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一轮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社会科课程,新理念
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从国家教育部开展的课程改革来看,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颁布及教科书修订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又进一步修改,修改版审定稿即将颁布。与此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已经研制发行,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有《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按照新课程标准撰写的教科书,如北京师大版、人教版和华东师大版的《历史》,以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的《历史与社会》,已于2001年秋季在实验区开始使用。此外,全日制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标准也正在紧张的研制之中,不久将颁布。而且,一些地方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践阶段。面对课程改革的形势,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这次课改的背景及其新理念问题。笔者作为研究者和参与者,意对此作一番研究和阐述。
一、改革的背景
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考察其改革背景时应从大教育观出发,认清整个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导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缘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和矛盾,同时也为了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的改革也在其中。例如,1989年,美国出台了四份很有影响力的改革报告,即美国学校社会科委员会推出的《21世纪社会科课程指导》,布莱德利学校历史科学会推出的《美国教育中的历史课现状》、美国教师联合会出版的《民主的半截故事:美国历史教科书应该加入什么?》以及全国州长协会发表的《转变中的美国:国际前沿》。这四份报告直接影响了90年代美国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走向。到90年代中期,美国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和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各州在自愿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或体现本州特色与要求的课程标准。在已推出的州课程标准中,历史教育均得到重视。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和课程,各省的教育部负责教育。安大略省从1997年开始新一轮改革,制定了《社会科(1-6年级)、历史和地理7-8年级课程标准》(1998年)、《加拿大和世界研究(9—10年级)课程标准》(1999年),提出了“知识的理解”、“思维和探究技能”、“交流”以及“概念和技能的运用”等四个成就水平,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也陆续出台。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于1998年发表小学和初中学习指导要领,1999年颁布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概括提出两点改善中小学地理、历史和公民等课程方针,一是在价值观上要培养公正地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态度、对日本本土和历史的理解和热爱、国际合作及国际协调的精神、作为日本人自主的生存在国际社会中的素质和能力。二是从培养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和态度等观点出发,更加重视学习方法和调查方法的学习、体验性学习、解决问题时的学习等学生主动的学习。高中的地理、历史科以主题学习形式编排内容,内容要有选择性和重点性。如“世界史A”,以近现代史为中心,在注意地理条件和日本历史联系的基础上,了解各文明的特质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用历史的观点探究各种现代课题。“世界史B”,则是在注意与日本历史相关联的基础上,理解世界历史的重大架构和源流,通过从广阔的视野考察现代世界的特质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在课程观念上,历史课程是以事实依据来构建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历史课程不仅包括描述,而且包括解释;历史课程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科;历史课程不仅涉及名人的历史,也是关于普通人历史的学科;历史课程是体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课程目标上,既强调价值观形成,培养和形成完善人格,也重视对历史的了解,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精选内容,以学习主题为基本学习单元。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取向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讨论、辩论、小组合作、调查、展示等,重视体验与探究。
──在课程评价上,注重评价的个性化、过程性、选择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
篇2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所有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之上获得全面发展,并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所有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之上获得全面发展,并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根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新课标精神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化学课教学中探索出几条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 培养化学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1.1 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1.2 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使其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1.3 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号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4 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单位,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关心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知识思考很少。因此,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学习,而且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改实验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2.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2.2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教学中老师演示实验多,而学生实验少。过去教师教学时大都按“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教师讲结论———学生记结论”这种模式教学,这样学生学会了应试,但学生的能力却不得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就要突出学生动手。笔者设计了以下学生实验操作流程:“ 提出问题———给出反应原理———学生选择器材药品———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学生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得出结论”。实验中即使有学生的实验失败,教师也要及时引导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的严密的研究问题的态度。2.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在教学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见解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引导他们对待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在解题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寻找多种解题方法。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篇3
1.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最基本的载体,教学过程实施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语言。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容量不小,因此,为达到教学目标,在不自觉中往往会使整个教学变成“一言堂”,学生只是“储存知识”,而没有消化吸收的过程。这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满堂灌的语言表达,要注意姿体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有效结合。
1.1 姿体语言
包含教师的表情和动作。恰如其分的姿体语言,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克服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1.2 书面语言
即教学板书的设计。板书是体现教学主体知识点的基本媒介,也是学生自主复习的主要凭借。如果仅仅是将教材中各目简单罗列,而体现不出系统性和有效性,久之,学生会觉的索然无味。且从已教授的历史必修一、二来看,在教材的编写上还有不尽成熟之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善于整合教材,设计出合理的板书实施教学。
1.3 口头语言
虽然历史教学中十分强调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但这并不排斥在实施教学中,通过浅显的口语化表达来达到教学效果。如必修二的第二专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发展特点时,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来形容,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了过来,在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再进行分析,学生相对理解掌握地也较好。
2.行为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1]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艺术性也十分重要。依笔者认为,教学的行为艺术包含教师“教”的艺术和引导学生“学”的艺术。
2.1 “教”的艺术
陶行之先生曾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这种观点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如何才能提高“教”的艺术性呢?[2]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3]“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4]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是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教”的艺术的首要环节。而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则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
2.1.1 导入的艺术
导入环节要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较有效的方式为“悬念式导入”。如在必修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课的导入中,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成效,再设置问题“如此有效的措施,为什么苏联要舍弃之,而寻求其它发展道路呢?”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将新经济政策做为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一个有效参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2.1.2 教学设计的艺术
传统教学模式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对于一些较乏味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则容易使学生感觉疲惫,失去兴趣。因此,新课教学的各环节的设计也需要艺术性地整合。如必修二“战后的西欧和日本”整课均是对西欧、日本在战后经济运作模式的阐释,如果教师喋喋不休地从头讲到尾,连教师自己都会觉得乏味。因此,笔者采用表格式板书,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四个纵目,国别、经济模式、内容、成效和特征五个横目,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连动式回答(即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超过了笔者的预计,连原先一些不太爱听课的学生也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这一堂课后,笔者的感触颇深,切实感受到了艺术性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确实应该多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角度出发,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
2.2 引导“学”艺术性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历史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思维不过是人的心灵的自我认识。”[5]新课程改革下,要求的不是学生获取怎样的结论,而注重的是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即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因此,引导学生“学”的艺术,即在于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实践。如在必修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教学中,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苏联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如何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三组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思维的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思维,以达到教学效果。
讨论也是引导学生“学”的有效方式。“在有争议的领域进行探究,主要方法是讨论;讨论时应保护参与者不同的观点,而不是试图达成一致意见。”[6]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但并不是无原则地认可学生的观点,而是在评价学生这一观点的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讨论也是需要艺术性的。
2.3 沟通的艺术
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萎缩。”[7]教学中的交往关系,即指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曾听过的一堂公开课给笔者留下的印象颇深。该课所授内容为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在上这堂课前,学生与教师是完全陌生的。由于生疏的关系,刚开始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并不十分积极。而转折点是从该教师设计的一个师生互动环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别以鼓掌和举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阐述自已观点的理由时,则就更为自然、有效了。
当然,如何更好地实施艺术性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历史教师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新课程教学中不断总结、归纳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所要求实现的三维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 转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7.3“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3][4] 转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7.1.2“新课程背景下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摭谈”
篇4
幼师成绩评价专业能力核心为了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师专业理论课成绩评价模式,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能力,笔者立足本校的教学评价实践,对中职幼师专业理论课程的成绩评价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传统幼师专业理论课成绩评定的现状与弊端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较差,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不利于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甚至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剧他们的厌学程度。
笔者在近年的教学评价中尝试进行了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从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出勤纪律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后来又增加了实践考核内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基本上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但却暴露了很多问题:
1.关注学业分数,忽略知识结构
对学生的评价多停留在学业分数层面,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会,考试内容也过分依附于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助长了很多学生的惰性。
2.重视理论学习,忽视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是幼师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培养和评价中,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和评价比较重视全面,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比较笼统,造成学生重理论,轻能力训练的现象。
3.评价的内容、方式相对单一
考核评价内容仍拘泥于书本,考试的题型死板不灵活,虽有过程评价,但也只限于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提高。
4.评价操作不科学不规范
如理论考试内容不确定,哪些是应考内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全是老师说了算,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实践考试内容比较随意,不能全面测试学生的水平,评分不能客观公正又效率低下,难以抉择。
二、以能力为核心,改革幼师教育理论课程成绩评价的探索
(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制定幼师教育理论课程考核标准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幼师生的内在要求,依据幼师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我们把幼师生应具备的能力分为三大类十种能力。三大类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应用能力、专业技能、教育实践能力。十种能力包括:书写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弹唱能力、儿童舞创编能力、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教育设计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育评价和反思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拓展能力。在十大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理论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考核标准,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实践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
(二)开展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学习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的平台。在评价中我们坚持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1.关注课堂学习活动评价
幼儿教育理论课内容抽象枯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激励性的课堂学习考核评分表,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等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课堂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表现评价,找到个人不足,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学习评价的主体。
2.加强课堂实践能力评价
实践活动不仅是幼师专业课的学习方式,而且对理论课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理论课的学习中,通过上台讲练、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热点辩论、模拟教学等课堂实践活动,可以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教学活动与评价自己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实践表现作出反馈,既有口头的评价,又有激励性的加分,鼓励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成果、能力的评价,也弥补了理论课学业评价内容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缺陷,从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成绩评价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作业形式、作业内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1.尝试作业形式的改革与实践,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除了常规性作业,我们还把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报告、资料收集、制作手抄报、社会调查、见习和实习也纳入平时作业考核。
2.在考试中采取灵活多变的题型,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考核。不断压缩减少传统的试题形式,增加辨析、材料分析、教育小论文和心理小论文写作、幼儿教学活动片段设计、教学活动模拟等内容和形式,有效地促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
(四)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根据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要求和中职幼师学生特点,将学生整个学业成绩分为:课前提问、课堂学习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期末考试。
1.课前提问占5%:每次课前由四名同学回忆总结上节内容,通过课前提问考核学生对旧课的掌握程度。
2.课堂学习表现占20%:老师和科代表根据课堂学习评价表记录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情况,进行加分和扣分。
3.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等占25%: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并计入期末总成绩。
4.课后作业占10%: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章一次的课后作业,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相应成绩。
5.期末考试占40%。
在评价中,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毕业总评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个人、小组、教师评价相结合,鼓励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作业完成,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手段的弊端,挖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促进了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梅.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2,(02).
篇5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
引言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一、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1.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内涵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和传播,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被评价,缺少参与意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已经是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4)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服务的。而许多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难于体验到体育设施为他们服务的感受。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上难于突破,以及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5)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目前多数学校还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忽视对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观念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以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要以此为契机。
2.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和传统等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3.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挖掘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才可能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5.共享校内外资源机制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还应向校外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必然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课改;数学;特色;尝试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做法和取得经验。
一、依托课程改革,确定特色学科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新一轮课程改革,走上了课程综合化的道路,让科学探究成为第一主题,并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归根到底一句话,新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特色学科的创建,正是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产生的。学校范围内切实可行的学科改革通过必要的特色建设来体现显得更具可能性;以特色建设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含量及育人效能也显得更具操作性。那么,何谓“特色”呢?说得通俗一点,即“无中生有”、“有中显优”。根据实际情况,我首先选择了后者――让我所教的数学学科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二、构建特色学科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我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自然,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我们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最迫切和重要的是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于是在数学方面我努力拓展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渠道:
(一)学科教学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1)教学内容凸现人文性、生活化。深入钻研教材,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处理教材。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创设教学情景,使之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设计例题习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际。(2)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大胆放手,适时点拨,让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是教师教学中巨大的财富,由于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智力特点,决定了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心反思,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困生做到“四优先”:优先提问、优先发言、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辅导。对优生做到“一允许”: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后,允许干不影响其他人的事(看课外书等)。每节课的作业尽可能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分三个层次:低档题、中档题、高档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
(二)校内活动渠道。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
篇7
关键词:导演;主导统领;开放性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活动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做以下几点。
一、做好导演工作
传统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被动地学习,新课程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其次要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做好引导和点拨。
二、做好主导统领引导工作
老师首先要正确把握住教学目标,要精心制定更为具体的活动目标和要求,要在活动开始时进行详细的说明。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学生把握活动目的,增强其主体意识,同时保证每一项活动更加有效和更具针对性。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引导和点拨,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频繁的活动就是要随时随地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以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很关键。
三、做好开放性评价工作
(1)评价内容的开放。即它不仅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熟练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2)评价标准的开放。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且可以供自我选择的评价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3)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智、陶情、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篇8
【关键词】新一轮 高职 评估 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80-02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它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取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
客观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机构日趋分化,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重共性、轻个性的观念,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单一且缺乏层次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单一的评价标准制约了不同类型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最近的论文抄袭门事件,说到底是体制性腐败。因此,我国教育界在多层次、多类别的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改进。
在首轮评估中,评估指标刚性过大,过分强调量化标准。比如生均仪器设备值、计算机台套数等,没有考虑地区差异、没有考虑行业与专业差异、没有考虑动态发展。其结果是形式主义严重,各高校疲于应付;数据真实性差,造假严重;考查缺少“整体”性,评价缺乏客观性。对民办高职而言,首轮评估促进的是规范作用,内涵建设上没有获得提升。
因此,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观。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推动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保证。
一、树立创新型人才质量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思想保证
1.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如:课程设置不灵活;专业适应性差;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考核手段僵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是教学投入不足。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缺乏创造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不能胜任创新教育。另一方面是学校硬件投入不够,不能及时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在当前形式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的首要使命。因此,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理论和研究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师生民主、平等的主体关系,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其次,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对学生的成绩评估注重过程表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作业、课题以及其它训练各占一定比重。
再次,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使课堂格局从单一的授受转向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学。
实践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一是利用选修课程平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二是设立创新基金,使具备不同潜力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挖掘,并在校园中培育出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带动大多数学生主动关注创新活动、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训练。
二、新一轮人才评估指标体系下的质量观
教育部新一轮评估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新的评估理念、评估载体和评估方法,促进院校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服务能力。新一轮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办学方向、推进教学改革,引导学校把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标,激发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引导学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逐步从规范管理走向知识管理。通过强化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度与力度,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从新评估指标体系看,新一轮评估的主要目标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引导评估对象从“建设与规范”向“内涵与质量”改变,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新一轮评估强调评软不评硬、评动不评静、抓两头带中间。评估要学校把最好的专业、课程拿出来向专家展示,通过解剖最好的专业、课程等看看学校教学改革的最高水平,并通过专家的帮助把最好的样本树立起来,通过评估每个学校都有教改的样板,可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新一轮评估参照国际惯例,运营现代信息技术,重在平台分析。“平台”的建立及定期公布是“新方案”的独到之处,可以说是新方案的创新。由学校以上年度9月1日至当年8月31日为统计时间段,对工作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并承诺数据原始性和真实性,专家通过平台分析、说课、深度访谈对数据的真实性和逻辑性进行分析,在实地考察验证后形成专家意见。
因此,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是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设置的,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依据。
三、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首轮评估中,由于高职教育的主力军公办院校办学历史久,即使升格较晚的高职院校也具有数十年的中专办学历史,具有长期的文化沉淀,办学实力也越做越强。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历史短、条件差,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等原因,缺乏与公办高职院校竞争的实力,所以极少民办能够获得“优秀”评价。新一轮评估从理念、指标体系设定、方法步骤等方面,对评估对象特别是民办高职端正办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引导民办高职院校从重鉴定结果转变为重内涵建设,提高发展主动力。评估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具有分类指导的作用。对民办院校而言,初期发展阶段,评估是促进投资主体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和办学行为的手段;成长发展阶段,评估是促进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对照有关指标进一步规范教育管理和办学行为的指挥棒;成熟发展阶段,评估是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强调特色发展的催化剂。
学校所处发展阶段定位不同,评估解决的发展瓶颈也不同。首轮评估中有很多量化指标如生均行政用房、生均计算机数、生均图书、生均多媒体座位数等。不可否认,量化指标很容易突击达标。而对于需要孕育积淀的内涵则必须务实建设。新一轮评估方案对解决民办院校发展自主动力提供了驱动。
引导办学方向,破解民办高职教育的三方利益主体的博弈之惑。民办高职教育的自身因素也使民办高职院校遇到了发展困境:民办高职教育的投资者期望在短期内获得回报,有的投资者期望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能高于一般行业,这种利益驱动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办学行为,也常常造成投资者与办学者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民办高职教育的求学者多数是能够支付较高学费和生活费的富裕家庭,家长认为高投入一定会有高回报,即使自己的孩子学习基础并不好,也期望以高学费享受优质教育,获得高学历,以民办高职为跳板通过“专转本”等方式考上本科院校。民办院校的办学者大多来自于普通高校的退休者,在管理理念、办学方针、效益预期上与投资者有较大鸿沟。
民办高职教育的投资人、求学者和办学者三方面利益主体都有比较强的功利目的,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难以持续发展。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的民办教育的发展一直处在比较艰难的境地。新一轮评估方案促使三方利益主体产生博弈平衡,引导民办高等教育沿着内涵发展、规范管理、公益原则办学轨道前行。
引导学院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公信力。面对公办高职学院规模扩张,生源逐年减少,民办院校即将迎来一次重新洗牌。从2009年开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小幅度下降,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已经趋于稳定。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来说,过去的发展靠的是“机会补充奖”,即过去生源多、高校少,民办高校作为“补充”得到了发展。现在供求关系稳定,民办高校的发展就要进入以质量取胜的阶段。其次是制度环境也趋于稳定。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新的市场规则也在形成,学校公信力已经成为市场选择的重要指标。区域性生源急剧减少是公信力下降的标志。如何在洗牌中涅,新一轮评估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新一轮评估创新之处在于依托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因此,以数据采集平台常态化管理为抓手,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状态数据平台是学校、系(院)两级领导对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等各项建设工作进行正确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能够真实的反映教学状态,指导改进教学工作。民办高职院校要注重状态数据平台成常态管理效用,使之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新一轮评估重过程发展轻鉴定结果、重常态管理轻突击提高、重内涵建设轻表面文章、重社会公信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必将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必将在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 陈 磊、肖 静.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思考[J].教学研究,2005(2)
2 贾宇明、王利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2)
3 樊未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迎来拐点[N].中国青年报,2009.08.31
篇9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尤为重要。这标志着未来世界,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或制约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党和国家早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具有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其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教育对象能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以其独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小学语文的课改,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良好习惯和综合性语文素养为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一次教学的再创造。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研究小学语文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估等问题,积极探索21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正确走向、新的观念、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所以,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强化课改意识,身体力行参与课程改革,大胆尝试。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反映时代教育要求的新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调整小学语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开放型语文教育教学新模式,并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过去单纯笔试和一卷定优劣的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已不能全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思自悟代替教师的全程指导、一味讲问、指令教授;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都健康发展、自身潜能充分发挥。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小学语文教学能否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目己的岗位上应加强学习,锐意进取,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大胆实验,勇于创新。只有这样,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才能为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创新能力才具有竞争力,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才能实现。
结合实际,立足河池金城江区教育强区,我们要紧紧围绕“未来五年河池金城江区教育发展的框架思路”,以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指导纲领,在语文教研室的领导带领、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播作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逐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
篇10
关键词: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 制约因素 改变策略
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包括思想理论的正确认识、文化水平的丰富充实和身体健康的达标程度。但是出于偏僻农村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重视不足;因此,发展提高的速度受到影响;现在就农村初级中学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提出一些改变策略,仅供同行参考并与同行交流。
一是对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当代伟人曾经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就说明了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理论也认为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内容中,一要以运动为主导,二要以健康为目的;社会底层的呼声更是亲身经历的经验:身体是生存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不能从事更好的工作,而好的身体来自于运动、来自于锻炼,最终来自于高度重视。在全国性的全民健身活动日益高涨的今天,体育锻炼的最初意识应由学校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大学,体育锻炼是绝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缺少了,我们的经验和教学素质就不会提高,也就不能提高,也就不会全面提高;我们可以这样讲:体育健儿是从小开始锻炼的,是要经历十多年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努力得到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年龄,也是加强体育锻炼的最佳时刻,应该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是课改理论的重要意义领悟不够
新课程改革理论对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制定专门标准和要求,是对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对这次改革理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全面掌握,明白思想、文化和身体素质相互之间的必要关系、必要作用和必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偏废的,更不能置之不理;因此,只有三样并举才能够全面发展;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关联性,一线体育教师要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纲领,结合实际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本学校实际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按照初级中学学生年龄阶段探讨教学、总结经验,要改变过去那种“体育不在升学考试范围之内”、“体育不影响绩效工资”、“体育没有多大出息”等等陈旧思想、狭隘意识和单纯理念,要从培养体育人才造就体育精英的长远意识去思考,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课程、热爱体育锻炼、从而热爱自己的身体、从而参与体育运动,要克服资金不足、器材不全、认识不明的缺陷,要对学生的健康负责、对教学的效果负责、对新课程改革的作用负责。
三是对自身职业的教学工作尽责不强
身为教师要在走进教育教学的第一步,确立终生从教、搞教育、搞好教育的坚定信念、崇高思想和宽阔境界;要热爱本职工作、要热爱学校、要热爱学生、要尽职尽责、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要明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要求,既要做到教学的统一性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特长,营造教学氛围和良好环境。
根据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诸多弊端,思考改变的策略,实现体育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要求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首先是吃透课标、熟悉教册、研究学情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实践和发展,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是让每一个教师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册的熟悉程度上,教师必须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以立足本土为原则灵活多样改变教学目的、方法和思路,重视探讨、总结和研究教学以后的效果,准确把握教册、教案、参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能够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和喜爱兴趣,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关注个体、提高整体、找出区别、全面发展。
其次是改变观念、明析意义、热爱职业
教育教学改革其本质就是改变过去陈旧的、不适应时展的教学方法,而核心是改变教育教学观念(观念指的是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指导工作行为),原来的观念不能改变就进入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状态和境界。其实体育教学也就不是单纯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它是世界体育强国的荣誉的来源,是一种热爱自己身体、热爱社会制度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政治高度——因为一个人热爱自己的身体想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就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热爱社会制度就会想到以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创造财富、热爱伟大的祖国就能够想着以体育特长为国争光;作为体育职业的体育教师,热爱职业就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够热爱学生、热爱学校,会为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最好是适时探讨、总结经验、不断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认为: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做“教书匠”,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把所学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探讨思考、在思考中总结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经历了这一连续性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再继续学习才能补充不足,当“学习——实践——认识”后任然感到不足时“再学习——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不断提升不断积累,就能丰富多彩、就能成为“专家”;有人说“入门比海深”,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练来自于体育明星、体育明星来自于体育人才、体育人才来自于体育锻炼、是在不断学习、锻炼中进步和不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