做法,也就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充分的展现思维的过程。

注重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育规律的要求,是数学本质的要求,是思维科学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其实数学的教育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早就被数学大师们所提倡。

实际上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所开展的数学思维研究,也正式这一思想的体现。数学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数学的创新教育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现在我们将前人的成果继承并发扬,将注重思维过程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创立一个崭新的数学教育形式。

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实施创新的数学教育观呢?我们已经树立了一种最根本的观点,那就是始终如一的贯穿数学思维过程。

如何贯穿“数学思维过程”?它首先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体现创新教育的课堂“数学思维过程”行为表现。那就是要常常使用:推断、类比、联想、想象、发散、逆向等方法;善于引导学生寻根问底,“无事生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学生异想天开的荒唐也不会遭到批评;善于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把发现的新问题、新感受,告诉他人,教学是开放式的;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善于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结果进行推断并证明,并不断改变条件、环境进行推断或怀疑;善于引导学生将已知的事物和学到的知识重新进行概括和总结;常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多的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其次,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和了解,无论是数学概念即使是数学符号,还是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它们的产生过程、涵义、及其发展历程,以及它产生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对其全方位地揭示和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要注重各知识点间的联结点。即便是解题教学与应用问题教学也一样,也有它的思维过程。

某一项数学成果所获得的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家的心路历程,某一个解题数学思维过程,体现不同的思想方法,都会给学生很重要的的启迪。我们常说:注重过程是关键,实质上这一“过程”是全方位的“过程”。

篇9

关键词 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创新精神;学习兴趣;应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而加强青少年的数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是一堆公理、定理的集合,许多符号、公式的记忆,数学教育遵循“记忆公式――执行算法――得出答案”的模式,忽略了数学的文化性、实践性、经验性、创造性等丰富的内涵,削弱了数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培养、思想净化和文化再造等诸多教育功能。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把数学文化纳入数学教育体系。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中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所以,数学教育将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数学课堂充分发掘数学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发展学生应用意识,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本文结合教学中的体会浅谈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数学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数学教育的层面分析,数学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还应当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下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如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数学问题的发现等内容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数学的《对数函数》时可以用简短的时间介绍《对数的发明》的背景与历史过程: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为研究天文学简化计算而发明了对数,给天文学界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对数的发明也被恩格斯誉为17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纳皮尔的朋友布里格斯研究纳皮尔的《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时感到其中的对数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同纳皮尔商定将1的对数定为0,10的对数为1,这样就得到了现在所用的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然而,指数符号的使用却要等到20多年后(1637年)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才开始得,更为奇妙的是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更是到了18世纪才由瑞士数学家欧拉发现的。欧拉指出,“对数源于指数”,对数的发明先于指数,成为数学史上的珍闻。通过对数发明背景与历程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一个简单的公理、公式是经过几代数学家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补充、完善形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家的质疑精神、刻苦攻关精神、创新精神,同时认识到数学是源于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当提到欧拉的时候。可以将欧拉的生平做一个简介:欧拉渊博的知识、刻苦的创作和丰富的著作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从19岁到76岁,半个多世纪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几乎涉及大部分的数学领域: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让学生对对数发明的历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对对数价值有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数学文化背景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尊重数学家的劳动,学习数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懂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数学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新一轮数学改革的理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当代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数学文化中数学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故事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的历史本身也是一部不断创新探索的历史,从实数到复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笛卡尔解析几何到牛顿的微积分理论,无一不是思想的升华,思维的创新,理论的开拓。同时,伽罗瓦18岁创建群论,克莱因23岁发表“爱尔朗根纲领”,全面推动了几何学的研究。牛顿22岁发现一般的二项式定理。23岁创立微积分学。歌德尔25岁发表震惊整个数学界的“不完全性定理”,这些数学家从事数学研究时,大多是十几岁二十多岁朝气蓬勃的青年,以此来教育学生,发扬年轻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朝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数学中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数学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价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数学文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数学源于生活,其理论的核心部分都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发展起来的;但是数学又高于生活,数学理论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数孛化。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倒如,在讲授苏教版《指数函数》时,可以通过发散联系来进行课堂导人:战国时期的“二十一事”中提到“一尺之椎,日截其半,历万世而不竭”,其中椎的剩余量与截取次数之间的关系就是用指数函数y={1/2}来表达;人体细胞分裂的表达公式为y=2x,即一个细胞经过x次的分裂后的细胞总个数。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来导人课堂,就将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学习转移到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的应用能力。

因而,在数学教学当中应当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91-01

特殊儿童有别于一般儿童,特殊儿童与一般儿童,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后天失调,以致于在学习或适应上有特殊的困难或特殊的需要。在教育上,我们必需充分发挥特殊儿童的健全部分;对于缺陷部分,就需施以补救教学。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特殊教育学校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当与学生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他们在感受别人加倍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

一、用爱打开特殊学生的情感教育之门

我国近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特殊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怀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当学生遇到”难题“,教师要送一份温暖,献一份爱心,给一份关怀,架起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用爱打开特殊学生情感教育之门。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迸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教育教学实力体现。

二、用游戏的方法激发特殊学生愉悦的情感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的健康。首先,游戏是儿童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特殊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7――8岁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特殊儿童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是共同的游戏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学生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三、用表扬、鼓励等激发特殊学生的愉悦情感

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家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最近发展区是指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儿童在发展区内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师生共同建构的基础上,言语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特殊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口头的、书面的,如点头、微笑、夸奖、贴红花、五角星、插小红旗、奖励玩具等,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如:有一位学生刚学习数学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进行举牌的数学活动,他偶然能正确并很快地举起了牌,回答出了老师的提问。于是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夸奖:“你真行,这次是他第一个回答对,我们给他鼓鼓掌。”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都是他第一个答对的。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可见表扬确实能激发特殊儿童愉悦的情感。

四、借助音乐的愉悦功能使数学与特殊学生产生共鸣

唱歌,是特殊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教学的内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育活动中有着较稳固的地位。如何让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教育中绽放出新的异彩,我作了以下尝试:

优美动听的音乐或歌曲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它极易感染孩子的心灵,加之特殊儿童的情感易于激发、易于显露,对喜怒哀乐都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只要老师稍加引导,他们总是能够以强烈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愉快中渗透数学,如:歌曲《两只老虎》、《三个和尚》《拍手歌》等都通俗易懂、曲调活泼,特别是歌曲的中都出现了1、2、3、4等数字。

艺术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允许参与者将自身内在信息与外在信息广泛交流。音乐既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又具有无限的空间性,同样的音乐或歌曲带给不同经历的人们是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如在学习歌曲《数鸭子》时,孩子们各抒己见,纷纷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各自的感受。孩子们的表现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并且热爱上数学课,使他们在领悟到在数学课上的快乐,无形中感受数学。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只要热爱特殊儿童,有了爱生如爱子的感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