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传球基本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传球基本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篮球游戏教学法在中专篮球教学课中的作用
篮球游戏是与篮球基本技术密切相关的一种专门性游戏,它是篮球技术教学课重要教学手段之一,采取篮球游戏作为中专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对学习和掌握篮球基本技术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动力定型。但是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耐久力差,所以必须在游戏中学习篮球技能,这样能很快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练习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能使他们的兴奋点始终保持最佳状态,让他们兴奋过程占优势,从而灵活性高,但要注意不宜长时间地拘于一种活动上。
(二)有利于篮球体育教学课的组织,调节篮球课运动量。
一般学校都存在篮球场地、设施器材少和上课人数多的矛盾,常常出现练习场地安排不开,练习器材不够,学生在一堂课中练习次数太少,课的密度不够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各种篮球技术的学习,达不到对学生身体锻炼所要求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篮球基本技术教学同篮球游戏教学结合进行的办法,就能够缓解这一难题。
二、篮球游戏
例:下面几例篮球游戏,主要是按照中专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中专篮球基本技术教材内容,本着简单实用,容易理解和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编写几例游戏,供体育教师参考。
(1)传球接力赛
目的:使初学者熟悉球性,提高传球的协调性和控制球的能力。
器材、场地准备:篮球若干个和相应的运动场地。
注:以下各种游戏皆同此
方法:8~10人一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每组人与人之间相距一米,排成纵队形;每组排头队员持球,听到哨声后开始从身体一侧向后面本组同学快速传球,最后一名同学接球后,迅速持球跑到排头,重新向生传球,先结束组为胜。
(2)迎面运球
目的:提高快速运球能力
方法: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各组均站在边线外面,排头一人持球。游戏开始持球队员快速运球到本组对面,交给排头队员,然后到排尾站好,依次掀起循环进行,每人运球一次。游戏结束,先结束组为胜。
规则:运球队员必须到对方边线后再传球给对方的同伴,接球队员不许提前进边线要球,运球失误者,要回到原位重新开始。
(3)投篮球部分
目的:提高快速跑和投篮的能力
器材场地准备:两个篮球,一块篮球场
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两队,分别站在篮球场中线的两端和两侧,排头各持一球。游戏开始,持球中线的两端两侧,排头各持一球。游戏开始,持球者快速运球到前场篮球下投篮,投中后再运到另一篮球者快速运球到前场篮下投篮,如此反复,直到全队做完,速度快的一队为胜。
规则:①游戏必须按规定方向进行。②每次投篮必须投中为止。③交接球必须在中线。
三、运用篮球游戏教学法应注意事项
(一)编排篮球游戏时,必须围绕基本的教学任务,使篮球游戏真正成为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一部分,发挥它的作用。
篇2
一、何谓“球感”
所谓“球感”是指能够比较精确地感受球的重量、体积、弹性以及控制球的反弹力、飞行速度、方向变化等的能力。
二、“球感”生理机制
根据人体生理的分析,经过高级神经活动的证实,人的一切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运动性条件反射的过程。而且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来自本体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作为非条件刺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肌肉工作导致的由本体感受器传人反馈信息,是“球感”形成的关键,正由于有此反馈信息的不断对运动中枢的校正,又引起另一个新的反应,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正是“球感’’形成的过程,当此神经得到了不断强化较为巩固时,球的感应能力也就提高了。这就证明“球感”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掌握和提高的。
三、“球感”训练要素
(一)“球感”训练应明确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篮球技术时,往往热情高,但一接触球又感到难以控制住球,球不听使唤,所以只喜欢投篮和比赛。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诱导,教育他们明确进行“球感”训练的重要性。
(二)“球感”训练应结合基本技术
“球感”训练不是玩玩球、耍耍球而已。增加“球感”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地掌握熟练的基本技术,“球感”训练的方法、内容必须结合技术动作环节的要求来进行,使“球感”训练为掌握篮球技术动作而服务。
(三)球感”训练应有趣和多样化
篮球运动本身是一项趣味的竞技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球感”训练应选择一些有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习的新鲜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球感”训练应围绕球练习
打球靠手感,手感的灵敏度最强是指感,指感的功夫却不能离开球,加强肌肉运动感觉,使“塌感”训练形成课课练,只有不断地强化“球感”训练,才能使原有的球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五)“球感”训练应避免用眼练习
“球感”训练的关键是肌肉对球的运动感觉,做各种“球感”练习时目不离球,眼睛盯着球,本身就减少了肌肉感觉和手对球的控制,如果避免用眼而用手控制球支配球并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适应篮球比赛场上的需要,也达到了手控制球支配球的感觉之要求。
(六)“球感,训练应由简到繁
“球感”训练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具体可以采用游戏、考核和比赛等方式进行,使学生达到学习技术动作所需要控制球和支配球的球感能力。
四、“球感”训练方法
(一)熟悉球性练习
1.指尖拨球,两手指尖互相传递练习或指端持球,绕头、肩、胯传递练习。
2.单手托球于肩上,然后手臂前伸,手腕做外旋动作,做单手传球的假动作练习。
3.右手持球于体侧抛球经头至左侧,左手接球,左手再抛球,右手接球,连续抛接球练习。
4.抛球击掌再接球,可前抛身后击掌接球,也可质抛前击掌接球练习。
5.两手在身前持球胯下,松手后两手在背后胯下接球,再向前做并反复进行球不落地练习。
(二)结合基本技术练习“球感”
1 原地传接球练习和移动中传接球练习,可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做各种传接球练习,也可两人传两个球进行练习。
2 原地对墙传接球练习,重点体会接球动作,也可原地对墙的标志物传接球练习,还可在移动中对墙做各种传接球练习。
3 接困难球练习,由教师传出不同方向、不同位置、不同速度的球,学生接球后再传给教师,如此连续传接球练习。
4、原地运起静止不动的球,半蹲,把球放在地上静止不动,练习时,手腕力量拍击球,利用球的反弹作用将球拍起,然后再按拍成“死球”。反复练习。
5.直臂对墙运球,右手托球于头上右前方,利用指腕力量对墙进行运球。练习时,速度由慢到快,两手交替练习。动作熟练后,可变换球的落点,例如向左、右、上、下移动或在墙上划各种简单图形(O、,S等),按图型运球。
(三)结合篮球游戏练习“球感”
1 运球追逐。学生甲、乙两人一球一组分散于球场内任意跑动,约定教师吹一声长哨为甲追乙,两声短哨为乙追甲。游戏开始,随着教师哨声的变换,甲、乙两人在场内反复进行追逐与反追逐。追到对方并用手轻拍对方后背得一分,在规定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
篇3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理论模型
论文摘要:传统的篮球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高校篮球教学相关资料的调研和问卷调查,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教学模式理论为框架,以创新思路为主线,建构了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的理论模型。
本文拟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教学模式理论为框架,以创新思路为主线,建构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的理论模型,为以后的实践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1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中学生203份,篮球教师27份,教练级和篮球相关人员25份,有效率98%。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弊端。下列问题尤为严重:在教育学相互适应问题上,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现实力量;学生们对自然分组以及集体授课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并且大多数学生反对讲解示范的传统教学手段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普遍感觉学习的技术比较单一等等。
2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2.1篮球选项技术课程的教学原理
从宏观上看,篮球技术教学必须符合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适应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技术、智力等最佳发展邻近区的现状。从微观上说,“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互适应,亦就是使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和是否具备了能力、性格,又要看学生能否将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转化出来,成为现实的力量。
2.2篮球选项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根据篮球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依据篮球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对球性、动作技术和攻守关系的认知规律,遵循技术多样性以及高强度、高速度攻防直接对抗的现代篮球运动竞赛发展趋势,篮球课程技术的教学原则应该有:(1)注重基本功的教学原则;(2)注重基本动作规格的教学原则;(3)注重弱手弱脚运用技术的教学原则;(4)注重技术组合的教学原则;(5)注重对抗中运用技术的原则;(6)注重适度内部与外部负荷相结合的教学原则;(7)注重智能开发的教学原则;(8)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原则;(9)注重竞争与合作的教学原则;(10)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3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的操作层面
3.1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当前篮球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课程的任务”与“课程的目标”不分,课程目标的陈述含糊不请的现状,可采用“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理论和技术,即教学设计者自觉运用分类学习论思想,通过任务分析(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进而确定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的终点目标的技术制定课程目标。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其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最后,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和类型。例如,“通过本次突破技术课的学习(可省略),学生能够在紧逼盯人的条件下,至少突破3次。”谁?——学生;做什么?——突破过人;在什么条件下?——紧逼盯人;做到什么程度?——至少突破3次。这是一个标准的动作技能形成领域的教学目标,它的构成要素齐备,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
3.2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
首先,在选择诸如最为基本、最常用又易掌握的个人技术中的徒手动作——急停、侧身跑、变向跑、滑步、持球技术——胸前双手传、接球、头上双手传球、体侧传球、单手勾手传球、运球急停急起、运球转身、体前变向运球、单手肩上投篮、急停跳投、低手上篮、抢篮板球、交叉运步、持球突破等篮球技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突出诸如接球一急停一投篮;接球一急停一突破一上篮;接球一急停一突破分球等一个动作按攻守情况组织成几套组合技术的教学。其次,通过概念模式充实篮球意识的培养的教学内容。所谓概念模式是运动员的知识和比赛经验整体化的一种形式。它是运动员对赛场变化的分析,以概念模式为依据,经过瞬间判断,迅速做出高度预见性和目的性的反映行动的一种策略。因此,通过诸如强调冲抢篮板球、防守首先判断落点、卡位后再抢篮板球、抢到篮板球落地后缓冲保护球、准备攻击的进攻行为概念模式以及控制对手直接运球上篮得分,迫使其向边线、场角或拥挤的地方运球,运球者一停球,应立即上前封堵其传球或投篮的防守行为概念模式等内容的教学,以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
3.3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将篮球选项技术课程教学合理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基本掌握主要教材内容为目的。第二阶段是在复习提高第一阶段所学内容基础上,增加组合技术和对抗练习的内容,提高运用的能力。第三阶段主要通过教学比赛的形式强化所学的技术达到能运用的目的。3个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循环组合阶梯”式教学基本形式,即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篮球技术的单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循环练习,使动作之间的转化有连贯性,更有实用价值。
3.4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思想,解决课堂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紧密更协调地相互配合,有利于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采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身体条件等方面指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实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成绩,分为若干层次,将篮球水平接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组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篇4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摘 要】游戏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它能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采取篮球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掌握技、战术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篮球选修课的两个教学班的对比分析,说明了游戏在篮球的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试验班的课堂的气氛活跃,学生的运动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关键词 体育游戏;方法;篮球教学
篮球教学是让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技术。由于教学中举一反三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游戏进课堂,突出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独特性。从而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练习中,正确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游戏是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它可作为课游戏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趣味性、竞争性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1]。在篮球选修课的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法,既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够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得到篮球技术、战术的训练。游戏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教法中单个技术练习的枯燥泛味,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1 实验对象
沈阳理工大学篮球选修课的两个教学班,实验班30人,对照班30人。
2 实验设计
2.1 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术
游戏项目设计:将试验班的30名学生分成三组,进行行进间运球的接力比赛。限时3分钟,完成人次多的为胜者。而对照组只是进行传统的行进间运球。并对两组在完成后进行了心率的记录。试验班总练习数43次,持球总次数15次,平均心率134次/分;对照班总练习数30次,持球总次数22次,平均心率110次/分。
2.2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
游戏项目设计。将试验班30名学生分成五组,每组6人,依次进行定点投篮练习比赛。而对照班只是依次进行投篮练习,并对两组在完成后进行了心率的记录。试验班2分球投篮总次数110次命中数45次,命中率41%,平均心率122次/分;对照班2分球投篮总次数88次命中数20次,命中率23%,平均心率105次/分.
2.3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
游戏项目设计。将试验班的30名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一个球,进行原地传、接球的定时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传、接次数多者为胜。而对照班进行传统的传、接球练习。并对两组在完成后进行了心率的记录。实验班定时传球练习传接球次数71次/2min,掉球次数14次,成功率80%,平均心率121次/分;对照班传球练习49次/2min,掉球次数19次,成功率61%,平均心率103次/分。
2.4 移动练习
游戏项目设计。将24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圆周捉人游戏,一组捉人,一组躲闪,进行一次后,再双方互换,依次进行。而对照班只是集体的移动练习。并对两组在完成后进行了心率的记录。试验班圆周捉人练习平均心率178次/分,其效果是情绪高,兴趣浓,活跃,认真;对照班集体练习平均心率145次/分其效果是无兴趣,移动慢,死气,呆板。
3 结果与分析
1)试验班的学生不仅平均练习的次数多,失误少,运动的强度大,从心率的指标可以看出,并且试验班的课堂气氛活跃,组织的纪律性也较对照班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练习的积极性高。
2)试验班的学生不仅投篮的命中率和投篮的总次数要高于对照班的学生,从心率的指标可以看出,试验班的运动量也高与对照班,并且试验班的课堂气氛活跃,课程的连贯性较好。
3)试验班的学生再传接球的次数和传接球的成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班,而且运动量同样高于对照班,并且试验班的学生掌握动作技术也较快。
4)试验班的学生的运动量大,而且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
5)综合评价:在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试验班的学生无论是在对篮球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还是在应用能力都高于对照班的学生,而且身体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得到了加强。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意识的选择一些与篮球基本教材内容相关的游戏项目,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篮球的热爱,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4 游戏选择的注意事项
4.1 游戏的选择应具有教育意义
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学生在学习篮球技术与技能的过程中就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即要考虑到联系教学内容、课的主题,同时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情感、需要、意志、信念等诸多因素,学生这些因素的发展形成,教师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结合游戏的篮球教学中应注意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的精神,将自身融入集体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懂得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掌握互相帮助、配合、尊重、忍耐、服从等人际交往间的心理准则与社会情感,以达到教学的教育目的。
4.2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游戏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游戏,以达到预定的效果。针对体育课不同部分的需要,可选择不同性质的游。不同内容的游戏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如:进行抢篮板教学时,可编排“连续打篮板比多”的游戏。它既达到练习抢篮板的技术,掌握和判断抢篮板技术的正确动作和起跳时机,又可达到提高专项身体素质的目的。在学习传接球技术时可开展“传球比多”游戏;学习抢断球技术时可采用“看谁抢得”和“打球和保护球”等游戏;学习运球技术时可采用“绕圆运球接力”和“曲线运球接力”等游戏;学习投篮技术时可采用“投篮比多”、“罚球比多”等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4.3 应注意选择篮球游戏教学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在篮球教学课中,体育游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接受能力等生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游戏,要严格控制游戏规则、学生密度、运动量等[5]。游戏安排得过多,就会出现主次颠倒,打乱正常的教学程序。反之,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单调、枯燥,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这样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运动量、运动时间的选择要适当,这可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将游戏与篮球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将其孤立,应将其视为篮球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以达到学习提高篮球技术、战术的目的,使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到篮球的乐趣。教师可根据篮球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应性强的游戏方法来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从而有效地完成篮球教学的各项任务,使他们真正喜欢篮球这一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吴胜平.浅析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
[2]黄儒鸿.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83-184.
[3]刘世文.浅析体育游戏在业余训练准备部分中的作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5):119-120.
[4]陈丽娟.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71.
篇5
【关键词】篮球;情境;错误示范;多媒体;问题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情境教学法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青睐。在我们的高中篮球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也时常可见。相对于传统的篮球教学法来说,情境教学法对于提高篮球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究竟如何创设情境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是篮球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由于篮球运动天然的游戏特征,在篮球教学中适当的创设游戏情境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篮球游戏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个人意志力以及篮球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高中篮球教学当中,其课程结构主要是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以及结束部分等三个部分所组成的。准备部分的课堂时间较短,同时也给基本教学部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此时的篮球游戏的安排应该多选择一些可以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可以做到快、静、齐的游戏项目。比如,抛球报数这个游戏,它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还可以达到调动队形、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篮球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则是最关键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的掌握都是在这一阶段。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比如,活动篮筐以及一人运两球的游戏都可以在这一阶段实施,虽然增加了练习的难度,但是也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可以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篮球技能的快速掌握。而对于篮球教学的结束部分来说,此时较适宜安排一些集娱乐性、放松性与一体的游戏,这样可以很好的让学生进行放松,达到课后调整的目的。例如,盲人放球入筐的游戏就可以达到这种教学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篮球游戏需要与篮球教学密切结合,不能将其孤立,应该把其视为篮球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篮球教师可以根据篮球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创设游戏情境,从而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提高高中生上篮球课的积极性。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笔者认为,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想彻底的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篮球教学模式,还需要依据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活跃篮球教学课堂氛围的目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是最佳的选择。比如,有一次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传切、空切战术演练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于是我便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学习别人是如何进行传切和空切配合的。但是这样做的弊端又出来了,学生大多被精彩的篮球比赛场景所吸引,根本没心思去关注场上队员是如何进行战术配合的,结果又失败了。经过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我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教学:我运用“NBA”中文版篮球游戏软件设置我所需要的篮球教学情境,这样可以轻易的把篮球比赛环境和基本的战术配合一一展现,面对强大的3D效果和完美的音效,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主动进行模仿练习,并且在篮球教学中也可以很好的运用。
多媒体篮球教学课件的制作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件往往会更加复杂,它需要很好的表现出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但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相关软件的日益增多,制作出一个个精彩的多媒体篮球教学课件已经不再是困难的事情。它可以很好的把教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难表现的地方运用多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想只要我们体育教师积极努力的学习,多媒体情境的创设一定会给我们的篮球课堂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创设错误示范情境
在我们的篮球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教师会故意做出一些错误动作给予学生参考,然后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加以纠正。这种错误示范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改正错误的篮球动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在篮球双手传球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在等球,而不会双手去迎球。于是我也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来,并且连续几次都接不住球,还砸在了脸上。看到这种情形,学生哄堂大笑。大笑之后有学生说:“老师,我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把我的脸砸的疼死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然后,我再次做出错误示范动作,让学生帮我找原因,最终他们发现:原来在接球时,不能一味的等球,而是要双手去迎球,这样才能更好的接球。错误找到了,学生再练习时,这样的错误动作就很少犯了。
又如,笔者在执教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时候,先做了几个“一小,二大,三上冲”的三步篮错误上篮示范,然后发动学生帮这个动作找毛病,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学生亲身实践之后,大家一致认为三步篮的正确上篮方法应该是“一大,二小,三向上跳”才对。这样的错误示范情境创设有利于帮学生尽快找到自己动作中的错误之处,比直截了当告诉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效果要好的多。
四、结语
以上几点创设情境的方法只是篮球课堂教学中诸多情境创设中的三种,在具体的篮球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式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但是,上述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体育教师可以把多种情境创设方式进行融合,从而更好的提高我们的高中篮球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马谦. 篮球教学中的讲解作用[J]. 高师理科学刊,
2006,(04)
[2]聂武生. 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篇6
摘 要 排球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首先要考虑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具体情况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排球运动的乐趣,最终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排球 教学 兴趣 因素
一、高校排球课教学中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分析
排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集体项目。有许多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兴趣非常高涨,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显示出对排球课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学的时间长就越明显。
(一)技术的全面性和高度的技巧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排球比赛具有球不能落地、以及必须将球击出不能持住、同一名队员不能连续击球两次、每队击球次数又有规定等特点,其攻防转换快,竞争激烈,十分讲究技、战术的合理运用,强调集体配合,对参与人有很高的技能要求。所以在校园中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不论从人数还是热情方面都不如篮球和足球,这除了篮球和足运动的自身特点、普及程度有关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能很好的展现自己的个性,必须共同合作配合方能进行游戏和比赛,水平相差太大,就很难配合,容易造成合作不愉快、或两方对抗不成等现象。
(二)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个性展示需求
在排球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这和学生对不断提高技能的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在客观上显得排球教学内容更加枯燥无味。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教内容重复太多,水平相似。比如排球运动的传球、垫球等基本技术,学生可能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都学过的技术,到大学还重复学习,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第二,注重单个技术教学,缺乏实战性学生只有通过比赛才能体会到排球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才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个性,无休止的单项技术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第三,注重技术,缺乏教授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
排球课和大众体育的最明显区别是:排球课是教学过程它在“为什么教”、“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在哪教”等方面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学生就会感到和课外体育很不一样,即感到缺乏可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但是上述的计划性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失去选择性,如在以教师教学的大前提下,也存在学生间互教互学。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完成的条件下,也存在学生自选内容的可能。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再把本来不多的可供学生自主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可能性再去抹杀掉,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感到体育教学的强制性,而逐渐产生厌倦感。
二、培养学生对排球课兴趣的对策探究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学习排球新技术时打破传统的先认知后感悟的教学模式,使用先感悟后认知的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最后,教师把学生的发言进行综合点评整理和归纳,并讲解与示范。教学氛围在轻松、和谐、自然流畅进行,在学中教、教中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尽量减少因动作难度而可能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体育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己实践的过程,他人无论如何是不能替代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学生自己尝试的结果,不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的结果。
(二)从扣球学习入手使学生直接体会排球运动的乐趣
在教学排球过程中,让学生优先体验扣球过程,经过一个阶段的兴趣培养及诱导练习后,可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比赛的滋味,学生就会兴奋于对抗之中,学生虽有扣球的技术体验,而由于没有较好的掌握传、垫球技术,一传不是垫过网就是不到位,即使垫到位的球又因二传手传球效果不好,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虽然这种小对抗并不激烈精彩,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学生就会有意识的、自觉去的进行传、垫、扣等基本功的练习,使练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三)体验比赛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篮球、足球运动一样,排球运动也一样能采用形式多样的对抗练习,体验比赛的乐趣。除在正规规则的比赛外,比赛人数可根据情况变化,还有根据不同的练习目的在小场地上的进行比赛。由于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面对较复杂的来球既要迅速判断、移动取位,又要采用合理的技术,而且同伴间还要相互配合,因此适时的教学比赛可以增加练习气氛,在比赛中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改进,提高运动技能。
三、小结
培养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
参考文献:
[1] 戴珂,李顶,王宏宇.普通高校排球专项选修课程序教学实验[J].体育学刊.2007.14(1):102-104.
篇7
【江苏南通·曹建国】:其实小学生学习与掌握“单跳双落”这个教材内容,只需要1~2次学时就够了,第1课时新授,第2课时巩固复习。
【山东枣庄·王孝领】:从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方面来说,六节课也不能算多,各个课时之间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不是太明显,可以分散在一个学期内来完成。
【重庆·陈岳祥】:单跳双落,其实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后边急行跳远做铺垫的,没有这一内容,学生在急行跳远时,就会出现双脚同时向前蹦。单跳双落这一内容在小学各年级都涉及,低年级(一、二年级)也就一、二节课,并且,每节课不能全是这单一的内容(学生吃不消),中高年级逐渐开始急行跳远,单跳双落担负着解决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铺垫专项练习,教学也不会超过一节课。由此,由单跳双落承担教学目标过多,并不可取。本课例中第2、3、4课次中没有单脚跳,主要与双脚跳有关,这是“单脚跳,双脚落”的单元?还是“发展弹跳的单元”,他们与1、5、6有什么关系?1、5、6联系在一起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实践中1、6联系相对牵强一些。
因此课例内容要做重新调整,否则就显得凌乱。此课例的教学跨度显得有些大,几乎涉及到小学整个跳跃的教学内容。必然要调整目标和措施,而且还应该是相当大的调整。
【浙江温州·项为人】:水平一的学生应该以体验运动的快乐和培养体育的兴趣为主,而不是单纯进行技能教学,再说过多的技能教学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地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个人认为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让他们体验到运动技能带来的快乐就行了,不必要求动作一定规范正确。比如说跳单双圈、模仿青蛙跳、兔子跳、袋鼠跳、跳橡皮筋等,在欢快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为下一个水平阶段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初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案例与分析
【浙江湖州·张万永】:(1)第一、二次课放在小学也可以,那怎么体现小学生与初中生的差别?(2)跨越式跳高分为9个课时,个人觉得分的太细,有些动作技术连贯性较强,分的太细反而不利于教学与掌握,容易造成支离破碎之感。
【江苏南通·李锋】:助跑和起跳可以放在一起教学,不用人为分开,助跑与起跳、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这两项安排4节课就差不多了;竿上动作和落地一起教,2节课;最后的完整练习可以安排1~2节课。
【浙江湖州·张万永】:(1)重难点确定不具体,没有集中在“点”上;(2)教学目标制定也存在不具体现象,未达到“内容、条件、标准”的规范格式要求。
【河北石家庄·陈利路】:作为初一年级的单元计划显得有点太细,是不是一次教完了,初二和初三复习呀?年级越低教的越笼统,年级越高越要详细教。教材安排要由易到难、并列和螺旋排列,单就跳高来说就是螺旋排列。
【江苏南京·李安成】:有关单元学时长短问题:我们这里的《体育与健身》教材只能安排3.5课时上初一年级的跨越式跳高内容,九年级再用3.5课时上跨越式跳高内容。如果满打满算也只有7个课时,外加一个测试与考核1课时,我个人觉得8个课时足够了。
【江西南昌·胡敏】:一个学期体育课的学时大概就是42~44学时,其中还要除去节假日、期中考试等对课时的冲突。一个单元的内容在整个学期中安排的课时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安排所学内容及课时。我个人认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发展跳跃能力与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共十一次课时多了一些,有7~8个课时就可以了。本课例在目标的制定上也不是很具体,只体现了技能目标,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等没有体现,目标不是理论的,而是实践的、实在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太笼统,重点是对教材和内容而言,而难点则是针对学生而言。
【山东枣庄·王孝领】:跳跃能力的发展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能促进其他运动项目学习,同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是比较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但是,水平四的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难度不算太大,并且该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用9课时来学习,有点太多了,个人认为3~4课时就足够了。至于发展跳跃能力的一些练习可穿插在其他教学内容的单元中作为辅助内容出现,不必用很多专门的时间来教学,如将跳跃能力的练习和其他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放在体操、武术、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学习过程里,这样的练习效果更好,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的能力也会在不断地锻炼中得到提高。
【甘肃兰州·把余福】: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对教学对象现有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浙江金华·邵伟德】: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确应该对学情进行分析,这是我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的基础,特别是单元之后的课时计划,更要体现这个特点。但是在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认为所教的教材是新授的(如果各个学段教学内容安排是合理与科学的,没有低水平重复现象),教完之后,也不再出现此类教材。既然这个教材是新授的,就说明学生没有学习的基础,那么我们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中就不需要重复进行学情分析了。
三、高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案例与分析
【江苏镇江·华向阳】:(1)高中排球教学内容一般只学习垫球、发球、传球,除了少数个子高弹跳好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扣球身体条件明显不足,因此扣球大都是介绍内容,校运动队除外。(2)高中一个模块才18学时,本案例单元明显过大。(3)第1课次排球理论知识,第10课次简单战术和规则,17课次总复习教学比赛,不应该属于“扣球”单元的内容。
【山东枣庄·王孝领】:该《排球扣球单元计划》总体看起来,更像排球模块教学计划:首先,从学习目标来说,没有明确提出排球扣球技术的技能方面的要求,只有排球基本技术、战术方面的要求。其次,单元计划中的好多课时安排了排球理论知识(1次课)、排球规则和战术讲解(10次课)、排球战术学练或偏重战术的学练(12、13、14、15次课)、排球其他技术复习教学比赛(17次课)等,不应该归于“扣球”单元的内容。第三,从内容选择的必要性来看,学生首先要学习垫球、传球和发球技术等基本技术,然后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而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花十几节课的时间专门练习扣球技术(特别是对身材矮小的同学)。技术教学与战术教学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不能人为的割裂开来,个人认为可以把扣球技术融于排球战术教学单元中去,安排有能力的同学去学,对其他同学不做统一要求。
【浙江衢州·祝芳】:该案例还反映出一个问题:球类教学到底该如何制定与实施计划?一个有效的扣球,不仅需要掌握助跑、起跳、腾空、挥臂击球及落地缓冲这些肢体动作,还需要根据来球掌握良好的助跑与起跳时机,掌握扣球的部位与时机等,要求再高一点,还需要根据拦网者的位置(包括手型)选择扣球的手上动作。这些内容该如何学习?应结合什么进行学习?再者,面向普通学生的扣球教学,“运动条件”的设置也十分重要,比如是在低网扣球还是在正常网上扣球?要不要分层次?高中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会扣球了”?
个人认为,本案例虽然不具有普适性,也并不那么完善、规范,但却能引发人思考很多问题。
【江西赣州·廖全胜】:该案例不像是面向高中生的教学计划,而像是排球业余训练的计划或是高校体育专业排球普修的教学计划。这计划分得太细,太专业了点。另外,第1次课——排球理论知识学习和第10次课——排球规则的学习及简单的战术讲解,应该是多余的,因为既然学习到了扣球技术,那么排球理论知识与排球规则早就应该学习完了。而简单的战术讲解可以安排在后面的教学比赛前进行,一次课只讲一个小的战术配合,讲完马上练习在教学竞赛中运用,更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两节理论课可调整为一节,内容为排球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
【浙江衢州·祝芳】:第2~4次课:一是学习扣球到底是先完整再分解(即先整体感知再分解练习),还是先分解再完整感知为佳?如本案例遵循的是后者。二,即便是分解教学,一次课里仅学习“正面屈体扣球技术的助跑与起跳练习,讲解示范,集体原地起跳,集体一步助跑起跳”这点内容,而且不接触排球,这符合学情吗?整个案例基本遵循“先分解再完整”、“先徒手再持球”、“先单个技术再结合战术”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很规矩,但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效益、球类的魅力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如何体现呢?
【浙江金华·邵伟德】:关于先分解练习还是先完整练习,不同的运动技术有不同的策略,这是单方面考虑的视角,如难度较大的项目,应采取分解练习,之后完整的练习;如比较容易的项目,则可直接完整练习。若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等问题,那么这就是综合因素了。我个人认为在分解练习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可以把技术学习过程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四、教材的单元学时应该如何确定?
【浙江金华·邵伟德】:过去我们依靠体育教学大纲,基本不考虑某个教材的单元学时(当然大纲中规定的单元学时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在由于只有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更需要考虑教材的单元学时,安排多少学时才是比较正确的,其中的依据是什么?
【江苏镇江·华向阳】:单元课时的多少大致需要几点因素:(1)某技术本身的难易程度;(2)教学目标的高低即教学后希望学生达到的程度,如基本掌握、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等;(3)学生的学习基础;(4)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
【江苏苏州·非泪】:可以根据水平阶段的要求目标,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毕竟每个水平段有各自的目标,如果班级80%学生达到目标,就可以进行下一单元练习,并对不同班级进行记录,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形成规律,自然而然形成了单元计划。
【江苏南京·李安成】:我所理解的单元教学课时依据:(1)主要依据本地方教材里所规定的单元教学课时数。譬如,我们这里的七年级少年连环拳第四组动作单元教学课时安排计划如下:具体单元教学计划省略,总共6个课时,每个课时必须有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与学主要方法。(2)主要依据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3)主要依据本校教学条件、设施来制定的单元教学计划。因此,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因素都应该制约与影响到教师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4)主要依据教学对象的运动体能和运动技能积累实况。
【江西南昌·胡敏】:我认为,除了以上几点,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本单元应该让孩子们学习什么?感受什么?发现什么?完成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学时。
【浙江杭州·沈军华】:个人浅见:单元学时确定的基础是学情,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班级授课只能抓住多数学生,多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基础。再通过多方面的学时资料与自己的实践手段来确定学时。
【江苏南京·金长华】:单元计划,首先,地方教学计划规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次,教师和学校对教材学习达到什么程度。最后,结合校本教材和学校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球类活动;幼儿发展;实施策略
球类活动种类繁多、灵活简便,集对抗性、集体性、趣味性和多功能性为一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园的球类游戏形式非常丰富,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曲棍球等,主要通过球类课堂教学活动(以篮球、足球为主)、球操、户外球类区域活动、室内球类区角游戏来开展。
一、球类活动的特点
1.全身运动项目
无论是哪一种球类运动,都要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等活动,从而增大了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快了锻炼者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长期进行球类锻炼,可使心跳强而有力,肺活量加大,耐久力提高。此外,球类运动要求练习者在短时间对瞬息万变的球路做出判断,因此,它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器材设备简单
(1)不受场地的限制
球类活动对设备的基本要求比较简单,平时进行球类活动,只要有平整的空地就可以了。它不仅可以在正规的室内运动场进行,也可以在户外广泛地开展。当它作为户外运动时,还可使锻炼者吸入新鲜空气,受到阳光照射,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2)集体、个人皆宜
球类运动既可单兵作战,又可集体会战,单人时,锻炼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练习,集体会战则可以使锻炼者养成协调配合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二、球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思考
1.有利于幼儿动作的发展
球类运动能促进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球类运动的玩法有很多,运球、踢球、接球、拍球,每一种玩法需要幼儿手眼协调,能提升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
2.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判断能力
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孩子要想玩好球类运动,就必须要判断好球的运动方向,看清对手将球踢向哪里,从而快速做出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接到球,才能继续游戏,这样多次反复,可以提升孩子的判断能力。
3.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指南》提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各种球类活动大多都是在集体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舍弃集体,几乎所有的球类运动就会消失。从事集体性的球类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争取胜利的目的,例如篮球的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发挥作用,发展协同与合作精神。因此,要求每个幼儿必须在攻守中团结一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练习,幼儿不仅掌握了分工合作的方法,而且在篮球运动中体验到分工合作的乐趣。
另外,很多球类游戏,如抛接球、接力运球、篮球、乒乓球等也都需要有同伴共同参与,紧密配合他人进行合作游戏、竞赛游戏,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及共享等品质。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倡导者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幼儿同样有着强烈的归属需要,这种归属需要既包括被班级幼儿园认可与接受的心理感受,也包括幼儿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所属的民族以及所拥有的文化的认同与接纳。
在球类运动中,幼儿通过与同伴一起运动,引起情绪上的愉快,获得了团体归属感。如做球操时,大家一起在音乐的指挥下统一动作、节奏,使操节做起来整齐有力,还有许多协同部分的设计,需要幼儿之间配合完成,幼儿在球操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与同伴合作,增强了集体意识,建立集体的归属感。又如观看各项球类运动赛事,幼儿会为中国球员的胜利欢呼雀跃,激发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产生对祖国的归属感。
5.有利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丰富多彩的球类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使幼儿的动作发展更加协调、灵活,还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球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幼儿全神贯注地观察教练的动作,领会教练说的动作要领,因此,对幼儿良好的注意、观察、记忆品质都有促进作用。在球类运动中,同伴们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球场上“传球”“投篮”“射门”等呼喊声有效地激发了幼儿乐观向上的情绪及积极进取的精神,胜利的愉悦也倍增了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信心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哪怕是球类比赛中的一次小失利,也促使幼儿克服失利的挫败情绪,很快地调整情绪进入到下一轮的球类运动中来。
三、球类活动的实施策略
1.创设环境,营造浓厚的“球”氛围
我园将球类元素融入环境创设中,处处彰显阳光体育运动的球类活动环境特色:草地上大大小小的石头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球;楼梯角里的“球的世界”里陈放着各种球;圆厅布置成乒乓球馆;大操场是篮球场;小操场是幼儿专用足球场;圆厅、楼道、走道随处可见介绍球类项目、球星、球类活动的图文。
2.精心选择编写球类园本教材,确保活动的科学发展
(1)制订球类活动教学目标
球类活动教学目标:感知不同球类的特性和人与球之间的关系;萌发对球类活动好奇、探索的愿望;掌握最简单的足球、篮球的知识与动作技能,发展身体素质与综合运动能力;简单了解篮球、足球活动的规则,初步形成开展球类活动的良好常规;培养大胆果断、团队合作、遵守规则的个性品质。
(2)选择各年龄段教学内容
球类活动内容是引发幼儿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载体,幼儿在各种具体的活动中产生对球类活动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直接影响幼儿是否愿意并有兴趣地去参与活动。我们选择的每个活动有具体的目标、指导要点,操作性强,并汇集在《阳光教育资源库》一书中(此书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3.寓教于乐,激发幼儿学习球类的兴趣
(1)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
①自主发现法:由教师提供活动材料,先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玩法,然后请幼儿示范自己的玩法,最后老师归纳提升,幼儿练习巩固各种动作。
②游戏探索法:指以游戏贯穿于运动的始终,教师不直接传授动作、技能,让幼儿自己从游戏中尝试、探索,发现运动规律,并从中学会某项体育活动的动作、技能。
③儿歌引导法:把动作的基本要领或游戏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幼儿,使幼儿在记忆、理解儿歌的同时,了解、掌握动作的要领或游戏规则。这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能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效果,特别对于小班幼儿尤其有效。
④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有着丰富活动材料的物质环境,以引起幼儿一定的态度体验,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情境环境中开展多种的球类活动,获得锻炼的方法。例如,在户外和室内区角活动中,教师利用多种球类运动器材、场地、人物,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多彩、多功能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依靠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尝试获得有关球类运动知识。
⑤模仿练习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后,幼儿初步建立与活动有关的表象和概念,教师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模仿练习,以实现体育活动目标的一种方法。
(2)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①球类课堂教学活动:我们根据幼儿园球类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幼儿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本园的场地及一日生活的要求,巧妙地安排每班每周一两次的球类游戏时间。要求小小班、小班以玩球为主、中班、大班以篮球、足球为主,其他球为辅,一个学期至少开展7个以上新游戏,动作技能在前一学期基础上逐年递增,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以运动为主要手段、以丰富活动材料的物质环境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球类活动。我们力求有机整合相关领域知识,通过语言、绘画、科常等渗透性的学习,开阔幼儿的视野,增加新知识、新信息,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生成多种玩球的方法,发展了幼儿的各种能力。使幼儿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良好个性品质及知识、能力等都得到同步发展。活动安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并做好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②球类区域活动:是以某种球类运动的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依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运用情景、情节、角色等元素而开展的球类区域活动。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把户外区域活动分为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球类运动专用区域,有篮球区、足球区、羽毛球区、乒乓球区等,以班级为单位轮转开展,每周二次,三年形成较全面的基本动作,包括合作、竞赛等动作及游戏,动作技能掌握较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全程跟踪、评价、指导,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另一种是其他户外体育运动区域,有平衡运动区、跳跃区、攀爬区、玩沙区、玩车区、玩水区、综合活动区等,以年级为单位每周一次。
幼儿的球类知识是在不断的操作与探索中获得的。我们在开展户外球类区角活动的同时,重视将各种球类活动融入活动室内区角游戏中,设置了让幼儿“探索、表达、创造”的多种球类操作区,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球类相关知识信息以及技能,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能力及勇敢、诚实等优良品质。
例如,在中班活动室内,我们创设了“球星漫画街”区角环境,投放了各球类的明星画报、国内外著名球队标志和图片,以及卡纸、彩纸、绉纸、各类笔(记号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操作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拼图、配对、接龙、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一定的球类知识。同时,还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打气筒(手动型、脚踩型、电动型等),让他们学会对不同材质的球(彩色皮球、气球、小篮球、足球等)进行充气,并记录探索过程。幼儿在亲身探索中感知了充气量与球的弹性之间的关系等科学知识。
又如,在大班活动室内,我们设置了“小球迷俱乐部”区角环境。在楼层走廊两边的墙壁上安装高矮不一的投篮架,天花板吊着大大小小的彩圈,以提供大班“球迷们”在餐后、自由活动时间练习投篮及手球投掷。还设置了“曲棍球龙门”,便于幼儿随时开展“击球入门”的曲棍球游戏。在动手区投放了多种科学小实验材料,让幼儿感知球的沉浮和重量,尝试和探究如何用合适的工具把球从洞里取出等。在新闻角,我们投放和张贴了有关球类相关信息的信息、各类纸张、笔、剪刀、浆糊等大量材料,幼儿可以在其中自主结伴看各种球类的信息,与同伴相互交流,将收集的球类信息制作成球报等,在讲新闻、听消息、画画、剪剪、贴贴中,表达自己对球类活动的喜爱和创意。
③球类兴趣运动队:根据幼儿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组建了幼儿篮球、足球兴趣运动队,开展球类运动专项启蒙活动。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趣味的训练计划,利用每天的晨间活动时间及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进行系统的练习,通过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篮球的拍球、运球、投球、足球的带球、射球、传球及有关篮球、足球比赛的规则以及简单的技能技巧,每年5月组织年级组篮球、足球比赛,并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篮球、足球比赛,使幼儿得到身体的、情感的、社会性等方面的良好发展。
④球类亲子活动:是幼儿园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的相关球类活动或幼儿园组织的家园球类亲子活动。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进行的球类亲子活动,能培养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球类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现代幼儿家长绝大部分是“80后”的青年家长,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各类球迷或球类运动爱好者,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指导,引导家长巧妙利用家庭条件开展球类游戏,建议家长把家中的纸箱、篮子、桶、可乐罐、雪碧瓶等作为辅助材料与道具,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球类亲子活动,并建议家长实施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我们,便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修改游戏。我们还通过每学期举办以班级、年级、全园性的球类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我园开展球类活动的意义和做法,掌握家庭开展的球类亲子游戏方法,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教育作用。
4.拓宽用人渠道,增强师资力量
(1)多渠道引进男教师
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幼儿园配备男教师五年行动计划》,第一期就有三名优秀的男教师加入我园球类教学队伍,另外我们与外面机构合作,引进足球、篮球教练,足球教练是衢州市体育局足球俱乐部青少部的主任,已带队夺得省级冠军,并蝉联七届衢州市级冠军。
(2)调动女教师学习球类技能的积极性
为调动女教师们学习球类技能的积极性,我园派出年轻骨干教师到省里,参加省级幼儿篮球、足球的培训,回园后向全园教师进行积极的推广,与此同时开办教师球类社团,让具有羽毛球、乒乓球特长的老师可以有一展所长。
5.强化保障,争取政策支持
201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在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时表示,体育总局将和教育部沟通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这表明中国足球未来还会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2013年4月,我园被授牌为浙江省幼儿足球定点学校,以此为平台,争取到了许多政策支持,如市体育局的经费支持,建造了衢州市最大的幼儿园足球场;市足球协会人才的援助,派驻我园一名全市最优秀的教练;市教育部门为我园提供了展示平台。2013年6月,我园参加浙江省幼儿足球大赛并获得了多项荣誉,特别是五人制足球比赛,我们小组赛顺利出线,获得全省第2名。
我园的球类教学活动,以引导幼儿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拓宽了幼儿园体育领域的活动内容,填补了幼儿园开展球类活动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9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小学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因此,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它应该具备健康、易学、实用、开放的属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开放教学的前提,开放体育课堂就应该开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一、游戏教学法
1.课堂常规方面的游戏设计。常规教学中的队列训练,学生不仅会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作对、作好。站队时,应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井能很迅速站好队。六、七岁孩子的空间知觉很差,对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别是方位认识模糊。但可以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向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的空间知觉得到较快提高。
2.教材部分的游戏设计。小学体育教材与幼儿园的体育教材不同,它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它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这一教材单纯理解为“齐步走”,只片面的强调整齐,而忽略了走步教材的真正目的。成人化、军事化的训练更是使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类教材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跑步是孩子喜欢的项目,但教学的组织形式毫无变化,孩子也会很快失去兴趣。在教学中加一些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邮递员送信”、“抓尾巴”、“小动物赛跑――圆周跑”、“迎面接力”等,这样孩子们就会自发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玩着、奔跑着,欢笑着。
3.放松部分的游戏设计。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使身心放松、愉悦。游戏方法较其它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4.过渡性游戏的设计。游戏不仅可以作为主要教材出现,它还可以作为过渡性教材出现。其目的是使课中所有教材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如在篮球和实心球教材中,拿球、放球的小游戏就要精心设计。“头上胯下传球”、“腰部左右传球”、“传地滚球”、“双脚夹球跳去跳回”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孩子人手一球,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2.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3.作为开始准备、整理活动的手段。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态、各种人物状态,以及各种事物如小汽车、大火车、马车、大气球等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或由运动状态向相对安静状态过渡的目的。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4.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求学生(小组或个人)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的场地位置,或站成规定的队形,或完成布置场地、器材的任务而创设的情境活动。如将梯形队调成半圆形队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飞过去、蚂蚁搬家的游戏走过去、或者是四队可分别模仿开大汽车、开拖拉机、赶马车、推着小推车,跑到教师指定的地点。
5.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不怕远征难”的模仿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儿歌教学法
篇10
1.情境教学法。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1.2 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2.游戏教学法。运动游戏,也称为体育游戏,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体育手段,是一项古老的、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活动。运动游戏具有基础性、简易性、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娱乐性等。孩子在幼儿园接受过的体育教育也恰恰正是这种运动游戏,为了使小、幼体育教育自然过渡,使孩子能很快适应正规的体育,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仍应多采用这种游戏教学方法。虽然教学以游戏为主,但是游戏目的应更加明确,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因此游戏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2.1 过渡性游戏的设计。游戏不仅可以作为主要教材出现,它还可以作为过渡性教材出现。其目的是使课中所有教材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如在篮球和实心球教材中,拿球、放球的小游戏就要精心设计。“头上胯下传球”、“腰部左右传球”、“传地滚球”、“双脚夹球跳去跳回”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孩子人手一球,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2.2 课堂常规方面的游戏设计。常规教学中的队列训练,学生不仅会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做对、做好。站队时,应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并能很迅速站好队。六、七岁孩子的空间知觉很差,对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别是方位认识模糊,但可以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跟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的空间知觉得到较快提高。
2.3 放松部分的游戏设计。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使身心放松、愉悦。游戏方法较其它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