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构;模式创新

 

一直以来,以政府所主导的公共信息资源供给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固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拓展和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日趋增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需要重构和创新,在寻求建构以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企业积极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综合体系的同时,还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予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考察,以期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供给模式的创新。

 

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界定

公共信息资源是相对于私人信息资源而衍生出的一种资源类型。通常意义上,私人信息资源主要是由私人生产和提供,其信息成本由私人承担,遵循市场等价交换的供给模式,即“信息付费者=信息使用者”。公共信息资源一般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人民大众而予以提供的信息资源。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还尚未统一。从国外来看,美国的《田纳西州公共信息法案》中指出,公共信息是在法律或法令以及与官方事务相联系下所收集、组织和保管的信息,包括: ①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 ②为政府部门所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或有权获取的信息。保罗·乌勒( pauluhlir) 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领域的信息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1]实际上,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是两个极易混同的概念。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备忘录中认为,政府信息是指为联邦政府或者由联邦政府创建、采集、加工、或处理的信息[2],而政府信息资源则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却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3]

 

从国内来看,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广义的角度以及社会性的角度予以阐释:(1)政府的角度。莫力科与王沛民在《科学学研究》中撰文指出:“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务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 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称为公共信息。”[4](2)广义的角度。谢俊贵在《公共信息学》中强调指出,“所谓公共信息是一种特定的实用型信息类型, 它是指所有发生并应用于社会的公共领域, 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 具有公共物品特性, 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5](3)社会性的角度。从社会性角度解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即可将其细分为公共事业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资源信息管理。其中, 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研究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部门的信息管理问题, 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管理。公共资源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问题, 包括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如标准信息资源、专利信息资源、文献检索系统、信息搜索引擎等应用系统的建立与维护。[6]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表达的本质内涵是相互一致的。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决定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性问题。在逻辑上遵循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有关公共政策的推行、公共议程的设置、相关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制度的合理安排都可将其纳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其次,公共信息资源的“边界性划分”是同公共生活演进的过程相联系。尽管早期政府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进入现代性社会以后,随着相关社会事务日渐复杂, 政府生产和掌握的信息资源并不能覆盖所有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特别是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第三部门的空前活跃, 这为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管理权力体系的平衡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组织条件和社会环境氛围,政府信息资源与全面反映公共生活的公共信息资源在外延和内涵上的区别渐渐明显。[7]当前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仅仅局限于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循环流动,强调官僚体系对信息流动过程的监控,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严格限定了管理的目标、对象以及价值取向,我们应采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拓宽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在整个信息资源运作体系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只针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即一定时期内与社会共同体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以满足和服务于社会每个个体成员对信息的普遍性需求,比如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以及公共利益变化状况的信息报道等。正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共性特征,其必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议题以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报道,信息的管理状况直接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事实上,“公共性”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本质概念,只要逻辑上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的公共事务信息均可列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并组构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

 

(2)广泛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特征。传统意义上都把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但“公共部门在管理信息资源时有自身独有的问题, 公共部门管理者比私人部门管理者要处理更大的系统间相互依赖性、更多的繁文缛节、采购硬件时的不同标准以及更广泛的组织外连接”。[8]事实上,随着“行政国家”的兴起以及政府公共性职能的扩张,政府的相关公共事务日益膨胀和复杂化,这必然决定了政府在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使得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等都应当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3)互动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特征。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成员主体更加积极全程参与和监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这种参与方式和监督方式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呈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政府以“竞标”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转移给社会上的企业运作,此外,政府还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加快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扩大信息共享空间,提高公众信息的辨识能力与获取能力,与此同时,第三部门、企业和社会大众自觉关注和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这些“互动性行为”进一步促推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高和开放程度。

 

三、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构与模式创新

 

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其涉及到信息共享的秩序与信息公平问题。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实现信息的共享性与信息利用的效用最大化,由此,要确保信息的共享性与效用最大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必须防范公共信息的部门垄断和私人垄断。当前看来,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赖于体制的建构,以保障信息流通的秩序与信息共享的公平。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这种涉及多方主体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的建构也应多元化,即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企业积极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综合体系。

 

(1)政府主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毫无疑问,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信息必然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共同体成员密切相关的公共基本信息,比如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住房改革政策,医疗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关乎民生利益所需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这类涉及民众利益和关乎社会公平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把关,政府扮演着重要的核心角色和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社会整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做统一规划和配置安排,并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各方主体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获取和利用的途径及方式,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发挥。

(2)第三部门辅助: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标准,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的第三部门组织。第三部门主要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医院、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第三部门在其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而其非赢利性的特质则决定了这类信息的公共特性,因此,第三部门所公布的信息也应纳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当前,由于第三部门种类繁多,主体参差不齐,其公布的相关公共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把关和管理,由此,加强第三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第三部门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必将成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

 

(3)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有机运作的剂。我们都知道,市场机制是围绕公民之间互动的自愿交易而建立起来的,该机制的适用性受制于“搭便车”现象(free-rider)发生。由于公民团体规模的扩大,自愿交易的方式会导致“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的情形,因此,一部分产品或服务必须通过权力的手段来提供(mueller,1989)。事实上,前面我们已经论述,政府主导和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外包”给私人企业经营和管理,这在某种意义上缓减了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压力和提高了公共信息管理运作的效率。随着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交叉与合作,私人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也逐渐具备了公共信息的性质,比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企业的年度运营报表、企业重组交易信息等都可归入公共信息资源。尽管在相关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上,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总存在着矛盾,难以实现“趋同一致性”。但是,依照经济自由主义的观念,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是兼容的,而能够实现这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兼容机制是市场的选择规则。充分竞争的市场选择能够基于任何个人的最大化行为,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即公共利益。[9]由此,企业积极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同时,不仅促推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运作的灵活高效,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

 

作为公共物品特质的公共信息资源,从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质上主体过于单一,实际上,我们不应仅局限于以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单一考量,而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予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考察,以寻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供给模式的创新。

 

(1)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coase(1974)指出分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能引起“排他成本”降低的情况下,纯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不仅可行且更有效率。[10]自drucker(1969)提出“民营化”一词之后,公共物品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并逐渐成为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民营化意味着政府减少干预,增加私人供给机制功能以满足公众需求。savas于1922年总结得出政府促成私营部门进入公共物品领域的三种途径:委托、撤资、以及替代。[11]不难发现,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和供给选择新公共物品的管理模式,其必然促推政府权力的下放,并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将实现重大突破,并通过产权制度激发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供给的热情。当然,随着私人产权的引入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监控权的弱化,并形成私人供给公共信息的垄断优势,这些负面影响不容我们忽视。

 

(2)ppp模式。reymont(1992)首创公共物品供给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同私营部门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并以“契约约束机制”督促私营部门按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则根据私营部门的供给质量分期支付服务费,ppp这一模式追求全新的“双赢”合作理念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采取ppp模式,能最大化地提高公共信息资源供给和生产的效率,并且确保整个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供给执行过程都在政府的稳步控制下,从而有效规避公共信息资源由私人龚断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都有“利己主义”的动机,两者之间的“交易点”成为滋生腐败及违法行为的土壤,并且契约履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公众利益的受损,形成“契约失灵”,对此,应采取适当的规避和防范措施。

 

(3)互补管理模式。weisbrod(1986)认为:第三部门的出现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结果,它被视为一支独立的第三方力量在公共物品提供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同时也在防范政府与私营部门对公众利益的侵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12]然而,正如政府和市场会产生“失灵”,第三部门也常常会偏离志愿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上产生功能性和效率上的种种缺陷,salamon(1987)将此类失灵称为“志愿失灵”。[13]事实上,对第三部门的“志愿失灵”,政府的刚性制度恰好是弥补其不足之处的关键,此外,第三部门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具备良好的弹性,这样,二者在各自的特征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它们之间可以建立起“合作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这种合作互补关系被视为积聚两者优势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有效方式,应用极其广泛。其最典型作法是由第三部门协助政府生产和管理公共信息资源,而政府主要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并以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的形式与第三部门合作。

 

参考文献:

[1]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2).

[2]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f united states . circu2lar no. a - 130 revised ( transmittal memorandum no.3) memorandum for heads of executive de2partments and establishments subj ect: manage2ment of fede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1996.

[3]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4]莫力科、王沛民.公共信息转变为国家战略资产的途径[j].科学学研究,2004,(3).

[5]谢俊贵.公共信息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6]李兴国.信息管理学,http:ppglxy. hfut.edu.cnpxxglxpjxnrpdzsgp81.htm.

[7]夏义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06,(4).

[8][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物(第八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5.

[9]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78.

[10]coase,r,h,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4,(2).

[11]savas ,e. s“privatization” in mary hawkeaworth and mourice koganceds encyclopedia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m].newyork riutledge ,1992.

篇2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

药膳分会副会长

家庭制作药酒的关键点

盛酒容器的选择 与煎煮中药选用砂锅的原理相同,家庭制作养生药酒的容器必须确保不会与中药材、酒起化学反应,一般以玻璃、陶器、瓷器为宜,避免铁、铜、锡等金属容器,尤其不宜使用含铅较多的锡合金酒具,以免过多的铅溶入酒中危害健康。

药酒的澄清 药酒中的药材被基酒浸取时,药材本身的碎屑及一些黏附于药材表面的杂质会浸入酒液内。药材经基酒浸渍,其细胞破裂后,细胞中的蛋白质、胶质、淀粉等一些大分子物质沉淀于药酒液内,使其混浊。因此,家庭养生药酒在装灌之前,都必须澄清过滤,以去除悬浮和沉淀物。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药酒在常温下静置1~2个月,使其自然沉淀,取上层清液过滤后饮用。若在低温下静置,可加快沉淀速度,提高药酒的澄清度。

药酒的灭菌 制作药酒的药材必须灭菌,除了选用质量上乘的中药材外,还可将中药材放入75%的高浓度白酒中,以达到灭菌目的,然后再按药酒制作方法配制。做好的养生药酒盛入存贮容器如酒瓶、酒具后,可采用隔水加热的方法,杀灭药酒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酵母菌及杂菌,既能保障养生药酒的安全有效,又有利于贮存。

养生药酒的特点

根据药酒的功能,药酒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酒,如追风药酒、跌打损伤酒、风湿骨痛酒等;另一类则是具有滋补强身作用的养生保健用药酒,如当归酒、蛤蚧酒、参茸酒、三鞭酒、人参茯苓酒等保健酒。

1.养生药酒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为特点:养生药酒主要以补虚强壮、扶正祛邪、抗衰益寿、保健强身为主要目的,适用于生理功能减弱、紊乱者。

2.养生药酒主要适用于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健康或亚健康的老年人宜用抗衰益寿、保健强身的药酒;而具有特定医疗作用的治疗用药酒,则需要在中医师的处方或在中医药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安全服用。

篇3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基本特征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WANG Jingw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Whether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or the need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have good thinking skills, the use of the correct way of thinking to start work in teaching, so that the right way to solve various problems. Issues raised b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through the "want" and "do" describ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both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ways of thinking.

Key words way of thinking; basic features; thinking ability

1 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类理性地把握现实对象,进行精神生产的重要环节。思维方式,指的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手段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认识、判断、处理客观对象的方式,在世界观最一般的方法论思想和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哲学层次上的思考方式。①对照概念,现在我们的很多教师还达不到这样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个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是做错了事情,老师经常会以责备的口吻质问,而且根本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以压制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比如教师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注重结果不分析根源,有时候事情是解决了,但是这都是治标不治本,这也反映了教师处理事务时思维方式的不对。教育现代化要求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积极培育现代化教育所需的思维品质,以形成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师的思维方式。

2 教师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2.1 认知水平

在课堂,大家应该经历过这样的情形,如果两个学生在课上窃窃私语,老师则会以提问题的方式“教训”他们。虽然老师达到了维护课堂纪律的目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不是让他当众出丑了?他会不会因此厌恶老师?这样看来,老师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达到长期的治愈效果。提问本来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应该客观对待,而纪律问题老师应该用管理的方式进行教育,这就说明了老师一开始的认知思维出了问题。

2.2 专业技术

各行各业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有各自判断的思维方式,而这属于专业技术。比如理发师给顾客做造型的时候他的头脑中有很多样式为他参考,医生在给病人诊断病因的时候会向病人询问病情,从而寻找病因,最终对症下药。作为教师,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往往老师就缺乏这种专业技术,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这样的思维作支撑,故不能解决问题,或许老师面对学生不像医生面对病人,询问清楚病因就解决问题了,学校里学生产生的问题经常是不定因素居多,老师难以把持,不能靠主观想象,这就说明若没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教师所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单一、缺乏缜密的思维。

2.3 说话方式

往往有些学生和老师理论的时候强词夺理,有些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就会生气,直接用老师的“特权”在言语上压住对方。遇到这类的问题,说明教师的思维方式表现为话语能力低。说话方式的不同,表现出教师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表现在教师对事态的情绪掌控上。

2.4 行为举止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学生展现着他(她)的人文素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行为举止则是受到大脑思维的指挥,比如有学生在课堂上气恼了老师,老师也不顾自身形象立刻让学生“滚出”教室,学生要是出去也是给老师面子,但学生偏偏又不出去,这时候的老师就尴尬了,不知所措,很难收场。其实,在老师自己受气的时候,一定要稳住情绪,冷静思考,而不能毫无顾虑地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更何况结果还适得其反了。赞可夫曾说过一句话:“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

2.5 管理方式

教育离不开管理,但教育科学不是管理科学。教育科学主要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01页)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姓“教”,不姓“管”。②这往往也是大多数老师的通病,大大小小的事,通常以“管”为主。比如在班里给同学们制定班规,学习成绩进行评比,卫生状况搞检查,导致了学生闹事有班规,学生成绩好坏看评比,卫生做不好全校通报的局面。如果这都需要“管”的方式呈现,教育的意义何在呢?想必教师的这种“管”的思维并不能达到教好学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是通过从“想”和“做”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五个方面描述教师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书中,王晓春老师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分类详细,比如固化思维、封闭思维、短线思维、漂浮思维、非逻辑思维等,这都是表现出了教师思维方式的特征。对教师思维方式基本特征的描述,是为了了解教师教学中出现的“病因”,以好“对症下药”。

3 教师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于教师的思维能力,顾明远教授曾指出:教师能力中“一个综合能力就是教师的思维能力。虽然教师的思维能力既不是知识,又不是技能,但它却支配着教师的一切行为,是属于更高层次的能力,而且是不可或缺的”。③根据我们对教师思维方式基本特征的大致了解,就要寻找提升教师思维能力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科学观。杜威曾明确指出:“我们的一些学校存在着课程繁多的弊病,而每一门课程必然也有繁多的材料和原理。我们的一些教师不单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个别指导,因此他们的任务就变得繁重了。如果不找出某些统一的线索,不找出某些简化的原理,那么事先就注定必然会导致混乱的局面。”④这就说明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相脱离了,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精神,掌握一套规范的专业技术,作为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的桥梁,为的是把教师所储备的专业知识有效合理地用一种规范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

其次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全球化,科学技术引领的时代,日益增强的政治交流、经济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会不断冲击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我们也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与时俱进。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不断地有自我意识地去培养,去形成。

最后在树立了教育科学观和教育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学者从教师的思维方式转向的变化提到:从还原性思维转向整体性思维;从线性思维过渡到非线性思维;从实体思维演进到关系思维;从静态思维走向过程思维;从二元对立思维走向多元共存思维。⑤还有学者提到把情感型教学思维运用于教学过程,或运用后现代知识观中教学思维方式优化的路径等。不论哪种方法,都是要建立恰当丰富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教学当中。

综上所述,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提到教师思维能力的方法,对教师思维方式提出了很多的见解,本文通过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学观,再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后综合了各个学者的阐述,从不同的方面总结出提高教师思维能力的方法,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优化教学的参考,也是对教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借鉴。

注释

① 钱春旭.论现代化教育与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J].教育探索,2000.10:63.

② 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0.

③ 顾明远.教师思维是属于教师高层次的能力――《教师思维论》序[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4):3-4.

篇4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船闸自动排队管理系统;具体应用

从本质上讲,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应当属于新型的自动化技术,借助此项技术可以辅助自动化的船闸管理。目前的状态下,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在水闸泵站的日常管理中引入射频识别的措施,以此来提升船闸管理与泵站管理流程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确保获得更好的通航效益[1]。相比于人工排队,船闸自动排队系统建立于射频识别的前提下,针对各个时间段的船闸通航都能予以适当安排,进而保证最根本的通航效率。必要时借助射频识别的措施还能预测实时性的流量,对此开展全程性的自动化监控。由此可见,船闸通航中的船闸排队系统有必要运用射频识别来实现全面改进,针对通航资源予以优化配置。

1射频识别指技术原理分析

具体来讲,射频识别指的是在电磁场或者交变磁场的辅助下,借助射频信号来判断特定的信息。因此,射频识别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不必接触识别对象,同时也具有自动性的特征。在射频信号的辅助下,针对特定对象就能进行判断和辨别,运用上述措施来获取精准度较高的结论与数据[2]。在全过程的射频识别中,操作人员都不必加以干预;即便处在恶劣状态下,通过射频识别也能获得实时性的信息结论。一般来讲,射频识别系统都要配备射频的电子标签,此外不能缺少阅读器作为辅助。针对特定类型的电子信息或者电子数据,都能将其保留于电子标签,以此来判断特定对象的基本特征。具体在操作时,技术人员可以把待测物品与电子标签结合在一起,在此前提下就能获得精准度较高的电子标记[3]。此外,电子标签应当连接于阅读器,对于实时性的指令进行传输。阅读器一旦发出了指令,电子标签就能对其进行鉴别,然后将其返回至阅读器。因此可以得知,无接触式的射频识别构成了新型的识别技术模式;在空间耦合的状态下,针对特定的射频信号就能进行相应的调制处理以及解调处理。从现状来看,射频识别可以运用多样化的电子标签作为辅助。然而实质上,如果要顺利完成射频识别的全过程,那么前提在于设置特定的工作频率与阅读距离。在电磁场耦合的作用下,针对天线尺寸与天线外形都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在这其中,标签芯片或者线圈可以构成电子标签,此类标签可以用来存储信息并且实现无线收发的功能。因此从技术原理来讲,实现射频识别的核心与关键应当落实于电子标签,在此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设计阅读器。

2船闸自动排队管理系统运用射频识别技术的必要性

从基本特征来讲,射频识别指的是借助空间耦合效应下的射频信号来完成自动化的识别信息,因此具备非接触的特征。自动化的船闸排队管理具有更大的系统流量,对于各项设备之间的冲突可以进行有序消除。为了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冲突,系统配置了防止冲突的各种措施与技术方案,在较短的时间段就能读取超过200个的射频标签。在瞬时的状态下,系统一般来讲都能达到200km/h或者更快的移动时速。除了上述性能之外,射频系统还表现为更好的可靠性与防干扰性。系统即便处在较高温度的环境中,也能正常进行运转。针对现场附近的多种干扰源都能进行全面的防控,并且不会伤害到人体。在人工调度船闸通航的传统模式下,船闸调度不能缺少人工指挥。然而实质上,人工指挥操控下的船闸通航实效性并不好,因此有待进行优化与改进。在现阶段的船闸管理中如果能引入自动化的射频识别,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船闸通航效益,节省了船闸排队管理消耗的时间。

3具体的技术运用

3.1系统构成

船闸自动排队的射频识别系统应当配备有源的射频标签作为电子标签,对此增设防止挪用与防止拆卸的相关措施。在标准串口的辅助下,系统后台与以太网就能连接射频设备。船舶设有电子标签,具体在通航过程中,阅读器在间隔很远的距离就能获知实时性的船舶数据与航道信息。阅读器负责读取信息并且识别数据,而系统上位机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处理并且分析相关数据,然后将其运用于船舶排队管理中[4]。从稳定性的角度来讲,对于整个系统都有必要配置专用性的监控平台,在监控平台上还应当配置服务器。为了节省系统设计的整体成本,可以选择在监控平台的位置上直接布置服务器,而不必增设额外的装置。此外,语音系统设有专用的智能引擎,因此可以自动播出实时性的数字语音。遇到紧急状况,系统还能播出报警性的语音。

3.2系统功能

目前的状态下,如果能在船闸排队管理中运用新型的射频识别技术,就可以构建多层次的射频监控系统。具体来讲,借助视频监控的方式可以收集实时性的水情信息,针对船闸在各个时间段的运行状况都能予以明确。实质上,射频识别运用于船闸监控的关键点应当包括闸门开关与水位的状态。射频读取器可以用来收集精确信息,在船闸队列中送入有源数据。此外,自动化系统还设有基础性的数据库,然后借助终端屏就可以显示较高精确度的电子数据,上述数据来源于基础数据库。智能语音系统通常可以生成精确的语音信息,然后自动进行语音的播放。在船闸排队的过程中,系统每隔特定的时间段就能生成警告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在此基础上自动完成语音播出。LED屏可以显示实时性的通航信息,其中涉及警告性的信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显示屏就能展示各个时间段生成的船闸通航信息,而多媒体一般来讲都包含了视频类、图片类与文字类的相关信息[5]。船闸排队管理应当体现智能化的特征,针对停留等待的船舶能否进入队列中进行精确的判断[6]。具体在判断时,智能化系统还需密切结合天文潮数据、闸门状况以及现场水位,通过综合判断才能获知最大化的闸室面积。由此可见,船舶如果要依次进入闸室系统,那么有必要将其控制于特定的深度与高度范围内。作为船闸排队的管理人员,针对上述要素也要予以全方位的考虑,然后优化各个船只的排序。通过屏幕显示的方式,语音系统就能播放精确的船闸信息。

4结语

目前的状态下,很多船闸通航系统仍沿用人工管理,技术人员对此有必要进行调整。未来在实践中,与射频识别密切相关的自动化管理还需加以改进,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技术措施并且服务于船闸通航的顺利性。由此可见,在船闸自动排队的过程中运用射频识别作为管理辅助,有助于提升船闸管理的整体效能,因此值得在现阶段的船闸管理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徐红娜,陈肖宇.射频识别技术在船闸自动排队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上海水务,2012(1):122-124.

[2]郭伟.射频识别技术理论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4(7):129-132.

[3]熊伟,贾庆升,马收.射频识别技术在钻完井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14(1):100-103.

[4]马强.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企业仓库定位自动化方法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3(1):243-245.

[5]沈冬青.RFID射频识别技术标准解析及现状研究[J].中国安防,2011(4):37-40.

篇5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与本质

项目,是指特定时间内,为了实现与现实相关联的特定目标,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任务,以便群体间可以相互合作,并有效组织和利用相关资源,从而创造出特定产品或提供服务。项目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内。项目应用于教学领域,就形成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关于项目式学习(PBL)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地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

首先,PBL模式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也就是说这种模式中既涉及教师的“教”,更需要强调学生的“学”。其次,PBL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实现对关键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也就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来学习和应用知识,强调了现实社会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再次,PBL学习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学生头脑中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整个过程中,PBL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占据主体;任务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内容是对于关键知识和核心原理的掌握;最终目标是完成头脑中知识的建构。

从学习的四个相关维度来看,项目式学习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学什么?项目式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掌握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2)为什么学?项目式学习是为了要解决真实问题,实现知识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3)怎么学?在学习的工程中,通过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并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4)学得如何? 对于PBL学习的评价包括:学生获得的知识,学生习得的方法以及最终完成的作品。(见图1所示)

二、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与思维转变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PBL模式在课程关注内容、课程的范围与顺序、教师角色、评价的焦点、教育特征、教学材料、教室环境、学生角色、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等方面有所区别。

第一,在课程关注方面,传统课程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要广,强调教授事实性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组块知识的技能;而PBL强调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强调对于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目标是开发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二,在课程范围和顺序方面,传统课程教学强调根据固定的课程顺序进行,知识按照一个小单元一个小单元的顺序进行,整体而言知识传授以单学科进行,依然严格遵循学科的界限;PBL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课程教学,知识传授按照多个单元的知识构成的复杂问题或观点进行,知识是多学科交叉的,因此内容是较为宽泛的。

第三,在教师角色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专家,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者和指导者;而PBL模式强调教师是课堂学习中的建议者,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第四,在评价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以考试分数为参考,并进行学生之间的比较,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对于信息的简单复制;而PBL强调评价的参考是最终生成的作品以及作品生成的过程,在作品生成过程中体现的实际能力以及实际知识的获得,并重视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第五,从教学材料来看,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文本、讲稿和口头陈述为学习材料,学习的辅助工具是教师开发的练习册和活动;而PBL模式强调学习材料应该是直接的或原始的资源,印刷材料或者一手文献,辅助工具是学生自身开发的资料。

第六,从教室环境来看,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以个体为单位的独自学习,学生要与他人竞争,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信息;而PBL强调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最终学生自己建构、综合和生成信息。

第七,从学生角色来看,传统课堂教学认为学生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最终以记忆和重述的形式获得简单的知识并完成简单的任务;PBL模式强调学生应主动与他人交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互动中担任一定的职责,在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观念的发现者、综合者和陈述者。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设定自身的学习任务并长时间独立地学习。

第八,从短期目标来看,传统课程教学认为学生应掌握事实性的知识、术语和内容,并掌握单一技能;PBL强调学生应理解和运用复杂的观念和过程,并掌握综合技能。

第九,从长远目标来看,传统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广度,目标是培养在标准成绩测试中获得成功的学生;PBL强调知识的深度,最终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备决策和规划能力的、自觉和持续进行终身学习的学生。

从传统课堂教学到PBL教学模式,形式转变的背后是思维上的本质转变。传统教学中,强调由教师作为主导者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原理和规律的讲解,课后学生通过具体的作业习题对课堂上掌握的理论性知识进行操练,用学习的理论和概念来解决练习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是通过现象对于理论进行实际的操练和概念的演绎。而在PBL模式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现实问题或者实际现象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参与主动发掘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理论,实现了从现象到理论、规律的建构过程。因此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演绎思维相比,PBL模式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思维的形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强调教学中的知识是以单元和学科形式存在的,知识被人为地划分成为规整的学科和单元,因此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封闭的,是碎片性的;而PBL模式则强调知识是整体的,各个学科之间也是交叉的,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的是整体的知识。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PBL强调整体思维的培养。 三、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要素及基本特征

在PBL模式中,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

1.内容。PBL学习模式中的内容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是根据兴趣和需要提出学习目的或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其次,是完整的而非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再次,是具有探索性的开放问题,有继续探索的可能。

2.活动。PBL模式中的活动是指学习者采用一定的技术工具(如计算机)和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来探究面临解决的问题。学习者自行制定行动计划,包括材料问题、工作任务分配、实施步骤等。最重要的是,学习者通过“行动”完成计划。在活动中,学习者要参与学习,并转换角色,积累实践经验,为适应未来工作做准备。教师在活动中要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完成类似“行家”完成的任务,履行专业性的职责,提高自身技能。

3.情境。PBL模式中,要为学习者提供探究学习的环境,包括物质实体环境或者信息技术形成的虚拟环境。在情境中,学生要与他人分享学习经历,开发自己的社会交往沟通技能,最终促进概念理解。在整个情境中,形成高度合作的氛围。学习者要深刻地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个性化的。

4.结果。PBL模式的结果是产生丰富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合作和学习能力,能够运用到终身学习当中。评价是将技能和策略与计划、实施、监控和评价联系起来,包括问题解决、设计、决策、充当行家和有价值的评价。评价包括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和能力,包括笔记、提问以及倾听,最终学生要将各种主题概念综合起来,并将认知、社会、情感和自我调控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根据PBL四项基本技能,PBL模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方面: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合理复杂的学习任务;强调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活动,进行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和认知工具;强调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气氛;评价手段是就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的作品或者问题解决方式要产生社会效益。

PBL学习模式实现的四个领域包括获得知识并应用、交流、协作与独立学习。在获得知识并应用领域,学习结果包括搜寻、过滤、分类、消化数据,发现知识的相关性和相关联系,最终实现知识的应用。在此领域,学生的搜寻、探究、分析和创新、理解、应用技能得到开发。在交流领域,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观点的交流,促进分享和倾听技能的开发。在协作领域,学生积极与其他成员合作,最终开发学生讨论、协作和团队作业的技能。在获得知识、交流和合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监控自己的工作进度,并知道何时寻求帮助,最终开发自己的计划、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技能。

四、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与步骤

篇6

关键词:宏指令 指令执行 指令集合

宏指令的基本特征为:操作对象两个以上(含两个)或者操作步骤两步以上(含两步),发送及接收双方理解的管理目标(及标准)理解一致,隐含着当执行结果与该标准出现差异时及时反馈并补救。因此,从原理上说:一个干部(小组长以上)与基层员工的最大差别就是是否有能力处理宏指令。可以将此对干部的要求概括为理解力与经验,标准主要来自经验。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从上到下的领导,其理解力首先应该从上到下排列,否则,就只能用资历乃至其它因素来弥补。

宏指令最终都要分解为基础指令,所有基础指令构成一个基础指令集。基础指令就是小组长对基层员工的指令。这里先说说计算机的基础指令即汇编指令的特点:某型号计算机汇编指令罗列如下

表中可见,总共只有62条指令,换句话说,该型计算机所从事的所有工作都会最终分解为这62钟指令的排列。所有的软件,不管用什么语言编程,在运行前都会用相应的编译软件将编好的程序转化为这62种基础指令。计算机的基础指令只能介绍这点皮毛,更深的讲解就与本文离题太远。从这些指令中总结管理方面的规律才是本文的主体。将这些规律结合到日常的管理中去,进一步丰富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水平才是本文的目的。

一、每条指令必须可执行

计算机的这些指令包含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数据转移、带进位数据左移一位、带进位数据右移一位、不带进位数据左移一位、数据加1、数据减1、从给定地址取数据、把数据寄存到给定地址、跳转指令、长跳转指令、子程序调用指令、子程序结束返回指令、数据与、数据或、数据异或、数据非、零跳转、非零跳转、正调转、负跳转、推入堆栈、弹出堆栈、基址锁定、位操作这28种动作,每种动作都是CPU绝对可执行的。因此,基层员工的岗位职责中有多少类工序,每一个基层员工必须能独立完成,否则,必须预先做岗位培训。对于小组长,对某个岗位所发指令必须是这个岗位可以独立完成的。可执行的指令必须是清晰无歧义的,而任何一种语言尤其是中文,很多字词都有很多种含义,再加上汉语文化本来就不讲究精确,因此,在所有技术领域,一般都借助图纸来表达指令。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用视频流媒体来指令、规范操作及岗位技能培训将越来越普及。在流媒体面前,所有纸面表达都苍白无力。

二、每条指令执行过程必须保证唯一

在指令面前,不仅要无条件服从,而且执行指令的步骤、时序、力度都必须标准化、规范化。CPU中的这些指令从复杂程度来说可以分成四类,分别需要花费一到四个机器周期。但不管简单指令还是复杂指令,每条指令即使被重复执行10万次,照样不紧不慢、每个步骤时序都一丝不苟地重复。在日常管理中,军队战斗力的培养就是最好的例子。腓力特二世最先洞悉军队战斗力培养的诀窍,那就是日常活动的整齐划一,一切行动都整齐划一听指挥。当时普鲁士士兵的胡须都必须剪成一个式样!后来的北洋军就是以普鲁士的军事教程为训练科目,随后国共两党都延续了这样的战斗力培养模式。对基层人员的规范化当然不能延续到八小时之外,也必须尊重性别、身高、胖瘦等基本差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适当保持操作弹性,但提高质量必须在操作过程的一致性方面下工夫。

三、指令集合中的每条指令必须有彼此区别明显的称呼或标号、标识

回到上面表格,任选一条指令:MUL Rm,Rm.它的意思是:两个寄存器内的数据相乘,结果放在前一个寄存器。该指令位于第A行,第A5XC列,其中X用行代替,所以该命令的编号就是A5AC(十六进制,这里不展开)。既然每条指令都有严格的执行过程差别,指令标示要彼此清晰就是当然的要求,给每条指令编上号码,既便于彼此区别,也便于统一管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国,所有航空管制呼叫用语一律用固定的英语,就是为了防止指令的误听混淆。在计算机广泛进入日常生产销售研发财务的今天,每一个管理者将可能的下发指令标准化、规范化然后编号,既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过程随时记录保证可追踪的前提条件。

四、指令集合必须涵盖管辖的每一个范围

计算机给每一个管理对象都赋予一个序列号,通俗说法是地址,其实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可以与名字一一对应起来,每一台计算机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管理的对象总数,即使这个数字很庞大。当然,面对庞大管理对象,它也不乏技巧:给对象分组、分区。有些动作可以一个区、一个组同时操作,也可以将这个区、这个组放在操作主页上肢解、组合完成后再一起放回原来的地方去。还有一个技巧可供借鉴:计算机把特殊功能的工具、场所与所有的管理对象统一编号的同时,另外再分配一个方便记忆的名称,因为这些工具、特殊场所要反复多次使用。这些管理技巧,本来就来自优秀的日常管理团队经验,譬如军队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就是逐级分组的典型;企业把员工按销售、研发、生产、售后、财务、行政、后勤来归类是功能分组的典型;工程管理中,设备与人员搭配成台班概念,是工具与对象统一编码的雏形。古代考察一个县官是否称职,首先就是看他是否能随口说出其治下有多少百姓,其中多少青壮年、多少老弱;多少水田、旱地、山林。因此,管理的ABC就是从给自身的管理对象编码开始,编码务必穷尽不带死角,然后是工具、设备等资源的编码,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构造一个一个的预案(就是构造计算机里的函数),所有预案必须预演通过,不同态势下审时度势调用不同预案,这才是游刃有余的管理者。

五、指令集合必须能控制先后次序

篇7

关键词:国际区域合作意愿; 解释结构模型; 关系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48-002

1.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界定

1.1合作意愿的概念

合作意愿的界定存在随意性和模糊性,当前对合作意愿尚未有更深入的研究,但与合作意愿相近或相关的一些概念的研究较多,如共有观念、文化认同和行为意愿等。张朋柱认为,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动态演化,如果监控机构能及时地预测群体成员合作水平的走向,就有可能在群体出现低水平效应或崩溃的均衡之前相应地调整博弈规则或辅以其他诸如整合文化、价值观、修正预期基准收益以提高群体的合作水平;他建立了无限合作博弈类型下的合作意愿度运算模型,用以研究博弈者不同的认知模式,将会对博弈者的合作意愿度值和收益率产生怎样的影响。借鉴前人的研究,本文将合作意愿定义为一个观念性概念, 是一个表达的主体国趋同变化的过程,它具有动态变化性,它通过主体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形成正或反向的合作意愿推动力。而合作意愿一旦达成,就具有独立的作用,会使主体国对于相互间的共同观念发生趋同变化,从而使主体国的选择发生变化。合作意愿的调整受各参与主体的影响。

1.2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基本特征

合作意愿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的过程会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合作意愿有以下几种基本特征:

(1)合作意愿的整体性与等级性。合作意愿并不是一般理解的仅表示各主体国对各自所持有观念的一致的看法和意见,而是蕴涵着各种复杂关系的系统。它符合系统动力学整体性特征,合作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区别的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为了同一目的而组成的集合体。合作意愿由最初的微弱,逐渐趋向强烈,直至达成趋同状态,存在着程度上的等级性。

(2)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非线性与非平衡

当国际区域合作行为主体国没有与其运行要素间形成交换的状态,就称其为平衡态,国际区域合作意愿在平衡态时是无生命的无机结构。但实际上,由于各主体间能力结构的差异以及其行为主体的偏好不同等各种原因,合作意愿必然是开放系统,合作体将与其运行要素间不断地进行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且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演化环境也会对行为体的发展产生约束。这种约束会使合作意愿过程偏离平衡态,即出现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非平衡态性。

2.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解释结构模型

2.1解释结构模型基本原理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简称 ISM),是美国J・Warfield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具体原理如下:建立关系模型。通常根据建模目的,依据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与文献分析等结论,构建邻接矩阵,利用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绘制要素间多级递阶有向图,分析输入要素和局部构图,并阐释分析对象的内在本质。

2.2影响合作意愿的因素及结构关系

本文围绕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定义和相关特征,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总结提炼出18个要素,建立了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关系模型(表1)。

表1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关系模型

2.3邻接矩阵

根据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以下规则建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生成邻接矩阵(表2)。

1、Si对Sj有直接影响,则aij取1,否则取0;2、Sj对Si有直接影响,则aij取1,否则取0;3、Si与Sj之间相互有较强影响,则aij和aij都取1,如果相互影响程度相差较大,则大的取1,小的取0。

2.4多级递阶有向图的建立

多级递阶有向图(图1)是揭示研究对象性质的形象描述,它是由骨架矩阵(A')绘制而得。

图1.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递阶结构

3.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

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从国际区域合作影响因素的递接结构可以看出,利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把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层次化和条理化。这个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果说明:

(1)图1的前2级,“国际区域合作合作意愿与外部干扰因素”,把国际区域合作分为其运行系统及外部环境,说明国际区域合作水平是受自身运行路径与国际环境影响的;并且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的达成来自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来自合作意愿的变化,合作意愿形成了独立运行系统,另一个是来自区域外的环境因素干扰,其有赖于国际政治格局和区域集团归属,前面是系统内部因素,环境干扰因素是外部因素。

(2)从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ISM结构模型提取主结构,主体国偏好强度和主体国耦合强度构成合作意愿的直接影响因素,也是国际区域合作的条件、基础和保障,同时反映出国际区域合作意愿的复杂性,即只有市场机制形成的客观条件与国家政府的主观意愿相统一,才能实现,故意愿趋同的过程也将呈现出非线性;图2还表明,主体国关系结构和经济依存度通过主体国偏好强度影响合作意愿,经济依存度和政治互信度还通过主体国耦合强度影响合作意愿,而区域合作归属、贸易依存度、共享资源占比、产业关联性、区域认同、公共品投入占比、国家需求层次、文化渗透、地理距离、突发事件又直接或者影响主体国关系结构、经济依存度、政治互信度来影响合作意愿。为达成区域合作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合作意愿和外部干扰因素。外部干扰因素是具有客观性与突发性等特征,试图通过“人”的行为来改变其客观性是不实际的,而突发性很难预测,不能及时做出必要的防护措施。针对外部干扰因素的复杂性以及难以改变性,本文在以下的研究中将其设定为常量。而合作意愿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通过主体国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及时沟通与协作,使国际区域合作意愿趋同,才能达到最终合作的目的。

综上所述,合作意愿反映了主体国的参与合作的需求,其不同将影响主体国间的合作模式,而要促使主体国间合作意愿的趋同,强化主体国间亲密关系,即增加文化融合、建立互信机制等,合作意愿的趋同是国际区域合作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水平不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水平和发展。因此,本文根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提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的运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特征;主要内容

企业的发展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财务管理一直就是企业管理的永恒课题,它贯穿于企业所有活动的全过程。

一、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总资本利润率、流动资金比率、生产率等都较高,但融资能力总是不足,从而使企业的成长能力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投资效果不好。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中小企业大都没有科学有效的投资评价程序和方法,有时仅凭运气和估计进行投资,造成投资成功率不高。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表现为: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集中于公司怎样才能创造和保持价值。规范的财务管理有利于调动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

(1)全局性。财务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坏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根据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不光关注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关注带有全局性的财务管理活动,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和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2)外向性。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管理应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有效应对信息时代复杂多变的企业外部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长期性。财务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和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是事无巨细、全面管理,而是应选择一些主要方面实施重点控制,同时还应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主要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资本结构控制。资本结构是对企业控制权的决定因素。因此,应注重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因组建、合并、分立、资本调整以及清算等影响资本结构的情况,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以确保对企业的控制权。

(二)资金控制。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资金整个运动过程。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融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对外融资意味着又增加了一个投资者(债权人或股东),这直接影响原有股东和企业的利益。因此,应对企业筹资规模和方向、融资渠道、偿还来源、资金用途及效益、存在的风险等实施全面的财务控制。这是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三)对外投资控制。对外投资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资本的位移,这种投资会给投资者带来新的风险和效益。企业对投资控制的重点是抓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投资来源分析、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因素分析,参与决策投资,监督投资实施过程,建立明确完善的投资分析、决策、实施和处置等相关制度,实施制度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并以过程控制为重点。

(四)重大工程项目控制。重大工程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时间长、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点,一旦失误会造成企业整体效益的大幅下降,乃至拖垮整个企业。重大项目控制的重点是可行性分析,实施过程监督和效益分析。

(五)对外担保控制。企业对外担保虽是一项或有负债,然而一旦被担保企业出了问题,就是一项即时债务。现实中不乏由于对外担保而造成企业破产的例子。因而,应加强企业对外担保事项的财务控制,包括对外担保内容、金额、期限、被担保单位情况、担保条款等实施监控。

(六)基本制度控制。企业的内控制度包括职务分离的控制、授权批准的控制、业务程序的控制、信息质量的控制、内部审计的控制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防止资产被浪费、盗窃和无效使用;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保证经营方针与策略的执行;可以正确评价经营效果。应加强对基本制度尤其是财务会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度的贯彻实施。

四、如何进行财务管理

(一)加强营运资金管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中小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首先要加强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内部财务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运用行为科学原理,实施事前成本控制,将企业整体目标分解到所属各生产部门和人员,控制责任预算,建立责任成本管理网络系统,激发有效的成本节约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资金周转,转变经营方式,实现生产经营在内涵上的扩大,是一条广为适用的发展经验。

(二)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为发展保存良好的信用潜力。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其中通常又包含相当大比例的负债筹资。中小企业应经常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否则,急需筹资时就缺乏能力。因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第一,中小企业在创建时,应根据投资规模筹集必要的资本,或者在资本有限的条件下选择所能达到的投资规模。第二,中小企业应该选择较高的积累政策,保持较高的内部资本积累增长速度,尽可能快地充实资本,中小企业若没有内部积累资本的能力,依赖外部筹资会越来越困难。

(三)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资本成本的约束,不仅要考虑在资金市场的筹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影响,也要考虑企业对所投资项目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额的资金时间价值。这样企业的投资必须使生产效益超过成本,内部投资报酬率不仅要高于风险报酬率,而且也要使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补偿。同时也要注重资本预算。总之,稳重理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中小企业抱有特别强的发展希望,在强烈发展愿望的驱使下对企业发展往往操之过急,盲目扩展,往往由于财力不足最终导致企业破产。有的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在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积累能力的情况下,营运资金周转特别紧张。还有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产品单一情况下过大的经营风险,力图通过多样化投资和多角度经营分散风险。须知分散投资导致分散风险的结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分散投资导致分散风险结果要小于原有经营项目利润下降的损失。可是,中小企业通常是总体投资规模比较小,分散投资很容易导致原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又不能较快地形成一定规模,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无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明确使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的投资受到影响。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胡淑姣.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新思考[j].《江苏商论》,2004,(6).

篇9

如果说利润来源于创新、风险与垄断,那么在风险一定而垄断力越来越薄弱的情况下,创新就成为一个企业利润的核心乃至唯一的来源。但企业家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通过其创新能力为企业获取这种熊彼特利润。现代企业对团队的依赖性,根源于两个事实。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即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行有机的协作,劳动越来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者之间与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化。这样,任何一个生产者包括企业家都必须依赖稳定的或松散的团队力量才能完成生产。二是知识大爆炸。马克思(1844年)与恩格斯(1883年)提出,科学发展速度具有同人类积累的知识量成正比、同时间的指数函数成正比的“加速度规律”。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史家德里克•普赖斯通过实证构造了知识增长的数学模型,表明科学知识(文献)总量将随着时间的无限推移其增长率为无穷大,从而正式确立了“知识爆炸”理论。尽管人们已经发现,文献增长曲线的陡度已有缓和的趋势,知识爆炸理论也受到了质疑,但“知识大爆炸”一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以说明以下事实:知识在不断增长,知识的数量极其庞大,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全部触及的,亚里斯多德式的全能人才已经永远不可能存在。一个企业的全局性正常运作所牵涉的知识总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单独拥有的,而只能以团队的方式加以拥有。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团队生产完全可以实现与私人生产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只要满足某些条件,合作组织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可以高于私人生产中的雇员。但是,由于监督的不完备性与考核成本的高昂所导致的激励不足,团队生产往往又难以产生出较高的生产效率。不过,无论是团队合作的实现,还是团队合作效率的提升,其首要前提是团队成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而作为企业团队之核心要素的企业家和准企业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其中的前提之前提。

二、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类型

课堂教学模式是特指在课堂中实施的某种教学模式,是一套相对稳定的组织、设计和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总体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大类型,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讲授模式、直接教学模式、概念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合作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课堂讨论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教师急于和盘托出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教学结果的标准化,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对于课程的掌控欲望过强,把学生的服从、所谓“配合”看成教学的条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价值;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估单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简单的教和学生简单的学,而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将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反对教师在课堂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更多样、作用更重要,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困难提供必要、及时、有效的帮助,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既指出不足,又鼓励其不断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能够以组织者、管理者、控制者、观察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估者和排难者等身份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发挥各种角色的不同作用,引导学习者走向知识的彼岸。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基本上呈现为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是管理者的两种核心素质要求,能否促成这两种素质的形成,就成为其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标准。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本科工商管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直接教学和概念教学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形成知识系统。相对来说,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方面显得不足,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多工商管理课程都有完备的理论体系,高校中通常注重学理的教师往往比较强调传授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理论性,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性。尽管教师大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由于教师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训练与经验,往往也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讲授。加上高校教师的学术任务繁重,教学改革往往缺少一种外在的压力与动力。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往往感觉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相去甚远,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与时展的要求脱节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来源于管理实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知识和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存在一些严重滞后于管理实践的情形,比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甚至还存在一些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知识。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新世纪的大学生呈现出跟以往学生不同的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如独立、自主等。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强的自主性,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迫切希望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在就业压力之下,其学习的目的性更为直接与短视,在获得专业学分后,更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但这种程式化的甚至官僚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单一通常的方式是“一本教材、一张嘴巴、一个PPT”贯穿整个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过多。其理想的状况是教师讲课条理清楚,概念表述准确,内容完整充实,PPT漂亮花哨,时间掌握精确,生动活泼更好。而学生则认真倾听记录,课后完成作业。

(五)缺乏互动这种教师为中心的听讲模式,不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而且学生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因为每一个学生通常都是孤立地听讲做笔记,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无条件也没必要。这些问题,归总起来,集中体现于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面的缺失。管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节拍以及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教学方法的多样变革,实际上都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积累。如前所述,创新能力是对新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的能力,而这种被动的听讲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与熏陶。而学生之间互动的缺失,则又放弃了一个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欧美工商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沿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这种模式,有两个典型的基本特征,一是以案例研究为中心,二是以小组学习为载体。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可以分为诠释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诠释性案例研究,是指运用概念与原理对某一案例的现象进行理性诠释,它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验证性案例研究,是指运用某一案例的材料或数据对某一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它属于知识创造即研究的范畴。国外通行的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属于诠释性案例研究。从理论知识的运用来看,其案例研究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局部性案例研究,即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列举一些企业个案以说明某一个概念与原理,或让学生针对某一原理或某一些原理进行案例研究。一门课程拥有众多的概念与原理,因此也往往会采用多个比较典型的个案分别加以说明。即A理论用典型的甲个案加以诠释,B理论用典型的乙个案加以诠释,C理论用典型的丙个案加以诠释,以此类推。

这种诠释性个案研究,每一案例只对一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中的部分概念与原理加以诠释,而某一概念与原理也只对某一研究对象(如企业或品牌)的局部现实或现象加以诠释。另一种是整体性案例研究,即用一个案例对一门课程的整个理论体系加以诠释,或用一门课程的所有理论对某一案例中所涉及的所有事实或现象加以理性诠释。如,以某品牌为研究对象,教师或学生运用品牌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全部基本概念与原理对该品牌现象与事实加以诠释。这种案例研究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它既可以使理论与实践实现较好的结合,也可以弥补教师在管理实践经验上的缺失。二是学生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即以作业的形式,将理论运用于某一个实际案例加以剖析,这直接引导了学生对新知识获取与运用的兴趣与压力。

(二)小组学习

即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案例研究。由于案例研究任务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系列工作组成,任务相当繁重,往往不是一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了,因此对团队的依赖性由此产生。小组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建,也可以由教师随机组合。小组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共同学习与探讨。由此,由教师进行随机组合,从而锻炼学生的人际磨合能力,是最佳的选择。参与小组学习,学生有机会向组内的其它同学学习。接受特定学习任务的小组与接受特定管理任务的团队具有相似的模拟情境。所以参与小组学习,是练习并评价在管理团队中工作、管理、解决问题、作出战略策略决定的有效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强调了对管理者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其中案例研究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新知识获取与运用的能力,而小组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团队学习,可以直接培养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意识。

五、结论与讨论

篇10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