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美学研究

篇1

关键词:美学 设计学 设计美学

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学科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家及哲学家的理论探索之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反思。而国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谈美》等美学巨著影响着一代代美学爱好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柳冠中教授曾说:“设计是继科学和艺术之后人类不可磨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其不仅是完善设计学科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践行美学理论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总结,对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人们对于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现状有个深刻认识,为后续设计美学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一、设计美学的含义

由于设计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审美的提升,造就了美学与设计的联姻,设计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不断发展。关于美学的研究百家争鸣,而设计同样也是复杂的,因此设计美学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章利国在《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9页)中认为:“现代设计美学首先是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美学而存在的,是对现代设计艺术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曹耀明先生在《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6页)认为:“设计美学正是在现代美学研究不断延伸、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总之,设计美学的产生是设计学和美学交叉的必然结果。”他们都强调了设计美学中设计学与美学的关联性和交叉性。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页)中认为设计美是技术美的一个主干分支,主要研究设计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与规律,创造反映在生产实践成果中的美。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6页)认为技术美学的范畴更接近设计美学,且技术美首先是建立在技术对象功能的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同形式美因素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协调融合,以构成统一整体的技术美。他们都认同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的无限接近性。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4页)将设计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美学规律的学问。黄柏青在《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5卷,第5期)中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指出设计美学是探讨设计艺术实践的美学意义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而他们则是从设计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定义,而本人认为这样的定义才具有普遍性,更能突出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性特点。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设计美学要研究的就是设计学和美学发生关系后的问题。

陈望衡先生的《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15—17页)中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几个方面:1.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2.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3.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4.部门设计美学:5.设计美学史。并且从根本方面指出设计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三对关系:1.人与物的关系2.功能与形式的关系3.产品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宋奕勤在《艺术设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67页)中指出,设计美学首先研究应是现代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设计形态、设计形式美和美感心理。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4页)设计美学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应包括设计美学的本质;设计之美的特性;设计美学的基本范畴;设计艺术的美感问题;设计的审美文化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批评问题。他们主要从设计学本身的角度来阐述。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169页)中认为设计美学主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应包括1.设计文化2.设计美学观问题3.审美形态问题4.造型语言5.关联的部门美学。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8、9页)认为研究内容应包括:1.中外设计美学思想整理。2.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3。设计美学的分类4.设计美学中的诸多美学课题。他们俩位不仅提到了美学对设计学作用的问题,而且也指出了设计学对美学的一些影响,本人认为这是非常恰当的。

三、设计美学的分类

关于设计美学的分类,不同的艺术家和美学理论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分类。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认为设计美学从艺术设计的性质上划分比较科学,将其分为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美学、工业设计美学、动画与影视美学、平面艺术设计美学等四大类。而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20页)中按照现有设计学科的特性进行大应用领域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型:1.环境设计类2.工业产品设计类3.视觉传达设计类。更加具有概括性,他们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学种性质上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实践的角度。而余强在《设计艺术学概论》(2006,第155—168页)将设计美学分为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五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李砚祖《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5卷,第一期)指出设计美学包含的三美即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他认为可以将材料美、形式美、装饰美等归到技术美的范畴。而这两位主要是从设计特征的角度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的本质特性。设计美学恰当和正确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明晰研究的范围和降低研究的难度。

四、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

要把握设计美学的发展态势,就一定要把握住中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10页)认为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美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和社会催化的产物。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次是人们对产品审美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审美要求的普遍提高。齐琦《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刍议》(《现代阅读》,第7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发展随着现代设计的变革不断向前推进,其经历了从功能本质到审美形式再到人文关怀的升华。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5、6页)把设计美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技术与艺术焕然一体的手工业时代(从原始社会到蒸汽机出现之前)。2.技术与艺术呈现分离趋势的工业化时代(从蒸汽机的出现到20世纪初。)3.是技术与艺术重新统一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初直到现在)。而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4—7页)指出了中国和西方的美学发展历程,无论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的历程都是伟大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且指出了设计美学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当今时代也是各种审美观点同台大合唱的全新时代。因此设计美学诞生于设计学和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也将随他们的发展不断深入。

五、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设计美学是理论和应用相交叉的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也不可能单一,必定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也必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9—11页)指出1.哲学的方法2.兼用美学和设计学的方法。徐晓庚《装饰》(《设计美学导论》,第115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应包括1.哲学的方法2.历史与逻辑的方法3.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都突出了美学的理论特征和设计的实践特征,因此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页)突出“交叉”的特点,就是要侧重于研究设计的审美与实用、精神与物质、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经济的交叉统一,既要有横向的研究也不能缺乏纵向的研究。突出强调了设计美学的交叉性特点,因此也应当注重一些边缘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对设计美学影响的研究。

六、设计美学的作用和意义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17页)认为设计美学有三个作用1.研究设计美学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2.能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有助于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新能力。3.对于整个美学学科建设有很大理论意义。他指出了设计学和美学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12—15页)主要指出了学习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首先,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呼唤设计的人性化走向。其次,美学的开创性可以为设计不断地提供创新的力量。再次,美的巨大魅力为设计发展提供着推动力。主要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强调了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

七、小结

设计美学应当是学科间融合的产物,由于“设计学”本身理论还有待完善,再加上美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因此造就了设计美学研究的复杂性。

篇2

关键词:工业设计美学;形式美学;技术美学;社会美学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工业设计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业设计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业设计与美的之间的关系存在了诸多缺陷:在设计实践中片面追求其审美性;在设计理论上简单地将设计与美学两个概念相加;没有深入地研究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本文首先从工业设计和美学的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工业设计美学的要素构成,强烈突出其作为一门应用美学所带有的指向性和实践性,并以此来指导设计并使工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相结合。

一、美与美学的概念

美是一种可以激起人的心灵和精神愉悦的要素,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所谓美学就是研究人的美的感受,研究它产生的原因、本质及过程、极其发生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 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美的基本属性:即美是客观和主观的辩证统一,相应地人们的审美活动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主要指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正因为这种客观性,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了评价各种事物的各种客观标准,这些法则就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和总结、反思的结晶,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的主观性则是认为个人的审美活动要受到个体的经历、文化程度、情绪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同一主体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个体对其美的把握也存在差异性,但是无论美怎么变化,影响审美的因素怎么复杂、繁多。

二、工业设计思想及其发展

工业设计是把一种生活规划、设想和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部分包括三个方面:①计划、构思的形成;②视觉传达及其方式;③计划通过后的具体应用和实践。[2] 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手工业者能将设计和生产完美结合,产生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造物设计,但这些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则不能完全照搬于这些工业制品。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设计与诸多学科相交叉并在各种美学理论、艺术思潮的交融与科技发展的促进中,产生了三个代表性思想。首先是“主理”的功能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设计中的“少”就是“多”,形式服从功能是其最高的设计准则。其次是“主情”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有机论,强调设计的产品应融入到自然界,应满足人的审美及精神需求。最后则是“主道”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认为:现代设计在符合功能需求、满足人机工程学和人的情感需要、精神需求的前提下,需从社会整体考虑,使设计与具体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公众需要及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树立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设计观。

三、工业设计中美学的构成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结合有其必然性,美是促进艺术、科学、设计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也是自然界本质的深刻反映。[3] 它们的结合产物――工业设计美学属应用美学范畴,我们不能将工业设计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理论任意混合,更不能将那些美学理论简单地照搬于工业设计中,它有其独立的内涵和体系,其体系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第一,形式美学。形式美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美的形态,同作为与美的内容构成辩证统一关系,两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形式美是指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各种可感的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构成的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美的形式则是指审美对象中呈现或表达美的内容从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联系,主要在于美的形式中包含着一部分形式美,或者换句话说,一部分形式美来自美的形式。 作为审美对象,一般是由一定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由产品形式因素组合而成的形式美,需要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组织起来才会形成。这种组合规律是产品形式因素自身构成美的结构原理,在美学中称为形式美的法则。正如上面所阐述的,这种规律它来源于客观自然界,来源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构建产品形式美方法就是要把这些形式美法则灵活、系统地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对于形式美法则的表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美学流派都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根本含义是一致的,其核心就是统一与变化原理,可拓展为: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轻巧与稳定、呼应与过渡、主从与重点等原理,统一与变化原理是工业设计形式美的总法则,它追求统一,但不能呆板,它强调变化,但不可杂乱无章。[4]

第二,技术美学。工业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5] 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现代工业产品中新材料的应用和各种材料加工方法。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它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运用于建筑、运输、商业、农业、外贸和服务等行业。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组织,确定为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

第三,社会美学。工业设计的最终实现是以产品的形式改进人的生活方式并作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从个体来看,工业产品设计应该满足人的生存与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丰富的精神需求。从整体来看,产品要与自然、社会、人产生统一和谐的局面,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它的出现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并有利于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此,一方面产品是以适应人的需求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中包含着合理的自然观和人们对未来生活所拥有的积极理想和信念,并以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说,工业设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积极健康的社会文明和美好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创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工业设计社会美的集中表现,乃工业设计的大美所在。实用功能主义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绿色设计思潮及我国传统文化中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的自然社会观都在不同侧面体现了工业设计的社会美学内涵。工业设计社会美学强调设计的价值应是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设计的社会美学需求将越来越大,以平衡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冷漠、恐慌和灾难。

这三个元素不是孤立、彼此割裂的,它们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某些形式美的产生需要技术来支撑;过分实现某种技术美可能有损其社会美,如实现这种技术美的工艺耗能且污染环境。总之,形式美学、技术美学、社会美学是工业设计美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元素,设计中应辩证统一、合理处理三者的关系,已实现设计价值最优化。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些与此相关的辩证造物价值观,如:“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等。[6]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

工业设计与美学的结合促进了艺术、科学、设计创造的融合,唤起和激发了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也是自然界本质的深刻反映。

指出工业设计美学是形式美学、技术美学与社会美学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层面、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辩证统一,是构建自然、人、社会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

强调正确处理形式美学、技术美学与社会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构建工业设计美学体系的核心,但对于具体的处理方法、策略和基于此的设计分类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5.

[3]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4]李超德.设计美学[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5]朱镇涛.论技术工艺对设计美的影响与制约[J].铜陵学院学报,2006,(2).

[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历史 教堂建筑 青岛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46-01

游走于教堂中,也许是在经受艺术的熏陶,也许是在接受宗教的洗礼,不管怎么样,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远离世俗的喧嚣。教堂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着很多深刻的内容,其中有美的启示、心灵的盼望、生活的喜乐……一些奥秘,一些智慧,一些复杂的感受,令人寻味。真正伟大的艺术,不怕你看,不怕你批判,不怕淘汰,不怕各样言论来诋毁它,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就是伟大心灵的表达。

一、 教堂的雏形----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记时所设立的会幕

在比设立会幕的时代更早之前,也就是亚伯拉罕时代,是没有设立会幕的,只是筑坛献祭,到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时候就出现了会幕;在到了以色列民在迦南成立国家之后,当时的国王所罗门建造圣殿;一直到了耶稣的时代,圣殿慢慢地成为会堂;直到今天,会堂也就是今天的教堂。

《圣经》中对圣殿的描述,最早是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所建造的会幕说起的。因应历史与宗教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会幕是移动的圣殿,圣殿是更加坚固的会幕。

据《圣经》的记载,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那个时代所设置的会幕一共有三层。最外面的一层被称之为“外院”在这一层中分别设置了祭坛和洗濯盆。中间的一层则被称之为“圣所”,在这一层中分别设置了香炉、金灯台和陈设饼的桌,只有身为祭司的人才允许进入到里面,最内层就是"至圣所”,放有约柜、施恩座和基路伯,只有大祭司一年进入一次。?会幕的详情在出埃及记25章到最后,圣殿的详情则在列王记上5到8章[1]。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会幕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在其中的每一样物件都有喻意,其中的金灯台预表主是世界的光,照亮世界。香坛则是代表圣徒的祷告。洗濯盆是预表主用水将我们洗清洁。总之,整个会幕是可以动的,以色列民无论到哪里,会幕也就会跟着到哪里。换句话说,就是让神成为人民生活的焦点。所以以色列民天天赞美神,时时赞美神,也就不在乎是在教堂、圣殿还是在会幕、旷野之中了,重要是让神在我们的心中,他与我们同在,而不是圣殿或者教堂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当以色列人民刚刚从埃及出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建造圣殿,不过却在神的指示下,建造了一个简单的会幕。最初的会幕并不太大,并且是随时准备迁移的,与现在的大教堂的规模无法相比。不过,即使如此,会幕却彰显了神对人的最核心的旨意。

随后,直到到了耶稣的时代,基督教开始传入欧洲、亚洲等等世界各地。保罗是最早将基督教传给非犹太人群的使徒,这样世界各地非犹太人群得以在耶稣基督的怀抱中得享安息,很大一部分是保罗所付出的工价。让原本犹太人独享耶稣的怀抱,向全世界打开了。

二、基督教传入中国

基督教曾四次传入我国,基督教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当时的唐太宗实行开放政策,使得基督宗教第一次入华传播,其教堂建筑特征是采用中国佛教庙宇的形制。在盛唐之初时称“景教”实系基督教聂斯托里派[2], 但是当时景教过于依附唐朝的政权和道儒佛三大宗教,并没有在自己机要真理上向下扎根,所以随着唐朝的灭亡,景教也不复存在。

第二次是传入中国是在在元代,据考古发现基督教在元代的发展体系很是健全。从历史遗迹考证和文献研究发现,当时的基督教教堂的建筑形式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建造了十字寺天主教堂。但是最终基督教也没有摆脱终结的命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没有融入于中国的文化意识。

16世纪中,基督教第三次进入我国,明末天主教的耶稣会士才叩开了中国的大门。第四次是在19世纪西方各国又借着不平等的条约获得了在中国传教的权利,基督宗教在澳门得到发展后,再次进入中国内地,。

三、基督教建筑在中国的影响与发展――以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为例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要媒介,中西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中国再次出现基督教建筑。 在中国整个建筑界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而这也开启了中国近代第十九个世纪以来“中西”建筑思想交融的新浪潮。

江苏路15号基督教堂是青岛市建筑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是一个典型的城堡风格的德国村庄的教堂,它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主持设计的,在德国有一座教堂跟青岛江苏路教堂是出自同一图纸的,不幸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青岛这座德式教堂就更加显得珍贵。

从教堂的小广场的设计到教堂塔楼的艺术处理不难看出罗克格受到希特(Camillo Sitte,1843―1903年)学说的影响。希特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师法自然,师法古人。希特认为建筑物应该是自然而然、一点一点地生长起来的,建筑物的外观越自然就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并且认为这种自然的外观具有一种如画的特征[3]。因此教堂在与基地地形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上取得十分成功的谐调,并且沿江苏路与远处的小青岛形成了对景,成为周围环境的控制景观节点。

整个建筑立面造心强调其绿色折线试弧状塔尖,并以其作为构图中心。??墙面底部的地方,采用的是青岛盛产的未经打磨的高凸蘑菇石,处理形式为深凹缝嵌边,厚重的花岗岩垒砌的墙基凝重粗犷,令人倍感建筑之雄厚。

在门窗方面,是有四扇铁门构成,门是黑色的,在圣经中,黑色代表着死亡和肉体。也就说信靠耶稣的人必须用信心去经历耶稣的死,舍弃肉体的和罪的辖制,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有四扇门的样式完全相同,且墙面的形式则各有差异,其中三扇门位于开阔的墙上,并且墙上有不同数量的条状窗,数字分别一、三、四。1、3和4在圣经中也有很深刻的意义。所以教堂建筑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有很深刻的含义,罗克格把自己的信仰融入在这一砖一瓦之中。虽然我们无法更加完整的理解关于罗克格的全部,但其设计美学法则所坚持的、所表述的一切,却给青岛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历史增加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篇4

禅宗美学

禅宗是我国本土佛学,修禅和静悟为其主要方式,是彻见心性的大智慧。禅宗美学崇尚空明清淡的境界和脱俗去杂的净土禅悦。人本主义为其特点之一。它的悟、定、慧、清静、解脱和自由等都关乎人格以及自心的观照,执着而关注深层内在。其二,自然主义。禅宗自然观的美学品格崇尚并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心灵淡然沉静,从中便得快乐与祥和,特别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情况下,禅学精神恰好能够舒缓人们这种紧绷和烦躁感。我们的设计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怪圈,禅宗蕴含着拯救现代危机的智慧,关乎到整个现代设计的起点和归宿。禅宗美学理念主张通过自悟达到精神的超脱,不执着于事物的纷繁外相,直面还原本质,追求纯粹、空寂、简练的状态,是融入我们生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态度,它的空观论所衍化出的闲寂、幽静的美学意象,让人心无杂念,这是在当今社会中,对未来设计精神的探求,是当代设计道德和设计伦理的回归。

禅意首饰设计

将“禅学”融入到设计中,禅意设计的元素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禅这种净化心灵的思想与设计艺术相结合,自由与精神上的纯净,能创造出富有灵性的设计作品从而备受关注,众多设计产品开始试图强化“禅”所讲究的冷静、清心感的简约风格去抚慰人们的心灵。首饰设计也不例外。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珠宝首饰也越来越被人们视为展示个性气质、陶冶艺术性情、提高生活质量的艺术形式。它包含着审美的形式、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不仅从色彩、形态、肌理、材料等方面给人以美的愉悦,从文化、理念、象征、历史等方面也能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

(1)禅宗朴素美学观化首饰设计为简素的造型。禅宗倡导的是一种“空寂”的境界,朴素的美学主张,花瓣网中有款名三生石的吊坠,以简单的三角椎体和自然形态的石头,体现禅的简素与幽寂。从感观上给人简约的效果,获得物质最本质的元素。禅宗在于体现形态设计上的意境美,禅宗的朴素通过环境的空寂、幽玄,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因为色彩具有传递特殊文化心理和视觉心理等信息的功能,让人在视知觉上感受形态赋予的美感,所以色彩也是禅意首饰表达上的一个方面,在色彩方面,禅宗以往一般以“黑、白、青、赤”四色为主,所采用的颜色大都是色调单纯的,如白、灰白、乳白及接近黑色、深咖啡色等具有协调性的计基调,或者加入大自然的颜色如红、绿、蓝等。设计要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要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如在西安半坡国际艺术中心有一些专门做手工的艺人,其中的木质吊坠形态简洁,多为几何形,色彩深浅不一,时尚感极强。而禅宗所要表达的就是那种禅寂简单质朴的美感,其功能和舒适性被弱化和忽略了,它往往体现的是一种氛围和意境,上升到艺术品的领域。

(2)禅宗自然美学观使首饰设计有生态和谐的设计内涵。禅宗自然观重视内心体验,追求个体觉悟境界,把自然现象与内心统一起来,这种注重心灵的自然观是禅宗区别其它自然观的重要特色。禅宗用眷恋的眼光看待短暂的美好,天然之态更接近生命本身,以在艺术表现上能用未加工的天然材料进行创作,或者表现其自然形态及自然元素方面的艺术创作。在首饰设计上,我们以禅宗的自然观出发,结合首饰艺术创作特点,进行首饰设计。有件胸前挂饰设计作品是由西安美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创作而成,起伏有致的长方形对角放置,上面是叶子自然的干枯形状。它的独特之处是木质饰品天然纹理的独一无二性,如设计师自己说的,他的作品自己只做了一半的设计,而另一半的设计则是由木材质本身天然肌理所完成的。

(3)禅宗空灵美学观融首饰设计于清淡达观的境界中。禅宗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空”即“无”,一种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幽玄之境。禅宗的空寂玄幽之美,是一种精神性的智慧之美,从有中体会最大的无,从无中体会最大的有。万事万物在得失成败中轮回,以清新淡然的心态看待一切,才能达到圆满之境,从逝去的现象中去感受世界的真实,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事物的不完美与短暂性,明了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缘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的枯荣便均可达观地欣赏得到,表现出一种处事的淡泊。如Isomer设计的玉蝉菩提叶项链,金属制的叶子自然舒展的形状,加上青玉蝉附于其上。它的颜色和质地如未经雕琢一般的自然淳朴,感受岁月给人带来的痕迹禅意,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小结

中国禅宗文化对中国人审美心理和艺术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给禅意首饰艺术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和启示。禅宗文化为首饰艺术提供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特有的意境美感。首饰设计仅有技术性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要使技巧升华,使设计成为发自于内心的行为,要精通禅宗文化之精髓,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需求、给人以心理安慰、精神引导的首饰设计作品。

篇5

1.现代灯具造型设计的背景分析

(1)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绿色生态设计的引领

近年来,“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设计”等名词和概念成为一种时尚,也引领了科学设计领域发展的前沿,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升华。外表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适用,材料自然,节能环保,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的绿色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家用灯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的发明对人类生活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灯具的产生,不仅给人们带来光明,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受限制,而且其独特的造型、色彩、结构以及灯具整体本身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实现了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也为人们的居家生活平添了温馨和愉悦的氛围。因此,将绿色生态理念与现代家用灯具设计相结合,在秉承家用灯具设计中的优秀品质前提下,研究开发家用环保灯具,不仅有益于减少人们生活开支的费用,更有利于人们获得更舒适健康的照明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消费者对家用灯具审美需求的提升

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灯具的发展也从原始单一的造型向着风格各异的方向发展。不管是长信宫灯式的精美典雅,还是现代简约的新中式灯具,其造型美和意境美都是人们选择其作为生活必须品的首要选择。消费者对灯具的选择,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单调的照明功能,而是希望灯具的存在,能够为家居生活平添一丝趣味,多一分艺术氛围。为了更好的了解消费者对灯具购买需求的实际情况,曾对灯具市场进行了市场调查,相关的调查资料研究表明,外观简约时尚,清新自然的灯具成为消费者选择灯具设计的首要因素。因此,造型优美,功能简洁,绿色实用成为推动室内灯具发展的主要方向。

2.绿色生态理念在灯具设计中的应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之美也;池塘生春草,浑然天成也。自然之感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材质的选择,二是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其中,使用自然的材质,追求自然的肌理效果,是自然式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在灯具设计中,提倡回归自然的设计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所推崇的绿色设计观念的主体内涵。绿色设计又称之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是人们对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程度的一种反思。绿色设计强调的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所以,这也正是美学上所推崇的“自然美”的延伸与发展。美学上推崇“自然之美”,认为在如今科技发展迅速、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实生活中,唯有师法自然、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使长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慰藉,得以平衡。所以在设计中,主张选用木材、织物、竹材等原生态材料,保留材质本身的纹理脉络,淡雅脱俗,力求表现清新、质朴、安静的情调,营造古朴典雅的室内氛围。当然自然主义也不只体现在材质的选取、器具造型的模仿和单一的色彩定位上,更多的表现在对空间的规划和意境的营造中。譬如在灰色都市生活中,绿色给人以心灵安慰,慢下来的时候静静欣赏窗外的一抹风景,当全部身心都停留在那片青翠之中时,你的思绪又会随风飘向何处……自然的就是美的,它的美在于抛开了刻意的雕饰,而是力求和谐,无喧宾夺主之嫌,却在实实在在的朴素之中,体会高雅。模仿自然的形态进行设计,把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应用在现代家用灯具中,主要是通过造型,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进行表现的。在现代家用灯具的造形方面,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宜人性上,形态上的简约宜人,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现代灯具早已在造型上摆脱了传统审美的约束,各种多样化的灯具满足了人们愈加丰富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享受。造型美观的室内家用灯具,运用简洁的线条,不规则的几何造型,或是自由的有机形态来表达其实用性,交互性和方便使用等易于理解的象征语义。通过形态和光影的结合来强化其功能意义,除了实现基本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传送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情感体验。这一类的家用灯具,在造型上多运用人们熟悉的元素,通过精致的结构设计,和细致精细的工艺,来营造生态、绿色、亲切优雅的室内环境。例如在灯具设计中运用仿生的形态或是特定的趣味性造型,并与当前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整体外观上不仅简洁大方,而且易于操作。给人们带来温馨和舒适感,产生情感共鸣,并且能够更好地与家居环境相融合。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中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材料作为功能的载体,不同材料的运用,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美学视觉体验。设计美学中讲到,质感轻巧的材料会让消费者感受到科技的进步;自然材料会增加产品的亲切感和朴素感;而环保材料又可体现出对环境和资源的关注与保护。灯具设计在材料选择上遵循绿色生态设计的原则,是指选择可再生,可回收,低能耗,对环境污染小,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害和辐射性的材料,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回收利用或易于降解,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材料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家用灯具选择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废弃材料。通过一些天然可降解的材料使用,如竹,木材,麻布等原生态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对废弃材料的重复加工和重置,巧妙利用,不仅延长了其生命周期,也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和生产成本,变废为宝,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在外部形态设计上线条简洁,极富亲切感,在材料的选择使用上,采用人造竹材,融和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审美元素,极具有独特,鲜明,强烈的欣赏价值和美学意蕴。此外,人造竹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周期短,性能优良,可重复使用,表达了一种新的产品设计趋势。在灯具结构上,可拆卸、模块化设计是绿色设计理念运用的一种常用方法。越来越多的灯具结构偏向于可调节,可拆卸性和极简化的方向发展。可拆卸式的结构,使抽象的球形灯罩通过不同穿插方式的连接,灯罩的材料之间通过交错的线条遮挡,让光线发生了反射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光线在投影面上产生了独特的影子效果,营造出另类的艺术氛围。结构上不同方式的可调节性,不仅使灯具在使用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有利于人们更方便地操作使用,而且能更好的满足不同需求的照明效果。运用标准的模块化的、部件和可拆卸结构,使室内灯具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利于灯具的实际清洁、运输、安装和包装和回收等等。简单明了的拆卸方式,使各个年龄阶层的消费群体都能够亲手参与并完成,简化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更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生活体验。

结论

篇6

[关键词]美学 产品 造型 符号 传统 相宜

[中图分类号]B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00-01

不管是从产品语义学还是符号学的审美角度出发,产品的呈现无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种方式和媒介。而产品设计不只是现代化的产物,其实自古以来,从曲辕犁到汽车,都可以被界定为产品设计,而美学在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美与物相宜

一材有一材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物性不仅决定了所造之物的功能和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问题,还通过物化的产物展示了造型美、形态美、符号美。以物为媒,是阐释美的最好方式。道家一直主张顺应自然之性,这其中包括了对物的重视,材料相互间的搭配问题也必须体现与物性相宜的原则。材质是产品体现美除形态造型外最直观快捷的定位,材质展现了产品的品质或者设计者的设计审美角度。至少不可以破坏物性相宜的原则,否则在材质美上就破坏了原有可体现的元素。依靠这些知识,从古代工匠们到今天的产品设计大师,无一不把产品的材质美通过物化展现出来,这就是美与物的相宜性。

二、美与人相宜

造物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与人相宜、为人服务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那么所有的东西不仅失去了美的价值,更丧失了设计的本意。人类的生理极限、生理机构、生理差异、心理活动、性格特点都是设计者需要予以考虑的因素。且不可忽视,使用者的条件与设计作品是否匹配,它的适用人群,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个设计存在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能否为所有人解决一个问题和能否为小众人群解决多数问题,这些都是产品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自古至今,发明创造都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但这是功能实现目的的机械设计更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工业造型这门学科,外形因素就不仅仅是定义美的惟一因素,它的结构是否符合人机,它的存在是否最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这些都成为一个工业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因素。然而这些都是隐喻的美,它的美不是直观的视觉冲击,而是以使用为平台,行为使用后带给人心灵愉悦之美,这种美的体现是设计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美。

三、美与时相宜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不管是为农业服务还是为工业服务,它的原则一直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而长期以来手工业在中国是作为副业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手工造物中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了农耕生活,而这些也都影响了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从而成为了制约设计的一个限定的条件。诸如季节性的限制,需要考虑它的材质性,以及人的使用时段等,这些都是时间产生的限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讲,时间也必须符合客观需要,这才是真正的与美相协调。

四、美与礼相宜

正所谓心灵则手巧,在中国礼仪是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礼仪是发自人内心的一种涵养,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种身体力行行为,这也就要求人的美要发自内心。同样不容小觑的是礼仪的约束力,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这也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而每一个细微的设计元素,其实都在和礼仪相互呼应。设计师不应因为它有旧的传统的一面就觉得设计被传统牵绊停滞不前,而应该结合新势力,考虑旧因素,找出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的新设计元素,从而在道德美的层面上体现设计之美。

五、美与文质相宜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推崇的生存之道。自古就讲究文质平衡,文与质的争论一直不休止。究竟是质胜文则野,还是文胜质则史,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孰轻孰重,换言之就是装饰与功能的矛盾关系,这和现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火花一样,其实没有孰是孰非,只是看择者态度和喜好。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就更加要求一名工业设计师要有造型和功能并重的才能。在了解结构工程师的工作之上,上升到对造型美的认知,使一件产品不仅仅成为时代快餐化的产物,而是从具象的物质体现抽象的非物质美,总体来说,文质对于设计品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一点。

古往今来,产品设计师要承载着时代的重任,既不可以落后于时代的浪潮,更不可以忘记符合客观传统,很多制约因素在这其中都成了无形的制约条件。从对美的认知的角度发散思维,转化对一件产品的形态定位,继而研发出产品,使产品成为阐述美的媒介,让人们通过此体会美的语言。设计体现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对于产品设计来说,真正体会到的美是产品使用后带来的愉悦情绪,诸如产品带给人的便捷,产品替人解决的问题,产品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这些都是产品体现美的方式,这些方式或许不只是外形带来的造型美感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而是以使用后带来的连锁因素,从而在产品中体现设计之美,这最大有别于绘画艺术,是在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美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产品设计是以人来体验,人来反馈,来帮助人得到愉悦心灵的美。

【参考文献】

[1]邱春林.设计与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01.

[2]曹阳.家具设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7.

[3]梁梅(译).1945年以来的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一代宗师》 王家卫 电影艺术 美学设计

引言

最初接触王家卫的电影,主要是他拍摄的《东邪西毒》,这部影片颠覆了人们对人物原型的概念,反而将深陷情网、各自天涯的江湖儿女之间的爱恨纠葛刻画的深入人心,而《阿飞正传》、《花样年华》以及《重庆森林》等诸多电影都充分体现出王家卫对电影人物情感的刻画。这种细腻的情感往往是经由回忆或者旁观者的讲述表现出来,显得更加深沉,如同一瓮沉淀多年的酒,在热辣过后带给人满口芬芳。《一代宗师》这部电影继承了王氏电影的风格,并通过梁朝伟的精湛演技得到完美诠释。

1 《一代宗师》中的情感艺术

王家卫所导演的电影都离不开感情这一主线,而且大都是一种怀旧形式的情感。通过对这类情感的细腻描绘,将那些隐藏在都市繁华背后的落寞、纠葛、伤感等一系列情感以个体代表性的方式投射出来。在观众的眼中所看到的电影人物,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一代宗师》而言,人物对白较王家卫的其他电影而言算是比较多的,却对人们理解其中深意来说尚显得支离破碎。少量的言语将大量的肢体动作和眼神所传达的含义衬托的更加含蓄、深沉,也引发了观众们情感上的联想和共鸣。

2 《一代宗师》中的模糊美学

2.1 情节模糊

模糊美学是对电影意境表达的一种处理方式,而王家卫在很多电影中都采用了这种技巧,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制作风格。像之前的《花样年华》一样,《一代宗师》带给观众的感觉是看过之后明明有种感觉,却又说不出来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这种感觉尤其在感情发展和打杀情节的演绎上较为明显,比如宫二跟叶问、马三之间的情感纠葛、宫二的断发复仇以及抗婚等等,除此之外,在动作上还有宫父入葬、雨雪里的对打和拼杀,这些场景在王家卫善用的慢镜头特写下,让人除了眼花缭乱之外,很难再研究出什么思绪,更摸不清电影的发展线路。

对此,王家卫曾说自己重点做的是电影结构而不是剧情,因为不喜欢让观众一眼看穿剧情发展。其演员在电影拍完前都不知道结局到底是什么。这种模糊的情节设定方式也就使得多种发展版本的想象成为可能。在如何将人物以更完美的方式展现出来,王家卫也有自己的设计方式和习惯,他对演员有个要求就是不要去模仿剧本设定的角色,而是根据自身的形象来把角色演活。比如梁朝伟来演叶问,会塑造一个怎样的武术形象,而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又会赋予原型一个怎样的新意。这种艺术设计方式给了观众更高的欣赏性,也给演员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2.2 结局模糊

在王家卫看来,模糊的艺术美可以带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因而在设计创造时也有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这种思想风格从其本身的日常行为就可看出端倪。一如其影片的模糊性的表现方式,他总是戴着一副墨镜出现在公共场合,旁人无法看出他的眼神、表情,更猜不透他的思绪,这种神秘感却更能引起人们的猜测。但是《一代宗师》的镜头不仅呈现出模糊设计,还有一些让人倍感疑惑的地方。比如人们在观看前主观性地认定叶问就是题目所指的一代宗师,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又发现无论把宫二、叶问亦或是宫父当作一代宗师,都有其能解释通的理由,因而,这就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就体现出王家卫电影的另一个特色:参与性。王家卫的电影从来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来告诉观众前因后果,而是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甚至观看过后自己联想,对所有可能性结果进行猜测。《一代宗师》这部电影也是这样,导演用尽可能复杂的艺术呈现方式为每个镜头提升美感,并通过近景和特写的大量使用给予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梁朝伟等实力派演员能够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尽情发挥自己的演技,因而也为王家卫的电影摄制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2.3 节奏线索模糊

除上述地方以外,《一代宗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节奏发展的线索比较模糊,仿佛一直有东西操纵着剧情发展,但是观众却找不到这个线索是什么。对此,王导演曾经说过,掌握电影节奏是其在临开机时常常会去做的事,其方式就是循环收听电影中的音乐,通过音乐的节拍来掌握电影的发展节奏。因此,对节奏的把握在其电影制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同类的《阿飞正传》到《花样年华》再到这部《一代宗师》,观众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某种节奏在引导整个电影走向,然而为了不让观众一眼猜中结局,这种节奏也被导演模糊化了。在这种情况下,王导再通过对电影镜头焦距的调节方法来制造理想中的画面,就又给观众带去一种模糊美学的感官体会。

3 《一代宗师》中的唯美武侠

篇8

摘要:现代越来越多的住宅设计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常常在住宅设计中被作为直接或者间接的元素来使用。而中国的书法又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集儒、道、佛三家哲学文化于一身,蕴含了深邃的文明,并且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住宅设计中,恰到好处的融入传统书法艺术,能对住宅环境的美起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书法艺术 住宅设计 装饰美 意气美 艺术表现美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并存,相互渗透,对传统书法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主张入世,讲中庸之道,表现在书法上就是浑厚、中庸的风格,受其影响较典型的人物像颜真卿,其作品化瘦硬为丰腴雄健,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势凛然。而道家思想更重于对美学方面的探究,其主张崇尚自然,这一思想很早就渗透在书法艺术中。“书肇于自然”[2]。“夫书先默坐静思”[3]。另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文化也对传统书法有着积极的影响。“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4]。这种巨大的影响使得传统书法艺术成为了传统文化的精粹,将其运用到住宅设计中,其装饰美、意气美以及艺术表现美可见一斑。

1 传统书法艺术在住宅设计中的装饰美

传统书法艺术对于住宅设计的装饰美是独具情趣的,首先当然是体现在书法其本身无尽的艺术魅力,它线条与排列方式的变化会对住宅环境起到不同的美的效果。现代住宅环境的线条多为简洁理性,如将行书、草书等字体的婉转融入其中,就能打破单调乏味的气氛。若是仿古住宅,便可以将甲古文、大篆等字体的古朴、庄重与之结合,显示返璞归真的情趣。

书法艺术的装饰美还体现在其作品的材料、色彩、肌理、尺寸等,这些往往可以成为住宅设计的点睛之处,丰富住宅的美感, 纸、锦、刺绣等材料气质高雅,突现人文气氛;黑白灰的色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呈现和谐;特殊肌理还能起到减弱噪音的作用。直幅挂在层高较低的空间里,可以消除压抑感;而将横幅挂于层高较高的空间,便可增强住宅的宽度感。

书法作品是精神上一种超脱的寄托,集高品位与意境于一身。其在住宅具体空间的摆放,个人认为同一个空间只需一种风格。且要自己喜欢,而不是看流行什么。比如客厅墙上的作品可以用稍大的尺寸,形式为框、卷均可,内容要丰满以免单调;餐厅可以装饰一些锦缎、刺绣材质的给人感觉淡雅清香的作品;工作室则可以用风格险峻、变化多端的作品来装饰,可以使人不拘泥于原本的思想,产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等等。将书法艺术作为装饰还可以含蓄的向来访客人体现主人古典的文化素养,朴素的道德涵养,也能缓解主人疲惫的心情和琐碎的思绪。

2 书法艺术在住宅设计中的意气美

古人书法讲究“意”“气”。

意由心生,其实就是一种美的境界。王羲之《书论》提到:“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意在笔前,真正做到颇具难度,应用到住宅设计中,也是如此。构思初期要先确立方案的主导思想,基本框架,并对其有深层的领悟。但在这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思考、体会,加上静心、修身、养心,这样才能内外一致的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意境。

气由意生,它也是一种美的境界。“气”能贯通,则作品完整。更在意上加强了向心力,形成富有文化意味的住宅空间。陆维钊先生道:“对名家作品,正如与英雄(沉雄、豪劲)、美人(清丽、和婉)、君子(端庄、厚重)、才子(调镜、俊逸)、野老(浑穆、苍古)、隐者(高逸、幽雅)相对,无形中受其熏陶,感情为之所渗透,人格为之所感染,心绪有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人娱乐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 唐太宗云:“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正是这些精妙的处理,使得书法艺术如此精深。在住宅设计中对这一点的把握也很重要,形式和视觉表现要融会贯通,整个设计作品才具备凝聚力。

3 书法艺术在住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美

最初的汉字也就是象形文字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构造规律使书法艺术具有了抽象的主动性,丰富的多样性,表现出了深邃的意境。秦代小篆的修长婉转、外拙内巧使住宅有古朴的内涵,欧阳询的楷书笔力险劲,可使住宅有壮丽美,王羲之书体平和自然,委婉含蓄,更给住宅增添了一份妩媚。每件书法艺术作品的气韵都与人有着一种对应的关系,书家作品时的感情和才华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对于理解或者不理解书法艺术作品的人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因而书法艺术能够在住宅设计中显示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书法艺术在住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刻石、条幅、屏风、扇面,其材料也有很多可供选择:纸、锦、木、石、刺绣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住宅设计中注重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表现。

另外,书法艺术讲究的虚实对应,在住宅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蒋和《学画杂论》中说“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就强调了虚的特殊内涵。书法里笔墨之处为实,留白处为虚,但虚也应是字结构的一部分。住宅设计中家具摆放为实,空间的留白为虚,其虚则是心灵的栖息地。

4 总结

现代住宅设计必须注重其所依附的传统文化,对其精髓不断汲取,并将对于这种文化的理解进行消化、提炼。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美,住宅设计亦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书法艺术与人的心灵互动接近,它特有的意境传达着人与自然、心与心的碰撞交融,内在与外在的联系。将传统书法艺术应用到住宅设计里,可以增强设计的文化内涵,两者同属艺术领域,之间必然存在相通之处,作为设计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深入挖掘传统精华,广博中外文化精粹,形成自己独特的涵养,完美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因此可见,将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美融入到住宅设计中,定能产生独具魅力的美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年03月

[2]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06月

篇9

关键词: 美术理论教学 预设问题 美术教师

一、简析美术理论教学

(一)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实践证明,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反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产生抵抗美术的情绪。就美术理论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美术理论知识。既然教学目标明确,那么若是采用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定然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更有效率。据此,美术教师在美术理论传授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法,一是单纯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二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环节。举例说明,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工笔画、写意画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让两小组负责对工笔画的研究,剩下两组分别负责写意画作的研究。当然,如有必要,美术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其次,当小组对自己所负责的画作研究透彻之后,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利用多媒体演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当然成果展示可用PPT的演示方式进行。最后,教师应鼓励研究不同画风的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并支持他们提出、分析、讨论问题,最终得出精准答案。研究相同画风的小组也可相互点评、交流,对各自所研究的成果进行补充,最终完善该课题的美术理论。在美术理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光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仍是无法得出精辟答案的,这时就要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美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在此过程间,学生自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随后,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或点播,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若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美术理论的见解比教科书上更为精辟,则可采用学生的研究成果。毕竟,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二)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美术实践的教学。

就传统的大学美术理论教学而言,一般都是在大型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而且,美术教师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造成美术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自身艺术思维的培养。这并不表示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美术理论知识并不重要,相反,美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基础作用,美术教师在传授中更应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时,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例如,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一定美术理论之余,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参观相关美术馆,并鼓励学生在美术馆欣赏作品之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将美术作品理论化,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之余分析其绘画技巧或是风格等。再如,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术专业的学生光学习接受美术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就切实掌握了该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因此,美术教师教会学生绘画素描的相关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方法进行试验。相信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定能发现某些理论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从而对那些知识盲点重新进行温故学习,最终切实掌握该美术理论。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建筑或是雕刻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定然不可能让学生真实地进行建造或雕刻活动。此时,美术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不同建筑风格或是雕刻技巧,再根据自身对于艺术的见解而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相信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传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还会产生新的感悟与思考,甚至形成新时代下别具一格的美术风格,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

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才会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才会被充分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充分利用预设问题,研究这一教学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教师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之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第二,在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之后,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参与该问题的讨论,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沟通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班级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对该问题做出归纳、总结,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例如,美术教师若想传授印象派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让学生先自行欣赏,并发表相关意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将相关意见加以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印象派的美术特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学生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归纳的印象派特点与专业知识相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真正掌握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此外,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建筑知识时也可采用预设问题的教学方法。如在正式的理论传授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大家众所周知的巴黎圣母院的照片,同时,美术教师还可让学生欣赏拜占庭式的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图片。然后,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建筑的欣赏提出问题或是分别对其相同点或是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哥特式建筑“拱顶p细长柱”等特点,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拜占庭式的建筑特点,更加丰富了美术理论知识。

我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陈传席曾说过,“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教育界教育模式改革之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目标是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及其预设问题研究发展下,大学的美术理论教学必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马秀明.由美术理论教育来看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机制的建构[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

[2]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

篇10

【关键词】美术基础;服装设计;专业桥接;教学设计

随着经济增长,人们早已摆脱了食不果腹衣不保暖的贫困生活,并且对于审美和爱美以及追美的方式上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当世界多元化不断的交替融合分解,人们在设计和规划上也逐渐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对于服装设计这一们专业而言,如果没有一点美术基础做支撑,就不能很好的将个人瞬间灵感和思路反映在图纸上,进而会浪费掉一个创新。这些对于服装界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其次,如果设计人员缺乏美术层次上的审美,那么就很难发现生活事物的不一样的美,进而很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1.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现状

1.1不重视美术基础教学

当前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而缺乏在美术基础上的强扎稳打。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尤为普遍,由于部分老师呈以应付式的工作态度,而学生又持着玩的心态,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这种搭接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到毕业后,美术基础依旧一塌糊涂,连最简单的服装设计图也无法绘制。因此,才导致了学生在工作就业上的低概率。

1.2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实践创新

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在生活中必然是细致入微的有心人,它会把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当做自己服装设计的模特,制造出大众喜爱的各类款式。另外,在衣服的大小设计上,也会因人而异。因为他们的原则是衣服就人,而不是人就衣服。因此,如果想要在服装设计专业上培养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对于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跟上时展潮流,在结合自己独特的设计思想理念,定期的要求他们上交一份作业。而老师在这些作业的评阅时,一定要注意,只是修改学生的细节错误和完善学生的创意思想,切不能按照个人喜好,妄自抹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老师要始终持以引导鼓励的姿态,对学生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专业技能跨向一个新台阶。

2.对素描基础教学作用认识不够明确

我国在服装的原始开创上比较早,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研究,并且随着西方服饰流入中国,加上其简单大方的特点便备受欢迎。发展到现阶段,我国古代的唐装,汉服便逐渐的被埋没。我国之所以开展了服装设计专业,根本原因就在于在服装这一块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起步较晚,所以在很多的方式方法上存在欠缺。尽管这样,但是并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2.1学习的目的

衣服的设计,最终是为了给人穿,而人又分为男女老少,高低胖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不强调对象的不同而设计表现不同这一观点,那么即使再高端的时尚潮流,也比不过一件简单的粗布大衣。

2.2学习表现方法

之所以一直强调美术基础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的将原创作者的思路用纸和笔表现出来,以供后期的制作和修改。

2.3先领悟后创作

服装设计这一专业,要的是灵感与创新相结合,如果在对服装的领悟上不够到位,那么将很难有自己的创意作品。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体悟,对想象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的一种培养和锻炼。

3.美术基础和服装设计专业桥接的教学模式研究目标与方法

3.1.创新素描基础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桥接的教学模式

素描的学习过程很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从服装专业性入手,勇于创新,将素描基础更合理地运用于服装设计教学。要找出素描基础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的融合点,将这个融合点上的东西传授给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从根本上改变服饰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

3.2.提高学生服装设计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很多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审美能力高,但是专业能力不一定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理论与现实无缝过渡。例如,关注各类等级的服装效果图大赛、服装设计大赛信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比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与一些时装店的老板合作,给他们设计一些衣服,这样能够明确地知道市场需求,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市场,迎合市场设计出好的服装。

3.3结合现代科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人体的外表构造和使设计图纸达到三维动态效果,老师可以利用现代的计算机设备,设计一堂充满活力的教学板书,让学生们真实的了解感悟服装设计所带来的快乐和喜悦,以便于更好的进行长期的服装教学。相信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都起到一定的增长作用。另外,老师也应该跟上时展潮流,不能落后淘汰,否则无法将新的东西及时传递给学生们。

服饰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不小的工程,这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市场实践的学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重打下坚实的基础,即完成素描基础的教学,然后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的创新,将素描基础的教学与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高规格的服饰设计人才。

作者:张丽萍 单位: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参考文献: